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普通高校

2024-11-14

北京普通高校(共12篇)

北京普通高校 篇1

在200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当今的学生在营养状况方面得到了改善,形态发育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着,比如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和肺活量的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同时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肥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种所有的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我们学校的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在不做出一些措施,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了提高当今学校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完善和修改,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定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近3万人,为北京市在校本科生最多的高校。因此,把北京联合大学作为研究,会更加具有代表性,同时也可以为北京市高校实施体质测试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 . 1研究对象

把北京联合大学下属的12个二级学院作为研究的对象。

1 . 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所要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进行查阅、收集资料,并且阅读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相关文件以及北京市教委下发的各类文件,同时对有关体质测试调研、学生体质健康和评价、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收集整理,只要是与本研究有关的背景知识,我们都需要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为本研究的深入进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访谈法

我们对本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访问,并且约谈了体育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体育教师等20人次,他们对这次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让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使这个研究更加完善、合理。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我们严格遵循有关科研方法的问卷设计标准化要求和基本原则,结合以前的资料和专家的建议, 设计出北京联合大学体质测试现状调查表,问卷经专家评定合格后,面向调查者全面进行调查。

1.2.4观察法

对部分学院的体质测试过进行现场观察,掌握研究所需资料。

1.2.5数理统计法

原始数据统一在Microsoft Excel 2013中录入,数理统计由SPSS 12.0 for Windows软件包完成。

2北京联合大学体质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知道,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并且它需要很多的部门进行协调配合,任何一个部门出现了问题, 都会影响我们的测试准确度。在我们的调查中得到,在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存在着很多的的困难和障碍,这当中有很多方面的制约,既有学生的主体因素,也有外部条件的制约。

2 . 1管理机制方面

我们都知道管理是所有环节的重中之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再好的方案都很难实施,也会失败。体质测试的实施,同样需要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它并不是只取决于体质测试本身结构和内容的适应性与科学性。因此,在我们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健全我们的管理机制,层层推进, 进行有效的管理。北京联合大学体质测试实施情况相对较好,但在个别学院仍存在部门间信息的畅通程度方面问题。

2 . 2测试仪器及场地

测试的场地、器材、人员等都与测试工作密切相关,虽然这些不是体质健康测试的决定性原因,但是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其中场地、器材是最基本的保证。我们知道很多学校都存在着器材和场地不足的情况,北京联合大学同样也不例外,同时测试工作只能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时间随堂测试,导致一些人为因素影响测试工作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2 . 3测试成绩的指导作用

成绩是我们很多学校都追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首先要看成绩,才能找出其中的原因,但是盲目的追求成绩,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现在很多的老师,没有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计划,同时现在的很多普通大学生并没有根据自身的需要或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练习,而是凭一时的兴趣和冲动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就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体质成绩,从而对测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 4测试监督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部门间的协调,测试空间、负责测试教师人数、测试设备数量等多方面问题的存在,出现了部分学生在体质测试中作弊现象的发生。

2 . 5测试的时间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难发现,测试的时间不太合理,很多测试时间都挪到了正常的体育课时间,这样就严重的缩短了我们正常的体育教学时间,体育教学本身就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而这样做就背离了我们通过体质测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

3对策

3 . 1齐抓共管、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我们知道进行体质测试需要很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它不单单是体育部门一个部门的责任,除了体育部门外,财务、教务、后勤、宣传以及学生所在院系等各个部门都有所涉及。因此,我们必须健全我们的管理机制,每个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哪一个部门出了事情,哪一个部门就要解决,这样才会保证我们的测试过程顺利的进行。首先,我们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其次,我们要有一个计划,合理的规划学生体质测试工作。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体质测试,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提升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3 . 2合理的沟通, 建立和完善体质测试专用场地, 合理有效地加大对测试仪器投入

学校相关部门要对体质测试工作进行投资,因为它不是一时的工作,而是长期的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场地和器材,一定会对未来学们的体质健康产生影响,不合理的器材、场地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测试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应积极沟通,加大对体质测试场地和器材的投入,保证学生体质测试的顺利进行。

3 . 3构建畅通的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与信息反馈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与评价平台,以网络为桥梁,构建大学生体质评价系统,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一个合理的交流,并且进行评价和反馈,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平台,更好地为学生保护身体健康、科学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促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运动思维和运动生活方式,奠定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

3 . 4加强监督

在测试的过程中,加强监督,确保每一项都是严格按照程序来,不能走后门拉关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3 . 5合理安排测试时间

测试的时间不能单纯的直接占用正常的体育课时间,应该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不影响学生们正常体育锻炼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时间。

北京普通高校 篇2

学校名称 学生人数 学校名称 学生人数

北京大学 29617北京服装学院 7400

中国人民大学 20049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9000 北京交通大学 21042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7100 北京科技大学 21483 北京印刷学院 9466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127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5200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2008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700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8500 北京农学院 7381 北京邮电大学 16000? 首都体育学院 4172

北京化工大学 14900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0436 中国农业大学 18390 北京物资学院7000

北京林业大学 20633 中国音乐学院 1744

北京中医药大学 16160 中国戏曲学院 2200 北京师范大学 19000 北京舞蹈学院 1550

北京外国语大学 6907 北京电影学院 3100

北京语言大学 1097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400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1100 北京城市学院 26000 中央财经大学 15000 中华女子学院 4000

中国政法大学 21325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6000

华北电力大学 33000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 12000 中央民族大学 13000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4000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7000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8900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3234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3000 北京体育大学 9816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3000

北京理工大学 40077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560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9000 北京吉利大学 24000 北京工商大学 18000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6000 北京联合大学 29000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2000 北京工业大学 26209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5000 北方工业大学 12400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5000

首都医科大学 7768 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学院 3250 首都师范大学 25622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200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0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3000 中国传媒大学 14000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12000 国际关系学院 1000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5000 中央美术学院 3031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200 中央戏剧学院 2500 北京锡华国际经贸职业学院 4000 中央音乐学院 1769 外交学院 1999

北京高校就业相对乐观 篇3

■ 逾六成毕业生乐观看待就业形势

在接受调查的999名高校毕业生中,有63%的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乐观和比较乐观的态度,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有27.8%的毕业生比较审慎,认为形势一般,不知是否能找到工作;仅有9.2%的毕业生比较悲观或非常悲观,没有信心近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调查显示,有60.8%的毕业生(共607名)明确表示今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就业;19.6%选择考研继续深造;12%选择准备出国留学;另有7.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学校保研、创业等)(见图1)。

■ 北京成为就业首选地区

北京作为国际大城市,良好的发展空间与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着众多毕业生留在京城工作。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区的意向选择中,有74.5%的毕业生表示希望能在本市就业;仅有0.6%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经济欠发达地区(见图2)。

■ 职业稳定是追求目标

对就业的理解更趋实际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北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更加理性,个人发展机会成为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职业的稳定性成为毕业生的追求目标。

调查显示,“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更加深入毕业生的心中,在现实的就业压力下,毕业生对就业的理解更加宽泛。调查表明,受访毕业生中认为只有到机关或国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的仅占2.9%;认为与用人单位签订正规合同就算就业的占45.8%;认为只要有相对稳定的岗位和一份固定的收入就算就业的占37.6%;认为凭劳动获得收入就算就业的占13.7%。

个人发展成为就业首选

调查显示,个人发展机会、经济收入和工作的稳定性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三大要素。61.4%的受访毕业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17.8%的人考虑经济收入;12.6%的人考虑工作的稳定性(见图3)。

两成多毕业生希望选择机关、事业单位

调查表明,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38.5%的受访毕业生希望选择国有企业,22.4%的毕业生选择机关、事业单位,18.6%的人选择外资企业,6.9%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6.5%的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5.3%的毕业生选择合资企业,1.8%的毕业生选择只要能就业就行。

六成大学生愿意到基层或农村工作

受金融危机及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毕业生多数能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调查表明,到基层(如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等)和中小企业就业已经能够被部分毕业生接受,16.1%的受访毕业生表示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时,乐于接受去基层或中小企业就业;45.8%的人表示实在找不到工作时就去;25.5%的毕业生表示没想过这件事情;另有12.6%的人表示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基层工作。对于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有50.4%的受访毕业生认为国家的政策与待遇不完善,个人发展空间狭小;40.2%的人认为环境较差,对个人成长起不到促进作用;另有9.4%的人选择了其他(与个人志向不符;说不清;对个人成长起促进作用,但环境差、父母不让去等)。

近七成薪资预期集中在1500—3000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毕业生对月薪有着正确的判断,对待遇的选择更加理智。调查显示,毕业生希望雇佣单位付给他们理想月薪多数集中在1501—3000元,占调查总体的66.6%(见图4)。

对自主创业持保守态度

调查显示,62%的受访毕业生认为自主创业诱惑很大,但是风险也非常大,仅有6.9%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意向。决心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有59.4%的人认为最需要解决的是资金;18.8%的人需要政策支持;16%的人需要技术支持;5.8%的人选择了其他(资金与政策支持)。

■ 对高校就业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加大力度支持大学生创业。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扩大就业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规范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环境,加大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力度,鼓励、扶持自主创业,加强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指导,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良好的政策,使创业人员无后顾之忧,尤其是对于高科技领域人员创业更应大力扶持。二是增加学生实习锻炼机会。高校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而这往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建议学校就业中心及北京市相关部门能建立相应的实习通道,与用人单位应建立良好关系,尽可能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另外,学校有关部门应加大指导与帮扶力度,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毕业生从容应对职场挑战。三是专业课与社会需求对接。高校就业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尽早(入学时)进行职业规划,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统筹起来,并适度、适量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实践型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学校和大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四是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在学期间应努力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多参加实习,学习面试技能,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同时多收集就业信息,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尽早就业。

北京普通高校 篇4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特质,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北京人文荟萃、教育发达,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推陈出新的地方。早在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就明确指出,要将北京建设成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2050年进入世界城市行列,即成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之一。2006年,北京又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据此,充分发挥北京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其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那么,“文化建设”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文化”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相应地,“文化建设”的范围也非常宽广。本研究特别关注以语言为载体、为表现形式的文化。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1,1]。2011年5月,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将“从世界城市建设、社会文化建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科发展等角度,对首都语言文化生活展开调研,研究语言文化建设规律,为新时期北京语言文化建设和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2,2]。这说明北京语言文化建设已经步入一个有计划、长期性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学一向被视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大学本身的文化建设则关乎这一家园的品格与内涵”[3,3]。北京作为我国高校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区,北京高校的语言文化建设则直接关乎大学生个人素质养成,关乎首善之区、世界城市的文化发展方向和水平。

(一)大学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在校师生良好的素质养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语言素质和较好的文字修养有利于他们更深入、更丰富地理解民族历史,感受民族文化,体验民族精神”[4,4];同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是个人素质构成和发展的要素之一,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过程,清晰的表达能力、深厚的知识储备是大学生毕业求职乃至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因此,加强高校的语言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校和社会的关系

我国优秀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阵地,人类文明在这里得到梳理、继承和创新。一代代大师们以大学为文化传承基地,以促进民族发展为己任,积极参与社会的文化建设。同时,社会的进步又会对大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高校的文化自觉和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决定了大学的社会角色。高校的语言文化发展方向和水平对整个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讲,这种引领作用指的就是为国家的语言文化发展提供标准,作出示范;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规范的、应该弘扬的,什么是不规范的、应该予以改正或需要舍弃的。

我们认为,规范是一种有效的干预,通过这种干预,可以不断完善我们的语言生活,促进其良性发展。“规范不但要能评价通例,而且要善于发现创新,积极鼓励创新。”“不应该用‘纯洁语言’的旗号来反对交际中新现象的出现。相对于‘顾后’而言,语言规范化更重要的是要有‘瞻前’意识,见微知著。”[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的重要文化基地,因其权威性,在语言规范化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基础性的“顾后”作用,给我们的语言生活提供可遵循的规律;而且应该积极发挥一种“瞻前”作用,为校园语言文化乃至整个社会语言文化向着更先进、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导向和支撑。

二首都高校语言规范现状分析

我们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城市学院等三所在京高校的33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考察其所在院校的语言环境、师生的语言规范现状及其对语言规范化建设问题的思考[6],力求对北京高校语言规范化情况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从调查对象的取样方法来看,首先基于在京高校的不同类型分层取样,然后从被抽到的学校中随机选取若干班级对其全体学生展开整群调查,以保证调查的科学性,使调查数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调查对象的学历来看,主体为本科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4.3%,另外还有15.7%为研究生;从调查对象的专业背景来看,文科专业占61%,理工科占37.2%,其他占1.8%。

(一)大部分学生具有自发的规范意识

当被问及“您如何看待校园语言文字规范问题”时,83.4%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作为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语言规范方面应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10.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不应过分强调语言规范问题;6.3%的受访者对校园语言文字规范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该组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具有一种自发的规范意识,比较认同高校在校园用语乃至社会语言规范方面的引领作用。

(二)学校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时,22.7%的被调查者认为重视,认为比较重视的占41.7%,认为不太重视的占24.2%,另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重视,2.7%的被调查者认为根本不重视。可见,虽然学生具有自发的规范意识,但学校相对主动的引导作用仍然发挥不足,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84%的同学认为所在学校没有专门管理学生语言教育的机构,50.5%的同学指出所在学校没有开设过“演讲与口才”“语言艺术”等培养语言能力的课程。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应不断完善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机构的建立,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各类人才语言素养当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母语学习遭遇轻视

语言教育,应该包括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两大部分。而当下的事实是:“本来作为大学学习内容之一的外语,却似乎有超越一切之势;与此相反,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学习则遭遇轻视甚至藐视,大学生母语修养有逐渐下滑的趋势。”“根据2006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4000多名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将全部时间用来学习英语的学生占19%,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英语的占56%”。[7]在我们的调查中,85.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中文教育,他们坦言现在的大学生中文水平普遍下降。教育部全国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洪也曾指出:“母语教育不同于外语教育,在维系文化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构筑心灵世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8]

(四)对语言各要素规范化的难度认同不一

面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语音、语汇、语法哪一项规范相对较难”这个问题时,29.3%的受访者认为语汇规范较难做到,认为语法规范有一定难度的占34.4%,36.3%的被调查者则认为语音规范的难度较大。可见,大家一般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汇规范较为容易,只要你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规范意识,准确运用与方言语汇对应的普通话语汇应该是不难的。还需指明的是,大学生作为各种网络聊天工具以及手机信息服务的主要受众对象,网络媒体语言对其语言使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网络新词语的广泛应用上。我们暂不讨论网络新词语本身的优劣,但提倡在较为正式的交际场合,还需适时规范自己的用词用语,以消除网络新词语可能起到的不利作用。相对而言,大家普遍认为语音规范的难度略大一些,这与我们学习外语时遇到的问题基本一致。语言的实践性很强,要做到语音规范标准,可通过多听、多练,反复揣摩,逐步掌握发音要领。

三提升大学生语言规范水平的途径及措施

问卷中,当被问及“您所在学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对您自身的语言规范是否有影响”时,53.8%的被调查者认为较有影响,认为很有影响的占13.9%,认为没有影响的占32.3%。可见,切实可行的语言规范化工作对在校学生的语言规范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采取什么措施来开展语言规范化工作,最终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规范水平呢?调查中,当问及“提高自身语言规范的途径”时,37.8%的受访者建议可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往;34.1%的被调查者认为可借助观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这一渠道;另有28.1%的被调查者认为认真学习语言类相关课程也是一条有效途径。谈及“促进语言规范更为有效的具体方式”时,45.9%的被调查者认为可开设社交礼仪这样的辅助课程,认为有必要完善现有语言类课程设置的占23.3%,30.8%的受访者还提出了组织相关集体活动的建议。

可以看出,大家普遍能够认识到言语行为的实践性特色,认为不仅要学习必要的语言理论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基于同学们自身经常使用的提升语言水平的途径以及他们提出的促进语言规范的有效措施,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高校语言规范化建设。

(一)主动学习语言文字政策法规

早在1955年,国家就把“实现汉语规范化”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部门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甚至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例如,1956年国务院把推广普通话作为汉语规范化工作的核心,影响深远;1957年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在语文应用、新闻出版、信息处理等各方面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60年编辑出版的以词汇规范为目的的《现代汉语词典》铅印本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00年通过并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9] 2013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纲领,纲要指出:“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高校广大师生,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这些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标准,增强自身规范意识。同时,还需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和普及这些政策法规,以带动周围人群自觉树立规范意识,使语言规范化工作走上一条正规化、法制化的道路。

(二)积极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在提高语言规范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方面,北京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据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们反映,一些老师的课虽然讲得很好,但是因为一口浓重难懂的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和授课效果。“十一五”期间,北京要求高校教师讲课禁用方言,将普通话作为教师的教学用语(外语教学除外),并在北京高校中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评估活动,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对高校的语言文字环境进行实时监督。我们调查得知,目前北京高校教师在教学场所和集体活动中使用普通话的比例接近95%。由此可见,由于北京地处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区,加之北京良好的教育资源和较高的师资水平,推广普通话具有先天有利条件。教师的自觉语言行为对高校大学生的语言规范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不断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语言教学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北京文化之发达,与这一地区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息息相关,“到了元代,还具备了以传授儒家学说、少数民族语言、域外语言或某一专科知识为主的多种多样的课程体系”[10]。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扬北京历史悠久的教育传统,充分发挥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通过系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强化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规范水平。

一方面,对于中文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充分利用语言类课程的学习,使他们成为推广规范语言的主力军。在我们调查的三所院校中,首都师范大学在语言类课程设置方面是比较完善的。例如,为了全面培养学生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理论方面的素养,首都师范大学采取围绕核心课程设置多元支撑课程的方式,使课程格局合理而完备。核心课程高度重视规范性和基础性;配套选修课程注重前沿性以深化核心课的内涵,各门课程内容互相照应、全面协调。接受过语言类课程系统学习的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在从事语言教育和社会服务相关活动中,充分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和能力。如在普通话推广中多人担任形象大使;在汉语国际推广中,曾有300多人参与汉语志愿者服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中,编撰了《奥运汉语300句》一书,并为国际友人提供语言服务,受到了奥组委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另一方面, 我们主张面向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是以经典的或优秀的母语即汉语文本为材料,以阅读解析鉴赏为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素质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11)在全球化语境和信息网络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汉语的使用和传播遇到了挑战。李宇明教授指出:“母语是交际最为锐利的器物,更是人最为重要的文化母乳。……大学语文课程在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化修养、提高母语综合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2) 2007年5月,教育部进一步作出指示:“鉴于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希望高校能够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我们发现,在正确的政策引导下,2007年以后,“大学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据有关调查显示,在100所大学里就有88所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收效良好。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语文在中华母语教育方面的重要功能,要充分认识到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学术引导、师资素质、教材开发、教法研究等多个渠道积极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在完善语言类相关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开展对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工作。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最终落实到应用研究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语言文字的科学体系,用我们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语言实践,使高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对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字应用起到一个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断推向深入。例如,2007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北京话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现有的语言研究学科,整合校内外的研究力量,力争在可预期的若干年内建成一个在国内有影响的北京话和汉语规范化的研究基地,为北京文化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为普通话规范和推广提供动力,推动汉语走向世界。这一举措对其他高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有效利用普通话水平考核机制

1997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颁布,表明语言规范化工作已经步入一个更加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新阶段。北京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共下设33家分中心,其中有11家就隶属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等院校,面向在校生和社会人员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如今,不同的行业都出台了对普通话等级水平的相应要求,尤其是广大教师,要求全部持普通话合格证书上岗。这种认证考核极大地增强了大家学习和运用普通话的自觉性。

但是在我们的被调查者中,有74.6%的同学从未参加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认为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比如,有48.6%的被调查者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普通话实际应用水平,测试形式有待改进。我们知道,普通话水平测试属于一种口语水平测试,其测试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测试环境、主考官的个人情绪、被试的心理素质和身体情况等等。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力求将影响考试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另一方面,也期待有关专家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测试内容及形式,使其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科学的量化考核方式。例如,经国家语委批准,上海、江苏、辽宁、山东等17个省市已正式采用普通话智能评测技术进行测试。在日常练习中,通过使用该软件在线模拟测试,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普通话等级水平以及自己发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在正式考核中,该软件代替测试员进行测试,可以有效减轻由于测试员的主观因素给测试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使考试结果尽可能地反映被试者的真实口语水平。我们认为,考核不是最终目的,考核应是一种有力的督促,通过认证考核,可以发现我们在语言规范方面的不足,从而激励我们不断学习,自觉树立规范意识,最终促进我们语言规范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广泛开展语言规范宣传活动

据调查,当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经常开展有关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化的宣传活动”时,33.5%的受访者表示从不开展,认为偶尔开展的占57.7%,认为经常开展的只占8.8%,可见,高校对语言规范化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对语言规范化的宣传力度较薄弱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家对语言规范的认识不够明确或者缺乏相关的规范知识。例如,能够准确回答出“经国务院批准,自1988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被调查者只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4.2%,有71%的同学坦言自己不知道。这体现了语言规范宣传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言规范化工作。首先是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宣传。可以借助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开展宣传活动,例如,在每年的全国推普周里可以通过一些醒目的宣传标语来强化大家对某些重要的语言文字政策的认识;在教学区的重要位置制作固定的宣传标牌,诸如“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等等,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语言文字规范环境。其次,可以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家举行相关的语言知识讲座,专家对语言文字知识的普及比较容易在学生中引起共鸣,可以作为学生语言规范的理论指导。再次,经常组织一些相关的集体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家的语言规范水平。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普通话比赛、朗诵、演讲、话剧等活动,因其趣味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可以请师生对学校的语言文字环境进行义务监督。比如,可以对教师课堂用语用字是否规范进行监督;对学校的校徽、名称牌用字,公文、印章用字,证书、奖状用字,宣传栏、印刷物用字,指示牌、标语用字等是否规范进行监督。我们相信,通过各种宣传造势,只要人人都树立自觉运用规范语言的意识,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行为,我们周围的语言文字环境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经过规模扩张和稳步提高的大发展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一个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时期。”(13)大学要通过它的文化传承功能来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向。本研究通过对在京三所高校的部分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对北京高校的语言规范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认为,受北京地区整体文化建设环境的影响,在京高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水平还是比较乐观的,通常情况下,大家都具备自发的规范意识,并且在教室等公共场所都能自觉使用普通话,书写规范汉字,其中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并推广。同时必须指出,发展不平衡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我们建议,规范化应以城市为重点,而城市应以学校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影响和辐射功能。北京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语言规范的自觉行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重视程度,使语言规范化走上一条科学化、制度化、现代化的道路,最终带动北京乃至全国的语言规范化建设,为我国的语言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加强北京高校语言文化建设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及促进首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部分高校大学生语言运用状况进行初步考察,旨在探究大学生规范用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北京高校党课考试 9 篇5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初级阶段的党的奋斗目标。

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最高纲领:党章中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了第一个纲领——《共产党宣言》。宣言指出:共产党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党章——《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对革命要达到的目标,规定得更为明确。它指出:“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个新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纲领包括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两部分。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始终不变的。最低纲领则是根据革命或建设的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不同而有所不同。

关于党的纲领的最早探索,见诸于1923年7月16-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党成立后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讨论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革命任务,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尽管会议对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武装斗争、农民土地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清楚,但是它第一次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指明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为日后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基本方向。

(一)我国国情

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涵盖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所面临的一些有利和不利因素。党章中对于我国国情的描述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国后一个时期内,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基本国情作了错误的判断,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新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中国共产党是重新认识中国基本国情,以此为基础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个十年是从十三大到十五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强调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极端重要性。第三个十年是从十五大到十七大,在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紧密依据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强调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最初是江泽民总书记于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的。这个基本纲领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党章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如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也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概括起来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该目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来的。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确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三大继承了这个思想,并把它规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后,实际上已经用基本路线的提法取代了总任务即政治路线的提法。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由“富强民主文明”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实际是近20年来对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所表述的理想目标的第一次改动,政治上非同小可。“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如果把广义的文明理解为人类文化的进步,理解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标志,那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奋斗目标就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

北京普通高校 篇6

十七届中央纪委四次、五次、六次全会都明确对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出了要求,这对于高校站在新的高度和角度、用新的思路研究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北京市开展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北京高校要注重把握新形势下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运用科学的理念、机制、方法和理论,进一步加大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工作力度,为高校事业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运用科学的理念,谋划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理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以科学的理念和思路谋划北京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北京市开展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就是科学地把管理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标准化理论运用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中,使反腐倡廉建设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开展。2009年,北京高校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按照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确定了“统筹规划、抓住重点、规范流程、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的工作思路,并在全市60所高校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北京高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大学功能,实践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

1.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是处理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与惩防体系建设的关系。惩防体系建设是战略性的、全局性的、长期性的,高校在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时,要把惩防体系中的教育、制度、监督、惩处、改革、创新和纠风6大要素融入廉政风险防控中,充分认识到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规范权力运行,是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其次是处理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与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关系。通过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成为落实责任制的有效载体。再次是处理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与业务工作的关系。使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成为推动业务工作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正常的业务之中,便于教职员工接受,同时要树立“双风险意识”,即树立正常的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意识。

2.制定规划、长远发展

经过3年的努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已进入新的阶段,研究制定新的工作规划是摆在高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新的工作规划必须从学校大局出发,紧紧围绕教育“十二五”规划,围绕北京市提出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三大体系建设,着眼于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全面深化,统筹规划、把握工作规律,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积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向纵深发展。

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有序推进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中,北京高校不断创新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各高校建立了有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学校领导班子发挥了“两个主体”作用,纪委发挥了组织协调和有效指导作用,形成了全面覆盖和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随着廉政风险防控的深化,要继续坚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强力推进、纪委组织督促、单位创新驱动、全员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高校党政重视,强力推进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推进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不仅仅是要查找风险点、制定防控措施,而且还需要规范权力结构和权力运行,科学的配置权力资源,这必然会触及个人的利益,因此,高校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要顺利开展、取得实效,就必须得到党政领导班子齐心协力的强力推进,形成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格局。

2.纪委、监察部门负责组织督促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纪委监察部门要勇于承担责任,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协调校级领导进行权力梳理,协调业务部门和学院编制权力目录,积极发挥督促监察作用,有力地推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3.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正好顺应了高校改革的需要,顺应了高校正在进行的规范化管理的需要,也顺应了高校反腐倡廉形势的需要。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与各部门业务运行紧密相关的,只有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参与进来、发挥主动性,才能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进行到底。

4.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考核办法

检查考核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是否能够取得实效,考核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北京高校把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落实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进行检查,把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检查考核工作与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度考核、项目化管理的评估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检查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检查、考核、修正,进一步强化内部监督,规范业务管理,切实提高工作绩效和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推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北京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总体要求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高校正是通过先行试点、由点及面、向上向下延伸,实现重点突破,对建立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模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随着廉政风险防控改革的不断深入,要继续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廉政风险防控管理顺利进行。

1.先行试点

北京市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意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北京高校数量多、层次类型多、情况复杂,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指导工作,可能会遇到阻力。因此,在权力结构的合理配置、权力运行的监督中,要继续坚持稳扎稳打、先行试点、逐步推广,最后实现全面覆盖。

2.改革创新、重点突破

经过3年的实践,北京高校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实现了全面覆盖,但风险点找的是否准确、是否全面,防控措施是否可行、是否完整,规章制度是否管用、是否完善等,都是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纪工委带领高校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即通过大胆创新,在10个重点领域中选择了8个领域在高校中进行公开征集参与者,开展重点攻关,围绕“建立高校廉政风险防控基本模式”这个主题,破解高校在廉政风险防控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地完善风险防控模式。

3.广泛调研、交流经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推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扎实开展,自2009年开始,市教育纪工委每年要召开10个左右各种规模的调研会和经验交流会,一方面能够及时掌握学校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的动态,解决工作中的疑点和困难,对高校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多次经验交流会,给高校搭建了交流思想、交流经验的平台,能够使高校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前进的目的,整体推动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

建立科学的理论,指导廉政风险防控管理

北京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科学理论的贡献。

1.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高校应自觉地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中的问题。

2.加强理论研究

过去的3年,高校发挥了理论研究的优势,在实践探索的同时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开展了深入研究,从实践中凝练,从理论层面分析,形成了一批具有预见性和指导性的理论研究成果。面对新的起点、新的任务,高校的理论研究要向更高的目标、更深的层次迈进,围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中的难点,围绕顶层设计开展研究,使高校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朝着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目前,市教育纪工委牵头申报的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重点领域预防腐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已经立项,拟通过3年~5年的时间,经过数十所高校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北京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另外,《北京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模式研究》《北京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评价体系研究》等,也都将为进一步深化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运用科技的手段,探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科学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科技含量”。实践证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预防腐败,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

目前,科技控权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实现科技控权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需要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需要一个合理的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来支撑。北京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的基本思路是把“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风险防控专题模块,切实提高科学防控的能力;及时将监测和防控廉政风险技术手段嵌入部门业务流程之中,全力推进行政监察现代化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科学分析和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有效性。具体工作思路是通过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规范高校业务管理流程,科学合理进行权力配置,逐项建立重点领域监控平台,每个项目要建立信息收集系统、信息评估系统、实时监控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和综合考评系统,在此基础上整合项目网络监督资源,建立校级综合网络监督平台(电子行政监察平台),最终全面实现科技控权,用科技控权服务反腐倡廉建设。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重点领域预防腐败风险防范机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AAA11002)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纪工委)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

北京普通高校 篇7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法

该文制订学校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问卷,其中学校现状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兴趣与体质现状、学校的师资和场地条件、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校本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调查内容包括:课程开发人力资源、体育课程设施资源、课内外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等使用情况与价值判断,向北京市20所开展体育较好的部属重点院校和体育院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进行调研。同时制定学生课堂内容与评价方式满意度调查问卷,随机向20所高校参加体育校本课程的60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66份。

1.2 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1.3 逻辑法

该文运用归纳、演绎、比较等逻辑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北京高校的总体开发情况分析

经过调研结果统计,在20所北京高校中所有学校均进行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73.1%的教师有参加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经历,全体体育教师认为我国普通高校有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他们一致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意义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发展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在突出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这种好的形势说明进入21世纪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现实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现有的体育教师中仍有26.2%没有参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经历,如何去调动这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扭转这部分体育教师的态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调查的高校中,体育校本课程在总体的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61.5%和42.3%的高校校本课程在总体的课程计划中占比例是11-20%或者21%-30%。总体上来看,调查者选择体育校本课程课时量占总课时的比例大都集中在30%以下。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2.2 北京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与评价调查分析

体育校本课程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要适合学校学生的身心特征。本文学校校本体育课程内容与评价情况调查结果表明,76.9%的教师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学校体育设施场馆,这说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场地设施实际,不应盲目跟随其他学校或社会潮流。同时46.2%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要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要。还有26.9%和15.4%的教师认为校本体育课程内容安排还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师的专业能力。

学生的体育课堂满意度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满意度仅为52.8%。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过多地注重了学校场地设施条件,与学生兴趣的联系还没有占主导地位。

课程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课程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调查资料显示,61.5%的教师认为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关于谁是评价主体的问题,有46.2%的体育教师认为应由任课体育教师考核小组或学生学习小组来评价。38.5%的体育教师认为评价主体是任课体育教师。这说明当前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体育教师小组和学生学习小组。校本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主体,学生、教师都成为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学生则由以前被动的学习接受者转化为课程的积极实施者和客观评价者。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校本课程评价虽然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但学生对校本课程评价的认可度显示满意的仅为58.7%,说明在实践操作中校本课程考核评价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考核不科学的问题,与理论上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尚需在实践中加强研究。

2.3 影响北京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困难因素分析

目前由于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认识和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资源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影响北京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困难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的选择中,有80.8%的体育教师选择了“学校财力物力等资源有限”,42.3%的教师选择了教师开发能力有限和教师的时间、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足,30.8%的教师选择了教师缺乏对课程开发动力、积极性不高,26.9%的教师选择了缺乏相关的政策、学校领导支持。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还存在许多困难。

(1)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培训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与“能自己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等方面,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有关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训。57.7%的体育教师能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基本内涵,认为课程内涵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但42.3%的体育教师不能对体育课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把体育课程等同于教科书或教学材料。这说明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角色准备不足,虽然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但是在课程内涵的把握及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技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由于不同高校的专业需求和办学理念,体育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整合与提炼,仍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3)调查结果显示,92.3%的教师认为与必修课相比,体育校本课程工作量高。这说明体育校本课程往往是一个完整的开发过程,需要制定方案、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教学等,要比体育必修课复杂得多,因此教师从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工作量应比必修课高。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进行量化,也成为影响其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

(4)经过文献分析,现有对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大多是局部的基础性研究,缺乏整体的评价。建议根据对学校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利用情况调查结果,建立完善的学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评价体系,以期为各高校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

3 结论与建议

(1)调查显示北京高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定位的理解大都集中在学生发展方面;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的选择在结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基础上,考虑了学生的体育需求;注重结合现有的课程资源,以不同形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符合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的要求。

(2)调查发现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过多地注重了学校场地设施条件,与学生兴趣联系不够;体育教师参与者的角色准备不足,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尚需整合提炼,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尚未建立完善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

(3)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动态过程,建议各个高校加强研究,完善开发步骤和指导原则,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以逐渐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季浏.论体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体育教学,2006(3):9-11.

[2]杨占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J].2006(3):83-86.

[3]周宏炜,孙建伟,纪力.“阳光体育”视域下的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2(1):107-108.

北京普通高校 篇8

体育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 必须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术、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习武动机的影响因素, 为我们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前提条件;为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树立其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武术运动在高校更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

2 研究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北京市普通高校中, 随机选取了10所院校的300名选修武术课的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这300名女大学生的习武动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运动心理学、学校体育学、武术教学、武术理论等有关的著作、文献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 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设计武术运动动机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75份, 回收率91.67%。有效数258份, 有效率86.00%。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体育统计方法及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回收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探讨高校女学生选修武术课的习武动机。

2.2.4 逻辑分析法

结合现在高校女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现状和问卷结果, 对所调查的结果进行了逻辑归纳整理, 并作分析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运动动机在形成后, 它会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有些影响因素会使学生运动动机增强, 有些因素也会减弱学生的运动动机。女大学生在习武的过程中, 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习武动机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本研究根据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充分征求有关专家和有经验的高校武术教师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了调查问卷, 对女生习武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此,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如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教师水平 (包括教师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上课场地、器材设施、武术的了解途径、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调查结果见表1:

注:缺失值为3

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普通高校女生的习武动机影响因素比例分布情况。其中, 教学内容占有的比例最大, 教师水平次之,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途径在习武动机的影响因素中比例相对较小。

注:缺失值为6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习武动机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学生对武术课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2:

通过对武术课“满意”和“不满意”的调查, 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学生对目前高校开设武术课感到满意。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武术课满意的主要因素是:武术运动本身能够锻炼身体, 锻炼意志品质, 提高身体素质等, 这些是武术运动本身所具备的功能。 (见图1)

在学生选择“不满意”的原因中主要是教学内容没有实用性、教学手段单一以及场地器材不足方面。 (见图2)

3.1 武术教学内容对女生习武动机影响分析

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直接载体, 它在学生接收体育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影响学生习武动机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因素, 这从表1也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在女生习武动机的影响因素中占有较大比例。从目前高校现有的实际情况看,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均有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单调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调查发现, 现行的武术大纲和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拳、初级剑、简化太极拳等套路为主, 另有占比重不大的技击性技术。为了解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对学生习武动机的影响, 本研究对学生喜欢的武术教学内容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普通高校女大学生选择太极拳、太极剑的人数相对比选择初级套路的人数要多, 这种选择表明, 女大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柔和轻松的健身运动, 需要一种身心兼修的健身方法。同时也显示出, 女生对太极拳、剑的健身作用有所了解, 武术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 安排适合高校女生的教学内容, 满足学生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习武动机。

注:缺失值为4

在初级套路的选择中, 女生喜欢剑术的人数要比拳术、刀术、棍术的多, 这表明, 女生喜欢剑术是因为剑术的特点轻盈敏捷、优美潇洒, 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吻合, 因此受到女生的青睐。另外, 调查结果显示, 搏斗类的选择人数居多, 尤其以女子防身术的人数为最, 究其原因, 女子防身术是女子自我保护的技术方法, 这种技术方法对她们很重要, 社会上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及各种突发事情使女生有一种不安全感, 她们自然希望得到一种保护, 这种保护既有社会保护, 也要有自我保护, 女子防身术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比起社会保护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女大学生的兴趣, 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出发,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女子防身术的内容。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高校目前的授课内容与学生想要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学生的习武动机。在女大学生喜欢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主要在女子防身术、剑术、太极套路三项上, 这真实地反映了她们的兴趣、目的, 因此, 高校武术教师在女生武术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这些教学内容, 才能调动她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3.2 武术教师水平对女生习武动机影响分析

武术教师水平是高校武术教学的关键因素。高校武术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体育教学课程, 因为武术动作多、难度大。在武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技术动作熟练、示范准确、讲解清楚, 同时还要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 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武术技术动作的目的和实用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 只有教师的水平提高, 才能够满足学生在课中的兴趣、爱好, 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习武动机, 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习武动机影响因素中 (见表1) , 教师的水平在女生的习武动机影响因素所占比重为38.43%。这充分说明, 学生在学习武术过程中, 对武术教师的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要求较高, 这就要求作为高校武术教师, 应该具备较好的示范能力和专业教学的组织能力,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长期参加武术项目的学习和锻炼。同时, 高校武术教学不应该停留在单纯的“动作”教学层面上, 而应该是通过专门的、较系统的武术专项学习,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武术知识, 养成利用武术技能进行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通过学生对武术教师教学水平的满意度的调查, 结果见表4:

注:缺失值为6

从表4可以看出, 目前高校武术教师的水平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 符合高校女生的需求。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 武术教师的技术水平以及教学水平没有满足所有的学生。通过调查, 教学手段单一也是影响学生对教师水平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见图2) , 也影响了学生对武术课的满意度, 对学生的习武动机存在消极影响。

3.3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女生习武动机影响分析

武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的习武动机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过难、过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习武动机, 对动机产生消极影响。通过调查 (见表1) ,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在女生习武动机影响因素中所占比例为33.73%。

武术是一项专业性质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 学好武术需要一定的专项素质, 包括柔韧、协调、弹跳、力量以及耐力等。因此, 一些看似简单的初级套路, 对于普通女大学生来说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本研究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进行调查, 结果见表5:

注:缺失值为6

从表5的调查结果来看, 认为武术教学内容困难的学生占了总数的59.93%, 其中有5.16%的学生感到非常困难。在感觉学习困难的学生中, 有近80%的人认为这种学习的困难对他们的习武动机有影响。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简化教学内容, 选择或创编一些实用简单易学健身实效强的武术技术、技能, 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3.4 武术上课场地、器材对女生习武动机影响分析

武术上课的场地、器材是武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 从调查结果来看, 它对学生的习武动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 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门的武术场馆, 绝大部分高校的武术课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有42.22%的武术教师认为, 教学场地、器材是实施好武术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虽然武术运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选项时学生多选择教学场地较好的项目。在这方面, 高校女生表现更为严重。甚至在选课前, 一些女生是在了解体育课的上课场地是室内还是室外后才进行选择上哪一门课, 因此, 可以看出, 上课场地也是影响女生习武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 在学生对武术课不满意的原因中 (见图2) , 上课场地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为25.00%。通过调查, 各高校配备的武术器材、器具比较充分, 这方面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以及课外活动需求。

3.5 武术的认知途径对女生习武动机影响分析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途径, 影响学生对武术运动的认识程度, 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习武动机。通过调查 (见表1) , 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在学生习武动机影响因素中, 其所占比例为20.39%。为进一步了解学生习武动机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学生了解武术途径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见表6:

注:缺失值为8

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主要是影视武打片和武侠小说。当今的影视武打片、武侠小说虽然对武术运动的宣传与普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过分的夸大武术的功能、将武术神化,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普及。

另外, 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出, 真正接触过、学习过武术的学生不多, 绝大部分的学生进入大学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武术教育, 即使中小学体育课学习过武术的学生对武术动作的记忆也所剩无几。学生进入大学后, 柔韧素质差, 基本弹跳能力差, 面对一点武术基础都没有的学生, 教师的教学压力大, 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很大。这种情况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兴趣, 也会对学生习武动机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调查, 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间接的途径来认识和了解武术的, 这种认知途径将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对武术课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教学中, 武术教师如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会影响武术课的正常教学及教学效果。

4 结论

综上所述, 北京市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习武动机的影响因素中, 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武术教学中, 高校武术教师要充分考虑影响学生习武动机的因素, 制定适合女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及难易程度, 并提高武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同时也需要主管领导给予支持, 改善教学条件、环境, 以提高高校武术课教学效果, 促进武术运动在高校更好的发展。

摘要: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和内部动力, 运动动机对运动行为和表现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女大学生选上武术课, 也同参加其它各种活动一样, 是在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下进行的, 女大学生的习武动机对学生掌握武术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的习武动机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研究, 对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效果、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树立其终身体育意识及武术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文章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 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北京市普通高校女生习武动机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武术,女大学生,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编委会审定.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1.

[2]黄希庭, 张力为, 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王海燕.对高校女大学生武术课教学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88-91.

[4]林月红.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 :44-48.

[5]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杨涛.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96-99.

[7]许朝洲.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391-393.

北京普通高校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开展北京市普通高校散打选修课教学的30所高校散打教师和学习散打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专家访问、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

1.2.1 专家访谈法

针对本课题相关研究问题,访谈了在北京市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以及在散打教学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高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2.2 调查法

本文制订《影响北京市高校散打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对策调查》问卷,对影响北京市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教学开展的场地因素、人为因素、教学竞赛等相关因素向教师和专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100%,其中专家有效问卷10份。制订《学生散打项目运动动机问卷》,向专选散打项目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2份,回收率87%;在问卷信度方面,主要采用重测法对调查对象进行了信度检验;通过分析的数据得出问卷的相关系数,教师(专家)问卷r=0.814(P<0.01)、学生问卷r=0.825(P<0.01),问卷效度、问卷信度符合调查要求;具有可行性。

1.2.3 数理统计法

依据统计学原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散打在北京高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制约散打在北京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见表1),82.5%的专家和散打教师选择了缺少场地器材,80%选择了缺少适合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散打教材,77.57%选择了师资队伍水平。可见,场地设施、教材和师资力量是影响武术散打课开设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教研经费不足、散打运动安全系数等也都是制约高校散打运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2.2 散打选项课散打设施现状与分析

武术散打运动的一些技术型动作对设施配置要求较高,从表2中我们发现在30所院校中学校提供固定场地占26所,占86.7%,但还有13.3%的学校没有固定场地。在现有的场地中,有23.3%和33.3%的学校场地是土质场地或水泥地,给教学带来安全隐患。设有垫子或地毯、手套、拳靶、脚靶、沙包和实战护具等设施齐全的高校仅有9所,占30%,有一定的基本设施的学校14所,占46.7%;基本设施很少的有7所,占23.3%。理论课有多媒体教室的有16所,占53.3%,没有多媒体教室的有14所,占46.7%。以上情况表明,目前高校散打教学场地设施条件还没有满足学校散打教学的需要。

表3也显示,被调查的30所北京市普通高校中,15%无散打教学专用多媒体教室;一半的接受调查的教师表示在散打教学从未使用过多媒体。说明在高校散打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匮乏的,这种现象将直接影响了散打教学质量。

2.3 散打选项课教材编写现状与分析

一套适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散打教材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散打运动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然而从表4调查结果看目前高校散打教师认为现行高校散打教材大都是由体育专业院校的散打教材改编而来,内容过于简单,仅仅罗列了一些最基本的拳法、腿法、摔法和防守反击法。大部分教材没有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身心基本条件和武术根底来进行改编,一些学生应该掌握的能用在现实生活的重要的拳腿摔组合技法以及实战战术内容偏少。

表5显示,目前46.7%的散打教师和80%的专家对当前使用的散打教材表示不满意,认为教材有待改编,使之更符合高校教学实践。

2.4 学生对散打课程的认知调查与分析

从表6看出,多数学生认为散打项目能够起到强身健体、自卫防身和磨练意志的作用,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散打的健身性和强意志性,对该项目定位基本准确。然而我们还要看到,87.8%的学生认为散打属于竞技项目,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武术散打的发展重视竞技运动,忽视大众,致使学生认为散打运动是用来竞技的项目,从而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术散打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同时,大多数学生对散打的民族情感的认知程度显然不够,仅39.5%的学生对散打的民族意义表现中肯定,48.2%的学生认为其民族意义不重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散打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民族情感教育。

2.5 教师因素调查与分析

对北京市普通高校30名从事散打教学的教师进行调查、走访(见表7)中得出,大部分高校担任散打课的教师都是由普通体育教师担任,他们原来是从事拳击、摔跤、柔道项目,未接触过专业的武术散打运动训练,掌握散打技术知识陈旧、缺乏学习和再教育的机会,散打专业水平和训练的经验不足;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还有,90%的教师的学历层次集中在本科学历,科研、训练结合型人才少。教师无大赛经历,临场知识经验也较少;岗位培训机会太少。在访问中了解到,只有10%的教师每年有两次及以上的机会外出进行交流学习;62%的教师表示,除了比赛之外,每年基本没有外出进修的机会;28%的教师每年有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现代训练的观念和趋势,教学计划只是为了应付散打教学而设计的短期计划,导致了学生技术动作粗糙、不熟练甚至因为盲目加大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导致学生出现伤病。

如表8所示,从年龄来看,30名被调查的体育教师中,中青年教师占到多数,其中,35岁以下共有14人,占47%;35岁到44岁共有10人,占到33%;44岁以上的共有6人,占到20%。但是,参加武术散打专业教学的年限,在8年以下的有23人,占77%;9年以上的仅有7人,占23%。这表明,一方面,从事散打教学的体育教师普遍较为年轻,今后在教学实践与科研方面的发展潜力较大;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多加强职后培训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从统计来看,70%的教师共20人的运动等级为一级;武英级为1人,占17%,二级9人,这表明,北京市普通高校中实施散打教学的教师队伍的运动等级和专项技术较高,理论与教学实践还需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大部分教师都为讲师,共有23人,占到总人数的77%;副教授为4人,占13%;教授仅有2人,占7%,有1人为助教,占3%。从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上来看,讲师及以下职称人数所占比例较大,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相对不足,知识体系相对较为陈旧,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果表明场地设施、教材和师资力量已经成为影响北京市普通高校散打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2)目前高校散打教学场地设施条件还没有满足学校散打教学的需要,设施齐全的高校比例偏少,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固定的教学场地。

(3)大部分高校散打教材没有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的身心基本条件和武术根底来进行改编,师资队伍存在年轻化特征,学历层次低,散打专业水平和训练的经验不足,缺乏学习和培训教育的机会。

(4)建议对高校普及散打教学给予重视和正确引导,从高校的现实状况出发,探讨散打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新思路,将终身健身与散打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发挥散打运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振宇.普通大学生学习散打的心理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7(3):55-56.

[2]刘念禹,杨广辉,任志杰,等.影响散打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6):81-82.

[3]张纳新,蔡智忠,龚晨太,等.普通高校建构散打选项课的三维空间[J].搏击·武术科学,2008(8):51-52.

[4]郝守磊.西安市普通高校散打选项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6):6-8.

北京普通高校 篇10

1. 研究对象

北京市8所普通高校的网球教师以及选修网球课程的学生。8所学校分别是: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及北京语言大学。

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随机抽取的北京8所普通高校选修网球课的学生及任课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471份。其中任课教师21份,回收21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1份;学生问卷450份,回收432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416份。

(2)访谈法

分别对北京市8所普通高校的网球课教师进行了访谈,从而获得第一手信息。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5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 高校网球教师师资状况

目前,承担高校网球教学任务的教师现状不容乐观(见表1),在所调查的8所学校中,共有网球教师21名,每所学校均只有1名从体育院校网球专业毕业的教师,只占全部网球教师的38.09%,其余的13名教师都是通过短期培训或自学获得网球技能。这些通过后期培训或自学的教师网球技术水平不是很理想,基本的正反手击球技术还存在一定问题;示范动作也不是很标准,发球、截击以及高压球技术只是懂得一点皮毛;对网球理论知识的了解较少。这样就难以保证网球课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网球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2. 高校网球教学对象的现状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9.68%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对网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他的学生对网球这个项目还是比较陌生,从没有接触过这项运动。调查中也显示,当学生被问及是否喜欢学校开设的网球课时,70.00%的学生表示他们很喜欢网球课,29.35%的学生表示一般喜欢,仅有0.65%的学生表示并不喜欢网球课,这表明,学生总体表现为对网球运动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有想通过学习提高网球技术的愿望。

3. 网球课课时安排情况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每学期的网球课从30到36学时不等,但在这些学时中还要扣除考试与理论课的课时,再加上每学期的五一或十一长假以及体质测试所占用的课时,学生每学期真正学习网球技术的时间只有24到26学时。如此少的课时使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而对学生来说,在他们的身体素质普遍都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要在较短的课时内掌握相对较难的技术也会感到比较吃力。

4. 网球场地使用状况

由于网球在国内已经成为一项非常受欢迎的项目,在高校中选修网球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是各高校的网球场地则是有限的。据调查,一名教师每次课平均要教授30名左右的学生,一般使用2~3块场地,这样一片场地最少的时候也要容纳9名学生,最多的时候则要容纳15名学生。在这种教学状况下,教师的讲解、示范、观察以及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很难做到细致、周到。场地少、人数多,学生练习次数得不到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与学的积极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学质量也随之大大下降。

5. 授课内容及教学进度安排

在所调查的8所学校中,其中5所学校(化工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石油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及语言大学)的课程设置都是一学期为周期,每学期都教授同样的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所以授课内容只能以正反手击球技术为主,上手发球技术也只能作为介绍内容。

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是以正反手击球技术为核心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一学期内能掌握正反手击球技术的基本动作要领。其优点在于,由于教学周期短,能较快地在学校普及网球运动;缺点则在于,对于已经学习一学期网球课程,并掌握一定网球技术的学生来说,就没有合适的课程让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网球技术。

华北电力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是以两学年为一个完整的技术教学周期,对一年级第一学期选修网球课的学生教授正反手技术,对第二学期选修网球课的学生以教授上手发球技术与切削球技术为主;对二年级第一学期选修网球课的学生以教授高压球技术和截击技术为主,对二年级第二学期选修网球课的学生以比赛为主,综合复习各项技术。

以上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优势在于,它较为系统的教授了网球运动的所有技术,能使学生对网球技术有较全面的掌握;它的缺点则在于,由于选修网球课的学生并不固定,真正能从大一到大二一直坚持上网球课的学生并不多,这就会出现有时选修二年级课程的学生在大一时并没有选修过网球课的情况。

6. 考核方式

在以一个学期为完整的技术教学周期的学校中,均以对打回和数的多少来作为考试内容。在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课时较少,网球场地相对较少而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的正反手技术学习情况都不是很好,因此采用这种考核方法还是比较合理的,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

北京科技大学和华北电力大学的考核方法是根据每学期所学的具体内容而定的,因此考核的内容相对较难。

以上这两所学校的考核方式,对于一直坚持选修网球课的学生来说,大部分都能顺利的通过考试,但是对于那些在二年级才选修网球课的学生,完成起来就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时不得不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具体情况而降低考试的难度。

三、高校网球课发展对策

1. 各高校应加强网球教师的专业素质

针对目前的教师队伍情况,要想有彻底的改观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解决眼前的问题只能从加强对现有非专业网球教师的培训入手,必须对他们提出高要求,为他们多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网球技术,规范自己的示范动作。

2. 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网球课程的设置方式

由于以一学期为教学周期的课程设置方式和以两学年为教学周期的课程设置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开设网球课程的基础班和提高班,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对应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网球技术的学习和提高。

3. 高校网球课应建立合理公平的科学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体系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也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这对提高网球课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永江.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的特点及教学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5,3:22~23

“北京话”并不等于“普通话” 篇11

主持人:小博士

北京人说的话就是普通话吗?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说的话是最标准的普通话。上学时赶上国家推广普通话,觉得自己说的话和普通话没什么区别;做了教师后,课堂教学对语言要求很严格,通过学习和研究,才意识到自己说的“北京话”并不等于“普通话”。

那么,“北京话”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指出——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而北京话可以说是中国的方言中最丰富最有趣味的一种。北京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北京方言也汇集了众多外来语。但北京话同其他方言一样,只是一种方言,并不等同于普通话,二者在语法、语音、词汇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一、在语法方面,北京话和普通话只有很小的区别。

一般来说,北京话比普通话更灵活一些。如“光荣”,在普通话中只能用作名词、形容词,但在北京话中它还能用作动词,指牺牲。再如,“一”后的量词在北京话中常被省略,如:“他是一(名)学生”“我养了一(只)猫”,这两个句子分别省略了量词“名”和“只”,在普通话中,这就算病句了。

二、在语音方面,北京话和普通话是有不少区别的。

在发音方面,北京人“zh、ch、sh”跟“z、c、s”分辨不够清晰,有些音发得不标准。如把“处理”的“处”(上声)字念成去声;“这样”“那样”的“样”,在普通话中读去声,但在北京话中通常读阴平;“手提”的“提”不读t!,而读d~。此外,在多数情况下,北京人说话喜欢“吃”字,如经常将“老师好”“公主坟” 中间的那个字省略。如果北京人说北京土话,外地人都听不明白。

北京话还有大量的儿化现象,如把“不知道”说成“不儿道”,把“多少钱”说成“多儿钱”;轻声弱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三、在词汇方面,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区别就更大了,北京话中很多特有的字和词汇并未进入普通话。

有些字如:把钱物mi(阴平)起来,指贪污,据为己有;我 kuai(上声)着来的,指走路或步行;把他累tan(阳平)了,指疲软无力;这人的脾气真是ge(上声),指性格怪癖,不好相处。上面注音的字的本字是哪个呢?《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未列出来。

北京话有大量的方言土语词,这些词使用范围较小,不能算是普通话的词汇。如北京话中的“老爷儿”是指太阳,“丫子”是指脚,“颠儿”意思是跑,“震了”“没治了”“盖了帽了”意思都表示很好,很出色,“倍儿黑”“倍儿甜”中的“倍儿”意思是“非常”等等。这些词语跟普通话里的词语意思大不相同。

小朋友们,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说好普通话,特别是北京的小朋友,一定要自觉地改正北京话中不规范的地方:

1.要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说清楚,不要“吃”字,特别是三音节词,中间的那个字要说清楚。如:电视台、北新桥。

2.不说北京话的土音。如:“往(w2ng)东”,北京土音却读成“往(w3ng)东”。

3.注意异读词的正确读音。如:人们常把“质(zhì)量”读成(zh@) 量,把“办公室(sh#)”读成“办公室(sh@)”。

4.要注意分辨多音字。如:“请帖”应读作“请帖(tiě)”“字帖”应读作“字帖(tiè)”“妥帖”应读作“妥帖(tiē)”。

5.别把w发音为v。如:有的人常把“文”的声母读成“v”。

6.注意不要有尖音,女士尤其要注意不要把ji、qi、xi读成zi、ci、si。

7.注意两个第四声的字相连的时候,不要把第一个字读成第二声。如:有人把“意大利”读成“意大(d1)利”,把“打电话”读成“打电(di1n)话”。

北京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 篇12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目前,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1.“奖”。

主要指奖学金, 包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各高校自行设立的奖学金等。其中, 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8 000元, 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0.3%;国家励志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5 000元;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

2.“贷”。

主要指国家助学贷款, 即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 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全国平均每100名大学生中就有20多人可以获得这种资助, 每人每年最高可得6 000元。

3.“助”。

主要指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助学形式。其中, 助学金又分为两等:一等助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3 200元, 二等助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 600元。勤工助学主要指学校为贫困生提供实验室、图书馆、后勤服务等岗位, 让他们通过从事一定时间的劳动, 获取一定的报酬, 贴补其在学习期间的一些开支。

4.“补”。

主要指困难补助, 即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款, 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补助。国家还规定, 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中提取10%左右的资金, 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 以加大对特困学生的补助力度。

5.“减”。

主要指减收或免收贫困生的学费。对于部分公办院校, 减免学费已成为资助困难学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民办高校, 此项措施目前执行起来还较为困难。

二、北京各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

为了对各高校现行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做进一步的了解, 笔者特意走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几所公办院校和一所民办院校--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 并与几所院校里负责贫困生工作的人员进行了交流。通过交流发现, 每年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在20%~30%。从2008年开始, 国家大幅度增强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扩大了受益学生面。目前, 各类资助在贫困生中的覆盖面基本能够达到90%以上。但是,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还存在一定差异。

1. 公办院校现行资助体系。

近些年, 北京各公办院校不断建立健全贫困学生群体的校园支持体系, 资助方式主要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为辅, 奖、助学金为激励方式。大部分公办高校设有学生资助中心, 并在各学院设有资助办公室或专责老师负责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帮扶及各种补助的发放。尽管很多公办高校在困难学生的资助方面已经获得一定的成绩,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尚未形成完善、成熟、可以推广的贫困生校园支持体系。

2. 民办院校现行资助体系。

对于民办院校来说, 由于受到资金、管理、办学形式等各方面的制约, 再加上缺少对贫困生资助的社会渠道, 因此, 目前贫困生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如, 高校“绿色通道”是教育部对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的规定, 而对于民办学校来说, 目前还无法建立和完善这一制度。

三、目前北京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 北京各高校现行的各种针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难题, 基本实现了“没有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但是, 笔者经调查发现, 现行的资助体系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奖、助学金在贫困生中覆盖面不高。

由于各种奖学金的发放都是有一定比例的, 因此, 在贫困生中的覆盖面并不是很高。而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往往由于心理压力大、思想负担重, 再加上课余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勤工助学方面, 致使其学习成绩不堪理想, 进而导致获得各种奖学金的比例也较低。长此以往, 部分贫困生对奖学金也就不再抱有希望了。因此, 奖学金对贫困生也就起不到太大的激励作用。

2.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存在漏洞。

当前, 各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方法基本一致, 都是以盖有生源地街道或县级以上的民政部门公章的贫困证明为准。学生入学持有这个贫困证明便认定为贫困生。但是, 笔者发现,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加之某些地方主管部门不够负责, 致使公众怀疑部分学生贫困证明的真实。

3. 校外各类社会资助大多只针对公办院校, 很少考虑民办院校, 致使民办院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渠道不足。

随着学生来源的变化, 许多贫困生进入了民办院校。民办院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并不完善, 仅仅依靠政府和学校的资助是不够的。因此, 资助工作还应建立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解决各类高校的贫困生问题。

4. 当前的资助体系只注重物质资助, 轻视精神资助, 不利于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神经生长因子下一篇:网络信息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