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

2024-05-30

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通用11篇)

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 篇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被全面普及和大量使用, 图书馆无论在资源供给、服务方式上, 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够提供的借阅资源已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同时反衬出管理服务与图书馆发展趋势上的不相协调。比如, 馆内信息资源的丰富和服务人员的贫弱是积存已久的客观现实;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率没有被最大限度的开发, 信息资源的开发处在一个比较浅的阶段, 咨询服务等增值性项目半闲置, 数字化有名无实等等。就目前的发展形态来看, 高校之间的图书馆实现网络连接与资源共享是大势所趋, 从更远的未来看过去, 全国各个性质的图书馆实现资源联网也会被最终实现。这就给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迫切的要求, 如果没能在管理上进行准确定位与大胆创新, 会逐渐丧失图书馆的价值与地位, 并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一、认真调研, 锁定受众, 定期分析

其实, 高校图书馆的定位、服务范围、结构框架都是比较明晰的, 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构成了高校图书馆的受众群。确定了目标人群后, 就要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规划建设进行认真的调研, 分析读者数量, 像是教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交流生、辅导员、科研人员、行政人员等等, 他们之间既是各自独立又有相互交叉。比如教授也担任一定的科研任务, 学生也有辅导员的工作等等, 对于他们所处的层次要经过一个认真的调研后, 有目标的划归到某一个读者群中去, 从而得到这些读者对于信息资源的真实需求。另外, 大学里每年都会有人事变动, 像是毕业生留校任教, 或是本硕连读学生、教师职称晋级等等, 每一次的变动, 对于图书馆的需求也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 因此, 不要以一次调研的结果作为永远的依据, 还是要定期做一些调查与分析, 及时地掌握信息, 及时的回馈到实际服务中去。

二、严格规划, 整合资源, 补充馆藏

随着知识更新频率的加快, 高校图书馆的藏书补充节奏也要加快, 不出几年, 馆藏书和资源就变得非常庞大, 为管理和服务带来实际的困难。因此, 要制定严格的藏书补充计划, 对馆内现有资源做完善性登记, 遵循藏书的针对性、系统性、特色化和共享性原则, 进行藏书补充计划的制定。计划在制定的时候要有前瞻性, 能够切实地站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未来资源, 一面丰富藏书, 一面开发利用率。整个过程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去完成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建设自己的网站。方便用户通过唯一正规的渠道检索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 避免盲目查找, 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一个有生命力的图书馆, 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和“私家珍藏”, 而这种特色与私家是要建立在与高校本身气质相吻合的基础上, 始终坚持独特性与创新性。

三、广拓领域, 深化内容, 走特色服务之路

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随着电子信息资源量的增多, 又为实际的服务带来了困难与烦琐。因此, 图书馆必须主动与有关部门进行多方联系, 了解图书馆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最新方式, 同时和校内各个科系、科研部门取得深入且长期的合作, 委派专员进入到各系及时掌握各个专业的变化, 有的放矢的整合资源、深化内容, 保障各个部门在资源使用过程中的畅通无阻。

另外, 像是开通官方微博、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等互动式服务方式, 也有利于服务工作的开展。有的时候不要小看一些微小的举措, 往往是这样的举措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最终收集到有价值的信息, 帮助图书馆整合新资源、推出新服务。

四、打造充满人文气质, 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专业化服务队伍

时代无论进步到何种程度, 图书馆内相当一部分的工作还是需要依靠人工完成。为此,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打造之初, 要明确的是工作的定位。从我国建立高等教育之初直至现在, “以人为本”始终是各个高校秉承的一种大学精神。这种精神当然也要广泛的体现于馆管队伍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始终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读者的思想, 才能在根本上转变服务的方式。定期开展培训活动, 培训的内容仍然要以大学所设置的专业为基点, 鼓励每一个工作人员既要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养, 又要根据自身的优势, 确定一种专业进行深度学习, 这有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 也有利于图书馆积极向上的馆风的形成。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早日开设出“一站式服务”平台, 部门的设立, 以及各部门职责的确定要细化, 有些规定要在建设之初确立, 有些规定则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及时经验的总结之后再确定, 总而言之, 要尊重人这个可变量, 不拘泥于某一种形态下去发掘出人的多种可能性, 使人文情怀和综合素养落到可见的实处。

五、结语

当下是一个信息呈几何倍式爆炸的年代, 信息的获取变得容易, 但要想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始终离不开专业的氛围。很多人因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陈旧而离开, 现在又会因为其大胆创新而回归, 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认清自身的位置, 做好价值定位, 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去满足人的需要。创新式的服务会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一个永恒话题, 也唯有创新才能把图书馆建设成集教育、科研、学习、成长为一体的理想殿堂。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资源整合的集中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对于创新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本文结合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实际, 对其内部的环境资源、信息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就创新式的服务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的可行性提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服务

参考文献

[1]林燕.嵌入式馆员——图书馆用户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01) .

[2]徐志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刍议[J].图书馆, 2008 (01) .

[3]樊亚非.论我国图书馆管理创新[D].湘潭大学, 2002.

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 篇2

关键词:学生事务;服务质量;管理

1 基本情况

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把学生当成“顾客”,以学生为中心,将服务于学生的相关职能部门集中在一定区域,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一条龙服务。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涉及在校生活、学习、心理、经济、实践、就业、创业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方便学生办事,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

2 服务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服务中心的组织模式

首先,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成立依赖于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为组长、二级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挂靠在学生工作处,从而整合学生事务相关的职能部门,开展便于学生的一条龙服务。

其次,参与流程的具体服务人员为相关职能部门派出进驻服务中心的教师,教师的编制仍然归属于原部门,即原部门为服务中心的派出机构,在相应窗口从事原部门所应承担的服务工作。教师服务人员业务上仍然接受原部门的领导,日常事务接受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协调。

最后,选拔和培训学生为主体服务人员,主要性质是勤工助学。学生服务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在具体的服务岗位上完成办事任务,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与服务功能。

2.2 服务中心的职责功能

民办南华工商学院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主要受理学生相关的日常事务办理,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遇到的困难,并为学生办理日常事务提供咨询和服务。服务中心主要设有学习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奖助贷勤、心理咨询、学生保险、户籍管理、教务管理、后勤服务等8个开放式窗口,主要职能就是提供上述相关事务的服务与指导。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具体执行的工作包括:处理学生选课、考级考证、成绩单、学生证办理等日常教务管理;办理学生因毕业、休学、退学等离校手续;提供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业咨询;办理学生医疗保险和意外保险的报销业务;审核处理相关申请事项、证明材料、评优评先等奖助贷勤相关事务;结算和缴纳饭卡、宿舍用水、用电等日常相关的各种费用;办理学生宿舍维修等相关后勤业务。

2.3 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根据具体事务的特征和学生的需求,通过三种模式相结合开展服务。一是即时办理具体事务,简化办事手续,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学生直接办理有关事项;二是预约承诺限时办理,根据个性化的学生情况和服务项目的实际情况在规定期限内办理,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等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的事务;三是联合办理,凡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事项通过联合办理来完成。

3 服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服务缺少标准作业程序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中各层级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在日常服务中,标准作业流程还未完全确定,日常工作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因此服务者多数按照个人的前期经验来完成工作,而没有可遵守标准的服务流程,更勿论服务质量了。一方面,由于目前的服务中心中缺乏明晰的人员管理制度,服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又归属本身的职能部门。此类服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权限界定不明确,多数遵循原职能部门的服务流程,未能达到服务中心预期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服务人员只经历了简单的培训就上岗,缺少规范的服务作业流程的标杆指示作用,难以确保其服务质量。学生服务人员的流动性更加影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2 服务缺少完善结构设计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的事务项目类型众多,包含现场即时办理的项目、限时专业人员预约办理的项目、联和其他部门协调办理的项目等。针对上述不同的处理时间节点和办理部门,服务中心缺少针对性的组织设计。以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为例,这是属于限时专业人员预约办理的项目,办理流程具有一定的时期。服务中心应在学生预约个人心理咨询时间后,将具体情况转接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服务,并跟进服务结果和监督服务影响。然而,在服务中心的实际工作中,基本上只完成预约和转接的环节就戛然而止,服务质量和影响无法监督。

由于服务中心的领导小组挂靠在学生工作处,其他职能部门对服务中心的日常事务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监督仅限于内部监督,监督方面的制度仍不完善,缺乏制度依据。

3.3 服务缺乏资源有效利用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与学生相关的职责较多,涉及就业办、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图书馆、总务处、物业公司等许多部门。然而,由于服务中心大多只承担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加上职能部门某些权限的保留,目前服务中心的服务流于形式,未能突破旧有职能部门的服务过程。个别服务中心的窗口在办理某些事务时没有权限,仅仅具有咨询、联络、收发表格或材料的功能。学生需要办理这些事务时,要到原部门执行旧有且繁杂的程序。服务中心的窗口只是在旧有办事模式的基础上设立的资料收发地点,与服务中心整合各个职能部门服务资源的目的相去甚远。

3.4 服务缺乏结果质量评价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尚未设计服务结果质量的测量指标,尚未通过调查学生的满意度来观测服务结果质量的情况,从而提高服务质量管理。目前的服务中心更多的关注办理事务的数量,对于服务结果的质量呈现被忽略的状态。学生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通过跟踪学生的抱怨和满意数量,可以监控服务结果质量的变化。

4 服务质量管理的解决方法

4.1 准确定位服务功能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应该有效结合相关职能部门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衔接点,简化学生事务处理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将旧有分散的、封闭的职能部门集中到服务中心内统一办理相关事务,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一条龙服务。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服务理念,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和征求学生的意见,加强服务人员的沟通,从而针对服务中心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良,将高效服务功能贯彻到底。

4.2 设定服务流程标准

完善的服务流程标准确保服务人员的规范化操作和服务质量。根据学生事务服务的需求,设计服务操作的具体流程和办事指南,并设定每个步骤的服务标准。学生进入学生事务服务中心,通过咨询导引台、服务手册或网络查询,明确所需办理相关事项的具体要求,并分为即时办理、指引办理和预约办理三类,然后前往相关窗口办理相应事务。

同时,按照精细化原则,制定服务人员职责和行为规范,通过首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制、建立事务公开和承诺制。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提高事务办理咨询的执行力,保障服务中心各项程序有效的运作。

4.3 培训专业服务队伍

服务质量的水平取决于服务人员的能力,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才能更好地保证服务质量管理。

首先,隐形服务。一方面,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应从意识上实现转变,树立学生即顾客的服务意识,确立起“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学生需求驱动取代过去的供应驱动,以了解学生需求为服务的出发点,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服务的着重点,以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为服务的基准点,实现提升服务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也应具有令人愉快的外表、亲切的气质、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等,从而打造一支业务熟悉、接待热情、倾听耐心、回答细心、服务放心的服务队伍。

其次,显性服务。学生事务管理中应建立专家化的工作队伍,对学生的各类咨询、成长烦恼等做有效的沟通与辅导,例如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创业培训师等专业技师人才。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的培训非常关键,训练服务人员用标准化的方式完成各类事务的办理。

4.4 监控服务质量影响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考核服务人员工作情况和监测服务效果,加强服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具体化。运用激励考核制度,加强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和表彰,稳定服务人员的团队,提高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绩效测量系统,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工作引入反馈机制、评估机制,对服务的成本、效率和学生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绩效评估管理,及时调整服务过程中的不良行为。

4.5 提供设施硬件保障

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承担着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事务办理,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跨校区事务的需求,开通线上线下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平台非常关键。在实体的服务中心,设立各项学生事务办理窗口,根据事务类型设计前台服务和后台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学生事务预约办理、即时办理、限时承诺办理、联合协调办理。开通网上的服务中心平台,将现有办理项目全部上网,各类表格、文书样本放在网上供学生下载,校纪校规、办事指南、学生动态等信息也应网上公布。将线上线下的服务中心紧密结合,同时运行,提高服务质量管理的效率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炜,王玮.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中的流程优化——以北京大学“三大典礼”的组织与服务工作为例[J].高校辅导员,2012(1):37-40.

[2]王萍,刘佳丽,周晶楠.澳大利亚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鉴析——对创新构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实践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4(9):35-37.

[3]叶文明.高校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373.

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刍议 篇3

一、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概述

高校后勤管理是指高等院校后勤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 合理地组织、使用后勤部门的各个要素, 即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等, 使后勤工作持续、稳定、有序、有效地开展, 以保持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等能顺利进行的一种活动。高校后勤的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基建、维修、房产、膳食、医院、招待所、宿舍、设备、绿化、车队、物资供应、环境卫生和劳动服务公司等等。

高校后勤工作的宗旨是优质服务、服务育人。高校后勤工作的目的就是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良好的物资条件及服务。一所高等院校如果没有优良的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 它的教学和科研是不可能搞上去的。在一定意义上, 可以说后勤工作是稳定人心的工作, 后勤工作是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的工作。一流的大学必须首先有一流的后勤管理和后勤服务, 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好坏是一所高校管理水平优劣的体现。

高校后勤也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 肩负着为学校提供后勤保障的重要任务, 既有管理服务职能, 也有育人职责。实行社会化改革的高校, 应当始终坚持其教育与经济的双重属性, 它不应当一味片面地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也不可能重新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福利后勤老路。因此, 改革后的后勤服务理念应当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以人为本、以培养人为核心的全新服务理念, 其服务标准是确保教学、科研、师生生活正常开展条件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改革的意义

(一)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重要环节

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后勤管理水平的高低、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可以说, 后勤管理工作在维护学校的稳定、促进学校的发展上将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目前, 高校的办学规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 高校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地改善, 高校内部的各项管理改革正在深入展开, 作为学校三大管理工作之一的后勤管理, 成为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重要环节。

(二)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要圆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 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 为此,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各方面都肩负着伟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 高等教育发展得如何, 直接决定着下个世纪中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30年来, 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结构效益, 包括办学规模等方面, 既不能跟发达国家比, 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我国高等教育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质量必然要有一个大的提高, 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改善。由于后勤设施和后勤管理的状况一直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所以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是扩大办学规模, 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 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三) 高校后勤管理是落实“从严治校”办学方针的迫切要求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就是要落实“以教学为中心, 从严治校, 质量第一”的方针。好的教学质量需要好的办学条件和好的服务体系作保证。长期以来, 由“学校办社会”造成的后勤管理机构臃肿、人员冗杂、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上不去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制约着学校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大环境的要求, 也是各高校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改革

(一) 要优化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外部环境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 改革现行高校后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明确职责, 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及资源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 实现服务过程社会化。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实体要积极扩大原有服务范围和内容, 充分占领校内市场, 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多形式的后勤服务, 同时积极向校园周边开发利用高校的人力、技术优势, 向社会及外地发展, 开拓社会市场, 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因此,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性引导。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 可在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组建地区性、专业化的后勤服务集团, 面向高校开展经营服务业务, 形成完善、统一的校园后勤服务产业网络, 产生规模效益, 提高服务质量, 更好地发挥高校后勤的优势。

(二) 要完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

后勤社会化能使学校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 最大限度发挥效益, 扩大办学规模, 改善办学条件并且增加招生人数, 促进教学、科研上水平。后勤社会化能调动后勤职工积极性, 职工的积极性比校方的积极性要有效得多。我国原有的教育模式虽经若干改革, 但整体上变化不大, 后勤更是如此。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 吃喝拉撒睡, 什么都要管起来, 一切由学校包揽, 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不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 不利于各方面积极性的调动, 后勤社会化能使这些弊端得到有效控制和克服。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 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改善, 这是铁的事实, 也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城乡提高的幅度不一样, 收入不平衡, 老少边区人民的生活还很困难。我国高校的生源很大一部分在农村, 虽有助学金、社会救济、减免等等, 但毕竟十分有限, 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老少边区要发展、贫困地区要培养人才, 我们后勤社会化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后勤社会化要适时、适度, 不可一刀切。例如学生住宿和膳食等, 就要考虑高、中、低档, 学生可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学校的后勤各个部门完全可以和社会上的服务行业一样进行管理和经营, 当然, 也可以引进社会上的服务行业来校经营, 但应该是有条件的。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管理, 签好合同, 前提是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顺利进行。通过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改革, 一方面能够使高校自身与师生得到更好的服务, 另一方面也实现了高校在市场经济下的有益发展。

(三) 要建立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监督机制

有效的管理必须是严格的, 任何缺乏外部监督、制约的管理必定会造成缺口, 给投机取巧、懒散怠工者以空子可钻。任何一种新机制的确立都需要有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否则, 非但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 反而会扰乱正常的秩序。所以高校后勤体制改革后, 越是给服务实体下放权力, 越是要加强对其监督和制约。从目前部分高校后勤体制改革的运行情况看, 不少高校专门设立的后勤行政管理机构还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 权责不明。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监督, 检查机构, 但并没有赋予其相应的权力——既无权对服务实体进行奖惩, 也无责任对其提出表扬和批评, 对服务实体没有任何支持和威慑的力量。这些监察管理部门本身也没有责任压力, 这样的管理机构形同虚设, 其次, 管理人员素质低, 业务不熟练。后勤部门实施两权分离后, 有的高校只重视对服务实体的干部及人员的配备, 认为管理部门可有可无。这些管理部门的同志自知领导不重视, 因而对后勤服务工作不研究、不学习, 自然无力承担起服务实体的监督和制约责任, 这样就会造成服务实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甚至导致学校后勤资产的流失。再次, 政出多门, 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的督查工作。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 不少学校的领导及有关部门仍然按老一套的工作模式, 对分离出去的后勤服务实体指手画脚, 完全忽略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存在, 甚至撇开他们, 直接插手后勤服务实体的工作, 违反了后勤管理工作规程, 直接影响和干扰了后勤管理部门的正常工作。

因此,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确实保障后勤管理的目标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后勤监督制约机制, 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要督促服务实体做好对高校的后勤服务工作;二是要管理好学校的后勤资产, 使后勤资产保值、增值;三是要监督服务实体的经营活动, 确保其做到遵纪守法, 合法经营。为此, 高校要派精干力量充实后勤监督管理部门, 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权责相对机制, 奖优罚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并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 既要保驾护航又要严格管理。高校还可设立由行政、后勤管理部门和师生代表共同组成的评估监督机构, 对后勤服务的价格、质量和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的渠道畅通有利于督促后勤实体的健康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概述以及进行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改革的意义和如何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管理服务的改革。

服务特性下高校行政管理论文 篇4

1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构成要素

高校是人才云集的地方,高校行政管理的对象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以及博士、硕士生及大学本科生,所以在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先考虑这些人的需求。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福利待遇,还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布置,包括良好的硬条件和软环境,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地工作生活,安心地扎根在高校。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为教师、学生的发展而服务,为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活动而服务,从而确保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首先,高校行政管理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专业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发展小到课程的开课、学生的选课、教学计划的确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完善等,大到学历提升、进修、挂职、职称评定、教学改革课程、教学项目内容、横向纵向科研的申报、审批、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以及科研经费的使用分配等问题。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声誉,有了好的声誉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因为生源是全国各地的,因此在范围这么广的情况下,名师、教授等高素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行政管理要从培养名师、服务人才等方面做更好的服务,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其次,高校行政管理要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权益。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对象也应该包括学生的受教育权,所谓的受教育权,就是高校学生受到公平、公正的与教育相关的各种形式以及各种类型教育的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所受到的教育对于以后的发展包括工作、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还会对走上社会以后人的个性发展权、社会发展的成果权以及社会发展的参与权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现今社会,受教育权是人权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尤其是高校,一定要维护学生受教育权,不轻易地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整合学校教育、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有实际困难的学生、关爱学生的成长进步,关注学生的.就业等动态,真正做到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利益。

2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方式特性

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特性,主要是指高校行政管理各职能部门应该以教师员工、学生等利益相关人员的需求为目标,以教师员工、学生等利益相关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更加完善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为教师员工、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教育人、引导人、帮助人、关心人。其根本内涵就是肯定并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和自由。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并不是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利用手中的职权,往往把别人的人格、尊严和自由放在一边,不管不顾,甚至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成全自己。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把自己当成手握大权的官员,经常强迫教师和学生,淡化职责,要求教师和学生服从命令。这是一种缺乏以人为本精神内涵的具体表现。高校行政管理以人为本的最根本意义就是把教师、学生的人格尊严、自由、利益、个性给予充分的肯定、支持和保护,把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有效的管理应该是服务型而不是强制型的,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2.2加强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都是以强制性的方式来执行的,行政管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权力过度集中,这种管理方式势必会引起教师、学生的不满,长期下去自然会影响高校的发展,因此要加强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高校要大力构建以服务型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推进行政服务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建立公开透明的校务院务制度,健全相互回应的制度,使教师在遇到相关的问题时,能第一时间得以解决,还要建立完善行政管理的监督机制以及服务综合能力的评价机制,有了这种机制不但能约束行政管理人员,更能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水平。

2.3提升自己、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行政管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无论在学历、职称、思想、行为上都要要提升自己,通过自身的学习和锻炼,使自己完全处在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能完全适应高校的发展。行政人员要增强行政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为师生及相关利益者服务。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要明确岗位职责,强化服务意识,分工明确,提升管理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培训教育,更新一些管理新的理念,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解决在实际管理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积极地面对困难,使自身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专业知识以及管理水平,充分提升自己,使自己能完全适应高校的发展。

2.4加强行政管理的理念

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 篇5

1.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图书馆建设不但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的学术发展,也能敷设周边区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知识应用、信息共享环境,对高校周边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知识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然而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图书馆硬件落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重要的物质载体就是硬件设备,而当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馆硬件比较落后,这不但体现在图书馆舍的狭窄,还体现在图书馆现代设备的落后。由于缺乏现代化管理设备,某些图书馆设置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有些图书馆虽然有计算机设备,但是更新速度过慢,计算机性能较差,大多停留于数据的录入、借书、还书等简单操作,上网服务难以对学校师生开放,一些更深层次的业务更是无从开展。

服务质量不高。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不高,这由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服务内容较为单一。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很多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设备的数量及质量都不是很到位,且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人才,这使得一些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图书流通、报刊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内容。在网上信息资源开发、检索服务等方面还不是很到位,难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其二,服务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图书馆的领导本身并非本专业出身,缺乏相应的管理及服务知识,故而在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上不完善,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动机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其三,服务意识欠佳。相对于高校的其他部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是很多,主要的接触对象就是读者,往往有坐等上门的思想,被动地完成自身的工作,缺乏必要的引导、推荐、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内容,图书馆活动比较少,难以有效地提高图书馆的利用效率,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信息共享的氛围。

文献更新缓慢。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结构、内容、专业性等方面都有所加强,但是文献的更新速度还是其一个软肋。具体来说,这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点:其一,书籍更新速度慢,出于升格的目的,很多高校采购专业书籍的往往采取“突击”的办法,采购书籍大多为过期图书,难以满足读者对图书的时效性要求,降低了读者的满意度。其二,数字型资源更新过慢,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资源的形式日益多样,而其中数字型信息资源对现代化图书馆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型资源更新过慢,这无疑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

1.4人员素质不高

虽然很多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有所提升,但是总的来看,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仍旧比较低,大部分都不是专业对口,而是从其他部门半道出家,缺乏基本的业务素养,缺乏工程热情。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缺乏耐心,服务意识淡薄,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升。此外,专业人才在图书馆队伍建设上还不是很充足,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还比较少,业务技能偏差,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地开展。

2.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地了解,为此,就需要提出相应的管理及服务对策,以更好地推动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加大经费投入。很多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不是很到位,购书经费比较紧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高校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大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具体来说,主要将其用于两个方面:其一,增强购书经费,图书馆最为重要的上就是藏书,为此,应该在购书经费上予以增强,结合高校自身的专业特点,明确主次、合理使用购书费用。及时与学校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更好地购置他们真正需要的书籍。其二,提高硬件水平。很多高校的图书馆舍比较狭窄,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现代化设备比较落后,难以提高更高层次的网上服务,以更好地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鉴于此,学校应该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图书馆的硬件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的服务部门,服务质量的高低对其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其一,坚持人性的服务理念,真正做到尊重和关心读者,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读者。要倾听读者的意见,并作出及时的反馈;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把读者的需要放在首位,创设优雅的环境,为读者带来一场视野、心灵的双重震撼,使其从读书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其二,提供多种方式的服务,为了给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善用将信息转化为资源,开设展览厅、学术厅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沙龙活动;帮助读者解决疑难问题,为了更好地倾听读者的声音,高校图书馆应该设置读者意见箱、开辟网上回信栏、召开读者座谈会等;改变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提供服务,诸如课题跟踪服务、文献信息咨询服务等;满足多元化需求,读者有着不同的个性化追求,为此,高校图书馆应该基于读者的差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推荐一些其可能感兴趣的图书。

开展导读服务。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高校图书馆应该联合学校其他主体开展导读服务,具体来说,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安排好新生首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图书馆,学校应该在学生的第一课上,将图书馆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学生。其二,引导学生借书。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激发其阅读兴趣,高校图书馆应该定期举办讲座、读书会、文学欣赏会等形式的活动,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其三,开展阅读活动,为了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高校应该加强将阅读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开展“阅读月”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加强人才建设。优秀馆员是图书馆财富,尤其是学校图书馆馆员,能够引导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学会阅读,不但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还有耐心、爱心,让他们帮助学生阅读,能够使他们树立人生的目标,成为心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对馆员实行业务培训,使他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真正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老师。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及服务对策,以期更好地改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切实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篇6

1 借书证管理系统设计思想和原则

1.1 设计思想

高校图书馆借书证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是用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管理逐步替代条码管理,利用带有电子信息的借书证作为所有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的身份信息,并通过带有电子信息借书证的读写设备,采集所有人员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情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图书馆的信息一体化,提高整个图书馆管理水平。

1.2 设计原则

一是先进性。系统采用先进的Client/Server数据库管理,支持各种硬件平台。无论是从系统功能及系统实用性上,均使系统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同时,保证系统在未来的几年内具有先进性。二是系统设计灵活,总体设计,分段实施,实现“急需急用”的原则, 同时为将来的扩展提供良好的接口,在硬件选型上灵活多变。三是规范化管理,便于提高系统管理的工作效率根据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借书证计算机管理方法。软件采用模块化构造,可以根据不同管理需求,方便地构造出定制的管理模块。四是提供丰富的决策及管理信息数据,便于提高图书馆的科学管理系统不仅要实现对图书馆日常管理的支持,同时在此基础上考虑为领导提供相应的决策数据,以便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2 系统的技术路线

实现一卡多用,关键在于卡的设计,各系统的数据共享,以及系统的安全性。一是卡片的设计:主要包括卡的选择 ( 成本和安全性 ) 及卡内数据结构的设计。重点考虑数据保护(逻辑加密,具有口令校验功能,提高卡的安全性)和存储容量(超过256字节的容量, 实现一卡多用)。二是一卡多用。卡内数据结构分为:图书馆发卡系统的卡头设计、图书管理记录区和图书馆收费管理的交易记事区等。三是为保证卡的安全性,可选择CPU卡。

3 系统结构及主要功能模块

本系统主要包括中心数据库,门禁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收费系统等部分。采用带有电子信息借书证读写设备直接与终端主机相连,然后终端主机将通过图书馆现有网络系统与系统服务器相连。整个借书证一卡通系统主要的管理任务由应用软件完成,带有电子信息借书证上主要保存身份信息和一部分用于保证系统可靠性的缓存信息,如最新的消费信息等,主要的信息和数据将直接保存在系统服务器数据库中,从而有效地实现系统统一管理。本地主机的主要任务是读取借书证读写器传来的用户身份信息,然后将用户身份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存入后台数据库。

3.1 发卡中心管理模块

完成用户的信息入库,并给初始化卡,接受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查询,能完成用户在卡上的存钱过程,能修改用户的个人信息,具有挂失、解挂以及重新办卡的功能,能注销用户,对系统进行维护。

3.2 门禁管理模块

“门禁子系统是图书馆安全屏障。进入图书馆的用户必须首先要划卡注册,由门禁管理子系统进行合法性检查。当检查合法时, 系统将该用户的划卡信息存入数据库,向门禁设备发进控制信号, 开启安全门让合法者通行。图书馆门禁系统主要就是要通过对读者和工作人员的身份验证来确定其是否具有进入图书馆的权限。

3.3 电子阅览室及读者消费管理模块

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监控电子阅览室用户上机情况,实现进入阅览室的读者的带有电子信息借书证验证以及信息的记录,同时,实施对用户上机的计费,并将相应消费信息传入后台数据库。如遇特殊情况,还应能够从主计算机的数据库中调出读者的详细信息,方便处理现场情况,实现“黑名单”限制功能通过对借书证中的电子钱包进行计费。

3.4 图书管理模块

第一是图书借闻管理。将借书者所借书籍的编号及借阅时同写入带有电子信息借书证中,还书时注销。如图书逾期或有图书损坏、丢失,从带有电子信息借书证中扣减赔偿,并将赔偿信息写入借书证中。第二是阅览室管理。读者进阅览室前将图书馆卡插入读写器,在取得进入该阅览室的权利后方能进入。读写器自动记录进入阅览室的人员情况及时间,当阅览室满员后提示管理人员,并对阅览情况进行统计。

3.5 共享数据库管理

数据库系统是复杂数据处理的核心,它在操作时间、空间和复杂性方面决定了数据操作能力。Oracle数据库是一个协调服务器和一个用于支持任务决定型应用程序的开放式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可以完全移植到80多个不同的硬件和操作系统平台。这种移植性允许自由选择数据库服务器平台,以满足目前和将来的需要而又不影响已有的应用程序。

参考文献

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探索 篇7

1 服务创新工作的必要性

在高校图书馆中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其服务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都有很大进步, 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 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 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还不够。因此, 图书馆员要增强危机意识, 树立服务创新意识, 馆员应主动为读者服务, 加快知识更新速度, 内容上快、新、细、精, 传统和现代知识相互促进,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2 服务创新工作的方式

2.1 服务理念创新

图书馆服务工作应围绕“读者第一”的观念展开, 发展个性化服务, 考虑读者的独特信息需求和个人特点, 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所提供的相关文献并不一定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 图书馆员应提供最符合读者个人需求的信息, 服务的一切手段和内容都要以高校读者是否满意为前提和目标。这种个性化服务的构建模式是可行的, 读者是愿意接受和真心喜爱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2.2 创造和谐舒适的阅读环境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科研的主要基地, 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阅读环境, 才能吸引广大读者到馆学习和借阅, 提高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一方面, 图书馆规划布局应与环境相和谐, 室内温度、湿度、空间高度应设计合理, 保持室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另一方面, 装饰和摆设应该突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 如悬挂名人的经典语录、警世格言、世界名画等,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在窗台、走廊、墙角处摆放一些绿色植物来调节读者心情, 消除阅读疲劳, 同时也能净化空气, 有效改善和美化图书馆的环境。其次, 在图书馆设置简洁醒目的指引牌和导读牌, 让读者很容易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和信息。清晰、规范、醒目的指引标志在读者查找书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3 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知识创新方式有了一定变化, 新技术则为新的创新方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重新定位和角色变换也是图书馆对创新时代的一种积极回应。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馆员的参与, 因此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与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显得尤其重要。

2.3.1 微笑服务

馆员应围绕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转变服务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挥“主人翁”的工作态度以“微笑的面容、规范的语言、端庄的仪表、大方的举止”服务于每一位读者通过馆员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质的服务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现代图书馆的文化精神和服务理念。微笑可以消除读者的紧张感和陌生感, 增强馆员的亲和力, 拉近馆员与读者的距离, 让读者感到轻松愉悦, 喜欢来图书馆, 增加读者到馆率。微笑能提高馆员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与读者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更能了解读者的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2.3.2 建立培训机制

图书馆应加大对馆员的继续教育, 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培训, 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内容应及时更新, 更快的跟上最新图书管理系统。新进人员在知识和时间技术上存在局限应通过培训来适应图书馆的工作;对现有工作人员也应进行培训, 由专业人才对馆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馆员必须具有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强烈的竞争意识, 能够针对不同读者多角度、全方位灵活地选择各种资源信息, 帮助读者得到可利用的信息。因为, 高校图书馆馆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符合的知识结构和娴熟的现代技术水平才能应对服务创新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

2.3.3 意见箱、意见薄的设立

在阅览室配备意见簿, 供读者随时反映问题, 派人定期查阅汇总其中的意见并及时解决问题。读者可将自己对服务工作的意见通过意见箱、意见薄等倾吐自己的心声, 反馈到图书馆, 图书馆人员再对反馈意见进行整改, 分析总结服务工作, 使创新工作顺利进行。在读者意见簿里积极反映问题, 这都会促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有利于图书馆的建设。

总而言之, 图书馆服务工作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旋律。服务创新就要更新观念, 完善制度和创新服务方式。加大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力度, 向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在高校科研与教学活动中积极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更好地体现出图书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柳金发, 熊承钢.图书馆:教育创新·资源建设[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6) :202.

[2]全国冶金院校图书馆研究会.高校图书馆建设与知识管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9) :118-119.

高校后勤服务管理问题初探 篇8

高校后勤经过十五年的改革与探索, 成绩斐然。逐步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水平, 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中。但总体而言, 成绩与问题并存。

一、高校后勤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1. 高校后勤服务

高校的勤服务是高校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为使高校正常运转, 充分发挥教学和科研功能、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并确保师生正常工作学习有序进行而提供的物质、服务、技术、管理等保障。

2. 高校后勤管理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等院校后勤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 运用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和科学方法、手段, 通过管理行为、管理活动有效地完成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 充分调动高校后勤管理和参与人员积极性和能动性, 建立正规的高校后勤活动秩序, 创造有利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 保证高校培养目标实现, 达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

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沿革及现状

我国高校后勤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1. 高校后勤管理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髙校后勤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后勤阶段 (20世纪年代中期以前) 、为缓解后勤服务主要矛盾而进行的机制改革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1999年) 、旨在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转换运行机制而进行的社会化改革阶段 (1999年至今) 。

不同时期的高校后勤与当时历史阶段相匹配、相适应。都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过卓著贡献。

2. 高校后勤管理现状

随着现代大学教育体制管理改革的深入, 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促进下, 新时期后勤管理范围打破传统模式, 已进入自我调节完善的平稳期。后勤管理趋向社会化、复杂化、一体化、信息化。后勤管理体现出很多特色和亮点, 同时仍旧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问题1, 粗放式管理制约执行力的贯穿进行, 忽视沟通致使后勤管理主观化

目前尽管高校后勤的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都在逐步细化、完善、规范, 但粗放的管理现象仍然在后勤工作中存在。执行力是后勤管理成败的关键, 强有力的执行力无法持续贯穿在后勤工作的始终, 制约着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

高校后勤努力拓展服务项目、调整管理模式、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但由于忽略服务对象的困惑和困难。忽视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目的性。服务双方的沟通渠道不畅通、不及时、不深入。未能建立起多方位的稳定、、便利、及时的沟通渠道。因而在日常后勤保障过程中仍存在着服务对象对后勤服务效果和保障水平不满意的现象。

问题2, 人员结构不合理是队伍建设提升的掣肘

在后勤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四个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 使得后勤无法形成高效、科学的管理梯队:第一是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第二、高校管理者对后勤工作的认识高度不够, 致使后勤人员补给不及时, 长期不进新人;第三、思想观念认识上的误区, 加上后勤内部发展空间不足, 使得高素质的人才看不到在后勤的发展空间, 难以留在后勤, 造成了后勤“引不到、留不住”学校有能力的人才;第四、后勤队伍老龄化严重而派生的思想保守, 长期以来满足现状, 缺乏竞争意识, 观念和素质不能与时俱进。后勤队伍建设的薄弱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组织整体的发展水平。

问题3, 后勤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无法最大化调动后勤人员积极性

后勤组织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后勤的长远发展和学校的建设发展。但制约后勤人员积极性的因素很多。第一:后勤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虽然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后勤管理模式的转变-即由“办后勤”过渡到“管后勤”, 但后勤组织的管理职能显现不明显,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始终被认为是单纯的简单体力劳动, 忽略了后勤部门的管理职能。第二:职称上评定限制, 后勤人员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 无法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了后勤的改革进程。

三、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1. 强化过程管理执行力, 促使沟通服务畅通有序

高校后勤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在关注战略计划、组织设置、人员配备等要素的同时, 着重关注执行环节控制, 紧抓执行指令、执行跟踪、执行纠偏, 将执行力的理念融汇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日常工作管理过程中强化执行力, 达到最终实现“让制度指导工作流程、规范服务质量、落实监管效力”的目的。

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是高校后勤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2. 优化人员结构,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发展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事关高校后勤部门的生存与发展, 更是高校后勤长久发展的战略性基础。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可从三方面进行。第一、增强竞争意识, 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全员竞聘、双向选择、择优竞争上岗等措施, 增强职工对岗位职能认识。同时要通过出台新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充实后勤队伍。第二、加强职工在职培训、全面的提高后勤现有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走出去、请进来”, 可转变观念、改变高校后勤职工的工作态度, 提升工作绩效。第三、增强后勤职工对岗位的认同感。

3. 营造良好内部环境, 提升职工对后勤部门的依赖感

从薪酬福利、激励机制、职业规划等方面营造良好内部环境, 提升后勤职工对后勤组织的依赖感。针对薪酬福利, 后勤可采取各种措施 (如根据工龄或参照管理或教师职称, 实现职工工资待遇上的晋升) , 稳定职工队伍。理性分析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 后勤部门是学校大管家, 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责, 在高校正常运转中起重要作用。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升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 探索和研究高校后勤服务战略, 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丽楠.高校后勤管理问题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 2012.

海西高校档案工作创新服务探析 篇9

一、海西高校档案服务调查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市为中心, 包括宁德、莆田、泉州、漳州等城市。鉴于福建省在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占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笔者将档案优质创新服务的着眼点放在福建省的高校, 重点分析所辖高校的档案利用状况, 拓展优质创新服务的思路。

以2012年4月24日为界点, 福建省普通高校共计77所, 包含本科高校、专科高校、民办高校等几种类型, 其中本科高校23所 (包含民办高校) 。日前, 笔者对我们福建省内主要10所本科院校的档案利用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 有985高校、211高校、老本科院校还有新建本科院校, 占本科高校的43%, 基本涵盖了福建省本科高校档案利用的状况, 在档案服务导向、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服务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择2012年为统计年度, 采用非问卷调查, 因此, 有些数据是平均值, 也有百分比计算所得。通过利用档案服务对档案类别、借阅人次、提供数量 (卷) 件次、利用目的、档案载体形式等情况的汇总统计, 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以此对高校档案利用状况、馆藏档案的载体结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的10所本科院校中,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等5所学校档案利用门类以学籍档案为主、文书档案为辅;其余5所学校档案利用门类是学籍档案与文书档案及其他类差别不大。载体模式方面, 除了莆田学院和泉州师院两所有利用电子档案以外, 其余的几所学校均以纸质版为主。其中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大等学校每年利用次数超过上千人次, 利用目的有工作查考、出国留学、成绩证明、学历认证、补办证书等。

二、海西高校档案利用情况分析

1. 利用档案类别特点。

高校的档案利用主要分为两块:一是学生学籍档案;二是工作查考文书档案。通过“利用档案类别”的情况对比, 不难看出, 学籍档案的利用是高校档案的一大亮点:厦门大学学籍档案的利用高达80%;福建师范大学在出国服务方面提供中英文成绩查询;莆田学院的学籍档案利用大部分是电子版查找并提供服务:其他高校学籍档案的利用也处于明显的优势, 在出国留学、学历认证、职称评定、就业证明、补办毕业证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文书档案为主的其他类档案是高校档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行政管理事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产生的, 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 它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高校发展的历史进程。

2. 馆藏档案的载体形式。

档案提供利用的载体形式以纸质为主。调查显示, 10所院校中只有莆田学院和泉州师范学院开展了电子档案的利用服务, 通过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 高校馆藏档案主要是以纸张作为载体的, “复制”是档案提供利用的主要方式。纸质档案具有便于管理、利用等优点。并且, 从档案印证认同效果来看, 纸质载体承载的档案信息其凭证作用无法取代。此外, 当代声像档案和机读档案已有显著增长。电子文件也称机读文件或数字文件, 具有高存储密度功能, 可通过网络传输信息共享、利用便捷等优点, 同时也存在信息不稳定、容易修改等问题。电子档案的利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文件转化纸质载体提供利用, 学籍档案的利用服务就较为突出, 以莆田学院为例:学籍档案的利用目的有出国、补办学历、补办证书等, 提供的档案材料具有凭证作用, 为印证材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过程是通过电子版查找, 借助打印设备转化为纸质载体提供利用, 而不是直接将电子档案提供给利用者。二是电子文件的直接利用, 这一点主要是工作利用方便。比如, 领导或名人到高校视察调研, 这些难忘的时刻通过数码相机进行了采集, 直接生成二进制文件。电子版的照片归档留存后, 在日后工作, 如电子文本的编辑, PPT演示文稿的制作等等, 都发挥着电子文件应有的作用。

三、海西高校档案优质创新服务的思路

1. 把握档案利用者的利用期望。

档案利用者期望是指利用者希望档案管理部门提供的利用服务能满足其需要的水平。档案的价值实为档案的使用价值, 就是档案这一客观存在物对人们所具有的实用性或有益性及有用程度。档案利用者的期望在档案利用服务的认知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利用者正是将预期服务质量与体验质量进行比较, 据已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期望与体验是否一致成为档案服务评估的决定性因素。对档案利用者期望进行有效的管理, 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确保利用档案的实现性。丰富馆藏内容, 优化馆藏结构是档案管理期望的直接可靠的方法。各高校档案利用的情况揭示了馆藏档案体系内不同门类的档案集合的结构模式, 高校各职能部门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形成不同门类、不同数量的档案, 在收集进馆过程中, 既要注重不同门类档案的数量关系, 还要突破特有的权力束缚, 拓展档案资源的结构特征。档案管理部门集中精力致力于档案收集的基础工作环节, 通过切实可行的努力和措施, 保证利用者对档案的需求得以完满实现, 反映真实的服务水平。

(2) 重视档案信息服务的可靠性。利用服务要忠于档案原件, 尊重事实。学籍档案的利用是高校档案的一大亮点, 在学籍档案利用质量评估的多项标准中, 档案信息的可靠性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不能根据档案利用者的无理要求丧失学籍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可靠性能体现档案利用服务的公正、严谨, 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从而合理限制利用者的期望。

(3) 坚持沟通的经常性。经常与利用者进行沟通, 了解他们的期望, 对档案的利用服务加以说明、解释, 更多地获得利用者的谅解。不能因为一些特殊的规定让利用者对利用档案产生恐惧感或是避免麻烦而放弃利用。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减少或消除档案利用者的失望, 获取他们的理解, 树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心。

2. 善待利用者的抱怨。

美国有一家名叫“惠尔普”的公司, 专门开辟一条专线电话用于听取售后服务的不满或抱怨。借鉴这一理念, 档案工作者善待利用者的抱怨情绪也是可取的。“抱怨”是档案服务过程中利用者对档案的利用因服务质量预期与质量感知之间的负向差异而产生的。应把利用者的“抱怨”当作珍贵的礼物, 通过这样一种信息, 了解利用者对档案服务工作的质量需求, 分析利用者的需求心理, 研究和掌握利用者的需求特点和规律, 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掌控方向。档案管理工作者应虚心“纳谏”, 从牢骚声中得到启发, 改进工作方法, 消除或避免服务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提高服务质量, 在抱怨声中赢得社会声誉。

3. 完善利用服务体系。

服务体系是以利用档案为核心, 围绕利用服务所建立的一整套服务的应对系统, 是以利用者为对象的整个服务过程的组织构成和制度构成。档案部门在抓管理的同时, 将利用服务提到相当的高度, 建立一套良好可行的利用服务体系。档案服务体系可以由服务标准、服务团队、服务内容、服务投入等要素构成, 服务标准和服务团队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共同作用于服务内容, 加之服务投入的协助, 形成了怎么做、谁来做、做什么的行为格局, 达到利用者满意的期望值。其中, 档案服务标准包含服务流程和具体服务两个层面, 服务流程制定完成后, 就是刚性指令, 用于约束提供服务的行为规范。档案服务团队在人员配置、业务素质、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等方面要有一定的要求, 档案服务不能仅以满足利用者的期望为目的, 应根据利用者的不同情况, 在了解馆藏、丰富知识的背景下, 给利用者提供相关信息的线索。

4. 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

工作中, 档案利用的被动等待在方法上具有“常规性”的特点, “创新性”的服务方式为档案工作注入了活力。将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有机结合, 并且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更能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 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以社会利用需求为切入点, 以体现档案价值为准则, 不能因为“等候式”的服务模式被动而摒弃, 也不能因为被动服务的现状能维持工作进展而不去追求创新[1]54。工作中, 档案人员应发挥被动服务的“参照”作用, 了解利用者的需求, 同时改变衙门作风, 改变以往消极被动的工作作风, 建立亲民形象;转变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 重为党政机关服务、轻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旧观念和认识, 努力建立方便普通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形成档案便民、档案利民、档案护民的服务思想[2]102。在海西经济建设中, 高校档案更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确立基础工作扎实、利用服务为主的理念, 形成“以常规性的档案服务探析档案信息开发之路, 以主动服务先行性推动档案常态化服务”的结合形式, 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特色。

5. 建立档案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档案服务是在一定时期内档案服务资源、服务设施和服务方式的环境下, 档案用户对档案利用的满意度。档案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可概括为服务资源、服务设施、服务方法和服务应对能力, 他们直接影响档案服务的质量。工作中应结合体系的运用, 对档案利用者进行调查, 以档案工作者和档案服务环境为评价主体, 采用问卷调查或口头了解等形式, 从利用者的角度评价档案服务质量。通过建立评价体系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利用者对档案服务的满意程度, 还能让我们借助档案服务总体评价的程度, 找到服务资源、服务设施、服务方法以及档案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与差距, 为今后提高服务质量指明方向。

6. 提高档案服务的科技含量。

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相脱节, 必须提高档案服务的科技含量。当前来看, 各高校的档案管理基本都使用了管理软件, 实现了与科技发展的对接, 然而科技含量并不高, 多数高校使用的各种版本的管理软件, 确切地说是对档案目录的管理, 智能化检索后, 又回到档案实体的利用, 没有实现档案目录与对应档案全文的挂接。提高档案服务科技含量, 着眼点应放在档案“信息”上, 而不是承载信息的载体, 利用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通过对静态的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进而转换成动态的信息, 实现最快、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需求, 实质任务是静态转化为动态的生产过程, 活化共享;二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当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通过数字化工作, 对馆藏档案进行全面梳理。优先建立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 逐步进行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转换[3]11, 并且与档案管理创新相结合, 改进管理系统的功能, 进行档案目录信息与档案全文信息的挂接, 实现档案业务和运行流程相互调试中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彦丽.档案服务现状及被动服务原因分析[J].城建档案, 2013 (12) .

[2]施秀平.民生档案工作服务和谐海西建设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 2012 (12) .

浅谈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篇10

关键词:信息资源服务;服务创新;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42-02

一、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状况

1.服务人员情况。时代在进步,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图书馆里的人员状况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馆员素质参差不齐,来源复杂。(2)服务方式上还是很局限,应该利用现在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对现代化观念虚心接受。(3)馆员的学科背景比较复杂,正经的图书馆专业的人员很少,所学知识深度不够,学历水平低。(4)馆员的观念,态度上还是有待提高,缺乏创新意识,大多数人安于现状,需要让馆员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看待整个图书馆的发展,提高馆员积极性。(5)无论是借阅岗,采编部门,还是流通部门,部门之间沟通很少,能力水平单一化。

2.图书馆管理部门人员的配置。国内大多数图书馆领导干部的选择方式,主要是上级部门调遣的方式,上一级领导层任命馆长,馆长再安排馆里管理人员岗位。通过这种方式使被选择人群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很多有才华的人才不能得到发掘,任用。缺少大多人的意见,可能选拔的不是最佳人选。现在,虽然高等院校图书馆的领导干部,学历挺高,专业知识很广博,技能很强,但是这里面有个重要的问题,好多大学的图书馆馆长都是学的非图书馆专业,虽然学术能力很强,但是在操心自己专业的研究和发展的同时,还要负责图书馆的管理,缺少一批图书馆专业的人员,这样图书馆也很难走上正常的轨道,另外大多数馆长在图书馆工作时间段,不利于图书馆的长久发展。

3.服务观念。服务观念相对过弱是目前图书馆界很早以来存在的问题,图书馆是在不断发展中的,以前图书馆是“以藏为主”,现在图书馆是“以用为主”,但是如何利用图书馆呢,目前图书馆界还在原地踏步,没有真正的把“用”体现出来。现在看来,目前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水平的高低的因素还是图书馆里的藏书数量,衡量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上,“借书阅读量”还占重要的比例。而对“用”的理解上还过于狭隘。其一,图书馆服务于用户的内容还停留在,借借还还上,很难满足用户日渐增长的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其二,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仅仅在图书馆内部,资源利用上也仅仅是对本馆的信息资源利用,很难有大的进步。这两条局限性把图书馆仅仅拘泥于自己的环境中,信息活动也局限在馆里,久而久之,信息资源不但没有变丰富,反而会越来越落后,服务手段也会被别的服务方式所取代,人们会对图书馆的工作质量越来越感到失望。

二、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信息资源服务观上来看信息双向不对称。一个完整的信息循环流程是,图书馆把信息知识传递给用户,用户会在利用所得到的信息中,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要求,这些意见要求会反馈到图书馆中,图书馆根据得到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服务水平,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这样一个完整的信息流程就完成了。但是现在从用户角度来看,信息双向还是不对称的,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信息需求者自己对索取信息的渠道方法不是很了解,缺少一定的信息素养和技能。(2)信息需求者对所需求的信息缺少全面的认识,不能完整提出所需要的信息。(3)信息需求者再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之后,没有反馈给图书馆的渠道,这样图书馆就无法得知提高服务的质量,无法提高服务水平。(4)信息需求者自身的寻找信息的手段单一,方法少,对信息系统的了解不够。

2.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主要存在的问题。(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来临,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并且要求的质量越来越高,用户需要更新更快的信息,并且人性化信息服务需求,而目前图书馆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文化的需求。(2)高校图书馆里的文献信息资源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都是很少,并且对本馆已有资源开发很少。(3)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方式落后,态度消极,不思进取。(4)高等院校的研究能力不断提升,进而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就会更高,但是目前图书馆还不能满足科研人员对于信息的需求。

三、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措施

1.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创新。每个高校都有自己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计划,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信息资源,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符合自己自身特点的特色数据库,这样就在广而博的信息资源的海洋中,把信息资源进行的整序,具有自身特点的数据库就可以拥有特定的服务人群,这样人们得到的信息就会非常的专业,所以,高校应该针对自身的特点建立自身的数据库。①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馆藏书目数据库。通过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立,很好的整合了自身的资源,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资源深加工,传统的文献目录变成机读目录,网上可以查询数目信息。②建立馆与馆之间的联合目录数据库。这样不同馆之间就可以互相借阅,互通有无,这样用户本地得不到的信息,就可以通过联合目录查询获取。③建立图书馆特色的文献资源信息数据库。这样图书馆就可以很好的发挥自己高校信息资源的特点,发挥专业优势。④建立高等院校馆藏信息资源开发数据库。这样文献信息就可以深层次的加工。

针对网络资源的管理也是重中之重,网络信息资源里的信息是十分巨大的,一方面用户可以进行检索查找,找寻自己满意的信息资源,两一方面,用户也面临着这样多的信息,无法找到有效的自己满意的信息,这样有效的组织网络信息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图书馆馆员应该起到对于网络信息的优劣进行筛查,对于知识的需求者起到领航的作用,基于网络信息的提供上,图书馆馆员要多多创新,抓住网络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整理和提供成为了信息服务的新的服务方式。

2.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的创新。图书馆我服务内容是很有必要创新的,这是机遇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而言的。图书馆的发展主要的方向是,提高信息服务的内容,提高信息的便捷获取。网络信息中主要是对网络信息组织导航,为科研工作者和广大普通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掌握读者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2)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特色文献资源收藏。(3)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4)加强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科学研究,拓宽开发利用的途径。

3.创新精神要深入每个馆员的心中。创新精神是每个馆员心中必有的信念,因为图书馆事业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所以对于馆员来说也要与时俱进,信息服务的内容,信息服务的手段,信息服务的方法,制度的建立都是需要创新精神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图书馆要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内容上不断的找到一个新的,合理的出发点。不断的让信息资源得到发展,满足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图书馆中的服务创新精神要树立以下三个观念:(1)图书馆中的信息服务是一种品牌,不断的去创造品牌,相信品牌的力量。(2)服务不但是一种给予,更是一种获得,让图书馆不断的进步。(3)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是一种文化。让服务精神深刻的烙在服务人员的心中。

民办高校服务管理创新 篇11

关键词:创新,高校档案,服务与利用,主题

高校既是国家科研的重要基地, 又是培养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高校档案记录了高校管理、教学、科研和发展的历史, 是高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认识和把握高校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 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创新高校档案服务与利用, 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档案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 档案服务体制日趋多样化。

高校档案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一是多馆并存、档案文博统筹型管理体制;二是档案、校史管理研究合署型管理体制;三是人事、学生等档案相似工作集合型的管理体制;四是综合档案室单一工作型的管理体制。

2. 档案服务馆藏日趋特色化。

上世纪90年代初, 高校部门先后建立起较为齐全的档案门类, 基本实现了学校档案的集中管理, 为档案服务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不少学校档案部门先后自主增设了人物 (名人) 档案、教师业绩档案、实物档案、荣誉档案等门类, 满足和吸引了学校与社会对馆藏利用的需要。校园网建设和电子校务管理系统的开通, 又为学校档案资源建设搭建起一个现代化工作平台。这些信息是对纸质档案的重要补充, 对丰富馆藏资源和馆藏特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 档案服务形式日趋数字化。

以方便利用, 保护档案为原则, 部分高校馆藏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先后完成历史、教学、党群、行政、声像、基建等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为建设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化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4.档案服务手段日趋多样化。

多年来的改革发展, 初步改变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重管、轻用、薄研”的工作局面, 也初步形成了高校档案服务的特色和亮点:一是档案服务初具即时性效果;二是档案服务初具展示性成效;三是档案服务初具研究性特点;四是档案服务初具品牌性效应。

5.档案服务人才日趋专业化。

许多高校档案部门培养和吸收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档案服务人才, 档案服务工作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是知识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色, 档案服务队伍具有专业性特点。档案服务工作的专业性、学术性得到提升, 涌现出一批档案史料、研究论著。档案工作队伍初显高学历特征, 一些高校档案部门拥有硕博学位的档案人员已占职工总数30%以上。

二、高校档案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

1.突出导向性。馆藏档案是本校文化的原始资源, 凝聚了历代师生员工的艰辛与汗水。开发本校文化资源, 并赋予新的内涵, 将成为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一要进一步将创新档案服务理念和工作思路作为学校档案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要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体现群众性。新世纪新阶段的高校档案服务关键在于创新。要努力实现“三贴近”:一是档案服务创新要贴近学校社会的主旋律;二是档案服务创新要贴近师生百姓;三是档案服务创新要贴近学习生活。

3.强调特色性。坚持开发本校文化资源的特色, 传承学校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每个学校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开发校本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要再注入创新的元素和时代的内涵, 善于提炼大学精神, 体现出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

4.注重操作性。全面熟悉馆藏, 确定相应的主题和时间节点, 配备人力资源, 力求纳入学校规划和预算。因校情、馆情、室情不同, 可确定大小不同的主题, 选择先易后难项目, 集中人力攻关, 力争突破。这不仅是实现学校档案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学校档案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主要任务

1.进一步强化档案资源建设在档案服务创新中的基础地位, 把档案收好、管好、用好。用是根本, 管是手段, 收是基础。因此, 立馆之基在于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服务之基更在于档案资源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档案资源建设抓源头的监管理念, 聚焦学校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点建设项目、重大科研课题、重要工作和重要人物等不同载体档案的监管工作, 全面推进常规归档与即时归档相结合, 大力开展校史人物、校史资料和社会媒体对学校工作报道等的征集工作, 为学校历史站好岗, 为学校今天服好务, 为学校明天积累好精神财富。

2.逐步建设和完善校务环境下的档案管理系统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基础条件。从档案工作的实际和发展趋势说, “十一五”期间应当而且必须配置满足现代档案管理所需设备, 试行推进网上收发文登记、预立卷和远程归档工作, 实现纸质文件、电子文件、校园网信息“三位一体”相配套的归档模式。

3.馆藏档案数字化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基础。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利用和保护档案。馆藏档案数字化已不再是一个理论探索问题, 这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任务。

4.试行“立体”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是学校档案服务创新的方向。我们应珍惜自身有利条件, 跳出档案看档案, 以学校和社会的大视角来创新档案服务体制机制和档案服务的思路。深化网上编研工作, 举行各种类型的、通俗性强的、图文并茂的、受大众欢迎的、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专题展, 为建立数字档案馆 (室) 、校史馆积累经验和奠定基础。

5.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是档案服务创新的根本保障。要坚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档案服务创新人才。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档案工作整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表现在技术水平整体较低, 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服务手段较落后, 无法直接运用先进的设备进行服务和网上交流;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有的尚未起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适者生存、强者壮大。我们应自省、自律、自重、自强。

创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与利用, 为党政教学科研及全校教职工服务是高校档案工作的根本任务, 是高校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创新服务的必然选择, 是档案管理最具活力的主题, 也是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新突破, 对于加快高校教学改革, 推动科技进步, 提高高校管理水平,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周芬玲.谈新时期对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创新认识[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04.

上一篇:不可避免性下一篇:国际贸易新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