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创业能力

2024-10-11

高校教师创业能力(共8篇)

高校教师创业能力 篇1

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任重道远

2016年12月22日 10:43:17 来源: 中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设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通知》(教高厅函[2016]90号),要求“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导师应积极参加各地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到高校讲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或开设相关讲座,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委,指导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参加其他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为什么教育部要全国选拔创新创业导师?这批非高校教师占主体的导师队伍是否具备“双创”教育的能力?如何保障兼职导师履职尽责,会不会兼而不职?这些问题折射出一个共同的关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教师,这同样是教育部建立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缘由。

此前,教育部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有机融合的转变。但如何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创新创业”教育教什么,如何教?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高校热议的话题。在“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学科化之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同样是教师,而且主体是高校自己的教师,兼职导师队伍只能是支撑。实际情况是,高校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明显滞后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但是,纵观目前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现状,整体上仍处于粗放松散和碎片化状态。与此同时,高校对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的新需求,催生了巨大的创业培训市场,除了人社口、教育口外,一些部委下属机构、协会、学会,甚至是各类培训公司也成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和认证机构,各类机构发出的“创业导师”、“大学生创业导师”、“双创导师”、“创业实战导师”、“创业指导师”等认证证书层出不穷,高校一时成为各创业培训机构觊觎的“肥肉”。对于这些机构的教学资质、师资水平、课程合理性、收费合法性等缺乏管理监督,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据悉,目前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中,唯一开考的与“双创”相关的认证证书为国家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编码:X4-07-01-10),但也面临是叫“创业咨询师”还是叫“创业指导师”的名称争议之尴尬,目前也仅开发了二级、三级认证。此外,较为受欢迎的还有人社部引入的国际劳工组织的SIYB项目的师资认证培训也挤进高校,成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热门产品,但因SIYB是舶来品,主要针对传统行业创业为主,且体系简单,对于新业态创业、创业项目诊断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略显单薄,并表现出诸多不适。因而,在当前,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亟待权威机构参与,尤其是要建立完整权威的认证培训体系。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一些相关培训,但都是专题培训为主,如辅导员创新创业指导能力培训等,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同时,很多名校也做了积极的尝试,但这些名校还都仅限于本校教师培养,辐射性不强。

可喜的是,笔者从搜狐教育网发现,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全国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者成长计划与笔者产生了较好的共鸣。该体系由中国人民大学与见贤思齐教育集团共同开发,双方致力于汇聚国内最高端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打造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创新创业教育与管理人员”培训成长体系,为高校定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培养和选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英师资和战略管理专家队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大学希望并有能力成为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高端培训的开拓者和引领者,通过专业高端的课程体系和翻转课堂、实践教学、成人教学法等实用的教学能力培养,让高校教师成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真正落地开花结果的生力军”。人民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在汇聚资源,服务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上开了个好头,为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设做了积极尝试。

高校教师创业能力 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其能力的提升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校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更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2]因此,加强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的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施创新创业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的源泉。对创业的理解要更加宽泛,个体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开创事业、开创岗位、创办企业等都是创业,创业更加注重受教育者学会学习、不断发展、乐于实践,强调的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3]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认为,“应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任。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改进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的对策

1. 转变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思维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钱学森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没有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学生。[4]地方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要思考清楚怎么教书、怎么育人,要能把创新创业知识、思维和能力通过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方式和最高效率传授给学生。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高校作为创新的前沿,教师思维习惯和思维水平将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地方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新的环境下对自身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并积极提升这方面的能力。[5]

2. 提升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技能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品质的重要载体。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师作为促进者,要始终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完成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应具有的教学能力。其包括基本教学技能、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技能。高校教师应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变过去以教师为引领,教材为标准,学生被动学习的格局,为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

3. 优化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

地方高校课程设置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地方高校要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和课时。结合地方高校特色,投入教学资源,推进创新创业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围绕创新创业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6]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一定要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使创业教学、教学科研、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平衡发展。[7]

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要主动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应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态度,主动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光明日报》2015年3月24日。

[2]尹达:《论现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运行质态选择》,《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19(2)期,第63-66页。

[3]董婷、王唯:《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年第7(1)期,第41-43页。

[4]赵晓芬:《批判性思维:创新人才的首要思维范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第199-202页。

[5]席东:《批判性思维———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来源分析》,《新西部》2015年第6期,第137-138页。

[6]黄玮等:《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思考》,《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年第7(1)期,第38-39页。

高校教师创业能力 篇3

提高自身创业教育能力

创业教育是一门横向学科或交叉学科,专业与技术仅是创业的第一步,围绕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人才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形成一个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创业教育学科群,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法律、工商、金融、税务、保险、市场流通、人际社交等方面的知识教育。

1.加紧理论学习。作为教师,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加紧学习有关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创业知识,使自己迅速成为创业教育的行家,并将创业的相关知识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成功创业打好基础。

2.积极参加培训。教师积极投身到创业教育中并努力学习创业知识对学校搞好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同时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创业教育教师培训,使教师能接受较系统的创业理论学习;选派有关教师进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教师创业实践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创业实践指导的“专家”。

3.落实有关政策。学校应选拔一批具有一定潜质的教师作为创业教育专业教师加于培养,给他们提供学习进修、进企业煅炼的机会。学校应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应作为专业教师加于管理、培养和考核。人事部门应增加创业教育专业的职称评定,以提高教师投身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学校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训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创业氛围,了解企业基本的工作状态、一般的工作程序,提高学生所学技能的应用性,为踏上社会创业立业提供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职校生创业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匮乏。像独立思考、自主抉择、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的品质及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排除障碍、化解矛盾的能力,像独创性、独立性、变通性、新颖性、敏锐性等创新型人格特征和具备市场、技术、管理和控制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学校在创业教育中急需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品质和能力。

1.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学生创业项目一般与所学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生进入某一行业创业,必须对这一行业有相当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情况,学生在这一行业中创业的可能切实点,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这一行业的发展,为日后创业做好准备。

让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基本技能。创业不仅要有热情和勇气,还要熟悉创办企业的要求和流程,更要掌握科学管理企业的基本技能。企业管理应成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成功创业打好基础。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多开设与企业经营有关的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企业管理知识。

2.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增强学生创业的动力。要激励学生学好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创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底气;向学生介绍创业的成功案例或请成功创业者进行讲座,以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勇气,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经营企业的知训涉及到方方面面,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因此学生不可能把所有创业的知识都能学到。但作为学校应将最重要、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那就是:合法经营、文明经营、诚实守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气生财”传统经营理念的科学内涵。

3.造就学生成功创业的基本品质

学校的创业教育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为有志自主创业的学生打下基础。但真正能够自主创业的只是毕业生中的一小部分,能成功创业的更是一小部分。作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最关键的是要造就学生成功就业的基本品质。

一是要提高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创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还可能招聘一定数量的员工,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要成功创业必然要放弃自己大量的业余生活,要经常加班加点。成功的创业者必然是看重自己的企业人,是精心经营自己的企业人,是对企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

二是要提高学生防范风险的能力。要创业就会有风险,学校应让学生掌握控制风险的方法,提高化解危机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创业的风险,并在心理上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

三是要提高学生决断能力。自然人从创业开始就成为了企业的法人代表,从企业筹备开始就有许多事要创业者筹划,因此要成功创业,创业者就必需必须具有很强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作为学校创业教育就应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决策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决策意志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

创业实践是学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校内创业,经营环境单纯,又有教师的指导,投入少、风险小,应作为学生创业实践的最主要形式。学校可以为学生在校创业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做好学生创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开设创业岗位,提供学生在校创业的场所,为学生提供小额创业贷款,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将学生创业实践计入学分。

创业教育归根结底应该变学生的被动创业为主动创业,引领学生自发地完善知识、提升能力、积累经验,从而构建起他们有准备的完善的创业头脑。

高校教师创业能力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 大学生 高校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42-0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是重要的创新创业群体,其创新创业的成功与否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科技是强国的核心力量之一,而科技发展则取决于民族的创新能力。就业岗位的增长除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外,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创新、创业的增长。因此国家的持续发展,须以创新创业为基础,而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关键,也是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2.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扩容就业市场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呈递增趋势,现有市场无法一时吸纳庞大的就业群体,也造就了一个个“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牵涉到国家稳定等重大问题,所以,改革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显得尤为迫切。市场需要持续的增长动力,因此大学创新创业能促成现自身自主就业外,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岗位的倍增效应。另外,创新创业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通道,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使得创业公司不断壮大,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3.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市场就业岗位不足,社会获吸纳大学生的容量接近饱和,除了毕业生数量庞大,市场结构不合理之外,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需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根据学生的整体需求和个体差异,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树立为人生理想以主动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更好的面对严峻的挑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向外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全民总动员,国家层面和各地方政府也争相出台了各种创新创业支持条件和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民族的创新创业热情。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各高校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提供了硬件保障,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支撑。但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产出来看,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仍处于初级水平。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更够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达到了近20%,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其次,大学生创业缺乏市场基本知识和市场经验,团队抗风险能力差,一旦独立运行,往往会因为一些突发的小事故导致创业团队无法正常运营。再次,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层次还不够高,大部分学生的创业选择了简单的制造和零售,科技含量低,与专业所学结合程度也不足。最后,大学生创业有着较大的心理包袱,外界施加了众多的压力,造成了较为紧张的创新创业环境,这样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开展。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1.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跟学习相对立的,所以从思想上将创新创业与日常学习分离开来。应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全面分析创新创业在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可行性,引领学生从缺乏创新意识或创新意识薄弱――有志于创新创业――致力于创新创业――实现创新创业梦想。通过循序渐进三个阶段的引导即意识培养、素质培养、能力培养,打破年级、学科、时空的限制,集合专业教师、对口企业、教育管理人员等多方力量,营造“传帮带”、多学科融合以及各环节渗透发展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入行业范围、创业条件、创业案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的认识所学专业的创业方向。另外,深入发掘具有创业兴趣、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寻求校内外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知识等。组织有创业意识和兴趣的同学成立创业俱乐部,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创业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2.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转而变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将实验室开放常态化,加强设计性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拓展合作宽度的同时深化合作的深度。将一些创新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引入到高校,让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参与到科技创新研究。同时,可以让企业参与到日常教学,或将一些课程搬到用人单位进行。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安排专门时间要求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专业实践,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了解公司的结构和运用模式。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研,让学生了解所感兴趣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大力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检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同时以跨年级组队形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专业实践,让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专业精神和对学习领域的认知深度,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模拟环境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高校应提供相应的创业模拟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整合学校、社会以及校友等各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创业孵化园应具备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情况跟踪等功能,还应提供小额贷款、公司注册、公司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工作。探索创业孵化园的操作新模式,对于部分孵化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可采取项目恒定人员流动的形式,以此增加项目的经验累积,提升创新创业的培育效果。同时可开发相关网上模拟创业模块,按照创业成长路线设置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并提供较为完备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模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出现问题的预见性,从而规避一些风险。还可以通过游戏形式,在一个限定团体和空间内对创业进行模拟,以最低的成本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尝试,通过模拟寻找项目存在的问题,从而对项目进行优化。学生通过各种模拟锻炼,以增强专业水平,使得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均衡发展,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除了需要政策和硬件的支持外,相对宽松的环境也十分的重要,要留给大学生试错的机会。大学校园应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借助各种媒体平台以及学生骨干的力量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正确的导向,培育“鼓励创业,包容失败”氛围,即使毕业后因种种原因创业失败,但大学期间的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今后的再次创业提供经验。选树创新创业典型,注重选树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后期进行大力的表彰和宣传。对创新创业典型要有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评选奖学金、保送研究生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创新创业学生在校园中有着较高的荣誉,从而扩大创新创业典型的影响。举办学校、学院等不同层级的创业计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创新论坛等,使得创新创业的概念深入学生心中,打消学生创新创业与学习相对立以及害怕创业失败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论文 篇5

高校考核评教机制、教师人才培养机制以及职称晋升机制都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高职院校要想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就应建设良好的环境与制度,首先,要建立起支持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的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合理的评教机制,目前的评教机制主要包括学校督导评价、院系领导及教研室同事间评价、学生评教三个方面。其中院系领导评教基本上属于走过场,有的领导甚至叫不上该教师的名字,何来评价的公正、客观,学校督导也只是通过一两次的听课给出看法,学生评教通常也会掺杂自己的情感与主观认知,因而也难以获得一个教师的真实信息。我们要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方式要客观公正,采用导师、学生、同行教师、专业教学评价机构等多方考核形式。其次,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不但要规范、丰富新入职青年教师的职前培训还要开展多样化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在职培训,可开展方法培训,如教学导入培训,讲授技巧培训等,也可开展提高教学能力与设计能力的专业培训,使青年教师教学更完善,也能收获更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定期开展关于具体教学问题的主题研讨会,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开设主题研讨会,共同解决教学问题。最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青年教师以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为重心。如青年教师的奖酬金制度、职务职称晋升标准、评先评优等各种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建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激励机制,使科研为主和教学为主的教师都受到较高的待遇和地位,激发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

2.2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那教学就作为了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青年教师要避免产生“重科研轻教学或重行政轻教学”思想的不良影响,要认识到教师的真正职责,即育德育人、培养人才质量,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因此,青年教师要重视学生能力、知识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养成,用先进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3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比以往多,对教师的需求也与以往大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加强自我知识的内化和提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积极学习并与学生进行分享,才能完成新时代条件下对学生的“授业解惑”的使命。

2.4不断坚持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反思,不仅可以为教育教学积累经验,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也可以丰富个人的工作生活,修炼心性。通过教学反思,客观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以达到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新苗.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4(1)33.

[2]尹航.大学教师教学学术现状及其提升对策[D].长沙:湖南大学,.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

[4]于红丽.论教学学术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20-22.

高校教师创业能力 篇6

论文摘要:以某地方性本科高校为例,从调查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入手,分析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借鉴某些发达国家在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提出一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规模扩张和师资的新老更替,全国各高校新进了大批年轻教师。但这些没有教师教育背景的高校青年教师“尽管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但是关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策略、方法的知识却十分有限。他们普遍重视本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研究,但不重视教学研究,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工作中,“高校教师远不如中小学老师那样把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化工作,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学习、改进和运用”。“多项调查也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敬业精神缺乏,教育教学知识欠缺,教学实践能力弱,教育观念陈旧等问题”。借用斯坦福大学的唐纳德·肯尼迪的话“不管怎么样,教学是重要任务,是重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说明现在是该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时候了。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某高校有专任教师623人,其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35岁以下青年教师401人,在校生13000人。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1.能力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明显不足

在学校教务处,通过学院现有的网络教学评估平台,对该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评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容乐观,具体数据见表1。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在四个选项中,除第三项(该校为应用型高校)外,教师能力素质的优良率是低于中差率的。把选项中的内容对应于教师的各个教学能力,可以得知目前该高校青年教师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教学方法设计的能力、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学自控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缺乏的。

同时,可以知道该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与当前国家对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相差甚远。现在的高校教学需要复合型人才,而教师复合型能力不仅包括基本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更主要的包括教育研究能力和熟练而有效地运用信息手段的基本能力。“复合型的教师应既有基础能力,也有一般能力,还有创新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综合发挥着作用“。

2.教师价值取向失衡,重视科研,教学热情不高

通过对401位青年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仅有23.5%的青年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很积极,一大半的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是无所谓的,这样导致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高,投入不大,表现主要为:不少教师回避教学,认为教学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些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工作,备课不充分,讲课不认真,这都反映出部分青年教师应付性的教学工作态度。那么青年教师选择教师的职业追求是什么呢,根据访谈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平常最津津乐道的是谁又获得了什么科研奖励、拿到了什么项目、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而对教学成就几乎无人问津。同时,有82. 4%的青年教师或多或少的从事兼职工作,仅仅只有23. 5%的青年教师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总结、反省自己做得不够的,琢磨出适合自己也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很有效的措施。

3.师资培训重“形式”,培训内容无层次

现在学校在青年教师培训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教学能力的,一

个就是培训对象不是针对青年教师的。调查中发现18. 3%的教师认为学校安排的培训考虑到了青年教师的特点,有针对性,有层次;64.2%的老师认为学校是没有做到的;17. 5%老师表现出漠不关心,教学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套办;只有23. 5%的老师或多或少的进行过专门的针对教学能力提升的训练;16.1%的老师没有经历过,很大一部分的培训都是以系部或专业为单位,大家一起来,没有体现层次性。

现在很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培训结束后每个人都会颁发一个证书,无关乎你培训表现、出勤等,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只是“走过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甚或部分教师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可想而知这样的培训效果会怎样。

4.缺乏有效的青年教师评课激励机制

目前该校对青年教师的评课除了教学督导团就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学校的教育督导对教师的评课、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和教师之间的相互评课,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教学督导人员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时,只“督”不“导”,过于注重评定(或判定)等级,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对教师很少提出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另一个是通过一堂课的讲学比赛来评定等级,其中的等级评定往往带有某种照顾(评职称需要)的主观因素,却没有对教师授课有效的评议和反馈,基本起不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

5.相关其他现状

在调查中还发现其他令人担忧的现状:(1)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厚积薄发,使得教学捉襟见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必然严重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与效果,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效;(2)学校重视外部引用轻视内部培养,与这些高校在引进人才时的“一掷千金”相比,他们对校内在职教师的培养却缺乏热情,在这方面投人的精力和财力都明显不足。(3)政策保障没力度,不仅该校就是目前的教师法中都看不到关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保障条例。(4)高校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不容乐观。青年教师面临的生活问题很多,再加上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影响最大的是青年教师。这就使得很多青年教师难以安心工作,更别说致力于教学能力提高了。

二、发达国家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经验启示

1.重视教育立法,培训制度法律化

二战后,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在职培训制度。例如美国《高等教育法》规定资助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是用于继续教育,使未达到规定学历标准的教师通过在职培训达到标准等。英国教育和科学部根据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重新修订了教师的培训计划,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具有接受在职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应给以支持。总之,这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等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参加在职培训作为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加强了高等学校的终身在职教育。我国虽然也颁布了关于教师在职培训的法规,但是针对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够。

2.注重职前教学能力,能力培养一体化

国外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高校教师的职前教学能力。以美国为例,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和研究生院委员会共同发起实施了“未来教师培训计划”,旨在将博士研究生培养成为能胜任高校教学工作的人,使他们具有教学、研究和专业服务的职业能力,为他们未来选择教师职业创造一个良好开端。在我国,这方面的培养是很不够的,青年教师职前教学能力几乎为零,这也使得教师角色转换的过程延长,不利于教学。

3.拓宽培训果道,培训形式多元化

针对高等学校不同层次水平教师在职培训的要求,发达国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英国设有“高校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作为国家级的高校教师培训机构,设有“培训联合会”

作为地方高校教师培训机构,在高校则普遍设立了“培训委员会”,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师培训网络。美国的高校也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建立了各种旨在帮助提高教师水平的教学、科研奖金和学术休假,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学术、教学交流活动。校方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总之,这些国家都普遍采用多元式的培训形式,组织高校在职教师进修,构建了开放型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目前我国的培训形式还比较单一,培训途径和培训方式还不尽如人意。 4.注重激励机制,教师培训主动化

为了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发达国家均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支持教师参加在职培训,从而使得教师培训主动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第一,资助培训经费,经济上大力支持。各国采取了诸如带薪进修、有偿进修、国家补贴、学校补助等办法。如英国政府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优秀教学和学习中心”,在未来五年,先后会有3.巧亿英镑用于70多个学习中心的建设。第二,培训与聘任、评估相结合。国外大学,教学在聘用、职称晋升和终身制的获得中都占有很重的分量。亚力桑那大学的教师晋升和终身制决策越来越考虑教师的教学表现;布朗大学在每年的教师评议中,教学质量评价和研究成就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匹兹堡大学则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有相关教学表现的明确记录,教师的聘用、晋升、终身职位和工资的决策都直接受这些记录的影响。同时,高校对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很高的荣誉,甚至为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设立专门的教授席位等等。

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途径

1.完善师资培训环节,提高培训质量

成立“教学考培中心”,专门对青年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评,研究教学规律,定期举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的培训、讲座、研讨会,在教师整个的职业生涯中提供帮助。中心按照工作分为几个部分:一是让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充当“青年教师导师”,导师通过“传帮带”与青年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使青年教师熟悉教学程序,掌握教学技巧,并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青年教师,使其加深对职业道德的感悟,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依赖教研室的团体力量,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点评,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加深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进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三是依靠教学督导和教学调研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把关。教学督导一方面敦促青年教师遵守教学规范,另一方面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四是设有专任教师,进行教学规律研究,除了对青年教师进行职前培训,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比赛,并对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帮助。

2.自主发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根本途径

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的积累,也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同时还有个人师德建设。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应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做好专业知识积累,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和本专业前沿保持同步,才能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其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确立坚定的师德信念。只有拥有了崇高的道德信念,青年教师才会根据自己的师德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最后是教学反思,它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青年教师的反思包括很多方面,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教学反思,对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评价、反馈与调节。教学反思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写反思日记;二是观摩教学;三是讨论教学;四是开展行动研究。不同教师群体教育教学反思的指向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教师应侧重教育教学技能的反思。

3.完善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目前大多高校考核出现明显偏向科研的倾向,导致出现青年教师过分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

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考核计划,突出教学方面的重要性,增强教学在考核中的分量,正确引导青年教师合理地分配教学、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考核内容应该具体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学创新等。青年教师的教学表现应与教师的聘用、晋升、终身职位和工资等级联系起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设立专门的教授席位,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

4.提高青年教师物质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随着岁月的积累,我国教师的薪金确实有所变化,但变化的幅度与频率并不尽人意。所以一段时间内,不少教师纷纷跳槽、改行。要改变这一状况,建立一套优于其他行业的升职提薪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西方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教师管理政策的实践经验表明,教师职业的社会待遇的高低与教师队伍素质状况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吸引那些拥有教师必备能力的人进人教师行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改善”。当教师的社会待遇提高时,其在社会公众中的职业角色形象就比较高,也容易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教,教师队伍素质状况就能够得以很大的改善,多数素质高的教师也乐于从教。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经济待遇的提高,为他们解决切实的后顾之忧,也能使他们安心工作,不会总想着兼职赚钱,这对于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有着直接作用的。解决高校教师的社会待遇问题,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并承担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要下大力气做到这一点,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师的队伍,并保证高校教师能安心从教,使其整体素质提高。

5.修改和完善相关法规

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探析 篇7

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意义

正式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会议强调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开拓技能。199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其中第7条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等。中国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同样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美国是创业教育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各个高校普遍都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了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创业氛围。

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形成创业教育理念之前,部分国家或者高校即在实施这种教育形式,从各种宣言和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可以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即培养学生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具体说来,从理念上看,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从实际操作上看,创业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在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进行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都必须着眼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实现,这是与高校传统的培养有很多内容上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并不一定通过创业教育实现,而实施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虽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但是,创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其仅仅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前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积极应对快速变化与发展,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素质,是一种主动的“创业性”教育。其次,当前高等教育的扩张行为带来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了一部分有能力“创造岗位”的人才将会极大地缓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第三,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说,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学校内部的创业教育与校际间的创业设计大赛、有企业参与和有社会投入支持的学生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学生创办中小企业的勇气,进而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1]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一个民族才能充满活力,具备无穷的创造力。第四,对学生个人来说,创业教育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功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创业型人才特点与培养要求

从创业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分析创业教育活动的特征,并由此理解创业教育在师资方面的要求。

已有的大量研究将创业型人才的能力和个性特征作了深入的分析。美国Gideon D.Markman和Robert A.Baron研究后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四项共同的个性特征:自信心、对机会的判断能力、坚持的精神、人力资源资本,并认为越接近这些个性特征者,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2]。CHEN C.C.也认为自信心是创业者的主要区分标志[3]。从日本的一些研究看,他们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与创业企业的成功率成正相关[4]。而新加坡研究人员则发现把握不确定因素的,并及时作出政策决策,努力克服行动中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不利因素的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者也从人格特征、能力特征来探讨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5]。

由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基本总结出成功创业者应该具备以下的素质与特征:自信心,对机会的判断能力,坚持的精神,人力资源资本,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具有掠夺性的A型人格特征,果断决策,敢于创新与冒险,善于沟通与处理人际关系等。

作为着眼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定位于上述目标,是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创业型人才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创业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特征。

1. 前瞻性

之所以将前瞻性作为创业教育活动的一个特征,是因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高校传统的教育培养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教育形式上都是一种革新,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树立创业理想,才能走出创业教育的成功之路。具体说来,创业教育的前瞻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上要树立通识教育观念,强调全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包括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关怀的培养、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等一手抓。二是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学生应该置身于主体地位,通过考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奇思妙想,支持异想天开。三是必须要有社会化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应该面向市场,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而被社会所接纳。

2. 复杂性

高校创业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与培养活动的复杂性,创业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方式的不同即是在培养方式上的区别,培养方式的复杂主要可以从课程体系设计、教育教学安排、评价模式等方面体现出来。课程上,创业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不仅有传统的着眼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各类专业,还要有培养学生创业方面意识的创业教育课程,更要有部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隐性课程。三类课程覆盖高校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体系。教育教学安排上,课堂教学应该渗透更多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体验创业活动的特征,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间接的创业教育经验。评价模式上,要突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知识获得量为基础的学生单一评价模式,突出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知识能力结合的角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能力的高度评价学生。

3.立体性

在创业教育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最便于直接和间接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内容融合、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是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1]。这就意味着创业教育是一个立体性的教育工程,不仅仅需要课堂上的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的革新;还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建立起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从基础专业知识出发,辅以相关的创业知识形成立体的一个面;课后在高校内部通过开展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如各种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创业前行者前来讲课讲学,让学生获得创业的间接经验,这些教育活动形成创业教育活动立体的另一个面;最后,高校应该积极推动、鼓励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中,从实践中获得创业的实际经验,同样形成一个面。三个方面的培养活动形成创业教育的立体性,共同构成了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正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具有如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就要求培养过程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也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能够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1],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创业人才的培养,所以,培养一支适应高校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前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握好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因为只有准确的角色定位才有可能实现更准确和完善的培养。主要看来,创业教育教师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教育理念与创业文化的引领者

理念往往是决定行动的最重要因素,缺乏先进的理念也就难以在行动上实现跨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实践的推广。所以,作为长期在创业教育实践一线的高校教师,应该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思想。首先应该认识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在毕业进入创业阶段时具备成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在这种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先进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变“使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这个思想观念的转换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不是短期的,而需要教师深刻地理解当前教育界所发生的种种形势变换,高校教育不适应这种变换就无法更好地实现转型,适应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需要,就会发生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困局。

其次,要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改变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融入到高校教学与学生培育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再次,教师应该做引领创业文化的先行者,高校的整个氛围的发展方向往往就在高校教育的影响之下形成的,高校应该形成一种创业氛围,具备创业创新精神,而这些的形成都是在高校教师的影响下实现的。

最后,教师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才能实现创业成功,如何避免创业失败,而更多的应该是创业以外的东西。使学生能够实现职业生涯和人生真正成功不是创业成功,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学生自己内心的快乐和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发展进步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这个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创业教育的始终,而作为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始终认同这一思想,发扬这一思想,使其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真正实现。

2. 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传播者

学生参与创业的基础应该是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面对创业的态度,缺乏这些基础创业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成为向学生传播知识、技能,并通过自己对创业活动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创业教育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业知识等等;态度即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对创业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层次性,我们认为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一切的知识基础,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是创业的相关知识基础,虽然我们知道创业最重要的是实践,但如果缺乏掌握系统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创业教育也将失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大量的能力培养与训练,并针对不同的需要开展各项专题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请企业家讲座、与他们交流、参观创业企业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创业,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是多重的,既需要在知识方面具备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有成熟的创业态度来影响学生。这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不难理解,如果缺乏面对创业教育的正确态度,那么创业教育的成功实现也是一句空话而已。教师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面对创业的心态,一名成功的创业教育者在创业心态的影响上面无疑也非常重要。

3. 创业实践的积极践行者

如何让教师成为创业实践的积极实践者成为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最为缺乏的就是创业实践的经验,这是因为多方面的限制因素而造成的,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我们要开展成功的创业教育,毫无疑问,教师的创业经验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获得实际经验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创业实践在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直接经验,因为教师虽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但是创业知识并不能替代创业经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唯有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才可能实现,创业经验这种“缄默性”知识的独有特征,决定了其获得方式,也决定了创业教育教师的身份特征。二是创业教育是一种带有一定示范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一个榜样的力量往往能够影响一大片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就是说,教师如果积极投身于创业,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可供效仿与学习的条件,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来解释创业理论,更具说服力,方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三是教师在长期的知识获得中,创业的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但是如何将创业知识投入实际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参与创业实践,一方面验证理论,为发展创业教育理论提供更多的参考;另一方面也更好地让理论服务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创业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务之急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大学可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人员,通过培训后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增设相应专业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1]。这是一条非常好的发展思路,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创业教育师资的限制因素太多,如这个途径培养的创业教育教师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创业视野过于狭窄,在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处理经验会明显短缺。所以,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创业教育真正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学校内部,我们可以通过在上述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培养部分教师,并拓展培养方式,将这部分教师送到企业包括工厂、公司等创业部门参与实战训练,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在创业实践经验上的积累;同时,我们要稳定一支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聘请部分创业企业的公司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沟通;另外,学校毕业生中有部分创业者,他们是学校最后的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应该考虑将这部分人的力量很好地利用,这样才能够形成一支稳定的、合理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6][7][8]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71-75.

[2]Gideon D.Markman,Robert A.Baron.Person-enterpreneurship fit:why som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as entrepreneurs than others.Human Resoure Management Review13(2003):281-301.

[3]Chen C.C.(1998).Does entrepren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13:295-316.

[4]Nobuyuki Harada,Who succeeds as an entrepreneur?An analysis of the post-entry performance of new firms in Japan,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5(2003):211-222.

高校教师创业能力 篇8

摘要: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和现状入手,针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创业实践活动力度三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提升;创业能力;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创业逐渐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连续在2%以下:2011届为1.6%,2010届为1.5%,2009届为1.2%,而且最后能够坚持下去的只是少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70%,创业成功率只有2-3%.[1] 四川大学朱欣民教授指导的《我国本科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调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结论表明,本科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业技能[2]。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成为我国高校当今急需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对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何谓大学生创业能力尚未形成共识。本文赞同蒋乃平的观点,他认为创业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企业中与经营方向密切相关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是创业的基础能力;社会能力是指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与情商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是创业成功的主要保证,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上述三种能力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创办企业的技术能力、信 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联想、迁移和创新能力、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融资与筹措资金的能力、控制和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

根据高桂娟对上海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调查与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整体水平处于中下水平[1]。

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主渠道。我国自1999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广泛响应。高校均在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的创业系列课程与国外高校相比严重缺乏。国外高校非常重视通过开设

系列课程,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业意识与精神。例如,美国普遍

在大学生中开设《企业经营计划》、《企业创办学》等系列课程。而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创业教育还流于形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基本上还停留在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有些试点高校也仅仅开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少数课程,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调查中,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课程”时,35.95%的学生选择 “有”,24.95%的学生选择“没有”,39.10%的学生选择“不知道”[3]。

2、创业教育师资十分匮乏

创业教育内容丰富,涉及到多学科、多种能力和较强的技术性等多种因素,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虽然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但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也有待改善。为此,教育部已连续举办了几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500多名,但这对国内1000多所高校来说无疑也是“杯水车薪”[4]。

3、创业教育方法单一

我国高校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创业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和僵化。不少学校的教学仍只是“纸上谈兵”----课堂教学法。课外的创业教育活动目前主要体现于活动本身的开展,其活动效果得不到预期的保证。没有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培养方案的个性化的有机统一,没有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没有实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培养学生的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

根据我国大学生当前创业能力的水平及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条途径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的课程来实现的,学校完善提高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要把创业常识、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和技能、经营管理、商务知识、财务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其课程体系主要架构由创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活动课程等组成。在创业基础课程内包括创业素质类、经营管理类、创业环境规划类、特定产业类等;在核心课程中有创意的激发、创业机会的发展与评估、创业计划的撰写与表述、创业决策、创业资源的获得、控制与管理、企业的成长与运作等;在活动课程方面,有创业实习、创业设计、创业竞赛等。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和基石。在我国目前自主创业教师极其匮乏的现状下,加强自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学校可以聘请创业成功、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具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和校友、政府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等作为任课教师。同时也要培养一大批既有创业精神又了解创业过程、既充满创业热情又能理性分析创业流程、既懂得创业理论又有创业实战经验、既掌握创业知识又能讲授创业课程的优秀专职教师,使其能够在教学第一线为广大高校学生开设创业类课程。

3、加大创业实践活动力度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激发研究欲望,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个性,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全面提高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较少,我们可通过成立模拟公司,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模拟签约,模拟交易,模拟结算等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确定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进行广告策划;鼓励学生到学校生产经营实习基地,参与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大创业实践活动力度。

参考文献:

[1]高桂娟.大学生创业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10):818-823.

[2]胡小东.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3):69-72.

[3]高永良.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61-62.

上一篇:《谦卑的人有福》阅读答案下一篇:供电所创建标准化供电所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