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林业的改革与创新

2024-08-10

基层林业的改革与创新(共8篇)

基层林业的改革与创新 篇1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党务管理经历了艰难的恢复阶段, 如今已经逐渐走上正轨, 基层民主的发展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在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思想愈来愈多元化的今天, 伴随着开放中国面临的外界挑战和民主呼声, 中国共产党的党务管理也开始更加关注党员民主权利和基层民主公开。在党务管理中, 基层民主又是基础和最重要的, 现阶段, 党内基层民主已经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但是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难题, 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要不断以党内基层民主带动党内民主的发展, 进而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基层民主,党务管理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党内基层民主又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石, 因而,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首先应该着眼于党务管理中基层民主的改革和创新。

一、历史溯源

从历史上看, 党内缺乏民主有着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历史原因, 因而, 发展基层党内民主首先要认清历史问题, 认识到突破历史局限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从经济上看, 受计划经济和传统分配体制的影响, 党内权力过分集中, 缺乏民主, 党内工作和活动存在封闭化、神秘化的倾向, 尤其在决策、用人问题上更显突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一言堂”, “领导拍板”的现象最为突出, 在一些基层部门, 实际上剥夺了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 使得权力不能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从政治上看, 在党内民主问题上曾经有过惨痛的经验和教训。十年“文革”使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 党的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正是这样的警醒让党员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然而, 一方面是意识的觉醒和制度的重建, 但是另一方面, 思想的桎梏并不能很快地被逾越, 党内民主的步伐正在不断地推进。

二、存在问题

1、信息不公开

受历史因素和外部大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党内许多问题和决策不公开或者半公开, 遮遮掩掩、不愿公开, 或者报喜不报忧、小问题民主、大问题不民主, 这实际上已经削弱了党内民主的程度, 这种表面的民主、实质的不民主影响了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党员权利的正常发挥。

2、主人翁意识弱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党员的主人翁意识比较淡薄, 很多人仍然没有充分行使自己权利的意识, 习惯于盲目服从, 缺乏民主观念。这一问题要从两个角度去看, 一方面, 服从意识对于党的政令畅通和有效是十分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 这种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缺乏已经越来越阻碍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3、参与途径少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要扩大基层领导班子的直选范围, 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 这样的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传统干部的选拔方式单一, 多为上级领导提名、组织考核、党委讨论任用, 参与途径的缺乏导致书记个人或者少数人决策, 从而很可能忽视群众的利益和呼声。

三、解决对策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都对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 在党务管理中, 尤其以基层民主为基础, 要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

1、完善党务公开制度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信息不公开等问题, 不断完善党务公开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务公开作为党的组织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 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试行党务公开”。尽管党务公开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但是党务公开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政治权力适当公开运行, 并尽量扩大民众的参与, 是增强党内民主, 密切党群关系的题中之义。

2、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主人翁意识弱, 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尤其从基层党组织开始尝试直接选举、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是推进党内民主的有效方法。要提高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度就得从根本上保障党员的参与途径, 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这种上下互动的民主选举, 以及已经先后试点十年之久的“公推直选”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要使得党内选举制度不断健全, 还有赖于配套制度以及形成长效机制, 并且建立与党内选举制度相配套的任期制、免职制和辞职制等相关制度。

3、实践和探索电子党务

党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参与途径少的问题有待于采用新手段进行解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党务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 电子党务的出现为此提供了一种可以参考的途径。现阶段, 电子党务仍然是一个新兴事物, 受到各方面的制约而未能充分发展和使用,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作为信息时代主要标志的互联网使人们突破时空限制, 联系更为便捷, 相互影响也更为直接, 日益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换的重要平台。然而,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一个问题:电子党务是一个新生事物, 既可以为我们造福但是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难以预估的问题, 这也需要党务管理干部在工作过程中相当谨慎。试点都是自下而上的, 电子党务的尝试也可以从基层开始推行, 在推行过程中尤其要加强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和党务信任实现机制的把握。

四、展望与思考

新的历史时期, 党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众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要突破历史的局限和障碍, 另一方面又要为新的道路开辟方向。来源于党内的传统思想的消极影响以及来自党外的西方渗透都干扰了党务管理向前拓展的步伐。党务管理包罗众多方面, 而基层民主建设又是迫在眉睫的一个方面, 从小处着眼, 从基层出发, 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 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动这一场具有历史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于桂英、康莉:《基层党内民主发展方向机路径选择》,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8月。

[2]李颖:《发展党内民主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李文强:《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促进基层民主建设》, 《石油政工研究》, 2011年第6期。

基层林业的改革与创新 篇2

关键词:团建 管理机制 建设 创新

为了更好的发挥团委的教育功能,优化管理机制,团委的工作基点应该是坚持上级党委、团委的工作思路,结合基层团建的具体要求,创新活动,扩大影响。

坚持围绕十七大精神,依托开展各类丰富多彩,富有创新形式的活动带领基层团组织和团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经历五年的基层团建工作,探索出团建工作应该坚持对工作讲求“一高二严”,对班组成员要求“三心四意”,开展活动要“五颜六色”,规划未来走“七纵八横”路线的管理模式,这套管理模式在基层的团建工作的道路上走出了亮丽的风景线。

一、坚持对团的建设工作中要求“一高二严”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基层团建的有利开展,必须有宣传与活动阵地,可以选择实地活动与网络活动同步开展;有完善的制度加以保障,涵盖会议制度,管理制度与执行制度等;有完整的团委班子系统,包括横向的交流与纵向的管理层;团委工作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历程为侧重点,抓好团委、学生会和其他社团机构的干部和成员教育,从而实现独立学院团委工作的科学化、模式化、长期化[1]。对团委班组成员以及开展的活动都是以“一高二严”的要求去执行,即对自身学习与活动开展高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实施与执行严要求、严管理化,实践操作中得到显著的验证。

在团建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上级团委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一高二严”,联系实际紧密围绕“抓学风,提素质,宽眼界”工作核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扩大了团的影响力。

二、班组成员在团建工作中要讲求“三心四意”

在基层的团建工作中各位团委委员要讲求“三心四意”。即工作有耐心、生活有爱心、遇事要热心,活动形式要新意,沟通交流要诚意,执行过程要决意,活动结果要满意;这种工作理念需要前期的培训,后期梯队团员、团干的日常养成。

工作要有耐心,更要用心。用不用心不仅仅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工作的优劣成败。要想完成好自身工作并实现工作的创新、发展,创先争优,工作再繁琐也要有耐心,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耐心干事。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充满爱的团建中,耐心去工作,热心去帮助他人成长,团建工作一定稳健开展。当然,有了对自身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活动的形式要符合广大团员的需求,有新意,能吸引人,在活动的开展中善于沟通,及时解决问题,走群众的路线,贴近生活,充分让创新的活动能深入人心,结果让广大同学们满意,有收获,有成长,有进步!

三、活动开展要符合民意与时俱进“五颜六色”

团结的班子成员,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开展符合民意与时俱进,有意义,针对性强的活动。五颜六色的活动彰显新时期青年团员的精神面貌,走青春的群众路线。在围绕上级团委工作重心外,依托专业或学科优势,重点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互帮互助感恩责任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加强身心健康教育等。

(一)以理论为基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是支撑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团委利用常规的党团知识竞赛、個性主题团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宣传渗入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让广大同学在被教育与自教育中成长。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有服务意识,懂感恩人才

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道德修养,从教育主体地位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育方法上从传统的“教会学生学会”转变到“教学生会学”,依次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为社会培养有服务意识,懂得感恩的人才。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活动,极大加强了当代大学生感恩责任教育;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身心健康,有创新思维人才

活动的开展和参与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创新科技,文体教育方面,依托学科优势,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培养同学们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更有益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近三年的学生各类比赛中,成绩与收获斐然。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广西区一等奖9个,以及连续三年优秀组织奖荣誉;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1个;同时在文体活动中同学们收获匪浅。

四、团委的班组未来应该继续走“七纵八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有规划、有目标才有未来。在未来团建的工作中,团委班组成员应该坚持走“七纵八横”的路子,七纵应该是一个月份一个纵身,3月纵身于雷锋精神学习,4月纵身于科技文化学风建设,5月纵身于感恩责任教育,6月至8月纵身于安全与责任教育,9月纵身于科技文体拓展教育,10月纵身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11月至12月纵身于感恩教育;八横应该是保持走出去,引进来,横向学习,走进桂林八大高校,应该不断地学习兄弟院校的创新做法,启发思维,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

当然,虽然是七纵八横的路子,但是学院的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要长久不衰地狠抓下去,积极调动广大党员学生干部投入于学风建设中,工作中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班组成员用激情去燃烧出创新的火花,用智慧汗水浇灌出灿烂的辉煌!

坚定信心,深化教育改革,将基层团建的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不断总结思考,创新思路,用责任与梦想继续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团结勤奋勇往直前!用激情继续谱写共青团的青春之歌。

参考文献:

基层林业的改革与创新 篇3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由于畜牧行业的发展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护卫充分必要条件, 当畜牧业发展前景较好时,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也将得到较高的重视度, 当基层畜牧兽医技术较高时又将促进畜牧行业发展, 而为了提高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更好的促进畜牧业发展, 应从根本上对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 并找出其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以防止体制问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度不高

目前基层畜牧管理部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并未按照既定的要求与制度方案进行严格管理, 也并未将生产者作为第一责任人, 所建立的体系不够完善, 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安排较为混乱, 无法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此外, 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员本身知识储备能力不够, 导致其无法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往往会受传统的规章制度及财政经费的影响, 降低管理效率与质量, 导致管理力度与重视度偏低。

1.2 各部门管理权限划分不够明确

在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过程中, 所形成的管理体制较为分散, 职责划分不够明确,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中, 基层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所实行的是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 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只能交叉现象, 在工作过程中极易发生相互推诿、不了了之的现象, 降低整体工作效率, 使改革速度非常缓慢。

1.3 基层认识的偏差性

目前仍有较多的人员将基层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定性为全保或全包, 对体制改革中所提出的两步走部署的认可程度不高, 因此对机构职能划分、人员合理分流的执行度还不高, 思想观念比较老旧, 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接受能力不高, 严重影响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与推广, 致使创新与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2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2.1 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近年来畜牧行业发展迅速, 对兽医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兽医技术对畜牧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 应首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基层需兽医技术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以增强其工作的演技性与相应的管理力度, 以更好的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的效果,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质量, 还应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 对畜牧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与监管, 以防止人们食用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对健康产生影响, 同时也能够防止质量不合格的畜牧产品出口到国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由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效率对畜牧兽医的发展前景具有较为直观的作用, 在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 还应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 以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效果。

2.2 逐步完善管理体制

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问题, 是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根本, 因此为了保证创新与改革的效果, 应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以提升管理效果与效率, 在完善体制的过程中, 应将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职能权限进行良好的划分, 减少工作过程中因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发生问题后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出现相互推诿的状况, 使工作人员之间产生嫌隙, 对日后工作效率产生影响, 而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应制定出合理、公平、科学的奖惩机制及晋升制度, 对能力较高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 并向工作人员展示良好的职业前景及平台, 以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将人性化与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管理体制中。

2.3 提升监管力度

为了保证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体制创新与改革的效果, 在工作过程中, 应设有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管, 更好的保证畜牧产品及畜牧产业的安全, 对质量不合格或带有疾病的畜牧产品进行统一销毁, 以免其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 或通过空气进行疾病传播, 对人体产生伤害, 同时防止因质量问题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后对国内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 为了保证执法的力度, 相关部门领导人员应做好带头作用, 以使改革创新的结果更为实际、有效。

3 结束语

基层畜牧兽医技术管理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 因此实施过程中有较多的问题, 为了保证管理效果, 在对管理制度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 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感, 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将各职能部门的权限进行合理划分, 并搭建良好的平台, 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减少人员流失, 进而更好的促进畜牧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基层林业的改革与创新 篇4

1“天保”工程区基层林业站工作的重要性及地位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十分瞩目的巨大生态建设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我国林业的“天”字号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被许多地方赞誉为“德政工程”、林业的“希望工程”。

分布于广大农村的乡镇林业站是林业工作的基层单位,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区乡镇林业站是完成“天保”工程任务的组织保障,就是要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规划设计、资源管理、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

2 “天保”工程区林业站的主要工作职责

2.1搞好宣传发动

2000年正式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随着工程的实施,初步显现出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但部分群众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目的、意义还认识不足。为了保证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林区群众对该项工程的认识地提高一步,使广大干部群众准确掌握国家有关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政策,乡镇林业站要紧紧围绕“保护天然林,维护生命线”这一主题,充分利用标语、广播、电视、会议、宣传车等群众欢迎的形式,用群众能理解的语言和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深入扎实地宣传,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健全好保护网络

天然林保护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社会性、政策性强。乡镇林业站建在农村,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最熟悉辖区内的民情、社情和林情。为筑牢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基础,乡镇林业站应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健全护林网络。做到:一是在乡镇林业站加挂“天然林保护站”的牌子,明确乡镇林业站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专职人员负责本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工作。二是“选好一批人”。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原则,在乡(镇)、村、组选择热爱林业事业、责任心强、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护林员。三是“划好一片山”,划定管护责任区,明确管护小区面积。形成乡镇林业站--管护责任区(中心护林员)--管护小区(护林员)的集体林区天然林资源管护体系,做到乡(镇)有林业(天保)站,村有中心护林员, 组有护林员的乡(镇)、村、组三级护林网络,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2.3完善工作制度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乡(镇)林业站,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把工作重心放在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上。首先,乡镇林业站自身要建立健全管护责任制,制定《天然林资源管护制度》、《护林员招聘办法》、《护林员主要职责》、《护林员管护目标量化评比制度》、《护林员 考核及奖 惩办法》 、《护林员学习培训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护林员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规定和规范,使其依法进行林木管护,保护资金的使用上严格坚持资金报帐制,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2.4管好护林队伍

管理好护林员队伍是工程任务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配合好林业站落实管护区域、管护任务、管护措施和保护标志;配合做好管护区内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和防止乱砍滥伐等森林三防工作;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制止乱捕滥猎行为;配合做好防止毁林开垦和破坏林地的采砂、采土、采石等行为,制止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配合查处人、畜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等。

乡镇林业站在护林员的管理上,一是坚持实行护林员公开聘用制。聘用护林员,要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小组推荐,由乡镇林业站负责考核,再经乡镇政府审核同意,由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公示后,批准聘用。二是坚持护林员定期学习培训制。对聘用的护林员,乡镇林业站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有关林业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使他们明确管护对象,弄清管护内容,搞清管护形式,进一步提高管护水平。三是坚持护林员管护目标责任制。乡镇林业站与每个护林员都要签订管护合同,明确他们的管护区域、面积、职责和报酬,要求护林员对巡山护林情况定期报告。在此基础上,乡镇林业站对护林员的管护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实行目标管理,并统一规范张榜上墙,以便于群众监督。四是坚持护林员报酬考核兑现制。五是坚持护林员淘汰解聘制度。乡镇林业站根据护林员的日常工作表现和年终考核结果,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考核结果低于管护要求的护林员予以解聘。通过乡镇林业站的严格管理,打造出一支素质较好、认真负责的护林员队伍。

2.5加强资源管理

乡镇林业站要认真贯彻“严管林”的要求,切实把“天保”工程区的森林资源管好。一要狠抓采伐限额管理,尤其是要严格按照采伐审批程序,积极配合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抓好农民自用材、培植业用材和烧材的采伐管理,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和超限额采伐。二要切实强化林地保护管理。乡镇林业站要严格执行征、占用林地管理制度,发现非法征、占用工程区内林地行为的,要及时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协助查处防止林地非法流失和林地逆转。三要强化林权管理。乡镇林业站要协助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林权证发放情况进行清理登记,明确和稳定森林资源的权属关系,同时积极协助调处林权纠纷,保证集体林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四要加强木材流通领域和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乡镇林业站要严格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依法查处非法运输木材的行为。同时,要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发现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要积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2.6强化工作责任

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责任重大而光荣,乡镇林业站要发挥他们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要积极配合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制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管护实施办法》,加大参与集体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度建设的力度。二要明确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中的工作任务、职责、目标、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以及考核与奖惩的标准,为参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2.7抓好自身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工作

为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乡镇林业站必须强化乡镇林业站职能。在做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同时,乡镇林业站切实抓好科技推广和林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积极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把科技兴林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林业站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林业站队伍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站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

为了适应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乡镇林业站培训工作,乡镇林业站要按照《全国林业站培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林业站人员素质的实际,更新观念,进一步探索加强林业站人员培训的模式和途径,切实抓好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林业站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乡镇林业站的职能作用,从而切实有效地保护好天然林资源。

基层林业的改革与创新 篇5

1 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活动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相比较国外成功的例子来说, 还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1.1 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 政府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

乡镇等有关林业站是在基层林业站进行林业技术推广时极为重要的载体, 在推广应用, 示范试验以及引进技术, 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并且做出相关技术咨询以及培训方面会起到极大的作用。然而, 由于乡镇机构人普遍对林业推广知识匮乏, 导致在林业推广方面不够重视, 同时由于人少事多, 因此在改革后, 政府将县镇林业站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技术人员从事或者安排包揽了其他工作, 导致于维持林业技术推广的力量极为薄弱, 如此对林业技术推广造成了极大的阻力。

1.2 基础条件较差

由于基层林业站大多技术设备不够, 基础设施落后, 直接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不能高效率的吸收转化科技成果, 因此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林业环境中很难以适应。

1.3 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实施缺乏老成的经验人员, 而推广又缺少科学技术人员, 在对新品种的林木进行选育, 良种林木推广, 以及在对基地栽培丰产林木等科学技术推广示范以及管理等方面, 是基层林业站普通的员工技术培训远远无法满足的, 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直接导致了基层林业站里林业技术推广力度不过, 技术指导以及咨询无法服务到位。

1.4 有待提高工作方式

目前我国的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方式是以国家下达的相关政策为中心, 在根据实地情况采取措施。但是, 目前社会环境下, 广大林农较多只会由自身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不多考虑与其他方面的因素, 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直线下降, 不愿意无自身利益的接受国家下达的指令, 这直接对我国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 成为林业技术推广入基层的直接阻碍。

1.5 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无法被大多数农民的劳动力结构以及劳动意识所满足

目前, 基层留守大多是年龄较大的人员, 因为我国大多数乡镇的青壮年劳动力均选择了进城务工这条路, 这样直接影响了整个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由于年龄较大人员的体力有限, 而大部分林业新技术都需要体力的支持, 直接使得基层林业站被推广的新技术难以得到落实。再加上年龄较大的人员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影响较多的同时其综合能力文化素质水平不够高, 在对基层林业站在对新型技术进行宣传推广时, 容易受到一定的阻力, 从而对林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

1.6 基层林业站的推广资金缺乏

众所周知, 林业技术推广以及研发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背景, 但是, 基层林业站往往都存在于或大或小的资金问题。由于缺乏活动资金, 直接导致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因为资金问题而使得推广进程受阻, 长此以往, 无法提起积极性, 甚至是把基层林业站的推广工作当成是负担, 产生严重的惰性心理, 在推广过程中敷衍了事, 不认真对待。因为缺少资金以及奖励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调动积极性将林业技术推广当成毕生伟大的事业, 只是将其当做普通单纯性的工作, 无法投入全部的精力。

2 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问题对策

2.1 适当适时的对员工进行培训

为了更好的推广林业技术, 需要适时地对员工进行培训, 林业技术推广有关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培训, 比如通过新项目的详细解读, 新技术的示范以及指导等等, 鼓励以及指导员工, 降低其对新技术, 新思想的排斥性, 充分发挥林业人员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配合技术推广工作。同时, 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一些有力的措施作为更好的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的后盾, 通过创新培训, 定向资助, 贷款等, 吸引流失的青壮年重新回到基层, 并且参与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 更重要的是这些青壮年会将在外习得的新思想, 新技术, 一同带回基层林业站, 为林业站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这样林业站才不会停滞不前, 才会在林业推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2 建立起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推广体系

想要建立起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推广体系, 首先, 高素质的基层林业推广人员是首要, 与此同时必须明确其人员职责以及归属。其次, 学习企业等单位的经营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基层林业站推广工作实行无偿服务以及有偿服务项结合, 从而促进基层林业站适当的加速市场化。最后, 以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为推广出发点, 林农与市场需要什么, 便推广什么, 不可以自己思想代替林农以及市场的需求, 想林农与市场所想, 主动为林农服务, 使百姓其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基层林业站林业技术推广带来的好处与便利也是一个重要部分。

2.3 增加投入推广资金

想要更好的推广林业, 就要增加投入推广资金, 建立起脚踏实地的, 层次, 多渠道, 多形式的资金筹集体系, 以确保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这需要乡镇等推广部门在进行财政预算时候及时将基层林业站的林业技术推广资金纳入, 并且对于社会闲散资金也需要广泛进行吸纳, 多种资金筹集渠道并存并且灵活妥善的运用,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推广资金, 在推广的时候不会因为资金短缺而使进程受阻。

2.4 充分发挥出示范典型作用

林业技术推广至基层林业站的工作需要有典范人物来起带头作用, 对林业技术推广有重大贡献者, 需要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以促进其以及其他人的积极性, 从而更好的发展林业技术推广活动。由点至面, 以点为起始, 面为终止, 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 坚持将推广与示范, 对于示范项目选择重点进行培养, 以成功的典型带动整体, 总结推广有效的推广工作体系, 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以及实验效果好的科学技术。以点带动面, 以示范典型带队其他项目的推广开展, 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料.加强林业基层推广工作存在的瓶颈与对策[EB/OL].第一论文网, 农业工程论文, 2012, 9.

基层林业的改革与创新 篇6

福建省属典型的集体林区, 2003年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之前, 林地所有权构成中, 国有约占10%, 集体约占90%;而林木所有权中, 国有占15%, 集体占64.7%, 私营占20.3% (《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纪实》, 福建省林业厅编, 2006, 下同) , 集体林在福建森林资源中明显居于主导地位, 集体林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省林业的发展水平, 同时也影响着林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003年, 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将集体林地按人头平均分配到户, 大胆实施以“明晰所有权, 放活经营权, 落实处置权, 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 使集体所有的森林资源有了实实在在的产权主体, 并确立各个集体成员的经营主体地位。到2007年底, 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的村数达到12350个, 占有改革任务村总数的99.7%;完成整改的村数达12219个, 占有改革任务村的98.6%;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村有3264个, 占有改革任务村总数的26.65%, 完成面积1353.92万亩, 占应改革面积的32.04%;在“确权”的基础上, 福建省进一步对林权证上所涉及的林地和林木的面积、树种等相关内容加以核对、确认和登记, 并将有法律保障的林权证发放给森林资源产权拥有者, 从法律上落实了森林资源经营主体对山林的产权, 2007年底, 集体商品林已发换林权面积6702.81万亩, 占集体商品林应登记发证面积的7903.64万亩的84.8%, 公益林已发换林权证面积3030.46万亩, 占应登记发证面积3546.77的85.5%, 可以说“还山、还林、还利于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基本完成, 有效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 广大林农真正地得到经营森林资源的收益。截至2006年底, 福建省林业总产值达1002亿元, 2007年预计可达1200亿元;全省有林地面积达1.1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96%, 仍居全国第一;活立木蓄积量4.967亿立方米, 净增长7910万立方米;林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三明市、南平市等重要林区的农户从事林业收入已占其家庭收入的一半左右;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地方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提高, 农村社会呈现更加和谐的景象。

然而, 林改后, 福建集体山林分到千家万户, 林业经营面积变小, 一般林区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多在30-50亩, 由于分散经营的农户经营规模过小, 难以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也难以确立, 更重要的是就林业生长规律与现代林业发展而言, 无论是投资经营山地, 还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期, 小规模、分散经营显然是不经济合理的, 势必影响制约着林业生产的规模化, 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 因此急需一种有效率规模化的林业经营方式创新。

二、福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 林业合作组织类型与特征

截至2007年10月底, 全省有造林育林合作经济组织25013个, 经营面积1118万亩, 参加合作组织人数约50万人, 其中家庭合作林场21579个, 经营面积554万亩;股份合作林场 (股份营林公司) 3308个, 经营面积387万亩;林业专业协会企业911个。另根据2006年3月,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课题组对福建重点林区12个县的66个村进行实地调查的数据资料, 结合调研的林业合作组织发展实际情况, 本文将福建实践中呈现出多种内涵不同的林业合作经营形式界定分类为家庭承包经营、合作林场、现代股份制经营模式三种, 其中, 家庭承包经营模式, 包括农户自留山、单户经营和谁造谁有三种类型, 它主要适应于精耕细作, 劳动投入多, 收益周期短的茶、果、竹等经济林生产经营;合作林场包括联户经营、租赁经营、转让和股份合作经营等模式;现代股份制经营模式主要指“股份公司+营林企业+农户”经营形式, 后两大类型主要适合于生长周期长、投入大、管护成本高的用材林产品, 如表1、图1所示。

由表1、图2可知, 福建林改后, 随着林农产权清晰明确, 林业的产权结构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态势, 集体经营部分明显降低, 家庭经营成为主导型的经营管理方式, 林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并发展迅速, 现代股份制经营形式初见端倪。

首先, 林改前后, 以家庭经营为主体形式的经营面积占总林地面积比例都是最高, 2000年为48.17%, 2005年达到53.1%, 远超过其他几类经营形式的比重, 这充分说明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在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体现了这种经营形式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适应力。例如, 福建省的漳州、泉州等地的林农多在其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地上种植了荔枝、龙眼、柚子等亚热带优质水果;福州、莆田市根据当地地处南亚热带、气温较高的特点, 大力发展桉树、相思树等一些速生丰产短轮伐周期的工业原料林, 以缩短生产经营周期和提高经济效益;南平市、三明市则根据土质气候条件, 积极种植板栗、黄花梨、茶叶和各种竹类产品;与此同时, 福建省通过构建林业要素市场, 为林农提供森林资源评估、林权登记、竹木交易、林业法律咨询与服务、林业交易信息、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服务平台, 有效地规范了林木林权的交易, 为林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社会化服务。

数据来源:裘菊, 孙妍等:林权改革对林地经营模式影响分析[J].林业经济, 2007 (1)

其次, 以林农之间、林农与其他经营主体间的互助合作或股份合作而形成的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发展迅速, 林改前, 这种形式经营面积占总林地经营面积只有8.35%, 而林改后, 这种合作经营形式经营的面积由2000年的5337.46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12324.45公顷, 增长1.31倍, 比重也提高至19.2%, 成为仅次于家庭经营的重要形式, 这有力说明, 林业合作经济组织能较好地适应现阶段林业经营的特点。例如, 成立于2004年4月的永安“贡川镇红安家庭合作林场”, 是全国第一家林农自愿组合、以家庭山林资产入股进行联合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 它是由该村邓庆田为首的7户关系较好的林农聚集联合成立的合作林场, 林场由理事会、监事会, 股东会组成的管理执行结构, 实行统一购买树种、肥料、杀虫剂、加工设备、防火器材等生产资料;并为林产品提供统一的销售服务, 并依托市笋业协会创立统一的品牌进行鲜笋销售。这种以亲情、友情为纽带组建的林业合作经营模式, 通过内部成员的分工、协作、互助,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有效地解决了林改后“单家独户”在林业生产经营中林农劳动力、资金等资源的不足问题, 增加林农生产经营收益, 提高林业经营规模效益, 也体现林农在自主选择林权制度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最后, 现代股份制合作经营模式虽然比重较小, 2000年占0.4%, 2005年提高到1.1%, 但这种经营形式的产生发展却具有重要与深远的现实意义, 因为它代表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目标, 实现了林业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必将极大地促进林业产业化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福建南平纸业有限公司利用资金、技术、管理优势, 与县营林投资公司和林农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南纸公司负责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宏观决策和指导, 林农负责出地并参与林木的管护, 县营林投资公司根据与南纸商定的技术标准和投资标准负责组织实施原料林基地建设, 林权由企业和林农双方共有 (股份形式) , 采伐时对超过核定生长量按南纸4:营林公司3:林农 (或采育场) 3比例分成。这种通过“双赢”机制, 将林地所有者、林纸企业和营林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形成“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 产权明晰、利益直接、责任明确, 激发各方积极性, 为现代林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高效培育、企业建设原料林基地、林农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这种林纸一体化的合作模式, 较好克服了林改后林权分散带来的林业生产小农化倾向, 促进了林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 制度经济学解释

1、不同的制度结构, 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不同。

产权不同于物权, 它关注的是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 是一组权力束, 包括所有权、收益权、转让权等。产权具有资源配置、激励与约束、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部化等功能。显然, 清晰的产权有利于人们进行交易中形成稳定的预期, 同时, 清晰的产权界定对企业或个人收益的增加至关重要。林改后, 福建林业经营主体明确产权清晰, 尤其是产权中的受益权得到明确界定与有效实施, 从而极大调动农户经营的积极性, 有力地促进林业生产力发展提高。很明显, 这种产权改革与上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 福建一些地方曾采取的“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 组建了各种形式的林业股东会是有本质区别。当时的林业股东会形式由于产权不清晰, 特别是产权中的收益权未能明确界定和有效实施, 存在着林农既无直接的收益权也没有处置权, 经营主体缺位的核心问题, 当产权安排不能帮助农民形成其经济行为的稳定预期时, 不能有效地克服机会主义行为, 产权的排他性弱, 也就难以保障林农通过努力实现其收益的最大化, 林农也不愿意轻易对山地进行投资开发, 特别是当产权不稳定, 甚至受到损害时, 林农还可能选择对抗或破坏方式来解决他们对稀缺资源需求的冲突, 如那时期出现的许多林木乱砍滥伐、森林火灾无人问津以及各种山林纠风等问题正是林农对未能获得收益权不满的发泄。另一方面, 产权中的转让权也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 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是伴随着产权流转的。当资源的产权主体明确, 并允许产权自由转让, 同时与这一转让相应的收益得到有力保护, 则产权主体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在产权约束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以获取最大收益。产权的有效流转, 能在确保林农在行使林地和林木的处置权的同时, 有效地实现收益权, 从而确保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的真正实现。前面案例分析也说明, 产权转让权的不当限制乃至禁止, 会使产权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 其结果将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也必然导致资源利用的高耗低效率, 从而直接限制和侵蚀林农的收益权。因此, 从产权界定以促进交易行为分析, 必须允许产权自由转让, 这样, 才能保证森林资源合理流转, 更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林业发展。

2、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需要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

威廉姆森在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中分析提出, 经济组织的效率应该由具体的交易技术结构 (指交易物品的技术特性) 和体制组织形式 (政府体制、企业体制和市场体制) 决定;而“最终选择哪种组织形式, 要根据交易成本的大小而定, 根据交易的属性来区分各种交易的类型, 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威廉姆森, 2002) 。目前福建存在的林农家庭经营模式、合作林场和现代股份制合作经营模式等多形式都具有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适应性和效益性。其中, 林农家庭经营形式符合目前我国林业生产力水平, 适合于小农精耕细作, 劳动密集型的茶、果、竹等经济林产品生产的特点;各种形式的合作林场, 是在林农家庭经营, 产权明晰基础上建立起来, 是为了克服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弊端, 弥补一家一户粗放经营的缺陷, 是为了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 促进林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这种形式主要适合于生长周期长、投入大、管护成本高的用材林产品;至于建立在现代公司制基础上的林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是依托终端林产品生产企业为龙头, 以延伸林业产业链, 增加林产品价值为动力, 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经营管理模式, 这种现代化的经营形式能有效地推动林业由家庭经营上升现代企业化经营, 实现造林、管护经营、采伐、木材销售以及林产品加工一体化, 有效地提高了林业生产力水平, 激发与保护了投资者、经营者和林农的积极性与利益, 为现代林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培育闯出了一条新路。如果说, 林农家庭经营、合作林场经营是走向现代林业发展的过渡形式, 那么现代股份制合作经营形式则代表了新时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主要研究结论

1、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基石。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 是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自然也成为林改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基石。实践证明, 林改以及相关配套的改革创新, 前提和基础必须是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只有巩固夯实好这一基础, 让农民对这项制度长期性和稳定性建立充分信心, 才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使林业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林业生产力发展, 从而有效地保证和推进现代林业发展。

2、现阶段不同形式的林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 不仅成为现代林业经营的主体, 而且是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的载体。

目前这些合作经济组织适应了现阶段林业生产力水平的要求, 符合林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促进现代林业资源要素合理优化配置, 为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这些合作组织绝不是走向私有化, 而是对林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也将为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发展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经验指导。

3、林业合作组织的经济绩效, 既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 也取决于组织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 即同一制度安排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与功能。

例如, 20世纪80年代, 福建实行的各种形式林业股东会, 这在当时的确具有相对优势, 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经营主体和产权的明晰, 则这种组织形式运作存在明显缺陷不足, 取而代之的是在确权发证, 林权流转前提下建立的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

4、林业合作组织制度绩效的高低,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所产生的对林农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行为的预期。

林农是否加入何种林业合作组织形式, 完全取决于其对合作组织收益的预期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这也要求合作组织产权安排必须对农户行为具有十分稳定的预期保障, 否则林农是不会轻易地进行投资开发和经营。从这意义上讲, 产权, 特别是收益权和转让权能否得到明确界定和有效实行, 对经济组织形成发展以及能否产生预期效益和保障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二) 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以及得到的主要结论, 我们可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产业特点;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各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确保产权完整明晰, 经营主体明确;必须建立健全有益于产权安排的激励约束机制;以维护和保障农民权益为宗旨, 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并以此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实现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小康的发展目标。

为此建议如下:一是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与保障;二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宣传、培训与扶持力度, 并在政策、法律、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必须充分认识明确, 清晰的产权界定对经济组织或个人收益的增加至关重要, 因此, 各种经济组织的发展创新, 首先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尤其确保收益权、转让权明晰到位和有效实施;四是加快包括农村金融、保险、政府管理职能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努力打造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新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五是在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时, 应重点引导和扶持以农民为主体创办的合作组织形式, 建立和规范经济组织各项制度, 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摘要:福建是全国率先进行林权改革的集体林区, 集体林在福建森林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林改后, 福建林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并发展迅速, 这些不同形式的林业合作组织的制度安排, 不仅适应了现阶段林业生产力水平的要求, 符合林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促进现代林业资源要素合理优化配置, 为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条件;而且对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完善也是一种有益的突破创新, 并将为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发展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经验指导。

关键词:林权,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

[2]、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4.

[3]、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商务出版社, 2002.

[4]、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基层林业的改革与创新 篇7

1 存在问题

1.1 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个别林业单位对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尽管不是“可有可无”, 但只要保证不丢失、不损毁、不泄密就可以。把档案管理变成了“档案保管”, 缺乏长远性、系统性、规范性的工作规划, 缺少对林业档案管理工作指导, 有的甚至1a也不过问1次, 直接导致管理人员的不重视, 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1.2 硬件建设有待提高

档案室、档案柜以及其他档案保管设备如何, 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安全性, 是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硬件基础。由于个别林业单位对林业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到位, 有些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符合标准的档案室, 空间有限, 环境较差, 设备不足, 特别是由于缺少经常性检查和验收, 导致个别档案出现霉变甚至虫蛀, 对林业档案资料的保存造成了影响。

1.3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尽管林业单位都设立了专职、兼职林业档案管理人员, 但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个别单位缺少专业的林业档案管理制度, 还存在着林业档案统一管理难、归档立卷难、资料查阅难“三难”问题。比如在林业档案统一管理方面, 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林业档案规章制度,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 由于各类林业资料不能够统一由林业档案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造成了林业档案不健全、不完全、不集中的问题。

1.4 信息技术有待推广

随着我国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快速发展, 科技信息已经广泛应到各行业、各领域, 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但从我国基层林业档案管理方面看, 科技信息化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应用还没有完全普及, 缺少林业管理方面的专业软件, 在档案的保存方面纸质多于磁质、磁质多于光质、光质多于声像, 林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还有待加强。

1.5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基层林业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由于单位文书档案人员兼职, 缺乏对林业档案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对林业档案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缺少对一些关注度相对较小林业档案收集、立卷和归档, 至少林业档案缺乏完整性。特别是由于一些档案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不高, 对一些林业档案只是简单的“堆积”, 系统性整理不够, 对林业档案科学化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

2 对策建议

2.1 完善基层林业档案领导体制

林业单位要站在推动林业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 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林业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主要领导重视、分管领导主管、档案人员负责”的档案工作领导体制, 研究制定工作规划, 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指导, 及时研究解决林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和困难, 为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2 健全基层林业档案管理机制

加强基层林业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符合林业档案管理需要的工作机制至关重要。健全林业档案工作协调机制, 加强对基层林业单位各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 提高档案的完整性。健全林业档案工作运行机制, 制定单独的林业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加强对档案搜集、整理、立卷、归档、查阅工作的管理,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健全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机制, 加强专 (兼) 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完善档案管理人员激励、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3 加大基层林业档案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 是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证。建立林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效投入机制, 既要设立专门的档案室, 又要对现有不规范、不达标的档案室进行改造和完善, 并逐步提高档案室标准。加大对林业档案设施的投入, 使有标准的档案柜、档案盒以及档案装具, 并根据林业档案数量情况不断更新和购置。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配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刻录机制、移动硬盘等设备, 使用林业管理专用软件, 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 结语

基层林业档案工作是我国林业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加强基层林业档案管理工作, 对于推进林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基层林业管理工作必将不断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唐朝辉.浅谈基层林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J].吉林农业, 2011 (06) .

[2]冷梅.林业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0) .

[3]陈晓瑚.林业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 2012 (10) .

[4]李瑞平.林业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 2013 (28) .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问题与对策 篇8

1.1 人才培养优化问题

综合全国的林业数据,21世纪尤其是近年以来,林业系统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但林业技术人才储备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现实和紧迫的问题: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不足,年轻人才匾乏等问题突出,另外,不少地方财政状况吃紧,对于林业人员的培训、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相对有限[1]。

1.2 技术推广体系问题

近年来,国家及省、市等相关部门不断将加强林业基层推广体系建设作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首要任务,县级以下林业技术推广站取得了较好的建设,健全和巩固了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机构。但在建站功能齐全、推广手段先进、作用显著发挥等方面,不少基层组织的职能还有所缺失,未能充分起到林业示范与服务作用。

1.3 配套设施建设问题

林业技术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属性方面。在我国,林业产业仍属相对落后行业,从业者文化意识落后、经营方式传统;林业行业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即新增他人参与林业科技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或很低,且林产品具备着自然再生、无法保密以及一定的外部经济效应[2]。

2 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加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2.1.1 提升人才意识,发挥人才作用。

要重视林业技术人才,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尊重林业人才的氛围。要重用林业技术人才,大胆启用,积极提拔,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予以支持和关照。要重奖林业技术人才,并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多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2.1.2 保障人才经费,完善教育培训。

要创新培训机制,通过加大培训经费投入,落实林业人才的培训教育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要切实保障经费落实,加大对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通过项目支持、课题支持等保障林业人才充分施展其技术才能,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

2.2 加快形成技术推广体系

2.2.1 着力搞好林业科技示范工程。

基层林业组织应以国家、省、市的林业科技示范工程为依托,结合当地林业技术特点、生态特点,积极吸收先进成果和技术经验,认真规划、建设好本区域的技术示范,从技术、人员、保障等各方面保证项目顺利。落实示范推广方案,做好具体实施工作,按计划地完成项目推广任务。

2.2.2 努力抓好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

基层林业组织应以科技示范工程为契机,根据当地技术、生态、生产条件,做好成果转化工作,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推广,辐射带动区域林业发展。

2.2.3 切实提高基层林业发展科技含量。

通过基层各区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下乡、信息传递等工作,在培训林业从业者的同时,提高林业推广技术人员的服务能力,提高林业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普及率,从而提高林业建设的整体效益。

2.3 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2.3.1 完善林业推广知识框架。

林业的新技术、新成果不仅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指标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基层推广组织既要掌握好科学技术,又要掌握其应用的具体操作,除了“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以外,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林业结构的变化,全方位指导林业技术普及和观念更新。

2.3.2 变通林业推广技术方式。

目前,不少基层组织的林业推广工作都是照搬国家政策,导致林业从业者不愿意接受国家出台的林业推广政策,成为林业推广的一大难题。因此,基层推广组织必须根据当地实际做出一定变通,形成切合实际的处理方法,以免只从自身角度出发,造成林业推广工作不能够正常进展。

2.3.3 优化林业经济发展结构。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为农业、工业、服务业提供物质保证。一是可以建立市场导向型的新型林业,占领市场;二是深加工林业产品,能促进加工工艺更新,增加产品附加值;与服务业,可以在林业的生态效益上开发经济效益,净化环境,丰富生活。

摘要:基层林业推广组织承担了大量的技术、宣传和社会工作,为我国林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技术推广方面,也存在着人才培养不够优化、技术推广不够成体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本文从加快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这些方面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基层林业组织,技术推广,问题,对策,人才,体系,配套

参考文献

[1]邢洋,关瑜,张轩,董吉成.进一步做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科技传播.2013(22)

上一篇:剪力墙结构的优化设计下一篇:直接强度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