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财务(共12篇)
普通高校财务 篇1
一、高校财务管理目前的现状及问题
2007年3月19日, 吉林大学在校园网上发布了《关于召开征集解决学校财务困难建议座谈会的通知》。称从2005年起, 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 学校陷入财务困境。为此向广大师生征集解决校园财务危机的合理化建议。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讨论。也使得高校财务管理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据相关人士介绍, 不仅是吉林大学, 全国有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上, 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 财务状况不公开, 财务管理欠透明
尽管目前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校务公开栏, 但远没有达到全面、深层次的地步。大部分高校的校务公开没有将学校的基层单位、直接接触学生的系级财务公开。有的即使公开了, 也未做到校、院与系级财务的对照比较, 相互监督;而且, 校、院级财务公开要么是粗略不详, 要么就是名词过于专业化, 不便于广大师生了解。在财务管理上缺乏透明度, 从而使高校理财和监督受到制约, 也为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 高校经济活动的范围已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案件。如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 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 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等情况, 少数学校甚至出现个别人为了谋求个人私利, 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财务内控制度的不完善, 操作层面存在薄弱环节。
(三) 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目前, 大部分高校预算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预算的编制上, 一些高校不是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编排, 而是存在要预算的思想。二是预算的执行上, 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三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四) 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三类财务风险逐渐得到体现
总体来说, 中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已经出现三类财务风险:一是负债风险, 即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借债后产生的影响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及人才稳定的风险。二是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对每个高校难以避免, 但管理水平高的高校可以把运营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三是投资风险, 即高校投资办产业, 经营不善而破产清算, 给学校造成的连带责任和财务损失的可能性。高校的投资风险有着明显的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五) 支出把关不严, 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
高校财务管理执行的是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在计划经济下, 往往只进行预算, 而支出监控薄弱。在资金支出管理方面, 近几年虽然从认识上逐步有所加强, 但仍存在着“重预算内资金, 轻预算外管理”的思想, 致使资金中途截留,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减少了高校教育成本的有效补偿, 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而且为某些个人和小集体谋求私利打开了方便之门, 成为高校腐败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高校财务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高校财务管理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下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未全面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其管理模式很多还计划经济时期沿用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机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我国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是50年代按照原苏联的模式建立的, 是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 但并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
(二) 财务投资决策失误、学费欠交现象严重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 但一些高校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而是不切合实际的“小马拉大车”, 为扩招、扩校, 将贷款规模不断扩大, 致使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 导致财务风险。在大部分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 预期收人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 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而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许多贫困学生欠交学费现象日益严重, 欠费数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的存在严重削弱了高校经费的自给能力。
(三) 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 财务管理的作用未得到真正重视
一些高校的领导对财务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把精力放在教学及科研上。认为高校不应该有财务风险, 只要搞好教学与科研就是管理好学校。同时, 把财务工作看成是发工资与管理课题经费的出纳, 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参谋与参与决策的位置, 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四) 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能及时更新
从财务人员的角度而言, 一些高校财务人员年龄老化, 知识陈旧化, 技能退化, 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财务工作新要求。一些高校财务人员没有受到正规的会计学习培训, 有的是半路出家。同时, 在工作中, 对会计的后续学习也不抓紧。尽管目前一些高校已经重视招聘业务水平高的会计人员, 但仍有一些高校受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困扰。
(五) 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
高校出现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高校的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 不健全。一些高校没有结合自身制定内控制度, 一些高校尽管制定了相关内控制度, 但并没有严格的加以实施。从面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强化领导财务意识, 明确法人领导责任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要强化高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给财务管理以其应用的地位。这就需要明确领导的责任。《会计法》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校长是高校的法定负责人, 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财务管理中所承担的“第一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二)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无以规矩, 不成方圆”, 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按照内部控制设计中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 完善岗位责任制, 严格落实业务操作和授权制度对财务工作各岗位的明确分工, 形成岗位之间的轮换制度和岗位考核制度, 增加岗位间的约束力;注重网络技术的运用, 建立各种查询、监控、督导系统, 发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避免因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决策失误等现象的发生。
(三) 结合高校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的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 高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 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规模较小, 年度资金流量不大的高校一般采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二是规模中等, 年度资金流量比较大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一级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三是规模较大, 年度资金流量很大, 财务制度健全, 财务关系明晰, 责权目标明确, 具有较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高校一般采用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高校可能分析自身实情下, 选择最适合的管理模式。
(四) 强化全面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和偿债性预算。经常性预算必须以收定支, 确保平衡;建设性预算要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偿债性预算要打足。二是推行校级预算即部门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 对学校所属各级非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要求编制预算, 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三是要坚持集中财力保重点。重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等项目, 同时保证人员经费支出, 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研究, 提高。四是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 完善预算控制制度, 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后续教育, 提高财务会计人员能力
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后续教育等渠道, 使会计人员具有可靠的思想政治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完善的身体心理素质, 过硬的知识素质, 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能力素质、创新和团结协作的整体意识。以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于金风杨抚生高校建设中对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2】雷良海高校债务融资的作用及其保障机制[J]江苏高教20026
【3】胡信生高校财务风险类型及其防范[J]教育财会研究20046
【4】姚云丽试论高校财务管理的模式[J]科学观察20075
普通高校财务 篇2
高校财务工作一、高校财务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传统的财务核算能力外,高校财务人员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素质:一是职业判断能力。对一些财务事项的处理,常有多种财务政策、财务原则可供选择,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通过分析判断来做出选择。二是沟通协调能力。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财务人员必须采用不同技巧来沟通协调。三是开拓创新能力。财务人员必须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实际以新的思路考虑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采用新的方法来应对会计事务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措施
财务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础,是各单位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能的保证,是保持高效稳定的关键。高校应结合工作实际,确实有效的培养和提升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理财意识,增强参与预测与决策的能力,使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能站在加快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高度,能够充分发挥高校财务工作者必须发挥的信息反馈作用、决策咨询作用、管理中心作用。
1、加强政治思想修养
政治是高校财务人员的生命线。应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自觉克服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积极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念,这是高校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
2、强化财会法制观念
财务工作是学校财经工作的基础,高校财务人员对财务工作和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求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依法设置财务账簿,建立健全本校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坚持原则,依法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抵制违法乱纪行为。不违法办理财务事项,不伪造、变更或隐匿、故意销毁财务凭证、财务账簿,不编制、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3、加强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
真实、公允是财务职业判断的.基本准则。财务准则赋予财务人员的灵活性越大,就越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当法律法规无明确规定时,财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就在于促使财务人员能够筑牢防线,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并且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确保通过会计职业判断所产生的财务资料能客观、公允地反映高校一定时期的财务运行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是对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一项基本要求,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加强财务职业道德和诚信建设应从教育做起,因此各高校必须狠抓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4、加强业务培训和严格规范从业资格
搞好高校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娴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一方面高校财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改变过去按图索骥的旧习,积极主动强化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并进行综合考核,奖优罚劣,严格规范高校财务人员的从业资格,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爱岗敬业、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5、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财能力
普通高校财务 篇3
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即长期以来,受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体制和国家财政预算编制的需要,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一部分的基建财务与高校事业财务分开核算,高校事业财务执行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基建财务执行财政部下发的(财建[2002]394号)《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个高校为了抢抓机遇,扩大招生规模,纷纷加大基建资金的投入力度,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基建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与过去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基建体制和会计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的分离已不适应目前的财务管理需要,二者必须合并,统一核算。
一、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核算的必要性
(一)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将逐步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按“大收入大支出”的管理要求,高校目前编制的部门预算已经包含有基本建设的内容,并且在部门预算编制目录中用“教育基本建设支出”项目进行反映。但由于两个会计体系的分离,仍无法完整地反映基建支出的具体情况,简单地以“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和报表汇总数进行概括,且《基建投资完成情况表》的数据与其它报表之间也不存在直接联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将会延伸到基建财务中。
(二)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性的需要
高校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高校整个经济活动的工具,最重要的是向报表使用者及时提供真实、可靠、有效的财务信息。过去高校主要向省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报表,以反映和评价财政拨款使用绩效。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筹资渠道也由过去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转变为国家拨款、学校自筹、银行贷款、外来投资等多种渠道。国家拨款将越来越少,有的高校甚至完全依靠银行贷款,这就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众多报表使用者的需求。首先,银行作为债权人在贷款前和贷款后,都将时刻关注高校的财务状况,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同时,高校决策者要想了解高校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必须将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两套账合并分析,才能作出更进一步的决策。但是,目前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的分离造成高校会计有两个会计主体、两套账、两套会计报表。两个会计主体都通过各自的渠道上报,哪一套报表都只是学校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不能单独地反映高校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不便于高校内部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也不符合《会计法》对会计资料完整性的总体要求,势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具体失真主要表现在:
1.《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结转自筹基建”是支出类科目,核算的是高等学校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的支出,年终结账时应将其借方余额全部转入“事业结余”,结转后无余额。即“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是高校事业财务中唯一反应基建支出的科目。但是结合基建财务不难发现,此科目直接作为支出项目有点牵强。如果当年自筹资金拨款的建设项目在当年完工并形成固定资产的情况下,“结转自筹基建”科目作为资本性支出科目还说得过去;但基建项目建设工期一般情况下都是跨年甚至几年,即建设项目在当年末并没有完工,更不用说形成资产了,自筹资金拨款的一部分并没有使用而是在基建财务的银行存款中,那么“结转自筹基建”作为支出科目就不准确了,实际上它只是资金存放占用形态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它的资产属性。因此,“结转自筹基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支出,年终冲转后就会影响“事业结余”和财务报表中“事业基金”余额的准确性。
2.目前高校贷款居高不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社会蓝皮书中显示:当前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约为1500亿元至2000亿元,有的高校贷款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贷款数字惊人。这里暂不谈贷款本身的风险,只从贷款的账务处理上探讨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分离的弊端。当前,大多数高校将银行贷款反映在基建财务的“基建投资借款”科目下,事业财务并没有借款信息,这就很容易造成银行贷款几个亿,而事业基金却有结余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学校财务报表不能如实地反映学校整体的负债及风险情况,年终财务分析的资产负债率等绩效评价指标已毫无意义,不利于对高校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必然会高估偿债能力,低估偿债风险;也不利于学校领导进行科学决策,以便随时根据学校财力安排还款和借款,提高投资效益,严重的会走上盲目投资的怪圈。
银行贷款是以学校为主体,以事业财务报表为根据而进行的资金筹措方式,还款也是从事业结余中还款,所以也有部分学校将银行贷款反映在事业财务上。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有它的合理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有不可取之处。如:向基建财务拨款,是做“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还是做“借出款”科目,目前尚未明确。如果选择前者,势必造成当年收支逆差较大,出现巨额赤字;如果选择后者,银行贷款将重复在基建财务“基建投资借款”反映,并且贷款利息是在事业财务中支付,而按规定贷款利息应该是分摊在基建项目成本中的,这样有可能造成建设项目成本归集的混乱。因此,将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3.在现行的两个体系中,基建项目以及用基建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在未办理交付使用手续之前,学校事业财务是不作固定资产增加处理的。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建成使用与资产登记之间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有些资产管理不严的学校,项目建成并使用多年,而事业财务的“固定资产”账却未能反映;另外,如果该项目是靠银行贷款筹集的资金,而事业基金又无法在短时期内弥补冲销借款,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设项目竣工转为“交付使用财产”后,必须要用拨款(财政拨款或自筹资金拨款)才能冲销,转为固定资产。这样就会造成项目已建成并使用,但因没有拨款而长挂基建财务账面上。最直接的影响是:学校事业财务的固定资产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符,资产信息严重失真,不利于银行对高校的偿债能力和信用等级的评估。
4.基建财务长期游离于学校财务之外,给个别高校提供了钻这个制度漏洞的机会,把基建财务作为一种调节手段。当事业财务赤字较大时,将本应记入事业支出的维修、绿化费用等通过附属工程的名义,或者是事业会计无法正常列支的费用如招待费等人为地挤入基建工程成本中,虚增了建设项目的成本;当事业财务中银行存款较大时,将银行存款转入基建财务中,当然,这种做法一般是基建规模较小的学校。但不管怎么处理,都会造成高校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失真。加之目前高校财务审计主要针对事业财务审计,对基建财务审计重视不够,即使审计一般也是将基建财务和事业财务分开审计,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更无法保证。
二、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核算的可行性
(一)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同属一个会计主体,分别反映高校经济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即目前高校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核算体系,一套核算教育主管部门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并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称之为教育事业费核算体系;另一套是核算发展改革部门拨款和自筹基建资金,并向财政部门和发展改革部门直接报告,称之为教育基建投资体系。但是,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预算单位直接向财政部门编报预算,拨款也直接由财政下拨,因此,从会计主体和核算拨款的角度来看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是可行的。
(二)当前,高校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学校自筹拨款(贷款),学校事业财务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反映当年自筹基建拨款情况,基建财务通过“基建拨款——自筹资金拨款”来核算。基建财务在项目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时,由基建财务核算建设项目成本结转到事业财务的固定资产账面上。由此说明,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可以通过“基建拨款”和“固定资产”等科目进行衔接合并。
三、实现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核算的可操作性
为了达到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必须要增加设置会计科目和修改报表内容,下面就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方面探讨一下笔者的设想。
(一)资产类科目
1.增设一级科目“基建投资”,用以核算高校基本建设发生的一切支出。并设“在建工程”、“待摊费用”和“工程物资”三个二级明细科目。
“在建工程”用以核算高校进行基建发生的实际支出,按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并按工程成本项目设置成本专栏。工程完工后,由本科目将已完工的项目转入“基建支出”。“在建工程”年末数表示尚未完工的工程投入。工程项目支付工程价款(有发票时)、领用自购工程材料、分摊相关待摊工程费用等业务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工程物资”、“待摊费用”等科目;基建工程项目完工办理工程决算后,借记“基建支出”,贷记本科目,并按照构成固定资产价值部分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该科目年末数表示尚未完工的工程成本。
“工程物资”核算高校自己为基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实际成本,本科目按物资种类明细核算。购买工程物资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领用工程物资时,借记“在建工程”、“待摊费用”,贷记本科目。
“待摊费用”核算基建工程建设期间发生的借款利息和其他不能直接计入在建工程的成本,需要以后在不同工程项目间进行分摊的工程管理费用,本科目可按费用性质明细核算。年度末,按照一定标准分摊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如支付贷款利息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年末分摊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本科目。
2.增设一级科目“预付基建工程款”,本科目核算按基建合同规定预付给工程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款,按建设项目和施工单位明细核算。预付工程进度款(无发票)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工程完工决算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本科目。工程完工结算后,本科目无余额。
3.“银行存款”应增设基建专户存款,以反映基建资金使用情况。本文所述银行存款是指基建专户银行存款。
(二)负债科目
1.在“借入款项”下增设“基建借款”二级科目,本科目反映高校所举借的基本建设借款本金和利息,按贷款银行和贷款项目进行三、四级明细核算,也可再增设“长期借款”和“短期周转借款”三级明细。贷款利息支出资本化,按“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分摊,本科目贷方余额表示未还清的基建借款。取得基建借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偿还基建借款利息时,借记“待摊费用”,贷记“银行存款”;偿还基建借款本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本科目贷方余额表示未偿还的基建借款本金。
2.增设“应付基建款”,本科目核算已完工且交付使用的工程按合同规定尚欠工程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按施工单位明细核算。工程完工决算时,按决算总造价中应付给施工单位的工程款减去已付的工程款,借记“在建工程”,贷记本科目;支付欠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支付完后,本科目无余额。
(三)在收入类科目中增设“基建收入”科目,核算基建资金来源情况,用以反映上级财政的基建拨款和学校自筹基建资金,按资金来源进行明细核算。高校取得基建财政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高校本年度事业结余用于基建项目或用于基建借款本息偿还时,借记“事业结余”,贷记本科目,同时“银行存款”之间要进行调账;年末转入“基建结余”贷方,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四)将事业财务原支出类科目“结转自筹基建”改为“基建支出”,用以核算已完工工程项目的全部成本支出,按工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当工程完工并办理竣工决算后结转,借记本科目,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年末转入“基建节余”借方,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普通高校财务 篇4
财务人员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随着高校的扩建、扩招、括员, 基建工程和教学设备的采购剧增, 高校财务人员的数量剧增, 但是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参参差不齐, 情况如下:
(一) 专业素质现状
1.队伍及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财务人员的来源不一, 从事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程度不一, 高校财务人员基本是老中青倒“金字塔“结构, 新鲜血液注射不够, 知识结构、学历水平普遍比较低, 还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 没有比较合理的配套激励体制。
2.业务素质偏低。很多高校的财务人员认为高校财务就是收学费、发工资, 处理自己岗位的业务操作只是照葫芦画瓢, 操作相关会计软件和电子办公软件技术达不到国家标准, 不熟悉业务流程, 导致账目杂乱无章、账实不符, 对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模糊不清, 还会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限制了高校财务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 思想素质现状
1.服务意识跟不上。在日益纷繁复杂的高校财务环境下, 当业务量大的时候, 财务人员表现出不耐心, 烦躁的工作状态。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管理部门, 服务的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师生, 有些财务人员觉得自己是管理人员, 没有摆正自己是服务人员的心态, 服务意识明显跟不上。
2.清正廉洁意识不够。随着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 财务人员的廉洁风险明显增加, 不能正确处理职业权利与职业业务的关系, 为了暂时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 突破会计人员廉洁底线, 使学校和国家蒙受损失。
3.职业道德意识欠缺。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一部分人, 职业缺乏爱岗敬业、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参与管理的职业道德意识。
4.高校财务人员缺乏努力进取意识。高校相对来说工作环境比较稳定和轻松, 因此一批高校财务人员安于现状, 业务上敷衍了事, 疏于提高专业知识, 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需要, 学习的欲望越来越淡, 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弱, 何来创新。
5.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责任意识缺失, 执法能力不强。对会计法律法规的理解不一, 知识欠缺, 法制观念淡薄, 单纯服从各级领导, 滥用资金, 偷税漏税, 挪用公款, 受贿贪污, 在会计账务的处理上比较随便, 不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制度, 损害国家和学校的利益, 有些还走进了高墙。
二、造成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原因
(一) 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
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 市场化、社会化、物质化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使财务人员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微妙的变化,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更是流于形式。
(二) 高校内部管理因素
目前高校财务人员缺乏足够重视, 缺乏制度的约束和制裁, 导致财务人员任用的随意性、临时性, 被选中的人员在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驱动, 做些不该做的事, 影响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 财务人员自身素养
高校扩招的大潮使财务人员剧增, 给他们带来施展才华的机会, 各种诱惑也随之而来, 他们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有待于改善, 有些人就是缺乏足够修养, 不能抵御各种诱惑。
三、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途径
(一) 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绩效约束和激励体制
高校办学竞争日趋激烈, 高校对财务人员的的现状要重视, 引进竞争机制, 实行优胜劣汰, 完善用人机制, 优化高级、中级、基层有序财务大军,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不能干多干少一个样, 不能吃大锅饭, 定期对会计人员的进行考核, 积极引进竞争上岗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人员轮岗制度, 通过绩效区分待遇, 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 尽快建立科学的、符合高校财务人员工作特性和岗位特点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1.提高服务意识和方法。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 用大家能接受的方式积极主动的为他人服务。财务人员要有“想师生之所想, 急师生之所急”的意识, 切实帮助师生和解决实际困难, 要不断创新理财业务, 要增强现代财务管理素质, 努力做到精通财务知识、善于财务管理, 日常工作中要热情礼貌, 既要服务到位, 又要改进作风, 树立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良好的形象。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应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业务能力,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在学习过程中, 会计人员要秉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原则, 不断学习文化素养知识, 提高道德标准及制约能力。
3.切实加强诚信教育, 构建诚信制度。诚信档案对财务人员是一个约束, 它将财务人员的诚信或不诚信的现象都记录在内。在建立诚信档案时需要各单位企业和政府携手, 保证诚信档案的真实有效性, 切实增强廉洁意识, 原则意识。
(三) 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严格财经纪律:
1.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对高校会计人员的监管机制, 用法律监管财务人员行为, 加强监督, 规范意识, 树立会计职业形象。发挥会计制度文化的中介和传递作用, 运用会计制度文化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培养会计人员的会计操守, 发挥会计制度文化有形的约束力。
2.强化法制观念。财务人员要对财务工作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企业内部要健全财务监督制度, 坚持原则, 依法履行岗位职责, 抵制违法乱纪行为。增强法规意识, 树立依法办事形象各项财务法规是财务活动的基本准则, 同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四) 提高业务素质
1.改变知识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活到老, 学到老”是我们能适应社会的法宝, 增强自我提升的意识首先靠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自己较薄弱的知识和环节和财经法律法规及计算机操作知识。其次抓住一年一度的财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再次向别人学习。请财务专业的大家名家来给我们做当前热点问题及财务管理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培训, 互联网的出现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 高校财务人员可以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的学习财务知识。最后, 适当的时候组织财务人员分批次在不同的时间去兄弟院校对口部门考察学习, 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 结合本校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 在有力的监督完善的内控制度保证下, 理顺岗位职责, 科学设置岗位, 激发财会人员工作潜能, 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工作能力的途径。首先是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尽量做到事情沟通, 事中参与, 时后处理, 加强沟通协调力度, 改变沟通技巧, 做到热情, 耐心, 使我们的工作环境舒心, 其乐融融。再次是提高管理决策能力。财务部门要有大局意识, 用敏锐的眼光, 提高职业判断力, 可以通过学习管理知识, 在日常的工作中积累经验, 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在激流勇进的时代, 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一个人可以改变的, 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浩大工程, 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 从自我做起,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部门文化建设, 构建一支可以打硬仗的高水平的高校财务大军, 对于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 不仅举足轻重, 而且意义深远。
摘要:财务人员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随着高校的扩建、扩招、扩员, 基建工程和教学设备的采购剧增, 高校财务人员的数量剧增, 但是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参参差不齐, 主要体现在队伍及知识结构不合理, 业务素质偏低, 服务意识跟不上, 清正廉洁意识不够, 职业道德意识欠缺, 高校财务人员缺乏努力进取意识, 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责任意识缺失等方面。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绩效约束和激励体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财经纪律, 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加强部门文化建设, 增强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而构建一支可以打硬仗的高水平的高校财务大军, 促进高校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谢敏.提高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意义与途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12)
[2]卿文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现状及改进措施[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7)
[3]金培洪, 彭强方, 崔宗兴.浅议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J].现代商业, 2010 (9)
高校财务管理探析 篇5
1.1 转变了传统的财务报销模式
我国高校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具有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因此也就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财务管理模式,尽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财务运转过程中增加了对银联支付、校园卡等工具的应用,但是传统的财务报销模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多数职工在进行财务报销的过程中,结算的方式仍然以现金为主。而在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规定的背景下,高校运行过程中开始强制实施公务卡结算方式,在对这一公务卡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彻底实现了非现金报销结算,实现了财务结算模式的创新。现阶段,公务开支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公务卡,严禁对现金进行应用,财务报销开始以发票和刷卡底单为依据。
1.2 提升高校预算管理监督能力
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主要将事后监督应用于预算管理监督中,预算单位运行过程中,会在初期阶段对预算进行制定,并在期末对决算进行上报。这种预算管理模式,导致部分院校在年底会产生会中消费的现象,甚至还存在虚列费用的行为,财务管理部门应用事后评价的方式对公务支出进行总结。由此可见,这种预算监督管理模式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公务卡的应用,有效弥补了传统预算管理监督模式中的缺陷,它通过网络化、电子化的方式,实现了对高校财务资金支出的实时掌控,能够通过动态监管的方式对公务支出信息进行掌控,并通过硬件平台,实现信息搜集的全面性,减少了违法使用财务资金的现象。
2 防范高校公务卡支付结算中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
2.1 公务卡使用管理中的缺陷
现阶段,高校在应用公务卡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管理问题,不仅降低了公务卡应用效率,更不利于全面施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最重要的是,这一现象不利于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典型的公务卡使用管理缺陷包括不合理发放公务卡、不完善的公务卡使用报告制度、不健全的信息维护系统以及不及时传递公务卡消费信息等。
2.2 风险防范措施
2.2.1 明确公务卡发放对象
同信用卡相比,公务卡拥有更多的优势,如使用者终身不需要缴纳年费、在同部分联网商家进行合作的基础上,使用者可以利用公务卡购买打折力度较大的商品。然而,我国高校教职工人员数量较多,部分银行在运行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信用卡销售量,大肆发放高校公务卡,而此时,高校部分财务部门并没有意识到公务卡同学校具有紧密的联系,以为公务卡同信用卡一样,教职人员如果无法及时偿还公务卡中的欠款,是同学校毫无关系的。因此,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无条件为教职人员办理公务卡进行盖章。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给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鉴于此,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应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对高校预算、国家财政规定等进行充分的掌握。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自身教职人员发展的公务卡发放制度,并同银行及时进行公务卡发放相关协议,对双方在运行过程中应当程度的责任进行明确,严禁一人多卡现象的产生。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配合银行方面,对教职人员的办卡资格以及资质条件进行明确,预防随意、无序使用公务卡现象的产生。
2.2.2 确保实现结算有据
高校公务开支拥有独特之处,要想实现有依据有秩序的开支和报销,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定公务卡使用制度和规定,并从高校自身公务卡使用情况入手,对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进行制定,并将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大对这一制度的宣传力度,将相关目录内容进行张贴,并综合应用微信、智能手机等多种多媒体,加大对公务卡正确使用方法的宣传力度,同时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能够根据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以及高校的发展而得到更新。
3 结束语
高校财务预算问题浅析 篇6
关键词:零基预算财务预算绩效预算
自从1977年我国高考的恢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配套改革也在进一步的深化,高校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时期发展的目标。随着高校每年逐渐的增加投入,资金的来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因此,高校对全校资产流量和存量进行全方位以及全过程的核算,以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高校全面预算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直接影响着高校下一年的发展。
1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基本情况
在众多预算方法当中,我国高校主要使用的预算方法包括:传统预算与零基预算。
1.1 两种方法的概念以及原理
1.1.1 传统的预算即增量或减量预算。这种方法是在基期成本费用的水平基础上,为了适应工资提高以及物价上涨引起的人工成本的提高等,酌情增加一些数额。传统预算中,默认了基期的所有费用支出均为必要支出,并且假设了下一年度该项支出也一定会发生,传统预算充其量只需对其中的人工成本等做某些调整。传统预算往往不加分析地保留或接受原有成本费用项目,造成各种成本项目水平普遍地不断上升。
1.1.2 零基预算又称零底预算,(Zero-base budgeting简称ZBB)其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的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零基预算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这种预算不以历史为基础,而是在年初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排出各项管理活动的优先次序,并据此决定资金和其他资源的分配。
1.2 两种方法不同点
1.2.1 预算编制分析的对象不同。对于新增加的业务活动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是传统预算法的重点内容,而对于性质相同的业务活动则不作分析研究;零基预算法则不同,它是对预算期内的所有的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
1.2.2 预算的着眼点不同。传统预算法的重点是金额的高低,主要从货币的角度来控制预算金额的增减。而零基预算不仅是重视金额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从业务活动的必要性以及总要程度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
1.2.3 预算的基础不同。传统的预算法是以前期的结果作为基础,根据前期的实际调整来确定本期的预算额;而零基预算的基础是零,与前期的结果没有关系,本期的预算额是根据本期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可供分配的资金量确定的。
2 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现代化的社会瞬息万变,高校也随之不断的发生变革。但是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还具有很大的传统管理模式,现代化的浪潮必然会对其造成冲击。当前,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还面临着以下问题:
2.1 很多高校不重视财务的预算管理工作。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很多领导受到传统依赖思想的束缚,在制定相关决策以及计划的时候很少考虑或根本不重视财务的预算,从而导致很多高校不重视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此外,还有很多的高校虽然在决策和计划的时候考虑财务预算的管理问题,但是由于采用的编制方法简单落后,并且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因此,编织出来的费用标准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够真正的反映实际情况。而零基预算相对传统的预算方法更加准确,因此,高校应当将零基预算作为主要的预算方法以确保预算的科学合理。
2.2 目前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基本仅仅限于编制预算,一经下达预算批复,预算工作也就算完成了,而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以及预算后的考核两个重要的职能没有充分体现,而是形同虚设。而且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实行激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很多高校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进行管理和控制,随意增减或调整预算的项目,并且改变预算项目资金的用途和方向,使得资金的使用非常混乱。由于执行预算的过程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削弱了项目的严肃性以及权威性,从而丧失了高校对预算管理的约束力。
2.3 缺乏专业财务管理人才。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点。随着经济的不断市场化,财务活动不断的扩展并且趋向于计算机技术。但是高校的财务管理岗位一般都是有资历的领导担任,这些领导虽然阅历丰富,但是一般不懂财务知识,更不懂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因此制定的很多财务决策不适应现代化经济市场的需求。此外,实际操作人员还存在知识老化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财务管理的效果。
2.4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长期以来,高校申请的经费预算都是注重前期的争项目、争经费,对项目的过程以及投入经费以后的运行过程缺乏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由于没有相应的监督和奖惩制度,使得相关部门不能够及时掌握和了解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不但使得经费便宜预期,甚至滋生了腐败现象。
3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3.1 为了强化预算的理念和增强资金价值的意识,必须树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理财观。第一,认清目前高校资金的形式,提高财务管理的意识。国家和政府财政拨款是原来高校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的不断改革,当前的高校资金与学校自身的管理效益密切相关,而不再是财政拨款了。为了加快高校资金的周转速率并且能够将财务管理体系科学化,各个部门之间应当通过相互协调以合理有效的利用资金。此外,各领导应当减少浪费并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二,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以建立健全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了有效的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应当将与高校财务相关的活动都列入财务预算管理或财务的计划当中,使得高校的一切较大的经济行为都能够按照计划开哨,充分做好财务的预算和控制管理,尽量减少资金风险的概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3.2 引入绩效预算编制体制。第一,建立与高校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绩效目标。如果仅有高校财务管理的预算以及计划,没有绩效就没有动力去实施,制定的一切都只能停留在纸上。发展战略不仅是整个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更是对下属二级院系以及职能部门工作的指导方针。第二,做好预算编制工作。在遵循传统预算编制原则的基础上编制绩效预算,此外,还应当注意“重点突出和合理安排”的原则。根据各个部门长期发展的目标以及工作计划制定三五年的财务预算,并且在制定各部门下一年会计年度的收入支出预算的时候采用零基预算法。由于学校的资金数量有效,不能够充分满足每个部门的每一项支出,因此,一定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3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为了真正落实资金的使用以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应将监督贯穿于整个预算的编制以及执行和调整的整个过程中。预算监督是指对学校内各级预算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真实性进行审查和稽核的活动。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以及事后监督三种方式。事前监督:审核院系部门即将发生的或正酝酿之中的或将付诸行动的经济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合规性,不合法的一切经济行为一定要坚决制止,同时尽量避免不合理的经济行为以减少损失和资金浪费。将经济损失和浪费消灭在萌芽之中;事中监督:主要是监督以及检查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其作用是通过及时发现运行中的经济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正预防措施的偏差,对经济活动实现动态管理;事后监督:通过分析、判断以及考核经济管理的实际结果以做出一个整体的评价,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事后监督的结果,可以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促使监督对象从中吸取教训,积极改进内部管理工作,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同孝,金发起,李爱国.论高校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的有机结合[J].财会通讯,2007(11).
[2]肖育才.中美零基预算改革比较[J].财会月刊,2007(7).
[3]王辛平.财务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彤彤,闫大波.“零基预算”方法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的运用,高校管理.
[5]胡慧玲.高等院校财务管理初探[J].时代金融,第487期.
[6]刘艳.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9卷第2期.
[7]李志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问题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第10卷第3期.
作者简介:孙海英(1976-),女,湖南辰溪人,大专,中级会计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财务处。研究方向:会计。
浅议普通高校财务风险 篇7
近十年来,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的在校生340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2103.27万人,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一方面需要不断投入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因国家财力有限,高校建设的不断扩张必然遭遇国家教育投入有限的难题。于是,大规模建设投资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贷款。据国家审计署的数字,至2003年末,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直属的清华、北大等18所高校负债7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1]银行贷款虽然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但由此而生的巨额债务压力和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可见,高度重视贷款项目和还贷能力的论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高校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1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1 教育经费投入有限
一直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偏低。在l998年至1999年,中国的教育相当于GDP的2.69%。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是不断下滑的,从1996年占财政支出15.24%的比例下降到2005年只占l1.9%。据统计,扩招后,我国高校投入大概增加了5000亿元,而其中政府投入仅有500亿元。[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实际上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支出的需求。
1.2 银行贷款失控是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不断扩招给高校带来基本建设的压力,高校必然要加大对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投入。在国家财政投入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解决学校经费投入的问题只有靠自己,而学校扩建资金的主要渠道只有依赖于银行贷款,而巨额银行贷款之后导致高额利息支出。为了各项评估指标达标,以及学校的升级、学科建设等方面上台阶投资巨大,教学成本加大。
1.3 高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并没有把高校真正作为一个独立法律主体;而且,目前高校负责人实行任期制,贷款发生在前任领导的任期内,但还款却是现任领导任期内的事情,这种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贷款风险。部分领导还存在着政府买单的侥幸心理。由于长期以来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所有资金来源由国家统一核拨,已经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对贷款资金认识不清,缺乏足够的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
2 财务风险带来的影响
极度扩张之后,高校贷款后遗症也随之出现,高校经费有限,贷款期限较短造成无法按期还贷,部分高校贷款规模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有的甚至超出学校多年的学费收入,随着国家调高银行利率,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无法偿还。经费紧张已经严重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一些高校为了还贷,不得不压缩教学开支,教育质量严重下滑。
3 如何控制高校财务风险
3.1 多渠道筹集资金,开源节流
(1)挖掘补充原有的资金筹集渠道。传统方式主要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拨款,这也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应积极挖掘这种筹资方式,争取各方面的教科研课题和经费。社会渠道筹资是指高校从海内外友人及社会各界获得的捐赠和赞助收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社会各界人士更加关注教育事业。因此,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募捐机构,充分发挥高校董事会的作用,扩大募捐范围,广泛争取各种捐赠收入。(2)加强知识产权的转让,进一步增强和利用学校高科技研发能力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出让专利和技术,是获得经济回报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还应当重视教学及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副产品,高校应尽可能地与企业合作,承担企业提出的研发课题。这既有利于学校利用自身优势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增加科技竞争力,又可增加资金来源,从而改善科研条件和教师待遇。
3.2 优化筹资资金结构,尽可能降低筹资成本
可以选择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指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活动.以项目资产为融资抵押,对高校其他财务没有影响,即使项目收益不好,高校整体财务也不受影响。结合高校来讲,学生公寓、食堂等后勤资产项目往往收益稳定,可以采取向职工融资的方式进行。高校职工自愿融资,持有一些项目融资债券益处多多,一方面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债券利率只要略高于银行存款同期利率就能吸引职工投资;另一方面,职工可以享受到高校发展的回报,调动职工关心学校发展的积极性。
3.3 推行高校基建实行BOT融资模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的缩写名,是指政府吸引官方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管理模式。其运行特征是:政府与非官方资本签订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后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权交给非官方资本的项目公司,由该项目公司自行筹资进行项目建设和经营,特许经营期满后,公司在收回建设成本和取得合理利润后,将该基础设施无偿交给政府。
3.4 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和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高校应设计专门的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财务预警,是指通过对单位日常财务运行情况进行连续有效的监测,来有效防范单位财务恶化给债权人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通过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及时利用财务数据分析发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和财务运作的隐蔽问题,并预先告知管理和决策者,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化解各类财务风险。
3.5 建立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以风险防范为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加强高校内审力度的有效途径,它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指明了方向。审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对学校内部各单位进行风险评估,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选择风险高的单位优先审计、重点审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高校内部审计应以风险为导向,将高校内部审计转变为促使管理层有效履行职责的动态管理控制模式。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也加剧了其财务风险,本文在分析普通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基础上,着重提出了各种防范措施,旨在把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点,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启广.高校贷款数字谜局[J].瞭望东方周刊,2007,(11):50.
浅析普通高校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篇8
实际上很多高等院校甚至政府管理部门都没有重视高校财务风险的出现, 仍然墨守成规, 沿用以前的管理理念和决策方式。财务管理模式和方法落后, 导致财务资产核算失真、预算编制相对随意、财务状况失衡等很多问题。对校办产业的投资, 由于存在校企产权不明确, 校企不分, 企业缺乏自主权等问题, 造成经营效益低下, 破产倒闭, 学校的投资无法收回, 甚至承担其连带责任风险。这些情况都造成了财务风险, 最终影响高校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当前我国公办高等学校的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发现高等学校目前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负债办学、财务管理、校办企业投资等几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高等学校出现的财务风险,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提高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防范财务风险。
一、加大政府的投入
我国高校设置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其是单一的国家投资、非赢利的组织。近年来,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的财政投入, 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增长,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 2012年突破4%, 达到了4.28%。但是, 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并且, 从教育经费的结构来看, 国家教育经费财政拨款多数都用于义务教育, 用于本科以上高等教育的仅占到17.43%, 高校教育经费实际增加的数额并不多,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力度。
另外, 国家的政策应加大向地方高校倾斜的力度, 从而推动地方高校的公平发展。各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 要建立和健全生均财政性经费拨款制度, 制定地方高校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确保学校的投入。建立与推行以成本分析为基础、与物价水平相一致的生均定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逐步提高地方高校的生均拨款标准。教育部、财政部应加强对各省份地方高校财政投入情况的监测, 掌握其生均拨款水平的实际情况, 切实采取措施, 推动各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与引导
国家对公办高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理念要出台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对高校的各类教学水平评估要完善评价体系, 不要过分强调硬件办学条件建设, 加大学校的建设负担。
虽然高等学校是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拥有一定的贷款和投资项目的独立性, 但从产权角度出发,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国家投资兴办的学校负责。主管部门要从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指导和监督, 避免负债造成的风险。因此, 各级政府应建立大学融资和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和系统, 未经授权不允许向银行负债贷款, 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专门的贷款申请制度, 并且定期将高校的负债情况和投资项目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对高等学校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以避免财务风险。要建立科学的控制系统, 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 才能杜绝管理不善和盲目贷款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三、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
高校的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 要落实国家相关法规中的有关规定, 切实建立健全高校的各级经济责任制, 不断加强落实经济责任制的力度, 切实做好监督工作。要建立高校法人任期经济责任制度, 设立一定的奖惩机制, 使领导切实担负起高校财务管理的责任。要不断加强责任制的力度, 执行严格有效的监督。
要不断地提高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高校要生存和发展, 不可避免地遇到风险。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都要树立风险意识, 要正确认识高校的财务风险。
四、合理控制负债规模
高等学校的贷款越多, 需要支付的本金和利息就越多, 而高校的资金来源有限, 支付利息和到期的本金, 必须压缩日常的教学、科研、后勤等正常的运行费用, 缩减教职工的收入和待遇, 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质量, 影响学校的稳定。并且, 如果一旦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 势必会产生财务风险, 对高校的贷款信誉产生不良影响, 降低其在银行的信用等级, 造成以后的再贷款困难, 降低高校的筹资能力。
高校要根据其自身的办学条件、资产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经费划拨渠道、筹资能力、收费项目标准等综合因素, 测算出本校的偿还能力, 控制好高校负债的规模, 按需举债、量力而行。
在高校负债规模既定的前提下, 也要确定恰当的债务结构, 这是非常必要的。要考虑贷款的长、中、短期限的合理安排。短期债务不能太多, 偿还期不能过分集中。借款的对象要多元化, 可以采用多种借贷方式, 比如融资租赁、银行借贷等等, 并尽可能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降低债务风险, 发挥资金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多元化筹资
高等学校的财务制度中规定, 拓宽筹资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 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的教育性财政拨款, 必须进一步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 多方位筹资, 提高风险的应对能力。
(一) 引入民间资本
从2001年起, 我国开始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教育行业, 民间资本开始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一些民办高校开始产生, 并且运作良好, 另外, 在合理的范围内 (如:学生公寓、食堂等) , 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建设,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的资金压力。另外, 捐赠资金是国外高校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美国大学的捐赠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 日本高校占到15%, 英国高校占到了7%。一直以来, 在这方面, 我国的高校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高校要利用自身品牌形象以及优质的校友资源, 积极拓展社会筹集资金的渠道, 使其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 促进研究成果商业化
大学是创新的基地, 是科学研究的中心。但是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 很多都束之高阁。如果能把其商品化, 这将可以为大学带来可观的收入。在美国, 大学通过科研项目转换、销售其专利产品而取得的收入, 能达到其学校自筹收入的23%以上。所以, 我国的高校应加快科学研究成果和各种形式专利技术的产品转让或商品化, 使其转化成生产力, 获得经济效益。
六、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一) 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的财务预算是其财务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预算管理的科学与否, 对高校各项工作的展开, 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要改进预算编制方法, 彻底改变“基数加增长”“掐头去尾”的粗放型预算编制方法, 采取科学合理、至下而上和至上而下相互结合的编制预算原则, 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编制法, 针对不同预算项目的特点和规律, 采用不同的预算方法, 实行综合财务预算, 提高预算透明度。
同时, 要强调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预算一经确定, 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如果确实需要进行预算调整的, 必须按法定的程序办理。要强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职能, 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系统。
(二)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 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现状, 发现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一些长期闲置、损坏、废弃的资产及时进行处置, 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加大管理力度, 打破目前财产物资分口管理的状况, 确定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调拨, 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及各部门各自为政、盲目攀比、求大求全。可以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 组建综合性大实验室, 完善资产合理流动机制, 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另外, 要加大对专利、信誉等无形资产的保护力度, 防止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
(三) 加强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信息资料质量的高低对高等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非常重要。必须加强高校的会计核算管理,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 完善高校会计制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校面临的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次,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支积极精干、高效、廉洁、专业的财务管理队伍, 是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七、加强校办产业管理
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 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 校办产业本身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第二, 高校连带责任风险。校企一般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没有办法自己承担法律责任, 其财务风险事实上由各大学来负担。学校作为主要的投资者, 一旦企业破产, 要对其承担连带责任, 从而形成了高校的投资风险。
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的发展, 事企分开, 彻底理顺高校和校办企业的产权关系, 切实让高校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 独立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化管理运行体制, 高校和校办企业之间要明确产权关系, 高校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 校办企业作为经营管理者, 二者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义务。高校可以利用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委派代表等形式从宏观上对校办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企业建立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 真正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实体。
参考文献
[1]郑国宏.高校财务风险的化解与防范[J].许昌学院学报, 2005 (2) .
[2]瓮建鹏.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1.
[3]刘英姿.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厦门:厦门大学, 2007.
[4]刘正兵.基于财务风险管控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构建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 2013 (2) .
[5]陈放.我国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 2012.
[6]孙淑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创新与优化策略分析[J].科技和产业, 2011 (12) .
[7]麻鹏波.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中政府职能分析[J].财会通讯, 2009 (6) .
普通高校财务 篇9
一、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分析
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就已经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规定高校基建投资的会计核算有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规定。然而受我国要客观条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前者遵循《国家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主要负责高校内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业务;而后者遵循《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主要负责高校科研等高校职责所属的诸多业务。高校基础建设财务和事业财务的单独核算有利于加强高校内部的资金专项管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的力度不断的加大,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高校的基础建设投资不断加大,这就使得原本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高校为了保证基础建设资金流转,转而投向银行贷款。筹资渠道被扩大,经济环境的改变了会计环境,高校财务管理遭遇巨大冲击。
二、高校财务合并核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首先,财政合并是我国施行财政改革的需要。为了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系进行了变革,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以及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将逐步出台,接下来的财政管理的要求将会是“大收入,大支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编制的高校部门预算也已经开始囊括基础建设内容,但是由于基础建设财务与事业财务处于分离的状态,因此,资金预算管理就无法准确的显示出基建支出的具体情况。其次,对于任何一个事企业单位来说,都只能拥有一个单一的会计主体,然而我国高校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国家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却将会计主体一分为二,明显违背了我国法律规定的“一个会计主体”原则。最后,分离的会计报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的要求,信息的分散使得有效信息零散化,在使用会计报表的时候使用者需要将两份核算的内容及核算的方法完全不同的会计资料整理总结,不仅给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加大了人为操作失误的风险。如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保障,那么高校的真实的财务状况也就无法展示,更不能为高校领导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帮助。基于以上,施行财务合并核算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可行性分析
首先,高校财务合并核算在政策上具备可行性。虽然现阶段的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相分离,两者核算的内容及核算的方法完全不同,但是分属会计财务管理体系之下,两者在某些方面必然也存在相通或者是相似的地方。这也就为两者的合并核算创造了条件。其次,从宏观环境分析,高校财务合并核算具备可行性。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其中包含的收支制度与高校现行的制度差距较大。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相互渗透,不再如之前那样易于区分。另外,债务支出被细化,这更确定了高校基建支出进入高校会计账进行核算的发展趋势。再次,高校财务合并核算在时势上具备可行性。财政体制的改革使得高校变成一个独立的预算单位,其资金财务问题需要向政府财政部门编报预算,拨款也由国家财政直接负责。最后,高校财务合并核算在技术上具备可行性。21世纪,计算机网络深入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并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会计电算化已经在高校内部得以普及,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升,财务管理的能力、效率也在逐步加大。
三、高校财务合并核算的有效措施分析
(一)改革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毋庸置疑,任何情况下,财务管理都必须严格的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置身于良性发展的氛围之中更好的发展,也更好的服务于高校财务管理。我国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核算范围过窄,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的形式以及环境,更不利于高校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并及时的防范。因此,应该充分的考虑现阶段的社会现状,改革现有的政策、制度,拓宽会计制度核算范围,使之真正的成为高校财务核算体系中的一部分。
(二)把握高校特点,重置会计科目
细化《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的会计科目,改变高校自筹基建经费以及以拨代支的现行财管管理状况。例如,收到政府、上级部门给予的基建经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本建设拨款”;收到银行或是其他部门转来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本建设借款”。在落实资金预付活动时,借记“基本建设工程暂付款”,贷记“银行存款”;而遭遇应付未付工程款业务时,借记“基本建设工程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将结付已完项目时,借记“结转自筹基建支出”,贷记“基本建设支出”;将项目使用前的基建借款利息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等等。
(三)优化会计报表设计
高校在一定时期内的资金、运营状况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高校的会计财务状况体现。而显示高校会计财务状况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资料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高校财务状况、财务收支等的总结,是帮助高校领导以及国家政府了解高校预算、政策等的重要资料,更是财务预算的基础。因此,想要快速、有效的提升高校的会计管理质量就必须提升高校会计报表质量。建立完善的报表体系以及会计报告制度,为提高会计报表质量夯实基础。因为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完全不同,因此,在优化、合并会计报表的时候,应注重如下两点:第一,应囊括全部的资产、负债、收益,以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主,增设“预付基建工程款”、“基本建设借款”、“应付基本建设工程款”、“基本建设拨款”、“基本建设支出”、“基建结余”等项目,确保全面的反应高校的资产情况。2第0二16,建年立第能够6及期时下、准旬确刊反映高校经济收支情况的《事业费时支出明代细(表总》、《第收6入28支出期表)》以及《基本建设支出明细表》。严格按T照i《m高e等s学校会计制度》编制《收入支出表》,并在其中添设“基本建设经费拨款”、增加“基本建设支出”的同时去掉支出项目中的“结转自筹基建”。另外,《事业费支出明细表》应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支出明细表》相匹配,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冲突。
(四)基建会计科目合并入高校的具体操作分析
基建会计科目合并入高校也就是依照新的制度、规定将高校原本的账目转移到新的账目当中。账目转移的内容应该合理的囊括资产、账目的信息以及财务报表的科学转化。在进行资产转入的时候,原账目中与“对校办产业投资”相关的剩余资金应被移交至新账目下的“长期投资”科目;而原账中与“其他对外投资”科目相关的剩余资金应被合理分析,依据取得、持有时间将之分为短期投资科目以及长期投资科目。以一年时间(包含一年时间)为界限划分短期投资科目、长期投资科目。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方面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规定、制度要求落实单独核算基本建设投资,有意识的、主动的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人单位会计的总账目之中,换句话说,也就是严格按照新制度规定设置会计账目。我国的新制度下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因此,高校方面也应在自身的“在建工程”科目之下,设置对应的“基建工程”明细科目,并将会计核算的结果并入高校的在建工程成本之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被合并,既要匹配财务管理又要适应财政体系改革。高校需要从改革现有制度、重设会计科目、优化报表设计等方面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合并高校财务管理。只有科学的结合现阶段的高校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完整的反映高校的财务,也才会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促使高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书源.浅谈高校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的合并处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5).
[2]周永芳.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核算问题初探[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普通高校财务 篇10
一、建立健全资金投入决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 增强高校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作为贷款的主体, 要转变理财观念, 从自身的角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我们应摒弃过去那种办学经费完全依赖政府、财务工作重点就是把好用钱关的旧观念,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纠正和强化理财观念, 坚持科学、效益的理财观, 依法理财, 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随着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深入, 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投资的风险价值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讲求资金的时间价值, 认真评估各种风险, 并设法控制风险的发生, 以求合理增强学校财力。要把握好支出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关系, 使举债既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 又不成为学校的沉重负担。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 认真制定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 做好每个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分清轻重缓急, 对贷款资金的投放时间、顺序、数量、效益进行科学地设计规划与分析, 以保证贷款建设项目地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
二、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努力降低筹资成本
高校经费不足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 除向国家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等多渠道筹资外, 我们还应积极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融资。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 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 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 降低贷款成本, 减少财务风险。
1.合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
我们可以根据资金需求, 预计未来偿还能力来确定贷款额度, 以筹集高校在基本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引进等各项事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但在使用银行贷款求发展时, 我们必须慎重, 银行信贷资金的利息较高, 大量使用银行信贷资金, 有可能使高校背上沉重债务包袱, 直接削弱高校发展潜力。因此, 如果高校欲大量利用银行信贷资金, 则需要对未来几年学费收入进行预测, 对风险进行把握;
2.利用组合融资贷款
银行的融资产品很多, 高校可灵活运用银行融资产品, 选择一套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组合融资方案, 达到合理调度资金、均衡负债, 以降低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例如,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 选择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票据业务和信托计划等等。流动资金贷款一般期限短, 资金成本低, 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短期贷款进行展期;项目贷款一般期限较长, 资金成本较高, 学校可根据项目建设的进度情况将贷款资金分步到位, 以争取最大限度降低资金成本;在购买设备和项目建设时, 可根据情况向对方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此外, 还可使用信托计划, 委托信托投资公司获取社会资金。由于学校的信誉度较高, 加上支付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 可以吸引部分公众和机构投资, 这将比项目贷款节约一大笔资金成本。
三、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体系, 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目前, 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非偿还性资金和偿还性资金。非偿还性资金指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等;偿还性资金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需要用非偿还性资金来偿还, 并要负担资金成本, 具有偿债风险的那部分资金, 如银行贷款等。虽然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在资金性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都属于高校资金来源的组成部分, 我们有必要将银行贷款的管理也纳入到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中来。虽然目前高校财务制度不允许学校将“负债经营”和“赤字预算”的思想引入学校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之中。但是扩招以来, 在校学生大幅度增加, 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 各高校为扩大办学规模, 在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 与银行建立“银校合作”关系, 从银行获得贷款以解决学校发展中的融资“瓶颈”问题, 已实实在在地产生了负债。这部分负债所引发的支出挂在应收及暂付款中, 虽然从高校的财务账面上来看, 遵循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 但实际上己出现了赤字, 只是该“赤字”隐藏在应收及暂付款中罢了。制度上的规定与实际上发生的结果是有差异的。预算的收支平衡不能保证决算的收支平衡, 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 收入绝对等于支出的情况是很罕见的, 若一味的强调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那么目前高校的预算是不能真正反映学校事业发展计划的, 从而使预算失去客观性、真实性和严肃性。将银行贷款纳入高校预算管理体系, 增加透明度, 监督也就越有力—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银行贷款的监管。
四、引入市场机制, 推行集中采购制度
集中采购是指单位或机构为了满足开展自身公务活动的需要, 通过公开招标、公开竞争的方式, 从国内外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经常性活动。其实质是将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该项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集中采购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在高校内部的延伸, 是市场竞争机制与财务支出管理的有机结合, 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采购效率, 有利于强化财务支出管理与控制, 硬化预算约束, 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功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高校每年用于设备、仪器采购等公用性支出金额巨大, 以前, 商校都是实行分散采购, 各个院、系、部门需要什么东西, 随时都能从市场上买回来, 这种采购缺乏统一性和规划性, 通常会多花钱、所购产品质量不高、售后服务不好, 进而导致设备使用效率不高以致闲置浪费等问题, 给学校资产带来很大损失。节约资金、杜绝浪费、体现货币效益最大化是集中采购的一个主要特点, 高校实行集中采购后, 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起来, 把所有物品通过公开招标, 让供应商公平竞争, 高校可以货比三家, 用有限的经费购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集中采购金额从商品单价、种类和数量开始编制预算, 一经批准, 就具有法律效力, 执行过程中不得随意追加或减少, 从而硬化了预算的约束。而且, 采购商品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 减少了资金流转的环节, 避免了各单位挤占、滥用资金, 加强了财务的监督力度。同时, 公共采购制度运作公开、透明, 便于减少公款采购过程中的“回扣”、贪污受贿现象, 减少腐败。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建设中所需的大量的原材料、劳动服务等, 使高校得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 节约了资金, 提高了支出效益。
五、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
风险导向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加强高校内审力度的有效途径, 是合理配备审计资源的有力举措, 它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预算审计、绩效审计等指明了方向, 也预示高校内审的未来走向。国际内部审计协会于1999年6月发布的内部审计新定义中, 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监督拓展为保证和咨询;将内部审计的目标由帮助机构成员有效履行责任拓展为增值和改善机构的运营状况、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将内部审计的业务活动由以合理成本促进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拓展为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这一系列的转变突出了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及做出增值性的建议和措施方面的主导和核心作用.高校内部审计应顺应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 以风险为导向, 将高校内部审计转变为促使经营管理层有效履贵的动态管理控制机制, 致力于改善和整合高校各级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超越各职能部门的约束, 由点到面, 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内部审计。如, 为强化对高等院校的贷款经费的管理, 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一是对每年投资的项目、规模进行反复论证, 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做到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在贷前对高校用于基本建设的贷款投资项目, 进行认真审核, 认定其贷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确定贷款的额度;三是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监督, 使贷款的资金完全用到贷款建设的项目上。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贷款投资资金的正确使用, 才能避免国家财力的损失浪费, 才能保证建设项目的完好完整, 真正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创建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高校内部审计, 通过向高校管理层提供风险监控评价及整合风险的意见和措施, 确保高校的资源被妥善运用, 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目标做出增值性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周复, 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 、范文濯, 马陆亭主编《:国际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财政拨款》[M], 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普通高校财务 篇11
摘要:《财务会计学》是会计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科目,其能够将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研究结合在一起,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课目。在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对这门课程的改革,目的是通过不断地创新改革让其在会计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与实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普通高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4
前言:会计专业是很多学生高考后选择的热门专业,也是高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财务会计学》这门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也是很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内容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当前非常注重该课程的教学与实验研究,对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在积极地探索、改革。因此,对其改革创新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通常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基本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教学中,更多时候是让学生学会简单的记账登记、资金核算。同时,学生通常是在学习完《初级会计学》课程后,学习《财务会计学》,课程难度增加,让学生很难适应,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部分教学内容,不注重二者之间的衔接。我国会计专业的制度在不断地修改,但是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却一成不变,教师在教学中准备的教学内容也是固定的,不能够灵活变通[1]。
(二)教学体系不完整
当前《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依然不完整,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会计学老师通常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实验教学,导致学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不足。这也源于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忽视,通常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高校会计专业实验课程上,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很多教师既是理论课程的教师,也是实验课程的教师,其自身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很多资料,都很陈旧,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地更新。在学生的课时安排上,不能合理地安排实验课程,通常只有很少实验课时,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发展,很多学科在教学中需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进行简单的业务处理,目前并没有把计算机教学与会计教学相结合。会计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导致教学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而且学校会为会计学的学生购买商品化的会计教学软件,这就给学生的会计学习带来了局限性,学生只会运用这种单一的会计软件,一旦遇上其他种类的软件就不会使用,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将来工作中能力的发挥。学校不能为学生的会计学习提供充足的资源,导致其学习过程与信息技术不能结合起来,限制其能力的发挥[2]。
二、《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改革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技能教育
会计专业是理论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专业,《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会计技能的提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弥补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局限性。其次,在会计教学中完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报账记账、会计报表的学习,这根本不能满足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根据现实的新形势,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业务往来和业务实践,让其认识清楚在会计工作中需要的达到的能力和需要完成的工作[3]。
(二)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要改变当前会计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首先,学校需要重视会计实验课程教师的素养提升,要培养专业的会计实验老师,或者聘请专业的高级会计人才,通过其丰富的时间经验和坚实的理论技术,指导学生的会计实验。同时,在其手里也掌握着丰富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进行实验学习。对《财务会计学》教材内容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作出积极的调整,利于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学校要加大投入,为学生创立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其在专业的场景中进行学习,也要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尽量真实的资料。在学生《财务会计学》学习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考试成绩,应当在考试中加重实验能力的考核,比如对学生会计工作具体操作程序的考核,各种业务的处理方法与技巧,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会计问题,包括票据的填制,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现今流量表的编制等等。
(三)推进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
加强会计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是会计专业的重要工作,在《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中,会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这不仅仅能够满足新形势的教育目标,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其更符合当前企业的需求。尤其在实验教学中,要将手工会计和计算机会计技术融合起来,注重多媒体技术的投入,CAAI课件在高校会计教学中受到广泛运用,不仅仅能够对手工会计进行模拟,也可以设计到会计理论知识的各项内容,为会计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能够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教师和学生的会计教学提供很多便利之处,从而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效果[4]。
结论: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学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程教学与实验的改革研究,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要加强学生的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学习中总结经验,加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对《财务会计学》教学过程的研究仍然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发展,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茂公.普通高校本科《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2]李中,刘卫柏.高校会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财会通讯,2012,4(16):38-39.
[3]周英.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学院《会计学》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6(06):90-92.
高校财务审核刍议 篇12
1高校财务审核的内容
高校财会部门的审核员岗位主要负责对各种支出及各类借款和往来款项的审核制证。审核时会从四个方面来着手:①审查原始凭证的填制日期。任何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及时送交财会部门办理报销手续。但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过时的甚至几年前的原始凭证,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一旦出现问题,时间长了也不便查找责任。特别是科研课题的报销,由于有些课题的研究时间较长,而教师又不懂得及时报销,认为只要是在结题前报即可,经常会出现过时原始凭证,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②审查原始凭证的单价、金额是否真实。不真实的原始凭证在填写时往往抬高或压低单价,多计、少计或重复计算金额。还要看原始凭证上填写的数量、单价、金额、小计、合计等有无刮擦、挖补、涂改、伪造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很大程度上通过会计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若认为有异议的地方,一般会做出记号,再询问经办人的情况来推断原始凭证记录的情况是否为经济业务本来面目,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情况记录,而不是经过掩盖、伪造、歪曲或颠倒的情况记录。③审查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法性,包括经济业务合法、票据合法及经济业务与票据搭配的合法。一是经济业务合法。凭证上所有的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等有关规定和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二是票据合法。对于外来的原始凭证,应确认其是否是财政、税务部门统一监制允许使用的发票、收据、车船票等合法凭据。对于自制的原始凭证,要审核其是否符合单位内部有关规定,同时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者其指定的人员签名、盖章,并加盖业务专用章。三是经济业务与票据搭配的合法。不同的经济业务应使用不同种类的合法原始凭证,业务内容应与相关业务凭证配套一致。除了审查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外,还需审查其合理性。如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学校活动的需要,是否符合有关的计划和预算等。例如,某职工报销科研课题经费时,全部都是招待费用的票据,某研究生在报销培养经费时,在同一天同一时间同一车次出现几张调研车票。在具体审核时,需要审核人员根据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做出是否合理的审核判断意见。④审查原始凭证是否完整。原始凭证各项要素要按顺序、逐栏、全联一次性完整填写,不得错填、漏填、重填或数字模糊、字迹不清。原始凭证的附件是否齐全。原始凭证的审批传递手续是否完整,需有领导、经手人、验收人、复核人员签字。看审批程序是否正常,有无越权审批行为。实物类原始凭证要有学校资产处的购买申请单和设备验收单,金额较大的,还需附上经济合同以及三家以上单位的询价单;审核购买教学仪器设备或需政府统一采购的物品项目,要确认它是否超过预算金额,以及是否按照有关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并附有相关的批准购买证明或文件。
2高校财务审核监督的现实状况
目前为止,财务审核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地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了内部管理职能的合理性,某些规章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审核人员监督作用较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审核员的工作环境来谈,一般高校审核员岗位设置是参照银行前台办事员的设置方式来进行设置,本意是想给报销的教职工一种宽松、舒适、便利的环境,但这样的设置,也使大部分的报销者误解为审核员处理业务时,也应如同银行一样,我拿我的存折,我想取多少就可以多少。你不能对我的报销凭据提出质疑,否则,便是审核人员没有服务到位。曾经有教职工的银行卡刷不出来了,也来找审核人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审核人员与教职工的沟通效率是极低的。其次,从报销方式来看,到目前为止,财务审核仍然采用传统的“先批后审”报销方式。报销人员先找领导审批签字,然后再拿来进行审核,此种报销方式忽视了票据审核的这一环节,削弱了会计审核的监督作用,甚至还会让某些报账人误以为:只要领导签批同意就可以报销,财务票据审核可有可无,否则就是刁难。甚至有部分的高校领导也认为我都同意签字了,你审核人员还不给报,我就连这点权利都没有,难不成你一小小审核人员的权利也比我大,那我的面子往哪儿搁。也有些领导干脆放弃监督,认为审核人员会在最后把关。曾经有教职工将办公用品拿到差旅费的项目来报销,领导也签上字,然后打电话来要求审核人员对此教师的凭据严格把关,摆明了让审核人员来做恶人等等。此种报销方式会使审核人员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常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再次,从审核人员的自身来讲,会计审核工作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前台和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报销人员,而有些报销人员掌握会计审核人员的职场命运,若是经常拒绝,人际关系会很难处,出于各种考虑,会计审核人员也就放松了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另外,财务报销审核人员的工资利益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工作量的多少与自身的利益不挂钩,长此以往,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最后,高校领导层会计法律意识淡薄。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部分高校领导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认为财会工作就是出纳工作,帮着管管钱、记点收支流水账而已,对有关会计方面的知识也不愿意去认真了解,于是便给了有些想钻空子的人以机会,千方百计找些假发票来报账,公款私用。会计信息是高校领导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重视会计业务,懂会计业务,才能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也才能有效地避免其属下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规业务的问题。
3加强审核监督职能的建议
首先,改变传统的报销方式,采取“先审后批”的程序。所有原始支出凭证,都应该先由财会人员根据有关规定要求先审核,核准发票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假如审核后,票据符合报销管理制度,那么再由财务处长和单位领导签批,最后再到财会人员处付款,实行逆向操作。这样会计监督就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一方面能防止违规票据入账,杜绝一部分人利用领导不懂财务这一弱点拿假发票及白条蒙混过关,帮助领导签批把好第一道关口,更好地规范财务工作;另一方面也调动了财会人员依法理财的积极性,增强财会人员的责任感。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同时有利于理顺会计人员与教职工之间关系,会计人员与主管领导之间的关系以及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财务管理。
其次,普及会计相关法律知识。对于学校报销规定以及相关票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应醒目的贴粘在报销审核的办公大厅内,以方便教职工报销。另外,在单位内部网页上应显示国家相关会计法规,提醒报销人员不应进行违法操作。每年将内部审计结果公布在单位各部门网页上,特别是违规较为严重的部门或个人,若情节严重的,还应对其进行相应惩罚,以强化会计监督的作用。审核员应宣讲《会计法》,让前来报账的人员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提供正确、真实、合法、完整的原始凭证,从会计工作的源头抓起,使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拥有可靠的基础。《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因此,应加强高校领导层的会计监督意识。
最后,加强审核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之相配套的各项经济政策也陆续出台,要求审核人员适应新情况新形势,除了坚持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还应多参加一些会计培训,如即将在高校全面实行的新会计制度,要求审核人员不仅了解新会计制度的相关知识,还应将其掌握,灵活运用,与时俱进,提高规避防范财务违纪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毛丹.基于审核视角的高校会计监督职能的实现[J].经济师,2010,(4).
[2]杨洋,舍磊,刘正兵.高校原始凭证的审核[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