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2024-08-27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精选11篇)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篇1

英国和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比较大的国家, 对高等教育投入很大,也是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的典例,这两个国家在财务管理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有着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1.1 在高校财务管理适用模式方面

美国分为集权式管理和分权式管理。公立大学一般实行集中管理的模式,学校的经费来源、支出控制权、预算管理等都集中在校级, 而院系向学校申请经费, 校级向州政府申请财政拨款。而占美国高等教育一半规模的私立高校一般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经费来源多,下级院系有很大的自主权,由院系决定经费支出,汇报校级,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各个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各个学院上缴小比例的经费,用于校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经费,从而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的服务意识。英国财务管理模式偏向于分权式管理。学校根据编制好的经费预算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掌握自己部门的开支,对预算经费和课题经费适当放权。院系除了上缴一部分资金给校行政用于行政管理经费支出外,剩余的经费全权由院系部门负责人管理,这种方式给予二级单位充分的自主权,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根据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都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于不合理的情况及时纠正。各院系年终上交工作总结报告,财务部门对其工作的完成情况,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检查和绩效考核。

1.2 在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方面

美国高校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收入, 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而资金运作一般是通过基金会来操作。基金会由高校自己管理,聘请专业的资深人员对项目进行投资管理,定期将财务状况进行公开,向社会公布财务报表,接受监督和检查。名校通过基金会运作,在投资收益方面,获得更大的利益。在英国教学拨款和科研拨款为高等教育拨款的两种主要途径。教学拨款根据学校学生数量和学科设置决定,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的价格段,设定不同的费用权重比例, 是根据科研质量作为拨款的参考标准,每5年对学校和学科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科研成果的评估情况,给学校科研拨款。学校给各个院系分配科研资金,是根据科研质量进行的。这种拨款方式,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

英国高校会计核算依据为企业会计准则, 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和对外进行信息披露,便于接受社会监督。英国高校在各个学院设立专职的会计辅助人员,协助各个老师报账。财务处对会计核算程序、报账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报账人员只需将票据交给学校会计后,便可等待款项汇入,方便教职工报账。这与国内高校报账难、排队时间长、财务人员态度差形成鲜明对比。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状况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风险主要包括:资金运作风险,资产毁损风险,财务系统风险等。风险防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由于自身性质、管理模式、某些领导管理理念等原因,存在着管理观念滞后、多数财务人员眼界受限、整体素质不能随形势发展同步提高,加上财务风险普遍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的特征,因此造成了高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难以建立起防范风险的相应机制。

2.2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务部门已经建立了基本的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的岗位及业务控制,不能覆盖全校需要风险控制的业务和环节, 因此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大部分主管财务的院系领导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增加办学经费来源,节约开支上,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当前高校所处的新环境、新形势的复杂性估计不足,缺乏全面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将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定位于事前预算、事中核算、事后决算等会计核算规范性基础工作上,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尚未达成自上而下、引起足够重视的共识。

2.3 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

内部审计作为对高校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评价手段,在高校经济管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并未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 由于其行政上的隶属性质决定了审计过程涉及行政领导及学校利益时,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2审计方法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法提出了挑战, 高校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后续培训非常欠缺。3审计范围的局限性。高校审计工作应监督学校内部控制执行的各个方面, 而大多数高校将审计重点放在了学校财务收支,大宗物资和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真实性、合法性,基建工程的监督和审计等涉及大额资金的经济活动时, 对其内部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却不够重视。少数高校虽然设立财务内部稽核部门,没有发挥监督的作用,而且人员分工矛盾相互掣肘。

3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3.1 实行目标责任制 、落实预算绩效考核

目前, 很多高校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各类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但具体形成文件并实施操作的体制较缺乏。国内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立足自身实际,根据高校内部各部门提供的未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在年中、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财务部门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对校内院系二级部门年终上交的工作总结报告、财务情况进行审核,检查其完成情况,并对经济事项的收益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3.2 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国外高校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把高校会计制度纳入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核算,收入与成本配比更能体现高校办学效益。我国高校目前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业务核算,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部分业务进行成本核算将为实现会计核算高质量、推动高校依法办学、依法理财,促进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公开透明, 做好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3 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

国外高校的办学经费中除了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另外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为高校的捐赠收入, 社会捐赠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国内高校。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一方面逐步加大财政投资高等教育的力度、提高教育投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广开捐赠渠道,推出鼓励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政策,同时要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管理,做到捐赠款使用公开、透明,并建立定期向资金捐赠者反馈捐款运行情况,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也可以借鉴美国和英国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探索一条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的道路,加大二级学院权利与责任的匹配度,多方位筹措办学经费,强化专业人才对高校财产资源的管理。我国高校借鉴国外高校无论是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 加强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为了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高校的内部控制,更快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各项计划,借鉴国外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和绩效预算方面可以做适当的尝试。

摘要:英、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高等教育运作比较成功,财务管理适用模式、经费筹措和资金运作模式、会计核算管理模式各有千秋。我国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滞后、内部稽核和审计机制作用难以凸显。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落实预算绩效考核、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模式,绩效预算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篇2

1.1 转变了传统的财务报销模式

我国高校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具有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因此也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财务管理模式,尽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财务运转过程中增加了对银联支付、校园卡等工具的应用,但是传统的财务报销模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多数职工在进行财务报销的过程中,结算的方式仍然以现金为主。而在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规定的背景下,高校运行过程中开始强制实施公务卡结算方式,在对这一公务卡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彻底实现了非现金报销结算,实现了财务结算模式的创新。现阶段,公务开支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公务卡,严禁对现金进行应用,财务报销开始以发票和刷卡底单为依据。

1.2 提升高校预算管理监督能力

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主要将事后监督应用于预算管理监督中,预算单位运行过程中,会在初期阶段对预算进行制定,并在期末对决算进行上报。这种预算管理模式,导致部分院校在年底会产生会中消费的现象,甚至还存在虚列费用的行为,财务管理部门应用事后评价的方式对公务支出进行总结。由此可见,这种预算监督管理模式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公务卡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预算管理监督模式中的缺陷,它通过网络化、电子化的方式,实现了对高校财务资金支出的实时掌控,能够通过动态监管的方式对公务支出信息进行掌控,并通过硬件平台,实现信息搜集的全面性,减少了违法使用财务资金的现象。

2 防范高校公务卡支付结算中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

2.1 公务卡使用管理中的缺陷

现阶段,高校在应用公务卡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管理问题,不仅降低了公务卡应用效率,更不利于全面施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最重要的是,这一现象不利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典型的公务卡使用管理缺陷包括不合理发放公务卡、不完善的公务卡使用报告制度、不健全的信息维护系统以及不及时传递公务卡消费信息等。

2.2 风险防范措施

2.2.1 明确公务卡发放对象

同信用卡相比,公务卡拥有更多的优势,如使用者终身不需要缴纳年费、在同部分联网商家进行合作的基础上,使用者可以利用公务卡购买打折力度较大的商品。然而,我国高校教职工人员数量较多,部分银行在运行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信用卡销售量,大肆发放高校公务卡,而此时,高校部分财务部门并没有意识到公务卡同学校具有紧密的联系,以为公务卡同信用卡一样,教职人员如果无法及时偿还公务卡中的欠款,是同学校毫无关系的。因此,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无条件为教职人员办理公务卡进行盖章。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给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鉴于此,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应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对高校预算、国家财政规定等进行充分的掌握。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自身教职人员发展的公务卡发放制度,并同银行及时进行公务卡发放相关协议,对双方在运行过程中应当程度的责任进行明确,严禁一人多卡现象的产生。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配合银行方面,对教职人员的办卡资格以及资质条件进行明确,预防随意、无序使用公务卡现象的产生。

2.2.2 确保实现结算有据

高校公务开支拥有独特之处,要想实现有依据有秩序的开支和报销,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公务卡使用制度和规定,并从高校自身公务卡使用情况入手,对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进行制定,并将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大对这一制度的宣传力度,将相关目录内容进行张贴,并综合应用微信、智能手机等多种多媒体,加大对公务卡正确使用方法的宣传力度,同时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能够根据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高校的发展而得到更新。

3 结束语

浅谈高校财务管理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21-02

一、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高等学校面临着改革发展机遇,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知识经济的到来,给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顺应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已成为必然。

二、 管理体制的探讨

1.围绕中心工作,明确“财务”地位。随着全国性的机构改革,减员增效成了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首要的改革目标。紧密围绕学校的战略目标,保证学校财力的全局安排,实行校级财务统一收支,由财务处进行集中核算成了高校财务改革的必然要求。会计核算集中在财务处的重要性有五点:一是精简机构、节省人员;二是加快普及会计电算化,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全校“一盘棋”,能够统一管理,统一开支标准和范围;四是有利于财会人员实行岗位轮换,提高业务素质;五是有利于加强财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

2.改革管理体制,实行人员委派制。随着高校的立体性开放,高校与社会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逐渐向高校内部渗透。在高校实行会计委派制,能够发挥整顿会计秩序,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作用。笔者认为,实行高校会计人员委派制,首先是由财政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作为委派机关;其次是落实受派人员;再次是建立定期换岗制度和考核制度,奖优罚差;最后是解决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如工资、奖金) ,建议归属委派机关管理。推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后,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确立会计人员的权威性,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由于其人事关系、工资、福利等待遇和原单位脱钩,解决了后顾之忧,会计人员就能理直气壮地抵制各种不合理开支,大胆地按照财经纪律办事,进一步强化财务监督,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3.加强财务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搞好学校的预算管理,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学校预算管理要确立“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处理好“吃饭”和“发展”的关系。收入预算要稳健,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勤俭节约。在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建议实行“节约留用,超支扣下年指标,资金集中,统一核算”的经费管理体制,使学校安排的资金有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4.加强基础工作,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首先,要严把审核报销关。审核起着保证会计质量、有效监督日常经济活动、维护财经纪律的积极作用,是节约开支的重要关口。因此,凡报销或预支,财会人员一定要忠于职守,依法办事。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要予以退回并要求补充。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搞好部门经费包干。要设置经费控制台账,及时记录各部门使用收支发生数。财务处要及时通报信息,增加理财透明度,建立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制度。超支的部门要停止用款,对年终有结余,要结转下年,并公开表扬奖励。实践证明,实行部门包干,是实施学校预算的有效保证,是加强学校资金管理的好办法。最后,坚持“一支笔”审批开支制度。在学校财务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控制学校财务计划,必须规定限额,明确审批权限。各部门领导要恪尽职守、严格把关。学校要建立严密的审批责任制,凡超过计划限额,须经分管财务的学校领导提交校长办公会议解决,在有来源的前提下集体审批。

5.强化收费管理,保证预算收入实现。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学杂费收入已成为高校教育事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要强化学生收费管理,采取必要措施,及时、准确、足额地把应收的各类学杂费收上来,保证学校预算收入的实现,确保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加强收费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1) 建立全校一体化收费体系,实行“一卡通”管理方式。学生收费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又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其他有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与配合。因此,建议高校成立收费管理委员会,形成学校的一体化收费管理体系,实行“校园一卡通”的管理方式。各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促进学生收费计划的顺利完成。(2) 积极与地方银行协调,加大对贫困生的借贷力度。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贫困学生的助学工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高校要积极与银行联系,协议解决贫困生助学贷款问题,帮助贫困学生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学生拖欠学杂费的现状,缓解高校资助经费不足的矛盾,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3)加强对学生收费工作的管理。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收费工作,督促有关职能部门严格执行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及学籍管理制度,采取一些刚性措施,强化收费管理。如无正当理由不交费的学生不予以注册,不准上课;在实施学分制的院校,不交费的不承认其当期已修学分;要督促学生足额缴纳应交费用,加快资金的回笼。

三、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1.建立合适的“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组织高校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根本制度,必须科学合理。高校可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体制。

规模小的高校,可实行集中管理。所谓集中管理,就是统一财务收支计划,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预决算,统一资源配置,将高校的财权及物权,集中到校长领导下的财务部门,不设置二级核算单位;规模大的高校,可实行分级管理。所谓分级管理,就是适当下放财权,学校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各二级单位财务活动,并对其进行财务监督。各二级单位在业务上必须接受学校财务的领导,定期向学校财务机构反映其财务活动并报送财务报表。学校的一切财经政策、重要的财经纪律、规章制度等重大问题,必须由学校统一决策,避免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建立以校长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强化财务工作的领导体制。高等学校的校长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代表高校依法行使职权,对高校的财务工作依法负有经济责任。所以高校校长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执行国家的财政法规,健全本单位的财经纪律,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负责,保证高校按经济规律办事,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3.控制投资规模与费用支出水平,合理确定资金使用结构与方向。(1)为适应高校扩招的需要,各高校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在资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投入在教学与科研上的经费就会被挤占。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的规模、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确定投资规模、学科建设与发展、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之间资金投资方向与使用结构的前提。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增加人员经费比例,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是确保教学质量、加快学科建设的前提。因此,适当地控制基建规模与支出,保证高校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运用。(2)严格控制各项经费支出,建立预算控制制度。控制费用支出水平,关键是加强财务计划管理与预算管理,把预算与资金筹集使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资金预算的编制、审定及执行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把执行预算的责任落实到人。在提倡民主管理、群众参与的同时,必须坚持经费计划审批权与费用支出管理的“一支笔”审批制度,杜绝经费管理多头审批,以避免造成超计划、超预算的现象发生。对于各项经费支出,各部门负责人首先要严格审核,严格控制预算总额。

4. 更新理财观念,加强经费管理。若想利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更新理财观念,突出效益,把量力而行、勤俭节约的理财原则,体现在各项决策、计划、方案和财务指标中,落实在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和勤俭观念。

四、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大发展的新形势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只有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作为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作者只是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提出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抉择者们提供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章晨.关于高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会计思考[J].教育会计研究,2001

2.王宏堂.论高校预算管理应遵循的原则[J].甘肃高师学报,2000

3. 张凤梅.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

4. 张俊霞,褚颖.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J].安徽农业科学,2006

5. 郭凌霄,王晓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 J] .财会研究,2006

6. 马自俊.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审视[ 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

7. 曹建晋.如何确定财务管理目标[ J] .经济师,2006

8. 张国红.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探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篇4

2007年3月19日, 吉林大学在校园网上发布了《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称从2005年起, 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 学校陷入财务困境。为此向广大师生征集解决校园财务危机的合理化建议。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讨论。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据相关人士介绍, 不仅是吉林大学, 全国有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上, 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 财务状况不公开, 财务管理欠透明

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校务公开栏, 但远没有达到全面、深层次的地步。大部分高校的校务公开没有将学校的基层单位、直接接触学生的系级财务公开。有的即使公开了, 也未做到校、院与系级财务的对照比较, 相互监督;而且, 校、院级财务公开要么是粗略不详, 要么就是名词过于专业化, 不便于广大师生了解。在财务管理上缺乏透明度, 从而使高校理财和监督受到制约, 也为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 高校经济活动的范围已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案件。如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 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 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等情况, 少数学校甚至出现个别人为了谋求个人私利, 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不完善, 操作层面存在薄弱环节。

(三) 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目前, 大部分高校预算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预算的编制上, 一些高校不是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编排, 而是存在要预算的思想。二是预算的执行上, 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三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四) 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三类财务风险逐渐得到体现

总体来说, 中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已经出现三类财务风险:一是负债风险, 即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借债后产生的影响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及人才稳定的风险。二是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对每个高校难以避免, 但管理水平高的高校可以把运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三是投资风险, 即高校投资办产业, 经营不善而破产清算, 给学校造成的连带责任和财务损失的可能性。高校的投资风险有着明显的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五) 支出把关不严, 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财务管理执行的是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在计划经济下, 往往只进行预算, 而支出监控薄弱。在资金支出管理方面, 近几年虽然从认识上逐步有所加强, 但仍存在着“重预算内资金, 轻预算外管理”的思想, 致使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减少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有效补偿, 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而且为某些个人和小集体谋求私利打开了方便之门, 成为高校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高校财务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高校财务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未全面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其管理模式很多还计划经济时期沿用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我国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是50年代按照原苏联的模式建立的, 是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 但并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

(二) 财务投资决策失误、学费欠交现象严重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 但一些高校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是不切合实际的“小马拉大车”, 为扩招、扩校, 将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致使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导致财务风险。在大部分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 预期收人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 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而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许多贫困学生欠交学费现象日益严重, 欠费数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削弱了高校经费的自给能力。

(三) 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的作用未得到真正重视

一些高校的领导对财务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精力放在教学及科研上。认为高校不应该有财务风险, 只要搞好教学与科研就是管理好学校。同时, 把财务工作看成是发工资与管理课题经费的出纳, 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参谋与参与决策的位置, 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四) 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能及时更新

从财务人员的角度而言, 一些高校财务人员年龄老化, 知识陈旧化, 技能退化, 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财务工作新要求。一些高校财务人员没有受到正规的会计学习培训, 有的是半路出家。同时, 在工作中, 对会计的后续学习也不抓紧。尽管目前一些高校已经重视招聘业务水平高的会计人员, 但仍有一些高校受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困扰。

(五) 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

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高校的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制定内控制度, 一些高校尽管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 但并没有严格的加以实施。从面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强化领导财务意识, 明确法人领导责任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要强化高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给财务管理以其应用的地位。这就需要明确领导的责任。《会计法》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校长是高校的法定负责人, 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财务管理中所承担的“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二)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控制设计中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 完善岗位责任制, 严格落实业务操作和授权制度对财务工作各岗位的明确分工, 形成岗位之间的轮换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 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注重网络技术的运用, 建立各种查询、监控、督导系统, 发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

(三) 结合高校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 高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 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规模较小, 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校一般采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规模中等, 年度资金流量比较大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三是规模较大, 年度资金流量很大, 财务制度健全, 财务关系明晰, 责权目标明确, 具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高校可能分析自身实情下, 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模式。

(四) 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和偿债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必须以收定支, 确保平衡;建设性预算要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偿债性预算要打足。二是推行校级预算即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 对学校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 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三是要坚持集中财力保重点。重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等项目, 同时保证人员经费支出, 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研究, 提高。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完善预算控制制度, 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后续教育,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能力

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等渠道, 使会计人员具有可靠的思想政治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完善的身体心理素质, 过硬的知识素质, 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创新和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以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于金风杨抚生高校建设中对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2】雷良海高校债务融资的作用及其保障机制[J]江苏高教20026

【3】胡信生高校财务风险类型及其防范[J]教育财会研究20046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篇5

一、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代表性观点

(一)投资效益最大化 朱炜(2001)、曲岭(2003)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首选目标是“投资效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必须重视投资效益,即投入最少的资金,培养出各层次的合格人才和提供大量科研成果。高校应对每项投资的效益进行考核评价,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二)成本最小化 李瑛(2004)认为高校财务管理要利用价值管理手段衡量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可以参考以下指标进行衡量:年教育成本最小化、在校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刘兆云、薛平、修慧明(2006)进一步指出,将“培养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最小化”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是最恰当的。

(三)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 林国泉(2006)认为在竞争环境下,实现“高校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是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该目标指出高校整体价值包含有形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价值,有形资产可以量化,无形资产可以采用一定手段进行评估后加以量化。

(四)高校价值最大化 岑梅(2005)、黄兰霞(2008)认为目前新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应以“高校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高校价值的具体计量可以考虑采用未上市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即高校预期净现金流量的总和。

笔者认为,成本最小化观点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财务风险,且该观点提出的指标无法评价高校整体功能,缺乏系统性。投资效益最大化观点、综合价值和办学实力最大化观点及高校价值最大化观点的共同缺点是衡量方法的现实可操作性问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确定原则

(一)与高校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产物,要研究高校财务管理目标,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1)高校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一是国家法律环境。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教育法》,从法律地位上确立了教育经费筹措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体制。1997年财政部教育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第四条明确规定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依法多渠道筹措资金,以此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问题”。1998年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可见,我国正在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学校在事业发展中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实现教育由政府包办到国家、社会、群众共办的转变。这使得高校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相应需要发生改革。二是社会阶段环境。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财务管理也由计划经济下的国家直接管理模式转到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模式,由此也扩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也要随之丰富和完善。

(2)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一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摆脱对国家的行政依赖关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以自身社会使命为基础,市场价值为导向,按产业化方式自主办学、自我发展。但是高校产业化这一模式带来诸多问题,如办学经费短缺与高校资源浪费并存、教育经费资金的供需矛盾等。高校财务管理必须多渠道融资,以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二是高校扩招。19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2006年已达到546万,为1998年的5.06倍。高校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教学质量提高与校区硬件建设的矛盾、招生规模扩大与师资供应不足的矛盾等问题,这需要高校财务管理运用价值形式,对经济活动实施系统管理。

(二)符合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特点 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可分为整体目标和分部目标。

(1)整体目标确定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一是符合高校总体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是高校整体管理的一部分,其工作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校整体目标,因此应当适应高校总体管理的需求,与总体目标保持一致。高校的总体目标为:维持组织生存发展。高校的业务运营活动必须依托于某个实体,生存成为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高校需要持续发展,提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因此高校要通过有效财务管理维持自身的长期、稳定运营能力,增强偿债能力,保证所获得的资源数量稳定增长;实现组织社会使命。高校作为“科教兴国”战略下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工具,肩负着神圣的社会使命,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有利于促进高校社会价值的实现。二是符合高校具体财务活动的要求。财务活动是财务管理工作环境的外在表现,为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的财务活动含义及目的。高校财务活动按资源的来源和资源的使用和控制分为筹资活动、社会贡献活动、投资活动、成本消耗活动。筹资活动是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筹集到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完成社会使命所需要的资金的活动。社会贡献活动可分为两方面:对内社会贡献活动,即高校完成内部社会责任的活动,包括直接培养教育活动和间接培养教育活动,前者如课堂授课、组织各种提高学生素质的课外活动等,后者如引进和培养优质师资队伍、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等;对外社会贡献活动,即高校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包括科研成果的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国际交流、树立民族形象等方面。投资活动可分为两方面:对外投资活动,即高校为了实现自身资本的保值增值、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以实现自身社会责任而利用自身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校办产业和其他单位的投资;对内投资活动,即高校内部以满足管理和日常教学活动而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活动。成本消耗活动是指维持高校日常经济运营和实现社会价值所消耗成本的活动。

(2)分部目标的确定要求及类型划分。分部目标是整体目标的子目标,是实现整体目标的方式和途径,确定时要随着整体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根据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类型划分,高校财务管理分部目标可分为筹资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目标、分配管理目标。

(三)有机协调各种矛盾 主要包括:(1)协调资本的寻利性与组织的公益性的矛盾。高校满足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三大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其组织公益性决定了高校培养人才、创新技术、服务社会的责任,但是在市场经济和教育产业化的环境下,高校作为理财主体,其资金来源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必须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追求经济效益以维持自身正常运转。财务管理目标应正确处理资本寻利性与组织公益性的矛盾,将二者关系有机协调。(2)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短期目标侧重于近期和小范围利益的实现,而长期目标则着重长远利益和发展。因此制定财务管理目标时不应局限于近期利益,要用可持续的、发展的眼光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进行科学决策。

三、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

(一)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定性表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应确定为满足经济效益基本要求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处于不同发展期的高校其经济效益的追求目标不同,但是所有高校在追求经济效益方面都应有一个最低保证,即满足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保持良好的财务收支状况,其目的是维持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体现为一定的营利性,但并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为了给组织的财务活动提供安全边际,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手段。社会效益分为效率和效果。效果是指高校提供的服务是否与其组织的宗旨相一致,即能否实现其社会使命。效率是指用最少的财务资源投入来获取最优利用资源的能力,实现高校的使命。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高校只有满足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才能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完善硬件设施,引进优质师资,拓宽办学规模,转化科研成果,加大学术交流,促进高校更好地生存发展,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样,只有注重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才能提高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品牌价值,这也是实现高校经济效益的坚实基础。

(二)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定量表述 高校财务管理目标需要协调理论的复杂性与可操作性的矛盾,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可计量性,以增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财务管理的特性决定了其目标的衡量主要以货币单位表述,但高校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他计量单位辅助使用的必要性。

(1)经济效益基本要求的定量表述。所有高校经济效益方面的基本要求为保持良好的财务收支状况,可表述为“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传统意义上的收支平衡(即收入大于或等于支出)存在诸多弊端:一是在高校筹资来源多样化的环境下,高校贷款融资办学日益增多,由于贷款的有偿性会出现年度支出大于收入、净资产为负值,导致收支不平衡现象。但是随着贷款资金的到位,现金流入量增加,现金流量依然平衡。传统意义上收支平衡容易忽视对贷款资金的管理,影响财务管理决策。二是高校事业收入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集中性,导致大量事业收入时间滞后。传统意义上收支平衡思想很容易导致事业收入到位前的隐性赤字和事业收入到位后的突击花钱、被动还债现象。三是《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基建基金等不纳入财务收支预算,因此采用收支平衡思想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会导致这些专项资金闲置,无法充分发挥效益。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的收支平衡应改进为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动态平衡。采用现金流量平衡的方法,以现金流量监控为重点,真实、及时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体现高校持续经营的能力,更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增强财务决策的实效性。如表1所示:

(2)社会效益的定量表述。具体包括:

一是社会效益的效率方面。效率,即用最少的成本来获取最大数量和质量的使用财务资源实现高校使命的能力。高校各种财务活动均围绕社会贡献活动展开,是实现高校社会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衡量社会贡献将直接影响到财务管理目标的衡量方式。社会贡献可用高校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向社会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来衡量,可用接受高校社会服务的受益人数来确定,还可用高校投入社会贡献活动的资金数量来表示。第一种方法,由于高校提供服务的行为缺乏完全的活跃市场,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参考标准,因此价值的衡量办法较难确定。第二种方法,一方面受益人数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间接受益人数的估算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容易导致高校提供社会服务时采取短期行为,盲目追求数量,忽视长远效益。第三种方法,在克服以上缺点的同时,还有助于高校积极采取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争取节约资金,降低成本,从而增加社会贡献活动的资金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完成社会使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高校的社会贡献投入资金数量可以用未来年度社会贡献投入的折现值之和表示。简化公式为:

其中,第t年社会贡献活动投入=第t年社会贡献活动投入的流动资金+生产性长期资金投资年折旧-无效服务成本。贴现率表示对高校风险的评估水平。此公式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财务风险,协调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矛盾,在信息时代电算化会计广泛使用的背景下,资料取得、数据整理等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实际导向作用。

二是社会效益的效果方面。高校的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性决定了其社会效益不能仅对社会贡献活动从价值投入方面来衡量,还必须考虑到投入之后产生的对社会贡献的实际效果。高校财务管理目标中社会效益的效果方面应定位于追求最大程度地完成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社会效益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成果、人才、效益等多种形式,可以通过一系列非货币指标进行评价:合格学生比例、就业率、招生计划完成程度、教职工科研成果率、师生比、学校综合实力排名、社会公众认可度等。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社会效益,要综合考虑效率和效果两方面因素。如果只注重效率,则容易陷入忽视服务质量和效果,盲目追求数量优势的误区;如果只注重效果,则容易导致资金筹集不足、投资缺乏可行性、资金使用浪费严重、过度分配等诸多不合理现象,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系统的形成。只有坚持效率和效果达到最大化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故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定位为:基于现金流量动态平衡条件下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高校财务管理分部目标

(一)筹资管理目标 新形势下高校的主要筹资来源有: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学费和杂费、银行借贷等。筹资管理的主要问题为筹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负债偿还风险。高校贷款具有期限长、金额大、贷款保证形式单一、还款资金来源渠道窄等特点,不少高校由于对筹资行为缺乏理性分析,盲目举债,给财务成果带来不确定性,引起高校陷入财务危机;资金筹集风险。可能引起资金筹集风险的主要原因有无法争取足够的财政资金、筹资渠道不足、生源不足和学生欠费导致以学费为主的事业收入匮乏等。因此,高校筹资管理目标可定位为:在降低筹资成本和考虑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合理规避筹资风险,按适当的资产负债率,多方筹措满足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资金。

(二)投资管理目标 高校在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投资项目论证不足。如立项前对投资的风险性、收益性不能进行充分量化的可行性分析,忽视高校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只重立项不重效益等;某些重大项目投资资金不足,无法有效保证高校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的投资管理目标可定位为:在综合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收益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可行性分析,选择最佳投资方案,合理配置资源,在保证现金流量动态平衡条件下,实现投资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三)成本管理目标 高校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成本预算和控制不合理,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教育成本难以准确确认。《高等教育法》提出,要根据生均教育成本确定高等学校的年经费标准和经费筹措原则,高校追求自身社会效益、实现社会使命也必须建立在教育投入能够得到补偿的保障下,因此,准确地测算教育成本是高校实现财务管理整体目标的前提。因此,高校的成本管理目标为:在保证资金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成本支出,运用合适方法衡量教育成本,争取在基于现金流量动态平衡基础上,以最小的成本谋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四)分配管理目标 高校分配管理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设计分配模式,以充分实现分配制度在实现高校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激励推动作用。因此,分配管理目标可描述为:科学设计收入分配原则,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实现现金流量动态平衡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的最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炜:《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曲岭:《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李瑛:《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刘兆云、薛平、修慧明:《高校财务实行目标管理及其可行性研究》,《理论界》2006年第3期。

(编辑杜昌)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篇6

关键词:新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影响

1 新财务制度实行注意问题

新高校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新制度) 对高校财务管理中财务预算管理、财务资产管理、财务支出管理等不同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在新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在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 要做好新旧制度的转换, 加强高校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高校的财政支出做出详细的计划, 以此来减少财务管理中问题的出现对财务管理的不良影响;在新制度的具体实施中, 要加强对高校有形资产的审核, 并制定全面系统的方案进行管理;加强高校财务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向科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推动高校的财政创新改革, 有效地利用新制度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服务[1]。确保新旧制度有序交替, 合理衔接。

2 新制度的影响

2.1 对财务预算管理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在新的经济管理制度下对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制度中对高校各部门的财务支出, 要进行严格的预算编制和审核, 在制定预算计划时, 要坚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合理配置资源, 保证收入和支出的平衡, 对预算要进行定期的审核, 保证预算在具体实施中能够有效的运行。加强学校的年度决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并且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审计, 审计通过后方可批准实施。新制度对高校预算的各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所以高校要加强对预算各方面的审核力度, 确保财务预算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和完整性[2]。新制度在高校的实施, 促使高校建立了规范、严谨的预算管理制度, 从而改善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方法, 保证了财政收支平衡, 使财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合理。

2.2 对资产管理的影响

新制度加强了对高校资产的管理, 新制度规定高校的资产管理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对资产的类型和管理标准进行了调整, 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明确的规定, 具体方法是使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进行计提折旧。同时对高校的建设项目要求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 并按照相关的工程程序办理工程竣工手续。对资产中的无形资产的管理, 对其中可以进行评估的无形资产, 可以按照规定进行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对高校的对外投资, 要严格进行监督和管理。将高校的资产进行收、支分开的管理方法。新制度中规定学校的资产实行政府采购的管理方法, 以此来加强高校的财政支出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3]。同时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以及无形资产的按期摊销, 都实现了对高校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提高了高校资产的回报率。

2.3 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影响

新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的应用, 使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得到了提高, 而这些数据对高校领导作出合理高效的财政决策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加强了社会各阶层对高校财务管理的了解, 为更好地监督高校的财务管理运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新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健全和完善了高校的财务制度, 规范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提高了高校的经济审核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2.4 对财务风险机制的影响

高校财政的投入和支出影响着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校建设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所以, 高校要对资产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控制资产风险对学校造成影响, 在对外界进行资金借贷时, 要严格审核借款内容, 同时加强对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 依据新规定中对外界借款的规定, 要加强借贷管理, 避免高校资产风险的出现。

3 结语

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加强, 以及实施新的财务管理制度, 有效地提高了高校的财务管理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新制度对财务管理中的预算、收支、资产以及资产风险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健全和完善了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了对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 提高了高校对资产风险的控制和监督。

参考文献

[1]陈利.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商业, 2013, 5 (11) :65-112.

[2]马宇飞, 张文斌.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J].会计之友, 2013, 3 (21) :12-98.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篇7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

在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中, 预算都是按照年度来编制的, 达到年度平衡收支就算完成任务, 没有长期的财务管理目标。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只停留在表面上, 没有达到在财务管理和财务预算上的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 这是问题的根源。

2. 内部控制不完善。

只对财政资金方面应用内部控制机制, 在财务预算和外部资金管理方面内部控制就管理不严, 只对收支账目有内部控制机制, 但是对往来账款没有完整的审批制度。在高校重大基础建设工程和大额采购项目的论证工作, 没有采取内部控制机制, 致使大量资金投资失误, 资金损失严重。

3. 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高校大规模的组合中, 由于财政资金严重不足, 各个高校都采取扩大招生规模, 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 很多都是贷款, 但是, 因为高校在资金使用方面没有采取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造成大量资金存在问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具体思路

1、观念创新。

目前, 高校办学环境变化巨大, 也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1) 信息化管理。目前是高速信息化的时代, 作为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跟上时代要求, 学会使用计算机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利用快速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达到迅速处理各项财务管理的目的。高校也应该在信息化财务管理中加快计算机财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 并利用科学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 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管理、预测及时、决策准确的财务管理模式。

(2) 网络化管理。现代财务管理一定要实现计算机管理, 利用计算机财务管理平台, 是财务管理网络化, 逐步实现财务与各项管理协同管理, 这样才能节约管理资源,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 成本效益观念,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占领一席之地, 就必须保证资金的充足, 要在高校成本方面加强管理, 逐步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 迅速提高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率, 用最少的资金去解决最大的问题, 这样就需要在成本核算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保证办学成本降低。

(4) 融资观念。由于高校原来都是靠政府财政资金, 没有任何资金压力, 现在都是需要高校去筹措资金, 体制的转变必定带来财务制度的转变, 要改变原来的模式,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科学的调动资金, 积极探索资金筹措的办法, 利用资金市场的模式去宏观融资, 走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方式,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利用金融资金去解决高校资金的问题。

(5) 风险观念。因为高校每年都在扩招, 办学的规模都在逐步扩大, 资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很多高校都是举债扩大办学规模, 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一定要树立资金风险制度, 注重财务风险分析, 在保证办学的基础上, 采取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利用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 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所以说, 风险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资金管理的重要措施。

(6) 知识资本观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作为学习知识, 发展科技, 提高管理水平的发源地, 应该更好的应用知识资本观念, 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更应该有充足的认识, 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加大培训力度, 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所以说, 知识资本是现代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制度创新。

高校应在“先保基本支出, 后保项目支出”的原则下, 保证预算从编制、执行到调整的科学规范, 改进预算编制办法, 尽量采取先进的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的编制方法, 细化项目预算, 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 控制各种开支, 加强预算编制, 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与会计报告体系。对高校来说, 只有正确核算高校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 才能为考核评估高校的办学效益提供依据, 才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才能有利于高校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科学化、规范化地顺利向前发展。各级领导都要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财务风险经营责任制, 实行第一责任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 强化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意识, 以防止出现权责不清, 加剧高校财务风险的严峻形势。

3、内容创新。

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筹资管理、预算编制与分配、资金使用与控制、财务分析和监督以及财务工作环境的优化等。资本的内涵在深化, 不仅包括物质资本, 还包括知识资本。筹资的外延在扩张, 不仅包括资金的筹集, 还包括人才的引进。预算的分配在调整, 不仅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及日常运转的需要, 还包括学校大规模的基建需要。

4、技术创新。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 有原来的手工记账, 算盘计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复存在了, 现在的高校财务管理都是利用计算机财务管理去实现, 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效率, 高速快捷的网络平台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了快速的财务管理模式。此外高校都建立了网络自动化办公系统, 通过网络办公系统, 可以快速的传递财务信息与管理信息, 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5、服务创新。

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或部门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在正确处理好开放与控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要把提高财务工作的服务质量视为财务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宣传, 帮助与引导学院领导、各部门、各系科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的重要价值。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实现财务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 为利用者提供优质、快速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一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9)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篇8

一、新高校财务制度中变化内容分析

新高校财务制度包含了14章共76条, 与旧高校财务制度的13章54条相比, 新制度在适用主体、管理层职权职责、预算、收支、结转结余、资产、风险、成本费用和财务控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3]。主要变化如下:

一是调整了适用范围。旧财务制度对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同样适用, 但在调整之后仅适用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二是明确了总会计师的职权职责。在旧制度中, 规模较小的高等学校可以不设总会计师, 但是《新制度》中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的岗位, 总会计师的领导级别为副校级, 总会计师协助完成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 并对财务管理成果承担对应的责任。

三是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新制度》对高校编制预算时所应参照的依据、编制预算的原则、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上网程序和发生变化时预算的调整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精细的要求, 另外《新制度》还特别添加了关于决算管理的规定。

四是调整了收入和支出分类与口径。《新制度》按照改革的政府收支的要求, 规定从与自身同级别的财政部门获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定义为财政补助收入;规定科研事业收入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

五是增加了收支管理的内容。在目前经济状况下, 公共财政的管理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和要求, 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要求, 财政部、教育部在编制新制度时把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支出绩效和票据管理等内容都列入其中。

六是完善结转和结余管理的规定。《新制度》规定高校在管理专用基金时, 不能取消学生奖助基金的设置。

七是强化资产管理。《新制度》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和价值衡量也做了调整;对高校进行对外投资的审核、控制等进行了更为精细、严格的规定。

八是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新制度》要求高等学校对借入款的管理要更为正规, 审批程序要严格执行, 要按照规定借债或提供担保。高校的具体审批办法由上级主管单位以及与本单位同级的财政部门共同制定。

九是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高校的内部成本费用是指在教学、科研、管理等过程中产生的当期的资产损耗。《新制度》在成本费用的汇总、分类和计算等方面做了更为细致的要求。

十是完善财务监督的制度。《新制度》完善了对财务监督的过程、责任划分等方面的制度。

二、新高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 《新制度》完善了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的内容和方法涉及到高校财务活动的全过程, 新的经济政策形势对高校编制预算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如新制度规定, 预算管理的范围要涵盖高校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编制预算时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高等学校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要核定收支、超出部分不予补齐、结转和结余的现金金额要按照规定使用;定额和定项补助要依照相关政策和自身财力, 结合高校特点、未来发展目标、高校自身的资产和现金流通状况等确定;高等学校编制年度决算时要按照规定, 审批程序要严格;高等学校还应该加强在决算方面的审核和分析, 保证数据的完整、准确。

《新制度》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这些规定, 促使高校要建立起一套严谨并且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 从而不断改进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方法, 以更加积极稳妥的收入预算和统筹全局、重点突出的支出预算方式相辅相成, 从而更加合理、合规的编制预算, 这使得在预算执行中更加容易控制和管理, 也有助于保证预算的实施和弹性;同时《新制度》中重点增加的决算报告编制准则、要求和申报审批程序等与预算编制相互照应, 便于发现在预算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 对财务状况和运作秩序的良好保持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新制度》中关于预算管理的新规定会促使高等学校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更加合理的编制财务预算, 对预算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更为科学、更为精细的控制和管理。

(二) 《新制度》规范了收支管理

新政策、新环境下高等学校在合法取得财政拨款之外, 应当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 充分利用自身不同于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 积极的从多渠道获得资金来源, 并且努力节约开支。因此, 《新制度》调整了收入和支出分类与口径, 增加了收支管理的内容。

《新制度》的规定, 促使高等学校建立起完善的收支核算和管理体系。使得高等学校必须按照规定将基金按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高等学校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范围内, 建立健全了收支管理制度;高等学校将获得的有指定用途的专项资金要用到专门的项目中去, 另外要单独设立账户, 规范了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高等学校在收支方面不得虚列虚报, 要有效进行收支管理的评价, 对合理、有效使用资金有了很大帮助;高校要按照规定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 更加规范了票据管理。因此, 《新制度》增加的关于国库集中支付、采购和票据等管理的有关规定, 对结转和结余管理做的详尽说明, 适应了公共财政改革要求, 从制度层面合理规范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收支管理。

(三) 《新制度》强化了财务管理体制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高等学校应当依照国家法律制度、行政法规和财务管理相关制度, 结合高校的自身情况, 及时修订或者完善更正学校内的财务规章制度, 合理、合法的监督学校的经济活动。同时, 学校还要合理分配现有经济资源, 努力开源节流, 加强核算, 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责任制度, 明确责任, 从而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新高校财务制度完善了结转与结余资金的管理。新制度对结转资金与结余资金进行了划分, 清晰管理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 资金的结转与结余在执行时都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遵循收入和支出相平衡的原则, 强化对事业基金的管理, 合理安排, 专门的款项应用于专门的项目, 而且支出的规模不应该超出基金的规模。新高校财务制度还增加了成本费用管理的规定。如高等学校应当以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计划, 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 按照生产企业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和计算高校各项业务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 把收支合理分配;高等学校应当将效益只涉及本年度支出中的计入当期费用, 而将效益涉及多个以上会计年度的支出, 以折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

因此, 《新制度》中新的规定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相关性和完整性, 可以更加清晰直接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管理成果。新制度将高校的基建投资作为正常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 对基建投资进行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研究, 强化了基建资金的监管, 规避了风险。《新制度》也优化了财务报表所涵盖的整个体系, 增加了适应目前新的政策、经济环境需要的一系列重要报表, 这些报表更加清晰准确的表明了相关的财务数据和指标。《新制度》的实施, 使得高校财务报表体系提供的各项财务数据和指标更加真实、准确、完整, 这些数据便于高校的直接上级部门和高校的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同时, 也为社会公众以及各利益相关者了解和监督高校的运转情况提供了有效依据。因此, 《新制度》建立健全了高校的财务制度, 大大加强了经济核算功能, 同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评价, 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 《新制度》强化了资产管理

《新制度》要求高等学校的对外投资要进行要严格的把控;进行对外投资时不得使用财政拨款或者其结余;高校应当要按照相关规定, 并且要在相关的主管部门严格审批之后再出租、出借资产;学校在编制预算时要把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全部纳入, 这些收入要一并进行核算和管理。新高校财务制度强化了资产管理。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时, 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和衡量标准都进行了有效调整,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时, 折旧方法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者是工作量法来计提折旧;新制度还增加了在建工程内容, 规定当在建工程完工,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正确合理的办理竣工手续, 并按照规定将资产交付使用;对可以合理估计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时, 应当在其合理的使用年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高校在对外进行投资时要进行严格的审批控制;新制度对于处置高等学校的资产规定, 应当按照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 将收入和支出分开进行管理。

《新制度》对高等学校资产的管理规定方面, 一方面实施政府采购, 从根本上对高校财政支出加强管理, 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新制度也参考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与理念, 采取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取得费用按期进行摊销, 内部费用参考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等有效举措, 这些有效的举措一方面能真实体现了高校资产的有效价值, 另一方面为高校的管理层在合理分配现有资产提供合理依据, 做出正确的决策, 用有限的资产获得最大的效益, 提高资产回报率, 保持资产价值提高增值率, 真实体现了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因此, 《新制度》强化了资产管理, 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 防止了资产流失。

(五) 《新制度》建立健全了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和财务监督制度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大, 因此我国高校也近几年都在大规模的进行资金投入, 但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够, 投入力度不够大, 向外界借债筹资是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方式[4]。但是, 向外界借债筹资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日益凸显, 严重的已经开始影响到部分高校的正常、可持续运营。在这种大背景下, 高等学校应该提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加强财务监督和控制, 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预防财务风险。高等学校要依法自觉接受各财政、审计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高校在完善内部的财务监督和控制制度时, 要将监督和控制的重点从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先控制和预防, 把原来单一的上级监督制度完善为要在高校内部相互牵制、相互制约, 并且把会计的监督、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相结合, 将之融入管理之中, 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新制度》的实施必将会加快对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 及时进行可行性研究, 甄别出高校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 并且有效地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和规避。《新制度》中要求高校在借款时要严格审批, 高校在借款时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的管理, 不得违规举债和利用国有资产提供担保”, 这些规定对于高校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 防止出现资产危机, 为防范国有资产发生不合理的损失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 《新制度》加强了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防范财务风险。

三、新高校财务制度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新高校财务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虽然都给予了强化, 但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体制、风险管理等方面依旧不健全。例如高校在预算管理中如果缺乏中长期战略预算, 将难以统筹安排高校的资金, 保证资金使用有效性, 从而难以保证可以将资金投入教学、科研的使用当中;在资产管理中, 高校只重视设备的投入, 却轻视对设备的监督与管理, 带来资产设备的浪费, 对于这方面新制度依然缺乏有效的管理规定;对于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缺乏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机制等。

但是, 《新制度》的实施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在新旧制度的交接更新替代过程中, 《新制度》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高校应当要全面的、系统的做好固定资产的核查和清算工作;第二, 高校要更加规范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核算, 定期开展往来账务处理, 关注往来账目的经济衔接, 降低出现坏账的风险;第三, 高校在电子信息化建设上要与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财务管理新要求的节奏同步, 在新的制度环境下不断地摸索更为有效的措施, 要避免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一刀切”, 要保证在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平稳顺利的衔接。

总之, 新的高校财务制度的实施对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了实质性的创新和改革, 财务管理中预算管理制度、调整收支、建立财务管理体制、强化资产管理、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和监督体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各高校要与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不断进行创新, 深化体制改革, 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监督机制, 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机制, 确保高校正常运行, 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新制度、新变化、新思考——基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改革分析[J].企业导报.2013 (16)

[2]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教[2012]488号.

[3]李文君.《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解读——访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处处长林皎[J].教育与职业.2013 (4)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篇9

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决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 增强高校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作为贷款的主体, 要转变理财观念, 从自身的角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我们应摒弃过去那种办学经费完全依赖政府、财务工作重点就是把好用钱关的旧观念,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纠正和强化理财观念, 坚持科学、效益的理财观, 依法理财, 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随着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深入, 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讲求资金的时间价值, 认真评估各种风险, 并设法控制风险的发生, 以求合理增强学校财力。要把握好支出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关系, 使举债既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又不成为学校的沉重负担。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 认真制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做好每个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分清轻重缓急, 对贷款资金的投放时间、顺序、数量、效益进行科学地设计规划与分析, 以保证贷款建设项目地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二、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高校经费不足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除向国家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等多渠道筹资外, 我们还应积极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融资。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 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 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降低贷款成本, 减少财务风险。

1.合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

我们可以根据资金需求, 预计未来偿还能力来确定贷款额度, 以筹集高校在基本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各项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但在使用银行贷款求发展时, 我们必须慎重, 银行信贷资金的利息较高, 大量使用银行信贷资金, 有可能使高校背上沉重债务包袱, 直接削弱高校发展潜力。因此, 如果高校欲大量利用银行信贷资金, 则需要对未来几年学费收入进行预测, 对风险进行把握;

2.利用组合融资贷款

银行的融资产品很多, 高校可灵活运用银行融资产品, 选择一套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 达到合理调度资金、均衡负债, 以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例如,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 选择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票据业务和信托计划等等。流动资金贷款一般期限短, 资金成本低, 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短期贷款进行展期;项目贷款一般期限较长, 资金成本较高, 学校可根据项目建设的进度情况将贷款资金分步到位, 以争取最大限度降低资金成本;在购买设备和项目建设时, 可根据情况向对方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此外, 还可使用信托计划, 委托信托投资公司获取社会资金。由于学校的信誉度较高, 加上支付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 可以吸引部分公众和机构投资, 这将比项目贷款节约一大笔资金成本。

三、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 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目前,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非偿还性资金和偿还性资金。非偿还性资金指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等;偿还性资金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需要用非偿还性资金来偿还, 并要负担资金成本, 具有偿债风险的那部分资金, 如银行贷款等。虽然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在资金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都属于高校资金来源的组成部分, 我们有必要将银行贷款的管理也纳入到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中来。虽然目前高校财务制度不允许学校将“负债经营”和“赤字预算”的思想引入学校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之中。但是扩招以来, 在校学生大幅度增加, 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 各高校为扩大办学规模, 在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 与银行建立“银校合作”关系, 从银行获得贷款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问题, 已实实在在地产生了负债。这部分负债所引发的支出挂在应收及暂付款中, 虽然从高校的财务账面上来看, 遵循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 但实际上己出现了赤字, 只是该“赤字”隐藏在应收及暂付款中罢了。制度上的规定与实际上发生的结果是有差异的。预算的收支平衡不能保证决算的收支平衡, 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 收入绝对等于支出的情况是很罕见的, 若一味的强调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那么目前高校的预算是不能真正反映学校事业发展计划的, 从而使预算失去客观性、真实性和严肃性。将银行贷款纳入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增加透明度, 监督也就越有力—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银行贷款的监管。

四、引入市场机制, 推行集中采购制度

集中采购是指单位或机构为了满足开展自身公务活动的需要, 通过公开招标、公开竞争的方式, 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其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该项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集中采购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内部的延伸, 是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的有机结合, 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采购效率, 有利于强化财务支出管理与控制, 硬化预算约束, 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功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高校每年用于设备、仪器采购等公用性支出金额巨大, 以前, 商校都是实行分散采购, 各个院、系、部门需要什么东西, 随时都能从市场上买回来, 这种采购缺乏统一性和规划性, 通常会多花钱、所购产品质量不高、售后服务不好, 进而导致设备使用效率不高以致闲置浪费等问题, 给学校资产带来很大损失。节约资金、杜绝浪费、体现货币效益最大化是集中采购的一个主要特点, 高校实行集中采购后, 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起来, 把所有物品通过公开招标, 让供应商公平竞争, 高校可以货比三家, 用有限的经费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集中采购金额从商品单价、种类和数量开始编制预算, 一经批准, 就具有法律效力, 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追加或减少, 从而硬化了预算的约束。而且, 采购商品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 减少了资金流转的环节, 避免了各单位挤占、滥用资金, 加强了财务的监督力度。同时, 公共采购制度运作公开、透明, 便于减少公款采购过程中的“回扣”、贪污受贿现象, 减少腐败。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建设中所需的大量的原材料、劳动服务等, 使高校得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 节约了资金, 提高了支出效益。

五、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加强高校内审力度的有效途径, 是合理配备审计资源的有力举措, 它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预算审计、绩效审计等指明了方向, 也预示高校内审的未来走向。国际内部审计协会于1999年6月发布的内部审计新定义中, 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拓展为保证和咨询;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由帮助机构成员有效履行责任拓展为增值和改善机构的运营状况、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将内部审计的业务活动由以合理成本促进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拓展为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这一系列的转变突出了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及做出增值性的建议和措施方面的主导和核心作用.高校内部审计应顺应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 以风险为导向, 将高校内部审计转变为促使经营管理层有效履贵的动态管理控制机制, 致力于改善和整合高校各级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超越各职能部门的约束, 由点到面, 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内部审计。如, 为强化对高等院校的贷款经费的管理, 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一是对每年投资的项目、规模进行反复论证, 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做到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在贷前对高校用于基本建设的贷款投资项目, 进行认真审核, 认定其贷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确定贷款的额度;三是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监督, 使贷款的资金完全用到贷款建设的项目上。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贷款投资资金的正确使用, 才能避免国家财力的损失浪费, 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完好完整, 真正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内部审计, 通过向高校管理层提供风险监控评价及整合风险的意见和措施, 确保高校的资源被妥善运用,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目标做出增值性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周复, 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 、范文濯, 马陆亭主编《: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M], 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篇10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一切经济活动都要有可遵循的依据作为实施前提,高校财务制度就是高效财务管理的这个前提。但是从近年来高校的贪污腐败现象可以看出,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具体的、可实施的财务制度。随着教育的改革,部分高校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在不断的建设并完善,但是其并没有对经费的使用设定明确的量化指标,大大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1 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意义

1.1 有助于提高经费利用率 众多高校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经费的利用率,如何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如何解决资金的浪费,如何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无限的作用。具体的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就可以解决这一普遍难题,其通过源头分析、过程控制、数据处理等,并运用合理、易操作的财务管理办法可以有效提高经费的利用率,缓解高校资金紧张的局面,为高校的建设提供保障。

1.2 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主要是优化高校经费运作结构,保障经费发挥作用,促进高校发展建设的一种管理手段。高校的所有教职工都要参与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和运行,财务各项工作及问题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要求教职工要提高自我约束意识,保证财务日常工作有效运作,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共同努力。

2 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难以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教育发展中,高校一直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其主要是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以及避免资金的浪费。相对来说,其更关注预算内经费的会计控制,对于预算外经费的管理缺少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对高校自发的创收性经费及其它的科研项目经费等缺少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随着高校经费来源的日益多元化,预算外经费的日益增加,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现实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种管理的不完善导致的严重后果是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中的收支失衡及收支所带来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分配不均。因此,会降低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制约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2 部门间缺少沟通,未形成一套管理体系 高校财务制度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起草、报批、实施并执行,这些所有工作基本上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学校领导在对制度的审批时,由于公务繁忙和专业等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其适应性和促进作用,只是听下级简单汇报就审批执行。另外,财务制度与其他部门制度是否兼容,是否符合并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等等,这些都无从考量和评价,也因此,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之间甚至会出现相矛盾的情况。归咎原因,主要是各部门间缺少沟通,未形成一套管理体系。

3 加强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

3.1 树立理念,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 在高校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中,理念听闻空洞,其实是必不可少的首要因素。任何一项新的管理制度的出台,如果没有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去执行,那也就失去了其根本作用,因此学校的相关部门包括高层领导,必须树立理念,认同并支持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各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出台之前,对其分析宣导是必需的环节,让全校的教职工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对制度的推动起到非常关键的积极作用。

3.2 听取民意,制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学校在制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时,不可闭门造车,当然也不可照搬其他学校的方法政策。每个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基本特征,制定出与学校规模、范围等相适应的,符合学校发展的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所有制度制定完成后,应采取民主讨论的方式,听取全体教职工的意见,提高教工满意度,对制度进行修改后公布执行。制度不可能一次制定终身使用,其需要不断的摸索、改善和调整,才能最终寻求到适合本校自己的方式。

3.3 不断完善,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 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各种规章制度都是相互联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例外。财务管理制度和校内其他部门的管理制度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其对其他制度的实施和执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必须对整个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体系化的管理,从而使管理体系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相互合理吻合,避免出现断链的状况。

新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学校的特性,各项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在日后的日常运行中才能判断出来。任何管理体系都是沿着不成熟向成熟的道路发展前进的,再先进的管理制度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订,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如此。当然,管理制度体系的修改也不可过频,其要在不违背国家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并考虑充分的前提下进行修订。否则,会失去制度本身的严谨性和不可侵犯性,并给高校的教职工造成不良印象。

参考文献:

[1]陈冉冉.浅议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精细化[J].现代营销,2013/01.

[2]王海威.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研究[J].财会通讯,2013/29.

[3]黄韬.高校若干财务管理制度问题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13/5.

[4]李少鹏,李军.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一些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3/07.

作者简介:

叶晓霖(1979-),男,江苏徐州人,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内控制度探析 篇11

一、财务内控制度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将内部控制制度定义为: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高校二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指,旨在高校在推行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内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的总称。

二级管理的财务内控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与认知。主要包括:

1. 权利制衡。

该理论源自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的管理理念,主要是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所专设。分权理论旨在明确权、责、义。建议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权责清晰的管理模式。二级管理体制下的财务内控制度,在运行机理上也是如此。围绕一级管理财权过于集中会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的主动与积极参与意识,而分权运行模式,将权力与责任一并下放,特别是财务管理中的适度放权会激活二级学院的责任意识,同时也可以防止集中模式下决策不当的现象发生。

2. 行为引导论。

行为论认为,不同的行为引起不同的效果。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都是客观存在,关键在于如何通过积极行为的推行,抵消消极行为的不利影响。内控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中,要兼顾这两种行为的自身发展,一方面需要学校加强与规范总体财务的预算、成本、收支、平衡各个二级管理单位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给发展业绩突出的二级学院留出足够的弹性政策空间,以便于调动其积极性与参与性,对管理不善的给予相应和财务成本控制,特别是通过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引导二级学院向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同向发展做文章。行为引导理论的这一功能为二级财务内控制度指出了政策制度的两个向度,如何进行规范性设计的问题。

3. 信息论。

现代信息的基础是建立在决策者信息充分而依赖手段完备这一基础上。在财务的信息收集与整理上,学校拥有绝对的优势,但作为二级管理单位的学院必须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才能为自身发展给决策者在决策机制运行与决策处理中通过财务信息来引导物流和资金流朝着有利于自身需要的方向发展。信息论的这一运行机理可以要求在二级管理体制与财务内控制度的参与者,必须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才能获得相应的物流与资金流的结果,从而规范二级管理财务的真实与规范。

二、当前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内控存在的症结分析

1. 二级院系财务管理制度缺失。目前国内高校全校

性的财务规章制度都比较健全和完善,但院系层面的财务管理制度尚未形成,有些二级院系虽也制定了一些经费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往往都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很难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执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二级院系出现了如收入不及时上交、坐收坐支、公款私存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还有些院系领导将二级院系的经费变成自己的专项经费,按自己意愿随意支配,导致学校对各二级院系支出无法有效控制,这是目前高校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最明显的薄弱环节。

2. 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不得力。

高校预算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预算编制的依据和标准不科学,在编制预算时,只是根据全校预算经费总额,再结合各二级院系师生人数、教学工作量等情况直接确定各二级院系的经费预算,很少考虑各二级院系的年度发展计划和具体工作任务;二是预算执行不得力,由于多数高校只对二级院系预算经费进行总额控制,未能落实对具体支出项目的控制,而且预算制定过程没有让二级院系充分参与,因此,预算执行过程中容易受到院系的抵触,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3. 经济责任缺位。

校院二级实行领导经济责任制是高校校院二级财务正常运转的保障。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在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后,随着财权的下放,经济责任理应随之转移。但是目前一些高校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规定校内各院系负责人在财务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导致目前高校院系负责人基本上只是享受权利,而无实质义务,经济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人。

4. 业绩考核和激励虚位。

预算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管理,既要进行事前预测,又要进行事中控制,最主要的是要进行事后评价。通过对二级院系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促进二级院系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但是,目前高校对二级院系财务管理工作重点是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事中控制,将大部分的时间花费于审核哪些支出该开支以及哪些支出不该开支,为了审核而审核,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评价和奖惩。由于对二级院系预算执行结果缺乏业绩考核和激励措施,造成二级院系财务管理水平好坏一个样,影响了二级院系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

5. 财务监督、审计执行不力。

随着二级院系财权的不断扩大,由二级院系管理的资金数量也越来越大,而对二级院系的财务监督并没有随之增强,主要表现:一是财务管理部门监管跟不上,一些高校财务会计仍沿袭传统的“报账型”会计模式,习惯于记账、算账、报账,而对二级院系预算执行状况未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研究,提出对策。二是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对二级院系的财务审计往往流于形式,审计力度不大。三是缺乏民主监督,一些院系经费支出由主要领导干部说了算,决策不民主,账目不公开,财务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落实,二级院系财务工作脱离了教职工的有效监督。

三、建立与完善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财务内控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 建立高校财务二级管理制度是基础。

健全的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是顺利开展二级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学校应以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为指导,以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为依据,按照明晰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各二级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二级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各二级院系的职责、权限,从而使二级院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以二级院系为中心的财务二级管理体制的运行。同时,在不违反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二级院系要在校财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对院系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2. 科学编制严格执行是关键。

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科学编制二级预算并严格控制预算支出。⑴预算编制方法。年初,各二级院系根据院系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编制年度财务预算,由院系领导班子讨论通过后,将支出计划上报财务部门,并向学校提出相应所需经费,经学校预算编制人员论证,按照二级院系的经费划拨办法进行核定,最后由学校党委会审批后实施,同时辅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校财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⑵预算支出控制。预算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突破或改变,保证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学校财务部门负责运用预算手段控制各二级院系的支出,制约非预算事项的发生。

3. 强化学院经济责是保障。

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是高等学校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下,加强财务管理、明确责权利的一条重要途径。高等学校校(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明确校(院)长是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不是要求校(院)长直接参与各项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校长可以通过书面方式(内部规章制度、责任委托书等)委托相关人员(财务处长、二级院系负责人)行使一定的财权,并明确其经济权限和应承担的职责,建立起校长、财务处长、二级院系负责人的三级经济责任制,实行一级管好一级、一级带动一级、下级向上级负责的分级管理制度,确保各级经济责任制的落实

4. 管理绩效考核是核心。

建立有效的的二级财务管理绩效的考评是检测院系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的重要工具。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结合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核:(1)自筹经费的能力指标:具体包括院系自筹经费数、院系自筹经费年增长率等;(2)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科研及科技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等;(3)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考研上线率等;(4)经费使用的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公用支出与总经费支出比,教学科研支出与行政管理支出比、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5)师均、生均经费占有指标:主要包括教学支出与教师人数比,教学仪器费与学生人数比,实验、实习经费与学生人数比,学生活动费与学生人数比等。年底根据各二级院系的资金使用效益情况对其进行奖惩,对资金使用效益高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对挪用、挤占预算资金,资金使用效益低的,扣罚一定比例的预算经费。

5. 严格监督和审计是手段。

首先,校级财务作为财务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对二级院系预算执行实行动态监控,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提出对策,努力当好二级院系的管家、参谋。其次,学校审计部门要加大对院系的审计力度,做到院系内部审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定期或不定期对院系的财务账目进行抽查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再次,要加强民主监督,增强院系财务工作的透明度,院系领导应在当年院系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向教职工代表作财务工作报告,汇报院系当年的财务收支情况及经费使用效益,接受教职工代表的监督。

摘要:高校二级财务内控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的确立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强调分权的基础上,建立合理可行的分级财务管理制度。高校二级管理体制的转型对财务内控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二级财务内控制度已经成为高校财务改革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高校二级管理,财务管理,财务内控,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艳玲,苏红.浅谈加强高校二级财务管理[J].河北农业大学学院.2004(3)

[2]陈国民.关于推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2006(2)

[3]陈小玲.谈谈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问题[J].财会通讯.2007(5)

[4]张瑞辉.谈谈加强高校二级财务管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8)

[5]祝红霞,张美华.高校二级院系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J].事业财会.2005(4)

[6]张纪元.完善高校系院二级财务管理的探讨[J].经济师.2009(6)

上一篇:网格管理下一篇:幕墙设计与施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