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化产业论文

2024-07-28

北京市文化产业论文(共11篇)

北京市文化产业论文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迅速崛起。作为一个新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北京2006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要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其成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目前,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即将举行的2008年奥运会也给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奥运经济就是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 是依托当代高科技为内容产业的实践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创意经济的运营模式。

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提出的重大意义

北京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北京以进入小康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为基础,以网络等最新传播方式为主导,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经济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创建的新兴产业。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的地位,将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同时北京具有占据研发和创新高地的优势条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北京的必较优势所在。二是有利于提高北京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北京城市等级,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三是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变北京现存的就业结构,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四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利用和分享奥运会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1. 总体增长水平持续加快

近年来,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并逐步形成了若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根据调查,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812.1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当年全市GDP (7807.3亿元)的10.3%;实现业务收入3614.8亿元, 同比增长29.4%;共有从业人员89.5万人,同比增长6.6%,占当年全市从业人员总数(920万人)的9.73%;资产总额达6161亿元, 同比增长19.9%,共实现利润407.9亿元。

2. 部分行业增势强劲

书刊出版业是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状况最好的一个行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是其中比重最大的行业;演出业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设计服务、艺术品交易等行业比重虽然不高,但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此外,会展业、动漫产业等门类也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3. 战略布局趋于合理

从空间上看, 一批特色产业聚集区正在逐步形成。目前北京初步形成北京数字娱乐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朝阳大山子艺术区、德胜园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今后北京将着力建设以下六大文化中心,分别是:全国文艺演出中心、全国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全国文化会展中心、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全国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同时,将以琉璃厂大街、南新华街为主体,建设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在王府井步行街、西单商业街等繁华街区设立艺术家展示区,建设京城百工坊,形成国内最大的工艺美术品研发生产基地;以地摊特色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为核心,建设包括北京古玩城等在内的潘家园文化产业园区。

三、进一步发展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还不相称,与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市场准入受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应逐步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限制。二是部分领域还处于产业化的起步阶段。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设计和动漫这两个领域还处于产业化的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三是自主知识产权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较弱。四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五是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文化创意企业集团。

四、关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北京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创意资源丰富,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同时城市形象良好,国际声誉卓越。因此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较强的优势。从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角度上思考,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

1. 制定规划、完善政策,调动全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

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制定规划,用规划指导发展。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同时,制定和完善北京市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诸如:风险投资援助、版权保护、研发税负减免等。制定实施《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从放宽市场准入、鼓励自主创新, 营造创意环境, 拓宽融资渠道等诸多方面, 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 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活力

必须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和功能,成立专门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的部门,并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鼓励非公有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加强文化创意产业行业协会的建设;加快政企分开的过程,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整合现有资源,壮大综合实力。

3. 积极打造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

应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完整的产业链条,特别要重视发展产业链中附加值较高的上游和下游——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诸多环节,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努力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规划和经营格局。

4. 吸引外资及社会资本进入拓展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强投入,营造环境

应进一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渠道,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鼓励创新;同时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5. 培养引进人才,增进交流,造就现代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人才的支撑。应努力培养和大力引进创意产业人才,完善吸引高素质创意人才的各项政策,当前的重点是吸引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树立新型人才观。同时可依托北京丰富的高等院校资源建立创意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还可以在有条件的院校设立创意产业学院,教、学、研相结合;同时加强与海外研究机构与高校的合作交流,培养出既立足于本土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产业人才。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 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 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在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和提出意义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该产业在北京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北京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角度, 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东华:中国最具活力城市精彩解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2]蒋三庚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泉沈望舒 (:2007) 年北京文化发展报告文化创意与城市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 (2006)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5]厉无畏:创意产业——城市发展的新引擎[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6]盛垒:北京发展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比较优势及其对应策略[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 2006

[7]陈少峰: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有战略定位[J].前线, 2006 (3)

[8]吴军:首都创意产业:做强做大推动“走出去”[J].国际经济合作, 2006 (11)

北京市文化产业论文 篇2

一、“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发展概况

1.产业规模

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单位为547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7524家。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8000余家。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增加值由2005年的674.1亿元增至2010年的1697.7亿元,年均增速20.3%,超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1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2005年的9.7%提高到2010年的12.0%,共提高了2.3个百分点(见图1)。

根据市统计局的统计,截止2010年底,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共实现收入7442.3亿元,年均增长21.6%;资产合计达到1.1万亿元,年均增长16.8%;利润总额429.8亿元,年均增长31.3%;从业人员122.9万人,年均增长8%(见表1)。

2.产业构成

在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是最具优势的行业,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的49.9%。新闻出版,其他辅助服务,广播电视电影、和广告会展业也具相当规模,其占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0.1%、9.6%、8.2%和7.5%,五大领域合计比重达到85.3%(见表2、图2)。

3.从业人员分布

“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就业带动效应逐渐显现。截止2010年底,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2.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1.9%,年均增长8%。从九大行业来看,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人员最多,从业人员达到 51.6万人,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的42%;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达到14.9万人,占总数的12%,位居第二;艺术品交易业从业人员最少,仅为2.2万人,占总数的1.8%(见图3)。

4.所有制结构

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非公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比重从2006年的73.4%提高到2009年的78.4%,年均增长超过一个百分点。2010年1-11月,在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中,非公有制及混合所有制单位实现收入4483.2亿元,同比增长20.6%,超过公有制经济增速4.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比重80.5%,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5.产业分布

各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东、西、朝、海支撑作用明显。据市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总收入6858.4亿元。东城、西城、朝阳、海淀四城区文化创意收入分别为899.07亿元、510.42亿元、1625.51亿元和2842.78亿元,合计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85.7%,成为支撑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坚力量(见图4)。

(二)行业发展概况

本次分析的行业是我们所促进的八大行业: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和文化旅游。总体看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优势仍优;动漫游戏、设计服务等新兴行业成长迅速;广告会展、文化旅游等融合行业持续发展。

1.优势行业

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等发展比较成熟的优势行业整体实力日益雄厚。文艺演出市场容量逐年增大,艺术演出观众人数居全国第一,演出市场更加繁荣活跃;新闻出版在全国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净资产、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一;广播影视综合实力全国领先,资产总额全国第一,2010年影视作品产量全国第一,电影票房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位居第一;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交易额增长显著,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不容忽视的是,文艺演出收入占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比重仍然偏小,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新闻出版行业主要靠央企支撑,市属出版机构实力不强,而且新闻出版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低于文化创意产业平均增速,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逐年下降;广播影视行业企业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影视衍生产品竞争力较弱,影视编创人才匮乏;艺术品交易一级市场薄弱,行业诚信有待加强。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到2010年,上述四个行业的增加值在文化创意产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之和仅为24%,与这些行业的影响力显然不相称;四个行业发展速度不均衡,就增加值占比看,艺术品交易行业增长一倍多,新闻出版行业则下降1/3多(见表3)。

2.新兴行业

“十一五”期间,动漫游戏、设计服务等新兴行业迅速成长,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后起之秀”。动漫游戏原创和自主研发实力雄厚,位居全国前列,网络游戏出口居全国第一;设计服务行业发展位次较高,推动力度较大,工业设计水平领跑全国,人才优势明显(见表4)。

但动漫游戏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优秀民族动漫游戏作品等方面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结构问题突出。设计服务行业发展规模化不够,设计产品的产业转化率有待提升,行业标准体系和统计体系尚不健全。

3.融合行业

“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与旅游、会展、体育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等行业平稳增长(见表5)。

2010年广告会展业发展态势良好,广告经营额位居全国第一,会议业国际化趋势明显,北京已成为全国会议之都;旅游业中文化元素日益增多,时代性和历史性相结合成为北京文化旅游新亮点,北京旅游的推广、营销力度增大。

但是,广告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匮乏,会议业大而不强;受场馆条件的刚性制约,展览业品牌项目外流不容忽视。旅游行业高端文化旅游产品偏少,旅游商品文化附加值较低,北京旅游需进一步彰显首都文化魅力。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八大行业发展简析

(一)文艺演出

“十一五”期间,北京文艺演出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演出场所数量、演出场次及演出收入逐年增长,行业整体发展迅速,观众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国有演出团体转企改制初见成效,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业外资本加速进入演出市场,小剧场发展迅速,带动演出平均票价逐年下降;院团联合和院线联盟进一步深化,产业资源整合加剧;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增加了大型演出场馆的供给;外地演艺机构进入北京市场分化演出竞争格局;票务代理规模显著,业务模式多渠道发展;大型演艺机构进军国际市场,“走出去”迈上新台阶;行业竞争优势凸显,全国演艺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见表6)。

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北京文艺演出行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人才荟萃,艺术演出观众人次位列全国第一,目前已成为全国最繁荣的艺术演出市场。但是,与上海等地相比,北京艺术表演团体的国内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差距较大,即使加上中央单位也差距不小,说明北京艺术表演团队面向市场拓展力度仍需加强。

(二)新闻出版

新闻出版已成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中最成熟、最有实力的行业之一。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品种均居全国首位。据市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市文化創意产业单位实现增加值1697.7亿元,其中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171.8亿元,占总增加值的10.1%,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九大行业中排名第二,仅低于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从业人员14.9万余人。

从综合经济实力看,北京在全国新闻出版产业总体经济综合评价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司《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各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北京新闻出版排名第二,仅落后于广东省(见表7)。(编者注: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总产出、增加值、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七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中的回归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

从总产出、增加值、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七项指标来看,北京在全国均位居前列,其中净资产、利润总额排名第一(见表8)。

同时也要看到,2009年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十位的出版集团中,仅有中国出版集团一家位于北京地区,市属出版集团未进入前十名;综合评价前十位的报业集团中,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仅位居第八位;综合评价前十位的发行集团中,北京榜上无名。新闻出版占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也由2006年的16.4%下降到2010年的10.1%(见图5),反映出北京新闻出版业增速有放缓迹象。

(三)广播影视

“十一五”期间,北京影视产业发展迅猛,综合实力全国领先,资产总额全国第一,影视作品产量位居前列,创收总额达468.5亿元,同比增长200%,整体上位于全国第一梯队(见图6)。

在电影方面,北京电影产业在“十一五”时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出品电影270部,占全国出品总数(526部)的51.3%;票房收入11.8亿元,占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101.72亿元)的11.6%,比2005年(2.95亿元)增长300%,全国排名第二,位居全国城市票房收入第一。目前北京拥有电影院线13条,电影院102家,银幕510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在全国领先,电影院少于纽约,与东京、巴黎、伦敦持平,人均拥有电影屏幕数接近巴黎和日本水平。

在电视方面,到2010年12月底,市广电局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已经达到了1238家,其中持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的机构18家。2010年出品电视剧63部2204集,占全国总产量436部14685集的14.4%和15%,居全国首位。

“十一五”时期北京影视产业发展特点如下:扶持政策效果明显,产业环境不断改善。自2006年起我市已有128个广播影视项目获得4.714亿元专项资金的扶持,占“十一五”期间专项资金总额的近20%;颁布了《北京市文化局支持新建改造多厅影院资金补助办法(试行)》,有效地推动了本市电影院线的建设。空间布局科学,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在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与影视相关的已达8个。影视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北京是汇聚影视专业人才最多,高端人才(明星、名导演、名编剧)云集的城市。北电、中戏、传媒大学、北大、清华都设置了影视专业,培养专业影视人才。产业门类齐全、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见图7)。

(四)动漫游戏

北京已成为全国动漫游戏产业的重要研发中心。根据北京动漫游戏产业联盟对300余家相关企业的摸底调查,2010年北京动漫游戏行业的产值达105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网络游戏的产值为87亿元,动漫和新媒体为5.2亿元,动漫教育近10亿元(见图8)。

在影视动画方面,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10年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电视动画片共385部220 530分钟,北京地区39部18 714分钟,占全国动画产量的8.5%,位居全国第五。

在网络游戏方面,2010年我市备案登记的网络游戏企业实现业务总收入87亿元(见图9)。目前在京各类游戏企业超过300家,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包括完美时空、搜狐畅游、金山三家上市企业。《2010年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共有34家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82款网络游戏作品进入海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2.3亿美元,北京网络游戏出口额1.2亿美元,占全国54.5%,稳居第一。

“十一五”期间北京动漫游戏行业总量成倍增长,佳作不断涌现;原创和自主研发实力雄厚,位居全国前列;网络游戏“走出去”成效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产业布局较合理。但同时在管理与协调、政策支持力度、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设计服务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设计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工业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平面设计等优势行业,涌现出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高水平的专业设计机构。北京设计服务业2006 年实现增加值40.2亿元,收入224.1亿元,从业人员6.7万人;2010年增加值达84.2亿元,收入343.9亿元,从业人员增加到10.9万人。

北京的设计服务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与上海、广东等省市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政府大力推进,出台专项政策推动北京成为全国设计核心引领区;设计服务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展览展示活动频繁,聚集效应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显现;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企业发展健康有序,逐渐形成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企业发展规模化不够,缺乏大型骨干企业,欠缺行业高端人才,行业标准体系亟待建立,统计体系仍不完善等影响产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六)广告会展

广告会展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以来增加值以年均20.1%的增速增长。

在广告业方面,北京广告经营额增长较快,年广告经营额和广告从业人员数都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广告媒体市场,正逐步跻身国际广告中心城市行列。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广告经营额分别为259.0亿,312.52亿和386.7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其中2009年营业额占全国营业总额的18.95%,并已连续三年占据着区域广告经营总额第一的位置(见表9)。2010年,全市广告经营额是494.06亿,比2009年增长27.76%;全市广告从业人员达120 154人,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5 450家,其中外资广告经营单位268家。

同时,北京广告产业也面临着本土广告公司实力不强,综合业务水平亟待提升;市场竞争有待规范,市场成熟度需要提升;本土广告公司发展面临挑战;广告管理部门作用发挥不够,政策支持需要加大,市场监管尚待改善等问题。

在会展业方面,北京作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会展城市之一,“十一五”期间,会展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据市统计局初步统计,北京会展业收入预计将超过140亿元。展览规模持续上升,大中型展览会数量增加,展览结构更趋合理,单个展览会的效益上升。展览会的总规模达到近700万平米。在会展业构成中,会议业所占比重要大于展览业,北京接待会议数量逐年增多,会议规模和档次不断提高,北京会议业的规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北京正日益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会议目的地城市(见表10)。

2009年,北京会展业总收入中国际会议和国际展览收入达到29.16亿元,占到总收入的23.4%。2009年北京各类展览1 216个,其中国际展览248个,国际展览面积为325万平方米。2009年舉办国际会议5174个。无论是从国际会议展览收入,还是从国际会议和展览规模,北京会展业都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见表11)。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分析 篇3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价值链分析

(一)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首先强调创意, 即人的创造力、技能、才华, 因此它又被称作“智力产权产业”。创造力是创意产业的生命, 创意产业中的创造力是两个力量整合的结果。创造力包括个体的创造力和群体的创造力。

其次, 强调文化理念。这是创意产业的灵魂。其本质特征是源于文化并高于文化, 是对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 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力、影响力的拓展和挖掘。

再次, 强调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创意产业的关键部分。只有当我们把文化内涵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处理, 使企业在现实中易于采纳和利用, 这时候文化本身才会显示出它的巨大价值。创意产业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的交融, 又称为“内容密集型产业”。

最后强调知识产权。创意产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知识、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 对知识产权的信赖度远远高于传统产业。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成为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及创造财富的主要方式, 拥有知识产权是发展创意产业之根,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创意产业之本。

(二) 创意产业的价值链

1. 内容创意

即创意形成环节。参与的市场主体是文化内容提供者, 其中的关键人物是艺术家、设计家等, 或者可以说是任何能够创造出为创意企业提供内容的创意生产者, 是他们将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创意。这个环节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顶端,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控制整个链条的关键环节, 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之中。

2. 生产创意

这个环节将创意或作品转化为产品。创意企业通过技术、工艺等生产流程批量生产创意产品。

3. 营销推广

“新媒介人”阶层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参与者, 其中的关键人物是代理商、策划人、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和制作人等, 他们运用各种营销模式将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销售让渡给消费者。

4. 传播渠道

产品要变成产业, 关键是渠道。没有销售或发行通路, 再好的产品也变不成产业。因此, 传播渠道构成创意产业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其市场主体主要是电影、电视的播映机构、报刊、电台、演出经营场所以及网络运营商等。

5. 消费者

创意产业是由于创意赋予产品观念价值, 引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和欲望, 才具有高增值力, 因此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创意产业价值链上的最终决定环节。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一)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

1980年10月23日, 我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部”在中关村成立, 到20世纪末, 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的“硅谷”。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北京798艺术区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或21世纪初, 由市场推动开始发展成型, 中关村也在市场新的需求下向动漫、音乐等文化类创意产业拓展。

随着市民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不仅市场推动这些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 北京市政府也于2005年提出了打造“创意产业之都”的口号。并于2006年10月, 北京市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础上规定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 2007年11月7日年北京市政府直接引导并参与建设了北京市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北京DRC工业设计创业产业季度、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中国 (怀柔) 影视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

文化创意产业在2008年以后进入了资本介入时期, 这一阶段版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主题文化活动把文化创意产业推向了纵深, 更加加强了对版权保护的要求。在这个时期, 资本的投资方式也呈现多样性, 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及园区模式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路径, 区域联动机制越来越显著, 产业走向成熟, 版权保护成为内产业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太长, 但是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 改革开放推动下的强有力的市场以及逐渐完善的政策支持, 因此今天北京取得创意产业丰厚成果是必然的。

(二)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

2009年,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497.7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2.6%。现价增速达11.2%, 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定位初步确立。

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4年至2007年,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产业增加值613.6亿元、700.4亿元、812亿元、992.6亿元, 分别占当年GDP的10.1%、10.2%、10.3%和10.6%, 比重逐年提高, 年均增速17.4%。2008年,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为1346.4亿元, 占当年GDP的12.1%。到了2009年, 则已经是文化创意产业连续第6年稳步增长。

根据2009年前三季度的统计, 在文化创意产业九大领域中,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 广告会展, 新闻出版业, 广播影视业的产值位居前4名。而排名最末的文化艺术领域, 去年增速最快, 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2009年, 北京动漫网络游戏产值初步核算突破80亿元, 占全国四分之一强;演出市场仅61家营业性演出场所票房收入就达9.33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了48.8%;电影票房8.1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52.8%;古玩与艺术品交易产值125亿元, 比上一年增长50%。

目前, 北京已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5万多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8000家,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初步显现集聚规模。

三、政策建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策略

(一) 完善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功能

北京市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尽力发挥其合理规划、政策扶持、法律保护等方面的职责, 助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通过集群发展从优势产业转换成为支柱产业。

首先, 政府应该明确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 通过发布指导目录,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结构。目前北京市创意集群的发展存在争热点项目、重复投资、布点分散、缺乏总体规划等现象。建议政府结合各区县的实际情况, 制定详细的《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引资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文化传媒创意产业集群结构的角度出发, 对能补充目前产业链中不足的行业并给予特别支持, 包括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

其次, 加大投入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提高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也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按需开展, 以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为例, 现阶段根据其集聚区发展特性, 它最需要的是建立一个集文物鉴定、海关、保险、评估、金融等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古玩艺术品交易公共服务平台。

再次, 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主要资产是版权、专利权、专有技术、设计图纸、产品外观设计、文化作品创意等知识产权。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容易被复制, 如果专利保护不力, 创意人员往往无法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 从而会影响创造的积极性,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 政府应该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系统, 通过实现各部门的紧密合作,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 明确企业分工, 整合产业链

目前北京市的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存在“集而不群”的现象:空间集聚基本形成, 清晰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大部分集聚区内的企业没有明确的定位, 上中下游企业没有明确分工, 大部分企业所在行业趋同性明显。所以, 各企业应有较为明确的分工, 在产业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避免企业走入低成本、价格战的泥潭, 实现集群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形成功能协助、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集群。

(三) 探索产业集群的融资方式

按目前金融业的相关规定,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资产难以评价价值, 不能给予抵押贷款。政府应考虑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制定特殊的融资政策和风险投资机制, 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 重点扶持1~2家商业银行专项从事文化创意产业贷款, 建立并推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担保工作机制。同时应该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 探索融资上市, 培育和支持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做大做强。

(四) 培育产业集群专业人才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光吸引企业是不够的, 还需要吸引、培养创意人才。在创意产业集群中主要需要下列几类人才: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家、工程师、建筑师等技术人才;富于灵感的艺术家、民间艺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甚至哲学家;管理人、广告人、媒介工作者等中介人才。北京市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是营造有利于其实现个人价值的职业平台和生活环境, 来吸引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M].上海:华夏未来出版社, 1997.

[2]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于国华.文化创意产业实务全书[M]商周出版.2004.42.

[4]厉无畏, 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 2005.8.

[5]陈祝平.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J].国际商务研究, 2006, (04) .

北京市文化产业论文 篇4

京文创办发[2008]5号

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根据《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京办发[2006]30号)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京财文[2006]2731号),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8年4月15日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京办发[2006]30号)及《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京财文[2006]2731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贷款贴息是指对本市地域范围内文化创意企业及项目单位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后发生的利息进行的补贴。贷款贴息资金来源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第三条 贷款贴息资金的使用应符合《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京办发[2007]20号)及相关产业政策,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遵循“差别优惠、比例核定、额度控制、先付后贴”的原则。

第二章 贴息资金的管理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工作中重要事项的研究、审议和决策:

(一)研究制定贷款贴息资金的相关管理制度;

(二)审定贷款贴息资金使用计划、项目贷款贴息支持方案,编制项目预算;

(三)监督贷款贴息政策和项目贴息资金的执行情况;

(四)组织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第五条 北京市财政局负责贷款贴息资金的预算安排和资金监管:

(一)根据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审核并下达项目贷款贴息预算,拨付资金;

(二)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第六条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以下简称“市文促中心”)受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负责贷款贴息资金日常管理工作:

(一)研究编制贷款贴息资金使用计划;

(二)受理复核区县及相关部门组织申报的贷款贴息项目申请材料,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三)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提出项目贷款贴息支持方案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四)跟踪检查项目贷款贴息资金使用情况,委托专业机构审计贴息资金使用情况。

第七条 区县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负责:

(一)受理本区县、本系统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贴息项目申请;

(二)按照项目征集公告要求进行形式审查,审查通过的项目汇总报市文促中心;

(三)协助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本区县、本系统获得的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审计和考评等管理工作。

第三章 贷款贴息条件

第八条 贷款贴息申报条件:

(一)项目单位在北京市注册;

(二)项目应符合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内容应属于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游戏研发制作、广告和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文化旅游等行业。

(三)项目贷款的银行应在北京市注册;

(四)项目单位已在商业银行获得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贷款;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贷款贴息支持:

(一)项目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在项目贷款延长期间发生的贷款利息;

(二)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经商业银行确认项目有严重还款风险的;

(三)贷款资金改变申报用途的;

(四)同内已获得市政府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

(五)专家评审不予贷款贴息支持的项目。

第四章 贴息方式、期限、标准和额度

第十条 贷款贴息方式为先付后贴,即项目单位已经向贷款银行支付利息后,贷款贴息资金再予以贴息支持。

第十一条 贴息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第十二条 贴息资金实行比例核定和额度控制,即贴息比例原则上为贷款贴息期限内项目贷款利息总额的50%至100%,且单笔贷款贴息总额不超过500万元。

第十三条 项目贷款贴息资金额度依据《借款合同》及借款人向商业银行实际支付的利息计算,即:

项目贷款贴息支持额=贴息期限内实际支付利息总额×贷款贴息比例

第五章 贴息项目的申报、审定和执行

第十四条 项目贴息申请原则上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同时进行。根据实际需要每年可酌情另行增加一次。

第十五条 项目单位在获得商业银行贷款后,根据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公告及申报指南的要求,可向单位注册地所属区县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市相关部门(注:只受理本系统内市级单位项目申请)提交贷款贴息项目申请材料,包括:

(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申请报告》(加盖公章)

(二)商业银行出具的利息支付凭据(盖银行章);

(三)项目单位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及银行出具的《借款凭证》(加盖双方有效印鉴);

(四)项目申报单位对报送材料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五)其他需补充的材料。

第十六条 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关部门按照项目征集公告要求对项目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将符合申报要求的项目材料汇总后送至市文促中心。

第十七条 市文促中心受理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报送的项目贷款贴息申请材料并进行复核,对复核通过的项目按行业分类后送相应的行业主管部门初审。

第十八条 行业主管部门依据行业政策法规、行业发展规划、重点工作安排等,按照公平公正、择优选择等原则,对行业项目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九条 受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市文促中心组织专家对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初审的项目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提出项目贴息方案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十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贴息支持方案并编制预算。

第二十一条 市财政局审核批复项目预算。项目预算一经批复下达后,项目单位不得自行调整。由于项目发生变化而引起预算需要调整的,项目单位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

第二十二条 贴息资金拨入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关部门指定的账户,并于7个工作日内转拨至项目单位。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项目单位应接受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财政局的监督检查,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财政局追回所拨资金,并依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提供虚假资料的;

(二)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造成贷款贴息用途发生变化的;

(三)其他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区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做好项目贴息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北京市文化产业论文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 文化消费 北京

一、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成为北京支柱产业之一

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2005年北京确立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意之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要培育这一首都的经济亮点,使其成为首都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些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了29.4%,增速远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11.7%,成为第三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其增加值已经超过了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成为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行业的第二大行业。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0.6%,增速达22.2%,2004年到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资产年均增长16.1%,收入年均增长23.1%,增加值年均增长17.4%,税金年均增长22%。

2、文化创意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十五”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北京形成了以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新闻出版,设计服务和广播、电视、电影等四大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优势产业。2007年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行业实现增加值429.9亿元,占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总增加值的43%,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行业。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等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虽然有些传统的行业,如报纸、期刊、电视受到经济危机或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新媒体的冲击,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但是从全国的整体形势来看,这些行业在北京的发展形式还是较好的,整体上实现了平稳的增长(见表1)。

3、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增强

2006年12月和2008年4月,北京市先后分两批认定了21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基本确立。在2007年出台的《北京“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中,北京市明确提出了“规划和建设一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提高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计划到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力争达到30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依托和载体,这已经成为北京市决策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体思路上的基本共识。从空间上来看,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规模,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模式。从北京聚集区的主要功能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聚集创意人群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创意社区或村落,例如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北京798艺术区;第二类为组织规模制作或是设计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厂区或园区,例如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等;第三类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展示交易的消费场所或文化集市,例如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顺义国展产业园、前门传统文化产业聚集区等。

二、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分析

1、发掘文化存量,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北京文化资源是丰富多元化的,其历史遗迹之多,文化遗产之富是世界所罕见的。有形的有宫殿牌楼,坊巷胡同,会馆寺庙,无形的有方言戏曲,风俗民情,天桥杂技。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上来看,历史文化资源犹如北京这样丰富的屈指可数。但是,北京的文化资源绝大部分尚未被当作一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甚至处于“尘封状态”,其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与其在国际和国内的文化中心地位并不相称,与国际和国内的一些城市相比在发展速度上也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就北京的资源优势而言,其扩展释放的空间很大,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盘活资源存量,将潜在的文化資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使文化潜能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北京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能推动文化向经济的广泛渗透,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比重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成为许多大城市吸纳就业的关键领域,例如纽约1998—2002年间“创意核心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增长了13.1%,即3.2万个就业机会,同期纽约全市所有的职位增长幅度为6.5%;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财富仅次于金融服务产业,同时也是第三大就业经济领域。从世界上其他发达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环境与人口压力与日俱增,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以2008年为例,全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12.8亿元,增速仅为1.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693.2亿元,增长仅为2.4%。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除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空间逐渐变小。同年,北京是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在岗职工人数为131271人,增长了4.5%。平均工资为68061元,增长了13.1%。由此可见,面对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需求和持续上升的文化消费水平,文化产业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消耗量低,科技含量高的朝阳产业,无疑是北京最好的选择。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养,能迅速提高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并可以带动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3、借助打造世界级城市的机遇,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知名度

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2010年两会期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未来的方向”。世界级城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际上,北京的城市竞争力不容乐观。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9》公布的全球150个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结果中,北京的硬件环境竞争力,全球联系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软件环境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等指标均处于中下等水平,与东京、纽约、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的竞争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此看来,北京距离世界级城市的标准还差很远(见表2)。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同时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进步。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助于形成城市特色,扩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比如伦敦和巴黎的表演艺术和时尚设计,体现了这两个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城市之所以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与它们把提升创意产业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来大力推进是密不可分的。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文化繁荣是密不可分的。借助北京打造世界级城市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4、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市场中心所在地,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是拉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引擎。2008年,北京市常驻人口为1755万。2008年,北京市人均GDP已经突破9000美元。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北京市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8%,已经达到富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24725元,年均增长7.0%,人均消费支出16460,年均增长2.2%,其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年均增长4.4%。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不仅如此,北京作为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的中心,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示范效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往往引导着全国的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文化消费潮流的革新。同时,在国际市场上,借助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机遇,北京对国际文化消费市场的吸引力逐渐增加,2009年入境旅游的人数、旅游外汇收入比2008年有了明显的上升。科技含量高、休闲娱乐性强、引领时尚、彰显个性的文化消费服务成为新的需求热点。文化消费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正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使人们从繁重的工作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有闲暇时间进行文化消费。保证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受教育的情况以及闲暇时间,让文化创意产品成为普通人的消费对象。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消费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张泉: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8—2009)[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陈伟雄、张华荣: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9(3).

[3] Caves:Creative Industries: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北京市文化产业论文 篇6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 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机构汇聚, 文化企业众多, 文化人才荟萃。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发展之际, 北京应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 打造全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文化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新兴文化业态的领航者。北京市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曾在讲话中表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

一、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下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 在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有了较大提升。北京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在报告中提到:2011年, 北京文化创意总收入突破9000亿, 实现增加值已达到1989.9亿元, 占GDP的12.2%。在北京市的服务业当中,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产业的第二大产业。然而, 从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需求来看, 北京市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的优势行业还面临着转型升级, 特别是需要提高文化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同时, 像设计创意、动漫网游、数字新媒体等新型的业态总体规模也偏小。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步伐, 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促进文化产业的顺利转型。北京科技资源最丰富、科研能力最强、科研人才最集中、科研成果最丰硕, 具有明显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优势。其中, 各级科研机构213所, 两院院士人数在全国的比例为36%, 各类高校北京有80余家, 申请专利、授权总量都居全国省市前列, 特别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达到了5.8%, 这个数字已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充分利用北京优势, 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新形势下北京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融合, 北京着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以数字出版引领未来阅读方式的变革, 用创意驱动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 构建文化创新战略, 提升文化影响力。同时, 科学创新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复兴、文化的跨界融合等提供了新路径。具体来说, 这些年北京十分注重研发与文化的密切结合,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徐徐展开的画卷, 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 再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独家数字内容供应商, 这些重大科技项目是北京文化创新与科技团队的完美体现。

“十一五”期间, 北京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 比上年增加近200亿元, 占全市GDP比重的12.3%。2011年,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突破9000亿元, 实现增加值1938.6亿元, 现价增速14.2%。”[1]具体来说, 在出版领域, 具有零污染、低成本的纳米绿色制版技术研发获得重大突破, 纳米绿色制版技术已在怀柔产业化、报刊等领域应用。在数字电视发展上, 率先攻克了交互式多媒体服务软硬件系统和基于有线线缆回传的双向机顶盒。此外, 喷墨数字印刷技术、三网融合关键技术、文物保护监测技术等一大批项目, 展现着北京科技与文化融合的繁荣景象。

“十二五”时期, 北京将全面推进“双轮驱动”战略, 力促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2012年5月, 在第八届文博会上, 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为核心, 联合石景山区石景山园、东城区雍和园、西城区德胜园共同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2年1月至8月, 示范基地所在的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超过2200亿元, 占整个北京的42.8%。

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成以来,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 坚持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开放交流原则, 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努力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按照规划, “到2015年, 示范基地力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100亿元, 年均增速15%。”[3]2020年, 基地将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4000亿元, 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7000家以上, 力争在20年内将北京建设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中心城市。

二、北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主要特点与不足

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不断改变着文化的业态。一方面, 文化和科技互相驱动, 促进产业升级驱动经济发展。文化因素提升科技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 技术手段变革改变了文化内容制造与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另一方面, 科技与文化融合带来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一) 主要特点

目前, 北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识产权是科技与文化融合新业态的核心;二是中关村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三是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四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由单项突破走向协同创新。

1. 知识产权是科技与文化融合新业态的核心

文化产业领域的科技与文化融合以数字化技术为主, 即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创新产品形态, 掌握关键专利技术, 以内容为制胜的根本。例如, 北京市中关村石景山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速, 主要得益于一批文化创意企业以及其技术创新和版权内容为主的运营模式。2012年石景山区的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超过240亿美元, 同比增长了将近20%。

2. 中关村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

2009年3月以来, 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关村国家示范园区, 并相继出台“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 推荐人才特区建设和服务业综合改革等系列创新试点工作, 并取得显著效果。使得中关村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发挥了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促进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2011年, 示范区文化创意企业6201家, 总收入4600亿元, 示范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4.4%。2012年上半年, 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延续良好发展势头, 总收入、利润、实缴税费和出口总额等指标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

3. 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而言, 融合高新技术, 已经成为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0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12%, 居全国第一 (详见表1) 。2011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约1989.9亿元, 同比增长14.2%,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2%;全年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到9012.2亿元, 增速超过21.1%。2012年仅前8个月, 北京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收入达5203.5亿元, 同比增长12.9%。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的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 一些由科技直接推动的高端的文化业态, 比如动漫网游、数字出版等, 这些新兴业态代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已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 (2003-2011) .http://www.bjstats.gov.cn/sjfb/bssj/ndsj/

4.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由单项突破走向协同创新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由单项突破走向协同创新, 由单纯注重研发走向产学研结合这是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所呈现出的重要特点。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及市场需求的强力带动下, 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并已经转换成为许多地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推动自身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而主管部门的引导、地方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也使得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层次与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由单项突破走向协同创新, 由单纯注重研发走向产学研结合。比如, 《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文化演出网络化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两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研发团队, 就整合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国家图书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广州大剧院、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产、学、研机构的研究力量, 针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 展开协同攻关, 并在第一时间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在2011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申报中, 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 他们联合相关的科技研究机构, 组成产学研结合的团队, 以联合申报的方式承担了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正在初步形成。

2011年初, 中央歌剧院就与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共同成立了数字化舞台工程联合实验室, 承担了文化部“数字化舞美科技应用研究”项目, 2012年中央歌剧院又承担了国家科技提升计划项目《模块化舞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该研究实现高新技术和文化艺术完美结合, 突破学科、领域、行业的壁垒, 充分利用国防现代化的技术优势, 融合军用高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内容, 从智能创意、虚拟世界、高效实时交互等技术体系入手, 整合、提升传统人工操作、人力生产的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将数字化高新技术在舞美领域大胆运用, 并加快与大企业的全面合作, 构建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为核心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是中央歌剧院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 不足之处

当前, 北京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 科技对文化发展支撑不够, 仍需建立和完善支撑、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体系

特别是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力、表现力、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还有待进一步借助科技的引领和支撑, 实现整体提升。科技与文化融合意识有待加强, 融合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目前, 文化创意与科技成果结合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丰富,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空间更为广阔。文化与科技融合也必须化传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结合点。同时,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式应当更加丰富多元, 要有基础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一面, 更要有文化创意促进技术研发的一面。

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工作机制不完善、驱动力不足

目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工作机制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策机制都存在问题。

(1) 就市场层面而言,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市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在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条件下, 亟需构建适合自身要求的自主创新市场激励机制和体系;发挥政府主导功能,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综合现有的自主创新具体模式, 在文化内容、文化传达、文化演化等领域, 从技术层面分类培育和形成多元化的自主创新模式。

(2) 就政策层面而言, 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自主创新发展的有效激励, 需要加强具体政策措施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为我国文化科技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提供动态、多元的政策体系, 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供给体系, 实施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战略。建立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机制, 需要在以下方面给予足够的注意:有效结合自主创新生产力与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的疏通和引导作用;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作用;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平台建设;针对重大创新领域提供专有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文化创新人才队伍的政策激励。

(3) 就体制层面而言, 文化系统和科技系统长期以来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文化体系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体系对文化不精通, 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互不往来。因此, 需要在体制改革上做足文章, 打破两个系统长期分隔的局面, 尤其是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 要实施柔性人才政策, 以智力服务为核心, 突破工作地、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的限制, 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打破体制性障碍。

3.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效率不高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效率低下的状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创意”, 文化科技难融合。用现代科技传承文化, 技术在其中并非最重要的因素, 传承正确与否才是关键。而传承文化这座摩天大厦的地基则是创意。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文化产业的经济魔方。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创意则是中间的媒介。创意为媒的根本是人才, 而人才的匮乏成为了直接的制约因素。

(2) “少资金”, 自发对接有难度。除了缺少创意, 资金不足也成为了令不少文化企业头疼的难题。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前门文化有限公司, 设计的所有产品都带有浓厚的前门地域文化符号, 目前开发了40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品。由于缺少资金, 企业的研发投入小, 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 反而影响到市场。

(3) 科技环境存在不足。关键技术支撑作用尚待挖掘, 科技应用仍显不足。以动漫行业为例, 由于电脑绘图技术、渲染技术等关键技术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 国内应用水平不高, 使得我国动漫行业活动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 即使有好的创意, 但无法通过先进科技手段成为优质的可视化产品, 故无法与DISNEY等国外力量竞争。2009年全国原创电视动画片, 北京市为9357分钟, 杭州市为27409分钟,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应用明显不足。

(4) 创意产业人才不足, 人才结构失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急需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 一批兼具创意与技术背景、实现创意内容产业化的高级经理人。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例, 2009年, 我国仅影视动画和影视特效人才缺口就达15万人。2010年以来, 平均每月的动漫招聘岗位约1000个, 这其中, “动漫美工、程序开发”相关岗位占到85%。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优势资源应该向企业流动, 而现在的优秀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进入政府部门了。如何形成优势资源的企业化流动机制也值得我们思考。[5]

(5) 品牌意识缺乏,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增强。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难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国际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就北京影视行业而言, 规模较小, 目前仅有歌华等少数具有影响力的传媒集团, 还没有形成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传媒集团。

三、北京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融合双轮驱动战略核心与具体措施

为了适应当前北京文化发展形势, 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 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这“符合首都作为国家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发展定位, 是对过去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和拓展。”[6]

(一) 战略核心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核心在于多层面、全方位实现北京科技与文化的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一方面, 科技对文化有着重要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科技对文化制度变迁的驱动作用;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科技实践对文化内涵的丰富以及文化价值观的演变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 文化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引领下科技形态的演变;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制约下科技制度及科学管理的完善;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文化驱动下科技文化的繁荣与渗透。

北京科技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不是简单的科技加文化, 而是通过科技来实现支撑文化和生产力发展, 通过文化的创新发展来引领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将科技创新渗透于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和环节, 文化创新致力于探索发展精神动力和提升软实力, 从而形成了双向互动、协同创新的过程。

(二) 具体措施

北京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 需要在战略和实践两个层面具体落实。

1. 从战略层面, 要加强顶层设计, 着重打造4个平台

把文化与科技融合与协同创新作为首都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整体战略, 着重打造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4个平台。

(1) 科技文化创新项目研发平台。以中关村海淀园等科技园为龙头, 联合科技共同成立研发公关团队, 对当前文化企业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科技难题进行研发。抓好重大项目, 紧紧围绕文化需求, 加大数字电视、数字出版、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攻关, 推动科技成果运用。

(2) 科技文化创新企业融资平台。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成立北京市文资办, 统筹协调全市文化资源整合、重大项目投资等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放大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 吸引社会资本的全面加入,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 科技文化创新产品交易和中介平台。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各要素的优化配制, 培育和发展面向社会从事文化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文化科技中介服务, 让科技与文化创新成果快速进入市场的同时有效降低文化科技创新风险。

(4) 科技文化创新知识产权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加强文化科技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保护和运用。凡进入北京市场的文化与科技的制度创新产品, 一定要事先确立知识产权, 唯有如此, 才能切实保护科技与文化创新的智力成果, 为二者的融合和可持续创新提供保障。

2. 从实践层面, 加强成果转化应用, 着力打造4 大体系

要加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着力打造以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新与发展的4大体系。

(1) 文化科技资源整合体系。通过建立多层面、立体的网状联系, 促进文化与科技全方位交融, 通过高科技含量的文化制作、包装、传播及成果应用催生出全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产品,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 如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出版、数字广告等。

(2) 文化科技成果应用体系。北京将继续坚持研发与转化并重的宗旨, 加强文化科技成果的中介服务, 完善交易市场, 为成果转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支撑, 将先进成果应用到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新兴业态、保护文化名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 不断提高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

(3) 文化科技融合的承载体系。近年来北京市重点实施高清数字电视交换推广工程、数字文化社区、云计算和云服务平台等一大批重点项目, 北京将充分利用首都在区位、文化、科技和资本方面的优势, 着力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支持文化科技园与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推进一批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科技含量高的重大文化科技项目, 实现文化科技创新成果的项目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4) 文化科技融合的支撑体系。在体制机制上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建立和完善都市合作机制, 整合各方力量, 推动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政策上要完善认定标准, 在项目、用地、资金等方面先行先试。在人才培养上建好人才发展平台, 引进和培养文化科技领军人才, 把首都建成文化、科技的人才高地。

参考文献

[1]蔡灵, 沈哲彦.2013-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M].中投顾问, 2012.

[2]石丹.2012中国文化产业30人高端峰会举行[N].朝阳报, 2012-9-24.

[3]李苑, 韩业庭.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N].光明日报, 2012-5-21.

[4]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队.北京统计年鉴 (2003-2011) [EB/OL].[2013-2-1.[http://www.bjstats.gov.cn/sjfb/bssj/ndsj/.

[5]王一鸣.2012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盘点及调整策略[J].中国市场, 2012, (50) .

北京市文化产业论文 篇7

目前, 北京集聚了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 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有超过6000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和近50万的从业人员, 主营收入达944亿元, 占地方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6%,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提高。

诸如软件、影视、设计等重点行业在全国占据了行业龙头地位, 优势突出。特别是作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四大主体行业的广播、电影、电视和设计这四类, 其增加值占据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70%以上。而比重较小的旅游行业和文化艺术其发展势头也很强劲, 速度是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快的。

2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发展不完善

第一,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北京各区县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往往各自为政, 联系和沟通都很少。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训、信息和交易平台都无法做到资源共享。

第二, 社会文化创意环境缺失。文化创意产业的宣传需要靠展会、比赛等活动来进行宣传, 最好是市民喜闻乐见、能够亲自参与的。但显然在北京各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区, 这样的活动非常匮乏, 既不利于其经营推销, 也不利于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推广中需要更多的举办各类有组织、有规划的活动。

第三,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缺乏畅通的交流渠道。譬如收藏、展览等艺术品的交易市场, 音像、设计、广告等文化创意产品的服务市场, 都亟待建设。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上, 服务的规范, 交易的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 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市场不能曲高和寡, 对大众而言, 更多的是需要既能满足当下文化创意需要, 又价格低廉的产品。

2.2 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困难

融资难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产业投资的科学指导力度不足。投资机构在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评估时, 在资助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和科学的分析判定, 因而不能制定出最优的投资方案。

第二, 文化创意产业的渠道狭窄, 融资方式单一。对于文化创意企业来说, 其资产中无形资产占比较大, 如专利技术、品牌价值、知识产权等, 这些资产很难在银行贷款评估时做出准确估算, 从而造成了文化创意企业在银行贷款的困难。而且, 文化创意企业大多数都是新成立的, 其财务制度并不完善, 财务信用往往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三, 政府支持的缺失导致投资体系落后。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 因此政府配套政策的支持在发展的初期就尤为重要。而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融资评定机构、担保机构数量有限, 难以满足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融资平台也未能建立起来。

2.3 创意产业园区生长环境有待改善

就文化创意产业园本身来说, 其大多缺乏发展定位, 无法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产业导向定位。目前, 在北京各文化创意产业中, 收益和数量需求较高的主要是咨询策划类, 但是针对这一行业的文化创意园区数量很少。而主打时尚、艺术和休闲娱乐类的园区成为当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园区起点低, 招商范围广, 更容易达到创意与收益间的转化, 产品易于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但是这一类文化创意园区由于营业收入有限, 很容易进入这样一个怪圈:总是艺术家们发掘出快要倒闭的旧厂房, 用低价租金打造出LOFT、SOHO类的产品;紧接着就是画廊的入驻、较有经济实力的设计师入驻;最后则是有更强承租能力的精品店以炒高地价的手段挤走前者。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在这样的过程中面临着被财大气粗的大企业所淘汰的危险。

2.4 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缺乏

就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来说, 最大的难题就是结构性的短缺。以下几种人才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最缺乏的, 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者, 即艺术家。这类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所在。如果离开他们, 文化创意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二为经营人才。经营人才是需要将文化创意市场化的人才, 好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结合更好的推广方式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经营人才既要具有良好的市场营销才能, 又要对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具有较高的熟悉度。三为管理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有较大不同, 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独立性和特殊性使整个工作过程充满更大的弹性, 需要更富有创新性的管理人才队伍。四为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科技相结合的产业, 因此创意产业从业者在具有科学文化背景的同时, 更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提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3.1 搭建文化创意展示平台, 开拓文化创意产业市场

政府要积极构建各种服务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开发的平台。第一, 举办与创意有关的研讨会、论坛、创意设计竞赛, 可以增加市场活力。第二, 这些平台给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和企业提供了交易和展示、中介咨询的服务。第三, 对原有的北京文化节庆活动进行整合包装, 在对北京形成较好的城市营销的同时, 还能起到展示作用, 同时可以加快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还要建立信息互通平台, 拓宽企业发展的市场渠道。通过积极举办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贸易推介活动, 帮助北京本土文化创意企业了解境外市场信息、投资贸易环境及有关法规, 促进文化出口贸易的发展。要激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并借助此类平台扩大北京文化创意企业的影响力, 提升国内外的知名度, 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 促进区域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传媒等产业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文化创意企业机构入驻北京。

3.2 拓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

当前, 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资助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 而目前北京市设立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 都把重心放在了那些资金量偏小, 且已经被认定的文化创意项目和产业园区。因此, 政府应鼓励在坚持原有的政府专项资金、银行信贷融资方式的基础上, 开拓民间投资、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建议放宽市场准入门槛, 吸引以股份制、合伙制和私营制等形式的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领域。大力扶持中介服务机构, 加强海外风险投资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度, 做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潜在的投资者之间的牵线搭桥工作, 如搭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与银行的沟通合作平台。

3.3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3.3.1 创新现有产业管理机制

现今北京市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规划, 已经变为各自为政的局面。各个区县政府之间根本没有可以协调商议的过程。所以现在需要在如今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 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功能和职责并成立一对一管理的部门, 形成独立、有效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监督体制, 着眼全局, 统筹兼顾。根据北京各个区县的情况不同, 文化的差异, 来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方式决定了其本身的发展方向, 保留和改造有价值的产业建筑, 培育创意产业园区。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方式构建创意产业园区。比如说北京南城应该以它悠久的文化特色为优势来建造;中关村附近的各个科技园则应该凭借扎实的科技实力, 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而国贸CBD附近的地区可以利用其浓厚的商业氛围吸引一些大中型的文化创意产业。

3.3.2 建设公共平台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自然少不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 尤其当其发展到成熟阶段后, 一个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就显得更为重要。北京市政府的公共服务平台正在高速发展, 政府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投入在对科技研发、人才服务、金融服务、品牌建设等平台, 引进高校的创新因素并引导创意产业与高校的合作, 加强技术研发。发挥中介机构的网络化、社会化优势, 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专利、人才、融资、信息、咨询代理等方面的服务, 扩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国内外间的交流合作。

3.4 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

3.4.1 完善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制度及政策

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慧和才能的宽松环境, 通过制定优惠人才的政策、加强便利性建设、提高城市包容度、营造创意社区等多种措施, 吸引擅长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的管理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落户北京, 汇聚各地文化艺术界的大师, 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政府还应在行业中引入服务能力强的专业HR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服务, 可以建立文化经纪人的资格评定制度,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制化打好基础。建立人才引进待遇政策的分级制度, 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北京发展。另外, 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招聘会、交流会等, 不断优化产业人才结构;同时更要积极通过社会宣传, 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

3.4.2 构建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 整合资源, 从零开始培养一些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股。北京政府可以在当地高校中挑选一些优秀师资, 着手培养并创建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教育论坛, 让一些成功人士把经验传播到四面八方, 把学校的学生与创意产业人才联系起来, 学校与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建立一个小型的人才招聘会, 作为培养企业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设立相关奖项, 对在该产业上有突出贡献者授予表彰奖励。在各个大专院校设立基金为创业者提供创意奖项等, 使产、学、研有机结合缓解创意人才荒。另外, 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各种创意活动, 让学生从小接受文化创意熏陶, 打好扎实的创意基础, 不断寻找和发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后备人才。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然后分析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提升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吕学武, 范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理论:碰撞与交融[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探析 篇8

北京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10年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为1692.2亿元, 占地区GDP的12.3%。毫无疑问,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最具发展潜力、发展最活跃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SWOT分析

SWOT分析法 (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分析法) 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克里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并借助SWOT模型来分析企业的战略规和竞争策略, 是一种态势分析工具。

1. 优势 (Stre ng ths) 。Ric ha rd Florid a认为, 创意经济的成长是建立在人才、科技和社会包容三个维度之上。

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历史, 850多年的建都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与其他国家的频繁的文化交流、国际化视野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北京形成包容、独特的社会环境。其次, 北京拥有众多的重点高校,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而且吸引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创意人才和艺术家 (798艺术区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的创意人才) 。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科技园和清华科技园等技术园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 劣势 (We a kne s s e s)

(1) 文化体制改革不彻底。相对于其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竞争不充分, 在文化产业领域, 政府的规制还是十分严格, 门槛很高, 阻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许多文化单位“事转企”力度不足, 虽然披上了“企业”的外衣, 但距离真正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差距较大, 市场效率难以有效发挥。

(2) 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困难。据调查显示, 从企业规模的角度来看, 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70%以上雇员数量在100以下, 这充分表明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仍然是中小型企业, 从企业性质的角度看, 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 占总数的32%, 而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则是近几年的突出的问题。作为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主力军, 融资难的问题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进而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3. 机遇 (Op p ortunitie s)

(1) 消费需求的增长。2012年1月19日, 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394元, 而在GDP超过5000美元后, 创意经济逐渐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生力量, 消费需求逐级从物质转向精神需求方面, 文化创意产业正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征。

(2) 政策机遇。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进一步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政策基础、指明了方向。北京近年来实施多项产业政策和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 威胁 (Thre a t)

(1) 国内竞争。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的兴起, 上海, 广州, 深圳等一线城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2007年12月, 江、浙、沪文化厅局长联席会议签署《2008年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意向书》, 以此来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依托成熟的市场和地理优势这些一线城市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2) 国外竞争。加入WTO以来, 中国的市场日益开放, 文化创意产业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 在资本、创意、人才、技术方方面面等都处于劣势。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美国好莱坞的电影等文化产品在中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 如何发挥本土优势, 借助传统文化打好文化这场仗北京需要不懈的努力, 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关乎中国文化安全的问题。

三、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 北京的创意产业相关法律体系还很不健全, 特别是知识产权这一块, 各种盗版问题还相当严重, 而创意产业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健全的知识版权的环境。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 创意企业就不会有动力进行创新和创造。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力度, 抵制盗版、尊重创新、保护创新。

2.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产业进入资本市场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主要还是政府起主导作用, 没有能够进入资本市场而充分的竞争, 行业垄断现象较为突出。如文化创意产业按部门、区域和行业进行分割, 各自为政, 很大程度上造成文化产业管理的混乱和失控。而在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发展相当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国有文化企业凭借人才、资金和规模的优势, 政府只是充当“服务员”的角色。

文化产业应当高度重视金融杠杆的作用, 充分发挥资本运作的推动作用, 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 但是政府投入的时间不应该太长, 过长的话会形成行业垄断, 降低了发展效率和公平性。民间资本相对于政府资本更加讲究效益, 能够促进创意企业的创新和改革, 因此, 北京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降低文化产业的门槛, 让更过的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扩大文化产业的资本规模, 实现充分竞争和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3.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 北京应当利用其地理资源的优势吸引各地创意人才。高校方面, 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需要不断优化创意文化产业研究生培训项目;北京市政府应该鼓励人才进入北京文化创意企业, 为人才的进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环境;积极举办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交流论坛、会议, 以此吸引全球各地的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少峰.以商业模式的创新来促进文化产业[J].探索与争鸣, 2007.

[2]胡小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国世平.投资文化产业, 凸显金矿价值[J].探索与争鸣, 2007.

刍议北京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篇9

1 北京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目前乡村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成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领域。就北京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 首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初步形成多个门类的文化产业体系, 为北京乡村文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部门管理需要和文化活动的特点以及《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分类标准, 统筹北京市乡村农业文化产业发展过程, 综合北京农业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 本文将农村文化产业分为三类:

1.1 乡村旅游文化产业

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 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乡村家庭经营方式。京郊旅游是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京郊旅游为北京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30多年来, 北京市的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经历了自发发展 (1998年以前) 、数量扩张 (1999~2002年) 、规范发展 (2003~2006年) 和品质提升 (自2007年至今) 四个阶段。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中, 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和为本的“三为本”原则, 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路子,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品牌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 打造旅游新业态。

近年来, 北京市乡村旅游及农业休闲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 坚持‘一区 (县) 一色’、‘一沟 (村) 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 实施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战略, 逐步形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体系, 不断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政策实施以来, 先后完成了33条“一沟一品”乡村旅游沟域带区规划, 构建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产业集群;开展了77个市级民俗旅游村“一村一品”的创意策划, 促进了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 北京乡村旅游形成了完善的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产品体系, 在国内首次推出了8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 逐步形成了北京市乡村旅游“北京模式”。乡村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郊区农民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不仅扩大了就业人数, 而且增加了实际收入。据统计, 2010年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数达3328.5万人次, 同比增长11.3%, 总收入达25.1亿元, 同比增长17.9%;截至2011年11月, 北京市共有市级民俗旅游村207个, 市级民俗旅游户9970个,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6万多人。

1.2 生态观光文化产业

近年来, 生态文化逐渐受到重视, 人们在生态观光的同时, 体会到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 现代文化和生态文化相互交融所带来的和谐感受。区别于一般的农家乐旅游产业, 现在的生态观光文化产业主要有五种形式, 分别是观光农业园, 农业公园, 教育农业园, 森林公园和民俗观光村。北京市重点发展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旅游, 充分发挥生态涵养发展区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使其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当前, 重点建设三大生态廊带 (长城文化旅游产业带、永定河流域生态旅游廊道和绿色生态发展带、大运河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带) 、五大森林旅游碳汇工程 (大房山、门头沟九龙山前山带等) 、七大生态休闲度假项目 (密云古北水镇、丰台南宫等) 、十大乡村旅游新业态 (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等) ;在怀柔、密云、昌平等建设生态节能小屋休闲示范区。

作为生态观光文化产业的典范, 紫海香堤无疑给后来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活的模板, 用开办专业网站、办理网上订票、团购优惠等现代化的宣传手段, 为紫海香堤打开了市场。北京市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以四季薰衣草、马鞭草、洋甘菊等香草为主。庄园内还设有香堤艺术画廊、香草专卖店、香草主题展厅、DIY手工制作室、香堤会所、特色水岸休憩长廊、薰衣草婚庆广场、爱情小木屋、爱情渠、相遇桥等娱乐休闲设施。通过西方文化中薰衣草的爱情寓意, 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香草美人的传统, 将整个紫海香堤打造成以爱为主题的主题公园。

1.3 乡村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 北京市在文化建设领域有很多创新举措, 统计显示, 2012年北京文创意产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 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增速达到两位数, 占GDP的比重超过12%。

北京市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 一半以上在郊区。文化创意产业大大带动了郊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成为京郊新的经济发展引擎。如明十三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十三陵特区为核心, 挖掘以明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着力推动相关产业在这一区域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现产业以文化旅游为主导, 另外涉及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游戏研发制作、古玩和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文艺演出、文化体育休闲、会议会展等七个门类。预计到2020年, 明十三陵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游客人均综合消费水平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 (350元) ,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带动影视服务、版权交易、会议培训等活动实现经营收入4亿元;提供直接就业岗位超过7000个。

创意农业成为北京乡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引擎。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看, 农业创意品牌有利于乡村农业在城乡互动, 缔结城乡共同体中赢得更多话语权, 培育“三农”造血功能, 形成城乡一体化新局面。北京市拥有200多个“有影响、有潜力、有创新”的创意农业品牌, 如门头沟的农民们利用乡村的麦秆, 借鉴国画、贴画等多种中国传统绘画方法, 辅之以熏、蒸、烫、漂等传统工艺, 加工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麦秸画, 远销10多个国家。据统计, 北京市目前拥有创意农产品30多个类型, 初具规模的创意农业园达113个, 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意农业节庆活动60多个, 2011年全市创意农业年产值达22.26亿元。

2 北京乡村文化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北京乡村文化产业体系在北京GDP总量中比例甚小, 制约发展的问题存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和大型旅游企业相比, 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乡村企业小、散、弱, 集约化程度低, 都市化、同质化、短期化、低层次化等问题在乡村旅游项目中仍较为突出, 乡村旅游产业还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其次是生态观光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还没有形成生态观光文化产业规模, 没有形成产业化链条的特点,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生态观光文化产业的规律、特点, 提高美誉度;再次是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战略需要加强, 需要加快文化功能区建设,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水平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 文化产业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进一步加强北京乡村文化产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议从以下方面发展、壮大北京乡村文化产业:

2.1 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产业政策

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组织, 成立专门机构, 共同承担管理乡村文化产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特别是乡村旅游和生态观光产业, 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因此, 着眼于乡村生态效益、立足文化生态的高度, 要保护好原生态条件下的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 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加大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 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法规, 清除阻碍, 文化产业发展的壁垒营造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建立补偿机制。对于文化产业聚集区, 要践行北京文化立市的宏远目标,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运作机制, 加快集团化步伐, 实行规模经营, 实施“精品”的发展策略, 增强北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2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关键, 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中需要营造一种鼓励支持创新、创业, 有利于吸纳和积聚人才进行文化生产服务的氛围。依托北京高校及科研机构优势,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依靠科技支撑, 提升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拓宽人才选拔途径, 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直接服务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开展农民转产转岗培训, 建立设计人才培训基地, 在有条件的区县建立“乡村文化产业研发培训基地”, 为北京乡村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创新人才引入战略, 培养高层次产业创新型人才, 支持在高等院校设立文化创意相关专业, 重点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营销管理和经纪人才。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 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

2.3 搭建乡村文化产业服务平台

尽快在政府层面建立相关公共服务管理平台, 探索政府出资、企业参与、行业协会主办、机构联办的管理模式。建议在财政支农资金中, 向乡村文化产业方面适当倾斜, 使乡村文化产业获得更加安全、长效、稳定的资金来源。

2.4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联动

借助乡村文化产业“原生态”和“原创意”的特点, 将其纳入现代生态农业体系, 多元产业交叉发展, 相互借助产业优势, 拓展产业空间, 实现联动效应;借鉴现代产业经营理念, 构建符合乡村地域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逐步形成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的新乡村发展格局, 实现城乡旅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结合, 利用网络技术, 以完备的质量体系为基础, 推出具有 (下转P162) (上接P156) 自主知识产权的乡村文化产业品牌, 加强商标注册, 推动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区域文化品牌转移;聚集龙头手艺企业, 吸纳相关中介机构, 创造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吴道军.SWOT视角下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实例分析[J].商业时代, 2010, (21) .

[2]降巩民.北京市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与措施[J].前线, 2009, (08) .

[3]周传蛟.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 2009, (05) .

[4]章继刚.创意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09, (12) .

[5]北京市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超6万人[EB/OL].人民网, http://travel.people.com.cn/GB/16265866.html4

北京市文化产业论文 篇10

历时五天的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全面展现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展现了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展现了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和巨大魅力,展现了中国文化市场的巨大商机和发展空间,更彰显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各级政府和文化艺术界、产业界及金融界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共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据不完全统计,本届文博会期间,共签署文化创意内容产业的产品交易、艺术品交易、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和入驻、银企合作等协议总金额786.85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65%。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投资类项目117個,协议总金额510亿元人民币;艺术品交易212亿元人民币;原创文化内容产品成交64.85亿元人民币。其中,数字内容·动漫游戏产业洽谈交易会聚集了300余个项目参与洽谈,成交达23.86亿元。

组委会表示,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博会签约、成交呈现四大特点:一是中国原创的内容文化产品,包括广播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研发制作、动漫研发制作、出版发行、版权贸易、设计创意等类产品成交比往届大幅增加;二是园区、集聚区投资类项目规模大,产业集聚和带动性强;三是文化、科技、创意融合的新业态项目多;四是银企合作投资内容产业的项目多。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篇11

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球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 这个观点已成为不争之事实, 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具有传播文化、扩大文化贸易和重塑国家或城市国际形象的多重意义。据了解, 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 在英国政府极其看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 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扶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该国的第二大产业;美国也是如此, 为了给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们实施了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大大增加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在国际交易中, 文化创意产品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交易额上都在不断增加, 文化创意产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趋势势不可挡, 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1.1 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繁荣能使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一个国家产生精神层面上的认同感。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在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文化市场全球化过程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可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与尊重, 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增加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2 有助于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和塑造北京新形象,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全球化进程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民族文化要在全球化中生存、发展、光大, 就必须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国际经验表明, 优秀民族特色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原创力的重要来源, 但它需要挖掘, 需要新的阐释, 更需要通过创新形式加以表现。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老的城市、大量的历史文物、各类博物馆、繁荣的文化市场和数量众多的文化场所等, 都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是培育文化创意的沃土,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既要突出传统文化的古老和深厚, 也要体现北京文化的时尚特色, 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 创建自己的文化品牌, 使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并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塑造出文化北京、创意北京的新形象。

1.3 有助于增强北京市的综合竞争力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极强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在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北京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作为中国的科技文化中心,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人才。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开发北京独特、丰富、优秀的文化资源, 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提高文化产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不仅能增强北京文化贸易的竞争力, 增加文化商品和服务的贸易输出, 更主要的是还可为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可观的文化附加值, 提高其他产业的竞争力, 进而增强北京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1.4 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特点, 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各国都把绿色经济产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 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机会,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 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特征, 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力量。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也是国家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 要求产业发展走高端、高效、高辐射之路, 要求体现资源节约型、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生态友好型的科学发展理念。

1.5 有助于提升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

文化是国际大都市最吸引人的一个方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能否培育更多的创意能力, 已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放眼全球, 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城市, 这些城市也以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而闻名遐迩。创意产业作为源于个人的才华、技能和创造力的产业, 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的强化无不得益于发达的创意产业。

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条件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 文化创意产业能否成功地进行国际化发展, 需要各方面因素的整体配合。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 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名城。

2.1 取决于北京的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全球华语文化中心地位共同决定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肩负重任。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 也是中国最具文化气质和活力的城市, 同时还是一个比较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汇聚在此, 使北京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 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城。为此,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负着为北京市民以及国内外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责任;担负着融合两岸四地产业资源, 引领产业发展潮流, 向市场提供具有充分竞争力的高端文化创意产品, 推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创新的责任;担负着积极参与全球主要国家间的文化贸易竞争, 开拓全球文化市场, 向全球提供富有创意的中国优质文化产品, 不断扩大中国在全球文化贸易中地位的责任。

2.2 取决于北京的资源条件

从国际经验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科技领先、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 如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和日本的东京等。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有着3 000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 6处世界文化遗产, 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文化资源丰富、深厚。北京又是一座开放自信的城市, 就像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中唱到的“我家大门常打开, 开放怀抱等你……”, 北京张开双臂, 向各方宾朋敞开大门, 时装展、电影节、艺术节、动漫展、演唱会等, 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这些交流活动也给北京文化注入了新的理念, 给北京的文化创意人员带来了新的创意, 激发了创意人才和艺术家的创新灵感, 铸就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成独特、宽容、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

北京拥有首屈一指的文化市场和文化设施。北京出版、音像品种占全国总数的1/3, 会展业收入占全国总数的1/3, 各类演出团体、经纪公司数量居全国之首。北京是一个媒介发达的城市, 互联网上网用户达398万, 普及率居全国首位;北京还是国内拥有现代化文化设施最多的城市, 国家级广播电 (视) 台、各大要报、新闻机构、国家大剧院、展览馆、博物馆以及奥运场馆均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媒体平台, 便于创意信息的吸收与传播。

北京具有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势。文化名城与首都的优势地位、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 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文化创意人才。各类专业人才聚集北京, 通过他们在北京这片创意发展沃土上的辛勤工作, 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创意产品, 不断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使其始终处于领先行列。这些资源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3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的关键成功因素

3.1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之都, 北京市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政策, 设立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并提出要在文艺演出、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游戏研发制作、广告和会展、古玩和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十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并承诺放宽市场准入, 完善准入机制, 支持创意研发, 鼓励自主创新, 保护知识产权, 营造创意环境, 加大资金支持, 拓宽融资渠道。北京市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 扩大首都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拓展文化交流的平台。

3.2 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 必然要得到自动化、传播、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支持。推动科技发展的自主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在文化创意产业链中, 自主研发能力体现在设计、开发、内容创意等环节, 而自主创新能力则是以为客户带来独特体验为导向, 渗透到展示、制作、策划等环节。高科技产业是北京的支柱产业, 特别是信息通讯产业优势地位突出。这必将在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极大地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作用和竞争力。

3.3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有着巨大的需求潜力, 主要表现在: (1) 居民消费层级提升的需求。北京市高端消费群体人数正在迅速上升, 他们对具有品位、个性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高附加值消费潜力巨大。 (2) 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由于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打造民族品牌、提升设计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出台, 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将在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具有更大的市场需求。 (3) 文化贸易增长的需求。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 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

4 结束语

文化创意产业是继高科技产业之后, 与北京资源优势结合最为紧密的新兴产业。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相比较,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起步晚, 但是发展迅速, 已经显示出其旺盛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 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已经成为领先发展的城市。作为中国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北京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可从中不断吸收国际上的新思潮、新理念、新创意, 借鉴文化创意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精华, 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精品, 将建设国际化城市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张泉.北京文化发展报告 (2008-2009)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陈伟雄, 张华荣.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竞争力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2009 (3) :30-34.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现代表述下一篇:教师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