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2024-10-25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精选9篇)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篇1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潘恒2009330040 09国政0班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十七大所确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这一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表示坚决拥护,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未来前景充满了胜利的信心。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深刻领会、正确把握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尤其是各级地方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应带头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学习贯彻中努力做到把握一个主题,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

把握一个主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所提出的会议主题,就是我们今后工作中所要把握的主题和坚持的方向。能否把握住这一主题,是关系到我们今后到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完成什么任务、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胡锦涛同志的这一科学论断,已被29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证明,并由此再次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抓住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贯穿于十七大报告始终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因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因此,明确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就要坚持把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我们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就是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出新的辉煌。

突出一个重点。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胡锦涛同志的这些论述,在指导思想上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我理解,这就是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同时,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证公民合法权益,从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因此,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各级地方人大,应义不容辞地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设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点,当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搞好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努力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具体工作中,要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事关发展全局的关键事项、关键环节依法实施监督;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紧紧围绕关心民众、关注民生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实施监督;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重点,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依法实施监督。为了增强监督的实效性,还应努力做好结合文章,即把人大监督与信访办理工作相结合,把人大监督与决定重大事项相结合,把人大监督与代表议案办理相结合,把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突出监督重点,搞好监督结合,进而更加坚定地坚持正确方向,强化发展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和谐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强化创新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强化民主意识。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各级地方人大任重而道远。而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设作出贡献。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篇2

一、切实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下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规定, 村民自治是在我国农村推行的一种社区制度,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委员会既不是一级政府, 也不是任何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或者是下属机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规定, 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是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然而, 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中却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一一解决。

1.《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立法的前瞻性与农民素质滞后性的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宗旨是实现村民自治, 由村民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处理村里的具体事务, 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内涵无疑是美好的。然而, 要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人群来执行。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法制观念相对淡薄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他们往往受小农思想的束缚, 难以站在全局的高度, 从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 加之他们祖祖辈辈同居一村, 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宗族观念较强, 致使《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受阻。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村民的民主法制观念不强, 自治程度不高, 不会、不能、也不善于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2) 村民自治与党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问题。是否有必要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应如何实施?农村党支部是不是基层领导核心且应如何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这是现阶段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 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 首先, 由于现阶段农民的民主意识较差, 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重视选举的情况, 加上农村中较为浓厚的宗族观念和黑社会势力的影响, 造成难以从村民的民主选举中选出真正合适的村民代表;其次, 村民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村官”的腐败还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第三, 个别地方的村民委员会实际被村党支部取代, 有名无实, 村民委员会的合法地位没有得到保障。对于第二个问题,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有明确规定, 在村民实行自治条件下, 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仍然有不少村委会委员和一些村民认为, 当前村党支部已经不可能或者不应该成为领导核心。更多的村民则认为村民委员会就应该是村里的核心, 因为村民委员会成员是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围绕村党支部对村委会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 就出现了四种倾向:一是在实际工作中村党支部“越权”而村委会退缩, 即所谓“党”强“村”弱型的相互冲突;二是村委会“越权”而党支部退缩, 即所谓“村”强“党”弱型的相互冲突;三是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强”相争型的相互冲突;四是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弱”相遇型的瘫痪放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 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事实上, 无论是单方面强调村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或只要求村民自治而去否定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都是不对的。因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作为法规, 就必须贯彻实施, 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容置疑。但关键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使这两者实现协调一致, 在工作实践中找到一条实现村民自治与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并以此去推进中国基层民主化进程。

2.明确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功能定位, 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从功能角度看, 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 舆论引导, 监督指导。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领导功能。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政治领导功能具体包括: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以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保证国家宪法及其它法律在本地区的实施;领导和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支持和保证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向村委会推荐自己的优秀分子担任领导者, 维护党的利益和威信。

(2) 利益表达功能。村党支部在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土地和山林湖塘承包、公共福利事业建设等涉及群众利益的村务管理事项方面, 有义务向村委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保证农村利益分配原则和利益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

(3) 监督制约功能。村党支部的监督制约功能主要是对村委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的行为进行政治监督及法律监督, 并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按照多数村民的意见和要求, 通过支部决议, 对村委会执行村民授权和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行为, 进行必要的监督, 并对村委会出现不当行为时给予指正, 以促使村委会对错误决策能及时纠正。

3.通过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并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1) 分工机制创新。首先, 从工作内容上将二者分开。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以下简称《工作条例》) , 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及计划生育等工作。村委会分管村民事务。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 村委会的职责有: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它经济, 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它财产, 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调解民间纠纷, 协助维护治安, 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等。其次, 从工作机制上使二者协调。村党支部履行中央工作要求, 发挥其国家政务推行者的角色功能, 而村委会则必须配合村党支部搞好国家政务的完成。在村民事务上, 村党支部则作为监管人的角色, 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制约、帮助。通过二者的分工明确, 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就得到了实现。

(2) 监督机制创新。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机制是实现其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当前, 在实际工作中应着重建立以下五个制度:一是干部述职。由村党支部牵头, 定期主持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联席会议, 听取村委会成员的述职和述廉报告并认真开展评议。村党支部要将评议的内容、过程、结果向全体村民公开。二是公开质询。村党支部可以就村委会的某项具体决策或村民关心的问题召开质询会, 向村委会成员提出质询, 并要求给予答复。三是干部财务审计。由村党支部牵头, 定期对村委会的财务开支、村委会成员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 并将结果向全体村民公开。四是民主评议。由村党支部召集并主持会议, 对村委会成员进行民主评议。五是启动罢免机制。村党支部可以提出罢免案, 或由村党支部受理村民对村委会的罢免案, 并按法定程序启动。通过监督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使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具体有力的体现。

(3) 指导协调机制创新。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核心作用还应体现在其对村委会工作的指导协调机制上。从实践中群众首创的经验看, 主要有以下机制:一是两委联系会议制度。凡涉及村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应提出初步议案, 提交“两委”联席会议讨论, 并拟定初步决策方案;也可在村党支部书记主持下, 由“两委”联席会议直接提出初步决策方案。然后将初步决策方案向群众公布,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经党员大会讨论后, 由“两委”联席会议形成决议, 再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 经讨论、完善和表决后形成正式决策, 付诸实施。二是审查权制度。村委会的决策形成后要向村党支部汇报, 由党支部进行审查是否违背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党的政策后才可以实施。三是村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村委会每月应向村党支部报告一次工作情况, 年中和年底分别作一次半年和年度总结报告。

(4) 舆论引导机制创新。舆论引导是村党支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其对村委会领导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定期对村两委成员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 全面提高民选“村官”的素质。如在依法民主选举中, 有相当一部分民选“村官”从未当过干部, 虽有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也想为村民办点实事, 但苦于缺乏工作经验, 往往事与愿违, 出力不讨好, 因而必须加强培训、教育和管理, 特别是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基本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领导经验和领导艺术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领导水平。二是建立农村干部培训考核评议制度。对两委成员进行培训后, 在选举时负责向村民大会提供参训人员的考核评议结果。三是善于引导村里的舆论。经常性地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 对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领导。

(5) 工作机制创新。要实现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 村党支部就需要转换领导观念,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理论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经济管理素质、创新素质, 通过改进工作方式, 不断提高“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2]

二、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法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现状[3]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我国《选举法》 (修正案草案) 明确规定,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此举意味着我国选举制度将迎来重大改革和完善, 意义重大。这是继国家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社会和谐。应该说,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能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 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 在民主制度改革显著进步的同时, 人大制度在农村基层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

(1) 人大代表与选民缺乏紧密联系。我国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然而, 在开始选举前, 候选人既没深入到群众中去, 也没开展竞选演说, 很多选民直到选举时才知道候选人是谁, 选民往往是在根本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下进行投票。

(2) 各级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和程序存在缺陷, 候选人产生过程中往往缺乏透明度。即是说, 在实际操作中, 人大代表候选人基本上都是由组织提名的, 且候选人的酝酿程序缺乏透明, 他们是否符合选民的意愿很难得到保证。这样产生的候选人容易使一些代表认为, 他们的当选是组织的安排而不是选民选举的结果, 从而缺乏对选民负责和加强与选民联系的意识。此外, 我国现行的法律也没有对人大代表竞选做出规定, 因此, 一些农民在自己独立参与人大代表的竞选中常常遭遇到个别领导干部的阻挠。

(3) 乡镇人大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乡镇人大与乡镇党委的关系不清。有的乡镇人大成了乡镇党委的办事机构, 没有完全行使乡镇人大自己的职权, 致使人大的最高权力机关地位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工作不到位, 法律出台相对滞后。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开展工作时, 往往处于既易失职又易越权的“两难”境地。三是乡镇人大未能真正行使监督权。因此, 乡镇人大的监督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保障农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建议

(1) 不断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依法保障农民参加各级人大选举并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要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认真审查各选举单位是否按照比例足额选出农民代表, 坚决杜绝少选农民代表的做法, 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宪法》意图。

(2) 继续完善选举程序, 建立适应现阶段农村实际的选举制度。通过加强选举知识的教育, 使选民和代表掌握必要的选举方法、技能, 如选票的填写, 议案、质询案的提交等。这对于新选民、新代表来说是入门教育, 使其很快进入角色, 对老选民、老代表则是继续教育和强化教育。让群众珍视自己的民主权利, 以大局为重, 以集体利益为重, 将选票投给真正在德、能、勤、绩几个方面都表现不错的人。同时, 应对拉选票的行为、贿选的行为进行公开的谴责、曝光, 并诉诸于纪律乃至法律使其得到制裁。如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过程中, 应向全体村民公开村民委员会人选的条件, 由村民酝酿提名候选人, 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酝酿出村民代表后, 再由村党支部委员会研究确定。并应当让候选人与选民见面, 进行对话交流, 让候选人直接向选民介绍自己, 为自己竞选创造条件, 也就是说, 真正把权利交给村民, 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切实把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和进行民主管理的村民选举出来。

(3) 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实际情况的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首先, 村民代表应当定期向村民报告其工作和活动情况, 并将群情民意上报, 同时还应及时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上级决定, 从而便于接受村民监督, 而不只是“去开会的”代表。总之, 从候选人的提名到代表的产生、参政议政活动及其罢免等每个环节都要便于选民了解、参与和操作。并将这些要求和程序形成制度。其次, 建立人大代表公示制度, 畅通代表联系选民的渠道, 以利于人大代表增强联系选民和执行职务的自觉性。

(4) 强化乡镇人大的职能, 使乡镇人大工作能在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民主法制建设是人大工作的根本任务。而乡镇直接联系村社, 即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乡镇人大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所在。因此, 乡镇人大既应切实履行职责, 又要为农民群众的民主诉求提供法律保障、法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第一, 积极发挥乡镇人大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中的舆论导向作用。通过普法教育, 在农民和农村干部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培育法治精神和法律素养, 逐步形成崇尚法律、信仰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风尚, 进一步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以及依法履行各项义务的自觉性, 进一步提高农民理性合法地表达各种利益诉求的能力, 从而维护农村稳定。

第二, 积极发挥乡镇人大在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中的促进作用。首先, 应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凡是乡镇党委作出的重大决定、决议, 乡镇人大都应认真学习领会, 及时贯彻到人大工作中去。特别是对乡镇党委作出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决策, 以及有关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重大决议, 乡镇人大都应充分运用自身的机制和方式、方法, 自觉地把党委的决策和主张转变为群众的意愿, 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贯彻执行, 保证乡镇党委战略目标的实现。使乡镇人代会更好地成为代表履职的平台, 成为民意表达、民情沟通、民主决策的场所。

第三, 积极发挥乡镇人大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监督保障作用。围绕建设新农村主题, 以推动“民主法治村”建设为目的, 开展法律监督, 确保《宪法》以及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一是要做好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监督, 加强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 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民主意识, 严厉查处侵犯选民民主权利的违法行为, 确保他们真正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二是要监督村级事务的制度建设和落实, 加强对村规民约和与村民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审查, 对一些违法的村规民约要及时指出并建议修改或废止。三是要加强对我国《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 使各项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四是要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 针对政府的重要工作和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通过组织农村人大代表开展视察、调查研究等形式, 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反馈, 跟踪督促整改, 并可将带有共性的问题提交代表大会审议, 增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 促进乡镇政府的依法行政。五是要加快对涉及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议案和建议的办理, 健全和完善督办机制, 加大督办力度, 切实解决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4]

参考文献

(1) 林书设, 范功强.加强基层民主法制教育, 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J].中共福建省大田县委政法委, 2006.

(2) 尹中卿.人大研究文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3) 张富良.政治文明进程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农民民主政治权利和权力的实现为视角[J].宁波党校学报, 2004, (04) .

近代社会民主与法制 篇3

[知识整合]

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1.英国——君主立宪制。通过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推翻了斯图亚特封建王朝,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法国——民主共和制。通过1789—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波旁王朝,颁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典》,以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3.美国——联邦总统制。通过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发表《独立宣言》,独立战争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共和政体。开创了民主制度的先河。1861—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共和政体进一步完善。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4.日本——君主立宪制。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5.俄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在反封建斗争中产生的,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资产阶级民主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而不是广大人民能够充分享有的民主,所以说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苏联:1936年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东欧国家:二战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一)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开端。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开始。

3.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真正民主政治的主张。

4.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在中国建立的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③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

(二)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体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纲领,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5.1945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

近代民主政治的特点:①探索阶层、阶级的广泛性。②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③先后尝试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方案。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案都在中国行不通。④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⑤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变的历程。

四、中国现代的民主历程

(一)建立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了主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开始建立。

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破坏

“文革”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了践踏,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损失。

(三)完善

“文革”后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通过新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四)特点

建立—破坏—完善。

(五)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①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⑧我国应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学法导航]

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其实现的方法是革命或改革。

本专题的重点: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形式。②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③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历程。

[巩固练习]

1.列举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法律文献。

2.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是什么7以后资产阶级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又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结果如何?请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形成了哪些政治制度?

(3)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答案:

1.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法典》等。

2.(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逐渐由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转变。

(2)略。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篇4

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当前经济繁荣、综合国力强大、人民生活富裕。随着国家的发展,有一些不好现象伴随而来,如法制体制跟不上,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乘上升趋势;人民的道德素质乘下降趋势;贫富向两极发展;一些少数民族不法分子扰乱社会等。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1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必须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2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和侨务政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进一不形成各民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社会政治局面。

3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

21世纪头20年,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又是“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在“矛盾凸显期”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最主要、最普遍、最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能否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宜梳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逆。要坚持按照“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把握和遵循预防为主原则、力争主动原则、关心群众利益原则、教育疏导原则、民主法制原则。着力建立健全矛盾疏导化解,使协调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4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篇5

15.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材料解析题

9.(2013·湖北鄂州·37)(9分)追求民主与法制,反对专制与独裁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不

懈追求,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各国人民为追求民主与法制就进行了许多的尝试与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材料二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的宪法(1787年宪法),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材料三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但“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对于推进新时期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2分)

(3)回答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及原则。(2分)并举出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例。(1分)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趋势,(1分)并谈谈对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启示。(1分)

【答案】(1)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2分)

(2)三权分立(或民主共和政体)。(2分)

(3)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分)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分)重大成就:1982年新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任答一例)(1分)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篇6

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新农村建设应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项要求。其中“管理民主”排在最后,但是意义深远,要实践宪法所规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及坚持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都离不开基层民主尤其是农村民主法制的建设。

“管理民主”是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充分依靠民主法制管村。在领导方面,要求建立起具有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制度方面,要求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包括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等各项机制。在社会环境方面,要求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要达到上述要求,切实以民主法制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了解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现状。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及农村经济的日趋增长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愈加深厚的土壤。生活上富裕起来,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也随之增强,很多农民不仅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更积极参加村务的管理、决策,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主权利。《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形成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体系,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日益加强。

然而当前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等。这不仅与我国农村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笔者通过调查认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个别村干部民主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有些村里甚至还存在着诸如家族势力这类封建官僚风气的残余。在这些村中,民主法治思想一般扎根不深,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多流于形式,在极个别案例中,甚至连一些必要的形式都是缺失的。

二、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虽有很大提高,但是行使民主权利的水平有限,懂法不深,运用法律能力不够。目前,我国民主法制的宣传力度较之过去有大大加强,村民们耳濡目染,在意识上自然有所提高。但是实践中暴露的问题提示我们,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素质仍然比较低,他们对法律即便知道并信任,仍难以有效运用。如在一些村中,村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比较强烈,但是限于法律素养低,他们采取了不当的途径进行表达,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认同是民主的实现,恰恰相反如果由此而引发**,那将是对民主极大的危害。再如新《信访条例》实施以来,村民对它的知晓率很高,但是工作人员在接访中发现到很多村民并不十分了解条文涵义,还弄出许多误会,可见对法律的一知半解还是不能切实地保护好农民权益。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民主制度不够健全,对于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无章可依的情况发生。现在,我国农村的民主法制框架已大致形成,但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还缺少规范,地区间民主建设的发展情况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发展较好的地区在不断的经验总结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民主管理道路,但还有很多地区因为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将民主制度束之高阁或只是排演形式、走过场。

四、个别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廉洁问题还制约着农村民主制度的建设。实践中有些村干部因忙于行政事务,不注重政策法律学习,因急于求成而不注意方式方法,作风粗暴,引发了很多干群矛盾。还有些村干部私利当先不惜牺牲群众利益、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滥用职权。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造成了群众对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信心的丧失。

分析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制度建设匮乏、民主法制观念薄弱或村干部腐败现象孳生等单纯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带动起政治文明的建设。针对此种原因,笔者做出如下思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民主法制管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一、实现以民主法制管村需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进行,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精神、物质两方面环境的改善。我们知道上层建筑离不开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依靠经济的发展来带动。一方面以民主法制管村是走向新农村的所必备的因素,另一方面只有新农村得到全面发展,我们走民主法制管村之路,才能走得长、走得好。

二、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必须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只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坚强的领导支柱,新农村建设才能得到持之有效的开展。

三、完善民主机制,促进各项民主制度法律化、规范化。

(一)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实行村务公开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运作。凡是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凡是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全公开、真公开、实公开、早公开,真正解决问题,真正使群众满意。同时,各地农村都应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把村务事项从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延伸。

(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村委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亿万农民群众开展民主实践活动切实有效的场所。因此,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要依据党的方针政策,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组织全体村民结合实际讨论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明确提出对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并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村民行为,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民“一事一议”正在逐渐成为各村商议筹资筹劳、兴修水利、维护公路等公益事业的主要方式。因此,不仅要明确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而且要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必须按照决策程序提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实行民主决策,而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同时,也要尽快建立相应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四)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加强财务监督是村务管理的核心,因此,各地农村应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普遍设立村民理财小组,具体负责对村财务收支监督,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要积极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不仅要把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而且,评议结果要和村干部的使用和补贴标准直接挂钩。

四、继续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懂法、用法的水平。伴随经济发展,农民学法用法的需要会逐渐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需要。针对我国法律、法规众多,农民法制意识普遍淡薄的现实,我们的普法重点应立足于与农民关系密切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如《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信访条例》等。只有农村整体法制氛围的日益浓厚,我们的民主制度才能通过法律途经有效实践、一些农村封建腐朽的政治风气才会消失。

五、积极引导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我们这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农业大国,发展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国民主法制的发展历史表明社会化服务组织不仅是社会实现合理化管理的理想组织,更是培养民主法制观念的摇篮。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不仅能够有效节约资源,更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经。如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等都是目前我们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切入点。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篇7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经济文化型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低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地方特色旅游对于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打造地方旅游特色品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织金实际,浅谈怎样发展地方特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织金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织金位于贵州中部偏西,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县城距省城贵阳157公里、毕节144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米,县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气温14.1℃,年降雨量1436毫米,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辖32个乡(镇)、561个村、28个居委会、4810个村民组;2010年末总人口 108.62万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62亿元,同比增长14.6%。财政收入8.52亿元,粮食总产量32.58万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22公斤。

织金历史悠久。秦属巴郡,汉属牂牁郡,为仡佬族世居之地; 晋以后彝族入主,至唐为晖州;宋、元、明为毗那;清为平远州;民国三年改称织金。晚清重臣织金人士丁宝桢、1

矿务大臣谌湛溪、地质学家丁道衡等,曾以各自的政治远见、学术造诣、参政业绩而蜚声海内外。其中: 晚清名臣丁宝桢以智斩安德海、治理黄患、修复都江堰、改革盐政等名震国内。文物古迹甚丰,山、水、洞俱佳,199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境内古寺、古墓、古桥、古塔等112处,县城内达70多处,其中,位于县城中心的财神庙和三甲保安寺极具历史价值,正申报“国保”。

织金是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道路交通便利,人文环境和谐的旅游大县。借助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东风,创新政策支撑,抢抓机遇,把旅游业作为织金继煤炭产业之后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抓,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建立投入体系,探索建立优惠政策,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实现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提高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使织金县从旅游资源大县转变为旅游经济强县。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25.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95亿元。2010年,接待旅游人数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的5%。旅游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市排名第10位。力争“十二五”期间,接待人数达到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亿元以上,旅游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8%以上,旅游经济总量在全省县市排名第8位水平。

二、创新管理目标,打造地方特色旅游

为实现“五年内将织金建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启动织金古城、官寨古镇、织金大峡谷、营上古寨、桂果大瀑布等特色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推进织金洞5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着力打造织金古城、官寨古街、龙场营上古寨、官寨小妥倮民族村寨、大平乡群建苗族村寨、茶店乡红艳村民族旅游村寨等一批乡村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示范精品,重点培育农家乐星级示范户100户以上,挂牌农家乐、乡村旅舍500户以上。力争新增A级旅游景区3家,新增三星级宾馆酒店5家,旅行社2家。国际展览中心1个、国际会议中心1个,乡村旅游景区6个、现代农业观光园1个。加大织金洞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起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织金县城成为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建立规划衔接机制。一是坚持跳出旅游抓旅游,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聘请一流旅游规划机构来进行规划,把规划做细,将现代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搞好县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旅游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实现产业之间深度融合、良性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区域协作、合理布局,重点在产业导向、资金投向、政策引导等方面出新政策,引导和支持跨行政区域、跨行业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互补、产品互动、客源互流、双赢互惠。二是以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为突破口,以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对织金洞景区管理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适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

(二)加快旅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兼并、拍卖等方式,推动饭店、旅行社、旅游运输、旅游购物商店等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旅游企业集团和经营合作网络,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支持、发展上市旅游企业。

(三)打造精品旅游品牌。积极打造国家5A级景区精品旅游品牌,改变织金洞景区旅游项目单

一、品牌推广滞后的现状,充分发挥织金洞在全县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重点打造以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为龙头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以织金古城、官寨古街等为龙头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官寨红岩、桂果镇为龙头的乡村生态旅游品牌,以鱼山、织金烈士陵园为龙头的红色旅游品牌,把织金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文化溯源、休闲避暑、红色旅游、爱国主义

教育等为一体的中国西部重要特色旅游目的地。着力抓好支嘎阿鲁湖织金旅游区、织金洞乌江源百里画廊、贵州历史文化名镇织金县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场营上古寨、桂果大瀑布等重点风景区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发展避暑休闲旅游产品。

四、建议及对策

一是建立织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从2011年起,由县财政拿出3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基金,以后每年按照财政增幅同步增加。织金洞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出千分之三交县财政作为旅游发展基金。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由发改局牵头,交通、水利、林业、建设、环保、农牧、农办、扶贫、移民等部门配合,对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统筹使用。在保护、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可依法拍卖、转让、特许旅游资源经营权,所得转让费全部用于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移民搬迁项目。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鼓励境内外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开发。争取国债资金和省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对一些重要景点的投入,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和还款期限的延长;对条件成熟的景区采取经营权转让、拍卖、合资合作、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二是积极探索旅游开发的政府投资、大企业投资和民营经济投资共同投资模式,探索特许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及特许经营权转让方

大力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篇8

我国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历史过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与西方多元治理不同,中国特色的治理突出的是一元多体和依法治理,即要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调、公众参与、依法保障统一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这就是要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里的生态文明制度指的是生态文明领域的规范、规章、标准的制度化成果。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了建立和完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必须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领导,党要提高自身领导和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从顶层设计来看,我们可以考虑设立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之类的机构,推动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第二,必须强化各级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将各级政府打造成为生态型政府。从机构设置来看,应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领域大部制改革,将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和草原管理等职能进一步整合起来,以增强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第三,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依法大力发展群众性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强化各类社会主体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第四,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规定,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体系。在此前提下,要推动设立生态文明领域警察队伍、法庭,严格执法。

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篇9

——培训学习总结

图 书 馆: 李 礥

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治校理教能力,我校党委于2006年7月15日至16日举办了暑期干部培训班。全体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了培训。

培训班上,学校党委书记牛继升作了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为题的报告;校长郭文莉作了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廉洁自律好干部”为题的报告。同时还邀请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副主任尹淑琳同志作了政府采购招投标方面的讲座;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张耘同志作了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的讲座;北京大学校长法律顾问陆中行律师做了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方面的讲座。

一、树立荣辱观,做好图书馆服务工作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树立社会观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崇高和道法,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八荣八耻”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制度,社会风尚,构成了解放的社会观道法指向。他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他是崇尚的,又是平凡的,他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他就在我们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那么,树立起社会观荣辱

1观,我们如何联系自身实际,切实把“八荣八耻”学习好,落实好,从而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我认为:

1从学习入手,通过学习,真正理解“八荣八耻”的社会观荣辱观的深刻含义。通过学习讨论,注重联系思想实际,要认真组织好图书馆学习、并结合部门和个人思想实际谈认识,谈体会,把学习体会进行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

2把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学习与当前图书馆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学校的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3把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与自身实践结合起来,任何道法规范只有转化为道法实践,才能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要把“八荣八耻”落到实处,形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要从每个人的身边事、眼前事、平凡事做起。例如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者活动,就非常符合学校特色。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既道出了严格自律的价值判断,也说明荣辱之别常常反映在生活细节处。只要我们在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坚持为人民,为他人做好事,做善事,做有利于社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他人的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必能落到实处。

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实现图书馆发展的新跨越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能否坚持贯彻好这个原则,是能否维护好班子团结的关键。只有贯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才能实现图书馆发展的新跨越。

1要切实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把握民

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了解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程序,学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党内生活的基本规律。切实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经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策我们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在执行过程中坚持“严”字当头,确保民主集中制的运行机制和操作程序的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

2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在工作中要支持班子成员积极开展工作,维护他们的领导权威,做到人人有职、有权、有责,权责统一。班子成员自觉服从集体领导,树立一盘棋思想,认真执行集体决议,“拉快车不抢道”,做到责任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具体制度上分、原则上合,确保班子的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定期召开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保证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同志间多交流,多沟通,进行经常性的谈心活动。要结合近期我们刚刚组建的新班子民主生活会,确实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融洽,把有可能影响班子团结的苗头和不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确保班子的团结。

三、提高依法治校,按章办事的能力。

1依法治校,按章办事的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生存、发展、振兴之必须,也是完善高校自身管理之必须。我们中层干部要学法懂法,熟练运用,要强化按章办事、依法治校办学的理念,要建立健全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将管理纳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要提高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要坚持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把握工作全局,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要善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上下一心、同心同德谋发展的环境,共同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全面

发展。

2依法治校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我们要努力提高思想认识,逐步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和完善各项措施。依法治校有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依法治校有利于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法治校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在校内的全面贯彻,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3实施依法治校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声誉,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目前在我校,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学校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将使我校依法治校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学校的明天更加光辉灿烂。

四、持之以恒,坚持学习,把本职工作做到实处

1突出重点,明确要“学什么”。当前理论学习的重点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要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党的执政历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以及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人才观等内容加强学习。

2改进方法,明确“怎样学”。坚持在“读书自学、辅导助学、研讨深学、运用促学”上下功夫,并将理论学习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逐步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不断创新和丰富学习载体,开展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理论学习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制度促进学习、规范学习、监督学习,进一步建立健全理论学习领导

责任制、各党总支(直属支部)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考核和激励的相关制度等。

3结合实际,明确“怎样用”。理论学习要围绕学院的工作大局,与学院事业发展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结合我院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认真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自觉地把理论学习用于解放思想、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和推动学院事业发展上来。学习要不断增加深度,拓展广度,增大力度,理出一些符合学院和图书馆实际的工作新思路,真正拿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努力开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4作好本职工作。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思想;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重点学科建立专业馆藏资源及电子资源导航系统,为科研立项、申报项目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提供数据库信息系统等,通过扩大信息范围和信息开发利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多种服务,方便全体师生,做好检索服务,进行定题服务,跟踪服务,尤其是搞好咨询服务,开展经常性新型数据库使用培训,大力宣传图书馆新资源的使用方法和信息内容,提高师生使用文献的能力,建立信息知识服务范围。建立专业学科馆员联系人制度,建立主动服务机制。建立新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人员的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学科馆员的培养,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的深层次的服务提供人才的保证。加强传统的信息服务手段,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上一篇:气质男装服装的广告语下一篇: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文明餐桌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