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类高校

2024-09-29

民族类高校(精选10篇)

民族类高校 篇1

1 新形势下民族类高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民族类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使命, 尤其是对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少数民族学生是我国民族类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面有着大量的精英、人才, 是学习和生活中的佼佼者。在学习工作中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对于这一部分学生, 应该予以重点培养, 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将他们视为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不断扩充和强大, 对促进民族类高校的发展和我各民族之间的安定团结, 对整个社会的前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民族类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在学生管理方面发挥具有重要意义。他们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更是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交流的纽带。通过少数民族干部, 不仅可以加强学校对各族学生的了解, 更能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团结, 丰富民族类高校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通过对各民族之间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交流, 可以加强各族学生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 是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2)

2 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背景, 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比汉族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众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热情下降, 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 是民族地区发展的未来。他们是党和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非常有必要, 不仅是各民族地区稳定团结的关键, 更是祖国统一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 造成民族之间的冲突, 将阻碍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脚步。

3 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的相关对策

3.1 大力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党员

民族类学校中,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偏远地区, 在他们生活的地方, 宗教文化比较流行, 对于党和国家的性质和历史发展、我国相关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了解不足, 大部分学生对党认识不足, 造成入党目标不够明确, 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情不高, 更有甚者, 对入党产生抵触情绪。从这些情况来看, 我国在党的建设过程中, 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党员成为了当务之急。通过让他们对党的深入了解, 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党的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论学习,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 让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党, 热爱党。 (3)

3.2 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机制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指引下, 民族类高校应该深刻领会报告的实质精神。以党的建设为指引, 使共青团的组织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 以多种形式和内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使校园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扩展。重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 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优势, 进行校园文化娱乐活动, 将活动开展到学生当中去,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 促进各民族学生的文化交流。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建立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 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通过展示自己的才艺等, 不断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去, 在全面提高个人能力的同时得到了全面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同时推进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机制的建设和发展。 (4)

3.3 科学运用信息化手段, 丰富民族类高校党建工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网络上的校园贴吧、微信等手段是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交流, 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各种新闻, 和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培养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过程中, 运用网络手段, 丰富民族类高校的党建工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网络当中比较鱼龙混杂, 一旦被一些心存歪念的人利用, 对大学生进行蛊惑、煽动, 造成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思想。这就需要在利用网络的同时要正确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抵制非法言论等。通过网络进行党建工作, 要以党的十八大为基准, 在制定出严格的网络监督制度的同时, 开展“红色网站”的相关建设, 大力宣传党的相关事宜和政策, 让民族类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党的建设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3.4 民族类高校需制定相关政策, 对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给予支持

在民族类高校中, 大部分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 在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 学校方面有必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民族类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点进行学生干部的培养, 通过对他们能力的掌握进行重点式培养, 进一步完善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机制, 促进民族建设和发展。 (5)

4 总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是我国民族建设发展过程中一支至关重要的人才队伍, 关系着我国的民族稳定与团结,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于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更是民族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要在党的正确引导下展开, 根据每个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重点培养, 起到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成为各民族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促进我国各民族间的稳定与团结。

注释

11 马大正等.新疆史鉴[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6) .

22 沈崴.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 2010.12 (4) :120-122.

33 石国良.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的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2 (1) :130-132.

44 郭粟, 刘畅.有效沟通是学生工作的重要途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110-112.

55 司忠业, 武亚珍, 孟克巴亚克.以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指导少数民族民族学生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 2012.11 (9) :140-143.

民族类高校 篇2

[关键词]视觉元素;少数民族;书籍;封面设计

[作者简介]张广超,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民族视觉元素主要是指在进行民族性艺术设计时所应用的重要元素素材,它主要以文字、图形、器具、建筑等其他物件体现出来。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不同的民族视觉元素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是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可视部分。合理地运用民族视觉元素可以提高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质量,进而提升民族类图书的销量,传播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现行民族类图书封面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由于出版体制和设计人才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民族类图书的品质和市场销售。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提高民族类图书的封面设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民族可视文化元素的缺失导致图书的标志识别性降低

民族视觉元素缺失是民族类图书封面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方面,具有典型的是《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封面设计。这套丛书是我国最权威、影响最大的系统介绍我国各民族的大型系列丛书。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封面设计中出现民族视觉元素的缺失现象。如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56种民族简史的封面,以统一的淡黄色为底色,版面上只有黑色字体和褐色字体标示的书名、编写组名和出版社名,再无任何利用文字造型变化、纹样图形搭配及色彩配置来强化民族史论的内容。作为系列丛书,统一规范的考虑可以理解,但是各民族简史的主题显然为丛书的封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空间,但编者却忽视了这一点。

2.民族视觉元素的使用方法老套,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文化之源,创新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有些民族类书籍的封面中,虽然运用了一些民族视觉元素,体现了民族特色,但多为照搬原有图形,没有拓展出符合当代需求的民族性表达的内涵和外延,缺乏创意和变化。如“藏族部落习惯法研究丛书”共有三部,即《渊源流近》《寻根理枝》《诸说求真》。该书研究的主题——藏族部落习俗,民族特色鲜明,具有诸多的封面设计创作元素可利用,遗憾的是,该书封面只在白底之上使用象征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智慧和佛性“金刚杵”的法器,再无其他创意与发挥。这种设计虽然使用了一件藏族的法器图片,但将之置于白纸之上,与底面、文字都没有任何关系,在封面文字的排列上也存在比较散乱的视觉效果。

3.不恰当的民族视觉元素的表现和运用,误导读者

在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中,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表现不当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将体现A民族的视觉元素运用到讲述B民族文化内容的图书封面上;二是将汉民族的视觉元素用于少数民族的图书封面上;三是将体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视觉元素用于当代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图书封面上。这三种情形的共同特点是张冠李戴,使封面图形元素与图书内容相背离,形成视觉元素运用与图书内容严重不相协调的现象。这也是对民族元素的认知不够造成的。

4.民族文化图形元素使用繁杂,影响读者的阅读欲望

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金色宝藏——西藏历史文物特展》封面封皮采用牛皮面夹铜板,封面刻有西藏特色的缠枝纹纹样,撷取西藏最常用的红、黄、蓝、白、绿5种颜色组成的经幡图形,中间以艺术化的硕大牦牛头骨造型(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物),环绕一个由藏文组合成的“朗久旺丹”图案。整个设计运用了多种藏族视觉元素来表现西藏文化的地域特征。虽然这个封面设计在业界获得好评,但笔者认为其存在设计过度的问题。该封面设计的结构层次、面积比例没有处理好,牦牛头造型和“朗久旺丹”图案过高过大,几乎占封面3/4的面积,有喧宾夺主之嫌;封面过“花”,让人炫目;书名字体过小,且被分散置于封面的四角,颜色不显眼,使人不能直观其名。不但封面设计的结构层次与书名设计不合理,封面还未列举作者、出版者等必要信息,这是封面的重大缺憾。

二、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民族类图书设计中的应用建议

1. 提高对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的认识,给予民族类图书特殊出版资助

针对出版社普遍不重视民族类图书封面设计的现实,一方面要继续强调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使之充分认识提高民族类图书出版质量的重要社会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要使出版社认识到,出版质量的提高会获得更多的读者和市场份额,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国家管理部门的角度看,鉴于民族类图书的特殊社会价值及出版的特殊困难,一方面,要加强对民族类图书的出版监督管理,强化出版社的责任意识,防止书籍内容与封面发生错误,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应适当减免民族类出版社在民族类图书出版的税负,降低其出版成本,体现国家对该类图书的特殊支持,使出版社有余力增加对书籍封面设计的投入。对于出版社出版重要的民族类图书,国家还可以通过申请和严格的评审,给予特殊的出版资助,免除出版者、作者的后顾之忧。

2. 加强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人才的培养

在少数民族类图书出版中,要设计出高水平的封面,不仅需要对书籍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有较高的民族文化艺术素养,要有过硬的设计表现能力。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我国出版机构的美工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对民族知识、民族文化的理解。要改变民族类图书封面设计的现状,必须下大力解决设计人员民族文化素质较低的问题。在书籍设计人员的考核招聘过程中,出版单位不仅要考虑招聘对象是否有过硬的设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设计能力,而且要对其文化素养提出特别要求。人员素质应与出版社的规模、文化特色等相适应。理想的人选不单是具有设计方面的能力,而要对其智力、知识、技术、實践经验、应聘者的兴趣、目标、精力和动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对现有的美工设计人员和新进的专业设计人员,除了要加强现代设计技术、设计运用软件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还要重点加强他们的民族知识、民族历史文化,提升他们的民族文化艺术素养。

3. 正确运用民族视觉元素

“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这是古人对构图比例在艺术作品中的美感总结。为什么市面上存在许多书籍封面低俗、单调乏味、缺少艺术意味,而有些书能多方位给读者展示一个新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设计者的立意构思,更重要的就是如何把这些构思元素通過一个载体来呈现给读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现代设计中的形态构成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所谓形态构成,是指设计师在现代工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满足消费者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的条件下,将各种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从而发挥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给消费者以设计所需要表达的视觉心理满足。民族类图书设计可以采用这种形态构成法则,正确运用民族视觉元素,设计出新颖的封面。

4. 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实现民族视觉元素的创新与恰当

2010年世博会会微,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微——篆刻的“京”字可说是异曲同工。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的主体图案,这在整个奥林匹克会徽设计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以古老的印信寓意有数千年诚信传统的华夏古国的庄严承诺。这些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而取得的优秀成果,为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在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了重要启示。

5. 体现少数民族元素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一本有艺术品位的书,不仅体现在视觉创意图形中,而且是一种多元性的美感体现,这在少数民族类书籍封面设计中更应得到充分重视。如在民族类书籍的封面设计上,纸张材料的选择可以呈现独特的风格特色。特种纸的出现丰富了书籍设计者的表现手段:或粗糙、或细腻、或轻薄、或厚重、或柔软、或坚挺等。不同种类的纸张呈现出各色各样的肌理和纹路,这些肌理和纹路会带给读者不同的心理感受。而且每种纸张的克数不同,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截然不同,不同类型的纸张适合不同类别的书籍。如250g、350g不等的牛皮纸,具有怀旧的风格,纸张牢固,通常呈黄褐色,呈现出高尚、严谨、尊贵的气质;亚麻布、竹藤等纤维材料也可作为书籍封面的选择,会使封面触觉独特。少数民族类书籍的设计不仅仅是在视觉图形上可以与众不同,同时也可以在触觉、嗅觉等方面体现独特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读者的多感官体验,把少数民族的概念更立体地传达出去。

民族类高校 篇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研究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相关论文,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来了解该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针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发放320份,回收300份,有效率93.75%。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参加校内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认为非常重要的仅占15.0%,认为比较重要的占23.67%,其中认为无所谓的占到3.22%,认为不重要的有4.0%。从数据分析得知,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高。有待提高。

问卷反映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有:有必要的仅占到了27.67%,且认为比较有必要的也只有44.67%。说明该校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程度不高。且有提高的空间。

3.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长

从数据对比可看出:男生运动的时间比女生明显要长。因此分析可知:男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比女生高。

3.3、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因

学生参加为体育活动的动机,在所有选项中兴趣爱好在男女总合排最高。在女生选项排名中:健美减肥是最多的,其次是兴趣爱好,而男生:消遣娱乐为最多,其次是兴趣爱好。由此可知在男女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动机上差别不是很大。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害怕受伤这一项,女生竟有103人,反映出了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及安全问题。在学校运动氛围和场地设施方面人数不多。

3.4、学生对体育设施及体育设施管理的评价

根据调查数据反应学生对该校体育设施非常满意和满意程度分别达到32%和45.67%,不满意仅1.67%,但对各种设施的管理认为很合理仅9%,合理也只占11.33%,认为不合理竟达16%。由此可看出该校体育设施管理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值,有待改善提高。

4.2、制约该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主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

学生自身:从调查学生平均每周参与每次参与次数与时长来看,在学生积极性上发现,学生积极性一般。从没参加过人数也占有4.67%,且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不是很高,对于这一部分是学生应当加强体育活动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体育活动兴趣,鼓励他们逐渐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并提升其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与认知程度。

(2)客观因素。

(2)客观因素1组织管理

由于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高校,民族学生较多,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难免有摩擦和碰撞,这就要求学校及各院部加强社团管理、加强各个体育活动的组织。提高学校氛围。

2安全问题

在现在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从小家长很少让其进行较大危险的活动,因此学生也不敢尝试新鲜的运动项目。致使有些活动项目人数较少甚至开展不起来的情况。在影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女生因害怕受伤的有103人占到女生总人数的91.50%。由此可见,安全问题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瓶颈。

(3)场地设施。

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得出该校学生对体育设施有着很高的评价,但在体育设施的管理方面学生评价不高,管理有待提高。由于管理限制学生晨练只能进行户外运动,到了冬季由于气温太低晨练场所更是有限。

(4)课外体育氛围。

通过数据分析得知该校课外体育活动氛围不是很浓厚每次活动时长在60分钟以上的也只有27%。并且由于现在手机互联网的影响以及现代传媒娱乐化的浸濡使得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兴趣降低,因出该校课外体育活动氛围不是很浓厚,有待提高。

5、对策及建议

5.1、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

开展师生共同参与的项目不仅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同时也受更多老师及领导的关注,娱乐身心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不仅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氛围的提升。

5.2、举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

体育竞赛可以吸引学生投身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相对于那些身体素质欠佳、体育基础有较差的学生就不愿去参与学校活动。为未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转而进行体育知识竞赛;可举办体育文化活动周;在这周内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对体育知识进行宣传,可进行体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体育发展过程、体育历史、名人及各运动项目的了解,进而间接培养其体育兴趣。

5.3、加强组织管理

在贯彻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有关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下,加强组织管理。同时根据该校实际情况,首先学校可建立一套完整的课外体育活动考查制度,并作为对各学院,社团组织及班级的考评指标。其次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将其纳入学生评比中去,对学生提出课外体育锻炼次数要求,在加强学校对活动管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5.4、重视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医务监督及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

为了保障课外体育活动顺利的开展,应当将医务监督纳入到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确保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受伤能及时得到治疗。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学习与宣传,让学生自己拥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自该保护常识。避免运动中的受伤,是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当中。

5.5、开展趣味体育竞赛

趣味体育竞赛主要体现的是趣味性,没有体育竞赛竞争激烈,比体育竞赛更能娱乐身心,同时也能锻炼身体。团体规模大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有利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氛围的提升。

5.6、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体育兴趣。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投身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学校体育氛围才能提高。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5.7、加大场馆开放力度

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情况下希望管理部门能加大场馆开放力度,这样就避免学生晨练只能进行室外活动的现状,同时也为冬天的晨练提供了更多的场地。丰富学生活动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氛围的提高。

6、结束语

课外体育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技术运动水平、人际交往、锻炼习惯、展现自该等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本文就该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旨在了解西北民族大学课外体育的现状,发现其课外体育的不足。同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对策来提升西北民族大学课外体育氛围,促使更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终生体育意识,使各民族学生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很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民.滨州市省示范初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4.

[2]周国荣,龙小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1996.

[3]石玉虎,王鑫.高校课外与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4]刘大海,庞大庆,宋晖.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实践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

民族类高校 篇4

【关键词】民族院校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神经网络计算》专题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宁教高[2012]348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54-02

高等数学是教育部指定的理工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理工科学生一门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本科合格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基础课之一。然而,随着大学的扩招,各高校学生人数骤增,生师比严重失衡,未能维持在合理水平。一方面,纯理论性、市场需求小的专业就业低靡,就业困难,知识无用论思想在学校内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硕士研究生考试对高等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许多从事高等数学教育的工作者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作了很多探讨,但效果不是很好。尤其一些民族类本科院校,生源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基础较差,同时有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精英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基本没有改变,这一切都难以满足民族类院校各学科的良性发展及实践对数学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1]-[4]。

1.对更新教学理念的思考

高等数学是民族类院校大多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微积分学、级数与无穷级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但对于民族类院校而言,面对生源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现实,生源综合素质不高,要求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同时必须考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愿望,有选择性地讲授最基本、最实用、最重要的数学知识。

2.对改革教学内容的思考

必须充分了解民族院校学生的特点:数学基础总体比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抽象能力比较弱;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但形象、发散思维能力较强,善长于记忆和阅读。基于此认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贯穿如下教学原则。

(1)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高等数学,不仅是理论研究的成果,也是生活中普遍适用的手段和工具。对于某些数学知识,要突出他们的实际背景,要结合具体问题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高等数学的工具性,领悟到学习高等数学的必要性。

(2)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的特点,尽量使用形象、直观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的本质。

(3)严谨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针对民族类院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对改善教学方法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内容呆板,改革后,高等数学的教学应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下面是对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学期开始前授课教师应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便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数学知识的强弱,掌握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高中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总体水平较差的状况,学校和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采用分层指导的教学手段,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发展进步过程。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

(2)由于高等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较强,新老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启发式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民族院校学生而言,他们往往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的热情,所以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的启发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建立新知识体系,综合已经讲授过的相关概念,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本质特点,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从而易于掌握领悟新知识。

(3)当前民族院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差距比较大,现在的高等数学教学很难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就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按学生的不同水平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上课时应适当延伸知识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让这一部分学生掌握必须的基本知识。这样使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很好地在课堂上获得知识满足,使其得到发展和提高。

4.对改革评价体系的思考

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时,可以将学生的终评分成两大块:平时表现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平时表现成绩主要从作业是否按质按量完成、是否按时上课、课堂表现是否活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而期末考试可以通过“基础知识+实际应用能力”测试的方法。基础知识采取闭卷笔试形式, 成绩占总成绩的 50%。这部分考核可由任课教师评阅。实际应用能力测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这种的考核方式既能有效地评价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及实际应用的情况, 还能为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又能有效纠正考试前临时突击学习等现象[5]。

参考文献:

[1]闵兰,陈晓敏.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2):139- 141.

[2]罗金炎.应用教学型本科数学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

[3]李路,赵德钧.大学数学分级教学的思考与教学[J].大学教育,2012,(8):100.

[4]余桂东,张红梅.普通本科院校文科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2):115- 118.

[5]杨霞,倪科社,王学锋.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J].大学数学,2010(10).

作者简介:

民族类高校 篇5

关键词: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

民族高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历史责任, 特别是民族高校的学生来自我国不同的民族地区, 民族习惯、生活方式、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差异较大。因此, 把握好各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创新学习载体, 研究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方法, 探索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一、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对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能力的冲击。

由于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 西方各种思潮、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高校管理类大学生的思想。面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多样性发展, 以及大量的、经常性的信息冲击的影响, 管理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必然表现出个体的差异, 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这种个性鲜明、差异明显的大学生思想现状, 要求我们在进行创业教育时, 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剔去糟粕, 吸取可用, 融入本民族文化特色, 以提高管理类本科生的政治立场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2.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对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及网络信息的迅速扩展, 在繁多的社会思潮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中, 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思想和观念不一致的新情况、新问题, 使一些管理类本科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 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困惑。同时,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有些大学生认为经济决定一切, 利益驱动使一部分学生精神境界下滑, 变得比较功利和世俗, 在价值取向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热衷于自我设计等消极因素对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思想道德素养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 如何帮助管理类本科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创业教育教学中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3. 竞争压力大, 对民族高校管理类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产生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得民族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增强, 但由于各自在竞争中所处的条件和自身能力的制约, 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大学生在入学初经短暂的放松之后, 在以后的学习中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紧张的考证、考研、出国大战之中, 不重视管理类专业课的学习, 甚至有少数同学学习纪律涣散, 迟到、早退、逃课、旷课, 上课不认真听讲, 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 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 创业教育面临着如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积极参与竞争的问题。

4. 创业教育由于受条件的限制, 教学内容较枯燥、缺乏针对性, 教学方式和手段较单一, 教学理念“滞后”等,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中, 任课教师在改进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 但仍存在教学内容较空泛、针对性不强, 教学方式单一, 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另外, 当前创业教育教学中, 教材体系设置上未很好结合民族地区及民族高校具体情况, 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忽视现实性和针对性。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 现成答案、结论太多, 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太少, 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不能自觉运用学过的基本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阻碍了创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如何与时俱进地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这是当前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教学中面对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 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管理人才的主要阵地。

1.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生创业教育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及专业素质,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学中要坚持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根据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施教, 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接受专业理论知识, 实现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 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 力求“疏”与“导”的结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管理人才的根本问题。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疏”与“导”的结合。“疏”就是疏导, 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讲出来。“导”就是引导, 就是在疏导的基础上对正确的意见和思想观点表示肯定和支持, 促进其进一步地发展;对错误的意见和思想观点, 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 以理服人,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只有“疏”与“导”相结合, 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第二, 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民族大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上进, 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他们的优势及青春活力的展现。但因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知识面较窄, 辩证思维能力不成熟,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评价往往缺乏全面性、深刻性和精确性, 这就使他们的认知和思想常出现矛盾和困惑。因此, 创业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及时把握民族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 尤其是认识模糊的问题, 进行深入研究, 力求找出有说服力的答案, 及时解开学生的思想“症结”。例如, 针对西方各种思潮和文化渗透, 要运用所学专业理论, 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说明, 使学生增强识别能力。

第三, 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突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的特色和优势。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体, 结合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特色及专业特征, 构建具有民族高校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 加入关于西部民族地区创业的机遇和政策等课程。民族高校创业教育特色应在于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民族的元素, 以民族高校掌握的民族资源, 突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中的特色和优势, 从而提升学生创业理念、精神、能力各方面的品质。

第四,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理服人。民族大学生单纯、坦诚, 崇尚真理, 教师在授课时, 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从专业角度重点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会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吸引力, 讲究教学的实效性。

创业教育教学的活力在于创新。因而, 要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第一, 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案例等教学方法, 满足学生的参与愿望。传统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重说教, 轻“学生体验”, 重灌输、轻主体情感认同。采用师生互动、案例教学等方法, 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运用案例教学法, 就是将社会生活中和学生身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真实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 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此外, 还可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教学法等来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

第二, 用问题引导教学, 开展生动的课堂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为学生创造环境,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及社会现象, 或已学理论知识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和研究, 培养学生多项思维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获得对问题较为深刻的理解、解决方法或实际经验。通过这种问题式的方法可以加强学生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创业教育教学中, 教师若能挑选一些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 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明辨事理, 受到启发和教育, 就可起到理论灌输所难以替代的作用。教师对讨论课要认真设计和组织, 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要先行预测, 并将其与实际讨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才能不断增强讨论课的效果。

第三,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 实施开放式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在创业教育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接触社会, 通过参观企业、乡村、社区、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等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不断地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情, 更好地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更深刻地体会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成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管理人才。

总之, 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 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增强民族高校管理类本科创业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俞位增.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境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2) .

[2]仇玉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 2010 (19) .

民族类高校 篇6

高等师范院校做为培养师资的教育重地,她的教育方向应该说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方向及文化的发展导向,因此,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在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能够继承、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1]。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13所高等师范院校为研究对象,对民族传统体育在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开展和推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制约河南省师范类院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等师范院校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南师大、信阳师院等13所高校在校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人数为279人,其中男生160人,占57.35%;女生1 1 9人,占4 2.6 5%。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比较真实、可信的基础。

(2)访谈调查法:利用河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期间专访了多所师范类高校体育院系(部)领导,就有关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3)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 7 9份,回收2 6 8份,回收率96.06%。有效问卷2 68份,有效率10 0%。

(4)数理统计法:将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常规的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次调查的对象以河南省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为主,调查对象性别比例情况见表1

2.2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程度及喜爱程度的调查

从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程度(表2)可以看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了解的仅占13.43%,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分别占50.37%和19.41%,说明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程度不高。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是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动力。从表3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和喜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别占16.04%和46.27%,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持喜欢的态度。如河南师范大学的舞龙舞狮、安阳师院的柔力球和各高校开展的太极拳(剑)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提高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学生喜欢从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情况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太极拳、游泳、放风筝、围棋和象棋、瑜伽位列学生选项的前五位,这表明学生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这一情况也符合大学生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2.4 河南省师范院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现状调查

2.4.1 河南省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中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项目设置情况

从表5显示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师范院校都将武术中的太极拳作为必开项目,有条件的院校也将游泳作为必开项目,而这两个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技能上都能体现较好的现实性。

2.4.2 河南省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师资、教学和课外训练情况

从表6~表9的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师范院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有系统完备的教学大纲、专用教材、考试标准和专业师资,但从我们访谈中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大纲、专用教材、考试标准和专业师资主要是武术方面的,对于其它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的教学大纲、专用教材、考试标准和专业师资还比较缺乏。

从表10的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大多数师范院校都成立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队或协会,但大多数都是武术协会或跆拳道协会,真正体现民族特色的运动队和协会也还较少。

2.4.3 河南省师范院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制约因素

从表11调查数据显示:76.4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制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领导不重视、宣传不够的选项比例也达到64.18%和53.36%;场地器材不足的选项比例也达到51.49%。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语

(1)河南省高等师范类院校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程度不高,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正确的认识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健身、养生功效和娱乐、休闲作用有较好的认识,但开设项目仅限于常见的部分项目,挖掘潜力巨大。

(2)南省高等师范类院校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虽有教学大纲、专用教材、考试标准和专业师资,但所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武术等竞技项目上,而许多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生活的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和养生保健项目,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成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师范类高校广泛开展的瓶颈。

(3)对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大、场地器材缺乏也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不利因素。另外,由于越来越多的西方体育项目如网球、体育舞蹈、街舞、健美操的日益普及和盛行,也使得部分学生担心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土而被人讥笑。

3.2 建议

3.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普及程度

加大宣传力度,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逐渐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河南省师范类高校更加普及。

3.2.2 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师范类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2]。在目前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3]。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挖掘、整理出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观赏性、传播性等特点,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经费开支少,便于普及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适当的改革创新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使其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实现高校体育“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3.2.3 面对高校实际,培养合格师资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院系是高校体育教师哺育成长的“母体”,其教学体系直接影响师资队伍的水平和质量的优劣,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新颖的学科,其教学内容、理论传授和课程设置要适合现代体育的发展和需求,培养的人才要切合高校体育实际。不仅要注重广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培养,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各类健身、保健养生的功法机理和掌握科学的理论方法[4],并根据需要适时举办各类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训班,不仅从技术技能上掌握各类项目,还须从理论上注重科学研究,深入学术探讨,从而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师资队伍,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4 创编特色教材,注重理论传授

配备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教材,既是每位体育教师的必备的工具,也是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技术和锻炼知识的向导。有无教材不仅影响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同时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结合有着较大的作用。因而编写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教材,对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深运的意义。理论教材不仅需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还要体现可读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看的懂、读的明,百学而不厌。编写内容针对性要强,注重实效。要有循序渐进的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还须从内容的可行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广度出发,既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又能深入吸取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锻炼兴趣,养成终生爱好,从而为树立终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思想奠定基础。

3.2.5 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审美性、教育性等功能,因而深受各民族人民喜爱。要使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更具特色,使其充满吸引力,就必须拓宽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味重视竞技体育的教学形式的内容,在内容选择上既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要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特点,有利于自我健身锻炼,还须兼顾到有益于今后终生增强体质的实用价值高、易于开展的项目[5],如武术类:简化太极拳剑、三路长拳、木兰拳、小型擒拿格斗术、初级剑等;功法类:五禽戏、八段锦、练功十八法、易经筋等,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小型多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游泳、踢毽子、放风筝、跳绳、跳竹排等。要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爱好,需要教师组织教学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对项目的兴趣,体验到学好民族传统体育课内容将终生受益。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能在课外得到延伸和发展,还要发动学生成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团组织和运动队,专门培养一批民族传统体育的骨干队伍,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协会锻炼、运动队训练,定期举行表演和比赛,从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水平。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在新形势下,重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功能与作用,并在高等师范类院校体育教学中大力普及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继承、发扬、普及与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心莲.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2]周华,等.广西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08(3).

[3]曾秀瑞.福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现状[J].体育科学研究,2008(3).

[4]崔世宏,李可可.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的双赢发展效应[J].贵州体育科技,2008(2).

[5]李容芝,虞重干.体育全球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民族类高校 篇7

一、民族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

(一)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缺乏民族特色

HRM专业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 各类院校的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不断壮大, 同时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作为民族类院校, 在HRM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没有凸显出民族地区特色, 只是对其他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照搬照抄。以中南民族大学的HRM专业为例, 2015年9月之前, HRM专业学生是从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分流而来 (工商管理大类分流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与该地区重点高校如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类似, 没有体现出民族特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培养模式千篇一律, 这不仅使民族类院校HRM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需求相背离, 也使民族类院校的HRM专业毕业生与其他重点高校的HRM专业毕业生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同时, 由于没有做到“服务少数民族, 服务地方”, 也很难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毕业后为家乡服务的热情。

(二) 教学方式单一, 没有体现民族类院校的特殊性

目前民族类院校的HRM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以我校为例, 大班教学 (HRM专业学生一般为70~90人左右) , 且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同班教学, 基本上是课堂多媒体教学, 以教师讲授PPT为主, 以教材为工具, 辅之以为数不多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课堂互动性较差, 学生参与度不高, 类似于封闭式、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HRM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对复合型、应用型的HRM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对HRM人才具有特殊的需求, 而民族类院校HRM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体现民族事务特殊管理要求的教学环节, 没有体现出民族类院校HRM专业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色性、包容性, 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很难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HRM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 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学时比重偏低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环节所占学时比重偏低, 以我校为例, 经修订的2013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 实践性教学课程有企业培训运作考察、企业薪酬管理考察、员工绩效考核实习等, 实践总学分是17学分, 占总学分的比例仅为10.63%。不仅如此, 目前我校HRM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提升, 主要通过为数不多的实验课, 学生参加华中高校招聘挑战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竞赛、管理者部落、案例设计、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以及院里组织实习、实习等方式完成, 但是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亦十分有限。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普遍较少, 学生在学习完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理论知识后, 没有通过专业实习来增强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

二、用人单位对民族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一)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以我校为例, HRM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企业及公共部门从事HRM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人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 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受到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备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 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方面,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等课程上机操作和实验模拟, 安排学生设计实践方案、收集分析资料, 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运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和岗位描述、人员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 建立企业实习基地, 让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 针对企业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新员工招聘与选拔、新员工培训与发展、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问题, 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实践中学习、思考, 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全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掌握一定的民族知识

作为民族类高校的HRM专业本科生, 在掌握本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 应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民族精神教育, 掌握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 了解相关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不仅如此, 掌握和了解处理民族宗教事务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能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来分析、判断和处理。

三、民族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凸显民族特色

我校作为民族类学校, HRM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居多, 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 适当调整HRM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凸显民族特色。增设一些民族特色课程, 如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教学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 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服务民族地区的学习动力, 凸显民族类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地区HRM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 增强该民族类院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 改革课程体系与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 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载体,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以我校为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3本科培养方案, 注重课程体系化, 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实践课程四部分。

(1) 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 (学分51, 占总学分的31.87%) 。

(2)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50学分, 占总学分的31.25%) 。

(3) 专业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人员素质测评、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工作分析等课程 (42学分, 占总学分的26.25%) 。

(4) 教学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如企业薪酬管理考察;教学实习如员工绩效考核实习, 企业培训运作考察等 (17学分, 占总学分的10.63%) 。

其次, 由于HRM专业实用性比较强, 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 需要积极探索适用的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 把企业现实中遇到的HRM有关问题当作教学案例, 安排学生课堂集中讨论、互动, 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让学生模拟HRM过程中不同角色, 亲身体验HRM问题现实场景,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可以运用实验模拟, 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后, 结合民族类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观摩少数民族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的HRM部门工作环境, 培养学生重视民族文化、民族禁忌观察能力, 将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同实际中的民族特殊性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产学研”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

一方面通过校企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 建立了HRM专业实习基地, 学生不仅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习工作中, 实习基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经理或者主管还能够到学院为HRM专业学生开设讲座, 介绍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帮助学生解疑,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企业需要人才的时候, 实习生可以优先推荐、录用, 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一种“双赢”局面。

另一方面, 从企业聘请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动手能力强的人力资源部门总监、经理或者主管作为兼职教师, 给HRM学生上授课, 甚至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起指导毕业生论文, 学校可以每年安排HRM专业教师至少有2~6个月时间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增强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分析了民族类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用人单位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拥有实践动手能力和民族知识等要求, 提出了民族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途径, 培养具有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关键词:民族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产学研”

参考文献

[1]胡建平.“产学研”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0 (1) :149-152.

[2]刘永安.地方性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8, 15 (6) :26-28.

民族类高校 篇8

尽管目前已开发了多种新型装饰材料和建筑结构材料,但由于木材具较好的电绝缘性,独特的装饰性,有质感好、易加工和保温性良好等优良特性,在装饰领域和建筑工程中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当前研究林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的文章主要有:潘邦贵(2007)使用主成分的分析法综合分析各林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邵庆国(2009)使用股权现金流的方法分析数家林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侯帅(2010)使用β系数评价林业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牛芳(2014)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去分析数家林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由于现今林业企业已成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综合的复合产业,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以期给予投资者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提供依据。

2 民族地区林业行业分析

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占到世界整体的1/5,而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林业产业占其很大的比重。

2.1 民族地区林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林业产业中,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和广西五大少数民族省份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5.41%,5省区林业用地面积共8989.51万hm2,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8.76%。

2014年上述5省林业总产值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10.85%。2010~2014年期间,各省林业总产值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见表1。

数据来源:国家及各省统计年鉴

2.2 林业产业投资价值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木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据2015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14年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共完成665.95亿元投资,2013年投资额增长了24.21%,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投资占全国林业总投资的15.40%,相较2013年的投资额增加了1.22%。造林面积共完成192.7900亿m2,占总造林面积的比重为34.74%,并且,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分别为23.91亿m2、89.87亿m2、41.05亿m2和37.96亿m2,占总造林面积的比重分别为4.31%、16.19%、7.40%和6.84%。2014年林业总产值持续快速的增长,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共5.40万亿元,相较2013年增长了14.20%,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了14.75%、12.46%和19.80%。若分地区比较,西部地区的林业产业增速均超过了20%,其增长的速度最快。东部地区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48.96%,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最大。浙江、广西、江苏、福建、山东和广东这6个省份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均超过3 000亿元人民币。

3 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实证分析

3.1 评价方法

本文选取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资产周转效率三项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价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首先建立评价指标集P,表1为评价指标明细。然后确立评价集U。建立评价集U:U=(U1,U2,U3),U1,U2,U3分别表示为投资价值高、投资价值一般和投资价值差。最后确立模糊评价矩阵并进行计算。对Rkj等指标的评价矩阵Ak进行运算,得到Pk指标与评价集U相关的向量Nk。

给评价集U的每个结果Uj(j=1,2,...,n)设一个权值βj,之后算出各个分项的加权平均值B:B=j,此值就是模糊综合评价系数(表2)。

民族地区的金融还在不断成熟过程中,公司的融资渠道将不断拓宽,现今上市公司数量较经济发达省市还有差距。我们选取民族地区3家林业类上市公司,分别为*ST景谷(该公司有退市风险)、丰林集团和美克家具,进行了投资人价值二级评价比较,结果见表3。

3.2 以美克家具为例分析

第一步对评价指标(P1,P2,P3)确定权重,权重分别分配为S=(0.5,0.3,0.2)。进而对二级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分别为:P1=(R11,R12,R13,R14),分配权重S1=(0.4,0.3,0.2,0.1);P2=(R21,R22,R23),分配权重S2=(0.2,0.3,0.5);P3=(R31,R32,R33),分配权重S3=(0.3,0.5,0.2)。第二部由10位财务专家对丰林集团的P1包含的四项指标进行投票,得到结果如表4。

注:数据来源于各公司2015年四季度财务报表

美克家具的P1的模糊评价子矩阵

归一化后得,并且本文对U1取β1=0.4,U2取β2=0.4,U3取β3=0.2。根据公式,计算出美克家具的模糊综合评价系数B=0.362。

依此方法算出其他两家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的模糊评价系数并排序,见表5。

4 结果分析

经过上述计算,得出3家公司模糊综合投资价值综合评价系数值。对3家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排序,依次为美克家具、丰林集团和*ST景谷(该公司有退市风险)。比较2015年9月30日到12月31日3只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股票的收盘价走势,我们得出依据此投资价值的比较排名可以基本反映3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摘要:分析了国内林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民族地区的林业在全国林业产业中有较重要的地位,随着民族地区金融业的发展,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投资者需要去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以至规避风险。以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资产周转效率三项一级评价指标,再细分10项二级指标,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民族地区林业类上市公司进行了投资价值分析,为投资者们的投资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地区,林业产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王景欣.DEA的林业上市公司投资效率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3):234~236.

[2]牛芳,王文寅,张克勇.我国A股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以林业类上市公司为例[J].经济问题,2014(6):98~100.

[3]翟华云,周运兰.少数民族地区上市公司投资及效率研究[J].财会通讯,2010(5):23~24.

[4]侯帅.林业上市公司股票投资价值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2):8~11.

[5]邵庆国,赵璟.林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以永安林业为例[J].绿色财会,2009(7):20~23.

民族类高校 篇9

价值理念的冲突

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当中,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形成企业独有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企业精神。这一体系的形成是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与市场相融合的产物,一方面让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来调整自己企业的价值理念,让企业能够在大环境大背景下持续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不断宣传和倡导来不断更新文化,让员工不断的认可接受,并把它作为自己在企业的行为准则,实现了员工在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的一体化,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同时,这种文化融合的模式一旦达成并稳定下来,就会形成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模式,甚至会成为企业员工整个人生的行为习惯和价值标准。但是,当企业进入民族地区以后,由于风俗习惯、民族心理、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两者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发生文化冲突再所难免,当发生文化冲突时,由于企业原有文化价值理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不可能轻易改动,也很难在短时期内将地方民族的价值观统一于新组织的价值体系中,特别是一个企业的主导价值观被一种新的价值观所取代时,由于人的惯性思维和自身固有的惰性心理,大部分企业原有员工很难去包容去接受,而本地民族的企业员工又会对外来企业的全新价值理念从内心产生潜意识的抵触情绪和消极行为。因此,价值理念的冲突是必然的。

行为习惯差异

企业的行为习惯是指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这些行为规则包括: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所以,作为保障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规则也需要重新设计,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行为规则上差异较大时,更需要详细分析冲突产生的因果。首先,企业内部之间沟通渠道要畅通,内部员工之间能实现有效的沟通;其次,要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员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为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做保障的,及时调整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务于企业,从而获得战略竞争的优势。

民族间风俗习惯的冲突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经营过程中,形成自身文化的同时也会形成自我的行为习惯、风俗和特殊礼仪,这种企业传统式的风俗和礼仪,代表着企业发展的历史和沉淀,甚至是企业灵魂的象征。特别是一些“老牌”国有企业,由于企业的发展史较长,沉淀的故事比较丰富,甚至是好几代人的传承。因此,企业传统式的风俗和礼仪早已成为企业“亲规戒律”根深蒂固,无法改变和动摇。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传统风俗习惯是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进化途径和民族历史,已经深植与每个民族员工的内心,是无法撼动的精神领域和灵魂世界。因此,由于彼此文化固有的特性,协调难度较大。

用人制度及薪酬分配制度的差异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制度及薪酬制度等一般相对保守,岗位薪酬差别大,而国有企业进入民族地区以后,为了让企业良性、健康的发展,必须维护好企业的稳定与团结,建设和谐的企业环境和用人机制;为了充分发挥各民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建立一套与新环境要相适宜的人力资源制度和薪酬制度。新制度与原有职工的传统观念发生碰撞,会产生冲突。由于薪酬及晋升制度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两者在这方面的冲突上表现极为突出,这也是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综合上述对文化冲突的分析,我们应以双方文化中的共同点(交叉点),作为文化整合的基础,建立一套企业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的整合模式,并形成一定的理论及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价值理念的融合

企业价值理念是企业所有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是长期积淀的产物,是艰苦努力的结果,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因此,价值观的融合要根据彼此文化中所共同的或者相类似的价值理念作为切入点,通过沟通与交流达到相互的转变与统一。同时,还应该特别重视员工的入职培训,通过培训能够更好的传导公司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更好的了解公司,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当中,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冲突。

2.企业制度文化的融合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规范性。企业制度的变革要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员工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在员工工作内容的界定、工作质量的要求上要循序渐进,考核制度与薪酬标准的确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与公司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又要融合民族文化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当地民族员工的积极性。

文化融合从实际意义来讲,是不同文化特质的人员彼此相互转变、相互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只能通过互相接触、交流、碰撞、渗透,才能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企业文化,才能实现所有员工对新文化的认同与内化,达到文化的协调配合,化解彼此矛盾与冲突,形成统一的文化范畴。为了形成一套长效的融合模式及理论方法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方向。人才是企业的资本,当今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企业的发展中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领导者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要十分重视地方民族员工的地位,注重民主管理,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努力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让他们的自我价值能在企业当中得到实现。然后,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和业余活动让员工更好的理解企业文化,加强了彼此的沟通与了解。

(2)要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脱离与外界的联系独立存在,作为现代化的新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建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因此,当企业进入民族地区以后应该将民族文化当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创建出适合新环境的独特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始终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只有包容才能够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实现各种文化的融合。

(3)要培养企业内部“参与”氛围。每个人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要使员工的想法与企业的文化理念趋于一致,让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及各种形式的活动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在这种积极参与的氛围下,通过大量的培训及公司的活动会促使员工在潜移默化当中认可和接受企业文化,并参与其中,使企业文化真正植根于全体职工心中。

民族类高校 篇10

为适应新形势对大学生的要求,广西民族大学在拓宽专业口径、修订教学计划和实施学分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历年来,该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民族地区基层单位的第一线,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客观上要求毕业生要全面发展,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民族地区,生源总体质量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存在明显的差距,个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能办出特色,学校要根据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生源特点,扎扎实实地培养和造就民族地区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有用之才。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不断的提高,民族地区也迫切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科研学术水平高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而构建好课程体系是人才成功培养的保证。因此,构建适合民族地区人才需求的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要搞好抓好教学质量,还应该重视科研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学术和科研水平。要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就要有科学的、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不仅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同时也要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体现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开放性的特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培养的原则,培育德才兼备、文理兼通、富于开拓创新、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布置制订本科教学计划工作中,学校明确要求:坚持“拓宽基础,提高平台,整合系列,立体推进”的方针,加强公共课、通识通选课和学科专业课的基础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建构起一个开放性的基础理论课、实践课和研究课立体推进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质量、学术和科研水平上新台阶。

三、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的实践

根据学校提出的“拓宽基础,提高平台,整合系列,立体推进”的方针。该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几年来不断总结经验,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近年来,在人才质量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1. 拓宽基础。

针对现有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三个专业,按专业大类制订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专业大类的学科基础课平台。在课程设置方面,这三个专业前两年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完全一样,实现同一个学科下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完全打通,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在后期两年的培养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各个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又分为若干个子模块。

2. 提高平台。

进行大类培养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降低了必修学时,减少了学生课堂负担和精神压力,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思考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选择空间。由教研室认真审核各门课程内容,避免不同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同时,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把高平台的知识和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请校内外学术造诣高的教师、专家不定期地给学生进行专业讲座或开展学术报告。

3. 整合系列。

为适应学分制发展和拓宽基础的需要,通过整合相关课程,做到同一学科下的不同专业课程相互打通,把原来为某一专业单独开设的课程整合为其他学科和专业都能选修的课程,选修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选修。通过对系列课程的整合,形成一个纵横相连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广西民族大学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实现了资源共享。

4. 理论课、实践课和研究课三大平台课程立体推进。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整合后的新课程结构主要由公共课、通识通选课、学科专业课等三大部分组成。在三大部分课程中,保证基础平台课程、实践平台课程和研究平台课程的立体推进,主要课程均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和上机)部分、研究教学部分。

几年来,在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建设,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变化:

(1) 2004级以前,课程的学时结构分为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包括实验和上机)等两部分,而2005级后,课程的学时结构分为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包括实验和上机)和研究学时等三部分,增设了研究学时,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程研究和学术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学术水平。

(2) 2004级以前的课程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8.28%,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1.72%,2005级后的课程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70.40%,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19.80%,研究课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9.80%。可以看出,2005级后相比2004级前,理论学时占的比例减少了,实践学时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加了,同时还增设了研究课学时,在培养人才要求上有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这完全符合新时期下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2005级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实施了几年,初步显露出了新的教学计划的优点,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总体感觉该2005级后学生比往届学生的同期水平有明显提高,另外,更多的同学踊跃投入到了课外实践活动和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

(3) 2005级后与2004级以前的各年级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学时都明显加强,2004级以前有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综合课程设计I.综合课程设计II.综合课程设计Ⅲ.电子高级技能培训、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公益劳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2005级以后增加了金工实习、电子高级技能培训等两个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这样从教学计划表的安排看,基本上每个学期都有三周时间专门用来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另外,从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都开设有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实现不间断的计算机教育,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公共英语课,第五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之后的学期中还开展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为鼓励学生自觉地参加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 学校还建立了在校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活动优胜的奖励机制。

四、构建民族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型课程体系实践的几点思考

“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对提高民族院校的教学质量、实践能力、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研究型教学”实施还会碰到种种困难,需要在实践中克服和完善。比如,由于资源设备不足、教师队伍中个人的教学和科研素质参差不齐等条件的制约。近年来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对人才培养产生明显的良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下面谈谈几点问题。

(1)课程内的学时划定问题。在课程内的学时分配上,有些课程一直以来只有纯理论教学,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如学科基础课中的线性代数,一直以来都是纯理论教学,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而另一方面,有些课程一直以来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独立开设的,如数字电路,尽管理论和实验相关密切,但因为对于电气信息类专业来说该课程十分重要,所以一直以来,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为两门独立课程,并分别记录成绩的,对于这类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时保留了原来的做法。

(2)实践教学的开展问题。减少了验证性实验, 增加具有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代表性、能反映当前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材施教。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验动手和开拓创新能力为目标, 体现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本质需求, 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不断保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活力,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研究课的开展问题。什么是研究课?如何在普通本科(特别是民族院校本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教学,显然,研究课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要求,但如何实施才算是研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素质以及科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还有待于大家共同探索。

(4)通识通选课的问题。由于目前学校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通选课门数还是相对较少,涉及的面也窄,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在现有的通识通选课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5)提高平台问题。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了理论基础的提高。为了加强实践和研究课程,教学计划中把过去只面向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的少数学生而进行的强化培训的内容作为一门正式的选修课,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有较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能向更高层次培养人才,学校一直重视本科生的考研工作,在选修课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与考研相关的综合选修课,提供给学生选学,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五、结束语

要保证研究型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 不仅要具备众所周知的教学条件,还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有奉献精神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实践能力强和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一直以来,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开展了研究型教学,而我国民族院校如何开展研究型教学,值得同行们共同探索。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不应该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该在时间、内容、形式、范围等方面真正地实现全面开放, 才能实现民族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广西民族学院教务处.广西民族学院关于制订2005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意见 (讨论稿) [Z].2005.3

[2].广西民族学院教务处.广西民族学院关于制订2009级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意见[Z].2009.4

[3].汪蕙, 邓丽曼等.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 (10)

上一篇:涂层性能下一篇:小学教育“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