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共12篇)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篇1
我国高校经过20世纪末开始的“扩招”后, 基本都完成办学规模快速增长的外延发展阶段, 进入了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为战略目标, 不断提升学科水平、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这历史进程中, 二级学院作为具体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最基本办学单位开始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这就要求学校应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等原则, 科学划分校院两级组织的职责权限, 逐步扩大二级学院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 以调动学院的办学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高校现有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制约学校进一步的发展,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正成为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方向。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拨款仍以学校为独立单位, 而不是二级学院;同时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尚处于摸索试验阶段, 学校与二级学院就人事权、财权、物权、职能分配等问题上没有完全建立起规范的体制, 二级学院还不能独立、完全地控制和使用各种经费, 所以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目前只能实行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学校与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章程的规定, 将预算经费在学校与各二级学院之间进行分配。各二级学院对学校分配的预算经费和本学院创收的收入拥有支配权, 但对资金不拥有控制权。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财务制度,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编制预决算, 制定符合本学院的财务管理办法, 接受学校财务处在业务上指导和年度绩效考核。这种管理体制赋予了各二级学院一定的财务自主支配权, 有利于调动二级学院的办学积极性。
一、高校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原则
1. 财力资源分配要与坚持统筹兼顾、效益优先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下, 学校首先要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规划财力分配, 对于重点学科和新兴专业建设要予以经费上倾斜, 对于已饱和落后的专业要进行经费收缩;其次要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物力和学校定位, 对能给学校带来明显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专业、学科进行重点扶持, 在经费上给予保障;最后财力资源的分配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责任承担与资源分配相一致、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学校应明确学校与学院依照学校章程规定的管理权限与职责分工, 并按照工作任务分配办学经费, 按责任分权, 按事权分财权, 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学校在将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时, 要充分给予学院必要的人、财、物的自主支配和使用权, 这样既可以实现学校的高效管理、实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也可以充分调动学院办学积极性, 促进学校良性发展。
2. 准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必须坚持“统一领导、集中核算”的原则
学校根据责权结构的划分与学校、学院之间分级管理职能的特点, 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资金统一核算、经费分级管理、经费单独核算”的财务工作运行机制。
(1) 财务管理核算机构统一。学校财务处是学校唯一的财务管理机构, 只接受由校党委、校行政统一领导, 负责制定财务预决算, 筹措、管理各项经费, 审定和报批收费项目等;各学院不单独设财务机构, 对于较大的学院可设立由财务处委派的报账点。
(2) 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统一。财务处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 制定全校性的内部财务规章制度、开支标准及预算定额, 各二级学院只能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架构内, 充分考虑本学院实际情况, 对本学院可以控制和支配的经费制定具体财务管理执行办法, 并报学校财务处备案。
(3) 学校收支核算要统一, 口径要一致。学校财务处全面负责全校的财务收支核算工作, 学校所有收入 (包括各二级学院创收的收入) 均应纳入预算, 由学校财务处统一收取, 并按照有关规定在学校与学院之间进行分配;所有支出均应纳入学校核算账户统一管理, 根据预算进行安排。各学院不得私设小金库, 不得有坐收坐支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4) 经费使用支配要分级管理, 单独核算。预算经费和各类收入经学校相关程序分配后, 学院对本学院掌管的经费和创收分成有绝对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干涉学院对其经费的支配使用;在符合国家与学校相关财经法规的情况下, 学校财务处不得以各种借口禁止或延误学院经费的使用;同时学校财务处应为每个二级学院单独设立项目, 单独核算其经费。
四、高校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注意事项
1. 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建设要超前不能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对全局性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都比较重视, 但对二级学院层次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关注不够。同时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规范性极强的工作, 若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系作为指导和规范是难以保障分级管理体制下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的。
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建设上, 学校要建立全校预算编制办法、全校经费分配办法、创收收入分成办法、经费审批规定和经费内部控制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学校制度, 同时各学院依据学校制度结合本学院的具体情况, 制定适合本学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
2. 建立完善有效的校院两级预算管理体制, 发挥校院两级预算管理在准分级财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两级预算管理体制是高校分级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积极推进校院两级预算管理是执行校院分级财务管理的保证。校院两级预算是学校和二级学院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二级学院工作计划共同制定的年度财务收支的计划文件, 是学校和二级学院预算年度经费使用的依据, 体现学校决策层的意志和学校及二级学院发展的方向, 校院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好坏, 影响到学校与二级学院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要建立校院两级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要明确学校与二级学院的预算管理职责, 严格校院两级预算执行过程, 强化校院各自的预算控制;其次要有“大预算”的观念。要明确预算管理不仅仅是学校财务处的事情, 而是全校所有部门和学院的事情;预算编制只有在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全力合作下才能完成, 预算执行也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的配合才能执行好;最后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监督和跟踪审计, 确保预算经费使用在刀刃, 确保学校和学院重点工作能够完成, 确保预算总体目标的实现。
3. 建立内部审计、教代会等监督体系
(1) 随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分级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级学院拥有更多的财力、物力, 如何确保这些资源得到合理优化、科学配置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通过建立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并执行实质性审计过程, 可以发现二级学院在经费管理使用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风险, 对二级学院领导当家理财的能力进行科学地评价, 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评估, 用于指导以后年度经费分配, 确保经费使用效益。
(2) 随着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二级学院有了一定程度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办学自主管理权。在此情况下, 校本级教代会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二级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级学院教代会的建立顺理成章。建立二级学院教代会既符合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客观需求也保障了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本学院事务的基本权利, 同时推进了二级学院科学管理、民主决策, 促进了二级学院和学校事业整体可持续发展。
4. 构建二级学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全面的分级财务管理体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对建立和完善校院分级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二级学院财务整体管理水平和实现办学总体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就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和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绩效考核内容既要能全面反映二级学院整体财务指标, 也要能对二级学院优化财务收支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指导性作用。
(2) 规范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财务工作是规范性很强的工作, 其绩效考核指标也是有相应的规范要求的。在设计二级学院考核指标时, 要符合目前理论界通用的指标体系, 同时考核指标也要符合高校办学特点, 具有可操作性。
(3)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有些财务考核指标, 如学生欠费率、预算完成率等可以用数量来进行评价, 但有些财务考核, 如内控执行情况是否良好、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等只能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因此在指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定量与定性指标的比例, 尽可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和评价二级学院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 .刘超.基于非完全分散模式的高校两级财务管理.经济论坛, 2009 (05) .
[2] .杨林, 何兆益, 许锡宾.高校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09) .
[3] .李鹏, 潘秀山, 朱丽丽.对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国轻工教育, 2010 (03) .
[4] .李勇.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高校资源配置与管理.会计之友, 2012 (35) .
[5] .宋全保.新建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体制模式选择探讨.财会通讯, 2012 (02) .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篇2
关键词:后勤;管理体制;创新
1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成果
高校后勤经过近十年的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勤管理体制,总体上实现了准企业化管理,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改善了学校的经费结构,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基本实现了如下几点:
1.1政企分开,将学校承担经营、服务职能的部门分离出来组成后勤实体,后勤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实现了管理的企业化。
1.2变学校拨款的无偿服务为用户付费的有偿服务,实现了服务商品化。将过去拨款驱动的运行机制改为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将经费分拨给各单位,对教职工的福利也逐渐变暗补为明补,后勤经济实体以让用户满意的服务换取经济收入。
1.3逐步开放校内市场,引进校外优质服务,实现了后勤服务主体和后勤基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1.4实体内部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管理的新型人事、分配制度。后勤实体人员全部列入实体编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渡措施,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以岗定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1.5后勤实体与学校建立以合同制约的甲、乙方关系。后勤实体按照甲方的目标责任制,一方面按经济规律办事,加强成本核算,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同时保证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对后勤实体加强目标责任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其经营服务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校开展了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的,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正是推进了这一改革,才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办学规模到办学条件,从教育质量到办学水平,从后勤保障到服务水平,实现了我校近年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为学校和后勤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后勤也逐步增强了自己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基本适应学校发展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2当前高校后勤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实现质的突破,进入良性发展状态的高校还是少数,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垄断市场,自办后勤;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还承担着办企业的风险,后勤依然是高校中较易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方面;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以及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后勤社会化改革不相适应的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
3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把体制机制建设贯彻始终,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上下功夫,使改革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目前,高校后勤存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推进改革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求真务实。通过改革,科学创新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3.1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并认识到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几年,带来了后勤的快速发展。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全面、不深入、不配套的问题,是改革中的问题,而不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继续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校发展的旧的后勤管理体制。
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影响,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3.2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因地因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要根据国家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的,检验后勤管理创新成败的标准,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后勤保障,是否有利于改善师生员工的生活,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后勤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所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基于后勤管理实践,建立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机制。
3.2.1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管理实践。不加分析、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生搬硬套某些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做法,或机械地按上级指令办事,最终会经不住实践的检验,由此造成的错误决策甚至会造成学校利益的重大损失。决策者应该系统、超前的研究后勤管理理论,重视基层单位在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的借鉴兄弟高校的先进经验,并将创新方案建立在决策者与执行者、上级部门与基层单位共识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避免脱离实际的盲目决策。
3.2.2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基于本校的实际。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对后勤管理体制的要求也不同,由于高校所处的市场环境和校内情况各不相同,实现途径和进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高校还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阶段性目标。鼓励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反对盲目冒进。目前,多数高校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并在争取做大做强。这种做法实际上不是对每一所高校都适合的。对后勤正式职工多、市场环境不成熟的高校,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做大做强后勤服务实体,难度很大,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对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最好的选择是不办后勤服务实体,直接将办后勤的职能交给社会。学校之间没有必要比较谁的后勤实体强大,应该比的是谁有能力快速稳妥地达到改革目的,建立起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后勤服务实体的发展也应讲究策略。应该通过与优质企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借助优质资源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3.2.3管理体制机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目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自然就受到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的影响。当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时,社会能够在更多方面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后勤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会高一些,较多的后勤服务项目可以由社会相关服务企业来经营管理;如果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相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社会提供高校的后勤服务成本高,也不能达到高校要求的服务保障水平,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就相对低些。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所处地区的经济环境。
3.3继续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坚持育人与效益并重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更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要引进现代后勤服务方式,提高后勤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下,服务也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要提高学校后勤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后勤的现代化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学校后勤服务成为师生心目中优质的品牌。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这种激励作用,对高校后勤市场同样具有较深刻的影响,学校后勤要自觉发挥和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损失,使各项服务价格低于社会同类服务价格;另一方面了解市场、掌握市场,主动开拓市场,不断地遵循市场调节的红绿灯信号,使服务在实践中增值,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
要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开发。学校后勤可以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学生宿舍、食堂、商业网点、体育场馆、园林绿化、物业管理、交通运输、医疗服务等。在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师生员工生活日常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加以合理开发整合,从而使后勤企业形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状态。
3.4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分类推进我校后勤体制机制创新
3.4.1经营型的后勤产业借鉴国有企业改制,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按照“勇于创新、稳妥推进、资产运营、彻底剥离”的原则,积极将具备改制条件的经营型后勤实体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成独立法人企业。
3.4.2经营服务型的,如水电暖、物业等,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逐步与社会接轨。
教学区物业管理以项目承包的方式引进社会物业公司根据学校的要求进行管理。教职工住宅区物业管理服务引进社会物业公司,学校改暗补为明补,以往用在职工住宅区保洁、保安及绿化养护管理上的费用按人头直接明补给职工,职工再按社会提供的物业化保洁、保安以及绿化养护管理的服务标准缴费,解决在职工福利上存在的“住校内校外不公”、“单双职工不公”、“住大房小房不公”等不合理问题,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提高教职工住宅区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学校教学区、住宅区的单位和个人均按社会收费标准、按实际计量缴纳水、电、暖费,水、电、暖服务逐步与社会接轨,彻底实现社会化。
3.4.3面向大学生生活服务的后勤实体,如学生公寓、食堂等,坚持公益性原则,以服务育人为前提,全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目前的国情和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在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学生住宿、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原则,使这样的实体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既是有偿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
学生住宿保障工作是高校后勤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公寓的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实施亲情式服务,人性化管理。对学生住宿收费的同时,也采取一定的免费送电等形式。
饮食经营实行企业化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努力提高饮食经营效益,但不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饮食工作的公益性对饮食服务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饮食服务实体在确保饮食安全的基础上,要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服务成本、堵塞管理漏洞,完善原材料采购的竞争机制,建立应对物价波动的长效机制,并且积极争得学校支持,从而稳定学校饭菜价格、稳定饭菜质量,赢得学生的满意。
3.4.4社会型的,如校医院、附属小学、幼儿园等,适应医疗社会化改革、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化。
校医院实行经费定额包干,促进其自我发展。校医院干部职工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加强管理、办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引入竞争、降低药价、赢得市场,同时还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附小、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办学规模,从而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稳定大学年轻教师队伍。
这种综合型的后勤管理服务模式,既能维持高校安全稳定,又能有序地引进社会上的市场竞争;既能充分地调动后勤职工改革的积极性,又能有力地缓冲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冲击波;既能显著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又能明显地降低后勤运行成本。从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稳步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
3.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3.5.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工作程序。使后勤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努力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做到执章必严、违章必究。3.5.2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自觉接受纪委、监察、审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使后勤的经济活动在体制和机制上始终处于有关部门的参与监督之下;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招标管理;三是加强后勤各单位的财务监控和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成本费用开支;四是在认真核算各实体的管理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应的定额费用,逐步推行定额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各经济实体管理费的定额监控;五是科学论证、合理使用发展基金,努力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3.5.3分类完善各实体目标责任制和效益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实体实际,分类管理,逐步完善各类实体经营服务过程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积累发展等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类实体服务标准、服务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实体服务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各类实体年终效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效益分配的透明度,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篇3
从教育投入体制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这一阶段受国家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财政拨款作为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呈现出“统收统支、分级包干”的单一化特点。而从改革开放之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第二阶段,由于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经费由中央财政按计划下达,部属院校经费由中央负责,地方院校由地方财政负责,所以,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形成了向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是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第三阶段,也是当今正在发展和形成的。1997年财政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这在整体上把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分为两种模式,并要求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类型。2012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最新修订《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在其“管理体制”内容的变动中明确了高校总会计师职权和责任,即“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总会计师的设置不仅迎合了高校资金来源多渠道化的需要,而且还将促进学校内部财务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这一专业岗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但由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曾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打下了财务工作偏重会计核算的烙印,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现阶段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面临诸多问题。
(一)领导体制不完善
1.经济责任难以落实。不管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还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都必须“统一领导”,也即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然而,在学校实际财务开销中发现,由于个别领导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容易造成办公经费的流失。此外,一旦出现投资失误或资金流失,校长、副校长和财务处长、基建处长、资产处长等谁应负什么责任,谁是第一责任人,往往难以界定此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校内财务关系,但是“目前高校二级院系领导基本上只是享受权利,而无实质义务,经济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到人”。
2.总会计师定位笼统。虽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总会计师的职权职责,但是仍然定位笼统。总会计师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也意味着总会计师接受“统一领导”,只是校(院)长的“财务助理”;总会计师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也没有从实质意义上规定其具体行为责任。总之,高校总会计师被定位成具有战略意义上的财务管理策划者以及具有方向意义上的财务实施理念引导者,没有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内容,显得有些笼统。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看到,有的高校管理者不愿意总会计师的参与,有的总会计师也身兼数职,影响其自身功能的发挥。
(二)运行机制不科学
1.财务资源配置繁杂。从现实情况看,高校在一级财务机构下设置后勤、科技开发、校办产业及基本建设等部门的二级财务机构,这样一来,高校就会出现财务资源配置繁杂的局面。首先,分级管理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校形成一支庞大的会计队伍,并且这些人员来自不同级别的财务机构,数量较多容易造成财务人力资源利用效益不高;其次,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一定的办公空间和基本设备,而会计人员的庞大和管理单位的增多无疑会扩大高校财务部门的物质基础建设;再次,高校财务集中管理的优点在于统一的财务方针政策、财务规章制度及财务事项,便于管理和执行,而分级核算由于各个财务单位和组织整体不一,管理难度加大,学校内部财务正常运转效率难以提高。
2.绩效评价管理缺乏。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九条明确要求高校应当加强支出管理,进行支出绩效评价。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只注重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缺乏事后控制,其实事前预测只是一种预算管理,而事后控制则属于绩效评价,在此意义上,事后控制才具有指导、激励、明示的作用。绩效评价能够根据指标计算出资金的使用效率,量化财务责任人的考核结果,这也正是我国高校财政管理体制所缺乏的。
(三)队伍建设不重视
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强调:必须做好各级经济责任人和各级财会人员的上岗培训工作。然而,受固有体制和传统思想的影响,高校财政管理队伍建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尤其在理财观念和管理方法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一方面,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只热衷于财务核算,“缺乏正确的效益观念和理财意识”,缺乏对高校综合财务能力、校内各部门资源配置与利用能力、学校对外投资收益能力、高校社会贡献能力等分析,而这些正是当今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所急需的。另一方面,随着知识型社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变短,而高校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积极性,并且学校财政主管领导和部门也无心组织培训和考察,不重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我国高校改革的步伐。
二、完善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对策
(一)落实领导职权
落实领导职权作为健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关键部分,必须加以重视。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领导”主要包括校(院)长、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以及基层财务负责人等。校(院)长作为高校财务的最高管理者和总负责人,必须认真审定学校的年度预算、决策和财务报告,提出可行性的财政方案规划,并对财务收支的可靠性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校(院)长要认清自己的权利,处理好和总会计师、财务处处长以及基层财务负责人等管理人员的关系,明确不同级别人员的职务和权利。总会计师作为校(院)长管理全校财务工作的协助者,要认清自身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参与全校财政方案、规划、决策等工作,审查和优化学校财务制度,提出财务体制改革设想,进一步推动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此外,财务处处长和基层财务负责人等领导也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贯彻和执行上级领导的正确决定,管理好下级人员的工作范围,齐心协力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二)优化运行机制
优化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在于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绩效评价的管理设置。具体而言,合理配置财务资源:一要优化组织,二要精简人员,三要统一制度。组织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优化组织则是优化运行机制的关键所在,因此,面对许多高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建议采用集中核算的办法,减少二级财务核算机构的设立,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人员是高校财务运行的主体,也是财务管理的对象之一,目前个别高校财务人员冗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精简财政管理人员,实现最大化的人员效益,也是优化高校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主要途径。统一制度即相同级别的财政机构尽量采用相同的财政规章制度,在组织机构、人员分工、业务记录以及财务事项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这样就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管理,更加有利于全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高校财政管理的绩效评价,需要考虑设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量化数据和质性材料为依据做出最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财务状况主要单项指标(教学事业收入、学术科研收入、教育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财务状况趋势分析指标(总资产发展速度、净资产发展速度等)、财务状况综合分析指标(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成本分析、资产使用效率、支出经费与事业发展的数量关系等)等。总之,依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财政管理朝着高效化方向发展。
(三)重视队伍建设
知识型社会不仅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优良的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创新的意识与创新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沟通与协调能力,善于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不断发展的需要,最终保证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加强其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机制,使他们拥有科学的资金使用观念和理财意识,以及相应的财务分析能力,以此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的人力资源建设;另外一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具备现代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已是财政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其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中,应将此作为重点内容加以授受,培养他们的财务管理技术知识,推动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篇4
一、我国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 财务管理缺乏有力度的依据
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 其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高校未来的发展。就我国目前高校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来看, 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虽然设有财务管理部门, 但是却没有设置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人员在进行日常工作的时候, 也没有具体的制度可遵循。从而导致高校在发展过程中, 一些经济行为由于没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依据, 失去了必要的财务监督, 使高校陷入了财务管理的困境。
2.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存在偏差
目前, 我国部分高校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这种偏差主要体现在高校的一些财务报表上。一般来说, 这些财务报表的表现都是采用固资产的原价值形式来体现的, 这种形式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实际的资产使用情况,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说无法准确反映该固定资产的净值和新旧状况, 从而导致资产虚增, 给学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相对于固定资产来说, 无形资产的典型特征就是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由于无形资产具有虚拟性, 不具有实物形态, 因此工作人员更加难以对其价值确认尺度进行充分把握。
3. 财务经费和专项补助不合理
财务经费和专项补助不合理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存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且对高校未来的稳定发展也有较大影响。在我国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 所谓的财务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个方面, 主要用于保障学校发展过程中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各项教学任务的充分完成。而专项补助主要指的是高校为了充分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者事业发展目标, 在基本支出经费 (正常经费) 的基础上所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部分高校在对专项补助工作的实际操作中, 由于项目支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使得高校中固定资产的数量越来越多, 维护这些资产的费用也就越来越多, 从而导致财务经费和专项补助二者之间分配不合理, 给高校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关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的财务制度管理水平, 促进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针对高校财务制度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改革高校财务制度的建议, 应该从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科学采取资产统计方法、大力推广财务分析制度, 只有这样,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1. 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对高校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其不仅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 而且还是财务人员工作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作为各项财务制度的具体执行单位, 通过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可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时候, 务必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了确保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向有关领导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其次, 相关的纪检部门、监察部门以及审计部门也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来对高校具体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监督, 查找漏洞, 评价其合理性、合法性,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最后, 学校还应该就已经出台的财务制度组织教职工代表进行讨论, 广泛征求意见, 提出合理化建议, 尽可能确保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具有科学性。
2. 科学采取资产统计方法
科学采取资产统计方法主要是为了降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存在的偏差。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 如果想要确保资产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就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统计, 以此来确保固定资产以计提折旧方式替代原提取修购基金的做法, 增加“累计折旧”科目, 规定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 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 其效能与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无关。此外, 对无形资产的统计, 则可以增加“累计摊销”科目, 按照受益年限平均摊销, 折旧额或摊销额计入相关事业支出和教育成本当中, 使二者的价值体现更为准确、合理, 为固定资产更新和无形资产转让提供科学依据。
3. 大力推广财务分析制度
高校的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对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 应该实行对财务分析制度的大力推广。一般情况下,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等学校事业发展和预算执行、资产使用管理、基金变动等, 为了使分析活动真正起到控制费用的作用。高等学校应当按照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 根据学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财务状况和运行结果进行剖析和评价, 定期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完善财务报告分析体系。
4. 完善财务管理方式
在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工作中,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改革思路之外, 工作人员还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 尽可能做到系统、全面。在财务体制改革过程中, 不能够将改革重点单纯的放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上, 因为这两种管理体制相对来说都比较单一, 而且缺乏较好的适用性, 不能够普遍应用到所有高校中。可见, 完善财务管理方式也是目前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专家研究, 目前已经提出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集中核算”、“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核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和混合型等多种财务管理方式, 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合适学校财务体系的管理机制, 以此来促进高校的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 在新形势下, 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弊端和缺陷日益凸现, 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目前的发展需求。因此, 制定新的财务管理体制来指导高校财务工作已经成为了高校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高校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执行准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将基建财务和高校传统财务两套账合并等, 这样的改革思路不仅能够解决当前高等学校财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文标.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讨.事业财会, 2003 (01) .
[2] .周丽萍.关于我国高校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 2012 (14) .
[3] .刘志红.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1 (02) .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论文 篇5
摘要: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使人人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过多人口参与到教育中来一方面了强化了公民的素质,另一方面也给高校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高等院校作为资源占有量以及消耗量最大的社会团体之一,理应承担起节约社会资源的重任。本文从其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探讨,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高校的建立。
引言
社会的发展导致教育观念的变革,如今高等教育不再像传统社会一样高不可攀而是更加普及。因为受到经济等原因的影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一直存在各种弊端。落后的体制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创新高校后勤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成为关键。
探析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 篇6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后勤;后勤管理;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4
一、引言
目前,我国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能源消耗比较大的单位,需要从自身做起为节约型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而对于高校来说,构建完善的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后勤部门是保证高校教学秩序稳定的基本辅助单位,在高校的日常运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后勤部门包含的服务类别众多,有着较大的节能潜力,因此,本文从如何构建完善的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入手,对其中制约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构建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二、节约型高校校园的构建概述
节约型高校校园的构建是未来高校校园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构建高校校园时,一是在设计上需要有全局的概念,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在功能上要全面,设计上要合理;二是在实施上,要体现出全员节约的理念,以后勤管理为例,可以在基建、设备、维修以及水电等各方面体现出节约的理念;三是在管理上,要体现出精益化、科学化以及效益化的思想,以提升管理的水平,而且要将监督与检查结合起来,对效果进行准确把握;四是要在发展上实现从“消耗型”向着“养生息型”转变的过程,有效处理效益与发展速度的关系,以保证校园的稳步发展。总之,在本文探讨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节约型构建中,也要以上文中四点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从而构造出节约型的高校校园做出贡献。
三、当前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构建面临的挑战
(1)高校教职工节能观念认识不够
有一些高校师生、员工对节能的观念认识不足,他们将水电供应保障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由学校包办,办得起学校就用得起水电,对于发现的浪费现象视而不见,甚至自身就是浪费现象的主体。正是由于他们对节能意识的认识不到位,以及对浪费现象的视而不见,使得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构建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2)后勤社会化管理运作的不规范
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实行社会化管理运作成为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虽然实行社会后的后勤管理也被称之为企业,但是和其他的企业相比,却存在着缺乏产权约束等突出问题,换句话说,仍然可以看成高校的行政职能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源、资源也是一种商品,有其商品价值规律,应当像其他商品一样,按照其自身特点来进行管理,有偿使用。而正是由于高校部门缺乏市场机制,也导致了师生节约意识不强的现象。
(3)后勤工作环节带来的损耗浪费
在高校的后勤工作环节中,也容易造成浪费现象的发生,比如,很多高校的校园内还存 在一些年代较老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线路老化、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陈旧,损耗浪费严重。再者,有一些楼道的灯使用的是普通的白炽灯,而且还存在着供水管道锈蚀带来的滴漏现象等。而且,在日常办公中的耗材也不容忽视。
四、完善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有效措施
(1)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健全后勤节约型体制
在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建立和健全高校后勤节约型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后勤管理中需要引入市场经济体制,有效改变过去那种用多用少一样的错误认识,比如,可以对学生宿舍实行定时供电机制,将用电标准明确,超标需求付费等等。同时,高校后勤还需要制定出明确的节约目标以及节约措施,通过实施科学的考评机制,将节约的实际效果和资源的节约责任纳入到考评体系中,从而有效减少浪费现象。同时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从政策导向上激励广大员工积极参与节约资源、能源,鼓励广大后勤员工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做贡献。
(2)设置后勤节能机构,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
为了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节能效果,需要在高校加强重视节能工作的基础上,成立由专门领导分管的节能专门性机构,通过该机构可以实现对后勤资源的统一规划、配置、管理和协调,从而为创建节约型高校校园做出贡献。同时,还要采取措施提高后勤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高校后勤人员聘用、薪酬分配以参照企业化模式的运作方式,提升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从而为提升后勤资源使用效率提供保障基础。
(3)精细化后勤服务,积极引入新型节能技术
若要取得良好的節能效果,高校在后勤管理中就务必要将服务精细化,比如,在高校的水电使用方面,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不合理的线路和设施进行整改,翻新老旧设备,从细微之中加强管理。而且高校同时也是高新技术研究的前沿阵地,笔者认为,在后勤管理工作中也可以充分使用这一优势,以促进节约型校园的构建。以变频调控技术为例,可以在高校校园的某些照明系统和电器设备之中使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4)树立正确节能观念,提升教职工节能意识
在完善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之中,提升教职工节能意识,树立正确的节能观念非常重要。高校需要在教职工中开展节约宣传活动,可以采用培训、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教职工的节约参与意识。同时,高校还可以联合学生会、工会,利用电台、校园网、宣传栏以及校报等媒介,开展相关的节约主题活动,让他们认识到当前能源紧张的严峻形式,强化自身的节能意识,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和习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节约型高校校园的创建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针对后勤资源的主要属性,科学合理地运用有效的管理模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教职工的节能意识,从而推动节能型高校校园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立峰,刘必千,陈贵翠. 节约型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J]. 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01:46-47.
[2]何瑜. 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的数字化途径[J]. 科教导刊(下旬),2015,02:19-21.
[3]孙峰. 节约型校园创建中的高校后勤管理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4:220-221.
[4]胡畔,刘庆. 节约型校园视域下的高校后勤管理方法探讨[J]. 统计与管理,2014,05:114-115.
高校安全工作管理体制 篇7
关键词:高校安全,管理安全,体制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是全社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健康和成长成才。作为教育重镇和科研重地, 高校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必须要有安全稳定的空间环境作保证。因此, 人们把安全管理称为“保底工程”, 足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校园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 这种复杂的新形式造成学校与社会频繁接触, 根据个人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中的经验和认识, 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存在着随机性、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等特点。目前我国关于高校安全管理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具体研究, 宏观研究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高校整体安全管理的发展。高校校园环境日益复杂, 而当前高校在处理安全问题时往往依据具体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办法, 没有法律效力和依据, 很容易造成更大的纠纷。安全意识淡薄培养强烈的安全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高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性质
高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可分为行政性规章和学校内部制度。行政规章的强制性主要是指以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条例、条令、通知、通告、办法、公约等。学术章程的参与性高等教育民间组织或学术组织制定的章程、办法等。规章制度的合法性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颁布实施都不得干预、限制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完善、不科学之处时, 必须经一定程序进行修改或以补充文件形式纠正。 (1) 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理念; (2) 有利于有序整合各项高校安全管理工作, 形成合力; (3) 有利于使整个危机管理工作形成环环相扣的应急响应体系;
3 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对安全工作从整体上来看比较重视, 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高校安保制度的不健全, 而且日常安全管理松散。高校这种不健全的安保管理制度和松散的日常安保管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旦有突发性安全事件发生, 不可避免地对高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和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国高校安全管理队伍基本上是由负责学校安全保卫职能部门的保卫处 (或科) 干部、保安人员和校卫队人员三部分构成。,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不高, 加之, 相当多的安保人员从未经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 也没有从业资格。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两种:即机械防范和人员防范, 由于资金等原因, 投入力度远不能满足日益变化和较为严峻的高校治安形势的需要。法制建设缺位, 这方面问题的突出体现是高校安全管理的行政性强而法治性弱。社会转型期, 高校已经被推向了社会舞台的中心, 高校与其他城市社区之间的联通性和开放性, 决定了其管理机制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
4 高校危机管理的钻石模型
在危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之上, 结合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 在该模式下, 每一个个案也不再单独考虑, 而是被视为一个高校危机因素, 在整个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进行考察和衡量。从这个意义上说, 危机管理的持续期或者说随时准备反应的阶段, 以控制危机造成的损害是整个钻石模型的核心。
5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机制的建设对策
5.1 营造家-校-社-政互动合作环境校园安全管理必须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学校要全面如实地向上级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并保持紧密联系, 使之随时掌握安全问题的发展, 以取得支持、指导。
5.2 完善法制建设, 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学校法及校园安全法
5.3 成立高校安全管理职能部门, 高校要及时督促检查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小组的工作和管理情况, 经常性地选派安全管理人员走出去进行有关的培训和学习交流。
5.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工作者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
5.5 加强校园安全检查, 通过安全检查, 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问题, 治理隐患, 使学校的安全状态得到提高, 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6 高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构建
加强主流思想引领, 打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抵御外部不良思想的影响, 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培育环境保护机制, 围绕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这些方式都有助于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 减少大学生因为不良的情绪宣泄造成的对社会和对自己的伤害。加强管理体制创新,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应突出“四全”的动态安全管理理念,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治安管理。尤其是学生毕业前是最不易控制的时期, 只要各级管理人员都负起责任, 毕业班的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能做好。强化学生安全教育, 健全自我管理机制。大学生应学会自我保护,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不是刻意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而是提高对即将发生事情的风险进行判断和控制的能力。
7 高校无缝隙化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7.1 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 树立“顾客导向”理念。第二, 坚持“预防为先”理念。无缝隙组织理论的“结果导向”强调工作的预算, 注重阶段性结果。第三, 强化“信息公开、全面整合”理念。无缝隙组织理论主张整合所有人员、部门及其他资源。
7.2 建立无缝隙高校安全管理体制。
依据无缝隙组织理论, 对高校安全管理系统进行无缝隙化组织再造, 重新确立“协调联动、信息集成、无缝隙化服务”的核心理念。
7.3
完善无缝隙高校安全保障体系高校安全管理的无缝隙运行, 需要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性措施。
8 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正处在快速、健康的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影响稳定的因素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 面对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努力构建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安全管理机制, 提出改进措施, 以健全和完善高校安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确保高校校园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姜晓丽, 商岳仑.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08 (10) .
[2]丁凯军.当前高校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特点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 .
[3]刘学泳, 岳明.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 2009 (9) .
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制探索与实践 篇8
一、高校现有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制约二级学院自主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校规模不断扩大, 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国际合作等非学历教育的份额逐步增加。在这种形势下, “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的体制已不适用于日趋细化的高校财务管理。由于高校资金高度集中, 且对二级财务部门控制过度, 二级学院办培训班、进行市场开发等都要经由学校批准, 且收入全部上缴、纳入学校预算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降低, 也缺少绩效管理的目标。
2. 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
目前, 高校财务部门在制定预算时大多采取了“基数+增长”的办法, 根据上年支出的实际数加预计的增加数来确定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可行, 但没有考虑学校长期发展规划, 会导致预算与发展目标不协调, 失去了预算的有效性。同时会导致二级学院为了争取更多的下一年预算, 往往会在年终突击花钱, 增加无谓的支出来尽可能增大预算基数, 造成学校资源严重浪费。
3. 预算执行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只重视预算制定和预算执行率, 缺少健全的对预算执行的激励和绩效考核体系。监督预算执行的过程是有效进行二级财务管理的保障, 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则是决定二级财务管理成败的关键。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应当建立一套健全的预算执行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 为二级学院预算执行创造一个规范的环境, 提高学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确保预算的完成。
二、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1. 健全的二级预算分配体系
完善的二级预算管理体系既包括年度支出的预算, 也包括年度收入的预算。在收入预算中应包涵学费、住宿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同时也应该涵盖二级学院非学历办班等其他收入。学校财务在对二级学院预算资金的分配上分为学院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
学院的公用经费应采用模型拨款的方式, 在分配方案的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的要素制定统一的拨款额度计算公式。相关要素可以考虑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折合数, 教职工人数, 学科系数和办学质量系数, 学科系数可以按照目标学院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人数计算一个加权平均的系数, 办学质量系数可以综合考虑目标学院的就业率、社会排名等因素。在按照固定计算模式测算出学院公用经费后, 还可以增加绩效拨款, 充分考虑学院提供的公用课情况、学费收缴率、科研收入情况、合作办学的开展等因素。在学院的支出预算中充分考虑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学院的创收能力, 从而给予一定的绩效拨款。
对于学院的专项经费单独下达, 从立项到项目可行性论证都要经过相关职能部门的审批, 学院专项经费采用零基预算。
2. 完善的二级学院的核算体系
经费预算是财务管理的第一步, 只有在科学、合理、完善的预算框架下的经济活动才能有助于学院各项目标的实现。核算则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和监督, 及时、准确、全面地核算能适时向学院领导反馈本院财务状况, 有利于学院合理安排整体工作。建议学院对各项经费来源及使用 (如:学校拨付经费、继续教育创收收入、其他收入等) , 分类进行详细流水记录和核算, 做到经费专款专用, 规范使用。
3. 二级学院单独的报表体系和财务报告
为全面考核学院的资金使用效益, 应在报表体系中设置二级学院的报表体系, 分别对二级学院的收支情况和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分析。同时, 应参照学校的财务年度决算说明, 各学院也应对照年初发展规划, 对年度日常维持、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说明。同时按照对二级学院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出具资产负债表和事业支出表, 便于考核学院预算执行进度和资产管理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效益。
4. 完整的预算分配参考体系
学校对二级学院的预算分配应结合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建立系统的分配指标体系, 既包括收入的预算, 也包括支出的预算, 结构如图一。
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暂借款是否及时冲账、项目执行变更情况等, 学费收缴率、通过对项目的验收、组织力量进行评价, 并把评价结果作为后续专项资金投入的参考指标之一。
三、高校二级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配套措施
1. 对二级学院实行预算综合定额管理
为加大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 并在分配体制上与财政拨款体制接轨, 可以参照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不同的学科系数, 设定不同的综合定额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 打通学院经常性公用经费和经常性项目的界限, 避免资金规模较大的学院, 在公用经费仍有剩余的情况下, 还要再向学校申请专项, 有利于学院层面的资金统筹, 加大了学院经常性经费的自主权。
2. 对学院专项实行综合评审制度
随着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特别是竞争性项目的投入, 使学院的各类学科或研究方向面临不同渠道的资金来源, 在申请的过程中, 如何在学院层面上、学校层面上避免重复申报、资源浪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作为学院二级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必须打破以前分散申报的局面, 由学院的院长带领学院的领导班子加上学术班子对学院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规划, 提出学科发展、人才引进、教学实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划, 并在学校层面上提出, 以学院为主体申请项目经费。那么学校各相关职能处室可以组织学术层面的可行性论证;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纲要和战略发展目标, 在各学院之间进行综合评审, 决定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向, 使专项资金真正发挥效益。
3. 建立中期滚动项目库
对二级学院而言, 随着人才队伍的不断建设和学科的不断发展, 会不断有新的项目需求;对全校而言, 应建立中期滚动的项目库, 归口相关职能部门管理, 对项目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并结合学校发展的规划, 二级学院相应地也应该有自己的项目库, 对项目进行排序后, 到学校层面申请各类项目经费。
4. 二级学院的财务绩效评价
由于高等学校是全额预算单位, 使用各类财政资金, 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一直是近年来财政改革的关注重点, 因此, 学校财务为评价和鼓励二级学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也应结合本校办学特色, 办学历史等客观因素, 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结合高校特点, 人才和科研成果是特殊的产品, 因此可以制定以下指标如表1来考核二级学院的办学绩效:
5. 加强学校层面的监控和预警机制
二级学院虽然从事经济活动, 但不具备法人资格, 因此学校作为责任主体, 有必要对二级学院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 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为使各二级学院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核算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 学校财务除了定期进行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地方财政政策等向二级学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还应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 对于学院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事中预警, 使不合规、不合法的经济活动及时终止。
参考文献
[1]郑丽朱, 郑彩云, 秦顺红.关于完善校院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 2010 (6) .
[2]周海泉.高校二级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 2011 (2) .
[3]曾雄旺, 曾建英.高校二级学院财务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13 (33) .
[4]楼燕芬, 方灵丽.建立高校二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8 (5) .
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研究 篇9
一、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的内容
高校财务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高校办学的全过程, 渗透于办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财务工作的好坏, 综合反映高校办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校办产业绩效的高低。财务监督是搞好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 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有力措施。财务工作与财务监督形影不离, 哪里有财务活动, 哪里就应该有财务监督保驾护航。
(一) 监督高校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与落实
高校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各高校按照依法办事, 实事求是的原则, 结合学校具体情况, 将国家发布的有关法规具体化, 并加以必要补充而制定的。它既是学校贯彻国家财会法规的重要保证, 又是贯彻执行学校财经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 是学校各项财务工作的基本行为规范。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对于整个财务工作是个纲。纲举目张, 只有监督财务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 才能保证学校各项财务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规范有序。
(二) 监督高校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高校综合财务计划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即是高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 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 同时也是体现着高校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综合财务计划所确定的办学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 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 它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类型复杂等特点。财务监督主要着眼于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是否体现了以收定支, 收支平衡的原则,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增收节支、勤俭节约的原则, 收入计划是否真实可靠、支出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还要监督综合财务计划执行的纲性原则、计划调整的科学性以及执行结果的效益性。
(三) 监督高校办学经费收入与支出
高校收入是学校综合财务计划的基础, 执行学校综合财务计划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组织收入。学校要做到资金集中, 政策灵活、使用方便, 采取有效措施, 将应取得的收入及时足额地收纳入帐。在组织收入的过程中, 主要监督学校是否依法组织收入、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票据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截留、占用、挪用或拖欠;学校经费支出的过程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的过程, 要合理安排支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支出过程中, 首先要监督支出计划的管理和控制。支出计划确定后, 学校的财务及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计划, 根据计划确定的支出项目、范围、额度安排各项支出, 未经主管领导批准, 学校的任何部门都不能发生无计划和超计划的开支项目。其次监督支出程序的规范性, 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在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 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 根据真实、有效的凭证, 按实际支出办理报销手续, 不得以计划数列报事业支出;还要监督专项资金支出的管理, 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四) 监督高校货币资金与实物资产的利用和保管
监督学校现金管理是否符合条例, 是否有多头开户、套取现金、违规从事金融行为, 有无随意开支、白条抵库、非法挪用、私设“小金庫”的情况;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记录报告是否准确等。大宗设备、材料采购、大型维修是否进行招投标和实行政府采购;对外投资有无可行性论证和集体研究决定;固定资产购建是否合理, 手续是否完备, 管理是否规范, 使用是否高效。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防止被盗、毁坏和流失。
(五) 监督高校贷款规模与风险
高校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 学校发展依靠金融支持, 是我国高教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利用银行的信贷资源, 加快高教事业发展是个好的作法, 它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 解决了资金缺乏的瓶颈, 能促使高校适时发展, 适应社会需求, 加快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但是, 银行借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 需要高校未来一确定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 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确定的负担。如果对贷款的借贷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 势必会使学校陷入财务危机, 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校内财务监督必须高度重视贷款数额的可行性和还贷能力, 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工作, 趋利除弊。
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
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规定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组织方式, 确定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制约关系。建立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
(一) 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是自我监督
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是学校内部人员。内部监督的主体, 即由谁来实施内部监督。由于内部监督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其主体只能是内部人员, 而不可能是外部人员。内部监督的实施须由学校教职员工的齐心努力和协调配合, 因此, 包括校 (院) 长在内的广大教职员工构成内部监督的主体, 其中以各级管理者为主。在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中, 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 其监督的任务也不同。一般而言, 校 (院) 长主要是对整体财务结果的监督, 对向下授权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学校政策、制度制定的监督, 而中低层管理者是日常性的、常规性的、程序性的监督。内部财务监督的客体是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内部监督的客体即是指内部监督的对象, 体现为学校内部的人、财、物等基本要素及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方式。从横向说, 学校内部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都是内部监督的对象;从纵向说, 学校中的各个层次, 如院、系、所等也都是内部监督的对象;从业务办理过程说, 学校内不同的业务阶段和各项业务内容也是内部监督的对象。通过内部财务监督, 使各项经济活动在各个职能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保持分工、协调、均衡和衔接, 自动监督检查, 纠正错误, 使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目标的要求正常进行。
显然, 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并不具有互斥性。一个员工、一个部门既是内部监督的主体, 又是内部监督的客体, 既要对其负责的业务进展情况进行内部监督, 又要受到他人或有关法规的制约和监督。这就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决定了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必然是一种自我监督。
(二) 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应为“统一领导、二位一体”
具体表现在:“统一领导”是指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在学校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的前提下, 由校 (院) 长在法定的组织机构基础上逐级授权, 直至基层单位。这些层次的责任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互相制约, 共同实现学校内部财务监督目标的群体。校 (院) 长是该群体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二位一体”是指校内财务监督由管理监督和会计监督组成。管理监督是通过对参与经济活动的部门、岗位、人员的科学管理实现监督。监督的成效取决于职权与职责的确定情况。科学的分工使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几项经济活动没有独立完成的处理权, 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而言, 至少要经过上下二级, 使下级受上级的监督, 上级受下级的牵制, 各有顾虑, 不能随意妄为;从横向而言, 至少要经过两个互不相隶属的部门或岗位, 使一个部门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个部门工作或记录的牵制, 借以相互制约, 防止和及时发现业务执行中所产生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会计监督是指校内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记录, 反映过程中的监督。《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 有权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予以纠正。这一规定明确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利。同时《会计法》也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的内容主要是会计资料和财产物资, 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对学校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监督, 如对原始凭证、记账凭单、会计账薄、实物、款项、财务收支、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 对综合财务收支计划、经济政策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 有权立即纠正的要立即纠正, 不能立即纠正的, 及时向上级如实反映, 要求做出处理。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经济活动, 渗透到学校各项业务活动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 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是对学校整个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 因此会计监督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篇10
一、高校推行绩效预算符合预算改革的发展方向
“绩效预算” (performance budgeting) 的概念最早于1949年, 由美国胡佛委员会提出, 一并提出的还有“项目预算”概念, 旨在预算过程中描述政府组织运行情况, 对政府部门的活动进行评估。绩效预算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工具之一, 其特征是在政府部门活动目标与财政资源分配之间建立联系。20世纪90年代, 以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的OECD国家推出了所谓的“新绩效预算”, 其核心是主张政府预算必须与政府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 强调以政府职能的整体目标为导向, 用绩效责任换管理自由, 在强调高层机构对支出总量进行控制的同时, 将自由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赋予中、低层管理者。“新绩效预算”的特征是建构“目标→结果→产出→预算”的逻辑关系, 明确各项预算支出的绩效目标, 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所称绩效预算, 属于新绩效预算。
2011年, 中国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 (财预[2011]416号) 明确指出:“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推行预算绩效管理, 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增强单位支出责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公共资源、节约公共支出成本”, 体现了绩效预算的思想。可以预测, 推行绩效预算将成为我国继推行部门预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财政改革。
当前, 国内高校以公办高校为主, 公办高校主要依赖于财政补助收入。按照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规定, 各级政府要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公办高校占用着庞大的财政资源。绩效预算遵循财务的合规性要求, 并将传统的投入型预算改造为产出型预算, 作为纳入财政管理部门预算的准公共行业, 高校应当顺应财政预算迈向绩效预算的历史潮流, 建构基于绩效预算要求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具备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是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要素之一, 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架构, 而是一个开放、合作、互动的系统。以绩效预算为核心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必将有助于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有助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推行绩效预算, 高校现行的财务体制需要有配套改革, 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二、高校推行绩效预算要有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
纵观中外高校, 财务管理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模式:第一, 集中式集权管理, 如我国部分高校实行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由学校计划财务部门统一编制预算、学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第二, 分布式集权管理, 如我国部分高校实行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学校未授予二级单位充分的预算管理权, 仅将部分预算指标下拨到各学院, 各学院可在一定的开支权限下决定经费支出, 大额支出仍由校级行政审批。第三, 集中式分权管理, 如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多数高校, 学校收到国家教育拨款后将预算指标分配给各学院, 学院根据获得的资源编制预算上报学校, 经费由院系主任和教授掌握使用, 会计核算由学校统一进行。第四, 分布式分权管理, 如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多数高校, 学校将国家教育拨款的很小部分留为校一级行政开支, 绝大部分下拨至学院, 学院自行编制预算、独立核算, 学校汇总各学院的预算从而构成学校总预算。各院长和系主任对本任职范围的财务工作负责。
对于上述四种财务管理体制, 基于绩效预算, 高校选择后两种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更为合适。如前文所述, 绩效预算的特点是用绩效责任换管理自由, 在强调总量控制的同时, 将预算资金使用权力赋予绩效责任主体。这是一种授权与评价结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机制, 这种机制是分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集权型管理财务体制下, 高校投放资源的决策机制由上至下, 校级领导及财务部门主导大部分的预算分配, 各院系权限较小, 实务上, 财务部门下发预算计划、各院系执行预算计划, 预算执行过程按开支权限履行审批程序, 其关键控制环节是投入分配及过程审批, 着眼于给钱办事, 花钱合规。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不符合绩效预算用绩效责任换管理自由的思想。在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下, 各院系编制本单位预算 (包括人员开支、专项开支、基本开支) 的自主权得以增强, 辅之以绩效预算的规约, 在高校总的目标框架下, 各院系提出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业务成果, 关键控制环节是学校设定各院系的绩效指标并由此确定预算投入, 相应地, 预算执行中学校向院系下放审批权限。基于绩效预算的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同样遵从财务合规性, 但更着眼于花钱所产生的绩效如何, 这种体制必将增强内部各单位合理配置资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各院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办学主体。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趋势看, 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 由于以提升科研、促进教学为已任, 高校日益实行降低管理重心, 充分放权, 扁平化管理的模式。这种趋势与绩效预算的要求是一致的。放权, 即分权, 为了避免“一放就乱, 一统就死”, 必须辅之以评价和考核。绩效预算的诞生, 最初就是作为一种政府绩效评估的工具。所以, 绩效预算既是大学内部分权之后对权力行使者的规约, 其本身作为一种机制, 也必然要求大学内部实行分权型的财务管理体制。
我国财政部201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章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对照国内公办院校实行绩效预算的发展趋势, 本文认为,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可以理解为, 高校制定内部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 区分学校层级和学院层级, 按照各层级的业务范围划分各层级的财务管理权限, 所以, 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 国内高校可以实行学院制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三、高校推行绩效预算要有相适应的财务决策机制
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 其财务决策不同于企业之处, 在于高校财务决策不存在独立的财务盈利目标。高校财务目标无主导性, 从属于高校战略发展目标, 财务决策必须服务于高校事业发展决策, 财务决策的目的就是按照高校事业发展的全盘规划、轻重缓急给予资源支持, 同时维持高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认定与绩效预算的要求是一致的。
公办高校财务决策以财政补助的预算分配为核心, 预算分配的表现形式是预算编制。在绩效预算的视角下, 预算编制须从业务目标出发, 这就要求高校将预算管理与战略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用全局观和长期观重构预算管理。因此, 预算编制作为财务决策行为, 必须以学校发展决策机构主导, 财务部门参与。
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以绩效预算的要求, 高校预算应当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 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 不能局限在一个年度, 必须将高校战略规划融入到高校的年度预算当中, 在年度预算反映战略规划的阶段性目标, 从而对高校资源进行协调配置, 具备预见性和前瞻性。所以, 编制学校经费预算的过程, 是落实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过程。如果以财务部门为主导, 由于业务领域的不同, 可能会造成对学校战略规划支持不够, 年度预算与战略规划不相适应, 只顾局部利益、短期利益, 忽视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由于职能角度的不同, 可能会造成预算编制局限于单一的财务指标, 忽视非财务指标, 如有些项目的实施从短期看可能会造成学校的资金紧张, 但从长远看却是学校发展的必需投资, 这种项目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如果仅以财务部门为主导, 缺乏一个隶属于学校战略发展决策机构的财务决策分支机构的统筹, 由于各学院之间“经济人”的基本需求, 势必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学校预算经费分配上的博弈, 可能造成部门需求与学校目标之间的不相适应, 影响办学绩效。
当前国内多数高校仍将整个预算管理职能设置在财务部门, 多数高校财务部门名称仍为“计划财务处”, 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基本职能之一。将计划职能并入财务管理部门, 沿续的是传统预算的思路, 不符合绩效预算的要求。传统预算的控制重点是完成预算不超支、执行预算不违规;绩效预算的控制重点是以目标确定预算, 以绩效评估预算。绩效预算的实施, 势必要求财务部门协同学校发展决策机构, 发展决策机构基于价值判断, 主导以预算分配为核心的财务决策, 财务部门基于技术支持, 参与预算编制并落实预算执行。
同时, 国内少数高校已经认识到预算编制属于财务决策, 而预算执行、预算监控及决算反馈属于财务执行, 为了强化财务决策对学校发展决策的支持力, 将财务决策与财务执行相分离, 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 学校预算的制定主要是预算管理委员会, 预算的执行主要是学校财务部。有的高校则设立非常设的财务管理委员会、预算与投资委员会、财经工作教授委员会等, 都是在向同一方向迈进。高校组织架构中, 财务决策与财务执行相分离, 是绩效预算的必然要求, 这样才能保证绩效产出与预算投入的有机结合, 才能强化绩效预算的目标控制。
四、基于绩效预算, 高校应当设立绩效的目标规划和评估职能机构
高校要推行绩效预算, 就必须规划学校绩效总目标, 学校绩效总目标就是学校总体战略目标, 总体战略目标一般表现为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是学校年度绩效计划制定的依据;同时, 总体战略目标是校内各部门目标的统帅, 也是各部门绩效管理的起点和基础。所以, 基于绩效预算的要求, 学校必须成立绩效目标规划的业务机构, 协调各部门绩效目标, 明确各部门年度绩效计划中干什么、干多少、指标和观测点是什么的问题, 为预算分配机构确定拨款数额提供依据。同时, 高校应当成立绩效预算的评估机构, 可由绩效目标规划所属职能机构的其他分支机构担当, 或由相关职能处室成立弹性机构担当, 也可以是专门的评估机构。
目前, 国内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发展规划部门, 但在发展规划部门中列入内部绩效评估职能的尚属少数。笔者查阅了多所学校的公开网站, 发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展规划处走在了前列, 其部门主要职能中明确列出“研究、论证、起草、修订学校, 协调校内各单位编制中长期工作规划和专项规划, 提出学校年度总体工作计划的建议, 跟踪监督以上规划和计划的落实, 并对其绩效作出评估, 提出调整的建议”、“起草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组织专家审核各相关单位的学科建设分规划, 跟踪监督以上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分规划的落实, 并对其绩效做出评估, 提出调整的建议”、“负责学院目标管理与考核的组织工作, 修订相关规章制度, 跟踪监督学院目标管理的落实, 并对其绩效作出评估。”可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结合目标管理, 已经进入预算的绩效管理实践当中。高校只有设立绩效的目标规划和评估机构, 构建绩效评估指标、合理进行绩效评估, 才能保障绩效预算的有效实行。
建立绩效预算的评估指标是推行绩效预算的难点, 高校必须按照业务规划的目标, 科学设计绩效评估指标。它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依据, 各部门指标的设置必须反映部门日常工作目标和专项工作目标, 根据目标性质的不同, 设置各级指标和末级指标的观测点, 并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设置等级标准。
绩效评估及结果应用是绩效预算实行成败的关键所在, 高校应当按照绩效评估指标组织合理的评估。在绩效评估中, 以各部门实际业绩对照绩效指标、联系绩效预算中的拨款情况、资金实际使用情况, 进行分析考核;同时, 绩效评估的结果, 将决定下一预算年度的资金安排和工作计划, 进入一种奖优罚劣、扶优淘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郭剑鸣, 周佳.规约政府:现代预算制度的本质及其成长的政治基础——以中西方现代预算制度成长比较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 2013 (02) .
[2]蔡红英.政府绩效评估与绩效预算[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7 (02) .
[3]叶风华, 刘用铨.新绩效预算基本特征、技术支持及其适用性[J].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10 (01) .
[4]盛其杰, 张莹.中外研究型大学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4) .
论高校产业的产权关系及管理体制 篇11
摘 要:强调明晰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的必要性,合理地建立高等院校产业体制,推动校办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产权;体制
1 明晰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的必要性
理顺高校产业的产权关系是完全必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使校办产业成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咱我发展,自我约束,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发展。第二是学校作为出资者,主要精力可以用在合理调整校办产业结构,宏观调控产业资源的流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提高总体社会效益上来,在投入和调控上下功夫,再也无需为企业经营操心,为企业管理劳神。第三是随着产权关系的明晰,学校作为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与产业作为法人财产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就不难理顺,按照明晰的产权关系就能建立科学的有效的校产管理体制。
2 校办产业产权关系的核心是学校与产业之间
“责”、“权”、“利”关系的总和
产权关系是产权主体之间,在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或者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关系),所有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所有者内部各种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校办产业来说,这个产权关系的核心就是作为出资者的学校与经营者的企业之间,“责”、“权”、“利”关系的总和。
按照国家关于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思路,学校作为出资者的所有权,表现为价值形态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以投入企业资本的份额对企业法人财产享有权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行使出资者的约束权利,按法定程序选择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法人代表)。对企业经营所产生的盈利,出资者可依照份额依法获取收益。出资者还有权将自己注入企业的资本金份额,部分或全部依法转让。学校注入企业的资本金,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经营性的资产,技术专利。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一定数量专业技术人才有限期地投入校办产业,直接形成生产力。这些投入都应以价值形态构成作为出资者的学校的所有权。这是指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实质上体现为股东的权利。学校企业法人财产权是指学校作为出资者授予其对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独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学校企业法人只有获得了法人财产权,才能真正获得完整的经营权。学校企业法人财产权是经营权的基础,学校企业可以凭借法人财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就成为经济上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学校才有理由要求企业自负盈亏。而企业法人在获得法人财产之后,既获得了产权赋予的四项权能,也承担了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在收益这一权能上,出资者——学校与经营者——学校企业是共享的。明晰了校办产业的产权关系,不管产业形式如何复杂,总是可以清晰地划定产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成为规范化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3 校办产业的管理体制
目前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是由学校校长(法人代表)主持一个由各级教学、行政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校产委员会”进行校产管理,下设“校产管理办公室”或校办产业管理处负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管理的要求的。学校作为校办产业的出资者,校产最终产权的所有者,对校办产业的管理,是以产权为基础的。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思路,以所有权为基础的国有资产管理就是要在企业内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当然,这种约束机制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高度集中的行政干预和对企业生产的约束。
正如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是国有资产的经营机构一样,学校的经营性产权主体应该是学校授权的校办产业资产管理机构,它对于经营性资产的产权是由学校最终所有权派生的。这个资产管理机构就是“校办产业董事会”。它是校办产业的产权主体,代表学校行使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
第一,“校办产业董事会”的组成及其主要职能 。“校办产业董事会”既然作为学校授权的校办产业的产权主体,董事长就必然要由学校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来担任。董事会的成员应由各校办产业出资者或出资单位的代表组成。董事就是股东或股东代表。董事会作为校办产业的资产产权主体,与企业法人是平等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是由资产授权协议或承包经营合同等法律文件来规定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合理界定的。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篇12
1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 促进高校管理与社会发展的融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不断加强,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提升空间。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来说,能够直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的竞争优势,更好地提升学生未来发展潜能。从长远来看,在未来的几年中,高校将面临生源短缺、招生竞争加剧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不断促进高校管理与社会发展的整合。总而言之,高校作为与社会化发展直接对接的窗口,必须不断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为学生发展铸就蓝图。
1.2 保证高校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纪律是成功的保证,对于高校教学来说,要想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积极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为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环境支撑。面对越来越开放的高校校园,各类思潮和文化形态涌入学生的视野和大脑,导致他们出现思想异化、行为失控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不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通过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来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中现存的问题
2.1 行政权力泛化,挤占学术权力
行政权力的泛化降低了行政管理质量,导致学术权力被大大缩减,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让很多教师的业务诉求、合理意见等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和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有效性。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必须以学术研究、专业教育为主,而行政权力的泛滥存在致使学术权力没有决定权,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在根本上阻碍了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2.2 服务职能缺失,管理效率较低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中服务职能缺失,管理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质量和效果。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灵魂所在,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一切教育管理活动都应该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不断解决师生的教学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机构结构过于庞大、管理方式手段单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质量提升。
2.3 过程控制严格,降低教师动力
高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强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和创新素质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必要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与改革对于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影响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对此进行了过于规范化的管理,导致具体约束规制和评价体系过于繁杂,缺乏教师活动空间。高校管理体系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并且对于每一个工作细节也进行严格地约束和管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他们主观动力的提升,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短时效应的出现,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4 行政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
高校行政教育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让高校教育更加自由化、开放化,这种教学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社会市场化发展的对接。然而,高校的形成管理体制创新却没能反映市场化需求,导致与市场化发展断层。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服务越来越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但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阻断了与市场化发展的联系,从而让学校的后勤服务依旧处于一种较为落后的状态,体现出较强的封闭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秩序,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阻碍了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3 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1 完善二级院系管理工作机制,提升管理主动性
完善高校二级院系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管理者的主动性,有效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具体到实践中,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和实践。第一,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有效均衡高校工作的重心,不断规范和健全二级学院内部管理制度,推进民主决策制度的建立,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等的问题进行明确考虑和思考;充分重视学术研讨工作的开展,创新学术管理体系,有效进行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活动创新,这对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二,下放财务管理权,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财经政策、法规制度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审核年度经费等问题,形成相对来说较为规范化的审计制度,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编制学院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业务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等。总而言之,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实践,就必须不断完善二级学院管理机制。
3.2 营造人性、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环境
营造人性、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环境,保证行政管理制度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是人才汇集的重要场所,要想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就必须以提升师生的主观动力为核心依据和工作前提,这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方面。第一,高校教育组织应该体现独立化的特点,高校教育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工作环境、组织氛围都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这个过程主要依赖教师的自我约束作用来实现。第二,高校的教育必然要体现创新的特质,大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在教学的时候,他们的灵感、思想、思维得到了有效激发,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必须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实到高校行政管理中去,保证管理秩序的人性化和自由化,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动力,这对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发展和进步
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发展和进步,应该成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结合时代化发展要求来对后勤保障体系进行必要创新,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果,从而不断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铺就道路。善于打破目前高校管理中的落后性和封闭性,鼓励相关的社会企业竞争,拓宽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只有巧妙地结合社会力量和资金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才能不断规范高校管理质量,这对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总之,对于高校来说,时刻促进合作经营、多元投资模式的形成,不仅能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同时还能加快高校后勤企业化进程,促进高校与社会市场的有机融合,为高校各项秩序的有效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3.4 实现对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监督与考核
实现对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监督与考核,对于不断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对于高校行政体系管理来说,应积极推行两级管理,保证高校管理权限下移,同时更要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进行严格而明确的考核,保证制度和体系的完整性。首先,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从二级院系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细致与否、工作质量等方面来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通过科学化的方式来对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其次,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监督与考核来说,应保证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只要二级院系的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就不应该过分干涉他们的工作方式,而是要给予工作人员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来进行调整,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监督与考核来说,应该给二级学院放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允许其权力过分夸大,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发挥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约束作用,调动二级院系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而稳定高校工作秩序,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推荐阅读:
高校管理体制创新05-21
高校民主管理体制06-1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06-17
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体制创新08-12
高校基建财务10-14
高校财务经营05-24
高校财务绩效07-22
高校财务危机08-11
高校财务工作管理07-26
高校财务水平管理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