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社会(精选5篇)
过渡时期社会 篇1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 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 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 都既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 又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结构中, 存在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结构中,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在文化领域, 存在着包括资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但是, 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又都处于领导地位, 即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领导地位, 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 (共产主义思想) 的指导地位。这些社会主义因素, 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 不失时机地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2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 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 从而创造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 即生产力基础;二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 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更重要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 这些先进生产力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经济特征
3.1 过渡时期的经济特征
1952年底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造) 。因此, 20世纪50年代过渡时期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多种经济成份即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其中, 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 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过渡时期又称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领域的任务就是消灭剥削阶级,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把非社会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的, 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因此,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下三点:
(1)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 市场经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由经济特征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园, 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 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 逐步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 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 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 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自强不息, 锐意进取, 艰苦奋斗, 勤俭建国, 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0世纪50年代过渡时期的经济特征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所决定, 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所决定。落后的生产力引起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初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然后再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是, 我们必须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 充分发展生产力,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目标, 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摘要: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滤性质与主要矛盾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滤时期的经济特征。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特征
过渡时期社会 篇2
新桥井田南北走向长14 km, 东西倾向宽1.6~4 km, 面积约36 km2。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井口标高+34.0 m;井筒落底于-550 m水平, 矿井初期设有主井和副井2个井筒。设计1个采区、1个综采工作面来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采用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 一次采全高, 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矿井通风采用一进一回, 副井进风, 主井回风。
1 工程背景及意义
新桥煤矿投产初期按照1个采区、1个综采工作面保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由北翼1个采区开采保证生产能力, 同时考虑到矿井接替以及矿压的问题, 势必在现阶段能够保证产能的情况下, 开拓南翼, 这样就形成南翼由局部通风向全负压通风过渡时期的通风。
由于南翼通风系统尚未形成, 所以只能使用局部通风方法。根据新桥煤矿实际情况, 采用Ø900 mm铁风筒回风 (回风量约540 m3/min) , 但是, 随着南翼开拓距离的增加, 局部通风机采用双级运转 (每台风机按240 m3/min计) , 同时根据矿井的生产安排, 南翼将有3个开拓工作面同时工作, 再加上水仓风量 (约160 m3/min) 和风机所在巷道维持最低风速的风量 (约100 m3/min) , 总风量在900 m3/min以上, 显然单用1趟Ø900 mm的铁风筒是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因此, 对此时的通风系统进行研究, 具有现实意义。
2 过渡时期通风系统设计
北翼形成了完整的通风系统, 南翼尚未形成通风系统, 这样形成了南北翼不对称的过渡时期通风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证矿井的开拓计划, 又要保证通风稳定可靠, 就成了南翼通风的一个矛盾, 也是新桥煤矿矿井通风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 笔者提出了4种技术方案。
方案1:加1趟铁风筒回风。在南翼铁风筒处并排再布置1趟Ø600 mm铁风筒, 保证3个用风地点和水仓等的回风能够顺利进入回风系统 (图1) 。
这样可以保证南翼的回风, 但铺设风筒后, 巷道空间将缩小, 不利于行人和运输;重新制作铁风筒, 吊挂也将是施工时的困难;水仓每次清淤都需要安设局部通风机, 铺设风筒, 也应考虑电费和人工维护费用等支出。
方案2:采用可控循环风。可控循环风作为一种新的通风方法, 与传统的通风方法相比, 能大幅度地降低通风费用, 在国际上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应用。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在掘进面试用, 并获得成功。我国科技工作者也在20世纪70年代在掘进面试验可控循环风, 使工作面通风状况得到很大改善。20世纪90年代, 我国兖州矿务局杨村煤矿采用区域可控循环风解决了该矿南翼过渡时期风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 利用一部分乏风混入新鲜风流中构成可控循环风, 并且在可控循环通风系统中, 装设瓦斯、风量、粉尘自动监测装置及可靠的报警装置, 同时进行常规环境检测分析。这样, 即可从通风技术上保证南翼开拓生产。
综上所述, 利用可控循环风也是一条途径, 但在《煤矿安全规程》和地方相关规定中都是不允许使用循环风的。因此, 虽然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 但对于新桥煤矿是不能实行的。
方案3:采用串联通风。南翼开拓需要时间较长, 矿井在投产前几乎没有对其进行开拓, 因此在构成通风系统前使用串联风虽在短距离掘进时可以满足要求, 但随着开拓的延伸, 长距离开拓下, 难以保证串联风机与所供工作面回风口间的风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01条的风速规定。因此, 使用串联风也不能有效解决南翼开拓的正常进行。
方案4:采用通风小井回风。在煤仓上口通风行人巷下部车场内, 向内水仓做垂直小井, 小井直径为1 m, 用于解决内水仓清淤通风问题;另外在煤仓上口通风行人巷下部车场信号硐室内向外水仓掘一联络巷, 与其贯通 (图2) 。
此方法既可解决水仓清淤时的通风问题, 又可保证现阶段新桥煤矿的南翼通风系统。但增加了施工2个通风小井的工程量。
3 方案确定
通过对4个方案进行比较不难看出, 方案2和方案3显然理论上可行, 但在新桥矿现阶段的条件下是不可行的。方案1和方案4经济技术比较见表1。方案4是一次施工, “终身”受益, 同时也为水仓清淤时的通风省去了安装风机和延接风筒的麻烦, 也易于日常工作的检查, 故选用方案4。
元
①风机按11 kW计算, 运转时间按2 a计算, 按0.69元/ (kWh) 计算;②铁风筒造价按200元/m, 巷道施工按3 000元/m。
4 方案实施
2008年9月, 新桥矿按方案4施工了通风小井, 通风小井的贯通彻底解决了南翼过渡时期的通风问题, 并且省去了每次水仓清淤时的安装风机和延接风筒的麻烦, 在通风小井安装了可控装置, 使通风小井的回风量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保证清淤时的通风要求。经过实践证明, 通风小井的施工不仅彻底解决了南翼过渡时期的通风问题, 也节省了水仓清淤时风机的电费和安装风机、延接风筒、维护风筒、回收风筒等的人工费用。
5 结语
过渡时期社会 篇3
一、献血者用血返还制度使献血者得到了一定的实惠, 随着时间的推移, 也会给血站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献血法》指出, 血站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公民临床用血时只交付用于血液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费用;具体收费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 免交前款规定的费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 可以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免交或者减交前款规定的费用。各地政府依据《献血法》精神, 相继制定了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政策。《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规定:
(一) 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内, 免费享用献血量三倍的血量, 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后至终生, 免费享用献血量等量的血量;献血量累计满八百毫升的, 十年内免费享用所需血量, 十年后至终生免费享用献血量三倍的血量;献血量累计满一千毫升以上的, 终生免费享用所需血量。
(二) 献血者的家庭成员临床用血的, 按献血量等量返还。河南省办法的出台, 极大地提高了济源市公民的献血热情。济源是河南省最小的省辖市, 总人口为68万, 1998年至今总献血达96924人次。2011年献血人数为15300人次;献血率为2.25%, 高于全国人均献血水平。不仅满足本市医疗机构用血, 还极大地支援省级医疗机构用血。笔者对1998年10月1日至2012年8月底本市用血返还情况进行统计, 共计3673人, 返还人次占总人口的0.054‰。累计报销金额165.5万元。本人用血返还592人, 累计报销金额45.7万元。本人累计报销金额10万元以上3人, 万元以上8人;家庭成员临床用血返还3081人, 累计报销金额119.8万元。《献血法》规定的献血者免费用血制度使献血者得到了一定的实惠, 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的的经济负担。
目前, 我省大部分血站的用血返还资金由血站担负。当地政府每年按照财政预算对血站投入一定的资金。随着无偿献血人员的增加, 用血返还资金开支呈现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 在血站总支出资金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 而献血者用血返还资金开支范围不得纳入成本, 这都为血站如何提高综合效益, 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出了新的课题。血液采集、分离等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原材料消耗, 都是按商品交换价值向供应商付款的。职工的劳动力价值, 也进行了绩效工资分配。血站提供给医疗机构的血液产品只能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费, 因此, 在用血返还资金开支呈现逐年快速增加的趋势下, 血站如何保证采供血业务正常运行, 值得深思。我国的医保覆盖面越来越广, 参加医保的公民临床用血费用可以报销。那么, 无形中说明, 加入医保的公民不需要参加无偿献血就可以获得免费用血的权利, 该制度的优越性将不存在, 这对献血者来说有失公平, 可能会影响公民的献血热情。
二、无偿献血免费用血制度推动了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存在一些血液安全隐患
《献血法》实施十多年来, 受地域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 各地的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不平衡。实施之初, 公民参加无偿献血的意识还不强, 临床用血只能靠单位组织献血, 我们称之为计划献血阶段。卫生部提出的“四个转移、一个延伸”指出了我国无偿献血的新思路。多数地区取消了计划献血, 顺利过渡到自愿无偿献血。我国幅员辽阔, 农村居民占大多数, 动员广大农村居民参加无偿献血, 对保障我国临床用血具有重大意义。目前, 各地的政策宣传是提高农民参与无偿献血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彭继红等对南昌地区农村居民参加无偿献血意愿调查, 献血者的主要动机分为3类:现实型、理想型、混合型。初次献血者现实型占39.1%、再次献血者中现实型仍占21.3%;初次献血者理想型仅占7.5%、再次献血者中理想型占24.8%。现实型的献血者受利益的支配, 献血目的很明确, 就是为了获得以后免费用血的权利。而理想型的献血者完全是出于人道主义, 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自己的爱心。刘培兴调查发现, 部分献血者在献满800ml后 (可以享受终生免费用血的优惠政策) , 便不再主动献血, 形成一种完成献血目的的意识, 从而使无偿献血队伍的一批老献血者不断丢失。不可否认, 这项制度, 曾经激励一些公民参加无偿献血, 而使一部分出于“利己主义”的献血者逐渐退出献血队伍。这种情形, 不利于发展巩固无偿献血者, 对保障安全、充足的血源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一些公民在其家庭成员需要用血时, 可能出于某种考虑, 在身体状态不佳或其它因素的情况下献血, 这对献血者本人和用血者均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
三、我国各地的无偿献血事业发展不平衡, 与宣传的主导思想偏重、献血后的免费用血有关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很多地区时常出现采血量不能满足本地区临床用血量, 有时还导致“血荒”的发生。这种情况, 与《献血法》规定的献血间隔时间较长、各地无偿献血宣传主导思想差异大有关。很多地区将“一人献血, 全家受益”, “无偿献血, 免费用血”作为宣传的主要方向, 这种舆论导向很容易将“献血”与“利益”联系起来, 不利于低危献血者及定期献血者的招募, 更不利于无偿献血氛围的培育。主导思想应该是宣传无偿献血的重大意义和献血知识的普及。同时, 采供血机构通过加强优质服务, 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吸引更多的公民参加无偿献血, 合理落实对献血者的激励措施, 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 增强凝聚力, 最大程度地发展和巩固献血队伍, 切实保障安全、充足的临床用血需求。
四、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与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相比的差距, 有待调整
国外一些先进国家均献血率高于我国, 献血间隔也比我国短, 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血液紧张问题。基于澳大利亚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血液作为一种特殊药品免费提供给患者。澳大利亚适龄人口献血率约3.5%, 每千人口血液采集率约48—50∪, 献血者招募的策略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美国人群中参加献血的比例为5%, 我国全国献血人口比例为6.93‰。澳门地区的献血间隔男3个月、女4个月, 香港、台湾地区献血间隔为3个月, 而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献血间隔只有8周。国内的献血间隔为6个月, 时间过长, 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可能会误导一些公众认为献血对身体有危害, 也使一些想多次自愿献血者受制度的约束, 不得不减少一年中的献血次数, 挫伤了一部分献血者的积极性。
过渡时期社会 篇4
一、强调角色变换, 调整学生心态, 做好心理衔接
1.强化意识, 提高认识, 摆正位置, 全面发展
高中入学新生往往还停留在初中生的那种心态下, 在学习中往往照搬初中的那一套思想, 独立思考的能力差, 自学的能力几乎为零, 还不能胜任“高中生”这一角色, 意识不到自己已进入高中学习阶段, 人生正经历一个关键的时期, 因此在这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必须从本质上提醒学生已进入高中学习阶段, 让学生意识到高中学习有别于初中学习, 认识到人生的又一个学习成长的阶段的来临, 摆好心态, 正确给自己定位.
2.以引导、疏通、解惑、释疑等方式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学习的气氛与初中的学习有了天壤之别, 气氛紧张, 难度加大, 更多的月考、大考, 此时学生的心里很容易产生极端的想法, 厌学、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现象也随之而来, 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迫在眉睫.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 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学习必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疏通好学生的心理, 根除学生的心结,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肯定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初中的数学知识只能成为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解决学生的心理的困惑, 由易到难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中找到乐趣, 找回自信, 从而改变高中数学难学的可怕心态.
二、培养学习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做好学习衔接
高初中这一特殊的过渡学习时期, 数学难学是大多数学生所公认的, 好像一下子与初中数学脱离了, 感觉一下子提高了很多个层次, 可想而知学习上的难度系数好像加大了无数倍, 因此必须抓好这一时期的数学学习, 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感知高中数学学习,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改进学习方法.
1.培养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意识到学数学的意义, 体会到数学的真正价值,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其次, 创设问题情境, 引入生动自然, 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享受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次, 教学的语言要精心构思, 开头就能牢牢吸引住学生,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全身心投入到问题中, 投入到学习中去.最后, 在教学中注意心境的创设, 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拓宽心理情境, 使学生从心理上爱上数学.
2.改进学习方法, 快速适应高中学习
高中数学的学习偏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 初中数学的学习则偏重于形象思维的培养, 而且在教材上高中数学文字在抽象程度上有了突变, 很多概念理解有了很大的难度,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飞跃, 相比初中的数学学习必然学习方法会有很大的变化, 根据知识的深度、抽象度的变化必定要改进学习方法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如何做好过渡时期数学学习方法的改进就成了当务之急, 成为这一时期教师教学的第一等任务.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时来得轻松, 也会从心理上消除一些难学的情绪, 加快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给一些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 比如问题讨论法、类比学习法、总结归纳法、假设法、数形结合法、转化思考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学习是经验积累的过程.所以改进学法也是一个长期性的积累过程, 只有时时刻刻总结自己, 不断在脑海里反馈自己的学习, 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方法, 总结出自己学习的规律, 形成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培养数学思维, 激发学生潜能, 做好教学衔接
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 而高一开始数学的思维就已进入抽象思维阶段, 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求学生建立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尤其在高初中过渡时期的衔接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首要前提还是以学生为本, 建构合理的思考情境诱发其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1.激发学习动机, 挖掘学生潜能
首先, 重视课堂效益, 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 引生入胜, 引生遐想, 从而激励学生求学的本能.其次, 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 适时反省反思总结自己, 从而在学习上理清头绪, 形成合理的思考思维的方式方法.再次, 建立正确的数学观, 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把握客观世界的最基础的学科, 学好数学将终身受益.最后, 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激发其强烈求知欲的前提下, 深入了解各个学生的学习概况, 给予正确地指导与帮助, 因材施教, 挖掘出学生各自的学习潜能.
2.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增强学习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 尤其在数学思维上还停留在初中那种固定的模式下, 停留在死记硬背、硬套乱套公式、“数学=解题”的定势思维下, 因此过渡期的教学必须消除思维的定势, 根治思维惰性, 做好学生数学分析能力、数学思考能力的衔接.第一, 根据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教学, 促进思维过渡, 设计好教学程序, 使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第二, 加强化归思想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考和联想的能力, 重视知识的归纳,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形成学生思考和解题的方法.第三, 引导学生联想与对比, 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 激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从而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概括性.
过渡时期社会 篇5
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持续供过于求的状态, 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逐年扩招, 表面上起到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效果, 但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 就业压力相对激烈, 高校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 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使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由学生到职场的角色转换?如何使大学生处理好刚入社会、职场的过渡期?如何调整好心理状态及时补充正能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尤其学校作为教育部门,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也要做好学生社会工作, 增强大学生面对竞争和失败的抗压力。本文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心理, 从社会工作中的学生社会工作角度进行分析, 指出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学校社会工作概念及功能
学校社会工作, 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 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心智与行为发展, 以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属于社会工作领域范畴。各国对学校社会工作还没有专门准确的定义, 学校社会工作来源于社会服务中教育领域的服务。台湾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中注明:学校社会工作是指学校中的社会工作, 又称为学校社会服务, 其服务的对象包括全体学生, 少数在学习和适应上有困难的学生也包括在内。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是社会个案工作与社会团体工作并重, 并兼顾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在学校内也提供对教师的咨询服务, 并希望促进学校行政之统整。由此定义可以看出, 学校社会工作就是学校社会服务, 其工作对象为全体学生, 尤其是学习上和适应上有困难的学生, 还包括教师在内。其主要功能:
1.协助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 实现平等受教育机会。
2.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建立积极互动关系。
3.协助学生获得运用的知识和能力, 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4.协助学生获得应对变化的能力, 让他们不断吸取新知识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5.协助学生人格、心理健康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当下大学生入职过渡阶段的表现
面对就业形式和压力, 对于刚踏出校门, 自信心和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而言, 问题表现主要有两类:内在心理表现, 外在行为表现。心理表现主要有:有的大学生表现出内心焦虑、压抑、脾气性格暴躁、心理态度消极, 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外在行为表现主要有:找工作的盲目跟从性, 职业定位的不确定性, 择业的不稳定性等。本文作者认为, 做好学校社会工作对这些问题有很好地缓解乃至预防作用。高校的学校社会工作应与时俱进,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就业的需要, 提前做好学生心理工作, 对增强大学生步入社会工作的自信心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尤其需要重视大学生初入社会步入职场的过渡阶段。
三、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入职过渡准备阶段的运用
(一) 采用教育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增加心理正能量, 积极加强自身生存本能
采用课上辅导, 课下小组活动的模式, 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学习生活、组织活动,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发现不足改变错误、狭窄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在日常的学校社会工作中, 重视加强大学生自我理解与分析能力, 以平常心和冷静的思维来对待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拥有阳光乐观的生活态度, 用真、善、美的感受去对待和处理事物。尽可能多的排除不满、愤怒、嫉妒、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对正确思维、决策的干扰。辅助学生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 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二) 建立学校对学生的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做到正视现实, 敢于竞争, 不怕挫折, 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 开展创业教育, 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定期邀请社会上、职场中的专业和有经验的成功人事到学校作报告, 让大学生进入职场前通过口传的经验预先有心理上的准备。
(三) 建立社会对学生的支持系统
提倡社会相关部门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规范建设, 完善市场机制, 对新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好的就业政策, 为他们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四、结语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入职过渡阶段的同时, 大学毕业生自己也要积极调整心态, 做到知己知彼。正确认识当下面临的就业形势, 了解当今社会的需要;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 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兴趣与特长, 为进入社会和职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2]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詹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8.[3]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詹北:巨流图书公司, 1988.
【过渡时期社会】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向中学过渡时期的班级科学管理办法08-23
新时期社会政策08-09
明清时期社会保障10-25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08-17
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层09-05
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10-23
过渡自然10-17
施工过渡05-28
过渡策略06-08
过渡工程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