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讲课稿(通用5篇)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讲课稿 篇1
近代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前回顾: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单元的题目。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在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这样一个框架图,工业文明主要在欧美国家是不是,7、8、9节讲的就是欧美国家,主要讲了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崛起、世界市场的形成。关键就是这个世界市场的形成,怎么形成的?形成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市场。第七课讲的是初步形成,第八课扩展,第九课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进一步发展了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形成了怎样的一个世界市场?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那么中国是不是依附于这个世界市场的,课本47页的最上边的话。那么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中国哪些方面产生了冲击。就单从经济史这本书来看:对,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的社会生活和我们上节课学到的经济结构。我们上节课学到,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开始兴起。而近代工业除了洋务运动官办企业,还有什么?私人投资民族工业,对不对?我们这节课就接着这个知识框架学习,学习了近代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导入新课: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民族工业出现了,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
而在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出现了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今天我们就以荣氏家族为例学习了近代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毛泽东曾评价荣氏家族,荣家是中华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的上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而荣家的荣毅仁更是曾官至我们国家的副主席。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在近代时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我们来一起看材料: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后来开设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并且在上海、无锡、汉口陆续开设分厂,可以说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什么这一时期可以得到初步发展呢?
首先有一个前提:自然经济在逐步解体,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成分。如果还是全都自给自足,那我们的民族工业有这么大的市场吗?
还有什么原因呢?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什么是在甲午战后放松呢?甲午战后赔款多少?2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放松限制就是为了鼓励工商业发展,这样税收就要多一些。
并且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像张謇是状元但却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
而收回利权运动收回了部分路矿利权,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基础。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是哪些工业发展?
棉纺织业
我们以上都是讲发展,我们课本在49页也提到了说中华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我们对比一下一边是欧美列强,他们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并且在中国还有很多特权:协定关税,关税低,所以产品价格低廉,可以在中国倾销。而民族工业被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产品成本增加,大家这么一比较,民族工业自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我们说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艰难发展。
而到了1911年,民国建立,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我们来看这一段材料:1914年-1922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量占当时全国的29%,纺织系统陆续增加五个纱厂。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这一时期,荣氏企业为什么又能迅速发展。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政府建立。民国政府建立了有什么好处。第一,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就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第二,政府倡导发展实业;第三,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我们看课本,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常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就像我们现在国家也发出倡导政府机关一般采购国产车,这肯定就有利于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撒。
除了民国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咱们市场还是那么大,甚至更大了,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又减少了,自然就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而材料中还提到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推动了荣氏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其实不仅是荣氏企业,火柴大王刘鸿生也说过: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这个就是当时的火柴盒,光亚、中国兴、还我河山,让大家选择大家愿不愿意支持国货呢?可见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确实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那么有没有同学愿意回答一下,这一时期主要是哪些工业迅速发展?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化学工业(范旭东 永利制碱公司 纯碱是范旭东给碳酸钠起的商品名,主要用于布料的印染)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接下来我给大家一张图片,地图名字叫做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大家可能看不清,红圈代表纺织业,蓝圈代表面粉业。我找一位聪明的同学来结合课本分析此时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快、短、偏、弱。快:发展速度快,荣氏兄弟很快就成了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短:时间短暂。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陷入萧条;偏:偏有两个偏,偏沿海,偏轻工业(民族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只能从轻工业开始;并且轻工业投资少、周转快、获利多);弱:与外国资本和封建经济相比,民族资本力量薄弱,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面粉业和纺织业比较发达,但是重工业却发展缓慢;其次没有发展成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封建小农经济依旧占主导地位。
不管怎么说,这一时期确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但却是短暂的。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荣氏申新各厂两年就亏损百余万元。为什么发展良好的民族工业在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后,立即进入萧条期?
这说明在双半社会,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华民族资本发展的根本因素;民族独立是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经济发展。
而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全国基本实现统一,1933年,荣宗敬在自己60大寿时自豪地说:“如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夸张吗?我们课本上51页说:1932年,其所属的面粉、纺织各厂大多盈利,“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又戴到了荣氏兄弟的头上)这说明荣氏企业确实得到快速发展。原因是什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全国的统一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国家稳定了,工业才能快速的发展。
2、并且国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民间轻工业大家肯定都明白,统一货币呢?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银行,看这是19年发行的纸币——关金券,25年发行的纸币,34年发行的金元券。统一货币有什么好处?稳定市场,方便贸易是不是?
那关税自主呢?在双半社会,我们的关税掌握在谁的手里?帝国主义列强,而在此时期我们通过改定新约运动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征多少税国民政府决定,外国商品关税提高了,这就提高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正是由于以上条件,使得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了银行,占领了兵工厂,使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材料。
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展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入侵中国,各地的荣氏工厂横遭洗劫。荣宗敬也因郁积成疾,撒手离世。大家看一下课本,侵华日军究竟是怎样对沦陷区的民族经济进行破坏的
好,我们总结起来就是一方针三方式。一方针,1940年,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就是哪些地方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使沦陷区的经济为日本进行侵华战争服务。
而如何推行适地适产主义,(1)对沦陷区工矿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我们看一下课本的小字部分。61家沦陷区的纱厂,被日本委托管理了54家。在沦陷区,哪还有民族工业!
(2)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看课本,3码以上(不到三米)。。。
(3)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力,严重破坏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937——1943年,从华北被驱赶到伪满洲国的工人和农民有389万,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人和士兵被带回了日本,从事煤矿、铁路等劳动,遭受迫害,并且无报酬,身心受到迫害,而且后来进行诉讼仍旧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
侵华日军实施这一方针三方式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进行经济掠夺。在沦陷区的民族工业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中华民族的工业看不到希望;但还好有一个地方保留了民族工业的火种,大家说是哪个地方?对,就是以重庆、四川、云南为代表的抗战大后方,抗战开始后,东部沿海的工业大规模内迁,这是当时繁忙的朝天门码头,这是迁往重庆的纱厂,则是从湖北宜昌进行大撤退,满载物资和人的民生号,值得一提的是民生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也是我们重庆北碚建设的主导者,最后一张是迁往重庆的国立复旦大学,大家想一想,那时候在家门口就可以读大学。当然这不是工业,那么大家想一下抗战时期工业的内迁具有怎样的意义?
一、保留了民族工业的火种,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经济保障。
二、促进了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在此我们就不一一细讲了,但是作为重庆人,我们必须明白抗战时期工业内迁的意义。
日军侵华期间,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才重获新生。1954年,38岁的荣毅仁将荣氏在大陆的企业全部交由公私合营。“红色资本家” “中华民族资本第一户”由此得名。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我们在之后会讲到,今天暂且不表。
讲到这,我们就回归到老师画的这个草图,大家能看出来什么?曲折,对,就是曲折,那么让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什么?首先我们结合课本的第三子目来总结一下不利因素。看课本,民国时期,民族资本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的重压。通常来讲,就是民族资本头顶上有三座大山,封建主义,(是不是封建小农经济依旧占主导地位,封建地主依然获得很潇洒),帝国主义。(我们看一下课本上欧洲国家卑劣的竞争手段,在这种手段之下,民族工业难以为继),并且民族资本还受官僚主义的压迫。经济统制、资金入股这两个方式简直是要了民族工业的命。我们讲民族工业要放在官僚手里发展的还能健康吗?看课本,经济统制是什么,手段多样,行业范围广。资金入股呢,刘鸿生说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大家说哪个积极性更高一些?
除了我们课本上提到的这个不利因素,还有哪些不利因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没有稳定的社会民族工业肯定发展不快;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这种传统的思想有没有,肯定有啊。
以上是不利因素。我想有利因素大家也可以总结出来了,咱们在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都已经讲过了。现在主要就是来归纳一下,大家在遇到这种问题时候,见机行事,看时间来选择语言,懂吗?第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第二,清末及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第三,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支持国货嘛。第四、实业家的爱国精神。第五,有利的国际环境(如一战)和重大政治事件(如辛亥革命)。这就是总的来说近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涉及到具体时期,大家还需要见机行事,懂了吗?
接下来进入我们最后一个思考: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先看作用,我们一般分析作用怎么分析。对,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我们找一位同学来帮我们分析一下,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生活,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进步。政治上,产生了两个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在思想上呢?为西方思想文化(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不断冲击封建的正统思想,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就是它的作用。
那地位又如何呢?我们说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什么夹缝(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求发展(反封建、反帝、反官僚的斗争中秋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既具革命性,又具有妥协性。比如辛亥革命,就与袁世凯达成妥协。所以在近代中国,什么阶级才能领到中国,无产阶级。
好,本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大家拿出练习题,咱们做一下练习题,不会做的咱们可以一起来做。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讲课稿 篇2
发展新人教版必修2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 据海关统计,1914年 1918年„„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 000万两,1919年更减至1 600多万两。
材料二 1911一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有72个„„1914一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据统计,1913年日本在华投资总额为4.9亿日元,1919年增至14亿多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14.7亿多日元。同期美国对华贸易由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美国在华商行从136个增到209个,并攫取在华修建1 500里铁路等特权。
材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怎样的现象?
一战期间,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日渐减少,而中国出口则不断增加。
(2)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民族企业增多的原因。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被迫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群众性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现象:一战期间,日美两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实质:中华民族工业未能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篇3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革”中中国民主和法制被严重破坏和践踏的有关史实;了解改革开放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当堂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革”给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治建设的意识。
教学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目前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依法治国也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与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各位会找到答案的。新课:
一、出现曲折——“文化大革命”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内容,思考:“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以及严重危害。
1.“文革”发动的原因
(1)毛泽东个人判断错误
(2)林彪、江青利用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中民主法制被践踏的表现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讲课稿 篇4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⑵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⑶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充分利用教材提供飞的阅读材料好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⑵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治,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学习重点】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学习难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思考感悟】
春秋代序,往事悠悠。50载斗转星移,伴随着全国人大从一届到十届的前行足迹,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目标,正一步步从理想变为现实。回首一届全国人大到九届全国人大,一个个耀眼的亮点,折射着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轨迹,辉映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灿烂前景。2005年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又谱写了一曲光辉乐意。
思考与判断: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的法制建设遭到了哪些破坏?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发生的原因:
主观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5页第1页
②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
③___________等野心家的推波助澜;
客观上:民主法制不健全
2.遭到破坏的表现:
(1)文革初期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
(2)全面夺权给社会和民主法制造成的破坏:
表现在:①各造反派之间
②陷于瘫痪,停顿,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③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情况 ④林彪、江青支持
二、新时期法制制度的逐步健全 1.历史条件:①党和人民吸取“文革”教训,认识到2.措施: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当年就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1982年修订了《___________》;此后,全国人大又先后通过了,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 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法制建设方针。
3、成就: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
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新时期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的措施
1.1982年宪法在序言中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是_和国家领导体制。它的完善促进了国家决策的 ___________
2.1998,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在农村逐步建立了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核心内容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的生动体现。
。19843.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 4.1982年颁布的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许多新的规定,标志着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体现了国家实行各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5、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确立:1999年,九届人大成就:
(1)提高了(3)加强了【难点突破】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分析
;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行为(政治和经济领域)(2)打击了。
历史原因: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不长,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还在探索,中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研究,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了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国际原因:中美关系敌对,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政府顶隹了来自美苏霸权主义的压力,但同时对世界战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国内原因: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不断进行,党内“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着资产阶级复辟危险;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民主法制不健全;林彪、江青等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例1]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危险B“左倾”错误严重
C中央对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D 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发动原因的理解,题意要求抓住“根本”原因。选项AC是文革发动的两个原因,但都只反映了一个方面,D项是对党内形势做出的错误估计和判断。而B项是其它三个选项反映的事实出现的原因,也即是犯错误的根本原因。[答案]B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后,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同时,国家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例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其主要措施有„„„„()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 ④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A.①②③D.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也是本课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四个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
[答案]D
3.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在关知识,谈谈依法治国方略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毛泽东对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例3]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请回答:
(1)江泽民同志认为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3)请联系实际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你在这一方面应怎样做 [解析]本段材料中江泽民主席的讲话只是一段背景材料,回答本题更多要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答案](1)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2)九届全国人大。
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学案 篇5
第11课民族团结 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及国家实行的意义。
2.分析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要求: 1.通读课文,勾划、记忆“自学教材”问题,将疑难问题标出待组内解决;
2.2分钟组内解决“自学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并纠正; 3.请你将“质疑问难”中仍未解决的疑惑写在横线上。(一)自学教材 10分钟
1.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在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对少数民族要实行什么政策?现在全国建立了哪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建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4.中央提出实施什么战略后,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自我检测 2分钟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大杂居、小聚居
B.小杂居、大聚居 C.汉族在东、少数民族在西 D.按民族划分居住区域
2.山东援藏好干部的杰出代表是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孔繁森 3.据右面的材料判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应是 A.有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 B.提出自治申请的地方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任一地方 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三)我的疑惑 1分钟
二、合作探究(15分钟)
★要求: 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小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
仔细阅读下面的材料,研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3月开始的西藏民主改革,推翻了封建农奴制度,农奴从此获得了人身自由,这是西藏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材料二 在一五计划期间,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广西的北海市被列为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乌鲁木齐、南宁、昆明、呼和浩特、银川、科目:历史 年级:八 学案设计:宋金花 审批: 周建学 时间: 4.9 编号:14 西宁、贵阳被列为内陆开放城市。
材料四 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1)你能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党和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采取了哪些措施吗?
(2)你能用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吗?(列举两例即可)
(3)你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有何重大意义?
三、当堂训练(13分钟)
★要求:1.总结方法和技巧;注意时间,提高效率。
2.书写和题目得分计入小组量化。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
①促进民族团结 ②缩小东西差距 ③各民族共同发展 ④政府依法行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④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
3.1994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向西藏投资达48亿元,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关键 B.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符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C.各民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西藏地区的建设,下列哪项是在“一五”计划期间完成()A.西藏和平解放B.建成青藏、川藏、新藏公路C.建成青藏铁路D.派孔繁森等干部支援西藏建设
5.巩固课本知识。
四、自我反思(2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讲课稿】推荐阅读:
民国时期的广告12-14
民国时期的国葬01-28
民国时期的中国体育11-17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12-31
4民国时期女性摄影师的视角与独白05-13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05-10
各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05-11
民国的鸿门宴07-21
民国的公路和车速11-23
民国的司法考试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