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属高校

2024-10-04

北京市市属高校(精选10篇)

北京市市属高校 篇1

摘要:协议采购是市属高校政府采购的一种形式,它具有高效、便捷的优势,本文分析了协议采购的优点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高校的协议采购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政府采购,协议采购,优势,问题

政府采购是高校的重要采购方式,北京市属高校政府采购分项目采购和协议采购,其中协议采购是指先由政府采购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若干协议供应商及其所提供产品的品牌型号、价格、设备参数、售后服务等内容,各采购单位有需求时通过财政平台申报签订协议合同的一项政府采购制度。北京市属高校的协议采购是在北京市财政局综合办公平台直接选择采购。协议供货是政府采购活动中一种集中招标分散询价的表现形式;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入围的品牌型号、厂商、供应商,采购单位在入围产品范围内询价采购,是政府采购的一种合法形式。

一、协议采购的现状和优点

作为政府采购的一种方式,协议供货采购在政府采购中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尤其是高校的协议采购得到了各个采购单位的普遍认可和长足发展。按照招投标程序,高校在实行政府采购招投标时步骤繁琐,采购周期长。协议采购相对招投标的项目采购具有时效性强、品种多、采购周期短的优点,满足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更具有高效的优势,可以说是公开招标的一种延伸。在提高采购效益和效率的同时又能将高校从繁琐的零星采购中解脱出来,为采购单位自主选择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协议采购的灵活性和及时性符合高校的小额、少量(当年的政府采购目录中会规定金额、数量)的设备采购要求。从近几年看,协议供货采购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扩展,品种不断增加,数量不断增大,足以表明协议供货在整个政府采购中的重要位置,协议采购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凸显。

二、协议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 申报与实施的延迟性问题

以北京市属高校为例,各个高校在每年的第二季度进行项目申报,项目负责人对通用类设备的申报信息来源于政府采购网,高校按财政局的评审要求提供申报材料(产品参数网页的电子版和纸质版),经财政局审批之后于次年的第一季度下拨到各个高校,由各个高校组织实施,问题出现在申报和实施之间的延迟性。协议供货产品目录每年由采购中心对协议采购产品进行两次招标,然后根据招标结果对产品品牌型号、价格、参数等进行更新;更新时间一般在每年的7月和11月份。高校按财政局部署,在第二季度进行次年的项目申报工作;申报协议供货商品的参考依据为当年的7月左右,但具体实施的时间却为次年的3~4月份;实施时,产品的入选与否、价格和型号等大都发生了改变,高校在这时必须重新组织填报,造成重复工作;重新填报的部分产品与教师当时需要的产品参数有差别,或者审批的金额不足以购买当初申报的产品,这时不得不改变型号或者采购数量,打击了教师的采购热情,加重了教师和采购人员的工作量。

2. 产品信息更新速度慢的问题

北京市协议供货的有效期是半年,采购中心每半年招一次标。即使这样仍然在产品的更新上出现滞后性。通用产品技术进步速度快,不论如何缩短有效期,都有可能发生一开始确定的产品标准到一定时期已经落伍的情况,新产品的出现导致原产品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就会发生较大变化,但采购网上的信息却没有及时更新,这就导致在申报合同后出现所选产品已经停产,或者价格发生改变,出现这种情况时采购单位要和项目负责人以及供应商协商改变采购计划,造成了采购时间的拖延,加大了采购单位的工作量。若政府采购网上没有合适的产品,部分教师就要求购买市场上存在的升级产品或者是技术参数接近的替代产品,此情况涉及合同的变更,降低了合同的严肃性,给审计和采购工作也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对已经取消协议供货资格的供应商应在网上和办公平台上及时更新。2008年我校采购某种产品,申报合同的过程没有任何问题,一段时间之后项目负责人询问采购单位采购进度时,告知没有任何厂商与项目负责人联系,采购单位按照政府采购网上的联系方式联系供应商后发现联系方式是无效的,询问厂商后得知该供应商已经被取消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之后厂商和采购单位共同向财政局递交撤销单申请取消该合同。如政府采购网能及时更改供应商信息完全可以避免此事的发生,使采购工作顺利实施。

3. 协议采购使很多产品的价格存在虚高的问题

政府采购中心没有及时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更新,大大浪费了采购资金,降低了采购单位的热情和信心。当发现协议采购所购买的产品比同期市场上的产品还要昂贵的时候,采购单位一般难以接受。2009年协议采购出现竞价之后,虽然可以对价格虚高的产品进行降价,却加大了采购单位的工作量和采购风险。在采购执行中对每一种商品都进行询价和竞价是很难操作的,采购经办人员很难掌握市场价格行情,也很难控制协议采购最终成交价格;甚至有些供应商串标,厂商为保证价格的稳定而给供应商限制协议供货采购的最低价,同一品牌协议供应商是子母关系等情况会导致虚假竞争,造成即使有议价行为也会出现协议供货商品价格偏高的现象。协议采购的优点是“放在阳光下,信息公众化”,便于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对采购单位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有竞价行为就会有纠纷,就会出现各个高校购买同样产品却出现价格差异的现象,而且会给供应商的不当竞争提供条件,也给采购人员带来了采购风险。

4. 协议产品的进口问题

协议采购的部分产品是进口产品,如数码相机、镜头和投影幕等。北京市对进口产品的采购有严格的规定,需要在采购之前做进口产品的申报和论证。既然在协议采购网上可以购买进口产品,应说明政府采购中心在招标的时候已经对进口产品进行论证。高校对于单反数码相机及其镜头等配件的需求很大,但很多设备是不能用非进口产品替代的。协议采购进口产品的合同申报需要财政局的审批,当审批通过是否意味着财政局已经允许购买进口设备?事实是即使有审核合同和结算书但没有教师的进口申报,财政仍然无法支付。以上情况导致教师无法购买需要的设备,必须更改品牌或型号;对进口产品政府采购中心在招标的时候是否可以拒绝产品的投标呢?如果让进口产品入围,那么高校采购的时候是否可以免去进口申报论证的手续,而不是让教师在购买的时候因为手续繁杂放弃申报而购买不合适的产品呢?

5. 供应商无法开展有效的竞争

协议采购产品的供应商一般在4家左右,这样供应商之间才能展开竞争,有竞争才会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高校的采购量大,产品繁杂,当产品出现质量或使用问题时一般向厂商求助,但是厂商的响应时间和服务质量很难让教师满意,且厂商提供服务时手续繁杂,影响了教师的工作。鉴于此,高校一般都倾向由供应商来代替厂商解决问题。如果协议采购产品的供应商只有一家或两家,采购单位就会很被动,由于没有竞争,处于垄断地位的供应商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就很难达到采购单位的要求。政府采购中心在选定供应商时应考虑避免单一供应商的出现,应对入围供应商的服务做出确切的要求,并将此要求在政府采购网明示。采购单位在遇到不良服务时向财政局或采购中心投诉后应得到积极的回应。在这方面空调的采购工作尤其明显,我校所接触的空调供应商的服务质量普遍不高,而且存在收取安装费的问题,如果要收安装费,那收费的标准是否应该由政府采购中心来制定而且列为产品的一项,标明类别、编号、单位、价格等信息?

6. 政府采购网和财政综合办公平台有待完善

政府采购网在项目申报和采购的高峰期访问量巨大,这期间访问相关的网页和在财政综合办公平台申报、确认合同、结算书等工作时速度则相对较慢,在很多时候甚至出现无法访问的现象。采购经办人在浏览政府采购网和使用财政综合办公平台时遭遇瓶颈,很多工作难以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购单位的办事效率。

三、协议采购的建议

针对协议采购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政府采购工作,使协议采购工作不断规范合理,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可在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

1. 及时更新采购网络内容,保持产品品牌型号及价格与市场同步

为了及时、准确地反应协议供货中各种货物的市场变化,必须做到快速更新。做到与市场同步,“剔除”已经停产的设备,及时增加升级产品和新产品。要求中标商必须在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变化时对产品信息进行更新;让中标商将尽可能多的产品系列列入政府采购网,让采购单位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做到与市场同步。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应定期、不定期深入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增强可操作性和说服力,真正做到政府采购不是脱离市场的采购。同时加强协议采购合同的管理,杜绝随便更改合同内容,若确实需要更改的合同也须有充分必要的理由,加强合同的严肃性和法律意义。

2. 加强政府采购价格管理

针对价格虚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管理:

⑴加强竞争,议价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了采购单位“讨价还价”的权利,向多个供应商询价,选取价格低的供应商,在价格和服务之间找到平衡,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向其他采购单位交流产品的价格。

⑵政府采购部门进行市场调查,不要只听厂商的“一面之词”,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委托社会专业的市场调研机构,在各个高校之间设立“价格同盟”,有效地加强产品价格的监督和管理。

3. 加强进口产品、供应商的管理

财政局在审批层面加强协议采购管理,对协议采购中的进口产品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高校购买已经入围政府采购中心的进口协议产品时不需要申报进口,或者禁止进口产品入围,用同性能的非进口产品代替。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提高供应商入围门槛,重视供应商的服务质量,在协议采购信息中明确售后服务等内容,制定处罚措施,对在采购过程中有不良行为的供应商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取消协议供货资格;避免协议采购产品出现“惟一”供应商的情况,加强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4. 增加协议采购的内容

⑴协议采购的产品品牌、型号的增加。尽量让常用的品牌和产品进入协议采购目录,使采购单位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招标时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法则,淘汰不合时宜的品牌和产品。鼓励更多的品牌和产品参与协议采购。增加协议采购中产品种类,使更多的通用设备和办公耗材进入协议采购目录。

⑵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让供应商产生良好的竞争,使财政局成为采购单位的强大后盾。

⑶加强政府采购网和政府采购平台的维护,让网络变得“畅通无阻”。

协议采购制度作为一种政府采购制度以其高效快捷的优势受到了采购单位的认可,丰富了政府采购的内容,提高了高校的采购效率和效益。随着政府采购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实践,协议采购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在政府采购领域中的优势会不断显现。要求各个高校和协议采购主管单位从宏观上思考,从细节处入手,大胆创新、不断钻研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深义,蒋慧文.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探讨[J].中国政府采购,2008,11:62~63

[2]何红峰.对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的思考[J].经济,2008,1:102~103

[3]林海旦.高效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制度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5:169~171

[4]张建,卢欣荣.新举措在政府采购协议供货中的尝试[J].财会研究,2008,11:15~18

北京市市属高校 篇2

据北京市教委披露,首都的高等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89所普通高校中有50所位于五环以内。2015年,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三所高校向五环外的远郊区县新校区转移疏解。其中,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校区迎来了首批5000名新生。

该校学生家长:看着环境挺好,又安静。

该校顺义校区教师王海霞:安静下来一心做学术或者学习,这个环境是很好的。

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顺义的临空产业、现代汽车等制造产业、会展等商贸服务产业,给学校的专业教学和学生的实习实训,还有学生的就业都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使学校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北京市教育“十三五”规划,北京将不再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再新设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学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城六区高等教育不再校内扩建。不再扩大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的面授教育规模。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

北京市市属高校 篇3

本刊讯5月9日,北京市档案局在海淀区档案馆召开了市属单位档案工作协作组会议,会议就贯彻落实全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交流研讨,市档案局副局长姜之茂出席会议,听取了各协作组的工作汇报。海淀区档案局局长廉抗美在会上同与会同志交流了档案工作概况。来自市属单位19个档案工作协作组组长单位的4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并参观了海淀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档案史料展览。

会上,各协作组分别汇报了相关单位和部门贯彻落实今年全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并根据系统工作实际,交流了今年协作组活动的工作思路。会议认为,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系统档案工作都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一是部门领导档案意识明显增强。不少委、办档案工作主管领导亲自参加档案会议,成为今年全市档案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档案人员普遍感到很受鼓舞。二是各组长单位对档案协作组工作非常重视,有不少委、办的办公室主任都亲自出席了这次会议。三是各系统贯彻落实全市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到位。不少单位根据档案工作会议精神及时调整了工作计划,有些部门的主管领导就贯彻档案会议精神专门作出批示,各系统多数单位部门的档案工作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市档案局在会上通报了今年将重点完成的几项工作,并就深化、搞活协作组活动,进一步推进各系统档案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会议要求,要按照全市档案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本系统、本部门工作实际,进一步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会后,与会同志参观了海淀区档案馆,并就有关方面的工作分别与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了交流。 (晓 章)

北京市市属高校 篇4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步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 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层次越来越多, 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局面, 以投入为主的预算管理模式弊端日渐暴露, 一方面高校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缺乏办学成本控制, 这一对矛盾严重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发展。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管理、 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 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 要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 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有机结合, 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实现全过程绩效控制和管理。

二、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一) 全过程评价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评价。 它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 分别为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调整、 决算的审查提供信息支持。 绩效管理的概念将贯穿整个预算支出, 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三个支出管理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 成为一套结构严密的制度化管理体系, 增强支出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 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预算资金的运行质量。

(二) 全经费评价

近年来, 尽管财政部门出台了对高校部分财政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的相关文件, 但仅仅是对项目资金的评价, 基本没有涉及到基本经费和学校的其他资金, 高校也仅把绩效的关注点放在财政专项资金上, 而忽视了其他资金的使用效益。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涵盖了涉及高校发展的全部资金, 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基建资金投入、 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结余资金等, 甚至还包括银行贷款。

(三) 多维度评价

通过预算绩效管理, 从人才、财务、资产、教学、科研等多个维度客观反映高校的发展全貌, 及时捕捉经费使用的问题, 并有利于高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科学地调整资源配置, 对提高办学质量和促进学校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 可量化评价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 具体包括:预决算的差异度、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专业建设情况、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增长率、 专任教师学位结构等34个具体指标。通过具体的绩效评价指标, 高校将本单位的绩效目标及责任层层分解、细化, 落实到支出分配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 并及时获得业务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 与预期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评判, 有利于强化预算对支出活动的监督控制效力。

三、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预算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各个部门优化资源配置, 其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全过程、 多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对预算执行的最终结果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鉴于目前高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预算绩效管理, 可以客观反映高校的财务全貌, 为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和减少财务风险提供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一) 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预算编制实践环节中, 高校缺乏对以往投入的合理绩效反馈和对未来事项的有效评估, 往往只着眼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 很难把预算和学校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造成预算资金不能依据各部门的使命和项目的轻重缓急而合理分配。 高校预算编制方法简单, 一般为零基预算法或增量预算法, 缺乏具体的调查研究, 导致分配给各部门的预算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

(二) 预算执行乏力

由于存在“重预算编制, 轻预算执行”的现象, 直接影响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对资金管理的绩效考核, 并且高校在预算分配时没有考虑各部门的工作业绩, 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 这样导致各部门不注重经费使用的效益, 只负责将预算经费花完, 而不去考证预算支出的合理性, 支出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另外, 预算的监督环节比较薄弱, 财权、事权的匹配关系没有建立, 使得项目目标和绩效指标没有可靠的参考标准。

(三) 缺乏成本控制

学校经费预算局限于资金的收支平衡, 无人关心经费使用的绩效, 高校失去了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经费的内在动力, 淡化了成本控制的意识。 另外, 高校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预算收支科目组织会计核算, 使得高校经费的核算侧重事后反映。 这种滞后性弱化了高校办学成本的控制。长期以来, 各高校对成本核算重视不足, 能将成本控制与部门预算挂钩的学校少之又少。

四、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尚需思考的问题

(一) 将基建财务纳入大学本级财务

目前,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核算游离于整个高校本级财务核算体系之外, 高校预算管理没有包括基建资金的收支, 在预算支出安排中, 未能足额反映基建投资所需资金, 也导致整个高校的资金收支缺乏统一筹划, 这不利于全面监督高校的资金使用情况。因此, 要想预算绩效管理能够真正反映学校的整体状况, 就必须将基建账和大学账合二为一, 在编制预算时就将基建资金收支纳入整个高校预算, 全面考虑所有资金来源及资金需求状况, 这样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

(二) 改进现行的预算编制方法

目前, 高校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零基预算法或增量预算法, 这两种预算方法都比较粗放, 是在假定上年度的经济业务活动在预算年度仍会发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的财力状况, 增加相关的变动因素。 这种方法透明度差, 滋长了预算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不利于调动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也不符合公平效率原则。 基于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 高校应从源头就做好工作, 采用以零基预算为主, 滚动预算为辅的预算编制方法, 确保预算编制能够符合高校的资金管理需求。

(三) 重新审视现行的会计制度

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真实反映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 但是现行的会计制度使得很多资产都变得隐形, 高校运行的成本是多少, 固定资产的净值是多少, 横纵向科研课题的真实收支是多少, 等等, 这些在现行的制度下很难得出答案。 因此就需要重新审视现行的会计制度是否适应预算绩效管理的需要。 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结合预算绩效管理, 正确确认和计量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成本, 增强投入产出的预算管理理念,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收与支的配比, 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北京市市属高校 篇5

时间:2012-06-27文章来源:北京市医管局浏览量:348

在北京市探索新型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推进“管办分开”快满周年之际,应改革而生的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在扎实运行半年多之后,正推动市属公立医院改革全力步入攻坚阶段,实行医药分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6月27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医院管理局局长方来英和友谊、朝阳、同仁、积水潭、儿童等5家试点医院的院领导共话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创新实践,介绍了北京市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各试点医院改革的具体举措。

统一思想 市医院管理局领导当讲师

公立医院改革,医务人员是主力军。为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项惠民利院的医改试点任务上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围绕试点目标任务,组织开展了多层次的政策宣讲和动员工作。一是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组织各市属医院领导干部160余人分两批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高级研修班培训,有效提升了市属医院管理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领导能力和领导素养。二是市医院管理局领导带队分别到五家试点医院进行政策宣讲和解读,就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问题为试点医院干部职工上了深入而生动的一课。三是成立法人治理结构、医药分开、总额预付、服务创新等工作小组,分别由局领导牵头深入医院,针对各项具体改革任务进行深入调研、指导、推进。目前五家试点医院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医改、支持医改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医药分开 变革医院运行机制

医药分开,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硬骨头”。7月1日,友谊医院将正式实施医药分开试点,医院将取消目前的挂号费、诊疗费和15%的药品加成,实行医事服务费制度。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局长方来英介绍,医药分开试点方案的设计,更注重怎么通过医药分开等具体操作手段,推动医院内部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优化变革。医药分开是手段,而非目的。建立医事服务费制度,主要是运用医疗专业服务的特有规律,合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鼓励医生更好地病人服务,提高医生的生产力,同时减少大处方以及不合理用药。同时本着保基本、让绝大多数患者得实惠的原则,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医保定额支付每人次40元,(医保患者每人次个人支付标准为:普通门诊2元,副主任医师20元,主任医师40元,知名专家门诊60元),保障市民基本医疗负担不增长或有所下降。

市医院管理局为了掌握友谊医院医药分开试点动态成效,设计了监测评估体系,确定了费用指标、服务量指标、效率指标、医院检查指标等29项监测指标,医药分开试点实施后将同步开展数据分析工作,确保政策的及时跟进调整,也为下一步措施推行提供支持。另外,市医院管理局正在进行药品集中采购的前期准备工作,今年将选择抗菌药物开展集中采购工作,预计在近期将会制订出抗菌药物的目录。

创新机制 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7月份,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将相继组建理事会,试点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使权责更清晰、管理更科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后,试点医院的工作机制将会随之发生变化:一是医院理事会将聘用外部理事,特别是要吸收社区居民参加,使医院在重大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医院自身的发展,还要突出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二是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下的院长负责制,突出了院长对理事会集体决策的执行力;三是逐步实现扁平化管理。友谊、朝阳都将压缩、合并职能处室,使医院更加高效运行;四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探索按岗取酬,岗变薪变。目前友谊医院在护士中已经初步建立了岗位管理制度,护士根据考核持证上岗,按岗取酬,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朝阳医院也正在制定相应的规定。

强化管理 促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北京市市属高校 篇6

近年来, 北京市属高校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投入金额巨大, 但相应地产生一系列问题, 如预算执行进度缓慢、结余资金较大等。如何通过进一步改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进一步提高高校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Y大学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Y大学建校于1960 年, 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 学校学科力量雄厚。Y大学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的支持, 财务管理工作对Y大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和各项活动的规范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 一) 财务管理体制

Y大学财务管理实行“统一核算、分块管理, 财力集中、财权下放”的基本体制和“校长办公会议领导的预决算委员会”领导体制。学校财务处统一负责会计核算, 在统一核算的基础上实行由用款部门对学校负责的分块管理。根据校长办公会议的授权, 学校预算委员会负责领导学校财务管理工作, 并行使有限决定权。

学校财务主管副校长负责学校财务管理日常工作, 财务处是学校唯一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 统一管理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

( 二) 财务预算管理

Y大学实行“两级预算, 一级管理”的财务预算编制、执行、管理体制。其中, “两级预算”是指校级经费与资金的财务预算和部门与学院级自有资金的财务预算。“一级管理”是指所有财务预算均由学校财务处负责管理核算。校级财务预算实行“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管理责任体制。

Y大学财务预算坚持量入为出、投入效益和严格执行的原则。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 实行以收支统管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模式。Y大学在对收入情况进行合理估算后, 编制支出预算。各项支出要有明确的范围、额度以及三级描述。

同时, 为了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效益性,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建立了超预算执行预警机制和预算执行不力预警机制, 以便提醒预算责任部门按照预算执行时间合理安排和执行预算进度。

( 三) Y大学预算编制方法

Y大学具体的预算编制方法为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相结合。增量预算法以上年发生的支出为基础, 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 调整上年预算。零基预算法是在编制预算时, 从零出发, 不考虑以往情况, 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预算的方法。

目前, Y大学主要以增量预算法为主编制校内预算, 教委项目经费则采用零基预算法。

( 四) Y大学预算编制流程

Y大学的预算编制分为基本经费预算和项目经费预算。

1. 基本经费预算编制

上年10 月编制本年预算, 根据市教委关于本年预算的政策, 财务处从相关部门处取得基础数据, 录入财政预算系统, 生成基本收支预算总表, 上报市教委。当年3 月市教委批复并下达预算。

2. 项目经费预算编制

项目经费依据建设范畴划分为6 个项目预算工作组, 体现控制和责任:学科及科研预算工作组、教育教学预算工作组、人才队伍预算工作组、技术平台预算工作组、行政管理预算工作组、后勤保障预算工作组。

依据学校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立项申请, 编制项目申报文本、项目可行性报告及项目评审报告, 各学院、职能部处及技术服务管理机构初审;学校各项目预算工作组根据发展需要, 进行复审, 并视项目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排序, 建立项目备选库。各项目预算工作组在项目确立后, 需组织有关专家对所申报项目进行详细论证, 大型仪器设备及通用设备购置, 由仪器设备管理委员会组织论证。学校预决算委员会根据市教委批准的项目预算额度, 根据专家意见确定项目预算上报方案, 报校党委常委会批准。由财务处向市教委申报。经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财政局的评审后, 确定预算项目经费申报金额。市教委项目预算经市财政批复后, 财务处将根据预算批复, 向学校预算委员会汇报, 并将批复项目以书面形式通知各专业项目预算组及项目负责人。项目预算下达后, 由相关项目预算工作组、项目负责人组织实施。

( 五) Y大学预算执行现状

Y大学预算执行严格遵循相关预算经费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制度, 要求各单位按照批复后的预算制定用款计划, 合理安排收支。Y大学采用项目管理方式, 不同类别的资金都分别有相应的管理办法, 项目预算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项目负责人执行项目时, 根据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财务报销实行项目经费卡报销办法, 经费卡发至项目负责人。在办理报销业务时, 经办人、项目负责人要在票据上签字, 并且还须经项目负责人所属部门领导签批 ( 执行政府采购项目内容的由负责执行的职能部处按规定签字报销) , 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同时, Y大学建立了财务预算分析制度, 要求在每个月末编制预算执行进度情况表, 并且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和年终对学校整体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并出具财务分析报告, 同时将预算执行情况和分析报告定期通报给各单位。

( 六) Y大学绩效评价现状

北京市属高校绩效评价工作已成为日常性工作之一, Y大学绩效评价主要分为上级绩效评价和校内绩效评价。上级绩效评价主要是根据市教委绩效评价通知, 制定学校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根据工作方案配合上级部门, 准备考评材料。校内绩效评价则需要编制校内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 制定校内绩效考评工作方案。参照上级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由学校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是学校以后年度编制预算和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

二、Y大学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 Y大学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不可否认, 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 一) Y大学财务管理体制方面问题分析

近年来, Y大学教育事业迅猛发展, 专业设置不断增多、校园建设项目增多、教育经费也随之大幅度增加, 这就使得财务管理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 客观上要求学校改善财务管理。Y大学财务工作基本上由财务处全部承担, 二级单位财务机构不健全, 缺乏专业财务人员, 各部门从自己部门角度出发, 希望从学校争取更多的经费, 很少考虑资金使用的效益, 影响了学校财务整体理财积极性的发挥和财务管理效益的提升。

( 二) Y大学预算编制方面问题分析

1. 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

高校预算编制的内容应当囊括学校全年的总收支, 但市属高校编制预算还是侧重于财政性资金, 如科研经费预算虽然纳入年度预算中, 但非常粗略、不精细。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如何将科研经费预算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中, 是市属高校均面临的一个难题。

2. 预算编制方法有待改善

Y大学在编制校内预算时, 采用增量预算法编制预算。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容易操作, 但是过分依赖往年的预算数据, 实际上等于承认了上年的预算收支情况是合理的, 忽视了上年收支的不合理之处。造成预算分配数和实际需求数之间差距大, 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会造成随意使用和浪费预算资金的现象, 学校发展也会因此而受到阻碍。

3. 预算编制工具有待提高

在编制预算时, 报财政的部门预算有专门的系统, 但是校内预算的编制没有专门的系统, 缺失软件环境的支持。也就是说, 校内预算编制全部要靠人工制作表格, 进行分析计算, 财务处的工作量过于繁重。

校内各个部门在报送预算时, 使用EXCEL表格, 格式非常简单。由于反复修改, 可能导致上报的预算数据版本错误。而且没有专门的系统对其报送的预算细目进行归集、审核, 造成了各部门报送的表格五花八门, 加大了财务处汇总预算的工作量。

( 三) Y大学预算执行方面问题分析

1. 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进度缓慢, 结余资金庞大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也是市属高校均面临的一个难题。Y大学每年的基本经费支出范围相对比较宽松, 支出进度还比较理想。但是项目经费专款专用, 每类项目都有专门的管理办法, 而且支出明细在申报预算时已经确定, 并且非常详细, 执行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预算, 这就使得一些项目预算支出比较困难, 形成较大的结余资金。

财政部门要求每个项目的支出明细细化到每个设备、每个出差地点、每个实验耗材等, 预算是前一年10 月份上报, 到当年执行时如有变化的话, 则该预算就很难支出。

2. 会议费、培训费控制流于形式

近年来, 市属高校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及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在申报预算时, 就要求将这“七项”费用单独填报, 尤其是会议费和培训费, 每年年初还需要上报全年度的会议、培训计划表, 内容涉及会议及培训召开理由、主要内容、参加对象、参加人数、工作人员数、时间 ( 年月) 、地点等。并且在年度终了, 还要上报全年度的会议、培训执行情况表, 内容与计划表的内容一样, 但是其中有任何一项有变动, 均需要通过校长办公会审批。

会议费、培训费都有额度控制, 并且还要政府采购, 再上报计划表及执行情况表就重复劳动, 加大了项目负责人及财务处的工作量。而且计划表内容过于细化, 参加人数、时间 ( 年月) 、地点很难在前一年就做的很精确, 执行和计划肯定会有差异, 上级部门要求只有与计划不一致必须经过校长办公会审批, 这就导致高校不断追加会议、培训计划, 执行情况年底上报经校长办公会审批。全年度的会议、培训非常多, 校领导不会仔细审批每个会议、培训, 使得该项工作流于形式。

3. 开支范围不合理, 高校自主权降低

每年的部门预算中, 项目经费所占比例较大, 市财政部门对项目经费进行了分类, 对每类项目经费都出台了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 办法中对项目开支范围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有些开支范围并不合理, 但高校并没有自主权, 导致高校想做的事情做不了, 造成经费浪费现象。

如根据《北京市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会议费管理办法》, 谁办会谁掏钱, 因此规定外出参加会议不可以报销会议注册费。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外地举办的会议是收取会议注册费的。

4. 挂账现象严重

设备购置金额较大, 又存在验收期, 还有一些进口设备采购周期更长, 因此Y大学每年的挂账金额都比较多。

( 四) Y大学预算绩效评价方面问题分析

在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 预期目标定的偏低, 一个实验室的成果重复用于很多个项目, 结果很多项目都超额完成任务, 评价成绩很高, 皆大欢喜。

目前, 上级部门提倡绩效跟踪, 每个季度都要求高校报送重点项目的绩效跟踪表, 但学校的产出是综合的, 有的成果不是一个项目的结果, 有的结果又不容易按照数量经济的办法衡量, 绩效不是立竿见影的, 绩效跟踪工作也流于形式。

三、关于改进Y大学财务工作的若干思考

针对以上Y大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提出一些改进财务工作的建议, 希望对市属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一) 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提高二级单位的财务工作水平

定期组织培训, 使得二级单位的预算管理人员趋向专业化, 调动二级单位自主理财的积极性。同时, 积极地向项目负责人宣讲最新的财政政策、经费管理办法等, 使得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开支有着清楚的了解。

( 二) 改进预算编制工作

1. 将所有收入都纳入到预算编制中, 并尽可能地精细化, 可设立课题专门研究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问题, 并向其他兄弟院校取经, 争取实现科研经费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

2. 尝试多种预算编制方法

编制校内预算时, 在现有的增量预算法基础上, 可尝试多种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 如弹性预算法、滚动预算法、或者多种预算编制方法结合等。如行政机关部门每年的办公经费差不多, 可采取增量预算法;科研部门可根据科学研究的需求, 采取弹性预算法;可选取一些部门作为试点, 采取滚动预算法。

3. 开发校内预算编制软件

目前, 许多高校越来越多的采用财务软件编制预算, 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信息的输入和财务关系, 使得输出的信息满足高校的特定需要。因此, 根据预算编制的流程, 通过设计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编制功能模块, 可以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预算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模块收集各个单位的详细数据和信息, 为预算编制提供数据基础。

( 三) 加大高校自主权, 加快执行进度

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应减少行政干预, 对管理办法中没有规定的一些合理支出应予以支持。有些项目支出明细可以适当粗略一些, 加大高校的科研自主权。摒弃一些流于形式的工作, 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报表工作中解放出来, 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高校应执行各类项目管理办法, 通过职能部门分类管理项目, 做好负责人的管理培训, 使项目负责人对预算编制更精准、支出更合理规范。财务处应设置专门岗位负责往来挂账的催报工作, 减少挂账额度, 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 四) 完善校内绩效考评

在申报预算时, 绩效目标设置应符合客观实际, 不能设置过高或者过低。学校应在上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 设立适合自己学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项目经费, 应将基本经费、科研经费等资金也纳入到校内绩效考评范围内。

四、结语

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 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金, 提高高校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成为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进一步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改善高校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江波.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与高校责任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10) .

[2]许江波.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现状调查与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 (05) .

[3]赵传仁.高校预算管理制度问题探析[J].西部财会, 2013 (12) .

[4]董晓燕.高校预算编制困境及对策研究[J].会计师, 2013 (08) .

[5]刘从兵.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绩效评价“3E”原则[J].会计之友, 2012 (03) .

北京市市属高校 篇7

关键词:北京,市属医院,管理模式,选择

0引言

北京市属医院基本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新建、迁建、翻建和改扩建项目。随着社会对医院基本建设项目需求的不断增加,市属医院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业务设施、扩大业务范围、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利用政府投资和自筹资金进行建设、购买和安装固定资产的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这是一种投资行为和建设行为的结合。目前,医院项目主要面临着建设规模、档次及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功能布局复杂、建设过程变更频繁、项目干系人之间关系不和谐以及超投资、超概算、超工期、超范围、功能差等问题,因此,在项目整个建设过程中,如何加强管理是建设项目成败的关键,而对医院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与选择。

1北京市属医院基本建设项目主要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基建处室型管理模式

市属医院基本建设项目通常设置基建处用来长期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一般情况下由医院内部人员抽调而组成的工作班子,该模式快速灵活,针对性强,能够迅速满足建设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会存在以下几种弊端:(1)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是由医院内部非工程管理相关专业构成,且老龄化明显,综合素质偏低;(2)采取设置基建处室型管理模式对医院项目进行的管理是一次性的,不利于项目管理经验的积累;(3)由于该模式“建、管、用合一”,导致超投资、超标准、超规模等“三超”现象大量存在;(4)市属医院项目属于政府投资工程,政府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建设过程中既需要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又需要对建筑市场进行监管,其公正性和透明度遭受质疑,这样会造成项目监管力度不佳;(5)市属医院项目呈现多元化的管理状态,参与的主体较多,其中主要包括发改委、财政部、建设方以及审计部门等,虽然各职能部门都参与了项目的管理工作,但没有对其进行分类,其结果是造成了项目的投资管理上不够严格、不够规范等漏洞[1]。

1.2代建制

北京市属医院作为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是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2],其管理绩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程度。因此,提高医院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是目前行业中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项目管理模式上实践的是减少政府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的程度,逐渐由政府垄断发展为私人指导[3]。1993年我国在厦门展开了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代建制改革试点工作。经过十多年来的改革探索工作,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4],该《决定》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的项目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是指业主方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以此来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对项目的质量、工期和投资进行严格控制,待其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该决定加快了代建制在国内的推广与应用。与基建处室模式相比较,代建制有明显的优势。代建单位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由市场上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来担任,并且该模式实现了“投、建、管、用”的分离,有效避免了权利的高度集中,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的管理经验,但该模式在市属医院基本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阻碍其发展的因素:(1)代建制项目参建方众多,合同关系复杂,加大了代建方管理难度;(2)代建管理费用取费偏低,降低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这严重影响了代建工程项目的管理效果与质量;(3)我国现行的代建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制度上的缺陷,使得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制度上的限制;(4)代建制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估标准,难以实现代建制市场的优胜劣汰,这对代建单位的选择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3咨询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由专业的工程咨询公司在全过程或分阶段为业主提供咨询服务,但不具备决策权。在市属医院建设过程中项目所选取的咨询公司有咨询造价公司,在投资控制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同时还包括选取优秀的施工单位作为咨询公司,因为施工单位不仅仅懂得施工,而且其建设水平较高,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在本行业中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但该模式无疑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业主方对项目管理咨询公司的约束能力较弱,在某些项目实际管理过程中还是业主方发挥了主导作用,项目咨询公司作用并不凸显。

2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管理模式

发达国家(地区)对于非经营性的投资项目一般采取的是由专业化的政府部门直接进行管理,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只能行使业主的职能,而不具备监管职能,其运作模式仍然遵循一般模式。

2.1美国模式

美国对政府投资项目主要采取的管理模式包括自管模式、部分自管以及全部委托监理公司管理三种[5]]。

(1)自管模式。在美国,对于由联邦或地方政府的投资兴建的工程来说,如果与此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工程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以及类似项目的管理经验,则该项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就由相关政府部门来负责。自管模式又被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政府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总承包商,总承包商再通过招标或委托的形式选择分包商,但此模式目前应用较少;另一种形式总承包商与各分包商都由政府管理者来选择,美国相关制度规定,每一个工程至少由总承包商(一般指土建部分)、给排水、电气、暖通及装饰等五个专业承包商构成。

(2)部分自管模式。对于规模较大的项目,其政府管理部门不具备足够相应的管理能力,通常选择由聘请的监理工程师与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共同管理。

(3)全部委托监理公司管理。当项目规模巨大,同时政府管理部门不存在相应的管理人员,则该项目往往会由监理公司进行全面管理。该模式也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承包商由业主委托的监理公司挑选出来的;另一种是业主直接挑选承包商再委托给监理公司进行管理。

2.2日本模式

2001年以前,日本对政府公共工程项目改造工作由建设省来负责;2001年日本成立了国土交通省,建设省被合并到了国土交通省,政府部门一般不会直接参与到经济事务中,而是由公团代替政府部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维护与管理工作负责,管理机构通过投资立法将政府投资完全纳入法律的保护与监督之下[6]。

2.3香港模式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对公建项目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发展局和房屋署组织实施的,发展局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统筹大型基建项目的推展工作,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7]。香港发展局设有建筑、水务、规划等9个政府部门,各个专业署对政府投资的项目进行统一建设与管理。

虽然由于地域不同使得各个国家或地区都存在自己独特的项目管理方式,但从整体看来,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公平、效率原则来管理非经营性的、为广大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公益性项目。具体表现为设置分工明确的项目管理机构行使业主职能,对政府投资实施全方位的集中管理,项目建成以后交付给使用单位;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排除人为因素干扰[8];接受广泛监督,形成较为成熟的项目管理监督体系[9];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人工对信息管理方式,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决策和管理的失误,从而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10]。

3市属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医院建设项目是建筑行业中较为复杂的项目之一,不仅在功能上要求多,而且其专业性较强,设备种类繁多,智能化要求高;同时由于项目的一次性特点,具有其相对独特性。因此,对于投资规模、工期要求、技术要求复杂程度不同等的医院工程,其管理模式的选择也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我们,针对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的管理模式。我们主要可以从项目层面、组织层面以及环境层面探讨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11]。

3.1项目层面

在该层面上,主要需要考虑项目的投资规模、实施范围、技术复杂性、类似项目的可借鉴性等因素。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如果项目的范围不明确,经常会出现项目功能的要求和建设标准变更问题,导致大量设计变更现象存在,如果此时选取代建方实施代建管理,会增加代建单位的工作难度,不利于代建方与使用单位之间工作有效的开展;相反,如果项目范围比较明确,此时实施代建制的话,会大大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公司的专业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控制项目的投资规模。如果项目技术难度太高,没有投资规模相近的项目作为参考,选取代建的管理模式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风险,这需要业主方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重新考虑该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3.2组织层面

在组织层面上,主要需要考虑业主方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工作经验。对组织来说,业主方技术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工作经验较为丰富,我们一般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管理方式,如业主方自管模式。反之,如果业主方技术水平较低,没有足够的能力对项目实施自管模式,则需委托专业性较强的代建单位进行代建管理或者采取项目咨询公司为业主提供咨询服务的管理模式,业主方只需要从总体上对项目进行把握即可。

3.3环境层面

对于环境层面来说,建设条件、承包商的竞争程度以及市场的诚信度是我们主要考虑的要素。市场环境整体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本、进度、计划等。如果市场环境较好,比如竞争条件规范有序,诚信度较高,建设条件良好,这对于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

4对北京市属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市属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择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业主方不能单从某一个层面上就可以为项目管理模式做出选择,而是要从上述不同层面上综合把握。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项目,相关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项目需要采取的建设模式,按照要求实施项目。对于其他项目来说,则需根据项目的特点分别选择适应本项目的管理模式。

(1)对于医院项目规模较小、功能要求并不复杂的改扩建等小型项目,同时医院作为使用方,其自身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工作经验能够满足项目管理所需具备的条件,此时,主要可以采取设置基建处的自管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院方的积极性,而且在节约成本、简化合同关系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2)对于投资规模较大、功能要求较高的新建、迁建等大型工程项目,使用单位自身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达不到建设管理的要求,此时,业主方可以采取委托代建单位的管理模式对项目实施代建管理。

以北京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例,项目为迁建工程,占地28.18公顷,总建筑面积为35.23万平方米,总投资36.61亿元,共设1650张(包括干部保健150床),前期由院方自行管理,在实施期引入代建单位,实施代建管理模式,代为业主对项目整个建设期进行管理。目前,本项目在政府投资批复范围内,其进度以及质量、安全等都获得严格保证,获得业内广泛认可。

(3)对于投资额度较大的医疗项目,院方自身技术水平较高、具备类似项目的管理能力及其工作经验,此时,可以选取咨询公司提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其决策权存在于使用单位手中。该管理模式可以是全过程提供咨询服务,也可以是分阶段或分专业,视项目具体情况而定。

5结语

北京市市属高校 篇8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属22所三级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推送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同时,收集22所医院2014年机构报表中部分数据开展统计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评阅法。通过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在中国知网、万方和Sinomed电子数据库,以“医院”和“微信”为关键词检索及评阅。

1.2.2问卷调查法。在文献评阅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共有16题。内容包括微信与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在医生与普通市民中使用情况与认可度、群众对医院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的偏好及医生心中医院微信公众平台需承担的责任等。向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发放调查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100%。

1.2.3个人深入访谈法。本研究共对16人进行了个人深入访谈,课题小组分两组对6所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管理者进行面对面的个人深入访谈,内容涉及微信公众平台目前运营情况、完善建议及发展展望。访谈了5名资深医务工作者,探讨了微信在未来医疗领域将发挥的作用。访谈了5名普通患者,咨询用户体验以及对微信的意见与建议。

1.2.4内容分析法。登录市属公立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期间推送的信息,使用内容分析法对医院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分析。 将微信内容归为4大类:信息公开、科普常识、医疗服务、卫生政策与其他。 两人一组对推送消息评判分类、统计频数并分析。此外,选取民营医院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医院各2所与市属三级医院微信平台进行比较研究。

1.2.5统计分析法。使用Excel录入调查问卷以及内容分析法所得分类信息发布频数,同时根据2014年医疗机构年报表,收集市属20所三级医院的床位数、 卫技人员数、门诊量、出院人数,使用SPSS 20.0开展医院发布信息的数量、 阅读量、点赞量的总数和均数与医院基本状况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北京市属三级医院微信平台的建设情况

2.2.1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及信息发布情况。北京市属22所三级医院中,有20所医院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占总数的90.9%,其中8所医院开通了订阅号(占40%),7所医院开通了服务号(占35%),5所医院开通了订阅号和服务号(占25%)。在微信认证方面,有19所医院通过了官方认证(占95%),仅1所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未认证。

微信公众平台可提供医院基本信息,包括信息公开、科普常识、医疗服务、卫生政策及其他5类,不同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的频率有所不同。多数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的发布形式是医院单向提供信息,即仅有院方发布内容而没有用户咨询、反馈等互动内容,22所医院中仅有6所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咨询功能。微信公众平台一般由医院的宣传中心、信息中心或门诊部运营管理,由1!2名工作人员负责相关信息的发布与平台的日常维护,但这些人员基本没有医学背景。

2.2.2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设置。微信下拉菜单的设置反映医院提供的服务功能,已开通微信的20所三级医院中, 有16所医院开发了下拉菜单功能(占80%),4所医院未开发此功能(占20%)。各医院下拉菜单的一、二级目录设置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设有“医院情况”、“预约挂号”、“健康讲堂”3个一级目录,患者能够通过目录在线查询医院相关信息、预约挂号、了解相关健康知识。在医院情况方面, 87.5%的医院设有医院介绍一栏,“停诊/出诊信息”的开设率为62.5%, 60%的医院公布了医院的地点和联系方式,55%的医院在下拉菜单中设置新闻动态,50%的医院发布了科室介绍和本院的就诊流程与就诊须知,50%的医院设置了健康讲堂来推送健康常识,有10所医院可以通过微信链接到医院的官网或微官网(占45.45%),25%的医院对本院专家进行介绍。在预约挂号方面, 43.75%的医院可以通过微信进行预约挂号(包括链接至官网和微信直接挂号),但尚无医院利用微信支付功能开通直接付款,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挂号后仍需到窗口缴费取号。除了信息发布和预约挂号服务,大多数医院尚未将微信与官方网站进行链接,患者有时要关注多个平台才能获取全面信息。在服务就诊患者方面, 只有2所医院开通了检验报告查询功能且报告的种类也受到限制(见表1)。

2.2.3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数量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市属20所三级医院中,有18所医院发布过内容,占总数的81.82%。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信息公开、科普常识、医疗服务、卫生政策及其他4类。 在发布量方面,科普常识最多,达到1340篇(占48.0%),其次为信息公开639篇(占22.9%%)、其他563篇(占20.2%),医疗服务发布量最少,仅247篇(占8.9%)。科普常识方面的内容是医院最方便提供也是用户最易于获取的信息,所以医院都愿提供大量科普常识类内容。其他类主要包含医院内部会议、参观等活动,这也是院方易于提供的信息。在阅读数量方面,科普常识的阅读量最多,总计达到1638975次(占49.1%),其次为信息公开910204次(占27.2%),其他455739次(占13.6%),医疗服务阅读最少,仅为336100次(占10.1%)。在科普常识的发布中,与医院优势学科相关的信息的阅读量远超其他学科的信息,可见公众对各个医院的了解仍集中在该院的优势学科。在点赞量方面,信息公开最多, 到达6447次(占33.9%),其次为科普常识5925次(占31.1%)、其他3878次篇(占20.4%),医疗服务点赞最少, 仅为2782次(占14.6%)。每条信息的平均阅读量结果显示,信息公开为1424次,医疗服务为1361次,科普常识1223次和其他809次;平均点赞量结果显示,医疗服务为11次,信息公开10次, 其他7次,科普常识4次(见表2)。

2.2.4北京市属三级医院与民营医院、 国家卫生计生委属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情况比较。本研究选取某民营综合医院M1和民营专科医院M2作为民营医院的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W1和W2与北京市属三级医院微信发布量最多的综合医院H11和专科医院H6在发布数量、内容、 广度、形式上比较。发布信息数量上, 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M1医院发布了262条内容,M2医院发布549条,H6医院发布223条,H11医院发布153条。可见民营医院微信发布数量高于北京市属的三级医院。民营医院的发布内容以医院宣传、信息公开为主,其次是科普常识,而市属三级医院以科普常识为主,其次是信息公开。每条信息的平均阅读量M1医院达到1315次,而同为综合医院的H11医院为306次。信息公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民营医院信息公开以医院的医护团队介绍和优势资源介绍为主,市属的三级医院信息发布以出诊/停诊信息为主。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W1医院订阅号的发布数量为69条,与市属三级医院并无太大差别,发布内容同样以院内信息公开为主,但是平均阅读量达到8574次/条,远高于市属的三级医院(见表2)。

2.2.5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利用情况的相关性分析。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各项内容的发布量、阅读量及点赞量与医院规模(指床位数、卫技人员数、总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信息公开与科普常识的发布量、阅读量、平均阅读量及点赞量与医院的基本情况基本不相关;医疗服务发布量与医院规模不相关,但医疗服务阅读量、 平均阅读量及点赞量与医院的卫技人员数、总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成正相关,由相关性强弱可以看出,医院卫技人员数是影响医疗服务内容阅读量和点赞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医院总诊疗人次数、出院人数。

注:“√”表示有此功能设置

注:H表示市属三级医院,M代表民营医院,W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医院

2.3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情况

关注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人群中,21!30岁的青年人占48.8%,50岁以上的人群仅占5.5%;关注市属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人群占40.7%;在医院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信息中,对挂号感兴趣的人群比例最多(占60.8%), 其次是学科介绍(54.4%)和就医须知(43.2%);而且对发布信息的要求中,希望信息具有实用性的占比例最多(占80%),其次是专业性(51.2%) 和时效性(47.2%)(见表3)。通过对公众感兴趣内容的调查可以看出公众对信息公开感兴趣程度最高,其次是科普常识和卫生政策。

3讨论

3.1三级医院开设微信公众平台是大势所趋

从全国范围来看,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医院数量较多,但是三级医院数量较少,不足4%。根据中国中医药报社舆情监测研究中心数据,截至2014年8月21日有126所公立中医医院开通了微信平台,其中三级医院93所。而本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属三级医院已有90.9%开设了微信平台,可见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及三级医院较重视此工作。北京市属三级医院中有40%的医院开通了订阅号、35%开通了服务号、25%的医院开通了两者; 上海市39所三级医院中33%开通了订阅号、13%开通了服务号、8%开通了两者。从上述结果可看出,北京和上海的医院中,三级医院中开通订阅号的比例最高。实际上两者存在较大差异,订阅号的主要功能是发布信息,且偏向于服务性信息,侧重于对外展示功能;服务号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便民服务信息和在线服务,即患者在家就可通过微信享受提取报告、在线预约等服务,侧重于服务功能。而且在发布信息数量方面,两者也存在区别,服务号每月可发4条; 订阅号可以每天发1!3条信息。但从北京市属三级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分析,订阅号和服务号并无明显区分、混淆通用,主要原因在于微信公众平台尚未完善,服务号尚无在线服务功能,只能推送信息。

3.2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利用率较低

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属三级医院各医院的微信平台推送信息量差异较大,以科普知识为主,医疗服务发布量最少,而患者最关注医疗服务相关内容、医疗服务信息的平均阅读量较高。 通过对医院微信发布内容的发布量、阅读量、点赞量和医院规模的相关性分析看出,医院微信平台利用情况与医院规模相关性低。微信公众平台的利用率较低有多种原因:(1)微信平台功能和推送信息的种类和质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微信平台优势在于可进行“一对一”交流服务,但大部分医院因负责微信的人力少,没有时间精力做用户的调查回访,导致微信平台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用户的粘性无法提升;(2)线上服务不完善,一些医院是把在线咨询功能链接到医院的官网或者微官网,一些医院的在线咨询是自动回复,患者不能收到及时、有针对性的回复;(3) 微信产品的用户定位问题,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者主要是中、青年人,但他们因很少有疾病而较少关注医院的信息,而经常关注医院的中老年人对医院有较高需求却不能更快地接受微信公众平台等新鲜事物、更灵活地使用微信而无法更好接收到医院通过移动媒体发布的信息。

3.3医院在微信平台建设及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首先是人员安排与分工的不合理性,北京市属三级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管理部门各不相同,有的医院是由宣传中心负责,有的医院由信息中心负责, 有的医院由门诊部负责。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需要宣传与网络两方面的技术, 仅一个部门的人员不能保证自己的专业知识足够控制整个平台的运营。且医院一般由1!2个人负责运行微信公众平台,不足以满足工作量需求,且平台日常管理需临床科室配合,实现难度较大。此外医院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力度较弱,不愿花钱印发宣传手册和宣传单,医生较少向患者推荐微信公众平台,甚至有多家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处于停滞状态,从不发布任何信息,成为 “僵尸微信平台”,导致读者流失。医院微信建设与医院规模不相符,通过对医院微信发布内容的发布量、阅读量、 点赞量和医院规模的相关性分析看出医院的微信建设情况与医院规模相关性低。医院并没有因患者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开发微信平台功能或增加信息量并提高信息质量。北京市属三级医院微信平台的建设应该立足于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公开。患者量大,潜在的微信平台受众量多,如微信建设与医院的发展规模一致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4建议

4.1通过微信平台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

相较于微博的相对广发且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微信本身的突出优势在于用户选择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以及用户间的交互性。医院应积极维持并加强用户对平台的粘性,做好与用户的互动, 及时、有针对性地回复用户的咨询并参考用户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自己。医院通过微信这一平台行使宣教任务。只有用户主动去关注订阅号或服务号才会接收到院方的推送,即用户选择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医院可通过微信提供个性化信息满足用户需求。通过后台统计每位读者对各类推送内容的阅读频率来获得每位读者的喜好,以便日后对粘性大的用户及时更新更符合用户喜好的内容。比如可推出用户健康或疾病分析报告、相关专家讲座报名等信息,做到精准式营销;还可做线上线下结合的奖励机制,如活跃度高的用户可免费由专家制定个性化健康指南,以此来维持用户粘性、激发潜在用户。由于患者对医院优势学科更感兴趣,医院还可多推送与自己优势学科相关的科普常识或提供相关医疗服务来吸引更多读者,为健康常识的普及和疾病的预防作贡献。医院可通过已有的优势学科作为推广基础,运用微信公众平台扩展其他学科。

4.2医院应重视并加强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离不开组织保障这一前提条件,医院有必要建立由分管院领导负责的组织机构,开展医院内部的多部门合作。应明确负责部门及其责任,配置专业人员对微信发布内容进行严格审核,使推送的消息既有专业性又有可读性。医院信息主管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开发基于微信的医院服务新模式。医院要做到无线网络全覆盖以保证微信的使用。加大医院的信息披露,除了一些常规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药品价格和出诊安排外,还可将医疗质量的统计数据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公开,通过微信建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 以解决医院信息不足、传递不及时、患者缺乏搜寻信息的途径和手段造成的信息公开不对称问题。微信应作为卫生部门与公众间的桥梁,将卫生部门制定的政策传达给公众。

4.3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微信公众平台的相关规范,加强行业监管

目前我国的医疗信息公开属于初始阶段,各医院微信公众号运营情况显出差距,许多环节需完善。政府应制定行业规范,对医院的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及管理提出指导性建议。医院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在线预约挂号功能需把微信公众平台的系统和医院内部系统结合, 且需向第三方服务商开放数据接口, 这对医院造成了数据安全的隐患。此外,北京市属三级医院设立微信公众平台之初是为了完成北京市医管局布置的任务,但是目前政府对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内容缺少监管,造成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政府监管缺位, 导致医院微信发布内容缺少多样性、 完整性及普遍性,并未切实地为公众提供所需信息。政府部门可通过加强监管、制定行业规范、聘请第三方对医院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情况监督与评价。 针对医院在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派专人指导医院改进,对成果再次评估。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在北京市属22所三级医院中的建设及运行现状,探讨推广三级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和应用的对策及建议。方法:利用文献评阅法、问卷调查法、个人深入访谈法等方法,以北京市属22所三级医院为研究对象,对医院微信公众平台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发布信息的数量、阅读量、点赞量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开展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微信公众平台比较研究。结果:在北京市属22所三级医院中,40%的医院开通订阅号,35%的医院开通了服务号,25%的医院既开通了订阅号又开通了服务号。在发布量方面,科普常识最多,占48.0%,在阅读数量方面,科普常识的阅读量最多,医疗服务阅读量最少。民营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数量高于公立医院。结论:北京市属三级医院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是大势所趋,虽然开通率较高,但是功能设置仍需完善,建设加强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在线服务功能,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制定微信公众平台相关规范,加强行业监管。

关键词:三级医院,微信,公众平台

参考文献

[1]马飞炜,贺晓鸣,吕伯东.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实践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254-270.

[2]余飞,沈迎春,沈晓思,等.上海市大型公立医院官方微信运行现状调研[J].中国医院,2014,18(1):25-27.

[3]孙玲,邹陆曦,胡广禄.微信公众平台在三甲医院的应用现状调查[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12):25-28.

[4]胡重明,马飞炜.浙江省某医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4,27(3):46-48.

[5]帅玉环.医院如何运营微信平台[J].中国卫生人才,2014(6):70-71.

[6]黄永刚.基于微信的医院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25(8):75-76.

[7]马尊重,谢辉.基于微信、微博等微媒体的医疗服务模式发展刍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3):238-239.

[8]郑新甜,毛文明.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及影响力提升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667-670.

市属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9

一、市属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理论不够完善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严重存在着“重实践, 轻理论”的倾向, 体育实践课课时占较大比例, 理论课课时相对较少, 重视体育技术训练, 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张家口高校体育教学为例, 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的教学时数较少, 有的学校甚至更少, 几乎不上理论课。体育教学单纯强调学生体质, 脱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学生体育意识淡漠, 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2、教学内容安排多样化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中, 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是体育教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目前这些体育项目仍然是深受学生喜爱并依旧安排在体育教育课程中。同时,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扩大, 各高校开始安排一些民族传统类、健美塑身类以及休闲体育类项目也走进课堂, 以此来争取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也丰富了体育教学体系的内容。总之,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呈现出教学内容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现状。

3、体育考核制度不合理

当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 一般是以教学班为教学组织形式, 男女分班教学较少, 在一个教学班中, 学生的授课内容相同,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性别、身体素质、体育能力以及生理、心理与对体育的认识程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如果进行统一授课内容, 势必造成过分强调共同参与, 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个人特点, 这种以班级授课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 不符合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目前, 体育考核的常规手段是体育达标考试与体能测试, 其考核与评定方法单一, 不具有完备性, 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健康水平, 这种考核方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市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1、积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积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进行的, 只有积极解放思想,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终身体育思想出发, 不断完善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及综合素质, 另外, 高校转变体育教学观念的同时, 也要转变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要从学生生理机能的提高、心理技能的提高以及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首先, 应当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不仅要把教学计划规定的体育课程教学时数, 理解为体育课程, 而且应把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也纳入体育课程体系, 以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整体功能的实现。其次, 应把体育课程体系中多学科的知识相融合, 并加以科学整合, 向学生传授。再次, 合理设置体育课程的实践课、理论课、保健课、多媒体课的内容和比例, 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3、改革体育考核制度, 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考核传统的方法是学生达标或及格就可通过, 造成学生只求分数, 而忽视了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追求, 这极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育考核制度必须改革, 必须建立健全体育课的考核体系与评价方法, 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检验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促进师生发展上, 从学生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生理与心理以及兴趣与爱好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使单一的体育达标评价向多元的综合质量评价转化, 通过成绩考核达到真正育心、育人、健身的目的。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为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培养需求, 对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 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 制定各种有效的教师培养措施, 建设一支与改革相适应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首先, 要加强培训, 提高科研水平。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学习和培训, 进行知识更新, 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科研水平, 以促进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其次, 优化教师结构, 建立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要形成一个团结高效的体育教学团队, 培养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与高水平的教练员, 推出名师, 以他们为中心展开教学、科研、训练、交流等活动。同时, 还要进行激励机制创新, 使教师主动参与竞争, 增强体育教师改革与创新的意识, 从而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再者,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5、优化教学改革的制度, 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素质教育”, 但是在许多学生、家长、老师、领导的思维中“应试教育”仍然盛行。忽视学生体质健康, 只抓学生成绩, 重视其他学科发展, 忽视体育教育存在, 面对这样的情况, 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快体育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 改革从自我做起, 从体育教育内部做起。

加快制度化建设, 重在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制度化建设,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并做好宣传推广措施, 各高校上到主管体育教育的领导, 中到老师, 下到每个学生, 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体育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体育教育的价值和功效、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可以说每一次高校体育制度的改革都离不开教育制度的变革, 很明显, 今天的教育改革已经深入民心, 触及到教育领域的每个角落, 尽管对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的一些“顽疾”触动不深。现阶段, 我国出台了不少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文件, 关键是提高监督和管理的执行效率。首先, 在管理上理顺国家、省市、学校、院系四级管理层级的关系, 责任到人。其次, 在教学上对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 是否跟国家颁布文件的要求一致, 不允许“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消极敷衍的现象发生。最后,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化被动为主动, 针对制定的制度和文件理论与实践不相一致的地方, 应该及时发现问题, 并组织团队进行研究, 始终保持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和先进性。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适合新时代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其自身的特点, 受宏观环境因素、中观制度因素、微观过程因素三个层面10个因子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明确改革的发展方向,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改理念, 培养“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健全体育教学改革的制度化建设, 提高监督管理的执行效率;注重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最优化。

摘要: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 作为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 掀起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本文阐述了市属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问题成因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市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04 (4) .

[2]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5) .

[3]包桂荣.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

北京市市属高校 篇10

郑州市属高校共有四所, 分别是郑州师范学院、中州大学、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各高校本、专科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

从2006年到2013年, 郑州市三种产业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结构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表可以看出, 郑州市属高校开设专业数比较齐全, 涵盖的学科门类尚可, 办学层次较低, 郑州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产业结构急需转化升级。认真分析各个学校开设的专业, 虽然办学特色明显, 但是专业趋同和滞后现象比较突出。各高校开设的关于服务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 特别是服务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匮乏, 与服务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大战略不匹配。

二、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

1. 专业设置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

郑州市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多集中在理工、管理专业大类上, 专业趋同现象比较突出, 其深层次原因是高校院系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影响专业的设置。特别是在缺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为追逐生源热点, 设置热门专业或不愿改造老专业, 而忽略就业市场的需求结构, 导致专业设置和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2.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脱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 特别是新兴产业的诞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因高校培养人才的周期相对长, 往往不能与新兴产业所需人才相同步, 造成新兴产业人才缺乏, 这就要求高校预测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使专业设置适度超前。市属四所高校近几年新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大多没有深入地做市场需求调查研究, 没有充分与郑州市产业结构地转化和升级相结合。

3. 高校自我定位模糊

郑州市属的四所高校类别都不相同, 但专业设置却都有追逐热门专业、打造“小而全”的明显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脱离了学校的办学定位, 忽视学校的自身办学条件和资源, 势必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无特色或同类专业上学生能力不突出, 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办学声誉。

4. 基础理论和人文教学较弱

基础理论研究和人文教学如哲学学科在郑州市属符合条件的高校中均未开设, 这不符合大学的核心价值观, 也与社会和国家的长久发展、文化传承不符。

三、构建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

1.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高校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由具体责任人负责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按照“服务区域、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 在对区域产业结构、国家政策、区域优势、发展趋势、人才市场需求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 从专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全面指导各个院系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和优化并最终审定新专业的开设, 老专业的改造等。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除由高校相关专家组成外, 还应有相关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使专业设置和调整更科学合理。

2. 建立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数据信息库

高校要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 运用信息技术平台, 建立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数据信息库。数据信息收集包括:一是每年招生录取信息。考生报考志愿情况, 第一、二等志愿录取及调剂志愿情况。二是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包括专业对口就业、非专业对口就业统计。按照毕业生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等) 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高、一般、低和不相关对毕业生 (包括往届) 进行调查统计, 录入信息库。三是对产业结构及其转型升级的数据统计, 同时录入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适用程度的调查信息。四是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信息。五是专业教学的基本情况。建立专业设置调整信息库, 为专业评价管理系统提供信息支撑, 同时能够从历年统计数据的变化分析各行业人才需求市场变动情况, 预测未来人才需求, 使高校专业调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 创建专业评价管理体系

专业设置调整与否关键是取决于专业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因而须对专业进行评价。笔者运用ASP.NET技术, 结合SQLServer数据库, 后台编程采用C#语言, 建立B/S结构的专业评价管理体系, 从五个维度对专业进行评价。

一是专业年度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录取率和报道率。第一志愿报考率= (学生报考该专业第一志愿人数÷招生计划人数) ×100%;第一志愿录取率= (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实际录取人数) ×100%;报到率= (实际报到人数÷录取人数) ×100%。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 根据专业名称, 形成对专业的最初认识, 在查阅资料, 征求周围“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决定报考该专业, 因此, 第一志愿报考率、录取率和报到率的高低一方面反映考生或社会对学校开设专业的认可度,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专业设置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二是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科研助理+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 ÷毕业生人总人数×100%;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所学专业与实际从事工作相关程度高或一般的毕业生人数) ÷毕业生人总人数×100%。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的高低, 实际上反映了该专业所对应行业就业形式的好坏, 一定时期内还反映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该行业中的受欢迎程度, 该指标既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检验的试金石。

三是专业与经济社会产业匹配度。对专业对口就业毕业生进行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 按照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成“完全适用工作”“大部分适用工作”“小部分适用工作”“完全不适用工作”四个方面调查统计, 运用方差分析结果的显著性, 确定适用性的强弱, 从而判定专业与经济社会产业的匹配度, 适用性强, 匹配度高, 反之则匹配度低。

四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组织专家对当地产业领域对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 了解当地产业领域人才需求状况, 把脉高校设置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地区产业的需求, 以及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度情况, 对设置专业进行评价。

五是教学条件。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 按照人均图书数量、用房面积、实验条件、生师比例和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等对专业进行评价。

上一篇:英语标点符号下一篇:男性的肌肉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