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闻稿(精选12篇)
南京新闻稿 篇1
“诺德”杯毛体书法·中华民族文化书画展中国行
大型慈善活动——南京巡展开幕
本报讯(庄庆芳)
由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与文化部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辽宁省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大连敏延书画创作室承办的中国中铁建工集团“诺德”杯毛体书法·中华民族文化书画展中国行大型慈善活动自大连启动后,先后在辽宁沈阳、山东泰安进行了巡展活动。
巡展莅临南京,是本次活动的第三站,巡展得到了南京军区及江苏省南京市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关注与支持。“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主席1949年4月写下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用他的豪迈诗句和刚劲有力的笔墨,展现了一位领导全国军民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伟大领袖的必胜信念。此站巡展选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举世周知,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享誉中外的伟大诗人和书法艺术家。毛泽东的书法经过广收博览,在融汇历代名家的基础上,更加发展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书法艺术;他的行草书,以其恢弘博大的气势和出神入化的笔意,超出百家而自成一体。他的书法字体飘逸通达、宛若行云流水、大拙中见睿智,1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在书法艺术上的精神造诣。他的书法源于中国传统,汲取了汉草的精华,又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铸就鲜明个性,成为毛泽东思想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毛泽东同志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而卓越的贡献。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就是要全面深刻地学习和理解毛泽东思想,更好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我们的积极贡献。
本次展出的作品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的优秀书画佳作。这些作品饱蘸着书画爱好者浓墨重彩, 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泽东同志真挚情感和深切缅怀;渗透着对开国领袖伟大诗品人格的高度敬仰与推崇。巡展活动预计12月中旬在北京举行颁奖暨闭幕仪式。12月末获奖作品在北京和大连举办慈善拍卖会,所拍款项全部捐赠慈善总会,用于弘扬毛体书法艺术和慈善事业。
相信,通过此次展览活动,必将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到深刻的毛泽东思想和革命的传统教育,也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南京新闻稿 篇2
关键词:“南京虐童案”,新闻策划,新闻失衡
2016年3月13日, “南京虐童案”被告人——养母李征琴刑满一年出狱。3月14日, 《京华时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新闻报道, 让这一极具争议的社会热点事件时隔1年再次进入公众视线。但《京华时报》在李征琴出狱前后报道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引来纷争不断, 不少网友对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表示质疑。
一、“南京虐童案”事件回顾
2015年4月3日晚21时15分, 新浪微博用户@朝廷半日闲爆料称南京某区养父母虐待其合法收养的男童, 男童伤情日渐严重, 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多方努力未果, 试图寻求网络帮助。“南京虐童案”首次进入公众视线。事件一经曝光, 立即吸引了大量媒体微博如@央视新闻、@头条新闻、@广州日报、@京华时报、@南京晨报等, 以及微博大V如演员赵薇、主持人黄西、编剧李亚玲、网络作家瞬间倾城等知名人士纷纷关注转发, 引发网民热议。
4月4日, 《南京晨报》《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对“南京虐童案”进行了新闻报道, 开设了相关的报道专栏, 网易网、腾讯网、凤凰网等全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媒体随即转载, 南京警方对虐童事件展开调查。4月5日, 南京警方通报虐童事件, 养母李征琴涉嫌故意伤害被刑事拘留, 《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持续跟踪报道。截至8日, “南京虐童案”的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了1888万, 曾一度登上微博和百度搜索热榜, 成为网友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9月28日至9月30日, 备受关注的“南京虐童案”开庭审理。9月30日, 南京浦口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李征琴因犯故意伤害罪, 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10月10日, 李征琴以此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程序违法”为由, 正式向南京市中院提起上诉, 要求改判其无罪。11月20日, 南京浦口虐童案二审宣判, 裁定驳回被告人李征琴上诉, 维持原判。
2016年3月13日, “南京虐童案”被告人李征琴刑满出狱。
二、“南京虐童案”舆情分析
(一) 媒体报道分析
以“南京虐童案”为关键词, 百度中找到相关结果约113万个, 相关新闻约16400篇。仅从事件曝光截至7日, “南京虐童案”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报道转载的媒体约有2230余家, 新闻报道约2891条。其中, 《法制晚报》的《南京“虐童”父母从外地被带回配合调查》报道被转载1090万次, 人民网的《南京警方通报虐童事件:养母涉故意伤害被刑拘》报道被转载370万次。
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匹敌的巨大优势, 因此网络媒体对“南京虐童案”的关注、报道、转发要比传统媒体多得多, 主要集中在凤凰网、新京报网、新浪网、网易网等网络媒体, 并迅速在新浪、网易、天涯等大型论坛、澎湃新闻APP、新浪微博及微信朋友圈扩散传播。根据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统计, 报道南京虐童养母涉故意伤害被刑拘的新闻约占39%, 报道受虐男童暂被亲生父母带回家的新闻约占24%, 报道受虐男童称不怪养母的新闻约占19%, 反思如何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新闻约占11%, 其他新闻约占7%。
根据百度指数舆情洞察显示, 以“南京虐童案”为关键词, 限定时间为2015年3月1日~2016年4月30日, 媒体的新闻监测历经了三次小高潮和两次大高潮, 找到相关新闻约10600篇。媒体的关注热潮与“南京虐童案”事件进程相吻合。总体而言, 媒体的报道数量由2015年4月3日曝光至4月中旬达到顶峰, 其后一年内呈逐渐下降趋势。由于“南京虐童案”时间跨度较长, 事件的影响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削弱, 媒体对它的关注度也会逐渐降低, 尤其体现在对于“南京虐童案”被告人李征琴出狱的报道大部分都转载自《京华时报》和《法制晚报》的原创新闻。
(二) 受众分析
伴随着媒体对“南京虐童案”的普遍关注, 受众的视线也聚焦于此。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阵地就是新浪微博。以名人微博为代表的认证用户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发表观点和看法, 媒体微博配合传统媒体平台传播, 吸引了更多的微博草根阶层参与话题讨论。
从百度指数对“南京虐童案”的人群画像可以看出, 总体呈现东部沿海关注度高, 西部地区关注度弱, 沿海向内陆关注度依次递减的局势。案件发源地江苏关注度最高, 其次是北京、浙江、广东。这三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 信息获取更为便利, 居民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 特别是传媒行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仅从事件曝光截至7日, 受众的言论大致可以分为七个方面:传播南京虐童事件的言论约占29%, 谴责施暴者恶劣行为的言论约占24%, 有关事件最新进展的言论约占19%, 呼吁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言论约占16%, 有关儿童被亲生父母狠心抛弃的言论约占7%, 其他言论约占5%。[1]随后, 与事件进展相对应的有关“南京虐童案”庭审进展的言论、有关养母出狱的言论也纷纷出现。值得关注的是, 养母出狱后的言论走向更多的是朝着抨击媒体职业道德等方面发展。
受众的态度也历经了五次变化:第一阶段, 事件曝光初期, 受众对“南京虐童案”的态度基本呈现“一边倒”的趋势, 要求警方彻查此事, 甚至展开了“人肉养母”的活动。第二阶段, 随着媒体的热炒, 受众对案件看法不一, 集中于对男童的关注。第三阶段, 公安和检方的介入, 让受众更多地了解事件本身, 关注养母是否获刑、男童的归宿等问题。第四阶段, 受众更加关注虐童案背后的意义, 及类似事件如“铁链女童案”。[2]第五阶段, 受众不满养母出狱前后报道态度的变化, 直指媒体和记者态度有误, 三观不正。
三、《京华时报》报道态度前后不一
《京华时报》是国内少有的对“南京虐童案”被告人出狱进行报道的两家媒体之一, 因此把《京华时报》作为探讨媒体报道态度前后不一问题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合理的。
据统计, 《京华时报》对“南京虐童案”的报道总计17篇。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以划分为:有关事发初期的报道2篇, 有关庭审过程的报道13篇, 有关养母出狱的报道2篇。由此可以看出, 《京华时报》对于“南京虐童案”的始末进行了详细的跟踪报道, 大量笔墨集中于对庭审过程的报道, 甚至出现了一连三天、一日三版的情况。
从报道态度来看, 《京华时报》在养母出狱前的报道都采取了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 对事件本身发生发展进行跟踪报道, 高举着法律道义的大旗, 宣传正义凛然, 并从法律角度解读此次事件。而养母出狱后的报道尽管从标题来看都是关注男童的去留问题, 但报道中字里行间都是在同情养母遭遇、为李征琴洗白的嫌疑。报道中“手有点抖”“瘦了25斤”“边被训斥”“被变成了罪犯”等字眼, 以及所描述的李征琴、施小宝及其生母三人在监狱门口的“一哭一跪”都颇有苦情意味, 备受争议。与之相对应的是《京华时报》官方微博中两条微博, 第一条被转发901次、评论3093次, 第二条微博转发2.44万次、评论3.67万次。
究其原因, 是在同质化的竞争中, 《京华时报》为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卖点, 助长了新闻消费主义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京华时报》以春秋笔法的形式大力渲染李征琴在狱中生活的艰辛、受害人施小宝对养母的想念以及施小宝生母对李征琴的愧疚。这其实也就是媒体在现实竞争的冲击下和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出现了新闻策划的偏移。具体操作起来, 就是对一项报道的策划与组织, 包括确立报道思想、报道的中心与重点、报道所包括的几部分内容、报道的形式、报道的规模及阶段、报道的时机、报道力量的安排以及其他报道的关系, [3]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 都会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和社会影响的强度。
四、结语
为防止出现类似《京华时报》养母出狱报道般破坏舆论风向和践踏法律尊严的现象, 媒体必须做好新闻策划工作, 记者在报道时也必须严格遵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 保持客观理性, 不能消费公众情绪。
记者在进行新闻策划时要遵循以下三点要求:第一, 新闻报道要坚持真实全面原则, 做事实的搬运工;第二, 新闻媒体要明确引导舆论导向, 克服物质诱惑;第三, 新闻媒体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的操作方法进行策划。[4]
参考文献
[1]南京虐童事件[DB/OL].鹰眼舆情观察室, http://www.eefu ng.com/hot-report/a20a500c-5c05-4264-b380-c2ed43aa084f2015-04-08, 2015-04-08.
[2]胡梦凡.南京虐童案舆情事件分析[DB/OL].http://www.njdaily.cn/2015/0408/1115712.shtml, 2015-04-08.
[3]董素青.都市报新闻组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5:46.
南京:民生新闻节目抢眼 篇3
《扬子晚报》文娱部副主任
南京地区各家地面频道的优秀节目仍然以新闻为主,尤以民生新闻类节目突出,延续了以往新闻类节目贴近百姓、关注民生的特点,但去年新闻类节目的竞争开始越演越烈。
江苏城市频道的节目在本土地面频道中最受欢迎。品牌节目《南京零距离》、《绝对现场》和《新闻夜宴》形成一系列的新闻节目集群。其中《南京零距离》已经有多年的口碑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主持人孟非对新闻的解读有独到视角。《新闻夜宴》则为江苏的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热点新闻资讯及名家观点精彩碰撞。
本地比较有名气还有南京台十八频道《听我韶新闻》,“韶”在南京方言中是形容人说话“嗦、絮叨”的意思。主持人老吴方言主持,贴近性强,本土认知度很高。老吴个人的智慧和理智,也给节目增色很多。
南京新闻稿 篇4
吉庆社区将“便民超市”开到居民家门口
9月16日上午,建邺区南苑街道吉庆社区在吉庆家园小区举办喜迎十九大系列活动暨‚网格志愿进社区 服务百姓零距离‛启动仪式,率先在全街道开启‚‘老行当’进社区+服务‛的新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现场,还为吉庆家园小区党员志愿服务站以及以党员志愿者和热心公益事业志愿者个人命名的工作室举行了授牌。
据了解,上个月,建邺区全面启动深化社区网格化服务治理举措,切实解决社区服务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治理水平。吉庆社区党委立即行动起来,组织社区200多名党员志愿者配合社区在各个小区设立治安巡逻岗、环境卫生美化岗、文明行为劝导岗、矛盾纠纷调解岗、舆情信息传递岗,让居住在辖区的党员志愿者根据自身优势,率先开展‚认岗‛服务,努力做到管理在网格,服务在网格、奉献在网格,不断提升居民满意度。
前不久,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在吉庆家园小区深入走访过程中,居民反映社区文化特色显著,有南京市雨花石科普馆、国学堂、篆刻馆等载体,文化社团活动也精彩纷呈,但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服务做得还不够。社区对居民反映的诉求‚有问必答‛,决定将接地气的‚老行当‛等便民服务向9个小区实行‚延伸‛,做到全覆盖,让更多的居民享受网格服务带来的实惠。
上午八点多钟,启动仪式尚未开始,社区组织辖区内10多名有特长的志愿者端出了免费的‚便民服务大餐‛。他们头顶着烈日为居民提供磨刀、修伞、家电维修、理发、补鞋等久违不见 的‚老行当‛服务。居民朱大爷高兴地说:‚社区很给力,我们不用再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不要钱的服务了。‛便民服务活动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多钟才结束。
当天的活动现场,社区志愿者还为居民提供脑梗风险检测、创就业咨询、法律援助、防金融诈骗、禁毒宣传、平安宣传、禁毒宣传、红十字宣传等便民服务。社区志愿者现场设摊招募网格志愿者、‚四点钟学校‛学员。区红十字会志愿者不仅送来了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还举行了应急救护现场演示、AED使用演示。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党员志愿者将他们接到现场看节目,让长期宅在家里的老人与居民们进行聊天交流。
记者在现场看到,社区高波书记和居民拉起家常,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你们有什么服务方面的需求,我们会根据你们的意见和建议定制成‚服务菜单‛,全力以赴为大家提供优质服务。‛高波书记告诉居民,‚你们的需求是我们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高波书记表示,社区党委将从居民最基本、最集中、最密切相关的民生服务做起,与居民开展‚零距离‛对接,实行‚一站式‛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500米‛。据介绍,从现在起,社区党员志愿者和公益服务团队每月以‚老行当‛进小区为抓手,筛选更多的接地气的服务项目深入到每个居民小区开展巡回便民服务,还将开办‚四点钟书屋‛,免费托管家庭经济困难、学习环境差、放学后家里无人看管的孩子进行学习辅导。
南京新闻稿 篇5
我尽量回忆啊,考过的同学也可以帮着补充,天气实在太冷啦
专业综合能力
一、(5*4)名词解释
1.第三者效果
2.跨文化传播
3.自媒体
4.调查性报道
二、(20*3)论述
1.电视策划角度分析《中国好声音》的得失成败。
2.新闻敲诈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3.媒介给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以及负面影响
三、实务题
1.(30·)2014年南京将承办青奥会,需要一个好的城市电视广告形象片,请设计广告脚本,及阐述媒体战略及理由。
2(40·).日本购岛行为引起我国人民一致愤慨和抗议,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场
景。请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字。
专业基础能力:
一、(10*4)问答题
1.符号
2.谷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影响?
3.事件通讯的写作
4.媒介生态环境
二、(20*3)论述题
1.各地ZF部门纷纷开设微博,对此你的看法。
2.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冲击
3.结合广告实例,阐释广告AIDMA法则
三、综合题我的QQ是1181311458
1.针对周口平坟事件,《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浪网》将如何组织报道重点,并分析
背后的原因。
2.(关于湖南日报集团旗下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华声手机报、户外媒体组建传媒集团的材料)根据材料阐述该集团媒介融合的特点?在中国媒介融合应如何推进媒体融合。
南京新闻稿 篇6
2011年07月04日
咬紧牙关坚守岗位
月流火,酷暑难耐,南林南方社联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有3天时间了,顶着烈日和高温,我们的队员依旧用饱满的热情来迎接这新一天的挑战。
经过了三天的工作后,队员们虽说不累,但是由于长期缺乏锻炼,疲惫的样子还是显露出来,董事长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劳累,她舍弃了接待贵客的时间,亲自到车间给队员们打气,大家甚是感动。提了提精神,看了看身上的院服,想起出征时的誓言:“南林学
子,永不言弃”。午饭时,董事长又让食堂给大家加了
餐,还亲自来慰问大家,一下子感觉精神了很多。下
午,大家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各自的岗位中奋斗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要躬行”,社会实践使队员接
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是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
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
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
南京新闻稿 篇7
一、强化主流感、直播化、精品意识, 信息的权威化是电视发展的趋势, 电视如果走低端化就不能与网络竞争, 而权威化是网络媒体暂时不能替代的。二、不能搞假直播, 直播是电视新闻的生命。三、中国电视发展的基本脉络是, 最早以宣传品为主导, 再是以专业作品为主导, 现在是到了以满足市场的产品为主导的阶段, 任何电视产品只有取得市场地位, 才能实现它的宣传和专业功能, 从民生新闻1.0、2.0到3.0的提法, 符合这一脉络。
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
电视媒体既可以进行本地运营, 也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跨区域运营, 摆脱区域限制。
《零距离》升级是我国市场经济及媒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体现了宣传的要求、市场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它着重提出了电视媒体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问题, 即电视媒体既可以进行本地运营, 也可以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跨区域运营, 摆脱区域限制。信息社会的特点是, 包括电子媒介在内的所有媒介的信息传播, 不再受区域限制, 而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所以, 在电视媒介资源过剩的地区 (如江苏、浙江、上海) , 要对新闻资源进行全方位充分的开发, 并允许有条件的传媒机构向新闻资源不发达的地区输出管理模式和经验。《零距离》不仅可以在江苏发挥作用, 也可以在全国发挥作用。
周鸿铎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零距离》升级符合现今的媒体竞争局面, 体现了一种主动求变的探索精神。
《零距离》升级有三点突破。一是适当弱化了南京本地市民新闻的地域性, 虽然不是摈弃市民新闻, 但“纯市民性”的新闻内容相对弱化, 题材的范围由南京扩大到全省。二是“去碎片化”。现在不少民生新闻做得非常零碎, 而“五个一”的提法就是整合化的新闻, 使新闻更有整体感, 改变了以前很容易陷入低俗化的局面。三是《零距离》变成信息的集结和发散平台, 成为内容输入和输出的网状平台。通过这个平台, 电视媒体中的内容可以来自新媒体, 同时电视媒体制作的内容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返回到新媒体中去。总之, 在中国电视新闻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下, 《零距离》升级符合现今的媒体竞争局面, 体现了一种主动求变的探索精神, 也体现了江苏的电视人始终想走在前面的精神。升级后的《零距离》要注意三点:一是不管什么新闻, 首先要服从新闻规律, 强调新闻品质, 其他的互动等手段不能代替这一本质。不能陷入“为形式而形式”, 人为制造“互动”。二是“五个一”不必出现在同一期的节目中, 以免新闻的开放性、质感和信息量受到影响。三是播报上应该符合新闻规律, 不能因为升级而回到传统新闻的播报方式, “零距离”的本质特点还是要坚持。
尹鸿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升级为《零距离》标志着一种地方新闻的突破, 探索如何突破区域范围的限制。
《南京零距离》虽然不是最早做民生新闻的栏目, 但它是国内民生新闻中影响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 也是形式最完善的一档节目。升级为《零距离》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改变, 还是一种观念的改变, 它标志着一种地方新闻的突破, 探索如何突破区域范围的限制。同时, 名字的改变也标志着一种对市场的拓展, 对民生新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证。《零距离》升级是在国内媒体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包括竞争压力的增大, 观众视野的拓宽, 城市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的加深, 以及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对跨区域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零距离》升级要处理好四个关系:首先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 第二是题材之间的比例, 第三是主渠道和新媒体渠道的关系, 第四要处理好职业记者与公民记者的关系。
陆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零距离》升级集中体现了网络时代媒体创新的理念。
新闻创新不光是一个栏目, 一个频道的改革, 而是反映了当前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传播的影响。政治方面反映了民主化的发展方向, 经济方面反映了市场化、全球化趋势, 文化方面体现了文化多元化、个性化、平民化的趋势, 技术方面反映了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这些在《零距离》升级上都有很好的体现。《零距离》升级后推出“五个一”, 是把传统的动态新闻的报道向多方面拓展, 多层次、多侧面地发掘新闻资源, 向深度和广度去开掘。另外, 《零距离》升级集中体现了网络时代媒体创新的理念, 体现了在当前的民本政治时代关怀民生的新的尝试, 会对全国其他民生新闻栏目产生很好的引领作用。
黎斌 (中央电视台事业发展调研处处长)
栏目的升级是媒体在总体上升级的折射
江苏广电总台正在由情感定位向幸福、快乐这些定位升级, 《零距离》的升级确实是先声夺人, 符合品牌从定位到升级, 再到深化和升华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 这次栏目的升级, 既是江苏总台一个子品牌的升级和升华, 又是江苏总台在总体上升级的折射。
《南京!南京!》 篇8
角川是日本十六师团的一名普通士兵,被队友称为“读过书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甚至在参战之前都还没有交过女朋友。在南京城作为占领者的“生活”中,体验过种种为了维持这种“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价。角川最终做出了他的选择:他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举枪自杀。
《礼物》
演唱者:梁咏琪
每个人都有一份礼物,那就是为另一个人付出。相隔两年,GIGI梁咏琪带来她全新的国语专辑《礼物》。一直醉心着音乐创作的梁咏琪,最爱透过歌曲诉说心情,在六百多天的日子里,她从高唱着爱情伤痛的女孩,蜕变成为女人本色的时代女生。GIGI梁咏琪说自己写《礼物》这首歌,就是希望告诉所有爱她与她爱的朋友们,曾经爱过、痛过也算是一种幸福,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份礼物,就是为另外一个人付出,幸福就是沿路的风景,只要细心体验并心存感恩,就一定能够寻觅得到。
《糖》
作者:棉棉
《糖》是一个另类女孩的真实故事,她无法选择,她的故事从何时何地开始,她自己也无从选择,她一路跌跌撞撞地走过来,随时随地都可能一跌到底,但是那根坚韧的神经、那种坚强的生命力支撑着她,直到写作带着医生的使命走进她的生活,她的生活因此而改变了颜色。
观南京南京有感 篇9
“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现在让我们汉族,或让我们中国人拿出一段震慑人心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就剩秧歌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南京!南京!》陆川
民族的伟大,包容,创新,不拘一格在丧失了这么多年,我们倒也活了这么多年。日本人的炮火还不够猛烈,飞机还不够为所欲为,在淞沪会战中,也是损失惨重,紧接着部分整修就马上投入到南京的攻坚战。还记得第一次淞沪会战的条约吧,《淞沪停战协定》签好后,好了,谁也不用搭理谁了,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在上海至苏州、昆山地区无驻兵权。但日军可在上述地区驻“若干”军队。成,咱们继续纸醉金迷,那边的东北该咋咋地,反正我这没事。紧接着,华北、热河、冀北那也折腾起来了,好,《塘沽协定》咱再签,不行咱再签《何梅协定》和《秦士协定》,最后“广田三原则”也被私下接受了。
让我们看看什么是三原则吧:广田三原则:一不许中国民众用任何形式(从武装抗日一直到抵制日货)来反对日本。同时还要使中国政府完全亲日;二要南京政府正式承认满洲国,与满洲国建立邦交;三日本帝国与南京政府共同联合进攻中国的苏区和红军。这还只是我们能看到的!卢沟桥事变时,南方的人呐,还在想着没事,还没打到我这,我继续吃我的喝我的!甚至淞沪会战时,两国都还在私下谈判!
南京不得已蒋介石下令守城,当时的我们占据着地势、人力后备等一切优势!一直到11日的夜晚我们很多阵地并没有丢多少,为什么突然之间所有团以上的军官都TM的逃跑了,竟然还留有船逃跑!于是当第一幕上映时,日军枕戈待旦,全神凝住,而城里是到处逃跑的百姓,挹江门下是仅剩不多的战士们在堵住城门,陆剑雄(刘烨扮)带着弟兄们对着冲过来的散兵游勇大声疾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我们能得到的回应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了他们的脊梁,蹂躏了他们的心脏!我在想,你打仗为了谁,为了什么,为了混口饭?为了混饷?还是为了你们的上司?我记得我在跟警备团的朋友聊天时,他无奈地说:“我们200多万战士戍守边疆,而我们保护的国家百姓竟然浑浑噩噩这么多,我们很伤心。”国破了,我们的安逸都没了,怎么办?哦,换地。家我不要了,地我不要了,妻子亲属我们也不要了,我们换地!
连日本人也没有都不敢相信,一个首都会打得比一个城镇还简单!所剩下来的装备让日本人瞠目结舌!大量的德械装备,所配属的坦克在质量上远远胜于日本的铁皮坦克,还有数不清的弹药军械!这就是我们15万之众的国军,8、9万被屠杀掩埋不知反抗逃跑的中国军队!这就是我们的劣根性!让日本人一个打一个准的劣根!妥协麻木与逃避不仁。一个日军小队,5个人左右,小心翼翼的挪在破修的街道上,路两旁是被绑缚或是吊死的人,赤裸裸的女性尸体,还有触目惊心的人头群。。其中的一个日军发现汽水摊,便贪婪的喝着,面目表情是天真快乐的,小队长伊田训斥道:“别动!小心支那的陷阱!”可笑啊,讽刺啊,连武器装备跟良心都不要了,哪来的勇气去设置陷阱呢!当他们发现教堂的动静时,更加小心的向教堂挪去。当教堂沉重的大门打开刹那,他们震惊了!大气不敢出,心跳加速!是成群的妇孺跟儿童畏缩在他们面前,人群出奇的静,向后挪去。他们向前挪,我们就向后退。渐渐的,有双手举过头顶,是拿着枪的,然后无数的手握着枪的举过头顶,日本人吓懵了,伊田(木幡龙)慌忙的喊道:“要救援!叫救援!”陆川在处理这个细节做得太好了,把我们脸上的麻木无知与不仁在日本人的慌忙与退却中拨裸的血淋淋的,对比出巨大的讽刺。日本兵在大街上呼喊道:“支那兵!支那兵!”,而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是的,等待着的是,更多的屠
杀与嘲笑!与对待牲畜般的行为!
当电影的结尾,再一次的让我落泪,我痛恨自己的无能无知,痛恨我们失去了如此多的文化传统底蕴-。
我还要再次借团长里说出来:“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哪去了?别看不起你百年来的先辈,你不如他们,因为我们是后人,后人鉴之而不改之,我们更是丢脸!如果再来次屠杀,再来次灭亡中国的计划行动,才能唤起我们的话,我选择!国人啊,同胞啊,醒一醒吧,别在等着敌人拿起刀,站在你跪着的尸骨前,大声的喊道:“看吧!这就是奴隶”的时候,你的灵魂才能醒来!别浪费你的时间,别怕自己不行,去追逐你儿时的梦想,做好你的学问,研究好你的技术,写好你的文章,365行,行行需要你自己去做好,少再去惦记着那些虚无的东西,那不是你寻的灵魂,是你寻的坟墓,将你一起带走,我的同胞们!天佑我中华,必先中华忖行!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语言系商日二班
马莹营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奸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强迫乱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然而,面对着一系列铁一般的事实,日本人又是怎么说的??————“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战争伤亡。”山川出版社的教科书中写道:“1937年(昭和12年)12月,日军占领了中国首都南京。当时,日军杀害了包括非战斗力量在内的多数中国人(南京事件,见注),随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要么回避事实,要么轻描淡写。南京南京剧情实在不想回忆,但是那一幕幕却又不断的在脑海映现……看到日本人要在难民营里挑选一百个中国妇女当慰安妇才能保住难民营里所有的人不惨遭杀害,而这一百个中国妇女甘愿走出来牺牲时,心在泪… 看到那些妇女
被惨遭凌辱后,日本人把那些裸体的中国妇女的尸体仍到架子车上拉走时,旁边的日本兵在那里放荡大笑时,心在流泪……难民营里有个德国的医生拉贝要离开难民营回国时,这些在难民营里的妇女及老人们苦苦哀求他不要走,因为她们知道,只要这个德国人走了之后,那些日本人就会无所顾忌的来到难民营开始他们的又一次兽行!这个德国人也是被逼回国的,走之前,跪在门外,深深的鞠了一躬!这一躬,意味深长,他想拯救这些难民营里的妇女,老人和孩子,可是光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当我再看到,这些兽行的日本兵,冲杀到医院里,去残杀那些已经重伤在身,又手无寸铁之力的中国士兵时,有些中国士兵为了不被这些兽行的日本兵所凌辱,就拿起枪自杀。然而,自杀后,那些禽兽不如的日本军官又拿枪上去,对准自杀的中国士兵补上一枪…
…
观《南京!南京》有感 篇10
实践内容:观《南京!南京!》有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11
12012/4/
2活着比死更艰难,珍惜生活,把握人生
南京,南京”,反应的是1937年日本进驻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的真实写照,惨绝人寰,或
许电影对真实还有所保留,但是这已足够了,足够让我们了解历史,让我们体验当时处于战
争悲惨的生活,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
影片的开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日军枕戈待旦,全身凝住,而城里是到处逃跑的百姓,挹江门下是仅剩不多的战士们在堵住城门,陆剑雄带着弟兄们对着冲过来的散兵游勇大声疾
呼:“不准逃跑!不准弃城!”但是得到的回应是:“当官的都跑了!”于是胆小而无知的士兵
向英勇正义的战士扑去,踩踏了他们的脊梁,蹂躏了他们的心脏!想象不到当时人的对战争
是怎样的心态!教堂里是越来越多的举起了双手,当坐在父亲肩头的小女孩在看到他周围的同胞,他的亲人,他的叔叔阿姨都举起手来时,她做了人生第一个选择,慢慢的举起双手,高过头顶!这就是他先辈们教会他的!这就是他学到的第一堂课!没有抵抗,当敌人来临时,放弃抵抗,放弃挣扎,举起双手!是的,等待着的是,更多的屠杀与嘲笑!与对待牲畜般的行为!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十几个人就能控制几千人的原因了吧!但是想想我们现在呢?在面对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呢?冷静!镇定!不是!更多的是逃避,放弃……要是我们处于当时的情景又会怎么样呢?在战争时期,人的求生欲望显得更加的明
显,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中华民族,为了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在搏斗着:
陆剑雄--国民党军官,典型的中国军人本色,视死如归,面对南京失守后带着剩余的士
兵与日本鬼子对抗,最后还是英勇牺牲。
姜淑云--一个勇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拉贝先生在一起,与日本军作抗争,她尽全力去
保护难民营的人,当她知道日本人要选一百名女人做慰安妇的时候,她的心比谁都还要痛,为了救更多的人她只有亲眼看着小江被拉走。在最后为了多救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士兵抓走,她知道她将失去尊严--被强奸,她对着角川说:杀了我。士可杀不可辱,宁愿牺牲也不能没
有尊严。
江香君--小江,本来为了女人的形象,就算
是被日本人认出来也无所谓的角色。后来被日军强
奸,知道身为女人之痛,当姜淑云讲出日军需要一
百名慰安妇的时候,她是第一个站出来的,她的恿
气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换取更多的食物,带来生
命,最后回眸的瞬间有可能知道一去不复返了。她
是一个很悲惨的角色,不堪凌辱,最后赤裸裸地死
去。
小豆子----很有小红军的感觉,从头到尾,只有他
奇迹的生还,从陆剑雄出现,江淑云带着,到和老赵一齐,他是被角川放走的。最后笑到灿
烂的小豆子让人感觉那么美好。
唐天祥--拉贝的秘书,懂一点点日语。成为拉贝秘书后算是替德国做事,可另一方面
却是保护着家人;原来帮助着可怜的人民,可是后来为了生存下来却背叛了人民。到最后,出卖了人民并没有换来全家人过新生活,相反女儿死了,小姨子被逼做慰安妇也死了,唯有
能保住的就是妻子和妻子肚子里的孩子,结果他放弃了跟拉贝先生走,而是以死来赎罪,是
一个血肉鲜明的人物。最后临死的时候拒绝蒙住眼睛。直视死亡。仍微笑着告诉日本人:我老婆说她又怀孕了。
唐周氏--作为唐先生的太太,多多少少生活与感情有了很大的落差,本来是不愁衣食,最后
却只有她能逃出死亡,人生是多么的悲哀,不过幸好肚子里还有一个存活的小生命,使她一
定要有活下来的勇气。
角川--导演通过他来描述南京大屠杀,使我们认为有那
样一个日本人并不十分可恨,这也是人性的表现。他作为日
本军人不能不杀人,而面对自己杀过人,使他内心充满不安,从他的眼神里有时会看出作为士兵的茫然。他喜欢百合子,明知她是为了满足日本人需要而来到了中国,可他并没有嫌
弃她,相反,从她那里还得到了些许的安慰。他看着小江被凌
辱最后死去,他的内心可能更加挣扎。明明看到了姜淑云多
救了中国人他却装作不知;当姜淑云被拉走时,望着他的眼
神,叫他去杀死她时,他果然一枪杀死了,使她能有尊严地死
去。最后他放走了小豆子和老赵,并对着同伴说了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在他心里,看
到的事实,不能承受,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了良知,看着这样的一切,心里的冲激比海水还
多,比海还大,活着真的比死更难受,所以他一枪毙了自己。
整部影片都围绕着几个重要的人物来体现,“南京,南京”,血淋淋的披露了当时旧中
国人民悲惨寂寥的生活。生命,人格,尊严,亲人……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奢
侈”的东西了。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国人在枪弹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国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丽的中国女性被强奸被欺辱致死……在那个年代,活着真的比死更艰难!这样的场面
或许是历史上最悲惨的局面了,这样的场面怎么能叫人不动容,怎么叫人不伤心,但是伤心的同时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浪费时间,每天上网,抱怨上天的不公平,抱怨生活的困难,自杀,离家出走……好多好多的不满。或许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好好的给自己的人生定个
目标!
看过“南京,南京”都人都会有很大的感慨,也让我们联想到现在的生活,想到了我们的国
家,我们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和平繁荣,也给了我们提醒,提醒我们要好
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出一份力!
70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飘絮,万古萧疏鬼唱歌。
《南京!南京》,一部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片。它的黑白画面就这样把历史重演了。日本
人那一声声的炮响,回荡在空中,炮弹结结实实的砸在南京的城墙上,也结结实实的砸在了
我的心上。南京的城墙附近,一群被抛弃了的士兵,他们用仅存的力量抵抗着入侵者。他们或许已经知
道结局,但他们依旧努力着,流着滴滴让人心痛的血。而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无情的斩杀,即使难免一
死,也要在死前用尽全力喊出“中国不会亡”„„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活埋,枪
击,火烧等等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令人心寒至极。
百姓们没能逃出这场惨不
忍睹的屠杀,日本人丧失
天良,人们欲哭无泪。片中还重点描述了日本军队对于中国女性这个悲惨的群体的迫害。日
军组织进难民营强奸女人,他们面孔猥琐,贪婪。而她们却在挣扎,在反抗,在控诉。就是
他们残酷的行为才造成中国史上出现了“慰安妇”这个词,他们不断践踏中国女性的尊严,强占她们,这种可耻的行为多么使人奋恨!片中有个镜头一直让我气愤:日军冲进难民营时,所有百姓举起手来。只有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东张西望,发现所有人都举手,觉得自己应该
那样做,于是也举起手来。日军是没人性的,甚至对于小孩,他们也不放过。强奸少女,从
楼上把唐先生的女儿摔死„„就连以拉贝先生为主的外国人也看不下去这样残暴的战争,他
可以为了救人而拼命,可他却又很无奈。出现过这样一个日本兵,他害怕,会因杀人而紧张,看到无数杀人场面会痛苦。在影片结束,他不堪重负,在救下一大一小士兵后自尽而亡。结
尾,日军跳着奇怪的舞蹈在庆祝,我不知道当时他们的心情如何,但我知道他们的每个乐点
都敲击着我的心,每一声都是一个折磨。
现在,即使事情已经过去,我们或许想去追究什么,但是很无奈,我们不可能像他们一
样屠杀日本人民。我们是有文明,有思想,崇高的民族,我们不会做有损尊严的事。我们将
会用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证明我们的伟大,用我们的进步惩罚他们无耻的行为。
加油,中国!
我看了同学推荐的《南京!南京!》,虽然事先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罪恶,但是真的以屏幕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我还是震撼了。黑白的场景更能体现那段历史的无力和
苍白,不知是因为历史遗留还是因为传统的束缚,一批批中国人在几只杆枪下陆续举手投降,没有人反抗,就像流感病毒的传播蔓延开来,受苦的都是中国人,随即而来的是无数的尖叫
和哭声,撕心裂肺。
愚钝的难民们祈求纳粹的原谅,当日本官兵提
出要“借”一百个女人时,大家想的都是屈服,我敬佩那些自愿走出队伍以求保护大家的女人们,但
是我可惜她们的愚钝,既然难逃一死为什么不奋力
反抗,哪怕一命抵一命也是有价值的,可惜一具具
白花花的女人尸体被拖走,剩下的只有7个幸存,同胞们抱头痛哭,似乎用哭声才能发泄自己的痛苦
和不堪,可惜无法改变什么。
在片中,有为救同胞英勇牺牲的战士,有为了自己妻儿出卖别人的大使秘书,有良心未
泯的日本兵,有隐忍痛苦的慰安妇,有奸诈残忍的日本军官„„在战争这个大的环境背景下,每个人迫于生计和身份,不得不作出选择,但是良知支撑着整个影片,受苦受难的大家互相
扶持,希望走出这片苦海,心里抱着美好的期望,哪怕是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最后那个日
本兵放走了中国父子自杀了,引人深思:战争不论谁赢谁输,都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伤痛。
当父亲给孩子美丽的小花,孩子脸上带的灿烂的笑容更能说明: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
1937年七七泸勾桥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失陷了,观《南京!南京!》其中不乏感人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大义的思
考,当日本的轶蹄践踏了中国人民的心脏,让我奋慨的是中国人民为什么软弱,任由日本人
活埋、枪杀,那时的中国国民处在怎样的一种思想状态,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迷茫、无助,双
眼空洞的毫无生机。也许并不曾有一个中国人想当汉奸,但人自私的本性让他为了自己的妻
儿做出卖国之举,但国将亡矣,小家安在!最后的最后,只怕并没有因此而护得妻儿,反而
辱没了自己的民族气节。当南京城守不住的时候,当尸体满山
遍野、血流成河的时候,千千万万的中国男儿高喊:“中国万岁,中国不亡…”这是怎样的感动与感慨,仅是爱国意念的存在。
当日本人提出无耻条件:用一百个中国女人做慰安妇来换取难
民收容所的安宁,一个中国妓女伸出纤细的手臂站出来,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连最让我们感觉卑贱的妓女尚可如此,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中国万岁,中国不亡。当我看到德国
驻华大使拉贝先生在不得不离开收容所时,在上车前向中国人
民的深情一跪,不是不仁慈,不是对不起,而是人心中慈悲的最大流露,他并不曾想离开,而是再如此下去,会破坏所谓的“日德和平”,多么可笑而无耻的理由。无论历史怎样,毕竟八
年抗战取得胜利,毕竟天佑中华,毕竟人间有大爱的存在,毕竟、毕竟我们仍相信善良。
勿忘国耻,奋勇前进。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无数的中国人为守卫这片红色大地而倒下,为了独立,为了自由,为
了尊严,为了民族,他们受到敌人惨绝人寰的蹂躏。这一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在心,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前进。
每当我看到这一段历史,内心总会波涛汹涌,我有的不止是愤怒,还有痛心、无奈和动
力。我愤怒日军的暴行,痛心民族的屈辱,痛心人民的遭遇,怀有民族复兴的动力。
南京大屠杀让我看见人性的泯灭。烧、杀、强、奸、虐无异于禽兽。当尸体堆满南京,杀人只不过是游戏的时候,生命是那么的渺小。
这一段历史让我们知道:我们要复兴,国家要强
大。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每个人应
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巴金
当国家受欺凌时,每一个国民都是屈辱的。中国人民已
经饱受磨难,先烈们用鲜血筑起中国的不倒之墙。现在我们无法像先烈们一样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可以珍惜现在的幸福,用每一天的激情去奋
斗。
当各位同学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当某些同学还在沉迷在网络游戏的时候,当我们在教
室里感受着大学生活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在几十年前的那场战争。多少无名英雄战死杀
场。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样来只不宜的和平。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现有的幸福生活。我们可
南京新闻稿 篇11
每年9月,守候在北京海淀区的西土城路边,准能瞅见一双双稚嫩又充满热情的眼睛朝着同一个方向寻觅——北影的大门就在这条路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影导演这个职业成了不少文艺青年的梦想,陆川也是其中的一个。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陆川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取了北影导演系的研究生,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从《寻枪》到《可可西里》,陆川的才华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但同时他又是充满争议的。就像他刚刚杀青的新片《南京!南京!》,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次新瓶装陈酒的尝试,但和陆川本人聊,他却会像介绍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向你讲述个中的点点滴滴。
文章内容:
“这不是资料!”
W :《南京!南京!》已进入最后的送审阶段,您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L: 激动,但不至于疯狂。中影老总韩三平在看过片后的一句话挺让我感动的,他说:“陆川,你成了!戏好看,很让人激动。它的确征服了我们!”
W :这部影片怎么取名叫“南京!南京!”?
L:1937年日军在打完淞沪会战后开了一个会,说下一步干什么,所有的与会军官就喊:“南京!南京!”,当时日本天皇的命令还没有下到总部,下面已经开始向南京进军了,基本上是先斩后奏。这是真事,我觉得挺有劲的,用来作片名,很有震撼力。
W:您把《南京!南京!》定位为一部什么样的片子?
L:战争片。在所有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片子中,这部片子第一次以日军作为故事的主线,同时通过平民视角展示战争中的人性,从不同层面反映人性的自我拯救。比如说你会看到,中国的守军中有几个随军记者,他们用手中的便携摄影机拍下了日军从开始进攻,到攻陷南京,直至开始屠杀。
W:拍成黑白片,是出于一种什么考虑?
L: 黑白自有它的力量。通过黑白的画面,每个人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感受,比方说一个从未听说过南京大屠杀或者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他会觉得自己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受到了一场极其陌生的战争。
W:这部片子涉及到的历史问题非常多,您是如何从艺术角度进行解读的?
L:我的看法是根据历史资料来的,同时也有一些资深的历史学家做后盾,我确实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观,努力把自己对这场战争,这段历史的认识重新营造出来。
W: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不是第一次拍成电影了,您与前人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L:我们这次没有把任何资料抬上银幕,情节全是自己拍出来的。所以说当时投资方很吃惊,他们问,这是资料吗?实际上全部是拍出来的,很真实,很像是随军记者拍的。
用日本人的方式演日本人
W:影片在主要演员的遴选上有没有什么规定,比如范伟,您怎么评价他?
L:范伟是一个有质感的人,他演一个什么角色就是一个什么角色。我觉得他身上除了幽默之外,还有一种柔软的东西在心里,所以这次我让他担当做男主角。说实话,范伟的表演让所有人折服了,就连韩总在看过后,都问我:“范伟在哪里?他的标准造型都没有看到。”
W:片中有不少日本演员,他们对这段历史是怎么看的?
L:他们中不少人是完全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我去东京选演员的时候,他们第一次见面都抵触,问我为什么拍这个电影,说“我们现在很友好,你为什么不友好的相处下去?”我说“是友好,但是你们的友好是建立在忘记了我们的痛苦之上的。”然后他们回去看资料,第二次就愿意来试试。但是“愿意试”跟“愿意做”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要说服他们,要提供证据,所以到最后我看到过他们演了一场戏自己都会哭。这部戏前前后后用了50多个日本本土的演员。
W:日本国内如何评价《南京!南京!》?
L:我觉得大多数日本人都是平和善良的,当他们信这个事的时候,他们就会去传播这件事,做这件事。《朝日新闻》一度很关注我们剧组,问“你们会像以前中国大陆的电影一样,让日本人在电影中丑化自身吗?”我说:“不用丑化,演员就用日本人的方式演日本人,我在给中国观众看一段真实历史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给日本的观众看一段真实的历史。”
从压抑到释然
W:《南京!南京!》中您觉得哪部分戏拍得最艰苦?
L:屠杀,拍到最后完全是自己把自己给挫伤了。日军屠杀有很多场景,我们就一场一场拍,剪出来并不长,但是分很多类,江边屠杀、活埋等等,有一段时间每天要“杀”1200多个人,到最后,心理都有阴影了。
W:以前看《寻枪》,当时看起来很轻松,但是看完了以后是很深的压抑……
L:《南京!南京!》看完了以后会让你释然。过程会让每一位观众经历生与死,中间充满了压抑,但结尾的时候会让你有一种由衷的释然。
W:投资方如何评价《南京!南京!》?
L:他们觉得看了以后很爽。有的时候看一个电影从头到尾很舒服,就像当年的《教父》似的,大家看爽了,看HIGH了,甚至都没有上厕所,舍不得起来啊。我觉得这就是投资方想看到的结果。
W:《南京!南京!》有可能“冲奥”吗?
L: 先把它安全的生产出来吧。我现在能够保证它准生,至于生下之后如何成长,暂时我还操不上心。不过我最大的理想还是希望这部片子能在日本上映。
“我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W:从《寻枪》、到《可可西里》再到《南京!南京!》,似乎您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导演?
L:我觉得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爱好,所以我就想把它做好,不是说每一年都要拍一部,对我来说不存在以量取胜这一说法。随着拍了两三部电影以后,慢慢的会一些合作者去储备一些剧本,找寻一些剧本。要把量拉上去,对我来说现在不是难事,可我不愿意这么做。
W:您觉得投资跟片子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L:《南京!南京!》投资在1亿左右,拍摄费用其实也就8千万,看片花你就会看到那种场面。8千万能做到这一步已经是一个奇迹了,我们搭了500亩的南京城,在天津搭了250亩的战场,就中国拍过的大片来说,以这么低的成本做成那样是非常不容易的。
W:中国有很多题材可以拍电影,有没有想过为汶川地震拍一部纪录片?
L:前一段时间有几个投资方,一直在找我拍汶川地震。我自己觉得很犹豫,因为拍《南京!南京!》,搭建的南京城,那是成型的,如果拍地震场景,那可是废墟啊,我怕拍那个心理上受不了。
W:电影对于陆川来说意味着什么?
南京新闻稿 篇12
从1936年至二战结束期间, 加缪见证了无数的血肉模糊在滚滚尘埃里, 他相信尼采, 并以尼采上帝已死的哲学为基础, 提出人的价值判断的失落, 人在这个世界找不到终极存在的根源, 也无法为一切事物找到终极的目的。然而, 人又有天生的对统一性和明晰性的要求, 就是在这种“人类的呼唤和世界的无理的沉默之间的对立”1感之间产生了无尽的这个世界唯一的真理———荒谬。而战争, 尤其是这个荒谬世界的缩影和对荒谬的存在的极致阐释。在战争中, 人的每一个脚步的前进都要牺牲他人为脚下的奠基石, 甚至人的每一个手指的抬起都要以他人的鲜血为代价, 犹如《南京!南京!》中的每一个个体, 无论是日本士兵还是中国士兵, 胜者为王, 败者成寇, 都是这个荒谬世界的潜在定律。
在这个荒谬的世界, 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抗或把意义转嫁到对他人的奉献上, 不再像驴子以幻想的玫瑰花为生, 才有可能有意义地继续生存下去。荒谬感以意识的存在为基础, 而意识的存在又以生命为基础。生命在这个我们无法选择的世界中成了我们判断一切的价值标准, “不准杀人”或者“不准自杀”成为了我们的伦理道德。
我们可以说《南京!南京!》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 因为它展现了在战争年代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如《辛德勒的名单》中被成群送上火车送去集中营的犹太人一样, 它用黑白色彩的历史镜头告诉了观众南京保卫战前的士兵如何面对自己的敌人。陆剑雄在影片开始像英雄董存瑞一样, 出现在这场战争中最危险的地方, 镜头特写在影片开头最揪人心弦的地方。怎奈南京城终败, 高呼万岁的是日本士兵, 而不是陆剑雄和小豆子, 等待他们的只是又一场屠杀。英雄被屠杀, 故事的重角在一开始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并且是以这样一种如鱼肉般待人宰割的方式, 这就是陆川在《南京!南京!》中力图告诉我们的英雄的定义。陆川糅合了中国电影叙事传统中对英雄形象的描写和士兵突击中结尾处对许三多演习场景的表现, 把陆剑雄这样一个战争中的英雄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陆剑雄作为真正的英雄, 不仅能够全力以赴在战场上, 他的更伟大之处在于他还能看破生死, 在日本兵的逼杀下不得不面对死亡时, 他能成为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的人, 无畏地面对死亡, 并用生命的最后力量保护住了身边的小豆子。
二集体与个人的信仰
离开了陆剑雄以后, 《南京!南京!》已经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 而至多只能有关在南京中的存在和丧失的生命的那些故事。南京大屠杀的那段历史上空飘着的更多的只是弱肉强食定理和人性扭曲的乌云。不是没有反抗, 只是弱者的力量是这样的弱小, 以至于无法反抗, 只有顺从, 集体性的顺从。“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富则中国富”这样的豪情壮语在此时不再有人忆起, 曾有的民族自豪感荡然无存。两千多年以前, 罗马尼禄大帝残酷地把所有的基督徒聚集在竞技场上, 然而所有的基督徒都异常安静地等待着自己的死亡, 他们在场上所做的事情不是用力的叫喊, 而是默默地祷告。凭着信念, 他们感动了场外的人, 几十年以后基督教终于成为罗马的国教。都说中国人似乎没有坚定的信仰, 但集体无意识无法欺骗我们作为一个共同的民族所具有的相同情感。江香君第一个举起了弱小的手, 便前赴后继地有其他妇女同样地举起了她们的手, 这都是在大难临头对中华民族的本能的爱的体现。集体的信仰在这里无需寻找, 民族情感或者说爱国精神已经填补了它的空白。
除了对这种集体情感的描写, 《南京!南京!》不同于先前的历史剧还在于它有层次地从主要的几个角色入手分别而非只从集体性层面表达了这种集体无意识。这种对个体情感变化的重视, 如江香君从最初的不愿意剪发到后来的自愿去做慰安妇的感情波动, 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从留洋学生安全区的领导者姜淑云到富家女唐太太, 从唐先生的妹妹唐小妹到妓女江香君等, 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女子在这场非战争的屈辱历史中都被置于很高的评价, 她们中间的大部分虽然都走向了死亡, 却都是她们自己的选择。她们始终信仰着人性的尊严, 在尊严面前死亡也要让位。
三历史的见证
这是一场集体式的屠杀。一个人通过不正常的途径达到欲望的满足就会导致对另一个人的伤害。一群人, 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人, 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来做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不正常的、病态的, 而这种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来完成一件病态的事情就会导致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深深地伤害。这是一种非自愿的、强迫的、奴隶式的, 只为个体考虑, 不顾及他人的意愿的对生命的、对尊严的侮辱。战争就是其中的罪魁祸首, 将人的本质异化到恶的极致, 杀人或者伤害他人成为生存的手段。
我们见证着历史, 历史也见证了我们, 鲜血流在历史的长河中, 又弥散开去。还是儿童的小豆在这样的年纪本不应该看到见证到这样的这场屠杀, 所以陆剑雄用手挡住他的眼睛。但成千上万地人群倒在他的四周, 鲜血像海水淹没了他的每一寸肌肤, 在他意识到自己是活着的那一刻, 他睁开了从在地狱里逗留了一圈的眼睛, 里面充满了空洞和知觉的麻木。队长已经死去, 他活着。在人群中, 他和姜淑云急急忙忙地寻找者每一个可以拯救的长辈, 枪声落下, 又一个让他全心依赖的人离去, 他还活着。他只是一个孩子, 但因这场对他的生命而言突如其来的战争, 让他的每一刻的回忆都与生命有关。
小豆被捕, 角川和小豆的回忆在此重叠。角川选择了结束自己的回忆, 放走了小豆。角川在影片开始呈倒下式的画面, 是他对命运的屈服, 在影片结束时倒下, 是他对生命的屈服。在杀人与自杀面前, 为了不再杀人, 他勇敢而又懦弱地选择了自杀, 倒在了无奈与绝望的野地里。苦难和希望也好像在小豆子吹起的蒲公英中飞向天空, 撒落在祖国各地后扎根开花。生命和回忆在那淡淡的喜悦目光与稳重而又轻快的步伐中消逝而又沉淀了下来。
参考文献
【南京新闻稿】推荐阅读:
南京!南京!_观后感06-08
看南京南京的观后感07-17
南京南京观后感高二作文11-17
《南京南京》纪录片观后感05-28
泰禾南京院子打造南京大院文化06-01
【南京商贸】南京农贸市场现状与发展11-04
南京旅游景点介绍 南京有哪些特色建筑11-24
历史性影片南京南京观后感600字07-28
南京城市10-16
绿色南京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