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满族文化(精选7篇)
北京满族文化 篇1
文化的概念较为广泛, 其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地域内, 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1]。对于北京满族文化而言, 其是在自身文化的不断变革和传承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北京满族文化概述
随着清入关定都北京, 部分满族人迁居至北京, 促进了新的群体—北京满族的形成。北京满族与汉族等各个民族进行交流和互动, 对自身文化加以改造与传承, 积极与汉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融合, 有效形成了具有复合性质的北京满族文化。目前,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部分学者对北京满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北京满族文化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北京满族文化作为“老北京文化”, 其是由物质 (表层) 文化、制度 (中层) 文化、 观念 (深层) 文化共同构成的复合体系[2]。同时北京满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变迁、北京满族身份的改变以及民族意识的变化等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但是在其界定方面还难以进行细化。
二、北京满族文化的特点
(一) 开放性。北京满族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并坚持自身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 促使北京满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北京满族将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进行融合, 从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有效吸收两者文化的元素与理念。如汉族皇权的重要表现是以黄为尊, 清朝对服饰的颜色与图案具有明确的规定, 皇太极要求官员与百姓不得擅自穿带五爪龙的黄色衣服, 并且清朝官服为胸前对襟、后为整片, 结合了满族服饰便于骑射的特征。此外, 北京满族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是其开放性的又一重要体现。
(二) 创造性。对于北京满族文化的创造性而言, 其一方面表现在满文的创制上。满语作为北京满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是由女真语发展而来, 金代女真人创制的女真文字发展到元代中期后被蒙古文字所取代, 导致女真人在语言和文字方面存在冲突。而满族在对各种信函和文书进行书写时, 需要借助蒙古文字, 但是女真人难以理解蒙古文字,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满族文化的发展[3]。因此满族人民将蒙古字母和女真语言进行有效融合, 创制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即满文, 用于政令的下达、历史的编写、政事的记载以及公文的书写。此外, 北京满族人民还利用满文对汉族的名著与经典进行了翻译, 有效推动了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吸收创新以及广纳博彩上。北京满族的官服是以明朝汉族礼服为依据, 增添了马蹄袖与披肩, 并且为了满族服饰的保暖效果, 有效融入了汉族的袄式服装,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旗袍”。此外在物态文化方面也具有创新, 如以牛录为基础创新八旗制度、由渔猎采集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等。北京满族能够对本民族文化的差距加以正视, 并始终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自身民族文化, 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三) 兼容性。北京满族作为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其积极吸收和兼容优秀先进的文化, 以此来促进本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北京满族文化既具有满族文化的特点, 又带有汉族文化的特征, 北京满族将两种文化加以兼容, 从而促使本民族文化更为丰富, 促进自身文化层次的提高。在清代的八旗子弟教育中, 其将儒家学说作为重要的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改造了满族的文化, 有效提高了满族的文化修养。如皇太极时期对汉族文化加以学习, 重视《资治通鉴》、《孟子》、《三国志》以及《刑部会典》等汉文书籍的翻译, 并实行科学制度, 将优秀的中举人才委派到各级政权机构中。北京满族在自身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积极融合和借鉴各族优秀文化, 有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心理障碍, 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四) 民族性。北京满族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骑射方面, 北京满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骑射, 并将其作为立国之本, 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与明王朝的战争中, 满族大量任用俘获的明朝官兵, 使得满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满族人们为了保证自身文化不被汉文化所淡化, 始终坚持骑射传统, 并将骑射作为满族的核心文化, 而北京满族文化则是对满族文化的继承[4]。同时, 皇北京满族统治者将坚持骑射作为衡量国家兴亡的重要标准, 并在出猎、阅兵以及大典的举行过程中积极推行骑射, 使骑射文化成为北京满族的重要精神力量, 能够产生一定的凝聚力和独立性。此外, 北京满族文化在伦理道德、丧葬祭祀、婚嫁生育、起居娱乐、服饰饮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也具有自身鲜明的民族性, 其在吸收汉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继承和发展, 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民族性。
结束语
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受社会经济政治局限性的影响, 其文化会存在一定的痼疾与陋弊。对于北京满族文化而言,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创造性、兼容性和民族性, 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 从而实现了本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摘要:北京满族作为清朝时代统治民族的核心, 其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 随着对满族民族意识变动情况的深入研究, 了解到其对北京满族的影响最为明显, 不仅使得大部分北京满族“消失”, 还对满族的民族识别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北京满族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北京满族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张丽, 韩福文, 卜长青.基于资源整合的满族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建设[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 05:74-76.
[2]黄新亮.论满族文化的发展特点[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1, 02:75-77.
[3]孙虹.满族文化特点初探[J].艺术评论, 2014, 08:140-144.
[4]苑杰.关于北京满族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满族研究, 2010, 02:48-52.
北京满族文化 篇2
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朵灿烂的奇葩。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 满族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民族, 她在自身发展繁荣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示了这个民族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现如今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其余散居在河北、内蒙、北京、天津、新疆、甘肃等地, 几乎遍及全国, 总人口至今已愈千万, 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满族的族源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前先秦时代的肃慎, 以及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 其统治时间之久远, 统治范围之广大, 统治程度之稳定, 足矣令历史上其他少数民族望尘莫及。满族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地域, 面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 满族人民不倦地探索着生存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满族文化。满族入关前是以渔猎为主的游牧民族, 立马弯弓, 崇尚骑射, 具有草原民族狂野的风貌, 入关以后满族人凭借自身独具的聪明才智很快便适应了农耕文化, 在保持原有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充分溶入了汉族文化, 因而成为统治中国长久而稳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岁月的流逝, 我国现阶段能够认识看懂并且会说满语的人真的是寥寥无几, 仅是东北农村个别村庄的少数老人才能做到, 这些老人又多数会说而不会写, 不夸张地说, 这些满族文化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消失得无影无综, 因此说抢救满族文化迫在眉睫。由于满俗满语文化的特殊性, 要想做好满族文化研究, 就要做到多方收集、深入田野调查, 动用一切抢救手段。吉林省是满族人的聚集地, 特别是四平叶赫更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叶赫历史悠久, 是清初开国皇帝皇太极生母孝慈皇后的出生地, 也是清末慈禧太后和隆裕皇后的祖籍地。吉林师范大学就座落于这块充满民族特色与学术氛围的土地上, 在满族文化的研究和抢救上,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1年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被省社科规划办确立为省哲学社会科学满族文化重点研究基地, 以于鹏翔教授为首的一支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 为满族文化研究开辟了具有划时代的先河创举, 他们提出“以文化抢救为先, 以人才培养为要, 以科学研究为主, 以服务社会为宗”的多维并举的工作方针, 在学科建设上开辟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满族文化研究方式, 通过征集、抄录、复印、拍照、摄录等方式把濒临灭绝的满语口语和满族民俗物品保存下来, 形成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其中满族谱牒堪称文化瑰宝。“古礼求诸野”, 了解满族民俗或者会说满族语言的人一般年龄都较大, 且居住于十分偏远的山沟里, 山路崎岖, 交通条件差,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腐朽有幸化神奇,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热情, 研究所共抢救录制影音资料2000多GB, 时长达400多小时;征集、抢救了以满族为主的东北民间谱牒1200余部, 东北皮影2箱, 影辞68部280卷, 民俗文物5800余件, 萨满祭祀神词16部, 东北民间契约文书300余件, 整理孤本书近200本;组织申报旗袍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抢救萨满文化、满族皇家祭祖习俗、民间巫俗、关东大鼓、柞蚕文化、吉林单鼓、满族民间歌曲等濒危文化遗产。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 这些珍贵的文物经过集中、分类、整理、修复, 建成了“六馆五室”和“六个研究基地”。“六馆”为满族民俗馆、满族佟佳氏博物馆、东北谱牒馆、福文化博物馆、八旗谱牒馆、历史文物馆;“五室”为东北满族文物室、叶赫旅游开发展室、谱牒整理实验室、谱牒电化展室、满族资料室;六个研究分支基地包括伊通、叶赫、乌拉街、九台、宁安 (黑龙江) 、本溪 (辽宁) 。其中, 满族民俗馆收藏满族生产生活用具、服饰、萨满祭祀神器和扈伦四部遗址出土的清代民俗文物5000余件, 展品主要有:关于满族及其先民生产生活的渔猎用具, 如弓、箭、马具等;展现农耕习俗的各种生产工具和手工业工具, 如镰刀、二齿钩、三齿叉、墨斗、破篾刀等;反映满族家居生活的满族四合院、筒子房、万字炕的模型;清代具有“国服”地位的宽腰身直筒式的旗袍和旗头等其他有代表性的服饰;既有装饰性又有实用性的满族佩饰, 像搬指、如意、扁方、银钗等;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满族刺绣, 以花样繁多的枕头顶、幔帐套、荷包为主;丰富多彩的满族饮食, 如苏子叶粘豆包和各类各样的家居日用器物;具有浓郁东北地方特色的狗拉爬犁模型、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和关东四大怪———吊悠车、摇蓝、大烟袋、窗户纸等的展示;神秘的满族祭祀法器———萨满神服、神帽、神鼓和腰铃等, 以及威武雄壮的八旗士兵的复原模型, 充分展现了满族及其先民的生产生活和衣食住行等不同侧面。八旗谱牒馆是国内外惟一一所收藏、展示满族谱牒资料的专馆, 珍藏以《爱新觉罗宗谱》为代表的皇族谱牒, 以佟、关、索、马、齐、富、那、郎满族八大姓氏为代表的民间谱牒1200余份, 现已成为满族谱牒研究和满族民众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库。满族佟佳氏博物馆是全国第一所满族家族博物馆, 馆内珍藏满族佟氏家族契约文书、家族文献、家居陈设等文物3000余件, 为研究清代满族家族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东北谱牒馆自建立以来, 先后从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东北三省, 以及相邻的北京、河北等地抢救、收集各类谱牒1200余份 (包括谱单和谱书) , 如清皇室《爱新觉罗氏谱书》、满族名人后裔杨家将《杨氏家谱》、常遇春后裔《常氏家谱》、叶赫东城城主《金台石家谱》等;此外, 还收集抢救了大量与旗人生产、生活习俗、家庭祭祀密切相关的重要物件, 并以图片、文字、幻灯等多种形式, 分类、分区陈列、展示, 力图把八旗族人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祭祀观念、祖先观念、伦理观念、生活禁忌等以立体、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满族资料室收藏《乾隆朝宫中档》、《明清档案》、《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等珍贵图书资料4万余册。近几年, 研究所于鹏祥教授通过对满族文化的抢救、整理和研究, 编著了《满文形体学原理》一书首次破解满文形体结构密码, 是满文及其所在形族、形系、甚至整个表音文字形体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他主编的《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一书是此领域的拓荒之作, 开辟了满语口语文化抢救与研究的新领域, 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5年该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大清史工程项目1项, 合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主持省部级项目48项, 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 发表论文270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形成了满语文、满族文化、谱牒文化三大系列丛书, 其中《满语句法学》、《满语语言学》、《满语词法学》、《满文形体学》等著作, 形成了语音、词法、句法、形体学的完备体系, 撰写出版第一套满语语言学系列专著, 于鹏祥教授及其团队还承担了吉林乌拉街、四平叶赫等满族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与开发, 与白山、珲春等地合作进行了满族特色文化产品的研发, 推动了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多年来,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始终以“文化抢救、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理念, 形成了以收藏、展示、研究、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 在东北地方文献的抢救、整理、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目前,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民俗馆以成为吉林省地方文化对外展示满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东北谱牒馆已经成为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东北谱牒重点研究基地, 以八旗谱牒为主的东北谱牒收藏和整理的中心, 地方家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藏中心, 地方家族文化和社会生活展示中心, 地方家族历史, 文化研究中心, 地方文化交流、普及、传播基地。相信在“国际有影响、国内有特色、省内属一流”的既定目标指引下, 吉林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定能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促进民族事业发展, 振兴东北经济注入强劲的文化推力。
满族鸟文化探微 篇3
1. 满语人名与鸟
满族人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别具特色, 早期的时候大多以动物命名, 意思是皮实好养活一类的寓意, 努尔哈赤的名字汉文译出就是“野猪皮”的含义。不仅如此, 满族人还常以鸟的名字命名。
例如:“尼玛善”表示芝麻雕、“噶兽”表示鸟、“噶斯哈”表示天鹅、“巴布罕”表示架鹰五指皮巴掌、“布勒亨”表示鹤、“蕯克蕯哈”表示喜鹊、“酥完”表示鹭莺、“逹敏”表示雕、“圜奇纳”表示鹄子之红心、“齊斌”表示紫色的燕子、“吉倫岱”表示焦明 (鸟名) 、“雅逹纳”表示鹄、“托津”表示孔雀、“库谭”表示淘河 (鸟名) 、“库尔禅”表示灰鹤、“代普恩”表示雕、“昆都津”表示孔都護 (鸟名) 。[1]以上这些就充分的体现了满族人名中丰富的鸟文化。
2. 满语赐号与鸟
在清代, 满族统治阶级喜欢按其性格和行为习惯赐给部下一个美名。用以表彰部下的功绩或者才能, 这种赐号就作为奖赏的一种而存在。在满语中, 极具民族特色的巴图鲁称号也处处彰显着满族的鸟文化。通过与鸟类的长期接触, 鸟类特有的灵性就被满族先民神化了。在清朝就出现了很多以鸟命名的巴图鲁封号。如:cecik baturu (车齐博巴图鲁) 则译为像雀鸟一样的英雄;gasha baturu (噶思哈巴图鲁) 可译为像鸟一样的巴图鲁。这些“以这些鸟类为喻体, 充分表明了鸟崇拜思想在满族古老的信仰体系中有着突出的地位”。[2]
二、满族的信仰与鸟
满族人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鸟神是萨满教祭祀的重要崇拜对象, 更是备受人们尊崇的图腾神、自然神和守护神。
1. 鹰信仰
在萨满祭祀中, 鹰神是所有野神中的首神。在萨满神话之中, 鹰神与萨满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有神话说, 天地初开之时, 人世间无病灾亦无死亡。但不久之后, 恶魔带来了病灾和死亡, 人们开始受苦。众神就派鹰来相助人间, 由于凡人听不懂鹰的语言, 神只能让鹰传授萨满的本领给最早遇到的人类, 然后通过萨满来帮人们。鹰来到人间与一女子交媾。女人足月生下的男孩, 为最早的萨满。这一神话的表述不一, 也有表述为:鹰神最早从水中叼出一个石蛋, 生产了一个女萨满, 后来成为东海九十九个部落的“七叉鹿角罕王”, 也就是东海人最早的女祖。
2. 乌鸦信仰
在我国很多地区, 乌鸦被视为不详之鸟, 然而敬奉乌鸦却是满族族崇拜的古老习俗。满族人崇敬乌鸦主要原因有二:第一, 传说乌鸦对清太祖努尔哈赤有过救命之恩。其次, 从满族先民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 乌鸦的生活习性来看。乌鸦天生的警觉性使它具有某种预测能力, 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它们好像比人类更清楚的知道人类要找的东西在哪里。
3. 喜鹊信仰
满族人对于喜鹊的崇拜, 是因为喜鹊的警觉性而使满族赋予它的神性, 还有喜鹊外形的美观、体态的轻捷和声音的响亮、对于人对于畜均无害等方面的原因, 并结合了其他民族, 特别是汉族对喜鹊的喜爱。在汉族人民的思想里, 喜鹊不仅有报喜的功能, 还有能促使两性相结合的民俗功能。这一点主要体现为喜鹊为牛郎和织女在七夕相会中搭桥的传说。从此可以看出, 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观念里, 喜鹊在生殖方面和两性的结合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喜鹊不仅是人与神相通的中间媒介, 而且还是两性相结合的媒介。
4. 天鹅信仰
天鹅神备受满族人民崇拜。天鹅高高翱翔在天空之中, 羽毛洁白如雪, 声音类似苦呖, 群居互相之间友爱, 更富有牺牲精神, 每当遇到敌人之时, 母天鹅通常会让幼子吸净自己的鲜血, 使其飞走逃生。天鹅的本性与其洁白的形象、赤色的心灵一样美好, 深深受到满族先民的敬爱。天鹅神便是吉祥的守护神, 满语称其为“嗄喽妈妈”, 当她显灵时, 萨满们走鸟步、跳鸟舞、表演鸟技, 一会展开翅膀旋转, 一会潜下水追鱼, 一会又凌空驾风, 展现天鹅神的雄姿形象。
三、满族民俗与鸟
1. 谚语与鸟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现成而固定的语句, 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认识作用的民间传言, 是民间文学中最短小精悍的特殊的体裁”。[3]满族谚语从不同角度给我们展现了满族人民日常农业生产的生活情景。满族在入关之前, 因为世代居住在东北地区, 以渔猎生活为主, 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猎物习性, 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就自然反射到语言中来的, 这其中就必然有很多跟鸟有密切的联系。
如:damin yali akbade aburak.译为:山鹰不会盘旋在无肉的地方。
kesi akniyalma kekuhe feye.译为:无福之人斑鸠伤。
从以上谚语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满族社会中浓厚的骑射狩猎气息, 生动地反映出满族社会早期狩猎经济生产生活之中无处不在的鸟的身影。
2. 服饰与鸟
满族的鸟饰文化也是很发达的, 满族人会用鸟美丽的羽毛做成漂亮的装饰品。过去满族青年男女定情时就会用鸟的羽毛表达一起飞向未来美好的生活。在他们眼里鸟是吉祥的象征, 鸟更是最懂人情、最珍惜感情和爱情的神灵。
在满族人看来, 山鸡尾羽是安宁、和平、光明和自由的象征, 故常在头上插山鸡尾羽做头饰。满族人结婚之时常用山鸡羽毛编织羽披肩, 花样非常漂亮、花纹有各种鸟形, 特别好看。有些满族女人成婚后会专门梳成表示新媳妇的抓髻, 还要插上用山鸡羽毛制成的花。鸟在满族的民间习俗中成为不能忽略的角色。
四、满族文学艺术与鸟
1. 神话传说
(1) 天宫大战
研究满族神话有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天宫大战》。它主要讲述的是天宇中善神对战恶神的故事, 善神阿布卡赫赫的周围聚集着许多的神兽、灵禽、英雄神, 在和魔鬼首领耶鲁里的殊死作战后, 创造了这个生机盎然的美丽世界, 故事中讲到宇宙初开之时, 神鹊是阿布卡赫赫的侍女, 阿布卡赫赫在与耶鲁里争斗时, 需要吃能生力气的东海石, 故神鹊天天去东海采石, 飞累了便歇落在神树上, 由于灵禽在“神战”中的功劳, 灵禽崇拜就成了满族神话中的一个特色。其中喜鹊的崇拜最为突出。
(2) 三仙女传说
还有一则非常重要的传说就是“三仙女传说”相传在长白山的东侧有一座山, 名叫布库里山, 有个湖叫布勒湖在山下。传说中有恩古伦、正古伦、佛库伦三位仙女飞下凡间来到池子里沐浴。当沐浴结束后上岸, 看见口衔一枚红果放在佛库伦衣服上的神鹊, 佛库伦特别喜欢这红果, 便放入嘴中, 无意中吞食了果子, 竟然有了身孕。不久, 佛库伦生产了一个男孩, 即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告诉他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平战乱、保平安, 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满族人民敬爱喜鹊的习俗就是由喜鹊救主和三仙女的传说的故事发展而来的。
2. 民间故事
在满族的民间文学里还有很多关于鸟的故事, 像《多龙格格》《女镇定水》《打画墨儿》《乌布西奔妈妈》《白云格格》等。
在《多龙格格》中多龙格格要找能够制服妖鹏的人, 这时候一只雪白的喜鹊口吐人言为多龙格格指点了迷津。[4]
在《女镇定水》中, 完达、女真夫妇历尽千难万险夺回被孽龙盗去的定水珠以消除水患。完达在战斗中死去, 变成了一座山。他的两只眼珠化作两只喜鹊, 带领女真娘儿仨找到了完达的宝斧并叼来碎珠片告诉女真宝珠已碎。[5]
参考文献
[1]亦庚.清语人名译汉[C]//佳梦轩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4:60-111.
[2]綦中明.清代“巴图鲁”封号及其文化内涵[J].山西师大学报, 2011 (6) :126.
[3]谭阔.满族谚语纵横谈[J].满族研究, 1992 (3) .
[4]傅英仁.满族神话故事[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10-17.
满族冰雪文化发展对策 篇4
关键词:满族,冰雪文化,对策
白山黑水寒冷的地域特点使世居此地的满族人不惧严寒、热爱冰雪, 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冰雪文化。
一、满族冰雪文化博大精深, 特色鲜明
满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冰雪文化, 冰雪文化基因无不溶入满族节日习俗中。例如, 满族妇女“轱辘冰”的习俗, 每年正月十五, 妇女们成群结队来到野外, 在冰上翻滚, 嬉戏玩闹, 同时念诵“轴辘枯辘冰, 腰腿都不疼。一走去百病, 是个老寿星。”[1]
二、繁荣发展满族冰雪文化可以传承冰雪文化中的隐形文化[2]
冰雪文化中的隐形文化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一是有形文化, 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二是无形文化, 如道德、风俗、信仰等。研究满族冰雪文化、繁荣发展满族冰雪文化, 需传承满族冰雪文化中博大精深部分, 如文学艺术、语言习俗、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
三、发展满族冰雪文化的几点对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4]一定深入领会其精神并以此为契机, 加大满族冰雪文化建设力度,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强化冰雪文化研究
东北地区冰雪文化丰富多彩, 但对冰雪文化系统研究却经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吉林体育学院自1958年建院就开设了冰雪课程, 先后设立了冰雪学科、冰雪研究室、冰雪系、冰雪学院, 获批了国家冬季耐力项目重点实验室。2012年,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肓的四项功能,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正式成立了冰雪文化研究中心。它不仅是吉林省唯一的体育运动文化研究中心, 也是国内独创的专门从事冰雪运动和文化研究的科研阵地。该中心以“繁荣冰雪文化, 满足社会需求”为初衷, 以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冰雪民俗、冰雪艺术为研究方向, 在长期的冰雪文化研究过程中, 取得了丰硕的竞技运动与冰雪文化研究成果, 为我国和我省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和冰雪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3年9月17日, 由吉林体育学院申报承建的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冰雪文化研究中心”, 正式被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5]为强化冰雪文化研究搭建了更为有效的现实平台。我国类似的平台太少, 要加强这样的平台建设, 特别是东北地区要利用地缘优势, 强化冰雪文化研究。
(二) 开发地方特色文化
《长春市2011年民生行动计划》中针对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具体措施包括:举办文化艺术周、冰雪节等活动;扶持壮大地方戏曲, 繁荣影视和精品剧目创作, 培育和做大汽车文化、冰雪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6]要继续发挥地缘优势, 加大开发满族文化力度, 为冰雪文化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 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留下浩如烟海的满文档案史料。有数以百吨计的满文档案躺在国家和地方博物馆里面待解, 仅黑龙江省档案馆就有满文档案60余吨。这60余吨档案记载着黑龙江地区从清代开始以来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宗教、民俗、天文等一系列内容, 相当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一部史志, 对于冰雪文化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然而, 要把如此繁多的珍贵史料全都翻译出来, 需要100个人用一个世纪的时间。[7]“现在全国能读满文的已不足百人, 满语已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世界濒危民族语言进行调查, 满语被标为‘极度濒危’。”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厚生介绍说。[8]全国仅二十人左右“精通”满语[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处处长吴元丰研究员曾指出, “现今能够直接翻译这些珍贵历史档案、翻译了的东西马上就能用的翻译人才, 全世界恐怕不足五十人。”
(三) 完善冰雪文化产业
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现代冰雪运动本身涉及旅游、机械加工、建筑、化工、纺织、交通、餐饮、酒店等诸多领域。一座现代化滑雪场的运营, 会形成一个相应独立的经济生活“滑雪实体区域”, 如“滑雪村”、“滑雪街”、“滑雪城”等。观光滑雪套餐的出现, 如观光———滑雪、滑雪———购物、滑雪———保健、滑雪———度假等多元化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可以增加吸引力, 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 提高食宿消费水平。把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娱乐、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经贸、冰雪研修、冰雪灯展、冰雪客栈等融为一体。积极探索开发夜间滑雪旅游产品和滑雪旅游特色商品。冰雪文化涉及领域、行业非常繁杂, 冰雪文化的发展, 可拉动产业链的形成,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推动地方经济的进步, 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10中国长春冰雪旅游节暨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历时90天, 实现旅游总收入101亿元。[10]
参考文献
[1]宛因.满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雪地走[J].满族研究, 1998, (1) :87.
[2]杨军.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9) :35-36.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
[5]热烈祝贺吉林体育学院获批吉林冰雪文化研究基地[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9) :177.
[6]邵静野, 李佳.幸福长春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长春日报, 2012-03-22第010版.
[7]吴昌林, 赵宏光.如何拯救满语这一民族文化瑰宝[N].哈尔滨日报, 2009-4-13第003版县域新闻.
[8]刘文彧.“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 真高兴”——濒危语言满语走进吉林市乌拉街满族中学课堂[N].中国教育报, 2012-3-31第001版.
[9]曾江.满语研究渐趋深入复合型人才稀缺全国仅二十人左右“精通”满语.中国社会科学报[N], 2012-7-6第A01版.
满族民俗旅游文化开发浅析 篇5
1 民俗文化概述
1.1 民俗概述
民俗是民间习俗和习惯的研究与总结, 也是一种包含了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理论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和知识的综合。民俗的研究主要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当地的民众情况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和描述, 从而探索出其工作本质和特点功能, 揭发、演示和传承其的发展规律, 使得其能够更好的为人们生活做服务。
民俗主要是依附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情感以及信仰而形成的一种非物质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是一种集体性的理论模式, 说到底其也是社会一致性发展的结果。民俗文化的认可与推广有效的增强了民族的精神与认识, 塑造了一个民族的品格和遵从, 这也是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所在。
1.2 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首先, 民俗文化的参与性活动有利于提高游客兴趣。民俗旅游的内容相对丰富多彩, 形式不拘一格。不同目的地的活动形式重复性也较弱。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与平时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当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 特色表演一般都会让游客参与进来, 有极高的参与性, 满族了游客求新的要求。
其次, 开发民俗文化有利于当地民俗的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普及, 许多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特色已日益衰落甚至绝迹。由民俗文化旅游这种形式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行之有效。
第三, 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处于穷乡僻壤之中, 与外界交流性不强, 经济文化都很落后, 适当的旅游活动参与其中, 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 带动其他产业, 解决当地人群就业问题。
最后, 民俗旅游项目可以提高游客的文化层次。在民俗文化旅游中, 游客体验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 会增长游客的见识, 提高游客的文化层次。民俗文化伴随着历史、宗教、地理等文化知识相对于单一的景观旅游更吸引游客。
2 满族民俗文化分类
我国北方是我国满族少数民族的集聚地, 也是清王朝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北方具备着丰富的满族民俗文化和旅游特点, 有着极为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和发展概述。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 我国北方地区有着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满族民俗文化优势,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饰文化
满族的民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表现出浓郁的骑射民族特色.在我国历史上盛行了近三百年。像人们今天所穿的对襟、圆领、开襟的小棉袄, 对襟直翘、对襟圆翘、人字襟、圆领、鸡心领、长身、短身等各式各样的坎肩, 以及体现东方女性体态线条美的民族传统服饰——旗袍, 都是典型的满族民族服饰。现在, 不仅中国人喜欢现代满族服饰, 就连许多来华的外国人也对满族服饰爱不释手。
2.2 饮食文化
满族的饮食习俗, 是随着满族历史年代、社会生产、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形成和发展的。满族先民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 多食猪肉、鱼肉, 喜爱粘食、蜂蜜, 爱喝糊米茶等。民间的风味小吃有慈禧小窝头、清东陵大饽饽、豆面卷子、苏子叶饽饽、酸汤子、白肉血肠、萨其玛等。典故的满族菜肴还有努尔哈赤黄金肉、乾隆豆腐菠菜、天下第一菜 (萝卜汤) 等。这些饮食文化资源经过开发、包装和宣传, 一定会得到旅游者的青睐。
2.3 民居文化
传统民居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并遗留下来的, 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历史真实性, 其历史、文化价值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例如, 作为清王朝的启运地和满族的聚居地, 辽宁地区拥有众多的清代建筑遗存, 不论是“兴京”赫图阿拉城, “东京”辽阳, 还是入关前的“盛京”沈阳, 都写下了满族风情。由于东北地区天气寒冷, 满族多居住在山区谷地, 尤其注重御寒。“口袋房, 万字炕, 烟筒座在地面上”形象地说出了满族人的居住特点, “窗户纸糊在外”也是满族三大怪之一。
2.4 宗教文化
萨满教是满族人信仰的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是远古时代珍贵的文化“活化石”,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文化的原始性和神秘性, 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欣赏价值, 富于观赏价值的音乐、舞蹈、仪式及服饰无不是弥足珍贵的民俗旅游资源, 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 满族民俗旅游文化开发
3.1 静态开发式
这是以游客静观为主的旅游项目开发模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要形式。如满族民俗文化村、满族民俗博物馆等。民族文化村类分为原生式和模拟式两种。原生式的民族文化村因其直接利用原生的民族村落, 有村民的介入。是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露天博物馆。其特点是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和其它民俗事物, 具有自然朴实的特色, 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者欣赏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需要。
3.2 动态开发式
这是以游客参与或半参与的以特定民俗活动为主的开发模式, 包括民族传统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民族婚俗、民俗表演活动等形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的歌舞、饮食、竞技、采摘果实和其它的生活、劳作、游戏活动。游客可以从中亲身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 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大尽游兴。
结束语
民俗文化主要指的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和文化的统称, 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民众在生活中创造、共享和传承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理念认识等。民俗文化是普通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的物质、精神文化现象。满族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 拥有着广阔的开发潜力和市场, 合理的科学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既可以传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又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进而真正实现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7.[1]李莉.民俗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7.
[2]贺友桂.西部民族地区民俗旅游购物品开发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2]贺友桂.西部民族地区民俗旅游购物品开发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传承满族舞蹈及弘扬吉林文化 篇6
一、满族舞蹈的介绍
满族舞蹈是在满族烧香和萨满跳神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舞蹈文化。满族舞蹈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一是满族的民俗舞蹈, 二是满族的祭祀舞蹈, 三为满族宫庭舞蹈。满族萨满舞蹈即属于祭祀舞蹈。同时, 满族人民为了表达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和氏祖的崇拜, 便以萨满跳神舞蹈为手段, 描述和表现这种古老艺术的风采。而从这种古老的艺术中便可以窥视到在历史的进程中, 一个民族原始先民的精神蕴涵, 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 使我们从中看到一种文化形成的实际背景[2]。
另外, 满族人民信奉萨满教渊源已久, 其影响深远, 这些萨满在进行祭神、祭天、祭祖等重要祭奠时, 均以歌舞的形式进行。满族舞蹈大多将祭祀与演戏、庄重与诙谐、文化与舞蹈、美丽与丑恶、高雅与民俗、歌唱与舞蹈、动与静等众多艺术形式合为一体, 这些则是满族舞蹈的重要特色。从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和博物馆遗留的服饰和照片中, 可以体现当年萨满舞者的神韵及独到的道具的质感, 同时神鼓、铃、刀和镜等, 又显现出其惟妙惟肖, 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 虽然时代变迁, 仍未受改变, 于是使满族舞蹈服装与饰品保持了原生态的风貌, 同时也由此凝集成满族舞蹈区别于其他民俗舞蹈的第三特征, 综上所述, 满族舞蹈不失为一种含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3]。
二、吉林地区满族萨满舞蹈的发展际遇
近年来, 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都在不断走向现代化、国际化, 满族舞蹈得以复苏, 再次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满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外来文化和汉文化面前, 它是一种“弱势文化”。为了抓紧对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抢救, 只有动态研究才能够真正留住舞蹈的“根”。如果我们要想牢牢地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丰沃而坚实的土壤里, 如果我们要想使民族舞蹈能够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就要在现代潮流中抓住“根”[3]。为了更好地对吉林地区满族舞蹈进行挖掘整理, 为发展吉林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之用, 应当注重:在民族文化复兴中传承满族舞蹈艺术, 加强吉林当地文化馆对地方性满族舞蹈原生形态进行收集整理, 加强图像摄制以及文字记录工作。此外, 让满族舞蹈这种民族文化逐步走向产业化, 是使其成为吉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中最直接和亮丽的表现形式。吉林地区文化管理部门, 也应该从根本上重视本土民间特色文化的保护, 发掘并传承满族舞蹈, 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也是社会和当地文化发展的需要[2]。
回顾整个满族舞蹈经历的历史进程, 至今约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4]。和所有艺术种类一样, 舞蹈也同样强调着民族的“形式”“风格”和“特色”, 因为只有包含了纯正的民族性才能为当地的群众所接受, 所理解与喜爱, 这种原本是由人民自行创造、传承与发展的舞蹈, 既能反映当时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 且能够随着当地的发展而不断地推陈出新, 是民族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研究满族舞蹈对传承满族舞蹈文化遗产以及发扬吉林当地的文化传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诺.《论满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0, 第1期.
[2].李清洁, 王海.《绥化地区满族萨满舞的历史变革及其现代际遇》[J]基金项目:2010年绥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项目编号:RQ1003014
[3].刘莉.《关于满族舞蹈传承与创新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28 (2)
[4].刘卓.满族舞蹈历史演变及其发展.中国校外教育.2011, 09
北京满族文化 篇7
一、满族特色文化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东北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极大, 其中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和潜力更为突出。这方面, 辽宁省文化领域面向市场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文化产业也在加速发展。省内外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在文化、历史、哲学等层面, 从经济发展角度的研究很少。对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主要集中于对文化产业内部行业如传媒业、出版业、旅游业、广告业、娱乐业等发展战略的研究。对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刚刚起步。整体上来讲, 辽宁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仍处在落后, 与实际资源开发潜力很不匹配。
二、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开发原则
文化特色产业开发首先要充分认识“开发即经营”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以及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 文化特色产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和游客的青睐。但是, 仅有旺盛的需求是不够的, 文化特色产业要可持续发展, 必须依赖于产品的推陈出新, 稳步提高文化特色产品的质量, 而这需要文化特色产业的经营企业遵循正确的文化特色产业开发原则, 创造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特色产品。为了经营的更好、开发新的文化特色产业, 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市场原则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业
日本产品设计大师喜多俊之曾经说过:“要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 一定要了解市场和使用者, 设计师本身也是User, 要让人感受到你的生活态度。”文化特色产业的开发必须注意研究当下人们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不能离开市场空谈产业开发。设计与开发符合消费者真正需求的文化特色产业, 是文化特色产业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总原则。要遵循这个原则, 必须加强对商品市场和消费者心理的研究, 重视市场调查。文化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要了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偏好。市场调查是文化特色产业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需及时调整文化特色产业结构, 并对原有产业进行改进、完善和提高, 积极开发出适应消费需求的文化特色产业, 以销定产, 也可以把地方特色产品转化为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特色产业产品。
2. 文化原则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业
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说过:“设计最重要的不是形状、颜色, 而是人会如何的感觉。”大师说的感觉就是一件文化特色产品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应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底蕴。个性的地方特色是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满族文化的特色产业, 我们可以从满族地理风貌、满族历史遗迹、满族民俗风情、满族宗教文化、满族名人轶事等方面来考虑, 深入挖掘这些元素的精神内涵, 采用适合的表现方式开发出来。
3. 创新原则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业
创新是开发的生命, 满族文化特色产业要克服同质化问题, 不断推陈出新, 就要在开发中引入创新意识。重新拾起对于人类本身和自然万物应有的尊敬, 不要沉湎于一味复古的情性。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不断开发新产品, 刺激消费者产生新的购买欲望。要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满族文化特色产业, 开发人员要具有自我否定的精神。一项开发出来之后, 要敢于提出否定, 否定的过程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只有在不断否定的过程中, 才能超越自己、超越前人, 才会有不断创新的产品出现。
4. 艺美原则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业
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曾说过“‘美’是一个让人捉摸不定的话题, 她应该就像日落那样:在你被吸引的时候, 她消失了。你喜欢的美就是逃离你, 离你最远的东西。”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开发是一种特殊文化产品开发过程, 必须具有艺术性, 游客在购买产品后能够进一步享受产品的艺术美感, 因此在开发中要追求形式美感, 注意审美价值的表达。我们在开发的时候要充分注意材料、结构、色彩、装饰等形式要素, 力争能够设计出材料动人、结构精巧、色彩美观、装饰到位的文化特色产品。
5. 细工原则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业
本项目深度挖掘满族传统文化资源, 结合现代文化元素, 设计、制作满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 因此工艺水平高低与文化产品的质量和价值直接相关。所谓细工就是指设计师们在制作文化特色产品的过程中所用的技术精湛、技法纯熟。随着文化特色产品的市场的兴起, 品种的增加, 其加工材料也随之扩展。大自然的木材、金属、宝石等都成为文化特色产品的加工原料。设计师们为加工这些原料所采用的雕、刻、镂、编、扎、染、结、缝、铸、磨、模、灌、刮、打、画、描等制作技法, 丰富了传统手工艺, 提高了现代文化特色产品开发和制作水平。如何使开发好的文化特色产品方案通过制作实施的工艺流程变为真实、可观、可赏、可用的文化特色产品, 主要取决于设计师们在制作过程中的技能、技术水平、方法的运用。这种手工技术水平的优劣, 便是工艺的体现。
现今大部分国人更加迷恋冷冰冰的高科技产品, 忘却了手工艺的温情。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在传承手工艺方面做得非常好, 从政府到设计界都在推动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创新。例如, 东京设计中心精心策划。传统与创新工艺设计展, 积极为日本传统工艺寻找新的经营模式, 不仅让使用者享受手工艺的精神:满足与独特的生活品味, 而且对振兴地方繁荣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6. 实用原则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业
满族文化特色产品开发与纯艺术不同, 不仅要考虑艺术性和工艺性, 还要考虑实用性。满族文化特色产业作为一种设计艺术产品, 人们不仅可以把它当成一件美观的艺术品, 还可以使之与自己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做到可观、可赏、可听、可用、可触, 人与物情景交融、和谐共存。
实用性的设计要以人为本, 要符合人体各部分的功能特点, 要根据使用者所处的年龄阶段, 通过分析他们的生活习惯、身体条件和生活需求, 来开发不同类型的产品, 融入实用的功能。考虑到现代社会, 人们的需求愈加多元化, 满族文化特色产业的实用性设计也要有多功能的设计理念, 使之具有两种甚至多种的实用功能。
7. 绿色原则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业
满族文化特色产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获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必须与当代人们关心的时代主题相结合, 其中就包括绿色环保。就满族文化特色产业而言, 要求尽量节约材料和反复使用, 而且要在原料来源、设计加工、运输、使用等方面达到生态和环保的要求, 使其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 体现出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开发内容
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地域资源为基础, 以满族文化特色产业经营企业为主体, 以满族文化特色产品销售为依托, 涉及满族文化特色产业的市场调研、设计、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
1. 建立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
满族文化特色产业以实物为载体, 它的开发也需要以实物产品作为基础。因此, 对满族文化特色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是进行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开发的首要工作。然而, 目前对满族文化特色产业的概念理解、分类、调研和评价还没有达成共识, 没有规范性标准可以执行, 这显然对满族文化特色产业的开发是个关键性制约因素。应该通过对满族文化特色产业的类型划分以及性质、结构、功能、规模、分布、开发条件等评价, 确定满族文化特色产业的数量与质量水平, 评估各种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在该属地所处的地位。对满族文化特色产业资源的评价, 涉及价值、规模、特色、利用等评价指标, 对满族文化特色产业进行评价因子赋值和分级评价, 在定量评价的同时进行定性评价。
2. 满族文化特色产品开发
说起满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开发, 我们该如何下手呢?解决这个问题是本文的主要任务。目前, 可以通过加强满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的开发力量, 成立满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研制机构, 借鉴国际先进开发经验, 充分发挥民间工匠和艺人的潜能, 提升满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的文化价值、艺术魅力, 在扩充满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的种类上下工夫, 以期实现满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行业振兴的局面。广义的满族文化特色产品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满族文化特色产品的品牌形象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品的造型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品的色彩开发、满族文化特色产品的材料选择、满族文化特色产品专卖店的空间展示策划;狭义的满族文化特色产品一般包括造型设计、色彩和材料选择, 本文由于内容所限主要侧重狭义的满族文化特色产品。
3. 满族文化特色产品营销开发
推销产品一般包括3个步骤:一是确定待售产品的特性, 二是对市场特征进行研究, 三是选择一种或几种推销方法获取较高的效益。
就满族文化特色产品营销而言, 第一, 要确定拥有地方特色拳头产品;第二, 对消费者进行抽样调查, 了解他们购物的特点,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调整产品结构, 以适应消费者购物市场的变化;第三, 要采取有效措施, 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对地区和满族文化特色产品的促销;第四, 在具体的销售网点建设上, 建立满族文化特色产品的销售网络, 增加满族文化特色产品的销量。
满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承载了满族历史文化, 创新及丰富目前东北地区、乃至我国满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的市场, 将满族文化与艺术设计紧密结合, 填补我省满族文化领域的空白, 为我省特色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摘要:本文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 遵循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 仔细了解保护和开发满族文化现状, 用敏锐的眼光透视市场经济的机遇, 探讨满族文化特色产业现状、开发原则与开发内容,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协调发展, 增强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开发原则,内容,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名家, 柯锡奎, 单世联, 朱江, 王晓韩.《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鲍明.《满族文化模式》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