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教师(精选12篇)
民族高校教师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高校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压力也日益增大, 尤其是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而言[1][2]。当前, 高校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已经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 Kyriacou和Sutcliffe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 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感到失落等[3]。后来, Kyriacou和Sutcliffe又对教师职业压力这一概念进一步地阐述, 其观点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教师在意识到他们的工作状况对他们的自尊和健康已构成了威胁这一知觉过程后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4]。民族地方高等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最高层级, 不仅担负着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构建“人才洼地”的育人重任, 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由于民族地方高校一般都位于欠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 与大都市或省会城市相比, 民族地方高校一般都以地方性院校为主, 所处地区的交通相对不发达, 信息欠通畅, 经济文化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导致民族地方高校获得的资源和投入非常有限[5]。因此, 民族地方高校教师相对于其他区域的高校教师而言, 在获取科研资源、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相对劣势。这尤其对于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学术成果发表、教育教学评价、上升空间等方面都处于明显弱势的青年教师来说, 更是雪上加霜。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生力军和未来的中坚力量, 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已经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将会很可能击垮民族地方高等教育的“明天”, 民族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会成为“无本之木”。由此可见, 如何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 并想方设法减轻其职业压力, 且针对其职业压力采取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不仅对民族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还会对我国实现区域教育平衡和“教育强国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特殊性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10) 显示, 高等教育学校 (机构) 数中普通高校合计2358所, 其中部委属111所, 地方属1573所, 民办674所, 地方属高校约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6.71%, 研究生培养机构共797所, 其中部委所属374所, 地方所属423所, 地方机构约占总数的53.07%。此外, 从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年龄分布来看 (见表1) , 2003年至2010年, 青年教师增长近279893人, 增幅达82.12%。显而易见, 占高等教育机构数66.71%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 将在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10)
相对于重点高校或部委高校, 地方性高校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明显处于弱势或劣势。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 国家和社会各界给予部委高校的支持力度较大, 地方高校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获得的支持力度相对于部委高校而言少得可怜, 能获取的资源和影响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在创收能力方面, 部委高校影响广、名气大, 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门路多, 能吸纳的社会资金相对充裕;在地理位置方面, 地方高校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一般都位于欠发达的“边、山、穷”地区, 这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了民族地方高校生源质量相对低、师资力量较弱、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学生就业难度更大、学校发展较为困难等等, 这些都是我国民族地方高校近年来的普遍境况。而处于民族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由于资历和工作年限等诸多因素并无优势, 因此更加凸显出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压力。
二、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归因
1.客观因素。
民族地方高校地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 除了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经济也相对不发达, 加之教育经费投入历史欠账较多, 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是勉强, 要想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上投入很大显然难以实现。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情况更为突出, 由于刚参加工作, 职称低, 待遇低, 又到了结婚成家、孝敬父母的年龄, 其职业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同样造成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 为了提高办学质量, 提升学科水平, 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了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激励政策, 这在给青年教师带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压力。高校为了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 通过在国内外高薪招聘的方式不断引进拔尖优秀人才,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在职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也带来了青年教师唯学历、唯成果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目前,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属于职称、地位和收入等相对劣势群体, 在学校内部的各类可比项目和评审中, 青年教师既没有什么积累又还不熟悉套路, 因而职称晋升的吸引力同样伴随着巨大的职业压力, 这些无疑都是高校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后所面临的普遍境遇。
在教学方面, 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大、任务重, 近十多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 导致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幅度增加。青年教师身处金字塔的底层, 教学工作量的增加更为明显, 繁重的教学任务加剧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身心健康压力日益增加。另外, 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对教学理念、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如竞争上岗、学生选课、各级听评课、教学质量监控等制度的施行[6], 对教学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这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难度明显增大。
科研压力对青年教师比其他教师更为突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科研实力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指标, 高校青年教师处在学术竞争的中心区域。由于不少地方高校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学术权力行政化、评审机制欠公平等[2]问题较为突出, 这对于职称、资历都有限制的青年教师来说, 难以申请到国家级、省部级等高级别课题, 科研经费也十分不足, 这使得他们明显处于劣势, 往往容易导致挫败感和丧失奋斗动力。此外, 许多高校连续而又近乎残酷的科研考核评价体制给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 更能影响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 这一问题在民族地方高校更为突出。
2.主观因素。
从科教兴国战略到确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想, 高等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地位, 国家对民族地方高等教育也明显加大了扶持力度, 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纵观全局, 处在“老、少、边、山、穷”的民族地方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 有一些地方为了政绩对民族地方高等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校在民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对其关心不够、投入不足等。此外, 在民族地方高校, 管理制度和用人机制跟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够灵活、人才观相对陈旧, 等等。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9) 显示, 在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 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重由1997年的29%快速上升至2009年的47%, 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增长了250%。随着全社会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和高校人才竞争的加剧, 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青年教师深造趋势日益紧迫, 教师队伍硕士化、博士化成为一种必然。从目前来看, 绝大部分博士和拔尖人才集中在“985”、“211”等重点院校, 民族地方高校博士相对明显不足, 青年教师硕士较多, 有的青年教师还仅拥有学士学位。因此, 即使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有学历进修和知识培训的愿望, 如果高校不能提供足够的外部环境, 如时间、经费、制度等, 单纯依靠青年教师的自身力量仍是困难重重, 这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职业压力。
三、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1.出台扶持政策, 建立民族地方高校教师培养基金, 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高校通过建立分层次阶梯式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计划) , 逐层选拔优秀教师骨干, 实现中青年人才队伍的滚动培养和良性循环。另外, 国家层面应制定促进民族地方高校稳步发展的具体扶持倾斜政策。如每年单独划出专门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定向培养赴民族地方高校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等等。这样不但可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避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导致其心理失衡, 还能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 让这支年富力强和充满激情的教师群体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为民族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2.建立成熟系统的绩效分配制度。目前, 高校的薪酬分配制度多以当期薪酬为主, 看重短期工作效果, 绩效薪酬设计缺乏长远考虑。应当充分认识延期薪酬的有效激励作用, 充分考虑到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相应制定灵活多样的绩效薪酬分配方式, 做到当期分配、延期分配、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如引入“宽带薪酬”, 宽带薪酬是指把相近层次的工资合并到同一级别 (即工资带) , 但是拉大同一级别内部薪酬的浮动范围。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淡化身份、职称 (职务) 、工作年限的束缚, 在同一薪酬带内充分考虑教职工的实际贡献来确定薪酬级别内的工资水平, 让那些实际贡献大但资历尚浅 (或职称较低) 的青年教师享受到与资历深厚 (或职称高) 的教师相同甚至更高的待遇。
3.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合理的考核及评价关系到青年教师的职称、级别和晋升, 从而会影响到青年教师在高校的发展前途和是否终身从教, 进而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笔者认为, 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价应该要多维度评价, 把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指标综合起来考虑, 做到客观全面、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在科研业绩评价上, 高校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当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来全面评价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 不要因一味地追求发表论文 (成果) 的数量或论文 (成果) 的质量给青年教师形成巨大的职业压力, 这会在无形中加重急功近利的氛围, 也在客观上提高了学术不端的发生概率, 而应该多一点耐心, 容忍失败, 在抓好青年教师业务发展的同时, 不断地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关怀, 促使其安心教学、潜心科研[8]。
4.青年教师自身也应当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缓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可以从学校、社会多角度考虑, 但最重要的仍然是青年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首先, 要正确地认识自我, 根据外界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调整自我状态, 在压力面前要学会变换视角, 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轻松的心理环境。其次, 要学会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面对职业压力时, 要将消极回避方式转化成积极主动模式, 凡事先往正能量方向想, 化压力为动力。再次, 青年教师还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我的情绪, 这可以通过行为上的改变来实现, 如参加文体活动、社交活动、郊游或旅行等丰富个人的生活方式来增强自我的情绪调控能力。
总之, 缓解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高校及青年教师个人都应以积极的态度, 结合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大好契机, 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让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民族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形成科学适度的职业压力, 使他们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我国民族地方高等教育事业走向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爱敏.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源及心理压力调适[J].教育探索, 2009, (1) :122-124.
[2][7]宋秀林, 郭丽.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分析及应对策略[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 (32) :63-65.
[3]Kyriacou C, Sutcliffe J.Teacher stress:a review[J].Educational Review, 1977, (4) .
[4]Kyriacou C.teacher stress: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Educational Review, 2001, (1) .
[5]冷志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10, (21) :100-104.
[6]钱伟, 赵晶.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 2010, (2) :104-106.
[8]况晓慢, 刘卫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发展与职业幸福感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4) :95-96.
民族高校教师 篇2
近日,随着研究生考试复试分数线的`划定,各路考研大军分奔四处,进行最后“一搏”。与此同时,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北民族学院也迎来了前来复试的学生队伍。而在文艺学、基础数学、化学工艺、中医内科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该校招生的二十余个研究生培养专业中,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的少数民族经济学广受追捧,已连续三年在报考专业中热度不减。
据了解,今年1月1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该校招收“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以后,该校已有的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均可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这也成为该校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突增的主要原因。而借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与国家扶贫开发武陵山片区的良好机遇,该校“少数民族经济学”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教育部与湖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极大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发展,吸引了不少学生报考。(湖北民族学院 余孝东 王莉)
民族高校教师 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高校;传统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但我国民族文化众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会产生文化的碰撞或对抗,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具有文化的多元性,是教育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缩小多种文化差异的最佳场所。对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化教育,是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一、民族地区高校传统文化的现状
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在民族高校内,大多数是本地民族,他们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就缩小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保留了当地文化,使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民族高校中出现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汉文化形成了“文化强势”地位,汉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各种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文化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校园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我国的文化品质得到提高,对消极文化我们也不能忽视,避免被消极文化的影响。
二、民族高校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教育,主要场所是校园,主要对象是学生。那么,校方应该怎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授源地,学生是教育传承的主要对象,我国对学校课本不断的进行改革,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的事,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学校的事,因此,我国各方面的力量都应该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各民族的特色,进行教育改革,使学校课程更具有传统文化色彩。民族地区的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出台专门的教育政策,将政府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并为新课程的快速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起到协调的作用。
学校是对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学校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校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很多,以下就是学校可以采取的几个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教师所传授的课程不清晰,那么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加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鼓励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一帮一,结对子”,鼓励学生互相理解不同民族间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树立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观念。例如,在教学安排上,要增设公共課程,这些课程要针对不同的年级而开设,将“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振奋民族精神”作为公共课程的宗旨,并将本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编写进教材,加强文化教育。或者学校开设教授讲座,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申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穿插入课堂之上,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在校园创建民族传统文化节,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建设文化节,举办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有利于渲染校园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多的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可以利用校园媒体(校园广播、校园海报等)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开展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或休息期间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使学生亲身体验本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更深刻的掌握民族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举办文化参观、艺术展演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对民族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在天文、科学、哲学、艺术等都体现着文化魅力。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外来侵略战争,在众多的战争中,我国少数民族展现出他们饱满的爱国热情,与我军团结一致,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我国的疆土。因此对少数民族进行爱国教育,有利于我国的势力加强,更有利于我国的统一。另外,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观念、婚恋观念以及尊老爱幼的家庭观念等教育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对少数民族进行传统教育的同时,要保留民族本身的传统文化,并将他们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提供生动的素材。
三、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们分开,因此我们要团结一致,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地是学校,对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需要政府支持,需要教育部门协助,只有各方面的力量都朝着一个方向,那么,我国文化建设就会得到极大的推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世界地位,所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报),2011(9)
[2]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0(5)
[3]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2010(3)
民族高校教师 篇4
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 保障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承前启后的政治需要。
目前, 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高校专任教师六成以上, 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形成了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从总体看, 青年教师队伍主体积极健康向上, 政治立场坚定, 是非观强,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但为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保障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承前启后、后继有人、不断推进,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学识水平高, 实践操作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二) 解决青年教师队伍部分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
在社会改革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在国内外经济、政治等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少数青年教师的思想层面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逐渐淡化、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逐渐弱化等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病变, 影响往往重大而深远, 导致青年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享乐主义、金钱至上观念、厌学厌教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等现象。“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我们必须把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学识提升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针对性地解决存在问题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才能为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志存高远、不慕虚名、潜心育人、专心治学的优秀师资。
(三) 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群体自身优势的客观需要。
青年教师队伍朝气蓬勃, 颇有理想主义和献身情怀, 一旦坚定信念, 就会矢志不渝。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条件艰苦, 很需要一大批甘于清贫, 乐于奉献的青年教师扎根落户。同时, 青年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 与学生年龄接近, 日常交往多, 沟通互动形式多, 情感容易产生共鸣, 对学生的专业教学、思想行为等影响直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就能充分发挥出青年教师这一群体的自身优势, 对教书育人起到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四) 提升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的迫切需要。
民族地区经济瓶颈对教育师资的制约相当突出, 好的师资不愿来, 培养出来的也难留住, 尽管想方设法,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水平仍难尽人意, 迫切存在着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需要。解决此问题仍必须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大, 对新鲜知识接受快, 学习能力强, 动手能力强, 培养起来相对容易, 培养出来对于整体师资队伍水平提升, 自然是“水涨船高”。
二、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 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言行的先导,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 以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为统领。正如《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所说, 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理当响应中央指示, 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 积极采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党员队伍建设、拓宽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领导、着力解决青年教师实际问题等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 全面推动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工作。
高校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大学生, 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基础保障。教师的成才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学校既要为其指明发展方向, 更要为其提供充足的发展条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必须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全面深入推动青年教师进修培训工作为途径。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不可能像其他兄弟院校那样, 动辄出国或去发达地区进修培训, 应该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选择进修培训的内容、方式和场所。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学习, 到相关高校进行专业学习, 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师资培训基地参加教学和实践技能等学习, 到科研机构参加科技开发学习, 特别是要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企业去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学习。
(三) 不断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课堂到课堂, 由于长期脱离社会实践, 缺乏实训和实习指导经验, 实践性水平不高, 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实践操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刚走出校园不久的青年教师尤为甚。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 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更是大力提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解决现实问题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要求, 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采取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分期分批输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 开展青年教师技能竞赛, 鼓励青年教师进行项目研究等方式, 以不断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内容来切实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四) 积极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
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 要把青年教师当作主体, 激发青年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由“被要求这样”变为“我想要这样”, 自觉、自发地去提升自我。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更应着眼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 着力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 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 培养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以积极搭建青年教师成才发展平台为保障,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自己的一支靠得住、用得上、吃得苦、留得下的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就加强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答问[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5/27/con-tent_2412217.htm, 2013
[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党[2013]12号, 2013
[3].杨先梅.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教师民族团结 篇5
一、简答题
1、“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互相离不开。
2、“三股势力”指什么?
答:所谓“三股势力”就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3、“三维两反”的内容是什么?
答: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反对非法宗教活动。
4、“四个认同”指什么?
答: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5、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指什么?答: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文化观。
6、民族团结的“五个互相”指什么?答: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谅解。
7、育人工程中的“六个好”教育是什么?
答: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人民解放军好、民族大团结好。
8、12字新疆精神: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9、新疆“三史”是指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10、.新疆正式隶属于中国版图的时间和标志:
——公元前60年,汉朝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行使对西域的管辖,新疆正式隶属于汉朝版图。
11、汉武帝时代出嫁乌孙的两位公主是 ——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
12、清朝中央政府批准在新疆建省的时间: ——1884年,13、在汉代前迁入新疆的民族有:(只需说出5个)
——伊兰、塞种、月氏、羌、粟特、乌孙、匈奴等;坚昆、鲜卑、柔然、哒、高车、突厥、吐蕃、契丹、回鹘、蒙古、汉人等。
14、在汉代后迁入新疆的民族有:(只需说出5个)
——坚昆、鲜卑、柔然、哒、高车、突厥、吐蕃、契丹、、回鹘、蒙古、汉人等。
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新疆的世居民族有:
——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民族。
16、早在西汉以前,新疆地区原始宗教是: ——萨满教。
17、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时间: ——公元10世纪初
18、至今在新疆仍然有8种宗教并存,它们是:
——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道教。
19、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
民族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民族高校;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74-02
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是党和国家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之一,这关系到少數民族地区的发展。
做好民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是民族工作的重点。辅导员要从学习、生活、就业等三方面多方位切实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困难,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为原则,深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民族高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偏远的山区,学习和生活条件非常的恶劣。他们主要指来自西藏、新疆、贵州、甘肃等一些地区的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和课外生活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了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学习方面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民族高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导致了学习成绩普遍不好。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另一方面,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与其他学生相差很远。他们存在问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上。这是因为民族高校的学生从小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学习,并且很多学生从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计算机就更不用说了。进入大学之后,一些课程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范围,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和那些复杂的计算机程序让他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导致成绩不理想。民族高校的领导和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学校领导专门组织学生召开学习动员大会,学生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再加上他们求知欲望强烈,渴望成才,朴实好学,甚至节假日也不休息,刻苦攻读。老师在上课时候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传授,班主任也经常与他们的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并且制订以好带差的方式进行功课复习,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绩会逐渐提高、学习也会不断进步。
二、生活方面
民族高校的学生普遍具有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热情好客等优良品德和开朗直率、粗犷倔强的个性,但他们情绪自控能力较差。同时他们能歌善舞,在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娱、体育活动中十分活跃,他们出众的表演才能、竞技成绩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因此思想观念比较传统,商品、市场等方面的观念较为淡薄,他们爽直粗犷的性格为增进团结、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相对较差,遇事情时不够冷静,受到指责批评或不被他人理解时容易引起思想波动。就他们特点而言,辅导员就要抓住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辅导员要做到周周上班级、月月去寝室,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做学生管理时不仅要做学生的严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做他们的贴心人,使他们能融入学校的大环境。并且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除了学校的补助外还要努力争取其他的各项补助,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者。
三、就业方面
民族高校的学生因为他们民族背景的原因,有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都愿回本地就业。笔者对大一进校生进行调查,让每个同学都写出了他们的职业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怎么安排。通过四年努力学习,发展方向是什么。从大二就开始展开就业规划学习,根据学生本身的情况和将来想要发展的就业方向,鼓励他们不断学习,取得各种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学校领导专门为每届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帮助他们了解就业前景;由于是民族学校特殊的背景,加强与西藏和有关地区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为他们的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确保每班的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岗位。
四、强化民族高校教育管理对策
1.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相对比较偏远地区,各种民族都聚集在一起。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信仰、风俗、语言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应全面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业余活动,通过定期召开班会、组织文娱活动、开展思想交流等方式,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及时排解相关困惑。教育者要用全面、正确的观点客观看待学生,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学习,千方百计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促进他们在学习上不断进步。
2.民族高校的学生有特殊的生活背景,大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辅导员老师应适当积极帮助,除了学校常规补助的奖助学金、减免学费、生活补贴等形式之外,在安排勤工助学岗位时,适当对有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多加注意,帮助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在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指导下,学校和老师做好新生“绿色通道”,优化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机制,尝试开展"爱心小屋"等特色项目,接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向经济困难民族生免费发放,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3.民族高校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较差,缺乏自信心。学校将提高大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从而提升他们自信心。主体上需要个体与高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方式上须将教育引导与实践培育相结合。坚定的志向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本,信念缺失,志向不明,是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抱负欠缺的根源。民族高校应加强对他们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个人成就事业的志向与抱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信念。
参与文献:
[1]熊绍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J].探索,2000,(5).
[2]李晴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研究[J].专业成长,2010.
[3]张诗亚.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4]刘丽丽.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7,(12).
[5]魏秀兰.少数民族学生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2008,(1).
民族高校教师 篇7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该课题基于教学学术理论考察我国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基于教学学术理论解读文献,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架构。第二,基于学生评价和青年教师自评,深描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第三,分析影响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第四,美国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第五,根据西北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策略。
该课题运用以下研究方法:第一,文献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架构。第二,问卷调查法。根据理论架构设计调查问卷,选取样本学校,并发放问卷。运用数据统计方法分析数据。问卷调查以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7所高校为调查样本。第三,访谈法。对样本高校的青年教师、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资料运用Nvivo10进行管理和分析。第四,比较法。分析美国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借鉴其合理因素,为促进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策略指导。
二、主要结论
课题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第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型由发展内容和发展机制两个维度构成。发展内容维度包含教学整合能力、实施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五个子维度。发展机制维度分为青年教师自身和环境两个子维度:青年教师子维度分为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环境子维度分为高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其中,高校层面由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四个因素构成,社会层面由职前培育、入职培训和职后培养三个因素构成。
第二,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水平不均衡。首先,从个体发展来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按学生满意度进行排序依次为实施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和研究能力。其次,从整体发展来看,不同特征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也不均衡。承担过教学研究项目、未担任行政职务、老牌本科院校、撰写的教研类论文获得过校级以上奖励的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发展较好。
第三,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效力不大,还不能完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发现,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影响力均值尚未达到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分值区,仅为3.58分。其发展机制效力不仅受到青年教师的高校特征、人口学特征、学术特征和教学特征的影响,还受到内在各维度相互作用的影响。发展机制内在各维度的关系既呈平面关系也呈立体关系:在平面关系内,社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型的中介效应最佳。这说明,要促进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需要社会、高校和青年教师共同努力;在立体关系内,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仅受青年教师自身的影响,还受环境的影响。青年教师层面具有自我指向性,属于内驱力;环境层面具有任务导向性,属于外助力。
第四,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内容系统完善、发展方式灵活合理、发展保障全面可靠。正是这三者相互作用,使得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得到发展。
三、对策建议
促进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当务之急是构建从战略理念到战略实施的“一体一心一手”策略。
(一)“一体一心一手”的战略理念
战略理念中的“一体”指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一心”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一手”指以项目管理为抓手。
1.“一体”:以青年教师为主体。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既是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回归点。作为出发点,发展理念要面向青年教师的实际需求。基于青年教师的特征结构和能力结构开展调研,能了解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基于特征结构即面向青年教师的高校特征、人口学特征、学术特征和教学特征。具有不同特征的青年教师,其教学能力发展不尽相同。为此,发展理念既要看到青年教师群体的同质性,又要看到青年教师个体的异质性。基于能力结构即面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水平。这需要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从整体看,青年教师教学是否受学生欢迎,其教学能力是否得到学生的肯定?从部分看,青年教师哪些教学能力较弱,哪些教学能力较强?较弱的教学能力是经验不足造成的还是理论匮乏造成的?哪些教学能力发展需要外助力,哪些教学能力发展需要内驱力?
作为回归点,发展理念的好与不好要接受青年教师的评价。这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否发展。判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否发展了,其底线是深层次发展,上限是成就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多年一贯,众人一样”的评价怪圈。二是青年教师是否参与到各项评价中。发展性评价强调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堂课教学或一学期教学反映不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因此评价不是青年教师之间的比较,而是青年教师自身与自身的比较。
2.“一心”:以学习者为中心。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学规律使然。青年教师要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需实现“五个转变”和落实“三个注意”:
“五个转变”分别是,第一,在权利的平衡方面,青年教师给学生一些能直接影响他们学习过程的控制权。第二,在内容的功能方面,青年教师不会把他知道的都教给学生,他只会教学生想知道的以及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能理解的知识。第三,在角色的定位方面,青年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还是心灵开拓者、情感塑造者、思想启迪者和道德引领者。第四,在学习的责任方面,青年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智力、学习技巧和意识,又要创造并维持能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其自主性形成的环境。第五,在评价的过程与目的方面,青年教师既要挖掘学生潜能来促进其学习,也要为学生提供增强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能力的机会。
“三个注意”指的是,第一,学会交流。交流中要清晰地阐明该教学法的优点,鼓励学生成为成熟的、自主的学习者,并给予积极的反馈。第二,以发展的视角看学生。发展教学法指青年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法。第三,自我改变。青年教师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为此,青年教师要学习、思考、行动与研究。
3.“一手”:以项目为抓手。要促进西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还需以项目为抓手。教学能力发展项目有三个作用:能拉着一部分青年教师去发展,还能让一部分青年教师跟着发展,更能促进一部分青年教师独立发展。社会或高校应规划“武术”“武功”“武学”和“武道”四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
“武术”类项目指引领青年教师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项目,如指导式、示范式、讲座式、习明纳式等。该类项目让青年教师的思维技能、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得到训练,能更高效、系统地传播知识。“武功”类项目指引领青年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能的项目,如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论坛交流式等。该类项目培养青年教师根据课堂情境、学生需要开展教学,以此调和教学气氛,智慧性地将知识内化到学生心中。“武学”类项目指引领青年教师深入研究并展现教学精义、教学艺术的项目,如教学项目研究、课堂问题分析、教学成果汇报等属于教学学术类项目。教学学术一方面指青年教师公开和未公开发表的教学类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指青年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教学能力的活动,如陈述、报告、答疑、行动研究等。“武道”类项目指引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项目,如新教法实验、参与式教学法开展等。该类项目有四个方面的功能:第一,让教学对象关注点发生转移,即由关注教学到关注学生,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第二,让教学内容关注点发生转移,即由一个学科的知识点到关联学科的知识点,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第三,让教学方法转移,即由课堂讲解到课堂答疑,这有利于学生在“翻转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体;第四,让教学评价关注点发生转移,即由单一的成绩到德、智、体、美的发展,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一体一心一手”的战略实施
西北民族地区的区情决定了要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简称“一体”),西北民族地区高校的校情决定了要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带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简称“一心”),青年教师实情决定了青年教师要以批判式反思为起手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简称“一手”)。
1.一体:社会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体系指青年教师在入职前和入职后围绕教育教学目的,通过连续性、系统性的学习,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终身教育模式。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体系包含职前培养和与之相衔接的职后培训。
职前培养指高校采取助教制度对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进行教学训练。西北民族地区高校应从两个层次完善助教制度。一是“无中生有”,即一些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的高校还没实施助教制度的,应落实好;二是“有中生新”,即已经实施助教制度的,不应该将此制度作为摆设。一方面将研究生助教作为学位考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把对研究生助教的培训贯穿于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
职后培训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从教学新手成为教学能手。职后培训有多类模式,但每一类模式都应综合运用。从时间看,将入职培训与职中培训融为一体。从空间看,将校内与校外、集中与远程、国内访学与国外研修等融为一体。从对象看,将个体与群体、“后备军”与“正规军”等融为一体。从内容看,将专业知识与能力和精神、理论与临床、专题与通识等融为一体。从方式看,将面授与在线、示范模仿与案例教学等融为一体。从功能看,将补偿培训、成长培训、变革培训和问题解决培训融为一体。
要建立一体化发展模式,需勘定一体化的培养目标、设置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完善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
2. 一心:高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带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符合西北民族地区高校教学质量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各项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需要做到以下“四活”。
激活人力。一方面,中心人员应专兼结合。另一方面,中心应发挥和挖掘退休教师的经验引领作用、教学名师的卓越示范作用、同伴的榜样辐射作用、教研室的团队带动作用。由此,青年教师不仅能明晓教学“以何为”,还能洞悉教学“何以为”;整活物力。整活指既用好自己的“家当”,也要用好别人的“家当”。用好自己的“家当”指中心根据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需要,调动校内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动员校内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用好别人的“家当”指中心遵守“能共不借,能借不租、能租不买”的原则,通过借力的方式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盘活财力。第一是“惜”,即提高本校划拨的经费使用效率,将这些有限经费用到实处。第二是“争”,即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凭骄人的成绩争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资助。第三是“找”,即通过宣传,鼓励热心于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或基金会参与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中;谋活智力。第一是抓组织“强领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归属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或主管本科教学的副校长领导,而不是教务处或人事处的附属机构。第二是抓规划“强形象”。中心的规划既要和本校发展定位一致,也要考虑到本校青年教师的实情,摸索出一条契合本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第三是抓制度“强保证”。制度的完善包括两方面:首先通过强化监督、细化措施等手段保障制度的执行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要苟日新、日日新,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改进和优化。第四是抓模式“强创新”。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为教师生涯的加油站、教学经验的聚宝盆、教学名师的孵化器、教学改革的制高地和学校战略的推进器。
3. 一手:青年教师以批判式反思为起手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随着西北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班级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使得教学情境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此情境中开展教学,青年教师必须具备批判式反思教学能力。
批判指“对自己想要做什么有清晰的概念,同时又能积极调整方式以便使自己做到最好”。批判有两个前提:一是爱,二是研究。爱指爱岗敬业和关爱学生。有爱心的青年教师才能“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要帮助学生实现梦想,青年教师不能只给学生“一碗水”,而是“一潭水”,为此需要开展研究。通过研究,青年教师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吃透教学内容、抓准教学重点、调好教学气氛和创生教学艺术。
反思指青年教师面向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学生,主动调整教学手段、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青年教师进行三种类型的反思:一是突发事件层面的反思,即青年教师对处理突发教学事件的方法开展反思;二是情景层面的反思,即青年教师对课堂环境、气氛和课堂中的学生行为开展反思;三是道德层面的反思,即青年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平等、自由和公平开展反思。通过反思,青年教师能成为教学改革领导者。
民族高校教师 篇8
(一) 随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国高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法规,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使命。这使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很多民族地区的思政教师配备数量基本得到满足, 民族地方高校也配合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地方高校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法规, 这些法规和政策的落实, 很大程度保障了民族地方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相关权益, 也给民族地方院校大量引进青年思政教师提供了保障。
(二) 在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和激励下,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培训逐步体系化。广西各高校思政教师上千人, 2012 年建立了广西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与研修基地, 为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 为高校思政教师系统化培训搭建了平台。云南省、贵州省自2010 年起每年出资百万元用于地方本科高校思政教师培训, 并派遣思政教师赴国内知名高校进行研修, 对高校思政教师开展各种日常培训和专题讲座。在这些培训中大部分针对的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 对民族地区青年思政教师的专门培训和课程进修相对较少。
(三) 经过不断的发展, 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素质总体提高, 但青年思政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民族地区思政课教师大量引进, 一些从事思政工作的青年教师并不是思政专业出身;部分从事思政工作的青年教师在上岗前甚至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 更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由于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紧张, 很多新教师在上岗前也缺乏培训的时间, 民族地区针对高校思政青年教师的培训名额有限导致新教师培训缺乏机会。民族地区思政青年教师的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足导致很大一部分青年思政教师既缺乏思政教育的专业技能, 也对教育教学工作毫无头绪, 对于在新媒体新时代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现象, 常常分析失误, 有些时候面对学生的困惑, 因为知识面的狭窄、滞后而不能给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 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失去兴趣。
二、对民族地区高校思政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认识
(一) 民族地区青年思政教师的培养工作应该从源头抓起。从思政教师人才的成长规律来看, 思政教师质量的保障并不是从进入高校当教师才开始的, 而是开始于研究生阶段甚至本科阶段的学习。民族地区青年思政教师的培养工作要从源头抓起, 不但要加强新进教师遴选, 还要不断推进青年教师的职前培养, 不断推进民族地区思政教师职前学习与职后培养的系统不断完善。今天,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 非常重视学校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十分重视教师入职前的培训。例如, 德国教师职前教育除开设教育科学理论课程, 涵盖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整体学科体系之外, 德国教师职前教育还非常注重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新教师在经过国家考试合格取得相应实习教师资格后, 将进入专门教师培训机构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 德国规定教育实习阶段为两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直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 新教师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任务。相比中国教师1—3 个月的教育实习, 德国长时间教育实习使他们的新教师能够在真实环境中不断积累教学工作经验, 为他们在未来的教师职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民族地区的青年思政教师培养要适时将工作重心转入在规范性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培养。现在, 民族地区的高校思政教师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基本还是围绕理论知识补充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来开展, 如相关思政专题知识的学习及计算机、外语、普通话培训等。对于民族地区的高校思政教师来说, 既要在政治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知识层次的提高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十分必要, 同时培养的另一个重点应当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面对新媒体海量信息大量涌入学生生活的今天, 只有根据民族地区涌现的新问题, 不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政策找到解决的新办法, 通过创造新思想和新成果来教授思政课方能使思政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三、构建民族地区青年思政教师培养体系
(一) 培养思路
青年思政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与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将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重心从普适性的“职业资格”培训、基本技能培训, 转入规范性与创新能力并重的培养, 着力提高青年教师基本教学素养, 努力开展以创新为导向的“专业发展”培训。青年思政教师培养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将青年思政教师培养与人才引进制度相结合, 不断提高教师引进的质量, 从源头优选、精选新教师; 第二, 青年思政教师培养工作将基础培训与创新培训相结合, 对基础扎实的青年教师给予进阶性的培训与支持; 第三, 一般培训与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培训工作相结合, 根据民族地区民族学生所认同的文化来不断探索民族地区思政工作的切入点, 推动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促进师生和谐氛围的形成; 第四, 内部培养与外部培养相结合, 采用选送青年思政教师校外合作交流的渠道, 提高合作交流的层次。
(二) 培养方式——以丽江师专为例
对新思政教师的培养既要注重外派培养, 更要抓好校内对思政教师的校内培训。第一, 校内培训注重给新教师指定思政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导师制培养, 培养期1—2 年。新教师在指导教师的课堂上观摩学习一学期, 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给予指导, 并听新教师的课程一学期并应用微格学对新教师进行反复指导、培训。最终通过组织思政新教师录制“精彩一课”来检验指导效果。另外, 结合校内的培训如“教学创新特训营”“教授上公开课”进一步提升青年思政教师的教学方法。第二, 校外培训针对思政新教师的特点设计到知名院校进行“短期课程进修”项目, 跟从知名思政教师听课、学习、交流, 进一步提升思政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思政新教师参加网络培训、短期进修。
(三) 培养内容
对民族地区青年思政教师培训内容可从三方面来抓:第一是思想观念建设, 第二是教学能力建设, 第三是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作为思政教师思想观念建设和教学能力建设尤为重要, 对民族地区的思政教师而言, 对教授对象的民族文化的了解也必不可少。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是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 关系到思政课的未来发展。一直以来, 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思政教师培养工作缺乏地区性和全面性的考虑和设计, 思政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与国家政策、民族文化紧密联系, 方能取得实效。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思政教师队伍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民族地区青年思政教师培养工作的新理念, 并分析和介绍了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构建青年思政课教师培养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民族地区,青年思政教师,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刘茂军.丰富而严格:德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特点及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12) .
[2]管培俊.中国高校教师培训工作及其评价——新时期中国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之二[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3-4) .
[3]刘海君.高校和谐德育体系构建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1) .
[4]巴玉玺.对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性的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5) .
民族高校教师 篇9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Logistic
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对于高校科研的必要性都有所论述。较早关注高等教育中科研工作的罗素认为, 每一个大学教师除了教学外还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已任 (Russell, 2009) 。德国大学甚至赋予科研与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指出:“只有是一名好的研究者, 才是一名好教师。”在国内外强调高校科研能力的前提下, 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必要性使终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相比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 西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由于受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 科研能力整体偏弱, 教师科研素质偏低, 贡献度不及预期。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工具
本次接受调查的对象为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国际交流学院的全体教师, 访问调查对象50人。本次调查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经过严格筛选后, 共计获得有效问卷47份, 问卷有效率94%。
二、变量定义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在综合理论界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国际交流学院的实际情况, 从教师的基本特征、科研行为, 教师对学校科研政策的主观认识等方面考虑, 选取了22类可能对高校英语科研素质产生影响的因素, 除了因变量“科研素质”使用0和1进行赋值外, 其他的变量依次用阿拉伯数字1、2、3、4进行赋值, 变量统计学描述见表1。
三、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科研素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选择
仅仅依靠描述性分析方法研究科研素质影响因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 本文以上述科研素质作为因变量, 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 建立高校英语教师的影响因素Logistic的实证模型。
关系式中, Pi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 α表示回归截距参数, βj表示回归系数Xi (i=1, 2, …, n) , Xi表示影响该选择行为的解释变量。
(二) 模型选择分析结果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 对获得的47份英语教师问卷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涉及教师自身特征等22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 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采用向后筛选法, 将Wald值最小的变量剔除。经过多次反复的检验, 得到最优模型 (见表2) 。
“*”、“**”、“***”表示模型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P=0.613+0.131EDU+0.034TILE+1.365INTEREST+0.054MOTIVATIO+N0.234JUDG+0.153RESOURCES-0.251CLASS+0.350SUBJECT式中, EDU、TILE、INTER-EST、MOTIVATION、JUDGE、RESOURCES、CLASS、SUBJECT分别表示学历、职称、兴趣、科研动机、教学科研重要性判断、科研环境资源、每周课时数。表2表明, 8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1. 英语教师的基本特征对科研素质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均未能通过检验, 它们对科研素质的影响未能证实, 而职称、学历、兴趣、科研动机通过了检验。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动机等变量在10%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 兴趣变量在5%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 表明这4个因素均能促进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幂值说明, 职称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1.245倍;兴趣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2.054倍;科研动机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1.250倍。
2. 教师科研主观看法对科研素质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 绩效工资对科研是否有促进作用、科研奖励政策的满意度未能通过检验。教学科研重要性的判断、研究环境资源等变量通过了检验, 教学科研重要性的判断变量在10%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数值进一步说明, 科研环境资源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1.050倍。
3. 科研行为对教师科研素质的影响。
每周上课时间数及申报课题数变量通过了检验。每周上课时间在10%的显著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且系数为负。这说明, 每周课时数越多, 分配教师的科研时间就越少, 对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起着制约作用。最近三年是否报课题变量在5%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 数值显示:申报课题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2.050倍。
四、结论及对策
回归结果表明:职称、学历、兴趣、动机、每周课时数、教学与科研重要性的判断以及课题获得数等变量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素质具有显著影响。
1.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机制。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内部激励机制。从国家层面上,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 实现全国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学校应增加教师用的图书资料, 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学习, 培养英语科研带头人, 扶植团队合作研究工作, 加强英语学科的建设等。针对高校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为教师提供一些针对性强的教学改革课题和专项资金支持, 加大对高质量科研奖励的力度, 充分调动现有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 端正科研动机。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 培养自己从事科研的兴趣。认识到“只有高水平的科研, 高校才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 也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陈桦, 王海啸, 2013:25) 。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的时间, 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端正科研动机, 减少科研动机功利化倾向。基本上物质利益的外在动机对个体的业绩提高有促进作用, 但出于自身内心真实需求而采取行动的内在动机对提升绩效和个体努力水平具有更大的作用 (张崴, 王续琨, 2013:105) 。
3.建立科研团队, 加强教师科研指导。高校科研团队是一种缩微型组织, 通过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 达成个体难以完成的高层次、更复杂的重大科研任务。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应针对实际情况, 培育英语方面的“科研团队”, 对科研团队进行分类管理和专门管理, 制定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组织获得国家课题的教师传授经验, 提供条件让英语教师掌握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的方法。
参考文献
[1]Bertrand Russell.on education[M].Taylor&Francis—Routledge, 2009.
[2]陈桦, 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观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 (3) :25-28.
民族高校教师 篇10
贺州位于广西东北部, 与湖南、广东交界, 除汉族外, 还生活着瑶族、壮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贺州学院创建于1943年,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级为本科高校, 2013年迎接本科合格评估, 音乐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音乐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突出。
一、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贺州学院音乐学专业专职教师共15人, 1以下将从职称、年龄、学历、学习方式等方面分析教师队伍现状。
1. 职称分布与年龄分布成正比
表1与表2显示, 职称分布与年龄分布成正比, 呈锥形, 中间大、两端小。讲师职称占66%, 助教和教授共占34%;年龄上30~49岁占80%, 20~29岁和50~59岁占20%。在学位方面, 虽然硕士生高达67%, 但博士生比例为0%。
音乐专业基本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艺术类“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35%”的要求。音乐学专业已形成以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 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相互支持的教学格局;但博士研究生教师仍然匮乏。
2. 教学任务繁重, 教师流动性大
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 升本后学生数量是升本前的两倍, 而专职任课教师却没有增长;师生比高达1:19, 略低于本科评估1:18的比例;教师人数在升本后的第二年2010年达到峰值, 随后逐年减少, 基本保持在15人;聘入教师数量与流失教师数量持平。
师生比偏低, 导致教师课时量大, 教学任务繁重。这种现象在声乐、钢琴等技能课教师身上尤为明显, 他们每人每周至少则22节课。教师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中。
根据了解, 自2009年音乐专业招收本科生以来, 每年新聘入教师3~4人, 都是研究生学历。但这批教师在贺州学院任教的时间并不长, 因考博、辞职、跳槽等原因在2~4年内先后离开了贺州学院。长期以来, 教学主力由40岁以上为贺州学院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和39岁以下入校以来是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两部分组成。
3. 跨学科硕士比例高
通过表1和表4的学位表数据可以看出, 获得硕士学位的10人中, 艺术硕士、教育硕士、文学硕士共占总人数的30%, 工程硕士占70%;而这70%的工程硕士, 全都攻读的是软件方向, 跨学科读研的比例高。
据了解, 10位硕士生在本科阶段获的都是文学学士的文凭, 但七成的教师却跨学科报考了软件工程硕士。分析其原因如下:软件工程硕士入学考试通过率高, 考试难度相对较小, 2014年前报考的考生, 招考高校自主命题;在职学习的培养方式, 使工作与学习两者兼顾;具备招生资格的高校, 是国家985或211等顶尖高校;跨专业可以拓宽自身知识结构;学院在经费上给与支持, 鼓励专职教师攻读硕士和博士。
当然, 跨学科读硕也反映了新升本科高校, 在提升学历的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由于学科背景差异巨大, 教师学习过程异常艰难, 所学知识难以直接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4. 重视本土研究、缺乏理论学习系统性
表5中, 67%的教师研究方向为贺州本土音乐;在研究方法的学习上, 系统学习过民族音乐学理论的教师为0%, 他们是通过自学或短期培训的方式获得知识。
上述数据说明, 一方面专职任课教师在科研方面对本土音乐研究非常重视, 研究均立足于贺州特色的瑶族音乐和客家音乐;但另一方面在研究成果上缺少“拳头产品”, 没有打造以贺州学院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团队。根据调查, 教师发表论文核心期刊少、代表专著少, 这种现象与是否系统学习2理论知识有很大关系。以瑶族音乐研究为例, 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有樊祖荫、田联韬、伍国栋、吴宁华、赵书峰、杨民康、彭兆荣、蓝雪霏等。他们的学术成果含金量高, 是因为除具备扎实的音乐学知识、丰富的田野素材外, 他们还牢固地掌握了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他们用跨学科的方法论解释、分析、阐述了民族音乐中的现象。而跨学科理论的运用, 使音乐现象从深度到广度, 都得到了透彻挖掘。这些跨学科知识的掌握, 大都是在学者们脱产攻读硕士和博士阶段提升的。
二、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根据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贺州学院音乐学专职教师数量略少, 教学负担重, 长期超负荷工作;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主力, 形成明晰的梯队层次;教师队伍的学历虽然已超过教育部规定的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标准, 但硕士学位一半以上专业不对口, 所学知识难以直接运用于教学;博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空缺;教师职称以讲师为主, 副教授职称次之, 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明显偏少;对本土音乐研究十分重视, 但受原有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限制, 研究成果无业界影响力;本土音乐研究以教师个人研究为主, 没有形成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
贺州学院音乐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民族地区新升本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 本土研究团队化
在本土音乐的研究上, 应培养学科带头人, 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建立研究团队。学科带头人应以高学历、高职称、熟悉本土音乐的人员为培养对象。民族地区高校有责任和义务担当起传承发展本土音乐的责任。
2. 请进来与走出去
“请进来”指引进人才。通过招聘等方式聘入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 这是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在短期内, 也可以通过聘请客座教授的方式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走出去”指培养人才。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 形式包括脱产读博、国内外访问学习、交流学者等。
3. 提高教师待遇
提高教师待遇, 是稳定教师队伍的根本方法。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 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总之, 民族地区新升本科高校存在硬件差、软件弱、生源质量差等先天不足的问题, 毕业生就业更是无法与一流高校相比。在激烈地高校竞争中, 这类高校只有走服务地方、立足本地的应用型高校道路, 才能寻求发展。音乐教师队伍应顺应时代要求, 转变教学理念, 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209/141772.html
[2]王建坤, 张鑫鑫.高校音乐专业师资队伍优化的思考——基于五所院校音乐专业师资的调查[J].宿州学院学报, 2012, 10.
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刍议 篇11
民族高等学校是聚集了各类少数民族高级人才的“象牙塔”,具有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创新知识和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重要责任。
在高校一项完整的人事档案包含了个人一生的重要信息,是民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人才输送源。在民族地区,为各边远地区、民族高校内部发现人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也紧密联系着个人职务的定级、职称的申报、学历深造、户口、继承以及政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它对个人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民族高校干部人事档案,主要按干部管理权限和隶属关系进行管理。目前多数民族高校是由几所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学校合并而来,原来各学校对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不同,档案管理人员变换流动大,各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一些干部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和情况。
一、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人事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够。主要是有些人对人事档案的工作不了解,有误解,认为人事档案只是一项个人有关材料的保管,可有可无。只要材料不丢失不泄密就行,甚至认为对个人的政治生涯、职业生涯无关紧要。在一个单位中所有工作中的地位是隐形的,出现了材料收集渠道不顺畅的现象,导致了档案中材料的不完整。
2、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人事档案管理缺乏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从收集材料、鉴定材料、归档、查(借)阅、转递、保密和保管等各个环节缺乏严密性和系统性。
3、人员配备不齐,培训力度不够。由于从思想上对人事档案的不重视和淡漠,造成了专职人事档案人员的缺失。大量工作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只疲于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定、材料的入卷、档案材料的加工、目录打印、归档、查(借)阅等的日常整理和管理工作,无暇抽出时间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和档案信息化技术,没有机会参加专业性强、级别高的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相对民族地区的发展跟不上节奏,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从质上得到提高。
4、人事档案管理手段滞后。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事档案管理也面临着挑战。原来档案材料的鉴别、加工、查(借)阅等由手工操作,造成工作效率低。遇到少数民族语言材料或人员出国进修深造的外语材料,理解原文性质、材料分类和掌握个人情况准确性不高。面对现在信息化水平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与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不匹配,计算机、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系统、外语翻译系统、扫描仪、缩微等信息技术化设备还未广泛应用。使人事档案管理不能更好地为民族院校服务。
5、管理资金相对较少。随着近些年民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进程,暴露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软硬件的配备不齐,只局限于办公电脑,而针对人事档案管理配套的系列软件、配套设备由于资金问题未予配置。
6、历史遗留问题多,人事档案材料缺失,无法弥补。由于现代社会和单位的体制改革,各单位管理方式不同、管理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和队伍的不稳定,造成了档案不规范材料的入卷、材料没有规范整理;材料规格不统一;归档材料不齐全;没有按规范分类、编页、打印目录和装订等。管理人员不能严格审核把关,致使大批不规范归档。为以后档案的利用造成许多困难。在实际人事档案的材料整理和管理工作中,由于各时期工作要求不同、制作材料单位人员的责任心程度、本人填写材料不细致等问题造成了档案材料中存在档案材料不齐全,出生时间、工作时间和入党时间不一致、个人经历不连贯或不统一,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模糊,档案材料信息填错,姓名不准确,公章或签字人缺失,形成材料的手续不全,材料纸张有破损等问题,会造成组织在用人时掌握信息不准确、工龄确认增加难度、死亡后无法证明亲属继承关系等。由于时间流逝、人员变换,无法找回原件,不能保证档案的真实、可靠、准确性,对单位和本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损失。
7、软硬件配置的问题。由于各单位的办公条件受限制,致使档案工作做不到档案库房、阅档室、办公室“三室分开”,档案室库房配置不了防盗门窗、去湿机、加湿器等设施。造成了不利于档案保管的环境。避免不了档案受虫害、霉变、字迹退变、纸张变形等影响。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够,专业水平低,责任心不强,也影响了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二、改进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提高对人事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人事档案工作的宣传,普及人事档案知识,从上到下使全单位了解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关切度。使人们认识到人事档案对本人的关系的密切度,得到对人事档案工作的支持。单位应该充分重视档案工作,在软件和硬件条件上都给予充分的支持,改善档案办公条件,做到“三室分离”。加强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政治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将档案的管理工作看作一项政治方面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充分体现出它的严肃性,遵守制度,坚持原则、保守秘密。在进行人事档案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增强责任意识,加强材料形成各部门材料的制作水平和责任心,从源头上保障材料的准确性。从纸张规格到字体、字迹颜色,加强对人事材料的鉴别、分类和加工,严格材料的审核鉴定,拒不接收不规范的材料;防止虚假和不规范的人事材料和不规范的人事材料进入到档案中,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规范性,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档案的高质量。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严格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建立长期完善的规章制度,健全各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及时收集关于单位职员的个人的职务晋升、学历提升、奖惩、个人工作经历的相关材料。要认真落实和贯彻中组部、国家档案馆和省委组织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本单位人事档案的规章制度建设,做到制度化管理。充分调动材料形成各部门的积极性和责任性,使档案材料的归档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档案管理人员主动有计划地收集材料,及时和材料制作部门经常联系,保证材料规范和准确,形成长效机制。
3、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做到信息的完全共享。近年来,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迫在眉睫。建立人事档案信息化,有利于保护档案原材料的纸张;利用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查(借)阅效率;利用空间的拓展,有利于档案的利用不受地域的限制。民族高校在全国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加强人事档案的资金投入,完善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办公设备和相关管理软件,利用现代化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层次和水平。
4、加强人事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决定着人事档案的整理和管理水平,对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民族高校应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配备足够专职人事档案人员来进行管理,多元化地增加档案人员的专业和信息化知识的培训机会,拓宽和丰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眼界、思维,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感,多角度拓宽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总之,民族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民族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运用起着有力的保障,为组织知人选人用人提供可信的保证。所以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下,民族高校应在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上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为民族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丹.浅议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杜玉兰.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
[3]陈国英.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9月.
[4]刘亚峰,董诗顶.浅谈新升格高校人事档案的管理[J].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5月.
[5]浦文红.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理论界,2008年3月.
民族高校教师 篇12
一、有效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次网络教学模式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英语网络教学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英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呼伦贝尔学院于2006年开始陆续引进清华大学的《新时代交互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北京文华在线的《朗文交互英语》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 开启了“课堂+网络”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而是更加强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整个课程实施的设计师, 是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融合的执行者, 同时也是融合成败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以课题研究为契机, 于2015年开始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实验。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大学英语教师改变整齐划一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层次, 将学生分为大学英语听说A+、大学英语听说A、大学英语听说B和大学英语听说C四个层次, 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层次制定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方案, 基本上形成了“课前教师按学习情况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中教师答疑解惑、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课后针对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反馈”的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的进程更加明确细致地呈现给学生, 给学生相对适中的学习自由度,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从而使管理与自由、约束与个性张扬达到平衡。通过实践,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答疑者、监督者, 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二、加强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1. 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网络教学平台。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基础, 根据学生特点完善网络教学平台, 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 删除超出学生现有理解能力的资源, 建立本校化的学习资源库。
在现有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基础上, 与平台提供方加大合作力度, 收集并总结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总结经验, 听取师生意见, 进行资源开发、功能开发、课程开发等, 建设具有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 让教师成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者, 以更好地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朗文交互固有内容有机结合。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课时缩减的现实和学生的考级需求, 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部分内容和考级内容改编为学生自学内容, 添加到教学平台相关主题单元中。对于不适合特定学生的内容,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呈现给学生最适合的内容供学生学习, 做好学习资源的编辑者或重组者。
2. 建设泛在教学沟通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泛在学习,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讨论来请教老师, 与同学交流。但这种沟通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满足不了教师和学生即时、有效的沟通需要。因此, 作为“创建者”, 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创建符合自己习惯和学生需求的沟通平台, 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 对于共性的问题, 可以归纳总结并制作相应课件, 及时统一发给学生。对比实验过程中, 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教师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和飞信群等, 畅通沟通渠道, 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提高自身教学工作效率, 便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提高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 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2007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 要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其落脚点还是教学质量。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各高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 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随着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普及,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 对于自身角色模糊,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无所适从, 甚至拒之千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能力的培养者,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等影响着所培养学生的质量, 而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更是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必须充当好评价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必须提高个人素养, 成为终生学习者。
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 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作为评价者, 教师须制定严谨的成绩策略, 建立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以评估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该策略既包含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学习过程中的测试情况和最后的网络教学期末考试情况, 也包括学生参与论坛的积极程度和学习小组评分等, 综合以上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有效监控和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等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型发展, 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 是一种“学习”的职业, 要求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补充和更新现有知识和技能。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校外的教师培训, 学习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 高度重视大学英语网络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和信息共享, 成为与学生共勉的学习者。
四、转变学生观念,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者们对于自主学习有着不同的定义。Holec认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 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Little将自主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在自主学习中, 态度和能力是核心, 是决定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Dickinson列举了自主学习者的基本特点: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学无法实现完全的自主上机教学模式, 必须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因此, 教师须转变学生观念, 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要转变学生的观念,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 想学就学, 不想学就不学;每学期开设专门的自主学习能力讲座, 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监督, 必要时及时给予帮助, 同时必须对其自主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充分发挥教师多面角色的功用。
五、实验效果
教师明确自身定位, 采取以上措施后, 学期末对分层网络教学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1 000份, 有效问卷916份, 调查结果见表1。
两个学期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的英语听说成绩对比, 见表2。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过程, 可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外语听说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而且呈正态增长趋势。综合研究调查问卷、访谈、测试和网络教学实际效果等多方面情况后, 可以发现, 教师明确自身定位并采取措施后, 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全方位指导下, 其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 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教师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新角色获得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但有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仍不适应网络教学, 学习成绩和能力提高程度有限。因此, 在以后网络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大对这些学生的指导监督力度, 进一步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年的实践研究表明,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有助于明确教师、学生和教学平台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有利于教师明确角色定位, 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黄东升.试析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J].才智, 2011 (12) :152-153.
[3]马亮.提高高校网络教学质量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