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教师(共12篇)
高校女教师 篇1
摘要:高校女教师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应进一步扩展服务内容, 细分服务对象, 研究促进女教师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让阅读成为高校女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图书馆,阅读
高校女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 她们普遍受过高等教育, 是社会上的高学历者。同时, 她们也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女性一样, 是母亲、妻子、女儿, 也要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阅读在提高高校女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解决内心冲突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图书馆在促进女教师阅读方面应该有所作为, 要研究方法和策略, 让女教师爱上阅读, 让阅读成为女教师生活和事业的伴侣, 为增强女教师的生存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智力支持。
一、高校女教师的阅读特点与存在问题
1. 阅读能力强。
高校女教师一般是高学历者, 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受专业和自身教育背景及性格特征的影响, 高校女教师是一个热爱读书的群体, 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能很好地理解阅读作品, 并对阅读内容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 阅读面受限。
高校女教师喜欢阅读, 但阅读内容不广, 且大众化。在阅读内容方面, 除了阅读部分专业书籍以外, 高校女教师特别喜欢阅读服装、美容等休闲杂志, 较少阅读政治、伦理等其他书籍。在阅读地点和阅读方式的选择方面, 她们较少选择来图书馆看书, 通常都是在家通过浏览网页或翻阅自购书籍的方式获取信息。
3. 专业知识补充不足。
毋庸置疑, 高校女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她们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领域知识不断分化与综合, 她们需要继续研究和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适应教学的需要, 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然而事实上, 她们的专业阅读目的很明确, 通常是为写论文或做课题查阅相关专业资料, 较少为补充专业知识而开展阅读。
二、高校图书馆推广女教师阅读的有利条件
1. 丰富的馆藏资源。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和推广女教师阅读的物质条件, 它所具有的丰富馆藏资源可为高校女教师查阅专业文献, 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拓展和深化教学, 提高科研水平。同时, 高校图书馆有着门类齐全的各类书籍, 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女教师多方面的阅读需求。
2. 女教师相对集中, 易于组织阅读。
高校女教师供职于同一所学校, 人员的相对集中便于图书馆宣传图书信息, 可让女教师便捷地了解图书馆举办的各项阅读活动, 高效地组织女教师开展各类女性阅读。很多阅读活动可在女教师来校上课或学校举行某项集体活动之时便可完成, 极大地节省了女教师的宝贵时间。
3. 女性馆员居多, 易于与女教师沟通和交流。
在高校图书馆的人员构成中, 女性馆员的数量占了绝大多数, 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女性馆员占到了70%以上。女性馆员与女教师同在一个环境工作, 她们接收的信息内容和渠道大致相同, 且同为女性, 她们有着很多共同爱好, 对很多事物有一致的看法和理解, 女性馆员能很快走进女教师, 与她们交朋友, 更好地宣传图书馆工作和开展各项阅读活动。
三、高校图书馆推广女教师阅读的应对策略
高校女教师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群体, 事业是构成她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做好本职工作是她们的社会责任。高校女教师也是生活中普通的社会成员, 同样要面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更好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因此, 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活动要有针对性, 要结合女教师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以服务女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为主, 研究这一群体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相似性, 总结她们经常面对的问题, 在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生活质量上下工夫, 让阅读成为她们事业和生活的向导。
1. 加强馆藏资源宣传。
文献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女教师阅读的前提, 高校图书馆要摒弃重资源建设, 轻文献宣传的做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本馆馆藏文献、特色资源、馆藏布局、书刊借阅方法、电子文献使用流程等进行宣传, 让更多的女教师, 尤其是新进女教师了解图书馆藏书概况。同时, 有针对性地做好新进书刊的宣传工作, 让女教师及时了解图书馆上架新书的大致情况, 引起她们的阅读兴趣, 增强她们的图书馆意识。
2. 美化阅读环境。
能在一个清新、洁净、优雅的阅读环境里, 手捧一本好书, 不啻为一种享受。在环境方面, 高校图书馆应重点在整洁、舒适、方便等方面美化馆内阅读环境, 让来馆的女教师愿意入座阅读, 并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在馆藏布局上, 可设立影音区, 组织女教师观看大家比较关注和社会反响较大的影片, 丰富女教师的业余生活。可设立女性读品区, 摆放女性喜爱的报刊, 让她们能随手翻阅读品, 随着舒缓的音乐享受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3. 满足阅读需求, 提升阅读品位。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 高校女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多。受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校女教师的阅读兴趣比较广泛。高校图书馆要调查本校女教师的阅读兴趣, 作为订购图书和满足阅读需求的依据。高校女教师学历素质相对较高, 有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但由于工作、生活、经济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 很多人喜欢阅读明星八卦类报刊, 了解明星的恋爱、婚姻和家庭, 既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 又不利于提高阅读品位。为此, 高校图书馆要做好女教师的阅读导向工作, 引进高品位图书, 指导女教师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 勿将大量阅读时间用于探窥明星私生活。同时, 图书馆还要注重提高女教师的阅读质量, 抛弃休闲式的浅阅读, 真正做到潜心研读, 创意阅读, 最后读有所得。
4. 提高女性馆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居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开展女教师阅读活动时, 图书馆要注重提高女性馆员的素养, 提高女性馆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女性馆员平时要了解各专业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概况, 在推荐阅读书目之前, 自己首先要阅读作品, 要有自己的理解。这样在开展阅读活动时才能做好新书宣传工作, 才能发挥好阅读导向作用, 才能搭建与女教师阅读对话的平台, 从而吸引更多女教师参与到图书馆组织的阅读活动中来。同作为女性, 女性馆员与女教师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 容易走进女教师的内心世界, 为开展阅读、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5. 开展系列阅读活动。
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实际, 切实可行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请本校学有专长的女教师或校外专家、学者就大家感兴趣的某一领域或社会现象发表演讲, 如化装、社交、礼仪、理财、心理健康等。可加强阅读日宣传, 开展女教师阅读日活动, 拟定女性阅读日宣传口号, 组织好阅读日的读书活动。此外, 还可开展读书评比活动, 评选出一定时间内在图书馆借阅书刊排在前几名的女教师读者, 评选出积极参与图书馆阅读活动并撰写高质量阅读心得的女教师, 给予全校表彰, 以此增强女教师的阅读意识, 积极参加阅读活动。
6. 建立女教师阅读数据库。
为鼓励女教师阅读, 并分享阅读心得, 图书馆可以在本馆网站上开辟专栏, 搭建读书交流平台, 让女教师自由撰写图书馆推荐书目的阅读心得, 分享阅读经验和感想。图书馆可就此将其建成女教师阅读数据库, 展示女教师参与阅读的程度和水平, 并作为阅读评奖的依据之一。同时, 作为她们长期阅读的表现和成果, 在阅读数据库中还可增加她们公开发表的论著和结题项目, 增强她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增强全体女教师的图书馆意识, 让她们爱上图书馆, 爱上阅读。
四、高校图书馆推广女教师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打开女性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作家毕淑敏说, 幸福在你身心善美坚稳之处。阅读可让女性形成强大的内心世界, 是造就女性善美坚稳心灵的法宝。高校图书馆是女教师阅读的最佳场所, 开展阅读是关爱女教师的最高表现。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化, 引进用户细分的原则, 关注女教师的阅读需求, 做好阅读的各项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关注和推广女教师阅读, 有利于她们了解专业发展动向, 补充专业知识, 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研究水平, 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校图书馆开展女教师阅读, 可极大地丰富女教师的内心世界, 让她们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应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找到平衡心理的支点, 以宁静的心灵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汤更生把母亲阅读看做是走向阅读社会的第一步, 女教师都将成为母亲, 她们是否阅读与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有重要关联。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经常手捧书本, 大致可以推断出他一定有一个喜欢阅读的母亲。女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她们喜爱阅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繁荣进步的重要源泉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林, 赵叶珠.津田梅子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初探[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2 (3) :58-61.
[2]魏国英.从女性研究到女性学学科建设——高校女性学发展脉络[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2 (6) :72-77.
[3]杨春.栉风沐雨铸辉煌砥砺奋进谱华章——女子学院科研创新之路[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2 (3) :74-77.
[4]张建奇.我国女子高校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 2003 (6) :41-46.
[5]李冬梅, 熊丽华.女性阅读情况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7 (5) :90-91.
高校女教师 篇2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请记住我站域名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问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 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思想中仍占一席之地。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表现出当其抱负得不到顺利实现时就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而心理负荷比较沉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女教师受过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或减少女性性格中的常见的不良特征,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特征。也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忽视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使自己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良特征,构成了阻碍自己成功的因素,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实在是很少,使她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由于年轻女教师涉世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业绩的显现,年轻女教师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能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女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源,传统上的教师权威意识下降,教师在社会上及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当前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并获得高一级学位。这就给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在高校,职称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着社会对教师的认可水平,代表着教师可以获得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高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级职称女教师对高级职称的渴求更直接、更现实,也更为迫切,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高校女教师带来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日益加大。这样使高校教师没有工作与休息、上班与下班的严格界限,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同时,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太注意解决教师心理问题,而且多用机械的数字化指标来评价和看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要为生计、前程奔忙,久而久之,便在内心积存下难以排解的心结。
5、高校女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压力。高校女教师的知识丰富,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对解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优秀分子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和缓解,势必会阻碍自身乃至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女性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也必须承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职业女性在工作中的成就往往被贬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
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培养、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而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数字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身心愉悦;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高校女教师要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目前高校女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运动,在《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地位研究》中调查表明:有57.7%的人每月锻炼身体不到1次。
(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融人到集体中,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理解的愉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3)高校女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问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高校女教师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学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伊丽 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 武警学院学报,20__,19(15)
2、李常健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__,7(3)
3、赵艳丽 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__,(18).4
4、李宝峰 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__,(18).4
致命邂逅:高校女教师魂断旅途 篇3
2011年11月9日中午,安徽高校女教师刘虹琳家人向合肥市警方报警,声称四天前,刘虹琳坐火车去六安市看望男友,晚12点火车到站后莫名失踪。如今,家人接到数条勒索短信。
刘虹琳失踪前还与在六安的男友发过短信,短短几小时后踪迹全无,她会去了哪里?
2011年11月5日深夜11点03分,刘虹琳在合肥乘K464列车前往六安。刘虹琳,时年29岁,合肥人,博士毕业,三个月前刚去了安徽合肥一家高校任教。正在热恋中的她,这次前往六安和男友苏学会约会。
六安快到了,苏学会发来短信:“下车了吗,我去接你。”刘虹琳回短信:“你把热水备好,我回来要洗澡……”短信刚发出,刘虹琳发现手机发出“嘀嘀嘀”缺电报警,快没电了。
火车运行1小时零1分后,即11月6日零点04分,火车到达六安。刘虹琳走下火车,此时,站台上有些空旷、清冷,一阵冷风翻卷而来,刘虹琳想把外套穿上,但手里拎着好几个手提袋,放在地上她又怕弄脏。这时,一个个子高高大大的男生从身边走过,正空着双手,刘虹琳叫了声:“喂,麻烦你一下,这位男生,帮我拿一下行李,我穿件外套……”听到她的话,男生很乐意地把几个行李袋拎了过去,等她穿好外套后,又一路帮她拎着行李走出了车站。这时,刘虹琳没有见到等在出站口的男友。一阵冷风吹过,刘虹琳心里阵阵紧缩,未免有些失望。再拨手机,刚发出一个“喂”字,手机瞬间停电关机。
“这位女孩,今天咱俩就在这告别,以后有机会再见……说不定以后回家来,还能再碰到你呢。”男生这时向她告别。刘虹琳听了开玩笑说,“哦,算我们有缘吧!不过,我的博导曾这样对我说过,就算是有缘的人,再碰上至少也要500年呢。”
男生顿时瞪大眼睛,惊讶地说,“原来你是个博士啊,真看不出来,瞧你比我也大不了多少,在哪读博?回头我去拜访你,向你请教!”“早读完了,现在安徽中医学院当老师。”男生更为震惊,“你都已是老师了,哦,你那学校就在我们大学边上,很近的,两个地方相差不到一里地,都在长江西路上。”
男生报出了自己姓名,他叫邢柯,24岁,在安徽农业大学读大三,家在六安。正说着,他瞧见刘虹琳有些沮丧的样子,便忍不住关切地问:“你没事吧?怎么没人来接?这么晚一个女孩子回去不安全,要不我送你?”怕男友见怪,刘虹琳摇头拒绝说,“没事。主要是手机没电,联系不上他……”此时,刘虹琳感到有些委屈,想哭。
一旁的邢柯若有所思地说道,“那怎么办?这么晚了,你用我的手机给你男朋友打个电话吧,不过,我怕也不妥。要不,你找个公用电话给他打。”刘虹琳撇撇嘴没说话。
刘虹琳的男友苏学会是六安市一家大型公司的主管,两人一年前经人介绍相恋。因为工作忙,刘虹琳每次都在周末主动来六安和男友约会。眼看就要嫁人了,可不知为什么,刘虹琳总感觉心里有一丝不安。虽然男友很疼爱她,可她希望每次见面男友能给她惊喜。
“要不,你到我家充下电再给他打个电话?”邢柯看出刘虹琳的心思,指着几百米外的一幢高楼说,“我家离这儿很近,不到十分钟路程,就我一个人住,我父母在下面镇上,我爸是那里的校长。”刘虹琳抬头看了看邢柯所指的高楼,那是六安市比较有名的天盈星城沁园小区。
正在郁闷之中的刘虹琳,犹豫了一会儿,竟然听从了邢柯的建议,迈开脚步跟着他走去。
迈出致命一步
一路上,刘虹琳骄傲地告诉邢柯,她是老爸和老妈最疼爱的小女儿,老爸老妈虽然只是工薪阶层,但现在退休了还做点生意,收入不菲,衣食丰裕。见邢柯一脸羡慕的样子,刘虹琳更像遇到知己一般,继续讲着自己的家境,丝毫没注意到邢柯脸上表情细微的变化。
来到10幢3单元邢柯家中,刘虹琳转着看了一圈后,给手机充上电。邢柯说:“我爸是校长,我一句话老爸就给我买了房,不过平时基本空着啦……”
听了邢柯的话,刘虹琳会心地笑了。接下来,她随口说道:“哇,你家房子好大哦,不过,我老姐在合肥像这样比你家大的房子可有三四套哦,现在至少值个几百万。她还说将来要送给我一套当婚房……”
“你姐做什么生意的,怎么那么有钱?”邢柯一听,瞪大了眼睛,眼神复杂地扫了刘虹琳一眼。
刘虹琳丝毫没看出他的情绪变化,接着说道:“我姐呀,比我可强多了!她是做投资生意的,就是给上市公司做个策划、顾问什么的,她是金领级别的,钱多了去了。她对我可好了,比如我遇到什么事情了要她帮我,她随便出手就能拿出几十万!”
邢柯听了惊讶不已,“天啊,你姐这么有钱!了不起!”邢柯又说,“其实,我家钱也不少,不过都归我老爸掌管,要是自己挣钱该多好。”
邢柯老家在六安市下属的镇上。父亲是当地一所学校的副校长,母亲是家庭妇女。作为家中独子,邢柯从小备受父母疼爱,他要什么,父母都尽力满足他,由此也养成了他任性、自大、胆大妄为的性格。
高中毕业后,邢柯复读两年才考上大学,父母对此高兴得不得了,倾尽积蓄为他在六安市里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次回六安,邢柯总是先到自己的“领地”住上一夜才回家。
而邢柯的父母省吃俭用供他上学,日子其实过得很紧张。房子贷款要还,还得培养儿子读书,还要想着将来为其娶妻等等。
邢柯也知道父母为自己买房欠了一屁股债。刚才他对刘虹琳说家里很有钱,是出于自己的虚荣心。邢柯长大后不走正道,喜欢在网上赌球,几年下来,欠下了别人三四万元的赌债。最近一段时间,老是有债主上门逼债。
在车站邂逅刘虹琳时,开始他对刘虹琳并没恶意,只是对美女有点想入非非。随着刘谈起她富裕的家境,邢柯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个可怕的念头闪了出来。
“你姐姐叫啥?我以后毕业去投靠她,她手机号多少?”邢柯突然问道。
刘虹琳觉得邢柯问得有点突兀:“这个……我姐姐会不会陉我?你挺有潜力的,我姐肯定会帮你,等回合肥我带你去找他。”刘虹琳没说出姐姐电话。
这时,刘虹琳的手机已充够电,可她没选择离开。畅快地聊天,让她感觉还不错,此时已过去1个多小时,她也没打开手机。
刘虹琳哪里知道,这一个多小时里,男友快急疯了。火车到站已一个多小时,却不见刘虹琳电话和信息出现,苏学会赶到空荡荡的火车站门口,不见女友踪影。他不明白,怎么人到了六安,却信息都没了?
苏学会打电话把自己的父母等亲友都叫了起来,让大家分头找人。刘虹琳父母几乎每过几分钟就打女儿手机一次,并不断地和苏学会联系,一个多小时过去,刘虹琳仍没消息。苏学会要女友父母放心,说一定会把她找到,并愧疚地说道,“她可能嫌我没去接站生气了,她在六安有同学的,可能故意关了手机去同学家玩,然后再来找我。”
凌晨2点,刘虹琳仍在和邢柯聊着,似乎忘了还要回家的事。
共步死亡舞蹈
两人正聊着,邢柯脸色渐变,突然黑着脸说道:“假如现在你面前有一个陌生人,开口向你借一大笔钱,你会同意吗?”刘虹琳顿时愕然,眼睛盯着邢柯。“别这样看着我,这个人不是我!”刘虹琳没有回答他,她不知道邢柯是在开玩笑还是真有什么企图。这时她才意识到,在邢柯家逗留的时间不短了,该走了。于是她从插座上拔下了手机,准备告辞。
邢柯见此拦着她说:“别着急,再坐一会儿,不要开机,我们再聊会儿,今晚难得这么有缘!”
邢柯说着进了卧室,他说要找些书给刘虹琳看看。刘虹琳犹豫了一下,又落了座。
邢柯走出卧室后,又提出要刘虹琳姐姐的电话,刘虹琳再次拒绝了。邢柯便再次阴郁地走进卧室。一种诡异的气氛在弥漫,刘虹琳还是没有起身出门。
邢柯后来交待说,一开始他想先套出刘虹琳姐姐电话,然后将她绑架再敲诈,但刘虹琳却屡次回绝他,让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贸然直接开口向她借钱,显然不妥。他在卧室里来回踱步,最后下定决心,“干!绑架了她!”“怎么对她下手?到厨房拿菜刀,她肯定会反抗喊叫,不如……”
邢柯决定找一根绳子下手。10分钟过去了,刘虹琳竟然还坐在那里,她天真地以为邢柯在给她寻找什么书,然后再谈人生谈理想。
邢柯在寻找绳子,这个工夫用了20多分钟。邢柯后来说,这时他也想为自己赌一把:刘虹琳如果这时出去了,他就输了,不再动手;如果还在,那就下手。他一时没找到合适的绳子,就心烦意乱地准备找两本书出去稳住她。哪知,从床下一捆书里随手一抽,竟抽出一本《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这是美国“死亡学”作家林恩·德斯佩尔德的一部专门论述死亡问题的书。
这下,邢柯坚定了动手绑架的决心,也有了下手的办法,他看到了捆书的一长段尼龙绳。
邢柯把书放在刘虹琳手里。看到封面上醒目的书名,刘虹琳吓了一跳,从沙发上弹了起来。
邢柯摁住刘虹琳肩膀,“你瞧,这句写得多好,‘当曲终人散,人生的大幕徐徐落下时,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来跳完人生最后的死亡舞蹈?’来,我们讨论一下关于死亡的问题!”
刘虹琳吓坏了,站起来欲扭身往外走。“你别走,我还没给你倒茶呢,别开机!”邢柯一边说着一边往回拉她。她挣扎着喊道,“我真的要走了,你放开我啊!”直到此刻,她才感到自己这么晚到一个陌生男人家来“充电”,多么不妥。
但一切已来不及了,邢柯掏出了衣袋里的尼龙绳,转瞬就变成一个狰狞的死神。“求求你放了我吧……”刘虹琳刚说出这句话,体重150多斤的邢柯已压在了刘虹琳纤弱的身上,用绳子勒住了她的脖子。刘虹琳脸色涨红,惊恐地看着邢柯。几分钟后,无力挣扎的刘虹琳气绝身亡。此刻,已近凌晨3点,睡梦中的城市一片寂静。
眼睁睁地看着刘虹琳断了气,邢柯有些害怕了,他镇定片刻,费力地把尸体装进一只棕红色大行李箱里,藏在床下。他并没有想好,杀死刘虹琳后如何去解决后面的“麻烦事”。整整两个白天,他都像死去一样,呆呆地躺在家中。
11月7日晚8点多,邢柯以160元价格,雇了辆黑车,将装有刘虹琳尸体的大行李箱从六安运到了安徽农业大学,再用自己的电动单车,把大行李箱搬到学校医院附近一片树林茂密的地方。他找到了两个墙体之间一处不易被人察觉的墙角过道,把箱子丢在这里。
11月7日晚上9点50分,邢柯打开刘虹琳手机,准备打电话向刘家人要钱。一开机,顿时把他吓了一跳,刘虹琳手机里一下子冒出100多个未接电话和数不清的短信。
这时手机铃声响了起来,邢柯刚按下接听键,里面便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妹,你都要把人急死了,你去哪了,手机没电了,也不告诉人,苏学会找你都快疯了,妈也找你……”电话里是刘虹琳的姐姐刘虹雨。邢柯没敢吭声,惊慌之下他把电话挂了。
两天后,邢柯给刘虹雨发信息:“你妹在我这,别怕,算我绑架了她吧,给我17万,我放人。”刘虹雨回复说:“只要你保证我妹安全,钱不成问题。”邢柯赶紧关机。
接到邢柯的勒索短信后,11月9日中午11点,刘虹琳家人来到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报警求助。合肥市公安局通过多种手段,很快锁定刘虹琳手机方位。11月16日下午2点17分,警方将正在农大校园内准备去上课的邢柯抓获。17日下午4点30分左右,邢柯领着民警来到抛尸地点,找到了刘虹琳早已面目全非的遗体。
邢柯哭着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想到杀她,后来听说她家有钱,我也只是想找她借钱,可又觉不妥。两三个小时里,我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她要走就走吧,毕竟无怨无仇。即使在寻找作案工具的最后20分钟里,我也是为自己赌一把,如果在我没找到作案工具前她走了,我就服输,放过她……”
刘虹琳的父母痛不欲生。刘虹琳失踪的几天里,他们到女儿所在学校和六安市四处寻人不见,在街上和火车站里贴满寻人启事,可无论如何他们想不到女儿会是这般结局。如今他们寄托在女儿身上所有的希望瞬间破灭,坊间甚至还盛传刘虹琳是为了搞一夜情才去的邢柯家,那时刘虹琳的父母连死的心都有了。刘虹琳男友苏学会痛哭失声,他悔恨自己那晚没去接女友。伤心之余,他对女友的行为也感到万分不解:女友为什么这么没防范意识啊,深夜会跟一个陌生人回家?
得知儿子竟然为钱杀人,邢柯的父母说什么也不相信,他们甚至怀疑儿子精神出了问题。直到知道儿子原来在学校没好好读书,而是欠了一屁股赌债,他们才喟然长叹。事发后,邢柯的父亲连班也不敢去上,和妻子躲在家中无脸见人。
邢柯以故意杀人罪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案件还在进一步审理中。这个案子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人们不解,邢柯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何如此轻贱生命,犯下残忍罪行?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有着高学历,高智商的大学女教师,如此轻信陌生人,竟为手机充电深夜进入一个陌生人家?
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问题探析 篇4
一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发展缺少规划
当前, 大部分青年女教师在职业发展中主要以教师短期的职业要求为核心, 而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将个人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需要相结合, 发展意识不强, 对如何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缺乏深入思考。
2. 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2014年4月26日光明日报“学术中国”栏目中一篇名为《“青椒”们的困惑与出路——高校青年教师生存实录》的文章, 如实描述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职称晋升、政策制定等方面被边缘化;高校形式主义盛行令师生皆疲于奔命和应付等困扰青年教师的问题。在教学研究型高校, 青年女教师在承担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 还面临科研工作的压力, 紧张的工作状态使青年女教师容易陷入焦虑的心理状态。
3. 工作、家庭难以平衡
青年女教师性别的特殊性决定其社会角色的特殊性, 除了职场女性的角色外, 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 在养育孩子和承担家务中比男性教师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导致职业发展精力投入不够。很多青年女教师还遭受着生育问题的困扰。紧张的工作、持续的焦虑和职业发展的生存压力迫使很多的青年女教师到了生育黄金时期而不敢怀孕, 担心因为怀孕、哺乳等生育问题影响职业发展, 因此有一大批青年女教师错过了最佳生育时间。
4. 工资收入处于底层
由于青年女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 职称和职务较低, 所以工资收入也较低, 据不完全统计, 在云南高校, 近50%的青年女教师月收入在3000~4000元。但青年女教师面临的问题却不少, 如组建家庭、赡养老人、养育孩子等, 再加上住房改革、医疗改革, 影响最大的又是青年教师, 导致很多青年女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收入不满意, 经济压力过大。为了增加经济收入, 去做兼职、搞创收, 影响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5. 职业成就期望不高
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 很多青年女教师自身成就动机偏低, 成功期望不高, 认为自己是女性, 重心要回归家庭, 干事业、创业是男人的事情。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 人为地设置职业发展思想障碍, 加上现在职称评审要求严苛, 不少青年女教师头脑中形成了以“副高职”为职业终极理想的目标, 甚至有一部分青年女教师甘愿自己一辈子处于“中职”状态。
二促进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
1. 青年女教师: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随着时代变迁, 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青年女教师要不断重新塑造自己、提高自己, 坚持学习, 关心时事, 做一个政治成熟、业务精通、经济独立、美丽自信的现代女性。首先, 应该走出传统的观念, 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主动学习, 与时俱进, 提高素质, 完善自我, 实现自我的价值。其次, 要发挥自己的性别特点及个人的性格特点, 给自身做出正确的定位, 为个人专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作为青年女教师要培养自己对工作的热爱与事业心,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价值取向等应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各种优势, 真正做到扬长避短, 确定一个比较符合实际又有挑战性的定位, 实现职业发展。
2. 普通高等学校:完善高校科学评价体系
教学研究型高校“重科研, 轻教学”的评价价值取向与青年女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情况相背离。高校青年女教师大多主要从事教学工作, 而且她们的优势也主要在教学上。因此, 对教学研究型高校来说, 要更好地促进青年女教师的专业发展, 应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内容, 兼顾科研和教学。首先, 在教学方面, 应制定具体措施支持青年女教师投身教学工作, 开展教学研究, 进行教学改革, 并对其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一样予以认可和奖励。在教师聘任、职称晋升中对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并对教学业绩突出者在晋升上给予倾斜。调动青年女教师搞好教学工作、争做优秀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方面, 适当改变教学研究型高校的青年女教师科研任务重、压力大的局面, 在保障科研机会的同时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指导, 如加强科研培训和指导, 组成科研团队, 利用团队合作来帮助青年女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等。
3. 工会群众组织:切实维护女教职工权益
高等学校工会、女工委员会组织要对照新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依法维护好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积极发挥教代会和工代会的民主管理途径, 提高女职工在教代会中的比例, 重视并发挥好女职工代表的作用, 凡是涉及女职工切身利益的决策, 需要女工的集体讨论研究并经教代会通过。加大力度做好困难女教职工的帮扶工作, 帮助困难女教职工解决好子女就读等实际困难, 真正做到系女职工的冷暖于心上, 鼓励和帮助女职工依法维护自己权益, 当好女职工的“撑腰人”和“贴心人”。
4. 社会和家庭:形成优化女性发展的社会环境
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是促进高校女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社会方面, 要通过各种社会传媒来宣传性别平等的观念, 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等社会舆论渠道为载体, 对社会性别观念形成正面影响。在政府方面, 要把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为女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形成有利于女性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在家庭方面, 配偶要给予青年女教师更多的爱与尊重, 女教师也要主动地与配偶沟通, 获得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彼此分担家庭的责任, 缓解工作和家庭的冲突。
高校青年女教师作为优秀的女性群体, 应当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以主观自觉的意识推动和实现高校两性和谐发展和中国女性发展的重任。
摘要:高校青年女教师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但受社会及其自身因素的综合制约, 其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女教师,职业发展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亮梅、罗运阔、杜侦.江西省高校青年女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J].重庆与世界, 2011 (11)
[2]林健.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的冲突与平衡[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4)
小学女教师问卷 篇5
尊敬的老师:
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这份问卷。本问卷旨在了解农村小学女教师的教育科研状况。本问卷采取匿名的方式,您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调查内容不涉及对任何个人和学校的评价,仅供学术研究所用,且所有资料将予以严格保密,请您放心。恳请您依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避免遗漏。衷心感谢您的鼎力支持和热情帮助!
(请根据您的选择,在选项后的“□”内打“√”,或者做上其他标记都可以)第一部分:个人基本资料 1.您的年龄:
A 30周岁及以下”□ √ B 31-40周岁□ C 41-50周岁□ D 50周岁以上□ 2.您的教龄:
A 1-3年□√ B 4-6年□ C 7-25年□ D 26-33年□ E 34-40年□
3.您的职称:
A小学三级□√ B小学二级□ C小学一级□ D小学高级□ E小学正高级教师□ F未定级□ 4.您的学历:
A中专(高中)□ B大专□√ C本科□ D硕士及以上□ 5.您任教的科目: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科学□ E品德□ F体育□ G艺术(美术、音乐)□ H信息技术□ I综合实践□ J心理健康□ K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6.您是否兼有行政职务: A是□ B否□√ 7.您的婚姻状况:
A未婚□√ B已婚□ C离婚□ D丧偶□ 第二部分:教师科研的基本状况 8.您参与过以下哪些活动?(可多选)
A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B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C撰写论文□√ D完成课题□ E教学实验□√ F磨课□ G集体备课□√ H教学反思□√ I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J都没有□ K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9.您认为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教师的教育科研?(可多选)A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B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C撰写论文□ D完成课题□ E教学实验□ F磨课□ G集体备课□ H教学反思□√ I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J都属于□ K都不属于□ L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10.您认为教师的教育科研:(可多选)
A应该是教育专家的事□ B应该是学校领导的事□ C应该是学校专门科研人员的事□ D应该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事□ E应该是教师自愿做的事□√
11.您做教育科研对您的作用有:(可多选)A没有什么影响□
B做科研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再只听从专家的理论□ C做科研让我成为了研究者,不再只是教书匠□ D做科研增添了工作的趣味□√ E做科研只是加重了工作负担□ F不清楚□
12.下列哪项活动对提高您的教育教学水平最有帮助?
A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B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C撰写论文□ D完成课题□ E教学实验□ F磨课□ G集体备课□ H教学反思□√ I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J都没有帮助□ K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13.您做教育科研的主要原因是:
A完成规定的任务□ B评奖或晋升□√ C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D满足自己的研究兴趣□
E其他教师都在做□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14.如果教育科研不纳入教师的考核标准,您还会做科研吗?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15.您认为职称高和职称低的老师谁做科研更积极?
A职称高的老师□ B职称低的老师□√ C差不多□ D不清楚□ 16.遇到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您通常:
A根据直观判断解决□ B先请教他人,后解决□√
C先仔细研究,后解决□ D认为是教师没办法解决的,忽略它□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17.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后,您会对已结束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和修正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不会□ 18.您一般通过什么方式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可多选)A自学□ B参加教师培训□√ C请教专家或同行□√ D开展教育研究□
E不清楚□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19.您对教育基本理论掌握的情况是:
A熟知并能运用□ B熟知但不能运用□ D学习过很多,现在忘记了□√ E不了解□ 20.您阅读教育期刊或教育著作的频率是:
A 5次及以上/周□ B 3-4次/周□ C 1-2次/周□√ D 0次/周□
21.您熟知并能使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有:(可多选)
A教育反思□√ B行动研究□√ C叙事研究□ D个案研究□ E观察法□ F文献法□ G调查法□√ H实验法□ I都不太清楚□ 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22.做科研时,您获取资料的来源是:(可多选)A购买书籍或期刊□√ B网络□√
C学校资料室(或图书馆)□ D校外资料室(图书馆)□
E向他人借阅资料□ F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23.您认为您做科研最欠缺哪方面的知识:
A教育基本理论□ B教育科研方法□√
C教育管理等相关知识□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24.您的科研选题主要来源于:
A学校指定□√ B专家指导□ C同伴帮助□ D自己发现□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25.您是否能对选题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
A经常能□√ B偶尔能□ C不能□ D不清楚□ 26.您是否主持过课题研究: A是□ B否□√ 27.您写教育反思日记的频率是:
A 5次及以上/周□ B 3-4次/周□√ C 1-2次/周□ D 0次/周□
28.如果发现您的科研结论与权威的理论有差异,您会: A坚持自己的□ B服从权威的□
C不知道怎么办□ D其他___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定论,专家的研究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受教育群体或者是教科研群体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29.如果您做科研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您会:(可多选)
A自己解决□ B请教同事□√ C请教专家□ D不管它□ 30.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您的科研尚未完成,您会:
A加班完成□√ B找熟人的作品顶替□ C花钱请人做□ D放弃□ 31.做科研时,您通常:
A独立完成□√ B与人合作,共同完成□ C看情况决定□ 32.您认为男教师和女教师谁做科研更积极? A男教师□ B女教师□√ C差不多□ D不清楚□ 33.您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有:
A口头汇报□ B教育日记□√ C教学案例□ D结题报告□ E论文□√ F著作□ G没有科研成果□ H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34.关于教育科研论文,您更看重:
A论文的数量□ B论文的质量□√ C不清楚□ 35.学校一般如何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可多选)
A发表论文(著作)的数量□√ B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 C完成课题的情况□ D科研获奖情况□ E教育日记的撰写情况□ F口头汇报的次数□ G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H不清楚□ I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36.影响您做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有:(可多选)
A不太清楚教育科研是什么□ B不喜欢做教育科研□ C觉得小学教师没必要做教育科研□ D不太会做教育科研□√ E要照顾家人,欠缺时间和精力□ F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繁重□√
G学校缺乏教育科研的氛围□ H其他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37.您的业余时间主要用来:
A照顾家庭□ B休闲娱乐□
C进修学习□√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 38.您的家人支持您做教育科研吗?
A支持□√ B不支持不反对□ C反对□ 39.您认为男教师和女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谁更有优势?
A男教师□√ B女教师□ C差不多□ D不清楚□
40.相比男教师而言,您认为女教师做教育科研最主要的障碍是:
________________思维有点儿不及男教师开阔,家务事情太多,想得多做得少,说得多做得少有时候也是精力的问题吧!小学 的工作有时候确实蛮累的,现在的孩子太自我沟通有些障碍!
高校女教师 篇6
强奸后遗症:真爱来临,那段过往说不说?
崔云忠1980年出生在无锡一个工薪家庭,大学毕业后进入本市一家韩资电子公司工作,几年后成为销售经理。他和王炎是通过相亲认识的,之后,两人聊得很投机,分别前互相交换了电话号码。
王炎小崔云忠5岁,家住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是家里的独生女。她的父亲王志国做家电维修生意,母亲是家庭妇女。王炎从小学习成绩好,还有体育天赋,后来在体校学习跆拳道,并以全国第一名的专业成绩考入首都体育学院。在校期间,表现优秀的王炎不仅入了党,还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二级運动员证、中国跆拳道协会颁发的大众一级裁判员资格证书。尤其出色的是,王炎取得了跆拳道黑带三段,这是中国跆拳道协会所能颁发的最高段位。19岁时,她就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无锡某学院做跆拳道教师,其间还曾任校团委副书记。王炎的优秀和单纯让崔云忠深深倾心,两人很快建立了恋爱关系。
恋爱中的人是甜蜜的,可崔云忠却发现王炎时而活泼又时而忧伤,眉宇间常常显出一抹清愁,还经常问他:“你真爱我吗?”面对这样的爱情求证,崔云忠总是笑笑,他一再对王炎重复这样的绵绵情话:“我一见到你就爱上了你。我就喜欢你这种类型,我要保护你一辈子……”王炎为此颇为感动。
2010年秋天,为了让恋人快乐起来,崔云忠几乎每天都在王炎身边陪伴,经常给王炎讲他记忆中最有趣的故事。而王炎总是默默地听着,静静地笑着,却很少说起自己过去的故事。崔云忠不知道王炎曾经发生过什么,只是隐隐感到王炎对喝酒极为敏感和排斥。于是,他对王炎说:“女孩子不喝酒好,如果哪天谁要让你喝,那就我来喝,你只要看着我喝就行了。”
其实崔云忠是不会喝酒的,当他发现王炎的这一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后,他便回家开始特意练喝酒。天天一小杯白酒喝下,他难受得倒在床上就睡,父母亲看得都心疼。
一天,王炎又接到同学相邀,请她去吃饭喝酒。她在电话里大惊失色地尖叫了起来:“我不要啊,我不喝酒啊!”崔云忠恰好就在王炎身边,他一把将王炎拉进自己怀里,把电话挂了,轻声安慰说:“王炎,别怕,今天我也去。”
当天傍晚,在同学聚会上,王炎的杯子里装满了饮料,取而代之的是,崔云忠被王炎的同学们连灌数瓶啤酒,他很快就摇摇晃晃了。可即使这样,崔云忠还是强打精神坚持到了聚会的尾声,他大声对王炎的同学们喊道:“你们给我听着,谁以后再叫王炎喝酒,我就和你们拼了!”
深夜,喝醉了的崔云忠被王炎搀扶着去了医院打吊针醒酒。王炎心疼地劝说:“以后你不能喝这么多了,我好担心。”“我不喝谁喝,我是你老公,只要他们不灌你就行了。”崔云忠半醉半醒的话,让王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2011年6月30日,崔云忠与王炎在无锡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结婚,并定于国庆节正式举行婚礼。由于崔云忠买的婚房尚在装修,小两口就暂时住在王炎的父母家。然而,本应该甜蜜幸福的新婚生活,却并不尽如人意。崔云忠发现,每当两人有亲密之举时,王炎总是害怕得瑟瑟发抖,一再拒绝他的要求。这让崔云忠不免有些生气:都已经结婚了,你这样对我,是不是意味着心里还记着前男友呢?为此,两人闹得很不愉快。2011年7月7日,崔云忠应公司要求去上海出差了。
这天深夜,刚到上海不久的崔云忠收到王炎的短信:“老公,你真的爱我吗?”崔云忠当即回短信:“当然!你怎么啦?”王炎又拨通了他的手机,不说话,只是哭泣。崔云忠不解,一再追问缘故。王炎哭完了后,低声说:“没什么,想你了。”崔云忠只好不停地安慰她。
崔云忠没想到,7月8日早晨,王炎居然坐火车来上海找他。她一见到崔云忠就哭开了,崔云忠说了句:“想我了吧。”王炎却哭得更厉害了。女友如此黏自己,依依不舍地追到上海,让崔云忠感到更多的是幸福。
7月10日下午,王炎和崔云忠一起从上海回到无锡家中。对于多愁善感的妻子,崔云忠十分怜惜,他隐约感到可能有什么经历影响她的心绪,几次想向王炎探问究竟,可都被王炎挡了回去。
那么,王炎到底有没有特别的隐衷呢?对此,父亲王志国最为清楚。
噩梦之夜奉命陪酒,悲惨受辱伤痛无出口
女儿王炎是王志国一生的骄傲,她刚到无锡某学院做跆拳道教师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她带的学生年龄和她差不多大,她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她的热情和乐观态度感染着每个同学,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大”。很快,她带的班级连续被评为学校的“最佳班集体”,她带的跆拳道社团还获得了“无锡市十佳社团”荣誉称号。
在工作的同时,王炎继续深造,取得了河南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她还受邀任2008年跆拳道亚锦赛裁判,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秋,王炎被学校领导多次找去谈话,希望漂亮能干的她到学院党委办公室工作。王炎婉言拒绝了两次,但是学院领导又多次找她谈心,她只好勉强同意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一职。
王炎没想到,这个职务给她带来了最大痛苦,不仅需要经常加班,而且还有很多活动和应酬。尽管王炎对陪酒非常反感,但性格随和的她抗拒不了领导的压力,陪酒的烦恼,王炎只对父母和几个她信任的学生说过,连她最亲近的男友郭义也不知晓。
郭义和王炎同岁,是她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在上海交大任教。两人相恋9年,因为工作忙,又分隔两地,所以一直没有走入婚姻的殿堂。
谁料,2010年1月15日夜晚,王炎的醉酒给她带来了无法摆脱的噩梦。
这天是周五。下午,学院团委书记钟守勇打电话对王炎说,晚上是学院接待团市委和无锡部分高校团委领导的宴请,请王炎务必出席。王炎不愿参加。钟守勇再三邀请,几次电话催促后,王炎只好答应过去。
当晚,王炎故意姗姗来迟地出现在无锡新区欧陆风情广场的“醉云轩”酒店,这时酒宴已经进行了大半。她本以为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回家,不料,迟来的王炎在大家的盛情催逼之下,喝下了两小杯红酒。按说这点酒对王炎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不知怎的,很快她就感到头晕目眩,昏昏沉沉倒在酒桌上……
待酒席散去,王炎还趴在酒桌上。她在昏迷之中隐隐知道有个男人扶她进了一家宾馆客房。刚一进房间,该男子就对王炎进行强暴,头痛欲裂、浑身无力的王炎使劲挣扎着反抗。要在平时,两三个男人都不可能对付跆拳道黑带三段的她,可现在王炎毫无能力保护自己……这时,王炎才猜测当晚的红酒里很可能被下了药。她挣扎着睁开迷蒙的眼睛,发现眼前的这个男人竟是当晚酒席上的一个老板李进!就这样,一夜之间,王炎在意识模糊中惨遭强暴。16日凌晨4点左右,王炎在朦胧中只听到李进甩下一句:“我把房费已经付了。”便开门离去……
凌晨5点30分左右,王炎终于在头痛欲裂中清醒过来,眼前的一切却让她浑身瑟瑟发抖:自己赤身裸体,满床都是那家伙施暴的秽物……王炎顿时号啕大哭。
高校女教师 篇7
一、“自我实现”概念的界定
关于“自我实现”,西方许多哲人有过诸多论述。其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影响最大。他从人的需求出发,挖掘自我的驱动体系,把人的需求分为低级和高级两类,低级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尊重的需要,而在满足了这些低级需要之后,人类会拥有超越性动机的需要,向往拥有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他给出了通达自我实现的途径:(1)“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1];(2)做出连续的成长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并倾听自我内在冲动的声音,成为诚实和承担责任的人,让自我不断显现;(3)自我实现永远是实现潜能的过程,而不是结局状态;(4)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暂时时刻;(5)放弃“去神圣化(Desacral-izing)”,学会“再神圣化(resacralize)”。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自我实现,他认为“只能出现在年龄大一些的人身上。它往往被视为事物的终极状态,被视为远大的目标,而不是一个活跃于一生的动态过程,它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演变”[2]。
我国学者对“自我实现”也有很多论述。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笔者认为,“自我实现”概念可界定为:(1)它是自我从潜能向现实的生成转化,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由此逐渐呈现出来;(2)它既是动态的过程也是静态的结果,不但强调自我不断实现是一个历程,也强调自我各方面展现出来是一种暂时的静态的结果,当然最完善的实现状态则是个体达到全面发展;(3)它既是存在的呈现,也是价值的表征,不但是自我存在的一种顶峰状态,也是自我存在的价值诉求;(4)不仅仅局限于年龄较大之人或者杰出人物,每个个体都可以自我实现,只是内容和程度存在不同而已。
二、高校青年女教师自我实现的困境表现
众所周知,青年女教师积极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不断超越自我,但常陷入自我实现的困境中。
首先,在自我认知和建构方面,重视物质性自我、精神性自我,但忽视社会性自我的建构。社会自我包含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社会自我指个体对于民族、国家、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则指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和接纳的程度,以及拥有的家庭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等。部分青年女教师对于宏观的社会自我层面的建构欠缺,政治意识淡漠,国家民族荣誉感差,社会公共责任感较低,部分女教师对自我直接所属单位群体的事物责任也漠不关心;而对于社会自我的微观层面则重于私人领域,理解得较为狭隘,例如只强调在家庭中的被承认和认同等。
其次,自我实现的动态历程中,远离了生活世界,背离了存在的本质。主要表现为:其一,隐匿感性。青年女教师在面对巨大的科研压力和事业上的困惑时,逐渐把女性的感性色彩隐匿,使自我表现得更加强悍和理性,从而使感性自我与理性自我割裂开来,情感逐渐退却,理性尤其工具理性日益凸显,使女性日趋可敬而不可爱,从而背离了女性存在的独特性。其二,劳动异化。当青年女教师被裹挟着从“工作是为了生活”而陷入“生活是为了工作”的狂人境地中,也意味着自我实现的畸形。因为无暇顾及家庭老小,背离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使自己深感负疚;而同时自我又无法摆脱话语权力以及物质欲望等的引诱,陷入了劳动异化之中,背离了自由自觉的劳动和工作的本质,遮蔽了本性自我。其三,交往缺失。部分青年女教师被功利性诉求所左右,沉浸在自我事业的幻象之中,导致了交往关系缺失,生活世界的独白化。相应地,这样建构的自我又使现实自我更加独立特行,规避他者的存在,从而固化了封闭型的自我。
再次,在自我实现的结果方面,遗忘初心,世俗现实自我强大,理想自我被放逐。自我实现的前提需要理想自我作为支撑。人们不断地追求完美的理想,自我的丰富性日趋在现实中呈现出来,进而构成了自我实现的动力机制。但一旦人们把工具理性思维过度地应用于自我实现过程中,自我实现的超越性将会日趋式微,功利型和利己型自我将会日益强大,理想自我日益模糊,自我实现将远离原初对自我的美好设想和定位。青年女教师面对婚育期,面对职业倦怠,面对事业压力,自我实现的理想性由丰满变得骨感,如何在自我、家庭、事业之间寻找平衡,是当下青年女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而为了突破这种自我实现的困境,一旦采取功利型思维方式去实现自我,现实自我可能会呈现出来,但理想自我却日趋渺茫,自我实现呈现出异化态势。外在或者说显性方面,自我实现似乎是成功的;但内在方面,自我实现却背离了本真性的自我。
三、高校青年女教师自我实现困境的原因
高校青年女教师在追求自我实现中陷入困境的原因,既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
首先,多元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使青年女教师自我实现的定位产生困境。青年女教师大多成长于改革开放后,思想进步,权利自主意识强,受西方社会多元文化价值尤其是现代个人主义的影响较大,而其对个人主义理解的偏差又导致了种种的困境。其一,把个人主义等同于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以个体为本位的,但部分青年女教师却误解了其意义,导致在实践中打着个人权利、尊严、自主等个人主义的名号,实质上却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其二,对相对主义的无所适从。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女教师在如何定位自我以及如何处理自我与他者的人际关系时,主张尊重每个人选择自己过什么样生活形式的权利,尊重选择自我实现的方式,任何他人无权或者不应该干涉。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尊重他者的,但实质上却是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如若相对主义在整个社会盛行,则使人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手足无措,更加剧了青年女教师在现实中实现自我的迷茫。
其次,工具理性泛滥,价值理性衰微,致使青年女教师自我实现的方法途径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其一,重科研,轻教学,巨大的压力不断迫使自我逃离本真状态,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讨日益向现实的考核目标妥协,自我的认同被置于外部扭曲的认可之上。部分青年女教师选择屈服,走向功利和世俗;而部分选择自我放逐,回归家庭避风险,寻找情感寄托。其二,重结果,轻过程,忽视青年女教师的身心特点。“女性有着和男性截然不同的身心特点,如女性有孕育期,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重任,易产生敏感烦躁、焦虑忧郁、多愁善感等心理”[3]。但很多高校在制定考核目标时,只看成果,却忽视或者无视青年女教师的实际状况。
再次,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转换之间的冲突,致使青年女教师在自我实现历程中不断面对心理上的困境。其一,青年女教师不得不面对自我在家庭角色(母亲、妻子、女儿、儿媳等)和职业角色(教师)之间发生的冲突。家庭事务占据了女教师的大量精力,影响其教师职业角色的充分发挥,使其家庭和事业上的自我实现陷入冲突。其二,青年女教师也面临自我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单位员工、公民)之间发生碰撞和冲突。由于结婚、生子、抚育后代等,青年女教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人际交往,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这加剧了青年女教师人生的封闭化和原子化趋势。其三,青年女教师不得不面对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冲突。面对教化育人功能日益异化的高校,作为高校事业发展和所在院系的成员,青年女教师依然要扮演知识女性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地看待自己所处的专业、院系和学校,这无疑增加了自我的心理压力。
四、高校青年女教师自我实现困境的出路
高校青年女教师在自我实现的历程中遭遇了相应的困境,在探讨如何解决这种困境时,我们将从青年女教师的自身、外在支撑以及社会宏观三个层面入手。
首先,从青年女教师主体自身的角度,需要探寻本真自我,调适心理自我,绽放理想自我。其一,在自我认识和建构中,探寻自我内心的渴求,放松自我。面对工作生活家庭中的多重压力,青年女教师要正确定位自我,探寻本真的自我。例如面对家庭和自我事业的冲突时,就需要对自我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定位。其二,在实现路径上,青年女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丰富自我内涵,挖掘自我的多样性和种种潜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我有能力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做到自信;积极的培养和坚持自我的兴趣爱好,丰富自我,做到自尊;暂时忘我地投入到自己喜爱的工作和事业中,获得成就感,做到自重,从而不断惊奇地发现自我潜能的无限性和实现的巨大可能性。其三,积极地调适心理自我,让正能量不断释放,绽放理想自我。在现实生活中,青年女教师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白走向交往,在与他者的交流对话中,不断激发自我的潜能,发现自我的独特性和闪光点。
其次,青年女教师自我实现困境的突破还需要家庭、院系和学校协同支撑。从情感的角度,家庭是人心灵的温暖的港湾,家庭成员通过爱和关怀等形式积极鼓励和认可青年女教师走出封闭自我,成为她们克服原子化自我的重要驱动力。除此之外,青年女教师作为一名高校职工,所属单位和学校对其多层面的关怀和照顾,会为其顺利自我实现提供保障。一是减轻经济负担,保障其薪酬待遇,解决其生存之忧。高校青年教师工资普遍不高,青年女教师又承担着抚育后代的任务,所以,在结合院系和学校实际财务和运营状况之后,可以对青年女教师给予适当的合理的薪酬保障,为其解决物质之忧。二是关怀其身体健康和情感诉求,使其找到归属感。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又因不得不面对岗位考核、职称评定以及职务晋升等压力而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所以大多青年女教师都面临着慢性咽炎、颈椎病以及腰肌劳损等职业病的困扰。青年女教师在上述职业病之外,还要面对生理期以及孕育后代所带来的身体疾病的困扰,更加需要外部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可以充分发挥工会、联谊会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注重对青年女教师的身体和情感关怀。三是尊重其教学科研工作的付出和承认其发展潜能,增强其自我实现的自信心和尊严感。青年女教师因受外在生理和心理差异的影响会与青年男教师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职业发展和规划上同样渴望他人的认可和承认,如若外界肯定其在职业上的潜力和能力,会极大地促进其减少生理特征的差异,努力追求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再次,从宏观背景看,还需要社会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和认同感。面对西方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我们需要:其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单纯采取封锁和拒斥的态度,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我们采取开放的态度,但也要保持警惕之心,使青年女教师对西方文化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人们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也使青年女教师消解教师角色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面对现实境况的矛盾,增强师者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更加乐观主动地履行教师的责任。其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女教师把自我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我们期待国家日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整个社会日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这种宏观价值观的引导下,个体才能在自己热爱的岗位和事业上实现自我,服务社会,才能把个体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因此,青年女教师的自我实现历程需要他者、社会给予的支持和帮助,需要在社会大背景下摆脱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自我实现方式,朝着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发展。
摘要:我国高校青年女教师在自我实现中陷入了社会性自我的忽视、存在本质的遗忘及理想自我被放逐的困境中。突破困境,青年女教师需探寻本真自我,调适心理自我,绽放理想自我;院系和学校需协同解决青年女教师的生存忧虑,加强情感关怀,健全考评和晋升机制;社会需弘扬传统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关键词:高校青年女教师,自我实现,困境,出路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59.
[2][美]弗兰克·G·戈布尔.第三种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吕明,陈红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1.
高校女教师 篇8
近年来国内对女性择偶困难问题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事实上,“剩女”概念已在社会各层面普及,而作为“剩女”的特殊代表高校未婚女教师群体,她们的婚恋状况也开始进入各学科的研究视野。高校女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女性典型代表,作为素质高、职业声望高、社会地位高的女性群体,她们接受了中西方多元文化的洗礼,她们经济独立、人格独立、追求两性平等,同时也遵循社会传统角色规范,以贤妻良母为自我行为准则。有研究显示教师职业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在婚配市场中也很受欢迎,然而事实上平均年龄在27岁以上的高校女教师群体已经错过了最佳婚配年龄(23.19—27.85岁),传统的“男大女小”“男高女低”婚配模式造成高校女教师婚配资源匮乏,出现“结构性剩余”现象。
二、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困难心理行为分析
中国传统社会的婚配制度向来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人们选择配偶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择偶自由度的扩大在给女性带来自主利益的同时,也会使人陷入择偶两难的心理冲突中。择偶自由并不意味着能够自由择偶。高校女教师择偶标准与婚配市场资源不匹配,也会导致择偶困难。
(一)被动保守的择偶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早有规范,“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阁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礼记》)。女子被禁足于闺阁之中,传统性别角色要求女性应该是柔弱的、温顺的、含蓄的、内向的,男性在两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在当今时代,高学历女性择偶行动上依然习惯于被动和等待,传统性别角色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已内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形态,当然这与男性性别角色期待也有很大相关,“温柔”特质依然是男性对女性的首要期待,女性也会潜意识不自觉地迎合男性标准,形成温和被动而带有防御性的择偶心理机制。高校女教师成了高岭之花,可望不可及,在婚配市场上往往有价无市,谨慎与内敛的行为方式,加之人际工作关系圈狭窄,将高校女教师束之高阁,导致不同程度择偶困难。
(二)绝对理性的择偶观
无论是婚姻市场理论、资源交换理论还是需要互补理论都将人类前提假设为理性人,认为两性在选择配偶时是绝对理性的。伯杰也曾表示,即便是爱情也是有理性权衡在内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关系也要受到家庭、民族、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现代理论话语推崇人类理性,甚至将理性视为科技文化和社会前进的源泉,摒弃感性与直觉判断。现代女性受此影响,普遍以理性价值观标榜自身,部分高校女教师深受现代女权主义影响,将理性视作自身发展成长的最大动力,她们深信通过理性权衡,最为适合的配偶自然会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这种追求绝对理性的态度在择偶时往往显得过于死板而不近人情,使得女性的婚恋情感生活被囿于高阁摇摇欲坠,绝对理性婚配的后果终将演变为乏善可陈的情感过程和触之即碎的婚姻表象。理性的前提假设得出量化的择偶标准,原本情感体验深刻而细腻的女性天性被强加遏制,选择的程式化加之婚配空间的狭窄,高学历女性择偶更加困难。
(三)过于理想化的择偶标准
李银河的研究证明,年轻者更重视浪漫爱情,而年长者更重视实际;教育程度高者更富浪漫气质,而教育程度低者在配偶身上更重视那些实际的因素,生活环境越是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作为相对年长者,高校女教师择偶普遍表现出务实化倾向,在受教育程度、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显得挑剔和严苛;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女性,浪漫的爱情也成为婚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在2011年腾讯网络一项关于择偶标准的调查中,“相爱”已上升为男女择偶时首要线索。当然,女性在择偶方面的高度谨慎也是有据可循的,主要是因为失恋或离婚为女性带来的社会和心理成本都较男性要高,即便是经济独立拥有一定社会资源的高校女教师在择偶中也同样是不安全的、寻求依赖的。
第一,作茧自缚的“男高女低模式”。高校女教师明确而实惠化的择偶标准暗合“择偶梯度”模式,即男性普遍倾向于选择更年轻、学历较低、职业声望和收入较差的女性为配偶,而与此相反,女性往往要求配偶在受教育程度、年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高于自己。这样的择偶梯度效应造成处于大龄的、高学历的、高收入的“三高女”高校女教师群体和处于社会下层的男性被“剩”下来,而这两类人却是无法匹配的。
第二,宁缺毋滥的爱情准则。马建青实证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知女性择偶态度诚恳,择偶需求迫切,择偶动机明确务实,以婚姻为最终归属。她们在学历与经济上不过高要求,但是非常看重双方品性是否相合。最重要的是,高校女教师坚持将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但是在象牙塔中的单纯生活工作状态与人际交往的狭隘造成高校女教师群体缺乏实际恋爱经验,有调查显示没有恋爱经验的女研究生不在少数,她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往往受到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以及媒体网络的影响显得过于理想化,选择配偶时往往过于浪漫化,从而加大择偶难度。
三、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困难原因分析
(一)两性择偶认知偏差
角色冲突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演化出自我角色丛,每一种角色都暗含特定角色期待,当多种角色期待相互冲突或个体感觉难以应对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心理状态。中国传统文化将褒扬女性“无才便是德”,对女性的最高赞扬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郎才女貌是最佳的择偶范本,虽然此种社会规范对女性多有不公,但在《女戒》等传统行为规范的教化下,女性也将相夫教子视为本分,“男尊女卑”是社会共识,两性对女性角色期待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封建专制,社会鼓励女性走出家门,奉献社会,一批“李双双式”的无私奉献勤劳勇敢的女强人形象受到社会舆论的热烈追捧,女性角色期待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是整个社会变革下女性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性别解放,心理机制可以完成新的平衡。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异质文化激烈碰撞,逐渐形成多元价值观文化体系,此时女性角色要求再次发生变化,女性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可以走入职场与男性共同竞争,要求女性能够独当一面获得经济独立,同时又要求她们能够照顾家庭,保持温顺贤良的女性品德。社会对高校女教师群体的角色期待有着更加严苛的规范,她们应该具有普通女性应有的温柔、善良、敏感、体贴等传统女性特质,还要求她们有博才多学、独立自主、精明干练等高级知识分子优秀品质。根据女权主义的观点,女性人格独立来自于职业声望与经济自主,高校女教师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们也普遍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但受传统男权社会的影响,她们在择偶时依旧是寻求男性依附的。高校女教师作为新时代女性杰出代表,在反抗传统束缚的同时又在不自觉的遵循传统择偶观。根据霍斯曼最小利益原则,家庭权力取决于提供报酬的多少,当男性无法在婚姻两性关系中占有较为雄厚的资源,将失去对家庭掌控的权力,这是男性所恐惧且无法忍受的,高校女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势并不能为男性所认可,反而增加了依附困难,异性往往敬而远之。两性对女性性别角色期望冲突也给女性自我形象的塑造与认同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使得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端徘徊、困惑。
(二)经济独立导致情感隔阂
每个社会群体,尤其是家庭依然需要专门的人完成两种功能:一个引导决策和任务完成的工具性领袖及一个聚合群体和引导情感的表情性领袖。男性作为家庭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为家庭提供经济保障,获得家庭权力;女性作为服从者,没有经济来源,提供肉体和家庭服务,以细腻体贴的感性特质维持家庭稳定。高校女教师拥有较高的知识涵养和独立的经济收入,她们不需要依赖男性也不愿依附,男性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开始丧失,失去家庭权力的把握。男女两性经济上相互独立,缺少相互依赖关系,造成社会成员的家庭责任感、义务感和婚姻道德观念日趋淡化,家庭的凝聚力和支持作用明显减弱,部分女性甚至保持单身主义,择偶需求减弱。
(三)社会文化变革
中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进入高速经济发展的同时,西方思想文化不可避免的深入中国传统的各个层面,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甚至流行服饰、音乐、现代哲学等等如洪水一般泄闸而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女性择偶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于择偶观的混乱。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择偶观念被摒弃,失去自身文化内核,对西方文化“男女平等”“女权主义”等理念又囫囵吞枣,食不下咽,使得两种文化观念无法有效整合。受女权主义观念影响,女性追求社会成就努力争取两性关系中的话语权,事实上这并不能给她们带来婚姻的幸福。在这个多元价值观念混杂交融的环境中,原有认知经验不能帮助高校女教师选择一种合理而准确的择偶观系统,从而陷入无参照、无归属的境地。
摘要:高校女教师作为中国女性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代表,同时作为教书育人典范,她们的择偶情况不仅关乎到自身婚姻的幸福与否,还会对学生择偶观念产生不良影响。择偶方式过于被动、择偶标准过于理想化、择偶认知偏差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择偶失败,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以择偶理论为依据,探讨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过程的心理规律,掌握高校女教师择偶心理,及时调节心理情绪状态是必要且迫切的。
关键词:高校,未婚女教师,择偶困难,心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建青,严立芬.女研究生婚恋观现状及特点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02):59-63.
[2]左雪松,夏道玉.“剩女”婚配困境的生成、限度及突破:一种博弈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32-37.
[3](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01):45.
[4]张思嘉.择偶历程与婚前关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华心理卫生期刊,2001,4:1-29.
[5]E.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01):98.
[6]朱松.十五年来中国男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7(04):223-227.
[7]殷雷.当代都市女性择偶心理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47(02):468-470.
高校女教师 篇9
(一) 心理抗压能力较弱
当前, 高校青年女教师由“70后”、“80后”、“90后”组成, 多为独生子女。她们的成长环境较为稳定和优越, 有较强的依赖性, 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遇到困难时缺乏敢于担当和独立解决的能力, 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孤僻、焦虑等症状, 心理抗压能力与解决矛盾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 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
高校青年女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后, 担负了学习、教学、科研压力。在学习上要不断进修, 提高学历层次;在工作上要更新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专业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一些女教师刚步入婚姻, 初为人母, 还要担负抚育孩子与家庭的压力;另有一些大龄女教师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择偶, 多重压力导致她们身体呈现“亚健康模式”。受女性特有生理特征的影响, 青年女教师在工作繁忙时, 容易内分泌紊乱, 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情绪上的各种问题, 如紧张、激动、敏感等。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对青年女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 必须及时疏导和缓解。
(三) 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决定了她们的社交范围多以师生为主, 教师之间除了必要事务外, 很少交流。青年女教师初入社会, 在工作上谨言慎行, 甚至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 难以融入集体。
二、高校青年女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 社会原因
首先, 高校青年女教师普遍受过高学历教育, 综合素质较强,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对她们在事业上的追求和个人的发展期待值都较高。同时, 青年女教师必须在社会定位的“相夫教子”角色的基础上, 才能去追求自己的事业, 比男教师的心理压力更大。其次,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男女平等意识的提升, 青年女教师也必须要靠自己的收入来解决住房等问题。这不仅是经济压力, 更是心理压力。再次, 教育的深入发展, 促使高校女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些都促使她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 学校原因
随着高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历层次、职称晋升要求的逐步提高, 青年女教师大多都感到压力巨大。因此, 在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下, 高校教师还要不间断的学习和进修, 才能提升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 这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势必会影响到她们的心理健康。
(三) 家庭原因
青年女教师组成家庭后, 不仅要面临工作压力, 还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 她们身兼教师、妻子、母亲等多种角色。工作和家庭的兼顾与平衡, 是青年女教师追求的目标。如果二者失衡, 她们就会陷入矛盾冲突中,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四) 自身原因
受性别与生理情况的影响, 青年女教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她们会表现出心理脆弱、承受力低、抗挫折能力差等问题。她们在情感上更为细腻, 对工作、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 这也是她们在同等社会环境与竞争压力中, 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对策
(一) 加大社会扶持力度, 对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青年女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己教学质量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更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加大社会扶持力度, 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第一, 全社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获得社会民众支持度。社会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可在社区、网络、媒体上开设心理咨询栏目, 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给青年女教师提供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平台, 使其在生活与工作遇到困惑时, 能够获得各方的支持与及时的心理疏导。
第二, 加大社会舆论支持。社会要积极发挥教育和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 宣传现代文明, 营造男女平等与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 给青年女教师提供发展的自由空间和职业保障。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青年女教师心理随访、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与疏导等工作, 及时掌握她们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诉求, 减少她们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 有效疏导和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 从而更好的提高她们的工作热情与满意度。
(二)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 为青年女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第一, 加大对青年女教师的关注力度。学校在管理体制上要提倡柔性管理, 除了关心青年女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业绩外, 更要以人为本, 多关心她们的生活、福利和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学校还要建立适当的鼓励机制, 针对青年女教师中不同年龄、学历层次的需求, 从解决思想问题、精神困惑、工作困难等方面多和她们沟通, 解决她们的实际需要。
第二,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要为青年女教师创造公平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制定教学、科研、职称评定等相关评价标准时, 公开、透明, 根据她们的特点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第三,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今后, 高校可利用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 结合青年女教师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 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定期为青年女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测试等, 有效地帮助她们处理好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人格发展、适应环境、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的困惑, 舒缓心理压力, 预防心理健康问题。
(三) 营造和谐舒适的家庭氛围, 切实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
家庭的和睦不仅有利于青年女教师身心健康, 更有利于她们提高工作质量。因此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可切实有效提升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青年女教师的配偶要理解妻子的工作, 真正的关心妻子, 尽量减轻妻子的家庭重担。家庭其他成员, 如父母、公婆、孩子等, 也要充分理解高校青年女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辛苦, 相互理解与支持, 和睦相处, 相互关心, 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
(四) 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虽然影响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青年女教师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 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克服自身弱点, 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促进自我心理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伊丽.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武警学院学报, 2003, 19 (15) .
[2]赵艳丽.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18 (4) .
[3]郑宏志, 陈功香, 王晓真.高校青年女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J].科学教育论坛, 2005, 17:167.
[4]周洪万.教师职业压力的自我调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24-26.
高校女教师 篇10
1 研究对象
以高校女性教师休闲体育锻炼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文章通过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查阅相关书籍及文献资料查阅高校女性教师休闲体育等相关资料,为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 逻辑分析法
整理相关文献,对古今中外相关研究内容进行综合概括的比较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 1 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的影响因素
3.1.1 角色制约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女性在历史上的角色总是依附于男性,延续了数千年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相夫教子、男主外,女主内、贤妻良母”等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尽管这些封建观念已经被废除了百年,纵观现今社会,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女教师,仍有部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此外,性别的歧视对女性从事体育锻炼的影像也是重大的,一个家庭如果因为体育锻炼而耽误了家庭事务,肯定会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纷争的。这些传统的封建旧俗严重的阻碍和束缚了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锻炼。
3.1.2 工作、生活压力大,时间不充裕
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跟其他职业女性一样,受着家庭、工作、经济等多重方面的压力。高校女教师不仅要照顾好家庭,关心家人,更得做好学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压力是高校女教师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科研成果代表一个教师的能力,更能够决定教师收入水平。高校女教师必须尽自己最大努力、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出多且质量高的科研成果,提高自身能力以及收入水平。在生活、工作双面压力下,高校女教师的闲暇时间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休闲体育的参与势必会受到影响。
3.1.3 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足
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总是处于次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家重视体育的发展,大力弘扬发展体育运动。然而,在应试教育为主的背景下,体育仍然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很多学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减少体育的数量,压缩体育活动的时间。有的学校甚至用文化课来替代体育课。在这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教师,也很难能够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更别说培养良好的休闲体育兴趣。
3.1.4 锻炼场地的限制
随着城市进程发的不断推进,我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拥挤,锻炼场所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作为高校女教师,工作的环境体育场地设施较其他职业人群充裕很多。然而,对高校女教师来说,学校仅仅是工作的场所,并不能成为她们休闲健身的地方。此外,由于现在大学多处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加上工作的繁忙,高校女教师大部分时间除了在学校上班其他的时间多用于往返于学校和居所两处,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利用学校的场地设施,这也极大的阻碍了高校女教师的休闲体育。
3.1.5 体育消费意识较低
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能够表明休闲体育参与的程度。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尽管高校女性教师收入水平较其他职业较高,但其大部分的收入都用于家庭开支以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少会把每月的收入消费在休闲体育锻炼上。其次,由于没有深刻的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性,高校女教师也不愿意在体育消费上支出收入。因此,体育消费意识较低制约着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的参与。
3.1.6 缺乏运动氛围
运动氛围是指个体周围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以及个体所接触到的与体育有关的媒体信息。作为体育人文环境的运动氛围对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及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由于工作、科研压力较大,高校教师身边缺少积极的体育锻炼氛围。缺乏组织与引导,高校女教师锻炼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对休闲体育缺乏兴趣,影响体育锻炼的参与。
3 . 2 促进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的对策
3.2.1 转变角色观念
制约高校女教师参与休闲体育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角色。数千年的封建论理道德教育的思想始终束缚着当代女性的思想。所谓的“男主外、女主人、贤妻良母”的传统观念已经严重的制约着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的参与。因此,必须转变女教师这种传统的角色观念。作为现代社会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女性,高校女教师应该正确定位自己,要学会解放思想,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传统的家庭分工中解放出来,让丈夫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此外,应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性,端正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让体育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简单的将体育作为强身健体的工具。
3.2.2 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参与休闲体育
高校女教师由于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休闲时光较少,但仍有部分余暇时间,女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这部分时间来体验休闲体育带来的乐趣。通常情况下,专家建议晨练最好在起床和早餐之间进行,上午、下午或者晚上一般都在饭后2 h进行。晚上运动的幅度和负荷量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正常的休息。最适宜锻炼的时间一般是在下午3~5点之间。晨练对高校女教师来说可能有点难度,由于教学工作的原因,上午、下午的锻炼难度也是有点大,但可以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锻炼。
3.2.3 增强休闲体育锻炼的观念
高校女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充分的利用好余暇时光来进行休闲锻炼。积极努力培养自身的体育兴趣,例如,可以通过现场观看体育类的比赛、电视节目、体育杂志等途径提高自己的体育兴趣,也可以结识体育运动爱好者,多参加集体性的休闲体育活动。在锻炼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而培养自身的体育兴趣。
3.2.4 加大政府支持,开放体育场地设施
政府机构要加大公共体育场所设施的投入,建设一些专门为女性设置的、容易被女性所喜爱的以及女性选择率比较高的休闲锻炼场所。令外,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女性方面的体育比赛、加大女性休闲锻炼的宣传、开设女性休闲锻炼的辅导班等各种形式来促进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的参与。此外,要合理的利用好高校的体育资源。高校可以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全面对女教师开放学校的体育资源,并提供其锻炼的运动器械,使女教师在自己的地盘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
3.2.5 增强体育消费意识,促进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能够促进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的参与程度。在促进高校女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增加体育投入等方式激发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的热情;另一方面,其他社会力量也可以参与,尤其是市场化的力量。商业公司或机构可以研究推广针对女性的一些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比赛。针对女性“爱美”的特点开设相应的体育课程。让高校女教师感受到体育的美,激发其锻炼热情。此外,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激发女性的消费欲望。
3.2.6 营造休闲体育氛围
体育锻炼的环境直接影响高校女教师休闲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有专业的指导教师这些便利的条件,给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因此,高校的工会组织可以适当的开设各种体育相关的培训班,组织各种有趣的体育比赛,为本校女职工提供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机会促进女职工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此外,高校女教师所在的社区也可以适当的组织相应的体育比赛,培养居民体育运动的兴趣,营造健康积极的小区环境。家庭体育环境对高校女教师的影响也是重大的,在家庭中营造积极地锻炼环境,女教师更容易培养休闲体育的兴趣。
4 结语
高校女教师 篇11
摘 要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对湖南省普通高校在职女教师在课余时间所参加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同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 湖南省普通高校 课余体育锻炼 调查与分析 女教师
实践证明,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缓解疲劳,而且能愉悦身心,同时还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和实施以来,体育学术界对全民健身背景下课余锻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大学生和社区群众健身方面。众所周知,高校女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倍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笔者为此展开了调查、统计与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提高我国高校女教师的身体健康水平有所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体育锻炼情况。样本随机取自长沙大学、长沙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10所高校的非体育院系的女教师(年龄30-54周歲)300名,共发放调查问卷表300份。正式调查于2014年11月实施,调查表回收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表300份,有效回收率100%。后经专家鉴定,信度和效度均符合统计学要求。在参阅有关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归纳、类比、分析等方法对所调查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其次,为了本研究的方便,将课余体育锻炼界定为“泛指是在正常上班以外的时间内,所进行的各种与体育运动相关的锻炼活动与体育行为。”
二、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湖南省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频度的统计与分析
体育锻炼频度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的多少,本文采用的单位时间是以一周作为时间标准,调查湖南省高校女教师在一周之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具象呈分化态势。每天能坚持锻炼的只有24.7%,接近于四分之一;一次没有锻炼的人数在本次调查中有166人,比例为55.3%,超出了半数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因为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女教师在课余时间没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影响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原因的统计与分析
为了本研究的需要,笔者对(表1)中“一次没有”的女教师进行了访谈,将她们没能坚持锻炼的原因统计、归纳,具体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60%以上的高校女教师认为无时间,究其原因,多数女教师反映,由于身为女性,身兼多重社会角色,繁多的家庭琐事,占住了她们全部的课余时间;认为缺乏相关组织的占20.5%,排序第二位;访谈后发现中,在其他原因中,有的怕“扰民”、有的是因为“不好意思”等。
(三)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锻炼项目的统计与分析
怀着好奇之心,笔者对能坚持“每天一次”的高校女教师(74人)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表3)湖南省高校女教师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广场健身舞和健身走这两个项目上。接近总数的90%。其中广场健身舞超出半数以上,排序第一位;健身走占总数的31.1%,排序第二位;小球类主要是陪孩子打打乒乓球、羽毛球之类;健身器械类主要是利用家庭的跑步机等电动体育器械、或者是利用住宅楼附近的“地埋式”的固定健身器械;民传类共2人,且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教师,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太极拳和太极剑,侧面也反映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需要进一步地普及和开展。其他类有2人,在本次调查中,所从事的是瑜伽和门球锻炼。
(四)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体育行为的持续时间统计分析
表4显示:参入者的持续时间多在1-2小时左右,接近于80%,占总比例的79.7%,此群体多集中在晚饭后的广场健身舞和“以散步形式”的健身走锻炼项目上;1小时以下的占17.6%、因无规律导致无法确定的占2.7%,二者之和为20.3%,可以得出结论为:在坚持锻炼的女教师群体中,有五分之一的没有达到国家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每天坚持一小时”的时间标准。
(五)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行为的参与形式统计与分析
在参与形式的调查统计中发现,(表5)湖南省高校女体育教师体育行为的参与形式成多样化的态势,其中以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组团为主要形式,合占总数的66.2%。其优势为:以生活社区组团,可以增加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为共同构建和谐社区体育文化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以工作单位组团,可以在锻炼的同时,交流和探讨探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其次是以家庭小组和亲朋小组为参与形式,分别排序第3位和第4位。但有社会体育学家指出:上述几种组团形式都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参加体育社团锻炼的有一人,体育社团名为乒乓球俱乐部。这部分比例有点偏低,应该发挥出体育社团的组织功能和较为规范化的管理功能,吸引更多的锻炼者参与。
(六)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运动强度”的统计与分析
众所周知,运动强度偏高,就会影响第二天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偏低就会达不到锻炼效果。参照田麦久先生《运动训练学》中“观察法对训练强度的判断理论”,结合专家的看法,将本次锻炼中的运动强度分为以下4个维度,从表6显示出;运动强度在偏高维度上有9人,占总数的12.2%。其“适度”的中等强度占47.3%,运动不足的偏低强度为43.2%,偏低则明显达不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本次调查统计发现,湖南省普通高校女教师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堪忧,大部分女教师在课余时间没有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调查显示,主要原因是无时间锻炼和缺乏相关组织。
2.能坚持课余锻炼的女教师,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广场健身舞和健身走上,参与者的锻炼时间多在1-2小时之间,参与形式主要以生活社区和工作单位为组织形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锻炼强度合格率为47.3%,强度偏低。
(二)建议
1.高校女教师是我国师资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身兼多重角色,因此,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她们的课余锻炼情况,以此促进她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2.发挥本单位校工会、社会上体育社团的组织与管理功能,开展好高校女教师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在锻炼项目上,在原有广场舞等基础上,推广太极拳等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在锻炼强度等方面,为提高她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给予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 赵伟.湖北省高校高级职称体育教师健康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5.
高校女教师 篇12
一、调查概况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法抽取样本, 将该校的学院作为层, 在学院内部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选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 回收有效问卷528份。调查对象年龄主要分布在30-50岁, 平均年龄37.9岁, 平均工作年限16.3年。调查对象中已婚者居多, 占82.0%, 未婚者占13.4%, 离婚或丧偶者占4.6%。大部分调查对象拥有子女。在学历方面, 本科占41.3%、硕士占40.4%、博士占45%、本科以下占13.8%。在职称方面, 中级职称所占比例最高, 为39.7%, 其后依次为初级职称 (31.3%) 、副高职称 (24.8%) 、高级职称 (4.2%) 。经与该校女教师的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发现, 以上数据基本与总体吻合, 样本代表性较强。
二、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概况
(一) 个体心理健康素质
本研究根据田淑梅的分类, 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操作化为情绪情感、自我观念与心理承受力等三个方面。
在情绪稳定性方面, 当问及“最近半年的情绪状况”时, “非常稳定”占10.4%, “比较稳定”占50.4%, “一般”占25.4%, “比较不稳定”占11.5%, “非常不稳定”占2.3%。同时, 有46.8%的女教师认为自己“能调控好不良情绪”, 35%的女教师认为“一般”, 只有18.2%的女教师认为自己“不能调控不良情绪”。当心情烦躁时, 高校女教师的排解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自我调节”占24.8%, “向家人倾诉”占25.2%, “向同学及好友倾诉”占25.4%, “向单位同事倾诉”占6.7%。可见, 高校女教师的情绪总体较健康, 即使出现负面情绪, 也能找到合适的缓解方式与途径。
自我观念既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知, 也包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在对自我的认知方面, “非常自信”占8%, “比较自信”占45.8%, “一般”占36.9%, “比较不自信”占8.3%, “非常不自信”占0.9%, 对自我认知正向的比例为53.8%, 远超过自我认知负向的比例。对外界环境的认知可通过与周围人群相处的和谐程度来方面。调查发现, 7.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和谐”, 61.2%的女教师认为“比较和谐”, 31.1%的女教师认为“一般”, 认为“比较不和谐”与“非常不和谐”的比例非常低。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自我观念倾向于正向。
在心理承受力方面, 承认有心理压力的受访者比例占有效样本的72.7%。经询问得知这些压力来自于各个方面, 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压力 (53.2%) 、经济压力 (29.6%) 、情感压力 (7.0%) 、社会压力 (10.2%) 。其中, 职业压力是高校女教师面临的最主要压力, 它通过职业晋升和日常工作两方面体现。进一步统计发现职业晋升压力对高校女教师的影响超过日常工作压力。54%的受访者“经常有”职业晋升压力, 相比之下, 只有30.7%的受访者“经常有”日常工作压力, 前者超过后者逾23个百分点。可见,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压力虽然很重, 但她们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强, 且对长期压力 (职业晋升) 的承受力高于短期工作压力。
(二) 社会心理素质
社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社会学习能力与社会调控能力两方面。
社会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对信息的主动获取实现。在当代社会, 国家与社会承载了大部分的社会信息。调查发现, 24.1%的受访者“非常关注”国家社会大事, 53.8%的受访者“比较关注”, 二者之和为77.9%。可见, 绝大部分的高校女教师对社会信息保持着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在社会调控能力方面, 70.8%的受访者与同事相处“较好”, 但当要求对自己与社会的疏离感进行自评时发现, 41.1%的高校女教师认为自己与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这种心理状态也能通过高校女教师的社会交往圈有所反映。据统计, 受访的女教师中非教师朋友“非常多”占7.6%, “比较多”占19.3%, “一般”占36.4%, “非常少”和“比较少”占36.7%。女教师交往圈的狭窄源于她们的工作性质, 其工作对象主要为学生, 对外联系相对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社会调控能力。
(三) 职业意识素质
职业意识素质包括职业智能素质和职业角色意识两部分。职业智能素质可通过职业效能感体现, 职业角色意识可通过职业动机与职业上进心等方面体现。
在职业效能感方面, 与其他同事相比, 4.9%的女教师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非常好”, 63.5%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好”, 31.1%的受访者认为“一般”, 认为自己工作能力“比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之和只有0.6%。当问及“自己的知识能否适应教学发展要求”时, 能适应的比例远高于不能适应的比例, “完全能适应”占9%, “比较能适应”占29.5%, “一般”占16.7%, “比较不能适应”占11%, “完全不能适应”占0.9%。因此, 从工作能力与知识的适应性看,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较强。不过, 统计发现,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乐趣感不高, 只有8.3%的女教师受访者能体会到“职业能给自己带来乐趣”, 29.5%的女教师“经常感觉无聊和疲倦”。职业乐趣的不足不利于形成职业价值感。
职业动机是职业角色意识的基础。调查发现, 44.1%的高校女教师受访者因为“喜欢高校环境”而选择当教师, 33.9%的女教师是想“学有所用”而当教师, 因为其他原因而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非常少。
在职业上进心与主动性方面, 当问及“对目前职业级别的满意度”时, “一般”占52.5%, “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比较满意分别占2.3%、21.2%, “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分占4%、20.1%。可见, 持正向情感的女教师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 表明女教师希望能达到更多的职业级别, 职业上进心较强。
(四) 性别角色心理素质
性别角色心理可分成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认知与性别调控能力。在性别角色认同方面, 在私人领域, 大部分女教师受访者比较看重女性角色。例如, 在个人价值上, 大部分女教师受访者仍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在有效问卷中, 有53.2%的被调查女教师受访者认为“家庭美满”最重要,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2.2%) 、“赚取更多的钱” (5.9%) 、“获得权力” (2.6%) 与“和谐人际关系” (8.5%) 等选项。在家庭依赖感上, “非常依赖”占8.9%, “比较依赖”占47.7%, “一般”占30.1%, “不怎么依赖”或“一点都不依赖”总共占13.3%。说明高校女教师在工作中的性别认同方面呈分散态势。在公共领域 (如工作) 中, 有些人较看重自己的女性身份, 有些人则无所谓。
在性别地位认知上, 高校女教师表现出较正向看法。当问及她们对于“因为性别原因而导致不公平对待的感觉”时, “几乎没有”占27.3%, “比较少有”占36.9%, “一般”占29.4%, “经常有”占6.3%, “总是有”占0.2%。性别调控能力方面, 当问及对“女性在工作上只要稍微过得去就可以, 主要精力还是应放在家庭上”这一观点的评判时, 各选项的受选率分别为“完全赞同” (1.9%) 、“部分赞同” (25%) 、“谈不上赞同不赞同” (32.4%) 、“不太赞同” (30.9%) 、“完全不赞同” (9.9%) 。不赞同的比例之和远超过赞同比例之和。由此可知, 高校女教师能有效调控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
三、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一) 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统计发现, 高校女教师的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与年龄、婚姻状况, 是否拥有子女、职称、学位等变量均不存在显著关系, 说明其情绪的稳定性与自我认知主要依靠个体自我调节, 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少。但高校女教师的情绪状况与其心理压力呈显著负相关 (r=0.454, p<0.01) , 即情绪越是波动, 越是有心理压力。在情绪“非常稳定”的女教师组中, 只有54.7%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心理压力, 但在情绪“有点波动”的教师组中, 承认自己有心理压力的女教师比例达到90.7%。
单独分析心理压力发现年龄与最高学位两个变量与“是否拥有心理压力”均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0.23、0.34 (p<0.01) , 即高校女教师的年龄越大, 心理压力也越大;高校女教师的最高学位越高, 心理压力也越大。在最高学位是博士的女教师组中, 有心理压力的比例为75%, 而在最高学历为本科的女教师组中, 有心理压力的比例仅为56.9%。但经相关分析发现, 高校女教师“对目前压力的承受程度”与年龄、婚姻状况, 是否拥有子女、职称、学位等变量均不相关。可知, 高年龄组、高学位的女教师所能承受的压力阈值要高于低年龄组、低学位的女教师。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个体心理素质既受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影响, 又受其年龄和学位影响。
(二) 社会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学习能力方面, 统计发现, 年龄、婚姻状况、是否拥有子女与女教师是否关心国家社会大事无显著关系, 而职称 (r=0.144, p<0.01) 、最高学位 (r=0.08, p<0.05) 、精力 (=0.220, p<0.01) 、情绪状况 (r=0.230, p<0.01) 则与其相关。其中, 情绪状况与“是否关心国家社会大事”的相关系数最高。在情绪非常稳定的女教师组中, “非常关注”国家社会大事的比例占54.7%, “不怎么关注”占1.9%;在情绪波动非常大的女教师组中, “非常关注”占8.3%, “不怎么关注”占16.7%。说明高校女教师的社会学习能力主要受其心理素质与社会属性而非家庭因素影响。
在社会调控能力方面, 相关分析发现高校女教师的同事关系协调程度与其他变量均无显著关系。在与社会的疏离感自评上发现年龄与其呈正相关 (r=0.287, p<0.05) 。也就是说, 年龄越大, 高校女教师会越容易感觉到与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因为年龄越大, 高校女教师对于家庭和事业的关注越多, 无形中减少了与社会其他群体的联系。
(三) 职业意识素质的影响因素
对高校女教师的婚姻状况与职业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已婚女教师和未婚女教师在职业满意度上明显不同 (F (3, 518) =6.193, p<0.01) ;不同年龄段的女教师职业满意度不同 (F (3, 521) =7.407, p<0.01) ;不同职称的女教师职业满意度也不同, 两者间存在主效应 (F (3, 509) =3.603, p<0.05) 。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受年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素影响。年龄越大, 在婚姻上越倾向于已婚, 职称也相应会有所提高, 这都有助于增强环境熟悉度以及在高校内资源获取能力, 无形中提高了其职业满意度。
在职业效能感方面, 统计发现高校女教师的最高学位、婚姻状况与她们的工作能力没有显著关系;而女教师的年龄与工作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r=-0.133, p<0.01) , 女教师的自信心 (r=0.307, p<0.01) 、教学职称 (r=0.129, p<0.05) 与工作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可见,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效能感一方面受其年龄影响, 女教师的年龄越大, 精力与再学习能力可能不及年轻人, 因而感受到工作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又与她们进入工作单位后的努力相关, 个人所做的努力越多、付出越大, 其职称的提高也相对较快, 而这又有助于提高高校女教师的自信心, 最终二者共同影响了职业效能感。
在职业主动性方面, 统计发现, 教学职称与“本学科大事的关注程度”无显著关系 (r=-0.043, p>0.05) , 最高学位与“本学科大事的关注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r=0.209, p<0.01) , 是否拥有子女与“本学科大事的关注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143, p<0.01) 。由此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主动性并不受其在高校内的地位影响, 职业级别相对较低的年轻人也可能会保持较高的职业上进心;而最高学位相对较高的高校女教师较学位相对较低的女教师更关心也更了解学术界的发展趋势, 职业的主动性和开创性相对较强。
由于职业效能感是职业智能素质的关键性指标, 职业主动性是衡量职业角色意识的主要指标, 通过以上发现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职业智能素质主要受其自信心和职称影响, 职业角色意识主要受最高学位的影响。
(四) 性别角色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
在性别认同方面, 在对男女不同年龄退休的看法上, 相关分析发现“是否拥有子女”与其呈正相关 (r=0.102, p<0.05) , 其他变量与其均无显著关系。在个人最高价值方面, 统计发现婚姻状况与其呈现正相关 (r=0.256, p<0.05) , 未婚女性更看重自我兴趣, 而已婚女性更看重家庭。在未婚的高校女教师组中, 认为“家庭美满最重要”占22.9%, 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占37.5%;而在已婚的女教师组中, 认为“家庭美满最重要”占59.1%, 认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占20.1%。在家庭依赖感上, 统计发现年龄与家庭依赖感呈负相关 (r=-0.196, p<0.01) 。对于家庭的看重, 正好反映了高校女教师对于女性身份的认同。而在性别调控能力方面, 统计发现, 高校女教师的性别调控能力与其他变量均无显著关系。由此可知, 高校女教师的身份认同主要受其家庭属性 (婚育、是否拥有子女等) 的影响, 而其性别调控能力则相对独立。
综合来看, 由于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体, 由于各个构成要素的特点不一, 决定了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职业心理素质中, 职业意识素质是关键因素, 是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社会心理素质等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所以职业意识素质的影响因素必然是职业心理素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要提升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必须进一步拓展高校内的社会流动渠道, 综合利用各种因素帮助其树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
摘要: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其职业效率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文章以南昌大学为例, 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 对南昌大学女教师的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心理、职业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 并分别比较了各类因素对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 以期发现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邱秀芳, 张卫, 姚杜鹃.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 :123-129.
[2]田淑梅, 裘杰, 刘波平.高校女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3) :100-101.
[3]王文.试析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内容[J].教育与职业, 2008, (14) :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