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共8篇)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 篇1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科研中心 高级教师 王富友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重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
2.要求学生思想认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符合我国的国情,它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1)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理解本课教材各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把握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从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使学生理解改革开放十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联系历史事实观察和评价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文化大革命,是哪一年开始的?哪一年结束的?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导入新课
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的一场内乱。使我们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使我们国家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大约要到下世纪中叶。当前,我们正处于这一时期的关键时刻。今天这节课,我们讲“第29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板书本课课题)。本课的时间范围包括1978年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到90年代初约14年的历史。
3.讲授新课
一、历史性的转折(板书)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重大决策(板书)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广大干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的“左”倾错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新局面。1977年,党中央恢复了邓小平原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在大政方针上有什么重大决策?我们请(某)同学读课本195页第二自然段。
通过这段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全会的重大决策有以下几点:第一、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字。为什么说“重新确立”呢?因为我们党从遵义会议经延安整风到中共“七大”已经逐渐形成和确立了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是我们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打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才赢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光辉成就。但是从1957年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逐渐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甚至一切从本本出发,个人崇拜盛行,产生了“大跃进”和“文革”等重大错误。全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和完全正确的。全会还认真讨论和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当前必须集中力量把农业尽快地搞上去,这就找到了实现战略决策转变的突破口。第三、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板书)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小字部分)教师可扼要指出三点:①三中全会肯定天安门事件是革命行动。②为刘少奇平反。③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改正。
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板书)
1.对内改革(板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
对内改革的重点,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在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职责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分配上吃“大锅饭”。这些不利于调动生产者和企业的积极性。为了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1979年1月,安徽省凤阳县犁园公社山岗队18个农民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鼓点。同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保障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的自主权,为农村的体制改革敞开了大门。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发展起来。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这就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党中央又提出改革农村经济结构,走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到1985年,全国有6000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逐步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在国营企业中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实行厂长或(经理)负责制和各种岗位责任制,把责、权、利结合起来,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到1987年平均每年增长11.8%。
2.对外开放(板书)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的方针,开始由自我封闭向对外开放转变。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引进和吸收外资,学习外国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经验,加快发展对外贸易;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加快发展我国民族经济。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揭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1980年,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特区本身也起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变化。1984年,又决定开放上海、天津、大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成立海南省,全省作为经济特区,以更优惠的政策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使国外企业家纷纷来中国投资设厂。到1987年,我国同国外企业家签订了10350项利用外资协议(合同),吸收外资625亿美元。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就是由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提供设备和配件,中美合资开发的企业。它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露天煤矿。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板书)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1979年邓小平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出现而提出的,1982年又写入了我国现行宪法之中。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国现代化的航船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板书)
1.国力倍增举世瞩目(板书)
实行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588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4000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6%(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八位。
2.农业生产蓬勃发展(板书)
农业生产实现稳产增产。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1397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58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2%。粮食、棉花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教师可指导学生看P199页表)。基本解决了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3.工业建设欣欣向荣(板书)
工业生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1992年我国煤产量已达1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钢产量8000多万吨,居世界第四;原油产量1.42亿吨居世界第五。改革开放以来,新建重点工矿企业300多个;其中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企业。1978年开始兴建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化钢铁生产基地。1989年建成的葛洲坝水电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与胜利油田构成石油开采、炼油、石化生产的新格局。1985年开工的大(大同)秦(秦皇岛)铁路,全长630余公里,是我国第一条标准最高、装备最好、运输能力最大的电气化铁路。目前,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4.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板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2.1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11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78年增长87.6%。10年来,城乡共新建住宅约80亿平方米,改善了居住条件。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纲领(板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板书)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十三大”则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对于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党制定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党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指出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为改革开放规定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改革开放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者都要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这条基本路线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2.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板书)
党的“十三大”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部署可由学生朗读课本小字)
当前,我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而团结奋斗。1990年我国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具体实施勾画出宏伟纲领。只要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一定能达到。
4.巩固小结(略)
(三)教学建议
1.讲对外开放时,可以深圳为典型,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教学上使用有关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变化的录相。
2.讲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特别是重点企业,可使用地图、投影。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 篇2
在我们认识和领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之前, 首先要认识清楚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是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社会建设的重要的组织基础和人才力量上的保证。
关于社会建设这一任务, 最早是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要求全党要认真加以落实。社会建设的提出, 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一总体布局的调整, 加强社会建设的提出, 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同时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建设的提出, 标志着我们党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深层次的新认识, 体现了党的执政能力的进一步的提高。社会建设这一任务的提出充分地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所体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 更进一步地体现了这一总体布局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 对其中的前三项建设我们党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 客观地说, 关于加强社会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和探索, 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支宏大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我们实现科学的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涉及我们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2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位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
我们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位还要从认识什么是社会工作入手。社会工作对于我们来说, 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我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是比较单一的, 将其定义为 “本职工作之外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扩大, 人们逐渐地认识到社会工作是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学专业, 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其理论和实践最早产生于欧洲。
目前, 我国的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般把社会工作定位在一种“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 完善社会功能,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 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 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此基础上, 一般把社会工作人才定位在,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 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
笔者个人认为, 在新的历史时期, 在上述定位的基础上, 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定位, 还特别强调要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特殊性, 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质决定的, 每一位社会工作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已不仅是单纯的助人助己、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责任, 更是对党对人民大众负有的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
第二, 社会工作要时时处处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在工作中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最基本的广大人民群众, 这些人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困难, 但他们绝不应是我们怜悯的对象, 绝不应是我们施舍的群体和个人。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 社会工作者是人民的公仆, 是代表党和国家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第三,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要时时处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尽管社会工作者面对的工作可能事无巨细、异常烦琐, 但社会工作要时刻体现以人为本, 要把做好本职工作与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维护人的尊严结合起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真正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第四, 社会工作者要深刻地认识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建设上不同的、独特的特点和背景, 从中国的社会工作实际出发, 坚持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指导自己, 积极地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 为我国的社会建设, 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3 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设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做了全面地、原则性地部署, 笔者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认真地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 对这项重要工作进行分解、细化, 并结合本地实际逐项地认真加以落实, 这样才能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切实地落实好。笔者个人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使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成为长期的战略性的工作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大、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它应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因而, 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体制上、制度上认真地加以落实。社会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实现“四个结合”, 即把短期的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与长期的高校专业性的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结合起来;把培养普通型的专业性社会工作人才与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型社会工作人才结合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高校的教育培养与毕业后的定岗就业结合起来;把培养人才与解决社会工作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创造出崭新的社会人才的培养机制。
第二, 要建立健全公平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 保证社会工作人才的质量, 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形象。我们国家已经颁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考评规定, 这为我国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走上正规化途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尽管这些考评办法仍需进一步地完善, 但目前各地必须要严格、严肃地执行, 确保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评定的质量, 严格防止擅自降低标准, 杜绝因地区标准的差异而使社会工作人才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发生, 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形象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第三, 创新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 全面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力。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 建立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的根本性的任务。当前首先要规范社会工作人才应与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相应的薪酬和各项保险待遇等实际问题, 以保证其社会地位, 改善长期以来存在的“做社会工作没有社会地位”的不协调局面;其次是要形成五个相适应的局面。即职务与能力相适应;素质与资格相适应;资格与岗位相适应;岗位与待遇相适应;待遇与贡献相适应。以全面地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造力。
第四, 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人才工作的领导, 用创新的思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其他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样, 都要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用创新的思路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要体现在: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 把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作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出发点, 把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作为落脚点,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其次是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更要牢固地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思想观念, 在坚持德才兼备,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政绩作为衡量社会工作人才的主要标准的前提下, 还要真正地坚持并切实地做到,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万马奔腾、生机勃勃、人才辈出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再次是要切实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 必须要走“专兼结合”的道路, 在我们大力加强专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 要广泛地发动群众, 动员社会上热衷于社会工作的团体、个人、企业甚至广大群众等一切力量都参加到共建和谐社会中来, 特别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培养建设和谐社会志愿者队伍工作, 走出一条共建和谐为人民、和谐社会人人建设的生动活泼局面;最后是要使社会建设能够持之以恒地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必须要走法制化的道路, 除了要坚持依法进行社会建设以外, 还必须要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法制化, 走上立法之路, 这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道路。
参考文献
古罗马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女性 篇3
女性教育水平提高
随着罗马古典时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女性的文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学习文学、音乐和跳舞是女子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共和时期,涌现出许多具有聪明才智、高雅情趣、谈吐和举止大方的妇女。虽然女孩在受教育方面并没有取得与男子的完全平等,她们只能完成初等教育,因为她们到了十多岁就得出嫁了,而男孩则可在这一年龄阶段继续外出求学,进
步学习哲学与修辞等。但富家女儿同儿子一样有家庭教师,甚至出身于下层平民家庭中的女儿也可与儿子一起上学。知识女性代表了罗马“新女性”中的重要一类。在撒路提乌斯的《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一书中,提到一个叫显普洛妮娅的妇女,“她精通希腊和罗马文学,她对音乐和舞蹈的修养超过一位贤妻良母应有的限度。……她能写诗,会开玩笑,能够根据情况使用谨慎的或温柔的或放荡的语言;总而言之,她是一个很有风趣和有魅力的女人。”罗马社会对于拥有知识的女性并不排斥与歧视,并且有些女性因此而获得荣誉与尊敬。普鲁塔克就曾以赞美的口吻提到过许多妇女,例如:小普林尼的妻子能记住他写的诗并把它谱写成曲子随着七弦琴伴唱,而且并无乐师指点;庞培的妻子柯耐莉娅特别具有魅力,她能流利地阅读,“这个女子除年轻漂亮之外还别具魅力,因为她受过较好的教育,善弹七弦琴,通晓几何,还常常饶有兴趣地听哲学讲座。而且,所有这些学识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使她变得高傲与自大”。古罗马还出现了女诗人,共和末期至帝国初期的女诗人中,公元前1世纪晚期的苏皮西娅,就有6首诗流传至今。
女性拥有部分财产权
罗马共和晚期,由于罗马的扩张战争及随之而来的内战,一方面是对外掠夺给罗马带来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也使罗马男子长期在外过戎马生活,其中有一些人死于战争或落入敌人之手成为俘虏,这就使得许多家庭主妇独立承担起了管理家庭的重任,家庭经济大权逐渐掌握在她们手中。这既锻炼与提高了她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也使她们手中掌握了大量财产。经济地位的变化对于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的改善至关重要。
罗马妇女拥有的财产有两种形式:一是嫁资——结婚时因结婚而失去财产继承权,父亲所给予的补偿,妇女以对嫁资的支配权因缔结婚姻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二是嫁妆以外的财产,这可以是继承或购买的,决不处于她丈夫的控制之下。根据罗马法律,妻子的财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女子有继承遗产的权利。家长死后,他的财富为隶属于其权力之下的各子(孩子)均分,所有未婚女子和男子一样,可以得到均等的部分。已婚妇女继承财产的权利因婚姻“有、无夫权”而不同,缔结有夫权婚姻的妇女,就完全脱离了娘家,没有继承本宗族财产的权利,但可以取得夫家的继承权;缔结无夫权婚姻的妇女正好相反。
由于罗马对女性拥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再加上罗马对外征服期间,妇女在管理家产时掌握了家庭经济大权,所以从公元前2世纪起,女性所掌握的财产越来越多,出现了很多极为富有的妇女。但是妇女对财富的掌握,被一些人视为对男子家庭地位的威胁。正因为如此,在公元前169年通过了“沃克尼亚法”:禁止拥有10万阿司以上财产的人立妇女为继承人,并规定了妇女接受信托遗产的数目要少于继承人所得到的数目,试图通过法律阻止妇女对大宗财产的支配权。然而,这一法律并未能阻止富有家庭中的女子拥有大量财产,在共和末期至帝国初期,“沃克尼亚法”形同虚设,有许多妇女独立支配着大量财产,除金银财宝之外,还包括土地和奴隶。一个叫柯来丽的妇女,曾向小普林尼购买了一块价值70-90万塞斯退斯的地产。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规定生育3个子女的自由妇女、生育4个子女的被释放女奴可以获得完全法律上的独立而有权占有财产,虽然妇女的财产占有权仍受一定的限制,但已经得到法律的认可,从而改变了男子在家庭中的绝对支配地位。
女性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更新
帝国的繁荣壮大,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生活的变革,无人能抗拒享用战争征服所带来的财富的乐趣,男女在竞尚奢华的生活中,女人似乎比男人更胜一筹。由于罗马社会风气的影响,生活于这一社会环境中的妇女,特别是富有的主妇们也不再满足于相夫教子与呼奴唤婢的家庭生活。在早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妇女虽不像希腊妇女那样被隔绝在深闺里,但要纺线、织布,作为家事的监督者,那时社会的“最高母性观,是贞操勤慎的主妇,织羊毛至深夜还不歇”。提比略·格拉古兄弟的母亲科妮利娅,生育12个子女,拒绝了埃及国王的求婚,仍忠实于死去的丈夫,悉心教育子女,她的高尚品格,为国人所共仰,所以“后人给她立了一个铜像,上面刻着——科妮利娅,格拉古兄弟之母”。早期的罗马妇女都要亲自抚育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听到污秽的言语,把祖先忠勇光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以灌输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罗马自布匿战争以来,财富增多及文明的进步,使得罗马人的父权观念日益减弱,妇女的权利逐渐增加,她们对生儿育女的家庭责任以及琐碎的家务事日益感到厌烦。“许多母亲不亲自喂养孩子,而是雇用一个奶妈,因为喂养孩子是令人厌烦的事。”一些妇女甚至拒绝生育,还有人选择独身生活,使得国家人口处于下降的状态,奥古斯都曾颁布法令刺激生育,并且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婚姻及反对通奸的法令,但是追求享乐的妇女会想方设法地钻法律的空子,逃避法律的制裁。妇女厌恶索然无味的婚姻,为了过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摆脱家庭的羁绊,共和早期难得一见的离婚现象,如今成了罗马人的家常便饭。妇女则走出家庭,广泛活动于各种社会场所。
古典主义时期教案 篇4
朴素中见崇高——古典主义时期
(1750——1820年)
一、教学内容
(一)时间范围界定
(二)社会文化特质
(三)音乐风格特征
(四)器乐的发展
(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六)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
(一)三种主要体裁: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
(二)三个重要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
三、教学难点
(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四、教学过程
(一)时间范围界定
1750-1820年,涵盖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欧洲专业音乐创作风格。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1720—1760年左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1760—18世纪末
(二)社会文化特质
重视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具有深刻思想性,反映了“理性时代”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实质,表现为民主精神、进步的伦理观念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
(三)音乐风格特征 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
(1)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和简化旋律(华丽风格):结构方整性,结构内部对比大,节奏轮廓清晰,和声语汇简化,和声节奏放慢
(2)洛可可风格:节奏复杂化,旋律装饰化
(3)变化:巴洛克时期的曲式结构被新的结构形式取代;主调音乐织体取代对位法;新的器乐媒介取代通奏低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
(1)曲式结构:清楚的终止式,清晰明确的乐句划分,乐句长度缩短,一般为4小节一个乐句
(2)音乐织体:主调音乐织体,单旋律线,分解和弦音型的流行(3)旋律风格:旋律简洁,主体材料有雷同,多使用自然音阶
(4)和声运用:较多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除属七和弦外其余较少适用(5)即兴演奏:即兴演奏逐渐消失,作曲家们更仔细写出音乐记号
(6)器乐体裁:确立古典交响乐形式,奏鸣曲规范化,协奏曲的确立,海顿对弦乐四重奏的贡献
(四)器乐的发展
1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16世纪前就已存在,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一般有四个乐章。(1)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采用快速度标记Allegro(快板)
(2)第二乐章采用慢速度adagio(柔板),lento(慢板),调性在作品主调的下属或属调上,更强烈的抒情性,曲式结构是三段体(ABA)、回旋二段体(AABA)
(3)第三乐章一般被称为“小步舞曲”,调性与主调性相同,四三拍,速度为中快。(4)第四乐章使用主调调性,速度稍快,曲式结构多为回旋曲式与回旋奏鸣曲式。(5)代表人物: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 2交响曲:源于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乐。(1)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
(2)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3)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丰满,民族风格浓郁(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3协奏曲: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影响。(1)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独奏乐器演奏技巧的华彩段
(2)第二乐章慢板,趋势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3)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技巧,又是具有民族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的狂欢气氛
(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4室内乐: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观众演出的音乐,有别于教堂音乐与戏剧音乐。现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五)三个重要乐派 1曼海姆乐派: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2柏林乐派: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
(1)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2)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3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
(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1格鲁克: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代表作:《奥菲欧与尤丽迪茜》、《阿尔切斯特》、《帕里与海伦》,一生创作40余部歌剧。
2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的审美情趣。其主张体现在《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伊菲基尼在奥利德》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述是第一要素(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与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段
(七)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1意大利喜歌剧
初为“幕间剧”,与正歌剧没有关系,创造“终曲合唱”形式,佩尔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最具代表性,由此引发一场“趣歌剧论战” 2法国喜歌剧
集市剧 口语独白 重视重唱与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与音乐描绘题材与社会问题相关,具音乐性,后有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题材,用对白把独唱和合唱贯穿格,代表作有格鲁克的《不期而遇》、比才《卡门》 3英国民谣歌剧
与法国喜歌剧相似,对白用本国语言,通俗曲调,沉重打击正歌剧,代表作是《乞丐歌剧》 4德国歌唱剧
与意大利歌剧风格相似,题材有关土耳其或有东方色彩,有巫术、魔术表演,舞台机关布景,希勒为德国歌唱剧之父,代表作《问与答》《两个守财奴》,其他作家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
5西班牙喜歌剧形式——萨苏埃拉
15—16世纪最流行,特点是叙事和抒情结合,题材多样,节奏接近舞曲,有多声部作品,后发展成为西班牙民族歌剧,18世纪中叶后被音乐喜剧取代。
五、实际要点
(一)音乐风格特征
(二)器乐的发展
(三)三大重要乐派
(四)格鲁克的格局改革
六、文化连接
(一)1792年
《纳书楹曲谱》成书,辑录昆曲、散曲等
(二)1814年
清代蒙古人荣斋编成《弦索备考》成书,收录了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13首,用工尺谱记谱
(三)清代华秋萍的《琵琶谱》正式刊行,对后世琵琶记谱有很大影响
七、参考文献
(一)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8 P80—113
(二)汪洋
《西方音乐史》
第五编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一)概述
湖州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
(三)西方音乐史讲稿及教案
http://
(四)百度文库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风格特征http://wenku.baidu.com/view/2a6595d5b14e852458fb57bc.html
八、学术思考题
(一)概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
答: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2、音乐创作不再以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旋律不再采用巴罗克时期延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以短小对称的2、4小节(也有3、5、6小节)为基本单位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罗克时期单一主题的模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晰。
6、追求客观的美,描绘自然界中的人挣脱对教堂中的神、宫廷中的君主的依恋,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的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以上这些变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 篇5
义曲折发展时期(人民版)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3)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2)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4)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5)**中的国民经济;(6)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2.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党尚未认识到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956年举行的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及对他的个人崇拜。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不同意苏领导人全盘否定斯大林;但是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更加注意总结本国建设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产道路。由此,苏共推行反华政策,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2.解析:本单元内容在近三年高考中均有所体现。从考点分布看,主要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中共八大;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邓小平全面整顿;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尖端科学技术及外交上的主要成就等来命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在比较紧张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成功之处反映我们党执政能力水平高;探索的失误,一方面原因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缺乏建设经验,修改了中共八大的路线,另一方面也受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影响。2.探索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使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困难。
四、教学过程
问题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了,为此,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什么样的经济建设方针呢?
设计意图:就整个世界而言,社会主义是一种新生的社会形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中国的国情与苏联的不同,不能教条地照搬 苏联的做法。中国的社会主义应当怎样建设,这是一未知的问题。但有一点,那就是制定什么样的经济建设方针,怎样进行经济建设都必须从国情出发,否则就会脱离实际,无法实行阻碍社会进步。所以,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讲解: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他强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他在谈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说,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师生互动:“谷散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C)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解析:先读材料,根据“青壮炼铁去”“20世纪50年代末”等信息,判断出该事件是“大跃进”运动(或“大炼钢铁”),由此推理便知其原因是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急向“左”转的结果。
问题2 十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有哪两个主要表现?其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左倾”错误主要表现在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速度两个方面。其原因既有具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共指导思想方面的错误所致。
讲解:(1)当时的”左倾”错误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认识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我党在这两个问题上一再发生错误,而且两方面互相影响,使探究充满了曲折。(2)这一时期滋生”左”倾错误的原因有: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的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有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 热情很高,迫切需要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④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尤其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和“反右倾”斗争两次运动更使正常的言路被堵赛。⑤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师生互动1:1957年针对整风运动中的过激言论,毛泽东提出了“引蛇出洞”“诱敌深入”“阴谋”等说法,这说明(B)A.党中央继续坚持整风运动的指导思想 B.毛泽东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C.毛泽东认为走资派已经渗透到党内 D.发动“文化大革命”是非常必要的 解析:“引蛇出洞”“诱敌深入”“阴谋”等说法说明毛泽东已经将这些过激者视为敌对分子,过分夸大了阶级矛盾。师生互动2: 1958年毛泽东提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毛泽东的这段话是针对(B)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 C.农业生产合作社 D.“红卫兵运动”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两个关键信息,一个是时间“1958年”;另一个是“组织军事华、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反映的生产关系特征的特点-----公有化程度高。根据这两个信息判断毛泽东针对的是人民公社。师生互动:3:人民公社体制约存在了(B)A.10多年 B.20多年 C.30多年 D.40多年
解析:人民公社体制开始于1958年,1978年废除,约存在了20多年。
师生互动4:刘少奇说:“过去我们经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这样套„„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是三个指头”这主要是针对(C)
A.土地改革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这是刘少奇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的话。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整体上是正确的。“文革”期间刘少奇受到迫害,不久就去世了。问题3如何理解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结果和教训?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文革的原因、性质、结果和教训有深刻的印象。
讲解:⑴原因:文革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二是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的削弱和破坏;三是周边国际形势的紧张,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四是江青林彪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文
①化大革命”的爆发。1965年冬,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写的《海瑞罢官》。这一批判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⑵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它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⑶后果:文革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使民主法制遭到肆意践踏;经济上:使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文化上: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横向上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⑷历史教训:一是无产阶级掌权以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偏离这个中心,大搞阶级斗争;二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原则;三是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法制,反对个人崇拜。
师生互动1:1966年夏,中共中央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要派”。其中的“当权派”是指(B)A.以林彪、江青为首的野心家 B.各级坚持正确路线的领导干部 C.文艺界的领导 D.犯过“左”倾错误的党的领导人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66年夏,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颠倒黑白的时代,“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正是坚持正确路线的领导干部。
师生互动2:当今以口述回忆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兴起。据一位老人在回忆录中提到,1968年火车拥挤,交通堵塞。出现回忆录中这一现象的原因是(C)
A.各地群众纷纷到首都悼念周恩来总理 B.全国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C.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D.“四人帮”发动批林批孔运动
解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968年”,此时“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严重冲击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 篇6
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1.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成和发展,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 邓小平理论开始提出主要观点和形成重要命题。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 支持同真理标准大讨论和批评“两个凡是”使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8年12月18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 成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解放思想重要转变。从而作出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伟大决策, 同时还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1981年6月,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作了初步理论概括。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会议上, 邓小平正式提出“把马克思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科学命题,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 从1982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 在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过程中, 邓小平理论便逐步展开形成轮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 极大地拓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视野。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 从此开始, 我国经济改革便由农村推向城市, 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又分别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相应关系, 都作了深刻理论阐述。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观点作了新的理论概括, 从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实践。
1.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成熟, 从1987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 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2.1既有发展趋势, 又有把握方向。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力挽狂澜, 把握方向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党的十六大部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从中国革命、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走向新的轨道, 从此利于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国家思想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前进。
2.2既有坚实步骤, 又有明确目标。把改革开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三步走”战略步骤, 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新的趋势和发展。例如:载人航天飞行的“神五号、神六号和神七号”都取得了成功。
2.3既坚持实事求是, 又体现雄心壮志, 总结历史经验, 我国现代化建设还有些困难, 把实现现代化视作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 如我国伟大的工程“长江三峡水电站”和“青藏铁路”均属时代前列的捷径, 体现中国人民的决心超过世人的雄心壮志。
2.4既注重社会经济发展, 又注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把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同社会发展相统一起来。例如“杂交水稻”的科研成果, “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展, 利于社会经济又好又快, 更好更快的发展规律。
2.5既注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又注意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促进全面发展。例如:“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等工程均便是国家现代化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从此利于社会主义国家跨越式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能够运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措施来理解战后出现的新变化;通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史学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显示二战后留下的垃圾和废墟。在满目疮痍的氛围中,问“如何重建家园”,导入新课。采用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干预经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以沉重的声调讲述)经历过二战的冲击,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也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以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面对如此景况,应当怎么办才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繁荣呢?(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主探究1:面对二战后的经济现状,用原有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能实现战后的重建与经济复兴吗?
讲述:原有的经济理论已然不足以解决战后重建,一种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为西方国家所青睐,那么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我们先看录像。(凯恩斯写信给美国总统的阐述自己的经济观点)
1、凯恩斯主义
(1)产生的背景(2)主张(3)特点
讲述: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西方国家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那么西方国家是不是有此理论就可以保证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帆风顺了呢?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找出“黄金时期”和“滞胀”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2、黄金时期
表现:战后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出现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原因:(1)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
(2)利用科技革命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3、70年代初的“滞胀”现象
表现:生产相对过剩且停滞;失业严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贸增长趋缓 特点: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相互交织 原因:(1)供给严重超过需求,导致生产下降,出现经济危机。(根本原因)
自主探究3:什么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2)兴起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连接第三次科技革命,通过航天飞机发射,神6等图片加深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3)作用: ①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②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③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2、美国新经济的含义?表现?
含义: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1)10年的高速增长
(2)良性运行:化解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消失 失业率降到最低 市场繁荣
3、美国“新经济”的特点及本质: 特点:(1)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度发展。(2)打破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3)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本课小结]: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在当今社会发展非常快,表现也最为突出,同学们感受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日益发展的IT行业,网络及游戏等。(显示):一些图片,如上帝在上网,耐克的集约经济,网络游戏宣传画等材料。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面对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当怎么做?你们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了吗?(投影显示):一组当今高科技的图片如航天飞机,克隆羊等图片做结束背景以呼应突出战后的新变化。探究练习:
1.下列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50年代中期美国占世界商品生产的半数以上 B.70年代,通货膨胀严重
C.80年代,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出现复苏 D.90年代经过改革,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2.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反映了:B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正在逐步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3.下列对西方“福利国家”这一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D A.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
B.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防止贫富不均的一种手段 C.它的推行对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D.20世纪80年代以后规模进一步扩大 4.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表述:B ①以知识经济为基础 ②以消息技术为主导 ③“新经济”的概念是由美国《商业周刊》提出 ④ “新经济”就是第三产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学习体会: 给总理的一封信: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 篇8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过程与方法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二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社会状况: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渠首和灌溉网两大工程构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
4、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
相关成语:
①春秋时期: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
②战国时期: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谈兵、围魏救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战国七雄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探究二:商鞅变法
1.图片展示:商鞅
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内容
作用
政治
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严明法度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
军事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兵强)
(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4.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探究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图片展示:都江堰景区和李冰父子塑像
2.都江堰结构:
3.教师讲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四)归纳总结 整体感知
(五)课堂检测 巩固新知
1.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一篇《周末风俗》写道:“春秋时狱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春秋时期宗周王,而七国时则绝不言王矣。”这表明( )
A.春秋时已实行“仁政”
B.各诸侯国实现了变法图强
C.战国时已废除了君王
D.春秋战国时发生社会剧变
2.(南通)如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
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废除井田制
C.商鞅维护贵族特权
D.商鞅统一度量衡
3.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为成年男子不分家另外立户的,加倍征收户赋。这一措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收
C.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D.挫伤了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4.战国后期修建的一个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至今仍造福人民,这一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运河
C.六辅渠
D.灵渠
参考答案:1.D 2.D 3.B 4.A
三
教学反思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案示例】推荐阅读: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发言稿11-09
单元检测(十一) 罗斯福新政、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07-07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08-17
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10-23
论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路径06-06
中班社会教案示例07-3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11-1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05-3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