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2024-05-10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共7篇)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篇1

第9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一、课标内容

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①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农具、牛耕产生发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或是通过对先秦以来农业生产工具沿革情况的研究过程,以及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生产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较、置疑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及具有初步判断、推理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商鞅变法的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商鞅“便国不法古”、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认识改革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英名,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②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同时使学生坚定地树立起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三、教法学法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所有教学内容均以提问置疑方式切人,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难点、重点问题。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引导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学生回答: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最终导致什么结果?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2、新课教学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1)铁农具

将这一目分为两个部分,在“铁农具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中国境内大约在什么时候开始制造和使用铁器?其依据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②想一想:图中的各种农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们与今天的铁农具有何不一样?原因是什么?(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战国铁农具文物图》,也可直接观看教材中《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然后提问组织讨论。)③《战国铁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或幻灯演示教材《分布图》,然后提问,组织学生归纳。)(2)牛耕

在“牛耕的使用推广”这一小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①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田的?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展开想像,进行讨论。)以上几道题均需学生开动脑筋,作一定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如回答不全面,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力争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出现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可要求学生课后继续探讨。

2、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的意义

在这一目下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有何重大意义? 这一问可组织学生拓宽、拓深教材内容来回答,教师作必要的分析。

(二)商鞅变法

本目可设置如下四个问题展开教学:

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要相继变法?(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讨论。)②你知道“商鞅舌战”、“徙木立信”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说一说这两个故事。(对商鞅变法主要的经过可依据课本补充一些故事,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③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联系作用进行比较才能回答,可参考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对学生作一定的引导。)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最后一问可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将内容与作用结合起来,由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挥,教师随机演示。)为拓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还可增加一些拓展性思考题。如: ①材料问答题

有一次朱镕基总理在北京观看话剧《商鞅》。当该剧最后演到商鞅因变法被旧贵族们处以极刑车裂而死时,朱总理潸然泪下,感慨地说道:“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旧贵族为什么这样仇视商鞅?商鞅遇害后,他的变法事业失败了没有?为什么?朱镕基总理的话表达了他一个怎样的信念? ②问答题

为什么“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它给予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提示:秦孝公死去后,守旧派贵族杀害了商鞅,但商鞅制定的新法已在秦国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与影响,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商鞅死后,他的主张及法令没有被废除,而是继续得以贯彻执行,并成为后来秦国变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所以 “商鞅虽死,而秦法未败”。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

A、改革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要取得胜利。

B、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力学习。商鞅不向旧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直至献出自己生命的大无畏勇敢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3、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课中题

想一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提示:可引导学生这样思考:三条措施都有重大的作用,但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来看还是经济制度的变革最为重要。奖励耕战,其作用是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县制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行政职能;承认土地私有,准行土地自由买卖,则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地主阶级取得合法社会地位。当时正值春秋战国时期,代表落后生产力的奴隶主经济日益衰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地主经济刚刚兴起。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先进的经济终究要取代落后的经济,先进的阶级必将战胜落后的阶级。而商鞅变法主动顺应了这一规律,大大加快了秦国历史进步过程,正因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地主阶级的掌权,才能使秦国成为当时经济政治最先进的国家。所以第一条措施最重要。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篇2

关键词: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要求与挑战

档案职业属于传统职业范畴。随着社会变革时期的来临,档案职业面临新的要求与挑战,需要档案职业研究人员去探索和发现。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的基本内容、特征、形态、身份、资格等也在发生着变化,档案职业的要求必然发生变化和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要针对这些要求,寻找应对策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档案职业将面临的挑战,研究出其破解方案。要通过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职业具体实践有机结合,剖析数字化时代档案职业特点、基本状况、发展历程,来探索建立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评价体系可行性。要对档案职业主体、客体、内容、规模和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才能寻找到科学的应对方案。

一、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的要求

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对档案职业现状的分析发现,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档案职业发展内在规律。必须掌握档案职业内在发展规律包括档案职业的含义、特征、形态、产生、变化及发展趋势;才能了解中外档案职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资格认证、法律与职业道德规范情况,才能认识、整理和挖掘档案职业历史发展数据、规律和经验教训,找准档案职业发展目标,拓展数字化时代档案职业发展空间。

2.认识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整体情况。(1)认识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管理机构的构建模式。如:档案机构和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演变、职能、性质、任务和地位,从而认识档案职业所涵盖的档案历史保存、文化积累和文明传播的社会功能,认清档案机构的社会化服务理念、模式、方法和途径。关注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管理模式转型的创新实践,提出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管理环境的优化方案。(2)认识档案职业主体规模构建情况,通过分析档案职业从业主体年龄、职称、学历、专业、性别结构及从业人员更新情况,提出数字化时代档案职业从业人员资格的准入条件和从业理由。因此,必须对档案职业主体的年龄、职称、学历、专业、性别结构和规模等进行全面分析,从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特别要注意到档案职业技能在档案职业中的独特地位,通过对档案职业技能层级构成的研究来探索档案职业技能的拓展和优化路径。(3)认识档案职业客体建设情况,就是要认识档案资源建设。首先,要对数字化时代档案资源的基本构成、价值、作用及建设不均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认识到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档案资源建设规律、历史、开放、利用所面临的问题,规划好档案资源整体化建设目标、保障条件。从馆藏档案资源的宏观建设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档案资源存储量、各门类和珍贵档案资源所占比重;从档案资源的藏量与功能角度,分析档案资源影响力、地位、决策、历史和传承文化等功能,掌握档案资源建设规律。必须密切档案职业主客体关系,将馆藏档案资源建设量的丰富、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和服务到位作为中心工作。(4)认识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环境,必须从技术和法律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剖析。档案职业技术环境对主客体的影响,从技术层面上看,数字化时代档案职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操作技能才能有效地开展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档案职业程度越高,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就越高,管理手段现代化程度越高,对档案资源的管理水平就越高。从法律层面上看,档案职业法律环境的优化,可帮助档案资源建设管理规范、产权明晰、利用科学并能得到有效地保护。

3.认识档案职业发展趋势。必须认识档案职业发展趋势,发现其中内在运行规律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顺应档案职业的发展。要以档案职业发展为导向,选择档案教育、办学战略和模式,制定档案职业准入和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通过对国外成功的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分析和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建立的实际,组织制定和实施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包括档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在职培训、监督和激励与评价机制等内容。要熟悉档案职业从业者及国家层面的档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要掌握档案职业内容的技术化发展趋势、管理过程、方法、设备、资源和特征;要注意档案职业地位的边缘化趋势;要注意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影响下档案资源稀缺度和垄断性;要面对档案职业从业人员在社会职业体系中仍然属于弱势群体,处于边缘地位的事实。

要认真思考档案职业岗位需求、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问题。探讨如何从个体层面与国家层面建立起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精神、技能和机制三方面保证档案职业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变革时期档案职业面临的挑战

社会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档案职业本质的认识,而且也改变了档案职业内涵本身。多媒体、网络和数字化档案信息技术导致档案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档案职业面临的挑战必须正确应对。

1.档案信息资源的鉴定问题。随着档案信息资源的生成成本低、容易获得、重复率高和价值不确定性,影响到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质量。归档电子文件易更改性、对设备具有依赖性和迁移性等三大特性,又使得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存在真实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需要做真实性、可靠性鉴定和安全性评估。随着我国档案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得以产生海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不但成本不高,获取途径简单而且效果明显。比如数字化摄像、摄影技术普及,使得声像数字化信息资源成几何级数增长,生成海量数字化影像档案信息资源,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基其中存在大量重复,价值不大的,没有保存价值的数字化声像档案信息资源,如果不加以鉴定和做清除处理,不仅会占据大量的电脑储存空间,而且会占据大量的储存资源,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会严重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因此,必须通过价值鉴定来优化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

2.档案职业工作模式。过去传统的档案职业工作模式,已经被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式所取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文件的生成和载体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单纯的纸质载体档案发展成为归档电子文件和纸质档案共存的局面。实现这一转变的速度太快,档案职业从业人员不论从思想上还是技能上大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也根本来不及准备。主要是缺乏计算机管理知识和技能,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因此,需要用一定的时间、精力和平台去学习、探索和实践,最终才能具备掌握现代化档案管理模式的技能,否则就会档案职业所淘汰。

3.馆藏档案资源存储载体多样化。馆藏档案资源不仅包含实体档案资源,而且包含归档电子信息资源。储存载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实体档案资源的载体没有变化,而归档电子档案资源的载体则有变化,是因其有现实体档案资源不同的独特性质,不论从产生、传递、整理和储存载体都离不开相应的硬件设备。只有很好地利用这些特性,才能有效地管理好归档电子档案,挖掘归档电子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为社会服务。实际上,归档电子信息资源对硬件设备的依赖性还表现在其储存载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如计算机硬盘、U盘和光盘等都是归档电子信息的载体。

4.档案职业管理技能。档案职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现代档案管理操作技能。否则,就不能有效地驾驭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软硬件设备,不能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实行有效管理,档案数字化工作也就无从开始,只能停留在原始操作水平,将会与社会发展相脱离,根本无法与现代档案管理相接轨。因此,档案职业现代化操作技能必须掌握和灵活运用,必须结合档案职业从业人员岗位角色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数字化技术能力,明确现代档案信息管理技术在档案职业中的地位。档案职业管理技能的基础是普通技能,是确保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条件,是档案职业从业人员必备的最低层次操作技能。

5.档案职业从业人员素质。档案职业从业人员,大多不具备档案职业专业技能。由于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比较适合从事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整理工作,但无法完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彻底改变档案职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人才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从高校引进档案专业人才,加大档案职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档案职业必备的操作技能。理清档案职业从业人员思维,逐步从随意转向专业,从非理性转向科学化。档案职业从业人员从辅助转向参与,从被动转向主动,档案职业技能从手工转向自动,从经验转向科学。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篇3

关键词:人格;健全人格;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68—03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给人们的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也在其内。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人格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青少年人格发展障碍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隐忧。教育应当如何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人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未来教育的功能应从简单应对考试向培养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知识掌握与社会适应能力并重的合格人才转变,也就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正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健全人格养成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国家、社会、个人有着各自的要求。对国家而言,教育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对社会而言,教育的作用是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使初出生时如“白纸一般单纯”的个体接受社会期望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一员;对个人而言,则希望通过教育获得社会谋生的技能。教育不能只满足一方面的要求,这决定了教育目的的综合性。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为此需要对素质这个概念有清楚的理解。“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教育学上的“素质”,是指以遗传素质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学习、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反映一定社会基本要求的身心全部要素的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1]。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遗传素质所提供的只是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要使这个可能性转变为事实,还得通过环境和教育等中介手段。素质教育之根本,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遗传提供的潜在素质转化为现实素质。健全人格是素质在质量水平上的反映,它的养成离不开教育等外部力量,有人认为,健全人格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有人认为,健全人格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不管如何表达,健全人格的养成在教育中应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现代化跟物质领域的现代化一起,上升到至关重要的战略高度。“情商”一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所谓“情商”,众说纷纭,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是耶鲁大学的Peter.Salovey的观点,他认为,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了解自己、自我觉知的能力;管理自我,调控自我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情商常发挥着比智商更重要的作用,因此专家预测,21世纪是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的 [3]。因此,培养人格健全的高情商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的新重点。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及特点

人格,亦称个性,对人格的定义可谓见仁见智,综合来说,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4]。这解释包括了两个范畴:一是看是重生物学基础,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潜能的表征。二是侧重社会化过程,认为人格是在适应社会关系中个体真实自我的体现。我国常用的划分是将人格结构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类,前者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成分。后者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成分。这些人格心理结构如果完整和谐我们就可以认为是健全的人格。与健全人格相对应的是不健全人格,亦称变态或病态人格。由于各种因素,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呈现人格结构的某些缺陷。1900年法国学者冒依比乌苏提出了“变态人格”的概念,这是一种由于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不伴随着认知、智力障碍的情况下而出现的异常的情绪反应及行为活动 [5],表现为体验到自卑、焦虑、恐惧、抑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并产生如反社会性行为,强迫性行为等异常行为反应。

对健全人格下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一般认为台湾的贾馥茗教授的界定较有代表性,他说:“所谓健全的人格,心理学家同意是能够重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因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处的环境,能做正确的适应 [6]。”可以看出健全人格的重点在于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够适应周边环境。从内容上看,西南师范大学的黄希庭教授认为健全人格应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吸取新经验;第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第四,以正面的态度看待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第五,以正面的态度对待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从结构上看,有专家认为健全人格应有内外两层:一为内隐层次,涉及人格心理特质的完整性以及人格心理特征发展的正常性;二为外显层次,健全人格反应的是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惯常的行为方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环境等)的合目的性和合社会性。在内隐和外显层次的中间还存在着由自我意识和动机情绪系统组成的行为调控机制,它成为联系两者的桥梁和纽带 [7]。简而言之,就是于里有合理的想法,于外有合情的行为,依靠意识与动机协调两者关系。

实际上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有自己的“健全人格”模式。G·奥尔波特提出“成熟者人格”,罗杰斯提出“功能充分发挥者人格”,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者人格”等。他们对健全人格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点,即重视知、情、意的和谐发展。综合起来说,健全的人格大概有如下特点:自觉、自主、自信、乐群、合作、友爱、责任、爱国、进取、有恒、聪慧、创造等等。

三、不健全人格产生的原因

不健全人格产生的原因很多,结合我国社会变革时期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原因。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来的主体意识逐渐谈化、消失,新的道德观念尚未建立起来。精神支柱的缺失,精神信仰的空白,使人们出现道德上的真空,造成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迷茫。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整个人群都有令人担忧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腐朽没落的价值观、人生观腐蚀了部分人的心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日盛,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同步跟进,文化市场上低级庸俗的作品泛滥,尤其是影视作品,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很难抵御其诱惑,也无法分辨其优劣,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不健全人格增多的原因。

2.学校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片面追求升学率,应付考试成了学生的主要任务。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更忽视体、美、劳的发展,分数是许多教师眼里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是许多学生为之奋斗的唯一目标,精神领域得不到重视,只发展单方面的能力必然会引发其它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学校以分数论人,给学生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对分数极其敏感,更容易使学生在与同龄人的比较中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反应。更有甚者,在升学压力之下,有的学校力保优等生,排挤后进生,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被过早地推入社会,接触与自己年龄不符的事物,造成人格的扭曲。

3.家庭原因。家庭是个体首先接触的最小社会单位,家庭对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父母的教育目标、教养方式乃至家庭的结构对青少年人格完整的影响上。

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对子女的未来有一种期望,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父母期望过高,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超过了子女的实际水平,必然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现今社会上就业压力空前,家长们都盼望自己子女能高人一等,不少家长过分看重分数的作用,以分数来衡量子女,造成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

其次,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过于严厉或是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其成长。不少研究都表明,民主型的家长其子女人格发展最为完美,常出现家庭暴力或溺爱行为的家庭的青少年,其问题行为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和睦家庭。

另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家庭结构,完整的家庭结构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之一,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的家庭结构自建国以来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家庭减少,独生子女家庭和单亲家庭增多。独生子女家庭易出现溺爱行为,家长把唯一的孩子奉为掌上明珠,对其要求千依百顺,放纵其所作所为,致使一些青少年人格变异。单亲家庭的子女在情绪控制、同伴交往、学业成绩等方面明显与完整家庭子女有差异,有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占到绝大部分,这与单亲家庭中子女缺乏来自家长的管教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逐年升高,单亲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越发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健全人格的养成

健全人格的养成,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学生良好个性品质进行塑造。这种思想早已有之,我国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和墨子都曾论述过品行、智力和志向之间的关系,这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综观当今人格教育的实践,培养健全人格应当关注以下几点:

1.更新传统观念,树立完整的教育观。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这种教育观念把教育当作对人才进行等级划分的手段。诚然,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对人才的等级进行区别,但是教育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社会任务。社会、学校和教师都必须从这种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对教育的目的有一个正确的、清醒的理解。基础教育是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的,而不是为了划分人才等级的。完整的教育观应当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了正确完整的教育观念才能进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建立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导的教学课程体系。不管是重理轻文,还是重智育轻德、美育,都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但这些又是当前我国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建立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导的教学课程体系,必须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一视同仁,自然学科使人认识自然,人文学科使人认识社会,体育锻炼人的生理素质,美术、音乐塑造人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途径,应当建立文、理、美、音、体等学科合理搭配的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加强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贯穿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修养。

3.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人物,因此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关键。教育讲究言传身教,学生常以教师的言行为标准,所谓“为人师表”,教师高尚的情怀和操守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反之则对学生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这要求各师范学院重新审视教育目标,加强对未来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如果教育方法不当,不仅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易引发其逆反心理,造成人格问题。故而教师应当掌握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能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4.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起全社会对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关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创造一个好的周围环境。

重视家庭因素的作用,家长应当有合理的子女教育方式和健康的人才观,良好的家教对青少年学生至关重要,家长的教育方式除了和自身的文化水平有关外,学校的引导也有一定作用。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加强联系,共同致力于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校要重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和咨询机构。健全人格的养成要重视学生的共性,但更要重视个性差异,因而心理咨询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班级授课,团体咨询、个别咨询、网络咨询等等,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君.素质教育的缘起、内涵及构成要素论略[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Daniel Goleman.Emotion Inteiligence[M].Bantanl,Inc:1995.

[3]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台湾:台湾东华书局,1996.

[5]沙连香.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李江源.论素质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J].教学与管理,1998,(9).

[7]葛明贵.健全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Nurturance of Student’s Healthy Personality When Society Changed

HUANG Juan

(Neijiang Teachers Colleg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eijiang 641112, China)

Abstract: Today our country is being placed in the big situation of social change,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the personality problem within teenager’s student is increasingly outstanding, have already affected seriously our 21 centuries of citizen’s character, how to mold the student’s healthypersonality to become the topic that people concern. This text developped the meaning of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analyzed a few way of molding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篇4

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知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讲述古代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帮助学生把本课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

(二)教学要点(板书提纲)

1.农业的进步①铁农具的广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广③农业技术进步粮食产量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大提高

2.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变水害为水利

3.手工业的进步①冶铁②煮盐、纺织和漆器

4.商业和城市兴盛①中原市场②各国都城新兴封建城市

(三)教学建议

1.重点是农业的进步和都江堰。难点是分析农民生产积极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深入浅出地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上承“商鞅变法”,下启“百家争鸣”,帮助学生准备了解经济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座标。

3.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挂图、幻灯、录像和实物教具,力图使没有故事情节的经济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情趣盎然。语言力求准备、严谨。

4.采用讲述法教学,同时给学生较多的阅读、讨论、整理时间。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商鞅变法(时间、内容和影响。)

2.入新课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扫荡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新生的社会制度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逸闻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板书课题。示意学生翻开课本。)

3.讲授新课

(板书:1.农业的进步①铁农具②牛耕)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最重要的部门。我国古代尤其是如此。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最积极和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农具是用制成的?(学生答:石器和铜器。)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一发明比欧洲早了1900年。他们到14世纪,也就是元明之际才会炼生铁。铁与铜相比有许多优点,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特别适膈制造农具。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齐国和楚国是生产和使用铁农具较多的国家。(展示教具或指导读《春秋铁器》、《战国时代铁制农具》图。稍作解释。)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春秋后期,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完成板书:①铁农具广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广)同一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板书:③农业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当时的农民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诸子百家中有“农家”,他们提倡发展农业,主动搜集和整理农业经验,当是最早的农业科学家。(同学们哄笑。)(板书: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者由奴隶变为农民,不仅政治地位改善,经济生活也发生变化。商鞅变法告诉我们,不少农民有自己的小块土地和农具,生产粮食布帛多,自己收入增加,还受政府奖励。因此农民比奴隶劳动积极性高,出现了全家老小披星戴月产生的情形。铁器、牛耕推广,农业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板书:粮食产量较大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发展农业生产,各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

(板书:2.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变水害为水利)(展示都江堰教具。或指导学生读《都江堰平面图》)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逐步成为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秦王采纳臣下建议,首先进占尚不发达的巴蜀地区。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修建都江堰灌溉工程。他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把都江(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指“都江争嘴”)内江供灌溉,通过宝瓶口流入渠道系统灌溉农田。大小水口都装有水门调节水量,“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最精妙的是宝瓶口对面的飞沙堰。洪水上涨时,多余的江水可自己漫过飞沙堰由内江归入外江,确保灌溉系统的安全。(指“宝瓶口”和“飞沙堰”。)都江堰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和运输功效,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岷江水害变水利,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人们纪念李冰,为他雕刻高2.9米的巨大石像,立在江边。称赞他治水功劳胜过大禹。灌溉工程,企图以水利工程“疲秦”。秦国识破韩国的阴谋,却继续信任水工郑国,历时10年,完成灌田400万亩的工程郑国渠。关于中原也成为沃野粮仓。

(板书:3.手工业的进步)(由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彩图10、12、13、14、15,总结手工业部门。)(板书:①冶铁②煮盐、纺织和漆器)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和赵国的邯郸。煮盐有齐国海盐和魏国的池盐。组织品以齐国最出名。(读《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和商业城市》图,标出讲到的手工业品产地。)农业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大量粮食布帛流入市场,商业活动繁荣起来。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能买到。一些手工业都作坊主和大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豪奢如同王侯。(板书:①中原市场②各国都城)陶是中原著名的商业中心。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等,都是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新兴封建城市。(板书:|新兴封建城市)(在《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商业城市》图上找各国都城。)

4.提问检查(1)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2)概述战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3)解词:都江堰(时间、位置、工程设计、修建者、作用)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篇5

学案

【学习目标】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知识梳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①________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形成猛烈冲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表现:①使中国家庭“纺”与“织”,“________”与“________”分离。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________。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________的窘境。

(2)概况:①时间:19世纪60~90年代。②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________。③代表:在中央是_______,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④旗号:前期打出“_______”旗号,后期打出“_______”旗号。

(3)实践:①创办________。②创办民用工业。③________,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创办________,选派留学生出国。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________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意义:①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________的发展。②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________的瓦解,对________________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条:①

丰厚利润的刺激;②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

的诱导;③ 的解体提供了客观条。

(2)概况:①时间:

;②分布:

;③代表企业:

、、。

【基础练习】

.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家庭纺织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百里不闻机声,”大量洋纱占据了市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能力②机器生产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明显优势③家庭手工业受到政府抑制④增加杭州、苏州为通商口岸

A.①②④

B.②③④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茅盾的小说《春蚕》写到:“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列强凭借特权打开中国市场

3.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独立的道路

.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D.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4.翻开中国《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带“洋”字的词语很多,如“洋装”、“洋油”“洋钉”等。从中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洋货曾充斥中国的市场

B.洋货的涌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经济只有“破坏”作用

D.洋货的涌入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互动探究】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自然经济解体有何重要表现?导致自然经济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合作探究:大量质美价廉的洋货涌入中国是否给中国农民带来幸福生活?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对此你有何认识?

二、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有哪些?

2.合作探究: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持续了30多年,最后由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而宣告失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其成败得失呢?提示:评价历史事的方法原理(1)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评价。(2)透过现象看本质。(3)运用辩证法原理来评价。(4)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有哪些?

2.合作探究:为什么是官僚、地主、商人较早地投资于民族资本主义?这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阅读教材42页“历史纵横”和补充材料来分析总结: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洋商者。

【效果检测】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然经济

②民族工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①②③

D.①③④

2.在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中华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3.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18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4.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布物美价廉

B.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D.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A2.3.A4.

【效果检测】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目标

参考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道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商鞅变法为秦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感悟顺应时势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确定以上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

一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历史学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商鞅变法为秦的日益强大和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七年级学生刚入初中不久,基本上能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求知欲。但对本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内容;

由于商鞅变法是当时社会变革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何以顺应时势,为秦的强大奠定基础。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的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课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采用作图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影响采用探究法;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落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学法必须从实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及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简单问题(如: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历史概念)采取自主学习;有难度问题如: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取合作学习;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商鞅变法的影响采取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要使教学目标高效实现,还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为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数典忘祖、楚王问鼎”的故事,引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学生兴趣,使其迅速进入情境、走进本课。

第二环节学习新课。

第一、春秋与战国。指导学生自学东周、春秋、战国的概念,搭建时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争霸的`原因及后果,讲授战国时代残酷的兼并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变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变法。1、讲述商鞅早年经历,体会商鞅变法的思想来源;2、讨论:商鞅废除了那些旧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曲折;4、探究为何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环节课堂收获(感想、体会)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主要学习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作业的内容适中,旨在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学得更好。

第六环节教学反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谢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说课稿】相关文章:

1.商鞅变法的历史故事

2.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试卷练习及答案

3.高三历史《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练习题

4.第11课《春》说课稿

5.七年级历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测试题目及答案

6.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7.七年级历史导言课说课稿范文

8.历史人教版历史说课稿

第9课 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 篇7

一、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0分,共 3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总的来说,各项社会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A.现状调查 B.态度调查 C.因果分析 D.预测分析 E.对策研究

2.以下抽样方法中属于概率抽样的是()A.配额抽样 B.分层抽样 C.多段整群抽样 D.系统抽样 E.判断抽样

3.常见的非概率抽样主要有()A.简单随机抽样 B.方便抽样 C.配额抽样

D.判断抽样 E.雪球抽样

4.文献研究的优点是()A.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 B.具有非介入性和无反应性 C.编码容易,也容易数量化 D.内容容易控制 E.适于作纵贯研究和趋势研究

5.访谈法的优点是()A.信息量大 B.灵活性高 C.适用范围广 D.控制性强 E.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

6.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包括()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

D.多段整群抽样 E.判断抽样

7.按照被调查内容的不同,实验可分为()A.社会心理实验 B.教育实验 C.经济实验 D.法律实验 E.政策实验

8.结构式访问的特点是()A.访谈结果形式比较统一 B.访谈结果便于进行量化的统计分析 C.获取的资料比较固定 D.弹性比较大 E.访问结果便于做定性分析

9.搜寻二手资料的方法有()A.通过实地研究 B.通过问卷调查 C.查阅有关实证研究资料 D.通过无结构式访谈 E.通过因特网搜索

10.下列属于描述性研究的是()A.民意测验 B.人口普查 C.犯罪问题和婚姻问题的调查 D.社会阶级状况研究 E.市场调查

11.有关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介绍,一般包括的内容有()A.介绍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状况 B.介绍研究目标 C.说明研究工具 D.重要概念的界定 E.介绍研究步骤

12.在对所收集的资料审核时应注意的几点是()A.广泛性 B.完整性,是不是该填写的项目都填写了 C.有没有逻辑错误 D.通过检查问卷中的控制性问题来判断回答的可靠性 E.代表性

13.问卷的封面通常由四项内容构成,即()A.问卷编号 B.问卷名称 C.调查主持单位 D.问卷设计时间 E.调查委托单位

14.与日常观察相比,科学观察一般具有的特征是()A.在观察之前先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观察获取资料 B.需要有系统地观察设计 C.有系统完整地记录 D.观察过程应避免主观和偏见 E.观察的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

15.访谈法的缺点是()A.成本较高 B.结果难以定量研究 C.隐蔽性差 D.访谈时间长 E.受周围环境影响大

16.下列属于非概率抽样方法的有()A.方便抽样 B.配额抽样 C.判断抽样 D.雪球抽样 E.系统抽样

17.内容分析的主要环节有()A.抽取文献样本 B.确定分析单位 C.进行编码 D.数据的加工处理 E.信度和效度检验

18.提问控制的方式有()A.恰当的提问方式 B.恰当的题目转换方式 C.控制跑题 D.对问题的追问 E.合适的发问与插话

19.多段整群抽样()A.可以解决无法获得抽样所需的总体元素名单(抽样框)的问题 B.可以解决样本分布过于分散,实地调查成本昂贵的问题 C.降低了抽样效率 D.提高了抽样精度 E.省时、费钱

20.从总体上看,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问卷也是一种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又分为()A.留置问卷 B.邮寄问卷 C.集中填写 D.报刊调查 E.计算机网络调查

21.下列属于定性研究缺点的是()A.其所获得的结论难以在较大范围中推论到总体 B.其容易忽略被调查者深层的动机和具体社会过程中的一些复杂因素 C.其在每个个案那里获得的数据往往较少,并且是比较表面的,很难获得深入、广泛的信息 D.其研究成果很难以数学的语言加以精确的描述 E.其标准化程度不高,不易动员大量的人员参与调查工作,难以形成统一的大规模社会研究行动

22.按照调查的组织方式不同,实验调查可分为()A.研究性实验 B.单一实验组实验 C.多实验组实验 D.实验对照组实验 E.应用性实验

23.下列属于类别概念的有()A.老年人 B.残疾人 C.社区 D.国家 E.社会

24.撰写研究报告行文方面的一般要求是()A.对事实的陈述,要力求客观平实,避免在文字中使用主观且带有感情成分的词句 B.不要试图去说服读者,而要尝试把事实告诉读者 C.必须使用第一人称 D.尽量借权威之名来增强文字的力量 E.避免哗众取宠

25.关于二手资料的优缺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省钱、省时、省力 B.比较容易做对比研究 C.比较容易做趋势研究 D.效度有时难以保证 E.有时直接利用原来包含错误或偏见的资料,可能使结论发生偏差

26.观察的内容包括()A.情景 B.人物 C.目的 D.社会行为 E.频率和持续期

27.拉丁方设计的特点是()A.每个因素在每个研究对象的实验次数是相同的 B.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 C.每个顺序在每个研究对象的实验次数相同 D.较好的控制被试的变量 E.可以将前测的反作用效果分离出来

28.描述性研究的基本要求包括()A.真实性 B.全面性 C.合理性 D.准确性 E.概括性

29.采用访谈式的调查可分为()A.实地调查 B.间接问卷访谈调查 C.网络问卷调查 D.直接的问卷访谈调查 E.电话问卷调查

30.资料整理应遵循的原则是()A.清晰化 B.条理化 C.系统化 D.客观化 E.汇总统计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

1.提问时,应尽量使用第三人称提问。()

2.判断是人们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

3.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定量研究不需要采用“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

4.语义差异量表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

5.邮寄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一般要高于访谈调查。()

6.在统计表中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便可确定为中位数。()

7.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研究题目都是以学术界选题的方式选定的。()

8.如果样本规模相同,总体异质性程度越低,抽样误差越大。()

9.定性研究是基于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

10.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理论发展是社会研究题目的主要来源。()

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90分,共 30 题,每小题 3 分)

1.ABCDE 2.BCD 3.BCDE 4.ABE 5.ABCDE 6.ABCD 7.ABCDE 8.ABC 9.CE

10.ABCDE 11.ACE 12.BCD 13.ABCD 14.ABCDE 15.ABCDE 16.ABCD 17.ABCDE 18.ABCDE 19.AB 20.ABCDE 21.ADE 22.BCD 23.AB 24.ABE 25.ABCDE 26.ABCDE 27.ABC 28.DE 29.DE 30.BCE

二、判断题(10分,共 10 题,每小题 1 分)

上一篇:斗鸡三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师说理解性默写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