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设计文化

2024-09-25

北京地铁设计文化(共6篇)

北京地铁设计文化 篇1

1 研究背景

高效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地铁轨道交通的顺畅运行。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 人们对于地铁的修建不再仅局限于满足交通通行的单一功能, 而是对地铁的服务便捷性、设施人性化、装修个性化等深层面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不同地铁之间的文化主题成为了当前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2 调研分析

从1965年北京开始第一条地铁线路建设截至2015年底, 北京地铁已开通18条运营线路 (包括17条地铁线路和1条机场轨道) , 组成拥有334座运营车站 (换乘车站重复计算, 不重复计算换乘车站则为278座车站) , 总长554km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1]。这些地铁站的装修设计都有着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笔者重点调查了北京四号线以及六号线, 针对这些线路中的站点装修分析如下。

2.1 对应地面建筑文化———四号线

地铁四号线圆明园站, 为体现出其地面建筑圆明园的文化历史, 站厅层以残垣断壁的“大水法”石材浮雕为主题。画面以圆明园的西洋楼残柱为背景, 以御题《圆明园四十景》的文字形式为内容, 使圆明园的过往历史跃然于墙上, 在为乘客提供艺术观赏性的同时也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的作用, 时刻提醒着来往乘客那段屈辱的历史。

在西苑地铁站, 主题壁画《颐和园万寿山图》以简洁的线条, 勾勒出颐和园的山水草木、亭台楼阁的轮廓;在国家图书馆站, 为呼应地面建筑国家图书馆的文本内涵, 采用“书”作为车站的主题, 站台立柱侧面用银色的线条模仿书页, 站厅层墙面则绘有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和《敦煌遗书》;动物园站则以两种风格的通道壁画来体现出地面建筑特点———动物园出口一侧饰以色彩明亮、神态各异的动物壁画;天文馆出口一侧则以写实的天文星空图片作为背景, 将古今中外天文学家、天文仪器等与天文相关的形象作球状黑白处理。

2.2 城市文化的传承———六号线

地铁六号线的位置较为特殊, 其走向几乎平行于地铁一号线, 区别在于地铁一号线是在长安街下连接了北京的东西方向, 而六号线则是连接了北京北部的东西方向, 将北京西部的成熟区, 具有悠久历史的北京老城区以及较现代化的北京东部紧密连接在了一起。所以在这条地铁线上所体现的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传承———整条六号线以“砖”作为设计元素。

随着城市的发展, 那些承载着“50、60后”记忆的前苏联式样的红砖楼越来越少了, 设计师在车公庄地铁站以西所采用的红砖这种表达, 就是对那段生活的一种记载。在老城区, 即平安里站、北海北站、南锣鼓巷站、东四站这4个站, 采用的则是体现老北京特色的青砖。改革开放后才开始逐步发展的东段部分, 采用了现代的彩色砖来体现这一地域的现代气息与活力。

3 地铁文化表达问题

3.1 站内表达形式过于单一

北京地铁系统中, 大部分的地铁站都是通过站内的大型壁画及梁柱结构、吊顶处理, 以及站与站之间的不同色彩体系等来展示。这样的形式太过单一重复, 即使可能站与站之间表达的文化不同, 但是表达的方法却几乎一样, 对于拥有278座地铁车站的北京来说, 难免会使乘客产生乏味感。同时在这种地铁的装修样式中, 表达的文化也相对统一。虽然设计师采用了不同的壁画处理来反映地面建筑文脉, 但对于行色匆匆的乘客而言, 每个站几乎都是一样, 人们可能仅仅只是觉得地铁站修得漂亮了一些, 但是不会太多与地面建筑文化主题相联系。

3.2 地铁出入口设计单一

设计师们往往过多注重地铁内部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 却忽略了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例如四号线的各站出入口设计均采用了相同的色彩体系、图案和形式, 这种整体性虽然有利于整条线路的识别, 但是对于单个地铁车站的识别来说, 识别性差。单一的出入口设计对于快节奏的北京来说缺乏足够的认知度。

4 解决措施

4.1 地铁标识的改进

为了避免乘客产生乏味的地铁体验, 在地铁线路设计时可参照西安地铁标识模式, 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为每一座车站提供独立的车站标识, 所有车站标识均采用颜体书法书写 (图1) 。通过标识显示出不同地铁站的差异, 提高区分度, 而且每个站的标识也直观反映了该站地面建筑的功能特色。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地铁站内乘客候车区对该站进行文字、图案、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讲述, 这样对于乘客来说可能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了解城市文化的途径。

4.2 以运营地铁车厢作为文化传播媒介

可借鉴每条地铁线上运行的地铁达到文化传播目的。如哈尔滨的地铁车辆 (图2) , 体现了哈尔滨的冰雪文化, 车辆外部装饰以冰的颜色为主色, 以雪花点缀, 与环境相融;而在室内则营造温暖的感觉。

4.3 采用更使人印象深刻的文化表达装置

在地铁的艺术装置上可以参考台湾地铁101站的艺术装置 (图3) , 在隔几秒后会把每个用孩子天真可爱的照片来组成的小格子自动翻动, 以孩子们的笑脸组成不同的图案。如在早晨, 先组成一个“早”字, 几秒后又会翻动组成一个“安”字, 让来往的乘客倍受感动。

4.4 对候车区细节处的文化特征表达

候车区的座椅其实也可以体现该站地上文化的特征, 台湾的南港站座椅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图4) , 为体现其是港湾的特色, 将座椅做成小舟的样子。

4.5 灵活的地铁出入口设计

地铁出入口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 应将地铁的出入口设计与周边的实际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拥有古典文化的地段可以将地铁口的设计为符合周边的古代风格, 在现代化较强的地段则设计为具有现代感的风格, 同时与周边的一些主题元素进行适当的呼应, 深圳世界之窗地铁站的出入口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案例 (图5) , 该站较好地融合了其地上建筑的功能特点文化。

5 结语

地铁的文化理念是地铁文化的核心, 也是地铁显示自身区分度的根本体现, 在每一座城市的每一个地铁站都应该将其自身的城市文化与地铁文化联系起来, 让来往的乘客能通过地铁文化的展示感受到地铁文化精神所在。

摘要:通过对北京地铁四号线与六号线的实地调研和分析, 在试图了解城市地铁设计文化内涵的同时分析了目前北京地铁装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希冀对我国未来地铁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地铁,城市,文化,装修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高波, 王英学, 周佳媚.地下铁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3]李清志.铁道建筑漫游[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4]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5]施仲衡.地下铁道设计与施工[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北京地铁设计文化 篇2

摘 要:采用明挖法施工的地下车站结构受力特点,围护和主体设计原则、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施工要点。

关键词:地铁车站;明挖法;结构设计

地铁车站的结构根据施工的工法可分为明挖、盖挖及暗挖三种形式,明挖车站结构受力合理,使用功能好,施工方法简单,技术成熟,工期短,造价低,是浅埋地铁车站的主要形式。

1 结构设计原则

(1) 车站结构应根据选择的结构型式、施工方法、荷载特性等条件进行设计。(2)车站结构要满足车站建筑、设备安装、行车运营、施工工艺、环境保护等要求,确保车站的正常使用,达到总体规划设计的要求。(3)车站结构的净空尺寸应满足地铁建筑限界和其他使用及施工工艺等要求,并考虑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变形及后期沉降的影响。(4)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必须选择与实际状态相吻合的设计理论规范和配套体系进行设计计算。(5)结构计算模型应符合实际工况条件,充分考虑结构与地层的相互作用和施工中已形成的支护结构的作用。(6)车站结构按八度抗震设防,抗震等级为二级。(7)车站结构设计应充分考虑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对车站周围环境(重要建筑物、城市交通干道及地下管线)的负面影响。

2 荷载计算及组合

(1)北京地区的土层一般为上部粘土层,中间为细砂及中砂,下部为卵砾层,地质情况还是较好的。土层压力在施工阶段根据土层情况采取水土分算或水土合算,基坑开挖面以上采用朗金土压力公式,对于连续墙及灌注桩围护结构,基坑开挖面以下外侧土压力采用矩形分布,内侧模拟为土弹簧。基坑外侧超载一般取20KPa。

(2)主体结构主要荷载有:结构自重、土压力、设备荷载、人群荷载、地面车辆超载、地震力及人防荷载。

设备荷载:设备区按8kN/m2计算,对个别超重设备考虑其运输路径对结构的影响。

地面超载:地面超载按20kN/m2计算。

站内人群荷载:站台、站厅、楼梯、车站管理人员用房等部位的人群荷载按4kN/m2计算。

(3)地铁车辆荷载:根据列车所采用的车辆轴重、排列和制动力计算。

地震力及人防荷载根据相应规范计算。

荷载组合参照表1,计算中考虑荷载的.最不利组合。

3 工程材料

(1)混凝土强度等级:连续墙及灌注桩C30,车站内部结构C30~C40。混凝土抗渗等级≥S8。

(2)钢筋:受力钢筋、构造钢筋及土钉采用HRB335级钢筋为主,箍筋可采用HPB235级钢筋。

(3)钢结构构件一般采用Q235钢。

4 基坑围护结构

(1)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地下车站的基坑的安全等级及基坑变形控制保护等级一般为一级,γ=1.10,并按此等级对基坑稳定性及变形进行验算。

(2)采用明挖法施工的车站,基坑范围内的管线需改移或采取悬吊、架空等措施,基坑设计一般不考虑周边管线保护要求。对于基坑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基坑应根据有关规程及安全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围护结构类型选择

根据地下车站的结构形式、埋深、场地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同时参考北京地区地下工程建设经验,地下车站主体结构部分的基坑围护一般采用地下连续墙、灌注桩及土钉墙等几种形式。

(4)对于采用连续墙及灌注桩围护形式的围护结构,支锚一般单独采用内支撑及锚索或两者结合使用,内支撑一般采用600或800的钢管,壁厚14~16mm,横向间距一般为3米,竖向间距一般为5~6米,锚索一般采用钢绞线。

(5)根据坑底土层的工程力学指标,经墙体的抗滑动、抗倾覆、抗隆起、整体稳定、抗管涌等验算,确定连续墙及围护桩入土深度。

(6)围护结构计算。对于连续墙及灌注桩,计算时将其模拟为竖向弹性地基梁,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计算时需根据基坑开挖、加撑和内部结构回筑、拆撑的不同工况,分步计算结构的内力、基坑位移、地面沉降,并验算基坑的抗滑移、抗隆起、抗倾覆、内部稳定性、整体稳定性。

5 主体结构

5.1 结构型式

根据车站站型,结构型式一般为长条型地下不同层数和跨数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型式。车站顶、中、底板可设计为梁板体系,顶板也可设计成密肋楼盖等型式。车站立柱一般为矩形、圆形,也可选用其他形状。

5.2 计算标准及模型假定

5.2.1 一般原则

(1)车站主体结构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以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进行结构计算分析。

(2)结构构件应根据承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分别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和验算。

1)承载力及稳定:所有结构构件均应进行承载力(包括压曲失稳)计算;需考虑地震、人防、施工等特殊荷载的作用,进行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计算。

2)变形:对使用上需控制变形值的结构构件,进行变形验算。

3)抗裂及裂缝宽度:对使用上要求不出现裂缝的构件,进行混凝土拉应力验算;对使用上允许出现裂缝的构件,按荷载的短期效应组合并考虑长期效应组合的影响求出最大裂缝宽度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地震力、人防等偶然荷载作用时,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

(3)车站结构设计应按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稳定验算,在不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05,在适当考虑侧壁摩阻力时,其抗浮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10,当结构抗浮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4)车站结构的人防抗力等级为5级,应验算结构在核爆炸等效静载与静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可不验算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裂缝宽度、地基承载能力及变形。

(5)对于采用连续墙及灌注桩围护形式的围护结构,连续墙及灌注桩在施工期间作为基坑支护结构,考虑承担施工期间全部的侧向土压力。待内部结构完成后,在车站使用期间作为侧墙的一部分,与内墙共同受力。

5.2.2 计算模型

车站主体结构一般按平面受力进行分析,结构按底板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结构物计算,采用荷载-结构模型平面杆系有限单元法。

5.2.3 计算基本假定

(1)开挖与回筑阶段迎土面采用主动土压力,使用阶段为静止土压力。基坑底面以上为实际三角形分布,地面以下为矩形分布。

(2)对于采用围护桩及连续墙的支护结构,支护结构与内衬结构之间的传力采用二力杆模拟。二力杆仅传递压力,不承受弯距、剪力与拉力。当二力杆受拉时应取消此杆重新计算。

(3)使用阶段的结构计算,支护桩与内衬墙间设受压链杆,按弹性地基上变截面框架进行各种工况的计算,并考虑立柱和楼板变形的影响,以最不利情况作为构件截面设计的依据。

(4)用布置于底板各节点上的弹簧单元来模拟围岩与车站主体结构底板的相互约束;假定弹簧不承受拉力,弹簧受压时的反力即为围岩对底板的弹性抗力。

6 总结

本文阐述了明挖车站结构的一般设计原则,简要介绍了基坑围护结构一般类型及相关设计数据,并以典型车站结构形式说明了主体结构荷载类型和计算模型的建立原则。由于地铁车站周边环境、地下管线一般都比较复杂,情况差异很大,所以在具体设计中可根据具体条件做出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3]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4]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北京地铁设计文化 篇3

关键词:奥运支线;标识导向系统;空间形态;大型特色活动

0 引言

地铁标识导向系统中的空间形态设计是传递信息重要的媒介与载体,城市举办大型特色活动时设计具有鲜明特色的地铁标识导向系统,可为人们安全、迅速、准确地识别信息提供服务,并且在地下环境进行导向指引的同时,还能增强大众对于文化的认知与体验。

北京作为拥有中国最早地铁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注重地铁的系统规划。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环境的发展,地铁的扩建,北京逐渐对地铁标识导向系统加以重视。2001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大大促进推动了北京地铁的建设。2002年5月,北京市所有地铁都引入了全新的标识导向系统。标识导向系统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它遍及城市各类公共环境,小到街头路牌,大至城市环境规划。它们的存在为人们的城市生活提供了保证[1]。本文将通过浅析北京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奥运支线的标识导向系统空间形态设计特色来研究我国地铁标识导向系统在城市举办大型特色活动时的设计理念。

1 奥运支线标识导向系统中空间形态设计特色

北京地铁标识导向系统各条线路都使用着相同的设计布局。但是就在2008年,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借举办奥运会的有利契机打破了这一传统。奥运支线采用了与传统地铁站截然不同的空间形态设计手法,将每一站都进行主题规划设计。虽然只有四座车站,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色彰显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实现了“一站一景”的风格,使乘客置身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之中。

1.1 中国特色——北土城站

作为奥运支线最南端的北土城站,它不仅可与地铁10号线换乘,还是奥运支线的首发站。其“青花瓷”的标识导向系统主题一目了然。青花瓷源自唐代,远近闻名于其清新、典雅的气质。设计师正是借助它青色花纹的特点,在站内完成空间形态设计。

在光亮的站台内,有序排列28根高大青花瓷立柱,成为站台内最大的看点。立柱上篮花白底的青色花纹交叉错落。安全玻璃隔断上,也印满了体现中国文化的中国结、风筝等图案,非常精致美观。材料方面,选用的搪瓷板有效减少了板面之间的接缝,避免图案的不完整。站台在照明设计方面,运用冷白色的荧光灯平行分布在天花板上,形成两大照明区域,力求风格平和。为车站提供足够照度的同时,进一步烘托青花造型的清雅气质。北土城站的出入口以及地面导视牌也都被打造成同样纹案的青花造型,着实让大众感受到自始至终的文化底蕴,也充分展现了中国文明文化之精髓。

1.2 体育精神——奥体中心站

奥体中心站距离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置较近,同时也位于奥运会主场馆区,整个站台内都充满着运动元素。站台的28根海蓝色立柱和安全玻璃隔断上,印满了生动形象的奥运项目符号。

奥体中心站的空间形态设计中还巧妙结合了“稳定三角形”的结构。屋顶使用的折板结构格外醒目,形成一个由三角形造型组成的极具现代感的顶部空间。设计师在照明方面也是力求新颖,将投光灯安置在屋顶两侧,向斜上方打光,让折板的再次折射营造出屋顶的整体设计感。

1.3 人文奥运——奥林匹克公园站

由于奥林匹克公园站建设在水立方场馆附近,所以站内的空间形态设计充满着“水”的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地铁站入口处摆放有近千面的红色大鼓,鼓墙中间摆放着一座巨大编钟,让人不禁联想到钟鼓齐鸣的场景。

进入地铁站后,站台层深蓝色的屋顶,挂有1000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气泡”,水的柔美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凸出的白色灯具与藏蓝色的大小圆形外观共同塑造了一个活力四射的顶部空间。站台空间内圆形的支撑柱、照明灯、通风口等造型也十分贴合“水”的主题。但最吸引人的仍是安全玻璃隔断,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可清晰分辨出踢毽、慢跑等健身动作,恰恰切合奥林匹克公园为公众提供健身娱乐场所的宗旨。

1.4 绿色奥运——森林公园南站

森林公园南站位于奥运支线最北端,它的地面出入口坐落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南侧入口处。所以,车站的设计充分表达出树木的概念,让人感觉进入站台后就仿佛已经来到了大森林之中。

在站台空间内的立柱和屋顶设计中,设计师由树木的枝杈结构汲取灵感,在32棵树干造型的立柱顶部都设计了交错的树枝形态,形成了形似“参天大树”的立柱结构。在材料选择上,运用不锈钢这种极具现代感的材料代替木质材料,使站台充满现代主义色彩,更是增强了站台的空间感。在照明设备方面,有机契合了“树枝”所围成的形状,将照明设备巧妙的安置在“枝杈”空隙之中,形成不规则冷白光线,凸显了见光不见灯的设计感。

2 地铁标识导向系统在城市大型特色活动中的设计理念

通过对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标识导向系统中空间形态设计特色的分析,研究并总结归纳了地铁标识导向系统在城市大型特色活动中的设计理念。

首先,必须保证地铁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功能性。一套完整且优秀的标识导向系统设计,是为广大受众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标识前无效停留的时间,并且引导乘客以最快速度找到自己的行进方向,这是设计的基础,也同时是设计系统的原则所在。

其次,必须强调地铁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规范性。在地铁的有限空间环境内,规范系统性的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设计者必须在标识的形式、位置等方面建立标准、统一的设计语言,制定清晰、准确的信息内容,使大众易于理解并认同地铁系统规范。

最后,极力强化地铁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文化性。在当今时代,地铁已成为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主要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所以,地铁中的文化艺术氛围通常会引起人们关注。文化是种积淀,但同时更需要创新。当其被引入到城市大型特色活动中时,就会彰显其特性,扩大其影响力,主动展现出自身优势,并把这种独特的品格沉淀成为城市永久的文化,这也就是我们赞叹并一直在追求的城市文化特色。

3 結论

作为公众服务的项目,地铁标识导向系统在城市大型特色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它还可以体现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蕴。地铁标识导向系统的建立把城市公共交通导向系统、城市总体规划、艺术设计等多学科相结合,有效的为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供服务[2]。所以,标识导向系统的空间形态设计发展方向,除了固定的设计语言以外,今后还需要更加强调、考究其设计体现的文化美感与人文追求。

参考文献:

[1] 葛仕钧,刘洪敏,洪柳.导向标识系统的个性化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5):47-49

北京地铁设计文化 篇4

1 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中的应用

文化是存在地域性的, 中国城市的成长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界限的, 也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就是在这种地域文化的滋养下。许多考古发掘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中国文化的传承其实就是由许多个不同部落所组成的, 这同样可以将之称为“亚文化”, 例如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 具有不同风情的地域文化史源于人们所生活的特定环境, 经过时代的耕种与苦心经营的结果。不同地方的水土养育了不同的人, 并促进具有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 而这些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3,4,5]。

在最近这些年, 为了加快城市交通的建设, 国内许多城市进行了地铁的建设, 而随着文化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地铁建设中对于地域人文方面的建设也逐渐提升, 例如业已建成的北京奥运专线, 在其设计中蕴含着大量的青花瓷、风筝、中国红柱子和灰砖等颇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元素, 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地铁室内公共艺术装修设计中;除此, 奥林匹克公园站设置在“水立方”游泳馆下方, 在其站台顶部就采用了与水立方较为相似的变形水泡设计, 这些设计使国外内游客对中国特色民族风情有所领略和感悟。而在香港地铁的设计中, 其中一个站的名字就是“迪士尼”, 这个站台的设计与装修具有极为鲜明的“迪士尼”风格, 这就体现了地铁站较为鲜明的公共艺术功能, 即导视性, 或者说是标识性, 这样可以为乘客降低混淆车站的几率。上海地铁十号线的许多车站,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站、豫园站以及江湾体育场站都设有大型艺术品专售店, 将城市底蕴、文化与艺术通过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展现在城市交通中。而在沈阳地铁2 号线上, 在地铁沿线上根据周边不同的建筑风格, 建设了“一站一景”的站台装修风格。这样的地铁站设计风格可能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 与该地区地域风格艺术特质进行很好的融合, 缓解乘客在旅途中的审美疲劳[6,7,8]。

2 长春地铁中地域性公共艺术建设现状

考虑受到诸多影响的限制, 因此目前在长春已经投入运行的地铁车站空间地域性公共艺术方面的设计与建设颇为落后, 而作为一种日常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 其给与人们生活中的印象都是单调而乏味的, 存在的形式与人文环境缺乏联系, 这就造成了乘客精神层面的缺失。通过各方面的了解, 长春地铁在地域性公共艺术建设中存在下列问题[9]:

1) 地铁站在公共艺术内容与设计方面存在单一的问题, 而且缺乏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2) 地铁基础公共设施在设计方面过于陈旧, 而且欠缺时尚感以及观赏功能, 同时不具备完善的功能性与艺术性;

3) 对于地面、柱面以及天花板等有效面积的利用程度太低, 而在最佳视觉位置的墙域都被广告所侵占, 这对于公共艺术形式的拓展是十分不利的[10,11];

4) 艺术形式缺乏公众的加入, 缺乏与设计师的互动。

3 地域性公共艺术在长春地铁部分站点建设中的应用构想

到目前为止, 地铁车站的国际化设计存在两种主流的设计方案:分别是个性化设计和标准化设计。个性化设计就是所谓的每个地铁站都采用不同的设计模式;而标准化设计就是采用模块化设计[12]。

通过对长春地铁现在的情况与条件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在拥有协同统一建设标准的前提下, 然后对各个不同支线上地铁站的地域风格进行重新设计。在标准站的设计上要首先强调其共性, 而对于支线重点站的设计上则要凸显长春城市的特色, 不断对每个地铁站周边的地域文化进行渲染。这样的地铁车站建造设计规划方案一方面有利于长春旅游城市特色的突出和强调,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地下轨道空间的可识别性, 对于乘客来说, 可以更好的识别各个车站。地域性公共艺术在长春地铁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理清以下原则[13]:

3.1 公众性

在地铁车站的空间艺术设计时, 首先需要满足的就是最基本的交通职能方面的需求, 这其中还包括了许多方面的需求, 如心理、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在设计建造过程中, 如何营造良好的交通空间, 为乘客及车站使用者提供更加优质人性化的服务, 就需要以这些方面的需求作为基础:

1) 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惬意的生理环境, 地铁站在空间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防雨方面的有效性、风以及空气的流通, 而生理上的舒适还需要考虑到光线的引入与防护, 同时需要对适当光照添加的维持等必要性因素进行考虑, 甚至是乘客在地铁空间中的感官环境也需要进行周到的思考。2) 营造一个在生理与心理上都能给与乘客舒适与愉悦感的环境。以人为本”既需要将设计上的细节进行完善, 甚至达到体贴入微的境地, 针对于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与刚性需求进行设计, 同时要达到对于使用群体精神层面的关怀。如果地铁车站的环境营造引起了乘客的消极心理, 就会给乘客带来包括烦躁、低落等消极情绪, 甚至会影响乘客的心理健康,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在地铁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必须为乘客营造一个宜人的空间环境与氛围。最后, 乘客在心理上的舒适程度对于安全感具有极大的依赖, 即依赖于地铁员工的抽象化存在以及无拥挤情况出现的愉悦印象。为了帮助乘客在车站内的连续活动感受有所掌控, 在地铁站的建设当中必须保证他们身处一个环境友好与舒适的系统当中[14,15]。

3.2 地域性

在现代城市的设计与建设当中, 每个城市都存在自己的先天个性与独特的特征, 而在许多自然因素当中, 除地域外, 其他的都会随着城市设计科学的进步与发展而为城市平添新的内涵与特质。城市中地铁车站的空间设计与构建应该首先从城市自身形象的方面进行考虑, 突出其特征, 每个城市都拥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渊源, 故此迥然不同的地形与气候都会为该地区的人群滋生不同的观念与生活习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验证了这句名谚, 道出了环境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正是复杂多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滋养了具有不同生理与心理特点的人类, 而在地铁车站的设计与构造方面应该充分体现城市的这种个性, 地域个性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的型态。作为民族历史性遗产在现实中的充分展现, 而其中必然存在许多特定的内涵与精神。它所承载的是整个地域的价值取向, 它将对该地域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16]。

4 结语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出行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地铁凭借其快速、优质的服务而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地铁站的空间设计艺术形式应该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17]。地域文化对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来说十分重要, 作为其精神内核, 可以基于这种精神内核来进行地铁站空间环境与品质的改善, 满足乘客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 将地铁转化为一张推动地方经济、展示地域文化的名片。任何一座城市, 其地铁站空间的建设与设计都值得城市规划管理者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域性公共艺术的概念以及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国内外地铁中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针对长春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 总结出其设计原则, 即公众性和地域性。

北京地铁设计文化 篇5

1856 年, 伦敦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路, 自此, 地铁以其客运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地铁建设初期, 由于施工建设条件的限制, 城市地铁主要是以满足其交通运输的作用, 对地铁站内的空间环境设计缺乏整体认知, 地铁站内空间尚未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与体系, 缺乏地域特点和本土的传统文化特色。站内空间设计盲目抄袭、生搬硬套, 没有深入挖掘设计思路与理念, 造成了各城市地铁车站“千城一面”的情况。

2国内外应用的经典实例

莫斯科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 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每个车站都由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 各有其独特风格, 建筑格局也各不相同。地铁站除根据民族特点建造外, 还以名人、历史事迹、政治事件为主题而建造。南京地铁在设计过程中为了突显其地域文化, 将地铁空间内的墙壁做成一系列壁画。南京地铁利用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出了独具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站空间环境。

3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3.1 地域文化的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 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文化, 具有独特性。从设计语言来说, 地域性文化是不同空间范围中特定人群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总和, 主要是反映地域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3 个层面, 这3 个层面确定了地域文化的方向, 直接表现到各个城市、各个区域的空间营造上。所谓设计的地域性, 是指设计上吸收本土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痕迹。地域性反映在建筑设计上则产生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反映在地铁车站上则产生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流派。

4当前地铁车站地域化设计中的不足

4.1 车站设计与城市环境脱节

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地铁设计中, 车站内部空间的设计与该城市环境的联系并无太大关系, 尤其是地铁车站与城市文化载体上的不协调。在进行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时, 多数设计师容易将地下站内空间作为一个孤立的单体来考虑, 缺乏与外部城市其它空间的关联, 导致地铁站与城市环境割裂开来, 无法成为城市内涵的组成部分。

4.2 车站形式与空间形态单调

城市地铁在城市中往往并不是只发挥交通运输的作用, 也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地铁建设往往受到多方重视。但是在现阶段, 我国的地铁空间形象却普遍显得乏善可陈。

4.3 功能复合与细节处理不足

如今地铁车站日益成为综合多种现代功能的综合使用体, 国内目前大部分地铁站点功能还相对单一, 只是单纯满足城市的交通运输。细节处理涉及到地铁车站人性化设计的问题, 照明、标识、座椅、残疾人设施等诸多方面。我国地铁内部空间的设计, 由于设计与建设周期短的原因, 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有所欠缺。

4.4 缺乏对地铁站点空间艺术的关注

尽管全国许多地铁车站都声称自己对于所在区域的地域文化在设计中进行了引入与结合。但在实际的走访调研过程中大多车站仍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可见, 装修设计中的表面化、概念化是国内地铁车站在内部空间营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探索地域文化在地铁车站空间艺术设计应用的设计思路

每个城市的地铁站域空间设计都应当体现出本地区的这些特色风貌。车站周边的环境、城市建设沿革、人民的生活方式等都会对地铁车站产生相应的影响, 最终在车站设计上投射下自身的影子。这些设计中的影子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 从而对地铁车站内部空间产生认同感。但是,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更要看到时代的特色, 对历史的发扬也并不是简单的再现与复刻, 不然终将被时代所淘汰。

6结语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研究具有地域文化的地铁车站艺术空间, 更好地丰富地铁车站, 更好地打造全新空间。地铁车站这一空间形式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如何从实际出发, 立足于地域文化和当地经济背景, 与车站空间结构相结合, 创造出适合该地区的车站内部结构, 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摘要:从当前地铁站空间环境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入手, 探寻了地域文化介入地铁站内空间设计的价值作用, 探讨地域文化在地铁站内空间各设计要素中的应用及体现, 力求为今后地域文化融入地铁空间环境设计, 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范例。

关键词: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石磊, 张慧.交通建筑的空间设计[M].工业建筑, 2009 (S1)

北京地铁设计文化 篇6

地铁在满足市民快捷出行的同时, 也逐渐成为城市的名片, 各个城市都想通过地铁这一平台展现城市的形象及独特的文化氛围, 因此地铁站台及相关设备设施的设计成为各地文化表现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作为载人载体的地铁车辆, 直接面对乘客, 它的外观和内饰设计方案更加受到市民的关注。业主都希望地铁车辆的整体设计不仅要满足安全、舒适、美观的基本要求, 更要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域特点及文化底蕴, 同时贯彻人性化设计的服务理念。

设计师在对车辆外观和内饰进行设计之初, 首先对城市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进行深入研究, 提炼出城市的文化内涵, 确立设计主题、确定车辆的主色调, 并通过相关的外观装饰元素作为辅助内容融入到设计方案中。然后设计公司运用专业的设计软件绘制出车辆的工业设计效果图, 通常第一条线路的地铁车辆工业设计方案都要经过市民意见征集, 市领导反复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效果图。在车辆进行试制前, 厂家会根据最终效果图按一定比例做成车辆模型供地铁公司确认, 最后投入生产。本论文主要对地铁车辆外部造型, 色彩及外观装饰元素进行深入探讨, 介绍文化及艺术在地铁车辆外观设计中的应用。

1. 地铁车辆外部结构

图1为深圳地铁1号线延长线车辆照片。车辆采用轻量化设计, 全焊接鼓形铝合金流线型车体。列车前端为司机室, 司机室玻璃处设置逃生门, 当车辆发生火灾或有其它突发事件时用于旅客疏散, 在车头的上部设置2个车辆运行灯, 用于显示车辆的运行状态, 车头的下部分别设置2个头灯和尾灯。车辆下部突出车体的部位为车钩缓冲装置, 用于两节车辆的联挂。车钩的两侧设有导流罩, 可以减少车辆的运行阻力。出于安全考虑, 车辆还设有2个防爬装置。整个列车窗户下方喷绘一条彩条, 用于列车的装饰, 此外逃生门处还标识地铁公司的Logo图形。

2. 地铁车辆外观造型

地铁车辆作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外观设计应能保证司机具有良好的驾驶环境, 视角范围广等基本的功能需求, 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 车体及车头外型应结合现代列车的造型特点进行设计, 要求美观、大方、流畅且富有艺术特色, 具有明显的现代气息。目前地铁车辆外观整体造型采用流线型设计、轻盈并且美观。由于地铁车辆的速度较低, 其流线型外观设计不同于高速动车组, 对于动车组来说, 外观设计至关重要, 好的设计具有良好的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 可以有效地减少运行空气阻力, 列车交会压力波, 同时增加车辆的运行稳定性。车辆的流线型造型也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服务理念, 由于城市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大, 对于经常乘坐地铁车辆的工薪阶层来讲, 轻盈、流畅的造型会使人心情愉悦, 从而营造舒适的乘车环境。

车辆的整体造型设计需要突出主题, 突出城市的地理、自然条件及文化特点, 从而为提升城市的品味起到宣传效果。如杭州市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为欢迎每位到杭州的客人, 杭州地铁1号线车辆的总体造型表达了笑脸的主题, 如图2所示。车辆刮雨器下方的弧形边框设计成笑脸的形状, 车辆的头灯和尾灯设置在笑脸的两侧, 如同两个大大的酒窝, 整个车头的造型表现形式开放且具有活力, 总体形象柔和流畅、亲切可爱, 喜悦而又祥和, 表达了杭州市用笑脸来迎接和欢送每一位客人的寓意, 可以说设计主题分明, 意境高深。

3. 地铁车辆外观装饰

地铁文化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 它源于城市文化, 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延伸和提升, 同时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发展。通常地铁文化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几种:展示民族的精粹文化、展示鲜明的主题文化、展示地域特色文化、展示传统与时尚的交融文化等。

地铁车辆的外观通过一定的装饰元素可以体现出城市文化和习俗, 是地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炼外观装饰元素, 需要深入的了解和利用当地的风俗人情及传统文化。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可以来自于传统风俗、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人文景观等方面。如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外观装饰的创意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豫剧, 在车辆的头灯和尾灯处用高光勾勒出丹凤眼的眉目线条轮廓, 展现了河南豫剧文化的精粹。设计师提取了殷商文化中的鼎元素用在装饰带上, 体现出神秘的色彩。提取中国远古陶器的元素用于车辆的造型设计, 表达了郑州悠久的文化历史, 通过这些装饰元素的艺术运用, 整个车辆外观形象大气、优美、雅致。

很多地铁车辆的内部设计创意也是来自于城市的文化。如杭州地铁1号线座椅端部挡板的形状的意象来自于杭州市的市花—桂花的花瓣, 车内扶手的造型像一叶船帆, 线条流畅、柔和。

4. 地铁车辆外观色彩

设计中色彩必须依附于造型并且通过形状的表现才有具体的含义。现代研究表明:色彩和人的感情密不可分, 色彩的冷暖、色彩的明快或忧郁、色彩的轻重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和城市的扩张, 市民每天花在地铁上的时间越来越长。如何在狭小的地铁空间中通过色彩的运用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及满足人们的心理诉求是地铁车辆外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般来说, 地铁车辆的色彩设计会先确定一个或暖或冷的基色, 如红色属于暖色, 容易使人冲动并导致过激行为, 常在第一条线路的车辆外观上应用, 表达喜庆和祥和的气氛, 通常不用在地铁内饰。蓝色有安神的效果, 绿色可以缓解疲劳, 黄色可以给人带来温暖和轻松。虽然现代设计力求简洁和实用, 但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 适当的增加一些色彩不仅不会影响设计的美感, 还能增加轻松、生动的气氛, 不至于因为色彩过于简单而变得冷漠, 从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车辆外观设计中, 通常在车体上使用不同形式的装饰带以配合车头流线型的造型。如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腰带选取了地铁公司Logo的变形元素, 开关门的时候车门上的色带有敞开手臂欢迎您的意境。成都地铁1号线车辆车身两侧也有成都地铁的蓝色Logo, 这样列车显得环保、时尚而富有成都文化气息。通过装饰带与车头外形的搭配, 体现了地铁车辆的速度、活力、动感、流畅, 同时也给人安全、稳定的感觉。

地铁车辆外观设计很多创意和灵感都是来自于城市生活, 因此在设计前要深入的研究城市的文化历史背景、民族风情及地域特点, 提炼出能反映城市文化的装饰元素, 通过艺术的手法融入到地铁车辆的设计中。同时也要考虑人性化设计及乘客的心理诉求, 才能创造出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 满足城市生活的个性化需求。

摘要:地铁作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地铁车辆作为旅客运输的载体, 直接面对广大市民, 它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安全、舒适及美观的要求, 更要体现城市的人文特点。论文介绍了地铁车辆的外观结构, 通过对地铁车辆的造型、外观装饰及色彩等方面的研究, 探索文化及艺术在地铁车辆外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及艺术,地铁车辆,外观

参考文献

[1]豆海菲等.地铁车辆外观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 2011 (23) , 55.

[2]邓嵘.城市轻轨公共空间形态的人性化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0 (4) , 159-164.

[3]赵洪伦.轨道车辆结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

上一篇:语文课堂童心飞扬下一篇: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