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类高校(共12篇)
本科类高校 篇1
摘要:为了加强高校电类本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 本文提出了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它包括综合实践教育、普通实践教育、专业实践教育三大部分。研究表明, 该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对指导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发展, 指导学生参加电类大赛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类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引言
高校电类本科专业指通信工程、电子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等专业。这些专业在专业基础理论课, 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 深入研究其实践教学体系, 对指导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发展, 指导学生参加电类大赛有着重要意义。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综合实践教育、普通实践教育、专业实践教育三大部分, 专业实践教育中包括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践训练。
综合实践教育
电类专业综合实践教育模块包括思想教育、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等。具体由入学教育、军事理论、军事训练、就业指导、毕业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工艺劳动、考风教育、假期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科技竞赛、体育达标、文艺报告与阅读、文体竞赛、学科竞赛、党团教育、勤工助学、社会工作、社团活动等模块组成。
普通实践教育
电类专业普通实践教育模块包括“两课”实践教学、物理实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英语翻译与写作、数学建模等。
根据学校统一教学计划规定, “两课”各门课程除必须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学时外, 还安排了10%~20%的学时用于实践教学。“两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 可以校内校外相结合, 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也可远近结合,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以单位或分小组开展活动。
大学物理设计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的, 是提高大学生实验素质和科学研究能力, 进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以Windows、Word、Excel及PowerPoint为主, 掌握Internet和浏览器IE以及网页制作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计算机信息安全和职业道德等。可安排1周时间集中进行, 也可穿插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讲授过程中, 分段进行。
英语翻译和写作是学习英语的两门语言技能课。英语翻译主要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英汉语的差异、个体英语翻译等;英语写作主要包括摘要、评论、应用文、作文、学术论文等。
数学建模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建模素质。课程类型分为三类:知识型, 包括建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各类建模方法;技能型, 包括各类建模方法的综合分析和运用;实验型, 包括计算机实习和实验。
电类专业实践教育 (集中实践训练)
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科研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等。
认识实习, 是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发展状况、专业工作对象、知识层次等的重要途径, 主要采取校内教师讲解、演示, 请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参观对象讲课、讲解, 参观相关企业设备、环境等。
金工实习是电类专业学生了解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知识的重要途径, 主要内容有:机械加工、钳工、焊接等。以实践教学为主, 学生独立操作, 并辅以专题讲授, 实习时间通常为2周左右。
电工电子实习是学生掌握焊接技术、获得手工焊接技能、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方法, 同时可了解电子产品的设计过程、调试、PCB线路板的手工制作及EDA的设计基础。
生产实习主要内容:了解生产现场各工序和流程, 产品的开发、研制、鉴定及生产各个环节, 注意产品质量的控制方法;了解相关产品如何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系统, 及整个系统运行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了解相关设备的应用方式、不同厂家的相关产品的优点及销售策略。
科研技能训练包括确定课题技能训练、选择研究对象、制订研究方案、搜集研究资料及选择变量技能训练、各种科研方法的技能训练, 统计分析研究数据及写作科研成果技能训练。
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阶段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环节。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 鼓励学生提前进入研究室, 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 为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论文) , 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条件。毕业设计要经过立体、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末期检查、提交毕业设计报告、毕业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
结论
电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我院电类本科专业连续运行, 能为学生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设计自己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奠定基础;同时, 近年来电类本科生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 都取得优异成绩;用人单位反映我校电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实践表明:该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2]胡波, 李宏伟, 李卫兵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5) :42~43.
[3]龙光利.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职业圈[J].2007, 16.
本科类高校 篇2
姓名:xxx
目前所在: 河南
年 龄: 22
户口所在: 河南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77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6 kg
人才类型: 不限
应聘职位: 多媒体/游戏开发工程师, 半导体/集成电路IC设计/应用/验证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
工作年限: 1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实习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面议
希望工作地区: 上海,深圳,浙江
工作经历
东莞市模具生产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5 ~ 2010—09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硬件
担任职位: 计算机检测员
工作描述: 一般员工及计算机维修,负责整个集团电脑的维护
离职原因: 实习期满
平职学院世博社团
起止年月:2010—05 ~ 2010—09
担任职位: 无
工作描述: 主要是协调工作吧,维持秩序。发地图和扇子,还有就是指路,回答游客问题。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09
专 业 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专 业 二: 计算机信息管理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较差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1、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Windows系统的操作和Office办公软件、其他常用软件photoshop图象处理的操作、硬件维护;
2、熟练使用Cisco路由器与交换机,Internet互联网的操作,对计算机组装、局域网的组建、应用、虚拟主机设置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3、熟悉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以及网络系统管理;
4、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互联网通讯技术;企业网站建设与维护;
5、行政方面等等。
6、会灵活应用Flash
职业技能:懂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
个人自传
1、稳重、沉着、执着、大方、有思想、沟通能力强
2、思维反应快,待人热诚、进取心强,不轻言失败
3、在工作上以机智灵活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团结、努力、拼博来配合别人的工作
4、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本科类高校 篇3
【摘要】为顺应时代与市场的需求,翻译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迅速崛起,而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对理工高校口译的研究还远远不足。本文特别对武汉理工类高校口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理工高校发挥其特有的口译人才培养优势,有针对性的为国家,特别是武汉本地化口译项目输出高质量的口译人才做出参考。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 本科口译 课堂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行各业对复合型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合格口译员却远远不能填补巨大的人才缺口。“据人事部外文局的统计,全国职场口译类人才的需求约百万,而每年从翻译专业毕业的人才仅数千人”。武汉作为一个开放的大都市,吸引着众多外资。根据2016年1月20日武汉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来汉投资500强企业已达230家。每年在武汉举办的国际会议不断增加,这使得武汉对合格口译员的需求不断增多。2016年武汉城市宣传片《大城崛起》中指出,武汉在校大学生数量(130万)和高校数量(80多所)均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武汉拥有7所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其中理工类的院校有三所,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在本科设置了翻译专业,并且设立了口译方向,另外两所理工类高校仅有英语专业而无翻译专业,但三所院校均开设了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课题组主要调查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翻译系、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英语系开设了口译课的学生。另外,课题组也调查了部分武汉理工大学口译专业的研究生,以便做出对比。
2.研究方法。课题组成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课题进行调查与数据统计,并对三所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问卷是根据相关资料和课题组成员的自身学习经验,针对口译课堂教学、口译课后训练和实践两大方面进行设计,共计20题。调查问卷以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后,由项目组成员进行SPSS分析,总结目前三所理工类高校口译课堂及口译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课题组本次共发出395份问卷,回收360份问卷,回收率为91.1%。调查对象中武汉理工大学的群体占42%,华中科技大学占29%,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29%,通过对武汉地区3所理工类高校的调查我们得到以下数据:在课程设置方面,3所理工类高校英语系在本科口译课程开始开设的时间上具有共性:受调查的学生中,87.22%的学生(三所高校英语系学生)的口译课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开设。而华中科技大学的翻译系本科则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开设基础口译课,并从大三开始开设科技翻译、商务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口笔译实训、口译实习等翻译课程。
2.高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情况。
(1)课堂教学。根据问卷第3题:“以下选项符合贵校口译课堂的教学情况的是”,在课堂教学中,67.22%的老师既注重讲解,又注重互动,56.95%课程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有54.72%的老师经常涉及笔记法,但不作为重点和专题教授。而75%的学生期望的口译教学方式是学生操练为主、老师讲评为辅。由数据得知,大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平衡讲解与互动,但教学更偏向于理论,而且学生更期望自己的实践占主体。了解了供需情况,课程教学可做相应调整,以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2)课堂学习效果。问卷第9题:“您认为口译课堂学习的效果如何?”的结果显示,75.28%的受调查者认为口译课堂学习效果一般,20%的人认为效果甚微。经SPSS分析,课堂学习效果与学校有显著关联。其中,华中科技大学课堂学习效果略好于其他两所高校。但总体而言,口译课堂学习效果一般,与学校有显著关联(P≤0.001)。
(3)课程安排满意度。问卷第10题:“您对学校的口译课程安排是否满意?”的结果显示,60.83%的人对学校的口译课程安排基本满意,26.94%的人不太满意,5.56%的人很不满意。SPSS双变量相关性测试表明,学校是否为学生提供真实项目口译实践机会与学生对口译课程的满意度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实践机会越多(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满意度越高,因此华中科技大学满意度最高。整体而言,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介于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之间,表明三所高校在课程安排上还有改进的空间。
(4)口译教学的不足。根据问卷第11题:“您认为学校目前的口译教学有哪些不足(可多选)”的调查结果,同学们认为目前的口译教学的主要不足为:1)师资不足,缺乏训练平台(60%);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55.56%);3)重视理论,缺乏实践(44.44%)。考虑到本题为多选题,某一位同学反映出的教学不足之处可能在2-3个,在这种情况下,上述三类不足仍占多数,说明同学反映教学不足较为集中。进一步分析,上述三个选项中两项涉及“口译实践不足”,说明实战演练是同学们亟待加强且应该给予教学关注的方面。
(5)课下口译训练。在课下口译训练方面,一周进行2次及以下的训练的同学占大多数,3次及以上则不足11%。该现象说明,同学们进行课下口译训练的次数很少。课堂训练“充其量只能起示范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课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人训练。所以,除优化课堂教学训练外,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大量课下熟习技能的训练”。因此,为保证同学们对于口译技巧意识的熟练程度,增加课下口译训练的次数,有益无害。而口译课下训练的方式和数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
(6)口译实习。问卷第15题:“您是否会做口译实习,如果是,以何种方式”显示,50.83%的受调查者未做过学校的口译实习。做过实习的学生中,大约有45.98%自己寻找实习,31.03%的学生通过他人介绍进行口译实习,仅有22.99%学生通过学校安排实习。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实习基地名额机会有限,不能够保证每一位口译学生都能获得实习机会,因此一方面学生应主动出击,寻找口译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口译实习基地的建设,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使更多学生能投入到口译实践中。endprint
四、问题和启示
1.课程设置尚待完善。首先,根据武汉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三所理工类高校的口译课程在课时安排上有显性增加的需求。根据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英语系均在大三上、下各开设32学时,共64学时的口译必修课;武汉理工大学英语系在大三下学期开设32学时的口译选修课。从上可以看出,英语系可以尝试将口译课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大三学年的口译课程课时量可以增加到64学时,至于是否应该超过64学时,应根据各高校师资情况来定,当确实不能保证口译课程数量时,则可以尝试通过课下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口译的隐形课时量。
其次,理工类高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口译人才培养要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口译人才培养不能够离开市场,翻译已经不是单纯的translation和interpreting,而是language service”。虽然相较于语言类大学,理工类高校在口译师资力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是理工类高校各自拥有不同的优势学科,有利于培养出区别于文科类高校的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翻译人才。设有BTI(翻译学士学位)的理工类高校应将自身优势学科与口译相结合,尝试在翻译专业开设汽车翻译、材料翻译、交通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等具有理工特色的和各自高校理工特色的翻译课程。许多理科工科专业学生有着良好的英语基础,理工高校其他学院也可结合其优势专业在本科高年开设诸如基础口译、科技翻译等选修课,培养这些学生对口译的兴趣,为培养专业型、应用型的口译人才打下基础。未设置BTI的理工类高校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设置翻译系。没有条件设置翻译系的高校则可以灵活设置口译课程,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口译的兴趣,为MTI输送优秀的生源,为口译市场高质量的口译人才。
2.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不足。根据对3所高校学生的采访,口译课堂仍然采用老师播放材料,学生逐句翻译的教学模式。由调查结果可知,75%的学生期望的口译教学方式是学生操练为主、老师讲评为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注重课堂的时效性、模拟性。“学生在翻译技能训练中必须成为主角。教师是指挥,是导师,是教练,学生则是实际操作人员或运动员”。可以建立口译“学习互助小组”,学生以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口译模拟训练,最后由老师针对模拟训练情况做系统的点评。口译课程结束后,教师向“学习互助小组”布置口译训练计划,督促学生完成并在课堂检查,指导并帮助学生通过口译资格认证,早日进入口译市场,并为本科生就业做准备。
3.口译实践机会确实不足。“一般来说,翻译本科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完成3万字的笔译实践和不少于8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而根据调查,61.11%的学生没有过真实的口译实践经验。随着武汉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会展来到武汉。高校可以利用武汉丰富的会议资源,组织并帮助获得口译资格证的学生成为会议的志愿者与服务者,进行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或联络陪同翻译等任务。目前国内口译市场上认可度较高的口译证书有: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口译二级、三级证书、全国外语翻译考试(NAETI)口译初级、中级、高级证书口译证书或上海中、高级口译证书(SIA)等。2015年4月11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联合国语言人才培训体系(UNLPP)认证考试口译证书,其知名度虽然不高,但认证价值却独树一帜,学生也可以尝试参加UNLPP 认证考试。此外,理工类高校一般有固定的合作企业,学校可以联合有翻译需求的企业,建立口译实践基地,开设口译工作坊,使学生能够利用假期到企业参与口译相关工作。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
首先,本项目问卷调查对象有局限性: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武汉理工类高校,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课题组成员只选取了3所教育部直属的高校进行调查,只能反映当前以这3所高校为代表的理工类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另外,课题组未将受调查对象中的已开设翻译系的华科和尚未开设翻译系的另外两所高校的样本分开分析,而是放在一起分析,使得设置BTI与未设置BTI的高校口译教学对比不明显,希望后来的调查者能进行补充调查。
参考文献:
[1]陈玲玲.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技能培养模式探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6):197-198.
[2]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2008 (04):45-48.
[3]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 (06):34-41.
[4]平洪.翻译本科教学要求解读[J].中国翻译,2014(01):53-58.
[5]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 (04):40-44.
作者简介:
高浩(1995.2-),男,江西九江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专业。
邵映诗(1993.4-),女,山西太原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
本科类高校 篇4
一、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本科毕业生进行有效地评价和检验也成为地方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是经管类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高等教育为个体成才提供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方高校经管专业必须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方面提出明确的目标来检验毕业生培养质量, 以保证他们成长所必备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 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也随之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是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其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必然要求个体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 了解新时期经管类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对新世纪经管类本科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成为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前提任务。
二、经管类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原则
(一) 科学性评价的原则
科学性是一套评估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失去科学性评价的原则, 就没有任何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要改变过去单凭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质量的传统评价模式, 人的特长表现为不同的方面, 不是单一的形式所能衡量的, 必须建立新的、能包容“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过去笼统地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的情况, 要科学地制定量化指标, 不能搞量化的绝对化, 避免由于有些不确定因素而使评价不全面, 建立在进行共同性塑造的同时,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 导向性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中, 无论是对高等教育过程质量还是高校毕业生质量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都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进行的。这些评价的目标、标准、指标及其权重, 对被评价对象来说, 起着方向性的作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目标是由目标制定者根据社会需求而制定的, 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应达到的社会价值的反映, 同时也是社会需要的体现。因此, 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必须遵循导向性评价的原则, 才可以引导高等教育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 多样性评价的原则
由于个性差异及教育开发的影响, 每个人的潜能发展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综合, 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动脑。由于当今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 而要适应这种多样化需求必然导致高等教育模式多样化, 为了全面满足社会的需求, 必须建立多元的质量评价标准, 充分发挥每个人最优秀的潜能, 努力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自身领域的精英。
(四) 可控性评价的原则
在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过程中, 无论对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要遵循可控性评价的原则。一方面评价者通过毕业生质量评价, 客观分析被评价者达到高等教育目标的程度和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提出改进的途径和措施, 为被评价者适当地调节质量的目标及进程, 使之符合被评价者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是被评价者通过评价了解毕业生质量方面的真实情况, 明确自己下一步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以及需要采取的有关改进措施, 从而实现自我调节。
三、经管类本科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 用人单位的评价
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对毕业生的定期考核材料, 是衡量地方高校学生教育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权威的材料。用人单位是毕业生施展才华的最终地方, 因此用人单位的领导对毕业生质量有最直接的了解, 经过实际考核后, 得出的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测量效度比较高。其指标见表1。
(二) 学校的评价
学校的评价主要通过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硬性指标和毕业去向, 来反映毕业生的质量。其指标包括:
1. 在校期间的评价
对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主要以学生每学年的考试、考查成绩为依据;对思想道德表现、学风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校内积极参加各种组织学习活动的表现;对实验能力、毕业设计的评价可参考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论文及答辩情况考核;对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校参加的管理工作和一些实习经历。
2. 毕业之后的评价
(1) 就业率。就业率是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是衡量地方高校培养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就业率是指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时或统计时间内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占该校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就业率可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其中一次性就业率只是阶段性的就业工作成果, 年终就业率指毕业当年年终时毕业生的就业率。如今, 毕业生就业已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选择年终就业率这一指标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
(2) 供需比。社会用人单位对一个学校毕业生需求总数与毕业生总数的比率可以反映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这个比率简称为供需比。
(3) 平均起薪。平均起薪是国外对毕业生质量评价常用的指标, 不同高校之间毕业生平均起薪的差别可以有力地说明其毕业生在市场上的不同竞争力。其中关键要考虑由于地区差异, 薪水系数有所不同, 参考高校前三个年度的均值作为基数为宜。
(4) 社会贡献度。社会贡献度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贡献大小, 也是一所地方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应届毕业生来说, 能够在社会影响力大、声誉地位高的单位就业, 可以认为是其所在学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为社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实际毕业生质量评价中, 用毕业生就业结构表示社会贡献度。但此评价指标没有现成的等级可参考, 可按照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予确定,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从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的类型、自主创业、出国留学及考研等几种情况进行评价。
3. 毕业生自我评价
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 是由学校组织向毕业生本人进行调查, 让他们对自己和培养学校的本科生教育进行评价, 这种方式能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毕业生既亲身接受了培养单位的教育过程, 又亲自体验了社会的职业实践, 他们不但能表述其参加工作以来的自我感受, 而且对教育过程的好坏、优劣和是非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这些信息对毕业生培养学校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它为院校调整和改革本科生教育提供了可靠依据。其评价指标包括: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政治理论和管理知识等课程设置的评价, 对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议, 期望学校从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等。但此种评价方法的学生主观性强, 不易受控制, 存在一定缺陷。
除此之外, 在调查研究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指标, 如用人单位满意度、个人社会声誉度, 虽然较难得, 但它们也是毕业生是否优秀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4/info1247820433389334.him, 2009-07-17/2010-04-12.
[2]杨文东.略论大众高等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J].理论月刊, 2008 (4) :77-79.
[3]黄超, 陈文彬.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134-136.
[4]王景伟, 余丽芸, 陈志宝, 王桂华, 曹宏伟.黑龙江省普通农业高等学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7) :194-195.
[5]牛书成, 刁兆峰.中国大众高等教育毕业生质量评价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3) :161-164.
会计类本科毕业论文 篇5
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给大家提供了会计类本科的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本文对会计审计诚信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阐述了信息环境下出现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原因,针对会计审计诚信问题防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对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的规范和约束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信息环境;会计审计;诚信
就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诚信是企业最基本的品质,企业一旦失去诚信原则,那么将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会因为账目不明等一系列问题遭遇巨大的危机。另外,在会计行业中,诚信也是行业的根本,是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化,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审计诚信也更加重要,企业可以借助网络等各种便捷的方式实现对会计信息和状态的改变以及造假,因此,对信息环境下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会计审计诚信
1.会计诚信概述
诚信是会计行业所需要的基本原则,不仅是会计行业的一项准则,更是会计行业的行业根本,只有具备诚信思想,才能指导会计行业展开各项任务、工作。但是在今天,会计行业的底线不断受到来自诚信方面的挑战,在各个行业都有着非常高的关注度。最近几年,我国会计行业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这与会计行业的本身特点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还受到特殊经济环境下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为会计作弊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便利,进一步加重了会计诚信问题。因此,在信息时代,为了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在诚信方面的重视度,逐渐改善、避免当前诚信缺失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进步。
2.会计审计诚信的意义
在信息环境下,诚实守信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标志,符合市场经济中各个主体最根本要求,尤其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受到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会计审计诚信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开展会计审计时,企业的诚信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人员诚信问题的影响,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环境下出现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原因
1.信息缺乏对称性
信息环境下,企业出现的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缺乏对称性影响。信息的不对称,就企业所掌握的会计信息而言,经营者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地位相对有利,而所有者则更多的处于劣势地位。
2.会计制度缺乏完善性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趋于成熟,现有的会计运作方式和以前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不断有新的经济问题在会计制度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但是现有的会计制度还相对非常落后,导致很多经济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
3.缺乏完善的.安全防范工作
当前社会已经逐渐普及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应用越来越频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准确性有显著地改善和提高,但是相对应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频繁使用给会计审计工作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信息时代下,很多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将会直接暴露在网络环境中,很难得到有效的安全保护。
4.工作人员失误导致数据缺乏真实性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企业财务人员需要有更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养,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会对会计处理软件熟练灵活的应用,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在进行实际操作时,经常会因为自身原因使各项财务操作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各类失误现象的出现,甚至还会引发会计数据失真等一系列问题。
三、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防范对策
1.加强诚信教育
企业的不良行为会对社会诚信意识带来非常大的破坏,我国在企业诚信方面缺乏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企业违法成本非常低。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影响,更多的强调经济建设,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和政府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官员也可以收获相应的政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即使出现会计审计诚信方面的问题,政府也不会过多的追究,反而会压制社会公众的合理诉求。在会计行业人员方面,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会计审计诚信的高低,如果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守诚信原则,拒绝做假账,对于利益诱惑有足够的抵抗力,那么会计审计诚信将会有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为了增强会计行业人员的道德素养,还需要做好会计行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一方面做好企业会计人员的诚信继续教育,将诚信思想贯穿在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在信息环境下,会计专业的内容发展变化非常迅速,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继续教育在会计行业的发展中必不可少。在会计师协会注册方面也要进行培训,在这方面培训过程中,也可以贯穿职业道德教育,将诚信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会计人员建立诚信档案,从会计专业学生入学开始,将重大诚信问题记录至档案中,比如学生的严重作弊现象,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的招聘时,可以以这方面内容作为参考。对于会计行业人员,将其存在的违反诚信行为计入档案,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审查时,根据违反诚信的程度,做出准确的评价。
2.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
会计信息有两个方面作用,一方面是反映企业的资金状况,根据这方面情况制定相应的决策,另一方面是为会计审计信息使用人员提供服务,主要是指企业所有人或者相关的监管机构。会计人员一般只对企业负责,不负责会计信息使用人员,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在会计审计方面失去诚信。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需要对会计管理体制进行改善,由会计信息使用者委派会计人员,帮助会计审计人员更好的为信息使用者服务,从而减少诚信缺失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现有的会计委派制进行规范,明确其中的委派主体,受委派会计人员在薪资、任免等方面不受受派单位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使得会计审计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保证,能够显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出现经济违规等方面的问题。第二,对会计委派制的使用范围进行适当的增强,从制度方面保障会计审计诚信,我国存在很多非公有制企业,一般都选择职业经理人来负责投资经营,受到当前公司管理体制影响,财务部门负责人属于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利益有相关的地方,但是又存在一定的区别,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会计审计诚信不会受到影响,一旦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现象,将非常容易出现虚假财务现象。通过由股东聘请或者委派会计人员,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解决。
3.对审计服务制度进行规范
首先对注册会计师法进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管理体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为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其次,对外部审计制度进行完善,可以建立会计师事务所退出机制,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约束力,监管部门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退出机制进行规范和约束,不仅能提高执业质量,还能更好的维护整个会计职业的声誉。建立会计师事务所轮换机制,对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定期更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实际监管中,可以选择不同区域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时适当提高造假成本;再次,做好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部门之间关系的处理,将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自律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其权限和职责进行详细的划分和明确,与政府监管部门相互配合,将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审计中的监管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最后,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档案,对其在执业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以及不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同时设置检索功能,与其有利益往来的单位可以通过申请来完成对其档案的查询,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诚信状况进行了解,对于部分存在不良信用的会计师事务所,从资格认证、业务范围等方面对其进行限制。
四、结束语
在信息环境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审计的效率和便捷性,但是同样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会计审计造假提供了方便,使会计审计诚信问题很大程度上加重。提高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其次要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还需要对审计服务制度进行规范,通过这些方式来实现对会计审计诚信的约束和管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奇.探讨信息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J].财会学习,2016,(12):140.
本科类高校 篇6
关键词:本科生 科研创新 成功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226-01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这一点,并要求着力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管理学类本科生的培养,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架构,更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运用理论,实现专业知识和实践问题的有机互动。
1 建立管理学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因此,培养管理学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基于这一基本认识,为了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于2007年启动“成功计划——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成功计划源于“学习管理就是学习成功”的院训精神,是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育平台,每年舉办一次,学生以项目团队形式申报研究课题,通过评审立项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展项目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共有2300余人次参与到成功计划的申报中,267项研究项目获得资金支持。
2 建设管理学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载体的原则
(1)普及性。对于本科生而言,专业知识尚处于学习阶段,知识储备并不完善,缺乏社会调查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方法。因此,培养管理学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要具有普及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这一平台上开展工作并受益。成功计划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平均参与率达到在校学生的60%以上。
(2)培育性。由于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不强,需要在项目的实践开展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所以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需要把培育功能放在首位,为学生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等更高级别的各类科研创新竞赛打下坚实基础。
(3)实践性。在学生申报项目的选题上,一方面要贴近工作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开展实践调查研究;另一方面要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与纵向横向等科研课题有效对接。在成功计划的立项项目中,约有1/3涉及高校学生会绩效、社团工作、班级管理等实际问题。
(4)创新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要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管理学类本科生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不仅要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更要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3 识别管理学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载体现存的问题
3.1 管理机制不健全
成功计划的管理是根据2007年启动时制定的《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成功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但没有明确设置领导机构和运行机构,日常主要是在负责团委工作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会组织开展具体的运行管理工作。近年来一直没有再次修订,缺少必要的更新。
3.2 经费投入不合理
成功计划现有的项目经费标准为1000元,一个项目团队有3至5名学生,当需要走出校园进行调研时,经费明显不足,制约了项目研究的深度。现在的项目经费发放方式为在项目结项时一次性全额发放。学生前期调研需要自行垫付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锉削学生开展项目研究的积极性。
3.3 项目选题缺少引导和培训
在学生申报项目的选题上缺乏必要的引导,导致选题较为随意,缺少学科交叉课题的研究。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缺少社会调查方法、论文写作规范等知识的培训,使得学生在课题研究时基本上集中于实证研究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不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3.4 缺乏以成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借助成功计划这一平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为更高级别的相关科研竞赛活动培育了优秀项目。但是公开发表的结项论文偏少,这与成功计划 “项目培育功能”的定位有关,却也暴露出缺乏以成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成功计划的品牌形象向更高层次发展。
4 改进管理学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载体的思路
4.1 理顺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以学院一把手为组长,由主管学院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的“成功计划领导小组”,负责整体工作。成立“成功计划专家委员会”,由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牵头、各系主任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担负成功计划的选题指导、立项评审、中期审查和结项答辩等工作。建立由学工组老师和学生会成员组成的“成功计划运行团队”,具体负责成功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
4.2 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更多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促进成功计划的长远发展,学院应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改变一次性发放全部项目经费的方式,在立项初期和结项后分两次发放,减少学生在前期调研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压力;同时,扩大成功计划项目的立项数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获得锻炼和提高。
4.3 加强项目引导和审查,提升项目质量
在申报选题阶段,提前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及正在开展的课题,增强学生选题的针对性,并面向所有申报人员开展调研方法、论文写作的相关培训。加大项目中期审查的力度,检查项目团队的调研问卷、实地调查记录、与老师的沟通记录等细节问题,组织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认定,审并对审查结果给予相应奖励与处罚。
4.4 增设评优奖项和奖金,鼓励论文公开发表
成功计划现有的表彰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结项答辩成绩排序作为评奖的唯一标准。为了鼓励学生开展更高水平的研究,应丰富奖项设置和评奖范围,将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纳入“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奖中,对于大一新生和数次参加项目并有优秀表现的负责人均给予表彰。在强调精神奖励的同时,注重物质奖优的激励作用。
4.5 鼓励学科交叉项目,扩大项目成员参与范围
为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项目内容的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以后的成功计划中,可依据项目的内容和必要性,有选择的吸纳部分优秀的外院学生参与到项目团队中,从而激起不同学科的碰撞,开拓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洪波,杨道建,杜明拴.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2]姚立红,薛质,李建华.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的管理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
[3]向延平.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现状、问题与培养—— 以吉首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1(1).
本科类高校 篇7
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 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 到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475万, 增幅高达439.8%;其后年增长幅度虽有所放缓, 但绝对数仍保持较快增长, 到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629万人, 在历史上首次超过600万。高校招生的高速增长, 应用型本科高校功不可没, 它们承担了相当比例的扩招任务,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经管类专业更是充当了其中的“急先锋”。伴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解决“上学难”、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 学生、家庭、社会也不时发出对人才培养质量不满的责难之声, 部分用人单位和高等教育专家更是严词谴责。经管类专业也不例外, 尤其是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更是招致了众多专业人士的批评, 深入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已刻不容缓。
2.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2.1认识上存在误区
相对理工科类教育而言,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文科类专业 (经管类专业通常被看做文科类专业——严格来说这也是一种误解) 重在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在办学条件不够宽松时, 文科类实践教学常常被有意无意弱化或忽视。尤其是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还处于招生、分配均比较热门的情况下, 更淡化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决策者们对加强经管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片面认为经管类实验只是对理论的验证, 没有实验室专业也办了很多年, 不开展实验教学也不影响学生毕业求职;片面地认为要把有限的资源放到“最紧缺”的理工科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上, 从而对经管类实验室建设持能不建就不建、能迟建就迟建的敷衍态度。
2.2校外实习困难且效果差
经管类专业一般设有认识实习、技能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校外实习项目, 除认识实习学校一般联系几家企业、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式”进行集中实习外, 其余的技能实习、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均因年级学生数量多、单个企业接收实习生能力弱, 且害怕学生跟班实习管理困难,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不得不分散实习。目前一般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一个年级动辄几百号学生, 分散实习后, 指导老师根本无法亲自带队指导实习, 只能通过电话、电子邮件、QQ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遥控”指导, 分散实习实则成为一种“放羊”状态。实习单位难找、企业不欢迎、学生不积极、教师指导不到位等严重制约了校外实习的效果。
2.3校内实习条件简陋
由于学校管理层认识的偏差、经管类专业院系学生急剧增长、以及部分经管专业院系领导的短视、安于现状等原因, 导致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相当部分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经管实验室和教学软件, 实践教学课只能依靠一般的多媒体课室由任课教师在互联网上下载些免费试用软件、甚至是在路边买点盗版软件进行演示, 学生得不到动手锻炼机会;部分高校甚至打着“资源共享”、“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等旗号, 在学校公共计算机机房外增挂经管类实验室的牌子, 在机房内加装经管类软件, 以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和安抚学生情绪, 实则难以满足经管实践教学需要。因为公共计算机机房实验课程众多, 能分给经管实验的时间很少, 学生根本不能通过学校的实验教学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
2.4实践教学师资紧缺
由于长期的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侵扰, 致使刚走进大学讲台的绝大部分新教师都不愿担当专职的实践教学课指导老师, 而原有的老教师又往往由于缺乏运用现代化实验技能而不能胜任现代实践教学的专门需要, 导致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都没有专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实习环节由理论课程教师兼任。由于其时间、精力投入有限, 对实验课程和实习材料不能认真准备, 从而严重影响经管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5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评标准
现行实践教学课程除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有比较明确的考核标准外, 其余的认识实习、技能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都缺乏科学合理且明确的考核标准, 一般都是以学生实习报告为依据, 指导教师个人凭主观印象“一锤定音”, 考核标准非常模糊、笼统。
3.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要因分析
造成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因很多, 但归结起来, 主要有3方面:
3.1对经管类实践教学规律认识不清
对经管类实践教学规律认识不清, 造成忽视经管类实践教学存在理论与客观实践两方面原因。从理论而言,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 尤其是文科专业, 经管类专业也不例外。认为经管类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其实验课程充其量是对理论的验证, 何况经管类的许多理论还无法通过个别简单实验进行验证, 实践教学作用不大, 从而抱可有可无的态度;从实践而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经管类人才尚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招生、就业都比较热门,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素质和质量得不到有效重视, 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3.2投入不足
有专家指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据统计, 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 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 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 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我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而实际情况是:从1991年到2000年, 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2.41%—2.87%中间徘徊, 2001至2008年则在2.79%—3.48%中间徘徊, 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的时间表已被推至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缓慢增长与高校的快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 结果是绝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充当扩招主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部分高校甚至负债累累、捉襟见肘、难以运转。
在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约束下, 高校决策者们不得不谨慎考虑有限经费的分配和使用, 对于理工科类缺了实验室就无法进行正常教学的专业自然得优先保证, 几百万、上千万也不得不投;而对于经管类专业, 在他们认为其实验室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锦上添花的事, 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自然是舍不得投, 哪怕只有区区的几十万。没有投入, 又何以保证经管类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呢?
3.3创新性不足
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的另一重要原因与其师资的创新性不足有关。目前, 相当部分经管类专业的领导、教师都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意识, 等、靠、要思想严重:等学校拨款、靠上级安排、要部门政策, 没有拨款、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安排, 便牢骚满腹地“一支粉笔一张嘴”混日子。其实有时暂时没钱、缺钱也不是一事无成, 也有可能办一些事情。比如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实习、跟一些专业软件公司要一些试用版软件开展实习、充分发挥校友资源拓展实习面等都可尝试。要知“有所为才有所位”, 没条件要创造条件, 开始利用免费资源尽心去做, 做好了,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成效, 对学生就业有明显帮助, 学校会看见的, 学校的态度也会随之转变的, 接下来投入自然也会有的。所以, 要形成良性互动, 关键还在于经管类专业教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去引发学校的重视和投入。
4.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4.1加强理论学习, 深入认识经管类实践教学规律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 深入认识经管类实践教学规律, 有助于人们自觉按规律去开展教学活动。对于经管类实践教学规律, 首先得明确经管类专业的属性。经管类专业既不属于理科也不属于文科, 它属于综合应用性学科[1]。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 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 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够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适应经管类工作需要, 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它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从实践中总结归纳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又将有关理论用于实践, 帮助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由此可见, 经管类专业对实践教学要求非常高。
其次, 要明确经管类实践教学的作用。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理论教学的有力支撑, 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2]。实践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次, 要明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工作的两个方面, 二者互为依赖、互相支撑、同等重要, 都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为割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 或片面的“厚此薄彼”, 都有悖教育与教学规律, 也不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因此,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才是奠定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4.2加大投入, 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加大投入, 才能保障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 从宏观方面, 要加大国家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1995年施行的《教育法》就已明确规定,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面对国家财政收入增幅连续多年高于GDP增幅的情况, 按理说要实现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应当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问题是如何保证《教育法》的贯彻落实, 对此, 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全国人大义不容辞。
从微观方面, 要加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经管类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经管类实践教学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 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 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经管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都有科学的规律, 都必须遵从和执行。因此, 忽视、漠视经管类实验室建设, 轻视其实践教学的思想都应当及早摒弃;反之, 不断增加经管类实践教学资源投入, 促使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更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是正确的选择。
4.3加大创新力度, 走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特色实践教学之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既不同于理工科“实验室+车间”的传统模式, 也不同于文科如师范类“课堂演练+顶岗实践”的模式, 因为经管类的许多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在实验室验证, 而企业又不欢迎、不愿意让学生顶岗实习。破解如此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创新实践模式。比如, 在2008年, 我们学院就加盟了南京商友资讯商务电子化研究院开发“中国创业实习网”, 开展了网上实习活动。我们通过发动, 先后共有上百名学生在实习网上参加了“创办企业实习”、“校际间‘模拟公司’互动化实习”和“岗位技能自助式实习”等各项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 我们严格挑选了16名学生分成两组, 分别扮演CEO、CFO、人力资源总监等角色, 组建成各自的运营团队, 通过撰写创业策划书、开展模拟经营等实践环节, 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获得多种职业通用的知识和经验, 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 也明显地提高了同学之间的协调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这种实习活动优点很多:一方面它可以不受地域控制, 只要有网络, 团队成员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开展实践活动, 避免了部分高校缺乏经管类实验室场地的局限;另一方面, 它也可以不受时间局限, 节假日、课余时间均可利用;第三, 费用低廉, 参加的学校、学员越多, 它的成本越低;第四, 趣味性强, 寓教于乐。中国创业实习网仿真性强, 易操作, 同时又具有网络游戏特点, 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游戏”中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类实习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有广阔的推广空间。
5.结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是我国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加强实践教学工作, 提升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社会的需求, 也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使然。深入认识经管类实践教学规律, 扩大其实践教学资源投入, 加强其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创新其实践教学模式将切实促进其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经管类人才质量的提高, 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郭洁.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2) 144-145.
本科类高校 篇8
一、就业形势的变化
该985高校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培养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 设有6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工程, 现有在校生2200余人, 其中本科生1800余人。就2004年及其以前的就业情况来看, 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毕业去向主要为全国各大电信运营商以及其他电子信息类企业单位和中科院、电子部、航天部等所属研究机构, 其薪酬福利、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 2004年及其以前的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被认为是热门专业, 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相对较高。但2004年以后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悄然变化。
注:本表是该985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2004-200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表1是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 (2004-2009年) 。分析数据可以看出, 2004-2009年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图1) :由2004年的94.33%下降到2009年67.83%, 下降了近30%。由此可见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另外, 由表1看出, 2004-2009年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升学率总体呈攀升的态势
二、影响就业形势变化的因素分析
1. 若干宏观因素。
老就业大户的人才需求规模萎缩, 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2004年以前的就业大户主要是电信企业, 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电信业的规模式扩张已经完成, 行业人才需求日趋饱和。尤其是受到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电信行业近几年较大规模地减缩其人才需求, 甚至部分电信企业出现裁员现象;近年全国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数都在增加, 再兼之某些用人单位非理性的人才高消费观念, 使得后者在人才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抢占了许多以往本科生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过于苛刻, 这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大学生就业不易逾越的壁垒。在人才市场上, 缺乏工作经验或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 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尽快胜任工作岗位, 减少培训成本, 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 其他因素。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行情, 以及更加全面地分析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 本文作者对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综合素质跟踪调查》。该调查通过座谈、采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 共对200余学生、十几家单位进行了追踪调查。发放问卷200余张, 收回178张, 有效问卷170张, 调查的有效性符合科学要求。在本次跟踪调查的200余位学生中, 84.86%的毕业生对当前所从事的工作是满意的, 12.49%的毕业生对自己当前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68.14%的毕业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 仅18.24%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有10.37%的毕业生既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 又认为自己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总体而言, 本次调查的这200余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在调查“你认为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78.61%的毕业生认为是综合能力, 有67.58%的毕业生认为要具有相关社会经验。
在本次调查的200余位毕业生中, 70.29%的毕业生从事的是技术工作, 29.71%从事管理、营销等其他工作。无论从事的是哪一行业, 98.68%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多选修些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外的课程对自己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极有帮助。在调查“你认为学校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应加强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 84.75%的毕业生认为是人文素质, 有72.86%的毕业生认为提高动手能力, 68.27%的毕业生认为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在调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学生工作对毕业后的发展有多大意义”这一问题时, 78.62%的毕业生认为很重要, 仅有6.00%的毕业生认为不重要。很多做过学生工作的毕业生都表示:应该利用在校时间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做学生工作则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 还能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 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结论与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看到, 该985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导致其日益严峻就业形势的直接原因。即, 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尚不能充分适应目前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政府、企业等利益关系人对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变化。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与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不同利益关系人都对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形势下, 他们更加注重该专业大学毕业生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 更加强调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显然, 唯有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在其指导下, 通过构建切实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提高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才能真正实现该专业使“学生能够在德育、文化、业务、能力、身心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的本科生培养目标, 从而为国家、社会、企业等利益关系人培养适应其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本科毕业生。我们调查也同时发现, 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近年来始终进行着本科教育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不断探索着新形势下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这为改善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摘要:依据某985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2004-2009年的就业数据, 并通过座谈、采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 分析了影响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变化的各种因素, 指出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导致其日益严峻就业形势的直接原因。由此, 本文提出, 唯有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构建切实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提高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才是改善其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高等教育质量观,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彭拥军.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江苏高教.2009 (5) :95-98.
[2]http://www.mathworks.com/products/matlab/
[3]化存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招生规模的数学模型[J].工程数学学报.2005, 22 (8) :59-62.
[4]张红艳.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型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2010, 36 (6) :944-948.
[5]江彦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利益关系人的职能与角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 (3) :49-52.
本科类高校 篇9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内容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呼唤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出现, 其培养质量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 我国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对高校创新型人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是当前高等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关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和保障体系等方面。Edward Holdaway探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定义, 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是对人才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 并且认为质量的测量标准不是唯一的, 应该从多方面进行, 评级的主体是教育涉及到的利益相关人, 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以及政府。此外, John Brennan、David Dunkerley等分别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国内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吴崇恕认为人才质量的定义并不是唯一的, 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人才质量标准;李忠华采用专家评估法从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及条件、人才培养活动及人才培养效果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评价;潘武玲建立了以政府评价、社会评价和高校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邱均平和文庭孝对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 很少有学者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系统地评价和研究, 尤其是缺乏针对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的研究。所以, 本文将针对高校经管类专业, 构建一套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1.指导思想。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针对高校经管类专业, 对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进行评价。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文献资料, 本文拟构建的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以下三个方面:1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 这是创新型本科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2评价指标体系应能针对经管类专业, 反映学生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之间的协调发展。3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以使不同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能够横向或者纵向比较。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进行有效地评价和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遵循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可比性与可靠性相结合以及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 尤其是缺乏针对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的研究。一些学者针对高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了评价, 形成了具体的指标体系, 这为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根据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关评价体系, 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实际情况, 构建一套全面、合理和可操作的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和资料, 在综合分析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本文将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为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专业教师素质、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知识水平、学生创新能力和用人单位评价六个方面。具体来说, 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包括总目标 (A) :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准则层 (B) :由创新培养体系建设 (B1) 、专业教师素质 (B2) 、学生素质能力 (B3) 、学生知识水平 (B4) 、学生创新能力 (B5) 和用人单位评价 (B6) 六个方面构成;指标层一共有32项指标, 集中反映了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指标分别反映了创新培养体系建设的5个评价指标:创新人才培养规划 (X1) 、创新培养经费投入 (X2) 、创新基地建设 (X3) 、专业平台课程建设 (X4) 、教学设施建设 (X5) ;反映了专业教师素质的6个评价指标:教师创新精神 (X6) 、经管类教学科研成果 (X7) 、教师专业素养 (X8) 、职业道德水平 (X9) 、教学方法与手段 (X10) 、实习指导 (X11) ;反映了学生素质能力的5个评价指标:心理素质 (X12) 、身体素质 (X13) 、思想素质 (X14) 、道德素质 (X15) 、文化活动 (X16) ;反映了学生知识水平的5个评价指标:基础知识水平 (X17) 、专业知识水平 (X18) 、交叉知识水平 (X19) 、创新知识水平 (X20) 、成绩优良率 (X21) ;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7个评价指标:创新意识 (X22) 、创新思维 (X23) 、创新技能 (X24) 、社会实践能力 (X25) 、实践创新成果 (X26) 、课外创新活动 (X27) 、实习成效 (X28) ;反映了用人单位评价的4个评价指标: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 (X29) 、毕业生基础理论水平 (X30) 、毕业生工作业绩 (X31) 、毕业生合作协调能力 (X32) 。
2.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确定。上面已经初步设计了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现在需要对初选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指标筛选是对初选指标的进一步选择, 它是确定后续指标权重以及多属性评价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采用专家调研法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 这是一种向专家发函、征求意见的调研方法, 是在通过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初步提出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 进而对指标进行综合调整。经过以上的研究工作后, 最终确定了24项评价指标。最后结果如表1所示。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不同高校的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该指标体系被其他高校应用时应进行适量的调整, 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四、结语
本文在遵循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采用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专家调研法对初选指标进行了筛选, 最终构建了一套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构成, 它包括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专业教师素质、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知识水平、学生创新能力和用人单位评价6个评价要素, 共涵盖了24项评价指标。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全部采用了普遍认可的指标,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赵铁, 林昆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 2004, (3) :146-151.
本科类高校 篇1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目前, 我国关于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还没有一个完全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因此如何建立一套较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对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是当前高等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对促进高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首先, 可以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工具, 指导学生自觉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自身的行为标准和发展目标, 并自主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做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其次, 可以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途径, 通过评价可以对学生的总体素质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 以此发现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为高校改革提出建设性的决策和措施。最后, 可以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结论, 为高校向社会推选好的人才提供科学的评判依据。同时, 社会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评价结论进行比较后, 通过一定方式反馈给学校, 可以促使学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 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在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关评价体系, 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实际情况, 笔者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了指标权重[3]。本文以此为基础, 并根据评价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4], 运用多级指标综合指数法构建了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同时, 针对我校经管类专业, 根据2012、2013、2014三年的专家打分数据对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从而准确地掌握我校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水平, 这将为我校高等教育建设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指导意见。
二、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笔者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了指标权重。前期研究成果具体如表1所示。
三、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建立
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是保障评价结果准确可靠的基本前提。目前运用较为普遍、也较为有效的是多级指标综合指数法[5], 该方法具有过程规范、结果直观、使用简便等优势。此外, 本文不仅需要对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还需要对“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专业教师素质、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知识水平、学生创新能力和用人单位评价”六个子系统进行单独评价, 基于以上考虑, 本文采用多级指标综合指数法构建评价模型。
A为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wj为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B1表示创新培养体系建设子系统评价指数, B2表示专业教师素质子系统评价指数, B3表示学生素质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数, B4表示学生知识水平子系统评价指数, B5表示学生创新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数, B6表示用人单位评价子系统评价指数。ri为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 di为评价指标Di的分值。
四、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科学性, 本文针对我校经管类专业, 参考我校2020年的目标值, 根据2012、2013、2014三年的专家打分数据 (如上表1所示) , 运用上述评价模型计算出2012、2013、2014三年的综合评价指数及各子系统评价指数, 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我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综合评价指数从2012年的0.552的增加到2014年的0.745。此外, 创新培养体系建设子系统评价指数从2012年的0.474的增加到2014年的0.727, 专业教师素质子系统评价指数从2012年的0.562的增加到2014年的0.781, 学生素质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数从2012年的0.538的增加到2014年的0.738, 学生知识水平子系统评价指数从2012年的0.494的增加到2014年的0.686, 学生创新能力子系统评价指数从2012年的0.584的增加到2014年的0.758, 用人单位评价子系统评价指数从2012年的0.621的增加到2014年的0.776。可以预见, 未来我校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水平还会稳步提高。但是, 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体系建设, 加强学生素质能力、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促进我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稳步发展。
五、结束语
根据评价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本文运用多级指标综合指数法构建了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同时, 针对我校经管类专业, 对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表明, 笔者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是可行的, 不仅可以反映创新型本科人才的综合培养水平, 还可以反映六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以找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给高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提供量化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夏飞.改进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D].山东大学, 2012.
[2]张熠.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8) .
[3]张熠.基于AHP的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9) .
[4]邱均平.文庭孝.评价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机械类对口本科教学方法探讨 篇11
[关键词] 机械类对口本科;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8-0076-02
一 对口本科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学习基础差
对口本科的生源大多数是中考时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基础差,部分学生又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职业高中所开基础文化课程课时相对较少,造成对口本科生在基础文化课方面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数学差距更大,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用到的数学知识较多,为本科阶段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
2 专业课的学习不够深入
有些职业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学生入校后据学生意愿就划分为两部分:升学班和就业班。升学班为了升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只学习所考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从而使职高教育步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学,只注重理论,不能和实践有机结合;还有些普高学生感到考普本无望,在高三时转入职高,而所考的专业课及技能测试集中学习,搞突击,只追求分数,学习不够深入,兴趣普遍不高,进而直接影响到本科阶段的学习。
二 教材内容的处理
针对机械类对口本科生的实际情况,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对口本科教材可选用。因此在原有普本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本,够用为度,并侧重应用,将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主线,并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认真研读教材并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学生需要掌握且也能很容易掌握的,这部分知识点只要讲清楚即可,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哪些知识点是学生需要掌握,而由于基础差掌握起来会有难度的,对这部分内容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哪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讲难度很大掌握起来会很费劲,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用到的几率很小或者基本不用,这部分内容就不用再讲;还有,有些知识点书中没涉及,或者只是简单提及没有展开说明,而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现在机械工程技术的最新变化,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用处很大,就应该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补充,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需要,学有所用,充分体现“学得会、用得上、才是有效的课程”的思想。例如,对于工程力学课程,静力学部分的约束种类及受力分析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所以只需讲解清楚即可;而材料力学部分的强度、刚度的公式推导较为繁冗,用到的高数知识学生又跟不上,所以只需让学生记住公式以及公式的适用条件,能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了,不必去掌握公式的推导,而随着目前复合材料的兴起,要增加一些简单的复合材料的强度、刚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简要介绍纳米材料的力学性能。
再者,还要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了解春季高考时考的专业课具体都学了哪些内容,学的程度如何,以便在以后的专业课的讲解中,所讲内容有所侧重和取舍。
三 教學方法的改革
1 基础知识的讲授互动为主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强、不主动去思考,上课时完全靠老师讲解。而对口本科生本来就存在着基础相对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也就很容易出现老师讲得津津乐道,而学生却一脸的茫然。因此,一定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眼神的交流,来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适时调整讲课的进度。也可以通过提问加强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提出问题,并具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从中稍作适时的点拨、提示,唤起学生的解答欲望。使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课堂50分钟要效率,打造精品课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采用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对某些章节让学生提前预习,从互联网或者图书馆中搜集相关资料,在下节课随机抽取学生讲解,并在平时成绩上给予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改变为主动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作后的再学习能力。还可以适时地召开学生座谈会,耐心倾听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要求,及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要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可以不在教室而到车间去讲解。例如刀具与切削原理这门课在讲解时可到生产实习车间,结合现有的车床刀具的类型、特点及应用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观察车床刀具的实际运行,可以得到大部分车床刀具的相关知识。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再回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本课题的知识点做总结,以加深记忆,也使学生很好地消化吸收课堂所讲的知识。有些课也可以放视频去讲解,例如机械基础讲解时让学生观看自动组装机传动系统的视频,学生会观察到一个自动化程度很高、能够实现自动组装功能的系统,其实其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学过的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槽轮机构、凸轮机构、齿轮齿条机构的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消化吸收课堂所讲的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到所学知识的用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师也应该定期轮换到相关的企业挂职锻炼,走出校门,多参与实践,掌握最新的机械工程资讯,实时更新教学案例。通过在企业参与生产活动、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在课程教学上能做到言之有物,切合生产实际。
3 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如果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死板,教学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因此,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交流与互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加大课堂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深奥的知识形象、生动、具体起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制作并使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课件,另一方面把一些计算软件应用在教学上。如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可以在课堂上建立虚拟实验室,演示力学过程和问题分析过程,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再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启发式,启发式教学的对立面就是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要善于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带着耳朵和眼睛来上课,而且更重要的是带着大脑来上课,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综合、创新等思维能力。有些课程在机房、实验室、实习车间上,效果会更好,应充分地利用。 教学资源也应足够的丰富,包括课件、教案、练习的素材、以及MOOC教学模式的开展等,都能给教学带来帮助。
4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由于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训及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承担课程的老师应积极参与实习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实习,加强自身的工程实践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实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更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应针对机械类对口本科生培养目标,按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有目的、合理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不断完善实训基地,使建设的实训基地既要满足当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还要考虑其可持续性。此外,还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大力发展校企联合,方便学生顶岗实习。聘请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在企业内的校外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训任务,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从实践中学习,实现在学中有做、做中有学。
总之,机械类对口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机械行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进行对口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对口本科生的具体情况,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便适应新形势下的综合要求。
参考文献
[1]玄洁.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策略[J].教书育人,2015(11):46-47.
[2]邵波.论应用型本科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14(5):30-33.
[3]边昊.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 80-82.
[4]梁阿莉.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9):149-150.
本科类高校 篇12
随着互联网及社会经济的发展,GIS专业已经逐步发展到GIS产业,西南石油大学在2003年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历经12年4届毕业生的不断发展和建设,我校的GIS专业秉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已逐步形成了具有石油类院校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同时基于新世纪新形势下油气勘探及大数据大发展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GIS人才。
目前石油院校具有石油特色的GIS专业的总量较少、开设时间较晚,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基于以上现实,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对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石油类高校的GIS本科专业建设提出一些思路:“坚持地球科学作为认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作为系统论基础“,大地学”作为专业论基础。”
2.大数据时代背景及 GIS 专业现状
2.1 大数据时代背景
大数据时代术语最早是由全球知名资讯公司麦肯锡提出的,在我们目前日常生活中,无不充斥着大数据的身影,尤其是当前“互联网+”浪潮,更加推动大数据时代在各行业领域的扩展。而在GIS行业中,多年来一直提到和追捧的海量数据也慢慢过渡到大数据,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时代给GIS行业乃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2.2 石油大学 GIS 专业建设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220余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科学本科专业,四川省大概有12所高校开设GIS本科专业,在开设GIS专业的高校中,主要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专业或国家重点学科,包括地质学科,测绘学科、计算机学科、石油工程及天然气学科和其他应用行业学科等。
以目前我校GIS专业建设为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设置在地质工程和油气地质专业领域,在长期的培养方案中,已经慢慢形成“数字油田”本科方向,主要适应“三桶油”对GIS专业的需求,但是随着地理信息逐渐形成产业以及石油行业受政策影响波动较大的影响下,现行的培养模式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GIS专业的需求。
3.石油类院校 GIS 专业建设思路
3.1 根据社会需求导向优化培养学生方向
柳林等在对多部门人才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将目前的GIS人才分为五类:分别是技术型岗位人才、操作性岗位人才、应用型岗位人才、科研型岗位人才和复合型岗位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将学生方向分为以下不同岗位:GIS应用开发工程师、GIS数据处理工程师、GIS技术服务工程师,这三大方向也符合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3.2 立足传统 3S 实习,加强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建设
3S实习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传统的实习内容,可采取与相关社会行业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如可以安排学生在相关国土测绘部门实习,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测绘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专业软件来采集、处理测绘遥感数据。野外地质实习基地信息化实践教学辅助平台,引入GIS技术,结合目前我校地科院的油气地质虚拟仿真实验室,改革现有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对野外地质实习过程的网络管理、虚拟实习的全部过程,辅助学生探索性实习以及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
3.3 课程教学与专业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坚持把第二课堂的实习、竞赛、实训等生产实际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推进各类专业竞赛的实践教学,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个类别的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GIS技能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Supermap杯全国GIS开发大赛,通过竞赛参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4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坚持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原则,加强GIS专业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专业课教师承接各项产学研服务项目,教研室组织教师对项目中的难点进行攻关,提炼实际项目中的科学问题,推动科学问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尤其高年级同学积极参与各类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于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推广,并在适当时机进行技术孵化,形成以研促学、以研促产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4.总结
截止2013年,全国从事地理信息产业单位已达2.3万家之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产值达到2600亿元。伴随着GIS产业的快速发展,GIS专业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改革和调整来应对产业的需求。西南石油大学GIS专业在目前现有本科培养方向之外,更多的结合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在当前“大数据,小专业”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理念,将GIS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融合,真正实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校GIS专业发展在石油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优势;同时通过本文,为同类院校设置GIS专业建设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GI专业当前社会需求,针对实际教学中显露出的问题,分析了整体优化GIS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调整GIS专业培养方向,理顺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解决社会需求与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问题,对其他石油类院校GIS专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科类高校】推荐阅读:
高校本科学生07-03
云南本科高校11-10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05-19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11-06
地方性本科高校06-17
地方高校本科生07-10
地方本科高校体育专业08-12
应用型本科高校10-22
本科高校德育工作探讨10-18
高等应用型本科高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