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校教师

2024-09-30

南京高校教师(精选11篇)

南京高校教师 篇1

1 前言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体育无非是跑跑、跳跳,可有可无,使得体育教师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不高,很多人不能理解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劳动——量和强度较大,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劳动,它凝结在产品(学生)中的潜在无形价值不能及时表现出来,而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体现体育课及体育教师的价值。体育教师的付出往往要比其他教师多,但得到的回报却是甚微。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艰苦,职称评定论资排辈,使得他(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产生无形的压力,特别是在工作中所受的心理挫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对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认可、满足、赞同的心理体验。主要反映在体育教师从事体育事业是与领导的关系、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方面。在工作中很顺心,满意度指标高,随之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得到提高;反之,满意度指标低,工作积极性就低。因此,教师工作满意度历来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南京市十七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200人为调查对象。最终有效问卷为180份。其中男性115人,占63.9%,女性65人,占36.1%。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主要参考了有关以史密斯等人《Job Descriptive Index,JDI》为主要参考依据,采用的是自编的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本问卷的编制在综合考察了一些有关工作满意度理论的基础上,将工作满意度分为工作现状、工作环境、领导关心、工资报酬、职称评定五个层面,由30个题组成。

2.2.2 问卷调查法

向不同年龄、性别、职称、学历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采取当场填写及时回收的方法。问卷填写方式采用Likert五点量表,从“完全满意”到“完全不满意”分别以“5、4、3、2、1”记分。分值越高表示越满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2.2.3 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高校教师进行访问,大致了解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

2.2.4 数据处理法

数据处理主要采用差异显著性t检验,以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全部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本次调查基本情况

男教师115人,女教师65人,其中23~40岁103人占57.2%,41~50岁42人占23.3%,51岁以上35人占19.4%;本科学历48人占26.7%,硕士研究生125人占69.4%,博士研究生7人占3.7%;工龄5~15年的人占62.8%。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教龄等基本趋于合理。

3.2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年龄比较。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年龄方面,工作满意度有显著差异。在23~30岁年龄段对工作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然后下降,31~40岁的教师对工作满意处于最低阶段,接着又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31~40岁年龄段的教师,是学校的骨干力量,思想活跃但不稳定,刚结束紧张的毕业工作和繁琐的分配后,对现实工作中会遇到的困难考虑不足。因此,一旦遭受挫折、困难,如金钱不够用、工作烦恼、缺乏专业发展和晋升的机会等,往往会非常烦躁,失去对工作的信心和干劲,陷入焦虑、忧郁的情绪状态,甚至会感到悲观失望,前途渺茫,因此工作满意度下降。而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年龄不大,他们会从第一份工作产生一种独立、成熟、被视为成人等而带来的自我满足感,由此而产生的工作满意度也比较高。

*P<0.05表示差异显著 **P<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

*P<0.05表示差异显著 **P<0.01表示差异非常显著

3.3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教龄比较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在教龄方面,工作满意度有显著差异。除在工资报酬层面外,教龄越长,工作的满意度也越高。从事教学时间长的教师,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师生间有较高的认同感,自然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满意度会增强。但是由于他们在工作、生活压力也较大,因此在工资报酬方面满意度表现不是很明显。相比之下,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在工资报酬层面感到满意,他们刚从学校毕业,教龄不长,而工资与老教师比相差不大,因而他们在报酬方面相对感到满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总体上看,高校体育教师的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对工作可以说是基本满意,满意度与教师的年龄、教龄存在显著差异。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工资报酬方面满意度显著高于教龄长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满意度在开始时比较高,然后下降,一系列切身利益逐步得到解决后,40岁以后的体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呈逐渐提高。

4.2 建议

1.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具有挑战性。现在的年轻教师更乐于接受内容丰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不高,但随年龄增加有上升趋势,青年教师与老教师满意度的差异显著。因此,重视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针对不同的心理情绪,给予充分的关注与理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轻他们在工作中的压力。

2.学校分管体育的各级领导应不断的改善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关心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生活。尽最大努力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生活上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经常和年轻教师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做他们的朋友。

3.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对于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提高教学质量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思想、业务修养,注重职业素质的提高,树立良好的形象。他们对学校的贡献最大,应使他们的付出与报酬成正比,学校方面应在校内津贴等的分配上予以倾斜,以平衡其心态,达到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摘要:为了更好的调动南京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经统计发现,高校体育教师对工作基本满意,满意度与教师的年龄、教龄存在着显著差异。建议体育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及业务修养的同时,高校体育分管领导在舆论上加强宣传,工作上给予关心和支持。

关键词: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志平.北京市老年人心理社会状况调查与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4,(6):42.

[2]凌文辁.心理测验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28.

[3]夏凌翔,黄希庭.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32-34.

[4]王路德.体育统计方法及程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13.

南京高校教师 篇2

南京市一级教师(数学)专业技术资格

申报类别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评审通过人员名单

工作单位 南京市海英小学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南京市立贤小学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南京市马府街小学 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 朝天宫民族小学 南京市双塘小学 南京市马道街小学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 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南京市石鼓路小学 南京市七桥小学 南京怡馨花园小学 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姓 名 张

静 万

萍 唐

倩 许

艳 王小波 王

倩 栾

静 王

敏 朱国海 钱

霞 高环珊 武

捷 郑璐璐 江

烨 陆小蓓 韦东海 秦

勇 吴贵诚 李

婧 李

森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 南京市小红花小学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 南京市察哈尔路小学 南京市察哈尔路小学 南京市赤壁路小学 南京市赤壁路小学 南京市方兴小学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南京市凤凰街小学 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分校宝船小学 南京市青云巷小学 南京市小市中心小学 南京市银城小学 南京市银城小学 南京市银城小学 南京市银城小学

元 李

霞 史培培 夏

娜 崔静思 王丽娟 李

隆 丁红梅 马艳云 孙

颖 徐

静 陈

锋 刘晓玲 王

舒 华

芳 余

扬 薛

旻 周红莉 李换换 周睿燕 丁

康 杨志华 李

璐 张

波 陈玉娟 杨东敏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南京市浦口区特殊教育学校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分校天润城小学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实验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泰山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 南京市长城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栖霞中心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李君慧 刘妍妍 陆丽新 董

景 唐小伟 沈

波 范阿佩 侯芳芳 沈

洁 周敏 陈

雯 袁小云 周倩 黄

蓉 张

莉 周亦萍 张新艳 郜云燕 郑文沁 汤海燕 周婷婷 张

玉 葛秀敏 李高淼 唐

玲 张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心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心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中心小学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 南京市西善桥小学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 南京市西善花苑小学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铁心桥小学 铁心桥小学 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 江宁区岔路学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南京市东山小学 南京市东山小学 南京市东山小学 南京市东山小学 南京市东山小学 六合区实验小学 六合区双语小学 六合区双语小学雄州分校

飞 吴

敏 严

蓉 王

露 束泽兵 刘艳辉 施

玲 徐

佳 王

飞 王慧娟 罗有斌

相平平吴宜陶 吴书芬 周萍 沈巧娣 严顺燕 王郝君 吴华萍 郭丽红 丁存霞 秦

悦 钱莉莉 徐海霞 吴爱丽 陈云兰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高淳区实验小学

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 南京市第一中学 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五十四中

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27高级中学 南京市文枢初级中学 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 南京市宁海中学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 南京民办育英外国语学校 南京市河西中学 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 南京市浦口区浦厂中学 南京民办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南京民办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 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 南京市第一中学马群分校 南京市伯乐中学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南京南江中学

剑 张

琳 范瑞强 唐锦红 方

晛 曹

凯 郭

琳 郝明皓 吴淑娟 李智勇 王

霞 黄钰婷 刘

佳 盛金金 魏玉娟 董丹颖 刘爱丹 吴丹丹 高

冉 王

利 王树伦 王

寅 高

文 王

欢 茆训昌 刘思武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普通教师

南京南江中学 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高淳区第三中学 南京市中华中学 南京市第一中学 南京第十三中学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 南京市第十四中学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六合实验高中 六合实验高中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 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 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

汪宏玲 李加欢 朱

振 夏开艳 张大伟 陈

卓 吴春荣 钱

静 李钟全 王

伟 姚

蓓 姚

婷 何雪冰 孙

浩 李素娟 郝结红 胡景月 鲍亚杰 唐

莲 曹

晔 范贤丽 陈

淼 杨

敏 陈苏平刘

冰 张红武 普通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南京市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 浦口区大桥小学 浦口区永丰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沿江小学 南京市浦口区桥林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 板桥小学 板桥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汤山中心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南京市潭桥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 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学校 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学校 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中心小学南京市江宁区江宁中心小学 江宁区丹阳学校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江贻俊 孙玉翔 童

艳 叶

明 陈先芝 李晓芳 李

丹 侯

俊 曹扣霞 郭志龙 吴玉农 苏

蓓 丁希宝 李宏彬 杜曼曼 李国平孙

俊 卢

一 祁诗瑞 苏正飞 石益平林世祥 张耀芬 吕昌云 范令梅 夏立琴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南京市文靖东路小学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江宁区土桥中心小学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小学部)南京市将军山小学 六合区龙池中心小学 六合区龙池小学 六合区金牛湖中心小学 六合区长山小学 六合区横梁街道明德小学 六合区程桥中心小学 六合区程桥中心小学 六合区玉带中心小学 六合区特殊教育学校 六合区马鞍中心小学 六合区马鞍中心小学 六合区马鞍小学汪洋教学点 六合区马鞍中心小学龙山教学点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 南京市溧水区石湫中心小学 南京市溧水区柘塘中心小学 高淳区古柏中心小学 南京市高淳砖墙中心小学 高淳阳江中心小学

进 刘

璇 马绪如 朱丽娟 任

印 郭美兰 范玲美 朱长喜 王

琪 金雅慧 刘

苓 苏蓉蓉 张春敏 王明刚 林

萍 吕从强 唐冬梅 林晓峰 卞云飞 方大松 芮来荣 季云 周慧娟 韩军 卞文彬 孙蓓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认定)乡村教师(认定)乡村教师(认定)乡村教师(认定)乡村教师(认定)乡村教师(认定)乡村教师(认定)乡村教师(认定)乡村教师(认定)乡村教师(认定)高淳区阳江中心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初级中学 南京市江宁区禄口初级中学 江宁区上峰初级中学 六合区龙袍初级中学 六合区金牛湖初级中学 六合区程桥初级中学 竹程中学

六合区竹镇民族中学 南京市溧水区和凤初级中学 南京市溧水区和凤初级中学 南京市溧水区洪蓝初级中学 南京市溧水区明觉初级中学 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小学部)江宁区上峰中心小学 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高淳区阳江中心小学 南京市长城小学

南京市江宁区铜井初级中学 浦口区汤泉小学

南京市溧水区和凤中心小学

魏军 王成 陈凯 程志关 徐晓明 杨文林 张军帅 侯宗胜 何加宽 夏春春 俞良良 盛大泉 尉迟国义 于

雷 俞立英 郑志琴 任家香 陈

洁 李保银 刘爱华 朱

南京高校教师 篇3

“教学与生产脱节”是一些高职存在的通病,不仅是设备落后,在技术、能力乃至文化等方面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都相差甚远。虽然南京信息职院在与中兴通讯合作的过程中引来了1.5亿元的新设备,但学院副院长杜庆波认为,仅有设备还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师素质和课程体系上与企业进行深度对接。

2012年,学院借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的契机,与中兴通讯合作成立“电信学院”,试图开辟一块“试验田”,探索“双主体”办学新模式——企业负责专业教学和管理,学院负责全程督导企业的教学过程,考核企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企业的工程师与学院的骨干教师组成“混编团队”,共同进行专业开发、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

企业承担了重任,很快派出17名工程师走上讲台。他们有的在国际一流通讯企业任职多年,有的是通讯行业培训的“金牌讲师”。工程师把自己的“绝活儿”带到课堂,按照14个典型工作岗位、10个关键工作阶段,梳理出3层4类共12项岗位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模块,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并承担近六成的专业课教学。

企业的培训教材被转化成教学讲义,岗位技术的最新发展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在实训室里上课,在真实设备上演练,边学边做成为教学常态。按工作流程设置项目任务,按企业分工进行角色扮演,团队学习、自我评价,新颖的教学组织形式,把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融入专业学习中。

以往,学院教师理论素养扎实,但是缺少企业实操经验,讲解课程往往摆脱不了学科思维,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们则更注重对工作思维和经验的传递,更能抓住实际应用中的要领。通信学院副院长汤昕怡举例说,在讲解移动网络优化设计时,教师一般会将大量精力放在技术原理和技术流程上,而企业工程师则会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分析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等不同类别网络的特点和方案设计上的区别。

教师“混合编队”不是简单混合,除了平时互相切磋外,企业还免费给学院教师提供新技术培训机会,学院教师每年可以轮番到企业进行3个月的现场体验。目前,参与团队的专任教师都拿到了职业技能高级资格证书或企业证书。

南京高校教师 篇4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体育消费在南京市高校教师中的影响因素。以河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6所高校教师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在采用文献资料法与专家访谈法的基础上, 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 对南京市6所高校的650名教师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608份, 其中有效问卷595份, 有效回收率为97.86%, 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文中还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南京市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的总体现状

北京奥运会2008年的成功举办, 见证了大幅提高的中国综合国力, 我国经济也得到发展飞速, 作为国民经济组成的一部分, 体育产业也得到了提高和很好的发展。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国民的消费意识、消费结构, 我国体育消费也快速发展起来了;国内人民的体育氛围和体育锻炼气氛达到了空前的、史无前例的高度, 不断上涨的体育人口数量, 人们日益高涨的对体育的需求和锻炼。纷纷出现了很多围绕奥运会的各种各样的影片、纪念品、广告等延伸品,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 也开始产生、进行无意识的体育消费, 现代居民生活消费的要素之一已经慢慢演变成体育消费。人类文明、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 致使人们不断提高了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意识, 体育蕴藏的巨大价值以及巨大商机被人们逐渐发现, 人们更加细化了体育运动的规律特征等。作为中国的“朝阳产业”,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体育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体育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届青奥会即将在南京这座城市举办, 这次青奥会将给我们的城市和市民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是我们期盼已久的盛事。所以, 本文以南京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的具有代表性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 希望能够促进南京市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复旦大学钟天朗教授经研究分析在《体育经济学概论》[1]一书中将体育消费分为三类:观赏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以及参与性体育消费。本次调查中发现, 46.51%的高效教师体育消费的首要内容是运动服装、鞋帽以及运动器材等, 即以实物为代表的实物型消费。其次是参与层次较高的参与型消费, 虽然只有17.83%的高效教师选择这种体育消费,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这种体育消费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调查中, 观赏型消费所占比例最少, 主要由于此类型的消费对于参与者的欣赏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限定了参与群体。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等的数量, 可用价值 (货币) 单位来表示。[2]统计发现, 南京高校教师每月的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150~200元 (见表1) , 这与他们的月收入有直接的关系。南京高校教师的月收入集中在4001~5000元 (见表2) , 收入水平直接限制了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

需求引起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个体采取行动的内部驱动力。消费动机是指人们因为自身需要而产生的购买欲望, 这种欲望促使人们消费行为的发生。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 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 追求精神享受。体育运动成为了良好的放松精神, 提高身体素质的锻炼方式。而人们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动机就是保持身体健康, 因为随着年龄渐增以及压力增加, 很多疾病可能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但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 我们也许可以减缓或者降低这种可能性。

2.2 南京市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2.2.1 影响南京市高校教师体育消费个人自身因素分析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消费者不愿进行体育消费或者很少进行体育消费的个人因素可以考虑为经济条件、余暇时间不足、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缺少正确的体育锻炼技巧及方法、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等五个方面。

(1) 经济条件是决定消费水平的基础条件, 所以高校教师进行体育消费首要考虑的是经济条件, 42.18%的高校教师认为这是影响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虽然高校教师的月收入较可观, 但是大部分高校教师承担着多种经济压力:赡养老人、抚养子女、高额房贷、车贷等, 经济条件的制约, 使得大部分高校教师减少了享乐性的支出, 导致了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内容的失衡。 (2) 高校教师个人余暇时间缺少也是导致他们较少参加体育锻炼, 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高校教师每年都有寒暑假, 但是大部分教师除了把精力用在学术科研上, 还要关心子女的学业。很多教师承认希望孩子快乐学习、轻松生活, 可是周围的环境影响了他们最终的行为, 因为大多数孩子都在接受一些提前性教育, 所以接送子女参加各种学习班、家庭作业的辅导等使其余暇时间相对减少了。 (3) 兴趣和习惯对于体育消费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兴趣和习惯才能产生需求, 才有发生消费的条件。但是, 调查发现7.23%的高校教师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 5.71%的高校教师对体育没兴趣。这说明, 很多高校教师还没有在观念上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积极的体育消费态度, “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 他们没有转变传统的体育消费意识, 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2.2.2 影响南京市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外部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教师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除了经济收入、闲暇时间、体育锻炼习惯等几方面自身因素外, 本文中还列举了影响高校教师进行体育消费的外四项外部因素:品牌、明星效应;体育锻炼场馆收费高;比赛水平低, 缺乏观赏价值;体育场所缺乏体育锻炼氛围。

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品牌的热衷度大大提高, 很多品牌可能是文化甚至是身份的象徵, 所以在调查的外部因素选项设置中, “品牌、明星效应”是第一选项。问卷中的第二个外部影响因素则是“体育锻炼场馆收费高”, 这个因素的设置仍然考虑到高校教师的收入与场馆收费标准是否合理, 是否能够达到高校教师的心理预期, 明确的选择和解释对于南京市体育锻炼收费场馆未来的收费标准设置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比赛水平低, 缺乏观赏价值”这个选项的设置, 从高校教师队伍中热爱并精通体育运动教师的角度, 考虑了他们在选择观看收费的专业性体育赛事时的心理。“体育场所缺乏体育锻炼氛围”这一选项的设置意图则正好与前一项相反, 因为有很多高校教师在选择体育运动或体育消费的时候, 周围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影响高校教师是否进一步开展更具体的体育运动。

调查发现, 体育锻炼场馆收费高成为影响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的首要外部因素。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 降低了高校教师参与到社会上的收费场所中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收费场馆里除了场地费还有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停车费、冲浴费等, 对于高校教师这一工薪阶层, 这种长期的体育参与型消费的支出过于庞大。前面的论述中提到了南京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内容主要倾向于实物型消费, 而品牌则是他们认识产品的主要因素。品牌代表了产品的传统文化及消费者的品味, 所以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群体, 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比较注重品牌的文化内涵。缺乏观赏价值的体育赛事和缺少体育锻炼氛围的场馆, 作为外部因素也影响了高校教师的体育消费欲望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 对策建议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 为了改善南京高校体育消费现状, 刺激他们体育消费的积极性, 带动南京市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 政府应该从实际上提高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 因为收入水平决定了体育消费水平。还可以为高校教师在专业的体育锻炼场所设立体育锻炼基金, 在有效期内促进他们体育消费的积极性。 (2) 市场商家方面可以根据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的心理特点, 提供更加切合高校教师的优惠促销活动, 不但满足了高校教师体育消费的愿望, 也达到商家的盈利目标。 (3) 高校教师应该在观念上建立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和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真正地意识到体育锻炼所能带来的益处。

摘要:需求引起动机, 产生了消费行为, 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体育消费行为是经济组成的一部分, 是研究体育经济学的内容之一。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 而且是云集江苏高校的地方, 有50多所高校在南京坐落, 所以高校教师队伍的体育消费行为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对于南京市高校教师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引导其他社会大众的体育消费行为, 并且促进南京市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体育消费,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2010 (1) :139-140.

2012年南京高校田径比赛规程 篇5

竞赛规程

一、主办单位: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南京分会

二、承办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三、竞赛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2年 4月26 日— 28日

地点:南京邮电大学仙林校区田径场

四、参加单位:

1. 甲组:南京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2. 乙组:南京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

五、竞赛项目:

1. 男子甲组、乙组:(18项)

100M、200M、400M、800M、1500M、5000M、5000M竞走、110M栏、400M栏、4×100M接力、4×400M接力、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铁饼、标枪、七项全能(110M栏、跳高、铅球、200M、跳远、标枪、1500M)。

2. 女子甲组、乙组:(18项)

100M、200M、400M、800M、1500M、3000M、3000M竞走、100M栏、400M栏、4×100M接力、4×400M接力、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铁饼、标枪、五项全能(100M栏、铅球、跳高、跳远、800M)。

六、参赛办法:

(一)报名办法:

(1)每单位限报领队1人,教练员3人,男、女运动员共20人,其中男、女运动员各不得超过15人。

(2)参赛运动员每人限报2项,另可兼报接力;参加全能比赛的运动员只能兼报接力;各组每项限报2人,接力每项限报一队。

七.参赛条件:

(一)必须是经过全国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后录取的在籍在校的大学生。(高水平运动员入校时文化成绩达本二省控线的运动员可参加甲组比赛)。

(二)报名日期:

各参赛学校报名截止日期为2012年3月31日前。请严格按照规定日期报名,逾期无效,(以网传和纸质报名单的邮戳为准),一经报名,一律不得更改。

(三)报名办法:

各参赛学校按报名规定时间填报报名表后统一网上传至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 丁峰(***)E-mail:fengding501@126.com,或朱建勇(***)(025-85866349)E-mail:zjymp3@163.com。

同时,报名表的打印件并附运动员新生入校时“录取登记表”复印件和代表队所有人员二寸免冠照片一张(背面注明姓名、性别)。交加盖学校公章、医院公章的报名表一份寄送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丁峰(仙林文苑路9号,邮编:210046)

(四)领队会议时,请将医院检查身体健康证明、个人保险、身份证、学生证带齐交大会审核。

八.经费:

运动员需交报名费:60 元/人。(含号码布制作费用)

各参赛单位的领队、教练员、工作人员、运动员,南京分会分配的裁判员的补贴等一切费用均由各单位自理,补贴标准按南京分会有关规定执行。

大会所需裁判员由每单位指派2名,不足部分由南京分会选派。如缺报裁判员或报名后不参加裁判工作的由所在单位向大会支付裁判费300元/名。裁判员名单请和运动员报名表同时报送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仙林文苑路9号,邮编:210046)。

各单位号码布由南京分会和南京邮电大学统一准备。按南京分会号码分配表执行见附件一。

九、竞赛办法:

1.比赛采用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最新田径规则(起跑犯规按2008年田径规则执行)。

2. 径赛项目,100M、200M、400M、4×100M接力采用2个赛次,其他各项采用1个赛次。

3. 2个赛次的项目,按预赛成绩录取8人(队)参加决赛,成绩相等涉及进入下一赛次时,不同组别的查有效成绩的1/100秒,仍相等,由大会抽签决定。

4.各组报名人数不足3人或3队的项目,取消该项目比赛,由组委会提前通知报名单位,可更改报名人或者项目。(如有多报者,由大会组委会从后往前取消项目)

十、录取名次、记分和奖励办法:

1.个人名次

(1)、各组别各项录取前八名,按9、7、6、5、4、3、2、1记分。

(2)、接力项目和全能项目双倍记分。

2.团体名次

(1)、男子各组别团体名次、女子各组别团体名次、男女各组别团体名次,均录取前八名。

(2)、团体名次按各单位相应性别的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得分总和计算。得分多者团体名次列前,若相等,以第一名多者团体名次列前;其余类推。

十一、其他

1、各单位自备校旗一面,于领队会时交大会,届时插飘在大会会场。

2、2012年4月25日上午9:00到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馆202(仙林校区文苑路9号)召开所有裁判长、裁判员会议。

3、2012年4月25日下午2:00到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馆202(仙林校区文苑路9号)召开组委会领队、教练员联席会议。

4、未尽事宜,由承办单位另行通知。

5、本规则解释权属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南京分会

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南京分会

2012年3月5日

附件一:2012年南京高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各单位号码分配表

1.南京大学051—07022.南京晓庄学院501—520

2.东南大学071—09023.江苏警官学院521—540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091—11024.金陵科技学院541—560

4.南京理工大学111—13025.三江学院(民)561—580

南京高校教师 篇6

一、培训对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新秀,从事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研究、培训的各级科研人员、学校领导等。重点面向近两年准备参加省、市、县(市、区)素养大赛的种子选手。参加培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40周岁。

二、培训时间:第1期2011年12月底;第2期2012年2月下旬,每期六天。

三、培训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突出教育教学应用的项目。具体内容为软硬笔书法,朗读,语言文字规范,文学常识和鉴赏,写作常识及应用,教育、教学常识、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和操作,绘画、音乐、表演综合才艺等。

四、培训形式:以专家(各培训项目研究的著名专家)授课为主,适当安排研讨、演练和现场考察等。

五、报名办法:参加培训的教师原则上以单位(地级市、县、区教研室或学校)统一组织报名,个人也可以直接向培训班筹委会报名。请按要求填写“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培训报名表”(见凤凰语文网,可下载、复制),于2011年12月5日前邮寄或传真到潘晔妮老师收。(联系电话:13776615936,025-66660359,传真025-66660323;通讯地址:南京市山西路67号世贸中心大厦A1座12楼,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邮编:210009;E-mail:sy66660323@163.com。也可以在凤凰语文网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培训报名热线”上报名,联系人,王海霞老师。)

培训班筹委会收集报名信息后,通过E-mail于培训开班15日前,向报名单位或学员教师发出正式邀请,通报具体培训活动信息。

未尽事宜,请与培训部联系,联系人孙景华老师。

(联系电话:13584013978,025-66660300)

南京高校教师 篇7

随着“十五”、“十一五”期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充实教师队伍先期引进了大批年轻的体育教师,他们除承担基本教学任务外,还应该承担起科学研究重任,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充满活力和朝气群体,理应成为高校科研队伍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生力军,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再过五年、十年,教学和科研骨干从他们中产生。但从目前情况看,体育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弱、主动性不强是不容乐观的事实。体育科研怎样渗透到“运动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管理、体育教育与教学、群众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等,如何引导体育教师从事体育科研工作,发挥体育管理政策激励机制作用,充分地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重视的课题。笔者对南京某高校体育教师十年发表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础上,指出存在不足,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1 南京某高校体育教师结构和发表科研论文统计与分析

1.1 体育教师结构特征分析

南京某高校现有专任体育教师46人,具有教授职称1人,副教授11人,讲师32人,助教2人。具有高级职称占26.1%,讲师占69.6%,助教占 4.3%,主讲教师达到95.6%,符合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要求。职称结构反映一所高校初、中、高职称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重要尺度,反映教师群体教学和科研水平重要标志,南京某高校体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和相应其他学科相比偏低,反映业务水平“断层”现象严重。从工作年限和学历看,如表1.所示,参加工作年限5-12年的30人(其中助教2人、副教授1人、其余均为讲师),13至18年5人(其中讲师2人、副教授3人),19至25年7人(其中副教授6人、1人专业运动员退役后从教1人现为讲师),26年以上4人(其中讲师2人、副教授1人、教授1人)。学历结构指教师获得最高学历或获得最高学位,经过“十一五”努力,具有硕士学位占30.4%,正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占26.1%,二者合计达到56.5%,本科学历43.5%。虽然教师学历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还是空白。目前职称评聘上要求四十岁前晋升副教授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这让青年教师增加了压力,纷纷争取机会攻读在职硕士,作为一种不脱产学习,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培养学校通常安排在假期,往往一个多月就学完所有课程,一门课程大体安排二天集中恶补,普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效果可想而知。学位课程结束后就开始各自选题,在一二年内完成学位论文,因而出现学历提高与科研能力增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1.2 十年教师科研论文发表统计结果分析

1.2.1 论文数量与质量分析

从2001年至2010年所发表论文统计表2显示,论文发表数量不多,合计发表了156篇,教师人均三篇略余,且论文质量不高,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9篇,占总论文数12.2%。论文数量上出现了2004年和2007年高峰,2001年和2008年低谷。主要是2003至2005年,60年代出生的教师进入了晋升副教授阶段,1998-2000年进校工作的助教,到了2005年至2007年普遍进入了晋升讲师阶段(表3实际晋升职称情况统计显示),为了晋升职称需要,科研上普遍存在临时动议。晋升讲师在科研上只要求数量上必须一篇正式发表论文,晋升副教授在科研上要求必须发五篇以上论文,其中一篇为核心期刊论文,因而造成了多数教师重论文数量,忽视论文质量,科研选题较一般。表4.不同职称教师各年度发表论文情况统计显示,以助教职称发表的论文占总数的26.9%,以讲师职称发表的论文占48.1%,说明讲师及以下的教师所发表论文占到论文总数75%,副教授职称发表论文占19.2%,教授职称发表论文占5.8%,造成了论文质量总体不高,多数教师为晋升上一层次职称而写作。当教师晋升到副教授之后,感觉晋升教授条件很难达到,干脆不愿动脑筋进行科研。已经晋升到教授的教师,由于现有职称聘任政策基本上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写与不写关系不大,学术上感觉到达了终点,积极性全没,没有真正体现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在科研上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表4.数据分析,不同职称教师科研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方面,不同职称教师间的差异性呈显著(P<0.01),在省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情况存在差异(P<0.05)

注:表4.数据统计时以作者发表论文时的职称为准。

1.2.2 科研论文内容特征分析

对论文内容特征分析,从表5发现,排在前三位:“体育教学类、训练与竞赛类、社会体育与体育文化”。“体育教学类”排在第一,表明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实践主要形式,既反映教学在学校工作中重要位置,又反映体育教师思维比较单一,思路不够广泛,加上校体育教师平时教学工作量大,平均承担工作量达790标时/人.学年(满足工作量为400标时/人.学年),教师日常除接触到学校体育素材外,无暇关注体育其他领域,许多教师安于现有知识,对体育临界科学毫无兴趣,缺乏团队精神,科研氛围不浓和研究条件有限。体育训练类论文占近三分之一,主要依赖于学校拥有省级专业运动队和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队,青年教师兼任了运动队教练员,从事日常体育训练,有一定经验和体会可总结。但群体类论文比较少,管理类、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论文加起来只有13.46%,说明体育科研方向较为狭窄,没有形成跳出体育去研究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从科研力量上看:科研重视程度不平衡,发表论文主要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最多的发表了24篇论文,10年里没有正式发表论文的有5人之多,只发表一篇论文的达到25人。这引证了管理学中“二八定理”即在群体中有那么20%人可为群体目标现实产生80%积极作用,作为管理者一方面要全面动员,争取人人参与科研、重视科研;另一方面为了完成组织科研目标,必须有重点地对那20%人进行组织,发挥他们特长,调动他们积极性。

2 体育教师科研不理想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2.1 体育类期刊数量不足,发表论文存在“地域刊源”、“利益交换”特征,青年教师具有职业压力,科研得不到经费上资助等

首先,全国体育类核心期刊数量上看,仅有16种,从发表数量排前十位省份中,除了河南省无核心期刊外,其他前9位省份均有,其中北京有4种,广东2种,其余均一种,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时具有地域刊源特征,据调查,在16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地域刊源的特征更明显,地域比高达58.4%,地域比超过30%的就有8种。而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仅10种,其中6种为体育学院学报,大多数体育类CSSCI核心期刊是双月刊,对比语言学的CSSCI核心期刊22种,中国文学CSSCI核心15种,艺术学CSSCI核心19种,同是高校基础课的外语和语言学教师可选择核心期刊范围明显大于体育类教师可选择的范围。艺术类教师更比体育类教师具有较多选择范围。由于科研功利性导致科研关系网和科研腐败现象蔓延,在核心期刊领域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有42%的教师认为,某些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时存在利益交换”。[2]另外,由于青年教师平时课题申报较为困难,从事科研没有经费上资助,论文版面费只得自费,对于工资、待遇本来不高的青年教师,心理上承受不了,想发不要版面费的期刊论文,由于职称和论文质量不高,就更难录用。

其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较大。学者袁银梅认为青年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一是由于社会的期望值过高。二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实行了学生网上选课、学生网上评教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师教学强度和难度加大,需要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内容同时,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熟悉多媒体课件制作。三是科研任务沉重,社会上在衡量一所学校时,科研实力是重要砝码,成为高校排名的坚强武器,学校每年进行年终考核,在职称评定时对科研有硬性要求,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津贴发放等直接或间接地与科研挂钩,甚至有的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趋势,传统教书匠式教师不能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现实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弱、发表论文难度大,课题申报时有职称要求,很难获立项资助。四是深造趋势逼迫,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对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有要求,各高校对于没有获得硕士教师,提出几年内必须获硕士学位,在职称评定时,硬性规定四十岁以下晋升副教授必须达到硕士及以上学位。这种外部压力和内部需要,迫使他们为学位而奋斗。五是教育对象带来压力,信息时代给予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和渠道,在某些方面知识比教师还丰富,造成了青年教师职业压力。[3]

2.2 体育教师科研论文动力不足,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对教师从事科研目的的调查,在“你认为从事科研的目的是什么?”设计五个答案供选择。在选择“评职称”需要的占90.9%,反映高校在评定职称时存在利益诱导性。教师职称往往同与社会尊重、舆论关注、社会和经济地位密切相关。认为科研可以提高社会地位占84%,提高经济地位占36%,反映教师从事科研看重社会地位,而非经济地位,这种受尊重需要属高层次动机,高校应该大力加强。但不同职称教师在选择比例上有所不同,助教、讲师选择“选择科研可以提高社会地位的”分别为58%、82%。在课题申报方面,由于学校或者科研部门对申报者要求较高,以确保课题正常完成,获高质量成果,对申报人资格审查,职称较低教师由于科研能力不强,不能单独申报到课题,只有少量教师参与课题中。选择“提高学术水平”,青年教师选择占比37%,说明了对科研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学者高航对北京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动机研究中也发现,抱着“谋生需求”进行科研的占46.8%,反对的占22.7%,迫切需要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时,就有从事科研原动力,当生活水平得到充分改善时,需要得到了满足,从事科研积极性会下降,通过科研奖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某些教师科研动力。功利要素可以分为工资福利、职称、荣誉、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一般来说学历高、职称低、年龄小的教师更认同“科研改善工资、福利待遇”,而职称高、年龄大的教师认同感下降。随着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递增,工资福利作为外因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明显减弱。[4]随着民办学院发展,民办高校一般师资力量不足,通常会外聘同一个城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授课,现实生活中发现,许多教师从经济角度考虑,表现为确保承担本校基本教学工作量之后,余下精力承担校外体育课指导,以获得额外收入,不会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他们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从体育教师年龄和职称看,随着年龄增长和职称提高,科研可以“改善工资福利待遇”外因对他们激励作用明显减弱,说明体育教师获得尊重需要,是维系体育科研动机重要内在因素。学历高教师往往与学历低的教师在对科研兴趣上显著差异性,表明提高青年教师学历水平,能激发他们对科研兴趣。其研究还认为:体育科研工作薄弱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体育观念误区所致,学校过多地重视体育竞技成绩,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与科研,体育教师自身素质需要提高。

2.3 科研方法单一、科研能力不强,态度不积极

对于任何一项研究,很重要因素就是正确地运用方法,它有助于体育科研工作提高效率和科研的质量,从而获得更好更多成果。笔者对教师科研研究方法项作了调查,在调查“你平时采用什么样方法”研究,选择文献资料法的高,理论研究占多数,反映了体育教师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较强,其次,观察法和实验法,但是作为一种灵活、简便获得第一手材料的调查法和测量法没有得到青年教师广泛应用。加工和研究法中的分析和综合法、归纳和演绎法、类比法、比较和分类法,这些属于逻辑分析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法这样定量分析方法运用得不多。即使应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一般只以百分比、平均数或者标准差这些最简单处理方法。说明体育教师分析资料的方法学基础相当的薄弱。笔者在对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态度调查中,普遍选择了“不太积极”和“不积极”,占到了89.14%,而选择“非常积极”和“积极”的只有 10.86%。

3 加强高校体育科研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引导,提高教师对体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

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科研重视程度不平衡和功利主义倾向严重,论文质量不高,只求数量,为晋升职称而写论文,没有把科研上升到个人兴趣或者自身素质提高上来的现实。作为管理者要引导教师提高科研重要性认识,加强科研意识培养,帮助他们端正科研态度。由于受科研基础条件差、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成功申报课题困难大等因素影响,制约了体育科学研究发展。高校应该在改善条件、营造氛围、组织团队、培养科研兴趣和防止功利主义、临时动议上下工夫,要从人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科研工作重要性,帮助他们每年确立科研目标。从燕飞,王雁的研究,通过以学历为变量,以兴趣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本科毕业教师与硕士毕业教师有着明显差异性。科研兴趣随着学历提高呈现递增趋势。40-50岁教师一般具有了副教授职称,且多数为本科生,他们进行科研兴趣就比较低。[5]为此,通过鼓励提高学历层次来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因为兴趣作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一个人对科研兴趣,表现在对客观规律认识过程的良好情绪体验,能唤起对体育科研动机。高校领导要改变过去重视体育竞赛成绩,而忽视体育科研现象,使广大教师认识到体育科研不仅是提高体育学科内涵和价值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改善不受重视的境地。考虑到体育类期刊,特别核心期刊数量不够,地域刊源严重,有意识地建议教师选择适合教育类核心期刊或者综合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有关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从而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3.2 重视培训,力求针对性, 满足教师不同层次需要

目前教师科研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掌握好方法,教师智能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大多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旧的教学模式下培养起来的,综合知识结构上欠缺,专业知识陈旧面窄,教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知识和人体科学知识,对于深层次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先进的应用科学理论基础也不很扎实,需要进行培训才能得到解决。首先,针对“教师严重不足,工作量大”现状,高校应该积极争取引进优秀人才进入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来,以此改善教师学缘结构,即改善高校来源结构状况,防止和打破学术思想沿袭守旧,加强不同学术风格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渗透,使教师群体的学缘结构达到“远缘杂交”,师资做到来自五湖四海,切不可同一“源头”。在减轻教师工作量前提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体育学术会议,选派参加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有关的进修培训,请专家来校讲学,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培训内容上按照学者匡勇进和伍骥研究所提出的根据不同职称教师不同需要有所侧重点和层次性。如对于45-58岁之间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相对成熟,积累了教学经验且具有科学研究能力,养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是教师职业生涯“黄金期”,培训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更新和综合知识掌握。35-45岁之间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年轻且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较强,应该注重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继续提高上,专业知识更新和综合知识掌握上,年龄集中在35-45岁之间讲师其科研能力较弱,应该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更新。25-35岁之间讲师和助教,教学科研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接收能力较强,应该注重在教学、科研、技能、裁判、思想水平、审美等“专业内”和“专业外”全面综合培养。目前体育教师普遍比较倾向于技能、理论、教法、科研上的培训或者进修,忽视了论文报告会、教学比武这类科研交流、教学方法交流平台,往往重视学习提高,忽视交流提高。重视校外学习培训,而忽视校本培训和交流信息,使自身发展受到影响。[6]

3.3 建立机制,用政策导向去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体育作为普通高校的一门公共课,学校一般对科研要求并不高,校体育部门也没有引起相应重视,组织不力,缺乏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学术带头人和梯队没有形成,与学校科研处、省市科协、体育科学学会联系不够。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科研处于自发状态。由于许多高校教学经费未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学校总经费1%,这就造成了有限体育经费主要用于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等,很少有高校用于鼓励科研工作。高校重视体育科研,必须制定一定科研激励政策,科学定位体育科研,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体育科研课题和方向、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给予体育教师申报课题机会和经费保障条件,从而增强体育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由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严重,职业发展平台不足,深感付出和回报不对,把体育教学只是一种谋生手段,缺乏坚定的志向和毅力,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不明确,科研目的功利化倾向严重。因此,除加强教育与引导,提高科研重要性认识外,还必须在岗位聘任和晋升职称时,增加对科研论文的要求,在进行岗位聘任和校内津贴制度改革时,对某一级别职称教师,必须在规定要在层次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论文或取得相应成果,职称越高,要求达到的标准越高。目前之所以有的高级职称的教师对科研热情不高,长期没发表论文,这与高校对科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有关。

当然,制定政策和要求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目标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同时将体育教师参加基本功比赛获奖作为评定职称的参考条件之一,评定教师工作能力时,要改变“教学都一样,主要看科研”错误想法,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天职,是职业道德的首先条件,对于那些认为科研更容易获得功利而忽视教学水平提高的教师要格外高度警惕。事实上教学和科研并不是一对矛盾,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考虑到体育类核心期刊数量少,建议有条件的普通高校,规定教师在所在学校学报上发表论文,在职称评审和奖励时可视同为核心期刊论文,这样有力地促进体育教师积极性,当然各高校学报每年办刊要有规划,规定一年或者一期上可刊发多少篇有关体育类论文。对于评定副高职称的是否一定要有核心期刊论文也要明确规定,不能因人而异,出现有时需要核心论文,有时就不需要。还要建立客观有效的教师学术能力评定标准和机制,重视科研成果价值,反对靠数量来衡量,真正做到科学客观地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1998.

[2]刘永林等.对高校体育科研作风调研分析[J].第一健身俱乐部,2010(13):12-15.

[3]袁银梅.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问题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1-32.

[4]高航.北京高校体育教师科研动机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04):77-78.

[5]燕飞,王雁.论山西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内部影响因素[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10.

南京高校教师 篇8

一、外聘教师对高校教育的作用

外聘教师制度就是指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 打破人事上传统的组织界限, 面向社会, 从其他高校、企事业、科研等外单位, 按一定规范的程序和方式, 引入在某专业领域或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 并以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担任本校非专职教师, 以补充与充实本校师资力量的一种灵活、机动的兼职制度。[1]

外聘教师对高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外聘教师能够填补目前专职教师的知识空缺, 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

专职教师因为总处于封闭的校园环境, 更多的是纸上谈兵, 实践知识更新比较缓慢, 很难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 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近年来学院扩招, 学校的师资力量一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数量。

外聘教师的出现刚好解决了高校师资困难的问题, 同时因为使用外聘教师, 学校只需按协议支付课时费、交通费等即可。相比而言, 其运行成本远低于专职教师, 大大地节省了学校的办学成本。

3. 外聘教师中一部分是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中具有相当资格和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

他们来校给学生讲学, 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加强学校的科研能力, 同时这些外聘教师也经常为自己的学生搭桥引线, 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甚而在学生毕业时向本单位或业务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 减轻了学校的就业压力。

4.

合理地将外聘教师与专职教师相结合, 能给教学生活带来更大的活力, 缩短校园与社会的距离, 有利于学生了解、适应社会,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外聘教师的不足之处

1. 外聘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理论型课程的外聘教师, 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缺乏教学经验, 在讲学中容易照本宣科, 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而实践类课程的外聘老师, 他们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和表演能力, 但课堂讲授和驾驭能力相对比较差, 且因为缺乏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不能很好地把握好高校教育的特征和目标, 导致了授课效果不太好。

2. 外聘老师责任感有限。

由于外聘教师基本上都是为创收而来, 常会出现“上完课即走人”的现象, 很少能与学生沟通或耐心地回答学生的课后问题。如果没有完整的、针对外聘教师的制度来束缚他们, 他们的责任感很有限, 即便是有想法, 但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主业, 投入到本学校的精力也有限, 常会因为本单位有演出活动而随意调停课, 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效果。如教务部门监督力度不大的话, 他们也会出现迟到早退现象, 或把音乐小课中的“一对一”教学变成了小组合唱或齐奏。

3.影响学院日常教学管理。

外聘教师大多不能严格遵守教学规章制度, 教学进度表等常规性教学材料上交经常拖沓, 考勤记分册不能及时记载学生的考勤及平时和期末成绩。针对学院布置的教学任务, 常敷衍了事, 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上课情况。另外, 外聘教师的授课时间很难按照常规教学进行安排, 而只能按他们自己的时间进行调整, 使得教学管理比较困难。调课频率过高, 稍有小事即停课, 严重影响教学秩序。考试纪律性差, 常有在临考前通知不能参加监考或会发生监考迟到现象。

4. 外聘教师流动性大, 师资队伍不稳定。

各高校外聘教师基本上是一学期一聘, 人员流动性大。甚至有时会出现一学期中同一门课程半途换其他教师的情况。这样就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 学生常因为不停更换老师, 难以迅速适应各个老师的上课方式而怨声四起, 到办公室反映。而多数高校招外聘老师主要是为了解决“课没人上”的难题, 有了老师来上课, 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便不再过多关注外聘老师。没有相关的考核和督导制度, 或有了相关制度但并未真正实施, 这一方面也导致了外聘教师在学校没有约束感和归属感, 师资流动性大。

三、对外聘教师管理的若干建议

1. 建立健全外聘教师管理制度。

(1) 学院针对外聘教师应制订统一的文件和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 明确外聘教师的工作职责, 对其各方面的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 (2) 对外聘教师进行制度培训, 使他们有章可循, 从根本上规范外聘教师这支队伍, 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教学岗位中来。 (3) 要严格把关外聘教师的录用。在录用过程中需要知人善任、扬长避短, 做到人尽其才。 (4) 教师培训是使教师获得教学知识和技能、改进教师态度及教学行为的一系列学习训练过程。 (5) 在外聘教师任教之前, 要对他们进行教学技巧、方法、经验等方面的培训。

2.提倡外聘教师导师制, 培养外聘教师的责任感。

外聘教师因其特殊身份, 使他们在学校中没有归属感。学院可将外聘教师按专业或特长划分到各相关教研室, 并指定专职教师中有相应职称及丰富授课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外聘教师教学, 并适时互动地去听课或作示范课, 以规范他们的日常教学。针对外聘教师授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所提出的要求, 要能及时地予以指导与解决, 暂时不能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向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允许外聘教师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 并对外聘教师进行生活和思想上的关注。

3.对外聘教师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估。

对外聘教师的考评是外聘教师管理的重要环节, 客观、科学、公正地考评外聘教师的工作, 是合理地使用和奖励外聘教师的前提, 是科学管理的基础。[2]

(1) 要建立教师监督制度。由院系专门的教学督查组, 也可由所任课程教研室对相关外聘教师进行监督, 平时加强听课, 发现问题及时与外聘教师沟通解决;同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 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 通过教学检查小组、各教研室、学生及外聘教师自己四方检查, 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外聘教师的综合评价。 (2) 针对评估结果, 进行沟通。绩效评估以后, 学校把教学评估的结果反馈给外聘教师, 听取他们的申诉和看法, 这就提供了学校和外聘教师之间的沟通机会, 有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3 (]3) 根据外聘教师的资历、职称以及课堂授课效果来确定工资和奖励。

4. 完善外聘教师聘用制度, 做好外聘教师的稳定工作。

作为师资队伍的外延群体外聘教师, 在思想意识等方面多少有点趋利性。因此, 在提倡献身精神的前提下, 学校也应巧妙地运用激励机制, 调动外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取得重要贡献或深受师生赞誉的外聘教师, 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4]适当的工作激励, 能够增强外聘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和创造性, 同时也能增加外聘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成就感。对外聘教师学校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外聘教师的交通困难, 并灵活地安排上课时间, 让外聘教师抛弃只是临时代课的想法, 把在学校兼课看做是自己事业的一部分。

在经过各方面综合教学效果评估后, 学院选出那些优秀的外聘教师, 给予奖励, 并结合本人意愿聘为学院长期兼职教师;而对于一些讲课效果评价不好或者没有按照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尤其是在教学检查中产生教学事故的外聘教师, 则可以在学期末扣除部分课时费, 同时考虑不再续聘。使用外聘教师是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长期战略选择。针对高校新开办的前沿专业及音乐实践教学的需要, 保持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 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特色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外聘教师的重大作用, 切实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摘要:外聘教师作为高校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高校的教学、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认真研究外聘教师的管理, 充分发挥外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外聘教师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结合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外聘教师管理的实际, 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外聘教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周明侠.新办本科院校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1期.

[2]葛金国.学校管理学[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337页.

[3]杨新华.屠海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21~239页.

南京高校网球资源现状研究 篇9

关键词:网球,高校网球,网球资源,效益

1 前言

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与国际日益广泛的交流所带来的影响,近二十年来,作为有贵族血统的网球运动在中国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南京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省会城市,也是高校云集之处,而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状况较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对落后,通过对南京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网球资源利用效益状况(学校重视程度,场地设施,师资状况,教学状况,网球课外活动教师辅导状况,网球协会或俱乐部开展运作状况,网球比赛开展及网球运动队训练状况等)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不足,差距,提出建议和对策,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挖掘、提高大学生的网球竞技水平,使之真正的参与其中,学习掌握网球,享受其中的乐趣,从而推动网球运动在我市高校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为还没开展和已开展网球运动的院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南京市14所已开设网球教学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

3 结果

3.1 南京市高校网球场地数量分布及质量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南京只有一所高校提供教学的网球场地达到24片,大多只有7到10片场地,占57.2%,还有为数不少的高校仅有3至6片网球教学场地,占35.7%。由此可见,南京市高校网球场地数量无法提供给校内大量的学生。调查统计南京14所高校目前网球场地的建设层面材料有硬地(铺水泥或沥青)16片、沙土地2片、纤维地毯7片和塑胶95片,共120片(本部和新校区教学使用场地),其中塑胶场地居多,其次是硬地,没有一所高校具备室内的网球场地。在对网球教学辅助设施网球墙调查,只有一所高校配备了网球墙。

3.2 南京市高校网球场地的经营状况

根据调查,南京仅一所高校在课外免费开放网球场地,其他13所院校课后全部实行有偿使用网球场地,占92.9%,场地每小时对学生收费10-20元和10元以下的院校,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2.9%和50%,使经济实力相对差的学生不仅课堂学习和练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还使课外练习也得不到保障。

3.3 南京市高校网球器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调查,南京只有2所高校免费为学习网球的学生提供网球与球拍,占14.3%;其他高校或者以交费租赁的形式提供网球与球拍,或者只提供可租用的网球,还有10所高校要学生自己花钱购买价格不菲的网球拍,占71.4%。这无疑提高了南京市高校学生学习网球的成本,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3.4 南京市高校网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1991年至1999年间南京就有4所高校开设网球课,占28.6%;2002年到2004年间相继有9所高校开设网球课,占64.3%,是一个高校开设网球课的高峰期;到2005-2006年还有一所高校也顺应时代的潮流开设网球课。短短的几年间所调查的14所高校都先后开设了网球课,可见网球运动在高校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网球运动在南京市高校已取得一定成绩。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开设网球课时间不长,大多数高校是在近三年才开始设网球课的,同时也说明网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受喜爱程度迅速提升。

但是,在对南京各高校网球课的开设年级分布调查数据发现,如今南京市高校只把网球作为必修课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其中在14所调查高校中,有10所高校在一年级开设,占71.4%,13所高校在二年级开设,占92.9%。在三、四年级开设网球选修课的只分别占到28.6%和7.1%,没有一所高校在研究生开设网球课。因名额有限,更多的学生没能选上网球课,从而限制了南京市高校网球运动在学生中的推广。

3.5 南京市高校专职网球教师配备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14所高校中,6所高校只配备了2名专职网球教师,占42.9%;3所高校配备3名专职网球教师,占21.4%;4所高校配备了4名网球教师,占28.6%;只有1所高校配备了4人以上的网球专职教师,占7.1%。可见,南京大多高校对网球专职教师的配备略显不足。

3.5.1 南京市高校网球教师年龄分布情况

根据调查,南京市高校网球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调查对象中有50%,21人在30岁以下,38.1%的网球教师在30-40岁之间,40岁以上的只占调查总数的11.9%。因此,南京市高校的网球教师是一支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的队伍,也是未来高校网球运动教学、训练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3.5.2 南京市高校网球教师学历层次分布情况

从学历层次来看,高校网球教师的学历结构中研究生网球教师只占26.2%,有11人,其余都是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3.8%。作为高校教师,现在所调查的高校网球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网球教师数量较少,从今后高校网球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目前高校网球教师的研究生层次须进一步提高。

3.5.3 南京市高校网球教师运动经历情况

据调查显示,南京市高校网球教师运动经历中,具有省网球专业队运动经历的教师有2人,占4.8%;市少体校业余训练经历的只有1人,仅占2.4%;通过大学专项学习的有6人,占14.3%;其他33名教师都无运动经历,却占78.5%。而这33名教师,也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网球技能。其中,有1人进行专门进修,占3.0%;10人参加短期培训,占30.3%;但占66.7%的网球教师只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自我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南京目前高校网球教师只有少部分出身于专业运动员,大多数人运动技术水平不高,许多教师都是从非网球项目专项过来,并且执教网球的经历和年限较短,对今后高校网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在任教期间,调查的14所高校中仅1所高校让任教网球教师经常参加网球专项技能培训,占7.1%;6所高校偶尔让任教网球教师参加网球专项技能培训,占42.9%;可占50%的高校根本不派任教的网球教师参加网球专项技能培训。

3.6 南京市高校网球理论教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在调查南京市高校教材使用情况中发现,高校网球自编教材占64.3%,其中教师自编占42.9%,体育部自编教材占21.4%,其它类占28.6%,还有一所高校没有任何网球教材。说明南京各高校严重缺乏专业、系统的网球教材,自编教材占了大多数。这些自编教材过多的讲授网球的起源、发展、技战术要领以及规则的简单描述,没有一定的实用操作性,显得内容较为枯燥、单一。

3.7 南京市高校内网球组织的竞赛活动状况

在调查显示南京市各高校到目前为止只有2所高校组织一学期一次比赛,占14.3%;9所组织一学年一次比赛,占64.3%;还有3所高校随机组织比赛,占21.4%。没有比赛的检验,南京各高校的网球技术的提高比较缓慢,再加上没有更多高水平队员的参与,南京市高校的网球水平显得较低。

3.8 南京市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队的建立状况

据调查显示,随着大学生网球竞赛健康、有序的发展,南京只有2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开办高水平运动队,正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使网球课余训练逐步向高水平方向发展。但是其他12所高校仍不具备开展网球课余训练的条件,还没有投入到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工作中去,使南京市高校网球运动很难向更高一个层次迈进。

3.9 南京市高校领导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南京只有一所高校的领导对高校开展网球运动非常重视,占7.1%;2所高校的领导对高校开展网球运动重视,占14.3%;还有9所高校领导对待网球运动开展的态度一般,占64.3%;还有2所高校的领导竟然对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一点也不重视。一系列数据,说明学校领导对网球运动开展的重视程度很不够,间接地阻碍网球运动在南京市高校的快速发展。

4 结论

1.南京各高校领导对网球资源认识和重视程度总体不足。

在所调查的高校中,78.6%的高校领导对网球运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场地设施的建设、师资引进和再培训、网球竞赛的开展,阻碍了网球运动的蓬勃发展。

2.南京市高校网球场地资源缺乏,在校学生对现有网球资源的总体利用不够充分。

目前南京市高校网球场地总体数量上具有一定优势,调查的14所南京市高校共有120片网球场地,但相对于目前各高校的庞大的在校生人数,人均网球场地数仍嫌不足,场地数和学生数之比约为1∶2000,低于教育部的相对规定标准。只有1所高校配备网球场地辅助设施(网球墙)。另外,在所调查的高校中,目前南京各高校场地基本上不同程度的实行了有偿开放,但网球场地费用的长期投入较高和较高的网球器材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校学生长期从事网球运动,使得在校学生对现有网球资源的总体利用不够充分。

3.网球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的欠缺,间接的限制了南京市高校网球资源的利用效益。

如今南京市高校网球课程资源开发有限,开课年级不均衡,高年级开课率低,再加上对高校学生安排的网球课时数少,使学生学习网球的时间有限。所调查的14所高校中,78.5%在职网球教师没有相关的网球运动经历,网球技战术水平较低。另外,网球教师学习和再培训的机会较少,约50%的网球教师没有参加过网球专项的技能培训。师资力量的欠缺使得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网球的技战术。另外在网球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与渗透网球文化的功效,导致大多学生对网球文化了解甚少,更没有通过网球运动提高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格,使南京市高校无法形成良好的网球文化氛围,也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及网球水平的提高。

4.网球课外活动与训练竞赛的不足,限制了南京市高校网球资源的利用效益。

在所调查的14所南京市高校中,只有4所高校的网球教师对网球协会进行长期、固定的技术指导;只有2所院校建立起网球高水平运动队,以上情况造成了目前各院校课外组织的网球协会不能得以充分发展;各院校之间缺乏一定的竞赛交流,从而限制网球技术、网球文化的更好传播。

参考文献

[1]罗舰,宋保华.对我国普通高校网球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6):77-79.

[2]陈功,陈芳.网球健身与终身锻炼的价值取向[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181-182.

[3]季敦山.我国高校网球运动现状调查与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68-69.

[4]张淼,单涛.高校女生网球课正反手技术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82-83.

南京高校校园绿化调查及分析 篇10

南京是我国的教育文化名城, 高等学校数量较多。校园绿化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物质环境的保障, 为学生提供了富有自然美的绿色生活环境, 让学生在人际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中获得更加优美广阔的自然空间。因此, 对南京高校校园绿化进行调查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2 南京高校校园绿化调查

2.1 调查地点分析

南京市位于北纬31°14″~32°37″, 东经118°22″~119°14″,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园林绿化树种组成反映了南京地区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特色和乔 (竹) 、灌、草 (地被) 、藤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结构的特色。

此次调查选取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共8所院校进行调查。其中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和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由于建校时间较长, 所以作为老校园的代表;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作为新建校园代表;南京林业大学作为农林类院校的代表;南京工业大学本部作为理工类院校的代表;南京艺术学院作为艺术类院校的代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大专院校代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和江苏教育学院草场门校区作为师范类院校的代表。

2.2 调查时间与方法

2013年2月至4月期间对8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 对校园内的重点绿化区 (校园入口区、教学科研区、运动区、生活休闲区和校园道路) 进行绿化植物物种的调查统计, 对其进行采样、拍摄, 通过参阅文献或询问指导老师对其进行分类鉴定,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出南京部分高校校园绿化植物的利用现状, 提出相应的建议。

3 调查结果与结果分析

3.1 绿化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 这8所高校9个校区约有238种植物, 隶属69科、149属。其中有48种树种出现频率在75%以上, 且种类多为南京市的乡土树种, 因经过长期栽培和自然条件考验, 形成了南京高校校园绿化的基调树种。此外, 部分高校也有个别特色树种, 为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具体结果如下。

这8所高校校园绿化植物主要集中在杨柳科、木兰科、蔷薇科、豆科、槭树科、木犀科等, 常见的裸子植物有苏铁、银杏、雪松、水杉、侧柏、龙柏、罗汉松等, 常见的被子植物有枫杨、白榆、广玉兰、玉兰、含笑、腊梅、樟树、悬铃木、石楠、红叶石楠、月季、海棠、蔷薇、红叶李、梅花、日本晚樱、紫荆、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鸡爪槭、红枫、爬山虎、石榴、常春藤、八角金盘、桂花、小叶女贞、女贞、迎春、泡桐、栀子、日本珊瑚树、棕榈等这些植物。

为充分利用校园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 塑造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绿化艺术形象, 许多学校种植有独特的树种。南京林业大学为凸显其作为农林类高校的特色, 研发和引进了较多新品种, 如阔瓣含笑、金叶含笑、洛德夫海棠等。在南京林业大学发现了一种特别的植物———“橙色的梦” (图1) , 属于鸡爪槭的一种改良品种, 其特别之处在于幼叶成橙黄色, 成叶为金黄色, 这种颜色在观叶树种中较少见。另外,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宿舍区的花坛中有多株山麻杆 (图2) , 早春嫩叶初放时橙红色, 醒目美观。此外, 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作为百年老校, 裸子植物种类较多。如柏科的伏地柏只在南京大学有种植, 南洋杉科的锥叶杉和柏科的羽叶花柏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特有。

3.2 树种组成分析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整理、统计 (表1) ,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8所高校的乡土树种运用率在33%~54%之间, 对比其他学者调查的湖南长沙市多所高校的乡土树种所占比例大体在50%~80%, 不难看出南京市的高校绿化树种中乡土树种的应用比例偏低。8所高校中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树种都超过了百种, 所以推测其代表的综合类、师范类、农林类院校也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但是上述三所高校的乔灌木比分别为1:0.78、1:0.59、1:0.57, 这表明3所高校灌木种类低于乔木, 应适当增加灌木种类种植的比例。

此外, 由于高校建成时间、办学特色、所处位置、规模不同, 物种丰富度差异较大。南京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都建成于20世纪初, 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沉淀, 校园绿化在较好地保存原有古树的同时多采用复层混交种植, 这就为引种外来树种提供了良好的小气候条件, 使物种丰富度较高。其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作为新校区的代表, 由于追求植物造景的速成效果, 所以多以花灌木和小乔木组合, 缺少高大的乔木和地被层植物, 有些树木仍处于培植期, 过分密植, 这样既无法达到预期的造景效果, 也制约了校园的植物多样性。在调查中还发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西北角因要进行绿化改造, 未良好规划而成为一大败笔, 所以学校对校园绿化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

3.3 绿化植物配置现状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 成为一个快意的场合, 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校园在规划建设中常分为校园入口区、教学科研区、运动区、生活休闲区和校园道路等区。由于各区的功能不同, 绿化也应因地制宜应利用植物创造环境, 挖掘校园植物配置的新意,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美。

3.3.1 校园入口区

高校大门至学校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一般较大, 该区是展现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所以植物配植应重点突出高等学府的文化氛围及校园的特色。

注:乡土树种比例的计算参考《南京乡土树种名录》, 其来源于南京园林网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校园入口区采用对称式的植物造景, 以香樟和鹅掌楸分别作为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行道树, 周围有大片开阔的绿地, 用精心修剪的大叶黄杨和颜色鲜明的红枫、小叶女贞加以修饰, 形色兼备。江苏教育学院本部虽然面积较小, 但门口还是有一个别具特色的花坛, 以一棵寓意坚忍不拔的雪松为中心, 有迎春围绕, 花坛前部有用雀舌黄杨修剪成的“为人师表”四个大字, 以列植的侧柏为背景, 整个大门的氛围显得明快生动。到达南京林业大学的入口花坛需要先穿绿荫, 过桥梁。它是唯一一个将雕塑与植物造景相结合的主花坛, 透过雕塑和旁侧的几株樱花, 看到的是校园的主要绿地群落的一角。一角已有如此丰富的物种, 就更让人有深入一探究竟的冲动。

3.3.2 教学科研区

该区是学校的主体建筑群区, 也是校园绿化的精华所在。在植物配置时要协调好植物与建筑、植物与道路之间的关系, 形成幽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 同时要考虑室内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南京大学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北大楼, 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其四周有6株古爬墙虎环绕, 干围粗50cm, 已把整幢楼妆扮成“绿楼”。楼前栽植了高大的雪松、名贵的日本榧、古老的紫薇以及铺植了数千平米开阔的草坪, 使这所百年老校显得庄重又不感过时。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大楼前的广场则简单的布置了一个不规则的花坛, 以一棵巨大的雪松为中心, 缀以零星的碎石, 简约但不乏艺术气息。南京工业大学新模范马路校区教学区除了注重各教学楼周围的植物景观配置外, 还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主教学楼后设立了诗情画意的一角, 整个植物配置以鸡爪槭和紫荆为主, 配以假山、石桌椅及鹅卵石路, 情景相融、简洁典雅。

3.3.3 生活休闲区

生活休闲区的绿化以给师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休憩环境为目标, 该区植物配置时主要讲究简单、实用、抗破坏, 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应注意选用一些树形优美的常绿乔木、花灌木, 使宿舍区的景观具有四季景色。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活区有一个布满紫藤的圆形长廊, 外围有木槿、玉兰、山麻杆等布置成的小花坛, 花坛周围有木质长椅供人休息, 长廊围成的中央区域以雪松为主, 空地铺上碎石, 人性化的布置了桌椅, 适于学生活动, 据说也是同学们夏天乘凉的首选去处。对比之下江苏教育学院宿舍楼区植物种类不多, 绿地较少, 仅仅是围绕楼区进行了基础栽植, 植物景观特色不突出, 学生的交流空间也比较有限。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的宿舍楼区, 主要植物有红枫、海桐、香樟等植物, 楼间有小叶女贞和小叶黄杨围绕凉亭形成的绿化活动空间。

3.3.4 运动区

活动区是校园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学生锻炼的场所。周围绿化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阻隔噪音的干扰, 吸附尘土、净化空气。所以在植物配置上要从多方面考虑, 同时也要考虑为师生们的运动提供方便, 绿化形式以规则和简洁为主。

南京大学运动场外围主要种植有高达悬铃木、棕榈、桂花、金边大叶黄杨等植物, 形成了绿色屏障, 起到了滞尘和隔音的作用。同时枝繁叶茂的乔木下是天然的乘凉地, 是运动完休息的好去处。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体育馆坐落在学校的最西面, 与教学区之间有一片香樟围成的绿地作为衔接, 师生可以在此学习、锻炼, 起到了很好的过度作用。

3.3.5 校园道路

校园的道路通常分为主干道、支路和绿地小径。主干道绿化除了突出校园的特色, 还要兼顾到遮阳的目的。绿化时必须根据具体道路的特点满足其功能需要。

南京林业大学的主干道选用了柏木、悬铃木、杨树、杉木、香樟等高大的乔木。道路外侧留有带状绿地, 配植麦冬、草坪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 打破了道路的规则平直。但是柏木一般种植于陵园、墓地较多, 过于庄严肃穆, 不宜作为校园主干道树种。支路及小径的路旁绿化较灵活, 根据路段不同可分段种植不同品种, 组成不同的景区。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间植, 而绿地中的植物种植多为自然式, 也可孤植、对植、群植, 既具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隔的作用。

4 南京高校校园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中发现这8所高校都已注意到对植物进行合理地规划配置, 体现其园林造景功能, 并烘托出校园文化。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植物多样性的匮乏, 影响园林美学效果, 例如绿化中秋冬季节的观叶观花植物奇缺, 使季相、色相变化不明显。 (2) 有些学校的绿化养护仅进行一些简单的拔草、修剪、除虫工作。也体现出了高校对于校园的绿化美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3) 有些学校校区涵盖山体, 如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等, 调查时发现山区的现有绿化没有很好利用。 (4) 中国传统文化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之说。山与水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系统。而有些学校的水体有着与山体相同的命运, 水质差、有杂物、疏于管理, 与周围的绿化格格不入。 (5) 某些植物的造型过于简单, 纯粹是为了填补空洞感而种, 没有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未能形成好的景致来丰富校园景观。 (6) 选择植物时未考虑植物生态适应性, 如女贞、竹类等耐寒植物, 应栽植在墙阴处;桂花等应栽植在背阴处, 略受阳光的地区;垂柳、水杉等应栽植在池沼低洼地等。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 校园面积因重组而成倍扩大, 或另辟新址建造新校区。而校园绿化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1) 注重科学引种和新品种的开发, 增加物种多样性。如南师的生命科学院在仙林校区后山成立了植物教学与研发基地, 同时将其建成植物园, 可供师生参观学习。 (2)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力度, 增强师生参与校园绿化的参与意识。如南大仙林校区因为是新校区, 有许多树苗需要精心的呵护, 学校创新性地在全校开展了校园植物认养行动, 并建立了认养网站, 便于科学管理。 (3) 近几年在开拓旅游业的浪潮中, 高校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备受推崇。南京作为江南名城, 六朝古都, 旅游发展迅速, 可以将高校的校园绿化作为一种旅游观赏资源加以利用。因为校园中既有具观赏价值的人工经济林木, 又不乏古树名木珍稀树种。既具有开拓和发展南京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 又可形成南京市的特色旅游。 (4) 可对植物进行挂牌,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生物专业, 所以对植物进行挂牌应该不是难事。如南京林业大学校园面积较大, 奇花异木较多, 对每棵树进行了挂牌。一块白底红字的金属牌上包括植物名称, 所属科属及生长习性。通过这些植物名牌, 师生认识了一些“熟悉却陌生”的植物, 这样使师生享受美的同时增长了知识。 (5) 个人认为可以将老校区一部分生长良好、适应性强的树种移植到新校区, 加快新校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老校区进行绿化改造。

参考文献

[1]雷泽湘, 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 2002, 15 (2) :16~17.

[2]潘红, 玲王利.校园景观中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8) :40, 46.

[3]苏有文, 俞建妹, 王凌晖, 等.大学校园绿化空间布置浅析——以广西财经学院校园绿化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1) :5248~5250, 5265.

[4]陈剑.高校校园绿地分析与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华中建筑, 2009 (27) :138~140.

[5]颜路平, 肖焕.高校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7) :115~116.

[6]许志丹, 王欣欣, 詹旺.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调查与评价——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 :103~107.

[7]毛凤艳.长沙高校校园植物造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10, 08.

南京高校动态科研效率的实证分析 篇11

高校的科研对于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将有限的科研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用成为政府和高校关注的重要焦点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科研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逐年增长,催生出一大批科研成果[1]。目前,我国虽然对高校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更多侧重于高校科研成果的总量,而较少关注高校科研效率问题。因此,正确评价高校的科研绩效,这不仅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更有效地配置公共高等教育资源,更好地推动高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国内外学者纷纷采用本国的数据运用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高校科研绩效进行研究。参数方法主要是利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并根据计量模型对参数进行估计,常用的有普通最小二乘法或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及随机前沿估计。但由于不同生产函数形式的选择可能衍生出不同的研究结果,因此运用参数方法对科研效率进行评价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非参数分析法主要是数据包络分析法。非参数方法不需要使用计量模型,也不需要对参数进行估计,而是根据统计的原理,其对指标具有较好的包容性,无须了解输入输出函数关系,也不用对输入和输出进行赋权,减少了主观判断对评价的影响,适用于评价具有复杂投入产出关系的高校科研过程。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DEA模型在高校科研效率评价中的应用。Johnes[2],Abbotta和Doucouliagosa[3],Flegg等[4]利用DEA模型对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科研效率进行评估。随着DEA方法的引入,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DEA对高校科研效率进行研究。田东平和苗玉凤[5],陈洪转等[6]应用DEA模型对我国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以上研究对高校科研效率评价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大多数文献采用的都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即只选择某一确定时间决策单元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然而,同其他经济系统一样,科学研究活动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仅从某一横截面的数据去判断决策单元科研绩效的相对有效性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它所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因此,为了更全面地评判高等院校的科研绩效,还需要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和评价。

基于此,本文利用2006—2010年南京市12所高校的科研活动数据,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对其的静态和动态科研效率进行度量,探讨各高校科研活动中的技术有效性及规模有效性,并针对各高校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样本选择、数据与变量

1.1样本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在宁高等院校为原始样本,研究时期为2006—2010年,首先剔除了一些无法取得数据的学校,又由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数据的要求很高,不允许有极端值出现,鉴于此,将决策单元中出现0的高校剔除,最后的研究样本包括12所高校,数据来源为《2007—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和《南京科技统计年鉴》。

1.2投入和产出变量的界定

高校的科研活动是一项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活动,在投入方面,既包括有形投入如财力投入、人力投入等,也包括无形投入如高校原有的知识积累、科研的配套服务设施等。在产出方面既有直接产出,如直接的知识创造、经济产出等,又有间接产出,如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等。本文参照国内外研究者评估高校科研效率的指标体系,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2实证结果及分析

2.1静态效率的实证评价结果及分析

考虑到科研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且各指标的时滞存在不一致性,目前对于滞后期的确定尚没有理论上的定论,本文借鉴陈洪转等(2011)的处理方式[6],假定学术论文发表量的滞后期为一年,技术转让收入和成果授奖的滞后期为两年。采用2006—2008年的数据作为投入指标,相应的产出指标中技术转让收入和成果授奖为2008—2010年的数据,学术论文发表量为2007—2009年的数据。运用产出导向的C2R和BC2模型,应用DEAP2.1软件进行求解,得到了12所高校科研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益以及有效性和规模效益趋势,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运算结果来看:南京市12所高校的平均综合效率为0.865,纯技术效率为0.929,而规模效率是0.928,因此,总体来说,南京市高校的科研效率较高。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把12个决策单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DEA有效的单元,另一类是DEA无效的单元。

① DEA有效。

DEA有效的决策支持单元有5个,分别为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这些高校的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均为1。表明他们的科研产出达到了相对最优。规模效率值为1,表明这些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规模收益不变,即每增加1单位的投入,产出的增加也为1单位,投入产出达到最优。上述分析表明这些高校的资源投入和产出达到了相对最佳状态,其规模收益处于不变状态,科技资源的配置适中,完全享受到了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益带来的全部好处,避免了投入产出不合理带来的效率损失。对这些高校而言,若想再增加任何现有的科研产出,只有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科研投入。

② 非DEA有效。

DEA无效的决策支持单元有7个,这些高校综合效率值小于1,表明其投入产出没有达到最佳比例。根据综合效率分解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又可以把非DEA有效的决策支持单元分为3个类别。

第一,纯技术效率指标为1的高校。包括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造成这类高校科研非DEA有效的原因是投入产出规模的不恰当,而不是投入产出的技术性利用效率低,因此这类高校在现有科研规模下并无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对于这些高校,科研效率的提高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其规模,而不是对投入的技术性利用效率。要采取扩大规模还是缩减规模来提高规模效率,应该结合其所处的规模阶段来考虑。

第二,规模效率值比较高且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值相对差异不大的高校。包括河海大学和南京林业大学。这两所高校处于规模适中的状态,主要由于资源配置效率低造成了综合效率不高。对于这类高校,可以利用DEA方法对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投影分析,计算出它们的投入冗余量和产出不

足量,以及在投入、产出上改进方向。

第三,三项效率指标值都处于平均水平以下的高校。包括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这类高校的科研效率较低是由于资源利用率低和投入产出规模不当共同造成的。由此,非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或调整投入产出的规模来达到科研效率的相对有效。以南京大学为例,要达到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的相对最优,在投入指标上,投入参加科研人数要减少513人,高级科研人员要减少122人,这说明科研人员投入存在冗余、利用率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整体科研投入的低效率所致,也可能是因为这些投入数据存在不实申报。而在产出指标上,学术论文发表量偏低,这也许跟选择的滞后期有关,有些论文从创作到完成再到发表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大于我们所假定的滞后时间。技术转让收入和成果授奖的产出量也都过少,还没有形成相应的产出规模,其中技术转让收入偏低说明缺乏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技术市场化效率较低,大量科研资源的投入只是产出了实验室技术,而未将其转化为经济利润。

2.2动态效率的实证评价结果及分析

Malmquist指数是对效率进行动态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来度量南京市12所高校的科研效率增长,主要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衡量考察期内的生产率增长;二是将生产率指数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三是将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判断影响生产率变动的主要原因。

图1是2006—2010年南京市高校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变动趋图,结果所示2006—2007年,生产率变动指数是小于1的,也即生产率是下降的,2007—2009年之间生产率变动指数大于1,生产率呈上升趋势,2009后生产率又开始下降。由于生产率变动是技术效率变动与技术进步变动的共同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对比效率变动值和技术进步值的大小,来确定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

考察期内高校生产率的整体提高来自于7.7%的技术进步,这表明,高校生产率总体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提高。即这些高校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投入产出前沿面的扩大引起的,而并非任何效率改善的结果。

各决策单元在2006—2010年期间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生产率是增长的,其中12所高校中有8所均值大于1,在相邻两期中,2006—2007年,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期间大部分高校的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有8所高校的M值是大于1的,占高校总数的67%(12所高校中有8所M>1)。而在2009—2010年期间,多数高校的生产力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占高校总数的75%(12所高校中只有3所M>1)。在众多高校中,只有河海大学的科研水平是持续增长的,其代表生产力水平的M值都是大于1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科研水平持续增长的时间也较长,仅有一个时期生产力水平有微小下降。其他高校的增长趋势均不明显。

从增长结构来看,引起高校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是不同的。根据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对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程度,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形:第一,主要是由技术效率下降引起的生产率下降。该情形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大于1而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如2008—2009年南京农业大学等;二是两个指数都小于1,但技术效率指数的影响程度更大,如2009—2010年的南京理工大学等。第二,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的改善引起的生产率上升。该情形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如2007—2008年河海大学;二是两个指数都大于1,但技术效率指数的影响程度更大,如2009—2010年的南京林业大学。第三,主要由技术退化引起的生产率下降。该情形又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为1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小于1,即完全是由于技术退化而导致的,如2008—2009年东南大学等;二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而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如2007—2008年南京理工大学;三是两个指数都小于1,但技术退化的影响程度更大,如2006—2007年南京工业大学、2009—2010年南京林业大学等。第四,主要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上升。该情形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为1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大于1,即完全是由于技术进步而导致的,如2006—200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2008年东南大学、2009—201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二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小于1而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大于1,如2007—2008年南京邮电大学;三是两个指数都大于1,但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更大,如2008—2009年南京林业大学、2007—2008年南京工业大学等。

由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据此,可以进一步考察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2006—2010年期间,一些高校的年均纯技术变化指数大于1,说明这些高校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产出相对投入不断提高,即:学校效率的显著提高源于朝向最佳实践前沿面的移动,因而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通过剔除无效来提高生产率增长的高校有: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也有部分高校在这五年间年均纯技术效率下降较为显著,有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另外,有些高校的生产率增长源于规模效率的增加,包括: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河海大学,这些高校的年均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力水平变化的原因不仅有效率水平的变化,也有技术水平的变化,只不过二者的影响程度不同。作为高校管理者,即可以此为切入点,找出自身在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改进效率或技术进步实现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其中,科研活动的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是管理和制度的变革,变革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资源重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高校科研生产率,使高校科研活动更接近生产前沿面,进而产生规模效益。科研活动中的技术进步源于高校中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科研设施的改善。

3结论

本文综合运用DEA中C2R、BC2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科技经费总额、科技活动人员数和高级科研人员为投入指标,学术论文发表量、技术转让收入和成果授奖为产出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十一五”期间南京市12所高校的科研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① 基于C2R和BC2模型,利用截面数据的所进行的静态分析表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共同制约着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水平。② 从Malmquist指数及分解值的变化看,“十一五”期间南京市高校科研效率的总体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的贡献,资源配置效率的下滑对科研效率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每当技术进步促进科研效率上升时,总会遇到来自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的束缚。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绩效,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①建立科研资源配置机制,提升科研效率。在强调高校科研活动投入资源数量增加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利用率,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要加强规划,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资源投入的同时提高科研设备水平和使用效率。建立一支既了解科研情况又具有基础设施管理知识的管理队伍,不断改进和完善科研资源配置的管理模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好科研投入的人、财、物资源,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率。②同时也应注意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问题,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增加科技转化收入。高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拥有众多的科技人才和大量的科技成果,应该积极与企业建立技术联盟,共同开展投标工程,合作研发,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实用性,逐渐提高技术市场化的效率。同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强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

参考文献

[1]成刚,孙志军.我国高校效率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4):1079-1104.

[2]Geraint Johnes,Jill Johnes.Measuring the Research Performanceof UK Economics Departments: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Oxford Economics Papers,1993,45:332-347.

[3]Abbotta M,Doucouliagosa C.The efficiency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conomics of EducationReview,2003,(22):89-97.

[4]Flegg A T,D O Allen,K Field.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British u-niversities:a multi‐perio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Educa-tion Economics,2004,12(3):231-249.

[5]田东平,苗玉凤,崔瑞锋.我国重点高校科研效率的DEA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8):38-40.

上一篇:营改增会计核算下一篇:研究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