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4-11-20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用10篇)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必须着重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能力。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就谈不上文化的真正发展;没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自内心的认同,就谈不上文化的凝聚力。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所以,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于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使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使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的发展振兴而共同团结奋斗。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产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激活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动力是什么?一是改革,二是创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制胜之道。只有不断深化改革,破除阻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目标,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树立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意识。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2

宗教中有益成分的吸纳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集, 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添砖加瓦。在历史上, 儒释道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宗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和主要载体之一。

妥善处理宗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树立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国既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又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 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我们要善于具体分析, 正确对待, 尊重信仰宗教的人。只有这样, 才能坚定广大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从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宗教思想文化崇尚以“仁爱”为核心的和谐理念,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道德风尚,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宗教一直主张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佛教讲慈悲, 主张众生平等, 提出“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道教主张天人合一, “功行两全”, 提倡“生活道教”;基督教讲博爱, “慈爱和同, 济世度人”;伊斯兰教行善惩恶, 讲求“两世吉庆”, 等等。这些有益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节和整合的功能, 是一种思想文化上的引导和道德规范上的约束,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意义。

宗教思想文化的“心灵关怀”功能, 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富足。现在, 我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在现代社会, 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 人们精神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健康因素, 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始于内心”, 宗教思想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 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从而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 培育出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从而实现个体的内心和谐, 最终促成全社会的大和谐。

宗教思想文化“天人协调”的生态精神, 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 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科学发展。随着文明的发展, 人类不仅创造了改造自然的手段, 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国家乃至世界性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和巨大破坏, 人类正在走上一条与自然相抵触的歧路, 今天的人们必须以高度的理智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宗教历来提倡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 佛教主张善待众生, 反对杀生;道家、道教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把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最为最高的准则, 反对以人力干预自然;等等。今天, 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 这种朴素天人观和生态伦理思想, 确有值得我们借鉴

宗教思想文化的“奉献”精神, 有利于和谐理念的践履。广行慈善是宗教回报社会的重要形式, 宗教要求信徒讲奉献。近年来, 宗教界发扬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关怀社会、服务人群的传统美德, 在搞好自养的基础上, 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慈善事业作贡献, 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得宗教界成为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信、保障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 在人们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宗教的良好形象, 引导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共同成为增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宗教搭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今天,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种文化激荡交流的局面, 我们要借助宗教这个平台, 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扩大对外交往、交流和合作, 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和”的理念, 抵制文化的隔绝和霸权, 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宽容, 推动世界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和解。同时, 从不同文化之中汲取养分, 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辨证取舍、择善而从,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 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我国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方针, 也为我国宗教界提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 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宗教, 是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经典和教义积累了丰富的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文明健康的内容, 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本文旨在引导读者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不足之处,探索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园林城市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王学东(196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市地方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生态文化是21世纪人类的共同选择,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实现生态文明是人们的共同期盼。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六中全会题中应有之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南非德班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低碳绿色经济,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生态文化,从狭义理解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等。广义理解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历史上曾有过许多重要的生态文化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

弘扬生态文化,关键在于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理念。而树立生态文化理念,离不开对历史过程的反思,对现实困境的觉醒,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对未来实践的探索。人类只有在不断总结、重构与升华中,才能真正理解弘扬生态文化的实践意义,进而自觉地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

发展生态文化,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齐齐哈尔市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目标及存在的问题

齐齐哈尔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日实现这一目标,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积极谋划生态文化发展蓝图,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水平,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及目标

目前,生态文化思想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已成为共识;生态文化理念在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体现。

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齐市近两年来投入近6亿元完成了阳光文化公园等14个公园、3个出城口、137条街路、22处转角、96条街路、54个小区的绿化,完成了冬韵园等34处广场区域和街头绿地建设。植树286万株,新增绿地1769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39.3%和10平方米。

在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各项指标中,其中有重要一项指标是80%以上县区要达到国家生态城市的标准,县区80%以上乡镇达到国家生态乡镇。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克东县、克山县、富裕县、讷河市5个县(市)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标准,龙江县、泰来县、依安县、甘南县,获得省级生态示范区命名,生态示范区创建实现全覆盖,已建立了二龙涛湿地等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生态乡镇7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包括讷河市六合镇等42个乡镇、富裕县富欣村等24个村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村标准,向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目标迈出坚实的脚步。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考核,将环境质量、节能降耗、污染物总量减排、重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转型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其中,拜泉县和碾子山区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各有代表性。

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中西部,齐齐哈尔的东部,地处丘陵漫岗区,历史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1986年拜泉县果断实施了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发展战略,20多年来,拜泉县举全县之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丰硕成果。1992年,拜泉率先成为全国平原地区人工造林百万亩县,如今人工育林1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3.7%,全县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9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68.9%。生态文化改变拜泉,生态文化富拜泉,这里的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拜泉的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碾子山区坚持“生态立区”发展战略,打造“生态之区”,10年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10年来,乡村绿化完成围栏封育40 000亩,人工造林9 100亩;绿化荒山18座、荒滩3 000亩;城区绿化完成植树5.5万株、育草花苗18万株,新植绿篱1 000延长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2.1%。现在,该区已经成为省级生态园林城,以“中国•碾子山6•28登山节”为核心的生态旅游文化远近闻名。

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晋升为国家园林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

(二)当前齐齐哈尔市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用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生态指标与政绩考核的相互关系上,还存在片面强调眼前而忽视长远,只顾当代人而不顾后代人的不可持续的观点。

二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市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森林公园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仍然资金匮乏,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运转较为困难。

三是生态文化产品单一、产业发展缓慢。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不足,服务体系欠缺,品牌效应不高;由于资金短缺、受体制机制制约,生态文化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档次低,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还远没有成为支柱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专业技能与基本素质培训的任务还很艰巨。

四是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滞后,科技支撑不足。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不足,“鹤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建设、湿地文化等研究还要进一步加强,要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生态文化理论体系,对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投入亟待加大。

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齐齐哈尔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生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内涵丰富,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巩固现有的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二是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进一步普及生态文化知识。选择一批现有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育基础设施较好且交通便利的市县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纪念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展示生态建设成果。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广大市民近郊游、远足,在参观、游玩中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进而弘扬生态文化。

三是抓住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机遇,力争使生态文化产业建设越上新台阶。六中全会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这就要求在我市大项目建设中,加大生态文化领域的招商引資力度,重点引进一些新能源、生态农业、生态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使我市的生态文化产业得到加快发展。要重点抓好“一带两镇三区”建设,即齐扎公路精品旅游带,昂昂溪历史旅游文化名镇、铁锋扎龙温泉小镇,城区都市文化观光区、碾子山山水生态旅游区和梅里斯近郊休闲度假区,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我市生态旅游规模和档次,扩大对外知名度。

四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鹤文化发展态势,努力打造鹤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文化。鹤文化是生态文化的内容之一。发展鹤文化,就是发展生态文化。要依托中国鹤文化文学艺术创作基地这一优势,大力推进鹤主题文学艺术创作,形成以鹤为题材的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剪纸、舞蹈、演出、影视等文化作品创作规模。利用丹顶鹤艺术馆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提升鹤文化品味,以举办绿博会、观鹤节、关东文化旅游节为平台,真正使鹤文化成为我市的“主打文化”和“强势文化”。

[责任编辑:王建武]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4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Liuzh

通过这几天在地区党校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就对如何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实现。这个“自觉”的核心也就是要求遵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略对待和实施文化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体现规律性的鲜明特点。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如何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呢?

首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为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作为核心内容。

其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辨清哪些文化是先进的文化,哪些文化是落后文化。只有意识清醒,我们才能在文化事业或文化产业发展中不困惑、不迷惘,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再次,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强化其引领作用,以之增强人民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历史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更有凝聚力,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吸引力,经济物质发展更有人文方向感。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统一起来。

重视物质力量建设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力量的建设,这是我们党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就葆有的一个优良传统。物质力量的发展为文化力量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并决定着文化力量的性质;同时,文化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力量可以辅助、促进物质力量的发挥,并且能够支撑、引领物质力量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反复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给予文化力量建设对物质力量建设保障和引领功能的肯定和重视。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和坚持科学精神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以上四个坚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其基本特点和规律。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方面,始终坚持批判和吸收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坚持开放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现代化,使外来文化中国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又一特点和规律。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遵循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性方针和原则。

五、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注重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能以经济效益损害社会效益,更不能以商品属性排斥意识形态属性,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这是新的实践探索得出的新的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地探索规律、发现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六、发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文化制度上的有力推动和切实保障。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优势前提下,确立起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科学的文化体制机制就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文化服务人民的体制机制。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根本目的,但这个目的不能停留于观念,而是要付诸实践,真正实现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这就需要构建一系列体制机制来予以落实。文化服务人民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文化服务人民、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要建立健全文化促进经济的体制机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文化生产已日益成为当代经济生活和现代化大生产的一部分。电视、电影、出版、音像、文艺演出、体育比赛,乃至广告、信息、传播、娱乐等产业,已发展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越来越大。因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围绕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打造一批文化领域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大幅度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建构和完善促进文化经济发展、提高文化生产力的体制,使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的重要功能和独特优势。

三是要建立健全促进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的本

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在文化生产领域,我们也要更新观念,调整结构,力求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和提升。诚然,文化本身意味着积淀和传承,但如果没有创新性要素的参与和主导,文化就不能充分反映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就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文化创新最终要体现于文化产品的创新,因此,文化生产也必须纳入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体制,使之参与到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之中。文化创新还要充分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敏锐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努力掌握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四是要建立健全加强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要切实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制,为各类文化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将其贯穿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地贡献!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新华社25日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这一决定。

决定全文近2万字,共分9个部分: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和谐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6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是紧紧抓住文化发展这个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加快文化自身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让广大国民特别是文化工作者倍感振奋。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切实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的小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小康。文化也是民生的一部分,关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关心民生的重要内容。同时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富有是人民的共同追求。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要对文化产业给予扶持;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既要发挥城市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给予优先发展,又要兼顾乡村的文化需求,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服务活动,始终把握好文化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导向。

广大人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文化的消费者,还是创造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活来自群众的力量。好多大城市,社区都有例如,书画、戏曲、体育、民间工艺等多个自发性的文化团体,社区的文化活动业很多,据调查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对于这些民间文化的团体和个人,党和政府应当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在扶持的同时加强引导,在规范的同时不断激活,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促使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建设先进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中,还必须把来自民间的群众文化开发好、继承好。

优秀文化要“渗透”生活,这是广大文化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在十七大关于文化的交流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4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4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4个层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要把先进的文化“渗透”于群文活动中,要在群众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加强校外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科学、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起良好的公德意识,从而既满足广大人民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也让他们的综合素养在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

总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根本问题,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7

(上接第1期24页)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 增进社会共识, 创新方式方法, 健全制度保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 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课题,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 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 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 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 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 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 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 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 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三)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激励人民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实际行动, 以热爱祖国和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 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增进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用好红色旅游资源, 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

(四)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评选表彰道德模范, 学习宣传先进典型, 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深化政风、行风建设,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 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4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一)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正确创作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 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 坚持正确文化立场, 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 弘扬真善美, 贬斥假恶丑, 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 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 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 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 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 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 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 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壮大主流舆论, 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 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 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 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 加强舆情分析研判, 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 从群众关注点入手, 科学解疑释惑, 有效凝聚共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 提高时效性, 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 维护人民利益, 密切党群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 自觉抵制错误观点, 坚决杜绝虚假新闻。

(四)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 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 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 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 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 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 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 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 抵制低俗之风。

(五)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 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 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 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 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发展网络新技术新业态, 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 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 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 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 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 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

(六)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8

教育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深入学习,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作用。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推动学校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职业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大课题。根植于中国文化,优秀的文化传承影响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影响职业教育的内容、影响职业教育的地位;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职业教育才能科学发展。职业教育在具备经济功能的同时,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功能。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校园文化为在公民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以及培养紧缺文化人才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基于此,本刊开辟“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栏,探讨职业教育的文化问题,宣传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中的实践,研究在《决定》颁布的新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9

全力推动县域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党的中央全会专门讨论文化的改革发展问题,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讲,是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们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会议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就我县文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一、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我们*****县有海岛金

山寺、*****书院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有北海公园、*****广场等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休闲旅游资源,还有信誉商厦、龙威城市广场等一批饱含都市文化氛围的购物休闲广场,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二)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县城我们*****县高

标准、高质量建设了县图书馆、科技大楼、祥云剧院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新华书店、各类图书报刊亭也配置齐全,还新建了文广新局。在乡镇,每个乡镇都建有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图书室、微机室、活动室也一应俱全,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县每年都举办

“5.18”、“

10、18”、春节联欢晚会等各类专题文艺演出,并依托*****县革命烈士纪念馆、科技中心等,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在乡镇上也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开展 了文艺下乡、主题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群众们也自发组建了秧歌队、锣鼓队等,极大的丰富了全县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文化旅游品牌打出特色。近几年,*****县打出

了以佛教、道教为主线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成功创建了*****海岛金山寺4A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来*****。

(五)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这几年,我们*****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报、*****电视台为主的核心层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文化旅游经营单位、经济效益也逐年看涨,文化产业以逐渐成为了我县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

二、我县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大部分乡镇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而对文化建设较为轻视,只重视满足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忽视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国务院曾明文规定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幅度,紧靠基层政府对文化

建设的投入,并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要,而且由于资金短缺,留不住人才,造成了文化人才短缺。

(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虽初具规模,但乡镇文化设施仍不健全,农家书屋的配置率较低,综合文化站启用率也不高,而且,我县群众的文艺活动只能在广场、小区等地方开展,没有专门的排演厅及排练厅,无法开展大型的文体活动;县图书馆并未向广大群众开放,无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借阅要求。

(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我们*****

县文化人才队伍尚不健全,缺乏有效地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各类文化艺术人才缺乏,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大部分由政府工作人员兼职,缺乏专业人才。

(五)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县文

化旅游事业对外宣传力度不大,有些旅游景点我们本县群众都不知道,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六)文化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我们*****县文

化产业比较单一,仅靠佛教文化等,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且部分旅游文化景点分布较为分散,无法发挥集群产业优势。

三、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并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引起高度重视,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繁荣发展机制。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适时的出台一些列针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积极探索电视台、报社等国有经营性单位的良性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推进文化市场良性竞争机制,杜绝文化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借鉴兄弟城市的文化建设发展经验,取其精髓、去除糟粕,为发展和繁荣*****县社会主义文化打下坚实的体制基础。

(三)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导,着力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吸纳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才,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事业发展组织机构,以便于整合现有人才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

伍,同时,要侧重对乡镇一级综合文化站的人才资源配置,有必要对基层文化人才进行专业的培训。

(四)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应当将*****县图书馆、科技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基础设施全面启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每个社区(村)都应配备建设一处农家书屋,真正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将公共文化形成网络化,形成以社区(村)为基本单位“点--线--面”的网络布局。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10

人民网采访吴团英副部长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总概括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强国论坛“文化强国”系列访谈节目。在祖国的北部有一片神秘并且广袤的土地,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有人说这里大漠荒烟、沙海渺渺,也有人说这里水草丰美、富饶祥和,那么这片神秘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团英同志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为我们谈谈这片神秘的土地。首先请吴部长向广大网友打声招呼。

【吴团英】: 非常高兴来到人民网同广大网友就内蒙古文化繁荣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感谢人民网对内蒙古文化的关心,感谢各位网友多年来对内蒙古文化的关心、热爱和支持,谢谢你们。

[主持人]:吴部长,我们提起内蒙古的风光,给我们的感觉要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么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内蒙古的人民,就让我们想到彪悍、勇敢的蒙古族汉子和勤劳质朴的蒙古族妇女。那么,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您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吴团英】: 非常感谢主持人,您对内蒙古的了解是非常到位的,而且用两句著名的诗来描绘内蒙的风光和人文景观,我很受感动。但我需要说的是,内蒙古的风光现在不只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内蒙古作为历史上的延续,保留了刚才您提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但内蒙古又是与时俱进的,在各个时代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概括地讲,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地域辽阔、风光宜人、物产丰富,这里的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祖国。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这里的人民是最可爱的人,所以我希望大家关注内蒙,到内蒙古亲自去感受一下。

[主持人]:吴部长说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就想到内蒙古看一看。我们知道今年10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内蒙古文化艺术周”,我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呢?

【吴团英】: 我们今年10月8日至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这个“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我们贯以“天堂草原”,为什么贯以“天堂草原”呢?我们大家知道,内蒙古这几年在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草原文化”概念,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总概括,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打造草原文化品牌。这次,我们在北京搞文化艺术周的时候,用“天堂草原”冠名,表明草原在内蒙古,最好的草原在内蒙古,草原像天堂,这是我们一个总的目标设计。

【吴团英】: 另一个事情我们搞了一个“统一打包、集中展示”。在短短七天时间内,我们组织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内蒙的摄影展,一个是内蒙古美术展,同时搞了四台晚会、七场演出,有歌唱会、舞蹈、剧节目。这个文化艺术周在北京推出后是一次内蒙古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我们向首都观众奉献的一个最好的精神食粮,对外展示了我们的形象,弘扬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艺术周在北京举办以后,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反映、热烈的响应,有评论指出,这是内蒙古打起草原文化旗帜,在首都掀起了草原文化热潮。

■自治区政府、各盟市、各旗县都推出特色节庆活动

[主持人]:网友提出说我们知道内蒙古除了有草原文化节之外,还有昭君文化节,我们想知道,有这样一批文化节庆活动,随着它们进一步发展,内蒙古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不同的文化节庆主题在内蒙古文化发展和繁荣过程中都发挥着哪些积极的作用?

【吴团英】: 这些年为了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从自治区政府到各盟市、各旗县都推出适合自己地区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比如有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呼伦贝尔冰雪节等等,使节庆活动成为一种体系、一种品牌,在推动内蒙古文化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团英】: 如果稍加分析,我个人认为至少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是我们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节庆这一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提升了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也以节庆的方式为塑造地区形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我想讲的第三点,就是为创作生产文化精品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机制,以我们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为例,这个草原文化节连续举办了八届,起到了一个遴选精品、展示精品、推广精品的作用。

■大投入 推动精品创作、打造草原文化品牌

[主持人]:您刚才说现在正在打造草原文化节这个有效平台,又说遴选精品、展示精品、推广精品,我们知道内蒙古在创作上还有哪些做法?

【吴团英】: 精品创作始终是我们一个不懈的追求,为推动精品生产创作,我们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制定了精品战略,并一贯加以实施,所以,精品战略是我们推动精品的一个总体思路、总体战略选择,这是一个总的举措。二是,我们加强机制建设,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推出精品、鼓励精品创作生产的机制,比如在影视创作领域,我们提出了影视作品再奖励制度;我们在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重点文学作品扶持办法并加以实施;我们还搞了一个“五个一”工程引导资金,从选题开始抓起,确定了重点选题,从早期开始,在资金、人力各个方面加大投入,予以推动。三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全社会创立了一个精品生产创作的一个氛围,按我们艺术家的话说,建立了“场”,艺术文化繁荣的一种场。这种氛围对整个精品的创作生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一种环境。比如我们经常开作品研讨会,搞个人的作品研讨会、推介会、评介会,大家平时经常互相交流研究,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这种氛围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了。

[主持人]:我们想到内蒙古,总是能想起内蒙古的蒙古长调。但是我们查资料,2005年蒙古长调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内蒙古和蒙古国首次联合申遗,开创了不同国家跨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我觉得类似于蒙古长调这样的非物质文化更像是内蒙古的“草原名片”。您认为在打造内蒙古草原名片方面,我们又做了哪些工作?

【吴团英】: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论将它打造成“名片”也好,打造成品牌也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而且是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选择,所以这一点上我们提出了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这么一个总体构思。

在这方面,为了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我们做的工作大致有这些:一是加强草原文化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演变规律。比如我们在最近这两年提炼了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并把这一核心理念当做一个基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体现到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打造具有草原文化风格、草原文化气派和草原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提出了草原文学概念,提出了草原画派概念等等。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提炼,为草原文化品牌的提升、塑造奠定一个雄厚的基础。同时,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各个领域都要突出草原文化的特色,使草原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品牌。最近,刚刚结束的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我们胡春华书记在做党代会报告的时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

■内蒙古文化作品遍及五大洲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草原文化,现在我们国家积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战略,那么,您刚才又提到草原文化非常有特色,您认为应该如何实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内蒙古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做法?

【吴团英】: 推动草原文化走出去,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战略之一。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很多的文艺团队经常到国内外进行演出,进行交流,内蒙的文化人、内蒙的文化作品可以说遍及五大洲,在各个地区都有我们文化人的足迹,都有我们文化人的身影。

以最近为例,在我们刚刚提到的在北京举办“天堂草原”文化艺术周期间,我们同时在国内外有几个大型团队在演出。比如当时在美国有我们的无伴奏合唱团在那里演出,在欧洲有一个青年团在那里演出,当时在广州,我们有一个舞剧“诺恩吉雅”在演出,在北京有我们的文化艺术周。在北京文化艺术周期间,有一个现象在我们内蒙古历史上是少有的。我们在那几天,同时在北京每天有四个节目在展演,有两个展览,同时有两台晚会在这里展出。所以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到国内外,我们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我们主要做法是什么呢?一是,我们同周边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的协议,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同蒙古国、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等。二是,我们通过国外各国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流,特别是经贸交流过程中,也加进了文化交流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这几年探索通过市场方式推进文化走出去,这方面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也尝到了甜头。比如内蒙古杂技常年在国外演出,被国外都认为是蒙派杂技,我们的无伴奏合唱团长期在欧美演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草原书屋”工程走在全国前列

[主持人]:我们强国论坛有网友提了一些问题,我们看一下。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内蒙古如何合理分配文化资源,以保证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充分提供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咱们内蒙古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未来的思路吗?

【吴团英】: 感谢这位网友关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个人感觉,无论是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成果,并且亲自参与到文化的创作和生产当中,这是衡量我们是否能建成民族文化强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些年来,我们围绕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我们推出的“草原书屋”工程,这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我们实施“草原书屋”工程的时候,全国的农家书屋工程还没有开始搞。我们记得我们1997年就开始搞,因为这个引起了包括《人民日报》的重视,《人民日报》当时把我们“草原书屋”工程用头版头条长篇幅地做了报道,作为重大成绩。还有我们的“村村通”工程、“电影放映工程”等等,还是都取得一些成效。

正像这位网友提出的,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首先我们欠帐比较多,内蒙古经济是这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前些年还相对落后。但即使快速发展了以后,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无论是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撑还是不足的。

再加上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员稀少,这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了很大的难度,任务量非常大。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但好在我们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主要是想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的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文化事业 从“大”到“强”

[主持人]:吴部长,刚才谈了这么多内蒙古在文化建设上的成就,您也主抓文化建设这么多年,我们想知道在文化建设方面,您有哪些体会,您有哪些经验和大家分享?

【吴团英】: 主持人提的问题很好,要说感受,应该是很多,也想说很多的话。但说实在的,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也不知道三言两语能不能概括起来。但是我自己体会最深的还是这样几条:一是我们目标明确,我们2003年就提出了实施“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去年我们又确定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这种目标的确立对于凝聚人心、提振士气、加快发展,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由大变强。

【吴团英】: 对。我们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路径选择。早在前年,我们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同志,他就提出了要探索加强民族文化改革发展之路的问题。这种路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次学习六中全会《决定》,其中一条就是中国提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对于我们民族地区来说就是要探索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之路。这个路径的提出和选择,对我们应该说是一个战略层面上的感受。这个路径提出来以后,它有很多内容、很多具体的思路、措施来支撑。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在改革方面,我们提出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在组建出版集团的时候,我们甚至提出了“一团两制”的思路和举措,而且按照这个思路在进行。我们推动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把乌兰牧骑真正在基层担负着向基层提供文化服务,又是一种民族文化服务的乌兰牧骑,我们不仅保留了事业单位,而且把它纳入了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全额拨款。

[主持人]:这是文化事业。

【吴团英】: 这是文化事业改革方面。文化产业方面,我们又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和思路,而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行跨越式发展。

【吴团英】: 还有一个,刚才我提到了,我们提炼了草原文化的三句话的核心理念。我们提炼之后,不仅把核心理念纳入到文艺创作体系当中,而且我们把它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我们认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同一个地区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实效、更有针对性。鉴于这种思路,我们有意识的把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践行当做民族地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我最近注意到北京刚刚提出“北京精神”,交通部又提出“行业精神”,我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也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经过这样一个探索,现在总结起来,走出了这样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品牌与效益共赢的文化发展道路。

■“十二五”计划实现文化经济总量1000亿的目标

[主持人]:我们回顾了过去,阐述了现在,我们也展望一下将来。我们知道,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内蒙古在“十二五”文化建设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呢?您对未来内蒙古文化建设的态势和目标有哪些期待呢?

【吴团英】: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一年,我们在去年开始也着手制定内蒙古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今年上半年已经正式颁布实施。我们在这个文化发展纲要中,对于内蒙古文化的未来、目标、走势都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原则和指导思想。根据这个规划,我个人对于内蒙古文化未来发展充满很高的期待,而且也相信这些目标会能够实现。

我们这个目标是什么呢?概括地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把内蒙古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一个“大”字到一个“强”字,虽然一字之变,但内涵是完全不同的。目标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举例来说,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取得明显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再一个,我们各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要有一个显著的提升,公民总体文化素质的提升,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的落脚点。

还有一个,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我们在规划当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期间,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要达到4%。那么,4%是什么概念呢?按照内蒙古经济现有的规模和“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速度来测定,4%至少绝对量要达到一千亿。

我们“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有一个快速发展,我刚才提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基本标志是什么呢?年均增长28%,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5个百分点,高于自治区经济增速11个百分点,总量在全国占到了第17位,在各省当中。GDP的比例在全国占到第19位,所以这个目标,我们对“十一五”发展是很满意的。但有一点,我们虽然经过快速发展,但由于基数很小,到“十一五”末期间,文化经济总量才达到150亿,占GDP的比例才1.31%,远远低于全国文化产值占GDP的平均比例水平。

由150亿达到1000亿,由1.31%的比例上升到占4%的比例,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单纯靠我们现有的150亿的存量几乎不能完成,但我们为什么要提出4%的目标呢?还是有根据的。根据在哪里呢?一个是我们原有存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个新增部分,很大一块。我们在制定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25个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比较大的产业园区有一家就投资达到100多亿,加起来现在投资额有400多亿,这不包括我们的盟市和旗县自身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投资规模,所以我们还是有信心完成1000亿的目标。

■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当代草原文化的优秀代表

[网友不知如何]:什么是草原文化?与平川文化有什么区别?

【吴团英】: 感谢这位网友提出了一个我们始终非常关注而且非常愿意回答的一个问题。关于草原文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一些学者提出这个概念,并进行研究。但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把草原文化从游牧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都是一些民族的民俗、历史的角度。草原文化从外延和内涵上来讲,同游牧文化大致是等同的。

我们研究草原文化,提出草原文化这个概念,大致是从2004年开始,我们申请成立了一个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叫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我们在这个工程的统领下组织国内各地的学者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我们这个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我们把草原文化当做一个独立的学科对象进行研究,而且把草原文化严格置于中华文化框架下进行研究,这是我们研究的。在这种思路下,我们先后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和主张,比如我们提出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我们提出草原文化同中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提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一些基本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学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有人甚至提出,草原文化的提出,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史学观,最有创意的文化理论。

那么,什么是草原文化呢?我们认为草原文化就是世袭生息繁衍在中国草原地区的部族、民族、民族族群相继创作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稍微展开一点来讲,重点是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在生产生活方式之上的思维方式、观念、思想、核心是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按这就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草原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从不同角度,学者们归纳研究了20多个很多各种特点都有道理,但是基本的特点,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它是历史悠久的。内蒙古这个地区从远古开始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我们首府呼和浩特的东北有一个大窑村,大窑村就是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所在地。大窑文化遗存至今有大约70万年的历史,留下来的石器非常多,很有代表性,被学者认为是当时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石器制造厂,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间,东北又出现了札赉诺尔文化,它的遗址中发现的头颅骨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一万年左右,蒙古人种是什么概念呢?是世界三大人种之一,中国除了南方少数几个民族之外,包括我们整个汉族和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从人类学上讲都是蒙古人种。我们的红山文化至今有五千年的时间,在文化史上非常有影响。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红山文化的内涵表明内蒙古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也走在中华文明的前列。苏秉奇先生的说法,他根据红山文化提出,这里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我们说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就是从我们的大窑文化、札赉诺尔文化、红山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遗存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很重要的特征,草原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创造主体是多元的。比如秦汉时期,表现为匈奴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为鲜卑文化;唐宋时期,表现为契丹文化;到元代,表现为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当代草原文化的优秀代表。蒙古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也预示着草原文化的未来方向。

【吴团英】: 第三个重要特征,草原文化在建构形式上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它这里头既有民族文化,又有地域文化,又有游牧文化,又有农耕文化,又有历史文化,又有现代文化,它有很强的包容性。从第三个特征中可以回答这位网友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草原文化同平川文化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类别的划分,现在常用的社会制度来划分的,比如封建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用生产形态、生产方式来划分,比如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游牧文化等。还有用地区来划分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我们草原文化主要是一个地区文化,所以我们对应的概念往往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在这里也是一个黄河流域这个地区的文化,长江流域的这个地区的文化,而不是说黄河的一个大河形态的文化。因为它是一个地域文化,我们没有把草原文化简单的同生态联系起来。如果以生态文化的话,我们可以说大河文化、海洋文化、高山文化、森林文化、沙漠文化等等。在草原文化中,有没有生态内容呢?有,生态内容占有重要地位。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但是这不等于说草原文化就是一种生态文化。所以,不能把草原文化简单的同山川文化、森林文化相比较。如果这样的话,草原文化跟平川文化应该是能够区别开来。

■发展文化 既要重视 又不能人为地拔高

[网友天南1号]:请问嘉宾:现在有的地方利用文化创意等名义圈地,或者进行其他的商业活动;还有的地方发展文化出现大跃进式的发展,就连一些小镇自身没有条件,但也跟风进行创建文化产业园之类的举动。请问弘扬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防止文化泛滥、文化走样的情况出现?

【吴团英】: 这些年随着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各级党委政府包括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文化,也带来了对文化投入的热情和激情,社会资源有相当一部分从这里转移。这对文化的繁荣发展,包括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是一件好事。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对推动整个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正像这位网友提出来的一样,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像他说的圈地,或者是以打造文化的旗号,谋的是其他方面利益的这样一些问题。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好事,但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就像我们当时推动市场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一样,这也是一个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但对这种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它正常就不关注。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吴团英】: 具体讲的话,第一,处理好跟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过去发展文化的时候,主要做法是什么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始终是经济的配角,搞文化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经济。现在我们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目标,文化在四位一体建设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又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的方针,在这个方针中,文化又在一定领域范围内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不能把文化简单地摆在一个经济附属的地位。这是我们文化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再一个,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尊崇文化规律。文化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一个积累过程。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发展比经济的发展可能更需要更长的历史积累、历史的过程。所以,我们避免和坚决防止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搞大跃进,搞一哄而上。

还有一点,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坚决防止把文化当做一个产业化。有一部分文化可以通过产业方式推动,把它做成一种产业。但是整个文化就不能当做产业。所以,把文化利用产业化的口号来推动文化发展是错误的,也是不适当的。

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在推动文化发展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文化的地位作用。但也要防止从理论到我们的思维以至我们的意识,防止文化决定论的观点。文化决定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文化在经济社会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一方面要重视,一方面不要人为的去拔高。如果把这些问题从理论、理念和思路方面都解决了,我们肯定能走出一个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道路。既把文化做大、做强,又要防止不该出现的一些东西。

[网友藤树]:【E政建议14654号】内蒙传统草原文化的瑰宝“呼麦”,已被蒙古国申请遗产,说明地方上对草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能否成立专门的机构对草原文化进行保护?

【吴团英】: 我非常赞成这位网友通过人民网E政广场这种形式表达对草原文化的关注、表达对草原文化的热爱。我想需要澄清的是,“呼麦”在申请世界遗产过程中,不是由蒙古国申请的,是由中国政府申请的,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中国政府对草原文化的重视,表明世界文化机构对草原文化的重视,也表明草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性。中国政府、联合国都重视,包括这位网友也很重视,说明我们“呼麦”本身的内涵和魅力还是足以应该跟世界其他民族创作的文明一样,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在保护草原文化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一方面,我们是收集、整理、挖掘一批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另一方面,把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融入到整个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当中,融入到文化园区建设当中,融入到旅游文化建设当中。我们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建设与旅游建设要进行深度的结合,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当中发挥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通过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以及各种方式,使历史上优秀的草原文化传统融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我记得乌丙安先生说过,鱼必须放到水中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让传统优秀文化真正的保护起来的话,就是让它重新注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这才能是活性的东西,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当然,政府制定一个文化保护计划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自治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当中,专门提出要制定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的十年规划,正在着手制定当中。这个规划确定以后,在实施以后,我相信在这方面也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草原文化崇尚简约纯净 正是现代人需要追求的

[网友就爱舒克]:草原文化中有许多亮点与现今世界主流文化时尚相容相一致,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吴团英】: 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草原文化亮点的肯定。草原文化确实有很多亮点,其中这种亮点主要表现在与世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地方。比如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中提出之一,叫崇尚自然。这是草原文化、草原民族历来践行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特征,它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种方式中,他们是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把人置于自然的整体当中去看待。草原民族虽然没有提出一个生态文化的概念、生态理念。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用自己生活方式,践行了一个正在倡导的生态理念、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有人讲,我们解决现在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的时候,应当从草原民族的历史中、草原民族的生活当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还比如我们草原民族崇尚简约,这种简约也是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倡导的一个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真正你从内心中相信一种简约,并心甘情愿的过着这种简约的生活,你才感到生活自然的美,从内心中得到一种生活的快乐。现代人有紧张感、浮躁,甚至有一种抑郁、焦虑,这有多种因素组成的。但其中不可回避的一种就是心中没有简约的东西,他们追求的过于奢华、繁华,实际违背了人的本性。我记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先生有一个故事,他到市场看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不像普通人看我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而看的是什么东西是我不需要的。一个人懂得需要什么是一个聪明,懂得不需要什么是一种智慧。我们草原文化中崇尚简约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符合人性,也是智慧的表现,是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应当认真研究和加以弘扬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东西比比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一个一个的再举例说明。希望感兴趣的网友,能够关注草原文化、研究草原文化,走入草原文化这个文化的盛典,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当然,我也希望做民族文化、做草原文化的朋友们,在坚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个理念和这样一个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学会观察、适应与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方式把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东西表达出来,使它融入到最先进的时代文化潮流当中。

上一篇:村(社区)2011年度“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下一篇:雨中即景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