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精选12篇)
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论是在经济发展上还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区高校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可以说,高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如火如荼的局面。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为高校教育的发展贡献了特殊的力量,这项工作以它自身特殊的工作性质和魅力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今,为了帮助和促进并有利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中不论是在财务管理制度上、管理方法上都存在缺陷; 与此同时,很多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管理素质参差不齐等,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因素,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一直受到制约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一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者,笔者深知: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对高校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其此项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管理的未来发展,同时也更影响着科教事业的发展。为此,在日常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要重视、认清阻碍并制约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和谐健康开展的因素问题。另外,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开展,在学生的大量扩招中,高校获得的资金来源很多,做好财务管理极为重要。那么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问题找出完善的解决策略,这才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事情。因此,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对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出了一条完善的解决出路,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探讨研究。
1 制约并阻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问题
1. 1 高校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力度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改革,随着高校改革步伐的加快发展和不断深入,很多经济活动都让高校财务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风险。改革对于高校来讲有利于促进管理和发展,但由于国家是高校的投资者,国家不需要分享高校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高校来讲是自己行使法人权利,所以在管理中缺少对财务管理的控制力度。最终导致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具体体现在: 高校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算损益等。由于高校对财务管理控制的不够,导致部分经济活动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所以财务管理制度很难完善落实。从而削弱了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功能。另外,由于高校对财务管理控制不深入,也导致了财务监督体制不完善,一直以来,高校财务监督体制对其出现的问题缺少研究对策,久而久之,高校财务监督体制功能退化。总之,高校对财务管理的控制仍存在浅显层面,进而出现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监督体制不完善,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一直影响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 2 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管理素质参差不齐
人员业务素质的好坏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来讲极为重要。可以说,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对于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来讲至关重要。如果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可想而知,财务管理工作一定会陷入一片混乱状态。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中,有的人员业务素质还很低,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采用着陈旧的管理方法,这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讲,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更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很多财务人员缺少对财务管理对高校发展的意义的认识,导致在工作中,缺少责任心、工作不积极等现象。另外,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就会缺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会聘用一些新的人员,而这些聘用的人员中,有的缺少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他们有的只是渊博的财务管理知识; 聘用的人员中还有的人员学的不是这门专业,所以在工作中觉得财务管理工作只要做好计算和核对高校的日常收入与支出即可。可见这些现象都反映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完善,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和谐开展。
2 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展开的建议
2. 1 强化高校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
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定额标准,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水电费、通信费等单项或综合定额,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设立事后监督制度,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核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2. 2 加强财务队伍的建设
配备具有相应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财会人员,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管理与监督中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加大改革的力度,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促使高校综合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高教事业,促进高教事业的发展。
2. 3 建立日常预算收支的经济责任制,实行内部分级独立核算
建立日常预算收支经济责任制,是指学校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制订部门的日常收支经济预算计划,同时将理财权下放给各部门。学校的部门预算一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就应成为全校经济工作的 “指挥棒”,各部门必须将管理层次的要求,如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哪个层次上出现问题,其上一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追究相应层次有关人员的责任。实行内部分级独立核算,能独立对每个部门的收支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独立反映。有利于学校了解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可以全面反映高职院校的经营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3 结论
高校财务管理对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高校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控制,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还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队伍建设等,只有这样财务管理工作才会继续展开下去,才会发挥对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文章只是对高校财务管理研究做了几点论述,首先对制约并阻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也给出了几点有利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每一位高校财务管理者,都要重视此项工作,齐心协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做细,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金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03(1).
[2]胡学忠.高校财务管理具体环境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江苏高教,2011(6).
[3]戴新明.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1).
[4]马东亮.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9(3).
[5]谢鑫.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
[6]侯文俊.高校财务管理之我见[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4).
[7]沈维公.浅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1).
[8]邹冬生,郭金美.独立学院办学成本核算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4).
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篇2
作为中国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强化其道德素质、培育其人文素质的同时,将其专业能力的拓展和深化落实到位,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就业率从数量到质量的总体改善,对满足企业人才战略的要求也意义重大。如何将高校专业发展水平与社会运行的总体趋势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高校进行专业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将学生打造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共同演进、共同发展的会人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现状分析
(一)教材特点不鲜明,没有和社会发展同步各校使用的财务管理专业教材主要通过两种途
径,其一为直接引进原版教材的翻译版本,其二使用国内著名高校编著的教材。两种途径从使用效果来说,各有利弊。从国外翻译的教材虽然从教材的实践性方面更加充实,例如国外财务管理专业教材更加注重从企业的案例提供指引,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但是国外的教材可能不太适应中国传统教学的特点,没有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讲解的更加透彻,学生因此缺乏对理论的自学能力和主动领悟能力。所以,在学习国外教材时,学生会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只能依样画葫芦,不能将所学的案例提升到理论高度,对教材的掌握较为肤浅。而国内的教材虽然从理论导入,注重对学生基本理论的培养和训练,但是常常出现理论和现实对接不足的倾向,没有给学生提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的平台,即没有将实践工作的指导蕴含于教材中。与此同时,两类教材都没有将学生的迫切要求和企业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编写其中或者做出相应的提示与启示。
(二)教学过程没有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没有将培养技能与证书考核有机结合 目前各校在组织日常教学时,树立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学生的考证及格率以及考证对学生未来就业的影响等。因此,在考证工作中,学生只是注重了对考证材料的学习,以及通过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将顺利过关作为考证的主要指导思想。所以,呈现出即使学生顺利通过各种技能考试,但是一遇到问题就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死板 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因为学生基础薄弱,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引导,但是将学生变成财务管理专业学习的主动者是当今教师在开展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手段需要加强的目标。当前,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学习中,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常常形成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按照老师的讲解做笔记的现象,学生没有在教学中形成独立的对课程和财务管理学科规律的总结,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创造能力,学习的效果较差。即便在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进行实习时,因为学习的不够透彻,对工作中基本问题的处理也没有把握。教学手段的上传下受,被动接受的局面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的单
一、固化成为当前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桎梏。
(四)缺乏真正的实训基地,学生难以进行有效的现场学习
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更需要通过现场训练达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 求。目前高校在实施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工作时,一方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因为企业自身机密的考虑,往往做表面文章未见实质内容。即使学生有机会到 相应的企业实习,甚至去合作的会计事务所实习,但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没有做出恰当的实习计划 和规划,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步骤的安排,所以学生实习不仅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而且未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达不到理论与实践对接的预期目标。
二、协同演化理论对财务管理教学创新的启示
起源于1964 年的协同理论将社会经济与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Norgaard等人认为社会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仅是协同,更重要的是一个演化过程。即社会发展应该通过知识、价值、组织以及技术等互相协调,共同演进。协同演化是一种双向反馈过程,即社会的进步既表现在企业为获取利润而要求更加具有创新和娴熟技能的人才,又要求人才的培养要严格遵循社会发展的趋势。重视在学科设置的目标、内容和效果与社会发展的相符甚至应当推进社会演进进程。协同演化理论还认为演化的过程是嵌套且跳跃的,因此,要求不同社会群体在渐进发展中遵循符合社会积极发展趋向的创新原则,在协同发展中尽量提升自身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创造创新的条件,为实现社会总体程度的演化积累提供良好的基础。按照协同演化理论的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当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社会适应性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具体为:其一教师应当经常深入企业了解社会对财务管理学科的真正需求,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从而为学生储备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其二按照协同演化理论的观点,教授学生的过程是将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过程,实现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协同演化。其三,因为协同演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随时按照学生的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地训练其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其四,协同演化理论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将教学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实施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得各个环节形成均衡发展态势。
三、基于协同演化理论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研究思路(一)协同演化理念导入
1.树立教学主客体平等化的观念传业授道解惑是传统习俗对教师职业的普遍认知。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都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独自讲授财务管理的诸多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知识,没有激发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学生大多只会按照教师的讲解去认识和掌握所学课程,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受到教师的影响,未能形成自身对学科的思考和驾驭,很难透彻地理解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精髓。应该将教学的地位平等化,通过学生与教师互动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财务管理学科的规律,获得社会的认同和需求。
2.教学流程的开放化教师在教学安排和课堂组织中应该树立开放式的思想,即学生按照教师的预先要求,根据所学内容查找学习的相应资料,采用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索和辩论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使他们逐步成为社会需要的具备理论知识和现代理念的专业人才,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演化过程有机地协同起来。(二)协同演化过程的构建
1.学生学习目标的主动性与教师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协同在教学伊始,教师先提出自身希望学生达到的目标事先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修订或者重新制定符合自身学习情况的目标和计划。然后教师审核后,在与学生达成统一意向后,学生和教师各保存一份目标责任书,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自身制定的学习目标。这种做法能有效地把教师预期目标和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信心,实现自主发展的目标。
2.学习体系的适应性和社会需求的符合性相协同 前已述及,无论是国外的教材还是国内教材,在学生学习和社会对接过程中都存在着不足。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投融资体系和资本运营过程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兼顾学生对课程领悟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使得学生在进入大学开始至学业结束,通过专业训练获得社会认可的,能够服务社会的财务管理技能,并随着时间的积累以及在学校养成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逐步提升,成长为一名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3.学习方法的渐进性和实践技能的积累性协同和演化发展 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学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技能性体现在其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发展指导和优化的作用,即资金的获取和资金的最优化 配置对企业资源的最大限度的使用等。但是从财务管理专业学习过程来看,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理论知识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结合成为财务管理是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革新财务管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从专业设置方面配合教学过程的实施成为财务管理知识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学习方法的革新体现在从学习思维到学习技巧的多元化和学习的总结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过程。财务管理专业因为其综合性的特点,在学习思维方面既要有抽象思维的过程,也应当考虑把诸如米勒模型、琢序理论、财务危机和财务预警理论如何转换为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解决方案和配套方法。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训练学生从理论初步识别至理论适时运用将显得非常重要。在学习技能方面要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素养的协同性。即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将案例发生和企业现实的问题处理联系起来,形成理论指导为先,案例样本为范,实际处理为准的财务管理学科的教学与实际工作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与实践技能的共同发展和演化的良性局面。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不足;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高校为了发展,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这是因为高校的发展同高校的财务状况是密切相相连的,只有对高校的财务进行有效的风险防控,才能使高校的财务趋于稳定,这样才能促进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对财务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很多领导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认识,他们愿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就业率方面,对财务状况往往缺乏重视,这就造成了高校面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低下,因此也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体制,使得高校在应对财务风险时显得非常脆弱。
(二)高校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长期以来,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全面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给很多人造成可乘之机,从而引发财务风险,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在很多的高校内部财务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造成了很多人无章可循,从而出现挪用公款的现象;第二,高校缺乏财务风险控制意识。随着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很多的高校盲目举债,利息加重,给高校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内部一些职工的思想意识不高,他们利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漏洞,挪用学校资金。第三,高校在业务控制活动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定。高校的内部控制包括业务活动,当前很多的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活动的认识不够,因此在内部控制方面也就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的进行。
(三)盲目扩建改建而引发的支付风险。由于当前很多高校施行了扩招政策,因此高校必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高校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前缺少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审查,造成了高校资本的浪费,也使高校面临着银行巨大的贷款支付风险。
(四)来自高校外部环境的风险。当前,随着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使得高校在投资方式和融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来自社会的投资方式影响了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二、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一)增强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此环境里的高校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应对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增强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应做好应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的准备,使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生存和发展。
(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要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为了避免出现公款私用的现象,高校要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以完善高校内部的控制制度,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机构,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政策,让高校内部工作人员能够做到规范自身言行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内部控制的环境更加良好,使内部控制的管理更加严格、权责更加明确、运行更加有效;第二,高校要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建立投资风险评估和筹资风险制度,减少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三,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业务控制活动。高校只有建立了业务控制活动才能防止风险的发生。高校还要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实物资产保全制度及规范收费行为等;第四,高校要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还要配合其他部门进行检查,以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及时的措施进行解决;第五,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质量的可信度。
(三)加强高校贷款的管理。针对高校由于盲目扩建带来的经济危机,高校要加强贷款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高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贷款数量,这样高校不仅能够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还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资金的偿还;其次,要合理利用贷款资金,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些措施鼓励高校进行贷款,但前提是高校要合理利用这些资金,要将贷款落实到个人,并合理分配贷款的用途,做到专款专用。对于一些挪用公款或是不合理使用贷款的人员高校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严重情况下还要追究使用人的刑事责任;最后,高校要建立监督机构对贷款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要根据贷款的使用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建议,为高校的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
(四)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要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设定高校财务风险阀值,对于超过风险阀值的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财务风险,提高高校的财务风险意识,完善高校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保证我国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叙.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09:146-147.
[2]张晓燕.基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会计师,2015,24:38-39.
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篇4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财务管理存在制度缺陷。
我国高校制度的突出缺陷是“所有者缺位”, 高等教育出资人主要是国家, 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 但国家并不要求偿还其提供的资产, 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 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对于高校而言, 国家对其投资, 但并不对其进行财务管理, 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 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 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高校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 不计算损益, 财务管理的弹性相当大, 在很大程度上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功能。
2、财务监督体制不完善。
由于学校经济活动相对不太复杂, 多年来经济活动的深层次监督缺乏力度, 有的甚至听任经济事项的自生自灭, 并且对市场经济引起人们思想的变化和影响校园经济秩序的复杂状况又缺乏研究对策, 加之一般高校都没有内部审计部门, 许多高校财务监督的职能正逐渐萎缩退化。在财务监督方法上, 有的仅限于对会计原始凭证的审核把关, 对各种专项投资等可行性的论证不充分就盲目上马, 有的高校对工程的施工过程缺乏必要的跟踪监督。
3、预算管理体制不健全。
部分高校预算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财政布置的部门预算与学校内部综合预算无论是编制时间还是编制范围都不一致。二是在对预算的执行上, 没有有效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 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地评价。
4、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 财务分析薄弱。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 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得到加强, 也加快了高校融入社会的进程, 同时, 财务风险不断加大, 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已越来越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了核算口径、提供了一些财务分析指标, 但分析指标的计算口径不恰当, 财务分析指标不健全、资料的不完整, 如财务分析指标没有包括事业发展速度、经济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5、资产管理观念淡薄, 资金管理效益较低。
由于高校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教育经费属无偿拨款, 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其成本进行核算, 从而使人们认为它是一种消费性资产, 只注重需求, 不注重效益: (1) 在资金使用上, 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简单按开支标准支出, 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 (2) 融资筹资意识较差。大部分高校, 只注重向财政要经费和向学生收费, 经费管理的短期考虑较多。而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 尝试多渠道筹资, 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往往被管理者所忽视。 (3) 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 只注重对现金的一般日常管理, 而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 资金的时间价值被忽视, 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
6、对科研经费和部门创收分成疏于管理, 改变专项经费用途。
目前对于科研经费和部门创收, 各学校核算方法不尽一致, 有的学校对到账资金全部作收入入账, 对部门应得的分成作支出列支后或挂记往来、或记入专用基金、或以部门存款的名义转存结算中心;有的学校只将学校应得分成记作收入, 对部门分成直接挂记往来或不在学校反映, 因此学校的决算报表不能反映这部分科研经费和部门创收款收支全貌。
二、高校财务管理改革措施
1、建立和完善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加强财务分析能力。
现行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除了一些计算口径值得商榷之外, 可补充一些必要的分析指标如: (1) 反映高校内部各单位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指标。高校内部各单位的资源占用包括:各单位无偿占用学校的土地、房屋、设备资源;各单位耗费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公共条件费等。高校内部各单位的贡献包括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经济贡献主要指内部各单位争取经费创造收入的能力, 社会贡献包括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资源利用效率可用投入产出比率来表示, 公式为:投入产出比率= (经济贡献+社会贡献) /资源占用×100%。投入产出比率越高, 说明内部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越大。 (2) 从整体上反映高校资金使用情况的指标。具体地说, 通过反映报告期 (月、季、年) 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及现金流入流出比的指标, 使高校决策层从整体上 (不仅是教学、科研方面, 也包括基建、经营等全面的财务收支) 了解和掌握报告期累计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及现金流入流出比的指标 (这里的现金是指现金及其等价物) 。 (3) 反映办学社会效益的指标。办学社会效益主要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来反映。教学成果主要表现为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以及教学成果获奖数等, 可用教职工人才贡献率来表示;科研成果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获奖数、论文数和学术专著数等, 可用教职工知识贡献率来表示, 教职工人才贡献率是指每个教职工当年为社会培养毕业生的贡献能力。
2、强化高校内部管理,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
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和制度, 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定额标准, 如人员经费支出定额、公用经费支出定额、水电费、通讯费等单项或综合定额,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设立事后监督制度, 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基础上, 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核查, 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通过内部常规审计、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 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 建立以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 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健全落实高校经济责任制, 规范高校财务运行机制。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通知, 高校要健全财务工作经济责任制。高校经济工作责任制在统一领导下进行适当财权分配, 明确各权力主体的责任, 把权、责、利结合起来, 促进高校对资源的二次分配和管理;根据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把收入分配与努力创收相结合, 把经费使用与办事效益相结合, 把落实自主权与履行经济责任相结合, 增强责任感, 形成良好的财经工作运行机制。加大经济责任考核力度, 在坚持财务公开、发挥群众监督前提下, 充分利用审计和社会中介组织等专业技术力量, 加强对权力主体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奖优罚劣, 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促进学校经济工作良性循环。
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是完善购置制度, 对需购置的设备, 在校内无法调配的情况下, 从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科学性论证, 做出详细预算申请, 强
化购置环节的管理;二是加强会计核算, 学校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 进行价值管理和恰当的数量管理;三是建立完善合理配置学校资产制度, 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通过投资、出租、出借、调拨等方式, 盘活学校闲置资产;四是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 核对财务账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实物账是否相符, 确保固定资产账的账实相符;五是加强产权管理, 学校资产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固定资产产权登记、界定、变动等;六是建立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登记、使用、商品化和考核等管理制度, 及早纳入规范的管理轨道。
5、加强银行贷款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
为适应高校扩招的需要, 各高校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 向银行大量贷款, 形成高负债, 造成巨大的还款压力。高校应合理控制贷款额度: (1) 合理预测资金的需求量。高校负债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贷款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加快学校的发展, 而不是为了实现眼前利益, 牺牲长远利益。那种“前人借钱, 后人还债”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如果盲目上项目, 将给学校的未来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要恰当预测所需资金量, 制定长期的还贷计划, 避免出现现任领导创政绩, 后任领导来还债的局面。 (2) 科学确定最佳负债年限。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制定负债计划, 正确分析财务状况, 合理预计贷款的偿还能力, 将短期、中期、长期贷款有效地结合起来, 确定贷款期限的长短, 债务到期时间均匀分布, 尽量与现金流入周期同步, 避免在未来的某一年成为还款的高峰年, 避免资金的集中支出和闲置, 减轻财务负担。 (3) 合理确定负债的结构。从1999年开始, 国家安排国债资金用于帮助解决日益突出的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截止到2001年, 中央共安排高校扩招国债资金52.9亿元, 支持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最近两年日元贷款项目投资也逐渐向高校拓展。高校要利用这些有利形势, 降低高校负债风险, 使商业银行贷款、国债资金以及国外财团贷款有机结合起来, 扬长避短, 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筱萍, 薛耀文主编.高级财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高校管理干部考核机制研究 篇5
中文摘要
高等学校的管理干部是实施高校管理的主体,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能力决定了高校的管理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竞争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本文从高校干部考核有关的系统论和激励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对管理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分析,对目前高等院校干部队伍建设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些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管理干部必须具备政治、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同时要有学习、创新、决策、组织协调和表达能力。通过研究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高校管理干部考核的内容,针对当前高校管理干部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人们在干部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的一些研究和探索,提出干部考核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通过“经验定性——抽象定量——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程序对干部进行评价的思路。采用带信任度的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管理干部考核的指标要素和权重,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实例验证,提出了对干部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特别是完善考核反馈制度和考核结果失真分析和校正。对于干部考核反馈的原则、方式、方法及内容进行...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
[1] 周志刚,王致和.新时期高校管理干部培训浅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1996,(02).[2] 郑丽娟.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转变[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1,(01).[3] 骆家宽.高校青年管理干部工作状况调研[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03).[4] 敖冬元,王仪祥.关于完善我院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的几个问题[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 1998,(S1).[5] 岳庭耀.我国高校管理的隐性浪费现象[J]教育与经济 , 2001,(01).[6] 刘迎春.我国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 2000,(03).[7] 王瑛.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J]技术经济 , 2000,(04).[8] 王核成,许水龙.管理人员的综合测评方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 2001,(02).[9] 张应强,康翠萍,许建领,贾永堂.大学管理思想现代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 2001,(04).[10] 李天太.关于党政领导干部考核问题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 1999,(01).[11] 王成.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 , 2001,(05).[12] 郭惠容.激励理论综述[J]企业经济 , 2001,(06).[13] 肖鸣政,萧全英.品德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部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 2002,(06).[14] 梁翌,韦英思.建立干部考核反馈制度[J]组织人事学研究 , 2002,(01).[15] 刘学景,吉峰,宋爱芹,朱忠远,许记中.高校行管人员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01,(03).[16] 武忠远.西方激励理论的演变及其启示[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 1999,(03).[17] 郭木英,冯爱明,李丹青.双因素激励机制与科技管理[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 2000,(S1).[18] 洪江如,赵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模糊综合评判[J]运筹与管理 , 2001,(02).[19] 邵丽.关注高校管理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 2000,(10).[20] 吴云.西方激励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学习与探索 , 1996,(06)
共引文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6 条
[1] 高洁.激励机制的人本学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 , 2006.[2] 潘明华.扬州市特种车辆厂产供销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 2002.[3] 胥效文.航空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 2003.[4] 李红民.WTO条件下房地产业的期权激励[D]武汉理工大学 , 2003.[5] 袁军.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 2003.[6] 邵海荣.跨文化人才资源激励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 2004.[7] 李贵林.军队院校本科学员综合素质评估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2003.[8] 张茹.基于A医院员工需要的激励方案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 , 2006.[9] 陈志军.某纸业薪酬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 2006.[10] 许秀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激励方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 2003.>>更多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赵国强.基于代理人行为动机的授权决策研究[D]重庆大学 , 2003.[2] 李荐国.基层行政官员绩效考评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 , 2005.[3] 杨国民.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 2003.[4] 袁凌.中国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 , 2004.[5] 姜敢闯.现代企业激励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 , 2002.[6] 朱治龙.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与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 , 2004.[7] 谌新民.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 , 2004.[8] 王强.中国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004.[9] 刘苹.人力资本权变激励策略研究[D]四川大学 , 2004.[10] 王胜利.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 2005.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刘凤霞,汪波.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计量模型新探[J]工业工程 , 2005,(02).[2] 王德广,刘德富.关于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2,(02).[3] 贺亚兰,李志祥,张波.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实现大学管理理念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6,(12).[4] 蔡桂生.高等院校人事管理的现状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02).[5] 黄伟.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5,(06).[6] 朱建华,苏建新.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7] 王建平.高校扩招与质量保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8] 周琼英.高校扩招与办学条件浅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04).[9] 干薇,陈蔚.略论高校管理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2006,(02).[10] 李丽雪.关于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 2000,(03).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郭木英.高校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 , 1998,(01).[2] 郝春东,柏立华.论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J]教育管理 , 1997,(04).[3] 张显斌.稳定教师队伍的三大策略[J]中小学管理 , 1994,(03).[4] 李刚!510800,刘珍妮!510800.92例义工的生存质量及其个性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2000,(01).[5] 张传忠.当前教师流失的对策[J]中小学管理 , 1994,(04).[6] 乐瑜文,王栋.对不同职称护士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 1998,(04).读者推荐文章
共检索到 10 条读者推荐文章
[1] 杜学振.高校管理干部能力考核及其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 2003.[2] 董凤良.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激励机制[D].吉林大学 , 2004.[3] 温少华.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2005.[4] 徐红.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估工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 2005.[5] 崔自勤.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2.[6] 刘宏达.高校政工干部专业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3.[7] 王振海.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及其深化[D].华中师范大学 , 2004.[8] 杨爱华.新时期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 , 2004.[9] 杨维国.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 , 2004.[10] 庄创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4.相似文献
1] 贾文胜.高校管理干部考核机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 2004
[2] 胡雪鹰.高等学校治安保卫工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 2005
[3] 谢功臣.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 2000
[4] 唐蓉.论高等学校战略管理[D].武汉大学 , 2004
[5] 李英荣.高等学校内部冲突管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 2003
[6] 宋晓琳.高校营销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 1999
[7] 石正义.我国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 2003
[8] 赵经.新世纪高等学校政治稳定论[D].武汉大学 , 2004
[9] 郑雪艳.高等学校人才资源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 2003
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篇6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理念仍然陈旧 当前以“报账型”为主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严重滞后于高校改革,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当前财务管理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先进、科学的理财观念;盲目举债,忽略财务风险。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客观上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经济责任不落实,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忽视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和决策,缺乏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三)财务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但很多高校对于预算编制重视不够,财务部门对预算的重要性宣传不够,缺乏必要的细致论证及调研工作。主要表现在:对预算编制重视不够;预算调整缺乏制度约束;执行预算不够严肃,存在随意追加预算的情况。
(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落后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高校财务管理的空间不断拓展,高校财务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偏低,基本理论不够,业务不熟,工作能力不强,尤其是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较差。
三、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措施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具体表现在:
(1)树立全新的职能理念。高校财务管理应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从单纯“用财”转变为“聚财、生财、管财”,从服务型向决策管理型过渡;应逐步从“记账、算账”的“核算型会计”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与经营型会计”转变。当好学校领导的参谋,及时提出经济决策建议,充分发挥財务部门职能,为高校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务保障。
(2)树立先进、科学的理财理念。高校财务工作者应摒弃原来的只管家不理财的思想,不仅要生财有道,还要做到理财有方。一方面正确认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加以利用,利用金融工具理财,如采用网上银行汇兑加快应收账款时间,利用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弥补资金周转紧缺,开据银行汇票等推迟应付账款、延长付款期限等,创造性地开展科学、有效的理财活动;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现实及潜在资源,确立最适合本校发展的投资战略及投资结构,合理分配高校金融资产,让校内沉淀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增强其理财、聚财和生财的能力。
(3)树立财务风险理念。合理控制负债规模是风险防范的关键。全国各地都乐此不疲的扩大办学规模,各地大学城竞相上马,单独依靠大学自身已经无法得到解决,因此学校在考虑贷款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这是防范风险的基础。高校贷款规模除受学校基建规模影响外,还受诸如贷款成本、学校自身还贷能力及高等教育的行业特点等到因素的影响。要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认真制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在正确评估学校偿还贷款本息能力的基础上,科学确定贷款总量,合理设施贷款警界线,做好每个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清轻重缓急,对贷款资金的投放时间、投放顺序、投放数量进行科学设计,以保证贷款建设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制度创新 具体表现在:
(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高校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学校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如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高校财务收支制度;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引进权责发生制,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等;并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将财务监督与内部审计和民主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明确责任,划分责任范围。从高校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到全校各部门负责人,都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层层防范与落实;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奖罚分明。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高校的财务监督,必须实行监控制约严密的科学监督方法。一是内部监督。高校财务需由事后监督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全方位监督转变,形成一种多环节、全过程的财务监督管理格局,提高监督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二是外部监督。有效的外部监督至少要包括完善的财务制度、有效的监管体系、严厉的执行机构。外在财务制度是有效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基础,内部财务制度无法取代外在财务约束。鉴于高校的特殊性,建立与政府、社会之间互动的监督机制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说非常重要。高校要建立有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的机制,从而使高校的自律与政府、社会的监督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为高校的发展与公信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注重财务分析,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财务分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事业计划、财务报表、统计数据等会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比较、分析、加工和反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优化、强化管理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服务。通过年度与年度的比较、季度与季度的比较、项目与项目的比较,分析变化情况,找出变化原因,是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为学校决策提供财务。财务每一个岗位都有分析的内容,都能具体地反映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分析反映,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完善制度,提高经济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效益性。
(三)高校预算管理的机制创新 具体表现在:
(1)更新预算管理观念,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预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使高校预算管理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高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转变认为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就是预算的编制,只是财会部门的专项工作,不紧密结合高校事业的发展计划,不与激励约束机制挂钩等错误观念。高校领导为完成办学使命,在重视争取上级教学科研经费和学生收费工作的同时,不能松懈预算管理,方能使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校预算,不仅突出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作用,更应强调新的管理机制促进部门加强管理的作用。要做到这些,没有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组织指导,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凡是预算管理成功的高校介绍经验的第一条几乎都是“学校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重视和支持”。
(2)强化预算调整程序与手续控制。预算的刚性不代表预算是一成不变的,预算获批如遇到校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对资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可以依据法定程序对预算进行调整,但必须注意的是这种调整只是局部的调整,需要履行必要的手段,严格按照预算调整程序办理。要特别防止领导干部以主观臆断、感情色彩、个人好恶来调整预算,防止预算编制中欲达而不能达到的目的,通过预算调整、不经程序来达到。因此,预算调整应注意调整的时间、内容,要从严控制调整程序,凡可调可不调的就不调,可大调可小调的就小调,可早调可迟调的就迟调,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完整性和执行的一致性,同时调整预算要留下相关凭据,以备检查、核实,也显示了预算调整的严肃性。
(3)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管理,提高预算执行质量。预算一经批准,学校各部门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未按规定程序不得调整预算,更不得擅自安排无预算或超预算的财务开支。高校应当制定相应的预算规章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管理、控制;定期、不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尽早发现差异,找出原因,加以控制;将预算执行中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及时传递到各有关部门,以利于进行宏观调控;预算年度终了时,在年度财务报表中应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不断完善预算执行的监督机制。
(四)高校财务管理方式创新 具体表现在:
(1)网络运用于财务管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网络通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方法用于社会的各方面,高校的财务管理也不可避免地要更新管理手段,实行网络化财务管理。通过网络,高校可以解决一系列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远距离上下级之间的数据的传递;相关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的沟通等;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可以在网络上直接获取预算编制的依据,准确掌握资源及其利用的情况,及时汇集各部门经费需求信息,通过科学分析而合理地编制预算。网络的优势还体现在财务人员可以广泛的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系统地评价比较现在和过去的财务效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以改进管理工作,向领导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2)预测决策技术创新。在教育市场環境瞬息万变的今天,高校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能否提前预测各方面的信息,在最佳时机扼杀危机,消除隐患已是当前衡量高校危机防范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说,最主要的是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观察和评价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防和控制。
(3)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经济业务,财务人员必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求取得最佳效益;对于不利益主体,必须采用不同技巧来沟通协调,以求取得取得最佳效果;财务人员要勤于钻研业务,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熟练的工作技能,同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以新的思路考虑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采用新的方法应对会计实务中遇到的新问题。
四、结论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财务管理,可以促进整个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反之,则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工作者,要勇于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创新性地抓好财务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高校成为一个资源配置合理、资源充分利用的节约型、效益型的和谐高校。
参考文献:
[1]司金贵:《山东省教育财务管理研究(第2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陈义明:《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财务通讯》2008年第4期。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篇7
一、我国高校经费来源及用途分析
(一) 经费来源
1、财政渠道:国家政府对各个高校进行财政拨款, 是高校教育资金的主渠道, 也是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财政拨款大体上包含教育、科研、基本建设、专项资金和其他类的经费拨款。
2、学费渠道:由于大学教育已经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 按照国家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收费管理的政策, 高校依法向接受教育者收取按照培养成本一定比例计算的学费。学费是高校又一办学经费的必要来源之一, 约占高校教育事业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 学费收入必定要全额归集到学校财务集中运营, 统筹用于教学支出。
3、社会渠道:国家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根据自愿和量力的前提进行对高校的资助, 高校也应该主动与有关方面积极联系以取得部分捐赠赞助收入。
4、基金渠道:教育基金是高校与社会各界有关方面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也是获取办学资金的有效途径。社会各界有关方面在高校建立的专用基金, 无论是指定用途还是非指定用途, 无论是留本还是非留本, 都会形成高校的办学收入。
5、科研渠道:进行科学的研究或实验是高校的职能之一, 高校在承接国家基础性和重大性研究或与公司、企业联合攻关一些应用型研究的过程中, 会取得相应的一些纵向和横向科研收入, 这些虽然具有专用资金的形式, 但已经在客观上起到了相当于学校资金存储的作用, 形成了高校办学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渠道。
6、信贷渠道:运用一些金融信贷手段, 融通部分教育资金, 支持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高校在校办产业、基础性后勤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方面必定要有效地运用信贷手段来取得建设基金。
7、投资渠道:高校置办产业所取得的盈利和通过后勤服务单位或者学校直接经营管理所取得的盈利。 (表2)
(二) 资金用途分析
1、人力成本:人力成本大抵可分为两大类, 即资本化成本和费用化成本。再细分一点的话, 资本化成本又能够分为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 而费用化成本则由使用成本、保障成本和离职成本构成。
取得成本指的是高校因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人员需求, 而通过招募、选拔、进而录用合格人员所发生的各类支出。它一般会发生在针对新职工的招募上, 作为高校对自身建设的一种投资, 在劳动合同期内取得一定的人力资产使用权。
开发成本指的是高校为了拓展内部教职工的专业技术知识或者某方面的工作能力, 以满足高校和教职工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需求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手段来培训教职工时所发生的各类支出。对教职工的每次培训与开发之后, 都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价值并为所属高校带来更多更长远的收益。
使用成本指的是高校为了保证内部人力资源使用价值,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或者是双方事先商量好的标准, 在使用人力资源从事一定劳务的过程中, 作为对其体力和脑力消耗的补偿而支付的相关费用之和。
保障成本指的是为了保障内部人力资源短暂或者长期失去使用价值时的生存权而相应支付的费用, 包括因劳务事故、退休养老、健康和失业等保障而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通常情况下是以企业资金、社会保险和集体保险的模式表现出来。
离职成本指的是在高校教职工自愿或者被迫离职这一时期所给高校产生的额外的费用之和。通常情况下, 在某职工离职后并不可能马上就会出现接替者, 因而在这段空岗期内, 高校在日常运营之外必须额外花费一定的费用来填补这个空岗。
2、物资成本:我国高校在物力资源的配置方面, 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统筹管理:一是公有房资源;二是设备资源。高校的公有房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它是维持高校教学与科研、行政办公和产业开发等各类工作的必须条件和重要的物质基础。高校通过一定的整合、优化内部房屋资源配置, 实现标准化的房屋配置和相应的房屋使用效能化;而设备资源也在高校总资产内占有相当比例, 它主要是充当媒介, 是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搭建桥梁的关键元素。无论是日常课程还是科学研究, 都少不了各种仪器的使用, 而如何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以及仪器的日常维护也是高校必须再三斟酌的问题。
3、财务费用:高校在进行筹集教育资金时必定会发生一定的费用, 这些费用之和就是财务费用。最主要的有为银行贷款支付利息、高校合并所增加的融资费用和接待社会各界人士而产生的费用。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管理体制不够完善。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 其体制却不尽如人意。首先, 大多数高校的预算编制很不完善, 一般就使用简单的“基数+增长”的模式结合上一年的预算进行上报, 没有实际深入到各个学院部门进行论证和调查, 使得所上报的预算方案缺乏科学合理性;其次, 一些高校对于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时个别部门不按照实际情况编制预算, 只根据自身需要随意提高开支标准, 而当经费不足时又设立各种各样的项目来寻求学校的资金支持, 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的质量水平和年度总决算的平衡, 使得结果与期初所设立的预算相差甚大, 无法有效地反映预算执行过程的详细情况;最后, 我国高校还缺少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 使得各个部门对提高预算的使用能效没有一点积极性可言, 预算管理方案被无视。最终导致年终财务部门无法有效地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追踪分析, 造成部分资金的不必要浪费, 大大削减了预算管理的实际职能和作用。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二) 缺乏筹资风险意识。在我国, 风险管理这个版块还没有得到大众的普遍重视, 这对高校而言也是一样的。高校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当到期债务达到一定规模后, 学校已经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 高校拥有了一定程度上自主的财务运作权利。面对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资金缺口, 再加上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 高校便开始尝试银行借贷的途径。但由于大部分高校对于借贷风险的理解程度不深, 造成贷款规模与自身的偿还能力不吻合。有的高校盲目追求形象工程, 一味地新建教学楼和办公楼, 扩张规模, 使得学校的财务状况偏离预定的轨道。虽然教育部近年一再表示不会使高校破产, 可如果一旦国家改变了战略部署, 开始对高校借贷进行严格把关, 可能会有小部分高校的资金链难以维持而中断, 使学校面临强制的偿债风险。高校在评估自己本身的还贷能力时, 对政府投资的资金量是以逐年增加的趋势为前提的, 没有考虑到政府拨款的波动性。随着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烈, 如何吸引到更多的生源也是学校必须思量的问题。而生源的竞争是由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共同组成的, 过分追求硬件条件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学费收入。因此, 学杂费收入并不能缓解高校借贷的压力。
(三) 经营投资决策不合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蓬勃, 高校除了作为一个教学机构之外, 也渐渐成为一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投资者。高校利用自身拥有的资金和资产对校办企业和科研项目进行投资, 希望把自己研发的科研成果转变为更多的教育资金来支持学校的教育事业。但是,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高速发展, 加上对于经济决策的信息了解不够透彻, 财务管理法制建设跟不上步伐, 导致了在投资决策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比如, 高校对于自身资产制定的有偿使用考核制度并不完善, 在计提资产的折旧费用方面存在漏记、少计等问题, 使得高校置办产业所获得的收益减少。还有, 高校在市场经济中毕竟还只是投资的初学者, 决策者对于市场上的操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在可行性分析环节不够重视, 再加上高校预算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很有可能导致决策后的收益与决策前的预期出现很大程度的偏差。
(四) 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长期以来, 绩效考核都没有引起高校财务部门足够的重视, 许多高校还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和管理意识, 一般只关注实际工作过程中资金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 而忽略了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尽管高校的会计制度提供了一些可供决策者分析的财务指标, 但是并不健全, 没有囊括像投资后的收益效果这方面的内容, 使得年终财务部门绩效考核时缺少可比依据和完成进度分析。目前, 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大多是与自身的历史水平和预算中的预期标准进行自我比较, 只有纵向对比而没有横向对比。而对于评价主体和评价项目方面, 划分的也不够细致和明确。例如, 没有整套完善的奖惩机制, 没有根据自身的财务特点来建立适合自身的评价考核方法。奖惩机制的缺失导致预算的执行得不到有效保障, 各个部门对于预算留余与预算超支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长久的结果肯定会造成总预算严重超支。而照搬历史的、他人的评价方法, 则容易引发局部不兼容的问题, 给最终的审核结果打折扣。
(五) 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为财务管理还没引起高校足够多的重视, 使得高校内部的财务专业队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不断改革的财务管理体制。缺少高学历、能把现代经营意识和教育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型财会人员是一方面原因, 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因知识老化而造成财务人员管理理念的陈旧, 对会计基础工作的不细致。对政府颁布的财政法规制度的严格执行和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使得财务人员无法有效地兼顾两头, 导致工作上面临了许多压力和矛盾, 同时也使财务管理难以继续进行下去。
三、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在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中都会出现, 其中既会有政府所颁布的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的原因, 也会有我国现阶段高校财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总的来说, 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因素:
(一) 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不足。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 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反映出管理水平的不足。首先, 关于学校资产的问题, 很多高校因为缺乏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而使得部分日常资产丢失、闲置甚至是浪费, 影响了学校财务账面和实际管理上的不匹配;其次, 对企业适用的“负债经营”模式被引入进高校以后, 大额的借贷引发了公众对于高校未来的偿还能力的持续关注。目前, 我国教育部门保守估计高校的借贷资金已超过4, 000 亿元规模, 高校“破产”这个话题并不是危言耸听。造成这种现象的责任应由高校、政府、银行三方共同承担, 但关键还是在于高校缺乏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 一味地认为即使破产也会被政府拉回来, 让政府包办后路。于是, 连带着出现了盲目扩张和盲目投资等问题, 一旦投入的资金不能及时回笼, 就会使得本就不宽裕的高校资金链再次被压缩。
(二) 高校对资金的绩效观念淡薄。由于还处在对历史体制的改革时期, 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 还是处在政府拨款的计划经济观念下, 错失了很多开拓市场空间的机会。并且, 就连有限的教育经费也没有发挥全部效用。高校没有准确地把握自身的优势和能够带来效益的科研项目, 在重大投资决策当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比如校外置办的产业是否适合学校近年科研的主攻方向, 或者经办人员是否对投资项目做了充分的深入了解。这些不仅阻碍了高校的发展步伐, 也浪费了高校自身的潜在资源。再者, 我国高校财务考评机制还不够完善, 部分指标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 而缺乏对相关指标的综合性考察。我们都知道依照不科学的考评方法来进行的评价, 结果只能是不科学的。
(三) 高校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 政府部门和学校内部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于高校的管理措施还存在一定的漏洞。由于过去体制的原因, 政府有关部门还不能完全行使自己的所有职能, 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惯性思维。法制上也缺乏一定的强制性规范, 很多对于高校财务管理的规定都较为模糊, 没有很好的适应性。另外, 对于高校的管理理念也需要一定时间的转变, 这一过程使得管理手段过于单一。同时, 高校由于自身的扩张, 有时员工数量并不能跟上, 导致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监督部门的人员建设是很容易被学校所忽略的, 进而监督部门的职能便会被削弱, 造成学校内部的财权分散。一旦资金的运行不能得到及时的监控, 那各式各样的漏洞和缺口便会接踵而来, 这不仅会阻碍监督部门对项目进行事后考核与评价, 还极有可能滋生出内部腐败。
四、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强化预算管理。预算作为高校进行正常经济活动的依据, 管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的后续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力。所以, 强化预算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的一切收支都必须要归集到预算管理中, 统一编制预算方法。在编制时, 在原有的历史模式上进行改革, 依照新体制下的要求选择科学有效的编制方法, 量入为出, 在考虑学校教学事业发展速度的同时, 也要兼顾学校现有财力的界限。统管大局, 把全部能动用的现金流量按照正规的程序进行平衡, 如实地反映在年度财务预算计划中。首先要保证的是日常开支和人员经费, 以现有的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为侧重点, 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对于大项目的预算编制, 要细化小项目的支出预算, 保证预算经费有据可查。完善后期预算的调整工作, 在时间、方法等方面必须有严格的规定。一旦当财务部门核定了预算之后, 就不允许存在赤字预算的现象。预算的跟踪结果一定要及时反映给负责分析的部门, 量化考核机制, 适时公布评价结果, 使预算更为公正、透明化。
(二) 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如今中国已经在大力贯彻市场经济体制,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毫无疑问必须融入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 而进入市场免不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考虑风险问题。因此, 高校的财务人员应该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积极规避可能的风险, 这是进一步提高高校经济活动产出的基础。特别是相关领导层, 一个决定可能就是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项目, 所以必须在整个决策工作过程中保持风险防范意识。良性贷款能很好的减缓高校财务上的压力,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 结合近年发展的建设规划, 组织专家对将要开发的项目展开可行性论证分析, 评估学校未来几年的还贷能力, 最后综合确定贷款总量和贷款警戒线。合理分配短期及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 科学的安排贷款的投放时间和对应数量, 既可以降低一定时期内的资金成本, 又可以分散部分贷款的偿债器, 减轻高校资金链的压力, 财务风险进一步被规避。最后, 高校还应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使得决策者承担投资结果的部分压力, 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大投资失策发生, 也可以防止内部腐败的发生。
(三) 建立一套投资经营活动审核制度。高校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也是教学经费来源的一部分, 对外投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会给学校财政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 高校应该建立一套适应自身业务流程的审核制度。首先, 在开展一个投资项目之前, 必须组织专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探讨和风险评估, 履行高校对外投资的有关审批程序。其次, 领导层必须实行集体讨论和民主决策的原则, 避免“一支笔”行为, 严格按照权利范围内的职能执行决策内容。最后, 在执行投资项目的过程中, 详细跟进完成进度, 及时修正非预期偏差, 使投资结果朝着预期方向前进。同时, 高校还应该推行有偿使用成本核算制度, 把自身的资产进行严格的分类管理, 明确各自部门的资产权属, 避免闲置资产。对于校办企业所使用的学校资源如教学用楼、无形资产等, 采取租金、相关使用费等一定方式进行补偿, 及时计提年度折旧, 让企业承担相应的保值增值责任。
(四) 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高校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是保证预算管理有效进行的最后步骤, 通过资金来源和支出的结构性分析, 对比同类项目的效益性分析, 此体系能真实准确地反映高校当今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情况。现在国家已经出台的《高校财务规则》中对高校财务分析中的影响因素作出了相关规定, 包括预算执行情况、收支情况和资金来源情况等一般性分析层面, 但还缺少了能反映高校整体经营效益的因素。因此, 像预算跟进机制、投资担责机制等能有效反映资金流向和强化决策合理性的制度也应该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去, 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绩效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另外, 科学的奖惩机制对于高校各个部门来说也是必须存在的, 赏罚分明才能加强各部门对于执行预算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 还能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使财政更加透明化, 提升高校对于公众社会的形象和公信力。
(五) 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的财务管理内容也不断增加, 为了让自身财务管理体制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高校应该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 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逐渐被拓宽, 但高校的投资风险也因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不断增大。为了强调现有资金的效益性和规避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 高校的财务人员不仅应该掌握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 还应该吸纳其他财政和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 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以预防未来工作上可能产生的需求。因此, 针对高校内部财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 高校可以定期轮换制的送财务人员去参加培训, 建立科学严谨的会计人员培训体系, 让他们通过后期学习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转变理财观念, 拥有全新的见解和判断能力, 最终达到通过学习转变观念, 提高人员素质, 使学校的财务工作能顺利进行, 进而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John.Walsh.The human capital view[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35.49.2.
[2]Marie.Henkel, cloth Ruida.Ritter.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and market[C].Beijing: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05.15.
[3]杨周复, 施建军.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研究 篇8
一、高校后勤集团的特点
1. 高校后勤集团缺乏明确的经营的目标
对于高校后勤集团的经营目标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 高校后勤集团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既然是企业, 那么发展就应该遵循市场化的特点, 以盈利为目标, 讲究经济效益, 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二种看法认为, 高校后勤集团属于公益性事业, 应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 改善高校办学条件, 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在保本经营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其社会效益, 将“服务育人”定为其发展宗旨。第三种看法在第一种和第二种看法之中, 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高校后勤集团产权不明确
虽然国家政策规定要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割出来, 形成独立经营、自主盈亏的企业, 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产权并不明确, 将后勤人员、资产等资源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分割出来只是一种形式。高校后勤集团在资产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分权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很多高校在实行高校后勤改革时只是将原有的后勤服务单位换个名称, 领导换个称谓, 并没有设计产权改制的问题。
3. 高校后勤集团规模小, 资金缺乏
高校后勤集团具有企业集团的一些特征, 比如多个体组成, 多元化经营。但是我国的高校后勤集团都是从高校内部的一个机构发展而来的, 后勤集团规模小, 没有独立的法人单位, 多数高校后勤集团的启动资金都是原高校后勤服务单位的结余资金, 资金缺乏并且流动性差。
二、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高校后勤集团有什么样的经营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目标与之匹配。由于高校后勤集团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 因此财务管理目标也不明确。关于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重视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上。如果将社会效益作为第一位, 那么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做到将企业资金最大限度的做好社会奉献。如果将经济效益作为第一位, 那么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利益相关者的效益最大化。
2. 缺乏完善的核算体系
由于高校后勤集团起步晚以及高校的行业特征, 导致在现实操作中没有形成统一的高校外勤服务财务核算体系。关于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财务人员在理解上存在偏差, 所以采取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人员多是原高校行政体系的工作人员, 对企业财务管理不熟悉, 在政企转换时, 缺乏自身学习, 对一些特殊问题、新问题仍沿用之前的核算体系。另外, 在形成高校后勤集团之前, 高校的各后勤单位是相互分离, 各自为政的, 过度的分权导致在形成集团以后合力不足, 各个体之间的财务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导致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水平差。
3. 缺乏健全的成本管理
由于高校外勤集团是由高校原有的外勤服务部门联合发展而来的, 这些外勤集团的财务人员和管理者受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影响, 在接手企业管理时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导致高校外勤集团缺乏成本约束机制。没有有效的成本约束机制, 必然导致企业监督缺失, 财务管理混乱, 加之财务人员队伍素质低, 财务管理方法不足, 最终导致高校外勤集团成本造假, 资源浪费。
4. 高校外勤集团资产管理效率低
高校外勤服务部门从高校行政体系中分割出来, 自己独立掌握高校庞大的外勤资源, 但是高校外勤集团只做校内市场, 消费者只有在校师生, 消费对象固定且单一, 这样导致了许多资源闲置, 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高校外勤集团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 如果管理者改变不了铺张浪费的恶习, 资源的浪费对企业的发展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5.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的特定目标得以合理实现的必要条件, 如果高校外勤集团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那么财务对高校外勤集团的控制、监督以及考核的功能就形同虚设。以前高校外勤服务部门由于是事业单位, 缺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转型企业后, 没有了国家财政拨款, 企业要发展, 首先要生存, 因此高校外勤集团应该摒弃原有的非赢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发挥财务的监督、控制等作用。
三、加强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主要途径
1. 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明确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应确定高校后勤集团的性质, 笔者认为高校后勤集团从高校行政体系中分割出来, 自成体系组成企业, 就应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成立独立的法人单位, 参与市场竞争。企业的目标应该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兼顾社会效益, 高校的社会责任应由高校自身来负责, 而不应该以追求社会效益的口号来抑制高校后勤集团的经济效益。后勤集团的目标既然确定为追求经济效益, 那么财务管理的目标就应定为追求价值最大化, 包括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等。
2. 建立集权的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集团起步晚, 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弱, 管理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 加之后勤集团规模小, 财力弱, 部门多而分散, 因此现阶段建立集权式的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其发展。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助于强化管理, 加强控制, 统一管理, 是较分散的各后勤部门形成合力。比如, 高校后勤集团包括餐饮、水电、物业、接待、运输、培训等多个部门, 在这些部门不设立独立的财务部门, 所获收入统一交给集团总部, 统一管理, 这样就便于形成一套统一的财务核算体系。
3. 规范内部结算程序
为了加强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 应规范内部结算程序。将财务管理划分为会计核算中心、结算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任务包括会计工作核算、报表和凭证管理以及账簿管理, 为高校后勤集团和其他人员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结算中心的工作任务包括结算处理后勤集团资金调控以及资金分析, 提高高校后勤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率, 防范集团运营风险;财务管理中心的工作任务包括对各部门进行预算、资产和财务的分析与管理以及对目标的完成进度形成控制和反馈, 负责高校后勤集团的资金和投融资管理。
4. 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高校后勤集团从事业单位演变为企业, 应该摒弃原有的收付实现制, 将折旧、成本管理纳入到财务核算制度中来, 形成权责发生制。首先, 应对会计制度进行统一, 现阶段高校后勤集团的会计制度非常混乱, 有的依然沿用原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有的使用企业的会计制度, 这样不利于集团的会计信息汇总, 因此集团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其次, 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随着事业单位变企业, 财务人员原有的知识水平不能满足集团发展所需, 他们缺乏成本意识和财务分析能力, 因此要开展各种培训, 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 把好集团财务大关。再次, 建设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网络。由于高校后勤集团下属部门较多且较分散, 加之后勤部门工作量繁琐且业务量大, 采用原有的手工账务处理方法, 即耗时费力也不利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因此应运用网络化的优势来解决这些难题, 完善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郭伟.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7 (06) :61-62[1]郭伟.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7 (06) :61-62
[2]李志锋.高校后勤队伍建设浅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2) .75-77[2]李志锋.高校后勤队伍建设浅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2) .75-77
高校媒体资产财务管理研究 篇9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各类高校带来了提升竞争地位的历史性机遇。在校园网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 基于数据库对节目素材的视音频和针对素材的描述信息进行的媒体资产财务管理 (Media Asset Financial Management) 指标也将逐步纳入高校总体评估体系之中。在校园网络中心的资源库中, 历史积存和新增的浩繁视音频等资料均迫切需要加以数字化存储、管理和应用。需要通过对媒体资产的系统分类和处理来实现管理观念、管理手段上质的变革, 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 同时融合新闻、课件、制作、播出等多个业务和环节, 并创设各种增值服务, 科学有效地对不同的组织和部门, 以不同的形式重复进行节目发布和交换, 实现媒体资产的增值。可见, 开展数字化媒体资产财务管理和新的数字化财务作业已是大势所趋。
由于校园媒体信息数据量大, 数据类型多, 数据关系复杂, 因此在数据处理上十分复杂。在着手实行媒体资产系统管理时, 一方面要解决超大容量的数据存储, 高带宽的传输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多种类型数据关系复杂的信息检索, 特别是视频信息的检索问题。这些问题都需通过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来解决。
校园媒体业务主要是电子课件管理和电视节目制作, 视音频数据是媒体数据的主体, 课件、节目质量的好坏主要由对它的处理方式来决定, 同时视音频数据处理效率直接决定整个媒体资产系统管理的效率。因此数据处理的设计关键是视音频数据的处理。
1 媒体资产编码
校园媒体所存储的内容以视音频素材为主, 因此选择数据的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对系统的存储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后期的使用等均非常重要[1]。存储格式 (压缩格式) 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信号质量必须能够满足编辑和再利用的要求;在保证信号质量要求下, 尽量提高压缩效率, 降低存储和数据传输成本;压缩格式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确保转换的损失较小以适应校园网络中心其他业务的需要;存储格式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等。
校园网络需要的是高质量、兼容性好的压缩算法。Quick Time、Cinepak等都没有提供对声音的压缩, 基本都是以软件压缩/解压为主, 包括H261、H263在内, 都存在帧频低、图像质量差或需专门的平台支持等问题, 因此不适合在校园教育技术领域使用。相反, M-JPEG、DV和MPEG 2在硬件的支持下, 可以保证在支持正常的视频帧频率情况下, 提供相当好的图像质量。
在同样的视频质量下, 压缩算法的输出码率直接决定其性能的优劣, 或者说, 在输出码率相同的条件下, 图像质量的优劣反映了压缩算法的性能。由于M-JPEG和DV都是采用帧内压缩方式, 它们的压缩效率要比MPEG 2低。当然, 这是一个平均情况, 在低码率的时候, MPEG可以比M-JPEG的压缩比高很多而保持较好的图像质量, 而在要求图像质量很好的时候 (比如演播室节目编辑和后期制作) , MPEG 2与M-JPEG的输出码率差别不是很大[2]。
由于校园网络业务的多样性, 要求一个压缩标准能提供多种码率。比如说节目传播环节, 在传播不同类型的节目时, 所需的带宽是不同的, 体育节目要比新闻节目的码率高, 而新闻节目又要比电影节目的码率高。再比如, 考虑到进行过程中复制次数的不同, 节目制作环节和节目传播环节所需的码率也不同, 传播环节可以使用低码率。压缩算法的可变码率 (VBR, Variable Bit Rate) 特性对校园网络有效利用资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MPEG 2可以通过改变GOP结构和DCT及Huffman编码参数等手段来调整输出的码率。DV格式基于其应用特点, 没有提供VBR技术。M-JPEG虽没有帧间编码, 但是也可以通过改变DCT及Huffman编码参数调节压缩比。
MPEG 2标准在压缩性能上, 具有比其他标准优越的地方。因此, 虽然在目前的校园网络中, 基于M-JPEG、DV和MPEG 2等3种压缩标准的设备都在被使用, 但大家普遍更关心MPEG 2和DV的发展动态。
MPEG 4是新一代多媒体数据压缩国际标准, 该标准包括基于对象的编码、基于模型的编码等编码技术, 支持基于内容的交互式和基于对象的分级等功能, 具有相当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它给画面主体分配较多的带宽, 很高的信噪比, 是下一代交互式多媒体数据压缩标准, 它强调基于对象操作交互式的访问等, MPEG 4目标支持各种带宽应用 (5k至100Mbps) , 非常适合于网上节目传输。
通过上面的技术分析, 在校园媒体资产系统管理中, 视音频数据应该具有不同的编码格式以适应不同业务和应用的需要:高码率要支持DV、MPEG 2;低码率要支持MPEG 4。这就需要在视音频采集过程中一次生成多种格式的文件, 一般要支持至少高低两种码流的实时编码技术, 生成的高低两种码流的素材要做到帧帧对应。
2 媒体资产编目
对媒体数据编目标引的过程就是元数据的获取过程。在媒体资产统计系统中, 任何资料如果不经过科学严格的编目便进入管理系统, 其后果可能是永远也找不到该资料。而编目系统往往是系统管理运行中占用资源较多的一个环节, 该环节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编目的目的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利于信息的有序化和系统化;有利于信息检索和信息的再利用;有利于数据交换和信息资源共享。
2.1 媒体资产编目标准
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视音频资料编目标准, 所以, 各单位在视音频资料编目的标准上不尽相同, 有的单位借鉴了UNIMARC标准, 还有的单位借鉴了CNMARC标准。
UNIMARC (Universal 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 通用机读目录) 于1976年在USMARC基础上由国际图书馆联合会编制, 目的是能够适应不同文种和文献类型间数据交换的需要。
CNMARC是我国依据UNIMARC而制定的中国机读目录格式, 主要用于国内图书情报部门和其他国家书目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与检索。
上述两个标准对文献资料的一般特征作出了详细而系统的描述。但视音频媒体资料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 有些经常为人们所关注或检索的信息并不能从UNIMARC和CNIMARC中已定义的记录字段反映出来。基于此, 编目标准的制定将在UNIMARC格式的基础上扩充, 并对各个不同机构的视音频编目/机读记录予以统一和完整化。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机读目录格式, 有利于视音频资料的国际交流;融入视音频资料相对于一般文献的特殊属性, 有利于视音频资料的利用与检索;有利于不同机构将本机构的编目记录格式转化为标准格式。
2.2 媒体资产编目数据库结构
建立一个结构严谨、数据完整的编目数据库对媒体资产统计系统的后期运行非常重要, 同时由于不同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点, 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 应用要求的改变等均加大了建立编目数据库结构的难度, 因此, 目前许多编目软件直接采用编目标准所规定的字段作为编目数据库的结构。这样处理的优势在于:编目数据与编目标准结合紧密, 数据交换非常方便;结构庞大, 基本上概括了所有用户的编目字段要求, 检索点非常丰富;不存在增加或删除字段的问题, 后期的数据维护较为简单。但是它的缺点同样也十分突出:结构复杂, 数据冗余严重;编目软件的人机界面过于专业, 不够友好;一旦标准发生变化, 系统的维护工作异常烦琐等。
根据上述考虑, 在构建编目数据库结构时应采用分层结构, 采用挑选编目标准字段子集, 并通过字段映射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编目数据库结构。
在层次化编目的基础上, 同时考虑编目签章和审核签章, 用于控制编目流程与编目质量, 每个编目人员根据自身的签章权限, 可以对已经完成的内容进行签章确认, 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数据层层检查, 大大降低出现错误的可能性。
3 媒体资产存储与迁移
校园媒体资产实行数据分级存储, 通过某种自动迁移软件的各种可设定的迁移策略, 将离线存储、近线存储和在线存储设备联系起来[3]。对用户而言, 整个分级存储系统类似于一个无限大的硬盘, 数据的存储和迁移均在后台进行。系统的迁移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空闲的时段, 集中处理数据迁移, 以提高系统网络带宽的利用效率。
4 媒体资产检索
目前有许多管理系统采用检索客户端软件 (有的是将编目软件与检索软件合二为一) 来实现系统的检索功能。采用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部分软件功能较易实现, 对于诸如访问权限、检索计费的处理较为容易;检索界面的专用性很强等。但它也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软件的日常维护和后续升级非常麻烦;较大的网络规模导致其检索软件的安装运行成本很高, 对客户端的计算机有一定的软硬件要求, 不利于系统的推广和普及等。因此, 对于网络规模较小且检索客户端的控制要求非常严格的系统, 可以采用检索客户端软件, 一旦网络规模较大, 甚至是广域网环境, 则通常需要采用Web检索方式, 以便降低客户端检索软件的安装和维护成本。
另外, 在存储管理系统中引入电子商务的概念, 同时加入检索计费、会员管理、超市下载、远程编辑等, 可为以后系统的扩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5 媒体资产发布
校园媒体资产的发布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
其一, 直接将数字化的视音频文件通过下载工作站直接下载到传统的介质上 (如录像带) ;其二, 下载原始数据文件到指定的存储设备或网络环境中 (如制作网络、播出网络) ;其三, 将所有相关的媒体数据 (包括视频、音频、编辑文件、编目数据等) 进行打包, 并进行数据的交换。
6 媒体资产财务管理价值指标
数据只有被使用才会产生价值形成媒体资产, 而且使用越广泛价值就越高。对于数据的拥有者 (制作者) 而言, 数据被广泛使用后, 只有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才能让数据的拥有者得到相应的回报。由于视音频数据的处理成本较高, 对于拥有大量视音频资料的单位来说, 在建立媒体资产财务管理指标体系时, 版权及价值指标需要认真考虑, 它是信息对内对外提供服务的保证。
对不少院校来说, 媒体资产管理似乎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所以在其他数字化项目实施后才会考虑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实际上, 采用数据流磁带存储节目资料以后, 每存储1万小时的节目所能节省的资金是相当可观的[4]。由于实现了海量节目存储, 还可大量减少编导手中的素材带开销。由于建立了媒体资源库, 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项目前期拍摄节省制作经费, 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现有节目资源整合新的节目形式提高资源使用率。
经营重在管理, 管理重在决策。要想使高校中掌握媒体资源的使用权和分配权的管理者做出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决策, 必须有最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媒体业绩指标来引导, 正所谓衡量什么, 就创造什么[5], 从而才能实现用价值的观念来统一整个高校对媒体资产开发与增值的认识和行动。这样的财务指标将有利于改善高校治理, 从而促进媒体资源的合理流动。
7 结束语
对高校财务管理机构而言, 随着校园网络和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 数量庞大的视音频资料的整理、管理、应用以及统计分析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能实现对这些资产的有效管理, 则可对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并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从而有利于提供新的服务,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使高校在整体上享有更好的资源环境, 以便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耿喜华, 刘士祥.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其应用[J].教育财会研究, 2005, (2) :15-20.
[2]何晓华.高校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当代通信, 2005, (24) :48-49.
[3]石良武.校园媒体资产管理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3, (4) :58-61.
[4]张增琦.媒体资产管理在中国[J].视听界, 2006, (4) :29-30.
高校财务管理控制问题研究 篇10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据调查现在的高校把过多的经历都放在开发教育市场以及学术研究上, 所以对财务的管理还仍旧是过于依赖政府, 同时对于新形势下的经济情况不能较为良好的适应。我们知道, 在我国高校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公办学校, 所以都归属于事业单位管理由于高校对财务管理认识的缺失, 最后使得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自身优势特点, 最后使得财务管理沦为服务建设的附属品, 财务管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也毫无展现。
2、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现在部分高校都是以财务处作为领导整个学校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 使得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无法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局面。无论是在学校举办小型活动还是对外演出等等, 都依靠财务处这个管理机构。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却发现, 很多高校在活动中一旦财务亏损就向学校要, 但是如果仍有剩余就很难交到学校的不良现象, 这一点在规模越大的学校表现的就越为明显, 所以最后出现了高校财务数据失真的情况, 不但没有对真实财务情况进行正确反映, 还会限制学校的再发展问题, 由于高校的多半教育款项都是由国家提供的, 所以使国有资产出现抹黑, 一些高校管理人员为了中饱私囊助长腐败现象滋生。
二、如何有效控制高校财务问题
1、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
对于任何一个高校来说, 想要成功的发展单单依靠对教育的研究探索是远远不够的, 健全的财务管理是支撑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所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是十分重要的。首先,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各相关管理部门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局面, 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部门, 对高校财务进行状况进行及时的检查或是不定期的抽查, 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真正发挥效益, 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 高校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转变管理方法。作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致力于财务管理研究, 结合财务管理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不断改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同时借鉴其它高校的管理经验, 来强化自身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对领导人员的审计工作, 提高领导的责任意识, 严肃财务管理问题, 防止高校领导出现中饱私囊的情况。
2、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高校财务的来源一般都是国家的专项教育资金、政府的教育拨款以及社会相关管理部门的投入, 但是高校财务管理上仍旧会常常出现资金不足的严重情况, 所以要求新时期的高校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使得每一笔资金都发挥最大的功效。首先, 财务管理部门要做好预算工作。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会需要很多经费支出, 但是很多领导人员经常用公款为自己创造优越的生活, 所以要求财务管理部门要对高校的每一笔财务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 对于任何一项活动都要经过核实, 同时将资金的审批额度控制在合理的收支范围内, 精简支出。其次, 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很多高校都不重视对成本管理的控制工作, 同时将各项教育取得费用都纳入到成本管理之中, 严重混乱了成本管理模式, 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所以要求高校在进行成本管理时要坚持目标责任制度, 实质上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源头所以做好成本控制工作才会有效避免高校资金的浪费。
3、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之所以会出现混乱的局面主要的原因来自于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建设, 人是一切行为的主体, 所以必须强化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首先, 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一定要严格, 禁止出现裙带关系进入工作岗位的情况, 裙带关系只会助长腐败之风的嚣张气焰。其次, 保证财务管理人员观念的与时俱进。高校可以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 紧跟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不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保证财务管理观念的与时俱进。最后,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和外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 但是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知识还比较欠缺, 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 这样才能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强化了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三、结语
从文章我们可以看出,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较多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个行业都深化了改革, 高校财务管理也是同要如此。高校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就必须强化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是较为复杂特殊的工作, 要求管理人员要有绝对的责任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总结自身管理的不足不断改革管理制度和方法, 保证我国教育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状态。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高校的发展问题越来越被重视, 所以现在高校的发展速度呈上升趋势, 同时由于教育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高校来说, 财务问题一直是影响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 据调查发现, 部分高校在建设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入不敷出的情况, 加之现在经济改革的推动,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挑战。本文分析了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论述了有效控制高校财务问题的有效措施, 指出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在保障高校财务改革、促进高校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控制,高校资金,财务人员
参考文献
[1]刘迎春.提升财会人员工作水平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教育财会研究.2012 (02)
[2]关振宇, 段凤霞.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局限性与防范[J].财会研究.2011 (05)
[3]陈峰, 薛武昭.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问题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12 (13)
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篇11
关键词:科研;经费;腐败;管理;财务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们观念的更新,对高校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除了师资水平、硬件设施、学生就业之外,更加重要的是高校的科研能力。如果一位教授的项目能够成为省级、国家级项目甚至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对其本人及学校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与成就,科研项目成功后,与企业的合作应用也能够为科研工作者带来物质利益。科研项目的成功是双方共同追求的,但对科研项目发展的鼓励与支持程度不及对管理的监管程度,科研项目暴露出了种种乱象:
(一)经费开支混乱。一个科研课题开始实施的前提是通过课题投标,在投标过程中,很多课题为了获得投标,在投标书中偏离本身研究重点,着重描述投标人心仪的研究部分,在中标后的实际研究中,确不能按照标书中所规划的研究,使得经费的使用没有规划性,经费再实际使用过程中,减少了原标书中所计划的研究方向资金的使用额度,在偏离标书之后,往往会出现经费使用数量大大超过预算的现象,甚至在研究中随意地无理由地调剂项目经费的使用方向,这种调剂经费的行为存在挪用科研经费或占用科研经费的非法行为嫌疑;。
(二)研究过程弄虚作假。高校研究弄虚作假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一些人在获得科研经费后,对于科研项目往往开始“另辟蹊径”的钻研,舞弊行为频出,科研项目经费的舞弊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纸上谈兵杜撰研究成果、将他人研究成果改头换面拼接、让所带的学生进行研究等等,在所谓的研究结束之后,项目责任人再利用个人社会关系,伪造消费、研究行为证明,使得科研项目质量低下,科研经费浪费严重,毁坏高校科研信誉度,败坏高校整体的科研氛围,往往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选择及职业道德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其次,现有制度规定科研项目的资金使用如有结余,则应将经费予以回收,但在贪欲的作用下,部分科研工作者对于科研圆满结束后结余的经费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开具虚假发票,力求达到科研经费预算支出的数额。
(三)科研项目的结项管理缺乏足够理性。在一个科研项目转化前,最后一道关卡是高校、教育厅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审核验收,没有付出知识与汗水的研究项目理应无法通过成果审核及项目验收的,但我国高校在科研项目相关方面的管理风格“偏软”,感性人情过重,理性法理不足,对于一些披着画皮的项目往往就轻而易举的通过了验收,完成了全程管理,使得科研工作者对于最后一道关卡没有足够敬畏的态度,无法倒逼出项目工作者应当拥有的慎思、笃学的治学科研态度。
(四)项目选择存在偏差,使得经费浪费。我国有上百所高校,每年高校的科研项目林立,科研成果丰硕,但仅仅只有1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这10%横亘在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很大方面原因在于目前,高校为达到在高校综合排名上的比拼,在项目选择上往往出现脱离现实、脱离生产实际的现象,追逐“高精尖”的技术突破,最终往往因为转化价值不高、成果不具备转化条件或研究者不愿将其商业化等原因,众多项目便搁浅在实验室、研究室,使有限的资金在使用结构上出现了浪费。
二、优化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途径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种种乱象的产生有种种原因,而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入手,从理性角度约束乱象,使严谨科研,规范公正使用经费成为科研工作中的新常态,并为“高效科研”奠定环境、制度基础。
(一)着眼大局,合理配置。从整个科研大环境甚至国家科技、经济角度看,对科研的项目投标、研究、验收等环节一路大开绿灯的所谓“鼓励发展”的行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这种“绿灯”只会使得高校科研项目名目繁多但水平不高且重复研究,看起来研究人员可以在这种“绿灯”下获得学术与物质上的利益,但实际会使得研究人员固步自封,提高缓慢甚至无法再科研上更进一步。在科研领域,重要的是研究项目的实用性、稀缺性和纯洁性等种种品质,这些品质,需要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还科研领域一汪清源。对项目的高标准严要求,也能督促研究人员培养或重拾严谨、谦虚、慎独、笃学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处事习惯。
(二)对结余经费实行奖励并形成机制。当前我国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对于科研工作中对经费的节约也应当受到奖励。对于正当结余经费且圆满完成科研任务的,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奖励:将结余经费的一部分以百分比的形式作为奖金奖励给研究团队或个人;对一个研究周期节约资金百分比最多的研究团队或个人予以特别奖励;等等。相关奖励机制能够鼓励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较为先进甚至世界一流的技术方法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同时能够未科研人员提供另一条收入途径,降低其为蝇头小利贪墨公有财产的概率。另外应对奖励予以公示,启动社会舆论监督。
(三)建立奖惩分明的严格审查制度。结项是科研过程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亦应该建立严格的制度,以纠正不良行为、警戒违法行为。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科研成果进行筛选,对剽窃、弄虚作假、敷衍交差的不端学术行为进行警告、一定时间禁止进入项目申报、终身禁止项目申报、追讨研究所用经费等惩罚,严重者移交法律机关进行处理。对于通过筛选的项目成果,则采取匿名审核、社会效果对比、数据返校、团队答辩等多流程多方式进行验收、评优。对于社会效果优良、技术精尖的项目予以重奖,以推进整体科研环境更加纯净,更加真实,更加具有先进性和实效性。争取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制度引导观念,以良好的观念和行为辅助智力能力产生对社会有益的知识成果,促使高校研究人员成为有才有德的社会栋梁,形成争先创优的科学研究环境,让研究经费用在实处。
(四)在报销方面建立专门负责制度。对于科研经费的报
销,实行科研经费预借报销制,其做法是根据科研进度预先借款使用,然后凭借真实业务所对应的真实票据予以核销,一旦发现虚假者则给予包括费用自付、警告等处罚措施,这样就可以给借款人形成有效的无形压力,迫使其自觉地规范使用;对于暂时未发现的舞弊行为,其责任并不随时间的流失而消失,而是实行终身负责制,一旦被发现,则需要全面追责,这更是给经费使用者上了一道紧箍咒,迫使其始终坚持财务制度,用好、用实科研经费。
(五)以结项的科研项目作为评定条件。在高校中,职称评定、能力考核等的要求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校科研的风向标,种种考核对科研人员的名誉、物质条件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目前在科研能力考核考察的各个方面主要使用的是科研项目立项的数量和级别这两项作为评定标准,往往忽视了项目的结果。这导致了科研人员往往大量开展课题,而轻忽完成项目将课题一拖就是数月甚至数年的兼而有之。如果不改考评制度,其他制度的改进,未必会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但若将结项的科研项目作为一定的加分条件,则可以调整风向,让科研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同时教育科研经费也能避免闲置产生的机会成本。
(六)实行成果购买制。现行的经费制度普遍为预拨经费。该制度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相当大的激励作用,但是,这种制度也诱发了多种经费乱象的产生,因而必须探索新的经费管理制度。成果购买制度适应了目前的经济社会要求,一方面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另一方面在相对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研究、投标、遴选、购买各个环节无法藏污纳垢,让项目可以获得它应有的价值,同时,由于是一次性购买该研究,能促科研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更加合理的使用经费。成果购买机制是针对成果预拨机制所存在的重大缺陷而作出的优异革新,成果购买机制可以有效克服科研经费低效现象、浪费现象,可以有效引导研发出更多高品质的成果。
(七)严格诚信制度。为人治学,信字当头,言而有信,立言为范,在科研工作中,诚信尤为重要。对于挪用侵占、虚报经费等失去诚信的行为,实行费用支出真实性的一票否决制。发现挪用侵占、虚报经费等上述行为即取消资格、停止项目并追讨使用资金,对于责任人所在高校,亦应当做出批评、处罚等处理,同时对高校进行信用累加制度,资金违规次数达到一定一定限额,高校则成为投标项目的减分项。捆绑式的惩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对项目责任人的监管力度,力求科研经费得到更加高效地利用。
结语: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必须是立足于实践,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知识面,发散于想象力,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制度为依托,最终,回归实践,以实践检验其社会、科学价值。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对于研究工作有保驾护航的作用,但科研成果的出产,最重要的还是依靠科研工作者知识的转化。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很重要的是科研工作者不能误入歧途,堕落为有才无德的社会毒瘤,应当德才兼备,处理好负责、参与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邹家骊.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2年14期
[2] 张小玲.对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设想[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4期
[3] 陈章兴.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王漪,李扬.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困境与解决路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篇12
一、高校财务风险主要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高校的财务风险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着较多的不同,特别是由于高校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尤其是资金流转方面、收益分配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不同。现阶段,在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认识理解上,财务风险类型及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高校财务状况失衡的风险
失衡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在自身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收支不均衡、资金短缺以及净资产亏损等一系列的风险问题。由于高校的财务收入主要是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学费收入、捐赠等项目,这些收入都有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如果相应的预算规划管理不当,较容易出现经费不足、运转不畅的问题。
(二)债务风险问题
有着较高的债务问题同样容易造成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特别是一些高校建设新校区等,银行贷款规模较大,整体的负担较重,如果经费收入不足很容易造成高校的贷款成为高风险贷款,甚至是难以支付利息或者是归还本金,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投资风险问题
高校出于教学科研等实际需要,同样存在着投资的内容,高校的投资主要是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购置、校办企业经营以及后勤社会化等投资项目。由于高校在资产经营管理以及企业化运作等方面的经验相对较为欠缺,因此投资风险也是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
(四)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是高校财务风险中较为常见的风险问题。如果高校在内部自身的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资产、会计处理以及财务治理等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与漏洞,也会大幅增加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特别是在会计核算方面,如果出现会计信息失真或者是会计信息不全面等类似的问题,也比较容易出现财务风险问题。
二、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分析
当前,部分高校在自身的内部管理中,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重视不足,造成了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高校的资金主要源于教育经费划拨,而且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管较为严格,因此,一些高校在自身的管理中对于财务风险的侧重不够,尤其是存在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工作透明度不高以及财务风险防范监测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存在财务风险发生的隐患。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有效的防范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问题,最有效的手段还是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这也是确保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与资产安全完整的关键。但是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非常薄弱,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仅缺失,而且也缺少有力的执行控制,造成了在内部控制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三)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缺失
造成高校财务风险隐患问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也与高校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的无力有着重要的联系。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时期,高校内部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缺少相应的理念更新以及手段创新,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不高,导致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致使存在财务风险问题发生的可能。
三、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一)进一步强化高校的自身实力
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最有效的措施还是高校要提升自身的办学实力,特别是筹资能力,增强对各种财务风险的抵御防范能力。在增强高校自身办学实力的具体落实措施上,首先应该注重不断地拓展生源,通过生源的拓展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以及科研经费,拓展高校的筹资规模与筹资渠道。其次,应该注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筹资运作,诸如基金会、校友会等社会筹资手段增加收入。第三,应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开发转化利用方面加强合作,提高高校的效益收入。
(二)不断完善高校自身的贷款管理
在高校的银行贷款业务处理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的计算支付利息以及本金等情况,根据高校的偿债能力科学合理的确定贷款规模,以免过多的举债增加自身的财务风险。同时,还应该注重贷款的有效使用,尽可能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能够最大程度的促进高校的发展,并增加对贷款管理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强化责任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问题。
(三)健全完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
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有效防控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问题的关键。在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完善上,重点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强化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通过对所有经济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支出的规划控制与刚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问题;完善会计制度设计,不断提高高校的财务会计核算水平,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模式,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提前进行风险防控管理;严格落实经济责任制度,将财务管理工作责任以及风险控制责任有效落实,加强各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优化资产管理制度,实现高校财务部门、资产部门对资产管理的协同运作,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强化高校的财务风险预警
防范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最直接的手段还是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客观概率、标准差、敏感分析等方法,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准确的识别。其次,应该进一步的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等几方面细化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置,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动态的监测分析,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问题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控制措施,以免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蔓延。
(五)规范高校的会计核算体系加强内部审计管理
防范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应该进一步提高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高校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对高校的会计行为进一步的规范管理,尤其是在会计科目设置、收支审批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严格进行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风险隐患问题。其次,高校在自身的内部管理中,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审计,重点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政策、制度执行,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等相关财务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的审计监督。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对各类资金使用效率的审计,并及时评估可能存在的潜在财务风险问题,为高校财务部门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四、结束语
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实施的背景下,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内部经济活动的管控,强化财务风险预警防范,为确保高校的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摘要: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确保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首先分析了高校财务风险的大致类型及其成因,进而就加强高校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提出了几项建议措施。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参考文献
[1]林祥中.高校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
[2]刘涛.现阶段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
【高校财务管理研究】推荐阅读:
高校财务管理内涵研究12-10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08-30
高校财务数据仓库研究09-15
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研究11-13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11-25
高校财务误区分析研究09-22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05-12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09-30
高校基建财务10-14
高校财务经营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