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2024-06-01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精选12篇)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

摘要:在对青岛地区有代表性的3所民办高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青岛地区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现状,问题,措施

学生社团是学生因个人兴趣自发组织在一起,经学校备案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不断发展,学生社团的类型越来越多样,覆盖面越来越广,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社团发展不仅是展现一所高校学生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对于整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甚至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青岛地区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成绩

笔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青岛地区3所民办高校学生社团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6份,有效问卷574份。访谈学校领导、团委书记、社团干部、社团成员36人。通过对问卷和访谈内容的整理,对青岛地区民办高校学生社团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就调查访谈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学生社团蓬勃发展

因学生社团成立审批的门槛较低,近年来学生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多,3所民办高校社团数量都在50个以上。与此同时,社团的类型也日趋丰富,涵盖了理论研究、学术科技、兴趣爱好、公益实践等类型。各个社团除了日常的社团活动外,在一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节期间结合本社团特色优势竞相举办展览、讲座、比赛等各类大型活动,为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做了重要贡献。

(二)学生社团的成员分布面广

在对青岛地区3所民办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对学生社团的参与面较广、参与度也较高,存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回收的574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35.95%的学生表示没有加入任何社团,有56.72%的学生表示参加了1~2个社团,5.24%的学生表示参加了3~4个社团,2.09%的学生参加了4个以上社团。学生参与社团的人数占到了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三)学生社团发展的保障措施比较全面

经过与3所高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团委书记交谈发现,目前民办高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认识到了学生社团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传承学校独特文化、提高学生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3所高校的社团都由学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管理。学校指定了专门负责社团管理的老师;出台了诸多有利于社团发展的政策,如大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社团工作评优办法、社团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设立了社团活动专项经费。

(四)学生社团实际运行效果成效明显

在问卷调查中,当被问及“在您或周边参加过社团的人中,多数从社团中获得了什么(多选)”时,除了7.85%的被调查者表示:“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之外,总体的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参加社团活动能够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被调查学生分别为55.67%和42.23%,认为能够促进自身专业学习和推动自身成才就业的被调查者也不在少数,分别为33.16%和22.80%。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确实收获良多。

二、青岛地区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一)社团指导教师的问题

1.社团指导教师的资质不平衡

经过调查发现,3所高校里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指导教师都由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担任,有足够的能力可以给予学生指导。有些兴趣爱好型的社团,如模特社、民族舞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学校没有相关专业的老师。这些社团的指导教师由社长所在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担任,他们无法在技术上给学生提供指导。

2.社团指导教师工作不到位

根据调查问卷及座谈的结果显示,每个社团都配有指导教师。但是,指导教师作用发挥的程度因社团而异。学术科技型社团的指导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指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公益服务型等类型的社团大多数指导教师对于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没有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很大程度上,只是配合学校制度挂名而已。

3.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参与调查的3所民办高校都有社团指导教师评聘管理办法,但是对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的核算、报酬支付等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很多教师本来教学任务繁重,他们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指导社团开展活动。而且,在调查中有的民办高校制定了社团违纪的责任追究制度。社团发生群体性违纪事件要追究指导教师的责任。不仅没有任何报酬,还要承担责任,这更导致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二)社团活动的物质保障问题

1.社团活动缺少经费

民办高校缺少国家的财政支持,和公办高校相比用于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明显偏少。参与调查的一所民办高校将团费的20%用于社团活动开支。按照每生0.25元/月的团费收缴标准,在校生团员1.5万人的高校每年用于社团活动的经费只有9000元。所调查的3所民办高校社团都在50个以上。按此比例,学校可提供的活动经费每个社团平均不足200元。仅靠学校提供的经费根本难以维持社团日常活动的开支。社团负责人普遍认为缺少经费是社团活动开展的最大制约因素。50.09%的被调查者也认为经费问题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首要问题。

2.社团活动缺少场地

民办高校校舍紧张,可用于社团活动的场所非常有限。调查中发现,有的民办高校为节约场地资源,五到六个同类型的社团共用一个房间。各社团只能按照预先排好的场地使用时间表开展活动。这给社团日常活动的开展带来诸多不便。

(三)社团建设的问题

1.社团建设存在重复性

因为前期对社团的审批管控力度不够,所调查的3所民办高校都不程度的存在社团重复性建设问题,尤其是非学术类社团重复性建设问题尤为严重。如调查中的某高校有64个社团,音乐类的社团有3个,舞蹈类社团有2个,环保类社团有2个,创业类社团有2个。因为社团重复性建设,既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也让学生在选择加入哪个社团时无所适从。

2.社团的类型分布不平衡

根据调查显示,3所民办高校的学术科技类、理论研究类社团的比例偏低,兴趣爱好类社团所占比例最高,公益服务类社团所占比例居中。因各类型社团的比例不平衡,所以不同类型的社团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差异很大,相应的学生参加各类社团的人数比例也表现出很大差别。问卷显示,参加兴趣爱好类社团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67%,参加理论研究类社团的学生只占6%。

(四)社团管理的问题

1.对社团活动的监控力度不够

调查中的3所民办高校均采取学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共同管理社团的方式。各个社团日常活动由社团联合会监控,大型活动报学校团委办理审批。全校五六十个社团,社联和团委很难掌握每个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不能保证社团开展的活动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性、教育性,不能避免地出现社团活动低级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的问题。

2.对社团成员的管理松散

社团是因学生兴趣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这就决定了社团成员的进出有很大的随意性。多数社团没有完善的社团成员准入和退出制度。随着学生对社团活动新鲜感的不断减少,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呈现出逐年级递减的趋势。从参加座谈的部分社团负责人处了解到,平时参加社团日常活动的成员中大一学生占了80%,其他各个年级学生总共才占20%。这个问题在兴趣爱好类社团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加强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

(一)创新学生社团的管理方式

为了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社团更好地发展,必须在创新社团管理方式上做文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社团挂靠管理的方式予以实现,即根据学生社团性质将各类社团挂靠到与其专业相近、活动相关的二级学院或学校相关部门,如体育类社团挂靠到体育学院,并在体育学院聘请指导老师从社团管理、活动开展上给予直接指导。挂靠后的学生社团仍由校团委、社联进行监督、协调、管理与服务,但在常规管理和活动开展上同时接受挂靠单位及指导老师的指导和管理。由此一来,通过社团挂靠管理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学生社团运行及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学生社团工作中的专业、师资、资金等优势资源,保证各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完善社团指导教师的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要主动帮助社团选配专业素质高的教师为社团日常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对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的老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在绩效评定时适当倾斜、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在职称评定中享受加分政策等方式提高专业课教师从事社团指导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更多优秀的教师参与到社团活动的组织中来。

(三)重视对社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激励

社团干部是一个社团的骨干力量。社团干部尤其是一个社团的社长素质对于社团的发展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在社团干部换届时,学校团委、挂靠二级学院要对候选人各方面的素质全面了解,把综合素质高、道德品质好、志愿为社团发展服务的学生选拔出来。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培训班,除了学校层面组织的学生干部培训班以外,社团联合会可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团干部交流活动,请优秀的社团干部分享社团日常管理、社团活动组织等方面的的经验和体会。与此同时,要制定并采取一些对社团干部的激励措施,促进社团活动出精品、创品牌。比如,在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推优入党中给社团干部留有一定的名额,在综合素质测评中根据表现给社团干部适当加分等。

(四)注重社团之间的学习交流

一方面,搭建校内各社团之间的交流平台。建立社团负责人例会制度,在会上,各社团交流工作开展的情况。分享活动组织的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加强与其他高校社团的交流,学习其他高校社团管理、活动组织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探索出适合本校社团发展的新思路,更好地对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服务。

(五)为社团发展提供物质上的支持

民办高校资金紧张,学生活动场所有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社团活动开展提供支持。比如,适当提高用于开展社团活动经费的比例;开辟更多适合社团开展活动的场所;建立完善社团活动赞助审批制度,让学生以获取校外赞助的方式缓解学校学生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要学校要加强对赞助商的审核,避免出现社团活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明勋.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理性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16):8-10.

[2]张祥兰.论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J].民办教育研究,2006,(05):68-70.

[3]王凡.高校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本论文系2015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5LX210。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2

在浪潮北京有限公司济南生产基地里,这位来自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的女生已经逐步适应了“品质管理员”的岗位,“试用期过后,每个月工资大概1000元左右,公司还负责缴纳五险一金。”孙翠芹对自己目前的状态很满意,“公司每逢节假日还会给我们发奖金,三八妇女节还拿过呢。”电话里,她笑得很开心。

北京,同样是面临毕业,来自湖北省一家省属重点大学的大四学生李阅却感到很失意,“现在工作太难找了。”她告诉记者。不过听到孙翠芹的故事以后,她又撇撇嘴,“1000元怎么过啊?”

“我感觉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心态更好一些。”在和记者交流时,孙翠芹谈到了自己顺利找到工作的原因,“学历上的差距可以靠工作经验来弥补。”据她介绍,班上大部分同学已经顺利就业。

孙翠芹的学校早在就被评为“全国学生就业实力十强民办高校”,学院院长夏季亭告诉记者:“在一些民办高校中间,的确存在夸大学生就业率的情况,但是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率真的不错,有些公办高校甚至还不如我们。”

不过心态好并不是民办高校学生容易就业的惟一筹码,学校、专业等因素同样重要。

孙翠芹有一个要好的高中同学在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新闻专业,“和我一样也是今年毕业,不过还没有找到工作。”她表示,自己高中报考学校的时候,曾和家人反复商量,既然无法上一个好的大学,那么还是选择一个容易就业的专业,于是报考了英才的质量检测与认证专业,“现在想想,当时的选择是对的。”

而在夏季亭看来,起码在山东省内,高职学生已经模糊了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的出身,“我们的专业设置更符合社会的需要,而且我们和不少用人单位有合作关系,学校每年会有好几场校内招聘会,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招聘会找到工作。”他还建议,“大学生就业就应该向高职靠拢,其实社会只需要部分人进行学术研究,我认为高校改革一要走民营道路,二要走高职道路。”

来自他们学院会计专业的2007届毕业生王鹏飞也很认同院长的看法,“我的一些上公办高校的高中同学找不到工作,还会跑来参加我们的招聘会。”目前,已经有三份工作向这个男孩子招手,工资在1300元左右,“我还在考虑,想找一个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在电话那头,王鹏飞侃侃而谈,“我们在学习能力上不如公办高校的学生,但是实践能力不会比他们差,我们要拿优势对抗他们的弱势。”

孙翠芹目前很满意这份工作,她说毕业以后还会继续干下去。她告诉记者,“我的工作是在学校的招聘会上找到的。”当问及为什么不去一些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上去投简历时,她很坦诚,“那里的高文凭的学生太多了,还是会有一些差距。”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英语已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英语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民办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及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民办高校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其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尤其是正处于发展阶段的西部地区民办高校。

一、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主,侧重于英语知识的教授。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处于被动的状态,又迫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学英语,师生的共同目标就是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学生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但结果却很不理想,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l、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生源大多都是本科第三批录取的学生,这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不科学、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强。进入大学学习以后,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很多学生学习不如过去那样用功,对于考试成绩也抱着不求高分只求过关的心理。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只是忙于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很少进行英语口语和听力练习,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最简单的英语口语都无法听懂,这无疑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障碍。而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有所掌握。因此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尤其显得薄弱。

2、传统的教学模式

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是满堂灌,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这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违背语言学习规律,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师大部分是年轻老师,他们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课时量较多,需要批改的作业量大,致使教师的业余时间都在备课、批改作业,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课堂教学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文化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很难有效的组织调动课堂教学,所以他们主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讲解课文语言知识和练习题上。在教学手段方面,基本沿用黑板,书,粉笔,老师加课堂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即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停留在将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这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查表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2)英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技术还没有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3)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作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3、师资和教学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目前,师资力量不足已成为困扰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之一。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工作。他们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也很少有机会出去进修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现有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较少,青年教师居多,教师队伍急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补充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由于新建多媒体教室和引进更新教学软件需要大量资金,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院校,他们缺乏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现有的多媒体教室数量相对较少,电教设备大多老化、落后、故障频发,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二、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对学好英语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1、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分级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改革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语言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鉴于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各专业对英语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标准化大纲无法适应教学需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专业要求,采取分层教学,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做不同安排,分级别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灵活地因材施教,一方面加强基础薄弱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改变学习起点,降低学习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另一方面,积极指导学习出色的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扩展和深化知识层面。

2、正确处理教学和考试的关系,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交际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增强,多元化的考试和评价标准必然应运而生,从而转变学生仅仅为考试而学习英语的现象。可以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终结性评价一般是课程期终考试,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方面的发展作出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设计的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作业评定、平时测验、学习档案等形式。针对英语层次不同的学生,这两种评价所占的比重应该不同: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各项交际技能的训练,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估的考核方式;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书面测试以主观题为主,训练自由表达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作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弱化笔试,强调听说。英语听说能力的考核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人际交流和专业知识展开,难度适中,以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原则。

3、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设备。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应大力加强英语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优惠政策广泛吸收高素质人才,重点培养现有人才,不断完善师资,逐步改变不合理的师资结构,稳定教师队伍。积极争取各种有利资源,选派教师参加有关英语教学改革的学术活动,支持教师申请国内外访问学者或者出国进修。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要较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能动作用就必须全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才能保持先进性;教师除了具有丰富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外,还必须利用各种平台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面对大学英语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学校应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对英语教师及时进行培训和考核,以保证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老旧和故障频发的教学设备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维护和维修,从而保障大学英语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三、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民办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一直以来是外语界高度重视和争鸣不断的话题。面对重重困难和诸多问题,西部地区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和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实践证明,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条件等因素来改变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还必须在教学中广泛学习和借鉴其他公办高校的成功经验,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体系,从而更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静.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探析[J].青春岁月,2012,(13):175-176.

[2]李兰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4,4(3):123-125.

[3]杜爱红.新时期西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江苏高教,2004,(3):128-129.

[4]罗丽丽.陕西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86-87.

[5]何春霞.西部院校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现状及策略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4):107-109.

[6]赵文娟.西部地区民办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与策略的调查与研究[J].校园英语,2015,(1):57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4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城市户口偏多, 对就业充满信心

在209份有效问卷中, 城市居民户口, 占到被调查人数的56.5%;43.5%的学生是乡镇居民户口;对于就业信心, 19.6%的学生对就业“非常有信心”, 对就业“有信心”的占36.8%, 对就业信心“一般”的人数占36.8%, 而表达“没有信心”和“非常没有信心”的同学只占到6.7%。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学生在具有户籍优势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拥有积极心态。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对城市学生信心的鼓励与引导, 树立其正确的信心与面对打击后的处理态度。

(二) 自我认识不明确, 岗位选择很迷茫

调查中, 43.54%的学生了解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51%的同学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说不清”, 5.26%的学生不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这反应了广大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清晰, 在做职业规划时没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就业的准备不足, 因此, 做好职业规划对大学生就业很有必要。

(三) 就业渠道多样化

报告显示, 69.86%通过参加招聘会, 91.39%的学生通过互联网、48.33%学生通过学校就业指导机构、57.42%通过亲戚朋友来寻找就业信息;这反应学生的应聘渠道已经走向多样化, 主要采用学校组织的双选会和招聘会;家人、朋友介绍;互联网, 当然中间毕业生也忽略了一些其他的就业方式, 如报纸, 电视等等。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鼓励学生采用现代常用的应聘渠道, 也应考虑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服务。

(四) 传统思想主流化, 稳定的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成为毕业生的首选

数据显示,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了78.95%的学生的选择;51.67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 而对于三资企业和民营 (私营) 企业的选择上则很少有人问津, 他们在岗位上绝大部分都倾向于机关行政人员, 学校教师。这反应广大毕业生在岗位和职业的选择上过于求稳, 随大流, 然而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 企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 在发展空间、待遇和保障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校应该积极指导广大毕业生解放思想。

(五) 服务基础意思淡泊

对基层工作的态度调查中, 关于你对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省政府组织“三支一扶”计划的看法的调查上, 51.2%的毕业生表示非常支持, 41.63%的毕业生表示支持, 但自己不会参加;对是否愿意去基层和偏远地区服务, 只有33.97%的学生选择了接受和愿意, 而49.76%的毕业生选择实在没有机会时可以接受。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对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省政府组织“三支一扶”计划有着清晰的认同感的, 对基层服务有着不排斥的态度, 但是在谈到自己是否愿意去基层和偏远地区服务时, 大部分毕业生表示排斥。这也说明当今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比较高, 缺乏一定的吃苦耐劳与奉献精神。因此, 学校老师在指导时要做好国家政策的宣传,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走向基层、服务基础。

(六) 就业期望值过高, 薪酬待遇高要求

在选择了就业待遇上的调查中, 31.58%的毕业生选择选择月薪达到2000—3000元, 49.76%毕业生选择月薪达到3000—4000元, 13.88%的毕业生选择选择月薪达到5000元以上。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和误解, 因此学校在就业指导上应该加强指导, 转变广大学生在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存在“眼高手低, 追求高薪, 选择好岗”的误区, 鼓励大家“先就业, 再择业”。

二、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以市场为导向,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拓宽就业渠道

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课程设置, 并结合自身实际与用人单位应保持经常性联系, 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 实行“走出去, 引进来”的策略, 主动联系企业, 拓展就业渠道。

(二) 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 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应该把就业愿望与自身条件, 就业实际和社会需要相结合。要正确认识自我, 破除传统就业观念, 极积、主动的实现多元化就业, 破除“等、靠、要”, “眼高手低”, 盲目就业的思想和心理。不能把就业寄托于在社会关系资源上, 或是企求学校解决就业问题。打破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 高薪酬的心态, 抓住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积极走向基层, 如三支一扶, 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自主创业等。

(三) 加强职业教育, 丰富与创新就业指导方式和方法

优化理论课堂, 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并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作用, 开展与职业生涯和就业相关的活动, 如模拟招聘、团体辅;此外发挥网络、短信等现代技术的作用, 及时有效, 多途径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

(四) 加强就业和创业的形势宣传, 增强学生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意识

面对当前就业难的形式, 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缺乏清醒的认识, 而且对创业政策和规划不足, 从而导致了整体就业水平下降以及就业渠道狭窄。因此, 应加大就业形势和自主创业的宣传, 并鼓励和支持资助创业, 调动学生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高桥.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5

为给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渠道,允能书院多举措助力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重视,联系专家进行讲座指导。据悉,西京学院积极联系用人单位,计划为2018届毕业生共举办校园招聘会15场联系专家举行讲座,为了保证讲座有效性,提前做了大量的问卷调研工作,针对2018届毕业生求职前的准备及希望学院给予的帮助、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就业单位的选择标准、求职面试的技巧等方面分批展开讲座指导。

——书院协同,督促学生提升就业意识。各书院积极督促学生提升就业意识,召开书院专题会议,针对目前就业情况的分析,通过主题班会、谈话引导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学校方面的就业政策和安排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就业前的准备工作从心理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和就业信息获取进行全面的指导,重点强调要在现有的就业基础上,继续推进就业工作,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并且重点关注求职屡屡碰壁的同学的心理状况,共同努力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就业。

就业指导老师、学业导师,辅导员针对学生的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方面给予了指导,对参加招聘会以及面试的具体事项结合案例进行了剖析,给同学们提供高质量的就业经验。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6

关键词:社会资本 应届毕业生 就业

一、问题提出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据江西省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江西省毕业生人数24.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同样的问题。L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本科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统招本、专科学历资格,并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该学院规模相当,在江西省民办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3年L学院应届毕业生规模七千左右。就业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我国。我国是个特别重视人情的国家,利用复杂人际关系网络解决就业俨然早就成为一种风气。

二、社会资本概念界定

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较全面地界定了社会资本的三要素:社会资本的拥有者、来源和资源。 随后,亚历山大罗·波茨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表述。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资源、理性选择、行动、制度和社会网络出发,建立了其社会资本理论体系。本文就以林南社会资本理论为依据,从理论上对应届毕业生就业进行研究,实证分析L学院应届毕业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江西L学院2012届部分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网上问卷调查,辅以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7份,有效回收率86.75%。调查对象中男性125名,占36%,女性222名,占64%。

四、社会资本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分析

从调查得知,社会资本对就业影响表现如下:

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主要体现在期望就业单位和期望薪酬上。由于个人所占有或掌握的资源的不同,大学生各自的就业期望不同。

1.社会资本对期望就业单位的影响

本文中应届毕业生亲睐的就业单位类型有: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应届毕业生有高达41%的人希望在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农村应届毕业生大多社会资本积累较少,他们选择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表达了他们意图通过职权、职务、行政职能直接获得社会资本的愿望。

2.社会资本对就业态度的影响

就业态度决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调查中发现,有近90%的应届毕业生认为通过人际关系找工作是普遍现象,对这种现象表示理解,并表示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

3.社会资本对就业信心的影响

调查发现,社会资本与就业信心成正比。高达96.5%的调查对象对求职充满信心。一方面因为,应届毕业生虽然总体社会资本总量较小,但他们已意识或充分利用血缘、亲缘等资源优势,动用一切关系寻找工作;另一方面,学校承担了积极帮助指导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作用,有近70%的被调查应届毕业生接受过相关教师的就业前指导。

五、应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利用现状

1.近四分之三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利用了社会资本调查显示,有高达73%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找人帮忙或帮助了解信息”。可见,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在关系本位的中国,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等人力资本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

2.动员的社会资本的规模小

从前文知,毕业生可动员的社会资本总量较少。调查发现,在就业中求助的人数在5—10人的还不到十分之一,11人以上的非常少。可见,大学生就业中动员的社会资本规模非常小。

3.动员的社会资本的范围狭小

调查发现,就业中主要帮助来自亲属、父辈朋友和朋友,分别占到42%、19%和14%。这些属于传统的社会关系,占到了75%。大学毕业生对老师、同学、校友、同学的亲属和同乡等社会资本开发和利用较少,仅仅25%而已。

六、对策与建议

社会资本具有明显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应届毕业生要辩证看待,切不可盲目获取或过多抱怨。

1.应届毕业生要有意识地积累和获取对就业有利的社会资本积累“强关系”,增强个人社会资本。大学生要在家庭框架中、亲友关系范围内多参加家庭、家族聚会,主动与亲属保持联系,维护和巩固基本的社会资本。善于构建和利用“弱关系”,扩大社会资本。

2.应届毕业生要有良好的社会心态,少些抱怨,多些奋斗

今年是90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年,社会对90后的印象是有想法、有个性,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所以,90后的应届毕业生要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了解社会需要什么,知道如何将自己转变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社会少些抱怨,多些奋斗。

3.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本

学校要重视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通过发展规划弥补在人际网络等社会资本方面的劣势,同时使学生清楚社会资本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积累社会资本的意识。

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办高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及就业市场的情况,给与学生利用和积累社会资本的指导,以帮助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困局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7

[2] 张少平,张芬芳,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6月

[3] 曹霈霖.社会资本:一种解释社会的理论工具[J].理论与争鸣,2008,(8):6—7.

[4] 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23—35.

[5]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7

我们选取了武汉地区三所重点民办院校, 对这三所学校的2010级、2011级、2012级法学专业学生发放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631份, 并按照年级分类统计数据。

我们了解到, 每所学校都有其专门的人才培养模式, 简单地说都对本校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开设, 甚至教学模式有研究讨论。而这样的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学生内心的希望呢?我们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调查显示, 当同学被问及“你认为在课程设计上应增加何种课程”时, 50%以上的学生迫切希望学校可以开设“司法实践课程”, 但学校通常都是以理论课程为主, 甚至全是理论课程, 与学生的希望存在很大差距;3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司法考试课程”, 只是现如今的司法考试课程与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脱节, 司法考试课程属于社会开设课程, 如同培训班的形式存在, 而未以教学课程来融入学生的课堂;20%以上的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开设“实务课程”。总体来说, 学生比较希望学校能够开设实践性课程, 对“理论课程”钟情的学生不到10%, 而学校的课程开设与学生的希望却存在暂时无法调和的矛盾。了解学生内心渴望的课程设计后, 我们又希望进一步了解学生内心更钟情的教学方法。

当三个年级的学生被问及“你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时, 70%以上的学生喜欢的“情景教学”的课堂, 但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中被应用上的却少之又少;而“法条习题式的教学模式”不到10%的学生表示喜欢, 学生普遍不太接受此种授课方式, 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原本应该具有生命力的法学失去了其鲜活的特点, 变成白纸上的条条框框, 不再体现其公平感和正义感。喜欢“教师课堂讲授”的学生也不到20%, 这样过于抽象的教学模式, 同样不太符合学生们的心意。还有10%以上的学生喜欢课堂讲授、情景教学、法条习题式教学以外的方法。

在同学们被问及“你认为当前法学教育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时, 选择最多的是认为“教学方法”, 占40.73%;其次是“师资配置”占35.66%;再者是“课程设置”占32.65%;最后是认为“其他有必要改进”占7.13%。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都属于教学设计, 合起来有75%以上的学生认为当前民办院校法学专业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需要改进。为了更清晰展现民办院校法学教育的教、学矛盾, 我们又进一步调查。

当学生被问及“你认为民办院校与一二本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时, 有40.35%的学生认为, 民办院校与一二本院校在法学专业学习上的差异在于“民办院校专业课程开设多而泛”, 有39.33%的学生认为“部门法学习的专业课程课时安排少”, 20.32%的学生认为差异在于学校“师资力量不健全”。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调查,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当前民办院校法学院学生大多数认为学校的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并且表明喜欢情景教学, 以及希望能够开设司法实践和法律实务方面的实践课程, 而不是停留于抽象的理论教学, 并且普遍认为民办院校法学专业课程设置多而泛, 不像一二本院校那样划分细致, 学得精深, 会让同学产生什么都学了, 但感觉什么又都没有学细致、学深入。这可以体现出民办院校法学教育中存在着教与学的矛盾。

因此, 民办院校法学教育模式的管理者应该制定清晰明朗的教育目标, 要敢于改革课程设置体系, 大胆尝试创新;深入贯彻教学目标, 加强教学执行力度;把握好教师资源, 提高师资水平, 适当增加师资力量;加大教学投入, 更新教学设备, 转变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在学校指引下发挥校企激励作用, 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完善教学评价系统, 做到授课老师责任制。因为民办院校法学院法学教育模式的管理者是这些学生的引导者, 他们的言行极易影响学生的三观。因此, 他们应该具有极其敏锐的观察力, 从而根据学生情况、社会情况来制定适合的法学教育模式, 为法学教育冲破桎梏做出重要一击。

参考文献

[1]邓佑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 2010 (12) :36~38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8

校企融合、校企合作是指通过校企、产教的融合, 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所需人才。

校企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 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是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的核心议题。

2 开展校企融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2.1 校企融合与合作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办高校属于应用型高校, 要培养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传统的课堂授课、校内实践模式是无法实现, 唯有积极开展校企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融合、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 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体现, 更是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要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校企融合与合作是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

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校企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符合现代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 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1], 通过合作模式企业可获得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及人才储备, 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 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2.3 校企融合与合作是当代学生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校企融合、校企合作是校内教育的拓展与延伸[2], 通过校企融合、校企合作合作学生可以深入企业内部, 将专业知识和工作岗位紧密结合, 获取实践经验, 提升专业技能, 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校企融合、校企合作困境分析

3.1 校企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困境

(1) 合作层次浅、形式少、质量低

目前, 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都积极与企业开展校企融合、校企合作, 但主要局限于生产实训基地, 短期实训指导, 技能提升培训, 学生顶岗实习等浅层次合作形式, 企业少有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深层次合作。

不少民办高校把校企合作视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和评估的权宜之计[3], 仅同企业签订所谓的校企合作协议, 将校企合作停留在纸上和口头上。

(2) 校企合作缺动力[4]、欠稳定、不持久

目前, 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的校企融合、校企合作基本处于虎头蛇尾、前热后冷状态, 签订合作协议后缺乏互动与实际合作;部分企业在进行一、两次合作后发现合作没有达到其预期经济目标, 也就慢慢停止合作, 合作动力不足, 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另外, 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功底与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 很难真正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并提供技术支持, 最终致使校企合作无疾而终。

3.2 校企融合与校企合作困境分析

(1) 主观原因---认识不到位、观念未转变

政府方面:欠发达地区经济一般也欠发达, 政府部门更多关注经济建设, 对于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 基本认为那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事情, 与政府少有关系, 因而很少进行引导与参与。

学校方面: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存在“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 没有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学校本身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缺乏统筹规划、准确定位、健全制度和良性循环机制。

企业方面:企业缺乏合作意识, 只想用人不想育人, 缺乏对人力资源的中长期规划, 存在短期行为, 单纯地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 作为解决用工难的一种手段。

(2) 客观原因---师资不雄厚、技能不达标

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 教师多为刚毕业的硕士生, 企业工作经验不足, 技术开发能力不强, 技术支持能力有限, 社会服务能力偏低, 导致校企之间很难找到合作的契合点, 从而限制了校企融合、校企合作朝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再者, 由于没有或很少有企业直接参与到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 加之“双师型”教师的短缺, 致使学生技能训练水平低, 动手操作能力弱, 难以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对接, 影响企业校企融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 制度原因---机制不健全、合作不规范

在校企融合、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中缺乏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及奖励机制,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支持力度和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同时, 校企合作是一个涉及企业、学校、协会、政府等多个部门和行业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统一协调、管理和监督的机构组织, 该组织的缺失使得各高校的校企合作多属于民间自发状态, 难以获得行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 企业也被动参与缺乏合作积极性。

在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的校企合作基本都由各系部自行负责, 学校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指导与组织, 缺乏统一的准则与规范, 缺乏具体的制度与细则, 一些合作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真正落实, 合作不能落到实处。

(4) 利益原因---利益不均衡、合作不多赢

校企双方找到“双赢”的契合点是校企融合与合作的核心问题, 直接关系到校企融合与合作的成败。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首先要盈利, 必然会将校企融合与合作同自身的经济利益挂钩, 目前校企融合与合作中企业的支出与收入基本不成正比, 或支出远大于其预期收益, 在此情况下政府及学校都没有给予企业相应补贴, 企业利益损失难以得到补偿, 企业自然不会积极同学校进行校企融合与合作。

4 提升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校企融合、校企合作成效的对策

4.1 转变观念, 以改革的要求谋求合作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也能成为经济的增长点, 学校应树立面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 企业应树立学生是宝贵资源的用人观念。

政府、学校、企业都应用强烈的改革与创新意识搭建校企融合与合作的交流平台[5], 积极促进校企融合与合作, 关注校企双方的利益, 建立校企融合与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

4.2 提升师资, 以校企的需求开展合作

提升教师的职称与学历,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是开展深层次校企融合与合作的前提条件, 民办高校除了需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鼓励措施及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经济投入;还需有计划地将教师送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实践躬行,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

民办高校还应积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 多进行社会与企业调研, 根据企业需求对专业及课程进行调整与改革, 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引入企业真实案例, 了解企业前沿技术, 掌握企业所需所求, 加强校企融合与合作, 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真正做到校企“零距离”对接, 学生毕业及就业。

4.3 创新机制, 以共同的发展拓展合作

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可尝试拓展校企融合与合作的新模式和新内容, 如订单与基地相结合模式, 校企双方不仅可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 还可对企业员工和高校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 双方共享资源、共同经营;校内工厂模式, 企业可以将某些部门直接开设到学校, 也可将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放到学校, 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当校企融合与合作进行到比较深入后, 还可将校企融合与合作推进到更高阶段和更深层次, 实现校企人才资源互用、文化资源互动、设备资源互享[6], 实现校企的共同发展。

4.4 规范管理, 以健全的制度保障合作

校企合作事关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它涉及教学、实训、学生、就业等诸多部门, 因而应在学院层面设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 负责校企合作的统筹规划、沟通交流、监督管理及考核评价;同时, 学校还应加强管理体系建设、规章制度建设、评价机制建设, 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内部运行环境。

成功的校企合作除了良好的内部运行环境还需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校企合作还应从法律层面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出台相关文件和制度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管理, 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

4.5 均衡利益, 以双赢的形式实施合作

校企融合与合作中只有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融合与合作才能更持久、更深入。于高校而言, 要赢在教学质量、学生技能、师资水平、学校声誉, 于企业而言, 要赢在经济效益、市场口碑;高校的赢是内在的、隐性的、长期的, 企业的赢是外在的、显性的、短期的, 因而高校与企业在合作中都需进行妥协和利益交换, 以求共赢。

同时, 实现校企的双赢局面, 还需教育、财政、税务等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比如, 在财政或税收方面对于真正参与校企融合与合作的企业进行政策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倾斜等等。

5 结束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 校企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现在还是未来将一直是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的重要研究课题, 如何摆脱当下校企融合与合作模式的困境, 提高校企融合与合作的实际效果, 政府、学校和企业都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在摸索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校企融合与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毕丛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人才培养, 2014, 10 (6) :100-101.

[2]腾惠涛.民办高职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有效实施策略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2) :17-18.

[3]司林梅, 杨光.构建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1, (23) :44-45.

[4]王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动力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7.

[5]王宁.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 , 2010, (1) :37-39.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9

为了了解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状态和对其有较大影响的各种因素, 笔者在南京地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3所民办高校发放了1500份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 发现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五。

( 一) 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专业因素。学生在高考报名进行专业志愿选择和填写时, 会受到来自家长、亲戚、朋友和老师的影响, 数据显示高考志愿是“自己选择的”比例较多, 接近或超过一半, 除此之外, 影响较大的是家长的意见。两种因素所占比重超过了70%, 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志愿选择方面能够自主, 同时家长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大。

经过四年学习, 大学生对自己当初选择的志愿和专业, 并没有一如既往的热爱或坚持下去, “喜爱”和“很喜爱”的所占比例最多的也仅为26. 54%, 这跟当时选择志愿人数所占比例从48. 06%到60. 06%相去甚远。这种现象的发生, 应该能让我们警醒和认识到育人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种问题首先反映到学生的就业方面, 戴着某某专业的帽子, 却不想找相关专业的工作, 想找的一些领域的工作又需要该相关专业的帽子, 这就成了连锁的不良反应。除此之外, 学生对专业与社会的衔接问题知之甚少, 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认为好或很好的比例3所高校分别为16. 48%、5. 79%、7. 89%, 其余的大多数认为一般, 认为不好和不知道专业前景的人数相对居中, 分别占到了23. 19%、36. 28%、38. 49%。

2. 心理因素。现在学生就业心态比较健康, 只有少数人对竞争持消极态度。有的学校学生抱有偏高的尝试心理, 并不能保证就业成功, 在尝试过程中“就业碰壁”后能继续持有健康心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 问卷设计了另外一道题目: “对于就业, 您存在哪些困扰”。此项题目为多项选择, 在3校被选较高的选项分别为“焦虑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急躁心理”、“从众心理”。这说明,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面对上面的各种心理问题。

( 二) 家庭因素

家庭和家长在学生就业过程中, 是一个影响因素, 这种因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三) 地域因素

长期以来江苏省形成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在地区上存在着苏南、苏中和苏北传统的地区差别。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能提供的各类就业岗位多, 并且对国内其他省份的高校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现象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 出现了严重的毕业生“扎堆”现象。苏北地区或其他省市虽然有需求, 但毕业生考虑到各方面原因往往不作为首选地。

( 四) 学校因素

在民办高校学生眼中, 参与就业的竞争还会受到区别对待。对就业形势的估计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的比例较高。而学校的就业指导在各个影响因素中认同度偏低, 这说明学校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 五) 社会方面的相关因素

1.职业因素。学生最看重的是自己才能的发挥, 其次是尽量能专业对口, 如果不能对口也不强求。学生对薪资待遇的要求在合理的区间内。职业类别中, 比较受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有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外资企业, 而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受青睐程度较低。

2. 竞争力因素。在就业过程中, 有机遇也有挑战, 如何把握机会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多数毕业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来应对,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就业策略和就业态度上还应该有所调整。

3. 媒介因素。调查数据显示, 浏览人才网址、校园招聘会、亲戚朋友介绍是学生使用较多的渠道, 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作用发挥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

二、应对措施

( 一) 合理设置专业, 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归属感

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 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分析市场的缺口, 从而灵活恰当地调整专业设置, 减少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 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上, 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同时, 发挥专业课授课教师积极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并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去向。一方面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给学生高水平的授课内容, 在讲授课程时形式多样地进行引导,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使民办高校所培养的人才, 最大化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 二) 提高学校就业指导能力,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通过建立起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队伍, 开展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丰富就业指导手段, 开发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 客观认识自己, 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 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 实现就业。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 从大一开始, 就业指导中心就会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接下来的几年中, 就业指导中心会随时给大学生提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 并有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工作, 传授求职应聘技能, 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这为我国民办高校提升学生就业力提供一定的启示。

民办高校的就业部门自学生入校起, 就要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份就业跟踪档案, 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特长、爱好和倾向等信息, 为后期学生的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除此之外, 还要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就业过程帮助、就业手续办理的服务平台。联合企业共同做好招生宣传、课程的设置工作, 合理地进行改革, 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 保证订单培养的延续性。完善和拓展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既可以充分挖掘专业的潜在优势, 又可以加强学院与企业的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进而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 三) 搭建与用人单位联系桥梁, 扩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对称性

民办院校较公办院校在品牌和知名度方面不占优势, 因此要广开渠道, 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 当好双向选择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就业竞争力被提升的前提下, 毕业生能成功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就业信息的获得。要定期组织安排各种招聘会和供需见面会,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可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网站、QQ群、飞信群等各种道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毕业生。在班级挑选能力强的学生, 担任就业信息联络员, 每周至少发布一次近期汇总的就业信息。同时, 学校就业部门和学院就业工作相关部门, 把全校学生基本求职信息进行汇总和分类, 建立本校学生信息库, 并时时对社会发布。

( 四)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民办高校学生就业政策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0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民办院校认可度不够

在多数用人单位看来,民办高校的发展时间较短且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都比公办院校弱,所以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不如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优秀。这就导致了在招聘录取的过程中,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明显处于弱势。因此,有些用人单位对民办学院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歧视,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被淘汰了,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偏激的,严重影响了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信心。即使被录用,他们也会认为民办高校出来的学生不如公办高校,这种观念致使企业招聘偏向于公办高校的毕业生。企业即便录用了民办生,在薪资待遇、公司福利等方面不同等地对待,民办生多数从事一线操作岗位,相当辛苦,因此阻碍了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缺陷

一是专业缺陷。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灵活,跟随市场的导向来设置易于就业的热门专业,但是却造成了“门门精通、门门稀松”的尴尬局面,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专业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二是文理失衡。民办高校由于经费问题,“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民办校不顾自身的“软件、硬件”,不断扩大招生,设置了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失衡,从而出现“进口易、出口难”的现象。三是就业指导存在问题。不少民办院校的领导的老师的观念还是比较陈旧,学校安排的就业指导总是习惯性的安排在毕业班,往往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才开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另外就业指导师资的匮乏也是一方面,尽管大多数大学都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由于就业指导中心忙于应付大量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学生自身因素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不高。因此,个人自身条件与就业率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一是思想,应届毕业生对企业提供的岗位要求过高,有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高职高薪”思想仍然存在于大学生思维中,这种传统的思想导致学生就业的盲目性、苛刻性。二是专业学习,目前,国内人才市场上出现了“是专业而非专业”的局面,主要是说专业生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水平不合企业用人的要求,自然被拒之门外。民办高校大学生普遍高考分数偏低,学生自控力差,在校期间不注重于专业知识学习,待快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顺利就业,耽误了自己的就业之路。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和建议

十八大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一定要从内而外提升和锻炼自己。

从内讲,要多读书,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思想认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从外讲,要注重仪表,行为举止落落大方。一方面,要通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要善于从学习和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抓住就业机遇,不要眼高手低,踏实地走向社会。

(二)民办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人生需要设计,职业需要规划。”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都由辅导员兼任,尽管一部分辅导员已经获得职业规划师资格,但是相比之下,仍显不足。一名优秀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掌握社会大环境下的就业动态,预测职业的发展趋势,以便给学生更具体的就业指导。因此,民办高校的要增加就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要将就业指导这门课真正落入教学计划中去,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从新生刚入学就开始就进行讲授,强调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现实意义,让学生自己重视。民办高校还要增加就业指导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博采各家之长,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然后再形成自己的东西。要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及时进行授课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以保证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三)办高校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刚毕业的大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差,表达也相对薄弱。

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上要想与公办院校相媲美,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民办院校应增加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只是的灌输着,要有“从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思想,构建实景式教学。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者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讲职业素质培训和实习结合起来,让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就业中赢在起跑线上。

民办高校是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新秀,做好大学生就业是民办院校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只有学生、高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开拓好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就业之路。

摘要:近年来各类民办高校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重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而维持了人才资源的调配应用。但是,更深层次地分析后发现,民办高校就业率提升依旧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多个方面因素制约了民办学校毕业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方昕.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开展民办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企业导报,2012(17)214~215.

[2]霍静娟.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5)3~4.

[3]李栾.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学园,2013(18)40.

[4]秦艳丽.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导报,2012(19)165 123~124.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1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科;毕业论文;影响因素;措施

G648.7

一、民办高校工科毕业论文现状

受专业实践条件、教师指导队伍、学生自主能力等条件的影响,目前民办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以下问题:

(一)论文抄袭严重

随着信息技術的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毕业论文题目一旦下发,学生迅速会从网上找到相似论文甚至相同论文,直接复制粘贴堆砌在一起,不分析思考,最后论文语句不通,思路混乱,当然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也是不知所云,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严重下降。

(二)杜撰数据,捏造实验现象

对于工科专业的论文来说,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与观点都要基于实验数据。但是部分同学由于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不规范,记录不及时等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甚至有些同学受限于实验操作水平,直接借鉴同类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导致结果和论文立意不符。

(三)论文书写能力差

论文书写能力差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学生论文大部分是直接复制粘贴别的论文拼凑而成,缺乏必要的梳理,故文章结构性差,立意不明确,观点不突出,不能清楚体现准确的结论;另一方面,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语句不通顺,存在错别字,图、表不规范等。

二、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因素很多,如培养目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教师队伍等,以下从三个方面对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总结。

(一)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首先是教学资源不足,这是导致工科论文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民办高校由于其本身的办学特点,基础设施不完善,实验条件不充足,而工科专业又是重视实践实验环节,理论基于实践较强的专业,故导致一些论文题目在进行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阻力而不得不变更题目;同时学校对资源的分配也不合理,对工科专业实验经费的投入相对太少,使得实验的进行难以继续;另外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需要,致使学生很难提出创新性的方案和观点。另一方面是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和制度,使得论文的指导、审核和答辩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而指导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忍过分苛责,使得整个毕业论文环节约束性较差。

(二)教师方面

从教师方面来说,首先教师教学任务大,由于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而民办高校教师匮乏,常出现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加上教师带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相对来说投入的精力就很有限。其次教师的水平和责任意识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组成以退休返聘的老教师和新毕业的研究生居多,老教师经验丰富,但一般很少去学校,相应的指导也就较少。新毕业的硕士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满怀热情,但是受限于自身的科研能力,很难提出创新性的题目和指导性的建议。最后论文题目不当也是导致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部分老师在确定论文题目时由于本身课题较少,会从网上搜索题目,或是从往年的题目中挑选一部分,导致课题陈旧、学术性低下、题目重复等问题,影响论文质量。

(三)学生方面

毕业设计目前普遍安排在第八学期,在此期间学生正忙于找工作或考研复试等,老师和学校为了保证考研率和就业率又不得不允许学生的请假,这样就使得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时间;另外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以后的工作关系不大,不愿付出过多的精力。当然学生对课题兴趣不大、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等等,都使得在毕业论文期间学生糊弄心态严重,论文质量就很难保证。

三、提高论文质量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要想提高论文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保证毕业设计时间,避免应付了事

为了避免就业、考研和毕业的矛盾,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开始。考研结束之后导师下发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开始参阅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根据资料及研究现状进行方案的确定和前期的准备工作,并明确课题的难点和创新点,提出相应的方案解决。这样到第八学年开始就可以直接进入课题实验阶段或设计计算阶段,从而保证毕业设计有序进行。

(二)切实做好选题工作,避免抄袭泛滥

指导老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要根据学校现状和学生情况确定合适的论文题目,避免大而空,同时还不能太过于简单,选题要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还要具有一定的切实可行性。另外要避免题目的重复和相似,避免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考虑学校的办学特点,可适当提高设计类题目所占的比例。同时还可以让部分学生自定题目,比如已经明确就业方向的同学,可从企业提炼题目,但是指导老师必须对题目的可行性和实际性进行把握,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建立严谨的科研态度。

(三)提高指导教师自身修养,增强责任感

指导老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尤其是工科,缺乏实践经验在论文指导时就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故指导老师也要加入到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参与的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强化科研能力,从而保证对论文的指导工作。另外指导老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要求学生、监督学生,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所带学生的数量,从而保证质量。

(四)设置专业课小论文,保证书写规范

对于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设置必要的学年论文,按照毕业论文的书写规范要求学生,让学生练习查阅资料,归纳总结,论文撰写的一些基本技巧保证毕业论文的准确书写。

毕业论文是考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学习过渡到工作的中间环节,是一个重要的锻炼环节,学校、老师和学生本人都应该重视起来,严格过程管理,逐步完善机制,改善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保证毕业生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6):200-203.

[2]邵维佳, 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校发展与评估,2010,26(4):54-60.

[3]王蕾.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资讯,2010(28):229-230.

民办地区高校毕业生论文 篇12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就业观

当前,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 除了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外, 毕业生质量的降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更加突出, 民办高校除了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有诸多限制, 更重要的是因毕业生在就读期间形成的不良就业观而加大了就业难度。因此, 民办高校毕业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成为当务之急, 这不仅是缓解民办高校就业难的重要对策, 更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重要启示。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不良就业观

就业观是对就业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观不仅仅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 之前的生活、教育等都对其就业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经过大学期间的教育之后形成的就业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认识上的转变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客观说来, 我国民办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是针对社会需求而招生培养的, 如果这些毕业生能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就业还是相当客观的。但是, 由于各种不良就业观的困扰, 使得民办高校就业工作举步维艰。

第一, 自我中心型。这些民办高校毕业生思想不成熟, 在找工作之前就对心目中的工作设定了条条框框, 一旦发现有不符合的情况, 就心生厌倦, 立刻走人, 有人就把这种现象的典型之一总结为“活少, 钱多, 离家近”, 而且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广泛的市场, 只不过显现的程度不同而已。工作必须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 即社会要“适应”我, 而不是去适应社会, 最终这种就业观为他们造成障碍。

第二, 自暴自弃型。这类学生比较特殊,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确实找不到工作的, 另一种是找不到合意工作的, 长时间找不到工作使他们产生了消极心理, 一方面, 就在心理上抵制学校介绍的单位, 因为这些单位一般是规模不大的民办公司;另一方面, 在思想上认为, 就业是事关学校形象的事, 影响学校的声誉, 似乎与自己关联不大, 这样一来就破罐子破摔, 有恃无恐。

第三, 过于理想型。应当说在民办高校, 这样的就业观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他们对工作单位、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条件等方面有着方方面面的要求, 不管什么样的工作, 只要有一点不符合自己的要求, 很快就放弃了。然后不从自身找原因, 反而认为学校没有提供好的就业机会, 最终这样的学生好单位进不去, 应聘进去了也嫌这嫌那的, 而且嫌单位不识人才。

第四, 好高骛远型。现代大学生没有走出精英教育的影响, 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 这种观念在重点大学已经不符合实际, 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妄想。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教育不但没有消除这一点, 反而有加强的趋势, 影响了科学就业观的树立。民办高校大学生没有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 以为自己上大学花钱多就能找到好工作, 把交的学费当作找工作的一个重要投资, 忽略了这是对以前不努力学习的一种补偿, 大学期间不努力学习知识, 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 反而去抱怨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 他们将就业单位瞄准国有大中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考公务员以及垄断行业等, 一旦不成功就抱怨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不够好。

第五, 极端功利型。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过分相信社会关系和金钱等在就业中的作用, 进而依赖于“关系”而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认为有钱可以建立关系、买通权力, 进而找到好工作, 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就业的标准也是以工资高不高、待遇好不好为标准, 而这种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发展、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则毫不考虑。这种现象在就业中确实存在, 但不是绝对, 而民办高校大学生对此则寄予厚望, 因为自己的努力、能力、就读学校等在就业中不占优势, 就想通过这些关系来达到自己理想就业的目的, 但这种毕业生一般与诚信不佳、能力不强相联系。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不良就业观成因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形成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 而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 上大学之前没有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今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较好, 而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其比较娇惯, 不能严格要求, 而民办高校的学生一般都是三表学生, 一般都是在某一方面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面对当前的应试教育又很难真正发挥他们的优点, 弥补他们的不足。长此以往, 民办高校大学难免有一些自卑心理, 但这种自卑在上大学之后又发展成为自傲, 特别是民办高校的许多“照顾”的做法促使他们感到“主人公”身份十足, 进而有些“清高”, 对自身以及社会的一些认识产生误区, 为将来科学就业观的培养埋下了隐患。

第二, 民办高校的日常管理过于民主而使大学生过于自我。民办高校所有办学经费都来自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 一个学生的退学都是莫大的损失, 因此, 十分注重维护学生权利。发扬民主、听取学生意见是办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维护无限度现象, 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管得过细、过多, 使学生养成依赖性, 一旦照顾不到 (哪怕是自己分内的事情) 就会不满乃至状告校领导, 与公办院校的自由放任的管理方式形成鲜明对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不仅加大了日常教育管理的难度, 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因为他们在强调自身权益的同时, 用各种借口和形式“推脱”了自己应尽的义务, 即使是自己错了, 也以“态度不好”、“工作方式方法不对”等类似的借口来指责老师对自己的批评教育, 而这在民办学校往往是得到回应的。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形成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 甚至是扭曲的, 以至于就业观念出现错误, 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第三, 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够, 没能对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建立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民办高校在社会地位和待遇上很难吸引真正优秀的师资, 即使聘请一些退休的公办高校的老教授, 他们也在很难短期内适应民办高校的三表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 而且他们经验虽丰富但开创精神已经不足, 他们的工作时间短且很难深入到学生中去;二是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 民办高校的教职员工往往承担较多的隐性任务, 很难在科研、教学方面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观中去。

第四, 民办高校的办学最终目的与导向对培养大学生科学就业观不相一致。虽然民办高校的崛起为缓解青少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其营利性的目的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 无论从教育工作的“做实”方面, 还是从教育价值导向方面都是如此。为了争取更多好的生源, 在招生时夸大宣传, 无限拔高;新生入校后随意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没有科学的课程体系;毕业时则弄虚作假, 虚报就业率,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建立。三表的学生素质相对低一些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但并非一无是处, 相反这些学生在为人处事以及动手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可塑性, 但由于营利性导向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在教学内容以及导向上很难取得实效。

民办高校大学生没有建立科学就业观固然与大学生自身有密切关系, 学校的教育管理没有成为大学生建立科学就业观的条件和因素, 在某些时候还起到相反作用也是重要原因。客观来说, 资金来源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桎梏, 日常支出和教职工的工资都来自学生的学费, 因此, 任何一名学生的流失都会造成资金收入下降, 在处理学生问题上都尽量让着学生, 尽量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这种思想渗透到日常管理和教学中去, 时间长了, 学生知道这个情况,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提高了对他人的要求, 方方面面的工作就显得束手束脚, 在就业观方面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了, 这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出现问题的重要根源。现在由于生源紧张而造成各民办高校生存压力, 而扩招形成的上大学门槛降低, 许多大学生对上大学的机会并不珍惜, 这两者的结合使学校的管理过于细化的问题更加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培养适用于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成为一句空话, 更不要说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了。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观出现不足应当说是很正常的是, 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完全科学的, 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亦是如此, 只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就能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课现在在高校已经普及, 只不过名称略有不同, 有的称为《就业指导》, 有的称为《生涯发展》, 但内容基本大同小异。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基本只在大一学年的时候开设一学期, 条件好一点的学校会继续开设选修课或相关实践课, 这远远不够, 大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阅历的增长,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发展变化, 如果对这种变化能够及时加以引导, 则会事半功倍。因此, 职业生涯规划要在时间上要贯穿大学四年, 在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而是随着学业的成长要与职业、专业、思想道德教育等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系统的、全程跟踪的学科, 真正对大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规划、职业发展有所帮助, 同时也摆脱了完全依靠理论讲授、选修课、训练营等传统方式, 而是一个全新设置课程的体系。

第二, 加强自我认知教育, 也就是定位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来说, 定位是个难题, 是一切择业和从业的前提与基础, 这个定位包括自我定位、职业定位、价值定位等[1]。所谓定位, 就是在了解客观条件与自身条件之后, 对自己做出的准确评价和判断, 这两者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了解不够, 对客观现实理解不足, 他们表现出来的“清高”、“自傲”实质就是对自我和现实社会没有完全认知的外在表现, 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经历实践的一系列挫折之后, 他们也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这就是原因所在。大学不能像社会那样完全的优胜劣汰, 但完全可以创造这样的环境, 如在班干部竞选、评优、分组管理、入党等方面, 让他们能够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一种竞争向上、团结合作的习惯, 最终能够在步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 而不是仍然抱着“象牙塔的天之骄子”幻想不放, 以至于耽误自己的前途。

第三,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常言道:有德有才是精品, 有德无才是次品, 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 他必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在单位立足。也就是说, 他的就业观应该是科学的, 至少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相反, 如果一个人道德败坏, 他的才能越大, 危害社会就越大。道德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应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民办高校应该针对三表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上、生活中、日常管理中都应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 通过养成教育和隐性教育来培养他们的习惯, 并不断通过各种机会来强化, 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科学就业观的形成最终也是水到渠成。

第四, 做好日常管理教育。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来说, 他们与公办高校二表乃至一表的学生最大的差别不在智力上, 而是在习惯上。他们在大学期间的习惯很多是从高中甚至从小带来的, 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而是长期养成的, 因此, 要改正那些不良习惯也需要很长时间。他们的不良习惯是因为家长的溺爱和骄纵造成的, 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因此, 在大学期间要改正这些不良习惯必须要求从严且常抓不懈,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 则在就业过程中与将来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现在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比较完善, 但在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则大相径庭, 尤其在民办高校, 过度注重学生的权利, 唯恐学生闹事、告状, 不少事情都不了了之, 久而久之, 学生就不拿规章制度当回事, 认为社会也是如此, 这种态度在就业中也有所体现, 他们的就业观就是该认真的时候不认真, 不该认真的时候则过于认真, 甚至这种做法就是故意的。因此, 民办高校一定在日常管理中严格要求, 严格执行学校的制度, 这样, 才能约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 才能认真对待就业, 最终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五,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民办高校现在真正开始重视实践在大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节假日期间鼓励学生出去打工实习, 并提供相关的便利条件, 经过这些社会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加了很多, 思想也成长了不少, 这为他们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的社会实践要鼓励大学生不要局限于本专业的工作, 要向相关行业、公益行业迈进, 这一方面锻炼他们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增加了对社会的认识, 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当前的不足, 对将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都有好处。

第六, 树立多元就业观。所谓多元就业观是指每个人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多种择业问题中的综合反映, 是人们对择业的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2]。民办高校许多大学生对就业选择面十分狭窄, 只局限于本专业或者事业单位, 建立多元就业观成为当务之急, 树立多元就业观重要的是要突破地理上、思想上、感情上的局限性, 让大学生早一点思想断奶, 培养独立性。这样就为树立多元就业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后这些大学生才能放眼全球化的发展, 不要在事业单位、考研、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大城市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 也不再对工资待遇和工作地点而计较, 而是对发展潜力、发展空间以及自己的事业成长更加关注, 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第七, 树立“大就业观”。所谓“大就业观”就是把高校学生就业的诸多外部条件、学校内部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以及学生整个受教育的过程等用联系、发展的观念加以分析考虑并发挥其整体作用的理念体系[3]。高校应不仅仅对毕业生给予指导工作, 还应当积极联系当地就业部门以及用人单位, 扩大就业渠道,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养成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另外, 要与家长联系, 确认学生的就业意向与就业目标是否可行, 如不适合则立刻调整。不仅就业的毕业生要进行“产品包装”, 更要进行“产品设计与改造”, 还要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指导, 使毕业生能适应相关行业的岗位, 不仅要推得出去, 而且在单位能用得住。随着毕业生的不断进行, 要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导向、就业变化形势以及用人单位的各项需求等, 并针对这些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从各方面使大学生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 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有着诸多不利因素, 但同时也意味着民办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也大有潜力可挖, 民办高校有办学自主权, 要充分发挥体制的灵活性、管理的自主性、育人的能动性, 编写出真正适合本校大学生的教材、教案, 真正吸引优秀的师资, 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晓红, 滕跃民.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成因及正确就业观的引导[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4) :126-128.

[2]柳清秀, 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此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4) :87-89.

上一篇:农机监控系统下一篇: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