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共12篇)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篇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提出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完善创业相关优惠政策、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改革整体要求[1]。当前随着我国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 学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种趋势下, 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全面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 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所迫, 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自我反思。
1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我国的就业队伍当中, 高校毕业生是一组重要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肩负着全面提高国民素养与创新意识、提升国家整体综合能力的重任。在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全面推动创业就业教育能够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求。
1.1 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新要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技能的人才, 还需要不断运用自身智慧更新原来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从而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我国高校实施创业就业教育体系构建, 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个体的就业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和造就更具有创新意识和实战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与骨干力量, 让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衍生力量, 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最终推动社会和谐繁荣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1.2 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就业教育可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实现其社会价值。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接受过高等教育并具备一定自主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 可以提升其自身的生存、竞争和创业能力, 变被动为主动, 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 来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高校通过构建创业就业教育体系, 加大对学生的创业培训、指导和政策性扶持, 使他们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这不仅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提升教育理念与服务质量、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2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大学生缺乏创业知识与资源是最大障碍
目前大部分学生虽然具有自主创业的愿望和热情, 但是缺乏自主创业的知识与资源。创业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智能结构, 还需要容纳多学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与相关信息的不对称影响了学生创业的目标与具体的创业操作实施。再者, 大部分学生存在因循守旧的思想, 紧紧束缚了创新的思维意识与能力的提升。部分创业行为就是一时心热, 缺乏主动思考, 盲目地投资创业, 再加上承受风险与失败意识缺乏, 时刻抱有一气呵成, 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获取较大收益的思想, 往往导致创业的失败与屡试不见成效。如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创业知识面与提供广阔适用的资源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
2.2 创业就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以往的创业就业教育培养模式重学科划分、专业技能培训和卷面考核, 课程划分、学科积累、具体实践与应用和教学组织分配缺乏弹性和适用性, 这直接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高。值得关注的是, 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课程体系和非课程体系。单纯把课程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根本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学生本身创业知识面与具体的实践能力, 洞察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与现实机遇, 通过自身知识的发挥, 提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成效。而目前, 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基本停留在书本的传授当中, 不注重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提升, 培育的创业者基本是书呆子型的人才, 鉴于此, 如何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要开展创业教育不单单需要书本知识教育的授予, 更加需要在社会的实践中加强锻炼。
2.3 相关的社会扶持资源匮乏是目前创业教育实施中的一个现实问题
要实现创业不单要有创业的知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机会, 还要有创业的资本与创业的空间以及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创业计划。目前社会资助创业资金与创业场所的缺乏是阻碍创业实施的一个最大的现实问题。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与社会场所, 是广大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基础, 可以促进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进一步提升创业就业教育质量与水平,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与热情[2]。
3 高校创业就业教育体系的改革探讨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 探索高校创业就业教育体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精神,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教育体系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全面深入改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全面深入探讨, 解决以上问题, 形成高校创业就业教育体系。为此, 提出以下探讨建议。
3.1 不断深化改革高校教育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为根本出发点, 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推动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全面深化, 加大社会延伸考察力度。结合现实社会的需求来界定人才培养的专业与领域, 既为学生探求发展机遇, 也符合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 同时, 弥补社会发展的漏洞与不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应不断深化与之相符的教育思路, 并加大学生创业经验交流, 培养学生创业的社会经验, 延伸学校创业课堂, 通过交流与教学改革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及时把握创业机会, 认准创业途径, 提高创业认识, 增强创业风险意识与创业失败承受能力, 做到在创业中不断充实自我、挑战自我并超越自我。
3.2 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与国家的发展趋向。应全面构建有助于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和条件, 创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 培育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心理品质。
学校需要加大与社会各界的协同与交流, 在给予学生理论教育的基础上, 提供一定的实践发挥空间, 使理论在实际工作当中得以应用, 并不断探寻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来逐一加以解决与提升, 来不断提高与完善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社会实践能力, 为下一步创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育实践当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 打破以往的按部就班的思维办事模式, 形成全新的办事思维方式, 大胆开拓创新, 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巩固与筑牢学生的创业意识底线与创业思维适用方式。
同时, 建立创业教育基地, 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创业实践空间。建立多渠道实习途径, 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见习岗位。加强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对接工作, 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
3.3 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良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相关知识课程的结合与延伸、学生洞察能力的挖掘、把握时机能力的培养、国家相关领域政策的灵活掌握、相关创业就业技巧的合理有效应用等。根据实际创业所需采用多学科多层次教育模式, 来提高学生科技意识和创业能力。不断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时刻给学生一种更新的视野和启发, 增强学生敢于创新的信心和勇气。还应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 开展与之相符合的课程, 使学生达到创业就业教育的目标要求, 并应不断完善高校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 提升创业就业教育水平。
3.4 加强校园文化沐浴与国家政策引导
以先进的校园创业文化积极影响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 帮助他们提高人文素养, 并在社会化和就业创业的过程中构筑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积极开展相关的国家创业就业政策引导, 让学生全面灵活掌握相关的国家政策方向与趋势要求, 帮助他们提升遵纪守法的素养, 使其全面掌握、深刻领会创业就业的思想基础与技能技巧, 运用自如, 从而能够灵活协调、高效洞察。
总之,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 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体系构建是一个历史必然, 也是教育事业改革的一个根本出路, 值得我们理论界与高校学者进行深思与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对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全面深入的要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也是高校的一项重任, 值得我们全面深入研究。本文在归纳梳理改革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重要性的基础上, 对高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剖析, 并提出构建科学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探讨意见,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2]张妍妍, 王元梅.构建创业就业教育体系破解大学生创业难题[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1 (1) .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发展。在新时期下,构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体系,针对其在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改进与调整,使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创业的服务质量,来为高校大学生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争取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发展,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创业人才。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理念主要定义为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创业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当前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是岗位的开创者。[1]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地方高校才刚刚开始推行。就业创业作为高校新的发展理念,需要高校改革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就业难的形式下,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价值,成为了高校教育服务体系需要思考的问题。[2]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下,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专业课程内容与人才的需求相违背。而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观上没有树立正确的意识,导致就业创业的工作难度加大,相关的调查显示,新增就业岗位不稳定、就业结构矛盾突出,都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阻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认知能力较弱,许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与行业发展需求不符,而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也不完善,所以,急需要加强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其能够有效的实施,为高校大学生服务。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现状
1、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地方的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但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3]现如今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就业的道路上缺乏正确的指导,而在创业的道路上又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使得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有不少的大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最后还是被社会所淘汰。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但这一高校的新兴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那么顺利,许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点不正确,地方高校教育服务体系也没有形成规范化发展,不仅教育模式落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学也缺乏系统化的指导,在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上缺少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4]因此,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不合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不理想。
2、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出现的问题
(1)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问题。虽然地方高校已经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理念,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就业创业的资源受到限制,所以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践当中。[5]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分为职业教育、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以上的教育,这是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分类。但很多地方高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在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上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在教育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上没有根据高校自身的教育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自身发展需求来进行设定,许多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上多数是依据国外的高校或者是国内一些重点高校的创业体系的构建模式。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教育模式上多数是采用课堂教育的方式,又或者是由教师讲授一些创业的理论知识,学生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机会,也就难以形成高效的创业技能。(2)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确立问题。我国地方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服务理念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理念,没有树立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教育理念的落后更是制约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发展。[6]在传统就业观的理论指导下,多数学生受应试教育观的影响,认为大学生的创业是就业无法实现下的选择。多数地方的高校没有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也不重视,许多高校即使开设了创业教育课堂也只是流于形式,当(做)作普通的选修课看待。地方高校没有正确树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只是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传授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方法,而忽视了真正的创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培养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3)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问题。目前的地方高校有许多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不仅来帮助大学生选择良好的就业道路,也有助于大学生开辟创业的发展道路。[7]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在服务体系的管理上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虽然地方政府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上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一些银行、税务等部门也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出了许多优惠待遇,而地方高校在管理上却难以和政府等部门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8]许多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管理上没有一个组织监管部门,只是由教育部门单方面开展,而且地方高校的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较为混乱,没有相关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就业创业教材较为枯燥,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效机制,使得地方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上遇到了不小的阻碍,难以发挥高校在教育服务体系方面的作用。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
1、理论体系的建构
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主要是指就业创业的指导意义。在该体系下,就业创业的工作目标是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技能、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而在该体系下的就业创业工作理念是专业化、信息化、个性化,主要的就业创业工作原则是不让大学生失去就业创业的机会,该体系下的就业创业工作内容是开展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指导职业规划、举办校园招聘等,并通过校企合作、创业设计活动等形式,为大学生开辟就业创业的工作途径。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上,要树立明确的服务机制,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力等状况,确立就业创业观念的引导机制,在就业创业指导上要形成课堂教育与课外相结合的指导模式,高校在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理论的构建中,也有要教育服务质量的保障体系,该体系主要是保障就业创业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监督,另外,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也要有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培训、评价机制、调控机制等作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的保障。
2、实践体系的建构
在加强了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理论建构上,还要注意其实践体系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就业创业报告会、就业创业的政策研讨会等形式,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思想进行理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开设平台。[14]地方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专业的实习基地、创业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岗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工作。学校在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研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相关的专业教师要积极参与就业创业的工作建设,加强就业创业的制度建设,打造高校就业创业在机构建设、人员培养、资金经费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学校还应建设就业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开设就业创业咨询室,安排具有实战经验的就业创业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也要关注高校中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设计正确的职业规划。另外,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也应成立相应的教研室,地方高校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编写,如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等,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实践道路上有理论依据。而且高校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发展道路上要为大学生拓展一定的工作渠道,比如说举办校园招聘会、企业的专场招聘会等,不仅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才能,也能真正的运用到岗位当中去,通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也完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使其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实践
1、提高就业创业指导的服务水平
(1)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就业创业工作当中。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走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9]将网络技术融入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当中,将更有利的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就业信息的发布上等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也更加接受这种方式。而随着网络招聘的新兴,网上求职、网上投递简历,也成为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途径。(2)开发就业创业服务的客户端。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途径不仅要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还要通过手机微信等客户端来实现。[10]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手机逐渐在大学生中普及,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与多方合作,开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APP客户端,通过有效的信息数据,向高校的大学生输送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创业培训指导等,使学生通过手机就能了解最新的就业动态形式,提高了高校就业创业的教育服务体系的服务质量。
2、改革就业创业教育的指导方式
(1)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高校在实行就业创业指导时,应首先注重的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改革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在选择工作上总是先考虑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很少考虑到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应改掉以往大学生对工作挑三拣四的毛病,多鼓励大学生投入到基层中去,在工作实践中应多注重的是在工作中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高校应在这方面多对学生进行引导。[11](2)加强就业创业的实践教学。在以往的教学上,教师多采用理论授课的方式,而就业创业指导课上多数是传递给学生理论知识,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实战技能。在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上,应结合本地区的发展状况,开展就业创业教育。[12]课程内容应该涉及到职业规划教育、政策教育、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传授等,还要发展就业创业的实践教育,在校内举办创业设计比赛、组建大学生创业会等,增加校园的就业创业氛围,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发展渠道。另外,也可以开发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利用地方的创业园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实践的基地。
3、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
在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管理当中,首先要注重的是要加大该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地方高校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项目经费,来用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开展活动、实施项目等方面。[13]还要加强该体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的教师要有专业的素质,自身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具有相应的创业技能等,高校在纳入这些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时,应进行全面的选拔和专门的培训,邀请相关的创业成功人士进行指导,争取组建高校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体系队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不仅与高校的教育服务有关,还应结合当下的就业市场,关注就业政策,面向市场进行就业指导,还应与政府等相关部门合作,形成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体化结构,通过各部门的有效合作与管理,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的新格局。
五、结论
现如今,社会的就业需求与高校的专业课程不符,从而使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十分艰难。在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当中,应引领当今的大学生创新就业发展理念,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而地方高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也应在新时期下,进行不断的改革,整合自身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使其构建更适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开拓更广泛的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彭仲生,罗筑华,王艳萍,李超,唐秋红.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就业,2015.07(09)20-21.
[2]郭丽.地方高校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探索,2015.08(08)41-44.
[3]邱有华.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11)120-124.
[4]郑琳川.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13)84-85.
[5]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15(14)12-14.
[6]陈学军,彭江兵.论“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4(10)34-38.
[7]申天恩,张宏,孙晓峰,刘富江.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理念创新与介入视角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03(17)47-50.
[8]万荣根,曲小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市场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01)79-83.
[9]林瑞青.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若干问题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07(02)4-6.
[10]谷家川,赵来,孙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措施——以滁州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05(05)57-61.
[11]商云龙,王芳,王陶冶.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07)152-155.
[12]刘华超.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2(14)41-46.
[13]林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实考量与理性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6.12(16)20-22.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篇3
关键词:就业 创业 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168-01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就业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找到工作,而职业指导侧重于指导适合做什么工作,是对终身从事职业的指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只抓大学生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是“临阵磨枪”,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归根结底凭的是心理素质、做事能力等综合实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整个在校期间抓起,才能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因此,很多学校从“大二”开始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導大学生从确立职业发展目标起步,刻苦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对于促进就业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设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1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贴近学生就业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职业指导为载体,改变思想教育脱离学生实际的弊端,将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就业作为思想教育新的着力点,发挥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实际。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形势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选人、用人各个环节的问题认识逐步深化,相应的育人策略也必须进行调整,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职业指导服务将成为大学生指导工作的突出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融合在职业指导中全程为学生服务。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求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要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就业问题,注重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成功观教育,突出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确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相互尊重的职业道德观。
2 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在创业教育中,高校教师教育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掌握创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增强创业必需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实际上,这些内容与就业指导是相一致的。我们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敢于竞争、大胆创新的意识的培养,健康心理潜质的养成,就业能力的提升,甚至讲授大学生创业的模式以及成功案例分析。所以,在就业指导中渗透着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新的载体和工作重点,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是突出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要紧紧把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工作的新动态、新特点、新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这个载体,以丰富自身内容。
2.1 创新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劳动者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就业或创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夯实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大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这样,毕业后就具有了更强的就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也要开阔思路,善于学习,寻求多种形式的就业。
2.2 择业品德教育
择业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他们在接触社会中的人和事的同时,也在将学校接受的做人做事教育的道理放到现实中进行检验。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一旦在择业中得逞,将对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容易强化对学校教育是一套,在社会行为中又是一套的德育两面性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强调对大学生的择业品德教育,让大学生牢记,要把德摆在第一位,讲诚信,讲大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诚信观和法制观。
3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
大学生从求学到求职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三盲现象”:盲目选择专业而不考虑自身特点,盲目学习而不清楚自己优势与劣势,盲目择业、就业而不注重自己的长远发展。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该面对现实情况,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承担起指导的任务。
3.1 明确就业方向
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要进入职业领域,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长远打算,学习缺少原动力。因此,职业指导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己将来的岗位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
3.2 做好职业规划
做职业规划是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的一种手段。通过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特质进行重新审视,对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认真思考并使其具体化,明确自己的追求,增强可操作性,使大学生能够有意识、有选择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训练。
3.3 高校的任务
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和整体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课堂教学和
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及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等的素质教育。
4 结语
在帮助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大学生多办实事,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强化大学生就业诚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加强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扎扎实实的在就业工作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柴志明,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新跨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探讨研究 篇4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保障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放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 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 我国正处在“东部开放、中部振兴、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时代, 经济高速发展, 人们通过努力获取社会财富的意识不断增强, 国家政策向创业者倾斜, 中国社会环境适宜创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依据, 知识拥有者成为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核心和中坚力量。大学生作为知识型人才, 掌握着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 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者,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自主创业。通过创业, 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使社会财富得以增值, 实现自己对更多财富的掌控, 体现自我价值。
(二) 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基本的长期制约因素就是人口过多。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提出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将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资源, 而实施创业教育就是实现这个战略构想的重要途径。
创业教育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 转被动的接受雇佣为主动的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资源;更重要的是, 创业教育推动知识经济背景下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在创业活动中,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1]创业型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创业人才为支撑, 而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增强创业者创业意识、激发创新精神、培育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 把更多的劳动者培养成为创业者, 营造创业文化, 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 并朝着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迈进。高等教育的基本导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数量的扩张, 更重要的在于教育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性趋向多元性。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急剧扩张与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和教育经费的不合理分配形成了严重的冲突。多年来, 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在170亿美元左右, 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支撑起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 约占世界教育人口的20%, [2]这也从一个侧面要求高等教育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 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受系统、正规的创业培训, 培养将来创办企业所需具备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与创业精神, 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育和输送高素质的潜在创业主体, 使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从事自主创业, 从而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3]
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创业能力, 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所以创业教育是普适的, 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将创业教育列入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不仅需要有学科课程, 还应该包括活动课程、实训课程等非学科课程, 不仅要有学校、学院的参与, 还要有社会的介入;不仅要有传授创业知识的课程, 更要有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创业教育必须注重体验, 给学生以机会在实践中发展创业思维、提升创业技能。
(一) 将创业教育内容融入培养计划
应该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 将创业教育融入各层次学校教育教学大纲和整体培养计划, 使之成为对学生和学校考核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内容上, 注重自然科学与管理学科的密切联系, 注重跨学科课程、商务计划、学生孵化器的创建, 注重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开设普通经济学课程及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 对学生尽可能进行个别辅导, 通过经验过程学习, 注重能力及个人发展。模拟基于项目的商务计划大赛, 邀请企业家座谈, 进行想象性分组辩论大赛等。
(二) 建立创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顾问内尔森教授多次强调, 创业教育的目的包括主张自我雇佣, 识别、创造和利用市场机会获取财富, 但创业教育不同于以经商办企业为主要目标的商务教育, 不同于以掌握技术谋取职业为目标的职业技术培训。创业教育内容有五个基本要素, 即创业精神、创业心理、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必须围绕这五个方面设置相应的学程。
(三) 实行分类指导、实施差异教学
目前, 很多创业教育计划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 学生构成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使我们必须考虑分类指导、差异教学的原则。为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一系列与创业相关的基础课程, 为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强化培训、创业指导和模拟演练。充分考虑受教育学生的专业背景, 分层次进行创业教育, 使不同背景和不同期待的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创业教育的熏陶, 唤醒和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
(四)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尚未形成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体系、没有统一的创业教材和专门的师资力量, 可以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验, 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重要的是, 无论采取哪种课程模式, 体验和实践始终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
1. KAB课程模式。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 自2005年8月起在中国大学中开展KAB创业教育 (中国) 项目。该项目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开展, 其核心内容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开发的课程体系, 与“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项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该课程一般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大学开展, 学生通过选修该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围绕该课程, 学生还可以参加KAB创业俱乐部、创业大讲堂等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教授和操练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该项目帮助学生对创业树立全面认识和体验, 切实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培养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4]
截至2011年2月, KAB创业教育 (中国) 项目已培训来自850所高校的2931名师资, 在100所高校创设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20万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学习实践。
2. 强化班模式。
可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 参考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科研、获奖及经营管理潜在素质等情况, 再经过面试考核后择优录取一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强化训练。授课和训练的时间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安排在周末或假期集中进行。
3. 公共选修模式。
把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以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提高为目标, 以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 相互促进、深化内涵, 突出科技创新与技术产业化这个主题。在施行创业教育公共选修模式时我们需注意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 以创业通识课程为主干, 并以相关选修课程为支撑。
4. 科技园模式。
该模式主要依托当地高等学校, 同时最好有政府和知名企业的介入。科技园可为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提供咨询策划服务, 为有意创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5. 创业计划大赛模式。
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加创业计划设计, 由资深创业学者或成功创业家评判学生创业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对优胜者提供创业启动资金资助。
三、保障和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对于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 课程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现实说明, 确定创业教育的内容或课程并不难, 难的是怎样保障良好的课程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完善创业教育政策支持
为了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各级政府及学校层面都应该出台政策予以支持。政府可以优惠的税收政策、便利的执照许可办理流程、充足的创业风险投资等为创业提供支持。学校应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沟通, 营造适合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学校还应提供校内创业实践基地或孵化器, 成立创业辅导专家组, 每个学生创业小组都有具备丰富创业经验的专家辅导等,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二) 多渠道获取创业教育资金支持
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已是尽人皆知, 财政拨款增加乏力、收费标准很难提高、银行贷款严重受阻。[5]资金不足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而创业教育的发展则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资金的严重短缺一方面凸显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另一方面也成了实施和发展创业教育的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政府需要真正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 尽可能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对教师和学生创业、学生参与实践实习等提供资金支持。此外, 社会资助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 完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创业教育实践性很强。需要利用各种资源,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组建校内、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平台, 把基地平台办成教师教学示范的场所、学生动手实践的阵地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实体。实践基地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环节, 是沟通学校、学生与社会的桥梁。学校可与企业签约建立实训基地, 建立学生“创业项目”, 让学生在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持下边学习边创业。学生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的运作既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提条件, 也是对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直接感受和学习。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成功的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必须注重建设创业教育优质师资队伍。一方面, 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 使教师由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变成“引导”作用。同时, 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外, 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研究工作, 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五) 分层次推进创业教育
所谓创业教育分层次培养模式, 是指根据创业的层次特点, 结合大学生自身条件 (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经济基础和个人兴趣、个性特点等) 及高等学校自身的学术或商务基础, 设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列教学模块, 以满足不同教学对象都有机会接受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的培养模式。
(六) 完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如果社会对创业失败者缺乏宽容和理解, 如果创业者的成绩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广泛认同, 如果从事创业教育或实践的教师们不能象从事其他学科教学或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们一样的晋升, 创业教育终究会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所以, 随着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完善其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变得日益重要。
在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 创业将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途径之一, 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将创业理念融入素质教育, 对大学生生存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 现实[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 2006:65.
[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创业教育[EB/OL], httP://news.eyuedu.en/ReadNews.asp?Newslo=73072009-10-13.
[3]周兆农.关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科研管理, 2008 (12) :110-113.
[4]http://www.kab.org.cn/content/2011-09/15/content_4894576.htm.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 篇5
摘要:
关键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
卓越工程师
2015年5月4日,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36号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走向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在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与必然选择;而高校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创新创业人员的素质与质量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的成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创新创业的成败。
一直以来,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从字面上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有诸多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创业教育是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注重内在观念的形成,后者注重外在实践力的培养。而我个人认为不管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他们的目的与价值取向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将他们作为一个完整体进行理解,而不是简单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叠加。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高校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许多方案是比较成功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以及各种卓越创新班。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是大学生挑战杯中并列的两个项目之一,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它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团队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与服务,并围绕这一技术、产品或者服务,以获取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这项比赛对于高校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想有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比赛,让高校学生带着竞赛的激情投入创业计划的思考中。而各种卓越创新班则从思想与行动两个方面来着手,比如,原第一军医大现南方医科大学建立了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与卓越工程师班,这两个班的特色便是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能力。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采用淘汰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扎实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而卓越工程师班采用的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让学生更早的了解与掌握生产一线的实用的技术与技能,为今后的就业与创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年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是比较薄弱,大部分人还是习惯按部就班,这从根源上限制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其次,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还是非常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有待于加强;同时,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老师缺乏创业经验,只是在纯粹传授创新创业相关理论,欠缺实际的操作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现实中,大部分创业是失败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取得成功。仅仅掌握创业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强大的实操能力与风险评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校应该更多的从优秀企业聘请创业导师,让大学生获得真正的创业实际经验。另外,国家对于相关创业扶持的政策宣传不够到位,政策支持体系不够完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对于创业相关扶持政策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了解相关政策的有效渠道,或者虽然有相关优惠政策,但是实际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优惠政策落实起来难,造成创业实践的流产。综上所述,国家-高校-社会应该构成协同一致的统一体,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同时,在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借互联网大发展的东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相关创新创业信息,满足创业者相关信息的需求,为最大可能获取创业的成功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第07期
许蔚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分析的视角.高等教育评论,2016年第5期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浅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浅析
高校创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传统教育在观念、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冲击,应引起广大高校的关注。
一、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国民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也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就业竞争非常激烈,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高等院校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经济发展。
3、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接受一定的创业教育,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具备生存能力、竞争能力。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意识的养成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它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构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开展创业教育,要在大学教学计划中,在安排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化课、创业课,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在创业实践中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结构。
3、心理品质的教育
在创业教育中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
4、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性要求的能力,创业能力是创业实践的基本前提。创业能力教育包括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等。
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主要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对创业的认识错位
对于创业教育,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师生对创业活动本身缺乏了解。盲目认为创业高不可攀,缺乏创业能力等。
2 、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拥有兼具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的高校还十分缺乏。
3、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缺乏合理的安排,没有科学统一的教材,课程内容多为有关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用一本教材囊括全部创业理论。
四、实施创业教育的基本策略
1、建立创业教育的内容
创业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创业意识集中表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规定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力度,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驱动力。
(2)创业精神。大学生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备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创业精神。
(3)创业能力。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主要包括: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交往协调能力与创新能力。
(4)创业知识结构。所谓创业知识结构,是指对创业实践活动具有工具和手段意义的个体的知识系统及其结构。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具有宝塔型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模式有利于迅速接近学科前沿和从事纯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工作,而创业者的知识结构要求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统一,在实践中能充分发挥整体知识的协调作用。
2、开创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1)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所谓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就是通过对学生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开启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使其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创业的各项技能,结合自主创业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
(2)营造创业文化环境。创业总是在一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创业的外部条件,是决定创业效果的客观因素。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并逐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指导有力、梯队合理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高校可以和相关机构合作,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或者选聘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或大学生担任创业教育教师等途径,实现教师队伍的强化。
(4)建立创业过程模式。对于创业教育的实施,除了从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着手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教育,即创业过程模式,学校应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采取分层次教育的模式在金字塔最底层进行创业基础教育,培养创业意识,掌握简单的创业知识;中间的是大众化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创业知识结构,树立健康的创业心态,学会创业思维,培养企业家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第三个层次相当于精英教育,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甄别出优秀学生,鼓励他们投身创业实践并成功创业。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样的理念要始终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开展课外活动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金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99-100.(
[2]曹殊.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教育[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24-25.
[3]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47-48.
[4] 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5] 贾文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J].船山学刊,2006(3).
高校创业教育探讨 篇7
(一) 大学生创业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 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较深, 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不足, 创业积极性不高;其次, 创业观念过于理想化, 与实际相脱离, 或过于教条化缺乏创新思维等;再次, 社会经验不足, 导致创业初期盲目乐观, 对失败挫折缺乏预见性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一旦经历创业挫折和失败, 就会痛苦迷惘甚至放弃。因此, 培养优秀的创业素质势在必行。
(二)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者既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 创业教育者大多由辅导员、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教师、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思政课教师兼任, 缺少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一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经历的专职教师队伍。许多教师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规律等缺乏足够的了解,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三)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 课程内容单一。创业课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脱离社会实践, 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其次, 缺乏创业教材。很多高校将管理类课程教材作为创业教育课程教材, 缺少统一权威性的创业教育教材, 没有结合高校自身特色自编教材或讲义;最后,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一些高校的创业课程仍停留在对创业设计竞赛的指导和毕业就业指导层面上, 与专业课程相比, 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和长期性。创业教育课程没有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很多学生创业激情有余而专业内功不足。
(四) 创业教育方式方法落后。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仍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社会实践环节,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组织与机构, 但仅仅是对创业政策、创业法律法规等的宣传教育, 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帮助不大。
(五) 创业教育环境氛围不浓。
目前,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 其实大多仅停留在简单社团文化活动的层面上。部分学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 “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创业教育缺乏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
二、高校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一) 重视理论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
1、理想信念教育调动创业热情。
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伟大目标, 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创业相结合, 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立志为国家分忧解难, 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规范创业行为。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创业者必备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大学生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努力实现职业道德、法制教育与创业的有机结合, 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 规范创业行为, 从而保证创业实践活动的有序健康运行。
3、心理健康教育调适创业心态。
创业充满着无数挑战与曲折,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 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创业相结合, 发挥二者的合力。具体而言, 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心态, 养成乐观向上、自信勇敢、开放合作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
4、形势政策教育助力创业成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形势和政策教育与创业结合起来, 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 帮助学生科学地分析目前就业创业形势, 解读创业政策, 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创业。
(二) 采用多种方式, 提升创业素质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从单纯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确立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前提的教育观, 紧紧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由被动等待就业向积极主动创业转变。
2、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性思维素质是创造力的源泉, 是进行创业的思想基础。要转变“不需要文化素质教育, 仅靠技术和能力就行”的错误观念, 全面强化素质教育, 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 真正做到科学创业。
3、端正就业创业态度。
创业实践的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 如果没有过硬的创业品质、良好的创业心态, 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树立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增强抗挫能力, 健全人格。
(三) 加强教师培训, 优化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培训。
要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对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育培训。首先,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由理论灌输到结合实践, 由依靠教材理论到亲身实践总结等;其次,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专家等做创业教育辅导讲座, 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最后, 丰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 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鼓励教师支持参与一些创业项目, 提高教师创业实践指导水平。
2、优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等, 还应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注重选拔优秀创业教育教师的同时, 聘请职业指导师、风险投资家、企业家等走进课堂, 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优化师资队伍。尤其要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加入队伍, 通过介绍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 使学生面对面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创业氛围。
(四) 推进教学改革, 完善课程体系
1、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化。
第一, 开设基础类创业课程。介绍一些创业基本常识, 如市场动向分析、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计划制定与实施、创业团队组建等, 为创业奠定基础;第二, 开设专业类课程。针对创业活动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设置课程内容, 如生产经营、市场销售、日常管理、创业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 通过系统的专业化创业教育,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 开设特色类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类创业技能课。
2、结合学校特点选用精品教材。
在创业教材的选择上尽量使用国家级或省级精品教材。同时, 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创业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变化必然引起创业教育内容的变化, 教材内容自然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要保持创业教育课程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专业教育渗透创业教育内容。
各专业课教学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内容包括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品质、积累创业知识等。特别应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 激发创业潜能, 积极引导学生从“要就业”向“要创业”转变。
(五) 转变教育方法, 注重实践活动
1、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首先, 讲解理论知识应结合专业相关科研课题、项目等, 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其次, 转变教育方式。由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向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系统创业教育转变, 由短期阶段式教育向长期全程式教育转变, 由简单培训、选修课向开设必修课转变;最后, 改变教育方法, 举办专业人士讲座、成功案例研究、模拟创业、创业话题辩论等各种形式的研究型学习讨论活动。
2、开展丰富实践活动, 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与具体的创业实践相结合。
支持学生组建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团体, 设立创业指导中心,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服务条件, 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办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利用暑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 使学生在成为认识主体的同时, 真正成为实践和创造的主体。
(六) 优化服务机制, 营造环境氛围
1、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高校应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机构, 系统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并协调各方关系提供良好的服务。资金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一大难题, 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创业优惠政策, 联合校友、爱心人士、企业、地方政府等共同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由大学生先提交合理的创业项目, 经评审合格后, 可申请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另外, 还可以联合企业、地方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作为学生创业的实验平台, 为学生创业积累宝贵实践经验。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改革学生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方法, 给学生更多空间和时间去进行创业实践。
2、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广播、校报、橱窗、网络等多种渠道, 广泛宣传创业文化、创业优惠政策等, 同时重点宣传本校创业成功案例, 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 如创业成功者的现身演说、创业文化论坛、创业主题竞赛、创业项目分析预测评估等, 形成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 2008.71.
[2]张桂春.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 2011.4.
[3]王本贤.高校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2.11.
[4]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 2012.2.
[5]卢新文.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1.
[6]于波, 孙官耀.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15.
[7]肖开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23.
[8]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 2012.7.
[9]燕波涛, 赵恩超.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2.
[10]陈春琳, 薛勇.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1.4.
[11]姜莉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 2012.11.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篇8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201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人, 再次创历史新高, 再加上往年未就业和失业的人员, 今年将有一千万人需要就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提倡创新创业是解决就业困难现状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而且还能带动一大批人就业。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 但是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壮大, 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发展。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1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创业课堂, 但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进行创业理论性知识灌输, 课堂缺乏多元的教学互动, 而且课外实践机会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往往注重学校就业率指标完成, 忽略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良性发展, 一味地将创业当作缓解就业的权宜之计。学生创业意识也较为薄弱, 对创新创业存在狭隘的认识, 毕业后选择公务员、国企和私企的比例远远大于创业的人数。有的学生去参加创业比赛, 甚至完全为了比赛而比赛, 即使获得比赛奖金, 最后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未能真正的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但是主要是以选修课为主, 创业比赛活动为辅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业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群。课程内容单一, 不能体现地方发展特色, 而且多以大型企业创业的历程为案例, 不能满足大学生创建小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导, 未把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上严重不足, 而且质量上也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很多担任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培训的教师, 大都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兼任, 他们本身缺乏创业或投资的实践经验, 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单凭依靠自身间接了解到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在创业教师极度缺乏且创业教育专业知识不够过硬的情况下, 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时, 难免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从而严重制约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化发展。
1.4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创业教育不仅要强调理论课程, 而且还要注重实践。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但创业实践形态过于单一, 且大多流于形式, 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融资、孵化等创业实践瓶颈处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比赛, 做出了很好创业项目和计划, 但是比赛结束后并没有按照计划书去实施创业项目, 与当时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初衷相差甚远。
1.5 学生创业能力偏低
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对自主创业认识肤浅, 认为创业就是大学生开大公司、企业, 像成功企业家马云、王健林赚钱盈利, 而且很多学生对创业积极性不高, 缺乏创业精神和勇气, 毕业后面临各方面压力, 更缺少了创业的动力, 最后不得不选择就业。真正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由于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尤其面临处理创业团队之间或团队和外部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又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获得, 创业项目经常被搁浅。很多大学生因一时兴起进行创业投资, 但前期缺乏市场调研, 盲目跟随市场热流, 因为准备不充分, 错过很多良机, 因此很容易造成创业难以持续发展。
2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对策思考
2.1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就业创业观念, 把创新创业课程发展为必修课程, 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学生层次、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从大学刚入学就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在课堂上或者在生活上, 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承受能力, 使大学生尽早获得创业的必备素质。利用好校园媒体, 加大对创业优惠政策和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 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为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架好桥梁。
2.2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要对传统的创业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 合理设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业教师不能只注重课程理论教学, 还要注重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 把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外, 通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创业比赛、创业调研等配套教学活动, 为学生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另外还要完善网络创业培训课程, 通过网络课堂创业教育, 让学生挖掘创业案例、获取创业资讯。
2.3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识过硬、实践丰富的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 选派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的专业培训,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从而顺利指导学生创业。其次, 鼓励学校教师进行创业实践, 亲身体验创业历程, 或去企业进行挂职, 不断丰富创业教育教学知识, 提高创业指导的专业性。最后, 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 强化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使他们成为创业实践指导老师的源头湖水, 从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2.4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学校要利用好本校的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园, 切实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政策、智力等多渠道扶持, 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实践基地,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助推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成功。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训、沙盘模拟等创业教育活动,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同时组织优秀的创业者参与活动, 给学生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学校还可以争取有实力的企业展开校企合作,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 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另外, 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传授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讲述心路历程, 激励创业意愿的同学度过初创时期的困境。
2.5 发挥大学生个人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创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大学生应该敢于创业, 积极创业, 并不是都去创业或者休学创业, 而是在学习好自己专业的同时, 应该多参加一些创业实践活动, 积累一些创业经验, 做好创业知识储备, 为毕业后就业多一种出路。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 大学生应主动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加强培养创业意识, 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门槛低、操作简单、风险低的服务业项目进行投资, 如开网店、开水果店, 多维度加强创业素质锻炼, 提升创业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作为创业者不能盲目创业、重复性创业, 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 结语
虽然最近几年高校创业教育迅速发展, 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创业教育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创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注重学生个人主体作用发挥, 最终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进而使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婷.中韩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5.
[2]孙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 2014 (3) .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及启示 篇9
2010年5月,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第一条就提出了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3) 可见, 课程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将在阐述美国等现有关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 提炼出其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建设的启示。
1 各国高校创业教育内容
1.1 课程开设
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 其课程内容范围也较为全面。美国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适应范围分, 可分为三种:全校性跨学科的大类课程、学科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和基于实践的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分, 可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创业实务类四种;按课程用途分, 可分为综合性课程和工具性课程。美国创业卓越行动基金会提供的创业课程包括综合课程及工具课程两类。综合课程包括创业之旅介绍、机会分析、创办企业、企业成长、收获成果, 工具课程包括顾客介绍、运作与成本介绍、现金与评价介绍、人员管理、募集资金等。 (4)
为推进大学生创业, 英国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 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当时有8个创业中心, 其任务是将创业融入大学传统教学之中, 实现大学文化的革新。每一个创业中心主要在四个领域开展活动:开展创业教育、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支持创办企业、鼓励技术转化。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设置的课程虽各有千秋, 也有共同特征。对于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对于开创小企业的流程介绍, 对相关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 对于创业实践的重视;都是国外进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共同点所在。
1.2 活动开展
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 每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竞赛, 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英国政府1998年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 项目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开办公司。学生自己设计商业构思, 组建创业团队, 筹集资金, 开拓市场, 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 从而获得创建企业整个过程的经验。二是创业沙龙。通常为半天或一天的研讨班, 学生与企业家聚集一堂, 听创业者演讲, 参与一些活动和讨论, 获得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2 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启示
上文中提炼出的各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 笔者认为, 对于我国高校有直接的借鉴作用。我国高校要开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首先需要考虑三个问题:是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是否贯穿本硕博三级层次的学生, 是否开设专业性学位来推广创业教育?找到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后, 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来决定课程设置的规模、层次与范围。
在课程内容的体系设置上, 可以考虑将整个课程设置划分为几大类: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小企业系列、财务与商务课程系列、经营管理课程系列、其它类型和创业实务系列课程。创业精神和意识类课程可以设置创业精神、创造性与组织、创业导论、新生管理体验等内容。小企业系列可设置新企业创立、创业管理入门、创业机会评估、创业战略、风险投资与个人股权、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小企业经营与成长、新企业市场营销、新企业金融、新产品开发等课程。财务与商务系列可设置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管理收购、经营和税务、投资管理与创业财务、创业计划书写作、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商务沟通与交流、谈判技巧、演讲与口才等课程。经营管理系列可开设运作与成本介绍、小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创业管理、创业营销、创业案例分析、营销与生产一体化设计、成长企业的管理、知识产权和技术管理等课程。其它类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实务系列可以结合各类创业竞赛、企业实习见习、企业家专题讲座等形式来规定一定的学时和学分。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列出上述课程, 并不是每个学校都需要全部开设或者能够开设, 必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决定。正如上文提及, 创业教育没有统一的概念, 创业者没有规范的素质要求, 创业课程内容体系也无从得以规范化设置。在课程设置时, 要考虑对学生素质的提升、领导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坚持这一原则不放松, 同时结合地域特色、校情实际等来进行设置。
注释
1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4.6.
2Vanessa Pena, Morghan Transue, Alison Riggieri.A Surve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itiatives[M].Washington, DC:2010.5:4.
3崔彦群, 钱国英, 徐立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1.7.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篇10
与此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 所需设备的成本日益降低, 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 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当的环境和条件, 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更为便利的条件。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而且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2】因此,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特别是在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 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探索阶段。1998年, 清华大学率先举办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组织了创业知识培训和讲座, 开始了我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推广。【3】自1999年开始, 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开展了每两年一届的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4】2002年, 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大学开始试点创业教育。【5】在此后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KAB创业教育 (中国) 研究所发布的《创业教育中国报告 (2010) 》显示, 96.83%的高校创业教育接受者认为创业教育能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 95.65%的高校创业教育接受者认为创业教育能提升自身的创业技能。
2012年8月1日, 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的通知, 规定高校须将“创业基础”纳入必修课程。但目前看来, 创业教育在很多学校还是空白, 或者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深化认识, 加强多方合作, 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李伟铭、黎春燕和杜晓华 (2013) 对我国高校近十年的创业教育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最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课程设计相对不合理、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创业教育配套机制还不很健全。【6】并且, 随着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化, 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 教育理念模糊
目前不少高校对创业教育理念的定位模糊不清, 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过于狭义, 对创业教育的本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 认为开展大学生创业就是成立各种类型的“创业公司”, 致使大学生的受益面变窄。更有各种媒体对大学生创业的故事进行集中式的宣传报道, 很容易将高校的创业教育带入误区, 创业教育旨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 培养创业和创新精神, 以创业思维来面对学习和工作, 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教育理念相背离。
(二) 课程体系单一
当前, 国内很多高校课程设计单一, 虽然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 但只有少数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 绝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还停留在公共选修课的阶段, 甚至很多经济学院或者管理学院的学生都没有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创业学的课程。已有的实践类课程也偏于薄弱, 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创业机会、撰写创业计划、模拟公司运营、分析风险控制等形式切实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此外, 创业教育的教材质量也不高, 只是将零散的理论知识或者创业活动案例稍加整理而成的创业学教材, 不能很好的将创业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起来。
(三) 理论研究薄弱
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相关的研究和文献越来越多, 但仍然需要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从表1可以看出, 相关文献的数量在2006年首次超过100篇, 此后逐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系统, 实践总结不够全面, 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对接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理论背景的支撑, 无法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此外, 在创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会出现新的阶段性问题, 更加要求我们对创业教育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构建专业化、完整性的理论体系。
(四) 实践条件局限
当前, 高校大多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配套设施不足, 既少有创业模拟大赛、创业企业参观等创业实践活动, 也缺乏创业孵化器、创业实验室等创业实践基地, 再加上创业资讯平台、创业指导机构、创业基金会、创业信息网络等支持服务体系的缺失, 致使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学生除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学科类的科技竞赛之外, 很难参与到创业模拟与实践当中。然而, 此类竞赛活动的普及率也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参与对象、参与次数和参与时间等的限制, 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不能保证覆盖到全体学生。
(五) 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 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大多是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或者管理学等类似学科的专任教师, 大多缺乏专业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背景, 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创业知识学习和研究, 也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因此, 亟需对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有些高校会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兼职授课或者举办创业讲座, 但这些人虽然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 但多数人并不具备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 一般依赖于个人的特殊性禀赋或条件, 很难系统思考成功经验, 缺乏对创业教育本质的阐释, 对学生的普遍性指导意义不大, 效果并不理想。
(六) 合力保障缺失
高校创业教育需要校内外众多单位和部门的支持和参与, 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和资源投入。但目前, 高校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并未形成。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是高校, 然而仅仅依赖高校来进行创业教育是举步维艰的,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需要国家各个部门进一步的支持, 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具体落实。目前, 由于高校自身资源的不足, 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只能处于“纸上谈兵”阶段, 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全社会范围内, 也尚未形成一整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创业的本质是创新, 是创新的实现方式之一, 没有创新的创业是没有商业价值的。而创业教育的目标, 不是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 或者放弃就业而选择创业。创业教育的初级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创业活动, 激发学生对创业的兴趣, 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可参考的知识;而创业教育的高级目标在于培养全体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与素质。具体来讲, 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属于普及性的教育, 是希望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一)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创业的基本过程和创业规律, 系统掌握创业者 (创业团队) 、创业机会、商业模式、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创业企业成长规律等知识。【7】除了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所必备的知识, 还要求了解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综合性知识。
(二)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创业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整合各种创业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具备撰写创业计划书的能力, 熟悉开办新企业的流程, 具备管理新创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主要包括领导与决策能力、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管理与经营能力、抗压与应对风险能力等。
(三)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精神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理性地认识创业风险, 培养创新性思维, 具备企业家素质。具体而言, 是培养学生追求卓越、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 实事求是、敢于开拓的冒险精神, 善于分析、敏锐洞察的执着精神, 善于合作、同心同德的团队精神, 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以及刻苦钻研、勤于借鉴的学习精神。【8】
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实施步骤
高等院校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身, 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提升实现远大理想和建设现代化的水平。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将国家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充分激发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关学者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了研究。如王琼花等 (2013) 研究了美国创业教育发展过程, 认为美国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青年K12计划、社区学院计划、高等教育计划、创业中心计划、MBA计划、PHD计划、商业计划竞争和促进创业的非盈利计划。【9】在此基础上, 认为我国高校在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基础上, 应该建立包括基础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在职培训在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此外, 李伟铭、黎春燕和杜晓华 (2013) 认为可以从构建科学的课程管理教育体系、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管理体系、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体系、构建完善的教育模式体系、完善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等五个方面建设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综合这些学者提出的研究建议, 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构建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
(一) 明确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
高校应当明确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核心理念, 准确理解和把握创业教育的本质, 把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中, 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创业与国家发展以及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 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对学生分层次进行培养。一级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 科学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二级目标为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创业能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三级目标为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尤其是培养其冒险精神、执着精神、团队精神、拼搏精神, 以及刻苦学习的精神。
(二) 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
需要读懂和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认知特点, 提倡参与式、体验式、项目式和探究式的小班化教学, 倡导个性化教学、实践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加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调动起学生参与创业教育课堂、参与创业实操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课程设计上建立系统性、立体化、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 提升学生的基本意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形成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有机融入, 在高等院校开设必修课。
(三) 加强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
对于创业教育而言, 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 高校一方面应当通过对比国内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工作, 加强自身教学理论的研究, 把握创业教育教学发展趋势, 积极做好教材建设, 在借鉴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 编写出兼具科学性、权威性、针对性、可读性和指导性的师范教材;另一方面, 高校也应当提高创业教育的科研水平, 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发展现问题、找寻规律、总结经验, 学习研究国内外创业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积极鼓励创业教育的课题研究和文章发表, 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为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四) 搭建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
作为高校自身, 应当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创业服务专家团队等, 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出发, 切实有效地搭建各类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具体项目包括宣传创业政策、创业理念的资讯平台, 结合线下创业俱乐部、职业生涯规划特训营等的培训平台,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担保、资金服务的资金管理平台, 提供低成本、低风险创业项目的项目开发平台, 为前景比较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入驻服务的创业孵化平台, 以及涵盖创业政策法规库、创业企业库、创业人才资源库、创业专题网站、创业BBS论坛为一体的信息网络平台。【10】
(五) 整合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制定相关支持政策, 鼓励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团中央举办的“KAB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等专题培训, 提高职业指导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同时, 选送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参与企业经营, 了解企业运作模式;聘请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为兼职教师, 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公共选修课, 逐步建立一支专任为主、专兼结合, 有一定规模、具备创业知识及创业实战经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六) 形成创业教育的合力保障
高校在校内应当协调院系所、教务处、学工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科技处、校团委、校友会等多方力量形成体系;在校外应当借力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努力营造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氛围, 吸引企业、孵化器、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成功人士等各种资源通过培训、投资、捐赠、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进入高校, 呼吁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进一步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地落户等优惠政策, 呼吁银行加大创业资金投入, 帮助解决创业的资金、师资、基地、市场等问题, 全社会形成合力一同保障大学生创业。【11】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 2012-1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3 (4) :69-73.
[4]李敏义, 李秀波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理论观察, 2008 (4) .1-3.
[5]毛杰, 李翅.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3) :24-25.
[6]李伟铭, 黎春燕, 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 2013 (6) :42-51.
[7]李家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示范教材:创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8]郝晓锋.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3.03.05:7.
[9]王琼花, 张业平, 秦风梅, 邱玉辉.美国创业教育体系构成和支撑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1) :117-122.
[10]大学生创业网.中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帮扶大学生创业模式[EB/OL]. (2010-09-20) http://www.studentboss.com/html/news/2010-09-20/53519.htm.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篇11
关键词:创新;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从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首先,本科生就业人数逐年上升。从2003年212万人到2010年640万人(预计)。2009年比2008年净增33万人;2010年比2009年净增40万人。而且研究生毕业人数在上升。其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去向发展不平衡,从地区看: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中西部虽然有较大需求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基层需要人,却没有人愿意去,毕业生同学“愿意到天南海北,不愿意到新西兰”;愿意做国家公务员;不愿意到基层就业。
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不苛求名校出身只要综合素质好;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有专业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带着激情去工作等等。这些被企业普遍认同的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也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面临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形势,高校基层教学院系如何根据自身专业需要,调整办学方向及就业服务理念是新时期强调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一项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近几年,我国各年高校本科毕业生总数见表一。从表中不难看出,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据预测,2011年毕业生总数将再创新高。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既有数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相比而言,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大学生的就业虽然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國大多数高校招生与就业脱节,专业设置功利化,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理性预测,加之投入不足,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热衷于投入相对少的人文管理类专业,而自然科学类专业因设备投入大、办学成本高而遭冷遇;高职院校虽然定位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但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双技能、双师型”人才缺乏。另外,我国高等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大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市场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就高校而言,各校就业政策也不尽一致;就人才交流及就业服务机构而言,有的是行使管理职能,有的是服务机构实行成本服务,还有甚者把为毕业生服务变成了一种谋利手段。这种市场不完善的配置手段延长了用人机构的转换过程,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另有不少企业(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用人行为不规范、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回避该承担的社会保障责任等,损害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四)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
一方面,不顾自身的条件,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待遇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片面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如天津、上海、南京、北京、广东等)就业需求量并不高的地区就业,不愿到西部就业需求量大但还未饱和的地区就业;希望从事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不愿意到一些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工作,导致许多用人单位不敢接收,从而高不成低不就;另一方面,不少毕业生仍然存在“等”、“靠”、“观望”等被动就业观念,就业积极性差,以致“错失良机”。
二、基层教学院系如何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基层教学院系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如何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出用人单位乐于接受的人才是基层教学院系需要正视的问题。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建立了“入学教育提醒就业,人才培养顺应就业,职业规划指导就业,考研辅导提升就业,校企合作助推就业,全员参与帮助就业,强化实践引导就业,拓宽渠道保证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大的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时的竞争能力。
(一)入学教育提醒就业
就是在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就业方向和领域教育,以实际实例告知学生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提醒学生毕业后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式和方向,从大一开始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
(二)人才培养顺应就业
就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过程中,不断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完善;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意向,设定不同的课程模块,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我院在09年培养方案修订中,通过设立不同课程模块、开设选修课、举行专家讲座等方法完善了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更科学、适应;同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的实际,新的培养方案中实行“6.5学期+1.5学期”的教改新模式,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受到企业的认同。
(三)职业规划指导就业
就是从大一开始,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和举办不同形式的职业规划设计活动,消除学生对于本专业在校学习及就业方面的迷茫,引导、指导学生提前规划就业方向,以便学生根据个人就业意向,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获取相关知识,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具体安排是低年级侧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年级侧重就业创业技能提升。
(四)考研辅导提升就业
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考研,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根据学生需要,每年为学生开设考研经验交流会,方便高低年级学生之间主动交流;在不耽误本院系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对大三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利于学生在专业实践上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2010年我院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0%以上。
(五)校企合作助推就业
就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通过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设立校企业联合办学理事会的方式,扩大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和联合科研合作。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提供更为广泛的岗位实践和更为充裕的实习时间,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进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和认可,实现学生直接就业。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得到的企业的认可,仅09年理事单位就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占毕业生人数的近70%以上,就业渠道更通畅。
(六)全员参与帮助就业
就是动员全院教师员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来,尤其是毕业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利用自身与社会合作科研的优势,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近年来,推荐就业的学生大都收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甚至提前向院系预定次年毕业生到本单位工作。
(七)强化实践引导就业
就是着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方式有,鼓励、引导学生提前参与教师科研,设立学生创新基金,让学生自愿、自主确立研究课题,学院提供资金支持,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2009年,筹集经费40万元,设立学院科研创新基金。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65项,通过专家论证,立项26项,每项资助3000元。另推荐学校科研创新课题立项5项,开放实验室项目立项6项。学生参与600余人/次,占高年级(二年级及以上)学生总数的50%以上;立项参加学生208人,占年级学生总数61.9%。
(八)拓宽渠道保证就业
就是在分类引导的基础上,(比如公务员、考研、大学生村官等)利用学院自身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优势,不断拓展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提前参与企业科研生产,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三、结束语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个基层教学院系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用发展的眼光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切实提高院系的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力争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满意。
参考文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篇12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概念。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从这一定义出发, 说到创新, 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 可以是营销方面的创新, 也可以是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等。
那么什么是创业呢?所谓创业就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 创建企业和发展企业。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办企业, 如果没有任何创新, 只是一味模仿, 很难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大企业如果不能容纳和鼓励创新, 则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去创业, 大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下来。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 只有通过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这个载体才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 大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 他们在资金、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劣势, 而年纪轻, 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较少, 不容易循规蹈矩, 这正是他们的优势。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 用创新的技术提供产品与服务, 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而没有创新, 失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经常要放在一起讲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和精神, 其次就是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 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 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建设者。有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立即创业当然也可以, 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 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才去创业, 这更应是常态。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 课程定位出现偏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提出:“高等学校, 必须将创新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现在的导向似乎与此有偏离。1998年, 全国高校招生108.3万。2014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随着这十几年大学的普遍扩招,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教育部于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以创业带动就业, 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看重各种创业赛事, 比赛拿奖似乎更能给学校争光。而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若干年的情况来看, 拿奖的似乎最后也没把企业真正做成。
2. 师资力量薄弱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2000年以后才逐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 很多教师都是原来讲授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转过来的, 也有少数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转过来的。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 大家都还在逐步摸索中。比较有名的是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承办的大学生KAB (Know About Business) 创业教育项目师资培训班, 还有南京审计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等, 这些都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培训做出了贡献。但与其他课程相比, 创新创业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更强调实践经验, 而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 在企业从事过几年工作再来高校的很少, 而对创新创业确有感悟和心得的就又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学校表面上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实际上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却是很多骨干教师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做的“偏门”, 这些都使得师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 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规范
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偏重于创新, 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则偏重于创业。偏重于创新的, 可能在如何开发创新潜力方面讲得较多;偏重于创业的, 可能在如何组织团队、如何进行营销、如何编制商业计划书方面讲得较多。对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 有些高校把创新管理设为必修课;对大多数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 创新创业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的, 而这些课有很多又与创业大赛等有关比赛挂钩, 似乎了解和撰写商业计划书成了选修课的核心内容。
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1. 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到今天, 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是浩如烟海, 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比较全面地掌握。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 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一个知识点 (即使是其所学专业领域内的) , 假如需要的话, 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区论坛、网络视频等途径比较迅速地学习。所以, 在当今时代, 掌握存量知识的重要性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经大为下降。发现新知识, 有所创新, 已经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标志。从另外一个方面讲, 创业的活跃程度则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从微软到facebook, 很多卓越的企业都是年轻人从小企业做起发展而来的。创业实际上比一般的找工作就业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应是当代高等教育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 不要把眼光过多地放在创新创业赛事上, 好像不拿几个奖,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没什么成绩一样。
2. 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说:“大学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在大家对大学的定位有一个误区, 那就是过于强调创新成果、论文数争创一流等, 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给忽略掉。”现在的高校招聘, 过于重视学历与论文, 而从企业实务人才中引进教学人员太少。如果自己有过成功创业经历或者在较大企业做到中层, 而又愿意花较多时间来育人, 会大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 如果一个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强调论文导向, 那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付出较多心力的教师可能在论文发表方面不太突出而吃亏, 从而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 就是以模块化思想方法为指导, 将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 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 然后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 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至少应包括思维拓展训练、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商业计划、创业法规等几个模块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能胜任所有模块的内容, 那自然很好。如果每一个教师只擅长讲某一个模块, 那么如何分工协调就成了影响整个课程质量的关键。当然, 如果能经常请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来举办励志性的讲座, 也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之外的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将给学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道路的选择, 如能有效推广必将大大提高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涉及注册、融资、税收、培训等诸多方面, 我们相信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将迎来一个创业的高峰期。
摘要: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 课程内容设置缺乏明确规范, 课程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必将有力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迅速开展,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定位,模块化
参考文献
[1]陈劲、郑刚编著.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4~25
【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推荐阅读: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10-26
高校就业体系的构建论文07-23
高校教育如何面对艰难就业市场论文07-14
高校就业制度08-02
高校就业评价08-14
高校就业文化08-26
高校就业困难群体08-16
民办高校就业10-28
高校灵活就业合同09-30
高校就业文化建设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