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2024-05-12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共12篇)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篇1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直接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部官方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 将诚信教育写入了相关的管理规定, 首次明确提出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 建立学生的诚信记录, 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 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的处分。

一、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样离不开诚实守信,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学生不诚信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习上存在着课堂学习失信问题以及考核失信问题。在现实生活中, 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风不正, 学习失信。主要表现有上课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甚至有的同学不想上课, 找人替课。在考核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学术抄袭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 生活散漫, 自制力较差, 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 便想通过夹带纸条, 雇佣抢手等作弊行为获得高分。学术抄袭现象也有走向公开化和职业化的趋势。还有就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 部分大学生不是靠努力和实力去争取学校的相关职位, 而是通过请客送礼, 拉关系走后门的方式。在高校评奖评优上以及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弄虚作假。

2.在经济生活中, 大学生群体信用意识缺乏。这主要表现在学校经济行为诚信缺失和社会经济行为诚信缺失两个方面。在学校经济行为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助学贷款问题上。国家推行助学贷款制度的初衷是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有少数大学生夸大家庭困难程度, 甚至开具虚假贫困证明, 通过不正当手段拉选票等不诚信行为获得国家助学金;还有一些获得资助的大学生不合理分配使用助学贷款, 甚至毕业不能偿付贷款。

对于作为社会公民的大学生存在的诚信缺失行为, 不能漠然置之。因为, 这些行为和现象, 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也影响着高校的形象。对于大学生不诚信的现状, 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不能偏激地全面否定大学生群体, 而要明白诚实守信、优秀的大学生大有人在。要客观地观察和分析当今大学生的诚信面貌, 应该正视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要加强自身诚信修养;广大教师也应正确分析原因, 加强诚信教育。不应该也没有权利一味地责怪大须生群体, 他们的诚信现状与社会预期的反差, 暴露了我国教育体制的缺陷和社会诚信环境的弱化。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外部社会环境不容乐观

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 同样有它的内在必然性和外在的客观原因。由于大学生的三观还未成形, 社会阅历尚浅, 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以及他人行为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都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 学校教育不能与时俱进, 家庭教育乏力

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忽视甚至是无视了个体需要与个体价值, 忽视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又大多采取了灌输和说教的传统方式, 不能把诚信理论和实践内容联系起来, 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够重视, 往往造成诚信教育知行脱节。在家庭教育方面, 由于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 诚信教育又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而很多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有些家长言行不一, 趋利避害, 不能身教示范, 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这些都影响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三) 学生自律意识不高, 道德修养水平有待提高

当代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辨能力和分析选择问题的能力, 由于社会阅历不深, 缺乏对事物的全面理解和认知, 对社会中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 感到困惑, 有些人就放弃了诚信原则, 产生了大量的失信行为。同时, 由于涉世不深, 并不知道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 对道德失范带来的后果没有形成足够多的认识。道德修养水平有待提高。

(四) 约束机制缺乏, 亟需建立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 约束机制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 在新的关系和环境中, 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而新的维系手段尚未建立时, 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对于高校来说, 校纪校规是保障诚信的防线, 突破它的行为就应受到相应的惩罚。然而, 我国高校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诚信监督体系和诚信信息查询系统, 也没有诚信奖励制度, 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经济上的各种行为没有相应的评估标准。

三、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途径

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全方位的配合。

(一) 学校层面

1.让诚信教育走进课堂, 组织各类与诚信相关的主体活动。高校应通过设置有关诚信教育的选修课, 在价值观上积极引导学生以诚信为荣, 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引导。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需要多样化。, 不应仅仅局限在两课教学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抵制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行为, 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要注意开展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从理性上把握诚信与成功、失信与失败的关系, 从而给诚信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建立诚信档案, 将大学生诚信档案电子化、网络化。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大学生诚信档案, 这其中包括奖惩记录、缴费状况、贷款状况等, 特别是在校期间是否有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等行为。记录每一个学生从进入学校到毕业这几年里的各种行为, 使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成为他们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促使他们自觉地确立个人诚信目标, 努力增强个人诚信意识。诚信档案更要做到不仅在学校适用, 在社会中一样有效, 进而督促学生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将大学生的诚信与升学就业推荐相结合。把大学生诚信记录作为录取研究生、就业、择业的一个指标来衡量考核。将诚信档案电子化、网络化, 实现每一名学生的诚信情况能够在学校诚信教育网站中随时查询, 这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将起到约束和制约作用。

3.规范诚信教育奖惩机制。要想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单靠学校诚信教育还远远不够, 还应该把这种教育渗透到高校具体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学校要不断修改和完善校规校纪, 用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和管理学生。同时学校也要加强执行力度, 不能让制度变成一纸空文。学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机制并以此公平对待每个同学, 对失信的大学生加大惩戒力度, 提高他们不守信的成本, 与各类评奖、评优、入党、保研等活动联系在一起, 从而消除学生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诚信重要性的心理, 使他们自觉加强道德素养的学习, 努力养成优秀诚信品质。

(二) 社会层面

诚信品质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内化, 也要靠制度的约束。目前,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理想, 信息内容方面也不够完整, 征信系统也没有完全做到联网互动, 因此不能实现全部审查。对于拖欠贷款、信用卡欠费或拖欠学费等失信学生难以形成跟踪, 难以真正实施有效惩罚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 建立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体系, 形成制度的外在约束, 对于诚信品质和素养的提升非常有助益。

(三) 家庭层面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第一因素, 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最初环境, 对每个孩子的品德形成起着定势作用, 初塑性将影响人的一生。家庭环境的好坏, 给孩子的人格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 因此父母的诚信品质如何, 诚信教育意识如何都影响着子女的诚信品质。另外, 家长的榜样与示范是形成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基础。家庭要参与诚信情感的培养, 提升诚信认同。实施道德教育时, 要考虑到既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又兼顾道德行为背后情感意志的培养。

(四) 个人层面

大学生诚信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通过社会实践不断锤炼自我, 努力提升诚信品质。这就需要学生个人不断努力, 审视自我, 找到不足之处, 确定改进方向, 给自己制定诚信目标, 从小事做起, 提高自控能力, 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加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优良诚信品质, 推进我国高校诚信体系的建设,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构中凸显的重要实际问题。在分析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及分析诚信缺失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的框架, 并对大学生诚信提升进行对策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诚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影晰.构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

[2]叶佳, 曾贤贵.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35-37.

[3]周兆德.弘扬诚信文化, 构建大学生道德建设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8) :12-15.

[4]马军党, 张秀玲.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1 (2) :142-145.

[5]张大方.诚信体系建设与约束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 2003 (10) :21.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篇2

【摘要】 诚信是一种美德,千百年来源远流长,亘古不变。随着社会道德整体滑坡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诚信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社会中学历最高的群体之一,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2个方面: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含义主要是讲为人要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做事要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

一、学生失信行为现状

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国家造就更多人才。然而这种多方受益的方式却正面临尴尬———学校操心,银行担心,公众寒心,这主要是由于许多贫困大学生找到工作后就把还贷的事推得一干二净,撇得清清楚楚。

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另一个表现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今年,河南省教育厅就作弊问题在郑大、河大、河师大、河科大、农大等七所高校中对 50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有近一成的被调查者承认在考试中经常作弊,有 59.5% 的被调查者承认偶尔会作弊,另有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有过作弊的想法。

至于其他失信行为的表现,诸如恶意毁约,盗看他人电子邮件,散布虚假消息,在“自我推荐”上编造获奖证书、荣誉等等,不胜枚举。“天之骄子”逃单也是表现之一。大学生诚信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重视。

二、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失信行为与社会大环境影响有关。当今社会上的确出现了许多信用缺失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屡见不鲜,证券机构欺诈公众聚敛钱财,文化市场盗版迭出,屡禁不止。这些都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甚至开始动摇,滋生了企图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制裁,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其次,大学生失信行为与学校疏于德育教育有关。许多高校却使本应受到重视的诚信教育流于形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更有甚者,喊着诚信教育的口号,公然欺骗学生和社会公众。比如有些院校在招生宣传中将普通教工授课夸大为“全部经验丰富的教授执教”,很一般的教学环境被称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学,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些都使学校德育工作效果1

大打折扣。

再次,大学生失信行为与家庭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惟利是图,急功近利,自身便不讲诚信,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则弄虚作假。教育子女说真话,自己却假话连篇,使子女“日渐染而不知今”。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初现雏型,而诚信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同时,在社会关系的处理上,诚信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公民最重要的品德之一。但是,随着社会道德整体滑坡和高校扩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严重,突出表现在表里不

一、学风不正、抄袭论文、考试作弊、拖欠学费、不按时还贷、求职造假等问题上。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政治观、思想观成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关键时期

三、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首先是诚信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诚实守信,诚信是维持正常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失去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受到威胁甚至瓦解,社会会因此变得混乱,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可望而不可及。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基础性、开拓性的作用。诚信源于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了大学生的诚信才会有整个社会的诚信和和谐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契约经济,更是诚信经济。它要求以诚信为基础运行各项经济秩序。诚信是经济交换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最可靠的无形资本,它能给经营者或者经营者所经营的企业带来长期利益,是经营者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标准也日益多元化,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体系遭到了怀疑甚至否定,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其价值观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严格遵循诚信的原则,积极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以便培养出具有健康道德人格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要求

四、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校园

第一,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作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如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可侧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法律基础部分可把法律诚信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意识,做诚信之人。同时,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从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诚信约束力教育。

其次,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发布相关信息和正面资料,让网络成为倡导诚信教育的渠道。告诫学生务必遵守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这一优越便捷的“诚信”教育园地。同时,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诚信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再次,学校应将诚信道德教育贯通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如诚信征文活动、社会调查、举办图片展览、讲座,组织主题班会、报告会,观看专题教育片,设立专题橱窗,入学教育、军训实习、毕业教育等。学校还应与学生家长保持畅通的联系,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到底学了什么,干了什么。

第二,完善规章制度,构建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守信的主动性自和觉性。在发达国家,建立个人和企业的诚信档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制度。每个人和每个企业都有详尽的信用记录,如果存在失信记录,就会影响其今后的社会活动,因此,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并注意维护自己的信用记录。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信用档案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诚信档案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失信行为,对失信者做出恰当和科学的评价。信用评价体系应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的内容应该是那些常规性、重要性和可视性的信用行为和信用问题,如考试作弊、无故旷课、借贷不还、蒙骗欺诈、私自毁约、隐瞒重大事件真相、伪造证件等等。信用档案要真实、可靠、透明,师生随时可以查阅,并有权提出疑义。可在每学年对每个人的信用指数做一次评估,作为参加各级党团组织和社团、评优选模、晋级、商业借贷等的重要信用依据。对不讲诚信的行为和个人,不仅要记录在案,还要给予惩罚。如不能参与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校纪处分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第三,树立诚信立教的教师行为准则。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提出了“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的口号,却很少有人强调“诚信立教”,“诚信为师德之本”的教师行为准则。人们把校园看成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是坚守诚实守信道德理念的净土,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人格健全、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校园已非诚信的净土,教授、博导学术抄袭、科研作假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立教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界的迫切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做到“两个统一”:言与事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第四,发挥家庭在诚信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影响孩子诚信品质发展的三个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寓教育于点滴生活之中,家长以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教育影响着子女。要想教育子女诚实守信,父母必须率先做到,并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正面榜样。从法律意义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成为成年人,对家庭的依赖还很大,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大,因此,家庭应配合学校做好诚信教育,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诚信观念在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借鉴国内外优秀道德准则,认真剖析现实社会中不诚信的反面例子,树立诚信榜样等来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学生的诚信意识越完善,对自己行为的诚信意义就理解得越深刻,就会自觉地按正确的诚信规则做事。这样,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必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会更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剑梅.法律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3,(6)

[2]王帆宇.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6,(7)

[3]郝晓敏.关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4)

[4]何洁.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对高校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 诚信教育 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诚信危机”的触角已经从社会经济领域伸向了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学校考风考纪方面出现的考试作弊、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等诚信缺失表现,使高等学校的诚信教育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文章从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以期对高校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借鉴参考。

一、高校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施教者诚信缺失的不良示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中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例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亲自制作课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带的课件,并将制作者修改成教师本人的名字;有的教师为了评教获得良好,在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没有原则性的讨好学生,而不结合学生平时课业表现给予评定。二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殊不知,教师的上述行为都不经意间都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2. 诚信教育途径较单一。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第一课堂来实施,如以系列思政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诚信态度,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由于途径、形式较单一,效果不甚明显,许多学生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上,没有达到理性认知程度,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内化为行为习惯,使学生难以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 诚信操作教育惩罚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实施诚信教学存在重课堂教学、轻操作教学的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高校在诚信操作教育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监督机制,如签订考试承诺书和发表毕业论文声明等。但在约束的同时,缺乏有效激励、惩罚措施,更多强调克己和自我反省,对符合诚信准则的行为一般的做法是口头表扬,对违反诚信、违背道德的做法普遍做法是批评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终止措施,诚信操作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扎实推进诚信教育对策

(一)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育人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传播高深学问的践行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担负着教会学生如何诚信做人的重任。一个对待教学严肃认真,对待学术严谨诚实的教师,必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去影响学生。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看得到、听得见,且比起书本式的教育更显真实,更具说服力。为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是高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培养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使广大教师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自觉接受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渊博的学识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信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学术道德规范基本要求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依据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教师职前培训以及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贯穿学术道德基本规范的培训工作。对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而产生的不良学术影响制定相关惩处制度,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三是要激发教师提高诚信度,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明确诚信道德培养目标,并将诚信道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实践中,提高诚信道德践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良好道德形象影响、感染、取信学生,培养学生诚信良好品质。

(二)以契约精神为导向,使受教者重视并践行诚信道德自律教育

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只有契约才能使现代社会建立所有人都平等互信的有效保障机制。契约的本质,在形式上体现了主体的相互平等和意志自由,契约主体行为是一个“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如果达成了协议,则是他律和自律统一的结果,从过程到结果都具有道德性。为此,高校在对受教者实施诚信教育时,首先要在学生入学教育时宣传契约精神,通过课程教学、校园网页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契约精神的发展历史、内涵、作用等方面形成感性认识;其次要让学生重视契约精神在诚信教育,特别是诚信自律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契约主体行为中“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律教育作用。将诚信道德教育自觉纳入到个人道德修养养成的过程中去,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品质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日常学习、朋友交往等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提高诚信道德能力。

(三)重视诚信操作教育,建立集约束、监督、奖惩、评价为一体的诚信操作教育机制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如果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我们的诚信失范行为中来,就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很容易使其他人产生效仿或侥幸的心理,逐渐导致整体诚信环境的缺失。诚信教育不光是一种信念道德品质的常识性教育,更是集合了约束、监督、奖惩、评价为一体的一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育。为此,首先要建立诚信制度作为对诚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让所有的学生生活在一种信任和被信任的环境里。其次要建立诚信奖惩制度,让学生参与对诚信行为的奖励和对失信行为惩罚制度的制定,并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管理和参与,并使学生明白诚信行为是一种荣誉,不诚信行为受到惩罚是对荣誉的一种玷污,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诚信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诚信制度,这样既能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最后要建立诚信评价制度,形成个人诚信档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对自身以及对周围学生的诚信评价,且评价范围不仅仅局限在日常考试、作业、论文等方面,评价范围可以扩展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并将这种评价结果作为个人今后信用的评价的参考標准。

参考文献:

[1]黄俊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29.

[2]朱旭梅,章迪薇. 高校诚信教育初探——基于“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90.

[3] 文久富.论大学生诚信问题及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141.

[4]王燕玲.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诚信[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 朱旭梅,章迪薇. 高校诚信教育初探——基于“知识分子精神”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南省普通高校分类分层管理政策研究”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多元驱动下矿业、安全类工程技术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

浅析高校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篇4

1 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些表现

1.1 学术失德、考试作弊

高校学生在校学习, 论文、考试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一是, 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二是, 对学生的课余学习指明方向;三是, 督促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 但事与愿违, 不少高校学生上课不好好听, 课下作业也是东抄西拼试图蒙混过关;而考试来临时, 为了通过考试铤而走险采取作弊手段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导致少数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也被迫考试作弊, 以此来维护考试“ 公平”;更有甚者, 毕业论文也浑水摸鱼, 还堂而皇之高喊:天下文章一大抄。 学术道德的缺失, 是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1.2 恶意欠费、拒绝还贷

国家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了“ 绿色通道”、助学贷款等制度, 旨在帮助每一位学生顺利入学。 然而却被一些诚信缺失的学生钻了空子, 他们一边对学校谎称家里贫困拿不出学费, 另一边却把家里给的学费在校外大肆挥霍, 恶意拖欠学校各类费用;或者办理助学贷款后, 不按期还款, 恶意拖欠、故意违约, 让国家蒙受经济损失。

1.3 履历造假、随意毁约

继2014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 万之后, 2015 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749 万之多。 大学毕业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 有些诚信缺失的学生就动了歪脑筋, 对自己的求职履历大肆造假, 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书、虚构经历, 绞尽脑汁玩手段。网上更是爆出有个班的学生求职履历上出现八个班长的笑话, 此外, 有的毕业生多家签约, 随意毁约, 严重影响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任。

2 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可为什么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成为大众教育的今天,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却依旧普遍存在呢? 本文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 得出了以下几点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因素。

2.1 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我国大学的情况是“ 严进宽出”, 学生考上大学后, 就觉得自己进了“ 保险箱”,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另外, 在高中阶段, 普遍学习紧张、压力较大, 所以, 进入大学后就想好好放松一下, 对于学习, 自然不如以前在高中的时候用功。 考试来临的时候“, 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普遍存在, 还有部分同学担心考试不及格, 就会动歪脑筋, 想出一些作弊的方法, 或者是在考试成绩不理想时, 向老师求情, 企图能顺利通过考试。 所有这些做法的根源都是因为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中, 迷失了自我, 对安逸享乐的生活缺乏抵抗力,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2.2 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孩子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所以,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诚信意识淡薄的家庭里, 那么自然会影响这个孩子的诚信水平。 比如在生活中, 如果出现孩子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一些不诚信的做法, 有些诚信观念不强的家长, 可能就会因为是小事而忽略对孩子及时的教育, 日积月累, 孩子的诚信观就会扭曲, 导致将来在学校和社会中, 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

2.3 学校教育的影响

虽然“ 诚信”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 但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很少能接触到真正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诚信教育。 尤其是, 现在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仍是以成绩为主, 所以, 也会让学生有一种: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的错误思想, 从而忽略了对品德和言行的培养和约束。 另外, 虽然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认识到不能用单一的体系来评价学生, 不能只重视智育教育而忽略德育教育, 所以学校也在努力改善, 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的人格教育等素质教育, 但由于仍处在探索阶段和基于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所以, 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和不到位的情况。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 也会对学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从而影响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养成。

2.4 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并不长, 体制不够成熟, 所以,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一些诚信缺失的问题也暴露无遗, 比如, 假冒伪劣产品, 食品安全问题, 偷税漏税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 这些问题也会对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而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钻法律的空子, 通过一些不法手段牟取暴利, 这也会对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产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导致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出现诚信意识淡薄, 自我约束能力弱, 是非观念模糊不清等问题。

2.5 国际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 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 西方的思潮及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我国的大学生。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目前社会多元化, 学生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 很容易受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让享乐主义占了上风, 随之产生投机主义的想法, 放弃诚实守信的做法。

3 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校园诚信环境建设

人们都说:大学是社会的缩影, 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就是步入社会前的演习。所以营造一个诚信的校园环境意义重大。首先, 从设施配备上来说, 可以在校园里设立诚信宣传栏, 多展出一些诚信宣传标语和诚信故事, 让高校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把诚信意识根植于思想深处。 其次, 是处理与学生相关的各种事务时, 要严格遵守诚信标准。比如, 在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 有些同学就会向老师求情以便通过考试, 这时, 老师决不能因为心软或觉得补考麻烦, 就失去原则让学生通过考试。 否则, 无形中就会让学生无视原则、无视诚信, 在将来变本加厉地不诚信。又比如, 在学生入党或推荐优秀这类事情上, 老师更应照章办事, 明辨是非, 坚持原则, 否则对学生负面的影响不可低估。 最后, 要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类宣传阵地, 如校园广播、网站、BBS等,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 让网络成为了一块学生离不开的“ 乐土”, 所以要占领网络诚信教育新阵地, 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网站、广播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3.2 诚信教育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想培养诚信的学生, 一定要从高校的教育改革创新入手。 首先, 是课堂教育。 目前, 我国高校的教育内容中, 并没有一门叫“ 诚信”的课程, 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诚信的可贵与重要性, 但究竟怎样才算诚信, 诚信的范畴包括什么内容等等, 学生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所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添上有关“ 诚信”的教育内容, 是非常必要的。另外, 是榜样教育。在老师中、学生中, 发掘一些诚信榜样, 让大家看到榜样就在身边, 利用榜样的力量来督促学生加强自身诚信修养。

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 进行教育和引导, 多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教育, 比如, 可以针对某些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或主题班会,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 老师再进行引导, 让高校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 增加体会和认识, 切忌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 总之, 在教育的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务必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诚信教育要重“ 质”, 而不要一味的求“ 量”。

3.3 诚信制度建设管理

诚信属于道德层面的约束, 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对于一些不能自觉做到诚信的学生来说, 就需要制度的约束, 让制度来发挥作用, 督促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诚信水平。

首先, 每个校园都需要一个健全的诚信评价制度。 以河南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 从新生入校开始, 就为其建立了“ 诚信记录卡”, 它成为了每位学生的一份特殊档案。 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业不诚信, 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代考、剽窃论文等;生活方面不诚信, 使用违禁电器及危险品、损坏公物、早操代刷卡、沉溺网吧等;经济行为不诚信, 如学费不按时交纳、助学贷款提供材料不真实, 弄虚作假骗取困难补助, 借款、借物到期不还等;择业不诚信, 不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推荐书内容虚假、就业合同不履约、择业时不正当竞争等。年终要对记录卡的内容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结果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相结合。

其次, 针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比如考试作弊, 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违约还款、学术造假等行为, 学校要有严厉的处理措施, 做到奖罚分明。 这样可以从制度的角度来约束学生, 有效促进学生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 并用诚信的行为标准来约束自己。

参考文献

[1]姜威.试论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1, (6) .

[2]张杨.关于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建设研究[J].学园, 2013 (21) .

[3]安雪玲.关于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J].教育在线, 2013 (24) .

[4]余翔, 李红, 罗玲.关于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折射出的诚信危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26) .

[5]叶晖.关于高校学生中的诚信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 2010 (5) .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篇5

1.1内容单一导致学生档案缺乏参考价值

我国大部分高校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较为单一,往往只涉及学生的基本资料(如入学登记表、招生报名表、学籍入册表、成绩记载表等),对学生的家庭历史、社会关系、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记录不全,对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也往往是一些教条式、模式化的良好评价,不能真实、完全的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情况,也大大降低了学生档案的参考价值和可信度。

1.2管理人员的诚信意识不足

由于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疏于重视,导致许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充分的诚信意识,在对学生档案进行管理时,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不高,不能严格、有效的遵循学校的相关档案管理规定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责,学生档案的归档记录时常出现更新不及时、记录错误、漏记等问题,有些管理人员甚至为了个人私利打开“方便之门”,为部分学生篡改档案内容,从而造成学生档案管理的不科学、不可靠。

1.3缺乏健全有效的学生档案监管机制

大学生诚信教育:高校责无旁贷 篇6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

1.考试作弊现象普遍,抄袭成风

时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在大学里已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不管大考还是小考都有人作弊。就拿受人关注的大学生四六级考试来说,虽然在考试纪律方面是越来越严格,但是作弊者却越来越多,“枪手”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了“运作枪手公司化”[1],在四六级考试作弊利益链调查中发现,枪手密集,回报极高。据说有一“神童”当枪手的几年间收入有近14万[1]。除了请“枪手”代考作弊外,考场上作弊的花样也是不胜繁多,手段也是越来越先进,手机等其他通信工具都被派上了用场,在一些学校里,考试作弊已到了不用严厉手段已难以遏制的地步。至于抄袭也是如此。抄袭作业、抄袭毕业论文,在许多学生的学习生活里已经习以为常了。学生写论文交作业只须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料,东拼西凑、改头换面,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一篇“大作”,还美其名曰“天下文章一大抄”。作弊者、抄袭者完全忘了诚信这一为人的基本准则。

2.毕业生求职造假

为了在求职时得到单位的青睐,获取一份好的工作,毕业生便在求职的材料里作假,如假证书、假成绩、假名次等。有一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收到某学校同一班级多名学生的自荐材料,结果发现学生的很多证书和获奖证明都是经过“克隆”的。同一班上,竟有多名班长、学习委员、学生会主席。有许多学生与多家单位签约,然后又随意毁约。有些学校对学生的假证书、假签字、假成绩单、假实验数据、假实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到有的单位向学校查询某学生的相关情况时,学校也帮助学生隐瞒学生的真实情况,种种造假行为致使用人单位非常失望。

3.网络道德虚拟

据我国有关调查,目前学生的上网率达80%-90%,其中大学生又占了近90%。然而高科技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由于他们每天处于人机对话的虚拟空间里,人的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的以及行为结果都不为人知道,在这种无人监管的“世外桃源”中,他们的个性得到极度的张扬,因此往往会产生一种为所欲为的冲动,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失去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作出一些不诚信的、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如泄露他人的隐私、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网上盗窃、网络诈骗、设计电脑病毒破坏网站,改变自己的身份在网上寻找异性等。

4.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弄虚作假,骗取助学金。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大对贫困生的补助,一些学生隐瞒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假的贫困证明,骗取补助。另一方面,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而推出的助学工程。但由于有的学生不能及时履行自己的借贷责任,出现了众多恶性欠贷事件,致使许多家银行对于学生贷款缺乏热情,使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被拒之门外。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生作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诚实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高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责任是不容推卸的。

首先,从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机体中的作用而言,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优良价值的传承者和维护者,弘扬和普及诚信这一优良品质是高等教育应有的内涵。

其次,从高等学校自身的学术传承使命来说,它天然拥有普及诚信观念的土壤。高校应该最强调诚信的价值和作用。高校的最高使命是传承文明,将人类的最高价值和学术代代相传。而学术在认识论上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求真,它容不得半点掺假。因此,从这一特征出发,必然会引出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在道德品质上的要求,就是诚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做学问。可以说,这一特征天然地构成了高校对诚实的绝对追求和恪守。

再次,大学生诚信缺失,固然有很多因素造成的,如社会因素:经济领域制假贩假、政府行为的不规范等;家庭原因:从小给孩子灌输“老实人吃亏”等处世哲学等,但是学校教育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负有责任。

1.学校对学生的德育重视不够

清华大学胡显章教授认为:过去大学对大学生提出过很多的要求,但在基本的为人方面要求恰恰不够。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说“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就是诚实正直”[2]。很显然,我们的高等教育冷落了德育。而且在我们长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量化,轻定性分析。学校的德育有时也表现得不诚信。有的学校的德育活动只是做做秀,摆摆样子。这样,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成绩好,有无道德都是次要的,在日常行为中,自觉不自觉表现出失范行为。

2.教师道德“失范”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渊博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尚诚实的人。然而现实却是不尽人意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一些教育部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言行不一致甚至是欺骗学生的现象。如学术腐败、科研浮躁、剽窃论文、数据造假等。另外,有的高校乱办毕业证、乱收费、乱招学生,贱卖“黑心棉被”供学生使用,都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更有甚者,一些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了学生作弊,助长了学生作弊的嚣张气焰。如去年备受人们关注的四六级泄题案告破,原来是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教师,利用职务之便伙同其他教师将题目窃出,以谋取暴利,导致题目的大面积泄露[3]

总之,学校和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种种不诚信,导致了学生对诚信的怀疑,弱化了校园的诚信氛围,成为学生诚信品质养成的重大阻力。

三、高校诚信教育的对策

1.净化校园环境,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

亚里士多德说过,德行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场所,学生的诚信状况与环境给学生创造的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完美发展和诚信品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学习风气、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一方面要对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恶意拖欠学费者作出严肃处理,对高校教育工作中弄虚作假的行为严肃处理,使校园的“腐败”无处藏身;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各种诚信的品德,为学生品德的提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营造诚信的氛围。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我们要求学生诚信,教师首先要诚信,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诚实守信不仅是职责要求,也是最起码的师德要求。教师必须自觉树立良好的教风,诚实为本,育人为先,教育学生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另外也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教师选择的道德教育方式及拥有的敬业精神都会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培养的。

3.建构学校诚信的约束机制

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必要的约束机制,以约束学生的各种行为。我们可以借鉴一下重庆工商大学的做法。他们给所有的学生建立了信用档案,使大学生从填写信用档案开始,迈出了人生守信的第一步。学生填写个人信用登记表中,除了对申请助学贷款学生人数、借款及还款日期金额数进行记录外,所有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借阅归还记录、生活消费记录、考试是否作弊等相关信用信息,也都成了学校对学生进行信用考核的依据。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指出,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就是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信用观念,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建立信用意识,在学生毕业时,信用档案将随着学生的人事档案一并交给用人单位,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

总之,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塑造和培养的。因此,我们的高校必须弘扬和普及诚信这一优秀品质,搞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出大量具有诚信品质的合格大学生,从而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四六级考试作弊利益链调查:枪手密集,回报极高.新华网,2004-07-05.

[2]禺旭才.诚信教育: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2,(8).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篇7

1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明确当前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等, 是不断实现改进的关键性环节, 所以还应当对此方面的内容引起较高程度的重视。目前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 对于学习和生活缺乏一定的自律性, 在进入大学后由于与高中管理体制的不同,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加, 缺少了对未来的规划, 学习质量大幅下降, 逐渐通过考试作弊来完成学业。在中国经济生活高速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许多。国家目前在大学生资助方面提供了不少可以选择的方式, 以确保多数贫困学生能够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业, 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无息贷款、借款等等形式。但部分大学生拿到这样的补助之后, 并未能好好珍惜, 开始利用各种途径拖欠还款, 比如更改个人信息, 这对学校和银行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2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状况和应当重点分析的现状等进行集中性的研究, 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下文将针对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因和导致问题的主要因素等进行系统性的探析, 旨在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1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观念淡薄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观念方面的因素, 当前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之中, 缺乏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教育, 并且不少学生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诚信的观念和意识相当淡薄, 进而使得其缺乏必要的诚信。需要注意的是, 当前大部分的大学生从小就处于一种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之中, 所以往往会出现精神空虚以及不爱学习的情况,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面对当前社会的就业状况, 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并且不少学生认为抄袭作业以及考试之中进行作弊是理所当然的, 而不是诚信方面的问题。所以, 还应当加强对相关学生思想观念和诚信意识的培养, 以更好地促进当前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进步。

2.2 学生价值观念模糊

其次还需要注意的是, 当前不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相当模糊, 随着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 大学生的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不断转变的情况, 并且出现多种价值取向, 相对应的, 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等, 不够完善, 对于一些事物的立场不够坚定,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最后再加上从众心理的影响, 所以经常会出现多变以及矛盾等心态。在当前的趋势之下,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常常会难以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时常会采取一种相对消极的态度, 来应对当前社会的基本状况, 有时候甚至会采取一些较为极端的态度, 来处理问题, 这样的现状对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相当不利, 应当加以高度的重视。

2.3 客观因素

最后, 则是一些客观方面的因素, 诸如家庭方面的因素以及学校方面的因素。家庭对于学生的引导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长时间以来家长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 而对于其诚信方面缺乏必要的教育, 轻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思想方面的培养。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观念相差较大, 进而使得学生理解一些问题时出现了偏差。学校方面的教育机制落后以及对学生引导不良, 也会导致一些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问题。

3 结语

总的来讲, 当前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对高校相关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阐述到的, 当前诚信缺失的情况相当严重, 并且逐步蔓延成了信用危机, 在今后, 还应当将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内容, 有针对性的进行整改。综上所述, 根据对当前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状况和实践工作之中应当重点加强的相关内容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从实际角度着手对工作开展过程之中需要注重的核心环节以及相关工作的理念等进行了集中分析, 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工作的发展, 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吴维维.民办高校诚信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J].法制与社会, 2011 (2) :230-231.

[2]冯甘雨.浅析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J].现代交际, 2010 (3) :142-143.

[3]杨宗兴, 覃业柏.浅析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1 (1) :22-24.

从高校学生不良学风透视诚信教育 篇8

一、高校存在的不良学风

高校中存在的不良学风主要表现在抄袭、逃课和作弊。如今的校园内,抄袭无处不在,作业、实验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无所不抄。还有一些学生抄都懒得抄,随便找人替抄,以至于几次作业或报告的笔体不一样。更有甚者,居然能把写报告人的姓名都抄上,可谓抄得“彻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更是如此,利用发达的网络,一个学生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几篇论文,可谓“高效”。

逃课可以说已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高年级逃课现象严重。与显性逃课比起来,隐性逃课更令人担忧,不少同学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逃课,上课时听音乐、睡觉、玩手机、不作课堂笔记,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考试作弊现象在高校中也是屡禁不止,甚至大有日益泛滥之势。有的学生认为:“作弊已形成一种习惯,成为准备考试的一部分,就像准备笔和纸那样。”[1]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五花八门,方式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先进。有的学生将一些内容事先写在书桌上、手上,有的则把答案缩印成可放在手心中翻阅的小抄,有的利用手机、MP3、电子词典、无线电耳机作弊,还有人找人替考。

二、学生对待不良学风的态度

有调查表明,在一定数量的受访学生中间,从不抄作业的占10.5%,很“少抄”作业的占33.8%,有时抄作业的占42.5%,经常抄作业的占13.2%。[2]不同年级抄袭作业的程度也不一样,低年级要明显好于高年级,三年级最严重。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很坦然地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抄得心安理得。很多同学并不认为抄袭作业有什么不对,还认为浪费那么多时间做题没有意义,抄会了也一样。

如果学生能为自己找一个让自己信服的逃课理由,倒也不失“光明磊落”,可偏偏有些同学逃课的时候心里并不踏实,所以会雇人去替上课,或让别的同学在老师点名时替答,表现出不诚信或欺骗的行为。另外一些学生却并不自知这是一种不诚信,或并不认为这种不诚信很严重,相反如果没有被老师发现,还会有一种成就感。

在传统观念中,严谨的学校教育是不允许作弊现象存在的,一旦被发现,必将为他人所不齿。而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作弊的看法偏向中性化。对于作弊的同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理解和接受;若遇到有同学正在作弊,大部分同学会不予理会,采取默许态度。[3]大学生对于作弊的心理认同率较之以往有所提高。这使得作弊没有被发现的学生甚至以此为荣,宣扬“不作弊是傻瓜,作弊被抓住更是傻瓜。”在这种不良的学习氛围中,让很多同学会觉得“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轻松瞟几眼。”[4]由此而导致高校作弊之风的蔓延。

高校中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现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报以的漠视。连高等学府的学生———我国最优秀的人才对于诚信的缺失都觉得无所谓,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前途何在?因此,在高校中应加强诚信教育以促进学风及校风的建设。

三、加强诚信教育促进学风建设

1. 注重德育成效。

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来讲,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和他律与自律的统一阶段。人的行为习惯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经过制度规范的强制,才能进入自觉阶段。实践证明,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离不开强制性的规范约束,只有从他律才能走向自律。[5]学校里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缺乏行之有效的处罚机制也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各高校对于考试作弊的处罚过于严格,如勒令退学或取消学位资格等,导致一般的监考老师都不愿上报作弊的学生,尤其是对本院学生更会手下留情。老师的纵容会助长学生的作弊之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摸清监考老师的心理,所以高年级学生作弊之风要盛于低年级。为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处罚力度要合理,既不过重也不过轻。而且制度的执行要有延续性、一惯性。例如对考试作弊的监管通常在期末要比平时抓得严,国家级考试要比校级考试抓得严。而这些信息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觉得有些考试绝对不可以作弊,有些考试是可以作弊的。

要构建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仅有制度上的约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体验到诚信的重要性,把诚信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加强学生诚信道德的体验和感受。如设置“诚信考场”。在保证不作弊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愿申请在“诚信考场”里考试,“诚信考场”里只设一个考务人员,不设监考人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别人的信任,体会到诚信所带来的光荣和尊重。

2. 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感叹学生的素质“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是否也注意到教师的素质也“一辈不如一辈”了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教师的诚信也出了问题,如何要求学生要诚信呢?育人者先育己。教师必须首先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加强道德修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6]教师讲课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用一种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如果教师能够认真、严谨地对待学生的作业、考勤,学生自然也就不敢随便地逃课、抄袭。如果教师能公正、公平、公开地对待学生,学生的不诚信也就少了滋生的环境。

3. 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目前对学生的优劣评价仍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标准,评三好、评优秀干部、评奖学金,甚至入党、找工作均与考试成绩挂钩。这样的评价机制就使得学生只看重成绩,误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很容易把学生引向误区。社会在呼唤素质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因此,建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7]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是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通过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使高校考试管理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8]目前高校中普遍实行的考试办法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甚至潜在地鼓励了种种作弊现象。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对一些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设置免试机制,例如学生如果能在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表一篇相关论文,就可以享受免试。我记得上大学时教有机化学的老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宣布,如果期中考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以后可以不交作业。结果学生们都为不交作业而努力,反而做得更认真。学生看重的是一种荣誉,而不是不交作业的结果。教师可以试着探讨其他可以激励学生的考核办法,采用多种考核形式。而对于学生的奖励也不能只凭考试成绩,在鼓励学习优异同时,还可以设置其他特长奖励,如创新奖、社会实践突出奖、文体类奖项、进步奖等。鼓励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会因为过分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择手段,导致诚信缺失。还有人提出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即在大学生的档案里记录学生在校时的全部失信行为,以供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参考。或利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在互联网上随时记录一个人的诚信状况,促使他时时用诚信来自我约束,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高校教育应以诚信教育为支撑,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并将这种观念融入日常的学习和学校生活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才能逐渐形成学习道德,推动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朝晖, 吴春卿.作弊学生心态的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 2001-01-10 (1) .

[2]陈晓晖, 高超, 龙鹏举等.关于大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2) .

[3]刘晓君.当今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4]刘燕.从大学生的学风现象透析大学生的学习道德建设[J].德育心理, 2007 (3) .

[5]刘健, 王春.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5 (12) .

[6]王春明.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价机制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7]许溪沙, 张徽, 王冬梅.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4) .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多重维度 篇9

1 做好基础宣传,树立诚信意识

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思想培养的过程中,先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思想认知,要先从思想入手才能让学生对诚信思想进行接受,进而在心理、行为等方面树立起诚信价值观。心理认知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前提。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从年龄上讲已经可以划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就思想上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还相对幼稚,没有明确的人生观,并且在价值观念上也相对模糊,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我国教育部门在对现代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将德育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要求高校除了要做好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诚信思想,避免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偏差,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

第一高校德育工作人员应该在学生入校之初就做好诚信教育规划,制订出完善的诚信教育方案,并且要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通过校园广播、绘制展板等方式,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对诚信有所了解,在思想上意识到诚信精神的重要性。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诚信之邦,诚信意识实际已经融入了中华文化的骨髓,之所以会出现诚信意识的淡薄,主要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习惯、高速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使人们的道德意识逐渐削弱。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在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解读,增加学生的忠诚意识,加深学生之间的信任程度[1]。

第二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意识到现代诚信教育与之前思政教育的不同,将诚信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到一起,增加诚信教育的先进性。大学生诚信教育实际是个比较大而笼统的概念,在对诚信内容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诚信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文化还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都要依靠诚信的支持,尤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诚信更是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如果社会诚信滑坡严重,不良风气盛行,造成的危害绝不仅是道德上的,还会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法制建设等产生影响。鉴于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并拉近诚信教育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什么是诚信,并在不同的情景下对诚信进行理解。这样有益于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减少诚信教育的抽象性,同时也能够避免诚信教育的曲高和寡,缺乏实际意义。

第三高校德育工作者在进行诚信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方式方法,要总结出诚信教育的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对诚信产生认知,而不是在心理上对诚信教育产生抵触。首先诚信教育虽然一直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但是德育工作人员还是应该对学生整个大学生活进行划分,在几个重要的阶段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如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要注重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过渡阶段;学生临近毕业要帮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让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坚持诚信精神。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在思想上的迷茫,让学生在关键时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诚信意识。其次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关注、引导,让学生从心理上对诚信精神产生认同,更利于表里如一的实现。

2 增加内心体验,注重情绪调解

人的情绪会对人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针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情绪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强调要知行合一,但是实际知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中间需要依靠情感作为纽带,也就是说知行合一,实际是知情行三方面合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一个人的情绪进行调节,可以有效地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因此,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片面地重视认知教育,还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关注,通过对学生情绪的影响,促进学生认识与行为的统一,进而减少诚信教育的阻碍,让高校诚信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

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融入到学生的群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愿意与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进而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情绪以及心理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要想达到这点在大学院校中相对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大学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交流较少,缺乏沟通,而与学生联系密切的辅导员又由于工作量过大而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交流;因此,使师生之间距离感较为明显。针对这种现象,大学教育工作者以及辅导员应该在思想上进行转变,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课业,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在课下主动与学生谈心、聊天,并且可以利用现代的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更加直接的沟通。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平等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从而使师生关系得到改善,为诚信教育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注重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激励和引导。人的情绪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条件的改变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绪,并且在情绪的影响下使思想和行为也产生改变。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人员可以对这个特性进行利用,针对学生情绪制订出一些具有激励或者引导性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针对考试诚信问题制订一些奖惩措施,对有作弊行为的学生进行一定的惩处,并由教师与作弊学生进行谈心,让学生了解作弊产生的后果和恶劣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惩处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批评和打击,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在之后的考试中树立诚信意识[2]。实践证明,在教师的悉心引导和鼓励下,绝大多数作弊的学生都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自身的消极情绪也得到了改善,增加了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最后积极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让学生就诚信行为、诚信意识进行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在班级中畅所欲言,通过频繁的交流,使学生心理的错误认知能够得到改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尽最大可能给学生营造出诚信教育的氛围,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诚信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

3 增加意志锻炼,突出学生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让学生意识到任何意志的锻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意志锻炼过程中还要承受一定的痛苦,遇到大量的困难。德育工作者要给予学生大量的鼓励,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诚信意志锻炼的准备,针对一些意志力薄弱、消极情绪过盛的学生要进行特殊关注,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试,要让学生意识到意志的锻炼虽然艰苦,但是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对于一些想要放弃、诚信意识缺乏的学生,应该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对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了解,帮助学生做好利弊分析,给学生摆明道理,让学生看清是非。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自身态度的控制,避免命令性、批评性语言的出现,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且愿意倾听学生心中的想法,让学生主动对错误进行改正,而不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纠正。

引入创新元素,强化手段革新。在对学生诚信意志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上的创新,要脱离之前旧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更自由宽泛的环境中进行意志的锻炼。具体来说,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在课堂上利用思政教学向学生传递诚信精神外,还可以对教育形式进行丰富,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听取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诚信精神进行认知。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进行趣味化的诚信教育,从网上搜集一些与诚信相关的漫画,或者由教师设计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产生感染,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提升[3]。

诚信意志的锻炼要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双重锻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高校可以发挥学生会以及社团的作用,给学生会和社团下放更多的权利,突出学生作用,让学生在学生会和社团中肩负更多的工作,并在工作达成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诚信意识。

4 加强行为管理,培养良好习惯

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诚信榜样,让学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学习和模仿,进而将诚信意识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之中。除此之外,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管理,针对在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予以指出,并鼓励学生对错误进行改正。一般行为问题比较容易发现,但是要想对行为进行改正却相对比较困难。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并且在引导教育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决心,降低学生对教师的排斥心理,逐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诚信行为进行正确的判断,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以此来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出现。习惯是影响学生行为的主要因素,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对诚信的认可,并对诚信行为进行复制,从侧面减少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出现。

5 结语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从多重维度入手,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使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够达到知情行合一,让学生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够遵守诚信,并积极地强化自身的诚信意识,在毕业后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助力。

参考文献

[1]马锦君.诚信内涵的现代诠释[J].南方论刊,2010(8):95.

[2]徐兆东.杨柳松.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8-40.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篇10

一、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 学生诚信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诚信可以说是一个人需要具备的重要品格, 同时也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诚信的人才可以获得他人信赖, 才可以同他人友好共处。可以说诚信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1]。学生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当中的重要工作, 需要培养讲信誉以及守信用的学生, 这样一来才能保证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除此之外, 诚信也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也要将诚信教育作为根本, 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2]。

另一方面,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加强学生诚信教育。我国的高校规模急剧扩大, 其中贫困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 政府为保证他们可以顺利完成高等教育, 从而实施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 [3]。但是部分诚信缺乏的学生, 在学生资助过程当中的表现不如人意。为改变这一问题, 并且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诚信品质的优秀人才, 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高校资助体系以学生诚信作为前提, 学生诚信的缺失, 容易导致资助体系的运行出现困难, 从而给学生的自身发展带来恶劣影响, 所以学生诚信教育需要落实到位。

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学生诚信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的学生诚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伪造证明从而骗取贷款资格 [4]。贷款的过程当中, 往往会有学生以及家长为实现贷款目的, 隐瞒家庭收入情况, 通过请客送礼等措施笼络所在地工作人员, 从而出具虚假的经济困难证明, 以骗取贷款的资格, 获得相关的优惠政策以及照顾。第二, 拿到贷款之后挪作他用。部分贷款学生在获得贷款之后没有合理地使用贷款, 反而挪作他用, 做那些违背助学贷款目的的行为, 甚至有学生使用贷款来从事一些商业活动, 例如炒股等。也有些学生选择使用贷款购置手机以及电脑等消费品。第三, 变更信息后未能及时反馈 [5]。根据相关的规定, 接受贷款的学生在出现工作单位以及通信方式改变的情况下, 需要及时告知银行的贷款部门以及学校。不过一些学生变更工作单位或者是通信方式之后, 却未及时同学校以及贷款银行进行联系。第四, 逾期不还助学贷款。一些学生毕业之后虽然找到工作, 不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无法及时根据贷款合同的按期偿还利息以及本金, 从而出现逾期不还贷款的问题。

三、学生诚信问题的影响因素

第一,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处于转型发展的阶段, 因为体制因素以及人们思想的偏差, 导致社会信用体系比较薄弱, 失信问题严重, 政治经济等领域诚信缺失问题屡见不鲜 [6]。社会当中的负面因素, 给诚信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对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带来了消极作用。在这一社会条件下, 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 推崇功利价值, 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选择。

第二, 学校因素。学生诚信教育可以说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校虽然比较重视, 不过实施的结果不容乐观。一方面是高校诚信教育的模式过度简单, 另一方面是高校诚信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 并且教育方法也不够合理, 缺乏针对性。目前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富有时代性的内容, 导致整个诚信教育无法结合学生特点展开, 并且搞笑的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将诚信教育简单化, 严重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第三, 家庭因素。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细胞, 并且父母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其行为举止以及道德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诚信品质。学生诚信发展需要经历从模仿到内化的阶段, 父母以及教师都属于模仿对象, 不过很多家长未能意识到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当中, 推崇个人利益至上的观点, 惟利是图而罔顾诚信。这样一来自然就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7]。现实当中也有很多家长针对学生资助的优惠政策, 伪造贫困证明而获取资助。

第四, 学生因素。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 对于新观念以及新事物的接受都比较快, 存在着自立自强以及崇尚竞争的特点。不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各种思想潮流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很多学生受不良思潮的影响, 存在着严重的利己主义倾向, 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 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而忽视诚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8]。一些大学生身上不断出现弄虚作假、考试作弊以及失信违约等行为。虽然学生都意识到诚信有着重要的价值, 也认为诚信是人处世的根本, 不过很多学生对于诚信的理解停留在表层, 仅仅作为一种认识, 而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身行为, 导致出现言行不一的失信问题。

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第一, 拓展学生诚信教育途径。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最为主要的部分是在高校当中展开的。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并且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要想强化学生诚信教育, 就应当进一步发挥学校应有的教育功能。高校应当制定针对性的诚信教育方法, 指导学生接受相关的诚信教育内容, 将学生诚信教育置于高校教育工作重要的位置, 并且不断探索诚信教育的方法途径,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 开展多样化的诚信教育,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诚信观念, 这样一来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诚信意识, 改善他们的道德素质。

第二, 创新诚信教育思路。学生诚信教育并不是凭借一节课或者是一次演讲就可以实现的, 而是应当尽可能地增加诚信教育内容, 将诚信教育贯彻到学生日常的学习以及生活当中, 从而让学生时刻感受诚信教育的存在。学校还应当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诚信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们体验诚信教育。高校当中的各个社团也应当定期举办一些同诚信教育相关的活动, 借助于多姿多彩的多彩的方式, 来体现出诚信教育的价值。除此之外, 学校也要将学生诚信教育同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 让学生充分意识到, 不具备诚信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第三, 营造校园信用环境。学生诚信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诚信水平, 通过营造校园诚信环境, 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校当中, 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有利条件, 借助于宣传标语、校刊以及校内电台等不同的形式, 来宣传诚信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从而对学生生活当中的一言一行都产生影响,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诚信教育, 从而一步步养成诚信品质。

第四, 建立受助学生的诚信档案。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应当成立学生诚信度评估机构, 并完善诚信度的测评体系。一方面是要筛选诚信度测评包括的要素, 另一方面是要确定测评体系当中的各级指标, 每项指标需要定出相应的级别标准, 从而便于定位。在困难生的认定环节, 可以从健康状况、生源类别、家庭收入、教育支出以及家庭的人口数等因素作为重要参数, 建立学生贫困度的评定公式以及分类办法, 从而量化评定标准, 避免依靠单一因素导致评定出现误差。除此之外还应当规范完善同学互评、学生自评以及教师评议的程序。通过使用诚信度测评考核学生的诚信状况, 同时将结果记入到学生的诚信档案当中, 并尝试同金融机构的个人征信联网, 将重要失信行为录入其中。

综上所述, 学生资助体系能够保证家庭困难学生继续学业, 为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助学贷款的还款率底下, 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严重, 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强化学生诚信教育, 对于高校而言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当中, 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肖远.论体制转轨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 2012, 15 (6) :103-105.

[2]程轶宏.从国家助学贷款的困境看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J].黄山学院学报, 2014, 11 (9) :96-97.

[3]谭红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 12 (3) :133-134.

[4]刘文伟, 张锡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刍议[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3, 10 (8) :263-264.

[5]杨石穿.构建科学诚信教育体系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 13 (5) :106-107.

[6]史凌芳, 黄丽敏.新资助政策体系下广西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 15 (12) :236-239.

[7]李祖超, 夏丽君.高校学生资助新体系下的诚信问题预测与防范[J].理论月刊, 2014, 16 (4) :323-325.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篇11

摘要: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显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不仅干系到高校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也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危害和诚信缺失的因由,提出了强化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中国梦”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诚信逐渐成为人们在市场经济交往中必须遵照的经济伦理道德原则,同时诚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其道德品行则在极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高校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提高,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实现“中国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分析

(一)在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

高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可据笔者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就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为:近年,高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的层出不穷,据调查显示,有29%的学生曾有作弊行为,男生比例要高过女生,越到低年级作弊的可能性越降低。而且高校近年盛行剽窃之风,学术腐败的阴影一直笼罩校园。[1]

(二)在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

高校大学生在经济活动中,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困难补助。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但一些学生利用学校操作的漏洞,弄虚作假,出具家庭经济困难的虚假证明;大多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有意不交,将学费挪作他用;有些学生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银行的正常工作和学校的声誉。

(三)在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

求职就业是高校大学生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一环。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履历“掺水”现象严重,临近毕业的高校大学生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内容,虚构在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经历,欺骗用人单位,填写虚假的社会工作和实践经历,拔高学习成绩,甚至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荣誉和专长,违背基本的道德底线,致使用人单位反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毁约现象更让用人单位陷入尴尬境地。

二、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高校学习是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深远影响。如果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势必造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不信任关系,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将危害终身。而且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势必引发“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从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其诚信缺失远比其他人群的影响更明显,其引发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隐蔽性,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尚未直接步入社会参与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不会立竿见影,但一旦高校大学生互相影响,诚信缺失的人员就会出现倍增负面效应,有损高校的形象,当这些学生融入社会后,在祖国各行各业,诚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就会凸显出来。再者,高校大学生诚信的缺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实施。因此,在校期间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分析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如社会、学校、家庭等,也有主观因素如高校大学生自身。

(一)社会教育因素

由于市场经济功利性影响,加上价值多元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激荡,我国某些领域出现信用危机,这对高校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诱发了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与诚信意识的背离。经济上急功近利,造成了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观念淡漠,致使诚信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社会非诚信之风辐射到高校,高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对于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社会诚信缺失是个重要的诱发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当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校德育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规范学生行为,一些高校没有跳出传统说教模式,甚至某些高校还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水平,落后的德育手段和形式已不能适应诚信教育的现代要求。在评价机制上,存在重知轻德的弊端,内容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缺陷,不能达到实际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根本性作用,而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但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某些家庭教育往往忽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同时,家庭教育仅限于学前和中小学时期,而高校时期则被排斥在外。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子女上高校有的是知识,而且高校教育问题就是老师的事。有的家长没有做到言传身教,有时为了本身利益,当着子女的面做言而无信或不孝之事,这些行为既破坏了公民道德建设,也对子女诚信品质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四)高校大学生本身因素

当代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开放思想,但涉世不深,道德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对诚信危害性认识模糊,对诚信道德缺乏判断能力,容易放弃诚信原则,产生失信行为。特别生活中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实例,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诚信观,有时为自身利益,违心失信。当代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裕,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心理脆弱,行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为我做什么,很少考虑我应为家庭、为他人做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个人自私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双向选择时,往往为利而舍弃诚信。

(五)制度缺失因素

我国现行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制度制约少。诚信教育主要靠传统、习惯和舆论去规范,缺乏严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毕竟有限,由于社会没有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势必造成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局面。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有些学生因为不诚信,反而得到收益,而有些诚实的人反而没有得到应有好处,即使不诚信的行为被发现,为此付出的成本比较低廉,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老实人吃亏”的思想,使得一些高校大学生信用意识淡化,这是导致高校大学生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

四、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应对措施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一个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高校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一)打造诚信良好的社会环境

各个机关和单位要加强认识,充分认识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诚信重建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诚信宣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所造就的社会中间组织,如商会、工会、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是促进诚信道德因素生长和强化人们彼此信任的重要环节,这些组织的健全能够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深厚的底蕴。要规范政府诚信行为,政府自身的诚信行为可以很好地带动各行各业的诚信活动,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和威慑力。

(二)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

高校应积极营造诚信氛围,高度重视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变重智轻德现象,从德育课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教学到管理,从日常行为规范到各项校园活动,让诚信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舆论平台进行诚信宣传教育,树立诚信典型、歌颂诚信者,抨击失信者,把诚信教育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覆盖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3]加大教师队伍管理的力度。学校上要坚持诚信办学的理念,排除权、钱交易的干扰,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坚决杜绝不诚信行为,做学生的诚信榜样。对学生的管理上,要利用校纪校规,规范高校大学生诚信行为,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实践诚信行为,将诚信教育的要求由他律向自律转化,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拓诚信教育渠道,综合利用榜样示范法、视频教育法、社会实践法、心理暗示法、情感熏陶法等,整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诚信教育取得真正的实效。

(三)构建诚信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要做好对子女的诚信教育,要养成诚信的家风,遵守“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基本规范。家长要多与学校联系,关注子女在学校情况,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书信联系、定期看望、假期家庭教育等方式,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家庭教育要结合学生成长及个性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引导。避免封建家长式教育方式,在尊重子女人格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平等关系,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关键要做到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某些具体事件的细节上,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心,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诚实无私的人。

(四)完善高校诚信体系和奖惩制度

高校应为学生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基本情况、品行、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及奖罚状况,信用档案随学生人事档案交给用人单位,督促学生把诚实守信落实到学习生活之中。要完善诚信评估机制,对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适时评估,并结合评估情况开展各种诚信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诚信奖惩机制,把学生诚信状况作为评奖评优、贷款、入党的参考标准,对失信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让失信者受到必要的处罚。高校引进诚信制度,可以保障高校诚信机制与社会诚信机制接轨,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4]

【参考文献】

[1]王起友.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6):83-84.

[2]潘懋元.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两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1996(02):51-52.

[3]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24-25.

[4]郑晓燕.从诚信认知及诚信行为的角度审视高校诚信体系建设[J].东岳论丛,2013(05):188-189.

民办高校学生诚信教育 篇12

关键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教育

一、高校资助体系概述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资金与政策投入力度逐步加大, 随着《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 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资助政策带来的好处, 这些资助政策有效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 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现有的资助体系为“奖、贷、助、勤、补、免”等多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

(一) 绿色通道。

高校从新生报道之日起便需设立绿色通道, 对被录取入学但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 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入学。

(二)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提供的信用助学贷款, 帮助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用。有两种模式:一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二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三) 国家助学金。

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学生, 分为两档:家庭经济一般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500元,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500元。

(四) 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学生。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五) 国家奖学金。

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本专科学生, 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同一学年内, 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不能同时获得。

(六) 勤工助学。

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 并为学生提供校外勤工助学机会。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七) 校内资助。

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以及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助资金等, 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

二、高校中诚信感恩缺失现状与重构

随着国家和高校对资助资金的投入, 现有的“奖、贷、助、勤、补、免”多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基本上能覆盖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并保证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资助金额不断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懂感恩和诚信缺失问题。诚信与感恩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基本文化立场的体现, 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高校思政与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诚信与感恩缺失现状

感恩是对他人的帮助心怀感激, 并通过行动进行感谢。对于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无论是国家、社会或是他人给予的资金帮助都应怀有感恩之情。现状却是部分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后并未对国家和社会怀有感恩之情, 而是不按期偿还、恶意欠费, 损害国家利益。国有商业银行的助学贷款坏账率高达10%, 远高于普通贷款的坏账率。还有一些同学获得资助后对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承担社会责任并不积极, 缺乏最基本的回馈和感恩之心。

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和资助活动中的不诚信。虽然每一所高校为严肃考风考纪都制订了严格的考场规则, 但一些学生平时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 为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在考试中违规作弊;大学的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 因此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对最终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学生靠抄袭来完成平时作业, 导致成绩失真丧失诚信;国家和学校的资助金额不断增加, 一方面使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了保障, 而另一方面却使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的奖学金金额不如受到资助金额多, 这种偏差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努力学习不如使劲哭穷”的错误想法;高校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认定一般通过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来佐证, 而部分学生在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时存在夸大家庭真实经济情况的现象。民主评议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人为因素, 增加了部分同学通过不诚信手段获得资助资格的可能。一些受助学生得到助学金之后不是将其用在学习和基本的生活上, 而是用来吃喝玩乐, 甚至购置手机、名牌衣服等, 这些消费行为与自己的身份极不相称。虽然只是个别现象, 但却是严重破坏自身诚信的行为。

(二) 高校中开展感恩与诚信教育思考

《孟子•离娄上》中写道:诚者, 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意思是说诚实是天地之根本规律;而追求诚信, 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而感恩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在高校中开展感恩诚信教育, 首先应该将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将感恩与诚信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传授给学生, 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潜在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让学生明白丧失诚信将无法立足于社会。通过在校园中广泛宣传大量感恩诚信事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形成讲诚信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从思想上树立以诚信为荣、以感恩为荣的观念;其次应该将感恩诚信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 要利用各种机会在高校内外开展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诚信感恩的真正含义, 确保感恩与诚信观念能内化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通过举办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诚信感恩实践教育活动, 把抽象的说教转化为具体行动, 以鲜活的感恩教育活动为载体,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诚信。

参考文献

[1]涂德祥.资助体系下受助大学生的感恩缺失与教育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3, 01:31-35.

上一篇:企业财政补贴收入下一篇: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