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共9篇)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高静波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9期
[摘要]实践型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校本科文秘教育与秘书职业化相适应的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瞄准秘书职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作支撑,突出以职业导向为主的教育特征,切实加强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做人、能做事”的“准秘书”人才。
[关键词]文秘教育 实践性教学模式 构建
[作者简介]高静波(1978-),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秘书学。(重庆 40004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107-02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承担着为国家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和企业培养专业秘书人才的任务,近年来的形势发展提高了对文秘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秘书人员的要求从传统的经验型办事员转变为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职业视野、娴熟的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优秀专业人员。与此形成反差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学科自身的原因,高校文秘专业绝大多数都附属于相关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等)而存在,没有自身完整的学位体系。因此,这种学科主体性的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在专业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1)教学内容薄弱。文秘专业的教材建设水平普遍不高,缺乏有效创新,教学内容理论支撑不足。(2)教学手段单一。多数课程采取的是单一的讲授型、考试型的教学方式。(3)教学实践环节滞后。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四年级的实习,同时课堂理论对实践缺乏相应的、及时的指导。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应立足于当今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基本趋势,突破传统的认知主义教育思想,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建构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根本,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兼顾秘书学终身教育特点,构建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瞄准秘书职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作支撑,突出以职业导向为主的教育特征,切实加强实训、实践环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做人、能做事”的“准秘书”人才。
一、树立“职业化+人文性”的专业培养理念是构建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
首先,职业化是高校本科文秘教育的难点所在。自20世纪80年代高校引入文秘教育以来,逐渐探索出以合理架构秘书知识为基础的较好的方案,即以中文专业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的文秘教育都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设在相关专业(大多数为中文专业)之下,遵循学术教育的理念,走学科教育的路径,强调掌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评价方法都不符合秘书教育的特质,严重影响了秘书人才培养的现代性和适应性。高校文秘教育必须直视这一缺失,将秘书教育和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对接,还原“秘书教育是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树立清晰的专业培养目标,即受教育者通过接受专业学习,必须具备秘书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精神、专业技能和职业行为规范,实现秘书职业化的准备。
与此同时,人文性是高校本科文秘教育的优势所在。高校文秘教育得天独厚地占有了中文专业深厚的学科底蕴和平台,具备了丰富的人文学科资源,既有利于培养秘书人才的中文理论知识素质,同时也能有效地实施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从而有利于培养高校文秘人才较强的人文精神、个性品质、道德修养、职业眼界、礼仪素养等素质,为解决文秘行业较低层次素质同质化提供了可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了一定的优势。
现阶段的高校文秘教育要坚持“职业化”和“人文性”两条腿走路,就必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在传统优势与时代需求的结合中实现新的突破。学生的职业化起点在于学校,学校教育应充分凸显其在学习与探究、实践与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整合一切资源,为学生的职业化起步、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二、设置“能力先行”的课程体系是建构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
根据“职业化”的要求,吸纳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内涵,从“学做人”与“能做事”两方面去考虑课程的诉求,采用“能力先行,课程突出”的架构逻辑,分析现行秘书职业岗位,明确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严格遵循国家职业规范标准,设计出技能培养模块,在此基础上精准地组织主干及拓展课程,突出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先基础,后核心”的“先验”架构逻辑,往往导致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的游离,可行的方式是依据核心能力,确定支持核心能力的基础能力。在继续发挥好“人文性”的优势方面,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采用“深化底蕴,优化素质”的架构原则,拓宽人文学科课程,特别增加艺术类选修课程,为学生实现“内外兼优”的职业形象提供动力。
三、实施“课堂—实训—教法”三位一体是构建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高校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化意识,正确引导文秘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秘书职业化意识,要凸显实践教学的主导性,基本能力训练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训练,核心能力训练则主要安排在综合实训中完成。实施“课堂—实训—教法”三位一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秘书角色定位,自觉培养秘书角色意识,更快、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
(一)建设三类教学平台
紧紧围绕应用型的专业特色,构建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的三类教学平台。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理论知识体系,开发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奠定专业学习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现阶段主要形式有社会调查、实践实习等,其目的是强化理论知识,培养核心能力;科研教学是为彰显高校本科教育的优势,是前两者的补充和拓展。根据学生自我发展的定位和需要,将秘书工作理论视界进行提升,创设一个进一步提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平台,主要的方式可采取鼓励学生了解、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并担任相关的工作,如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补充实践内容等,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二)开发三级实训模块
开发文秘实训室、校内实训资源网和校外实习基地三大实训模块。文秘实训室是实施实训的载体,应具备完善的文秘实务模拟环境、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可用于定期、长效地开展与专业课程相关的训练;挖掘高校本身的组织资源,形成有利于学生从见习、实习、组织和参与活动等多角度切入的校内组织系统,注重引导和沟通,突破短期效益,实现长效资源库效应,这有利于彰显文秘专业特色,树立专业形象,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精心培育校外实习基地,打破毕业实习的僵化模式,将实习贯通于学习过程,保证学生从“热身”“演练”到“实战”的流畅体验。
(三)引进多种教学手段
力避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被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情景,共同探究,实现学生职业角色的成长,具体方法如下:
1.引入案例。案例教学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透彻的观察、深入的反思和广泛的讨论,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生动,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尤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拟岗训练。拟岗训练适合在秘书实务课中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是为学生预设一个特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模拟。学生尝试从秘书角色、立场与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进入秘书角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将抽象、繁杂、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
3.项目管理。材料来源于经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一项目中还可涵盖数项任务,以完成项目为实训最终目标,并把工作能力的培养贯穿实训过程的始终。项目管理在前者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和全局控制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建立自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是构建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根本
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全面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和心智水平。实践型教学模式的主体性内涵,要求未来的秘书人才应该以对职业负责的态度来审视自身的认知状况及能力。首先应建立起“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并将专业素质考核内化于其中,建
立学科和能力两套考核及评价标准。同时,要将这种要求贯穿于教学、实训当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采用“个体自评—团队互评—教师综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根据教学手法运用的不同,也可侧重某一点。实践证明,秘书教育的职业化属性,决定了每一次有效的评价,都是对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再度认知和提升,是强化职业意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常崇宜.现代秘书工作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3]董继超.秘书学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2
1 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
1.1 全新的质量观念
所谓质量观念, 是指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理解和态度。由于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质量应该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同时,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 质量不仅指产品和服务, 还包括过程、环境和人员。就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言, “规定的需要”, 主要包括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文件等, 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等。而“潜在的需要”则是指那些未明确提出但却实际存在或现实尚未显露而在未来将会显现的需要。
1.2 全面的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因此, 抓质量, 必须建立质量标准。由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多功能性, 教育质量具有综合性。现代教育要求地方高校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以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的状况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 即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为此, 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 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1 理论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
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标准。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 实验、实习和实训大纲;课程建设标准:包括重点建设课程及优秀课程评估方案、精品课程评估方案;试卷、毕业论文标准:考核组织管理、命题与试题管理、成绩评定记载、考场与监考规则等;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学工作规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标准;教材建设及选用标准:包括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选用与评价的有关规定。
1.2.2 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
主要包括:实验室工作规程: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教学评估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标准, 包括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办法等;生产实习标准:包括生产 (毕业) 实习管理办法、教学实习管理办法、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内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毕业论文 (设计) 标准:包括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条例、毕业论文 (设计) 基本规范要求等。
1.3 学校的管理责任。
学校各教学管理层次都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一般院级管理重在质量决策, 制订出全院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与质量计划, 并统一组织、协调学院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 保证学校最终目标的实现;系级管理则主要是贯彻落实领导层的质量决策, 确定出与本单位情况相适应的可测量的目标和具体对策, 更好地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 并对教研室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教研室管理则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严格地按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规范进行教学, 深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 要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需要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2.1 高效的领导决策体系。
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指挥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中枢, 因此, 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领导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我院建立了以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和系主任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 形成了院、系教学部门齐抓共管教学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建设, 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对重大问题进行民主议事和领导决策。
2.2 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但还要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建立由校、院 (系) 、教研室构成的三级质量管理组织, 根据管理的职能, 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管理。学校权威性的常设管理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组, 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院 (系)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2.3 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
管理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设立的一些制约, 它是组织运行的规则或准则。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所需的规章制度。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师生、管理队伍和教学环节的管理。为此, 我院建立健全了教师工作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师德规范、学生守则、管理干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了教师、学生、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范, 这些完整的规章制度, 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行为。
2.4 灵活的信息反馈体系。
教学信息是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保证, 是决策机构实施调控的重要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事实为依据, 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的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进行调节, 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进行, 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院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信息反馈系统, 包括党委委员联系院 (系) 级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督导组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务处工作例会制度等。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 通过收集学生信息员提供的各种教学信息, 从学生角度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反馈学生对课堂讲授、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5 严密的过程监督体系。
监控是监控主体对受控客体的一种能动的作用, 这种作用能够使受控客体根据监控主体的预定目标而行动, 并最终达到这一目标。多年来, 我院一直坚持日常检查和专项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了“三项检查”与“四项评估”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项检查”:一是开展教学运行检查, 期初重点检查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学生上课情况、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准备情况等。期中检查全面了解教学运行情况, 检查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 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学生的学习风气等。期末检查的重点是考试管理, 检查考场的安排、教师是否履行监考职责、学生遵守考试纪律情况。
“四项评估”制度化, 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坚持系级教学工作年度量化考核评估, 对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价。二是开展专业评估。制定和完善了本科专业、新专业评估方案, 严格评审, 滚动管理。三是开展课程及考试评估。建立重点建设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每两年评审一次, 对优秀的课程给予奖励资助。建立了课程考试的各项规程, 开展优秀试卷评审。四是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分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领导 (专家) 评教, 每学期进行一次。
2.6 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体系主要是对全面质量管理人员的考核, 旨在督促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人的行为, 考核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组织内的全体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及表现, 要突出业绩。学生的业绩主要是学业成绩、能力和素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考查与鉴定等。
可见, 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全员参与、全程实施、信息反馈、过程监控、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丽萍.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J].江苏高教, 2004 (3) .[1]陈丽萍.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J].江苏高教, 2004 (3) .
[2]郭冬生.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蕴含的基本矛盾及其协调[J].江苏高教, 2004 (6) .[2]郭冬生.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蕴含的基本矛盾及其协调[J].江苏高教, 2004 (6) .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型人才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把握机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主动适应和引领积极发展新常态,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培养适应“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的跨界融合型创新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实践教学作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科学、完善、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
我校在不断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将实践教育理念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思想,总结自身专业特点与教学实践经验,构建了兼顾基础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分层次”是指实践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递进层次,即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专业研究认知实习、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在内的专业综合实习,和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开展适量科学研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独立专业实践活动。“多模块”是指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划分为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学研究和课外实践活动四个平行模块。
在不同层次实践教学活动层次及实践教学模块中,对于学有余力且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打破原有实践教学层次通过参与到高级别的实践活动,或重点加强特定实践教学模块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将专业教学、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实现了将课内、课外科技实践的无缝链接及校内、校外时空资源的覆盖,使学生得到专业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初步训练。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我校通过以下四步逐渐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扩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并相继出台了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本科实践教学经费分配办法、本科教学实习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提高教学实验室开放程度。为了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要求所有专业实验课程都要开出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较好地满足了全校学生自主实验、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以及各种科技竞赛等需求。基础化学、基础物理等实验室(中心)及各院(系)的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承担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项目,各重点实验室老师还须承担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三,强化教学实习与社会实践。各院(系)每项教学实习均有实习大纲,且有较固定的实习时间和相对稳定的单位、地点或地区,并对实习的各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与规定,各类实习均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同时,支持教师积极编写实习指导书,出版实习教材,不断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各院(系)还可以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特色,形成了形式灵活、风格各异的实习与社会实践特色。
第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实实践教学体系内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补充,学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社团活动、校外社会实践等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扩充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学校通过实施本科生学科竞赛“推动计划”、出台相应奖励办法等方式推动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第五,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保障和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强综合性实习基地建设,为进一步探索实习共享的实习教学模式提供实证研究的平台;加强综合性学科竞赛和创新项目支持机制建设,加大统筹管理和建设力度。
三、结束语
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规章制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多重保障下,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建立适应“互联网+”新业态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4
优化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专业性原则。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所开设的具体教学环节,必须以体现专业特色为重点,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充分考虑本专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第二,多样性原则。针对当前本专业发展情况,以文秘核心实践教学体系为圆心,多方位延伸,要将秘书职业技能与国家秘书职业标准有机结合,在加强特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第三,实用性原则。这是所有原则中的核心原则。优化文秘教育专业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要以特定岗位为准则来设置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第四,系统性原则。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这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将会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特定教学阶段中,有目的的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系统有序结合,就可保证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如能按照以上原则优化文秘教育文秘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必然会使该体系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对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5
目前很多院校开始越来越重视会计教育中的实践活动,除了不断丰富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论教育,还增加了很多实践课程的教育。而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不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相应的学校会计教学质量就会提升。以下对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各方面的研究。
一、建立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条件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运行条件
1、会计实验室的建立
建立会计实验室一定要尽可能的还原真实企业的财务部门,把现实企业在经营运转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实验的主要事项。
2、教师团队的建立
会计实践教学老师不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教学经验和会计实践能力。除了配备一些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进行全职教育,还可以聘请一些在校外会计工作中实践能力丰富的企业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兼职教育。对于全职会计老师设置定期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并鼓励教师参加会计等级考试,重视教师不同等级会计资格证书的取得。
3、会计实习基地的建立
学校积极为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不论是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是刚开始学习的学生,实现让会计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能不断巩固知识。对于实习基地,学校不能只是局限于财务做账公司,应该涵盖各行各业,规模不一的企业,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接触国外企业。
4、创新考试模式的建立
学校不能局限学生考核在单一的纸质考试,还应该加入平时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效果等多个方面。不断丰富考试形式,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不能只是掌握过于理论化的概念知识,应该适当的设置实践操作案例,提取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探究,以此确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制度条件
建立会计实践教学有利的规范制度,结合各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应用型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范围、方式及考核形式等都进行明确的设定。另外还要对会计实践教学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形成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严格规范化会计实践教学。同时还要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一定的监督检查,不断加强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
二、如何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一)细分会计实验教学,层层递进
1、会计专业基础实验
会计专业基础实验一般安排在学生开始进行专业课的学习的时候,针对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使得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也能有效运用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
2、会计专业综合实验
会计专业综合试验设置在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对学生在基础实验阶段掌握的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串联,实验内容设计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逐渐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运用技能,并逐渐形成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3、各学科综合实验
学科综合实验肯定是设置在学生即将踏入社会的时刻,企业需要的人员一定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所以在这类实验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可以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时开展,使得学生更好的融入团队,保障以后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环境。
4、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的范围更为广阔,范围拓展到不同校园甚至校园与企业之间,设置一些模拟公司活动的创新竞赛或创业竞赛,为挖掘一些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自己无限的可能,随之也会形成学生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或者创业潜力。
(二)完善会计实习教学
上述实验环节的教学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毕竟还是处于虚拟的环境中,所以在会计实习教学环节,真正让学生走进企业,消除实验室和实际企业存在的差别,培养学生各方面更直接的能力。对于会计实习教学时间,可以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些实际企业会计工作的环境和工作的内容,而在接触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给学生一个实际的会计岗位,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际的会计工作,真正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中。
三、结束语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6
[摘要]本文以隐性知识管理为视角,以内蒙古某大学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为个案,探讨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点及改进方向,进而提出该专业点、线、面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隐性知识管理;实践教学;个案研究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培养既包括理论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实践教学开始在高校推行开来。”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也日趋频繁。本文以隐性知识管理为视角,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探讨高校文科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薄弱点。
一、知识管理视角下“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既是一种“教育过程”也是一种“培养结构”。翟安英等认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遵循一定的规范,也体现着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总体性表现”。从知识管理视角看,实践教学研究不能局限于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典型的著作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和《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概论》。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将视角集中于实践教学各层面和方面的归纳和概括,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构成要素的思考。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史班德(SpenderT.)将知识分成外显与内隐两类,分析层次分成个人与群体,由此建立一个组织的知识资源矩阵,即个人外显知识、个人内隐知识、组织(社会)外显知识和组织(社会)内隐知识。这四类知识中,在校本科生难以获得组织内隐知识和个人内隐知识。对于高校本科生培养而言,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组织外显知识和个人外显知识,而实践教学是针对组织内隐知识和个人内隐知识,而且这种组织主要是指高校之外的组织。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对于本科专业学生而言,要从大一到大四,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让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而且这种学会要将重点置于社会组织中。”因此实践教学的培养,大致可从三个方面,即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课外分阶段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薄弱点。
二、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本科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
内蒙古某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年招生规模40人左右,已有6届本科毕业生。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紧紧围绕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实践教学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学分安排等方面都予以倾斜,使得各种实践环节占教学比例近乎一半,然而该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虽然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实践上已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要求非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所占教学比例不得低于该课程三分之一学时,然而纵观其所有课程实践环节,在42门专业课中,实践教学学时为244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2.87%。如果分别考察专业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三大类课程。11门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学时共110,占该类课程总学时的15.28%;类似地,15门限制性选修课的比例为14.95%;16门任意性选修课仅占7.67%。不难想象,所谓“非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所占教学比例不得低于该课程三分之一学时”只能是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其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很难控制。
三、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本科专业的.课外分阶段实践“学会共同生活”
既属于组织内隐知识,也属于个人内隐知识。目前该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外分阶段实践主要有大一年级的社会调查,大三阶段的专业见习和大四阶段的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的组织、规模、涉及面均要逊于专业见习,因此这里重点分析后者的效果。为了保证调查的有效性,笔者对该刚完成专业见习的两个班级发放了6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7份,有88%的同学认为专业见习是有必要的。针对“本次见习总体满意度”的统计显示,68%的同学认为“本次见习要优于旅游参观”。虽然大多数同学对于见习工作安排本身是认可的,但在具体的效果认同上,观点出现了差异。首先,对于“本次见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只有25%的同学认为“符合”,而剩下75%中,有18%认为“不符合”,大多数同学认为“基本符合”。其次,从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看,只有44%的同学赞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而56%的同学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技能提升。由此看来,此种专业见习在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与班级组织集体活动也差不多。再者,从增强就业信心来看,仅有37%的同学赞同通过本次见习增强了就业信心,而有31%的同学认为就业信心受到了打击;易言之,本次专业见习并未让大多数同学增强就业信心。此外,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针对“此次见习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您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一问,高达72%的同学赞同“仅能用上一点”。类似地,针对本次见习与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的符合度”,大多数(51%)同学认为“基本符合”,认为不符合的竟然也有37%。不难看出,虽然学生认可专业见习工作本身,但是对于专业见习的效果和目标实现上却并不认同,见习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作用不大,就业信心不但鲜有提升,还受到打击。专业见习应该继续做下去,但从见习的行业、岗位及形式上要有所改进。
四、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写作也包含很多的隐性知识。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完成为选题寻求答案等一系列工作,包含了很多个人内隐知识甚至组织内隐知识。从最理想的层面分析,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既能让学生“学会认知”,也能让学生“学会做事”。从查找资料、撰写综述,到搜集资料、展开写作,每个环节学生都会在解决问题中学到很多知识。内蒙古某大学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论文选题、综述、写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这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从教师方面看:首先,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论文指导的质量。论文指导及其耗费心血,但很多时候,该大学每名指导教师每学年不得不指导十几名学生,四届本科生累计共有数十人。因此,想要人人都能保证质量,显然是欺人之谈;其次,个别指导教师的水平不足,制约了学生论文质量的提高。一些学生在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再者,管理制度的约束力过低,难免会有指导教师不重视。如果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甚至放任自流,学生再不积极主动,论文的规范都很难保证,更不用说水平提升。从学生方面看:一是平时训练的不足。很多学生在大三之前都意识不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到了大四突然面临到公务员考试、就业面试、考研复习等多重客观压力,分身乏术,难以应付。二是学生间的基本素质差别较大。虽然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和写作基础,但个别学生阅读面较窄,不知道如何查阅论文,基本的写作表达都成问题,更不用谈研究、分析和论证能力提升。
五、讨论与结论
综上,对于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而言,要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最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上摆脱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走向“以能力为中心”现代模式。“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以课程实践为基础,以课外分阶段实践为主要途径,以毕业论文(设计)为最终检验,三大环节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该实践教学体系既能让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便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为日后走上社会奠定隐性知识基础。当然,这种隐性知识既包括组织内隐知识,也包括个人内隐知识。隐性知识如何与显性知识相结合,尤其是如何在显性知识占主导的大背景下实现,这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和难点,有待后续研究的跟进。
参考文献:
[1]雏菊如,刘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辨析[J].管理观察,(22).
[2]翟安英,石防震,成建平.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模式的再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68.
[3]魏所康.培养模式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41.
[4]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08(3):6-11.
[5]刘智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学研究,(6):1-6.
[6]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聂毅.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乔梅,张春颖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7
与研究型人才相比, 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笔者长期从事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参与了我校本科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研究与修订, 在工作中也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性。如何建立并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下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和笔者的个人想法进行探讨。
一、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 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校在构建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时, 遵循了以下原则:
1.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
应用型人才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有知识、高素质的人才。因此, 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 无论是在课程内容还是教学环节中, 都应体现实践性, 强调应用性和创新性, 以满足培养具有会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2. 以社会需求为准绳。
当前,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技术岗位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也应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要求进行动态的调整, 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 兼顾会计学科的理论性和整体性。
重视实践教学并不等于轻视理论教学, 会计理论与实践两者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不能顾此失彼。应用型人才既要通晓会计理论又要精于会计实践, 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应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另外, 实践教学体系还包括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课程类型和内容等各个要素, 只有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 才能实现教学体系整体最优化。
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将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能力层次, 合理安排到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这就构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 课程体系具有核心地位。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校在理论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开设了重要实验课程, 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从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会计学课程开始, 接下来所有学期的专业实训保持连续。专业课内实践206课时, 专业独立实践教学安排32周, 具体安排如下:基础会计14课时、财务会计22课时、成本会计22课时、管理会计10课时、Excel与财务管理42课时、税务会计12课时、财务软件54课时、审计10课时、证券投资10课时、财务报表分析10课时, 会计电算化3周、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4周、学年论文3周、ERP物理沙盘1周、ERP强化训练3周、毕业实习6周、毕业论文12周。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实践 (见表1) :
1. 第一层次是课程实训。本层次又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和课程专周实训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课堂实践教学, 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构成。该层次是最基础的实践, 主要以单元实习内容为主, 配合各课程理论教学,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技能, 巩固理论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及基本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为课程专周实训, 一般在该课程完成后展开, 采用分课程实践操作方式, 集中训练学生处理某一方面专业问题的能力, 同时促进理论知识向能力转移, 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本阶段以模拟实训为主, 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实训、财务会计学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报表分析、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审计学实训、财务管理学实训、税务会计实训以及证券投资网上模拟交易, 可以专题的形式实训, 也可以是阶段性的分步实训。这一环节必须落到实处, 力争让学生做到训有所得, 为下一层次的仿真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第二层次是仿真实训。
本层次是在会计电算化实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 使用实训实例, 全程进行财务会计、供应链系统等的综合实训。通过校内Excel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ERP实训等, 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现代会计核算方法、企业管理理念与技能。
仿真实训通常涉及多门相关课程的运用。以沙盘模拟实训为例, 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 通过模拟企业运营, 在团队中学习如何有效合作, 进行企业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规划、生产运作规划、会计与财务管理、ERP流程管理等, 从而使模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在仿真实验室中, 学生还可模拟企业的期初建账资料、一个月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各种仿真原始凭证实训样本, 虚拟设置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 以职责分工为基础, 分组负责并轮流操作某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实务, 每人依不同的岗位要求独立或协作完成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从期初建账——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填写摘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登记总分类账———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档案整理与装订, 学生完成全过程操作。
本层次的实训应做到:实训内容既要包括会计核算, 还应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纳税实务、ERP、供应链系统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实训手段既包括手工模拟, 又包括电算化模拟;实训程序是先进行手工模拟实训, 后进行电算化模拟实训, 二者应完全接轨。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高仿真环境下感受到真实的职业氛围, 洞察经营活动的规律, 从而有利于自身尽早接触实践和适应岗位。更为重要的是, 这一环节还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促使其更快“社会化”, 为其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 这一环节还能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 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 真正获得社会的欢迎和人才市场的认可。
3. 第三层次是综合实习。
在快节奏、讲效率、节成本、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现代社会, 各用人单位一方面普遍要求大学生进入本单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 独当一面, 为单位增值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又不大愿意投入大额成本去慢慢培养刚出校门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如何增加一名应用型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提高其岗位实用性, 是当务之急。在确保前两个层次的实训有效进行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实习是重中之重。综合实习是大学生走向社会、顺利实现就业的桥梁, 要系统认真地进行, 且要不断总结实习中的经验和教训, 确保实习质量。
本层次的实训主要针对的是即将毕业的学生, 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 一般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操作实习、电算化实习等形式, 以实习报告或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反映实训的结果。一种方式是到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 如有合同约定的公司相关部门, 也可以是学生自行联系或有工作意向的用人单位。其中, 学生到有工作意向的用人单位实习, 做到找工作和毕业实习相结合, 这种方式已为我国高校广为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是与实习单位建立长期的会计教学产学结合关系。企业一般能从合作教学中提高核算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获得经济效益。学校要主动寻找相对稳定的合适教学实习点, 筹措教学实践的专项基金, 调动合作对象的积极性;同时, 要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只有学生严守企业的商业秘密, 才能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这样既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也能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实习结束后的毕业论文撰写, 是会计专业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发现、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会计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综合实习, 学生可以真正接触到实际的会计工作, 形成真实的会计感性认识, 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学会会计假设、估计、判断等技能, 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会计知识与技能, 提高选择与运用会计政策的水平, 才能有机会进行实际的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监督、内部会计事务管理等实践活动, 全面理解会计学知识体系, 培养综合而熟练的会计工作技能。
三、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调查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 在每个层次的实践结束后, 我们均针对受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或座谈, 以掌握实际的实训情况及效果。以下选取会计2007级本科学生对我校已进行的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问卷调查结果为样本, 做简要说明。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校绝大部分学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难度比较适应, 选择难度适中的占78.40%;学生对实践教学方式普遍表示很感兴趣, 认为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形象且更贴近实际, 选择兴趣程度高和很高的占94.26%;学生们认为从实践教学中收获颇多, 了解和基本掌握了会计业务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选择收获高或很高的占88.23%;近82%的学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学习效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
但我们更应看到的是, 问卷调查也反映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学生选择难度高和很高的比例占到17.37%, 对这一环节要进一步了解和落实。从学习效果方面考虑, 用于专业实习的训练项目应该有一定的难度, 使学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太过简单就不能吸引学生深入地探索、研究实训中包含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但实训教师是否可根据各班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 考虑降低某些项目的难度等, 这是未来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另一方面, 在以上各项目中不乏选择“其他”的选择者, 有一部分学生还进行了自我观点的详细阐述, 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如某学生认为校外实习中应该多参看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凭证、账簿及报表等, 当然这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 但这是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如通过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多做沟通以取得其信任等来实现。
四、会计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1. 改善实践教学物质条件。
完善的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力投入实训中心、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室等基础实验设施的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要求, 对现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 仔细核对, 及时更新或更换已破损的仪器设备, 确保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教育部的规定标准。建设资金要合理分配, 整体规划, 建立起仿真性强, 能全方位模拟会计实际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实验实训室。
同时, 实践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国内高校在注重校内资源建设的同时, 应该拓展实践教学空间范围, 开发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产、学、研三者结合。这样学生有机会亲临生产、工作现场, 了解供、产、销等所有环节, 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
2.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可包括建立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教学激励机制等方面。
从管理级次上看, 实践教学应明确校、院 (学部、系) 两级职责, 实施目标管理。学校一级以宏观上的决策、指导、协调和督促为主, 负责制定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质量标准和考核指标;院级实行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根据校级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实施细则, 及时向校级主管部门提供并汇总实践教学各环节计划和实施进度。
从管理内容上看, 实践教学管理应包括管好教学组织和教学质量两个方面。教学组织管理主要应包括:选定指导教师、组织制定教学指导性文件、完成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准备工作、教学进程变更办理及手续审批、检查指导性文件及教学前的PPT课件与实训器材、检查实践教学进度及实施情况 (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等。教学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考评教师各环节教学质量;组织座谈会, 听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建议、评价;检查学生的实习、实训报告;检查指导教师的实训总结;组织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等。
3.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指导者,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应大幅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使直接接触企业会计实务机会很少的教师既具有会计专业知识, 又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除此以外, 还可以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队伍, 以之作为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因此,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强调会计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 选派会计专业教师特别是选派年轻教师定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 从事具体的财务会计或审计工作, 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 熟悉会计实务, 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以便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本文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实践教学的“三原则”、“三层次”、“三保障”, 是结合我校教学改革举措总结出来的, 仅供交流和探讨, 我们在未来实际教学中将根据各方反馈信息对之加以调整和完善。
摘要:本文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教学内容及保障措施进行探讨, 提出了“三原则”、“三层次”以及落实实践教学的“三保障”。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仿真实训,综合实习
参考文献
[1].林志军, 熊筱燕, 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会计研究, 2004;9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8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经济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81-0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意见重申高等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并确立“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驱动力,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要求。因此,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高等教育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对接、学习过程与实践能力对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使学生既掌握创新创业需要的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这样,高等院校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行业和产业服务,使高等教育更直接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创新服务。为此,本文试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产教融合,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对接、学习过程与实践能力对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一、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首先应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构建基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切实增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认真制定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梳理专业10-12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必须有30%的学时安排课内实训项目,并设置不低于4学分的必修本科生创新创业课程。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以学分制为导向,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实践环节包括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教育、专业技能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7个环节,具体安排见表1。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回归育人为本,实现由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向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并重进行培养,重点解决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两张皮”问题,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学生毕业获取最低学分为154学分,其中各模块要求的最低学分分别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29学分、专业教育课程模块85学分(其中课内项目实训学分为21分,以课程设计考评计算学分)、创新创业课模块6学分、实习实训课程模块34学分。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建设创新创业在线开放网络课程。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开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增设5门左右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包括创新创业素质类、意识类、知识类、实践类等课程,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公共基础课包括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选修课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行政能力测试、商务礼仪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平台支撑;确立专业核心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增设实践教学环节,课内项目实训约占30%学时,项目实训最终以课程设计考评计算学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载体作用,建设上下贯通、依次递进、相互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使之成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能力拓展的重要纽带;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立足校内,发展校外,重点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及其硬、软件的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慕课、视频公开课、网络精品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形成网络开放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教学形式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教育新模式。
三、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导师队伍制度,开展全员参与的专门培训,精选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确保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紧密融合。吸纳校外师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组建优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其次,完善教师培训、出国进修和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做法,激发教师将国际前沿的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最后,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管理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申报国家、省级和地方的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和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资质认定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考核制度,提升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效。最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创新创业活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四、搭建校内外实践创新平台
(一)建立学分转换和弹性学籍管理制度。建立本科生弹性学籍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允许调整学业进程,分阶段完成学业,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学籍可在标准学制基础上延长至2年。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实践、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同时,优先支持参与创业的大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二)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将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学校“产、学、研”工作体系,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资源,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资源建设本科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开放校内各类实验室资源,建立以工作室为单位的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集创新实验、科技制作、学科竞赛、作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实践环境。利用校创新创业与学术交流中心,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交流、培训提供条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校友作为创业课程授课人、创业讲坛主讲人,引导校友设立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学生,邀请相关企业、机构参观、考察,搭建校友与学生投融资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作品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三)实施创新创业训练、竞赛计划。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引领,以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体系,形成“了解、参与、主持、指导”递进训练模式。坚持兴趣驱动、重在参与的目的,实现创新创业融合互动,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的训练。以“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和全国学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为龙头,开展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推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参股共享、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注重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前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引导,鼓励导师将自身科研项目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与支持学生创业相结合,促进师生共同完成发明专利,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利共赢机制。学校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推进专业和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的实质性进展,使学生实习与科研合作、毕业分配、创新创业紧密相连。充分发挥企业接触科技前沿的优势,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每年建设1-2个符合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目标、适合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新模式包括:战略合作,与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专业共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交流培训等方面合作,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合作攻关,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在企业生产攻关、技术开发、员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扩展合作教育的广度、深度,把校企合作教育推向新的高度;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双方利用各自技术、人才优势共同研发新产品,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和申请国家专利,实现校企双赢。通过项目拉动校企的深度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定向培养,发挥专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及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签署顶岗式实习的定向培养协议,逐步实现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和订单式培养的多种培养模式。
五、结束语
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能力素质为目的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乔玉香,安立龙,林年冬.地方涉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1)
[2]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4)
[3]常媛媛.从ABC到PhD:丹麦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设计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5(8)
[4]张务农.我国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形态、问题及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
[5]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
[6]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
[7]陈志刚,姜翀.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5DB400);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G16DB430);2015年沈阳体育学院教学委托课题(JXWT201620)
【作者简介】姜 翀(1969— ),女,辽宁大连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信息技术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网络控制系统和神经网络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邹德新(1968— ),男,辽宁朝阳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社会保障。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篇9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饶晶编辑:studa1211-
【摘 要】医疗保险专业作为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背景下的一个新兴专业,其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尚显薄弱。纵观各大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该专业普遍存在缺乏实践教学师资与基地、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对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三层次整合衔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以期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各大高校同类本科专业开展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初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12-12 11:38:00 ]作者:饶晶编辑:studa1211-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4] 袁杰,郑先平,等。http://.cn/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
(7):259-360.[7] 张玉平,等http:///。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5)。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推荐阅读:
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07-31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流程构建研究论文09-05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07-02
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08-27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09-29
本科类高校05-28
高校本科学生07-03
云南本科高校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