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2024-09-25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精选11篇)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1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为例, 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取得成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从培养目标入手, 分析专业主要的面向岗位 (群) 及职业技术关键能力, 并以工程项目为载体, 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基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原则, 突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 职业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以实用为原则, 职业技术课程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设计教学流程, 突出实践教学, 将获取岗位资格证书的有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体制与机制,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

以企业需求调研为先导,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群及相应的能力结构;依托行业企业专家的力量, 对本专业的职业行动进行分析, 参照各岗位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确定职业能力构成;以工作过程系统性为导向, 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构。根据行业的发展和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包含理论学习领域、职业基础学习领域、职业专业学习领域、职业实践学习领域 (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 四层递进课程体系。专业技能与课程体系一一对应, 并构建了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较完整的实训基地。

1.1 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校内实践教学由院实训中心和系部共同管理。实训指导教师实行坐班制, 按学院规定进行考勤。运行保障与管理力争满足职业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训指导教师按专业类别每人分管二个以上实训室, 并对实训室的仪器保管、保养、卫生、安全负全责;实训指导教师作为实训辅导教师, 与任课老师共同承担课间实训教学任务, 并负责仪器使用登记, 实训过程的安全提示;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仪器, 经任课老师、辅导员和系主任批准后,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实训中心的任何设备。

在系专业教学委员会提出校内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框架后, 教研室编制建设方案, 由实训中心负责论证、招标、采购、建设工作。

1.2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学院层面出台完善“路桥专业群产学合作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兼职教师”三支队伍相关规定, 统一聘用、统一发放聘书与酬金。学院和企业的产权等各自归属各自。

(2) 每年开展“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每学期由系部和企业根据专业课程安排共同遴选兼职教师;由学院按照职称等级和课时数发放授课课酬。

(3) 每年安排应届毕业生到共建企业参加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推荐现场指导老师。毕业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按员工管理, 系部派出巡视教师对学生在岗表现和业务能力进行辅导。

(4) 对工期紧、重要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 由合作企业提出申请, 系部派出老师到现场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展毕业答辩, 或对外省施工项目由系部委托企业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毕业答辩。

2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创新

2.1 精心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专业岗位能力需要, 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精心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其中在专业课程设置必要的实践课时, 并在专业中设置独立实践教学环节 (表1) 。

2.2 技能竞赛设置

在课程开设的相应学期, 通过小组或者个人竞赛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或者实验实训, 通过分组“技能比赛”的形式, 利用好学生带动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共同完成竞赛任务,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2.3 加强实训条件建设, 加强实训内涵建设

围绕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 按照新的课程体系要求, 在原校内工种实训基地的基础上, 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 通过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 制定实训中心建设方案。按照方案设计与工程识图→材料试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实际施工操作→工程质量检验→竣工验收的完整工作过程进行实训项目开发, 使每个实训项目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 最终形成资源共享, 互惠互利, 集教学、学生实训实习、师资培训、建筑行业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四位一体的具有共享性和辐射示范作用的实验实训基地。

在已有校内实训条件基础上, 新建无损检测实训室, 并编写了和生产性实训相配套的教学文件 (包括指导书、音像资料、考核方法、成绩评定等) 和管理制度 (包括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内实训管理等) 。单项职业技能训练、综合职业技能训练与岗位技能训练课程开出率达100%。

2.4 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顶岗实习, 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能够尽快地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实现在校学习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使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体验职业环境、树立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 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5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多样化

针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采用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1) 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效果可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情况、提交的实验报告或设计图纸等综合打分, 并按一定比例记入期末该课程的考核成绩。

(2) 专业技能实践的考核内容分日常考核和训练成绩考核两部分, 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训练能力。

日常考核。实训期间, 学生必须遵照学校正常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实训;学生必须按实训计划分阶段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训任务;考察其协作能力和互助能力。

训练成绩考核。训练成绩的考核工作由任课教师或者实训指导教师负责进行。根据学生的实训成果, 分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等, 单独计入学生的学习成绩。

(3) 毕业设计的考核内容分为日常考核和顶岗实习成果考核, 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综合技术能力。

日常考核:毕业设计期间要求学生遵照顶岗实习单位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毕业设计;必须严格遵照时间安排分阶段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

顶岗实习成果考核:应按毕业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定完成设计工作量, 所书写的顶岗实习报告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应有完整的顶岗实习手册和实习报告;考核由专业主任和专业指导教师根据设计期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设计成果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定, 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 将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 通过合理配置, 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 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 实践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实验报告等。从教学文件标准开始, 重新设计培养流程,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逐步构建“教学做”三位一体“工学结合”“学做合一 (理实一体化) ”“模块化”“案例”实践教学等模式。

3.1“教学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过程性, 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许多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现。该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项目为载体, 以实训任务为手段, 通过有效的多维评价机制, 构建一个兼顾“教学做”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的一体化整体式教学模式。

3.2“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

土力学地基基础等课程采用“项目”实践教学模式, 土力学地基基础课程设计、隧道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等采用“案例”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毕业顶岗实习采用“2.5+0.5”实践教学模式, CAD、工程测量课程主要采用“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张永梅, 韩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 (02) .

[2]陈海宁, 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4 (10) .

[3]王全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 .

[4]陈金如.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 .

[5]方月娥, 肖雄亮.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9) .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2

关键词:艺术文化;创客;高校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项目名称:2016年锦州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

当然,锻炼自我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出去实习,也可以在上课之余做些兼职以填补自己的开销费用,但是在这个要求严格的时代我们必须力主创新,独树一帜,不说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要有自己的一套风格,走出自己的一条可行之路。为此,我们想开拓手工设计服务地方经济艺术的市场,既可以方便他人,也满足了自己,从更大的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一、总体目标

随着锦州市科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越来越接近大众化、统一化,所以一些带有创意“私人订制”的东西越来越受欢迎。锦州市作为辽西区域文化经济发展中心城市,打造辽宁省第二大滨海城市的目标,其创意艺术文化产业也正在谋划和创建过程中。除了沈阳市和大连市强大的城市文化背景,就要数锦州市的文化底蕴了。首先,作为辽宁高校总数排名第三的城市,锦州市有着其他兄弟城市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其次,锦州市的非遗艺术文化的历史也是久负盛名的,最早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辽代。无论是先前古迹,还是现代艺术,我们都具备了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各项条件。

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转型调整期,资源枯竭,缺乏创新是全省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我省特殊情况,科技兴省,创新兴市的目标正在强势待发,其他兄弟城市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发展创意艺术文化产业,以盘锦市为例,盘锦市建有辽河美术馆、广厦艺术街等艺术文化氛围浓郁的专业平台,还有市政度大力支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但盘锦市缺少辽宁高校的文化氛围,产学研不能形成产业链,但这些因素正是锦州市的发展优势,锦州市缺少的是配套的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和艺术文化创业基地,但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快地解决。

据调查了解,虽然现在经营“私人订制”体系的商家比较多,但种类单调形式单一,且也有些偏大众化,这样也就大大降低了在消费者中受欢迎的程度。所以我们结合了一些专业特色,准备创建一个可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创意空间”。锦州市艺术文化创新项目团队人员多半为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在项目专业方面有一定水平和基础。艺术创新基地主要面对的顾客是中青年消费群体,发展创新精神开创一些新奇产品,利用大家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二、发展战略

结合“锦州南扩”的主导思想,在锦州市南山区兴建辽宁省创意艺术文化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类似北京798艺术创意区,辅以配套的南山森林公园的建设,加快锦州市南扩与大海真正连接起来,还有与渤海大学、辽宁理工学院、辽宁医疗学院等高校文化区近在咫尺,另外与松山新区的cbd商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毗邻,这就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经济产业链,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通过辽西红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东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依托学校资源,建立手工艺实习创意基地。主要经营方向有:辽西民间与现代木艺(木雕、木刻)、陶艺(红泥、彩泥)、纸艺(剪纸、雕刻)、漆艺(肌理、复古)、装置艺术(布艺、皮艺)、创意手绘(国画、油画、手绘墙、衣服、鞋、帽等)、装饰画(禅绕画、沥铜画、衍纸画)、玻璃纤维制品、私人订制logo、肖像、企业形象等。

合作伙伴为原材料供应商,双方互利共赢。竞争对手则是经营产品单一的私人定制物品的商家。技术方面会派一些相关专业人士外出培训学习,回来会带给消费者一些实质性的专业技术指导,让消费者完成自己满意的作品。市场方面尽可能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理想消费人群知道了解我们的产品。财务方面采取多人管理的策略,实现对企业投资人完全透明化。

三、营销策略

凭借项目产品的多样化,将产品可塑性高的优点发挥到最大。例如:辽西民间陶艺、国画、岩画、礼品等,结合地方风俗特点,可完全按照消费者意愿来创作出带有消费者自己想法和特点的作品。

四、财务管理

依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的要求,与当地科技局沟通立项,并得到省里的资金补助。前期费用支出主要是:

1、商铺店面的租金和装修费用。

2、原材料的采购及设备的费用。

3、人员的培训学习和企业宣传费用。

4、网站建立、美化、维护及更新费用。

创意艺术作坊的地点可选址在当地艺术创意产业区,前期利用政府扶持资金来源与后期商家融资来达到创业和共赢的目的。形成艺术产业链后,可以与各大商家公司合作定制私人礼品与艺术用品。

可以融资的同时,找到风险投资公司担保,以及专业的管理公司运作,还有人员的奖罚和财务的管理制度。

五、管理团队

团队成员均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生为企业项目发起人,即企业负责人。其他几名成员分项管理:店面管理、原材料管理、设备管理、培训管理。团队顾问是渤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优秀指导教师。高校设有大学生创意手绘实践社团,对外成立麦秀手绘工作室商业公司。多年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设计创新、发明等科研工作中成果丰厚,是该项目顺利完成的保障。

通过对锦州市和周边城市的实地调研,锦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项目创建条件,我们会按照锦州市整体规划目标的发展来制定相关制度和奖励措施,以鼓励那些有想法创意的大学生,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六、前景发展

本项目是一个发展前景很广阔、可操作的研究项目,具体如下:

1、首先,迎合了辽宁省教育厅关于鼓励高校教师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导思想,也符合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样,高校与地方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2、其次,按照辽宁省一盘棋的科技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目标,研制开发新一代能源,利用先进科技带动企业发展,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使一些发明新型设计尽快转化为产品。尤其是创意艺术产业文化的发展迅速,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是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

3、再次,作为辽西文化艺术中心城市,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对于相关衍生文化的开发利用,也是需要创意艺术文化区的建立才能充分实现的。形成与沈阳市、大连市为主的城市创意文化共享三角区域,提升锦州市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全民艺术修养。

4、最后,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课题,也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手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希望锦州市市委市政府能够高瞻远瞩,共同谋划锦州市的未来发展。

本项目研究概要:

1、积极推进辽西创意艺术文化中心区域的建设并加快投入运营步伐。

2、锦州高校为地方艺术文化发展服务,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3、挖掘辽西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加工技术相结合,还原当代历史文化。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3

关键词:民居聚落;文化内核;城市景观;传承;演变

新疆伊宁的民居聚落建筑在新疆的民居建筑中具有独立精神,由地域性传统文化的理念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当代具有创作动力的文化内核。这里的民居聚落建筑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地球村的文化冲击下,人们也慢慢地开始回想起伊宁市独特的聚落建筑文化。因为只有文化内核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传承和演变中才有用之不竭的精髓。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新疆人民对于的住房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在1980年左右,是为了解决百姓住房问题,1990年以后追求的是住房面积,2000年以后追求的是居者有其屋,居者好其屋。随着人民的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有住房,更多的是希望可以有一个满足自己对于情怀的追求。近些年伊犁的人民也逐渐从盲目地追求欧洲的建筑风格中回归到伊宁市传统民居聚落的建筑风格中,继承、弘扬和保护伊宁市的传统居民聚落艺术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和认同。

要传承和演变伊宁市民居聚落建筑文化内核,就要对这个区位的文化有全新的认识。从建筑与地域的关系来看,“地域”作为一个客观的事物要对其进行全新的解读。伊宁市传统民居聚落是在一个特定的地段之中,形态、特征和结构及其规律,都有待完成全面的理解和记录。

一、保留和创新城市中的区域民居聚落

伊宁市的民居聚落建筑在新疆建筑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自身魅力。伊宁市的四个历史街区——前进街、阿依墩街、伊犁街、六星街,都是传统民居聚落,这里的民居聚落都是根据规整的街道,以单体院落为单元逐一组合而成的。单体组成了院落群体,最后构成聚落。沿街而建,每家每户都是由院门、灰度空间、庭院、牲畜棚和民居组成。民居建筑占单体院落的30%,灰度空间占15%,农耕区域占40%,公共区域占15%。民居主要室内空间模式有两种:一字型(包括演变的L形) 和团字型两种。团字型的民居,主要是因为伊犁地区移民文化的多次融合,才形成的在一个民居建筑内出现的多种民族民居形式。虽然民族、经济状况大不相同,住宅营建也没有统一性,但是均采用了庭院形式。庭有花池,栽种花卉和果树,院内以红砖铺地或水泥为地坪。民居经过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保留了可以保暖的高台基、厚墙、小窗,多雨多雪的气候造就了一明两暗和檐廊形式,俄罗斯的门廊风斗、套间、老虎窗,保留了紧凑的布局和厨廊、敞厅等伊斯兰建筑装饰及其特殊的建筑元素。

伊宁市民居聚落的街巷平面可以看到绿化面积较大,庭院与花池的比例较为适中,整体平面形态较为贴合“花园城市”的设计理论。在这些极具文化内核的城市中的民居聚落目前也面对着新旧建筑的风格差异,文化的流失和臆造的混乱场面。后续施工都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实际探究显示的和地区文化内核的发展双重作用于保护地域建筑文化特点,这样也较为符合当代人的居住习惯,让伊宁市的民居聚落成为一道极具特色的景观带。

创造新民居的地域性特色是我们追求和拼搏的目标,地域特色也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和纹样,而是从实际出发,在聚落中找寻实体设计处理,利用不同的形式加以改变,传承与演变伊宁市的建筑艺术、建筑工艺。结合当代的建筑理念和营造技术,使其更加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大型房地产项目中出现的地域民居聚落文化

伊宁市有着“塞外江南”的美誉,先后被中国和联合国评为世界性宜居城市。这样的具有民居灵气、文化精华、淳朴气质的地方,自然条件也是屈指可数的。这里的民居被浓郁的多元建筑文化熏陶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自己失去的城市记忆。“闹市通幽”的民居聚落建筑逐渐被各种欧式建筑装饰材料包裹的小区吞没,在这个时候,真的要问一句,我们所欣赏的是什么?居民需要展现的是伊宁市民居聚落建筑的艺术风格,品味“闹市通幽”的艺术之美,这样也较为贴合居民的人文情怀。

在全国,无特色、无艺术欣赏价值的项目随处可见,更有的房地产项目张冠李戴,直接搬用苏州园林设计理念放置在祖国的任一地区。这样的住房满足了人们的居住要求,但满足不了人们对于人文情怀的追求,而只有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追求的住宅,在今后的发展中才能更受欢迎。

三、展现地域和民族文化的特色街

民居聚落建筑在不断变化,“民族建筑聚落”与“民族地区”的相互影响和谐发展,需要协调好保护和更新、发展旅游和改善生活的关系,制定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生活变化,以及人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后,这些也必定会影响到民居聚落建筑的发展。因此要把握关键性因素,在变化中找寻可以驾驭的发展形式,识别基本的创作规律,运用文化特色,并且与传统民居聚落建筑相互融合,创造一种原始的、朴实的美。保持优良的传统,并且在新的时期突出地区建筑文化,探寻新的发展道路。

突显浓厚的建筑聚落文化的范例有很多,西藏山南地区“康珠特色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那里古建筑采用不同的形式、结构,工艺精湛,体现了一个完整的 “藏域风格”。在聚落的设计中,运用了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语言,在开发的同时进行了保护,设计建设了体现滨河特色的街道。整体设计也与自己环境相和谐,强调了水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和建筑文化,改善了居民居住城市聚落面貌,弘扬了民族文化。

四、城市规划中的地域性民居聚落文化内核

在伊宁市,如果需要找寻传统民居聚落建筑,一时还真的想不起来应去哪里。自己此时也是惋惜的,传统的建筑聚落越来越少,变成了千城一面的普通地方。一个城市是需要特点,需要历史的记忆和文化内核的积淀的。

我们的生活如今具有许多的情趣,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特色,但是我们的城市却一模一样。在进行旧城改造和城市革新的时候,需要从长计议。要建设但是不能破坏,不能破坏城市的历史遗迹,不能破坏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聚落建筑是不能克隆、不能复制、不能臆造的,这个道理极其简单。青年人生活在这样雷同的城市里,不了解传统建筑的知识和技术,从而无从培养和传承传统建筑的兴趣和责任。建筑大师张锦秋说:“现代城市需要达到三化,1、现代化,2、生态化,3、历史文化的传承。设计西安的建筑和设计广州、深圳的建筑不一样,要有西安的气质。建议开发商把高、奇、特的建筑建设到城外去,不能影响古都西安的 ,一个城市需要有历史的延续,我不能当历史的罪人。”

五、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

城市的景观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城市印记。城市景观设计的定位,一般会突出地域性和地方特色。在伊宁市市区内一些房地产项目突出的却是以低廉的仿欧古典雕塑、古罗马柱式、希腊柱式和石膏门楣等。这样的景观远离了人民,脱离了现代化、脱离了科学与民主意识、脱离了和谐的人地关系。有些楼盘前方仿照国外的雕塑,这些生搬硬套国外的东西也不加修改,也看不到哪些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景观炒作,没有尊重地方的文化特色,在城市的聚落建筑中“显眼”同时也很“扎眼”。

伊宁市民居聚落建筑的景观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人地关系。首先,景观需要有地区身份证,需要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应该是是现代的,也是群众喜欢的。其次,需要改善现有的聚落的居住环境,减轻城市的环境负荷。面对极为丰富的伊宁市地域文化资源,如何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具有统一性的景观,具有特点,也具有文化的教育意义,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些区位特点都与居民的需要的人文情怀是分不开的,城市景观贴近了城市的人文精神,这个城市的民居聚落就有了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伊宁市近几十年来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城市的文脉延续却较为欠缺。最近出现了一些景观雕塑点缀,使民居聚落建筑的艺术象征大大提升。雕塑属于大环境的一部分,一个栩栩如生的雕塑,具有地方特色、聚落特征,并且营造了和谐的景观。所有雕塑的使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单位、多工种协同工作,需要所有人员的配合,也是每一个居民的责任。

六、结语

伊宁市民居聚落建筑面临的问题,首先是保护,其次是继承,最后是创新。只有在地域性的建筑保护的时注重传统民居的地域建筑特色,只有传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把这些传统的、民族的聚落建筑艺术特征融入当代建筑设计中,才能使传承的传统的聚落建筑精华在城市里得以发扬。

一个住宅、一个城市、一个景观、一个区位都可以折射出传统民居聚落建筑文化内核。这种文化内核可以从一个城市的宏观到微观逐渐地去展现、延续和创新。在后续的规划和设计中应注重地域性和时代性,注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注重地域建筑与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结合,从而使优秀的、浓郁的民居聚落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和演变,使得伊宁市更具特征、更具生命力。在社会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内核,应作为一个使命来承担。这也印证了《北京宪章》中所说“中国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更有义务科学的发掘、整理本土文化精神、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结合,要认识这一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2]王波,周波.从原生性街区走向可持续发展[J].规划师,2004,(09).

[3]单德启.人与居住环境,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于振复.中国建筑的义化历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4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胡服骑射的发祥地,是昭君出塞的目的地,是鲜卑拓跋的龙兴之地,是旅蒙商家互市之地,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

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仅是市政设施、修马路、盖房子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文化艺术的创造过程。呼和浩特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建设更是如此,城市规划与现代化建设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1 蒙元建筑风格

文化传统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起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没有延续和积淀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其内涵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传统会成为历史的陈迹而被送进博物馆,另一些传统则在经过调整(提取、开发、创新)以后,与新生的文化因素和社会环境建设相结合而被承继下来,并发展为新的传统。蒙元建筑风格的传承发展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传统。

1.1 蒙元建筑造型风格依据

蒙元建筑自成体系,上承汉唐,下接明清。蒙古式建筑风格自古至今依然被传承着。蒙元建筑具有雄伟、豪华、敦实的建筑风格,而且蒙元建筑的空间形态表现出“博大、舒展、自由、开放”的鲜明特点。

丰富多彩的蒙古族传统图案必然有一些成为新文化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在蒙元建筑设计的重要方法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大胆附加民族文化符号,从而创造出现代民族主义风格。

1.2 圆形建筑风格

圆形建筑风格是蒙元建筑的最大特点,至今保留下来的蒙古包就是最好的实例。蒙古包的外形和内形都是圆形的。蒙古族人把蒙古包造成天地日月组合的独特形状,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天人合一和人地和谐的科学自然观。因此,圆形和弧形建筑符号是蒙元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

1.3 方圆有机结合性建筑风格

人类在历史时期创造房屋建筑的世界性基本形制只有圆形和方形两种,蒙古族人生活在欧亚大陆之间的大草原上,相比之下其城市房屋建筑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方圆结合的形状。

1.4 塔式建筑风格

蒙元时期庙宇建筑十分发达,不仅建造了很多佛塔,而且也出现塔式建筑风格。塔式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蒙元建筑的雄伟、敦实、稳重。

1.5 蒙欧式建筑风格

蒙元建筑在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多种风格,其中,蒙欧式建筑风格是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被认可的建筑风格。蒙欧式建筑风格是以欧式建筑的基本造型为基础,融合了蒙元建筑的局部结构和装饰符号,形成了新型的、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2 项目实践

2.1 项目概况

成吉思汗大街是呼和浩特市的城市主干道,位于呼和浩特市北侧,对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及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未来的民族特色街区,也扮演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角色。

中铁诺德龙湾花园蒙元特色文化街区项目位于成吉思汗大街西端与西二环交接处,成吉思汗大街以北,预备役师西路以西,二环西路以东,用地性质为居住和商业用地,用地面积约2.14公顷。成吉思汗大街西端已建成永恒之门蒙元文化主题广场(见图1)。

上位规划将该片区打造成为:呼和浩特市新兴的城市地标,功能复合且充满活力的蒙元街区,自然山水与城市形象相结合的特色组团。

规划设计条件要求:建筑特色符合成吉思汗大街蒙元特色街区控制要求,体现浓郁的蒙元文化特色,符合二环路景观特色及城市设计要求(见图2)。

2.2 设计目标

成吉思汗大街是呼和浩特最具代表性的蒙元文化景观大街,其内容主要以蒙元文化为特色,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体现了蒙元文化极大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特点。项目建成后将是呼和浩特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高端住宅区之一,是成吉思汗大街上的一个亮点,对成吉思汗大街成为全自冶区最典型的蒙元文化景观大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项目蒙元文化的打造也直接影响着成吉思汗大街的整体形象。

2.3 设计构想

1)合理布局

流线简洁,景观轴线和广场是为人们创造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它是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之间有序的人造环境,可以视它为“没有屋檐的建筑”。主要景观轴线由南向北贯彻整个小区,模糊了空间界限,达到由此及彼,相互紧密结合的空间形态。同时,也增加了空间和景观的层次,形成空间的过渡,产生了所谓的空间序列感。

2)生态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着重思考“人一建筑一健康一自然”这个四元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的一些环境。着重于打造园林式的住宅环境,强调创造和谐温馨园林式的氛围。

3)美观

通过设计丰富的住宅类型,合理的规划布局,蒙元风格的建筑造型,创造端庄、典雅、舒适的高端住宅区。

4)以人为本

设计流畅且经济实用的道路系统。营造宁静、舒适、美观、符合人体尺度的居住空间。

2.4 总体布局的文化传承

马头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蒙元符号之一,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期已流传民间。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当地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哈达是蒙古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哈达类似于古代汉族的礼帛。蒙古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哈达是献给尊贵客人的物品,是蒙古族人民最圣洁和最高贵的象征,是吉祥、安康的祝福。

马头琴和哈达都是蒙古族的象征,也是蒙元文化的最重要代表之一。本项目规划形态以此为设计理念,立意新颖贴切而不落俗套。经过元素的提取和适当的变形,将马头琴和哈达的意向融人总体布局之中(见图3)。

总体功能布局提取草原大地上舒缓的天际线与建筑群的天际线相契合。南面做蒙元风情街,塑造蒙元特色街区,北面和西面布局高层建筑,内部住宅,错落排序,产生空间序列感;建筑3~15层错落有致,形成优美的韵律,诠释“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主人口设计上以宗地规划路为基准,视觉无障碍设计,形成人口处敞开的空间形式。

2.5 建筑风格的文化表达

本项目采用蒙欧式建筑风格,在整体规划布局与景观环境的打造方面,采用了草原城市的舒展、开阔性特点和英式小镇庄重精致的特点,也结合了成吉思汗大街永恒之门广场的文化内容,在社区当中设计了文化景观雕塑及小品,与成吉思汗大街形成一个整体,在建筑风格方面主要以英伦建筑的基本造型为基础,结合了蒙元建筑的敦实、富有力量感的造型特点。

通过对传统蒙古装饰构件进行抽象并用现代手法进行诠释,使建筑同时具备时代感和传统精神。如屋顶主要依据蒙古包和蒙古帽的原型进行设计,组合运用纹样,利用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直曲矛盾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纹样精美且具有地方特色,在外立面设计时被巧妙地利用。蒙古民族厚重的气质被提炼为相应比例的柱式,并将完整的柱式组合形成气质统一的建筑形象(见图4)。

民族符号性极强的元素经过巧妙的设计布置于环境中,提升各节点的可感知度,将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景观元素运用于街道空间,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3 结语

传统总是要发展的,过去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的传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积累、代谢的过程。传统代表过去,但传统又是过去的现代,现代的古代。在该项目实践中,将传统的蒙古族民族文化符号中的一些精神内涵和构图原理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做到把城市的“神”保留下来,建筑虽然是现代的建筑,做到形象上和技术上不是照搬老祖宗,但精神上和意识上是再现传统文化的精神。只要有传统理念在里面,就不会失去对地方文脉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这才是城市的生命和活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李翔宁,周鸣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候新华,王超,黄国磊,等中国中铁呼和浩特诺德龙湾花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R]2013.

[3]赵尔斯.蒙元建筑文化表皮的研究[J].四川建筑,2012(1):39-40.43.

[4]王毂承,潘冬梅.用蒙元文化丰富现代园林的人文内涵[J].北方园艺,2011(22):93-96.

[5]宝音.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9.

[6]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5

响,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观众数以亿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电影生产大国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2007年年底已建成“农家书屋”2万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如今落户全球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已达200多所。

这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据,生动地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加大文化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喜成果。

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之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人们记住意大利、希腊和埃及,首先是因为它们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而长城、兵马俑、中国文化年等,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媒体娱乐业年出口额达900亿美元。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即文化创意产业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是城市之间竞争的关键,以城市文化特色形成的城市文化品牌竞争力上尤为突出。城市品牌涵盖了城市的历史人文的综合形象,使城市独特的形象、价值及个性准确无误的传达出来。艺术创新设计是城市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城市品牌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体现形式、影响、和应用探索艺术创新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中的方法和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文化创意与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创意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方式方法,将地区文化通过新颖奇特科学技术展现给受众,使受众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和观念,从而起到品牌营销的作用。文化创意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 、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 。

城市的文化品牌定位一般通过挖掘提炼该城市的特有文化属性,扩大该城市文化影响力,将本城市的文化主题以特有的文化创意方式传递给社会大众,得到社会的认可,并且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为城市带来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率以。城市品牌在策略的制定下,可以借鉴CI理论,在品牌形象的理念系统、行为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综合实施下进行。

工艺与设计、网站建设、雕塑 、环境艺术都是城市形象代表,标志性建筑、市树、市花、吉祥物。公共标识,例如公园商店的指示标识。公共设施,如照明设施,公共厕所,垃圾箱等。

国内城市文化品牌发展现状

中国近年来城市发展非常快,尤其是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使得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并开始关注中国各大城市。由于很多城市建设以满足功能性需求为主导,盲目的追求现代化的设计,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被无情丢弃,很多文化积淀深厚的老城在翻新中遭到破坏。花卉、雕塑、象征物和简单的徽标在城市文化品牌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单一的设计方案并没有能很好的诠释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标志在建筑方面,城市的现代化建筑景观越多,城市的内在就越“空”。如今的城市文化品牌设计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标志,一个吉祥物。它是多元文化的组合,是现代化科技创新的产物。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城市品牌的塑造中也出现了一些跟风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思。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有学者进行了城市形象设计的研究并出现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成果。认为城市形象的设计特色源于该城市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等。

国内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案例

由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人人重庆是重庆形象标志(图1),以“双重喜庆”为创作主题,两个欢乐喜悦的人,组成一个“庆”字,道出重庆市名称的历史由来。标志以“人”为主要视觉元素,展现重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传递出重庆人“广”“大”的开放胸怀,和“双人成庆”,祝愿美好吉祥的寓意,又如两人携手并进、迎向未来,蕴含政府与人民心手相连、共谋重庆发展的内涵。

设计过程:重庆市相关部门考虑到以一弯水围绕着高楼大厦,这些元素无法代表重庆的独特性。世界上有很多城市都有江河边高楼林立的景象,这个标志根本无法代表唯一的重庆。

靳埭强在接受委托负责重庆市标志设计后首先提出“一鼎四象”的观点,城市形象应该由官——政府、民———人民、商———商人三方面组成。一鼎三足去打造城市形象,用“四象”看历史,分为古今、上下、内外和虚实:“上”为官,“下”为民,“内”即城市的内容和气质,“外”是它的形象象征:“虚”是软件,即城市文化、风俗、人才、思想等,“实”是实体,如地理、山水、建筑、设施等。

邀请专业人士一同参与,恳切寻求指导。讨论城市精神与定位。制定城市形象目标:吸引外资,促进贸易、发展旅游、吸引人才、加强城市本身凝聚力、增强城市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度。确立城市核心价值:整理元素、地标、特色自然景观。形象价值概括:城市深厚历史文化挖掘,明确各种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国外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案例

20世纪 70 年代,“大苹果”和宣传口号“I LOVE NY”成为纽约市的著名标志,许多城市纷纷模仿,部分城市还将CI设计理念引入到城市形象设计之中。

“I Am Sterdam”放置在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广场,宣传口号与标志设计成色彩鲜明。并广泛应用于交通和网络媒介进行有力的广泛宣传,色彩极富个性的搭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形成独特的城市品牌。

许多城市选择某类文化进行品牌化设计,使其成为该城市标志性的代表。例如饮食文化品牌,提到全聚德,人们就会想到北京。火锅是重庆的代表。因而许多城市借助其特有的文化培育了代表该城市的文化品牌。代表老北京特色的有:全聚德,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企业,。全聚德的品牌形象,人们第一时间脑海中会浮现三个金色而又苍劲的大字,这样的标志设计已经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全聚德吉祥物的形象是一个可爱的鸭子,代表其典型菜品:烤鸭。品牌文化的培育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标志,一个吉祥物那么单子。现在比较成功的文化品牌大部分都是全方位的。从文化着手,定位标志,吉祥物,门店,网站等的设计都具有该品牌的统一气质。

5.城市品牌设计方法及原则

(1)在城市形象设计论坛上多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市民认为的城市是什么,该城市以外的人认为城市是什么,海外人士认为该城市是什么,政府认为该城市是什么,并且这个过程应该是透明的、开放的。

(2)准确的城市属性定位,城市类型存在差别。巴黎“时尚之都”、大连“浪漫之都”、青岛“帆船之都”等,这些城市分别展现了其特殊的城市魅力,城市形象的人文特点和品牌塑造有机结合凸显了城市的个性,是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设计原则:①城市历史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②地方特色与国际文化接壤,城市标志品牌既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得到市民的广泛认同;③符合国际标准与规范。设计城市品牌形象的同时,严格把握国际流行趋势,让中外游客都能理解和接受。

(3)城市色彩作为城市品牌视觉形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提炼。跟酒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力普·朗科罗在《色彩地理学》,可以将城市景观的色彩组成分为恒定色彩和非恒定色彩,城市建筑物色彩、道路色彩、铺地色彩在一定长度时间内,色彩保持不变,;如植物色彩、天空色彩、临时性色彩。根据城市对象的不同,把建筑、道路、桥梁、广场、广告牌、路灯等人工元素,和类似土壤的一些划分成一种色彩为可以控制的色彩;与之相反的不受人为支配的自然元素称之为不可控色彩元素。根据城市建设历史的长短形成老城区和新城区。新老城区的功能智能以及文化氛围的不同,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识别特征。在商业区色彩可以活跃,教育区色彩鲜明,住宅区色彩素雅。

(4)标志性城市建筑是城市品牌形象最重要的视觉识别元素之一,这样的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凸显的文化内涵,通过时间的积淀形成城市的鲜明代表,市民心目中的标志性建筑各不相同。一般通过市民或者外来受众对于城市生活的印象和追寻来定位的,城市居民和外来受众对于城市标志性建筑的评价往往是根据历史背景的建筑本身形成的认同感,而不是按照建筑本身建造的体量或者建筑本身建设科技含量的高低来衡量的。

(5)地域文化图形化原则:将地域文化的显性图形,例如自然之美,民俗之美,地区人们的性格等文化进行视觉形象的图形化提取,运用到设计中。将隐性文化特征提取,图形化设计重构。如此设计视觉图形鲜明的代表了该城市嗯文化特征。符合该城市的文化属性,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品牌。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7

1 茶文化的概述

1.1 茶文化的含义与发展

茶文化是指在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中,以茶为主体产生的各种衍生物和思想的文化形式。茶的衍生物是指茶树的栽培和种植、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茶具的生产和使用、茶馆的建设和经营等,是以茶叶销售为目的的产业链条;茶思想包括茶诗、茶画、茶书等各种不同文化形式,还包括茶道、茶德、茶礼等不同文化内涵;不同地区的饮茶习惯也是茶文化中的内容。茶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在世界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国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根据对相关资料的考证,茶在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最开始出现的形式是简单的药用,后来经过各个时期和朝代的发展,已经将茶的作用和价值充分挖掘了出来,除了日常的饮用之外,茶在保健和医疗方面也体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由于茶所表现出来的众多优点,使得茶文化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1.2 我国茶文化的传播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茶文化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扩散到了世界各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陆路和海路两种方式,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是陆路传播方式中的代表,唐朝国力强盛,商业贸易繁荣,在频繁的贸易往来中,我国的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亚和东欧各国;茶马古道主要连接了云南、四川等地与南亚各国,茶文化通过这条线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通过海陆的传播方式,我国的茶文化先后传入到朝鲜半岛、日本、欧洲、美洲各国,逐渐扩散到了世界各国。可以说世界各国的茶文化中,都有中国茶文化的身影,茶文化的传承,对于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3 茶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茶文化是从不同时期逐渐发展、完善而来的,融合了不同时期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最有价值的文化的结晶,通过发展和传承茶文化,能够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先进思想,对了解历史发展和文化组成具有重要作用;茶文化中还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思想,将茶文化进行传承,能够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熏陶下,实现自身修养的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在新的发展时期,做好茶文化的传承工作,能够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良好发展。

2 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2.1 提高学生素质修养

英语是众多学科中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英语教学是学校教学中的重点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可以使学生对茶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以茶文化中的先进思想为标准,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茶文化中包含了礼、和、仁、信等各种思想,在英语教学中,将这些思想与教程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做到以礼待人、和平相处、仁义宽厚、诚实守信等,学生的素质修养在能得到提高的同时,人际关系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2.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建设所需人才,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为社会的建设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之上能够学习到茶文化中先进的、积极的思想,然后进行自我反省,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纠正自己的思想误区,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茶文化中讲究修身养性,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境,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使内心变得更加空灵,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茶文化中讲究对事实真理的追求,还提倡团队贡献精神,利用英语课堂将茶文化深入到教学中去,能够提高学生对事实真理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更好的实现其人生价值。

2.3 帮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茶文化在发展经历的不同的时期,在每个发展阶段,其蕴含的思想都是当时最先进思想的代表,结合了当时不同文化领域、学术知识的内容,是一个时期文化的核心所在,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学生了解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茶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哲学、文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茶文化英语教学,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更多学科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茶文化中包含了各种传统文化思想,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融合,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英语课堂中的茶文化,学生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认识,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情况,掌握更多的知识。

2.4 提高学生对世界格局的了解

茶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是有所区别的,当地的民风民情、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等,都可以在茶文化中表现出来。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其他各国的茶文化,都是以中国茶文化作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完善、发展而来的。在英语教学中加入茶文化部分,通过对全球茶文化的了解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信息,包括当地的生活水平、价值取向、历史发展等很多内容,能够清楚知道哪些国家或者地区,在思想认识上会达成一致,从而对世界格局进行判断,提高了学生对世界格局的认识。

3 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3.1 明确茶文化传承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明确茶文化的重要性,英语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茶文化的传承工作,将传统文化丢失了,那么所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其综合能力将会有所缺失,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茶文化作为宝贵的民族财富,是无数古人的智慧结晶、是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积累、是不同时期先进思想的融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能被遗忘和丢失的,确保茶文化的顺利传承,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做好茶文化的传承工作,能够为社会培养全能型的英语人才,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比较中外茶文化的差异

通过英语教学可以对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解,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茶文化也会不同。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对茶文化的传承,需要对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明确茶文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然后将中国发展实情,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情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找出影响茶文化发展的因素,避免相关因素影响到茶文化的传承,同时还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茶文化,与我国原有茶文化相结合,使茶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3.3 借助各种信息化技术和设备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多,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各项工作的展开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各种信息化技术和设备,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英语教学改革工作中,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茶文化的各种视频短片,比如茶叶的采摘、茶具的制作等;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不同地区的饮茶习惯和茶文化发展,了解茶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对茶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实现更好的传承效果。

3.4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茶文化中的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有些茶文化元素虽然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学生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茶文化的传承难度比较大。在英语教学改革中,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茶文化之外,可以通过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走近茶文化,与茶文化传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茶园,使学生深入到茶的世界,通过与茶园管理者的交流和学习,能够了解茶树的种植工艺,以及茶叶的采摘工艺;还可以在学校举办茶文化交流会,聘请专业人员,向学生展示专业的茶艺技术,使茶文化走进校园,是做好茶文化传承的重要措施。

结束语

我国的茶文化底蕴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做好茶文化传承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英语教学是新时期教育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的是一种现代思想,英语教学改革中,增加茶文化教学内容,能够将传统思想中的先进、积极的部分,与现代思想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其在现代教学中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点组成部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弘扬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传承茶文化,需要从教育事业入手,加强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充分感受茶文化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茶文化,对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对茶文化的概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分析了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详细讨论了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英语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教学,文化传承,创新视域,改革

参考文献

[1]汪淑丽.融入中英茶文化差异的英语教学课堂创新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87-188.

[2]徐健.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96-97.

[3]郑延峰,张克峰.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J].长春教学学院学报,2014(21):94-95.

[4]王雁雁.英语课堂中创新中英茶文化教学的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3):287-288.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8

1 体育教学改革中所存在的困惑

根据笔者的教改体会,目前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困惑:

1.1 困惑一:教改方向与实施方案之间的契合

根据本文开篇之处所提到的,当前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上已经形成了清晰的目标,不少高校在体育教改中主动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相对接。毫无疑问,这是符合当前实际需要的。然而,在操作中却存在着困惑,即作为宏观和原则层面的教改方向如何与微观层面的实施方案进行对接呢?众所周之,教改的实施主体仍是一线教师,而教改方向的设计主体则是高校的管理层。这样一来,就可能使得体育教改工作陷入到“两张皮”的困境之中。

1.2 困惑二: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综合视角

与专业课教师不同,体育教师较少去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这样一来,在涉及到与职业素质养成相结合的教改方案时,便会受限于自身的职业视角。正如上文所提到,体育教师能习惯性地从社会体育项目中,来提炼增进学生团队意识的成分。但如何从内心中来建立起学生的职业素质修养能力,则几乎不被体育教师所关注。究其原因也可归因于,体育教师更喜欢关注竞技性的教学项目,而对于那些相对静态的教学项目则关注的较少。

1.3 困惑三:习惯意识在提炼文化传统的制约

高校体育教学也存有课堂教学内容,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聚焦于对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讲授,而较少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当然,太极拳这一运动项目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以上三个方面的困惑需要通过思考来给予解惑。

2 面对困惑的思考

2.1 针对体育教改呈现出“两张皮”的思考

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一线体育教师对现阶段的教改方案颇有微词。甚至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延续传统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行教改方案脱离实际的一种排斥。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现象,核心在于:管理层期望涌现体育教改成果,所以勾勒出了教改方向;而一线教师则根据教学体会发现,这些方向具有现实意义但难以细化操作。这样一来,管理层要体育教师出成果,而体育教师则难以适从,其结果便不难预测了。

2.2 针对教师对职业素质认识局限性的思考

这里需要强调,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都没有真正将职业素质教育作为培养模块之一,而仅仅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原则性阐述。但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央更加重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职业元素。因此,这无论对于高校管理者还是体育教师,都是一个崭新的教育课题。但在功利性的教育管理思维驱动下,体育教改所面临的氛围是不健康的,或许无法促使体育教改从细微处入手,而是习惯性地从可视的方面来彰显教改成绩。

2.3 针对体育教师忽略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时,体育教师习惯于从运动项目的角度来进行课程设计,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对待体育教师忽略传统文化元素的困惑,可以不必钻牛角尖,而可以通过教改研讨和培训来拓展体育教师的眼界。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做的思考,就为我们在教改中导入茶文化提供了思路。即,管理层对教改合理放权,增强对体育教师的茶文化知识培训等,这些都将助力体育教改的不断深入。

3 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分析

这里需要分析将茶文化应用于体育教改之中的价值,为此,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

3.1 修炼大学生心性的价值

大学生步入社会首先就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其中包括就业的心态、择业的心态、与人交往的心态。但现实表明,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男生)在初入社会期间仍然存有易冲动、易慌乱的行为特征,这就需要从心态调整上给予他们帮助。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现状中可知,只有保持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从容面对就业时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并能促使大学生能理性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而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理性择业。

3.2 平复大学生心绪的价值

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人际交往能力,在职场就体现为职场交往能力。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消沉下去的大学生,他们在校期间往往成绩优秀,部分还担任了学生会或其它社团的干部。但在人际交往中意气用事,并在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不但不是加以控制,而是变本加厉地在单位和部门进行情绪宣泄。不难知晓,其后果是严重的。为此,茶文化在这里还有平复大学生心绪的价值,而这一价值的形成还主要依赖于大学生在品茶过程中的悟道能力。

3.3 增进大学生感悟的价值

个人的职业素养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体验、总结并加以升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职业素质能力体系。但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则无法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来慢慢积累,这显然不是高校的职责之所在。因此,通过导入茶文化来增进大学生的感悟能力,则能在触类旁通下使他们少走弯路、少一些跌倒的次数。

4 导入茶文化的教改策略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导入茶文化的教改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4.1 明确茶文化导入的教学项目

这里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应将茶文化导入到什么体育教学项目之中。显然,单独进行茶文化教学不仅显得唐突,也无法发挥茶文化的应用价值。根据笔者与同事们的探讨后认为,可以将茶文化导入在太极拳项目教学中。笔者所在学校之所以增设太极拳项目教学,初衷就在于通过练习太极拳来修炼学生的心性,使他们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但这种运动项目难以建立起一种启发式效果,而学生也单纯认为是一个体育项目而已。因此,这就选定了教学项目。

4.2 设计茶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茶文化贯穿于太极文化的教授之中,而这里的茶文化则主要指向隐性层面。太极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含有人生的处世理念。那么随着将茶文化导入其中,便能用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方式来讲解茶的文化。如以潮州的功夫茶为例,通过介绍功夫茶的冲泡流程来启发学生,做任何事都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最后才能成器。再如以四川成都的盖碗茶为例,告诫学生在为人处世时应谦和,并能努力使自己融入到周围环境之中。

4.3 注意形成师生间互动的效果

在导入茶文化时应注意形成师生互动效果,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探讨来使自己感悟职场的处世之道,以及在茶文化中吸取和借鉴其中的精神品质,所有这些都应在平等互动中来获得。从我国的茶文化的内涵来看,其追求本真和纯粹,这与太极精神是相容的。因此,在场地教学中教师在教学间隙也可以穿插进茶文化元素,从而使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来感悟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当然,个体的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也是不需要改变的,茶文化所起到的价值便是帮助他们利用性格好的一面,而克服性格上的不足。

4.4 建立启发式项目教学新常态

在导入茶文化时需要建立启发式的教学常态,而不是说教式传统模式。为此,体育教师自身也需要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做出努力。为了更好的将茶文化与体育教改联系起来,体育教师需要接受基础的茶文化知识培训。若是所在高校有中文院系或者旅游院系,则可以发挥专业院系的师资优势进行专题培训。再者,体育教师也需要改变自身喜欢训斥学生的通病,而以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的职业素养感悟。

另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在球类运动中导入茶文化,这样更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偏好。因此,需要对现有教学项目进行创新。结合现在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可以在田径和团体球类项目中来进行创新。在田径项目中可以引入茶文化,从而在强调乐趣、团队配合(分享)的基础上来开展教学。

5 小结

本文认为,不少高校引入社会体育项目从而试图建立起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但在重视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后,却忽略对学生职业心性修养的训练。为此,具体的教改策略应包括:明确茶文化导入的教学项目、设计茶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注意形成师生间互动的效果、建立启发式项目教学新常态。

参考文献

[1]高德霞.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56-57.

[2]费发洲,佀黎明.高校公共体育选课教学现状及分析---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2):51-52.

[3]王龙.基于体育全球化视野我国大学体育改革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220-220.

[4]王迎胜.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略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2.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9

国有企业关乎我国经济命脉, 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大责任。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企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运行质量取得了较大提升, 国有企业发展逐渐和市场机制运行相融合,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 当前依然存在着诸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不高、国有资产流失等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随着我国进入“新常态”, 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的高度概括。“新常态”下, 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结构调整阵痛显现,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新常态”意味着新变化和新挑战, 面对“新常态”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紧迫的转型压力, 国有企业必须加快改革创新, 去适应“新常态”, 做好“新布局”, 承担“新责任”, 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二、企业文化与国企改革的关系

( 一)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 并成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1]。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核心层, 包括企业的共有观念和核心价值观, 这是最深的层次; 第二层是中间层, 是企业的各项制度和习惯; 第三层是外在的表层, 包括企业的标识、文字以及员工的行为等等。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缺一不可, 相互促进和制约, 核心层的企业使命、经营哲学等是企业的精髓, 中间层的管理制度, 经营流程等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表层的企业标识等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 三个层次共同组成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导向、激励、凝聚等积极功能。第一, 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 可以引领企业的思想, 通过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将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统一起来, 为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一起努力。第二, 企业文化有激励作用, 通过营造有利于员工成长和创新的环境氛围, 对取得成绩的员工进行支持、鼓励, 产生正向激励。第三, 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有利于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四, 企业文化塑造着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又是企业文化的表现, 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塑造出优秀的企业形象, 从而获得社会的好评。

( 二) 国企改革要求企业文化创新

国有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 其中既有积极优秀的精神, 也存在着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 诸如官本位思想、大锅饭思想以及求稳不求新、危机意识淡薄等。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严重制约着国企发展, 阻碍着国企改革。而国企改革不仅要从经济角度寻找存在的问题, 也要从文化角度剖析问题根源, 不仅要求着制度创新, 也要求着文化创新。国企改革会对员工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 随着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等的改变必然会对员工思想产生相应的影响, 而员工思想必须随之改变, 去适应新的管理观念, 形成新的价值观, 为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思想保障。所以国企改革要求企业文化进行相应的创新与变革, 而且企业文化建设也本应是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有效保障和推进国企改革顺利实施。

( 三) 企业文化创新将推动国企改革

企业文化可以影响到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 从而影响到国企改革。企业文化创新将推进国企改革。首先, 企业文化创新将为国企改革提供思想保障。企业文化的创新将会改变员工的思想观念[2], 对国企改革产生认同, 树立新的共同理想与目标, 形成国企改革的新理念, 从而根除旧的思想观念阻碍, 缓解国企改革带来的摩擦, 将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国企改革上, 为实现国企改革目标而共同努力。

其次, 企业文化创新是国企改革的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具有的独特的价值观, 而企业文化创新则包括价值观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以及行为准则创新等等, 通过创新形成新的价值理念, 形成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3], 而且, 理念形成具有不可逆性, 一旦新的理念形成, 旧观念将被完全替代, 新的理念会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指导员工行为, 进而形成国企改革动力。

再次, 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推进国企改革进程。国企改革是一场艰巨而持久的战斗, 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在改革面前, 必须有解放思想、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闯劲。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织部分[4], 只有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企业才能具有这些精神, 企业文化创新可以通过塑造企业精神来增强企业员工的斗志, 推进国企改革进程。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措施

( 一) 创新国有企业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 就会指导什么样的行为。国有企业首先要树立“改革创新”理念, 既要顶层设计、高端谋划, 又要基层员工的首创精神, 以创新的胆气、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举措, 推进国企改革。其次,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价值观塑造的最终目标, 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作为企业的工作任务, 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性、多样性及主观能动性, 将员工的需求同企业发展有效结合。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企业改革和发展都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 还有考虑长远利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竞争优势, 保持可持续发展。

( 二) 树立国有企业形象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重要, 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树立诚信守法的企业形象, 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诚实信用, 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 各项工作都要遵纪守法。树立承担责任的企业形象,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 不仅承担着经济责任, 还承担着提供税收、创造就业等重大的社会责任, 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 国有企业能够获得政策扶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标识和载体, 人们可以透过品牌看到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因此, 国有企业必须注重品牌文化建设, 打造品牌优势, 通过品牌增强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 三) 营造改革创新文化氛围

国有企业要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 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先行先试、敢破敢立”的改革精神。充分认识国企改革风险, 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导向, 建立激励改革创新的制度, 宽恕改革“失误”, 鼓励、保护和重用提拔真正改革者, 创造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优良文化环境, 营造上下齐心、人人参与的国企改革浓厚氛围。

四、结语

国有企业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深化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和必然选择。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国企改革的动力和思想保障。因此, 国有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茹隆波.浅谈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创新[J].山西青年, 2013 (18) :28.

[2]吴凯雷.刍议企业文化对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J].科技广场, 2014 (2) :178-183.

[3]张海军.企业文化与企业改革的关系[J].中文企业家, 2015 (24) :135.

创新与改革:城市文化 篇10

一、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考核原则

(一) 全面考核

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只关注学习结果, 通过实习报告和实习考勤来决定实习成绩[6], 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大多数学生不能通过评价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 实践教学的评价需要遵循全面评价原则。既要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方法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也要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进行评价; 既要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价, 也要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评价;既要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评价, 也要对学生的沟通交流等小组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二) 过程考核

所谓过程考核就是把考核从单一时间、单一地点转变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这样便可把整体考核细化成每个学习项目的考核, 不但便于学生及时发现每项专题学习的效果, 还可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习兴趣。过程考核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 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比较而言, 学生对学生的了解远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多。特别是大规模扩招背景下, 指导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成倍增长, 客观上增大了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难度, 从而影响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评价的准确性。因此, 实践教学的考核完全可以引进学生相互评价甚至是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从而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充分发挥实习考核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实习考核方式

衡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实习过程中充分贯彻研究性学习理念, 对实习准备、外出考察调研和实习总结汇报三阶段进行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力求全面, 从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等多角度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考核与评价。

(一) 区域与城市认知实习的考核方式

区域与城市认知实习主要采取日常考勤 (外出考察阶段) 与实习各环节的学生表现与实习效果相结合的考评方式。除考勤环节外, 另设多次考评环节, 其中, 实习准备阶段一次、外出考察调研阶段每专题一次、实习总结汇报阶段一次。考评方法主要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两种方式, 其中, 教师评价只针对实习小组进行考评, 学生互评为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

(二) 区域与城市认知实习考核表的设计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需要分别设计考评表格。根据各阶段实习内容的差异, 分别设计实习准备阶段考评表、实习考察调研阶段考评表和实习总结汇报阶段考评表。其中, 实习准备阶段只进行学生互评, 故只需设计学生互评考核表 (表1) ;实习考察调研阶段需设学生互评考核表 (表2) 和教师评价考核表 (表3) 两种;实习总结汇报阶段亦设学生互评考核表 (表4) 和教师评价考核表 (表5) 两种。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内成员表现进行评价。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内成员表现进行评价。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表现进行考评。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内成员表现进行评价。

注:在对应评价栏内划“√”,此表用于对小组表现进行考评。

三、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实习考核操作方法

学生实习成绩由实习考勤成绩和实习过程考核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 实习考勤占10%, 实习过程的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占90%。

(一) 实习考勤

实习考勤仅在外出考察调研阶段进行, 每天三次 (早、中、晚各一次) , 由小组长负责记录。计分方法:迟到一次 (指上午、下午和晚上的调研、总结和汇报三个时间单元, 下同) 扣0.5分, 因私请假一次扣0.3分, 旷课一次扣1分。旷课累计超过两天, 本次实习无效, 计0分。

注:迟到标注“L”,旷课标注“A”,事假标注“V”。此表每天填写一张。

(二) 实习过程考核

实习过程考核成绩由教师考评成绩和学生互评成绩构成。其中, 教师考评占50分, 学生互评占40分。教师只对每个小组进行考评, 也就是说同一小组的学生在某次考评过程中教师考评得分相同, 目的是激励大家分工协作, 团结一致把组内的工作做好。学生互评只在小组内进行, 每个学生均需在每次考核时给同组的其他成员填写一张考核表。

具体操作方法:专题结束 (或实习阶段) 后, 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一次考评, 填写一张该阶段的考评表。同样, 每个学生给组内其他成员填写一张该阶段的考核表。实习结束后, 累计每小组教师考评所得的“优、良、中、差”各等级的数量以及学生互评中每位学生得到的“优、良、中、差”各等级的数量, 并对其进行量化。

1.小组教师考评得分计算方法

其中, Si表示某小组的教师考评分数, NA、NB、NC、ND分别表示该小组获得的“优、良、中、差”个数;L表示各阶段教师考评表的考评项目数 (这里均取4, 因为两阶段教师考评表中的项目都是4项) ;X表示每阶段考核次数;n表示考评阶段 (这里取2, 因为教师只在考察调研阶段和总结汇报阶段进行考核) 。

2.学分互评得分计算方法

其中, SS表示某学生的学生互评得分, NA、NB、NC、ND分别表示该学生获得的“优、良、中、差”个数;L表示各阶段学生互评表的考评项目数 (准备阶段取3, 考察调研阶段取5, 总结汇报阶段取4) ;X表示每阶段考核次数;n表示考评阶段 (这里取3) ;Y表示小组人数。

3.学生的最终成绩计算

S=Ch+St+Ss

其中, Ch表示学生考勤得分。

参考文献

[1]郑颖楠.关于实践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的探讨[J].教学研究, 2002, (1) .

[2]张群芳.实习教学学生考核方式探索[J].职业, 2011, (32) .

[3]张楚文, 吴锐.项目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动的教育模式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

[4]王俊.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以高职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个案[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2) .

[5]李志刚等.实践教学中开放式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组合[J].中国冶金教育, 2013, (Z1) .

煤炭城市创新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11

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文化、政治与经济相互渗透和交融,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深远影响让我们意识到文化建设是保障政治稳定、强大,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大部分煤炭城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间,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进行创新,而创新的持久动力则来源于创新文化的培养和建设。

一、知识、创新与创新文化

知识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创新的基本条件。但有了知识而没有创新文化的引导,创新则缺乏主动性和持久的动力。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和促进组织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的,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它是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体系以及组织氛围、领导风格等内容。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促进组织知识共享[1]。创新文化的作用渗透在创新的产生、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应用的整个生命过程中。Meng-lei MonicaHu,Jeou-ShyanHorng,Yu-HuaChristine(2008)[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团队的创新文化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的结果又形成了更高的组织创新绩效。李前兵(2009)[3]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安徽4省范围内多家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也证实,企业的创新文化与企业的创新动力正相关。

基于以上概念和原理,将组织创新文化延展到城市区域的范围,研究创建怎样有利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的创新文化环境是煤炭城市通过创新进行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二、煤炭城市创新文化的特征

孙建国、李晓轩等(2006)[4]认为,创新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观念、制度行为和环境条件3个方面。这与前面提到的创新文化的概念是一致的。从这3个维度来观察,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价值观念落后,缺乏知识创造的源泉

价值观念包括价值观、自信心、合作意识与创新氛围。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年递减和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煤炭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感到了压力,也期望自身能够尽快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但多年来煤炭城市依托煤炭企业,煤炭企业依托煤炭资源和国家政策下的发展模式,致使大多数人把煤炭城市的转变寄期望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商品意识和创业精神。例如,大多技术部门只能完成引进管理和维护的功能,无力、也懒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实现再创新,一味要求交钥匙工程,将知识创新转化成本和风险转移给研发方,从根本上抑制了科研方创新的积极性和知识共享的动力,破坏了合作共赢的氛围。

煤炭城市急于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迅速转型的目标与人才匮乏的矛盾突出,创新能力薄弱。最近5年,黑龙江省4个煤城平均每年考入其他省市的大学生大约1 500名,而同期毕业返回的却不足1%;煤炭城市区域内的许多高等学府相继搬迁到哈尔滨、大庆等经济较好的地市;4个煤城的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的专业科技人员3年外流450多人。所以,即使有好的高新技术项目,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新的项目也无法启动。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阻碍知识溢出和共享

制度行为包括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组织发展和领导行为。

当前,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占煤炭城市主导力量的国营大型煤炭企业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至今其所有制结构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产权分配中,国有股比重仍偏高,部分主管部门还是对企业“不放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生产经营组织,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运营机制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让人们无形中都能遵守和执行这些约束还有待时间的积累。不但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也不到位。因此,煤炭城市缺少对知识创造的激励和保障。

煤炭城市由于创立之初由国家直接调拨资金、技术和专业人员,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先天的资源禀赋,企业的日常生产主要依赖已有的技术装备,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任务,企业领导主要关心的是产量指标,对技术,特别是先进的技术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对技术人员的点滴创新并不关注,企业内部缺乏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组织制度和创新氛围,想搞创新的人也缺乏相对的自由和充分的资源。虽然近年国家开始关注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投入部分资金鼓励煤炭城市的产业改造和经济转型,但对其需求来讲,只是杯水车薪。

(三)环境条件恶劣,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

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条件和区域环境。

煤炭城市大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城市硬件设施较差,科技、教育、医疗整体水平与普通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城市整体水平发展缓慢,又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硬性约束。

虽然各煤炭城市为摆脱困局,提出了以创新为动力来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行政职能弱,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建全,市场竞争无序,市场法规得不到有效执行,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创新成本高、风险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缺乏制度和机制保证,风险投资渠道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因此,各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煤炭城市创新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来推动创新的发展,选择依据创新文化内容从不同维度制订创新文化建设措施,分别在个人、组织和社会3个层次进行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完善的煤炭城市创新文化体系是实现煤炭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如图1所示)。

(一)以提升价值观念为核心,构建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创新文化

1. 个人创新文化

个人创新文化强调基于对实现自我价值不断追求之上的不安于现状、勤于探索、勇于冒险的精神。

个人创新文化的培养可从教育、培训和社会宣传3个方面构造。教育是文化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顷向于求同,这种文化适合工业化社会的密集型大规模生产。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们的需求已转向追求个性化的服务。紧跟时代的步伐,个性化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就开始。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工作状态后,人们每天接触的人和事大多是重复性的,思想观念也会固守在某一个模式。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不断重复的活动范围,去接触新的人、新的信息和事物。围绕工作的各种培训是个人创新文化培养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通过组织和社会各种媒介宣传标杆性人物,树立典型,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让有追求的人提高自信,看到希望,变被动创新行为为主动创新,这无疑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持久动力。

2. 组织创新文化

对于组织来说,创新往往意味着改变多年习惯的用人模式、工作方式和做事方法。领导干部首先要转变观念。只有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战略,紧跟时代的步伐,明确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才能保持组织健康的生命力。其次,对待组织中才华出众但个性鲜明的人所表现出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创新意识强的特点持赞同和鼓励的态度,形成鼓励变革、支持冒险、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氛围。

管理机制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从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为创新主体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提供努力可得的创新资源。管理实现上做到既有纵向的部门分工,又有横向的项目合作,提供地理临近、认识临近和组织临近的机会,创造有益于知识溢出和共享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

3. 社会创新文化

在社会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长期统治给人们的创新行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中庸之道的哲学、“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等造成人们做事墨守成规、循序渐进,因而很少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此外,传统社会文化中论资排辈、等级森严的现象,严重打击和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及天赋,扼杀了创新精神[5]。

创新就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路上必有荆棘、坎坷乃至失败的风险。应当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激励创新、尊重不同意见、鼓励不同见解的创新氛围,引导人们主动创新,激发人们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提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破除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此外,在创新实践中要大力倡导学术的平等民主和创新的公平竞争,鼓励自由探索、百家争鸣,营造支持创新、支持革新和允许试验、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氛围[6]。

(二)完善制度环境,构建煤炭城市创新文化体系

在处理制度环境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时候,首先要肯定的是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促进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将一个人的努力及其成果完全归本人占有,从而能激励他们有充分的积极性来从事生产性活动。

其次,在积极推进创新制度建设的时候,应明确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和鼓励创新,对创新者的利益、其他竞争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等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不要将制度建设变成维护创新者既得利益的工具。

最后,制度是动态的,制度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制度要根据创新的需要不断变更。

1. 产权制度改革

煤城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合资合作等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元化,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2. 知识产品保护体系

知识创新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知识产品,如专利、版权等,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外部属性、信息不对称属性和不确定属性。

知识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创新具有先天的风险性。这种现象不是通过市场调节能够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干预以及科技中介良好的联络和沟通。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制订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主动与科技中介机构配合,肩负起桥梁纽带作用才能保证创新网络体系的完整性[7]。

3. 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教育培训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造的源泉。教育培训任务除由大学和专业培训机构完成外,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组织都应注重对创新主体的培养,尤其是企业更应该注重培训制度建设,推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政府也应将“创新文化建设”的各种策略落到实处,完成并保持政府每年在教育上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

4. 创新组织机构建设

首先,要考虑各类从事研究开发的基础机构(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本地产业的融合程度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逐步建成以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为开发基地、政府孵化中心和行业专业孵化器为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为转化基地的创新平台系统。其次,要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孵化器,提升整体孵化功能。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优势行业积极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孵化器。构造出能够进行知识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

结束语

创新文化是知识和创新的本质所在,煤炭城市的创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有懒于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可从价值观念、制度行为和环境条件3个维度,分别在个人创新文化、组织创新文化和社会创新文化3个层次上构造创新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水长青,许庆瑞.企业创新文化理论研究综述[J].科学性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138-142.

[2]HUMENG-LEIM,HORNGJEOU-SHYAN,SUNYU-HUAC.Hospitality teams:Knowledgesharing and serviceinnovation per-formance[J].TourismManagement,2008,(3):1-10.

[3]李前兵.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来源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0-223.

[4]孙建国,李晓轩.科研机构创新文化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与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6,(2):172-176.

[5]常璐.创新环境因子分析及创新环境建设[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2011,(5).

[6]陈乃醒.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06,(12).

上一篇:北京地铁设计文化下一篇: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