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共12篇)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1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要“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是基于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劳动力水平现状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等综合判断,对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不断为产业升级培养优秀人才支撑提出的新要求。对转型建设的普通本科院校来说,确实找准办学定位,搞好专业建设顶层设计、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转型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可以升级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结构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国际教育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是相互融合、衔接紧密共同发展的,学生在高中教育后可以选择直接接受高等基础理论研究教育,也可以选择进入以就业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学生再次选择进入以更深理论研究为主的高等院校就读。我国的职业教育局以中职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等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辅的职业教育,选择了中职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的学生基本上就没有再读本科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渠道了,职业教育体系有很大欠缺。理想的职业教育是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硕士、博士各层次教育中,这次国家号召“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正是打破了过去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研究教育之间的壁垒,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决策。
1.2 可以有效解决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高校开始扩招,经过几轮的扩招,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30万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700余万人,录取率将近达到70%。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同时,到现在每年700余万的高校毕业生已经成社会就业的巨大压力。由于基础研究领先、办学实力强大的也就是清华、北大等百十所“211”、“985”老牌重点大学,考不上这些学校的学生,由于大学专业不对口,缺乏实践经验,“上大学、跳龙门、当白领”的梦想随着毕业的到来而破碎,毕业就失业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噩梦。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正在向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转移,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在2020年达到40%以上。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掌握包括数控技术、焊接工程、电气控制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高级技能型人才,据非官方统计,2014年9月份仅广东省东莞市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就超过8万人。高级技能型人才缺失正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另一方面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缺失,这种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衡,其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不够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放弃不是自己长处的理论研究,转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增强院校的竞争力,提高毕业学员的就业率。
1.3 可以促进高等院校结构转型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从上世纪末,进行大规模的高等院校建设开始,全国各地民办学校、独立学院、合作办学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原有各专科院校也积极申办本科,全国的高等院校数量大规模增加。据非官方统计,到2013年,含成人高等学校,全国高等院校数量已达到2263所。在高校迅猛发展中,一些学校融资发展、借贷发展已经不是稀罕事,由于每年考生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有高校就有生源、就能发展的形势。因为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实践条件建设投入资金较大,这些新建的普通本科院校,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少之又少,一般都是办一些名称花哨、投入较少的专业,高等院校结构存在很大矛盾但是。当前,一方面考生数量达到1000万后,由于人口总量限制,数量再大幅增加已不现实,另一方面,由于就业的压力,既然上不上学都没工作,一些考生考虑就没必要再花几万元学费去上非重点高校了,干脆放弃上大学。这些因素,导致一些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就业都出现困难,如果还按过去的路子办学,随着竞争力的衰退,必将是越办越差;这些普通本科院校只有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才能找到新的发展空间。高等院校的整体结构也会因此得到优化,高等教育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2 转型建设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做法
国外的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做法,普通本科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设中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借鉴。
2.1 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一定要借鉴当前国际上成熟的模式,比如:“双元制”模式、STW模式和“三明治”模式等。
“双元制”是德国提出并倡导的模式,它是一种国家投资建校、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技术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工商行会负责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跨企业的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STW”是School-to-Work的简称,是美国的典型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它的培训主要依托公立或私立的社区学院,这种模式在美国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这种模式利用社区学院将职业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了所有需要的人,整合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通过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和劳工组织等建立通畅的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机制。
“三明治”模式是英国施行的职业教育模式,它的本质是一种“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实施方式是在学期之间,通过在学校学习和工厂企业实习交替进行,使培训对象在理论、实践的互动中提高以适应职业岗位要求为中心的综合素质。
2.2 课程设计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采用什么样的课程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课程结构模式与课程开发模式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框架与教学内容组织模式。课程开发模式,决定了课程的最终表现形式,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目前任职教育的几种主流课程开发模式。
2.2.1 职业导向式课程开发
以能力为本位(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的课程开发模式,重视职业分析,以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比较适用明确岗位的岗前培训和职业后继续教学。
2.2.2 项目课程开发
在课程综合化基础上,强化工程设计环节的项目化,以项目安排学习,对工程设计课程与实验进行整合,形成工程设计项目于综合实验项目进行教学。采用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小组工作(team work)方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做中学)”、“情境学习理论(知识情景化,情境中构建)”。
2.2.3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技术上的设计建构能力。这一能力本质是通过若干个具有完整工作过程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训练,使其在该职业领域应具备的技术方法、技术思路,并能迁移到其他工作任务中,并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
这些当今典型的模式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从来没有一种万能的理论和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对象,这需要我们再对这些理论和模式有理解的基础,针对我们面临的问题拿出解决办法。
2.3 教学方法
国外职业技术教育都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CBE课程模式中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是教学实施的“主体”,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在教学手段上,综合运用了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及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和小组工作(team work)等方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着重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2.4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教育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培训质量、有针对性地位企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校所学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在设备、技术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政府均出面干预,使校企合作制度化,使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援、共同受益,校企合作的水平很高。
3 转型建设要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
3.1 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首先要做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或说是办学定位的转型。图1是国际公认的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我国目前需要转型的普通本科院校一般属于图1中的教学型高校,从公开的研究资料看,当前这些教学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不是那么理想,培养的学员就业适应能力不强,即实践力不强。尤其是在转型为应用技术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后,其与研究型大学区别就在于是重理论还是重实践,重学科的知识体系还是实际的操作过程,必须针对实际岗位,突出学生岗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
3.2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技术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开发上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比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提出了“技术平台+多个专门方向”的课程体系框架,它由“面向专业群的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模块及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多个面向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方向专项能力训练模块及半年顶岗实习”构成。在课程开发上,他们更是综合利用CBE课程开发模式、项目课程开发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等,区分不同的核心课程模块和能力训练模块,采用最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组织课程。
3.3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转型建设中,不管进行什么类型的应用技术培训,都必须有相应的实践场所和设备、设施。高校可以自建一部分条件,但全部自建不但成本高,而且没有必要,高校要在职业技术教育上有发展,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据我们调研,某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仅“飞机控制设备与仪表”专业,作为省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2013年至2015年的3年间,就要投入3000万进行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其中省政府投入1000万元、相关企业投入1000万元、学院自筹1000万元。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政府和企业的投入,全靠学校投入,其建设效果是很难保证的。另外,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在学校内更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到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技术教育发达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基本渠道。只有引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尽快地改善高校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4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要求其教师不但具有教师的一般素质,还要有从事专业的相应岗位实践能力,即要达到“双师型”(讲师加工程师)要求。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衡量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标准,但综合各院校的提法,一般是指具有教师资格的同时,又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并在近五年主持(或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或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或者近五年主持(或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 结束语
随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开始了新的发展篇章,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形势已经展现。利用好政策、争取政府的支持,按照校企结合、产学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加强专业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对所有转型院校的基本要求,全体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律,创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庄榕霞,俞启定.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基本特征及资格标准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1):69.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2
学习“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心得体会
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围绕本科院校转型的研究呈井喷趋势。研究的重点有转型的内涵界定、动因分析、问题剖析、路径探讨,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经验介绍,国内转型试点高校的创新实践案例,不一而足。总体来看,尽管我国相关研究的数量增长很快,但是对于本科院校转型的主体是谁、改革方向在何处、发展定位是什么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还未达成共识。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实际发展的情况来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是转型的主体,截至2014年7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542所,另有283所独立学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积淀不足,在发展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除其中部分院校已经将其发展方向确立为“应用型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外,另有一些跟随研究型大学脚步办学的,则亟需转变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地方老牌本科院校,有些办学历史长,办学规模较大,办学基础条件较好,不少传统学科的办学水平也较高,因此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同时,也要鼓励其对特色专业、优势学科加大支持力度,使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显著,形成既加强共性指导、也尊重学科个性办学的局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注重分类指导,既要强调主线突出,也要鼓励百花齐放。只有客观地分析政府的决策要求,细致地解剖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指导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地实现转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总体而言,我国本科院校转型工作已经进入深水区,有待在转型方向、转型实践、转型研究深化方面付诸更多探索,涌现更多成果。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的目的,就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目前已吸引1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参加。应该说,这些高校都有着强烈的转型意愿和行动。归纳这些学校的类型,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具有“变型”“定型”“强型”三种内涵。从大量案例来看,各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重点围绕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学科专业、服务功能、师资队伍、办学途径、组织管理八个方面,制定转型策略,推动转型实践,以此扭转在总体上“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就业低、矛盾多、困难大”的劣势局面。目前国家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价仍然偏重教授数量、论文指标、精品学科等学术性指标,忽视对地方经济、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的贡献度。比如,河南黄淮学院于2011年按照“政策引路、专家指路、行业铺路、学校探路”的方法,开展为期一年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邀请教育部门领导、教育专家来校指导,帮着理清思路;深入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分析论证,以此催生应用型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邀请境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20多位知名专家来校专题指导,并派出人员到德国的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和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英国的班戈大学等10多所应用型大学进行考察培训。学校建立专题网站,设立课题,多次研讨,促进广大干部、教师办学理念转型。人才培养转型方面:黄淮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中,坚持“一个核心、四个统筹”,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能力,构建起“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转型方面:黄淮学院的做法是,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学校紧跟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初步构建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和管理经营类4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集群,实现学校的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不断提升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符合度、依存度、共享度,进而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师资队伍转型方面:师资是各类教学资源要素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需要教师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裂变,这是转型工作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地方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转型就是要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使教师具备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产业行动的能力。所谓“双师”“双能”,更重要是强调能力,强调教师是否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双师”的培养路径上,一般高校都注意引进企业人才和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这两方面的工作。上海电机学院升本后,就要求新晋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而且要到企业挂职锻炼至少一年。在全校192名博士中,已经有150人到企业实践,他们成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坚力量。黄淮学院将打造双师素质教学与科研团队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学校积极推进“双聘”制度,从行业企业聘用120多位行家里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选派100名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政府机构参加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出国、出境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办学途径转型方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除了“立足地方、服务区域”外,还必须本着“面向行业、依托企业、联盟学校、跨境合作”的原则,走出象牙之塔,实行开门办学。黄淮学院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与160多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成立合作发展联盟,打造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作、多模式运作的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大平台。依托联盟,学校与各成员单位之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形成协同创新、互惠多赢的良好局面。
通过对黄淮学院转型的充分学习,我们要积极汲取黄淮学院转型之经验,努力做好转型准备工作,为以后发展积淀知识和经验。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3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和面向工作生活的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的多重使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3:1)。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应用”为主旨,以英语口语与文字交流的表达能力为重点,加强语言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既保证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既有外语优势,又有一技之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熊伟,刘海承:2015)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进行,在专家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在三本独立院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少自主學习能力,对英语缺乏兴趣,对学习也缺乏信心等情况,并且在同一个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这给大学英语授课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加强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依然存在,使得教学效果偏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知识的应用。
此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需要知识的反复灌输,而随着大学英语改革,英语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正在大量减少,使得课堂输入减少,学生成绩有所影响。需要说明的是,三本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一本二本院校需要区别来看,毕竟学生在英语水平,学习的自觉性等方面差异巨大,故改革不能一概而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能一味效仿。以我校为例,以前大学英语一学期72课时,现在一学期56课时,如果继续减少,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的情况下,课堂参与时间急剧减少,学生缺少监督管理,英语学习效果完全不敢想象。
就我校而言,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一直面临的困境就是,虽然我们紧随时代发展,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为目的,希望能找到一条既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学生英语综合水平能力的改革路径。然而,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缺少哪一方的努力,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自我校开展转型改革以来,各个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做出了重大调整。而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也借此契机,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多方学习,反复讨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校转型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改革之路。
1. 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来自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的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分层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等具体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层次性。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强调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确,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学生的各自能力得到相应发展。我校正在积极讨论分层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并尝试实施。
但问题也显而易见。首先,我校作为三本院校,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而且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较差。如果分层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英语能力可能都处于初级甚至以下水平,导致C级的人数过多,而A、B级人数偏少的现象。那么,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英语水平达到A、B级和如何制定C级教学任务和目标等具体情况也不容忽视。其次,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那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其今后的职业需求也是问题。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确实存在专业知识优秀但英语能力不足的情况。
2. 教学内容:文化传递与语言应用相结合
学一门语言,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掌握来了解该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我校在进入转型发展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材也从原来的普通本科教材更换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教材。教材更多的结合现实生活所关注的话题,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英语文化中的有关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不同差异,深入体会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开阔文化视野,能更客观积极公正的看待不同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文化观。
语言学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不同文化的大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对文化的认知,逐渐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学习方法,从而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均从学生兴趣,后期深造和职场应用出发,话题丰富,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如隐私,婚姻,职场规则以及DIY等。
尽管培养方案设定的教学内容理论上可以达到文化学习与语言应用相结合的效果,但学生本身的语言基础及能力水平却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切实了解英语文化内涵,以及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等问题仍是我校教学团队正在努力的重点。
3. 教学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尝试在传统的大学英语理论教学活动中加入实践应用环节,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提高交际能力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理论教学,即课本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素养,为后期的英语实际应用打下夯实的基础。其次,定期举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听说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我校具体情况,需要在传统的课程安排中增加专门的口语课程和语音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应该多样化,将室内课堂带到室外,以讨论,发表意见,小组表演,电影赏析等方式开展教学,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提高教學质量并且锻炼学生合作组织能力。在设施方面,学校还需要配备良好的口语教室,语音设备等。总之,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支持。
4. 学生考核方式多样化
随着我校转型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在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不再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要综合考量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活动参与情况,口语表达等方面,降低考试成绩比例。以我校为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仅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综合考查达百分之四十。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学生出勤及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考核方式的研究与探索还得继续进行。
四、结语
自我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改革以来,学校加强青年教师走进企业,了解市场实际所需,并将所见所闻所学引进课堂,努力建设一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并鼓励学生在各个联盟大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以及海外游学,真正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感受。结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诸多不足有待提高且改革路径有待进一步深入,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既有外语优势,又有一技之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以我校具体情况为基础,明确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我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仍然任重而道远。并且在高举改革发展的旗帜时也要切记,我们培养的是同时有外语优势和专业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不能在重视技术职业性发展时忽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4
一、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2014年3月25日,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试点范围、主要任务、配套政策措施、工作推进机制等进行了原则规定, 但地方高校在转型中遇到很多具体的困难,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来自高校自身的阻力。
尽管很多地方高校招生困难, 就业率低, 但真正敢于转型的高校并不多,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很多高校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认知存在偏见。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种定位不少高校很难接受, 原本希望学校能不断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 现在却转向层次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 抵触情绪自然会存在。二是地方高校难以承受为转型而付出的代价。地方高校的转型是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 这意味着原有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都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出调整, 上至学校领导下到教职员工的工作任务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习惯于原有工作模式的教职员工很难承受这种充满竞争性的变革。三是各转型高校具体转型方案的制定难度很大。转型意味着高校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如何找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切入点, 如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质性的合作, 需要地方高校下功夫做调研, 并拿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设置及运行的方案, 这是有一定难度的。
2. 当地政府执行政策及承担责任的程度。
除了地方高校本身的原因外, 当地政府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应承担的角色是否到位, 职责是否履行也成为高校成功转型的关键。首先, 有了《指导意见》的原则性规定, 地方政府需要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体的, 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这需要地方政府做调研、搞试点才能出台正确的实施方案。其次,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是确保地方高校成功转型的关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实习实践多于理论的教学特点要求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要高于一般普通本科学校, 中央财政要按地方和企业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予奖补。[1]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转型效果显著的试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 重点用于支持当地促进产业升级的专业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再次, 在地方高校转型过程中, 当地政府的激励作用不可忽视。我国需转型的高校大多属于公办, 不仅需要转型的顶层设计, 而且需要政府在高校转型过程中强有力的引导、鼓励和支持, 特别是政府对转型成功高校的经验推广、典型宣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地方高校转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校要转变以前的办学理念, 走出校门, 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本地区的支撑产业是什么, 辅助产业有哪些, 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等都需要哪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需要什么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当地政府掌握着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信息, 高校和政府的合作必不可少。同时, 地方高校应结合自己的特色专业、优势科目主动与地方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地方高校的转型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 关于专业设置问题。
转型高校要在已有优势和特色专业的基础上针对当地需求设置专业, 大胆改革以致停招一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关联不大或者是需求不旺的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需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为此, 积极引进地方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 倾听他们对于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的意见, 并聘请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尤其是一些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一线工作人员的讲授更能有的放矢。
2. 关于师资问题。
除了聘请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外, 本校原有教师队伍需要作出较大的调整和转变, 以使大多数教师成为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人才。无论是专业类教师还是基础课教师, 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等都需要做出改变, 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技术技能是教师授课的重点, 案例教学、实训教学、互动教学是教师主要的授课方式。同时, 还要积极为任课教师提供到企业实习、培训的机会, 以便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并为优秀教师提供海外学习的机会, 增强其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3. 关于生源及培养问题。
转型高校要打破仅从应届高中毕业生招生的惯例, 由于转型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所以各类型学生包括高职生、中职毕业生、各类技术、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在职一线员工、在职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校企订单”的学生都应有资格和机会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 转型高校要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达到因材施教、培养多类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4. 关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完善的实验、实习、实训体系的支撑。《指导意见》指出, 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 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 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1]
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不仅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也是解决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同时又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因此, 地方高校的成功转型意义重大。
摘要:部分地方高校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中存在两大困难, 一是来自高校自身的阻力, 二是当地政府执行政策及承担责任的程度。高校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生源及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参考文献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5
【摘要】为提高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讨论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形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做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面的探索,以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应用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本文对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企业管理课程具有连续性,全面性,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1.延续性。像大多数管理课程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发展速度可以被描述为‘旧常”。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更应是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的改变而不断的发展,课程内容的设置就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延续。
2.综合性。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商业管理实际上是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中的跨学科学科。
3.实践性。这门学科实际上来自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
4.针对性。在商业管理实践中,必须为不同的产品和客户开发不同的生产,营销和物流计划。换句话说,没有通用的企业管理“模板”。
5.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企业管理是人、财、物的管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的补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艺术的运用是科学管理的补充和提高。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二是教学手段方面,相对比较陈旧,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而忽略反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2.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这是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建设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
3.教师实践经验的匮乏。大部分高校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但缺乏企业的实际锻炼,因此在课程在实践性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双语教学更是难以实现。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性。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三、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1.加强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现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乃至微型企业在管理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现代商业管理方法,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提高就业竞争力。教材应针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可以包括现代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商业决策,营销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技术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创新管理。将管理思想与管理
实践,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巩固理论和实践教材。
2.创新教学模式。企业管理课程的实用性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教学,引导讨论,安排任务,创造场景,通过颠倒课堂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案例分析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应对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学习可操作性此外,还有角色扮演,模拟,任务驱动,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也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
3.深化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的商业管理课程教师普遍缺乏实用性。掌握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向和行业发展前沿,为深化学科建设、夯实课程内容做好功课。另外,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也可以参加企业培训。一个优秀的企业经理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包括公司知识,对产品的理解,甚至是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因此,让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实践,营销策划,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产品的相关知识,使他的营销更加方便。考虑到每个学生都不可能有机会接近公司并理解企业,那些可以要求我们参加培训的学生也需要定期回到学校。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增加对公司实践的理解。最后,高校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到高校开展行业前沿和实践类型的讲座,从而丰富学生的课程实践内容。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大胆改革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反映成绩组成,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尽量突出实践性的重要性,如:在评估这部分营销策略时,可要求同学将团队作为一个单位并以团队的形式出售。这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商业管理中的营销策略知识,还可以在评估过程中学习团队合作和团队合作,从而拥有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的组成可以是随机的,因为我们认为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在未来的实践中自己确定团队成员。考试应设置时间期限。从每学期中后期开始,实践能力评估将在3周左右进行。在早期阶段,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充分锻炼各种技能。经销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自己确定成本预算和销售价格,并在完成销售后评估绩效。最后,每个团队必须提交练习报告以完成业务总结会议。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评估方法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程度。
参考文献: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服务当地 篇6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27-02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列为“十三五”期间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任务。随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决定“按照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要求,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联合启动了“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编报工作,中央财政将投入百亿资金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左右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
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都面临着几个核心的理论问题,即:何谓“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国家巨额投入的绩效产出应该用哪些标志性的指标来衡量?笔者以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是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引导试点学校的“地方性”特征。
一、国家引导向应用型转变的本科高校一定是地方高校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出台以后,引导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成为舆论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梳理为四个方面:一是国家应该引导哪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二是什么样的本科高校才能叫作应用型(或应用技术类型)的,三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来促进转型与转变,四是长期坚持应用型办学的本科高校和经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已经走上应用型办学道路的本科高校是否还需要转型。就第一个热点问题“国家应该引导哪些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来说,已经形成了四种主要观点:一是新建本科高校,包括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二是新建本科高校和部分老高校,包括1999年前后建立的本科高校以及部分历史悠久的高校;三是除了研究型大学之外的所有本科高校;四是除了部委属高校之外的地方本科高校。经过讨论与改进,到2015年,国家关于“引导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提法逐渐演变成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变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国家鼓励向应用型转变的高校只是部分普通本科高校,且是“有意愿的”,既可以是新建本科高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高校,但是必须是“有意愿”向应用型转变的,没有意愿的不勉强。第二,这些高校需要“具备条件”,也就是应有向应用型转变的基础或者是确有把握能够转变成为应用型的,即尊重高校的资源条件禀赋。为明确这个条件,大多数文件中都明确界定国家引导向应用型转变的是“地方”的本科高校(包括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不包括部委属普通本科高校。但是,这个政策并没有限制部委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第三,是向应用型“转变”而不仅是“转型”,即包括原来没有建设应用型实践与规划的本科高校,可以在定位上转向应用型并在实践上落实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理念;也包括已经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在实践层面上通过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提升应用性,深化应用的属性,提升办学水平上的应用程度。
为达到“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目标,国家遴选出来向应用型转变试点的本科高校,一定要是“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勇于探索、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校”,即早就定位为应用型并且已经具有较高应用水平的高校,通过国家和地方的投资建设,率先向着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迈进,才能够成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示范校。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务区域应聚焦地方
何谓“地方高校”?常见的说法就是由地方管理的高校,是与中央部委管理的部委属高校相对的概念,包括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造成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常年来“千校一面”、缺乏办学特色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高校在确定服务区域时泛化了“地方”的内涵,没有认真思考学校的所在、所生、所长。因而“立足××省(市),服务××区域,辐射全国”成为最常见的服务区域定位表达式。而服务学校所在城市,已经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高等教育教育普及化成为可能和必须。
从1999年高等教育法生效以来,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投资主体来看,我国的地方公办本科高校已经明确划分为省属本科高校、市属本科高校,许多县区级政府也参与投资举办了普通本科高校,普通本科高校资源正在快速地向地市级行政区扩展。1998年,我国仅有40.5%的地级市拥有普通本科高校,到2015年11月,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6.3%。随着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建设的推进,拥有普通本科高校的地级市比例将越来越大。但是,在招生全国化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大形势下,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成为外地学生成才的加工厂和外地产业发展的人才供应器,学校对所在城市的贡献度有所下降。
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需要深刻领会《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指导思想的精髓,眼睛向下看,服务区域聚焦到学校所在的城市,融入城市的创新体系,学科专业主动对接所在城市的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入区域对接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及人才培养,使学校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主体和依靠力量,唯有如此,学校才能获得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成为新兴的教育与创新中心
美国专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认为:与精英教育培养政府和学术专业精英、大众化教育培养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相比,在功能上,普及化高等教育要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德国与北欧国家在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建设的应用科技大学就是响应了这样的诉求而出现并发展壮大,成为城市经济创新发展的主体与原动力的。江苏和浙江等沿海省市已经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十三五”期间,江苏的本科生招生计划数将超过参加高考的学生数,接受本科教育成为人们的最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到“十三五”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我国的大多数人口都将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城市,这些城市及其产业需要大量的应用人才和应用科技的支撑,在家乡城市读书与就业将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主要诉求。
在国家启动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工程之际,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教授就率先提出了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概念,认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眼睛向下,研究所在城市的产业发展等需求,提高学校对所在城市的贡献度,实现学校与所在城市的互动发展,并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新的主体与新的核心动力。这个前瞻性的理论为地方本科高校踏上向应用型转变道路以后如何发展指出了方向。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建设成为所在城市新兴的教育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1 新建本科高校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方向发展, 不是谁想出来的问题, 而是现实发展中的问题,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合格率仅为59.8%, 专业建设合格率约为69.8%。”这份评估报告指出了新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的严重缺陷。
首先, 学科门类大而广、存在盲目性, 提到重视社会需要, 就盲目上马新型专业。有的新建院校盲目举办热门专业, 由于缺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软件不足、硬件落后, 学校不顾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赶着”上新专业, 结果造成教学质量低劣, 出现了误人子弟的现象;而有的院校开办的新专业数量增长又过快, 专业更换频繁。一个新的专业还没有毕业生出去, 就立马撤换停招, 更换成新专业, 缺乏长远专业考虑、品牌专业建设的思想建构。
其次, 专业设置“雷同”。目前新建院校之间层次都属于本科院校, 而且专业设置也大都相似, 很多选择是鉴于设置成本低、便于教学、见效也快的专业。例如: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信息科学技术、外语 (英语、日语、韩语) 、汉语文秘、财会、商务、经济、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 这样就形成了院校之间争抢生源的竞争局面, 而无暇顾及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学校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度。
第三, 行业院校升本后越来越淡化学科专业特色。由于学校办学条件限制, 很难实现高水平的特色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千变万化, 没有高校自身主动预测人才需求变化趋势, 无开放的区域专业人才供求制度和宽广的专业培养口径, 缺乏就业导向和专业弹性;难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如:湖南科技学院将“淡化专业意识”写入学校专业调整文件, 导致学校思想混乱、专业调整盲目。有的院校专业设置门类齐全, 专业的设置和管理与企业、行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 带有粗放性, 缺乏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的稳定性, 缺乏相对稳定的特色专业、骨干专业。积极引导一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这项举措将有利于扭转现在普通本科高校定位不清、只求规模的现状, 引领社会摒弃一提职业教育就是“次品”的陈旧观念”。 (1)
2 转型的有效途径
2.1 引入应用型的校园文化与价值
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 向应用技术型转, 向职业教育类型转,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把部分优秀的高职高专书记、校长调至新建本科高校担任重要职务, 就代表了一种导向。这既是对国家示范高职校建设的认可, 更要在新建本科高校改革发展中, 引入一种应用型的校园文化与价值认同。” (2) 目前新建本科高校面临的是第二次转型, 即办学类型的转型发展。其第一次转型, 是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经过五六年的改革发展, 通过教育部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合格, 标志其基本完成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转型。进入二次转型后, 就面临发展类型与路径的抉择问题, 因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条件不一样, 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过程中, 坚决要防止一哄而上、千校一面, 而是需要百花齐放, 万马奔腾的格局。事实上, 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在探索新建本科高校转型之路。比如, 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侯长林调任铜仁学院院长,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军被任命为凯里学院院长;浙江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调整到宁波工程学院任党委书记;山东省则支持省属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
2.2 处理好三个关系
“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 越往深处越艰难, 改革最难的是课程体系, 转变最痛苦的是教师。”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学科的完整性与知识的应用性的关系;二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实践的关系;三是个人学术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在专业设置前, 要按照科学的原则,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然后进行可行性论证。仔细分析学校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充分考虑所设置的专业可否能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是否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进行该专业的教学活动, 是否有配套教学设施及管理等来确保实践活动。考虑到能否与相关专业在教育资源上形成共享, 使学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专业培养出的学生要“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即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符合行业标准,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培养标准等方面满意。进入社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2.3 形成机制保障
国家及省级政府应该建立鼓励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以及政策激励机制。大学‘围墙’内的事情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围墙’之外的事情则必须通过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建设加以解决。” (3) 大学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主体。主体意识、自我调节制度和机制是形成高校学科专业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保证, 专业设置应该以学科基础为条件, 经过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做好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与国内大学同类专业的调研, 充分准备好师资、实验条件、教学设备, 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组评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及时更改专业培养方案。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警示、黄牌和红牌等方法来淘汰部分培养水平过低或已失去市场需求的专业。按照一定程序, 公开、公正地让学生有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
总之,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提升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 发挥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
11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职教咨询.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 2014-03-05.
22 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谋转型职业教育改革再引热.新闻咨询.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 2014-04-01.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8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而要想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是重要途径之一。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必须对现行的教学体系进行优化, 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 强化实践教学核心地位, 促进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本文在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深刻分析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并进一步探讨了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一) 实践教学体系定义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条件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兴趣、动手能力, 巩固学生的知识,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增长学生的实际才干。
(二) 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求
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不匹配, 需要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来说, 以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体系需要重构, 转变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而且靠单纯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难以实现重构和转变, 必须是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一系列内容的置换;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现场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着重从产、学、研合作层面, 从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出发, 提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要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适合各个水平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 并采取有效措施把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发展等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而校内实验室仿真模拟学习、校内职业基地训练实习、校企合作实训、学生课余自由实践、社会科技创新实践, 都是实践教学可供选择的典型模式。
二、现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更注重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是与传统的学术性或理论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最大的不同。但由于传统培养模式的惯性, 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却未真正达成这一目标,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 理论教学比重偏高, 实践教学未能摆脱实验教学的窠臼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基本都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转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过程中, 培养内容和课程体系受到传统惯性的影响, 理论教学依然占有绝对的比重。现行的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摆脱实验教学的窠臼, 大多是对已经学习的理论的验证, 与真正的实践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割, 未能实现融合
理论学习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分离。根据基本的学习理论, “干中学”的效果更好。然而, 目前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割裂, 通常是在学习了多门理论课程后, 集中实践, 即使有部分课程是在理论学习结束后针对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 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 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条件等未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些实验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 实验项目和内容比较陈旧, 且与理论教学非常相似, 待教师讲解后再按规定的步骤操作, 得出已知的实验结果, 这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而实践教学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编制实验教学辅助软件的能力, 还不能适应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的实验教学程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开展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此外, 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设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除了实验用房和仪器设备紧张以外, 原有的仪器设备老化, 完好率也存在问题。校企合作也往往流于形式, 导致校外生产实习安排、实习基地建设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 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理论教学存在很大的共性, 通过教务处和教学督导机构能较好地掌控和监督。而实践教学的专业性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强, 要对其进行过程监督存在很大困难。如果沿用理论教学的监督体系, 显然不能有效地监督实践教学过程。而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和考核指标更是缺乏可比性, 导致各个高校更注重对具有可比性的理论教学的投入。
(五)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当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是形式上的“双师”, 而不是实质上的“双师”。大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都由理论课教师兼任, 实现了形式上的“双师”。而绝大部分理论课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 直接走上理论教学岗位, 其自身就缺乏实践教育的经历和社会实践的经验, 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实践教学有效开展。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
高校应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重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 革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从而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重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之融为一体
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必须重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之融为一体。特别是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构融合应包括单门课程内融合、多门相关课程群融合和专业综合知识应用融合三个层面。
首先, 应在单门课程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 改变以往统一讲授完理论部分再统一实践的低效率模式;其次, 协调多门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 实现课程群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再次, 在校期间, 不间断地实践所学专业知识, 实现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不断积累。
(二) 革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高校应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专业特点, 注重专业方向的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包括基础性实践课程、专业性实践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四个模块。基础性实践课程, 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强化基础理论;专业性实践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课程是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活动, 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综合训练专业知识与技能。具体来说, 我们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编制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教材, 及时更新知识、技术与观念, 紧紧跟随科学技术与行业的发展前沿;构建模拟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践教学环境,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真实运作的全过程;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级比赛活动, 带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此外, 还需进一步做好校内仿真实训中心建设, 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三)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
从校级层面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重新制订或修订相关实践教学管理文件, 并以此为指导, 各个院系制定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对实践内容、评估方式和评估指标做出明确规定, 同时借鉴项目质量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实现对实践课程教学过程的监督。
另外, 还要构建涵盖高校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 从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实践能力;而职业资格证书是一个更为通用且具有可比性的评价指标, 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 能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四)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贯彻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必须培养、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个渠道实现。
内部培养: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有计划地分批把教师派到企业去锻炼。具体来说, 可采取合作研发的方式, 实现教师自身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将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双向转化。此外, 也可以通过考取各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提升本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外部引进:聘任来自行业、企业中技术娴熟、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的工程师、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 参与实践教学, 帮助专职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以实现产、学、研合作。同时, 充分发挥他们知晓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方面的优势, 在课程内容中积极引进企业的标准和技术, 在实践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工程环境与培训理念, 帮助学生迅速成长为企业对口人才。
总之, 加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是新时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任务, 是培养适应社会所需人才和实现国家战略需要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摘要:在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背景下, 构建实践教学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现行实践教学存在的理论教学比例偏高、理论与实践分割、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实践教学监督和评价体系不完善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及其成因, 提出了重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使之融为一体、革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和通过内培外引方式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几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蓬实, 鄢小蓝, 李政.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6) .
[2]莒萍.民办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 .
[3]程艳艳.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电子制作, 2014 (7) .
[4]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8) .
[5]赵良庆, 蔡敬民, 魏朱宝.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1) .
[6]付兴锋, 张常年, 尹天光, 肖秀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6) .
[7]周德俭, 李创第, 刘昭明.地方院校面向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3) .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9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与普通大学并行,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和面向工作生活的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现代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研发创新,服务就业和区域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的多重使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3:1)。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应用”为主旨,以英语口语与文字交流的表达能力为重点,加强语言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既保证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既有外语优势,又有一技之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熊伟,刘海承:2015)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进行,在专家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在三本独立院校,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对英语缺乏兴趣,对学习也缺乏信心等情况,并且在同一个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这给大学英语授课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加强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依然存在,使得教学效果偏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知识的应用。
此外,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需要知识的反复灌输,而随着大学英语改革,英语课时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正在大量减少,使得课堂输入减少,学生成绩有所影响。需要说明的是,三本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一本二本院校需要区别来看,毕竟学生在英语水平,学习的自觉性等方面差异巨大,故改革不能一概而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能一味效仿。以我校为例,以前大学英语一学期72课时,现在一学期56课时,如果继续减少,在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的情况下,课堂参与时间急剧减少,学生缺少监督管理,英语学习效果完全不敢想象。
就我校而言,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一直面临的困境就是,虽然我们紧随时代发展,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为目的,希望能找到一条既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学生英语综合水平能力的改革路径。然而,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缺少哪一方的努力,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自我校开展转型改革以来,各个学科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做出了重大调整。而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也借此契机,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多方学习,反复讨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校转型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改革之路。
1. 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来自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的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我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经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应当选择达到的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分层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等具体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层次性。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强调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确,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个体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学生的各自能力得到相应发展。我校正在积极讨论分层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并尝试实施。
但问题也显而易见。首先,我校作为三本院校,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信心,而且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较差。如果分层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英语能力可能都处于初级甚至以下水平,导致C级的人数过多,而A、B级人数偏少的现象。那么,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英语水平达到A、B级和如何制定C级教学任务和目标等具体情况也不容忽视。其次,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那学生所学的英语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其今后的职业需求也是问题。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确实存在专业知识优秀但英语能力不足的情况。
2. 教学内容:文化传递与语言应用相结合
学一门语言,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掌握来了解该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我校在进入转型发展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材也从原来的普通本科教材更换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教材。教材更多的结合现实生活所关注的话题,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英语文化中的有关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不同差异,深入体会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开阔文化视野,能更客观积极公正的看待不同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文化观。
语言学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不同文化的大门,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对文化的认知,逐渐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学习方法,从而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均从学生兴趣,后期深造和职场应用出发,话题丰富,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如隐私,婚姻,职场规则以及DIY等。
尽管培养方案设定的教学内容理论上可以达到文化学习与语言应用相结合的效果,但学生本身的语言基础及能力水平却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切实了解英语文化内涵,以及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等问题仍是我校教学团队正在努力的重点。
3. 教学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尝试在传统的大学英语理论教学活动中加入实践应用环节,给学生提供运用英语,提高交际能力的时间和空间。首先,通过理论教学,即课本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素养,为后期的英语实际应用打下夯实的基础。其次,定期举行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听说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
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我校具体情况,需要在传统的课程安排中增加专门的口语课程和语音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应该多样化,将室内课堂带到室外,以讨论,发表意见,小组表演,电影赏析等方式开展教学,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且锻炼学生合作组织能力。在设施方面,学校还需要配备良好的口语教室,语音设备等。总之,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与支持。
4. 学生考核方式多样化
随着我校转型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在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明确提出不再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要综合考量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活动参与情况,口语表达等方面,降低考试成绩比例。以我校为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仅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综合考查达百分之四十。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学生出勤及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考核方式的研究与探索还得继续进行。
四、结语
自我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改革以来,学校加强青年教师走进企业,了解市场实际所需,并将所见所闻所学引进课堂,努力建设一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并鼓励学生在各个联盟大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以及海外游学,真正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不同感受。结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诸多不足有待提高且改革路径有待进一步深入,以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既有外语优势,又有一技之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10
(一)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形成背景研究
“私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着相当长的时间。直至民国初期,私立高校与国立高校统一纳入政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再无“私立高校”一说,全部改为公立高校,私立高校的发展出现停滞。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办高校开始重新萌芽,打破“全民公办”的局面。1987年《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教育事业,维护学校正当权益,保护办学积极性。”此后,国内民办高校纷纷涌现。虽然这一阶段仅仅把民办高校作为“国家办学的补充”,但在1993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的《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首次出现了“民办学校”这一概念,并明确表示“民办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地位上的变化使得国内民办高校的发展更加繁荣。在此之后,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3年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直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大体囊括了民办普通高校、民办高职院校和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随着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民办高校办学层次与类型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办学层次上讲,专科层次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民办高校的主导。在“九五”期间我国仅有2所民办本科院校,“十五”期间,出现民办普通高校升格为本科的先例,这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仅5年时间,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原有的狭小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截止到2005年5月,国内完全意义上的民办本科院校已经达到25所。2008年底全国已有44所民办本科院校,本科级在校生达到223.3万人,占所有民办高校在校生的55.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强劲,学校数和在校生数逐年提高,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均得到高质量保障。2011年,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在校生达到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61.73%。就辽宁地区而言,截止到2011年5月,全省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达到6所,占全省民办高校数量的1/3以上;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6.6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8.5%。与此同时,一些民办高校广泛开展与公办高校或国外高校的教育合作,提升办学层次。从办学类型上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高等教育市场调节机制的制约,民办高校的科类结构重点集中在人文社科和应用性科学领域,这也是民办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形成背景研究
本世纪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升格为本科层次。民办高校升本后,国家对其办学类型的定位统一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教学型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其分类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教育”并不是低端层次的高等教育,其相对于学术型高等教育来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应用型,是分领域、类别、类型和层次界定的应用型。有学者认为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应对传统本科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岗位技术和能力要求升级而导致的就业难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应用技术型高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欧洲。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应对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我国台湾地区于1974年成立的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最早开始进行本科技职教育。随着科技发展,传统的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20世纪80年代,技术本科教育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本世纪初,国内一批新晋本科院校提出了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发展思路。马陆亭认为,向应用技术型转变不局限于“专升本”的高校,但也以这些高校作为转型主体。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5年“两会”后,政府工作报告将“应用技术型高校”中“技术”二字去掉,改为“应用型高校”,有学者解释,“技术”容易使人联想到理工科,而一些文科专业也可以作为应用型专业。
二、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分维研究
从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需求来讲,国内民办本科“量”的扩张必然要引发“质”的提高和结构上的调整。“转型”一直作为民办本科院校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国家政策指向的明确和地方经济结构的引导,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成为当前国内教育的研究热点。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从理论方面与应用方面来探索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问题。根据国内研究现状,大体可从转型发展的动因、功能、路径及阻碍因素等几种维度进行划分。
(一)转型发展的动因维度研究
推动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动因有很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普通本科院校规模扩张,学术型人才过剩
所有教育上的改革与转型都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陈新民认为,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民办本科院校的不断扩张也是高校扩招政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然而,任何高校的发展都必须在其合理规模内产生。根据规模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分析,规模的扩张必然引发质量的升级与调整。以辽宁省为例,李纯真认为,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民办高等教育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王志伟认为,唯有转型,才能在办学的层次、性质、服务功能上有实质性转轨,才能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
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学术型人才过剩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失衡。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人才饱和;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二是处境尴尬。普通本科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均不高。
2. 部分高职升本后弊端凸显
(1)民办本科院校发展起步晚,缺乏政策支持。由于我国民办本科发展起步较晚,发展基础较薄弱,故在一定程度上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难以保持同步,这与国家对民办本科院校政策支持的缺乏互为因果。房建森认为,政策是民办教育发展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但从外部环境来看,宏观上管理薄弱,体制运行不畅也成为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因素。邬大光指出,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机制缺乏外部制度的保证,而外部制度则包含国家的政策、法律等。杨炜长也认为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深受政府的影响。郭建如从地区的角度提出,地方性政策是导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巨大区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吴华等人也提出政策环境不稳定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由于政策支持的缺乏,民办本科的发展步履维艰,只能在有限的能力范围依靠自身的能力一点点壮大。因此,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不仅能长期适应国家对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更能使自身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展示特色。
(2)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社会认同度普遍偏低。民办本科院校虽然为本科层次,但其在招考制度中仍然处于本科批次的末端,社会上依然存在对民办本科院校的片面认识,社会认同度普遍较低。别敦荣认为,我国民办院校承担的社会功能还较为单一,很多民办院校一开始是从短训班和自学助考班演变而来,办学基础较薄弱,在人们的意识里地位较低。郭建如也认为,从企业到学校的兼职教师群体,与学校的关系较为单纯,对学校的认同感相对较低。另外,在民办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为了获取生源存在很多不合规行为,导致学校的社会认同度降低。与此同时,自2009年起,中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的逐年下降,使得民办本科院校在社会中越来越成为次优选择。民办本科院校社会认同度的普遍偏低,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寻求转型的步伐。
(二)转型发展的功能维度研究
1. 转型发展的政治功能
程凤英认为,社会经济转型是社会中思想解放与理念扩张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政治意识形态在特殊时期的集中反映,体现了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根本诉求。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必然将发挥其独特的政治功能,在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以保证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2. 转型发展的经济功能
自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后,很多省份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拨付经费、提供奖助学金、提供物质化投入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政府对财政资源、物质资源的重新分配。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将引发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地区产业的发展又将引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如此,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另外,民办本科院校属于民办高等教育体系,民间资本的整合能有效地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因此,2012年6月《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拓宽民间资金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渠道”。
3. 转型发展的社会功能
1988年,潘懋元教授发表文章强调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必要性,引发了我国教育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关注。潘懋元、韩延明等学者认为,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区域性发展研究的重要一环。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将产生对人口结构、资源配置、国情发展等众多角度的社会功能,同时也因其非营利性而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征。
4. 转型发展的文化、教育与科研功能
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本身作为一个教育问题势必会对区域内文化、教育和科研发展产生作用。朱鸿认为,当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民办本科院校也力图通过专业与学科建设,培育独特的大学文化,增强办学竞争力。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起到一定的引导性作用。
着眼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各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处理转型中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问题,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围绕教学集中力量开展科研。但长期以来,学校以维持基本教学运转为首要目标,对科研活动和教改激励不足。对地区科研贡献较弱,从负面凸显了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文教功能及科研功能。
(三)转型发展的路径维度研究
随着转型发展理念的提出,学者们对于转型发展的路经各有其不同的认识。2014年,全国178所高校发布的“驻马店共识”标志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开始。“十三五规划”也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几百所普通本科高校今后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指出方向。在对转型发展的理论探索中,主要分为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探索、治理结构探索以及专业与学科课程转型探索等。
1. 办学定位探索
陈永斌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二次转型可以说是对应用型高校定位和模式上的回归;对转型发展的路径,要处理好“好”与“快”的问题,也要正确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2012年《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这给民办本科院校定位一个明确的导向。赵新亮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已是国内教育格局的大势所趋。对于多数地方本科高校来讲,应该尽快转变观念,科学规划学校定位。易萍也认为,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将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确立为主体目标,制定详细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陈永斌认为,对定位的观念转变首先要消除矮化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观念,其次要消除弱化民办教师地位的观念,再次要消除淡化技术专业地位的观念。由此可见,对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定位的探索多集中于人才培养观念和目标的角度。
2. 治理结构转型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治理结构议题具体包括公共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的讨论。杨炜长系统地研究了民办高等院校公共治理制度,倡导政府应放宽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内部治理结构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多元的治理结构。赵新亮认为,构建学校多元治理结构,一方面应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建立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张剑波认为,民办高校寻求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市场开拓机制、法人治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李钊认为,缺乏严格的法人治理体制是民办高校存在办学风险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赵小和认为,民办高校办学运行机制对于学校运营、信息反馈和资金使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约束力。针对广为热议的机制问题,韩忠春提出了完善聘用制度、提高教师社会待遇等建议。对辽宁省地区而言,王维坤、温涛认为,辽宁省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专业教师梯队断层、缺少专业带头人等关键问题。
3. 专业与学科课程转型探索
专业与学科转型实质上是专业课程内容的革新。一方面,应根据相应的专业体系制定多元化的学科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的对接;另一方面,要基于职业分析进行专业设置,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2015年7月,浙江省公布首批41所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名单。这些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将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就读的学生将占在校生的80%以上。
(四)转型发展的困境维度研究
1. 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模糊,教学与管理缺乏特色
当前,国内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定位问题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着重向职业教育方面发展,认为如此可以满足社会用人需求;二是向综合性大学靠拢,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但总体来说,民办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还是无法准确地拿捏自身的办学定位。比如,有的民办本科院校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认识有偏差,认为转型就是降低了档次,也提升不了人才吸引力;还有的民办本科院校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但在其转型建设过程中受到传统理念、资源限制和政策误读的影响,慢慢地偏离了之前的定位。“谋求办学层次的再次升级”、“主张办学空间的再拓展”和“盲目推动办学资源扩张”等问题凸显了民办本科院校在定位上的模糊。如今,虽然很多民办本科院校都认识到“唯有转型,才能在办学层次、性质以及服务功能上有实质性的转轨”,但是,在办学定位模糊情况下,很难保证民办学校教学与管理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转型的进程。
2. 专业、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同步
我国民办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受“重教轻研”办学体制的困扰,使得其在专业与学科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片面追求“宏观效果”,导致其专业设置有较大趋同性、盲目性,过于急功近利,或者过于侧重传统的学科优势,对区域内新兴的、新升级的、交叉的产业发展前景的关注度不够,不利于转型时期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专业、学科建设难与区域产业升级速度匹配,形成了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又一困境。
3. 教师队伍对转型发展普遍认识不清,转型难以推进实施
要实现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就必须使用应用型的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是理论扎实、操作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堪忧。易萍认为,在当前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中,教师大都只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理论上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待遇低。由于民办本科教育社会吸引力本来不足,导致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面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缺乏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转型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
三、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相关建议
(一)更多地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关注转型问题
这里的利益相关者是指在院校转型中所涉及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利益相关性的主体,如地方政府、民办院校法人、参与集团化办学各方、学校教职工、学生、家长及社会企业等。无论是在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研究中,还是在应用技术型高校自身发展与建设研究中,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实现与平衡是判断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转型问题研究的缺乏体现了对转型问题关注度的不足。各利益相关者在面临转型问题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否达成,更需兼顾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发展需要。
(二)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具体策略研究
目前来看,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策略仍然缺乏具体的措施。比如,破除社会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偏见、增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社会责任感等,并未能切实解决民办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移的实际问题。事实上,对院校而言转型工作十分复杂,每所高校需要应对的问题也千差万别,民办高校自身应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教育教学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但要注重对演示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时刻关注专业、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对学校教师教育工作也应有目的地向应用技术型方向靠拢,或采取业内竞争、评优评先、考试考核、奖罚并举等方式调动民办高校教师参与转型的积极性。
(三)广泛开展现有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路径探索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11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17-2
高等数学是很多专业的基础学科,在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经济学等领域甚至是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暂且不论数学是如何在各个学科的重要内容、重要原理的发现和论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就单单是利用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人们把数学当作工具,作为学习各种专业课程的基础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在教授应用型大学本科经(管)类專业高等数学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既然是应用学科就应该学以致用,但事实并非如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所学知识在专业课学习中用不上、所学知识与专业学科脱节、学生不会应用。
高等数学是基础学科,也是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有大量理论证明问题是为后续知识服务的。然而,这些生涩抽象的理论证明或一些理论本身是不能直接拿来应用的。为此我们对已毕业的学生和专业教师做过访谈,对于不再进一步搞研究的人来说,很多知识是用不上的。
对于应用型本科大学更注重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课时不断增加,理论课时减少,基础课更是大量缩减课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等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就出现了严重脱节。
首先是开课时间脱节。高等数学课一般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课,在这个时间段同时也会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和后续的专业课。这里就存在一个知识超前或滞后的问题。一方面,当我们讲到一些高等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时,学生还没有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难以理解更难以应用其解决问题。比如成本函数问题,学生还没有学到相关的经济学知识,高等数学中只能给学生介绍最基本的成本函数,学生也只能理解这些简单的函数,对于以后经济学中再涉及的稍复杂的成本函数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在高等数学课程很久之后开设的专业课程,由于高等数学知识的遗忘,再让学生用早已学过的高等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也是勉为其难的。
其次是开课内容脱节。高等数学教师对专业知识不熟悉,对于不同专业难以把握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内容和应用程度。为此,高等数学教师都参加了各种培训,利用各种途径了解专业知识。但术业有专攻,面对庞杂的专业课,有时候也是力不从心的。
除了课程设置问题,还有学生主观问题,即学生不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有的学生高等数学成绩很高,可是一旦让他用高等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就麻烦了,一方面不知道用什么知识解决,另一方面可能无法将专业知识和高等数学知识相联系,这都是不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造成的。
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探讨,寻找一种解决上述那些问题的途径。于是引发了我们高等数学教师团队的思考,对高等数学在经(管)类专业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用最简单明了的数学方法理解专业课知识并在实际中应用。
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在教学实践中也一直关注与高等数学在专业课中应用相关的教材、习题集、文献资料,还有一些科普读物如《生活中的数学》,浏览网页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经济论坛,发现很多同行都在关注并研究数学的应用问题,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科普型,涉及数学在生活中(包括经济方面)的直接应用。这类研究注重结论,用到的也往往是初等数学知识,即便用到高等数学也并未说明其原理所在,因此更适合普通的数学爱好者。
第二类为经济数学教材,主要为了教授和学习经济数学服务。众所周知,普通本科尤其是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是日后能够更好的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去理解和解决专业课中的问题。于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数学在专业课中的应用,出版了很多经济数学教材。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经济数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高等数学在专业课中的应用部分不足,不能与专业课更好的结合,主要是因为研究数学的人员对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经济应用上;另一方面,由于加入了高等数学在专业课中的应用部分,使得原有的教材结构发生变化,应该讲授的数学原理被简单化,甚至只剩下结论,再到经济学中应用就显得没有根基,不知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类为综合应用型,比科普型难一些。比如李心灿编的《高等数学应用205例》就是一本这样的书,他不仅研究了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一些应用,还研究了其他领域的应用问题。对于本科生来说,一方面有些知识不实用,另一方面就是需要的知识不够用。
第四类是专业知识与数学结合型,比如冯曲的《微观经济学的数学方法》和邵宇的《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等。这种方式尽管侧重点不同(偏重数学或经济学),但是都强调了二者的紧密结合,因此更具有使用价值。问题是怎样让学生普遍接受。另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又如何将高等数学应用在专业课上呢?
基于以上各种研究,我们想探寻一种更适合应用本科学生的,能够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把高等数学原理和专业应用结合起来的教学体系。问题是如何将二者结合呢?如何利用高等数学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的专业问题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研究了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用到哪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这是实现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前提。对于高等数学教师,一人研究多个方向是不现实的。因此,首先让教师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根据所选方向专门研究这一专业所用高等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高等数学课程大纲。其中精简课程内容,留下应用本科阶段必备的知识,删去繁琐证明和抽象理论,增加与专业课相结合的应用知识。
第二,要研究怎样教会学生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高等数学知识要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应用自如。我们重点研究了怎样将深奥的数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和专业课结合起来。要想应用自如必须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实质。比如研究导数问题,导数实质就是函数的变化率,边际函数即导函数也就是函数的变化率。掌握这一点,对于经济学中研究成本收益利润等最优化问题就会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比如最大利润点一定是边际利润为零的点,因为这时利润变化率为零利润达到顶峰。
第三,我们研究了将高等数学内容和专业课内容结合的形式及其可行性。这是最难把握的地方。我们想到四种方法:一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补充所用的数学知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要提前安排高等数学课的基础理论部分,然后与专业课教师配合,在专业课讲授的过程中适当穿插高等数学内容。二是根据学生专业课的进度情况适当调整高等数学知识结构,以配合学生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三是以不同专业应用专题的形式单独成书或讲义,作为高等数学课和专业课的补充,以便于应用型本科生更好的利用高等数学理解学习专业课。四是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开设本专业需要的高等数学微型课或视频公开课。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 篇12
当前,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 我们迫切需要打造更加务实高效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系, 更有力地支撑起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年来, 河南省一直努力打造与现代职业教育相衔接的高等教育体系, 统筹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特色骨干高校、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四位一体”的高教体系建设。这四个类型高校功能定位总体是明确的, 我们常说, 中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 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懂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有技能的技术型人才, 骨干特色高校和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在我省高等教育的全局工作中, 一是这类学校建设任务突出, 其主体是新建本科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调整过来的;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越来越突显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特殊作用;三是在职教和高教的互通体系当中, 这类学校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这类高校建设, 要有新机制:学校是建设主体、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省级政府统筹推动、教育部专业指导。许昌学院在这个推动机制中建设成效突出, 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带动性。
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初步取得成效
国家和区域的发展进程尤其是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以来, 对高校办学质量、服务发展意识提出了历史性的新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 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对这方面工作非常重视。前段时间, 省委书记郭庚茂到高校调研时、省长谢伏瞻在高校协同创新会议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都强调, 要积极推动和支持我省一批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 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推动这项工作, 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引导资金, 省政府多次进行专项部署推动, 涌现出黄淮学院、许昌学院等一批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典型。特别是许昌学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 探索出了一条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地方全力支持高校建设的良性互动发展之路, 为全省树立了典范。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过程中, 许昌学院和许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的做法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一是办学定位明确。许昌学院是一个从师范类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学校确定了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办学定位, 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之路, 致力于建设以工学商学为主、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经过各方努力, 许昌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工学商学特色鲜明、具有较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二是优化专业布局。许昌学院紧紧围绕许昌地方装备制造、电力电子、发制品、陶瓷、食品加工等主导特色产业, 进行了校院、院系及专业的优化布局和调整, 如加强机电信息、土建园林、生物食品、能源材料等专业建设;改造了一批传统专业, 如以物理学专业为基础改扩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 化学专业突出药物化学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突出陶瓷艺术设计方向;同时, 也调整消化了一些非主流发展方向的专业, 如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等专业。
三是提升服务发展能力。许昌学院为了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 加强与企业、产业、行业的有效合作, 获取行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工作理念, 不断提升高教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 如与瑞贝卡集团联合成立了瑞贝卡学院, 另外还在加紧推进与其他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成立汽车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等行业学院。
四是许昌市委、市政府倾力支持。许昌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 充分开发许昌学院的博士、硕士的智力资源, 加强与学院的合作, 与学院签订了支持创建应用型大学战略合作协议, 拿出2亿元帮助许昌学院建立智能电网、建设工程低碳技术等9个协同创新中心, 专门举行了产学研对接会, 形成了许昌学院与30多家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与许昌学院共同实施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许昌市政府还与省教育厅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承诺安排1.3亿元支持许昌学院转型发展。许昌学院在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就, 可以说是许昌市委、市政府支持的直接结果。
两年来, 在教育部的关怀指导下, 由省教育厅牵头, 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协同合作, 制定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 调整优化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结构, 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 取得了全省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显著成绩, 我们深受鼓舞, 为全面推进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上大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仍需凝聚高度共识
高校转型发展应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学术型大学服务发展能力的提升等三大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共同特点是提高高教质量、提升服务发展能力。这是教育战略转型问题, 如果没有高度共识, 没有统一的思想基础, 高等教育转型是很难推动实施的。高等教育界曾有一些疑问, 高等教育多年来发展得不是很好吗?还要转什么型?向什么方向转?不解决思想问题, 高等教育转型寸步难行, 必将成为新常态发展时期的重大忧患。
新常态发展中的高等教育问题。改革开放多年来, 我们的经济实现了数百倍的高速增长, 我省的GDP从1978年的263亿元增长到3万多亿元, 全国GDP已经增加到现在的60多万亿元, 从世界倒数跃升到世界前两位。面对这辉煌发展的成就, 经济学家说这是利用过去巨大投资空间、低廉资源成本和充足的环保容量大力开发需求的结果, 科教专家说这是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抢占充分市场份额、促进经济增长的结果。谁的话更客观呢?近年, 特别是进入新常态以来, 举国上下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经济持续下行压力”, 一旦新常态下投资拉动力量减弱, 突显科教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不济, 历史性的经济下行问题就出现了。科技创新是高等教育派生出来的, 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科技。新常态下重大经济问题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服务发展需求的薄弱。在全球化时代, 在削弱或取消经济刺激发展模式的新常态时期, 我们保证经济稳健增长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像发达国家一样,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发展能力, 有力地支撑起经济发展新天地。
高等教育服务发展的历史借鉴。如果说新常态时期突显了高等教育服务发展的症结性问题, 会有很多高教人愤愤不平、耿耿于怀。从近向远论, 一是这些年来缺乏高教服务发展的倒逼机制, 一旦出现经济下滑趋势, 几万亿投资顿时投下, 创造了巨大需求, 科教作用淹没在巨大投资效用中, 科教依然“悠闲”, 没有遭受支撑经济增长的倒逼压力。从我省高等教育布局现状可看出高教服务发展承担了多大压力。近10所师范院校, 每年毕业近10万师范生, 而岗位需求不过3万, 一旦确立师范定位, 教材不变, 学生很难吸纳如火如荼市场竞争的创新知识, 师范毕业生转行也难。高等教育服务发展需求存在巨大压力, 这种高等教育布局状况是不能维持的, 正是因为高等教育服务发展缺乏倒逼压力。影响高等教育服务发展需求还有深远的历史渊源。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几乎复制了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 可这种学用脱节的高等教育体系整整影响了几代人。不仅如此, 历史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等儒家教育思想体系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学用脱节、有效服务企业产业的文化渊源。
加强高等教育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 我们也常强调高等教育服务发展问题, 然而, 高等教育服务发展问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背景。面对今天全球化、新常态、高水平发展的新时期, 我们不得不承认高教服务发展意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 与经济强国等竞争对手相比, 高等教育服务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们必须进行转型发展, 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支撑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务实高效推进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
推动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需要有机制政策的保障。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在教育部的指导下, 省直有关部门积极协同, 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建设关键是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同时学校也要发挥建设的主体作用。
(一) 省级统筹推动。一是要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贯彻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精神。高等教育领域的计划经济氛围还很浓厚, 存在着转型发展的动力活力不足问题, 有指标能招生, 有拨款能收费, 工作虽不能惊天动地, 也能小富即安, 外面市场竞争如火如荼, 唯我校园“闲庭信步”。有些学校缺乏竞争意识, 缺乏服务发展的价值理念。要实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理清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校为经济社会提供服务的情况, 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省政府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精神, 已经通过了高校财政经费核拨机制改革。关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要在这个领域作为试验区, 不管是公办高校, 还是民办高校, 都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机制推进学校的发展。二是要对高校服务水平实施科学评价。我们要确立市场价值和同行价值两种评价理念。在对这类学校的评价中, 重点在于市场价值评价理念, 要评价人才培养在企业、在社会中的反映情况, 要评价学科专业直接服务于企业、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在行业的评价和专业技术功底的比较中, 我们也可采用同行价值评价。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 公平、公正、透明地评价。政府在购买服务时, 不仅对所有学校进行激励和支持, 而且对一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的一些专业、院系做得突出的进行激励和支持。三是要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支持。教育财政要设立高教服务发展的专项资金, 要择优建设10所应用技术型示范高校。建设10所应用技术型示范高校不是目的, 而是推进手段, 要通过优胜劣汰、动态调整, 以达到让每一所高校都有均等机会成为示范高校, 以期达到整体提升目标。这类学校的建设需要与企业、行业有更多的合作, 需要从企业、行业引入师资, 希望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研究支持政策。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要大力支持应用技术型高校与企业、产业合作技术研发创新和教学实习平台建设。
(二) 地方政府支持。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突出特点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发展建设, 当地政府要把高校对地方发展的服务和学校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规划。在高校服务发展上, 政府要通过政策措施引导, 推进企业、产业、行业与学校的合作, 推进技术技能的联合创新, 推进企业、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 当地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有计划地支持学校服务发展平台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
(三) 学校是建设主体。一要准确定位。高校转型建设最终要落脚到学校这个建设主体上, 高校首先要明确学校定位, 要依据地方发展的需求、高校发展的基础等因素, 还要有全省甚至全国发展需求的视野。二要专业优化布局。学校定位实现要看院系设置和专业布局, 面向服务地方发展和学校基础改造设置院系和专业。三要内涵建设。学校建设要注重实效, 首先要看学校专业服务地方企业、产业、社会事业的情况, 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技术技能开发, 要和企业有真正的衔接, 在提升企业、行业竞争力方面切实发挥作用, 学校要有实力, 服务地方发展有实效必须有实力, 学校在建设上不仅要和当地企业、产业合作融合, 而且还要研究国内整个行业的状况, 研究对象水平有多高, 学校专业建设才有可能达到多高水平。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08-16
技术应用类本科教育08-12
应用技术型高校10-29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06-29
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07-03
浅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11-17
应用型本科高校10-22
谈中水回用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10-17
高等应用型本科高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