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国旅游

2024-05-21

南京民国旅游(共8篇)

南京民国旅游 篇1

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庆典刚刚落下帷幕, 南京又迎来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00周年的纪念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日俱增, 南京民国旅游不断升温。本文结合这个契机对南京民国旅游资源进行一个梳理, 深入分析南京民国旅游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整合提升南京民国旅游的对策, 构建南京民国旅游新品牌, 从而为政府部门进行民国旅游定位与决策提供参考, 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江苏做出新的贡献,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南京民国旅游概念界定

南京民国历史文化遗存既包括有形的建筑遗迹、文物古迹, 也包括无形的民国气息和市民精神层面的民国烙印。民国旅游就是针对南京的民国历史文化资源而开展的富有南京特色和民国特色的一种全新的主题性旅游体验。它通过民国旅游线路的设计, 以及民国旅游商品的开发, 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南京的民国文化气息, 感受民国都城魅力, 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和全新的旅游体验。

2 南京民国旅游现状分析

根据前期在中山陵、总统府、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等南京最富盛名的民国特色旅游胜地的问卷调查, 采访南京市玄武区旅游局开发科唐思恩科长以及走访南京各大旅行社。笔者认为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民国旅游资源的优势,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从民国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南京无疑是全国拥有最多遗存的城市。良好的客观条件为南京发展这一旅游品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第二, 从民国旅游游客认知情况来看。调查得知, 南京民国旅游品牌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且游客对其认知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也就是说, 南京民国旅游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

第三, 从南京民国旅游发展契机来看。由于辛亥革命和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相继10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以及青奥会即将在南京召开等时事的影响, 社会各界对南京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术界的积极探索、旅游节庆活动的相继举行等多手段多层次的努力增强了海内外游客对南京民国旅游的认知, 提升了南京民国旅游形象。所以, 南京发展民国旅游品牌大有可为。但民国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 游客认知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游客的认识比较分散、杂乱, 主观性较强, 没有形成整体客观的认知体系。游客的印象是影响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 所以相关部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引导旅游消费者。

第二, 景点发展不均衡。中山陵、总统府等老牌景点有着很强的优势, 但是趋于老化, 新开发的景点知名度和吸引力较低、游客量少, 各个景点之间不平衡现象严重导致游客分布不均, 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闲置资源的浪费。

第三, 开发政策缺乏针对性。笼统地以发展民国旅游为口号, 没有新兴旅游资源的个性化开发计划, 造成大众对民国旅游资源的混淆, 新开放资源也不能完全发挥其对民国游的独特作用。

第四, 旅游产品陈旧单一、层次较低。民国旅游资源往往只是附加在其他旅游日程当中。这种现象容易导致游客对民国文化的忽略。

总之, 发展民国旅游品牌, 打造南京民国城市形象是一项巨大长期的工程, 有关部门在保持现有优势和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 应正视其中的问题, 及时解决处理, 立足全局, 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实现民国文化游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3 南京民国旅游整合提升建议

3.1 推出民国旅游专线, 打造南京民国旅游新形象

依靠丰富的民国旅游资源, 南京政府可开发多种民国旅游产品, 推出“民国文化传统游”、“民国建筑精华游”、“民国文化经典游”等精品民国文化旅游专线, 专线涵盖南京民国经典景区, 让游客在感受南京深厚民国文化内涵的同时, 还可以体验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的魅力, 对南京旅游及相关产品均能起到较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3.2 整合资源, 丰富民国旅游

南京的民国旅游资源丰富且种类繁多, 涉及建筑、美食、教育、服装等多种元素, 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征。但就调查结果来看, 游客对民国美食、旅游节庆活动等旅游元素的热情度并不是很高,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宣传不够, 游客认知有限。所以, 在发展民国旅游时, 可以结合建筑、美食, 以大型节庆活动形式进行宣传, 扩大影响力, 丰富民国旅游的内容。

3.3 分级开发民国旅游资源

对于不同景点, 我们应该结合实际, 分级开发。首先, 对于总统府、中山陵等知名度较高的民国旅游景点, 重点是加大保护力度。这些景点开发较早, 已经成为全国旅游者熟悉的景点, 所以目前工作的出发点就是更好的保护它们。第二, 对于尚未开发或者刚刚开放的民国景点, 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宣传形式扩大其名气, 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也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 开发新的线路, 新老景点结合, 来吸引更多游客。第三, 有所保留地开展南京民国游。目前, 政府部门将力图扩大民国游在南京旅游业中的影响力。但是, 出于对民国文化和资源的保护, 政府部门更多的还是保持选择性和阶段性地开发。

3.4 多种模式相结合

现阶段可开发的民国旅游资源主要有民国街区、民国景区以及民国使公馆。南京的民国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单一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也不利于民国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所以可结合多种模式, 并根据游客认可的开发意向 (详见图1) 进行综合开发。

4 结语及展望

通过对南京民国旅游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们认为, 南京在发展民国旅游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是发展优势明显, 发展空间较大, 市场潜力足, 游客兴趣高。所以在接下来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中, 可以加强对民国旅游的开发力度, 打造南京民国旅游品牌, 塑造民国旅游城市形象, 实现南京民国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民国历史文化资源, 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与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00周年之际, 围绕南京民国旅游展开研究, 从梳理和解读南京民国旅游资源入手, 旨在对南京民国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创新性推广, 提出整合提升南京民国旅游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关键词:南京民国旅游,民国旅游资源,整合提升

参考文献

[1]龚良、论南京“民国特色旅游”[J].南京社会科学, 1995 (4) .

[2]吴江、马德财, 南京的民国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 2005 (6) .

[3]庄志民,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创新设计的意象视角初探[J].旅游学刊, 2010 (3) .

[4]张朝枝、郑艳芬,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国际规则演变[J].旅游学刊, 2011 (1) .

[5]刘丰祥、唐顺英、苏庆华, 民国时期城市政府对民众休闲的管理研究——以1927-1937年的南京市为例[J].旅游学刊, 2009 (9) .

[6]赵丹琦, 发展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思路[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 (4) .

去南京找寻民国遗韵 篇2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从江苏路广场出发,沿着颐和路一路走过去,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小楼在道路两旁槐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串联起一个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人物:阎锡山、吴铁成、汪精卫、汤恩伯、毛人凤…… 整个公馆区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没有过多地沾染商业的气息,因此路上行人很少,偶尔会遇到几个同样揣着相机的游客在此驻足,大家怀着共同的民国情结彼此心照不宣地擦肩而过。

颐和路两边的公馆多是大门紧闭, 更添几分神秘感。若要近距离体验那段历史,不妨绕行至江苏路一带,去一趟“颐和公馆”。南京人并没有完全拒绝对公馆区的商业开发,却与上海新天地、思南公馆的模式不同。包括张笃伦旧居等26 栋相邻的民国花园别墅经过整修, 连成一片,成为一家民国主题文化体验酒店。

在颐和公馆的“梦桐墅”(熊斌旧居), 你可以品尝到“秦淮八绝”、鸭血粉丝汤等金陵传统小吃。你也可以在“艺风堂” (黄仁霖旧居)一楼的“云自在”咖啡馆品尝一杯咖啡或清茶,享受惬意时光。楼上正在举办“雪泥鸿爪——民国书信资料展”,每一封书信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映射着历史的曲折。即使没有消费的打算,漫步在这青砖灰瓦之间,聆听历史深处的只言片语也会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里的民国范儿

博物馆是了解一方历史文化的窗口, 南京最主要的博物馆当属南京博物院, 前身是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博物院”。2013 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在原先仿辽代大殿建筑为主体的历史馆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和非遗馆。除了在此鉴赏众多国宝级文物,对民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新落成的民国馆看一看。

类似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地下的“1930 风情街”,民国馆内的咖啡馆、小吃铺、书店、邮局等都包装成民国时期的风格,店员穿着当时流行的蓝布衫、中山装,透出一股怀旧的小清新。如果家里有一套长衫或者旗袍,平时又苦于没有机会穿戴,不妨来这里cosplay(角色扮演)一把。没有这一身行头也无妨, 馆内有民国风情的服装可供租赁。总之, 与其说这里是博物馆,到不如说这里更像是一个主题游乐园。

逛累了可以到民国馆隔壁的老茶馆歇歇。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南京雨花茶、苏州洞庭碧螺春、连云港云雾茶等进入非遗名录的茶饮,每天下午(周一下午闭馆)还能免费欣赏江苏省表演类非遗项目,如苏州评弹、南京白局、昆曲折子戏、江南丝竹等。

追寻大师的脚步

民国教育家梅贻琦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当今各地高等院校纷纷大兴土木之时,难得南京的几所高校遗存了民国时期的校园风貌,让我们有机会寻着先贤的足迹,去触摸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

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 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也是当时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今天,“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已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所在地,而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则坐落于原金陵大学。当年金陵大学的北大楼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这栋布满青藤的老楼安静地伫立在城市高楼之间,默默地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又迎来成群结队回母校团聚的校友。

南京大学校园里的几处名人故居也非常值得一看。校园东南角的一座小楼曾经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代表约翰·拉贝先生的住所。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他在此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现在,这里成了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在工作日对外开放参观。此外,孙中山居所、赛珍珠旧居、何应钦公馆等也为南京大学包孕中西、古朴典雅的校园增色不少。

离开南京大学往西不远便是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校园由“首都计划”的主持者亨利·墨菲和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担任设计工作,被誉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外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建筑内部则采用西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最妙的是,所有主要建筑物之间都以中国古典式长廊连接,高下参差,互相连贯,或许是为了让当年的女学生们即使大雨倾盆也能优雅、从容地穿梭于各个教学楼。一如南京这座城市,自信地行走在历史与现代之间。

秦淮八绝——奇芳阁麻油素干丝

鸭血粉丝汤

颐和公馆内绽放的荷花

南京师范大学内

连接各大建筑物的长廊

南京博物院——民国馆

南京民国风格建筑研究 篇3

一、南京民国风格建筑产生的背景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缩影, 我们想要更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南京民国建筑, 就需要先了解建筑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原因。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建筑在近代化进程中也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因此一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期, 既有新城区、新建筑紧锣密鼓的快速转型, 又有旧乡土建筑依然故我的推迟转型;既交织着中西建筑的文化碰撞, 也经历了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搭接。而这一点, 在南京民国风格建筑也有所体现, 形成了其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交替的特点。 (1)

这一时期, 《首都计划》产生了巨大影响。1927年4月18日, 中华民国恢复首都南京后, 国民政府商议办理国都设计事宜, 由美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墨菲主持制定南京首都规划。经过一年的努力, 于1929年12月完成了近代南京历史上第一份城市规划文件——《首都计划》。虽然这一计划受到了日军侵华和国家内战的影响未能充分落实, 但熟悉南京的人们都知道, 《首都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在南京城各种功能区的形成。比如, 现在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建筑都是都位于鼓楼一带。

就经济而言, 一战期间,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同时辛亥革命的推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激发了民族资本家的热情,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时期出现短暂的春天。这也为民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 主要是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20世纪初期, 西风顺势东渐,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极大转变。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艺术等西方先进的新学说、新思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本地文化, 出现了东西文化极大碰撞与交汇的局面。这一点体现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对西方建筑的克隆, 变异, 与结合的过程, 把传统的木构架体系与西方的混凝土结构相融合,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另外还有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民国时期, 南京的市民慢慢从以伦理道德为主的价值观转变到重实际的价值观上, 这在民国居民建筑上有所体现。例如, 在颐和路两旁的居民区大多仿照欧式建筑风格。但这种转变仍处于低态发展的状态, 多流于改变表面的、外在的形式, 未能触及思想、观念等文化的本质。其主要表现为西式的外表形制、中式的内部布局等。

从主观方面而言:南京民国建筑的一些建筑是根据当时官员个人的意愿选址建造的。比如中山陵的选址, 原因是早在民国元年, 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 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 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 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 前临平川, 气势十分雄伟, 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 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 以安置躯壳尔。" (2) 因而就有了现在闻名世界的中山陵。

另外优秀建筑师对民国建筑风格的影响也是功不可没的。民国建筑无论是对东方古典风格的沿用与革新, 还是对西方现代性的解读, 设计手法的理性追求始终是民国建筑师们的初始动机。这种理性设计思路, 一方面体现在装饰形制的创造、突破、改良上, 另一方面是建筑师对西方建筑装饰功能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崇拜。引入西方建筑先进的材料与技术, 利用西方建筑理性的构图与布局对东方传统建筑做出改变与调整, 在满足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于装饰上尽可能更多地展现本民族传统建筑的特征。

民国时期, 一大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云集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形成了我国第一代建筑师群体。他们既受到欧风美雨的沐浴, 又经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建筑设计中, 他们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成功地将中西方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设计出形式多样、富有震撼力的杰作。 (3) 这些建筑师中代表人物有吕彦直、杨廷宝、童寯、刘敦桢、赵深、陈植、陆谦受、范文照、过养默、赵志游、梁衍、徐敬直、刘福泰、卢树森、李锦沛、董大酉等。

二、南京市民国风格建筑研究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 涌现出大量的民国建筑。而这些建筑类型齐全、风格多样, 成为后人研究的宝贵资源。参考众多学者的研究, 我们认为南京民国风格建筑主要分为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建筑、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新民族形式的建筑、西方现代派建筑六种风格, 本文将对这六大风格一一进行分析。

(一) 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

此类建筑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 大多数是单层, 少数是双层, 宫殿、庙宇多为重檐歇山顶, 民居多为人字顶。民国时期, 这一形式的建筑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风貌, 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 (4)

这一风格的典型建筑有栖霞寺、煦园 (总统府西花园) 、瞻园 (中统局) 、鼓楼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江南贡院 (南京市政府) 、朝天宫 (首都高等法院) 、武庙 (考试院) 等等。其中煦园是我国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作, 其中的石舫、忘飞阁、夕佳楼、漪澜阁等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二)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风格建筑 (5) 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有学者研究指出, 国立中央博物院 (现为南京博物院) 是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成功典范, 他们认为南博建筑造型是中国古典宫殿样式, 而建筑材料和结构则采用西方先进的钢筋混泥土结构, 中西方建筑风格在这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是折衷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 (6)

国立中央博物院从建筑外部方面, 采用的是仿辽代建筑风格, 包括大殿、露台和配殿三部分, 九开间的仿辽庑殿上敷棕色琉璃瓦, 屋面平缓, 斗栱粗壮。在建筑内部方面, 采用了现代西方的建筑风格, 比如陈列室, 被设计成平屋顶式的结构。除此之外, 博物院内部材料的选用也都是西方引进的以水泥为主的建筑材料。

(三) 西方古典式的建筑

大约在20世纪初, 古典主义建筑 (7) 出现在南京民国时期, 它的代表建筑有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科学馆、生物馆、体育馆, 以及建于1936年的新街口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等等。我们将以国立中央大学为代表介绍这一风格建筑。

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 (如大礼堂、生物馆、科学馆、体育馆等) 明显受到西方建筑史上折衷主义复古思潮的影响, 用西洋古典建筑式样的建筑外壳去包装具有现代特点的使用空间, 以此来显示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其中, 国立中央大学的大礼堂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共三层。正门朝南, 门厅立面上部为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大礼堂顶部为钢结构穹隆顶, 高34米, 外部如球体状, 用青铜薄板覆盖, 自然锈蚀的铜绿形成一层保护膜。球体顶部建有八边形采光窗。

(四) 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

此类风格的建筑是中西方的建筑师力图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现代建造技术结合起来而作出的一种尝试, 19世纪后期在南京开始出现。这一风格的代表建筑有1917~1926年之间建造的金陵大学, 此后, 这种风格的建筑扩大到大型纪念性建筑、行政性建筑等各类建筑中。此类建筑尤以中山陵享有盛名。

1.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具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建筑有北大楼、东大楼、西大楼、礼拜堂、图书馆和以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学生宿舍等等。这些建筑物一律都是青砖墙面, 歇山顶, 上覆灰色筒瓦, 建筑造型严谨对称, 进深较大, 窗户较小, 显得封闭稳重, 体现了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特征。

2.中山陵

陵墓全局图案呈一警钟形, 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 庄严简朴, 别创新格, 中山陵堪称把政治与艺术完美地结合为一体的建筑艺术杰作。

其中中山陵祭堂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仿古宫殿式建筑, 它把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 吸取了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 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 并具有西方石造建筑的永恒纪念性, 建筑的色彩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重檐歇山顶, 上覆蓝色琉璃瓦。檐下各筑石斗拱飞檐二层, 堂之南面有三个拱门, 上刻花纹, 各门设梅花空格的紫铜门二扇, 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 在中门上嵌孙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五) 新民族形式建筑

20世纪30年代, 中国一些有见识的建筑师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的矛盾, 同时考虑到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 费时费工, 以及建筑格局呆板, 于是提出了创新的主张, 反对繁琐的复古主义形势, 反对大屋顶, 探索将中西方建筑有机融合起来, 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建筑。代表性建筑群有中央体育场、紫金天文台、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和国立美术陈列馆、音乐台等等。

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的中央体育馆, 是民国时期远东最大的体育场。中央体育场在建筑功能上吸收了西方体育场的先进经验, 因而布局合理, 场地开阔;而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牌楼及细部装饰, 因此整组建筑显得坚固壮观、协调统一 (8) , 属于新民族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六) 西方现代派建筑 (9)

30年代中期, 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影响到中国, 建筑师们紧跟时代的脉搏, 在南京等地也设计建造了这一风格的建筑。代表建筑有原最高法院大楼、地质矿产博物馆、大华大戏院、福昌饭店等。在民居方面, 代表性的里弄住宅如钟岚里、五台新村、板桥新村等;在花园别墅方面, 以山西路、颐和路、北京西路一带新住宅区的各式小住宅为代表。

钟岚里位于南京市梅园新村纪念馆的对面, 建于1937年, 民国时期是中南银行的职工宿舍, 保存完整。钟岚里当街, 有一排接近两百米长的联排式住宅。这排住宅“灰砖灰瓦”, 为新式石库门建筑, 有着统一的二层楼和当街小阳台, 顶层各设有一个突出的阁楼, 钟岚里“石库门”的门, 是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 穿过弄堂口, 里面有三十多幢民国建筑。

以上便是我们关于南京民国风格建筑其背景及六大风格的研究与介绍, 受篇幅所限未能更细致的叙述。受学力所限, 难免有所纰漏, 还望学者专家以及对本文感兴趣的友人多多指导!

注释

11 李少林.《中国建筑史》2006年4月.

22 陈巍然.《智慧的结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3月版, 第93页.

33 《建筑时报》.《南京民国期间建筑浏览》, 2003年8月11日

44 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评析》, 2002年第62期.

55 折衷主义风格建筑: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 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将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其特点是自用组合各种建筑形式, 不讲究固定的法式, 只讲求比例匀称, 注重纯形式的美.

66 牟婷:《南京民国建筑的风格和形式——解析南京博物院的民国建筑语言》, 艺术百家, 2008年第105期.

77 古典主义建筑:17世纪后期从法国兴起的一种建筑, 其特点是以古典柱式为构图的基础, 突出轴线, 注重比例, 强调对称, 讲究主从关系。这种风格的建筑多被应用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

88 《民国的踪迹:南京民国建筑精华游》.北京市: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6页.

南京民国文化主题酒店建设初探 篇4

主题酒店是我国酒店业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形态,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方向,适应了由规模竞争走向文化竞争的新趋势。它的诞生对防止日益严重的酒店同质化现象,提高酒店市场的竞争能力,满足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尤以民国文化旅游资源最为突出。加强以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研究与建设,对丰富民国文化旅游内容、进一步发展南京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题酒店的界定

(一)主题酒店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主题酒店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李原认为,主题酒店是以酒店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地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材,设计、建造、装饰、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酒店。其最大特点是赋予酒店某种主题,并围绕这种主题建设具有全方位差异性的酒店氛围和经营体系,从而营造出一种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独特魅力与个性特征,实现提升酒店产品质量和品位的目的。著名旅游专家魏小安则把主题酒店概括为:以文化为主题,以酒店为载体,以客人的体验为本质。

可以看出,主题酒店不是文化符号的堆砌,也不是文化的简单包装。主题酒店有着特定的主题,它应体现在酒店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上,体现特定的文化氛围,顾客能从中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酒店将服务项目融入主题,以个性化取代刻板,让顾客获得快乐、知识和涤荡,要注重对于顾客体验性需求的满足,这也是主题酒店区别于一般酒店的因素表现。

(二)主题酒店的起源与发展。

主题酒店的推出在国外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58年,美国加州首先推出12间主题客房,随后发展到109间,成为当时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主题酒店。主题酒店的发展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现在该城被称为“主题酒店之都”。据统计,世界最大的16家主题酒店中,拉斯维加斯就有15家,主题酒店是拉斯维加斯酒店业的灵魂和生命。

我国主题酒店的发展历史不长,目前,在酒店业比较发达的广东、上海等地有所呈现。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酒店,是2001年10月28日在深圳开业的威尼斯饭店。它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以威尼斯文化为主体进行装饰。主题酒店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酒店发展新形态,正逐渐成为我国酒店产品开发的一个焦点。

南京现已建设了一些主题酒店,如E浪之家精品酒店水晶店、南京简爱情人主题酒店、小背篓健康主题酒店等,但其知名度并不高,取材也没有跟南京的地方特色相结合,复制性很强,尤其是与民国文化相关的主题酒店几乎是一片空白。

二、南京建立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可行性分析

(一)南京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为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提供客源。

主题酒店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欲求,另一部分是购买力。欲求就是人们由某种物品引发的兴趣和欲望,主题酒店所力求提供的那种新、奇、特的享受和经历,独特的氛围和服务就是刺激人们欲求的东西。然而仅是刺激人们的欲望,却超过目标市场的购买力,则不可能形成需求。杭州的“梦幻城堡”方案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主题过于超前,脱离市场定位,其超五星的建设已远远超出了当地休闲市场的消费能力。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2012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525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322元,较高的经济水平为民国主题文化酒店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客源的支撑。

(二)南京丰富的民国历史文化资源为民国主题文化酒店的建立提供充足的现实素材。

南京在民国史上的地位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所企及的。作为曾经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国民政府首都,以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民国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民国文化遗存最多的城市。仅以建筑为例,南京现存的民国建筑有1000多处,民国建筑现在已经成为南京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200余处,南京市规划局将其中134处列入保护,其中定为一级保护的民国建筑57处,二级保护的53处,三级保护的24处,其精华者中山陵、美龄宫、总统府等更是闻名遐迩。糖坊桥、廊坊街、估衣廊、碑亭巷等长江路附近的老街巷,更是南京民国市井社会的缩影,其风格独特,极具品位,而这些都将为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建立提供充足的现实素材。

(三)南京良好的酒店业发展为民国文化主题酒店提供管理经验。

近年来,南京市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预计2012年,南京市将实现旅游总收入1300亿元,旅游创汇近15亿美元。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南京酒店业也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南京已经有114家星级酒店,其中5星级16家,4星级21家。2012年11月24日,“世界酒店论坛2012年会——第五届世界酒店投资峰会暨第四届五洲钻石奖颁奖盛典”在南京市举办,本届年会由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国家旅游局、市政府特别支持,由世界酒店联盟、旅游卫视、世界华商联合会、美国亚洲协会共同主办,省旅游局、市旅游园林局协办,来自海内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学家、金融专家以及大型投资集团、旅游地产集团、酒店集团的“掌舵人”约400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世界酒店业、旅游地产业的发展方向。本次年会对于南京市酒店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进一步深化了国内外酒店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全面提高了南京酒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帮助南京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知名酒店落户。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已吸引了洲际、雅高、希尔顿、威斯汀等一大批国际知名酒店企业落户南京,还有金陵饭店、紫金山庄、东郊宾馆等本土知名酒店,这有利于本土企业学习国外先进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努力提高南京酒店的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而这些都为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南京建立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对策探讨

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主题展示要从设计、建造、装修到经营、管理、服务都要尊重酒店独特的主题,突出酒店文化,树立酒店在行业中的鲜明形象。

(一)建筑设计上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一般来讲,主题酒店都有着与主题相一致的建筑外观,是主题酒店的有形展示。它是体现其主题文化的重要载体,能给顾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主题建筑上,应着重突出民国的建筑风格。南京的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因此,建筑风格应作为打造南京民国文化主题酒店的重中之重。其次还应该注意与周围环境的配合。民国文化主题酒店可以选址在民国建筑较为集中和突出的地区,建筑样式可以与民国建筑相呼应。有周围环境的衬托,将更加彰显民国文化的特色。

(二)空间设计体现民国文化特色

1. 大堂。

酒店大堂是酒店的“门面”,是主题文化渲染的重点区域之一。在内部装饰上,应表现出民国时期特有的浓重,灯光不宜过亮,可采用橘黄色为主色调,背景音乐也应用与主题相符的乐曲。在具体的布置方面,可以在大堂设一个艺术品展示区,采用一些民国时期的艺术作品作为陈列品和摆设品,如民国时期的字画、雕刻、风筝、剪纸、年画、编织品、刺绣和皮影等。同时还可以放置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宣传手册,摆放一些介绍民国文化的书籍,让顾客能更深入、更具体地了解和体验酒店的地域文化主题。

2. 走廊。

在酒店的走廊、楼梯以及拐角处应该注意细节的设计。可以用展示民国文化独特的壁画、雕刻、装饰画作装饰;另外还可以展示民国时期名人的诗词,使顾客更多地了解民国文化历史。

3. 客房。

客房设计要彰显主题,使整个房间都融于浓浓的民国文化氛围中。具体来说,客房内的家具、窗帘等物品采用民国时期特点的样式,还可在客房内摆放一些民国时期的艺术品,提升客房的艺术品位。在客用物品上,从顾客所穿的拖鞋、浴袍,到卫生间客人所用的毛巾等布草、洗漱用品等,都请专门的人员设计,彰显民国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地域文化氛围,增加顾客的体验经历。

(三)经营管理上注重民国文化氛围的营造

1. 服务人员服饰。

地域主题酒店的员工服装要求酒店的所有员工都穿着统一的地域文化服饰为顾客服务,这将会成为酒店独特的特征,从视觉上让顾客深刻体验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

民国文化主题酒店服务人员的服装可设计为民国时期的服饰具体来说,酒店可把女服务人员的装束由普通的西服改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旗袍,男服务员的装束由普通的西服改成中山装。

2. 员工行为。

酒店的主题文化氛围塑造除了从硬件方面体现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员了。员工行为是主题文化氛围营造中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在服务接触中传递着主题概念,是动态的主题展示,所以管理者应高度重视。主题酒店的员工和一般酒店的员工相比,除了应具备酒店一般应有的服务水平外,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主题文化知识。员工必须熟知酒店的主题,对于酒店内部出现的图画、雕塑、壁画,以及其他展示主题的知识都应该了解,这样才可以随时为顾客提供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服务,解答顾客对的疑问。

(四)饮食文化体现主题的需求

1. 主题饮食文化。

饮食是最能代表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最能让顾客感知的载体之一。地域文化主题酒店必须要有体现地域饮食特色的菜肴系列,在菜肴上,应以民国菜系为主,其他特色菜肴为辅。南京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其间“社交活动如云霓,餐盘换转似流水”,使南京的菜肴呈现了多样性。其中,“凤尾敲虾”、“鸡皮鱼肚”、“煎酿百花鸽”等为民国精品菜点。酒店应尽量挖掘更多的民国菜,并做出自己的特色。这也是酒店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主题餐厅的设计。

餐厅是为酒店顾客提供饮食的场所,是酒店重要的功能场所。餐厅是除了客房外,顾客最经常接触的场所,营造有地域文化主题餐厅对地域文化主题酒店来说必不可少。地域文化主题餐厅的设计可以通过餐厅菜肴、餐厅用品、餐厅服务、餐厅环境等方面去体现地域文化主题。

(五)主题活动与服务。

饭店市场供过于求、宾客讲求个性消费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着这种压力,如何脱颖而出、木秀于林,成为饭店营销研究的重点。较之其他活动,主体营销活动的优点在于重点突出,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鉴于此,饭店应适时推出一个主题活动来引导消费,同时将饭店环境、服务、品牌和文化融入主题,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首先,把主题文化融入服务功能,形成销售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我们从现代旅游经济结构的六大要素入手,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既充分体现饭店功能,又尽显主题文化特色的优势服务新产品。“食”——将民国文化特色融入宴会、菜品的研发之中,打造主题宴席——民国宴。“住”——将民国地名、人名、典故等文化要素融入到客房的设计之中,让客人既体验到民国文化的情趣,又深深地感到了一种如入家宅的心里舒适感。“行”——饭店可与当地的旅行社合作,专门为顾客开辟民国文化旅游线路,以吸引游客。“游”——通过石雕、壁画、名人字画等装点出酒店的民国主题文化氛围,将酒店打造成一个浓缩的民国文化观景园,使宾客沉浸在这一方“民国主题文化天堂”。“购”——宾馆商场可开发民国文化纪念商品,以满足客人选购之需。“娱”——饭店课根据相关历史记载,创编一台雅俗共赏的“民国乐宴”晚会,融音乐、舞蹈、戏曲等于一身,再现民国时代的民俗风情。

其次,借主题文化彰显服务个性,提升营销服务新形象。在对宾客的服务过程中,可推出“馆导”一职,“馆导”是集宾客关系主任、散客促销员、文化讲解员等多项职能于一体的特殊岗位,有点类似于导游的职位。他们会主动发现客人需求,及时提供参观、介绍、房间预订、委托代办等一系列主动服务。这一岗位的设置非常重要,它不仅拉近了饭店与宾客的距离,建立了良好的宾客关系,积累了忠诚客户,而且更加主动地展示了饭店产品,进一步强化了饭店特色宣传。

四、结语

南京民国旅游 篇5

关键词:“南京之莺”,播音员,刘俊英

20世纪20年代, 国内广播处于草创时期, “当时的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除了一位男播音员黄天如外, 几乎无固定的合格的国语播音人员, 张三李四都可以去凑合一阵”。[1]以至于“有一次实在无人, 竟让总务科长播音, 此公一口地道的江苏太仓话, 听众如坠云里雾中”。[2]南腔北调, 经常是方言夹着国语满天飞, 可谓是极不专业, 听众更是意见纷纷。此外, 由于1932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扩建成为“东亚第一, 全球第三”的广播电台, 建设专业的播音员队伍迫在眉睫。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分别在1933年、1935年和1936年举行过三次播音员招考, “南京之莺”参加的正是1933年组织的第一次招聘播音员考试。

一、遇“莺”之伯乐, 走上播音之路

20世纪30年代的播音员考试是怎样的标准呢?为了便于理解, 笔者将1933年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的招考内容以表格形式呈现, 当年的那场招考有多么的严苛就不言而喻了。而时年25岁的刘俊英还是一名女大学生, 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 攻读教育学专业。

此次招考更是吸引了二三千名考生, 将设在西长安街电信局的考场挤得水泄不通, 从小生长在北平的刘俊英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报考这个岗位。刘俊英在笔试中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 进入口试环节更是出类拔萃。在口试中, 面对主考官在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广泛提问, 她从容自若, 对答如流, 得到主考官的赏识。而担任此次口试主考官的正是有着海外留学经历、我国无线电研究的创始人、国民党中央台总工程师冯简, 他可谓是“莺”之伯乐。这场考试最终录取了3人, 分别是刘俊英、张洁莲、吴祥祜三位女播音员, 刘俊英最终选择终止学业, 成为当时无数青年仰慕的播音小姐。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933年10月, 刘俊英三人来南京报到。工作地点坐落于南京市鼓楼区江东门北街的民国政府中央广播电台旧址, 门牌写着“江东门北街33号”。曾经的电台高塔如今依然耸立, 铁塔底下, 小巷深长, 两旁是民居, 百米内便可看见一扇白漆铁门, 两旁为门房, 青瓦拱顶, 条砖垒成, 典型的民国风格。

刘俊英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嗓音圆润, 多年的北平生活为她的准确发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之良好的文化素质, 使她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语音的抑扬顿挫, 于是, 工作不久便崭露头角, 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出色的女播音员。在电台, 刘俊英除了播报新闻、专题外, 还与另外两位女播音员主持儿童节目, 节目中的文章趣味横生、知识丰富、形式生动活泼, 再配以刘俊英娓娓动听、令人迷醉的声音, 不但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甚至许多成年人也成了这个节目的忠实听众。据说, 当时矿石耳机刚刚兴起, 为了收听这个节目, 人们纷纷购买矿石耳机。这个节目大多安排在晚饭后的“黄金时间”播出, 每逢此刻, 许多人都聚集在收音机旁收听这个节目。

1935年, 节目以小朋友的名义, 号召小朋友为国家捐款购买飞机。果然有很多小朋友将省下来的零花钱寄到电台, 可见当时节目影响之大。刘俊英吐字准确、清楚, 音质圆润, 加上那融入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语调,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播音韵味。除播音外, 她文笔流畅, 还能写稿、歌咏、演播话剧、自编自播儿童节目, 无数听众为之倾倒, 她的信件、电话不断, 访问者纷至沓来。但当时电台负责人吴道一反对女播音员公开抛头露面, 所以对于来访者一律挡驾。

刘俊英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 在东南亚、日本等地也影响很广, 拥有一大批“粉丝”。1933年4月15日, 日本《朝日新闻》以《南京的夜莺访问记》为题报道了刘俊英的事迹, 文中写道:“南京有一位有着优美动听声音的女播音员, 她的声音美得好像金银的树叶飞舞飘落, 又像春之女神摆动着金铃的声音……”于是, “南京之莺”的美称远播海内外。

三、“莺”之“绝唱”折翅难飞

抗日战争爆发后, 日本侵略军一步步向南京进逼, 在不断的空袭下, 刘俊英仍坚持播音。因为实行灯火管制, 条件异常艰苦, 她经常在昏暗的灯光下备稿, 以至于得了严重的眼疾——眼球角膜病变蒙上了一层白翳。当时白翳属于疑难病症, 医生也束手无策。即使这样, 刘俊英仍没有放弃播音, 坚持为民族呐喊。1937年11月23日 (南京陷落前21天) 的午夜时分, 她吃力地辨认着稿件上的字迹, 用悲愤的声音播出了最后一篇文稿——“告别播音”, 这篇告别播音, 成了她永远告别听众的播音, 严重的眼疾使她最终告别了心爱的播音工作。后来, 刘俊英辗转来到当时的大后方昆明。在昆明广播电台参与节目设计, 后任该台人事室代理主任, 直至抗战胜利。

四、番外篇

刘俊英是个有着追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强烈意识的人, 行事特立独行。早在北平女师大时, 受师长鲁迅的影响, 对看不惯的事物始终不肯逢迎拍马。她对吴道一充满封建意识的做法早就不满, 如限制女播音员的正当社交、不让女播音员播发重要稿件等。有时, 她会为了一篇广播稿的修改而坚持己见, 与上司顶撞。这就决定了她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才女多情, 又因与其顶头上司演绎了一场爱情悲剧, 而被吴道一远调贵阳。不久由于眼疾严重, 又被迫离开了她视若生命的播音室。她先后在重庆、贵阳、昆明电台做资料工作, 最终去向不明。

参考文献

[1]汪学起, 是翰生.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M].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8:24-25.

[2]民国首都电台:南京“夜莺”声音甜规模引起日本恐慌[DB/OL].江苏频道_凤凰, http://js.ifeng.com/humanity/detail_2014_01/11/1720668_0.shtml, 2014-01-11.

[3]钟企.“南京之莺”刘俊英[J].民国春秋, 2000 (01) :64.

[4]王文利.民国时期广播播音员选拔标准浅析[J].现代传播, 2012 (01) :141-142.

[5]戴美政.抗战中的昆明广播电台与西南联大 (一) [J].云南档案, 2008 (08) :12-15.

南京民国旅游 篇6

关键词:梅园新村,历史街区,民国居住区,保护与振兴

南京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中华民国的旧都,南京的民国建筑在中国建筑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京民国建筑,极为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转换、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见证。”1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经历了彻底而快速的城市更新建设过程,有效的解决了住房需求,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城市的环境和品质。与民国时期的大型公共建筑相比,民国住宅建筑由于体量小、缺乏维护、数量多、改造成本低,一直处于城市更新的前沿。根据02年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基本保存下来、规模较大的民国居住片区仅有2处,即梅园新村民国住区和颐和路公馆区。其中,梅园新村民国住区被划定为历史街区。颐和路公馆区以花园洋房住宅为主,形式规整统一。而梅园新村民国住区布局随意而有序,住宅的类型多样,包含了花园式洋房、无院式独立别墅、联排住宅、里弄式住宅等。(图1)梅园新村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至上世纪40年代末逐步形成民国政府官员的中高档居住区。其中梅园新村17号、30号、35号为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原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代表团办事处旧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随之相关保护要求的制定和空间较为严格的管制使得该区域的总体风貌和肌理得以基本保存。

1. 作为历史街区的价值认知

自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年间,对于城市保护的认识仅仅是局限于其中的文物建筑或遗址范围,这种保护的原因是它们与国家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或重大事件有关,往往具有民族主义或宗教背景。面对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进入空前规模的开发建设阶段所导致的历史文化及其环境,尤其是城市传统风貌的改变、文脉的丧失,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渐渐从文物转向整个文化名城。至上世纪末,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度的确立,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的保护研究工作广泛展开,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向着完善与成熟的阶段迈进。2

正是由于上述宏观背景,具有历史街区特性的梅园新村民国住区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保护与振兴的研究自本世纪初逐步开展。梅园新村民国住区除已确定的文物建筑和数幢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住宅之外,绝大多数建筑达不到文物建筑的要求。但梅园新村民国住区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历史环境要素真实地体现和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思想意识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1921-1949)是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和建筑技术的大发展时期。当时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具备,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有了较大的提高。南京作为民国政府的首都,还制定了较系统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作为按规划设计图纸施工建设的实例,在中国近现代城建史上有一定价值。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南京的建设设计活动,改变了千余年传统经验的建造方法,走上了科学设计的道路。3梅园新村民国住区反映了近代建筑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居住建筑形式,丰富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形式与内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即使在现在,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依然承载着居住的基本功能,是生生不息、具有活力的生活社区。它不但记载了民国时期城市的大量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继续记载着今天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2. 基本概况及现状

依据民国建筑的分布情况、周边道路、用地性质权属等综合因素的考虑,梅园新村民国住区的范围为北端至竺桥路,南端至中山东路,西端至汉府街,东端至龙蟠中路,其间扣除军事用地、现代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所形成的不规则区域,面积约11公顷。根据内部街巷地名,由南至北可依次划分为梅园新村、雍园、桃源三片民国住区。其中梅园以独院式别墅和钟岚里里弄式住宅为特色。雍园以无院式别墅为特色。而桃源则以联排式住宅为特色,其中最长的一幢主辅楼形式的联排住宅长度达52m,在民国的居住建筑中亦不多见。

梅园新村大量的民国建筑,原有的道路街巷格局,合理宜人的街道尺度(6m左右的车行道,10m左右的街道宽度,8-10m的建筑高度),以及两侧力尽沧桑的行道树等均赋予了厚重的历史信息,给人以怀旧、亲切的感觉。由于历史变迁、管理不善、时代发展等一系列原因,区域内产生了与历史片区不相协调的因素。

梅园新村周边建设了一些多层及高层建筑,虽然处于历史街区实际范围之外,但由于高度较高、体量较大,且风格和颜色处理不当,影响了该区的整体风貌,更为严重的是,区域内部部分破坏性的建设(主要指多层现代住宅建筑的引进)使雍园街两侧整体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居住对象改变、居住人口增加,造成居住拥挤,建筑生活辅助设施标准低下,因而主体建筑以及院落内部违章搭建现象较为普遍,过多的搭建使得该区域的建筑密度超过60%;除了文物建筑之外,多数历史建筑没有得到定期的维护修缮,加之超负荷的使用,已出现屋顶漏雨、饰面脱落、墙体开裂、破败不堪的现象;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与城市主次干道接口较少,可达性较差,内部街巷迂回断头路多,各入户道路多以袋形方式出入,消防隐患大;街区内部环境恶劣,缺少街头绿地及开敞空间,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下水设施不通,排水设施不畅,平日污水横流,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此外沿线过多的店面,加之杂乱无章搭建、广告对整体风貌影响较大。(图2)

3. 保护与振兴理念及措施

随着人们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探索和实践不断的深入,对历史街区实施保护与振兴的理念与策略也日趋成熟。面对政府有限的财力,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梅园新村民国住区变成一座死气沉沉供大众参观、欣赏的民国住宅建筑博物馆。也不可能通过保护与改造一下蜕变为商业服务休闲设施,形成一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使用方式。毕竟上海的新天地成功运作的背后是由于TOR开发权的转移,是以周边52万平方米用地的弄堂变为高层建筑为代价的。4梅园新村西侧的1912休闲广场已经成为南京的新天地,此类项目在南京的其它地区已经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一味的再扩大休闲商务用地是否会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值得商榷。更重要的是由于大片的住宅肌理转变为商业休闲用途,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屈从利益的要求对原有的建筑形式、内部空间和道路格局产生改变,影响原有区域的原真性。因此,针对梅园新村民国住区的具体情况和特殊价值,规划与改造中确立了全力保护、精心织补、以人为本、激发活力的基本理念。在全面保护民国整体风貌、重点保护各具特色的民国建筑以及院落环境的基础上,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品质,以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生活质量,赢得居民的支持。

建筑是构成街区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国建筑是构成历史街区的重要要素之一。因而科学、系统的对现状建筑进行评估分析是进行保护改造的重要前提。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依据现状建筑的价值以及对历史街区风貌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五类。1文物建筑;2民国建筑,即从建设时间、外表特征和内部结构判断为民国时代的历史建筑;3似民国建筑,指解放后建设的不超过三层的,尺度、外貌与民国建筑相似的建筑;4现代多层建筑,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所建设的四层以上的现代建筑,其尺度和体量与该区域的民国居住建筑反差较大;5棚户搭建建筑,多为解放后形成,无历史价值且环境恶劣、破旧不堪的危房简屋。对于文物建筑,按文物法相关要求,由文物主管部门组织修缮;对于民国建筑,将采取“整修如故”的原则,保持传统风貌。而内部设施及损坏的结构构件可进行必要的改造更新;对于似民国建筑,主要宜采取内部更新、外墙粉饰出新等方式,颜色宜以浅黄、青灰、灰白色为主,饰面可以青砖、斩假、水刷石以及辊涂拉毛等传统做法为主,使其和历史街区整体统一;对于现代多层建筑,可采用化整为零、立面分割,增加细部装饰等手法,削弱其体量感;对于棚户搭建建筑,原则上予以拆除,考虑到拆建平衡,可根据规划要求部分建新,与保留建筑共同构成传统的肌理形态。(图3)

考虑到居住的出行便利和参观游览的需要,规划中于梅园和雍园之间增加一条10m的街巷,并将街区北侧竺桥路幅通过拆除占路搭建拓宽至9m。拟建桥梁3座,增加至城市主要道路的出入口,其中龙蟠中路2个,珠江路1个。对于内部的街巷,规划主要通过拆除违章恢复小尺度的街巷以增加各区域的内部联系,强化恢复街巷的固有格局,改变现状区域内部多为断头路、入户袋形出入口为环形联系的方式,以增加出行便捷度消除消防隐患。此外,对道路功能进行适当划分,对以人行为主的道路恢复其民国时期的道路做法——弹石路面。

在街区的使用功能方面,规划保持原有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特点,并使之多样化、复合化。建议将雍园1号白崇禧旧居、桃源13号郑介民旧居转化为展示类建筑。桃源新村局部棚户区将改造转化为商业配套服务设施。而钟岚里里弄式住宅片由于产权统一,区域条件较好,可整体转化为小型商务办公区。对于过多的居住人口,除了局部的功能置换将带来人口的减少之外,政府将通过对居住条件差、符合政府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条件的居民提供优先安置,最终达到减少区域内1/3居住人口的目标。

在提升环境品质方面,首先增加区内宅旁绿地以及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其次更新原有排水系统,满足现代城市生活需求;对需配置的路灯、果皮箱、指示牌等街道设施统一规划设计,并实施杆线下地;为了强化区域的历史氛围、统一感、认同感,对民国建筑文化及内涵做必要展示的铜牌、门牌号码、街巷铭牌进行统一设计;对沿街界面分类统一门头、围墙高度以及做法形式;对于区域内部的广告店招进行严格控制,禁止广告的设立,店招不得对建筑形象产生阻挡。(图4)

4. 阶段性成果

玄武区政府自06年对梅园新村沿线界面以及主要民国建筑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治、改善,彰显了该地区的文化内涵。07年由表及里,对难度较大、情况更复杂的进深区域雍园片进行了整治改造,进一步提升了梅园新村民国住区的形象与知名度。08年完成了以联排住宅为主要特点的桃源新村的整治,基本实现了对梅园新村保护与改造的总体构想。经过3年的精心打造,梅园新村民国住区基本整合完成,其中包含民国建筑近百幢,似民国建筑50幢,经过改造与街区风格协调的现代多层建筑10幢(不包含周边研究范围)。在民国建筑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代表团办事处,市级文物白崇禧旧居、郑介民故居。从汉府街或中山东路至梅园片区,可游览以独院式别墅为主要的特色的民国建筑,从梅园新村路至雍园街进入雍园片区,可欣赏各类无院独立别墅为主的民国建筑,随后从新打通的步行通道直接进入桃源新村片区的联排式民国居住建筑群和传统街巷。宜人的街巷尺度、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深厚的文化内涵、清幽高雅的怀旧情调,让人留恋忘返,恍如隔世。(图5)

经历了保护与振兴的梅园新村民国住区虽然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无疑深刻地展现了历史街区价值多样性的特点。在美学价值方面,展现了人的尺度、个性化、多样化、手工技艺的民国居住区比个性丧失为代价、现代造型的行列式居住建筑更为有意义的价值。从文化记忆、遗产连续性的价值来讲,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不仅是美学或视觉的连续性,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记忆的连续性。它对人们建立文化认同感、延续民国时期的相关记忆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对过去的诠释有助于明确当代社会与历史传统的关联性并赋予其以现代含义。莫顿曾经说过:“建成环境与文字作品、雕塑、音乐等一样是众多历史遗迹中的一种,所有这些历史证据经过编织,就再现了我们的历史。而历史构成了理解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基础。”5在建筑环境多样性的价值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当然需要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群体所构成,类型多样、形式丰富的民国居住建筑群的存在与周边单调贫乏的现代建筑形成强烈对比,避免了周围区域因现代建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专断感。小尺度化的民国住区与大范围内的新街口、鼓楼中心商务区的巨型尺度相比,将产生强烈的震撼。在功能多样性价值方面,梅园新村民国住区不仅本身是以居住为主,融合展览、教育、服务为一体的小规模功能混合的城市单元,而且与周边“总统府”、“1912休闲广场”、“中山广场”、“南京图书馆”等不同功能的城市单元相组合,共存共荣协调发展,将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服务景区,成为反映南京独特魅力的重要城市名片。(图6)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其经济与商业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燕.南京民国建筑艺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

[2]王景惠,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9-12.

[3]刘先觉,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1-14.

[4]黄琼,王峙.从天街意租界改造看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J].城市环境设计,2005,4(1):59-61.

南京民国旅游 篇7

一、民国时期南京传统金融业的兴衰

(一)典当业与钱庄业的兴衰。

典当行是中国最古老的金融机构,由于南京自古便是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因此典当业规模一直较为可观,十九世纪初期时,南京包括上元、江宁两县的当铺已有121家,但此后由于太平天国战争及其他社会动荡,至清末时,南京的当铺只剩下了11家。民国之后,南京的典当业逐渐复苏。1913年,为解民困,江苏省民政厅筹集省款20万元,创设了公济公典;1915年,江苏省署与买办盛宣怀各出资6万元,创办协记公典;1916年,江苏省典业工会又集资创办了会济公典。除了带有一些慈善济贫色彩的公典之外,南京的私家典当也开始恢复。1921年,邑绅苏民生牵头,筹资10万余元,创办通济典,这是民国时期南京第一家私典。1927年国府奠都南京,城内的典当业进一步发展,至1933年,南京正规典当业共有公济典、协记典、会济典、通济典、同济典、隆记典、和记典7家,店员合计200余人,资本合计200万元,年营业额320余万元。

抗战时期,由于日伪的残酷统治,南京广大市民生活困苦,典当旧物成了渡过难关的最常见手段,因此南京的典当行家数不断增加,到日伪政权后期时,南京登记在册的当店约为40余家,此外还有50余家地下经营的质押典。抗战胜利后,南京市财政局对典当行业进行清理整顿,获准开业的私典共计53家。解放战争爆发后,由于物价不断暴涨,月息、满期变动频繁,致使典押业经营举步维艰。1948年以后,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失败,致使典当业形势更为恶劣,资本的枯竭最终迫使南京市内的典当行于1948年底时悉数歇业。

钱庄是另一种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旧式金融机构,起源于兑换。光绪年间,南京城内的大小钱庄有百数十家,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时局动荡,致使钱庄纷纷倒闭,至1913年,南京城内钱庄仅存9家。此后,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南京的钱庄业也逐步恢复元气。1927年,国府奠都南京,钱庄业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城内的钱庄数量及资本总额逐年增加,直至1931年达到鼎盛,全市共有钱庄68家,钱庄职员747人,钱庄资本额433,900元。

南京钱庄业步入顶峰后不久,就开始迅速地走向了衰败。仅短短三年时间,南京的钱庄数量就由68家降至29家,全业资本由433,900元降至172,900元,全业营业额由两三千万元降至了一两百万元。至1937年,全市能够经营者只剩下了通和、福康、任泰寿、震丰、长和、厚康6家。南京沦陷后,由于日伪当局对申报钱庄开业的条件大大放松,无论资金多寡,即使只有三五百元也可核准,因此一些钱庄纷纷复业或新设。虽然此后的钱庄数量有所增加,但规模却无法和战前相较。到了1948年,国家行局开始限制钱庄的汇款,客户直接解付货款,不再经过钱庄之手,钱庄失去了主要受益而最终走向了衰亡。

(二)传统金融业衰退的原因。

民国时期,南京的典当业和钱庄业都曾有过繁荣发展,但最终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来看,是因为战争、天灾等不可抗力因素的持续打击;从内部来看,则是由于传统金融机构固有的落后性所导致。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天灾人祸接踵而至。1931年夏,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南京受害极深,紧接着又相继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此后又是连续多年的战争,所有这一切都对南京的传统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打击。对典当业而言,因为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致使质户日增,而赎户寥寥,典当行内满货山积,却又无法脱售。至1948年春节前后,南京市公典每日仅有赎当三四百万元,而架本却高达3.8亿元。天灾和战争对南京钱庄业的打击更是致命。因为南京钱庄的货币来源在平时大都倚仗上海,当沪战爆发后,沪宁之间的交通一度中断,致使南京钱庄资金来源骤告断绝,存户纷纷提款,钱庄难以支付,从而纷纷倒闭。

当铺、钱庄等机构虽然一度在城市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它们毕竟是一种传统行业,在组织、管理、运营等方面的落后性十分明显。例如钱庄,其管理人员多为学徒出身,在经营方面主要依靠经验;放款看重的是信用,而非抵押;因资本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获利途径主要只有进出和利息两种;虽然是无限公司性质,但当遇到经营不善或倒闭时,股东往往不肯担负全部债务而产生纠纷等等。正因为存在着诸多问题,国民政府不断地通过一些法令和政策,来加强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与控制。1933年2月,财政部命令钱庄停止使用庄票,钱两票据一律废除。4月,国民政府正式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钱庄利用“洋厘”、“银拆”等途径获利的特权被彻底废除,钱庄的业务受到极大影响,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又推行“法币政策”,银本位制废除,再次给钱庄业带来沉重打击;同年,钱庄业沿用多年的汇划制度又被否定。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让位于新式银行,而最终走向消亡就不可避免了。

二、民国时期南京现代金融业的出现与发展

(一)银行机构的出现及分类。

清末时,南京开始出现了新式金融机构———银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南京成立了裕宁官银钱局;宣统元年(1909),大清银行在南京设立江宁分行;宣统二年(1910),交通银行在南京设立江宁试办分行,简称“陵行”。此外,在宣统年间,上海的信成银行、扬州的和大银行也曾在南京设立过分支机构,但均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停办。进入民国,南京的银行逐渐增多,特别是1927年国府奠都后,南京的银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南京的银行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官办银行,二是商业银行。

设在南京的中央官办银行有中央银行南京分行、中国银行南京分行、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中国农民银行南京分行、中央信托局南京分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南京分局、中央合作金库、四联总处南京分处等。设在南京的江苏省内的官办银行有江苏省南京分行、江苏省农民银行南京分行、南京市银行等几家。因为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一些外省的地方银行也纷纷在南京开设派出机构,尤其是抗战胜利后,山东、河南、陕西、湖南、广东、安徽、广西、台湾、甘肃、福建、江西、贵州、湖北、四川、西康、浙江、河北、新疆等省的银行先后在南京设立了分行或办事处。

民国成立后,南京第一家商业银行是1917年设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南京分行,此后,各类商业银行逐渐增多。整个民国时期,南京的商业银行有近40家,按地区及派系主要可分为“北四行”、“南四行”、“小四行”、“川帮银行”等。“北四行”是四家在北方著名的私营银行的合称,即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此四家均在南京设有分行。“南四行”是由江浙资本集资创建的四家银行,其中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三家都先后在南京设有分行。“小四行”系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及中国国货银行四家官商合办银行的合称,四家均设南京分行。“川帮银行”是指在四川境内开办的银行的总称,其中聚兴诚、重庆商业、四川美丰、和成、川康平民商业、开源、通惠实业、华威、建业等9家在南京设有分支行。此外,还有中孚、中汇、中国垦业、中国农工、农商、江海、上海绸业、永大等国内商业银行和一家英商汇丰银行。

(二)南京银行业的区域地位。

民国时期,尽管南京银行的数量众多,但是除了江苏省农民银行、南京市民银行(后改名为南京市银行)、南京商业储蓄银行等少数几家本地银行总部设在南京之外,其他银行均未在南京设立总行,各家银行的总行多设在上海,南京仅有分支行。民国时上海不仅是沿江城市金融网络的枢纽,而且也是全国的金融中心,是现金的最终集中地和分配地,其他城市剩余的现金大多输往上海,而缺乏的现金又大多从上海输入。南京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上海,所以受上海金融辐射的影响更大,南京虽为民国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但却不是区域金融中心。

当时南京各家分行的资金周转,均仰给于上海的总行。以1922~1931这十年为例,南京每年向上海输出的资金数额均远远大于从上海输入的资金数额,十年来南京向上海共输出13,615万元,但仅从上海输入1,792万元,输出输入之比为7.6:1。在南京、镇江、南通、芜湖、九江、安庆、汉口、重庆这八个长江沿岸城市中,南京向上海的输出总额高居第一。十年中八市共向上海输出20,370万元,南京一地的13,615万元就占据了总额的66.8%,遥遥领先于排名二、三的镇江(3,073万元,15%)和汉口(1,562万元,8%)。但是在逆向的上海向八市的资金输出中,南京却只是排名第三。十年中上海向八市共输出16,255万元,南京1,792万元只占总资本的11%,不仅无法与排名第一的汉口(6,576万元,40%)相比,甚至远远落后于排名第二的南通(3,814万元,23%)。由此可见,在整个长江沿江区域金融网络中,南京的金融高度依附于上海,其地位比不上长江中游及中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汉口,也比不上长江上游及西南地区的区域金融中心重庆,南京只是和镇江、南通、扬州、芜湖、安庆等长江下游城市一道,共同成为上海金融的外围和支撑。

三、民国时期南京金融空间的分布及其分析

(一)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

近代之前,南京城内最繁华的商贸空间偏于城南,特别是沿秦淮河两岸,因此银钱业大多集中在城南一带,民国时期,城南依旧是传统金融机构的密集区。以钱庄为例,1949年时,南京城内的私营钱庄有23家,其中地处城南的就有11家,分别是位于白下路的华夏钱庄,位于建康路的万利钱庄、金陵钱庄、正中钱庄,位于升州路的保余钱庄、祥丰钱庄、坤大钱庄,位于中华路的庚源钱庄、京康钱庄、成元钱庄,以及位于太平路的通和钱庄。除城南外,城北的下关成了另一个钱庄相对集中的区域。1932年,南京全市有32家钱庄,其中10家位于下关,1934年,全市29家钱庄中有6家地处下关。

新兴金融机构中,银行主要在两个区域较为密集,一是城中以新街口为核心向外辐射的中山路、中山东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北段),二是城南的太平路、建康路、白下路、中华路一带。1949年之后停业的南京银行共有54家,而位于上述两个区域的则高达48家,其中中山路4家、中山东路16家、中正路3家、太平路4家、建康路6家、白下路8家、中华路7家。

(二)对空间分布态势的分析。

民国时期,南京城内金融机构总体分布在城南、城北的下关和城中的新街口这三个区域,对于这种分布态势,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秦淮河流经南京城南,外接长江,内通运渎、潮沟、青溪等城内水道,正因为这种在交通方面外通内联的作用,历史上南京城内的商贸集市大多分布在沿河两岸,而城南一带也就成了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人口稠密区。由于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进入民国之后,钱庄、当铺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城南依旧分布较广。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着手城南一带的交通建设和老城改造。随着新道路的开辟及两侧房屋的重建,最终形成了一个扩大了的城南商贸空间,这个空间由纵向的太平路、中华路和横向的白下路、建康路、升州路交叉构成,其繁华更甚于前,不仅是传统银钱业,众多新式金融机构也逐步进驻了城南。

第二,下关地处南京城北江边,在近代之前,这一带较为荒芜。1899年,南京正式开埠通商,并很快就成为了长江沿岸重要的商埠之一,津浦和沪宁铁路相继通车后,下关火车站又成为了全国著名的铁路车站。外资的渗透以及水陆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使得下关成为了南京的一个新兴商业金融区。不仅众多钱庄在下关开设,而且中央银行南京分行、交通银行南京分行、邮政储金汇业局南京分局、中央合作金库等多家金融机构,也纷纷在下关设立办事处,以处理城北的业务。

第三,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不久,南京城市规划及建设开始全面展开。在进行道路系统建设时,首都建设委员会采用了放射式与矩形相结合的空间布局,即以城中新街口为中心,修筑中山路、中央路、汉中路、中正路等放射性干线,作为全市干道的基线,其他干道则与这些干道基线平行或垂直,新街口由此成为了南京城市交通的辐射状中心点,其四周很快就聚集了众多商场、酒店、旅馆以及公司房屋等建筑,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纷纷进驻这片黄金区域,新街口迅速崛起为又一个新的商贸金融中心。因为其周边银行林立,因此新街口一带被时人称作“南京华尔街”,繁华程度甚至很快超过了城南和下关。

摘要:民国时期,南京的金融业传统与新式共存。典当、钱庄等传统金融业有过一定发展,但因为战争、天灾及其自身固有的落后性等因素,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银行、保险公司等新式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但南京的金融却高度依附于上海。在空间上,民国时期南京的金融业主要集中于城南、下关、新街口三个区域。

关键词:民国时期,南京金融,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地方编撰委员会编.南京金融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164

[2]叶楚伧,柳诒徵主编.首都志[M].上海:正中书局,1935:1072,1079

[3]江苏省金融志编辑室编.江苏典当钱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73~83

[4]李翰钦.南京五年来之金融状况[J].实业统计,1934:239

[5]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统计课编印.中国经济志·南京,1934:239

[6]南京市地方编撰委员会编.南京金融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177

[7]齐春风主编.南京百年城市史·金融商贸卷[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42

[8]南京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南京市志(第四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626~627

[9]参见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十年来上海现金流动之观察[J].银行周报,1932,16(41):25~29

[10]书报简讯社编.南京概况[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300~301

南京民国旅游 篇8

1.1 城市形态学

城市形态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非常丰富, 并涉及诸多领域, 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历史、考古研究和城市地理。形态学可以分为显性形态 (物质环境) 和隐性形态 (精神环境) , 本文主要从其物质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经研究表明, 中国传统城市作为一个形态的整体由7大要素组成:城市总平面、天际线、街道网络和街道、街区、公共空间、公共建筑和住宅。本文主要关注其街区、街道网络、公共空间及建筑的演变。

1.2 城市类型学

类型学作为建筑及规划领域内一种分类组合的方法理论, 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方法体系, 它的符合地域性及历史文化的特征对建筑和城市的实践已经起到相当大的影响。类型学的研究可以体现在建筑形式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发展、建筑与建筑的空间组织关系、城市形态的延续这三个方面。

1.3 城市形态类型学

综合的城市形态类型学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西方学者提出,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由于形态学和类型学在哲学理念和方法上有很多类似之处, 形态类型学便结合了这两个理论的特点和长处, 用来分析理解城市形态演变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在形态类型学方面的研究还处在照搬西方研究方法的状况, 对中国城市实践的指导作用还未涉及。

2 南京民国街区形态分析

2.1 调查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 (标志性节点心理印象分析法) 和实地考察法对南京民国街区的街区、街道网络、公共空间和建筑进行调查与分析。

2.2 街区

南京1912呈L型环绕总统府, 占地3万多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 由20几栋民国府衙式建筑及太平、博爱、共和、新世纪四大广场组成, 街区配备140余个地下停车位及近百个地面停车位。其建筑融合了中式和欧式的风格, 并将之注入现代时尚的商业元素。其民国的建筑古朴精巧, 错落有致, 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特色让每个去过的人都会念念不忘。

2.3 街道网络

南京1912紧邻总统府西侧, 南邻南京文化一条街———长江路, 北靠南京电子一条街———珠江路, 离华夏第一商圈———新街口仅1000米。街区内部道路由不同形状、材质的铺地构成。不仅与1912的建筑相呼应, 而且起到引导来人的作用。

2.4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不仅是个地理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 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这些活动大致包括公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 和自上而下的宏大政治集会。1912的公共空间以街道和户外场地为主, 结合所处的民国建筑风格而设计的设施小品与整体格局相呼应。

2.5 建筑

民国曾是南京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 当时的南京城聚集着最显赫的政界要人和学术大家, 是中西交会之地。南京总统府是孙中山先生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所在地, 与总统府毗邻的民国建筑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受西风东渐之影响, 民国时期的建筑、社会风尚都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

如今, 1912已成功演变为品牌街区、城市名片的代名词。尽管这条街已成为南京第一时尚休闲街区, 但1912的设计风格与总统府遗址建筑总体风貌保持一致。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 风格古朴精巧, 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 总统府是南京民国建筑风貌的集中地, 依托于总统府的1912, 体现了民国建筑的精神。

3 南京民国街区的类型还原

3.1 街区还原

南京1912最大的优势在于, 地处于黄金地段, 面积大建筑少, 视野开阔, 形成了一个闹中取静的开放空间, 以及里面的人想到外面来、外面的人想到里面去的互动氛围, 这是其他时尚消费场所不具备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在建筑风貌上, 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 风格古朴精巧, 错落有致, 与总统府相呼应。

3.2 公共空间还原

南京1912街区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公共商业街区, 更是南京民国建筑保留地的重点保护区, 所以1912的公共空间既要满足当代时尚人游憩的要求, 又要符合当地民国建筑风貌的特点。公共空间可采用现代材料及技术设立一些外表具有民国风味的设施小品。

3.3 建筑还原

目前南京1912街区采用的保护方法是保留其外表的形态而对其内部进行改造和修整。但南京1912作为现在南京品牌休闲的代名词难免会对一个民国街区有不利影响。1912街区, 从文化延续和街区的保护上来说, 所谓的民国风格只是一个外皮, 并没有真正体现其文化价值与内涵, 反倒成了一个略显庸俗的消费场所。我们更多的是希望看到老建筑及其文化传承, 而这样的新建、仿建, 缺少了历史的厚重感。

4 结语

历史街区保护有三个标准:真实性、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 街区保护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建筑物的保护, 还要有人生活其中, 从而让文化相伴传承。我们希望, 南京民国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应坚持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 而不是将其变为千篇一律的景点或消费场所。置换与开发并不是历史保护的最佳方法, 而应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体作用, 政府应充当公共服务的角色, 比如基础设施的改善, 对居民进行建筑修缮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陈飞.一个新的研究框架: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中国的应用[J]城市规划, 2009.

[2]张剑涛.城市形态学理论在历史风貌保护区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汇刊, 2004 (6) :63-75.

[3]田银生.谷凯.陶伟.城市形态研究与城市历史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2010 (04) :157-159.

[4]祝莹.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06) :110-113.

上一篇:高校武术专业改革论文下一篇:并购理论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