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文(精选11篇)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1
一、高校财务管理目前的现状及问题
2007年3月19日, 吉林大学在校园网上发布了《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称从2005年起, 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 学校陷入财务困境。为此向广大师生征集解决校园财务危机的合理化建议。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讨论。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据相关人士介绍, 不仅是吉林大学, 全国有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上, 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 财务状况不公开, 财务管理欠透明
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校务公开栏, 但远没有达到全面、深层次的地步。大部分高校的校务公开没有将学校的基层单位、直接接触学生的系级财务公开。有的即使公开了, 也未做到校、院与系级财务的对照比较, 相互监督;而且, 校、院级财务公开要么是粗略不详, 要么就是名词过于专业化, 不便于广大师生了解。在财务管理上缺乏透明度, 从而使高校理财和监督受到制约, 也为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 高校经济活动的范围已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案件。如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 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 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等情况, 少数学校甚至出现个别人为了谋求个人私利, 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不完善, 操作层面存在薄弱环节。
(三) 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目前, 大部分高校预算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预算的编制上, 一些高校不是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编排, 而是存在要预算的思想。二是预算的执行上, 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三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四) 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三类财务风险逐渐得到体现
总体来说, 中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已经出现三类财务风险:一是负债风险, 即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借债后产生的影响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及人才稳定的风险。二是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对每个高校难以避免, 但管理水平高的高校可以把运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三是投资风险, 即高校投资办产业, 经营不善而破产清算, 给学校造成的连带责任和财务损失的可能性。高校的投资风险有着明显的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五) 支出把关不严, 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财务管理执行的是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在计划经济下, 往往只进行预算, 而支出监控薄弱。在资金支出管理方面, 近几年虽然从认识上逐步有所加强, 但仍存在着“重预算内资金, 轻预算外管理”的思想, 致使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减少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有效补偿, 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而且为某些个人和小集体谋求私利打开了方便之门, 成为高校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高校财务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高校财务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未全面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其管理模式很多还计划经济时期沿用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我国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是50年代按照原苏联的模式建立的, 是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 但并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
(二) 财务投资决策失误、学费欠交现象严重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 但一些高校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是不切合实际的“小马拉大车”, 为扩招、扩校, 将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致使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导致财务风险。在大部分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 预期收人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 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而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许多贫困学生欠交学费现象日益严重, 欠费数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削弱了高校经费的自给能力。
(三) 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的作用未得到真正重视
一些高校的领导对财务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精力放在教学及科研上。认为高校不应该有财务风险, 只要搞好教学与科研就是管理好学校。同时, 把财务工作看成是发工资与管理课题经费的出纳, 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参谋与参与决策的位置, 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四) 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能及时更新
从财务人员的角度而言, 一些高校财务人员年龄老化, 知识陈旧化, 技能退化, 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财务工作新要求。一些高校财务人员没有受到正规的会计学习培训, 有的是半路出家。同时, 在工作中, 对会计的后续学习也不抓紧。尽管目前一些高校已经重视招聘业务水平高的会计人员, 但仍有一些高校受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困扰。
(五) 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
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高校的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制定内控制度, 一些高校尽管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 但并没有严格的加以实施。从面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强化领导财务意识, 明确法人领导责任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要强化高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给财务管理以其应用的地位。这就需要明确领导的责任。《会计法》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校长是高校的法定负责人, 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财务管理中所承担的“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二)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控制设计中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 完善岗位责任制, 严格落实业务操作和授权制度对财务工作各岗位的明确分工, 形成岗位之间的轮换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 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注重网络技术的运用, 建立各种查询、监控、督导系统, 发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
(三) 结合高校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 高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 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规模较小, 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校一般采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规模中等, 年度资金流量比较大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三是规模较大, 年度资金流量很大, 财务制度健全, 财务关系明晰, 责权目标明确, 具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高校可能分析自身实情下, 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模式。
(四) 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和偿债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必须以收定支, 确保平衡;建设性预算要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偿债性预算要打足。二是推行校级预算即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 对学校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 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三是要坚持集中财力保重点。重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等项目, 同时保证人员经费支出, 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研究, 提高。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完善预算控制制度, 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后续教育,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能力
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等渠道, 使会计人员具有可靠的思想政治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完善的身体心理素质, 过硬的知识素质, 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创新和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以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于金风杨抚生高校建设中对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2】雷良海高校债务融资的作用及其保障机制[J]江苏高教20026
【3】胡信生高校财务风险类型及其防范[J]教育财会研究20046
【4】姚云丽试论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J]科学观察20075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2
1.1 转变了传统的财务报销模式
我国高校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具有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因此也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财务管理模式,尽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财务运转过程中增加了对银联支付、校园卡等工具的应用,但是传统的财务报销模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多数职工在进行财务报销的过程中,结算的方式仍然以现金为主。而在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规定的背景下,高校运行过程中开始强制实施公务卡结算方式,在对这一公务卡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彻底实现了非现金报销结算,实现了财务结算模式的创新。现阶段,公务开支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公务卡,严禁对现金进行应用,财务报销开始以发票和刷卡底单为依据。
1.2 提升高校预算管理监督能力
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主要将事后监督应用于预算管理监督中,预算单位运行过程中,会在初期阶段对预算进行制定,并在期末对决算进行上报。这种预算管理模式,导致部分院校在年底会产生会中消费的现象,甚至还存在虚列费用的行为,财务管理部门应用事后评价的方式对公务支出进行总结。由此可见,这种预算监督管理模式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公务卡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预算管理监督模式中的缺陷,它通过网络化、电子化的方式,实现了对高校财务资金支出的实时掌控,能够通过动态监管的方式对公务支出信息进行掌控,并通过硬件平台,实现信息搜集的全面性,减少了违法使用财务资金的现象。
2 防范高校公务卡支付结算中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
2.1 公务卡使用管理中的缺陷
现阶段,高校在应用公务卡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管理问题,不仅降低了公务卡应用效率,更不利于全面施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最重要的是,这一现象不利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典型的公务卡使用管理缺陷包括不合理发放公务卡、不完善的公务卡使用报告制度、不健全的信息维护系统以及不及时传递公务卡消费信息等。
2.2 风险防范措施
2.2.1 明确公务卡发放对象
同信用卡相比,公务卡拥有更多的优势,如使用者终身不需要缴纳年费、在同部分联网商家进行合作的基础上,使用者可以利用公务卡购买打折力度较大的商品。然而,我国高校教职工人员数量较多,部分银行在运行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信用卡销售量,大肆发放高校公务卡,而此时,高校部分财务部门并没有意识到公务卡同学校具有紧密的联系,以为公务卡同信用卡一样,教职人员如果无法及时偿还公务卡中的欠款,是同学校毫无关系的。因此,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无条件为教职人员办理公务卡进行盖章。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给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鉴于此,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应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对高校预算、国家财政规定等进行充分的掌握。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自身教职人员发展的公务卡发放制度,并同银行及时进行公务卡发放相关协议,对双方在运行过程中应当程度的责任进行明确,严禁一人多卡现象的产生。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配合银行方面,对教职人员的办卡资格以及资质条件进行明确,预防随意、无序使用公务卡现象的产生。
2.2.2 确保实现结算有据
高校公务开支拥有独特之处,要想实现有依据有秩序的开支和报销,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公务卡使用制度和规定,并从高校自身公务卡使用情况入手,对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进行制定,并将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大对这一制度的宣传力度,将相关目录内容进行张贴,并综合应用微信、智能手机等多种多媒体,加大对公务卡正确使用方法的宣传力度,同时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能够根据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高校的发展而得到更新。
3 结束语
调查高校财务风险 篇3
这番话来自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加。杨的“困惑”在部分大学校长中流传,并引起高层重视。2004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公告,将对部属高校的发展规模和建设投入情况予以调查。
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志仁说,“教育部此次调查的背后,也是因为审计署在去年12月份提出了这方面的需求。”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刚刚结束的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表示,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
“隐瞒也隐瞒不了多少”
事实上,教育部的调查内容和国家审计署的审计内容有诸多重合。审计署在2004年5月,进驻全国19所重点高校,对2003年度的财务收支、收费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其中,基建工程款、校内院系所办学收费、校办企业资金运作,是审计的重点项目。
2004年9月,李金华透露,目前少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有失控现象。他警告说,如果高校对财务的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把高校教育在这两年来的增长度抵消。
公众期待着审计署会拿出一份什么样的高校审计报告。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一位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现在正在汇总报告,估计今年‘两会’前报给国务院。”
李志仁博士评论说,“审计署的高校审计报告出来以后,必定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这是转发国家发改委的文件,具体工作由发改委社会司负责,教育部只负责部属高校的情况调查。”教育部负责这项调查联络任务的规划司工作人员韩劲红这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国家发改委社会司王玲处长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连续发展了5年,要了解一下发展状况,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确定‘十一五’的发展思路一是快速发展、稳步发展还是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王玲介绍说,“部属高校由教育部负责调查,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负责,由于设计的调查项目比较细,需要一定时间,数据还没有上来。”
关于调查是否存在难度,王玲表示,“我们每年有年度事业统计,隐瞒也隐瞒不了多少。”
“一些高校的信息公开程度比企业还差”
财务经济问题是调查重点之一。审计署西安审计特派办负责西安交通大学的审计。特派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在谈到高校审计的感受时说,“一些高校是诸侯经济,自主权一放开,各搞一套。”
“高校的财务乱一般是乱在院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可以兼职,可以开公司,同时科研自主权扩大了,这里谁是谁非,都在边缘上。联合搞开发的比较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国有、集体、私营还是个人分得不是很清楚,有变相侵占国有资产的现象。”
另一位审计工作人员评论说,“高校众多的二级单位、校办企业也使财务管理更加混乱。就现在来看,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袁连生指出,“中国的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小学,财务权力比国外的学校要大许多,自由度也大许多。高校有财务决策权,却不承担后果。”
袁连生曾经给数家上市公司做过审计。他告诉记者,“一些高校的信息公开程度甚至比企业还差,暗箱操作现象普遍,害了不少校长。”
在《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几位教育学者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高校财务状况不公开,研究教育的学者都无法获得研究数据。”
教育部下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程方平表示,“校务公开,常常等于没有,而且很多学校虽然是一级法人,好多二级学院都有收人,而这些收入怎么公开,是否需要公开?”
警惕高校财务失控
还在1999年,高校审计就曾使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进一步强化管理、坚决制止“小金库”有关意见的通知》,文件指出,审计署的工作“暴露出部分高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严、内部审计不利、票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003年,江苏省审计厅会同12个省辖市审计机关对46所省属高校2001年度收费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查出违规资金达2.63亿元。
审计出的问题主要反映在:高校的收支不实问题比较普遍;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违规收费现象严重。
通过对19所高校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表明,应计未计收入1.41亿元,虚列支出3503.86万元。在调查的46所高校中,有37所高校将收费列入挂账,列收列支9955万元、转作“账外账”或“小金库”5096.02万元。
南京某学院将2880万元存人华诚财务公司、华阳金融租赁公司等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绝大部分已于1999年到期,但至今未能收回本息。目前这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均已停业清算,2880万元的巨额存款能否收回很难预料。
2004年6月,审计署对清华大学进行了市计,审计中发现该校在经济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
教育学博士陈上仁认为,高等院校经费支出的结构从财力上反映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消耗,并同时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
“另一方而,某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管理制度的漏洞,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校办产业及后勤,乃至学生入学等方面大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他说。
大规模举债与金融风险
“大学经费的不足,导致公立高校贷款的情况十分普遍。目前巾国还没有公布这方面的数据。”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邬大光博士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我收集了部分省、市和高校贷款的数据,发现有的高校竟然能够贷到10多个亿甚至20个亿出来。”他估计全国的数字“相当惊人”。
袁连生透露,“北京师范大学政府拨款4个亿,但实际运营需要8个亿。现在仍挂着北师大牌子的珠海分校(现在已经成了独立学院),借了7个亿用于基建投入。”
从1999年开始,银行与高校的合作开始成为一种风潮。“开发和建设大学城所需的资金额绝非一个小数目,都是上亿、几十亿,甚至百亿。”程方平研究员介绍说,“如廊坊东方大学城投资达50亿,宁波市高教园区投资32亿,南京市江宁大学城远期投资40多亿,仙林大学城投入50亿,广州大学城投资高达120亿元。这些资金主要是靠银行贷款。”
袁连生举了个例子,清华大学借贷10个亿盖了学生公寓,公寓的收费还不够还借款利息的,更别提本金了,因为中国学生公寓收费有标准,一年不能超过1500元。
邬大光对高校大规模举债表示担心,公办高校贷款不断增加是否蕴含着潜在的财务危机?是否存在金融风险?
据邬大光介绍,东南沿海有一所高校,伴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由于贷款额度太高,已没有还贷能力,在地方政府的调解下,以“置换”的方式,转到另外一所大学门下,改换了门庭。
据记者了解,银行贷款往往主要用在扩大高校基建规模上。据统计,截至2003年12月,全国已建和在建大学城有54个,其资金来源绝大多数都是银行贷款,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招商银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内地的大学城项目已经被排在“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成为又一个高风险贷款项目。
为进一步规范直属高校银行贷款行为,控制贷款规模,防范财务风险,教育部决定从2005年起,建立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并在直属高校建立资金监控系统。
大学收费不能再涨了
“教育成本越高,举债越高,相当一部分就会转换到收费上,导致高收费和乱收费。”教育专家杨东平评论说。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的大学学费比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只增长2.3倍。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连续数年,多项关于城乡居民储蓄的调查中,子女教育费用均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与住房,这并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统计表明,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北京,有64%的家庭认为高校学费太高;33%认为一家供养一个大学生很困难,37%认为勉强供得起,只有30%的家庭认为毫无困难。北京的人均收入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国家发改委2004年上半年价格举报的六大热点中,教育乱收费居首位。据教育部的调查,2004年,已查处教育违规收费4.75亿元。
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不断发文制止学费上涨,并下达了“必杀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首先是要有效治理教育乱收费。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蔡克勇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大学收费不能再增加了,否则影响社会的稳定。”
探求破解难题之途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看来,“政府和社会应该创造条件,逐步把学校的负担减轻。进程可以是渐进的,但原则是不该学校负起的责任要逐步地不再由学校承担。”
纪宝成在去年举办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时下一些学校乱收费还屡禁不止,和教育经费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达到4%。但其后的10多年里,这个4%的目标从来没有达到过,1996年一度还跌到了2.44%。
所幸的是,情况正在改观。据教育部部长周济透露,目前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从5年前的2.45%增加到3.41%,中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目标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上述比例达到4%。
中国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而且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民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是现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这种现状的解决需要一定时间,而公众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教育部的思路是,目前,中国教育工作将把有限的资金向农村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倾斜;同时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力求解决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4
1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1.1 在高校财务管理适用模式方面
美国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公立大学一般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学校的经费来源、支出控制权、预算管理等都集中在校级, 而院系向学校申请经费, 校级向州政府申请财政拨款。而占美国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私立高校一般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多,下级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由院系决定经费支出,汇报校级,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各个学院上缴小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从而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的服务意识。英国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编制好的经费预算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对预算经费和课题经费适当放权。院系除了上缴一部分资金给校行政用于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剩余的经费全权由院系部门负责人管理,这种方式给予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纠正。各院系年终上交工作总结报告,财务部门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
1.2 在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方面
美国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而资金运作一般是通过基金会来操作。基金会由高校自己管理,聘请专业的资深人员对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定期将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接受监督和检查。名校通过基金会运作,在投资收益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英国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为高等教育拨款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拨款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和学科设置决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价格段,设定不同的费用权重比例, 是根据科研质量作为拨款的参考标准,每5年对学校和学科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的评估情况,给学校科研拨款。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科研资金,是根据科研质量进行的。这种拨款方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
英国高校会计核算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 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对外进行信息披露,便于接受社会监督。英国高校在各个学院设立专职的会计辅助人员,协助各个老师报账。财务处对会计核算程序、报账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报账人员只需将票据交给学校会计后,便可等待款项汇入,方便教职工报账。这与国内高校报账难、排队时间长、财务人员态度差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运作风险,资产毁损风险,财务系统风险等。风险防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自身性质、管理模式、某些领导管理理念等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多数财务人员眼界受限、整体素质不能随形势发展同步提高,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因此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2.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岗位及业务控制,不能覆盖全校需要风险控制的业务和环节, 因此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大部分主管财务的院系领导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前高校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全面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尚未达成自上而下、引起足够重视的共识。
2.3 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
内部审计作为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 由于其行政上的隶属性质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行政领导及学校利益时,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后续培训非常欠缺。3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高校审计工作应监督学校内部控制执行的各个方面, 而大多数高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学校财务收支,大宗物资和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基建工程的监督和审计等涉及大额资金的经济活动时, 对其内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却不够重视。少数高校虽然设立财务内部稽核部门,没有发挥监督的作用,而且人员分工矛盾相互掣肘。
3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实行目标责任制 、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目前, 很多高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各类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但具体形成文件并实施操作的体制较缺乏。国内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根据高校内部各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部门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内院系二级部门年终上交的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其完成情况,并对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2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国外高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核算,收入与成本配比更能体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高校目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部分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将为实现会计核算高质量、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促进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 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国外高校的办学经费中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 社会捐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内高校。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一方面逐步加大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捐赠渠道,推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做到捐赠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建立定期向资金捐赠者反馈捐款运行情况,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探索一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的道路,加大二级学院权利与责任的匹配度,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强化专业人才对高校财产资源的管理。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无论是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加强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计划,借鉴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绩效预算方面可以做适当的尝试。
摘要:英、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财务管理适用模式、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各有千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浅析高校财务管理策略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 策略 高校
高校的财务管理指的是高校在进行一切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的过程中,由专门的财务部门对所产生的所有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提高其财务运行能力,促进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1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高校作为公共组织形式,其管理体制大部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我国已经逐步对高校进行改革和改制,财务管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高校的内控机制仍然是非常薄弱的环节,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的领导者对于高校的经济效益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形成强效的财务监督机制,使得其内控机制难以实现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效果。此外,在财务管理相关部门,也没有认识到财务内控监督机制的重要性,这也制约了财务内控监督的功能的发挥。
1.2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欠缺 长期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工作进行的都比较缓慢,这对于高校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是极为不利的。本文认为,高校信息化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各部门的相关信息相互独立,未能真正实现信息的相互贯通,这不仅对本单位的信息整理工作不利,而且也对财务部门的信息处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对信息化的整体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就目前而言,ERP建设已经成为财务工作的主要形式,对于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中,并没有形成全面的ERP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不同步,影响了高校财务信息集约化的整体推进速度。
1.3 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进行提高,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进行重视,引进高科技人才。但是,高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的情况,这样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制约。
2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2.1 强化高校管理人员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顺畅进行的保证,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将增大财务管理工作发生高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应承担营造良好控制环境的责任。控制环境的营造包括诚信的原则和道德价值观以及高校的管理哲学等,另外,高校应树立全面内控的意识,保证全校人员都能参与到财务监督工作中来,这也就是说,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中,应该保证财务信息公开和公示,提高全体人员对财务管理的监督,进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开展。
2.2 建立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作为其经济活动的核心环节,对于高校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品质和形象。高校全面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财务管理制度層面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高校财务管理在全校各个部门的渗透。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层面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建立高校财务管理畅通机制,其首要任务是完善财务管理中出纳、会计、网上支付等相关工作的流程,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②明确财务责任,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建立以校长、各级院长和各级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体系,将财务工作中的责任明确到人,并加强互相监督,杜绝互相扯皮的现象出现;③加强高校财务监督,财务管理不仅要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还要确立以审计部门为主轴,纪检、稽核等部门协作的监督部门,加强对财务危机、财务漏洞和财务风险的监督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而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将财务管理工作渗透进全校的各项工作中去,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而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3 利用ERP系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高校的财务管理是以财会数据为管理依据的,管理分析工作也是围绕财会数据展开,并以此为依据展开预测。ERP 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部分已经包含了财务的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等环节,并且对事后的财务信息反馈、汇总、处理等工作也可以顺利完成。因此,要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ERP系统对财务管理的流程进行规范操作,这样可以加快财务管理的工作速度,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ERP 系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财会平台,联系着全球的高校分支,促进了高校的经营活动的全球化转型;同时,也支持着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
2.4 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技能培养 为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十分必要。在高校的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财务培训课程等活动,在培训中要通过专业会计人员的讲解,结合高校中财务管理的经验,通过工作会议或课堂讲授的形式为员工培训。通过培训使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创新思维,有效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从主观意识上促进业务人员积极工作,为有效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杜俊萍.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4(26).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略谈 篇6
1. 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风险
1.1流动资金管理风险
高校的流动资金是日常经营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资金,也是财务管理中的重点,同样,也是最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一部分。高校流动资金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盈利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流动资金的投资方向以及回报率的计算必须以往期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因素很多,流动资金的应用方向以及盈利可能性都受到影响,管理风险因此存在。
1.2财务网络安全风险
高校的业务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财务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如网上银行的普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网上预约报账、POS刷卡报账等使高校财务管理日渐成为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是财务网络的最大优点, 但财务信息的保密性与公开性相矛盾成了财务网络中的一大隐患。
1.3财务预算风险
财务预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财务活动,因此,财务预算应该能够显示高校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高校未来的财务规划提供建议。但是我国一些高校的财务预算不能为财务规划提供准确的意见,反而会使高校财政陷入危机。例如,财务预算不能预测高校在金融领域投资的风险,也不能准确计算金融类型的投资盈利额度,正是由于这种盈利额度的错误估计,导致了其他教育投资的资金紧张。
2. 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风险管理方法有限
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活动开展的时间并不长,由于以往高校并不需要自主盈利,国家教育部门的财务预算给高校提供了财务管理的大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是固定的、高校流动资金应用的方向也是固定的,风险管理方法也根据这一财政政策实施。这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非常有限,从预算入手估计风险但不考虑预算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但并不考虑经费应用的细节,并且不把学校固有资源应用纳入达到科研经费当中进行统一管理,这些都导致了财务风险。
2.2网络安全重视不足
财务保密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弱项,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网络安全不够重视,虽然校园局域网能够设立一道屏障,但是互联网本身的传播特征决定了一旦进入网路,高校财务部门的信息就会受到威胁,单纯依靠校园网进行防御是不够的。
2.3财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
财务风险管理有效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财务工作人员能够主动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并提出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高校财务工作人员整体上缺乏工作的主动性,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保证工作结果符合岗位要求,不在意创新,不主动提升工作技能,使得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始终停滞不前。
3.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3.1创新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
根据高校财务工作的新发展,不拘泥于刻板的财政管理策略,寻求创新,是实施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根据高校建设的主要方向,根据财务档案和资料分析高校近年来重大的财务决策以及流动资金的应用状态,结合市场经济形势,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对本校财务进行细节性的分析,从细节入手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效规避高校的流动资金应用风险。
3.2引进网络安全防御技术
建立健全财务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多级备份机制、实施全面的技术控制、财务人员运行安全策略等,形成高校财务网络安全系统,将有利于控制高校财务内部运营风险,促进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由于网络自身的安全问题造成的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部门应采取主动防御的对策,除了加强网络防火墙管理、对档案数据库的访问设置口令、及时更新病毒库之外,还应该针对网络通讯本身采取相关的防御措施。例如,将财务信息流通限制在高校局域网之内,限制外网访问,以此降低病毒的网络传播风险;在学校局域网内部设置专属于财务部门的活动IP,禁止其他IP占用和访问网络,以此对非法访问进行防御。
3.3采用多种方式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激励
财务部门是高校中最为辛苦的部门之一,每逢年底都是高校财务管理人员最为忙碌的时刻,他们占用休息时间去工作,若不采用科学的考评机制,只是采用固定工资的方法,很难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可考虑采用自评、互评、上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针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奖励,进而提高财务监管人员的积极性。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问题最终将落为高校自身的监管问题,只要高校自身监管有效,国家就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财力进行财务风险的监管。若高校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使得他们自觉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监管,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关系着高校财务活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创新风险管理的策略、重视网络安全管理并且调动财务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摘要:本文对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常见风险进行说明,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希望本文能够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辛荷.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博弈分析[J].会计之友,2013(07):120-121.
[2]孙思远.浅谈管理会计职能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5):119-120.
[3]杜玉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10-111.
高校负债财务风险管理探讨 篇7
一、高校财务风险分析
(一) 筹资风险
1. 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
首先是学生收费的不确定性。目前, 高校的招生计划, 包括招生人数和收费标准主要是由高校主管部门统筹计划。但可以预见, 将来高校的招生人数应由高校教学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以及教育投资的市场需求决定, 高校的收费标准将由高校的整体实力和学生投资该学校未来的回报率决定。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及我国高校的扩招, 上大学是一种荣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大学文凭越来越没有就业可信力和市场号召力, 上不上这个昂贵的大学已成为学生工作生涯中的第一笔重要交易。其次是政府拨款方式的改变。过去, 政府对高校多年来一直实行基数加增长的拨款方式。无论高校办学实力的强弱、教学质量的高低, 其每年的经费都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增长。但近年来, 政府对高校的拨款方式有了一些变化。例如, 从2004年起, 为了鼓励扩招, 广东省政府将基数加增长的拨款方式改为以在校学生数为基准的学生综合定额加少量专项资金的拨款方式, 在这一拨款方式下, 高校每年的教学经费拨款与在校学生人数成正相关关系。但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这一注重办学规模拨款方式仅是一种过渡的方式, 未来仍将被绩效拨款方式所取代。绩效拨款方式既考虑了办学规模, 又注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具体到某所高校来说, 其未来获得的教育经费拨款数额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 偿债能力的不可预期性。
当前, 扩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 特别是在教育强国 (省) 和做大做强的大背景下, 政府通过改变拨款方式和贷款贴息等经济手段引导和鼓励高校积极扩招。目前, 比较保守的高校资产负债率已达25%, 比较激进的高校已经达到甚至超过50%, 如此高的资产负债率已表明高校偿债能力的丧失。例如, 一所在校生为1万人, 总资产为7亿元的普通本科院校, 若资产负债率达50%, 则负债总额为3.5亿元。按目前的利率水平计算, 一年的利息支出约两千多万元。而该校一年的学生收费约5000万元 (1万人*5000元/生、年) , 若年学生收费总额扣除年利息支出的余额两千多万元全部用于偿还借款本金, 则需要近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 在未来近十年时间里, 政府每年拨款6300万元 (1万人*6300元/生、年) 基本上是该高校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 在当前教育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高校的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
(二) 投资风险
1. 项目投资失败。
在投资进行之前, 高校需要对投资计划作全面的市场调研,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却往往存在着盲目立项、快速上马等问题, 最终导致投资的失败。盲目拓展办学形式, 在扩招和负债的压力下, 出现了许多政企结合的大学、二级学院, 这种办学形态是大学发展进程中的焦急状态, 在这种焦急的背景下, 容易出现各种过激行为, 如生源质量低、教学设施差、师资力量差、教学质量差, 而收费却数倍于普通高校的正常收费。其结果自然是国家教育发展政策不允许, 高校自身发展的品牌与市场需求不允许, 投资自然失败。
2. 资金投向不合理。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并非学校之大, 而是有知名的学者, 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前, 高校投资取向往往注重的是学校的硬件设施, 而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生活福利水平常常重视不够, 投资不够, 留不住高水平的教师, 这种不合理的投资取向, 势必影响投资的效益性。
二、高校财务危机的后果
(一) 高校财务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
当前高校的银行借款基本上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 负债绝大部分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直接提升了银行的金融风险。而政府部门出于促进经济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维护社会的稳定, 银行风险最终要靠财政来弥补, 国家财政成为高校财务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二) 造成投资闲置浪费
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 拼命扩大高校规模, 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工程, “211计划”、“985计划”、“2加7方案”、“2加8方案”, 各大学拼命自我升级, 大专转学院, 学院转大学, 其结果是高校投资规模的急剧膨胀。但由于市场规律与办学规律的制约, 尽管各政府部门对高校扩招予以关照与帮助, 但高校的投资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金紧张的问题, 造成基建投资难以按进度施工或基础设施使用率低, 这种情况和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结果所吻合“一阵风”上马、盲目建设“大学城”的后果是出现“新一轮资产投资——闲置——不良资产”的恶性循环。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负债的引入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但也隐藏着风险, 这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务必树立风险观念,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识别风险、估量风险和分析风险的基础上, 充分预见、有效地控制风险, 用最小的成本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为有效控制财务风险, 高校还应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要明确承担风险者的责、权、利, 建立合理的协调的行为激励与监督约束机制, 解决好高校的所有者、经营者和高校教职工等内部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处理好高校与政府、债权人等外部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
(二) 寻求好学校市场空间和定位, 正确确定办学规模
高校的投资规模, 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财务风险产生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固定资产的投资额越大, 经营杠杆的作用致使经营风险越大, 从而导致财务风险越高。因此, 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状况、高校的布局结构、高等教育的发展政策、中小学教育状况等市场环境, 准确预测教育市场的总需求并进行市场细分, 然后分析自身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 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办学规模。
(三) 适度融资与合理安排投资
在计划融资时, 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偿债能力确定举债的适度规模与最佳时间, 应克服高校是国家投资的, 到期不能偿还债务自然由国家承担的侥幸心理, 我国国有企业二十多年演变轨迹就是一个有力的警示。那么, 高校的负债总额应控制在一个什么水平才算稳健呢?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的经验, 笔者认为, 资产负债率应严格控制在30%以内, 若超过这一比例, 高校将面临着较高的财务风险。对于已取得的借款, 要合理安排投资的方向、顺序和程度, 要处理好基础设施投入与流动资金关系, 计划中要留足流动资金, 避免后续资金的不到位;要处理好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投入的关系, 在确保基础设施发展的同时, 要确保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要切实把采用一流的教学设备同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结合起来, 使之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四) 财务管理必须与教学管理相结合
会计工作只是对生产过程的反映和控制。对于高校来讲, 财务管理的作用体现在其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实现的手段, 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西方国家高校成功经验证明了这样一个产业链:有了钱是为了挖到更好的老师、买到更好的设备, 更好的老师和设备是为了培养更有生产力的学生, 更有生产力的学生也就成了一所大学找钱的关键。美国哈佛大学1992年基金规模为130亿美元, 2001年基金规模累积至182、59亿美元, 相对于我国高校捉襟见肘的资金来讲, 哈佛大学成功的关键受益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C范·霍恩.财务管理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2]厉以宁.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篇8
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决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 增强高校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作为贷款的主体, 要转变理财观念, 从自身的角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我们应摒弃过去那种办学经费完全依赖政府、财务工作重点就是把好用钱关的旧观念,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纠正和强化理财观念, 坚持科学、效益的理财观, 依法理财, 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随着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深入, 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讲求资金的时间价值, 认真评估各种风险, 并设法控制风险的发生, 以求合理增强学校财力。要把握好支出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关系, 使举债既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又不成为学校的沉重负担。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 认真制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做好每个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分清轻重缓急, 对贷款资金的投放时间、顺序、数量、效益进行科学地设计规划与分析, 以保证贷款建设项目地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二、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高校经费不足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除向国家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等多渠道筹资外, 我们还应积极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融资。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 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 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降低贷款成本, 减少财务风险。
1.合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
我们可以根据资金需求, 预计未来偿还能力来确定贷款额度, 以筹集高校在基本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各项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但在使用银行贷款求发展时, 我们必须慎重, 银行信贷资金的利息较高, 大量使用银行信贷资金, 有可能使高校背上沉重债务包袱, 直接削弱高校发展潜力。因此, 如果高校欲大量利用银行信贷资金, 则需要对未来几年学费收入进行预测, 对风险进行把握;
2.利用组合融资贷款
银行的融资产品很多, 高校可灵活运用银行融资产品, 选择一套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 达到合理调度资金、均衡负债, 以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例如,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 选择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票据业务和信托计划等等。流动资金贷款一般期限短, 资金成本低, 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短期贷款进行展期;项目贷款一般期限较长, 资金成本较高, 学校可根据项目建设的进度情况将贷款资金分步到位, 以争取最大限度降低资金成本;在购买设备和项目建设时, 可根据情况向对方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此外, 还可使用信托计划, 委托信托投资公司获取社会资金。由于学校的信誉度较高, 加上支付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 可以吸引部分公众和机构投资, 这将比项目贷款节约一大笔资金成本。
三、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 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目前,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非偿还性资金和偿还性资金。非偿还性资金指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等;偿还性资金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需要用非偿还性资金来偿还, 并要负担资金成本, 具有偿债风险的那部分资金, 如银行贷款等。虽然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在资金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都属于高校资金来源的组成部分, 我们有必要将银行贷款的管理也纳入到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中来。虽然目前高校财务制度不允许学校将“负债经营”和“赤字预算”的思想引入学校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之中。但是扩招以来, 在校学生大幅度增加, 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 各高校为扩大办学规模, 在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 与银行建立“银校合作”关系, 从银行获得贷款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问题, 已实实在在地产生了负债。这部分负债所引发的支出挂在应收及暂付款中, 虽然从高校的财务账面上来看, 遵循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 但实际上己出现了赤字, 只是该“赤字”隐藏在应收及暂付款中罢了。制度上的规定与实际上发生的结果是有差异的。预算的收支平衡不能保证决算的收支平衡, 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 收入绝对等于支出的情况是很罕见的, 若一味的强调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那么目前高校的预算是不能真正反映学校事业发展计划的, 从而使预算失去客观性、真实性和严肃性。将银行贷款纳入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增加透明度, 监督也就越有力—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银行贷款的监管。
四、引入市场机制, 推行集中采购制度
集中采购是指单位或机构为了满足开展自身公务活动的需要, 通过公开招标、公开竞争的方式, 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其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该项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集中采购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内部的延伸, 是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的有机结合, 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采购效率, 有利于强化财务支出管理与控制, 硬化预算约束, 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功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高校每年用于设备、仪器采购等公用性支出金额巨大, 以前, 商校都是实行分散采购, 各个院、系、部门需要什么东西, 随时都能从市场上买回来, 这种采购缺乏统一性和规划性, 通常会多花钱、所购产品质量不高、售后服务不好, 进而导致设备使用效率不高以致闲置浪费等问题, 给学校资产带来很大损失。节约资金、杜绝浪费、体现货币效益最大化是集中采购的一个主要特点, 高校实行集中采购后, 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起来, 把所有物品通过公开招标, 让供应商公平竞争, 高校可以货比三家, 用有限的经费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集中采购金额从商品单价、种类和数量开始编制预算, 一经批准, 就具有法律效力, 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追加或减少, 从而硬化了预算的约束。而且, 采购商品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 减少了资金流转的环节, 避免了各单位挤占、滥用资金, 加强了财务的监督力度。同时, 公共采购制度运作公开、透明, 便于减少公款采购过程中的“回扣”、贪污受贿现象, 减少腐败。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建设中所需的大量的原材料、劳动服务等, 使高校得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 节约了资金, 提高了支出效益。
五、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加强高校内审力度的有效途径, 是合理配备审计资源的有力举措, 它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预算审计、绩效审计等指明了方向, 也预示高校内审的未来走向。国际内部审计协会于1999年6月发布的内部审计新定义中, 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拓展为保证和咨询;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由帮助机构成员有效履行责任拓展为增值和改善机构的运营状况、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将内部审计的业务活动由以合理成本促进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拓展为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这一系列的转变突出了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及做出增值性的建议和措施方面的主导和核心作用.高校内部审计应顺应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 以风险为导向, 将高校内部审计转变为促使经营管理层有效履贵的动态管理控制机制, 致力于改善和整合高校各级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超越各职能部门的约束, 由点到面, 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内部审计。如, 为强化对高等院校的贷款经费的管理, 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一是对每年投资的项目、规模进行反复论证, 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做到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在贷前对高校用于基本建设的贷款投资项目, 进行认真审核, 认定其贷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确定贷款的额度;三是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监督, 使贷款的资金完全用到贷款建设的项目上。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贷款投资资金的正确使用, 才能避免国家财力的损失浪费, 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完好完整, 真正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内部审计, 通过向高校管理层提供风险监控评价及整合风险的意见和措施, 确保高校的资源被妥善运用,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目标做出增值性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周复, 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 、范文濯, 马陆亭主编《: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M], 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浅议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9
1高校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包括广义和狭义上的两种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财务风险是指各个主体各类风险的货币化体现;从狭义上来说,财务风险是指各主体在各项经济活动的运作中由于筹措资金、经营以及投资所产生的风险。高校从其性质上来说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从其所面临的风险性质上来说,更符合我们狭义上对财务风险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所谓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其运营活动中因资金运动所面临的财务上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客观性。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及高校经营收入短缺的情况下,举债办学成为高校发展的普遍现象。对于举债办学,一些高校领导认为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是不会存在财务风险的。但是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它广泛存在于高校的各类经济活动中,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消除它。
(2)可控制性。虽然高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主观认识的局限性, 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防、管理、控制的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政府、银行加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监管、高校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自律管理,就完全可以化解或者防范财务风险。
(3)难评价。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决定了高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也正因为如此,高校的偿债能力只能以支付能力来进行近似、粗略的评价,而不能根据其盈利能力来进行评价。
(4)不确定性。即高校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2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高校外部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 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
(1)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首先 ,部分高校财务管理者并不重视对风险的管理,加上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缺乏财务预警系统,不仅不能有效监测和防范风险的产生,还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的产生机会,而且在风险来临之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其次,高校扩招所带来盲目扩建、配置、引进教学设施、师资,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划,导致设施的重复建设、长期闲置以及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据统计,目前高校贷款总额已经达到2 500亿元。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如此大规模建设、投资所形成的债务负担,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程度。最后,高校不合理的投资所导致的资产流失,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2)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首先 ,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 高校是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并拥有独立财产权的事业法人,这显然会给高校在筹措资金上、投资方式上带来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财务风险的产生。其次,高校生源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校经费的来源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费收入,这就使得高校资金供给更加依赖生源市场。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和家长大部分都会选择少数211、985院校,这就对大部分院校的资金来源产生冲击,进一步扩大了财务风险。
3如何加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管理
结合高校财务风险的种类以及形成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参与方:政府、高校和银行三方提出防范和管理措施。
(1)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监管。事实上 ,高校财务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是政府。因此,相关政府部门有义务加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监管,有效规范高校各项资金活动的运作。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确保高校资金链的平稳运转。其次,政府对目前高校可能产生或者已经产生的财务风险加以指导和监管, 引导高校合理招生,在教学评估中实施一些更加合理的标准,降低高校为了教学评估合格而引发的盲目扩建、配置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高校应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一方面,高校必须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改变传统的筹措资金的方式。政府拨款是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收入要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其次高校应多参与科学研究,把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学研究优势转变为资金优势, 进一步扩展筹资渠道。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包括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制,正确反映高校的负债情况和最大风险承受能力,把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再一方面,高校应强化风险意识,意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中,为了有效防范风险,高校领导者必须在运营活动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事情的轻重缓急、风险承受能力做出科学的决策。
(3)银行应当加强风险控制。银行是高校贷款的主体 ,是贷款风险的直接承受者, 高校财务风险的加大就很有可能对银行自身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银行作为直接债权人,在借贷管理中,必须坚持审慎原则;在贷后管理中,应当加强对高校贷款使用用途和流向的监督。一方面有利于银行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与此同时也有利于间接防范、控制和管理高校的财务风险,并降低银行自身的坏账风险。
新形势下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高等院校各方面的自主权也更大,同样的,高校的财务自主权也随之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财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需求,假如仍然按照传统的制度对高校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就会面临着更加强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又必须加强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出新的策略来防范高校财务风险。
一、当前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相关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通过对多所高校财务状况的实际调查,我们可知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财务风险意识非常薄弱,这对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1)部分高校财务人员在思想上仍然严重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这使得他们未能充分认识和了解当前高校财务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导致其在进行财管理工作开展决策时容易出现失误。(2)高校领导层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财务风险对于高等院校正常经营的严重性,这样就非常容易导致某些财务人员随意挪用公款,损害了高校的利益。
2.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不足
一般来讲,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可以从源头上降低财务风险。然而,从当前我国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来看,该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1)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通常都会存在指标不严格、透明度缺失以及编制不完善的情况;(2)财务审核过程中通常会存在“重支出而轻审核”的现象;(3)财务执行过程中也常常出现不按预算指标以及制度执行的情况,而且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同时还会学校其他层面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国家资金扶持力度和信贷管理水平不足
当前,在我国高校快速扩张的同时,高校的发展需要的资金和资源也不断增多,而财政资金中教育经费的增福和其他种类的资金相比还比较小,再加上高校和相关部门对经费管理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另外,中央财政资金的不足导致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就不得不向金融机构贷款或者融资,这些资金的确解决了高校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同时由于监管和控制的不足导致高校承受了巨大的财务压力,增加了财务风险,这对于高校的未来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1.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原则开展
风险管理工作的原则是提升我国高校对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同时还是高校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必要基础,这主要有如下体现:(1)遵循风险预防和处理有效结合的原则。该原则要求的是高校在开展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拥有良好的风险预防意识,而且还要在风险发生之前充分结合自身的情况寻找出最佳的应对和解决方式,比如采用转移、回避等方式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等。(2)遵循高校长期和短期利益有效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指的是高校在开展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将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不但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照顾到将来的发展。
2.增强预算以及内控力度
科学的预算以及完善的内控制度是解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又一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提升对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资金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与防范。加强内控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同时还可以确保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降低其盲目性。
3.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想要解决当前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更好地开展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构建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提升高校资金筹措的能力以及偿债能力,降低其财务风险。另外,我国高校的资金对财政自己难度依赖性很强,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育资金的监管力度和扶持力度,尽可能的用财政教育资金来开展高校的建设;加大对高校贷款与融资的监管,避免高校盲目贷款承受的额外压力;银行以及金融机构在对高校进行授信时也要进行严格审查,降低双方的金融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形势下,我国高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更加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努力寻找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漏洞,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降低财务风险,从而最大程度的保障我国高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宇锋,李慧,王平. 浅议高校财务风险评价与预警[J]. 商业会计. 2016(17).
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篇11
1999年扩招以来, 通过各方不懈努力, 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十多年间, 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高等院校 (以下简称高校) 在校生人数从1998年的786万增加到2012年的3 325万, 毛入学率从9.8%增长到30%, 2012年高校的年毕业生人数是1999年的6倍多, 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另外, 中国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使高校成为法人实体, 办学的自主地位和自主权限得到了确认, 并且在基建资金的筹集、核算与管理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能力。但在招生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 高校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莫过于财务风险的频发, 由于国家投入总量不足的影响, 势必会产生债务、投资、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财务风险, 导致部分高校陷入财务窘境。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各种财务活动中, 由于内外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导致财务活动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使高校财务蒙受损失, 到期债务无力清偿, 学校缺乏正常运转所需资金, 以至危及其发展甚至生存的可能性。研究高校财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不仅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还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规章制度提供参考。
1. 客观评价高校财务状况。
利用财务数据的直观性和数据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 确定几项重要财务指标来反映高校财务状况, 把握高校债务风险的现状。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指标数据, 准确做出判断, 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财务状况的良性发展。
2. 为教育部门提供宏观管理的依据。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机关职能的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学校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主管部门的管理从具体管理向宏观指导管理转变。建立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为主管部门及时掌握各高校的财务信息, 了解各高校财务状况, 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3. 为加强高校自身财务管理提供依据。
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对高校经济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所提供的数据, 有利于高校改善财务管理, 高校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促进高校财务状况保持良好的状态, 保证高校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 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巨大。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 高校入学的门槛降低了, 让越来越多的人步入了大学的校门, 但却给高校办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校规模的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导致高校所需的资金规模是巨大的。在国家对高校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负债筹资成为高校解决资金短缺的首要选择, 高校的负债规模急剧扩大。2007年9月12日,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指出, 在中国大学开展基本建设、形成5 000亿元资产的过程中, 国家财政投入500亿元, 形成债务2 000多亿元, 还有2 000多亿元是通过各方支持来解决的。
2. 国家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国际上较快的发展, 然而, 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 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中规定要加大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 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012年达到4%。这已经是中国政府第三次明确提出4%的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际统计数据显示, 国外中等收入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一般为4.35%, 高收入国家为5.46%, 平均水平为4.59%。所以, 中国财政投入总量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任重道远。
3. 高校自身“造血”功能不强。
虽然目前高校的收入来源渠道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但学费收入和财政拨款始终是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学费收入又取决于高校是否有稳定的生源, 由于高考的适龄人口减少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均影响生源的大量流失。其他来源收入比较少, 大约占总收入10%左右。因此, 没有形成多渠道资金来源, 阻碍高校自身造血功能。
4. 高校投筹资决策的失误。
在投资方面, 高校自身可能会由于对外部经济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而导致其管理的相对滞后, 或者未能制定出某些新业务的恰当处理程序而最终导致对外投资风险的产生。如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违规炒股给学校造成3 750万元的损失, 就是典型的高校对外投资风险。在筹资方面, 高校在自身资金来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向银行借款大规模地筹集短缺资金就成为许多高校的共同选择。许多高校的贷款数额远远超出了其偿债能力, 根本无法按时还本付息。
四、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 盘活高校闲置资产, 开发校园市场资源。
部分高校特别是通过合并组建的高校往往都有部分资产属于分别配置的, 校校合并以后部分资产处于闲置状态,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产或资源。对闲置资产或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科学的规划和研究, 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批。如对于闲置的土地、校舍等可以通过置换、有偿转让、合作开发、出租出借等方式实现增收的目的。校园的学生消费市场也是一种宝贵资源, 也可以通过开发转让或合作经营等方式实现学校增收的目的, 缓解高校的财务风险压力。
2. 科学编制部门预算, 加强预算控制和管理。
高校预算是整个学校财务工作的核心, 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 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健康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预算支出的编制应贯彻勤俭节约、确保重点的原则。高校财务部门要强化预算的安排, 增加支出的透明度, 注重开源与节流并重。所有的支出项目都应做到有凭有据, 在保证正常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下, 合法规范、合理收支。预算在执行过程中, 一定要对经费开支大户进行重点跟踪管理, 发挥预算的调控作用。
3. 开拓非财政性投入渠道, 增强高校自身“造血”功能。
在国家财政性拨款是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的前提下, 能否开拓非财政性投入渠道, 关键在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来看, 中国高校引入社会资金和捐赠, 以及社会服务等融资渠道还有巨大的潜力。教育捐赠是国外名校重要的收入来源, 耶鲁大学至2007年所获捐赠市值高达152亿美元, 哈佛大学至2007年所获捐赠市值高达349亿美元。中国虽然已经颁布了捐赠法, 但在税收优惠和补偿上并没有具体规定。
4.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立体监督机制。
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 充分发挥内审、外审, 以及群众的监督作用, 对财务收支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控制学校内部的一切经济业务, 使之都能严格按照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 以保证学校重点工作的完成。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避免或减少会计上发生错误和舞弊, 即便发生了错误和舞弊也能通过监管制度发现, 及时整改和调整。
参考文献
[1]葛洪朋, 杨公遂.新形势下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与金融, 2012, (6) .
[2]马丽蓉, 仲云珍.浅析当前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 .
[3]周济.教育部长回应2 000亿高校债务解决办法[N].中国青年报, 2007-09-13.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财务管理论文12-02
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探讨论文06-18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05-12
农业高校财务公开论文08-17
我国优化高校财务论文12-02
高校财务负债风险06-03
高校财务工作管理07-26
高校财务水平管理08-08
高校财务分级管理12-05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