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2024-10-07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通用12篇)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篇1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毫无疑问的成为民办高校的首要问题。本文依托长春建筑学院(原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装饰学院),分析民办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探索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相应对策。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

1.自身定位准确,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与一些公办学校的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略微谦逊。所以在就业观念上就会有所保守,同比公办的高校学生来说,自己就读一个名气比较大的学校,在心理上和面子上都会觉得有很大的优势,许多人甚至觉得高人一等,对自己的就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不愿意进小公司、只想去发达的城市,这样无形当中他们就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而普通的民办学校学生就有更多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2.民办高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能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培养专业人才,进一步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路线,民办高校的性质多属于教学实践性,所以它的性质就决定了地方民办高校首要立足之本是为地方培养一批专业性、应用性较强的人才。而现在的绝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很注重实践能力和经验。

3.学生具有相对的经济优势。民办高校的学费要比公办学校的学费更高一些,所以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都存在家庭经济优势,这些家庭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拥有经济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4.创业学生较多。全国各大高校纷纷积极响应地方政府一系列面向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更感兴趣。依托专业特色,长春建筑学院已有多名学生成立公司进驻到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走上了创业之路。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劣势

1.民办高校自身不足。毕业生不能更好地适应人才需求市场的竞争力,没有重点高校的师资力量,也没有相对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个性化指导,导致民办高校毕业生自身定位不足,很难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2.无法得到社会上的公平待遇。受人才市场消费的影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得不到社会和就业单位的公平待遇,甚至,一些用人单位对民办院校的毕业生有歧视倾向,这样跟很多应届毕业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打消了他们的就业积极性,对社会抱有怨恨感。

3.学生基础不够扎实。民办高校的生源一般都是高考录取的后几个批次,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这样即使拥有在庞大的师资队伍,也无法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生源上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提并论,从而导致社会上对民办高校的评价不是很高,认为他们不能胜任更好的职位,所以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失去了一定的优势。

4.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民办高校的学生有一部分是来自单亲或父母相处不和谐的家庭,这些因素就深深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他们或是憎恨这个社会,或是不愿意与人接触,甚至有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他们一些坏的习惯,就无法给孩子带来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他们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话,人生中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很难与人沟通、接触。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应对策

民办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学生四个方面入手,需要四者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1.从国家角度来说。应该通过宏观调控的方法来缓解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地方政府应该主动承认、鼓励地方民办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对这些自主创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民办高等学校的资助者应该是地方政府,政府可以通过承认其学历、毕业证的方法,刺激民办高校毕业生主动就业,给予处于就业劣势地位的民办高校毕业生政策上的帮助。

2.从高校角度来说。注重学生专业特长,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避免出现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不能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培养,还要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等方式科学办学。增加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从大一入学开始就为学生规划出职业生涯。特色办学,调整招生人数,加强校企合作,适应社会用人市场竞争需求,打造教学与企业用人标准一致的教学模式。

3.从学生角度来说。一是积累经验,注重自身素质培养,不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贴近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尽量在实习中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经验相结合。二是敢于接受挑战、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心态,具备良好的、健康的心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总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创建良性的就业环境,共同提升长春建筑学院在内所有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民办高校大学生必将在合适的位置发射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教育与职业.2009,(32).

[2]董文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

[3]潘懋元.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资本市场质量评估与就业现状[J].民办教育研究,2004.

[4]李爱良.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场域中的角色扮演[J].民办教育研究,2007.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篇2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模式应对

作者:张瀚文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民办高校探索适合中国民办高校现状,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44-01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较低等情况下,民办高校集社会力量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但各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硬件不足,教师成分多样化,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够,学生整体素质低于公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特色不够,并有过分功利化的倾向。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由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问题严重者,将极大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与生活。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特别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应给予足够重视。1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期待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每月工资期望在1000~3000元之间,结合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资情况来看,这样的工资期望是比较现实的。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模式,这也是符合现在的社会实际。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会受到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而偏重追求一次性就业的稳定性高的工作。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大部分的民办高校毕业生青睐沿海开放城市,中部城市、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少人问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毕业当年的实际就业率为50%,远远低于公办大学的实际就业率75%。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渴望在大城市、大公司就业,但那也是就业竞争最为激

烈残酷的地方,相对于公办高校毕业生的有力竞争,这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之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3.1 社会偏见的影响致使自卑感强烈

民办高等教育虽然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其录取分数、管理模式与普通高校的差别较大,再加上国人受“普通高等教育才是正规的大学教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和肯定[1]。所以,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自信心明显不足,感觉遭受了社会的歧视,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不愿意说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慌报毕业学校。当文凭作假被企业发现后,这类民办高校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3.2 个人抗压能力不强

面临毕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普通公立大学生优越,从小受的挫折不多,心理抗压能力不强,面对整个社会的竞争,就业的困难等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自卑、抑郁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对个人前途感到渺茫,在临近毕业的前夕出现过头痛、胸闷、失眠、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求职能力。甚至有些民办高校大学生逃避就业,回避一切就业信息,暂缓就业,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在毕业后不愿离开大学校园,选择在校外租房,继续过理想的校园生活。在就业压力日增的形势下,缓一段时间再参加就业竞争可能会使就业的竞争压力加大,再次增加就业难度。有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渴望靠学校、靠家长的社会关系来达成就业目标。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择业中受挫后,彻底失去就业信心,外在表现为放弃一切就业机会,听天由命,逐渐减少人际交往,听天由命,有些严重的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探索适合中国民办高校现状,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1 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在体系设置上缺乏系统性,没有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而是选择在学生即将离校的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在课程设置上,很多民办高校只注重开设的形式,而忽略了课程开设的实质意义,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缺乏社会现实状况,缺少就业实践情景模拟训练。就业教育课程很少涉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法律素养、就业心理调试以及从业综合能力培养等内容[2]。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建立和培养的。

(1)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民办高校因从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始,一直到大四,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有效结合,在课程中进行自信心建立训练、就业实践情景模拟训练、求职角色扮演等心理游戏,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增强职场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2)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临近毕业前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心理类报纸、杂志、橱窗等途径介绍就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农村去进行发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轻眼前利益,重长远发展。

(3)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理老师多加运用鼓励的心理调试、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情景想象练习,缓解学生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心理咨询中面对就业难的现实,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客观评价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心理咨询中心为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回访,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浅析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 篇3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学生 就业

一、我国民办高校现状

截至2011年底,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390所(独立学院303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87所)。在学校数量上,2011年比2010年增加16所。在学生数量上,2011年底统招学生达到500万,比2010年增加33万人。在办学的层次上,17所独立学院转制为独立建制本科高等学校。在国家特殊需要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中,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民办本科院校获得硕士招生资格,实现新的突破。在办学质量上,民办本科院校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出现了一批有办学特色、办学水平高的学校。

在中国的民办高校和国际上的民办高校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在国际上,例如哈佛牛津等高校都属于私人所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办高校,他们的教学质量往往比公立大学更加优秀,而中国的民办高校起步比较晚,夹在国家公立的大学之间,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学生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民办高校尴尬的成为了公立高校的后备,一些高考不理想或者是失败的考生最后不得不报考这一类民办院校,虽然我国的民办高校现阶段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不得不说在很多方面很难与成型的公立高校比肩,在就业方面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改善早些年的民办高校毕业生无人问津的情况,但是在社会上仍然有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歧视的现象,在很多工作岗位上设立了一些不准民办高校毕业生报考的资格条款,不禁让生活在夹缝中的民办高校更加举步维艰。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

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时候,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就业,在现今的社会中,不光是民办高校和普通公立高校的毕业生,甚至名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上都存在了巨大的困难,原因无非有俩点,社会所向应届大学生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太少,应届的大学生数量太多,社会难以消化,加上现今高校的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和社会严重脱轨,工作单位更趋向寻找一些技术已经熟练的员工。还有就是应届大学生本身的原因,应届大学生对自己的薪金要求比较高,这让很多工作单位难以接受。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就本身缺少竞争力的民办高校毕业生无非是雪上加霜,我们具体分析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存在哪些不足。

社会对民办高校认同感太差。

在公立和民办俩个概念的区分下,社会上很多人和工作单位对民办高校是漠视的态度,甚至是存在偏见。这让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不能公平的竞争工作岗位,公办高校的名气太小,社会上更注重所谓“名牌“高校的名气,有很多工作单位甚至用学校类别的区分来限制竞争工作岗位的名额,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民办高校创办本身没有大多的资金,往往只依靠国家的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在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上没有突破和进展,在管理方面也是原则性不强,没有服务意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民办高校的生源越来越差,社会上对待民办高校的评价也随之下降。

公办高校往往享有更多的国家投入,在办学上投入要大于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在开设专业上,要么就是社会已经饱和的专业在民办高校中仍然欣欣向荣,要么就是盲目的跟风开设一些比较偏的专业,这些专业无非是让学生在走进社会中,感觉自己所学知识毫无用武之地,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感觉自己大学知识毫无用处的毕业生居然达到了50%以上,这不仅让我们开始质疑我国高校培养学生的体制是否存在问题,民办高校在教育资源和生源质量上和公立高校存在差距,很多民办高校是依附在公立高校之下,高校结构性矛盾这种情况也是越演越烈。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更多是依赖通过家人的社会资源来寻找工作,有的则是像报考研究生或者是公务员,2012年将近700万的应届和非应届生报考公务员,很多报考失败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投入社会寻找工作,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就业渠道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在就业指导这一方面民办高校为了自己的就业率,强制安排学生实习和工作,甚至有些民办高校毕业和就业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不仅让即将毕业的学生心寒,学校没有履行他们的义务,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联系工作单位,还强制毕业生为学校的数据增光添彩。在就业形势如此紧张的今天,很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失败之后,就难以振作,把自己失败的责任推给父母和家人,抱怨他们没有门路,很多工作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学生而不屑去竞争,最后难免意志消沉。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国家不可忽视的培养力量,民办高校和毕业生该如何有效的改善这一现象。

三、对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建议

民办高校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毕业生的竞争力不足,那么在办学这一方面上要寻找自己的特色,和企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开设学科上要更贴近社会,听取工作单位的意见,让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就开始拥有自己的优势。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不仅能够吸引到企业的资金投入,更能为自己的毕业生找到工作机会,避免他们毕业之后在社会上乱闯乱撞的情况。

在大学期间鼓励学生多读书,既然生源质量没有公立大学的优良,那么通过后天的努力也可以改变这一现象,社会读书奖学金等鼓励机制,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要虚掷光阴,去吸取更多的知识和更多体验社会的机会。

民办高校更应该懂得包装自己,有人戏言说大学生就是大学的产品,那么如何包装好你的毕业生,让他们在就业能脱颖而出,给他们更多的指导,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更关系到来年生源的质量。只有完善自己,民办高校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每年在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是非常可观的,当如此数量的毕业生走进社会中,才是真正考验民办高校的时刻。

参考文献:

[1]李虹.大众化进程中的民办高等教育[J].韶关学院学报,2002,( 11).

[2]张玉阶.民办高教在教育振兴中肩负着重要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1999,( 7).

[3]廖华红.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现状和前景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1,( 5).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研究 篇4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几种心理困扰及表现

在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中的认知、情绪和意志等方面出现了比国有高校大学生更多的困扰。

(一) 自卑心理。

民办高校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在当今社会并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甚至被认为是“低分”的代名词, 社会认可度不高。民办高校大学生有着自身的思想特点, 如:生源上, 绝大多数学生入学成绩不高, 也有的考试失利进入民办高校, 存在勉强情绪, 感觉与一、二表高校学生相比有自卑感, 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不够努力缺乏自信, 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硬本领。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怕因学校不知名而受歧视, 怕自己能力不够找不到好工作。

(二) 挫折心理。

民办高校有一部分毕业的学生面临着学校、家长和个人理想等众多期待, 不能很快适应社会严峻的就业状况, 工作目标定位往往高于个人实际状况。对工作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要求过高, 导致常常不能如愿, 感觉就业压力大, 惧怕毕业, 不愿出去找工作, 挫折感较强, 缺乏足够的决心、毅力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 依赖心理。

民办高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是家庭经济状况好, 或是父母文化水平高,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网。他们学习不够努力, 感觉自己未能掌握立足社会的本领, 也不愿意为之努力, 不参加招聘会, 完全依靠家长, 等靠心理严重。还有一部分学生单纯依靠学校帮助找工作, 个人不能走出去。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

(四) 焦躁心理。

毕业生在毕业前期, 如果不能顺利找到工作, 通常就会表现出焦虑、烦躁等影响心理健康的情绪, 导致学习、找工作都不能做到专心。因各种原因不能顺利得到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学生, 更是因为无法面对家长和社会而烦躁。严重的心理困扰反映为出现喝多酒或破坏公物等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 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 2010年高校的毕业生人数630万, 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 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严峻的就业形势冲击着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截止2009年6月, 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普通民办高校有334所, 其中本科高校48所。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 全国有民办高校640所 (含独立学院322所) , 在校生401.3万人。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办学定位、办学规模等都在逐步规范, 但社会对于民办高校的认识还很模糊, 很多人认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不如国有高校毕业生, 加之社会经济状况诱发的严峻就业形势, 在招聘时对学校的挑剔导致对毕业生存在歧视。同等条件下更多的倾向于聘用国有一、二表大学生。部分人的偏见导致民办高校学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大学生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 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 主张“自我选择”、“自我发展”, 强调个人价值, 追求人格独立。这一点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中表现更为明显。在贡献和所得之间, 在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 功利色彩日益显著。反映在就业择业上形成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能力的发挥和较高的物质待遇, 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民办高校的学生多缺少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精神, 缺少过去那种“到基层去, 到边疆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 希望能“到外资企业去, 到国外去, 到待遇最好最舒适的地方去”。不能真正理解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绝大多数学生还处在求职和待定的状况, 不少学生还存在着就业期望值偏高的问题, 对高薪酬、大城市、好工作还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幻想。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 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 对社会就越有益。”但目标要与实际吻合, 否则一旦目标实现不了, 心理失衡、心理困扰等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了。

三、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 民办高校更是如此。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 就需要国家及社会各界给予高度的重视, 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民办高校心理咨询设置不完善, 应加大对心理咨询室设施的资金投入, 提供舒适的咨询环境, 创造条件帮助心理咨询人员提高素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精心设计内容, 帮助有心理问题的毕业生解决问题, 早日摆脱心理问题, 早日顺利就业。

要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水平, 就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了解学生心理, 分层次、有重点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系统, 拓展三级网络模型, 即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兼职心理辅导老师、班级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联络员间密切配合, 通过层级管理和反馈, 做到心理问题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 防患于未然。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由调查可知, 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 尤其是大四学生在就业中出现心理问题, 首选是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倾诉。最先得到信息的应该是身边的好友, 因此, 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新途径。有条件的学校, 在毕业生写论文和应聘之余进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增强自信, 正如高尔基所言“只有满怀自信的人, 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 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篇5

7月5日,记者从重庆市教委获悉,重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81%。其中,自主创业人数为1923人,比去年增加了154人。

20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5.3万人。据重庆市教委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6.81%,比去年增加0.3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74.66%,本科生就业率为87.04%,专科(高职)的就业率为89.16%。

重庆市教委学生处处长胥弟超介绍,为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今年重庆进一步扩大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规模,其中,教师“双特计划”达到2067人,将选聘1600名大学生到乡村任职,同时选调400名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三支一扶”的队伍达到1812人。

胥弟超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今年,重庆共有1923名毕业生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3%,较之去年增加了154人。为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重庆官方2012年投入创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建立了9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44-01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较低等情况下,民办高校集社会力量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但各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教学硬件不足,教师成分多样化,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够,学生整体素质低于公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不足,特色不够,并有过分功利化的倾向。所以,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更为严峻。由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问题严重者,将极大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与生活。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特别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应给予足够重视。

1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期待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每月工资期望在1000~3000元之间,结合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资情况来看,这样的工资期望是比较现实的。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模式,这也是符合现在的社会实际。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会受到社会固有观念的影响而偏重追求一次性就业的稳定性高的工作。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大部分的民办高校毕业生青睐沿海开放城市,中部城市、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少人问津。

2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以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毕业当年的实际就业率为50%,远远低于公办大学的实际就业率75%。很多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渴望在大城市、大公司就业,但那也是就业竞争最为激烈残酷的地方,相对于公办高校毕业生的有力竞争,这也是民办高校大学生产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之一。

3 民办高校大学生因就业难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3.1 社会偏见的影响致使自卑感强烈

民办高等教育虽然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其录取分数、管理模式与普通高校的差别较大,再加上国人受“普通高等教育才是正规的大学教育”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和肯定[1]。所以,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毕业后求职时,自信心明显不足,感觉遭受了社会的歧视,导致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求职时不愿意说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慌报毕业学校。当文凭作假被企业发现后,这类民办高校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3.2 个人抗压能力不强

面临毕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普通公立大学生优越,从小受的挫折不多,心理抗压能力不强,面对整个社会的竞争,就业的困难等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自卑、抑郁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对个人前途感到渺茫,在临近毕业的前夕出现过头痛、胸闷、失眠、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求职能力。甚至有些民办高校大学生逃避就业,回避一切就业信息,暂缓就业,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在毕业后不愿离开大学校园,选择在校外租房,继续过理想的校园生活。在就业压力日增的形势下,缓一段时间再参加就业竞争可能会使就业的竞争压力加大,再次增加就业难度。有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渴望靠学校、靠家长的社会关系来达成就业目标。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择业中受挫后,彻底失去就业信心,外在表现为放弃一切就业机会,听天由命,逐渐减少人际交往,听天由命,有些严重的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4 探索适合中国民办高校现状,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1 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在体系设置上缺乏系统性,没有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而是选择在学生即将离校的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在课程设置上,很多民办高校只注重开设的形式,而忽略了课程开设的实质意义,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缺乏社会现实状况,缺少就业实践情景模拟训练。就业教育课程很少涉及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法律素养、就业心理调试以及从业综合能力培养等内容[2]。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该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建立和培养的。

(1)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民办高校因从大学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始,一直到大四,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有效结合,在课程中进行自信心建立训练、就业实践情景模拟训练、求职角色扮演等心理游戏,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增强职场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2)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临近毕业前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心理类报纸、杂志、橱窗等途径介绍就业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农村去进行发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轻眼前利益,重長远发展。

(3)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理老师多加运用鼓励的心理调试、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情景想象练习,缓解学生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心理咨询中面对就业难的现实,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不足,客观评价自我,调整就业期望值。心理咨询中心为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回访,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情感障碍极其心理调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09):134-137.

[2]刘颖.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27-128.

[3]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6-91.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篇7

一、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经验,参考大量文献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将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通过学生方面和学校发面进行分别阐述:

(一)学生方面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在我国的广泛实行,大量学生获得了高校就学的机会,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给社会就业方面也带来非常沉重的压力,其自身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在学习成绩方面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办高校学生的其他能力也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差。通过笔者多年的民办高校的执教经验和对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来看,在民办高校进行就读的学生大多家境较好,能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甚至还会为它们提供创业的资金支持,因此他们在未来的就业方面不需要考虑很多,这也进一步导致他们在内心之中对于就业能力方面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将其简单的当做大学学习的一个课程,更谈不上将老师所讲授的就业能力方面的知识去进行实践,因此现阶段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的素质都相对较差,该种情况亟待改善。

(二)学校方面

虽然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对高校开展就业能力培养课程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要求各个大专院校必须开设就业能力培养课程,同时对其课时和教学内容方面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笔者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若干民办高校的就业能力培养课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首先,多数从事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师都非专业出身,一般学校都会让思政老师兼职对这门课程进行讲解;其次,学校领导对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一般该课程都被安排在周五下午甚至周六或者周日,在这些时间段里学生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第三,相关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师没有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通常是照本宣科,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学校在对该课程的教师的培训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一现状亟待改善。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定义及其内容关系阐述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定义

所谓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其主要指的是学校对于学生的相关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该就业能力对于学生日后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相关院校部门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主要可以体现在其就业竞争力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面,只有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捕捉筛选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就业定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等进行有效的提升,才能帮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为其今后找到满意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容关系阐述

对于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来说,其主要包括有六个部分,分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捕捉筛选能力、就业定位与持续发展能力、应变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一个大学生优秀的就业能力的有效提高。对于这六者之间的关系来说,首先,最为重要也是起到最核心作用的就是就业定位与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类型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就业进行明确的定位,同时对其未来的发展目标做出明确的计划,这对于促进其未来就业的发展将会起到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其次,为学生整个就业定位打下坚实基础的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等等;第三,学生踏入社会之后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对其进行应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尤其注意这些方面内容的培养顺序和培养侧重点,对其进行系统化和全面化的教学,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具备极强的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于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先进案例以及我国民办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其能力提升的路径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不断对教师的就业能力素质进行提升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教学和引导作用,因此对其就业能力素质进行提升是促进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能力提升方面的意见进行阐述:首先,学校应该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训,树立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其进行定期的考核,对于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其进行教学;其次,学校还应该安排教师定期去到企业中去进行锻炼,鼓励教师主动承担学校的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新技术的创造,同时学校应该给予其适当的补助,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一些企业优秀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来,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二)增加校办企业的作用

校办企业作为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基地,长久以来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的重要场所,不仅能够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校办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应该进行改进和完善。例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单据制作能力是其日常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其未来进入社会的重要的就业技能,因此,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一专业能力,除了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方面的教学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为银行制作一些专业的单据并交给银行进行审核,如果通过审核则证明该学生这项就业能力测评已经合格;如果该学生在单据制作方面存在什么问题,银行在审核过后会将其中存在的不足告知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这样对于促进学生就业能力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创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除了能对有效的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丰富之外,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其就业能力方面的提升也将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理论知识所占培养比重过大的问题,对于学生将来踏入社会也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定期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素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充分开展“订单式”和双证通融培养模式

所谓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在学生踏入社会、正式就业之前就已经与相关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学校根据学生所签订不同工作种类和性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于双证通融培养模式来说,其主要指的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取得大学院校毕业证书,其二是对学生的相关就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让其能够在毕业之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就业资格证书,进而能够达到学生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的双证合一,为其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五)不断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

除了在以上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对其制度进行健全,不断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资金保证,同时对其就业资格证书方面的体系进行健全,促进学生良好执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关意见,希望能对其未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摘要:本文将主要针对现阶段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民办高校方面的内容进行阐述,重点对其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意见,仅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张少英.提升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促进高校辅导员就业发展——浅谈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3(08).

[2]邓明波,徐佩瑛.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规划教育的实施路径[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4).

[3]赵来,陈薇,孙磊,谷家川.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4(01).

[4]姜玲玲.公办与民办医学高职专科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4.

[5]尚彦彦.长春市公办和民办高校护理专科生就业生涯规划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李迎果.国家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2.

[7]邱杰.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危机,就业危机管理教育

收录日期:2014年5月4日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民办高校已经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超过280万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及今后发展。1999年高校扩招后,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生人数达611万人, 2010年631万人, 2011年660万人, 2012年680万人, 2013年700万人, 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 劳动力市场趋紧。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很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开始裁员, 减薪, 大幅度减少招聘需求, 加上高校扩招后, 供过于求, 就业市场过于紧张, 近于饱和状态, 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社会、学校、家庭三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影响下, 就业呈现两极分化, 大学生就业岗位不理想, 加之大学生缺乏自我减压, 危机管理的能力, 大学生中普遍出现失业, 产生失眠以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主要表现为就业恐慌、焦虑、急躁、自卑、自闭等, 甚至出现自杀等现象, 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危机形势下的危机心理

1、紧张焦虑心理。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危机时, 因缺乏危机管理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想到投入那么大的精力与财力,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定位,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进而出现紧张焦虑, 惊慌失措, 无所适从的就业心理。经常有学生发表这样的言论“自己不是现实中的瞎子, 却是择业时代的盲人, 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这种紧张焦虑心理, 使大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的面试时, 表现得不自信, 心慌意乱, 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 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

2、精英自负心理。

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精英自负心理, 他们不能很好地自我剖析, 认为“大学生=精英”, 认为自己是“人上人”, 眼高手低, 不愿到基层岗位。在这样的认知下,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变得狭隘与偏激, 其择业的自主性与就业空间大幅度地受到限制。他们通常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且十分稳定的‘好工作’”, 导致毕业生往往“扎堆”留在大城市, 造成“有地方没人去, 有人没地方去”的局面, 加大了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3、消极自卑、迷失自我的心理。

由于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 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基础又较薄弱, 再加上民办高校软件与硬件设施的局限性, 造成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毕业生在求职屡次碰壁后, 过分低估自己, 对自己缺乏信心, 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变得不敢展示自我。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对今后自己是在一个怎样的平台上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 认知模糊, 等到了毕业学年才着手“就业”准备, 进而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

4、极端功利, 依赖心理。

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 存在职业歧视, 往往把“三高”, 即单位性质要求较高、地域环境要求较高、工资待遇要求较高作为职业的首选目标, 更愿意到沿海、发达城市就业, “扎堆”在大城市、公务员、国企。民办高校大学生很多家里有社会关系或经济条件较好, 家庭的溺爱式教育造就了他们心智不成熟, 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心理特点, 在就业问题上消极等待, 缺乏主动性, 片面认为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 缺乏进取精神和自我推销意识。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 没有找到工作也没关系, 家里父母会供养自己。

5、嫉妒他人, 盲目从众的心理。

一些大学生因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或缺乏社会背景、或没有把握好就业时机, 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加之不能很好的自我反省, 一味地怨天尤人, 从而嫉妒他人, 甚至做出一些危害社会, 背离社会道德, 违反法律的行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定位自己, 随波逐流, 觉得哪些是热门岗位, 就选择哪些岗位, 有的因为别人都报了, 自己也报考哪个岗位, 没有从自己的专业、发展前景出发, 盲目从众, 其结果是“高不成, 低不就”。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心理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就业寒流加剧, 经济增长放缓, 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由此带来工作岗位减少, 失业人员增加, 而毕业生数量以平均每年50万人的速度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 而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加之用人单位在选才聘任上缺乏科学的选才标准, 在选才上更偏重公办院校学生, 歧视民办高校毕业生。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史较公办院校时间短, 社会对民办高校还缺乏认同感。随着社会越来越高速发展,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部分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抱有怀疑的态度, 以至在招聘要求上除了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上有一定的限制外, 更清楚地表明了学生须是正规院校 (全日制) 毕业。

2、学校因素。

民办高校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 发展时间不长, 因此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 民办高校较公办院校来说, 没有较高的“品牌”效应, 在实行就业双向选择的情况下, 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注重学校的知名度, 在这种情况下, 无形中降低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 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存在错位。目前大学生失业大多是结构性失业。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过程中, 应与市场需求相对应,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下, 部分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导致在毕业生择业、就业时, 发展空间狭隘, 降低了就业竞争能力。

最后, 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部分民办高校缺少专业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指导人员, 甚至有些民办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没有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指导, 没有很好地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服务。另外, 在校企合作、就业服务等工作效率上存在不足。

3、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 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很好的规划, 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认知模糊。民办高校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之后, 觉得摆脱高考, 可以放松自己, 大部分时间花在享乐上, 享乐主义主导着他们的思想。对自己大学四年“如何过”没有很好的定位, 得过且过, 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其次,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 过高估计就业薪酬, 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 眼高手低, 不愿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岗位就业, 通常更希望找到“高收入、高地位、环境好”的工作岗位, 加之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没有清醒地认识就业危机, 这种就业理想与实际就业形势的巨大落差, 是导致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造成“有地方没人去, 有人没地方去”的社会现象, 大部分学生成为大城市的“漂族”、“蚁族”。

最后,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中民办高校数量增加及“扩招”的情况下, 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 综合素质不高, 加之民办高校本身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 培养出来的学生, 无论是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 还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都存在不足。因此, 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危机情况下, 没有较强的危机管理能力, 不能很能好地调适心态, 正确处理好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四、如何增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管理能力

1、打造一批“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熟悉大学生危机心理及具备危机教育管理能力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专业就业指导人员的积极性, 有效指导大学生应对和化解在就业危机情况下的危机心理, 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 积极就业。

2、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新生入学开始, 民办高校就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 建立心理档案, 对不良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引导, 加强学生诚信、文明礼貌、专业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3、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观念。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引进高素质的职业指导人员, 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将职业类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程, 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务实的择业观、就业观。

4、加强大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就业危机做出科学预测, 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 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能较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他们积极、乐观面对危机的精神, 能够以正确方式解压自己, 树立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5、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自我分析, 面对现实, 善于从求职失败中吸取教训, 运用SWOT分析法, 正确归因, 在逆境中砥砺人生, 积极就业,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

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与命运, 也关系到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就业危机情况下, 民办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危机管理教育, 增强大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下, 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慧民, 樊庐生.当代大学生就业危机心理透视[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5.8.

[2]郭亮.从就业危机看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兼论大学生就业危机教育的缺失与建构[J].扬州大学学报, 2010.4.

[3]张仲凤, 张继娟.大学生就业危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5.

[4]陈韶荣, 吴庆松.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危机与危机管理教育的实施[J].教育管理, 2009.5.

[5]魏强.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应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6.

[6]李鲁宁.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科技文汇, 2009.8.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问题与对策

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产物——我国民办高校,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 办学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 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实生活中, 民办高校的就业工作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讲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及其长足稳定发展。相对公办高校而言, 对市场灵敏度更高的民办高校, 应该加强其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通过有效结合实际情况, 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民办高校特色,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的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一、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侧重于简单的“找工作”, 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理念

多数院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就业率的提升, 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的关注较弱, 导致多数毕业生求职后的稳定性和升迁率较低。

(二) 多数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但重视不够

普遍存在实际授课学时低于国家规定课时的现象, 且以大班讲座的形式居多, 讲授内容实用性不强, 流于说教, 效果不理想。

(三) 专职从事就业指导教育的教师较少, 专业化程度较低

就业指导教师往往是学校行政人员或辅导员兼职, 平时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 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四) 就业经费不足, 师资培训不到位

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专业培训, 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 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 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二、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对策

(一) 转变教育观念, 将就业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基于当前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 加强教学改革和学生管理工作, 确立就业指导工作目标, 将就业工作从单一的就业服务向就业指导推进, 创新就业指导模式, 将就业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就业指导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工作, 从而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就业指导经费投入

可以说, 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就需要学校加强重视。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 加强各级部门的组织领导, 明确就业指导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有效划分就业工作的责任。同时,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加大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 促进就业工作更好地开展。

(三) 强化师资建设, 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师资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和首要因素, 可以通过发挥民办高校的机制优势, 争取引进一些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同时, 加大现有师资培训, 使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通过校内科研和激励政策, 引导教师潜心钻研与就业指导相关的理论。

(四)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就业指导教学效果

优化现有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除针对全体同学开设共性的就业指导课程外, 还需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开设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状态和需求状况, 安排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同时还应丰富教学形式, 通过进行充分的讨论, 使学生对就业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对就业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 健全服务职能, 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完善的就业指导咨询计划, 设立专业化的咨询室, 丰富指导教师的专业手段, 更好地为学生进行解答。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测评软件, 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从而保证就业咨询的个性化特征。

(六) 加强校企合作,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民办高校主要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合作之路, 找到学校与企业的最佳契合点, 通过合作方式, 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学校与企业处于双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 民办高校应该注重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来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 从而有效提高就业率。也只有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 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才能促进招生工作, 使学校更加稳定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 篇10

随着目前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 民办高校的招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当然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成熟的民办高校, 他们的教育和成熟程度已不亚于国立的公办院校。但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直是学生毕业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同时, 学生就业的好坏, 就业率的高低, 也直接影响着一个高校的声誉, 甚至于影响该学校下一学年度的招生规模。特别是民办高校, 对学生毕业的就业情况尤为重视, 但目前来看, 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较大, 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所以在国内民办高校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民办高校的就业问题却在不断放大, 就业率不容乐观, 所以只有找到影响民办高校就业问题的根本和内在因素, 并大力加以解决, 才能真正解决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就业问题。

1 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1 学校因素

1.1.1 对就业工作的不重视

由于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 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规模化, 程度化及硬件建设, 忽视了师资力量及专业力量建设, 由此导致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就业工作基本由学生的辅导员来完成, 导致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分心就业工作, 由此形成就业问题。

1.1.2 单一的就业指导模式[1]

就业指导模式的单一, 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很多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依然停留在政策解读阶段, 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很强烈的求职意愿, 很多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 对于个体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很多还存留在纸面上, 没有真正的实行。这种单一的就业指导模式想要达到一个很好的就业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

1.1.3 部分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无法符合市场需求

虽然很多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初期都以市场为导向, 但随着办学时间不断增长, 对社会以及市场发展方向的估计不足, 导致旧的专业设置无法跟上市场的需求, 很多学生所学的专业在目前的社会和市场中需求量过低, 再加上学生自身对专业技能掌握的不足, 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所以就业问题矛盾突出。

1.2 社会因素

1.2.1 高校扩招的因素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2], 不断形成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季”, 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需求人数较少形成了比较尖锐的矛盾, 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需求人数的相对较少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这让本就处在相对弱势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大。民办高校在就业领域的弱势地位由此确立。

1.2.2 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偏见

很多企事业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大多设置门槛, 要求名牌大学或是“211 院校”等条件。对民办高校毕业生并不认可。随着社会认可度的降低, 带来了信任度的不高, 很多用人单位不了解民办高校的相关状况, 而是更倾向于录用公办高校的毕业生, 这也给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1.3 学生个人因素

1.3.1 自信心的缺乏

很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不去正视自身的能力水平, 而是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学历水平无法与公办院校相比, 自己的学历“含金量”不够, 导致不敢与公办院校学生进行公平竞争, 白白放弃了很多就业机会。

1.3.2 无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是回到自己家乡工作, 或是不确定未来的工作地点。对一些单位提供的工作位置偏远的工作岗位通常不予考虑, 缺乏足够的吃苦能力, 不能提前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导致就业问题突出。

1.3.3 公务员热

随着目前的公务员热, 准备考取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制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很多, 而为国家公务员考试进行复习准备则占据了毕业生绝大部分的择业时间。相反, 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录用比例很低, 则导致了大部分考生的落榜, 而他们落榜后恰好错过了择业的黄金时期, 由此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1.3.4 找不准自身定位, 择业标准高

大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家庭条件优越, 但也形成了他们找不准自身定位的问题, 表现形式为眼高手低, 对一些工作条件一般, 工资待遇一般的岗位没有兴趣, 不能放下自身身段, 从最基层的工作扎扎实实的一点点做起。很多民办高校毕业生把自己的工资待遇水平定格在四、五千以上, 孰不知这样的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

1.3.5 过于依赖父母

随着目前“90”后独生子女成为毕业生大军中的主力, 他们从小在长大过程中不断受到父母娇生惯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学生的工作就等着各自的父母来进行安排, 因此错过了自己去拼搏奋斗的机会, 错过了黄金择业期, 成为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2 民办高校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 强化就业指导

在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下, 民办高校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要形成全员参与, 职责明确的分工。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 政策扶持力度, 领导重视程度和全员参与程度, 要把就业工作当作民办高校一项非常中要的工作来抓。做到从学校教职员工到普通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对学生发展以及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对就业指导方面, 要彻底抛弃以前的形式化内容, 设置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让学生从一入学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 给自身的未来发展定下目标, 奠定基础, 避免形成盲目择业的局面。同时设置专职的就业指导课教师, 加强就业政策的解读, 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够了解到当年的就业政策, 并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组织毕业生就业问题座谈, 让学生能够将他们遇到的问题提出来, 大家共同商讨解决办法。更多的举办模拟招聘, 就业技巧指导讲座等指导类的活动, 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就业工作的主动性。以此强化就业指导的作用。

2.2 社会加大对民办高校就业的扶植力度, 出台相关法律保护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相关利益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 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 社会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就业扶植力度, 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给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同时, 各类企事业单位应该放下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偏见, 孰不知, 很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能力上要高于很多公办院校的毕业生。各类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学历, 要给民办高校毕业生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机会。

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3], 保障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的相关合法权益, 避免一些“霸王条款”的出现, 切实保护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3 分类培养, 创新发展

民办高校应在学生入学时就渗透就业工作, 使整个就业工作贯穿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并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加大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力度。强化分类培养, 根据学生自身的相关意愿比如准备继续深造, 准备考公务员, 准备就业, 准备自主创业等相关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培养, 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培养目标, 避免“一头齐”的情况出现。在学生分类培养的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进行兴趣课程的设置, 这样既保证了上课的质量, 同时也保证了对学生培养的个性化, 创新化发展。当学生临到毕业, 准备进入就业市场时, 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将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起到很大的提高, 当学生达到我们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后, 在就业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将会相应的消除。

2.4 加强联系, 定点培养, 开拓就业思路, 打通就业渠道

民办高校在就业工作中应该加强同各类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并指派专人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走访, 同时也开放校园, 邀请相关单位走进学校, 走进学生课堂, 打消他们的顾虑和偏见, 使他们放弃招聘时的相关门槛, 更多的根据学生能力来进行选择。由此来扩大和宣传学校的影响和知名度。应与有兴趣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制度, 进行订单式培养, 把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的开设在社会以及市场需求上, 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 使学生的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断加强。在就业思路上, 应该积极开拓进取, 抛弃以往那些等待企事业单位来招聘的思路, 应该主动出击, 对外宣传, 将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对外宣传, 吸引企事业单位来进行招聘, 并通过各种渠道挖掘第一手就业信息, 打通学校自身的就业渠道,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5 加强就业信息化服务建设

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服务建设是提升民办高校就业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高速的信息化就业平台可以缩短就业信息的传播时间, 降低就业信息发布的相关成本, 提高就业信息的发布效率。民办高校应及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如电子邮件、QQ群, 微信、飞信等学生广泛使用并接受的信息平台向学生发布就业需求信息, 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就业需求, 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2.6 调整专业设置, 完善市场需求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灵活性高, 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应紧密联系目前的市场实际需求, 对目前的就业环境进行充分和广泛的调研, 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导向调节专业设置, 同时对市场的变化应有预见性, 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始终领先于市场需求, 不断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格局, 充分利用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调节自身的定位, 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学有所用, 很快被就业市场消化和吸收。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做到灵活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2.7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提供创业的相关政策支持

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家庭环境, 家庭背景等优势, 在自主创业等选择上对比公办高校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优势。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情商高, 思维活动快, 灵活性强, 也比较适合进行自主创业。作为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 学校应设置专门的自主创业指导机构, 积极提供创业指导, 同时提供相关的政策扶植, 真正的帮助那些想创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成功的学生, 学校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 以激励更多想创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积极拓宽自身的就业渠道, 形成由打工者变身老板, 由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的身份转变。

3 总结

就业工作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上分析了民办高校目前就业工作遇到的相关问题和一些调整对策。民办高校要真正的发展下去, 形成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 把服务于学生当作学校发展的重点。不断转变和改正以往的一些过时的就业观念和想法, 对学生也要做到积极引导、合理教育、突出兴趣、分类培养, 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转变观念, 将以往的等待就业转变为未来的主动就业, 将被就业转变为主动择业, 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这将是未来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培养社会和市场都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不断强化自身组织结构建设, 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民办高校的就业工作。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 2010 (2) .

[2]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3 (11) .

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就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1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高校的教育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之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其中,高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主体单位,对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感知最敏锐,更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强有力地支持。为此,高校应积极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1 高校应注重对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掌握就业主动权

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联系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招生数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而对教学质量不高或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应适当减少招生数量。同时,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方面,要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及时开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专业。在高校课程设置改革方面,要改变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教材较落后、课堂知识更新速度慢等缺点,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掌握就业主动权。

2 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在一、二年级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他们建立个人资料档案,对他们的兴趣、性格和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正确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前景。在三、四年级阶段,做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知识讲座和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求职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工作,并重点做好毕业生就业的个性化指导工作。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使其切实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服务。

3 高校应发挥教职工的合力作用,对就业工作献策出力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全校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和“人人关心毕业生,人人关心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要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目标,加强统筹和协调力度,在校、院两级形成主要负责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专人负责的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毕业生就业目标、推进毕业生就业进程。其次,要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队伍,使学校就业工作在就业指导中心的统筹安排下,确立“校院两级、以院为主”的就业工作机制,学校负责宏观指导,各院组成由党委副书记、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再次,要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献策出力,通过设立就业咨询团队、担任毕业生就业导师、为毕业生创造实习机会、推荐就业单位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服务,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

4 高校应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彰显着学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有关部门应坚持立足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性为主要依据,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创新性、技能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职业技能训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教育,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5 高校应重视实践实习等环节,努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实习工作中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为其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高校要重视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同时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各类学生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培训,确保毕业生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活动得到落实,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6 高校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形势下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提高育人质量、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与有关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初根据有关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内容的安排,让学生从入学初就按照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来完善自己。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双方良好的沟通机制,高校要注意吸取企业及校友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学及管理部门。同时可邀请企业主管、技术专家及知名校友担任毕业生就业“企业导师”,通过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培养职业素养。在就业市场开拓上,高校主管就业工作的领导、老师可带头到企业调研,及时向用人单位通报毕业生情况,同时通过网站等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丰富高效的信息服务,拓宽就业渠道。

7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教育部在2010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作为高校,应通过邀请企业名人开展讲座、专题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引导和教育,传授创业知识,进行创业训练,培养创业意识。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给予创业项目一定经费支持等形式,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实现初步创业,并通过一批先行创业的项目示范启发更多的在校生参与到自主创业中来。此外,高校还要制定一些鼓励、支持和规范学生创业的制度和政策,保护他们的创业积极性和规范他们的创业行为。自主创业不仅可以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创造财富的平台,而且可以产生新的就业岗位,以创业进一步促进和带动

就业。

参考文献

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探讨 篇12

1.1 高校教育方面

部分大学在培养学生时仍以应试教育教学为主, 多以四六级证书或各种资格证书作为毕业条件, 使专业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导致培养出部分高分低能的学生。另外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比较相近或划分过细, 难以适应不断调整的社会需求, 加上部分课程设置缺乏认真论证, 学校师资力量跟不上, 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 动手实践能力也跟不上, 直接导致学生就业能力较差。

1.2 社会整体方面

(1) 目前, 大学生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还比较闭塞。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信息多限于朋友、亲戚的介绍, 参加学校、当地政府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以及网站提供的信息。仅凭家人介绍和参加相关招聘会毕竟接触的信息较少, 而网站尽管作为信息量大, 更新较快的载体, 但由于这些信息良莠不齐, 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

(2) 部分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 为应届大学生提供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标准定位较低, 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另外, 一些企业急功近利, 希望学生工作后能够立刻为企业创造效益, 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对学生的培训和再教育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缺乏为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资金投入, 使得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

(3) 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随着大学近几年的持续扩招,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多, 而企业提供的中、高层岗位有限, 且大多要求有工作经验, 所以部分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容易引起心理落差, 对就业前景估计不足, 致使大学生就业积极性不高。

1.3 学生个人方面

(1) 较以前学生相比, 现在大学生的自立能力较差, 对家长和学校的依赖性比较强, 与社会接触以及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能力欠缺, 并且缺乏敢于吃苦的精神。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往往学生本人不急于就业, 而是家长和学校却对此煞费苦心。

(2) 由于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环境分析不足, 对就业形势把握不准, 因此对工作岗位的期望较高, 而社会很多岗位需要大学生从基层做起, 能够吃苦耐劳, 踏踏实实把基础工作做好。对于经过四年奋斗的大学毕业生, 不愿接受和普通工人一起从基层干起的事实, 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3) 在大学校园中也存在一部分品行较差的学生, 他们为了获得更好地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 往往通过篡改成绩和夸大个人能力的手段来欺骗用人单位, 频繁跳槽和工作不认真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 对其他大学生正常就业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

2 大学生就业应对策略

(1) 建立和完善高校就业信息网络。由于网络的方便迅捷, 很多学生都习惯于从网上获取所需信息。高校要做好创业就业工作, 首先需要让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畅通。高校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 将当地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通过官方网站进行及时准确的集中更新和公布, 同时与国内几大专业招聘网站达成信息共享, 以达到用人信息的量多和量广为主要目标, 切实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2) 成立就业指导专家团。目前, 各个城市基本都有多个高校, 部分城市还设立大学城, 这十分有利于各高校间的信息和师资共享。几所高校可以联合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宣讲团, 由各高校就业方面资深专家组成, 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等方面内容给予学生及时的培训和指导。

(3) 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很多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往往都是盲目的、随大流的。在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更谈不上有计划性。作为高校可以在大一时设立综合素质课程, 通过此类课程让学生明白应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应为四年后的就业做哪些准备工作, 应为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培养哪些能力和具备何种素质。

(4) 政府应鼓励企业对应届大学生进行培训和约束企业制订不合理制度、要求, 从能力培养、工资条件、福利待遇等各方面尽量为合格大学生就业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对企业的高学历用人情况进行不定期的跟踪调查, 避免企业设立门槛造成的人才浪费现象发生。同时, 政府应积极与各企业、高校联手使各类具有成效的创业就业文件和方案得到及时的落实和推广, 让应届毕业生切实感受到政府推行的各种政策所带来的益处。

总之, 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目前各高校教育所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 要得到彻底的改善还需要社会各个层面, 包括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变、适应过程, 但只要大的政策方向没有改变, 大学生就业相互问题迟早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摘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全民素质水平, 但各高校连续几年的不断扩招, 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大学生的教育质量, 造成就业难的问题。从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入手, 有针对性地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做出分析探讨。

上一篇:痕迹提取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几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