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

2024-12-07

高校创业教育(精选12篇)

高校创业教育 篇1

一、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 大学生创业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 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较深, 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不足, 创业积极性不高;其次, 创业观念过于理想化, 与实际相脱离, 或过于教条化缺乏创新思维等;再次, 社会经验不足, 导致创业初期盲目乐观, 对失败挫折缺乏预见性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一旦经历创业挫折和失败, 就会痛苦迷惘甚至放弃。因此, 培养优秀的创业素质势在必行。

(二)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者既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 创业教育者大多由辅导员、企业管理学科教学教师、就业工作指导教师或思政课教师兼任, 缺少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一定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经历的专职教师队伍。许多教师对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特点、规律等缺乏足够的了解,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三)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 课程内容单一。创业课程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脱离社会实践, 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其次, 缺乏创业教材。很多高校将管理类课程教材作为创业教育课程教材, 缺少统一权威性的创业教育教材, 没有结合高校自身特色自编教材或讲义;最后,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一些高校的创业课程仍停留在对创业设计竞赛的指导和毕业就业指导层面上, 与专业课程相比, 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和长期性。创业教育课程没有融入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 与专业教育相脱离, 很多学生创业激情有余而专业内功不足。

(四) 创业教育方式方法落后。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仍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 不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社会实践环节, 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组织与机构, 但仅仅是对创业政策、创业法律法规等的宣传教育, 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帮助不大。

(五) 创业教育环境氛围不浓。

目前,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 其实大多仅停留在简单社团文化活动的层面上。部分学校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 “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创业教育缺乏浓厚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

二、高校创业教育对策建议

(一) 重视理论教育, 提高思想认识

1、理想信念教育调动创业热情。

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伟大目标, 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创业相结合, 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立志为国家分忧解难, 用实际行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职业道德法制教育规范创业行为。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创业者必备素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大学生必须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必须努力实现职业道德、法制教育与创业的有机结合, 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 规范创业行为, 从而保证创业实践活动的有序健康运行。

3、心理健康教育调适创业心态。

创业充满着无数挑战与曲折,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 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创业相结合, 发挥二者的合力。具体而言, 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创业心态, 养成乐观向上、自信勇敢、开放合作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

4、形势政策教育助力创业成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形势和政策教育与创业结合起来, 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 帮助学生科学地分析目前就业创业形势, 解读创业政策, 鼓励和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创业。

(二) 采用多种方式, 提升创业素质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 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从单纯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 确立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前提的教育观, 紧紧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标, 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由被动等待就业向积极主动创业转变。

2、培养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性思维素质是创造力的源泉, 是进行创业的思想基础。要转变“不需要文化素质教育, 仅靠技术和能力就行”的错误观念, 全面强化素质教育, 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效结合, 真正做到科学创业。

3、端正就业创业态度。

创业实践的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 如果没有过硬的创业品质、良好的创业心态, 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树立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增强抗挫能力, 健全人格。

(三) 加强教师培训, 优化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培训。

要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对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的教育培训。首先,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由理论灌输到结合实践, 由依靠教材理论到亲身实践总结等;其次, 定期开展教师培训, 组织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专家等做创业教育辅导讲座, 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最后, 丰富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 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鼓励教师支持参与一些创业项目, 提高教师创业实践指导水平。

2、优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创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等, 还应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注重选拔优秀创业教育教师的同时, 聘请职业指导师、风险投资家、企业家等走进课堂, 担任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优化师资队伍。尤其要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加入队伍, 通过介绍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 使学生面对面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创业氛围。

(四) 推进教学改革, 完善课程体系

1、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化。

第一, 开设基础类创业课程。介绍一些创业基本常识, 如市场动向分析、创业目标制定、创业计划制定与实施、创业团队组建等, 为创业奠定基础;第二, 开设专业类课程。针对创业活动中所需的专业知识设置课程内容, 如生产经营、市场销售、日常管理、创业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 通过系统的专业化创业教育,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 开设特色类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类创业技能课。

2、结合学校特点选用精品教材。

在创业教材的选择上尽量使用国家级或省级精品教材。同时, 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创业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活变化必然引起创业教育内容的变化, 教材内容自然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要保持创业教育课程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专业教育渗透创业教育内容。

各专业课教学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内容包括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创业品质、积累创业知识等。特别应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 激发创业潜能, 积极引导学生从“要就业”向“要创业”转变。

(五) 转变教育方法, 注重实践活动

1、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首先, 讲解理论知识应结合专业相关科研课题、项目等, 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其次, 转变教育方式。由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向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系统创业教育转变, 由短期阶段式教育向长期全程式教育转变, 由简单培训、选修课向开设必修课转变;最后, 改变教育方法, 举办专业人士讲座、成功案例研究、模拟创业、创业话题辩论等各种形式的研究型学习讨论活动。

2、开展丰富实践活动, 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与具体的创业实践相结合。

支持学生组建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团体, 设立创业指导中心,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服务条件, 开展创业竞赛、模拟创办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利用暑期深入企业参与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 使学生在成为认识主体的同时, 真正成为实践和创造的主体。

(六) 优化服务机制, 营造环境氛围

1、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高校应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机构, 系统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并协调各方关系提供良好的服务。资金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一大难题, 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创业优惠政策, 联合校友、爱心人士、企业、地方政府等共同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 由大学生先提交合理的创业项目, 经评审合格后, 可申请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另外, 还可以联合企业、地方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作为学生创业的实验平台, 为学生创业积累宝贵实践经验。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 改革学生管理制度, 积极探索“管严”与“管活”的新方法, 给学生更多空间和时间去进行创业实践。

2、营造创业文化氛围。

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广播、校报、橱窗、网络等多种渠道, 广泛宣传创业文化、创业优惠政策等, 同时重点宣传本校创业成功案例, 营造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 如创业成功者的现身演说、创业文化论坛、创业主题竞赛、创业项目分析预测评估等, 形成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 2008.71.

[2]张桂春.高等学校学生创业教育的若干问题探析[J].教育科学, 2011.4.

[3]王本贤.高校创业教育的构建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2.11.

[4]俞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 2012.2.

[5]卢新文.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1.

[6]于波, 孙官耀.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2.15.

[7]肖开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23.

[8]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 2012.7.

[9]燕波涛, 赵恩超.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2.

[10]陈春琳, 薛勇.把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1.4.

[11]姜莉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探索, 2012.11.

[12]李上献.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J].中外企业家, 2010.2.

高校创业教育 篇2

(杨同前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淮南

232038)

文章摘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虽然高校普遍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但创新型人才不足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突出问题。因此,高校需进一步创新培养思路,注重培养实效,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必须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为国家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要求将越来越迫切。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同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创业教育历史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面向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大赛才正式拉开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序幕,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机构及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培训。目前,高校主要通过GYB、SYB、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大赛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亦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据麦可思对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三届略有上升,2011届达1.6%。图1: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变化趋时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

图1显示,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在不断的提高,但同国外发达国家20%的创业比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要求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但此数据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高,主动性不强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主观能动性不足,相关工作只是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疲于应付,在工作中缺乏思路,各项工作仅是形是而神不是,严重影响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际效果。

2、教育覆盖率有限

由于培训名额、学生时间安排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创业创新教育在学生中并没有真正普及,许多学生没有接受相应的教育,这也是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创业模拟实训为例,有资质开展培训的高校只是一部分,而各高校培训的名额有限,按1年300个名额计算,也大概只能占一届学生的八分之一左右。

3、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

许多培训教师只是接受了相关资质的培训,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实践知识,这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纸上谈兵的现象,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缺乏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会使他们在将来面临实际问题时无从解决,从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1、加强高校自身创新能力提升

袁贵仁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提出,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质量的灵魂。高校唯有在办学思路、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一个良好的环境,产生引导和刺激的效果,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创新人才。

2、完善机构建设 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归口于学校的就业管理部门,由就业工作人员兼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这往往会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将精力完全注重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工作不专,工作疲于应付,流于形式。高校必须完善机构建设,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系统、全面的开展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3、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 认真、科学遴选培训教师,选择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并邀请企业领导、创业校友和工商税务部门领导为客座讲师。同时,通过教师顶岗实习、企业挂职、鼓励教室创业等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建设一支综合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4、强化课程建设

精心开发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列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制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考核过程中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并重,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力求课程开设取得实效,不流于表面。

5、引导发挥社团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年轻大学生的兴趣组织,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要重视社团建设,以加强对社团工作的监督、管理,依托学生创业协会等组织,鼓励和支持它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6、完善实践条件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规范和引导学生校园市场行为,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经营条件,使学生在具体的市场行为中培养、锻炼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从实践锻炼中得到的意识是最坚定的,能力是最实用的;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计划成熟、可行性高的创业者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提高创业项目的孵化率,从而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7、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

学校通过资金划拨或寻求企业合作或校友捐赠等形式,积极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一方面用于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另一方对在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师生进行奖励,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参考文献:

高校创业教育之困 篇3

5月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的讲话中也强调“力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有所突破”。

大学生创业引关注

教育部下发专门文件,足见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重视。实际上,早在今年“两会”前,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会上,郑州大学学生高原向总理提出了3个大学生创业问题,便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

大学生创业并不新鲜,但政府大张旗鼓地推动这项工作,却是前所未有。是什么原因让大学生创业如此引人关注呢?首先还是基于大学生目渐活跃的创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主创业日渐升温,大学生创业故事不时见诸媒体:北大才子陈生卖猪肉成为千万富翁、山东女大学生种植葡萄年收入百万、大学生中IT精英分子则成就了一大批青年才俊……

此外,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在其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一些人为大学毕业生开出了自主创业的“药方”,认为“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种更具活力、更为主动、更具创新意义的就业模式。”

“以创业带动就业”,无疑在政府考虑之列,也让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有着更深层次的政策背景,“鼓励大学生创业是为了贯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政策。”目前,我国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自主创业正是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群体,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数量庞大的潜在创业群体。就这一点而言,我国已经落后许多。

有关资料显示,美国硅谷有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投资创办的;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办150家新公司,仅1994年这些新公司就雇佣了110万人,既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又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相比之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却低很多。据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G北京办公室主任于萍介绍,国外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能够占到15%或者更高,北京的太学生创业比例只占0.5%。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调查数据表明,不同水平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也有较大差异: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占比例为0.42,非“211”本科院校为0.8%,高职院校为1.6%;而从2007~2009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远远高于本科生。显见,越是就业好的学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就越少。自主创业本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却成为一些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无奈选择。

“找不到工作,所以就想着创业”,如此,自然会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质量。而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会面临失败的结局,据一项调查显示,失败的比例达到95%以上。北京林业大学创业教研室主任路军指出,“他们之所以失败,还是因为我们的商业社会不成熟,我们的创业教育跟进不足。”

我国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则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大学生的创业潜质或者年轻人的创业潜质没有发挥出来。无论是为了缓解眼前的就业压力,还是立足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都可谓明智之举。基于此,大学生自主创业正在由过去“零星”的个人行为,逐渐演变为一项政府工程,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创业教育如火如荼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1.2%,与2008届的1%以及2007届的1.2%基本持平,这表明,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引人关注,但自主创业目前还没有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

此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质量还偏低。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从行业来看,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技术成分不高,主要集中在个人服务和销售行业。这说明,自主创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基本不具备开发科技产品的能力,自主创业主要从事销售工作,而这类工作对基本能力和通用知识有较高的要求,但通常不要求专业技能教育。

创业虽然只是少数大学生的选择,但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却热情不减,也带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走进北京的很多大学,记者发现,诸如诺基亚、联想等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的“青年创业大讲堂”之类的创业教育活动,受到了在校大学生的追捧。

对于自主创业,广大学生也有比较理性的认识。北京大学的刘立告诉记者:“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之所以喜欢听创业讲座,主要是为了开阔视野,多了解一下社会状况,对以后的就业可能会有所帮助。”而有些同学则不乏创业的冲动,他们想借助学校资源,多了解一些创业知识,待条件具备的时候考虑创业。

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潜在优势明显,但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却遭遇了各种困难,因为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充分的条件,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没有资本积累、缺少社会经验和人脉资源,这让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

为了扶助大学生创业,在教育部的推动下,高校创业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伴随着知识经济产生而发展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大众化背景下兴起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是指在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的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教育逐渐受到国际高等教育界的重视。

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强调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试点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由自由探索阶段进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

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指导,2008年,教育部与财政部在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中,批准30所学校建立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每个实验区经费50万元,推动高校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创业教育也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路军介

绍,北京林业大学自2008年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以来,180人的名额每次都是满额,而今年该校加大了工作力度,计划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成立创业教育协会,积极开展国内外创业教育交流。

创业教育需提升内涵

对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共识,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路军告诉记者,他评审过近千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书,也参与了很多社会的评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是豪情万丈,但想法却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对于一些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要通过冷静、理智的创业教育,把创业的风险、压力、困难非常清晰地指出来。

一些学者将创业教育比作现代教育要解决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对此,教育部高教学会创业教育分会会长曹胜利认为,破解难题需要新的视野和思路,高等教育培养的未来的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而应该是“就业岗位创造者”,就业难、创业难对教育部门和传统的高等教育改革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70%的大学生不知道学的课程有什么用,后面又询问了一些教师,居然有30%以上的教师不知道他教的课有什么用。路军认为,创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补充和清醒剂。从实践经验看,即便一些学生创业失败,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大多有不俗的表现,“他们自己在创业实践中历练出了一种责任感、一种从公司的角度看问题的视野、一种独立担当的能力,这种品质往往是没有经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人所不具备的。”

尽管高校纷纷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对创业教育却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学院院长张林指出:“创业教育的初衷不应该仅是为了创业,而应该立足于学生长远的职业规划。现在一提创业教育,说的时候是很宽泛的创业教育,讲着讲着就弄成创办企业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如果要提倡创业教育的话不能这么窄,应该更宽泛一点。”

实际上,真正有创业意向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只占少数。如果将面向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定位为“创业”,那就将创业教育“窄化”了,而调查数据也证明创业仅仅是少数人的事。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结论是在整体人口当中,不超过20%是具备创业潜质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在各个岗位上就业,这20%的人实际上真正创业的估计也就是在5%左右。

4月2日,在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强调:“不能把创业教育理解为让难就业的大学生去创业。”罗伟其直言,目前有一些对创业教育的错误理解,这是创业教育推进慢的症结所在。世界上任何高校都不可能有大部分毕业生能创业。

对此,路军表示赞同,“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的素质教育,因此,创业教育要着眼于培养人,培养有创业素质的人,而不是马上去‘真刀真枪’地开公司、做买卖、摆地摊。”曹胜利认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创业、学会生存与发展,已经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必备的素质与能力,要大力培养和造就学会学习的人,这是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

因为定位错误,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开展创业培训,常见的做法是请一些成功人士作报告、举办创业培训讲座、宣讲会等,且多偶尔为之,缺少计划性,没有形成常态化。

曹胜利认为,创业教育不等于创业培训,两者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创业教育核心就是在“做”上下功夫,所以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有学习的经历,还要使他们获得学习的能力,创业者要学会学习,由学会到会学是根本的转变。

显见,创业教育基于大学生“创业”,却应有超越“创业”的内涵。从实际情况看,创业素养正是我国大学生的“短板”。北京昭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召良认为,从个人成长和发展角度来说,大学生从校园走到职场,环境反差很大,再加上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不可缺少的一课。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教育就是对学生提供确确实实的帮助。”那么,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郭召良认为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创业首先也是一种就业,它的要求远比一般的就业要高,所以它应该属于一个提高的层面。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协助学生规划他的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应结合起来,用创业教育的思想贯穿职业指导,增加创业教育的比重。”

曹胜利则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致的,是培养新型人力资源的统一操作计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郑利华也认为,创业教育要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创新与创业是联系在一起的,联系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信念,这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事实上,专家们的观点也暗合了教育部文件精神,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显见,创业教育不只是面向创业学生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从这个层面上讲,创业教育需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起点。

创业教育如何立足高校

实际上,除了认知上的偏差,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是师资的缺乏。郑利华认为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教师与学生“双向危机”,其中最大的危机在于高校师资,创业教育的诉求对高校是个现实的挑战,而高校教师对于创业教育普遍缺乏危机感。

此外,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我国高校侧重于理论教学,漠视社会实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因此缺乏实践的“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而是要让学生学习创业。有学者指出,“现在创业最大的挑战不是没有机会,不是没有岗位,而是缺乏真正的人才,有才华的人不愁就业。”

那么,高校创业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呢?郑利华认为,光靠一门课程不行,应该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当中,从而将创业教育变成学生“第三本通行证”,应该根据社会需要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进行课程设计。

作为创业者以及创业教育实践者,于萍认为,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恰恰学校在这一点上是弱点。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比如成功企业家,他们大都经过许多的艰难与挫折,身上有一股韧劲,有一股创业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实战经验,这些企业家就是青年大学生很好的老师。

对此,北京视得清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庆深有体会,他在大学就开始创业,后来做了“上班族”,然后再创业,经历了几番波折,如今他

重新走进了大学课堂,在中央财经大学带了四年的创业先锋班。对于大学生创业,他认为高校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为想创业的学生创造条件,比如将学校的小卖部、小餐馆等交给学生管理,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并邀请一些创业人士进行交流。此外,要发挥学校社团的力量,创设创业教育环境,多方面调动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但也有学者指出,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大学生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因此,高校创业教育还应该有面向社会的大视野,不能将创业教育囿于狭小的校园,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孵化”机制,其基本思想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或风险投资家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孵化器)对未来可能有价值的风险企业进行培育与扶持,最终使其脱离“孵化器”,其潜在的创业能力和价值显现出来,外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这一点,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已经有了明确的导向。

《意见》指出,今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工商注册、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意见》还强调,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理顺领导体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在经费、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与此相应,政府和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些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比如,针对现代青年特点,北京市团市委开通了“创业北京”网络平台,第一个月,就有近8000名青年递交了52331份岗位申请,使得深居“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有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截至2009年年底,北京市已经建立了近千个青年创业实践基地。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China-YBC)是由团中央、全国青联发起的一个旨在帮助中国青年创业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北京办公室主任于萍告诉记者,YBC通过接受社会捐赠和资助,建立青年创业专项基金,为符合条件的青年创业者提供小额无息贷款的帮助和“一对一”导师辅导等公益服务。去年,通过YBC扶持,2名北京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包了10亩地种植蘑菇,取得了成功,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去当地视察,认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大学生不但把知识用于新农村建设,而且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于是北京市随即出台了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系列政策。

广东省高校今年也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牵头的创业教育指导协调机构,跟踪调查本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情况,为今后开展创业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罗伟其表示,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高校创业教育 篇4

(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由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73 年。这一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先后资助了四所高校进行创新教育实验, 协助其分别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 以负责技术创新课程的开设和学生技术发明与新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从此之后, 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先路被开启。40 多年来, 创业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 美国的硅谷可以说是高校教育成果的体现。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逐步开展起来的, 发展至今, 已有30 多年历史。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1989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问题, 并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建立和完善创新与创业的教育体系, 更好地解决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服务、职业发展的需求, 形成学校、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四方面合作共赢的机制。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人才, 为国家科技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更为社会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企业家, 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015 年5 月份,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 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文件指出, 在高等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目的是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的人才为目标, 不仅以面向在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社会, 有针对性地对那些计划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 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二、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 以专兼职为主, 兼职教师较多。大多数专职教师是从行政、学工转岗过来的, 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较少, 对创业教育教学的规律掌握较弱, 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较差等问题。大部分的兼职教师由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学岗位的教师、从事学生管理的学工人员、党政管理岗位的其他教师等组成。因为教学人员的流动性和不稳性, 常常会出现创业教育的不连续性等弊端。更重要的是, 按照创新创业教育对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人才的要求, 此类人员非常缺乏。

(二) 高校创业教育的老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的特点是实践性强, 除了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创业实践知识。但是从现实情况看, 目前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 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应聘到高校工作, 没有创业经验的, 创业意识淡薄, 甚至对学生创业缺乏信心。他们所讲授的创业知识, 通常是通过自学从书本上获得, 往往是纸上谈兵, 对学生的创业实践不能全方位有效进行指导。侧重对创业理论的讲解, 采用的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课程考核也往往是一纸试卷, 主要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往往忽视了对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引导和培养。教师教学内容的不全面及教学方法不合理, 会使教学效果降低, 并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三) 创业教育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通常情况下, 高校是按照教学岗位及工作量来对教师考核及奖励的, 但创业教育教师不仅需要课堂教学, 而且需要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创业咨询。研究分析创业实战状况,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是创业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按照目前的考核评价与奖励机制, 大大影响了创业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使创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较低, 不能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此外, 如前文所述, 很多高校的专职的创业教师数量少, 兼职教师数量多。因岗位的归属问题, 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以其所在系部或岗属为主, 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工作缺乏规范性。

三、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 从数量、理论、实践三方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校内培训、校际交流、学习研讨、资格认证培训等方式, 加强了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创业教师队伍中有SIYB讲师2 名, 教育部首批创业指导师4 名、三级创业咨询师5 名, KAB讲师36 名, PTT国际专业讲师12 名。大量的培训让这部分教师具备了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进行努力, 并不断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此外, 进一步加强“两栖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既吸引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师, 也推动高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与各人才中心的长期合作关系, 定期维护“就业创业指导导师”专家库, 聘请知名企业的经理、专家等担任创业团队的指导教师, 为创业活跃分子开展各类创业培训讲座, 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 定期邀请优秀企业家、政府官员、专家等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宏观经济形式等方面的讲座, 提升大学生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二) 加大资金投入, 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专业水平

近年来, 学校为大学生创业园累计投入经费百万元, 用于师资建设中的软硬条件的提升, 有力地保障了创业实践基地工作的开展。高校还可以通过创办实体性质的实验室、试验型企业或实习基地等, 让教师充分利用这种教学实践平台, 不断运用专业知识, 转化科研成果, 同时也拓展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每年投入数万元的创业教育专项基金, 来进行创业师资培训、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大赛扶持及创业项目立项及孵化等。另外, 为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研究, 提升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学校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专题调研课题, 分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立项课题等种类同时开展, 大大提高了教师研究热情和积极性。同时, 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根据教育部《创业基础》教学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统一课件, 自主编写了具有林业院校专业特色的就业创业教材, 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团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

(三) 完善创业教育教师管理、激励和考评机制

由于创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有别于其他教师, 为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 高校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考核监督工作机制、评价指标、环节评价等制度, 注重进行创新创业知识要点考核、学生创新能力考核、课程的实施、社会反馈等综合评价考核。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 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 全面统筹、协调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 篇5

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试图在创业活动或创业运行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寻求一种关联和纽带,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将它们交互在一起。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的三个步骤基本完成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

1.依据创业任务形成行动领域

从创业任务到行动领域是创业教育开发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创业运行过程(或环节)以及创业企业的岗位进行创业任务分析,通过提炼和归纳形成创业能力领域,即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创业任务分解与整合的结果,是创业情境中构成创业能力的创业任务的集合。行动领域的形成需要校企合作,行业专家、创业教育专家积极参与,但主要是以企业或企业家为主导来完成。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

行动领域必须按照教育规律转换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课程,并由此形成课程体系。现行的KAB、GYB、SYB、IYB、EYB是一种完整的创业课程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长三部分。由多个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注意解决课程的数量、课程的表述和课程的排序等问题,比如课程的排序要符合认知学习规律和创业规律。学习领域是以创业任务和创业过程为导向的,这种基于行动体系的导向,注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行动”并非“行为”或“活动”,所以这种创业情境或实践性情境的教与学更多体现互动性。

3.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

学习情境即学习单元,或称主题单元、主题学习单元,多个学习单元组成一个学习领域并将其具体化。学习情境构成要注意解决单元的数量、功能、属性和关联等问题。学习情境设计要具备创业过程特征且要实现搜集、决定、计划、实施、控制、评估这一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当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还涉及课程载体的问题。课程载体将学习情境具体化,课程载体可以是虚拟的、仿真的或真实的。课程载体呈现的形式可以是模块、案例、项目或问题、活动,但要赋予其内涵,即要呈现传递的信息或概念。学习情境或课程载体的设计为学生实现了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从“有形”到“无形”再到“有形”的路径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特征

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核心地位。课程是方案,教学则是课程方案的实施,现代教育学认为课程包含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诸多特征已在职业教育中有所凸现,比如教学目标的能力本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行动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根据以上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设计,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及教学具备以上特征的同时又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情境性、能力本位特征。

1.情境性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以获得创业活动中相关经验和策略为目标,置于行动体系之中由实践情境构成。所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情境性的,其教与学的参照系统也必然是情境性的。情境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明显。学科体系课程教学是指导优先原则,行动体系课程教学是构建优先原则,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是建构优先、指导优先融合下的构建优先原则。这种教学原则基于学生知识自我建构的假设且不否定教师作用。这种原则强调学习情境是刚性的、具体的、无需对创业情境加工的真实存在且具有典型意义,更强调学习情境是柔性的、集成的、对创业情境加工过的建构存在且具有普遍意义。这种原则强调复合型学习环境的创设,真实互动的学习环境,更强调主题导向的学习环境创设,模块、项目或问题意义上的课程载体。基于行动导向的创业课程教学就是在寻求建构与指导之间的平衡,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性,强化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联系。到企业或创业园区参观调查、公司模拟、沙盘、商业游戏以及具体操层面的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都是情境创设的有益做法。

2.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定位,以创业需求为根本的创业行动能力培养是行动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关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因此可以将创业能力纳入职业能力的范畴。职业能力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互为联系且处在不同层次,以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创业行动能力是通过完整的行动过程来实现的`,学生的反思也贯穿于完整的行动过程中,学生反思中有行动,行动中有反思,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与行动中提升创业行动能力。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创业任务为基础,以完整的行动过程为主导,课堂内容、课堂结构与创业内容、创业环节相对应,教学过程与创业过程相一致,认知过程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因此这种课程与教学有利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形成创业行动能力,也有利于关键能力的提升(关键能力的核心是创业行动能力)。国际上通行的创业模拟实训就是组成一个真实的经营环境,按公司的经营资料和业务流程设立模拟公司,展现出创业的基本过程和核心工作任务,工作岗位按模似公司的经营需要设置,学生担任各岗位的员工并实行“工作任务制”。在这种课程培训体系下,学生通过完成完整的创业任务或创业活动来提高创业行动能力并将其迁移到现实的创业实践中去。

三、课程与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伴随着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困惑或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学校课堂、课时、课本的管理体系的约束,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滞后,先进教学设备与优质资源的缺乏,大班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冲突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现实中解决。除此之外,以下两个问题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1.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是通过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案例、项目、模块等来完成,即主要通过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来完成,但一味强调创业实践活动的直观反映又会否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创业理论学习是基于指导优先或科学性的学科体系,创业实践经验学习是基于构建优先或情境性的行动体系。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互不排斥,相互交融,科学性与情境性功能互补,并行不悖。所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需要创业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当然更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是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的集成化,强调科学性与情境性的同等重要,但更强调要以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为主,要对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内容比例做出抉择。如何融合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两种教育理念,如何看待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的辩证关系,如何分割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经验学习两者内容的比例又分别在何时呈现等问题都需再认真思考。

2.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色的重新定位

高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简析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每年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找工作成了了很多大学生头疼的问题,当然这也推动了不少学生自主创业。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工作,将创业教育工作作为了高等教育的内容之一,但是不得不说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还存在提升的空间。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观念浅表化

虽然很多高校都有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还只是停留在技巧、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上,而忽视了对毕业生个性与能力的定位,以及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针对性教育。很多大学生在接受了创业教育之后还是无法制定出自己的创业计划。

2.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主动参与性差

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创业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错误看法,还有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不足,难以进行自主创业。这种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上的缺陷使得学生难以主动参与创业教育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3.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完善

从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没有与学科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教授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层面,这种课程设置上的不完善使得创业教育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创业教育师资相对匮乏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不同,以生物专业为例,生物专业的学生想要进行创业,其创业导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相应的生物专业的知识,同时对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经营等各项流程都有较深的基础,这对于导师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导致这方面的师资资源就相对比较匮乏。

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具有冒险精神,这是创业的必备条件。高校在实行创业教育是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认识,让学生明确创业教育的内涵、目的以及价值,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

2.营造创业环境

对于学校来讲,学校首先应该做的是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来帮助专业学科知识与创业教育与知识相融合。而想要实现上述目的,需要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如果不能够做到教师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则可以利用多名教师来进行创业教育,部分教师负责教授学生专业知识,部分教师负责教授学生企业的运作和经营,从而将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与实际的生产经营相结合起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邀请优秀的校友和成功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当然也可以由学校牵头,让学生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效果。

3.改革方法,提高效果

为了避免高校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配合,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创业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是无法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的,只有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必要条件,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我、发现自我。

4.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对于创业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够高,对此有必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受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学生肯定有很多会想要自主创业,但是为各方面的条件所束缚,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摆脱束缚,实现自主创业。

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成功的创业者可能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只有拥有百折不挠、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才能成功渡过这些困难,走出黎明前的黑暗。而富有冒险精神和事业心也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只有敢于尝试的人才能够抓住机遇,而事业心则是发展事业的必要条件。

三、结语

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學生选择走上创业之路,不少高校也适时推出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纵观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现状,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对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改变创业教育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创业的条件,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社会提供大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楚,陶劲,熊梦娣等.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完善路径——基于四川省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2013,(23):51-52.

[2]张军,王璐.加强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拓展就业途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1):59-60.

[3]李阳,陈立.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6):152-153.

试论高校创业教育 篇7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 创业教育, 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这种人应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 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及第二课堂活动开展, 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 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

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创业教育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为通过创业教育发挥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不仅可以创造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机会, 而且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这将成为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当然, 创业教育并不是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 也不完全意味着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 而是将创业的种子播撒在大学生的思想里, 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创业、如何创业, 这样, 当机会来临时, 他们就会抓住机遇进行创业。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1.开展创业教育是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需要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 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创业人才, 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可以为科技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基础。 因此, 开展创业教育, 大力培养创业型人才, 是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对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与社会供职不同, 创业过程中, 困难和挫折甚至失败在所难免, 这就要求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 另外,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般都是根据个人所学专业知识或兴趣爱好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创业, 他们做的是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或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 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个人才能, 实现其人生价值。

3.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就业形势变化需要, 缓解国家就业压力,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使其掌握自主创业方法和途径, 造就自我发展的能力, 变被动的就业观念为主动的创业思维, 从而使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在目前社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 而且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 从而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

三、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1.创业意识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创业意识的创业行动很难走向成功, 因此创业意识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内容。 创业意识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 通过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大学生树立起敢于独立开辟人生道路、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精神及勤于实践、敢于竞争、不怕失败、坚忍不拔的品质。

2.创业知识教育。

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涉及心理学、法律、财务、营销、税务、管理等领域, 因此, 创业知识教育应渗透到各门课程中, 使学生掌握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内容, 形成和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掌握善于应用知识、拓宽知识视野的本领。

3.创业能力教育。

创业能力是一种能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 是学生未来走向创业之路必备的关键性因素, 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活动取得。 创业意识要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动, 要以创业能力为后盾, 没有创业能力做后盾, 创业意识必将被创业的艰难慢慢磨蚀。 同时, 创业能力是学生未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业活动的必要保障。 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既是创业教育的核心, 又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途径。

4.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所谓创业心理品质指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必备要素, 因为创业的过程始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希望与困难同在。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必定会遇到种种难题和障碍, 只要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一个障碍迈不过去, 就有可能使创业者一蹶不振。 创业中要有承诺和责任感, 还要诚实守信。 因此, 加强创业心理品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追求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使创业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大学生走向创业成功的必然要求。

四、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 以创造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意识。

学校教育不等于职前岗位培训, 它给学生提供的是走向社会的起点, 而不是终点。 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是一个“既成”和“未成”的结合体, 具有未确定性。 教育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唤醒人的自由意识, 使之认识到自己并不是现成的存在物, 而是一种必须通过自身创造性活动不断向未来开辟可能性并塑造自我的存在物。 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 教育要引导个体去创造, 从而迈向更高的“未成”, 使人在永无止境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提升, 丰富“人”的内涵。 因此, 以创造教育激发创业意识对习惯了旧模式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对他们开展创业教育, 首先要让他们明白, 创业不只是社会精英分子的所为, 还应成为大学生的勇敢追求。

2.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营造创业教育氛围。

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如同营造学习氛围一样重要, 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应持续存在于学生学习全过程中。 我们要为大学生创业尽量提供多方面支持, 除了有方便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和宽松的学籍管理环境外, 还要经常开展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创业计划大赛, 邀请成功人士举办一些创业讲座,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欲望, 学校可成立创业协会、模拟企业家协会等组织, 通过社团沙龙的组织管理、 公共活动的设计组织、报纸杂志的创意策划、学术研究的立项申请、法律或金融实践的模拟等相关活动营造和渲染创业氛围, 并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保障。 笔者对兴义师范学院开展创业培训 (SYB) 进行调查, 学生对此类活动反响较好。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落实创业教育的要求。

高校应大力开展针对大学生的通识教育, 提供选修课数量, 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设置科学、完善、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起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计划及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 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要体现时代性, 具有特殊性, 紧密联系本地实际。 注重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欲望。 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4.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 包括联合方式;平台形式;为企业策划符合当地经济可持续科学发展的课题研究。 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 二是通过一定的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作会等组织机构,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 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 制订详细的创业培养计划, 鼓励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创业项目;三是通过校内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增加创业体验, 为将来创业做准备。

5.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应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生创业存在许多未知因素, 除了有经济头脑和创业知识外, 对资金来源或融资办法、市场动态与市场运作、政策与法规、风险意识与经验、企业行为与创业背景等在现实创业中规范与不规范两方面都要做深入调研, 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因此, 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走出课堂, 步入社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种类型的小企业、小公司, 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提出或充实自己的创业计划, 从而积累创业实践经验。

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涵义,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把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只有这样, 高校才能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创业教育内容主要是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教育, 途径主要是转变教育观念, 以创造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教育氛围;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内容,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岩.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3) .

[2]蔡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青年探索, 2002 (4) .

[3]吕东伟.从深层次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J].新华文摘, 2003 (6) .

[4]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 2004 (6) .

[5]袁虹.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科学教育, 2004 (9) .

[6]周晓平.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5 (3) .

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篇8

一、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精英化的期望与功利化的思想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对创业教育目标、价值的认知,其不仅能够决定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向,也对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师资力量等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而言,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是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企业家,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与开拓意识,从而在其今后的人生中能够受益。但是,当前不少高校中创业教育受到精英化思维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

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早已进入大众化时期,但是精英化的期望还是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着当前的高等教育。比如,高校在师资力量展示上以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在教育成果介绍上以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为代表。精英化的期望反映到高校创业教育中就体现为:首先,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高大全”,以“高科技”为创业领域,以“大产值”为创业目标,以“全产业”为创意愿景,过高的教育期待与残酷的创业现实,极容易让学生承受过大的创业压力;其次,创业教育的范围上选择“小众化”,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有报道显示,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由2014年的3.2%上升为2015年的6.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肯定不是围绕小范围的创业意愿群体,而应该是着力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偏重“理想化”,将社会创业精英群体中的部分成功典型代表,视为创业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全部,并且偏重于所谓的成功方法与经验介绍,无视具体的环境,更较少涉及到创业教训的总结等内容。

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国外高校强调创业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其所注重的不是学生毕业时的创业率,也不强调创业的成活率,而是提倡将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生社会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渠道或者途径。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首先,在教育的动机上存在着功利化思想,一些高校之所以提倡创业教育是以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项目为目标的,项目驱动虽然对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有着短期的提振作用,但无法从长期上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质效果;其次,存在以创业缓解就业统计压力的做法,一些高校寄希望于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缺乏对学生创业的实质性指导;最后,狭隘的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的培训教育,先不说企业家是否能够速成,但就是高校中大部分非工商类专业,就注定了这种功利化教育思维的偏颇。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课堂式的灌输与体验式的局限

创业教育如何进行,也是当前高校着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创业教育分为普及性创业教育与聚焦式创业教育两种模式。英国创业教育分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推动型、大学机构中介型等模式。国内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已成型。中国人民大学的创业教育强调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升,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北京航空大学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技能为重点,依托实践基地,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锻炼学生创业能力;上海交通大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其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但是,除此之外,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式的灌输上,较少涉及到体验式创业教育,受到众多的局限,很少有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

大多数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将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课程化,通过课堂式的教学灌输,寄希望于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矛盾在于创业教育的体系与专业教育的体系之间必定存在着不相融合的问题,因此课堂式的灌输也是高校在响应创业教育的号召下,一种暂时性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由于创业教育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教育,这种课堂灌输式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从一般性创业政策、法规、方法等介绍,过渡到了创业的工商管理类知识体系传授。由于创业是与工商管理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一种活动,这种过渡无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大多是依托于大型规范的公司管理,而创业多属于小型欠规范的公司活动,因此如何将工商管理类知识与创业教育结合得更为紧密,是一个新的问题。

体验式创业教育是当前不少高校改变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理论化有余实践性不足的局限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寄希望于通过学生在创业教育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感悟获得创业技能的提升。体验式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教育场所能够为学生带来创业的体验。不少高校一般通过灵活运用校内、校外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在校内,一些高校通过设置所谓的学生创业街区,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在校外,高校则大多联合校友企业、行业单位,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体验场所与机会。但是,这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校内创业教育场所的提供,校方基本上以免费的方式开放相关设施,而学生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高校在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下难以长久持续免费提供场所;而校外体验场所中,企业的经营与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度是否存在,以及学生创业意愿与企业发展方向是否相关,还有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与企业接受成本的高低等等,都将会对校外企业接受高校创业教育的意愿与稳定性造成干扰。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应用性的缺乏与交叉性的不足

在创业浪潮的席卷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已经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国外各种创业课程开设方法的引入,使得我国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在国外创业教育圆形模式课程、金字塔模式课程等影响下,清华大学与微软合作开发的《技术创业———未来企业家之路》等创业课程构成的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师联合授课方式,学生能够直接从企业家、投资家等授课教师师资中获得创业实践经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课程采用大、小班方式,既满足创业基础性知识的普及,又满足学生创业的特殊需求。东南大学还以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架构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当然,在整体上,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还存在应用性的缺乏与交叉性的不足等问题。

应用性的缺乏是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存在与创业实践脱节的情况。创业教育虽然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但作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应该是创业教育课程的重点与核心。高校教师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容易受到专业课程建构方法的惯性思维影响,在创业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学术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方面则有着天然的劣势。为此,不少高校通过引入创业成功典型的现身教学,以弥补应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应该认识到的是创业与创业教育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的经验如何转化为教学的内容,仍然是个问题。要使得这一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可以尝试从以创业学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建构方式,转变为以创意为中心的过程导向课程建构方式。教师围绕创业的过程,从识别创业机会、决定创业、组建团队、融资投资、创建企业、管理企业、投资回报等环节,综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交叉性的不足,是指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往往会从开发课程的效率出发,在现有的一些课程体系中对某些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诸如创业营销、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财务等交叉性课程。值得肯定的是这类课程以创业为核心,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要求等,在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均需开设创业教育课的形势下,能够满足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阶段性不足,而且也是创业者在今后创业道路上必需的知识积累。但是,课程的名称改变不意味着课程内容架构的完全融合,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虽然看似内容丰富、自成系统,实质上各个原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创业之间的融合度依然不够,导致创业教育课程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名不副实”情况。

四、高校创业教育方法:主体性的迷失与主导性的欠缺

创业教育的方法是实现创业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保障措施。美国教育学者维斯顿和格兰顿认为教学方式至少有教师中心方法、个体化方法、相互作用方法、实践方法等四种类型。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教师讲授、创业人士讲座等可以归属于教师中心方法;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社团等可以归属于相互作用方法;学生自学、学生网络查询等属于个体化方法;角色扮演、创业实践、现场观摩等属于实践方法。而在这些方法的采用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着主体性的迷失与主导性的欠缺问题。

所谓主体性的迷失,是指从创业活动来看,创业者应该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因此创业教育中教育的主体应该还是学生,而非教师。但是,在高校各种创业教育中,都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学生似乎成为配合创业教育实施的配角。高校的创业教育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即是这种迷失的一种表现。按照创业以及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与目标,实践方法应该是创业教育的主要方法。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不同的角色对于创业成败的影响,可以在创业实践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可以在现场观摩中揣摩、感悟创业成功的要素。但是,创业教育实践方法的实施,需要调动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更多的教学成本,还需要有更好的教育管理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以及创业教育教师暂时不能具备的,从而使得当前的创业教育必然出现主体性的迷失。

理想的创业教育方法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发挥明显。在创业教育中,学生通过创业体验式教育,能够发现自身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我的努力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鼓励高校“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提高创业指导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一些高校也着手聘请了一批创业典型担任创业导师,相关的研究者也指出创业导师制是大学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何弥补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缺失依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从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抛开聘请的费用以及创业典型的教学能力,但就是聘请的数量与创业教育教师的缺口,就已经是一个问题;从校内培养创业指导教师,又因为大多数的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不能够完全胜任指导工作。因此,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高校创业教育弥补创业指导教师这一主体性欠缺的问题,都任重道远。

摘要:基于问题导向诊断性分析高校创业教育,可以发现高校创业教育在理念层面存在精英化的期望与功利化的思想;在模式上存在课堂式的灌输与体验式的局限;在课程方面存在应用性的缺乏与交叉性的不足;在方法运用中有主体性的迷失与主导性的欠缺。

关键词:问题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诊断性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8.

[2]唐福勇.2015大学生创业意愿比去年大幅提升[N].中国经济时报,2015.5.13.

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 篇9

新的时期需要新的人才。而当下社会最最需要的是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新生力量的存在, 必须与时俱进, 更新陈旧传统的观念, 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并剖析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深刻涵义, 把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素质、创业能力, 具有首创精神的人才作为要务来抓。只有做到了稳抓实抓, 才能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抓住人才培养的先机, 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

高校里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首创能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主要就是培养一种首创精神。另一方面, 能够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 通过各种创业课程向大学生介绍相关的企业知识, 促使学生们直接实现创业实践。并利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所具备的才能和技术用以自筹创业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这样一来, 大学生既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同时又能为其他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可以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的同时, 也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意义

1.高校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发展大跨步的时代, 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创业能力、无畏精神的创业型人才已成为当下的主题。经济发展势必对很多工作岗位带来冲击性的影响, 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中越来越需要适应新型工作岗位、适应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适应国际形势的新人才来挑起社会发展的大梁。在诸多新兴产业中, 可以说为很多就业者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及创业机会, 在此背景下自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就业者和有能力有胆量有实力的创业者的出现。据统计, 我国现在相当多的行业需要创业者, 存在创业者供应不足现象。由此可见,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尤为重要。培养高校优秀创业人才、提升高校创业教育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所需。

2.高校创业教育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直以来, 高校多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标, 忽略了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而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 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已然不是高校的最终目标, 高校必须针对这个时代的实际而做出相应的变更、改革以及创新。可见, 想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各个高校必须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才能行得通。为了适应如此快速化、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态势, 高校必须提倡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 不只再是单纯的理论家的培养。时代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现代化经营理念、具有现代化经营手段、具有现代化经营实践的创业型人才。我国很多地方高校正经历着转型期, 这也是重要的转折期。在此期间各高校不只是降低录取门槛这么简单, 而是应该大力实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应让大部分的大学生和毕业生从象牙塔走出, 走向一个真正求真性的、实践性的、创新性的阶段。与此同时, 高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使学生不满足于为人打工。而要鼓励和教育大学生们自己做企业、当老板, 从“求职者”向“创业者”转型、从“打工族”向“企业家”转型。如果大学生还是如过去一样只知等待所谓的工作机会的话, 那么他们将面临的是更大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就业压力。反之, 创业教育如果倡导大家积极地开创事业, 自主创业、创办企业的话, 那么无疑会加快我们经济前行的步伐。同时, 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也可以令高校走向一个新的发展轨迹。并且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 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 而且是岗位的创造者。可以说, 高校创业教育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大需要。

3.高校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的主流形势是就业难、岗位相对不足。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自主创业精神, 为自己开辟一条新的、宽阔的道路。高校应鼓励学生勇于创业、具有首创精神。而同时学生们也可从高校创业教育中得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把其活用于创业之中, 把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 这样既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又能发展和提升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 加快大学生实现梦想的步伐。

结论

由此可见, 高校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对高校自身发展、对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都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在日后的研究中笔者会进一步探讨此问题。总之, 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不容忽视, 高校创业教育也需要各个高校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苗苗.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32) .

[2]全力.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8 (5) .

[3]汪昕宇, 陈雄鹰.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时代经贸, 2013 (16) .

高校创业教育 篇10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对策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不断严峻,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201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人, 再次创历史新高, 再加上往年未就业和失业的人员, 今年将有一千万人需要就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提倡创新创业是解决就业困难现状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而且还能带动一大批人就业。目前, 我国创业教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 但是随着创业活动的不断壮大, 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因此,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进而推动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发展。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1 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创业课堂, 但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进行创业理论性知识灌输, 课堂缺乏多元的教学互动, 而且课外实践机会也少之又少。再加上学校往往注重学校就业率指标完成, 忽略学生创业教育教学良性发展, 一味地将创业当作缓解就业的权宜之计。学生创业意识也较为薄弱, 对创新创业存在狭隘的认识, 毕业后选择公务员、国企和私企的比例远远大于创业的人数。有的学生去参加创业比赛, 甚至完全为了比赛而比赛, 即使获得比赛奖金, 最后因为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未能真正的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 但是主要是以选修课为主, 创业比赛活动为辅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创业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群。课程内容单一, 不能体现地方发展特色, 而且多以大型企业创业的历程为案例, 不能满足大学生创建小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现有的创业教育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导, 未把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3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业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的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不仅数量上严重不足, 而且质量上也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很多担任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培训的教师, 大都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兼任, 他们本身缺乏创业或投资的实践经验, 不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 单凭依靠自身间接了解到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在创业教师极度缺乏且创业教育专业知识不够过硬的情况下, 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指导时, 难免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从而严重制约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系统化发展。

1.4 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创业教育不仅要强调理论课程, 而且还要注重实践。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但创业实践形态过于单一, 且大多流于形式, 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融资、孵化等创业实践瓶颈处难以发挥实际作用, 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业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比赛, 做出了很好创业项目和计划, 但是比赛结束后并没有按照计划书去实施创业项目, 与当时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初衷相差甚远。

1.5 学生创业能力偏低

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对自主创业认识肤浅, 认为创业就是大学生开大公司、企业, 像成功企业家马云、王健林赚钱盈利, 而且很多学生对创业积极性不高, 缺乏创业精神和勇气, 毕业后面临各方面压力, 更缺少了创业的动力, 最后不得不选择就业。真正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由于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尤其面临处理创业团队之间或团队和外部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又需要长时间的历练才能获得, 创业项目经常被搁浅。很多大学生因一时兴起进行创业投资, 但前期缺乏市场调研, 盲目跟随市场热流, 因为准备不充分, 错过很多良机, 因此很容易造成创业难以持续发展。

2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对策思考

2.1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就业创业观念, 把创新创业课程发展为必修课程, 根据学生专业特色、学生层次、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从大学刚入学就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在课堂上或者在生活上, 有意无意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承受能力, 使大学生尽早获得创业的必备素质。利用好校园媒体, 加大对创业优惠政策和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 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为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架好桥梁。

2.2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要对传统的创业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 合理设计创业教育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业教师不能只注重课程理论教学, 还要注重丰富学生的创业实践体验, 把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外, 通过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开展创业比赛、创业调研等配套教学活动, 为学生增强创业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另外还要完善网络创业培训课程, 通过网络课堂创业教育, 让学生挖掘创业案例、获取创业资讯。

2.3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逐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知识过硬、实践丰富的创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 选派一些优秀的年轻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的专业培训, 提高创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学习其他高校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从而顺利指导学生创业。其次, 鼓励学校教师进行创业实践, 亲身体验创业历程, 或去企业进行挂职, 不断丰富创业教育教学知识, 提高创业指导的专业性。最后, 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担任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 强化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使他们成为创业实践指导老师的源头湖水, 从而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2.4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学校要利用好本校的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园, 切实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政策、智力等多渠道扶持, 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低成本、低风险的创业实践基地,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助推大学生在自主创业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成功。定期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实训、沙盘模拟等创业教育活动,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同时组织优秀的创业者参与活动, 给学生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学校还可以争取有实力的企业展开校企合作,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 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 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技能。另外, 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回校传授自己的创业经验和讲述心路历程, 激励创业意愿的同学度过初创时期的困境。

2.5 发挥大学生个人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创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是一种考验。大学生应该敢于创业, 积极创业, 并不是都去创业或者休学创业, 而是在学习好自己专业的同时, 应该多参加一些创业实践活动, 积累一些创业经验, 做好创业知识储备, 为毕业后就业多一种出路。面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 大学生应主动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加强培养创业意识, 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一些门槛低、操作简单、风险低的服务业项目进行投资, 如开网店、开水果店, 多维度加强创业素质锻炼, 提升创业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 作为创业者不能盲目创业、重复性创业, 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 结语

虽然最近几年高校创业教育迅速发展, 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创业教育实际发展的过程中, 创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创业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建立健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提高教师创业教育教学素质, 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注重学生个人主体作用发挥, 最终促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良性发展, 进而使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陈婷.中韩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5.

[2]孙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 2014 (3) .

浅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47-01

前言:2015年是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开局之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核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国家也顺势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路逐步展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素质教育,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分类施教,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一批规模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高校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确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制度创新是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指导,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把坚持统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保证;最后,建立示范引领,把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校首创精神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自觉遵循,及时推广和总结有突出成绩的高校和单位。

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并没有涉及到,而且国家也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的配套课程与教材。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创新创业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即使课程内容涉及到了一些方面,教师也没能够真正重视起来,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师资队伍欠缺。想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先具备相应的素质与能力。高校教师大多都是硕士、博士毕业之后直接就进入了工作岗位,并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因此有些教师胜任不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工作。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创新意识、掌握创业经验与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当中得心应手。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足。创新创业具有特别强的实践性,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在课堂上,由理论知识入手进行实践的教学,而没有专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建设的实践平台。我国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好的互动,只是单纯的教授书本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锻炼,无法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认识、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应方针、政策,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认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与人才培养方案、课堂体系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课程广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有基本的理论课程,也要有专业课程,还要有交叉课程,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教授方式,尽量多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模式,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明确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责,加快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进而转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配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聘请知名的企业家、创业人士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其次,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业务指导等内容,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研讨会,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与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

第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师工作的必要保证,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因此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如奖金、职称的晋升、适当的陪训等。

(三)加大对实践平台的投入。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方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业工作室、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训练中心等实践资源的建设,并利用互联网整合建设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平台。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也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要加大对实践平台的投入与建设,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融合。

此外,高校也要积极与政府、企业等进行洽谈,建立合作关系,使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完创新创业教育后,能够有施展才华与锻炼的机会,形成校外实践基地。如果可能的话,学校还可以组织创新创业教师进入到实践基地当中进行现场指导与沟通。

第三。充分利用和依托大学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现有条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社等,让有想法、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能够集中在一起,大家集思广益,通过对各自想法的沟通与交流,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以此提高创新能力、创业意愿及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 真,《城镇化对浙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研究,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7期.

[2]范爱兰,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的建立,教育评论[J].2014(8).

高校创业教育 篇12

关键词: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

一、创业计划大赛在高校的开展情况

1.创业计划大赛的由来及在我国的发展

“创业计划”又称“商业计划” (Business Plan) , 是科技和风险投资浪潮兴起的产物, 是指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服务或技术向风险投资家游说取得风险投资的投资可行性报告书。创业计划大赛在美国高校中由来已久, 它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 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 并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制订一份符合市场规律、可以实际运行的商业计划。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办后, 迅速风靡全世界, “全球创业计划竞赛联盟”应运而生。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则试图以此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 确实诞生了一批著名的企业, 如Yahoo、Netscape等公司。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始于1998年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举办, 每两年一次的“创业计划大赛”是近几年风靡全国高校的重要赛事。它借用风险投资运作模式, 要求参赛者提出一种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 并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 完成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等方面内容的创业计划书, 最终通过书面评审和答辩的方式评出获胜者。1999年, 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涉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162所高校。我国创业计划竞赛到目前一共举办了5次。除了全国性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 近几年来各省市及一些企业都在举行创业计划大赛。

2.高校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情况

“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每届均由一所高校与当地政府承办, 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和政府行为。这样的运作机制便于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强力推进, 因此它得到了全国各大学的高度重视, 其影响迅速扩大。最初只是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 现在则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的省 (直辖市、自治区) , 并且在第四届大赛, 台湾也派队参赛, 香港、澳门的大学前来观摩;第五届大赛, 香港9所高校、台湾5所高校、澳门1所高校参赛。

3.创业计划大赛取得的效果

“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从企业对参赛项目的投资看, 第一届大赛开创了学生创业先河, 并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第二届大赛开始了技术、资本和市场的结合。第三届大赛吸引风险投资10.4万元, 签订合同的项目6件, 签约金额4640万元。第四届大赛把学生创业推向高潮, 有3个项目与4家企业正式签约, 风险投资达1750万元。第五届大赛大学生创业项目共获得8171.35万元的风险投资意向, 其中中南大学一个农业项目获得国家开发银行2200万元投资。 从参与者的收获来看, 很多参赛选手均表示获得了丰富的创业计划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应该说创业计划大赛发展到目前为止, 已经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以创业计划大赛为基础发展高校创业教育

1.创业计划大赛对发展创业教育的作用

参加创业比赛, 从项目的选取、市场调研、项目开发以及推广形成计划书等一系列活动一般历时3个月到10个月 (一般学校的比赛用时3个月, 而全国比赛通常为10个月) , 这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主要时间。根据目前我国创业计划大赛的发展情况, 通过各方面的完善, 可以形成中国独特的以比赛为基础的创业教育模式, 来满足创业教育的特点及较好地解决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有以下作用:

一是开展以比赛为基础进行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可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教育模式的选取应该以教育的特点为指导, 而当前我国采用与传统教育类似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特点。根据目前我国创业计划大赛的影响力, 以创业计划大赛为基础能迅速形成创业教育的体系。而且比赛本身能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以比赛为基础的教育即形成了以参赛团队为学习单位的培养模式和创业计划大赛本身的体验式教学, 能很好地满足创业教育注重实践和综合性的特点。

二是完善的比赛评审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明确的创业目标和评价指标。创业计划大赛的评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教育的要求。而各个学校在比赛中的成绩也反映了该学校创业教育的优劣。评审对参赛项目中项目的选取能力、市场调研及项目开发中反应的创业知识、对参赛团队综合表现的考察都能映射到创业教育的内容上来。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明确地以创业计划大赛的要求为目标。整个创业计划大赛的评选体系也就逐渐发展成为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三是缓解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弱, 要想实现传统教育类似的授课同时又满足个性化小班教学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学生参加比赛时, 学生必须要自学创业计划各方面的知识, 包括创业本身的知识和项目相关的知识。而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在学生比赛的整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培养。同时, 在比赛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培训可以以较少的师资投入获得高于一般教学的教学效果。而企业界评委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师资力量。通过创业大赛, 可以逐步培养一支合格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四是形成良好的比赛氛围进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浓厚的比赛氛围相对于浓厚的教育氛围更容易形成, 利用好目前我国创业计划大赛的发展势态, 能较快地过渡到教育氛围。比赛本身的竞争性能激发从学生到学校乃至各个省的竞争意识, 从而促进从上至下全面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资金的投入。良好的比赛氛围能使创业教育的需求更清晰、创业教育的目标更明确, 从而促进竞争各方的良性发展。而创业教育将在比赛中不断渗入和完善, 进而得到全面发展。

五是将有助于赢得政府的支持。教育的投入效果, 特别是创业教育的投入产出直接的关系是很难量化的。但是创业计划大赛为社会带来的各方面收益则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创业计划大赛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及解决就业压力等显性数值, 能使创业教育更快获得政府的各方面的支持和更大的投入。

2.当前我国创业计划大赛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试性教育使竞赛功利化。当前, 应试教育在高校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其对包括创业计划竞赛在内的各类赛事的渗透就是功利化倾向。此项竞赛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与水平, 这更像是一项事关学校科研能力高低的奥林匹克竞赛。而主管部门对大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中也包含有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及其获奖情况。因此, 各个大学都十分重视, 由校长亲自带队参加比赛。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学校对参赛学生都予以“保研”、奖金等刺激, 这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二是精英化及理想化的竞赛。很多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只有极少数人知道, 只有极少数人能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已经逐渐演变成精英化教育。同时由于很多学生不了解创业、不了解社会, 往往只是依书本知识闭门造车。计划书远离实际, 其中财务分析理想化是最明显的。大多数创业计划程序化、模式化, 动辄就要百万千万的注册资金, 所有的项目都能在两三年内有回报, 回报率都高达30%~40%。

三是学生自主创新程度不高。据2004年统计数据, 参赛作品通常有三类: (1) 大学生自己发明的项目, 占10%左右; (2) 导师带参赛学生做的项目, 占20%左右; (3) 剩下的一半以上是在别人的科研成果或创意的基础上,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商业包装和设计产生的 [1] 。

四是企业界对比赛关注度低。目前, 我国高校中科技与现实生产力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 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而很多参赛项目是学生从老师那里拿到的研发后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 这些项目往往技术前景不太好或实验条件很苛刻, 大都无法市场化。因此, 企业界对创业计划竞赛表现冷漠。同时无论从企业界评委占评委的比重, 还是整个比赛过程中企业界人士与参赛选手的沟通机会来看, 参赛选手与企业人士的交流都非常少, 这样便难以吸引企业界的关注。

3.完善创业计划大赛, 实现创业教育的发展

要使创业计划大赛发挥其对于创业教育的作用, 必须完善和发展创业计划大赛。

一是要完善评选体系与评审标准。 (1) 根据创业教育的内容即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教育特点来确定评选指标。 (2) 增加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考察。学生自己开发的项目应该给予加分, 避免使比赛成为各个高校研发能力的较量或者专利的比拼。 (3) 应鼓励服务项目, 强调项目的可行性。促使参赛项目能尽可能多地获得风险投资。

二是要在比赛的各个环节吸引更多的企业关注和企业与比赛的互动。利用好企业界人士作为高水平的师资力量, 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的创业以及激发其真正的创业意识, 而不仅仅停留在参加创业计划比赛上。同时参考企业界的要求不断完善创业计划大赛和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上一篇:装配线平衡问题下一篇:人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