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2024-07-06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精选12篇)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1

一、创业大赛较多, 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创业大赛自1998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掀起热潮, 各级政府以及部分企业发起众多创业比赛,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创业大赛, 将在学校的创业教育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在与组员的合作中形成团队意识, 不断在实战中扎实基本功。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举办了诸多创业大赛, 为高校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提供平台, 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创业大赛、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中国”大赛等, 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二、学生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高

问卷中关于“你是否了解创业教育?”这一问题, 111人选择“清楚知道”, 占总数的22.2%;151人选择“听过, 但并不了解”, 占总数的30.2%;238人选择“从来没有听过”, 占总数的47.6%。关于“你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吗?”这一问题, 62人选择“十分了解”, 占总数的12.4%;73人选择“比较了解”, 占总数的14.6%;182人选择“不太了解”, 占总数的36.4%;183人选择“一点也不了解”, 占总数的36.6%。关于“你毕业后想自主创业吗?”这一问题, 52人选择“想过, 并一直在做准备”, 占总数的10.4%;73人选择“想过, 但不知道怎么去做”, 占总数的14.6%;120人选择“没想过”, 占总数的24.0%;255人选择“我还是觉得就业比较稳妥”, 占总数的51.0%。

综上所述, 民办高校学生对创业教育还不够了解, 多数学生没有强烈的创业意愿, 且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

三、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不强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 目前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具备企业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师和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构成, 缺乏科学严格的创业教育教师选拔制度, 教师普遍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不具备综合性创业知识。

问卷中关于“你的学校有专门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老师吗?”这一问题378人选择“有”, 占总数的75.6%;122人选择“没有”, 占总数的24.4%。可见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上存在一定不足。

在对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负责人的访谈中也发现, 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室多数是由辅导员等负责行政工作的教师兼任的, 欠缺丰富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 讲授创业教育课程比较肤浅、不切合实际。部分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是由创业办的教师组成并经过省里专门的教育培训获得创业教育教师资格。但教育培训的内容还不够完善, 考核标准还不够全面。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总体上表现为数量短缺、缺乏创业教育专业知识和创业实践经验。

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问卷中关于“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这一问题103人选择“是”, 占总数的20.6%, 397人选择“否”, 占总数的79.4%。通过对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负责人的访谈发现,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

创业课程作为创业教育中的教学内容, 对学生的形成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和成熟的创业心理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我国的创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重理论、轻实践, 欠缺关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课程。对创业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服务于创业实践, 但目前多数高校均是重视理论不注重实践, 缺乏创业实习基地。创业教育的一般性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使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能力、抗挫能力、合作能力等创业基本能力十分欠缺。第二, 忽视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的培养。第三, 直接引进国外教材缺乏完整科学的本土化教材。第四, 教育目标过于宽泛。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影响, 创业教育目标强调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 没有明确具体地对学生的每阶段学习设置科学合理的目标。第五, 创业课程鲜少设为必修, 与专业课程相分离。创业教育虽得到政府以及各地高校的重视, 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创业课程, 但多数高校仅将其作为公选课, 没有与各专业学科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且课时数较少。

通过对我国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笔者发现, 目前政府政策支持到位、创业教育环境优良, 创业大赛众多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但仍然存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学生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和创业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着手构建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壮大。

参考文献

[1]何丽丽, 王飞民.民办高校KAB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12) :148-149.

[2]丁晶.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3 (8) :86-87.

[3]李强.对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的思考[J].山东英才学院报, 2012, 8 (4) :6-8、11.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2

(杨同前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淮南

232038)

文章摘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虽然高校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但创新型人才不足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创新培养思路,注重培养实效,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必须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为国家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要求将越来越迫切。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同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创业教育历史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面向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才正式拉开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序幕,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机构及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培训。目前,高校主要通过GYB、SYB、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大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据麦可思对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三届略有上升,2011届达1.6%。图1: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时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图1显示,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不断的提高,但同国外发达国家20%的创业比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要求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但此数据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高,主动性不强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观能动性不足,相关工作只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疲于应付,在工作中缺乏思路,各项工作仅是形是而神不是,严重影响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际效果。

2、教育覆盖率有限

由于培训名额、学生时间安排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创业创新教育在学生中并没有真正普及,许多学生没有接受相应的教育,这也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创业模拟实训为例,有资质开展培训的高校只是一部分,而各高校培训的名额有限,按1年300个名额计算,也大概只能占一届学生的八分之一左右。

3、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

许多培训教师只是接受了相关资质的培训,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实践知识,这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纸上谈兵的现象,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缺乏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会使他们在将来面临实际问题时无从解决,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1、加强高校自身创新能力提升

袁贵仁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提出,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质量的灵魂。高校唯有在办学思路、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一个良好的环境,产生引导和刺激的效果,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创新人才。

2、完善机构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归口于学校的就业管理部门,由就业工作人员兼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这往往会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将精力完全注重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工作不专,工作疲于应付,流于形式。高校必须完善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系统、全面的开展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3、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 认真、科学遴选培训教师,选择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邀请企业领导、创业校友和工商税务部门领导为客座讲师。同时,通过教师顶岗实习、企业挂职、鼓励教室创业等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一支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4、强化课程建设

精心开发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制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考核过程中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力求课程开设取得实效,不流于表面。

5、引导发挥社团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年轻大学生的兴趣组织,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要重视社团建设,以加强对社团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托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6、完善实践条件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规范和引导学生校园市场行为,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营条件,使学生在具体的市场行为中培养、锻炼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从实践锻炼中得到的意识是最坚定的,能力是最实用的;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计划成熟、可行性高的创业者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提高创业项目的孵化率,从而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7、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

学校通过资金划拨或寻求企业合作或校友捐赠等形式,积极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一方面用于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对在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师生进行奖励,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思路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37-03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悄然兴起,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但给全社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给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结合今年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

一、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沿革及现状

对比国外的高校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与国外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始于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此计划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开始举办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西北工业大学在2000年成为最早为本科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高教司举办了两届“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这些高校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形成了几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显示,全国95所MBA培养院校中有80%以上开设了创业及相关课程,如创业学、创业管理、创业理论与实务等。部分高校还通过调整教学方案,加大创业选修课程比例,拓宽学生自主选课空间。还有一些学校举行“校园创业计划”竞赛,设立“创业基金”及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心等,这些活动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5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把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引入中国,正式启动了中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意识、了解创业选择、提升就业能力。并于2006年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全国6所院校进行项目试点。2006年8月,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试点,6所院校通过项目组评估,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2007年厦门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50所高校覆盖该项目。

同时,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创业教育专业学术会议不断召开。南开大学举办了“首届创业学与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2003),浙江大学举办了“人力资源与创业管理研讨会”(2004、2005)、“创业与家族企业研讨会”(2005),清华大学举办了“亚洲创业教育会议”(2005),吉林大学举办了“创新与创业国际研讨会”(2005),共青团中央与国际劳工组织举办了首届“联合国青年就业网络中国项目合作办公室年度总结会暨青年创业教育国际研讨会”(2006),浙江工商大学举办了“中英创业教育发展论坛”(2008),清华大学举办“中国首届创新与创业国际学术会议”(2008)。

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一种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还没有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够普遍,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要求,许多城市还没有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致使创业教育难有显著实绩。

二、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路

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并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应着力于强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拓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内涵,打造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

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仍有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举办零星的创业讲座阶段,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的高校仍在少数。二是对创业教育涵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而不是“老板”,片面性的理解必然导致现实中创业教育的重精英教育,教育机会不均等;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重技巧培训和能力提高,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等问题的产生。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而创业精神的本质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始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将他们的创业意识,通过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表现出来,通过他们在市场的实践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因而高校创业教育首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锻炼创新能力展开。创业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也包括学生的个性发展、创业意识的激发,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从而普遍提高学生开拓性的自主创业能力;其次从观念上要改变创业教育只对少数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由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因此一开始就刻有极强的精英化教育痕迹。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少部分人的骄人业绩。各个学校设立的学生创业机构,如“创新实验室”、“学生创业俱乐部”、“科创中心”,都是精英化的机构,大部分同学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只能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把面向大多数学生培养创业基本素养的普及型创业教育和面向少数学生的理想型创业教育相结合,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助推器,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的全过程中去。

2.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建设应着重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考核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从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以及组织创业竞赛等操作层面上,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之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相脱节。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是在学生大四期间才开设,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体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及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未能发挥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建立现代创业教育模式,必须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以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基础,在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突破学科壁垒的相关学科互补的综合课程设置,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课程的实践化程度,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力得到锻炼、开创性思维得到启迪,尊重学生教育主体的地位和自主的要求,灵活的设置课程,顺应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要求,以满足学生人格、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积极探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利于其思想和热情表达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等。创业教育从实施空间上讲,可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就是在保持现行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把创业所需素质目标(如科学文化素质目标、职业技术素质目标、创业素质目标)通过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如在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的教学中,用典型的创业案例来组织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用组织讨论甚至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加深学生对创业的有关知识的理解。课外就是要把大自然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都作为我们的教科书,作为我们创业教育的载体。创业是一项立体的开放的活动。创业教育应该走出课堂,通过开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标,为学生提供交叉学科学习、实践、创新的平台,探索“学习——科研——创新——实践——学习”的创新学习模式,营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的新型学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努力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文化氛围。课内讲授与课外辅导是创业教育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形成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

在评价考核方面,考核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核能够对教与学双向实际效果进行有效的质量评定、检测,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以往以知识为中心、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以模仿、记忆为目标,结果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应该建立以考察综合能力为宗旨的形式多样化的,结果具有反馈分析价值的考核体系。要突出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知识能力结合的角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能力的高度评价学生。同时注意完善相应的教学保障体系,与之配套建立一个开放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学分制和学籍管理等方面探索出一种更加灵活的管理机制,营造一个开放的灵活的评价考核体系。

构建良好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实施创业教育,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创业教育理念与创业文化的引领者、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传播者、创业实践的积极践行者。然而,目前大多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中教师自身缺乏创业经验和体验,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这就制约了创业教育向深层次的发展。因此,要深入落实创业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构建一支专兼职动态发展的创业教育专家体系是当务之急。提高师资水平的主要途径,一是高校可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人员,通过培训后承担创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管理等工作,同时注重创造条件适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创办经营企业以及各种研究活动,增强其管理实践经验。二是培训、国际合作、引进短期海外教师等形式尽快提升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水平。三是从企业和政府中聘请一定数量的既有实践管理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他们从创业相关环节的操作给学生以启迪与指导,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促使其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

3.紧密结合高校就业形式,开创高校实战性创业环境。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规模发展,从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时代,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50万人,2006年就达到413万人,2009年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成了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就业途径的有效方式。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创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社会需求的实际是需要大量高技术、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而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未能满足社会的这种需求。学生的实际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很强,但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沟通协调等能力是他们的弱项,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有利于创业教育更好的更持久的开展。例如,创业技能竞赛是大学生模拟创业、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素质的一项有效方式。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来设计创业技能竞赛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可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竞赛、职业形象设计、管理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创业计划竞赛等等。其中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应该成为核心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是规划者在认识自我、评估环境的基础上对职业目标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策略的确定。这是一个创业者自我识别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自己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计划的过程。能够进行自我规划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不错的效果。创业计划竞赛目前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校园活动,并已形成了一个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高校在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4.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多方搭建高校创业教育平台。

良好的创业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创业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注意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对于高校而言,高校要从学生入学时起,就着手培养其创业、创新思想,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产生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这样一来压力感就会带动并促使创业、创新思想在其头脑中逐步的形成,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力度宣传国家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政策、金融资助等方面信息,加深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精神和实质的认识。其次,要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再次,结合创业活动实践性的特点,可采取社会力量参与式的创业沙龙、创业论坛或者创业讲座,既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能检验高校大学生团体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

除高校这一主力之外,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也是高校成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其中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在其中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考虑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政府可将自己定位为政策的制定者、实践的指导者以及资金的支持者,从多方面为高校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此外,政府和社会的指导、扶持和保护应该贯穿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建立一条有效引导高校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培养创业人才的保障通道。

总而言之,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地加以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各校实际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友永.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2 刘 敏.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 唐德海、常小勇.从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历程[J].高等教育,2001(4)

4 刘 帆、徐 林、刘 川.中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发展和挑战[J].中国青年研究,2007(9):5~9

高校创业教育探讨 篇4

(一) 大学生创业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 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较深, 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不足, 创业积极性不高;其次, 创业观念过于理想化, 与实际相脱离, 或过于教条化缺乏创新思维等;再次, 社会经验不足, 导致创业初期盲目乐观, 对失败挫折缺乏预见性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一旦经历创业挫折和失败, 就会痛苦迷惘甚至放弃。因此, 培养优秀的创业素质势在必行。

(二)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者既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 创业教育者大多由辅导员、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教师、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思政课教师兼任, 缺少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一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经历的专职教师队伍。许多教师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规律等缺乏足够的了解,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三)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 课程内容单一。创业课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脱离社会实践, 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其次, 缺乏创业教材。很多高校将管理类课程教材作为创业教育课程教材, 缺少统一权威性的创业教育教材, 没有结合高校自身特色自编教材或讲义;最后,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一些高校的创业课程仍停留在对创业设计竞赛的指导和毕业就业指导层面上, 与专业课程相比, 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和长期性。创业教育课程没有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很多学生创业激情有余而专业内功不足。

(四) 创业教育方式方法落后。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仍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社会实践环节,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组织与机构, 但仅仅是对创业政策、创业法律法规等的宣传教育, 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帮助不大。

(五) 创业教育环境氛围不浓。

目前,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 其实大多仅停留在简单社团文化活动的层面上。部分学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 “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创业教育缺乏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

二、高校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一) 重视理论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

1、理想信念教育调动创业热情。

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伟大目标, 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创业相结合, 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立志为国家分忧解难, 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规范创业行为。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创业者必备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大学生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努力实现职业道德、法制教育与创业的有机结合, 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 规范创业行为, 从而保证创业实践活动的有序健康运行。

3、心理健康教育调适创业心态。

创业充满着无数挑战与曲折,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 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创业相结合, 发挥二者的合力。具体而言, 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心态, 养成乐观向上、自信勇敢、开放合作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

4、形势政策教育助力创业成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形势和政策教育与创业结合起来, 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 帮助学生科学地分析目前就业创业形势, 解读创业政策, 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创业。

(二) 采用多种方式, 提升创业素质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从单纯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确立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前提的教育观, 紧紧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由被动等待就业向积极主动创业转变。

2、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性思维素质是创造力的源泉, 是进行创业的思想基础。要转变“不需要文化素质教育, 仅靠技术和能力就行”的错误观念, 全面强化素质教育, 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 真正做到科学创业。

3、端正就业创业态度。

创业实践的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 如果没有过硬的创业品质、良好的创业心态, 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树立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增强抗挫能力, 健全人格。

(三) 加强教师培训, 优化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培训。

要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对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育培训。首先,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由理论灌输到结合实践, 由依靠教材理论到亲身实践总结等;其次,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专家等做创业教育辅导讲座, 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最后, 丰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 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鼓励教师支持参与一些创业项目, 提高教师创业实践指导水平。

2、优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等, 还应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注重选拔优秀创业教育教师的同时, 聘请职业指导师、风险投资家、企业家等走进课堂, 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优化师资队伍。尤其要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加入队伍, 通过介绍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 使学生面对面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创业氛围。

(四) 推进教学改革, 完善课程体系

1、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化。

第一, 开设基础类创业课程。介绍一些创业基本常识, 如市场动向分析、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计划制定与实施、创业团队组建等, 为创业奠定基础;第二, 开设专业类课程。针对创业活动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设置课程内容, 如生产经营、市场销售、日常管理、创业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 通过系统的专业化创业教育,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 开设特色类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类创业技能课。

2、结合学校特点选用精品教材。

在创业教材的选择上尽量使用国家级或省级精品教材。同时, 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创业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变化必然引起创业教育内容的变化, 教材内容自然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要保持创业教育课程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专业教育渗透创业教育内容。

各专业课教学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内容包括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品质、积累创业知识等。特别应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 激发创业潜能, 积极引导学生从“要就业”向“要创业”转变。

(五) 转变教育方法, 注重实践活动

1、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首先, 讲解理论知识应结合专业相关科研课题、项目等, 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其次, 转变教育方式。由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向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系统创业教育转变, 由短期阶段式教育向长期全程式教育转变, 由简单培训、选修课向开设必修课转变;最后, 改变教育方法, 举办专业人士讲座、成功案例研究、模拟创业、创业话题辩论等各种形式的研究型学习讨论活动。

2、开展丰富实践活动, 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与具体的创业实践相结合。

支持学生组建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团体, 设立创业指导中心,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服务条件, 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办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利用暑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 使学生在成为认识主体的同时, 真正成为实践和创造的主体。

(六) 优化服务机制, 营造环境氛围

1、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高校应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机构, 系统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并协调各方关系提供良好的服务。资金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一大难题, 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创业优惠政策, 联合校友、爱心人士、企业、地方政府等共同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由大学生先提交合理的创业项目, 经评审合格后, 可申请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另外, 还可以联合企业、地方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作为学生创业的实验平台, 为学生创业积累宝贵实践经验。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改革学生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方法, 给学生更多空间和时间去进行创业实践。

2、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广播、校报、橱窗、网络等多种渠道, 广泛宣传创业文化、创业优惠政策等, 同时重点宣传本校创业成功案例, 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 如创业成功者的现身演说、创业文化论坛、创业主题竞赛、创业项目分析预测评估等, 形成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 2008.71.

[2]张桂春.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 2011.4.

[3]王本贤.高校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2.11.

[4]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 2012.2.

[5]卢新文.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1.

[6]于波, 孙官耀.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15.

[7]肖开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23.

[8]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 2012.7.

[9]燕波涛, 赵恩超.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2.

[10]陈春琳, 薛勇.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1.4.

[11]姜莉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 2012.11.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 篇5

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试图在创业活动或创业运行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寻求一种关联和纽带,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将它们交互在一起。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的三个步骤基本完成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

1.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

从创业任务到行动领域是创业教育开发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创业运行过程(或环节)以及创业企业的岗位进行创业任务分析,通过提炼和归纳形成创业能力领域,即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创业任务分解与整合的结果,是创业情境中构成创业能力的创业任务的集合。行动领域的形成需要校企合作,行业专家、创业教育专家积极参与,但主要是以企业或企业家为主导来完成。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

行动领域必须按照教育规律转换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课程,并由此形成课程体系。现行的KAB、GYB、SYB、IYB、EYB是一种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长三部分。由多个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注意解决课程的数量、课程的表述和课程的排序等问题,比如课程的排序要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和创业规律。学习领域是以创业任务和创业过程为导向的,这种基于行动体系的导向,注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行动”并非“行为”或“活动”,所以这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更多体现互动性。

3.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

学习情境即学习单元,或称主题单元、主题学习单元,多个学习单元组成一个学习领域并将其具体化。学习情境构成要注意解决单元的数量、功能、属性和关联等问题。学习情境设计要具备创业过程特征且要实现搜集、决定、计划、实施、控制、评估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当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还涉及课程载体的问题。课程载体将学习情境具体化,课程载体可以是虚拟的、仿真的或真实的。课程载体呈现的形式可以是模块、案例、项目或问题、活动,但要赋予其内涵,即要呈现传递的信息或概念。学习情境或课程载体的设计为学生实现了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从“有形”到“无形”再到“有形”的路径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特征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核心地位。课程是方案,教学则是课程方案的实施,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诸多特征已在职业教育中有所凸现,比如教学目标的能力本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行动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根据以上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设计,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及教学具备以上特征的同时又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情境性、能力本位特征。

1.情境性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获得创业活动中相关经验和策略为目标,置于行动体系之中由实践情境构成。所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情境性的,其教与学的参照系统也必然是情境性的。情境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明显。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是指导优先原则,行动体系课程教学是构建优先原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是建构优先、指导优先融合下的构建优先原则。这种教学原则基于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假设且不否定教师作用。这种原则强调学习情境是刚性的、具体的、无需对创业情境加工的真实存在且具有典型意义,更强调学习情境是柔性的、集成的、对创业情境加工过的建构存在且具有普遍意义。这种原则强调复合型学习环境的创设,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更强调主题导向的学习环境创设,模块、项目或问题意义上的课程载体。基于行动导向的创业课程教学就是在寻求建构与指导之间的平衡,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性,强化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到企业或创业园区参观调查、公司模拟、沙盘、商业游戏以及具体操层面的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益做法。

2.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定位,以创业需求为根本的创业行动能力培养是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关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因此可以将创业能力纳入职业能力的范畴。职业能力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互为联系且处在不同层次,以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创业行动能力是通过完整的行动过程来实现的`,学生的反思也贯穿于完整的行动过程中,学生反思中有行动,行动中有反思,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与行动中提升创业行动能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创业任务为基础,以完整的行动过程为主导,课堂内容、课堂结构与创业内容、创业环节相对应,教学过程与创业过程相一致,认知过程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因此这种课程与教学有利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形成创业行动能力,也有利于关键能力的提升(关键能力的核心是创业行动能力)。国际上通行的创业模拟实训就是组成一个真实的经营环境,按公司的经营资料和业务流程设立模拟公司,展现出创业的基本过程和核心工作任务,工作岗位按模似公司的经营需要设置,学生担任各岗位的员工并实行“工作任务制”。在这种课程培训体系下,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创业任务或创业活动来提高创业行动能力并将其迁移到现实的创业实践中去。

三、课程与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伴随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困惑或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学校课堂、课时、课本的管理体系的约束,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滞后,先进教学设备与优质资源的缺乏,大班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冲突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现实中解决。除此之外,以下两个问题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1.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是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案例、项目、模块等来完成,即主要通过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来完成,但一味强调创业实践活动的直观反映又会否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创业理论学习是基于指导优先或科学性的学科体系,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是基于构建优先或情境性的行动体系。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互不排斥,相互交融,科学性与情境性功能互补,并行不悖。所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需要创业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当然更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集成化,强调科学性与情境性的同等重要,但更强调要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为主,要对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内容比例做出抉择。如何融合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两种教育理念,如何看待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如何分割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两者内容的比例又分别在何时呈现等问题都需再认真思考。

2.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色的重新定位

民办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 ; 创新创业 ; 校企合作 ;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51-01

創新创业教育管理是应用型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对于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保证高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西安培华学院可追溯到1928年由陕西女子职业教育促进会筹办、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职业学校,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并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2007年成为西部首家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民办高校。近年来,在陕西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培华学院正大力探索以校企合作为载体,融合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现状

纵观目前绝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未探索出适合自身特色的一种管理模式,所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意识形态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存在误区,不能从旧的教学理念里解放出来,把创新创业当做一种口号,停留在理念层面;另一方面是学校经费捉襟见肘,出于利益考虑,对于未知领域不愿投入足够的资源开拓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固守短期内给学校带来利好的一些领域。

要真正使民办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深入贯彻实行,不断探索量身定做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就必须花大力气解决上述所提到的各方面问题。西安培华学院应依据各院各系学生素质和专业特点,探索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模式,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二、管理模式探索

西安培华学院对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丰富的经验,几十年贯彻一个核心理念:培养学生应用型综合能力,要达到这一点,关键要素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一致性,而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所以归根结底,培养学生的应用型综合能力就是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大智能紧密的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西安培华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一种管理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管理是一种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生产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管理。

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十分重视生产实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但这绝不是否定传统知识传授,否定课堂理论教学。恰恰相反,校企合作教育管理需要以理论为依托、基础,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实现企业、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共赢。从学生角度出发,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亲身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更深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了解自身存在的差距,学习能更有的放矢。从企业角度出发,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可以使自身对人才的要求真正为学校所了解和接受。通过真正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使学习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

以西安培华学院会计学院财管管理专业为例,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让一部分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中兴西安研究所人事体系财务管理部门参与实践,首先从意识形态方面有一个深刻的变化,学生要接受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培训,了解这个企业运营理念和运营机制,熟悉企业的沟通习惯,打破学校学习阶段自我意识,更强调集体感;其次一天八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对于学校散漫的生活习惯也使一个考验;熟悉日常流程、提高业务能力、注重强执行力、服从领导、增强集体荣誉感、高效工作等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不是一蹴而就。

三、所取得成果

经过类似与上述为例的校企合作,西安培华学院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管理模式——CRAMS模式:C(cooperation:合作)、R(Rea swords and spears:真刀实枪)、A(Advance adaptation:提前适应)、M(human job matching:人职匹配)、S(Satisfactory:多方满意)。

西安培华学院根据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需要,基于“面向企业、面向生产、面向服务”的理念,定位准确,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强自信、能创新、有专长、善沟通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密切进行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主张以实践教育为主的培养方针。

四、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篇7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 最早从经济学的角度定义了创新概念。他指出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利润。从这一定义出发, 说到创新, 可以是技术方面的创新, 可以是营销方面的创新, 也可以是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等。

那么什么是创业呢?所谓创业就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 创建企业和发展企业。创新与创业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新办企业, 如果没有任何创新, 只是一味模仿, 很难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大企业如果不能容纳和鼓励创新, 则有创意、有想法的员工很有可能会离职去创业, 大企业本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下来。创新要转化为生产力, 只有通过企业特别是新创企业这个载体才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 大多缺乏雄厚的资金和物质基础, 他们在资金、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劣势, 而年纪轻, 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条条框框的约束相对较少, 不容易循规蹈矩, 这正是他们的优势。用创新的思维去创业, 用创新的技术提供产品与服务, 创业成功的概率会提高很多。而没有创新, 失败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这些正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经常要放在一起讲的重要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和精神, 其次就是培养人创新创业方面的技能, 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使学生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 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输送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建设者。有条件的学生在毕业后立即创业当然也可以, 但更多的学生可能是工作若干年之后, 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行业知识积累才去创业, 这更应是常态。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 课程定位出现偏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9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就提出:“高等学校, 必须将创新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然而现在的导向似乎与此有偏离。1998年, 全国高校招生108.3万。2014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727万。随着这十几年大学的普遍扩招,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教育部于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以创业带动就业, 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似乎更看重各种创业赛事, 比赛拿奖似乎更能给学校争光。而从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若干年的情况来看, 拿奖的似乎最后也没把企业真正做成。

2. 师资力量薄弱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由于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2000年以后才逐步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 很多教师都是原来讲授经济类、管理类课程转过来的, 也有少数是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师转过来的。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 大家都还在逐步摸索中。比较有名的是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承办的大学生KAB (Know About Business) 创业教育项目师资培训班, 还有南京审计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等, 这些都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方面教师的培训做出了贡献。但与其他课程相比, 创新创业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可能更强调实践经验, 而大多数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 在企业从事过几年工作再来高校的很少, 而对创新创业确有感悟和心得的就又是少之又少。加上很多学校表面上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实际上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却是很多骨干教师都不愿意花时间去做的“偏门”, 这些都使得师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 课程内容设置缺乏规范

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偏重于创新, 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内容则偏重于创业。偏重于创新的, 可能在如何开发创新潜力方面讲得较多;偏重于创业的, 可能在如何组织团队、如何进行营销、如何编制商业计划书方面讲得较多。对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来说, 有些高校把创新管理设为必修课;对大多数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 创新创业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来设置的, 而这些课有很多又与创业大赛等有关比赛挂钩, 似乎了解和撰写商业计划书成了选修课的核心内容。

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1. 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人类发展到今天, 积累的知识总量已经是浩如烟海, 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比较全面地掌握。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 一个人即使不知道某一个知识点 (即使是其所学专业领域内的) , 假如需要的话, 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区论坛、网络视频等途径比较迅速地学习。所以, 在当今时代, 掌握存量知识的重要性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经大为下降。发现新知识, 有所创新, 已经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标志。从另外一个方面讲, 创业的活跃程度则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从微软到facebook, 很多卓越的企业都是年轻人从小企业做起发展而来的。创业实际上比一般的找工作就业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包括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应是当代高等教育无法忽视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 不要把眼光过多地放在创新创业赛事上, 好像不拿几个奖,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没什么成绩一样。

2. 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育人,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说:“大学首先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现在大家对大学的定位有一个误区, 那就是过于强调创新成果、论文数争创一流等, 这样很容易把学生给忽略掉。”现在的高校招聘, 过于重视学历与论文, 而从企业实务人才中引进教学人员太少。如果自己有过成功创业经历或者在较大企业做到中层, 而又愿意花较多时间来育人, 会大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而另外一方面, 如果一个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强调论文导向, 那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付出较多心力的教师可能在论文发表方面不太突出而吃亏, 从而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 就是以模块化思想方法为指导, 将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 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 然后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 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至少应包括思维拓展训练、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商业计划、创业法规等几个模块的内容。如果一个教师能胜任所有模块的内容, 那自然很好。如果每一个教师只擅长讲某一个模块, 那么如何分工协调就成了影响整个课程质量的关键。当然, 如果能经常请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来举办励志性的讲座, 也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兴趣。

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之外的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将给学生提供多元化成才道路的选择, 如能有效推广必将大大提高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 涉及注册、融资、税收、培训等诸多方面, 我们相信未来十年高校毕业生将迎来一个创业的高峰期。

摘要: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 课程内容设置缺乏明确规范, 课程定位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真正从高等教育基本目标的高度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建立骨干教师乐于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必将有力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迅速开展,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定位,模块化

参考文献

[1]陈劲、郑刚编著.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24~25

试论高校创业教育 篇8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 创业教育, 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这种人应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 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及第二课堂活动开展, 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 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

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创业教育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为通过创业教育发挥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不仅可以创造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机会, 而且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这将成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当然, 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 也不完全意味着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 而是将创业的种子播撒在大学生的思想里,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 这样, 当机会来临时, 他们就会抓住机遇进行创业。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开展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 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人才, 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可以为科技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基础。 因此, 开展创业教育, 大力培养创业型人才, 是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对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与社会供职不同, 创业过程中, 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在所难免, 这就要求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 另外,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般都是根据个人所学专业知识或兴趣爱好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业, 他们做的是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或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 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个人才能, 实现其人生价值。

3.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就业形势变化需要, 缓解国家就业压力,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使其掌握自主创业方法和途径, 造就自我发展的能力, 变被动的就业观念为主动的创业思维, 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在目前社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 而且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 从而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

三、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1.创业意识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创业意识的创业行动很难走向成功, 因此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 创业意识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 通过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大学生树立起敢于独立开辟人生道路、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精神及勤于实践、敢于竞争、不怕失败、坚忍不拔的品质。

2.创业知识教育。

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涉及心理学、法律、财务、营销、税务、管理等领域, 因此, 创业知识教育应渗透到各门课程中, 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内容, 形成和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掌握善于应用知识、拓宽知识视野的本领。

3.创业能力教育。

创业能力是一种能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 是学生未来走向创业之路必备的关键性因素, 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活动取得。 创业意识要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动, 要以创业能力为后盾, 没有创业能力做后盾, 创业意识必将被创业的艰难慢慢磨蚀。 同时, 创业能力是学生未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业活动的必要保障。 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创业教育的核心, 又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途径。

4.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所谓创业心理品质指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 因为创业的过程始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希望与困难同在。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必定会遇到种种难题和障碍, 只要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一个障碍迈不过去, 就有可能使创业者一蹶不振。 创业中要有承诺和责任感, 还要诚实守信。 因此, 加强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追求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使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大学生走向创业成功的必然要求。

四、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 以创造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意识。

学校教育不等于职前岗位培训, 它给学生提供的是走向社会的起点, 而不是终点。 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是一个“既成”和“未成”的结合体, 具有未确定性。 教育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唤醒人的自由意识, 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现成的存在物, 而是一种必须通过自身创造性活动不断向未来开辟可能性并塑造自我的存在物。 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 教育要引导个体去创造, 从而迈向更高的“未成”, 使人在永无止境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提升, 丰富“人”的内涵。 因此, 以创造教育激发创业意识对习惯了旧模式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对他们开展创业教育, 首先要让他们明白, 创业不只是社会精英分子的所为, 还应成为大学生的勇敢追求。

2.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如同营造学习氛围一样重要, 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应持续存在于学生学习全过程中。 我们要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支持, 除了有方便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和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外, 还要经常开展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创业计划大赛, 邀请成功人士举办一些创业讲座,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欲望, 学校可成立创业协会、模拟企业家协会等组织, 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 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纸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相关活动营造和渲染创业氛围, 并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保障。 笔者对兴义师范学院开展创业培训 (SYB) 进行调查, 学生对此类活动反响较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落实创业教育的要求。

高校应大力开展针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 提供选修课数量, 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设置科学、完善、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起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计划及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 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要体现时代性, 具有特殊性, 紧密联系本地实际。 注重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欲望。 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4.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包括联合方式;平台形式;为企业策划符合当地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课题研究。 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 二是通过一定的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作会等组织机构,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 制订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 鼓励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创业项目;三是通过校内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加创业体验, 为将来创业做准备。

5.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应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创业存在许多未知因素, 除了有经济头脑和创业知识外, 对资金来源或融资办法、市场动态与市场运作、政策与法规、风险意识与经验、企业行为与创业背景等在现实创业中规范与不规范两方面都要做深入调研, 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因此,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课堂, 步入社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小企业、小公司, 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 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涵义,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把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只有这样, 高校才能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创业教育内容主要是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教育, 途径主要是转变教育观念, 以创造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教育氛围;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内容,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岩.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3) .

[2]蔡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青年探索, 2002 (4) .

[3]吕东伟.从深层次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J].新华文摘, 2003 (6) .

[4]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 2004 (6) .

[5]袁虹.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科学教育, 2004 (9) .

[6]周晓平.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 .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初探 篇9

1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石油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得英国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失业率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到80年代, 失业率达到顶峰。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英国政府提出了自我雇佣 (s e l femployment) 的创业培训项目, 培训中不仅传授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 而且培养创业意识, 开发创业能力。政府认识到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987年, 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 (Enterpri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 EHE) , 这是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政策的开端。这个计划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要求大学不仅仅只传授一般知识, 还要将与工作相关的学习 (work related learning) 也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1997年迪尔英报告提出应该扩大创业教育, 1999年12个科学创业中心在全英大学中成立。2008年3月, 英格兰的创新、大学与技能部 (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 Universities&Skills) 向议会提交了一份白皮书《创新国度》 (Innovation Nation) , 从创新的角度强调了创业能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并要求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教育活动。2004年, 英国政府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 主要是促进高校、地区等之间加强联系, 鼓励大学在学科课程中加强创业技能的培养, 同时对国内外的创业教育开展研究, 为英国的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正是由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施行,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日趋成熟。

2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特点

2.1 较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内容。在英国高校的创业课程里, 既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又有渗透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教育, 还有课程以外的创业实践活动。其大学创业课程名目众多, 某些高校还针对特殊需求开设相应的创业课程。例如, 社会创业课程关注社会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创新问题等。各高校还将创业教育从商科向各学科拓展与渗透, 将创业知识融合到高等教育的各学科领域。如据英国国家创业教育促进委员会2007年年度报告指出, 近40%的创业教育是由非商科、非管理类学院所提供。

而从其师资来讲,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配置有严格的标准, 依据创业课程类别的不同而有区分。同时政府大力鼓励并选派优秀教师从事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人员充足, 专业化水平高, 且拥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比例高。

2.2 多渠道的创业教育资金来源

拥有持续而充足的经费是高校创业教育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自创业教育开展以来, 英国政府就通过大量的投资鼓励大学开展创业教育, 如启用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科学创业挑战基金、新创业奖学金等多种基金资助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

此外还有少量比例的欧盟资助以及捐赠。

2.3 全社会参与的创业教育文化体系

英国政府和社会对创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的创业文化氛围以及支持体系。如政府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创业教育和创业者提供了保障;高校和诸多具有专业水平的协会组织、创业中心为创业教育提供具体的支持和指导;而校外力量特别是企业的参与使得高校创业教育更加明确市场需要, 更具有方向性。

3 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3.1 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英国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所有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因而课程教学也不是局限于经济学院, 而是涉及到了所有的专业领域。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些创业课程或活动, 而是涉及整个高等教育理念、目标等一系列改革。要既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也有专业创业知识的教授;除把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外, 还需要将创业教育的学习更系统化、实践化, 培养学生发现机会、把握创业机会的意识和素质,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3.2 完善创业教育支持和服务体系

首先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政策的完备可以促进创业环境的改善, 而创业环境的改善反过来又能促进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发展。其次要创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创业教育因其实践性等特点, 成本要相对普通教育高, 因而除了政府的投资与支持, 还需有多渠道的创业教育资金来源, 以支撑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创业的成功。

3.3 形成全社会创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创业文化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 全社会的参与才能使得创业教育顺利有效的开展。而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 高校本身应该制定各种创业政策与创业制度, 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 更要努力形成有利于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此外, 高校还需获得政府、企业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与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产学研结合, 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创业实践机会, 促进整个社会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

[2]NCGE.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07 Executive Report.2.

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 篇10

新的时期需要新的人才。而当下社会最最需要的是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新生力量的存在, 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陈旧传统的观念, 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并剖析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深刻涵义, 把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素质、创业能力, 具有首创精神的人才作为要务来抓。只有做到了稳抓实抓, 才能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抓住人才培养的先机, 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

高校里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首创能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主要就是培养一种首创精神。另一方面, 能够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 通过各种创业课程向大学生介绍相关的企业知识, 促使学生们直接实现创业实践。并利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所具备的才能和技术用以自筹创业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这样一来, 大学生既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同时又能为其他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可以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的同时, 也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1.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发展大跨步的时代, 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创业能力、无畏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已成为当下的主题。经济发展势必对很多工作岗位带来冲击性的影响, 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中越来越需要适应新型工作岗位、适应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适应国际形势的新人才来挑起社会发展的大梁。在诸多新兴产业中, 可以说为很多就业者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及创业机会, 在此背景下自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就业者和有能力有胆量有实力的创业者的出现。据统计, 我国现在相当多的行业需要创业者, 存在创业者供应不足现象。由此可见,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尤为重要。培养高校优秀创业人才、提升高校创业教育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需。

2.高校创业教育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直以来, 高校多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 忽略了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而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 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已然不是高校的最终目标, 高校必须针对这个时代的实际而做出相应的变更、改革以及创新。可见, 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各个高校必须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才能行得通。为了适应如此快速化、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态势, 高校必须提倡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 不只再是单纯的理论家的培养。时代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现代化经营理念、具有现代化经营手段、具有现代化经营实践的创业型人才。我国很多地方高校正经历着转型期, 这也是重要的转折期。在此期间各高校不只是降低录取门槛这么简单, 而是应该大力实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应让大部分的大学生和毕业生从象牙塔走出, 走向一个真正求真性的、实践性的、创新性的阶段。与此同时, 高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使学生不满足于为人打工。而要鼓励和教育大学生们自己做企业、当老板, 从“求职者”向“创业者”转型、从“打工族”向“企业家”转型。如果大学生还是如过去一样只知等待所谓的工作机会的话, 那么他们将面临的是更大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就业压力。反之, 创业教育如果倡导大家积极地开创事业, 自主创业、创办企业的话, 那么无疑会加快我们经济前行的步伐。同时, 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也可以令高校走向一个新的发展轨迹。并且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 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是岗位的创造者。可以说, 高校创业教育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大需要。

3.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主流形势是就业难、岗位相对不足。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自主创业精神, 为自己开辟一条新的、宽阔的道路。高校应鼓励学生勇于创业、具有首创精神。而同时学生们也可从高校创业教育中得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把其活用于创业之中, 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 这样既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又能发展和提升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 加快大学生实现梦想的步伐。

结论

由此可见, 高校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对高校自身发展、对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都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在日后的研究中笔者会进一步探讨此问题。总之, 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容忽视, 高校创业教育也需要各个高校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苗苗.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32) .

[2]全力.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8 (5) .

[3]汪昕宇, 陈雄鹰.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时代经贸, 2013 (16)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

随着时间逐渐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并日益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途径、就业形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把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环节,把“培养创业型人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指导大学生由被动就业走向主动创业。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以“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能力,塑造创业人格”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时代社会对所谓人才的具体要求。培养“创业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不能只靠喊几句口号,落实几个政策,而应该靠从教育理念到实施手段的全面贯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创业教育,就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之中,就要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途径之中。

一、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核心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首先就要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激发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开展的主观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着力激发创业所需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等创业意识。

1.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与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认识和自觉。创业是自觉自愿的实践活动,它要求创业者认识自身在创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认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独立自主地解决创业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纯粹是一种管理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管住”,不出“乱子”。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背的,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主体意识,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创造主观条件。

2.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主体意识的延伸。人之所以要创业,不仅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身在校园,心系祖国。满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肩负报效祖国的责任跨入社会创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产生对社会、公共事务和他人的良好道德情感,积极追求真、善、美,坚持正义和真理,从而创出大业来。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教给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人之道,使学生真正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3.竞争意识。创业失败的原因中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缺乏竞争意识就是主观原因之一,竟争意识是以主体意识为前提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的活跃,也就没有市场的发展。有创业也就意味着有竞争,那种不敢参与竞争的人也就不会成为创业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原本就有激励和榜样示范的方法,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就是鼓励人才的竞争。竞争导致优胜劣汰,人才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走向成功。

(二)培育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对个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江泽民同志将创业精神归纳成64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有伟大的创业精神。因此,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创业精神。

1.开拓创新的精神。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就是一种创新。创业就是要探索新的道路,开创新的事业,需要有推陈出新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推动学科自身的发展,又要以同样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寻求变革、适应变革,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与支持。

2.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创业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不仅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还需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讲求实效,注重结果,踏实干事等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最终归宿。离开实事求是的精神,创业只是一种盲目的举动,创业成功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着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核心,引导他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3.敢于冒险的精神。创业的过程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创业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己知的因素,还取决于许多未知的因素。敢于冒险与实事求是并不矛盾。“实事求是”是求已知之是,对已知之是把握得越多,就能将未知的风险降得越低。风险是不能预知的,但对风险的代价要心中有数。承担一定的风险有助于提高创业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由于承担风险带来的创业成败,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切身的经验或教训。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过去那种唯书唯上、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论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获取原始知识和第一手资料。

(三)增强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创业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创业的资本。只有不断提高创业能力,才能在创业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的能量。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学科内容,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创业能力。

1.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哲学是以提高人的理论思维水平为直接目的的,因此,恩格斯说:理论思维这种天赋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总结实践经验和依据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以往哲学的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得到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育和训练,进而掌握并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的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了大量运用科学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范例,很明显对大学生科学辩证思维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

2.社会交往能力。现代社会,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快捷的信息渠道把人们联系得十分紧密。要想创业成功只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创业者必须具有社会交往能力,勇于并且善于与人合作,学会共同生活,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了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鼓励学生在交往中成长,不断发展和改善人际关系。

3.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把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的运作过程,通过实践把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形成自己比较成熟的思想和理念,并增强创业运作本领的能力,它是创业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创业能力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综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展,一方面,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创业技能大赛,通过紧张激烈的比赛,发掘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学生社团或实践基地,开发项目,模拟创业,在创业的真实情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大力实施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涉及面广,决定了其实施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也为创业教育在其中的开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本文将着重从以下三方面探讨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大力实施创业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渗透创业教育

通过制度化、日常化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学生传递创业教育内容,可以使学生把握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认清接受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从而积极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早打算和准备自己的将来。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进行艰苦创业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职业生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深化艰苦创业教育,帮助学生作好创业的心理准备。

艰苦创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艰苦创业教育,用一些实际的例子,例如:校史教育等告诉学生,创业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有助于学生作好创业的心理准备。

2.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作好创业的思想准备。

职业生涯设计实质上是学生未来职业理想的确立、职业目标的定位、职业分析过程和职业训练实践的全面展开。借助于职业生涯设计,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业教育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精神和某些物化的精神,包括高校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师生素质及蕴涵在规章制度、校园形象的文化特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把创业教育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舞台,加深学生的创业感受。

校园文化活动属于行为文化的范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各种为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贯穿于高校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包括教学、科研、人际关系、文化娱乐活动、日常的行为举止等内容。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舞台,应尽可能地突出创业教育的主题。通过生动活泼、易为大学生接受的形式愉悦身心、开启智慧、提升人格,对大学生的创业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以学生社团为基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主体是众多的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探索创业、深化与运用专业知识的场所。这些社团为大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开阔眼界、广泛接受外界信息、提高自身素养和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场所,不少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创业文化,同时在校园的创业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角色目标和社会化人格,逐渐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创业教育

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它是构建学生开创型个性,形成其全面的创业基本素质,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和构想的最好证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的主体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作为实践主体,学生必须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向谁学习、如何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必须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促进实践,实现学习和实践的良性循环。创业实践直接影响着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创业能力发挥作用和功效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在创业实践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只有在创业实践提供的规定情境中,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

参考文献:

[1]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2](美)约翰·道格拉斯.创业篇言[M].哈尔滨出版社,2004.

[3]柳君芳.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2.

[4]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杨轶.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索[J].德育工程,2001,(3).

创业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篇12

创业胜任力的研究起源于人们对创业者特质的关注。一些研究者认为创业的成功同创业者的特质有关, 完善的人格特质能够保证创业的成功性。企业家个人特质包括独特性、创新性、人格与心理特征、开拓新事业和谋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效果 (李君, 2010) 。创业胜任力作为研究创业者特质的一个视角, 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学者的关注与重视。Mc Clelland (1973) 首先提出了“胜任力” (competent) 概念, 他把创业胜任力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 认为这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创业胜任力能够帮助人们认识成功创业者的特质, 从而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此, 本研究将以创业胜任力为视角, 探究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胜任力” (competent) 概念由哈佛大学Mc Clelland教授提出。创业胜任力反映的是个体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 是创业者的核心能力 (苗青, 王重鸣, 2003) 。学者们对创业胜任力模型及特征维度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高绩效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同时, 他们还从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创业者的个体心理特征和认知行为。研究者发现自信和创新意识、不确定性容忍、风险承担倾向、内控倾向、成就动机等被认为是创业者一般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Shane, 2000) 。在创业胜任力研究中, Thomas (2002) 综合了前人的研究, 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 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模式。他认为这一模式包括机遇把握、人际交往、市场决策、组织管理、战略实施和业务推广等六个维度。根据这一理念,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可以以这些内容作为基点, 并以此形成完善与科学的教学策略。

2 创业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

2.1 构建三级创业教育体系

根据创业者胜任力模型, 创业者所需要的能力是多维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 应该建立多层次的体系。高校可以建立“知识教育—实践训练—实体操作”的三级创业教育体系。

知识教育体现为创业课程与创业知识宣传。创业知识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其市场决策、组织管理与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为此,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为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的条件。在国外来看, 国外开展创业课程教育较早, 许多大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计划, 这些课程覆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 创业教育课程也已经细分为数十门课程。课程涵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创业知识结构。为此, 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 建立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 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同时, 高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创业知识宣传。学校应该依托各种知识传播平台, 对创业的理念、特点、风险与技巧进行全面的介绍。这对于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实践训练体现为创业比赛与创业活动。在创业教育中, 创业比赛与创业活动能够对学生的机遇把握、人际交往与市场决策进行有益的训练。在参与这些活动中, 学生不仅需要对市场机遇进行把握与利用, 而且还需要同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与协调。为此,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应该关注与重视创业训练, 并促进学生将创业知识迁移到创业实践之中。比方说, 高校应该认真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国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一活动中, 国家将向立项的学生团队提供一万元的项目资金, 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做好项目的宣传与申报工作, 并在立项之后做好相应的指导与扶持工作。这可以推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实体操作体现为创业企业的运行。组织管理、战略实施和业务推广等方面的能力难以通过知识的宣传与简单的创业实践获得。创立学生创业园, 指导学生进行创业企业的实体操作是训练这方面能力的关键措施。基于此, 高校可以在校园中成立学生创业园, 为大学生的创业实体操作提供平台。同时, 高校还可以设立创业基金, 帮助学生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这些措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 并促使他们在创业实体操作中实现创业胜任能力的提高。

2.2 打造“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

个体创业胜任力要受到创业者能力的影响 (Bird, 1995) 。创业教育师资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水平。创业学是管理教育中学科跨越最多、最具综合性的学科, 也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学科, 课程以行动为导向, 经验引导的体验多于概念规则的讲授, 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创业胜任力模式提出了满足创业需求的六种能力, 这六种能力的形成不仅要求创业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求他们拥有相应的创业实践。但是, 我国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老师主要是商学院或者学生事务工作的老师。这些老师绝大部分缺乏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 这影响了他们指导创业实践的效果。为此,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 需要建立一支“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建立一支“双师型”创业教师队伍,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 在校教师应该增强自身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这能够丰富创业教师的实践经验, 为他们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事实性的支撑。另一方面, 高校可以聘请创业者担任创业兼职教师。高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个人担任兼职教师。这一群体积累了大量的创业经验。他们可以将自身的创业经验植入创业教育之中, 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基于此, 学校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 聘请具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 真正实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推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创业扶持机构

创业胜任力其不仅仅强调的是内在因素, 同时也强调创业环境与创业过程的相关性 (木志荣, 2008) 。因此, 除了创业者内在的综合素质以及创业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之外, 学校同样也应该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通过合理的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与职能的转变服务于创业学生。这便要求高校建立专门的创业扶持机构, 并依托这一机构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但是, 我国不少高校将创业教育工作归属于就业指导中心, 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和配备专门的人员。这极大限制了创业教育资源的优化。为此, 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发展需求, 重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高校应该建立专门化的创业扶持机构, 并将其居于创业工作机制的核心。这一机构可以协调与整合全校的创业教育资源, 强化同创业专业教师与团委、就业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联系, 同其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高。同时, 创业扶持机构应该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 保证工作开展的人力基础。专职人员能够将工作重点聚焦于创业教育工作, 并依据创业教育需求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可以提升创业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另外, 学校应该对创业扶持机构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学校可以在每年进行预算的时候, 对创业扶持机构的经费进行单列, 这可以保证该机构具有充分的资金保证, 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与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4 发展学生创业社团

目前, 不少高校已经成立了学生创业社团, 这些社团的成立对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与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高校应该积极依托学生创业社团,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可以依托学生创业社团培养学的人际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学生创业社团管理所需要的人际与协调能力也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为此, 学校可以积极发挥学生创业学生社团的作用, 将其打造成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平台。另外, 学校还可以依托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把握机遇、市场决策、战略实施与业务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创业社团的构成是学生, 其对学生喜欢的创业活动类型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 高校可以积极支持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各项创业实践与创业比赛, 丰富创业的教育主体, 推动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 学校可以从资金与专业指导两个方面对学生创业社团进行扶持。资金支持能够解决学生创业社团的资金问题, 使活动的开展具有更为稳固的经济基础。专业指导则能够保证活动的方向与效率, 增强活动实效, 为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提供更为专业的机会与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君, 陈寒松.我国创业环境研究的文献综述[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0.6:2-6.

[2]苗青, 王重鸣.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家胜任力模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3 (3) :18-24.

[3]毛翠云.创业胜任力综合测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 2003.

[4]Shane, S.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J].Organizational Science, 2000.11 (4) :448-469.

[5]Thomas W.Y.Man.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2.17:123-142.

[6]Bird, J.B.Time and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5.22 (2) :5-10.

上一篇: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下一篇:文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