儿童用药安全性

2024-06-24

儿童用药安全性(精选12篇)

儿童用药安全性 篇1

我国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聋儿出现,其中60%以上是药物所致。儿科合理用药的问题更加复杂,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病理情况(肝、肾功能等)与成人不同,有自己独特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儿童对药物的剂量需求因年龄、体重、发育状况的不同而异。此外,儿童比成人更易罹患疾病,又不能及时表达感受,其不良反应较成人复杂,危险性也更大。因此,临床上加强儿童用药安全性管理非常迫切,刻不容缓,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没有严格把握儿童慎用与禁用的药物

1.1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这些治疗衣原体、军团菌、支原体的特效药,往往会对儿童肝脏造成一些较大的损伤,如果用药的剂量大或用药的时间长,则可能造成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炎,甚至还可以引起死亡。

1.2 氯霉素类

这类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比较少,但儿童使用这类药物后,可能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甚至引起儿童肝功能严重衰竭。氯霉素眼药水,小儿也不宜长期使用。

1.3 喹诺酮类

这类药物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等,目前在成人中经常使用。但这类药物,会引起软骨损害,因此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如果必须使用该类药物,那么在用药期间应当暂停母乳喂养,而改用人工喂养,防止药物通过乳汁进入幼儿体内。另外,这类药物还有一定的光毒性,在使用这种药物期间,尽可能避免被太阳光直接照射,不然可能会引起皮肤烧灼伤,在夏天尤其要注意。

2 给药剂量不够准确

从生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儿童期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许多脏器尚未发育完善,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均不健全,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使用不当极易引起中毒。在对症的前提下,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对保证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剂量过小,难以保证用药的首要目的——有效治疗疾病;而剂量过大,可能会有毒副作用(对肝肾功能的危害可能在短期内表现不出来),同时也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临床上确定儿童用药剂量大多是通过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来决定,有些时候医生还会凭经验给药。专家认为,其实,这些用药原则都不能单一考虑,否则都有可能导致用药剂量的不准确。比如,按照说明书用药是医生应该遵循的准则,然而某些儿童用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只分年龄段写出给药的剂量范围,一个肥胖儿有可能超过正常的成人体重,在这种情况下仍按年龄给药,剂量势必是不够的。千克体重是目前相对来说比较科学、方便的计算方法。儿科医生在看病时头脑必须保持高度清醒,以免剂量换算错误导致用药不安全。

3 用药信息科学性不足

目前的儿童用药基本上都是成人用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成熟后,加之与小儿治疗有关的信息,从而外延到被允许用于儿童的,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一些相关参数可能不适用于患病儿童。国内很多药物在上报审批时,经常会使用外国对此药物进行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但国内外儿童体质等不尽相同,临床研究结果也可能会存在差异,如果完全照搬也会存在风险。儿童用药的药品说明书和有关数据资料缺乏充足的科学性,其后果一方面可导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增加;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一些可能很有价值的药物在儿童中的使用。

4 剂型规格较为单一

用药剂型欠丰富、品种规格单一的现状也大大影响着儿童的用药安全。据专家介绍说,在儿科用药中,口服制剂与注射剂最为常用。但是,对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来说,片剂、胶囊剂却并不宜,有可能会使儿童哽噎甚至窒息。使用注射剂不仅繁琐,而且会因疼痛感给儿童造成就医恐惧。有资料表明,由于没有适合小儿使用的剂型,有的医生便将注射剂给患儿口服或外敷,从剂型和吸收的角度考虑这都是不妥的。如治疗儿童哮喘的贴剂,镇静用的肛门栓剂其实都是非常适合儿童使用的新剂型。而且,有些药物口味也需要革新,如大环内酯类药物,由于口味较苦,限制了在儿科的应用,制剂开发人员也应该在这些方面下些工夫。由于产品规格不全,常常导致儿童有时需要将一片成人用片剂或一颗成人用胶囊倒出后分成数份使用,其后果将直接影响剂量的准确性和药效。更需强调的是,有些药物并不宜分割后使用,如缓控释制剂和肠溶制剂。

5 包装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儿童具有天生好奇和善于模仿的本性,往往喜欢用味觉来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这就使得由于缺乏安全包装及家长的疏忽而造成儿童误服药品,导致意外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另外,一些儿童用药以大包装形式出厂,并没有考虑到儿童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治愈也快的特点,包装过大造成浪费。而且,不少分装后的产品往往就没有了说明书,如果此时未听清医嘱或医护人员失误造成多服或少服,也会影响儿童用药安全。

6 不良反应的预防

用药前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尽可能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避免滥用抗生素,对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在用药前应做好过敏试验,防止过敏反应。同时用药前还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掌握好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做到规范用药。严格执行医嘱,保证用药浓度、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控制好滴速。很多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浓度过大和滴速过快有关,如阿奇霉素0.125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输液,应控制在1~1.5 h输完,患儿出现呕吐、胃痛、腹痛症状就会大大减少。此外,要注意配伍禁忌,如青霉素类,在使用中,不能和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混合使用。中药制剂要单独给药,不与其他药物配伍混合使用,掌握好浓度及滴速,以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尤其在第1次用药,大剂量连续用药、中药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应认真观察患儿输液部位周围及全身有无红、肿、痒、皮疹等症状,询问其有无心悸、胸闷、憋气及消化道症状。

因此,儿童用药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医疗机构要加强监管儿童用药的适应证及用药安全的措施,药厂也要生产儿童专用剂型剂量等。更重要的是家长一定学会儿童用药常识,按照说明书服用,或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尽可能减少用药安全隐患,保证用药安全。

儿童用药安全性 篇2

9月13日,在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的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上发布了《20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安全隐患,近20%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粥汤等给孩子服用。不合理用药与缺少儿童专用药是儿童用药安全的两大焦点。

调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开展,历时近2个月,覆盖100多个城市,共3576名儿童家长参与调研,对335个零售药店的店员推销儿童药的过程进行体验,并深度访谈了10名儿科专家。儿童不是成年的缩小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用药存在着“剂量靠猜、吃药靠掰”的现象。

超八成家长给孩子用药存安全隐患

《白皮书》指出,84.9%的家长给孩子用药时存在安全隐患。调研中,27.4%的家长表示因为担心医嘱用量不够或太多,会自行调整用药剂量。72.5%的家长存在给孩子擅自停药的行为。超过三成的家长会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19.8%的家长会将药溶于牛奶、糖水、饮料和粥汤等给孩子服用。42.7%的家长会根据自己或亲友的经验给孩子用药。

此外,家长对儿童药概念的理解较模糊。认同“药名上有小儿”字样的药是儿童药的家长占比仅61.5%。而认同“儿科医生处方的药就是儿童药”、“说明书适用人群上有写儿童的就是儿童药”和“说明书用法用量上有写儿童的就是儿童药”的家长占比分别高达50.6%、41.0%、39.0%。同时,家长对儿童药判断、用药剂量、喂药方式等方面存在困惑,超过一半家长有1种到3种困惑。

《白皮书》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感评价不高,特别是化学用药。45.8%的家长认为目前整体的儿童用药一般,9.3%的家长对目前整体儿童用药感到不安全。探究原因,抗生素滥用严重是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临床用药实验,剂量不知是否科学,副作用未知;第三是儿童药品出现过安全事故。

儿童药品批文数量较少

《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药品批文数量较少。

数据显示,截至6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76652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批文3517条。其中,中成药占比为68.5%,化学药占比为31.5%。儿童药批文数量远远少于成人药批文数量。

我国国产药品总体批文中,儿童药批文数量占比仅2.0%;从化学药品批文来看,儿童药批文数量占比1.0%;从中成药品批文来看,儿童药批文数量占比3.9%。

此外,现有儿童药批文涉及治疗领域窄。中成药中,止咳祛痰药批文占比最大,占比36.5%;化学药中,呼吸系统用药占比最大,占比45.3%。

儿童专用药市场规模小

《白皮书》表示,我国儿童药市场规模今年不断上升,市场潜力巨大,但国内专门生产儿童药的企业却寥寥无几。根据全国工商联药业商会的调查,全国6000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用药的仅10余家,有儿童药品生产部门的企业也仅30多家。儿童用药医疗市场90%以上的份额被为数不多的外资企业占领。

此外,由于儿童用药生产主要表现为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新药研发周期较长,并且儿童药品销售存在季节性强、利润低等缺点,同时在研发、转让、生产、使用、销售等环节缺少政策支持,这些都削弱了药企生产儿童用药的积极性。

建议规范零售指导儿童用药

《白皮书》指出,目前零售药店对于儿童用药的.销售存在不安全因素。药店店员推荐的儿童药超过八成是有明确儿童用法用量的,7.1%的药品说明书里面是没有儿童说明的,7.6%是只有“儿童酌减”的相关说明。在没有提供医生处方单的情况下,药店店员推荐的儿童药品中有20%是处方药。

药店店员在给家长推荐儿童药品前,发病时间、用药史、药物过敏史方面则少有提及,更有8.1%的店员不询问相关事项就直接推荐药品。85.1%的店员在给家长推荐儿童药品后不会再提醒家长这些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儿童上火安全用药指南 篇3

儿童上火与用药误区

宝宝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尤其各种器官,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属于低免疫人群,同时,宝宝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均未成熟,滥用药物会给宝宝的肠胃、肝肾等带来伤害,因此,儿童去火的安全用药问题应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

勿套用成人用药经验

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药品以成人药居多,这些药品说明书80%缺乏儿童用药指导,因此,给宝宝服用成人药物需谨慎。宝宝的身体耐受性与成人不同,成人药物的某些成份对宝宝不适合,家长很难掌握。宝宝误用成人药的中毒事件经常发生,对宝宝身体造成极大伤害。另外,宝宝用药在剂量上也应有科学定量,家长以为给宝宝服用成人药只需减少用量即可,但经常因为服用量掌握不好,产生副作用或药物中毒。

自制凉茶非科学方法

有些家长,喜欢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中草药自制凉茶给宝宝服用,以求直接,快速治愈宝宝上火的症状。其实,在调和各种药材之间的禁忌,引导药物到达目标部位、乃至于抑制各种草药的毒性等方面,自制凉茶远不能达到专业中成药的疗效。还由于组合药方时不能科学定量,给宝宝身体造成伤害。并且自制的凉茶味道不好,宝宝不喜欢服用。在为宝宝选择去火产品时,要选择适合宝宝体质的专用产品,不仅药性温和,而且安全有效。目前,儿童去火产品市场中,一直备受妈妈们推崇的三公仔小儿七星茶,综合来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口服中成药物效果更佳

部分家长有个误区,认为患病后通过静脉注射,疗效好且快。一般来说,西药治疗见效快,短期内效果明显,但是部分宝宝用药后易产生副作用;中成药温性平和,治疗见效相对较慢,但对身体的副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医生主张在以下情况下才考虑输液:抢救重症病儿,病情发展迅速;患儿存在吞咽困难,吸收障碍;没有合适的口服制剂。

对于轻微的病症,口服药物是相对安全的,而且价格便宜,推荐使用适宜儿童的剂型,让孩子能接受。

儿童上火,如何安全用药

宝宝上火的时候,多喝白开水很重要。另外,多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与新鲜水果,促进肠蠕动,也可以减轻宝宝上火症状。要有效地治疗宝宝上火,建议使用三公仔小儿七星茶。其溶合了山楂、稻芽、薏苡仁,淡竹叶,钩藤、蝉蜕、甘草七味中药的功效,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颗粒剂型适宜儿童消化吸收,且口味清淡微甜,适合宝宝服用。三公仔小儿七星茶,做到科学定量服用:0-1岁的宝宝,每天服用3次,每次1/2包左右即可;1-6岁的宝宝每天3次,每次1包左右的用量即可。它不仅能够去火,同时也能对肠道,脾胃起综合调理功效。经过百年来消费者的亲身验证,得到各地家长的普遍认可,是千万妈妈治疗儿童去火的佳品。

浅谈儿童安全用药 篇4

1正确诊断疾病

一定要到医院专科进行正规的诊断, 不轻信广告, 追求贵药、新药, 根据药物的特点, 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 选择安全、有效、可靠、廉价易得的药物。

2掌握正确的用药剂量

1按体重计算:每日 (次) 需用剂量=每日 (次) 每千克体重所需的药量×患儿体重 (kg) 。2按体表面积计算:每日 (次) 需用剂量=每日 (次)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要量×患儿体表面积 (m2) 。孩子体表面积计算方法:<30 kg的孩子体表面积 (m2) =体重 (kg) ×0.035+0.1;>30 kg的孩子体表面积 (m2) =[体重 (kg) -30]×0.02+1.05。

3如何正确使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 适当的发热可以帮助人体消灭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当孩子体温超过38.5℃的时候, 医生才建议用退热药物, 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剂量不宜过大, 可反复使用。但应在治疗病因的基础上应用退热药, 这样才是安全的。经常给儿童用布洛芬时, 应注意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可增加胃肠道反应, 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合用, 增加出血危险, 与呋塞米合用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 和地高辛同用增加地高辛血药浓度, 和糖尿病药同用增强抗糖尿病作用, 和降压药同用影响降压效果, 和甲氨蝶呤同用降低甲氨蝶呤排泄等, 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另外, 这种药物还必须与食物同时服用或饭后服用。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用解热药, 在物理降温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外用栓剂以减少副作用。

4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 故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 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的一面。对个体而言, 除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外, 过量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 使体内微生态紊乱, 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对群体和社会来讲, 广泛、长时间地使用广谱抗生素, 容易产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受性, 进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其毒副作用, 如肾毒性, 对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等。正确使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适应证, 必须是细菌感染, 并且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2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选用细菌敏感度高的药物, 尽量使用抗菌谱窄的抗生素。3尽量避免联合应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联合应用的适应证。4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剂量、疗程及给药方法, 注意药物合理的配伍, 避免频繁换药。根据不同的感染情况决定疗程, 使血浓度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水平。5建立抗生素监管领导小组, 防止滥用抗生素。6加强耐药菌的监测。7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8制订本医院的抗生素使用规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即“感冒”90%以上是病毒引起, 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处理, 一般不需用抗生素[1]。

5禁止滥用中草药

很多家长认为服用中草药比较安全, 当发现孩子有一点毛病时, 常常自己买些中草药给孩子服用, 其实, 是药三分毒, 而且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复杂, 安全性只是相对而言, 尤其是婴儿时期, 身体各个方面都未发育成熟, 随便服用同样损害婴幼儿健康。如很多年轻妈妈都将板蓝根当作“万金油”, 防止上火, 预防感冒, 有事没事都冲包给小孩喝, 岂不知这样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用中医术语描述, 是“稚阳之体”, 需要一些“火”来助长发育, 而板蓝根性属寒凉, 过多食用不仅伤害脾胃, 尤其是小孩, 脾胃功能尚未健全, 多服板蓝根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使小孩食欲下降, 还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生长发育所需之“火”, 不利于儿童的发育。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小儿生机旺盛, 宜饮食调理,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 伤及脏腑气机。即便是存在虚证, 也须慎用补剂。

6禁止滥用激素

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 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 某些血液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使用中必须重视其副作用:1短期大量使用可掩盖病情, 故诊断末明确时一般不用。2较长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 影响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代谢等。3长期使用尚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4水痘患儿禁用激素, 以防加重病情。激素更不能作为退热药常规使用。

7禁止滥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通常在没有特殊疾病的情况下, 只要儿童能正常饮食, 不挑食、不偏食, 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 一般是不会缺少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 所以没有必要给小孩乱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若长期盲目使用会导致人体内维生素不平衡, 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造成维生素在体内蓄积过多而中毒[2]。

8小结

由于儿童时期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 各个系统、脏器发育都未健全, 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性差, 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小儿用药必须根据其解剖、生理等特点, 严格掌握适应证, 慎重选药, 以达到安全、合理用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年, 林国生, 付洁, 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143-144.

儿童用药难寻专用药 篇5

摘要:儿童用药安全理由,虽然我国批准注册的药品基本可以满足治疗儿童常见病的需要,但是通过实际调查表明,目前儿童用药大多数存在品种少、剂量“含糊不清”用药不当。

关键词:儿童药品;安全;合理;用药

近几年来,医药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不断加大对儿童药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但研发速度仍赶不上儿童用药的临床需要,使得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屡见不鲜,由于缺少儿童药物,长期以来儿童用药在治疗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使用药物造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成人的2倍。

在当今儿童用药还存在“忽视配伍禁忌”“服用成人药”“凭感觉用药”重大误区。

儿童是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脏器尚在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达不到成人生理功能,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过程不同于成人,因此,儿童用药绝对不能简单的看成是成人用药的缩影。

我国14岁以下的儿童大约有近3亿,虽然目前我国批准注册的药品基本可以满足治疗常见病的需要,但就实际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儿童用药大多存在品种少,剂量含糊不清用药不当等多种隐患。

1 3000多种化学药品儿童专用药不足2%

我们先后走访了我们地区多家医院和药品批发和药品零售药店,发现儿童用药存在品种 少,规格少,剂型少等理由,我国有多家大型药业有限公司,但是、目前国内专门针对儿童用药的剂型比较单一和生产企业比较少,且品种和规格较少,大部分集中在伤风感冒、发烧、止咳化痰等病症上。

我国儿童数量比较大,但是儿科医生仅6万多,儿童缺医少药理由十分严重,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近4千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制剂品种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2 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是用药关键

药物剂量不当是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由于确少儿童专用药物,长期以来儿童在治疗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使用药物,药物剂量应随着儿童成长和病情不同而异,儿童年龄、体重、体质的强弱都是决定儿童药物剂量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的将成人剂量缩减,由于用药剂量不妥造成儿童服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成人的2倍,儿童用药还存在忽视配伍禁忌、服用成人药、凭感觉用药等误区。

合理用药是以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

儿童合理用药的要求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避开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应注意年龄特点,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结合病情合理选择药物针对性要强,药物的种类越少越好不宜过多。

比如抗生素的使用方面,应全面考虑临床诊断、致病理由、药物抗菌普以及患儿的全身情况,对于病毒感染不要使用抗生素药物。

能选用一种抗生素药物就不要联合使用,以减少机体耐药性的产生。

同时,儿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但要严格执行抗生素临床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还要对患儿的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争取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有的家长想当然多药同用,治病心切,然后“对症下药”。

如感冒,给患儿服用阿司匹林、泰诺林、复方氨酚烷胺片等,服一种药不放心,就多药并用以求得心理安慰,求愈心切,乱加剂量,不遵医嘱,误以为多吃总比少吃好见效快,应杜绝或避开此类现象的发生而是药物超剂量使用,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机体伤害。

3 合适的剂型及给药时间

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要间隔时间可以提高患儿的服药的依从性,从而达到治疗的目得。

为了提高患儿对服药的依从性可以选择一些食用果味和食用颜色制成颗粒、部分药物也可以制成栓剂,并选择药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尽量延长给药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这样可以减少患儿对服药的恐惧。

一般来说,经消化道给药相对比较安全,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减少打针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

4 儿童合理用药是要多方合作共担责任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

儿童用药的要求,获得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经济的药物利用。

儿童服用成人药品,存在着很多潜在危险和不良反应,也存在浪费现象,对一片药掰开吃是比较普遍现象,年龄越小,儿童的肾肝脏功能发育就越不成熟。

目前儿童用药基本上是经过成人临床试验或实践后延至儿童的,由于缺乏儿童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其后果导致儿童ADR的增加。

目前我国儿科缺医少药,制药企业大多以成人药品为主,多数制药企业附带少量生产。

由于儿童用药生产量小、批次多、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较高、新药研发周期长、利润比较低、6000千多家制药企业,属于专业儿童制药企业寥寥无几。

在国家方面应鼓励制药企业加大对儿童药物的研究和生产、对儿童药物生产企业多给些优惠政策,此外从知识产权、疗效质量等多个角度,对特定制药企业给予价格扶持。

提升儿童药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儿童用药需谨慎 篇6

婴儿从离开母体那一天开始,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发育。例如,一周岁的小婴儿比刚出生的新生儿体重可增加三倍,身高也可增加25厘米,甚至更多。这是大人不可比拟的。一方面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快,吸收、排泄都比大人快。另一方面,器官和组织发育还不成熟,既抵抗力低,容易生病,又对药物反应非常敏感。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儿童的诸多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用药更应多加注意。

不能随意用药

比如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用,即便使用也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退烧药不可过量,用药时间不可过长,二三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因为退烧药可以使小婴儿出现虚脱;八岁以内的小孩,特别是小婴儿服用四环素容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个别的还可引起颅压增高(表现为囟门鼓起,头疼);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机能,个别的孩子会因应用氯霉素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球降低;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可引起小儿耳聋,或肾脏损害、血尿等。所以不能孩子一发烧就用抗生素,尤其是一些伤风、感冒病,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服用一些中药,或是多饮水,好好休息往往是更好的解决方法。

遵医瞩服药

觉得烧高了就多吃一点退烧药;病没有好,就认为是药量不足,任意加大使用剂量——这些不经医生检查就随意停药,或加大剂量都是不对而且危险的。用药种类也不宜过多,如需要同时服用几种药,应注意避免体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毒副作用,因此几种药物应隔开一定时间服用。

用药时间和方法要听从医生安排

不同的病用药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尤其是一些慢性病和一些免疫病必须听从医生的指导,不能随意减量、停药和换药,如结核病、风湿病、川畸病、肾病、肝炎、癫痫等都需较长时间用药,而且在用药剂量、疗程、方法诸方面都有一定的讲究,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药物剂量也有一定的改变。

小儿用药剂型和服用方法有讲究

当我们正确选定了药物以后,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的剂型,小儿吞咽能力较差,大的药片很可能被卡在咽喉部,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窒息。因此,许多家长常常把药片研碎后给小儿吞服。但是,服用下列几类药时这种做法不可取。

缓释片剂这是一种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保持较长时间药效的剂型。如用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茶碱缓释片,外观与一般片剂相同。缓释片同缓释胶囊一样,用特殊的高硬度材料做成骨架,药物包藏于骨架中缓慢释放,若研碎则会破坏骨架,影响药效,故除规定的咀嚼片外,缓释药片一般不宜研碎服。

肠溶片剂即在普通片剂外面包裹一层外衣,这层外衣只有到达肠道才能被溶解。因此,这种药片必须整粒吞服,若研碎后服不仅会降低药物疗效,有的还会引起副作用。

双层糖衣片剂如多酶片是含三种酶(淀粉酶、胃蛋白酶、胰酶)的双层糖衣片。外层为一般糖衣,淀粉酶和胃蛋白酶在药片的外层,可在胃内发挥助消化的作用。而胰酶需在碱性的肠道中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故被包裹在药片的内层。若药片研碎即失去消化酶的保护作用,尤其是胰酶粉剂残留在口腔中可刺激口腔黏膜,引起严重的口腔溃疡。

胶囊剂这种剂型不仅可掩盖药物的气味和苦味,而且进入胃肠道后再溶解,生物利用度也比一般片剂好,因此许多抗生素都采用这种剂型。若将胶囊拆开,气味特异,小孩不宜服用,同时剂量也难以准确。胶囊剂有普通胶囊和缓释胶囊两种,缓释胶囊若研碎将破坏其结构而不能达到缓释的目的。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7

1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其独特的生理特点, 决定了儿童用药的特殊性。

(1) 儿童体液占比较成人大, 新陈代谢旺盛, 对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能力差, 如使用影响水盐代谢、酸碱平衡的药物将会比成人敏感, 也更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儿童具有独特的消化特点。儿童的胃酸分泌水平较成人低, 低胃酸会减少对弱酸性药物的吸收, 或增强对酸不稳定药物的吸收。

(3)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肝酶分泌不足或缺乏, 肾脏清除率低, 药物代谢缓慢、半衰期延长, 不合理的儿童用药会对儿童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4) 儿童的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药物会通过发育不全的血脑屏障进入脑部, 对某些药物的摄取增加, 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

(5) 儿童皮肤薄嫩, 水分含量高, 对药物的通透性大, 外用药物如不严格控制剂量, 也会引起中毒。

2 我国儿童药物的现状不如人意, 缺少儿童适用的种类、剂型、规格和包装。

国内市场90%药物都没有“儿童版”, 多数是成人药的“减量版”。医生经常面临无药可开的尴尬局面, 儿童用药普遍“成人化”, 用药安全难以保证。

(1) 儿童适用的药物种类稀少。在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 药物有520种, 850个剂型, 1 400个规格, 明确标注为儿童药物的剂型和规格不到80种, 且主要局限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解热镇痛药。102种中成药中, 只有1个儿童专用品种。成人药品应用于儿童, 且未经过实际临床试验, 未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 对儿童的毒副作用较大, 甚至会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 儿童适用的药物剂型稀少。虽然基本药物中收录了近80个规格和剂型的儿童药品, 但适合儿童使用的剂型如喷雾剂、咀嚼片、泡腾片、混悬剂、糖浆制剂、透皮贴等很少, 较多的口服药为胶囊或片剂。儿童服药依从性差, 家长常将片剂碾碎或胶囊掰开或溶于水[1], 如此吃药, 不仅剂量不容易掌控, 还真成了“苦差事”。如果是糖衣片、肠溶胶囊或者缓控释片, 更会影响药物吸收。

(3) 儿童适用的规格和包装稀少。儿童用药量少, 用药时间短, 单个疗程使用可能仅需几片或是十几片。合适的规格和包装, 不仅可以保证儿童准确用药、安全用药, 还可以避免药物资源的巨大浪费。而如今, 药物说明书中建议儿童的给药剂量往往小于最小包装剂量, 口服药和注射剂都存在这种现象。临床上只能进行包装的拆分, 不仅存在资源浪费, 而且拆分开的药物若长时间置于空气中, 遇光氧化, 遇水受潮, 药物的质和量会发生改变, 疗效也会受到影响。

3 儿童药物的缺乏由多种因素造成。

儿童药物制作要求高、研发成本高、临床试验费用高、利润空间低, 审批过程难等, 都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瓶颈。

4 在这个全球性问题面前, 建立规范合理的儿童用药体系尚需时日。

如何尽可能地安全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显得尤为重要。

(1) 给药途径的选择。按照能口服不肌注, 能肌注不静滴的原则。虽然静脉给药具有起效迅速、剂量准确、不受消化吸收影响等优势, 但是在输液过程中, 药物中的微粒、热原、药物本身的毒性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只有在病情严重或特殊情况下才选择静脉给药。

(2) 给药剂量要准确。在有儿童药物选择的情况下, 不使用成人药。使用药物时, 严格按照日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医生不能开出小儿酌减的医嘱, 家长更不能靠掰靠蒙来对儿童进行用药。

(3) 药物的选择要合适。因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 应避免使用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的药物。比如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的氨基糖苷类、引起骨损害的喹诺酮类、引起肝损害的雷尼替丁等。另外, 家长切忌自行使用药物, 如感冒药、退热药, 两者会有些相同药效的成分, 联合使用时会造成剂量过大, 毒副作用增加;或是联合用药时出现配伍禁忌和拮抗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加大。

儿童用药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关注, 近年来, 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儿童国家处方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颁布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孕产妇及儿童临床用药管理的通知》, 举办了国家级的“儿童用药问题”研讨会, 出台了《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等, 以保障儿童基本用药需求, 促进儿童用药安全, 相信“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一定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儿童用药安全性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94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74例, 女372例, 年龄2~12 (6.47±0.28) 岁。共使用药物1137种。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儿用药的种类、剂型、数量、规格、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

2 结果

2.1 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的情况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 见表1;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

2.2 儿童用药药品分类化学药品458份 (66.09%) , 中成药173份 (24.96%) , 其他62份 (8.95%) 。见表2。

2.3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剂型口服剂型359份 (51.80%) , 注射剂型273份 (39.39%) 、其他61份 (8.81%) 。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化学药品458份 (66.09%) 、中成药173份 (24.96%) 、其他62份 (8.95%) , 359份 (51.80%) 为口服剂型、273份 (39.39%) 为注射剂型、61份 (8.81%) 为其他, 可知儿童专用药少、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及剂型是影响临床上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3.1儿童专用药少和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的原因和对策693份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 儿童专用药仅69份 (9.96%) , 有儿童药物动力学内容的仅47份 (6.78%) 。由于医学伦理学规定儿童不能作为药品临床试验的对象, 因此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较少, 导致绝大多数儿童用药上市时缺乏儿童相关的试验资料, 因此临床上儿童专用药少, 且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 而儿童对药物的吸收、转运和代谢与成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临床治疗稍有不慎, 就会造成药物剂量过大或药效下降等不良事件[3]。政府应尽快建立临床研究儿童用药的政策和法规, 借鉴国外延长专利的政策延长开展儿童药品的市场保护期, 可通过税收、专利、市场和研究资助等措施鼓励医院、科研单位及企业收集儿童用药的应用信息、研发儿童的专用药品, 并对研发、生产儿童用药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市场引导, 加快临床研究儿童药品的注册、申请和审评, 并在定价、招商和采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确保儿童用药的可持续性发展[4,5]。

3.2 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缺乏的原因和对策

药品说明书是医师开处方、药师审核处方、护理人员给药和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基本、最直接的科学信息, 其中药物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是药品说明书的核心部分, 可指导临床用药, 也是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基础[6]。当发生医疗纠纷时, 药品说明书也是医疗责任鉴定的法律依据。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使用的适应证、药理学、用法、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儿童用药说明书欠规范以儿童用药说明缺失或药品信息不充分, 主要体现在说明书中无儿童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而儿童使用的方法和剂量仅以“遵医嘱用药”或“儿童酌情减量”等简单、含糊的语句带过。我国儿童药物使用的剂量主要是通过年龄和体质量进行换算而得出来, 但相同年龄的儿童因性别和高、矮、胖、瘦等因素的影响, 体质量的差别较大, 但若按照年龄给药, 患儿体质量不同会使机体内血药浓度存在差异, 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临床实际工作中计算儿童的用药剂量, 不能只参考年龄和体质量, 需要结合药品品种的差异性、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的时辰药理学。

3.3 剂型单一的原因及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儿童用药剂型应满足给药方式方便、快捷、可靠,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尽量减少医护人员的照顾, 且能灵活、适应性地分配剂量。但是目前我国儿童用药的以口服剂和注射剂为主, 较为单一, 近年来, 制药技术的发展迅速, 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等新剂型药物不断上市, 不但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还能有效减少给药次数, 而国外的研究指出, 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糖浆剂和干混悬剂等剂型均适用于儿童, 可鼓励制药企业提升制药水平, 生产上述适用于的儿童药物剂型。

医护人员专业素质的低下和儿童合理用药规范指导的缺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医院应对医护人员在儿科药品的适应证、禁忌证、联合用药、儿科复方药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抢救措施等方面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 有关部门也需制定出《儿童用药指南》对儿童合理用药进行指导[7]。此外, 多数患儿家属不是医药学方面的专业人士, 对药物如何保存、不能与哪种食物同服等知识相对缺乏, 也是影响儿童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因素, 还应加强指导公众正确健康意识, 以宣传科学用药的知识, 普及安全用药知识, 帮助家属走出用药误区。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儿科就诊的患儿946例为研究对象, 使用药物1137种, 对患儿用药的种类、剂型、数量、规格、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影响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因素。结果 1137份药品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693份 (60.95%) , 主要涉及儿童使用的剂量、不同年龄段的用药剂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和儿童专用药品情况;未涉及儿童用药内容444份 (39.05%) 。693份药物说明书中涉及儿童用药内容的药品中化学药品458份 (66.09%) , 中成药173份 (24.96%) , 其他62份 (8.95%) ;359份 (51.80%) 为口服剂型, 273份 (39.39%) 为注射剂型, 61份 (8.81%) 为其他。结论 儿童专用药少、儿童用药信息缺乏、儿童药物动力学资料缺乏及剂型单一是影响临床上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该更加加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儿童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怡, 张健, 陆晓彤, 等.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 2007, 18 (2) :155-156.

[2]张凤霞, 周敦新.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 :55-56.

[3]冯玉林.探讨儿童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因素[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2) :248.

[4]张晨.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影响因素以及药师干预作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1) :165-166.

[5]郭霖.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 (4) :94-95.

[6]金丹, 田春华, 杨月明, 等.儿童用药安全现状及政策研究与思考[J].中国药事, 2015, 29 (4) :427-431.

儿童用药安全性 篇9

1 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家药物不良反应检测机构的调查结果总结,目前儿童用药存在两大主要问题,包括:①药物选择缺乏准确性:由于患儿年龄跨度大,儿童用药有颗粒状、片状、液体状。由于病情的变化,医务人员很难精确把握具体用药制剂、用量,这就导致医务人员在具体使用颗粒、片状或口服液时根据常规用量用药,不具体区分三者的具体用量,一般药物使用发生风险几率很小,但是婴幼儿身体对药物敏感性强,用药剂量要求准确度高,有时细微的误差就导致发生用药风险;部分医务人员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禁忌用药知识掌握不充分,容易出现用药失误;②用药方法不恰当:患儿治疗效果与其年龄、体重有很大关系,所以实际用药剂量要根据患儿年龄、体质来具体分配,窗口药师如果未进行指导很容易造成药量过低或过高情况,这就增加了儿童用药风险[2]。

对本院2015年5月~2016年1月就诊治疗的100例患儿用药进行调查,发现服用颗粒、片剂和口服液都有超剂量现象,而且出现了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33.00%。见表1。用药方法不恰当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1~3岁的患儿,主要原因是糖水送服错误、用药间隔时间短、感冒药与解热镇痛药合用导致超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见表2。

2 窗口药师指导儿童安全用药的措施

窗口药师指导儿童安全用药首先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其次要提高自身工作服务意识;最后要加强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

2.1 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具备专业知识是每位窗口药师的必备条件。随着社会变革,医疗条件更新,窗口药师的作用日益明显,不仅仅只局限于给患者发药,更要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指导。所以窗口药师必须有专业化水准,其对药物的功能主治、不良反应、主要事项、用药禁忌等基础知识必须要准确掌握,有扎实的专科用药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保证用药效果;窗口药师要熟知《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内容,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总结经验,根据患儿年龄、体质、病症补充医嘱,让家长把握合适的药剂量合理的给患儿服药,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3]。

2.2 提高自身工作服务意识

窗口药师必须提高自身工作服务意识,儿童作为易发生风险的用药人群,其用药安全性需要高度重视,所以窗口药师必须要有责任心、耐心,规范意识强。窗口药师是处方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药师不能只做药物“传送机”,在开药过程中发现药方有问题要及时与医生联系处理,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将错就错;要嘱咐患者服药方法、服药时间、服药剂量及注意事项;因为取药窗口人群流动性大,声音嘈杂,窗口药师要保持好的心态,耐心的讲解用药方法,解答患者或家属咨询的问题;患儿用药间隔时间、用药注意事项必须全面到位的讲解,并且叮嘱家长牢记;患儿同时服用多种药时先后顺序一定要叮嘱到位,以免影响疗效;个别患儿用药后要复查,提醒家长复查时间及用药后观察患儿反应,有不良反应时及时停药就诊[4]。

2.3 加强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

儿童是患者中的特殊人群,药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沟通过程中注意规范用语,专业性极强的术语可以用通俗语言代替,但是要注意通俗语言表达描述的准确性;儿童由于思想不成熟,其用药依从性低,服药不能积极配合,家长忙乱中容易导致错误服药,沟通中可以告知家长服药小窍门如糖水送服,但是药师也要注意提醒糖水送服注意事项并给予合理解释;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有些药物特别是糖浆类的容易引起儿童好感,药师要提醒家长将药物放置在儿童不易拿到的位置,防止儿童自己偷偷服药;提醒各类药物服药方法,解热镇痛药需要根据患儿体温变化变动服药次数以及服药间隔时间;注意抗生素使用时与家属沟通为患儿做皮试,避免抗生素过敏;提醒药物存储条件,药物存放温度、光照等都需要叮嘱到位[5]。

3 小结

儿童作为用药的特殊人群其用药安全必须重视,目前儿童用药存在诸多问题,药物选择缺乏准确性和用药方法不恰当作为急需解决的两大首要问题窗口药师必须重视。解决这两大问题医务人员与家长都需努力,窗口药师作为专业人士更需要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工作服务意识,加强与患儿和家长的沟通来降低儿童用药风险,用专业的知识和强烈的责任心用心服务,减少儿童用药不合理方式,以便提高疗效,同时避免儿童用药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敬花,张福琴,陈晓惠.做好“窗口”发药交代服务是保证安全用药的关键.甘肃医药,2012,31(11):872-873.

[2]赵大贵,李友有,黄麟.基层医院门诊窗口发药交待与合理用药的指导事项.中国药业,2014,23(23):77-78.

[3]周雅轩,沈黎,张丹.发挥窗口药师的指导作用,促进门诊患儿合理用药.天津药学,2015,27(2):53-54.

[4]李连新.窗口药师如何指导儿童合理用药.中国药业,2011,20(8):58-59.

儿童用中成药的用药安全探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社区儿童口服的60种中成药, 对其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项、是否为OTC药品, 用Excel进行分析统计。

2 结果

2.1 药品标识情况:

所调查的60种儿童使用的口服中成药说明书中有“小儿酌减或遵医嘱”等字样的中成药共29种, 百分比高达48.33%, 其中颗粒剂、散剂共5种, 如小儿清肺化痰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口服液、合剂13种, 如小儿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小儿智力口服液糖浆等;片剂、胶囊等共11种, 如多动宁胶囊、小儿肺热平胶囊等。

2.2使用剂量:

有1 0种最小剂量小于最小包装剂量, 占总数的27.43%, 其中颗粒剂、散剂7种, 口服液、合剂3种。这种情况就导致家长在使用时还要去估计用量, 如保儿安颗粒, 最小规格是10 g, 说明书注明1岁以下小儿2.5克/次, 所以很难把握准确。

2.3 OTC药品使用情况:

用法用量项内容不全的OTC药品共有21种, 其中药品标识不明的有13种, 使用剂量不确切的有8种。OTC药品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 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和职业助理医师处方, 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试用的药品[1]。如果OTC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不明, 会因为用药不合理而产生不良反应, 容易对患儿造成生理上的危害, 本组研究中儿童用中成药现状相关数据见表1。

3 讨论

中成药在我国的医药发展史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临床治疗实践中的应用也极为普遍, 特别是在临床治疗实践中,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然而, 一段时期以来, 有不少人都对中成药的认识存在误区, 认为中成药以中药为主要成分, 是一种极为天然的药物, 药性较为缓和, 不像西药那样具有不良反应,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近些年来, 有关中成药在临床应用实践中导致不良用药反应的报道屡见报端,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中成药用药安全性的关注和重视。部分中成药生产商认为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小, 制作的与之配套的说明书内容简单, 用法用量项也不够明确。说明书作为为患者提供用药的依据, 尤其是针对儿童用药时, 如果不能为医务工作者及患儿家长提供准确的用药依据, 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 不利于儿童的用药安全[2]。如颗粒药品说明书上的3次/天, 误导患者以为一天之内吃3次即可, 但实际上是指三餐的饭前或饭后半小时服用, 所以要规范内容, 避免患者错误用药。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许多生理功能还不完善, 因此, 儿童用药更应引起重视。

由于儿童专用的中成药匮乏, 通常情况以成人药品代替, 剂量单凭医师的临床经验或根据儿童的外在情况, 年龄、体质量、身高估量;药品的口感、大小、服用方法也不适合儿童, 故难保证儿童服用的安全性。应该鼓励医药生产商开发研制适应儿童临床应用的中成药, 说明书详细注明剂型和规格, 从而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系数。中成药同西药一样, 只有在血液中达到一定的浓度, 才能发挥疗效, 剂量过少, 药力不足, 达不到疗效, 用量过大, 药力太猛, 过犹不及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 只有根据说明书内容准确按剂按量的服用, 才能缓解病症达到安全有效地疗效。建议组织相关专家编制统一的儿童用药指南作为儿童药物治疗的标准和依据[3]。

中成药的品类多种多样, 但儿童专用的品类却极其匮乏, 导致近年来儿童服用中成药不良反应的数量上升, 若能立足于儿童用药的临床研发, 生产更多儿童专用型中成药, 丰富儿童方面的中成药用药资料, 不但提升了中医药在市场的竞争力, 也促进了儿童医药事业的发展[4]。另一方面, 建议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关部门监督药品生产商完善、丰富药品说明书, 并进行定期的修正与更新, 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4 结论

儿童用中成药说明书的用法用量项目存在药品用法表述含糊不清、最小剂量小于最小包装、服用剂量不准确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地规范化、合理化和明晰化, 儿童作为服用中成药的重要群体, 保证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刘箐, 张艳菊.北京儿童医院口服中成药用法用量分析[J].北京中医药, 2011, 30 (6) :107-108.

[2]张婧, 杨明, 李翔, 等.儿童用中成药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成药, 2013, 35 (2) :23-24.

[3]陈光明, 叶礼燕, 陈新民, 等.浅析儿童中成药的合理使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

儿童的合理用药(下) 篇11

胡院长:非处方药的简称是OTC(是英文overthecounter的简称,意思是可以在柜台上买到的药),也就是指不需经医生处方,病人可以直接到药店或药房购买的药。它是患者根据自己对病情的判断,或借助药品说明书,或向医生咨询,进行自我治疗的药品的总称。

处方药是医生经过诊断后提供的治疗处方,这类药物必须在医生或有关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恰当使用。

世界卫生组织对OTC药的定义是:无需医疗咨询,即可提供快速有效的缓解手段,缓和对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压力,以便向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提供更多的保障机会,提倡将自我药疗作为自我保健和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什么人能用OTC的药呢?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凡是成年人有以下十种自我感觉的症状可以用OTC:

①头痛;②咳嗽、黏痰;③关节、肌肉、手臂痛,腹痛;④背痛;⑤紧张、抑郁或不安;⑥足趾肿胀、鸡眼;⑦感冒、流感或流鼻涕;⑧消化不良;⑨失眠;⑩不明原因的疲劳。

上述所有的症状都没有固定性的脏器或器官的功能障碍,而且自己总体感觉还可以。

原则上讲,非处方药是要有独立判断症状的自主人才能用的方法。小儿不是独立判断症状的自主人,同样小儿有病,家长不应该自己去买药。因为大多数家长不是儿科医生,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资格。有人说,我就买点咳嗽药没什么大不了的吧?殊不知,咳嗽药的品种多得很,如有的咳嗽药里就含有可待因,对孩子是不利的。若孩子流鼻涕,就不能用含有PPA的药。过去用了感冒通中毒的情况也是有的。

另外,孩子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的病情变化非常快,很容易在半天的时间里就把病耽误了。所以,小儿有病,特别是有发热、呕吐、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家长不能自己做诊断,也不能自己买药。除非你是儿科医生。

还有一个问题是药品的商品名称和化学名称的问题。例如:百服宁和泰诺,这是不同的药厂出的同一种药品,这两类药都是扑热息痛,只是商品名称不同罢了。家长也应搞清楚。故在购买时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药品内容、剂量以及用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这样,一旦出现新情况,应及时就医。

父母必读:怎样掌握孩子的用药量?

胡院长:关于孩子的用药量,家长也很困惑。根据说明书上的用药量有时不是偏大就是偏小。尤其是在基层工作的医生,往往拿成人用药的剂量给小儿用,有时一针就全打下去了。要知道,药品都有副作用,而小儿剂量与成人有明显区别。如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毒性比较大,往往造成不可逆的中毒。越是小儿,越是老人,越要特别重视。我国卫生部规定,6岁以下的儿童要慎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什么是氨基糖苷类药物: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此类抗生素中的一些新品种按药典命名规定字尾用“米星”,因此,凡是带“米星”二字的都是氨基糖苷类。

造成耳聋的第一个原因是遗传。有的人打一针就耳聋了,因为他有这样的遗传缺陷。第二个原因是过量。用成人的量给小孩打,肯定过量。所以,正确地宣传和把握儿科的用药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浅谈儿童各期用药特点和合理用药 篇12

1 新生儿期用药特点

新生儿期正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阶段, 因此, 药物代谢及体内动力学过程亦随着迅速发展。但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及某些酶系统尚未成熟, 用药不当可致不良反应或中毒。故新生儿期的药物剂量不能单纯以成人剂量机械地折算, 最好根据药物的特性按不同日龄进行计算, 调整好药物用量和给药间隔, 才能使所用的药物不至过量或不足而影响疗效及毒性反应。

新生儿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有很大差异。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弱, 如有低蛋白血症则药物与蛋白的结合更少, 致血浆及组织中游离药物的浓度大大增加, 且在体内还会扰乱生理功能。如磺胺药可与胆红素竞争在蛋白质上的结合点, 干扰胆红素与蛋白的结合, 因磺胺类药物对白蛋白的亲和力比胆红素强, 应用后, 黄疸病新生儿血中游离胆红素成分增多, 有又因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 就会使血中增高的游离胆红素侵入脑组织, 甚至造成核黄疸, 故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又如新生儿应用青霉素后, 由于缺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 不能与葡萄糖醛酰酸结合成无活性的衍生物, 致血中游离具活性的青霉素增多, 易引起“灰婴综合症”。这种严重中毒反应, 除与肝脏解毒功能不健全有关外, 与肾脏对青霉素的排泄不足也有很大关系。因此, 宜尽量少用青霉素, 必要时应酌情减量, 用药时间不宜过久。所以, 新生儿用药应考虑到肝酶的成熟情况。一般在出生2周后, 肝脏处理药物的能力才接近成人水平。

新生儿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全, 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较成人低30%~40%, 很多药物因新生儿肾小球滤过低而影响排泄, 致血清药物浓度较高, 半衰期亦延长, 如巴比妥类、氨苄、庆大霉素、链霉素等等。此种情况在早产儿尤为显著。甚至可因日龄而改变。至于肾小管的排泄及尿浓缩、离子交换和酸碱平衡等功能也有类似情况, 要到满月后, 肾功能才日趋完善, 故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 间隔应适当延长, 使用时间不宜过久, 否则, 易引起中毒反应。

2 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从药物的代谢来说, 虽然婴幼儿期已较新生儿显著成熟, 但由于解剖生理的特点, 在选用药物时仍应予以注意。如婴幼儿期由于吞咽功能较差, 故对重危病儿宜用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方法, 以便达到有效血浓度。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未尽完善, 对吗啡类药物 (包括可待因、哌替啶等) 特别敏感, 宜致呼吸中枢抑制, 不易应用。对镇静剂耐受力较大、常用的镇静剂有苯巴比妥、水合氯醛, 一般年龄与镇静剂的耐受力成反比。相反, 婴幼儿服用氨茶碱易造成过度兴奋。山梗莱碱可引起婴幼儿运动性烦躁不安及瞬时性呼吸暂停。过量时可导致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血压下降及惊厥。皮质激素、维生素A、氨硫脲吸收后能使婴幼儿脑脊液压力增高, 可见婴幼儿囟门饱满隆起。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剂量过大, 疗程较长可致听神经和前庭不可逆性损害, 造成耳聋, 眩晕和共济失调。故在婴幼儿使用时应谨慎。

婴幼儿期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成习惯性便秘, 均应从改善饮食入手, 切不可过早地应用止泻剂或缓泻剂。

3 儿童期用药特点

儿童期正处于生长发育这一特殊阶段, 新陈代谢旺盛, 循环周期较短, 一般药物排泄较快, 但对水、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较差。尤其易受环境或疾病的影响, 而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 较成人易于中毒, 如利尿剂应用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故应间歇给药, 且药量不易过大, 以利调节。

有些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 如长期应用雄性激素, 常使骨骺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 甚至可使女婴男性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致骨骼脱钙和生长障碍, 幼儿期不宜使用氟哌酸, 因其可使幼儿关节变形。

儿童期虽已有成熟的酶系统, 但某些药物对有特殊体质的儿童仍可产生严重的特异反应, 故用药时应掌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便及时采取必要抢救措施。

4 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4.1 抗生素类药物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 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合理应用。就抗菌治疗而言, 尤应关注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及毒副作用的关系。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 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腹泻以及一般感冒、发热患儿不究其原因就首先使用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方面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病原学诊断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选用窄谱、低毒的药物来完成治疗。如需联合应用, 应以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为原则, 为防止累积毒性作用, 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 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 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为半衰期快速消除类抗生素, 这类抗生素由于在体内消除快, 欲维持合适的血药浓度及给药次数, 应2~4次/d。喹诺酮类 (如环丙沙星) 、四环素类 (如土霉素) 不宜应用, 对于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等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应慎用。值得注意的是, 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如消化道菌群失调可以引起腹泻、便秘等, 严重者可以引起全身真菌感染。

4.2 解热镇痛类药物

目前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品种及剂型相对较多, 各种退热药成分不同, 但其药理作用基本相同, 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 没有联合用药的必要。而扑热息痛、布洛芬制剂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迅速完全, 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易诱发儿童哮喘, 诱发Reye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 剂量过大引起出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 故应慎用。

4.3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

很多家长及部分医师认为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可以长期、无条件使用, 因此经常给孩子服用一些诸如钙制剂、锌制剂、氨基酸制剂、多种维生素制剂等药物。其实服用此类药物治疗要根据身体的需要, 若滥用或过量地长期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 如维生素D过量的使用可致使体内维生素A、维生素D浓度过高, 出现高钙血症。对于新生儿, 不宜长期使用维生素K, 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上一篇:规模化养殖小区下一篇: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