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精选12篇)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教师教学工作中, 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 都是通过实验探究等方法来加以论证的。纵观当前世界化学教育方面的发展,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知识经济呼唤着素质教育, 呼唤着创新教育。当今世界以有没有创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在学生中表现有创新能力的常常是少数, 多数人习惯于单纯地吸收、记忆、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操作实验, 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知识以及技能,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素养。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实验教学仍然是中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实验教学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 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改革。下面是本人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加大实验教育改革的力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改进部分课堂演示实验, 增强实验效果
新课标除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外, 特别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 加强了化学实验, 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因此, 我们要对加强实验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如在碱的性质的教学中, 为了使实验原理更科学, 现象更明显, 我们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进行了改进: (1) 选用同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来做对比实验, 由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有限, 而氢氧化钠又易溶于水形成高浓度溶液从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所以在试管插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后, 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必然要高很多; (2) 往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和稀盐酸, 分别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和气泡产生。这两种方法均可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通过改进后的实验, 学生真正知道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 同时也明白了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
2.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侧重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 设置了几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证明, 家庭小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一定的作用。
二、多开展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传统模式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由于只注重实验结果, 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 而探究性实验则从化学实验的特点出发, 注重实验过程, 尊重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例如, 在讲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制备时, 结合农村中学实际情况, 教师提供药品、纯碱、水、石灰石和试管、橡皮塞、导气管等仪器, 让学生分组完成氢氧化钠的制备。通过探究性实验,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出制备思路, 整堂课上得生动活泼,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生间也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说,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要不断地给他们鼓励, 他们才会有创新的意识, 才能勇于探究, 他们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总之, 化学实验改革是作为化学课程以及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化学实验改革来说, 将其置于整个化学甚至理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的教学模式改革, 这就形成化学实验改革的指导思想。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 有关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 有关化学实验以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都有了非常大的进展, 有的研究呈现出未来化学实验及其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 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这些研究项目进行梳理, 从而概括出化学实验以及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的理念。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2
一、围绕音乐教学各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1.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使学生掌握有某种文化价值的内容。即“教什么”。那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看他们需要什么和喜欢什么。旧教材中很多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不感兴趣,更无法作用于他们的感情世界。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呢?当拿到新教材时,我激动不已。新教材能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和个性发展,注意弘扬民族音乐和发展多元文化。在没有统一的大纲、统“教学过程和方法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教师独立驾御教材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达成不同结果的各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论相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发挥学4M作角,伯而对教李st产生本利影*。比如:我上三年级第六册歌曲《劳动最光荣》,上课时,虽然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但是不知不觉又以“我”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转变教学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认识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五个特征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比如:上《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一课,首先是师生交流,我会唱动画片《葫芦姓主题歌》(教师唱),你们会唱什么动事片歌曲呀?(学生唱)其次是生生交流,他们分小组、分角色排演动画片《白雪公主》,还有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同样是一课,由多个教师上,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发现优点和缺点。
2.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比如:上《在动物园里》一课,学生学会歌曲后,让他们创作歌词,每个班创作的内容不同,每个学生创造的内容也不一样,学生发挥了学习的潜能,学生的个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上《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学生掌握了二分音符、四份音符而且还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对国旗的无限喜爱之情,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还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所以这一课达成的目标是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教学设计
梅里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对教学设计所做的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1.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①教学目标的整合性,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在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能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从各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③教学方法整合钱,要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在一定教学策略指导下,以一种方法为主,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比如:在欣赏《三只小猪》时,我采用故事的发生、发展顺序来让学生欣赏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来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但在欣赏和表演时。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等方法,学生自己说出表演台词和表现三只小猪的形象。课堂效果较好。
2.教学设计的构建性:“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如’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论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构建,是县指针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设计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比如:在上《音乐探宝》一课,我首先创设了找宝情境,让学生根据找宝的内容来演唱、演奏、模仿、敲击节奏等活动,并有奖品鼓励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
4.教学设计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澡堂教学设计要注意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设计的情感性要求:一要师生互爱;二要以情激情;三要相互尊重;四要教学民主。
中学政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3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154-01
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要求以知识的应用、传播、增值来参与国际竞争。我校毕业年级的政治教学,从面上看,差距大、创新意识不强,平日教学虽然框架改了,但意识观念改革不大,课堂改革质量不高,学生的创新思路展不开。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施创新教育,促进中学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的教学思想,完成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知识经济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以活动为中心”的三大转变。同时提倡“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校开展课堂改革热潮,要求政治教师人人参与,创造一个改革光荣、守旧无出路的良好氛围。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实施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2.1让学生有参与的欲望
趣味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保证。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愉快与困惑,与学生距离较近,课堂引进这些问题,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聚焦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参与。
2.2让学生有参与的权利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政治课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较普遍,课堂成了“讲堂”,学生则成为看客、听客,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因而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种权利,如:读的权利、问的权利、议的权利、说的权利、练的权利等。
2.3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会形成封闭、呆板、单调,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性的氛围。为了使学生在教学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教师就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参与教学过程。
3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知识并不代表能力,我们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高分低能”、“知行不一”的现象大量存在。为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应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3.1组织学生参观,培养学生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
有一句话说:“听来得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快。”在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纯理论上的东西学生难以理解,必须通过实践接触才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东西。例如,通过参观活动,能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知识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通过参观活动能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真正理解知识。
3.2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
“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为学生拓宽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的道路。我们应着眼于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坚持开放式教学,探索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高拓宽和增大创造教育的时空,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4提高自身素质,确保素质教育的胜利实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政治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以感召学生、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外,还要利用工作之余更多地去涉猎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语、数、外、史、地、生知识,坚持每天听新闻、看报刊,不断地进行积累材料、知识更新,实现自我充电和自我完善,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日新月异变化的主旋律。
总之,创新教育着力解决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问题,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教育实践证明:凡是创新教育实施的好的地区和学校,其素质教育成果也卓有成效。我们政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不走老路,从我做起,敢于实施创新教育,做素质教育的探路人,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实践动力。
The Middle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s Reform and Innovates
Liu Guohui
Abstract: For the adaptation educational reform’s request, transforms by the shopping online to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middle school politics educational reform is imperative. Myself discuss several spot individual view regarding this.
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4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创新
舞蹈是一门肢体的艺术, 是表演者以肢体为语言来表现人体运动的艺术, 其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 更是育人的方法, 故而, 高校舞蹈教学应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 真正地担负起这双重重任。
一、改革课程体系
当前, 我们的舞蹈课程体系比较陈旧, 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比较多, 分类比较细, 让学生难以选择, 通常会限于“广而不深”的困境。所以要想改革舞蹈教学, 就要从课程体系入手, 将舞蹈选修课科学分类, 减少花哨的门类, 延长课时, 让学生学得更深一些, 更精一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 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 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 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 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
此外, 当前我们的课程体系过于重视舞蹈实践的学习, 忽视了一些必要的舞蹈理论, 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如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等等, 以及一些艺术哲学等相关的学科, 从内到外给学生学习、修养的机会。
二、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
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 艺术修养不同, 舞蹈基础不同, 个性特点也不同, 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教材进行统一教学, 让不同基础、悟性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 就容易使学生同一化、去个性化, 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所学的内容也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 我们教师在选择教材、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有所改变,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夺, 尝试着编写各种校本教材, 对非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学生、学校舞蹈队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材内容, 形成学校的校本舞蹈教材体系。在拓宽教材的内容基础上, 要进一步拓宽教材的呈现形式, 舞蹈教材可以是课本、讲义, 也可以是有利于学生自学的光盘、软件等, 所有能够适用于学生舞蹈学习的都是良好的教材。
其实, 舞蹈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形式, 整齐划一和千篇一律的舞蹈毫无任何美感。所以,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其对艺术内涵的理解来适当的改变教学策略,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我们要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去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将学生分为有一定基础和基础较为薄弱两种类型。针对基础薄弱学生重点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的美, 激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舞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选择不同的舞蹈教师与舞蹈类型, 进行分支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
多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进行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就要从这门新科技入手,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保证,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促进教学。具体而言, 我们一方面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种优秀的舞蹈作品, 作为案例来供学生观摩;或者播放舞蹈教学视频, 通过功能键来反复呈现特定的舞蹈动作来辅助教学, 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体力、精力负担, 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些舞蹈的文化场景离我们的课堂比较遥远, 或者有一些舞蹈形式已经失传, 我们很难通过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以可以采取多媒体设备来还原, 并多次播放强化学生记忆, 使他们更好地品味那些舞蹈, 理解那些舞蹈的内涵。
此外,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摄像技术, 将学生的舞蹈表演摄制成视频, 反播放给学生自己看, 观摩自己的舞蹈动作, 找出可以提升的地方, 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反思与自省, 从而使之有效地提升舞蹈表现力。
四、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
艺术是相通的, 舞蹈教学并非只是肢体的运动, 也是艺术化的表达, 是情感的渗透, 是一种综合文化素养。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很多, 但真正的舞者却寥寥无几, 学生的舞蹈可以展现优美的身形, 却难以传递一种审美的力量和文化的积淀。其实舞蹈是涵盖了很多内容的学科, 所以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技能, 还要具有很多方面的艺术素养,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比如, 在《扇舞丹青》的舞蹈表演中, 如果学生对于中国的扇文化、书法艺术 (尤其是草书) 、绘画艺术没有深入了解的话, 在学生的舞蹈表演中, 就很难能够彰显出这种舞蹈的风格, 学生也很难跳出神韵来。反之, 学生对于这些文化接触不多, 在舞蹈中就会比较生硬, 缺乏一定的意蕴。
所以, 我们在设置课程时, 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艺术综合课程, 多组织学生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或者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多涉猎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等领域, 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以便舞蹈表演中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力。
五、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
我们传统的舞蹈教学都是课内教学, 是舞蹈实践和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其实, 课外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舞蹈教学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比如, 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舞会, 舞蹈比赛, 组织学生成立舞蹈社团, 组织学生下基层去进行舞蹈义演等等, 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舞蹈积极性, 可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外活动中逐渐增强心理素质, 加强临场应变能力, 巩固舞蹈技能, 学会即兴发挥等等, 这些效果是课内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以上, 我们从改革课程体系、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五个方面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具体教学中, 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针对舞蹈教学的新动态来不断作出调整, 时刻更新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和教育形势, 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爽.高校舞蹈教育革新之我见[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8 (12) .
[2]郭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文教资料, 2006 (17) .
[3]姚佩.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与多媒体应用[J].艺术教育, 2010 (12) .
[4]王海燕.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5) .
[5]曾晓翔.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2010 (01) .
[6]欧阳晓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04) .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5
2.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如何调动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的兴趣,首先要从根本上着手。大学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是有区别而又密不可分的。有时理论走在了实验的前面,通过实验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有时实验走在了理论的前面,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现象,进而形成理论定理定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从根源上着手,从实验的历史背景做简洁的介绍,比如,物理学中哪个物理学家第一次做了这个实验、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初期得到了什么结果、后来哪些物理学家对该实验做了修正、最终得到了我们书本上以该物理学家命名的定理,以及该实验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老师在讲授实验之前应该简明扼要的把该实验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实验背后的物理学家小故事介绍一下,这样学生首先对该实验有个初步的认识,也会引起学生想自己动手证实一下这个实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物理学家的名人小故事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作用。此外,目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是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是分开的,可以把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带到实验室去讲授,老师讲授完理论的.基本原理后学生开始做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应该作为指导,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实验完成后,处理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后,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做一个简短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2.2灵活的实验考核机制
实验报告不应该是实验考核的唯一标准。目前的实验报告是统一印刷制订的,学生的实验报告也是千篇 一律。笔者在批改实验报告过程中,发现实验数据有雷同的成分,至于某些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实验的原理、操作、数据分析就不得而知。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来避免该问题的产生,让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每次实验中对组员中的成员进行分工,负责实验过程中的某项事情,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鼓励学生自制实验仪器来完成要做的实验,用最简单的实验仪器来验证大学物理中的定理定律。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实验仪器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学生在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枯燥,学习效率也能提高。对于这部分学生,考核机制应区别对待和加以鼓励。实验竞赛也是一条激发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的有效途径。笔者了解到每年不同省份的学校都会举行大学物理方面的实验竞赛。参加这种比赛的经历对学生在以后的继续深造中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了解到实验物理学的初步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2.3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的参与
目前,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实验创新项目的政策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在积极的参与其中。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能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的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然而创新是需要有基础的,大学期间的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抛开基础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学校的实验创新项目,比如,一些与大学物理实验相关的简单的APP开发应用、适用型的专利申请、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项目。创新项目的参与过程不仅能让学生灵活运用之前学到的实验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对困难问题的挑战和问题解决思路的培养。此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项目的主要承担着,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作为指导者。
3结论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应该是灵活的、开放式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教师作为指导者应该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为主要目标。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在大学中最先接触的最基础的实验,它是让学生从之前的理论认知走向对物理本质的探索的重要的一条环节,也是学生在之后大学学期期间参与科技实验创新的基础,最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在科学领域继续探索基本物理学规律的必须的经历。因此,目前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亟待改革和创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永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6
关键词: 中职校 《电机与拖动》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一、电机拖动的课程特点
《电机与拖动》是中职相关专业集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于一体,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很强的实践性的一门课程,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重要的技术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一般安排在基础课程之后。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电机与拖动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而且可以培养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学会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安装、调试与检修,了解基本电路在机床等常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挖掘创造潜能,为毕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然而该课程既有理论基础课的性质又有技术专业课的特点,所讲解的内容较复杂。
二、中职校课程的教学对象的现状
因为近年来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讲,大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生,而且入学考试成绩较低,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就连最基本的电工基础知识和电磁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都不容易理解,加上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电机与拖动这样的专业课兴趣不浓厚,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授课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再者,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部分学生会有些自卑的情绪,对学习的摘 要: 《电机与拖动》教学改革是本着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探索适合职业院校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含抽象的理论和应用技术,又涉及实际的电机拖动与控制问题,我们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一直在进行探索和改革,目的是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在课程的讲授方面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融会贯通。
关键词: 中职校 《电机与拖动》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兴趣感不足。另外,由于本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较高,这又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如果说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非常强的课程的话,就会比较困难,极容易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解,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有时一些实习课时,老师演示、学生观看,老师给学生一个模板,结果是学生的实习报告都是基本相同,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尤其是电机与拖动的课程,老师是整个课堂的演说家,成为“一言堂”,学生无思维扩展的空间。如果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极大地削弱,所以我们要及时地改变这种教学方式。
四、加强教学改革,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1.做好本课程“开头”工作。
有一个好的开端,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教师之所以要十分重视绪论课的教学,是因为绪论是对教材的学习起到引领、提示、导向的作用,第一次课教师必须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兴趣。如播放视频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电机与拖动技术的重要应用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在社会上就很难有立足之地。在开展绪论的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习这门课的看法,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对后续的学习达到积极的效果。
2.教材讲解时注意避重就轻,时间搭配得当。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有重有轻,在重点讲解内容的选择上以必要和够用为度,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如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和运行特性,这部分是掌握电动机的应用及维修所必须熟悉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应着重讲解,便于学生感知和认识。然而其中涉及的大量繁琐的理论推导及计算过程与实际应用联系并不多,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适当减少讲解课时。这样教学内容的安排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生便于接收,同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3.采用新颖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强化。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选择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六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配合小组学习等形式组织教学,有时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三段”教学法。因为该课程是一门技术专业课程,在讲解过程中单纯从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通过空间想象理解知识点比较困难,若教师在讲解时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即在介绍理论知识前,先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讲解,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任务的理解,引入实训项任务,通过引导问题带动学生思路,让学生在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习课程标准所包含的全部理论知识,这样既便于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又能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电机与拖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摸索,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继强,仲伟堂.“电机与拖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机教育,2009(09).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7
1 整合资源, 避免资源浪费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 实验设备更新换代较快, 让学生接触先进的仪器和简单快速高效的实验方法非常重要。学校应该集中利用资金, 购置大型设备;合理配备实验室资源, 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硬件条件;真正实现资源整合, 将先进设备集中放置, 集中管理, 统一安排实验课程,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操作的机会。实验室实行专人负责, 专人管理, 对贵重设备进行登记, 统一管理。负责人对设备定时查看及维护, 及时与厂家沟通和联系, 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实验课前要首先介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实验室的注意事项, 避免不正确操作引起的经济损失。教会学生统筹安排时间, 避免时间浪费, 加快实验进程, 提高实验效率;按照材料准备、操作和用后复原的过程开展实验,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研做风, 并做好实验记录及使用设备情况登记。
2 结合学科特点, 优化实验内容
分子生物学实验前后联系紧密, 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2]。实验课程设置应前后贯穿, 形成系列化的实验, 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信心, 使其重视每一步操作, 以后的实验难度逐渐加大, 最后得到所需的物质。这样既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实验态度, 又可得到实验室基本建设所需的质粒。实验安排顺序:引物设计, DNA的提取, PCR扩增目的基因,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基因, 胶回收目的基因, 表达载体的构建, 重组质粒的转化, 蛋白表达, 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ting鉴定。安排学生做蛋白表达的实验, 最后得到所要的蛋白, 完善实验室的生物材料, 为以后的教学和科研做准备。
3 完善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以往的实验教学都是由辅导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物品和试剂, 学生只是拿来主义, 结果如何也不去考虑, 最好完成实验报告即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 应该从最初的实验用具和器皿的清洗消毒开始操作, 溶液也要求他们自己配制, 从称量、计算到溶解, 使其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严格的操作流程。清洗工作和溶液的配制是关键, 达不到要求可能造成实验失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结精神, 每组人员各有分工, 操作者、监督者、讲解者、辅助者、记录者互相配合, 协作完成。引物设计需要大量的电脑, 可以跟学校机房联系, 预装所需软件,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每组设计引物时要求引入不同的酶切位点, 避免学生互相抄袭, 最好选择一对设计完美的引物去合成。采用试剂盒进行DNA提取, 不同目的试剂盒的操作过程大同小异, 此过程为以后的操作奠定了基础。PCR扩增以不同的反应体系分组进行, 每组加样量不同, 提醒学生从稀释样品到加样操作都在冰盒中进行, 用完样品及时冻存。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只需要配制一块胶, 可以以组为单位完成不同的步骤, 调动学生积极性。胶回收目的基因操作过程虽然是使用试剂盒, 但是跟人的操作也关系重大, 操作不当, 往往回收不到目的基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最快最好的方法获取目的片段。表达载体的构建, 此过程较为简单, 所需时间较长, 要做到合理安排时间, 提前打开水浴锅, 设置好适当温度。重组质粒的转化, 整个过程在冰浴中进行, 同时也要注意提前调节水浴锅的温度, 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ting鉴定, 根据蛋白片段大小配制相应浓度的胶, 制胶、点样独立完成, 不同组以不同的电压电泳, 观察对结果的影响。
整体实验先讲授操作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原则, 培养操作细节中同学们的创新精神。操作中有不理解的原理和知识, 鼓励同学们查阅资料自学完成, 主动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学会思考, 找出实验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变枯燥的理论知识为灵活的实验操作, 从实验中获取快乐。实验结束后书写实验总结, 附实验结果, 对实验过程提出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对学到知识作出评价。了解科研的基本方法, 学会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认真细致做好实验记录, 提出注意事项和新的亮点。
4 科研助学, 学促科研
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内容要求较高的实验设备, 所需试剂昂贵, 大多高校受实验经费的限制, 实验项目开展不完全, 甚至只讲理论, 种种问题都阻碍了课程的进展, 这就需要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革。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教学组教师主持的分子克隆和蛋白表达的课题, 经费充足, 实验过程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相吻合, 两者结合开展工作, 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科研过程中要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 而在实验内容中不涉及, 可以鼓励同学们参与, 多学知识。利用科研经费进行教学, 教学设备促进科研, 这样既完成了科研项目, 节省人力物力, 同时又完成了实验教学内容。这种形式的应用和研究, 培养了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良好科研作风, 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 将抽象的理论应用于实践, 启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注重实验教学
对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将提高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应用技术的能力。把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操作技术以动画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有助于理解基本的实验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避免操作失误, 加深认识和理解实验内容, 解决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鼓励青年硕士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刚毕业的硕士生熟悉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并熟练掌握了实验技术, 有合理的实验方案和经验。容易与学生沟通和交流, 由他们辅导学生进行实验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又使青年教师熟悉了工作环境, 有利于科研课题的组织和申报。
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 科学地全面评价学习效果, 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根据学生的实验总结成绩、实验态度、出勤率、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结果、团队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来综合判定, 客观地给出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做到不缺勤, 主动进行实验操作, 互相团结协作, 认真细致研究, 按时完成实验总结, 作出科学的结论。
6 小结
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 为了紧跟时代发展, 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方法也应不断更新, 这对于培养学生牢固的理论基础, 提高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动手操做能力, 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起到明显的作用。改革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 为各学科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在革新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中, 实验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衤韦玲, 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4) :101-102
[2]张彦定, 黄义德, 等.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2008, 126 (9) :115-116
[3]崔银秋, 林凤, 等.建立与科研课题结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1) :109-111.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8
实践教学环节是全国理工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是三亚学院“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笔者以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三亚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对“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与创新。
二、课程现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系统讲授了电路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是电信、通信和测控等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三亚学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原有80学时,理论64学时,实验16学时。实验内容共分8个实验项目,其中基础性实验1项,验证性实验7项,缺少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实验环节监控力度小,实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实验考核方式随机性较大,不能非常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改革与创新
1. 改革目标
围绕“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3+3”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内容体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将“电路分析基础实验”课程建设成为一门操作规范,内容完整,实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重点实验课程,为后续课程及电子竞赛奠定基础。
2. 措施
(1)内容体系改革。在保证原有的实验项目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设计2个符合学生实际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多地开关控制电路分析”和“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设计”——供学生选择。实验项目4学时,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中,引入虚拟仪器技术,通过ELVIS教学平台将电路设计、电路实现及电路测试等一系列环节融为一体,为学生今后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及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内容体系的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监控体系改革。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及实验设备的特点,将现有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修订相关制度和规定,使实验操作流程更加规范;进一步明确教师、实验管理员和学生的职责、权利及义务,将责任落实到位,为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实验设备提供完善的管理制度。
根据实验的内容,加强课前预习检查、实验原理及实验注意事项讲解、实验过程监控及实验分析、总结和实验报告批改等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凡无故缺席实验的同学最终成绩为不及格”的规定,杜绝学生无故旷课;通过提问考查学生预习效果;通过实验过程的监督考查学生实验的掌握程度;通过实验报告的批改考查学生分析和总结实验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监控体系的改革,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3)评价体系改革。通过制定实验报告评价标准、实验操作评价标准、课程总体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定质定量的考核,促使学生达到更高的标准。
课程期末成绩由每个实验的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实验性质不同,则实验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比例不同。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共6个)每个实验10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共2个)每个实验20分,期末成绩总分为100分。基础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中实验操作分占50%,实验报告分50%;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验操作分占70%,实验报告分30%。
不同内容的实验,实验操作分和实验报告分的评分标准也不相同。例如,“多地开关控制电灯电路设计”实验项目的实验操作分的评分标准为:①预习实验(10分);②能独立设计要求的电路(30分);③能独立实现所设计的电路(30分);④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回答思考题(30分)。
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报告分评分标准为:①实验目的明确,实验仪器的型号和规格正确(5分);②实验原理表述简洁、准确,主要电路原理图画法规范,主要公式准确,参数含义清楚(5分);③实验内容设计合理、安全,设计的电路原理图正确,电路参数准确,原始数据的测量合理、准确(30分);④实验数据处理过程规范、正确,实验误差的计算准确,实验结论图画法标准、正确,实验数据能得出所设计的结论(30分);⑤实验小结能正确总结所设计的方案,并能通过实验结果对所设计的方案提出较合理的改进,能正确回答实验思考题(30分)。
不同性质实验的实验报告评分标准不同,因此实验报告的模板也有所区别。四种性质实验的实验报告评分分配如下表所示。
评价体系中“实验报告评价”和“实验操作评价”包含了对所有监控体系中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通过“内容体系”“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体系相互联系,融合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考核体系,如下图所示。
(4)其他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与本校及外校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讨论和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对现有实验项目的改进和综合设计实验项目的开发,加强实验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对现有实验设备的检查及损坏率的统计,对现有实验设备进行维修及完善补充;并根据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内容购买所需的电子元器件,构建电子元器件库;根据实验设备、实验内容的具体情况,编写符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实验指导讲义。
四、结束语
课程考核体系实现实验操作管理、实验报告评价和课程评价“有法可依”;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性质,制定的不同实验报告模板,实现实验总结“有规可循”;编写与实验设备及实验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实现实验操作“有案可查”。
通过教学改革,课程的教学卓见成效,学生通过实验不仅验证了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已有十多个学生获得全国及海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多个奖项。
参考文献
[1]李晓冬.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3).
[2]韩冰,钟洪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S1).
浅析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9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施教
刚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觉做支持。一般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学习情绪不够稳定。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意识直接建立在兴趣上。例如,他们对手机游戏中的动画、图形兴趣蛊然,一些新奇的图形情景能使他们过目不忘,而对物体三视图的学习却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就要利用他们学习心理的特点,克服消极、不利因素,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探究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为让学生对机械图样有直观与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去企业机械加工车间参观见习。通过工厂见习,一方面可增加学生对机械产品图样的形象储备与感性认识,了解图样所示零件的加工过程及图样在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可了解由于制图、识图错误造成的废品或伤亡的案例,使学生对机械制图学习自觉地引起高度重视,产生责任感。采用这种活动课堂的教学方法迎合了青少年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
二、运用榜样启示分层教学
制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具体情况,对掌握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与表扬。在教学中向所有学生展示部分优秀学生的制图作业,让其他学生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作业评优,使他们自己发现学习的目标,以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可增加趣味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三视图的图样去制造模型与实物。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展示,对绘图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发现闪光点就给予表扬,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堂上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谈学习感受,让学生自己谈如何学,如何理解。教师对学生所讲给予点评与表扬,通过理解较快学生的示范与讲解,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来带动全体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当然教学中,根据需要,可三四人一组,实施分层教学,以学生来帮助学生,以优生来带动学困生,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整体得到提高。
三、归纳记忆口诀,使学生易懂易记
制图课教学时,重难点内容语言要通俗易懂易记。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出寓意完整、文句凝练、读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背诵的口诀,激发学生的大脑记忆中心,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视图“三等”关系记忆口诀:“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高度概括了三视图的投影关系与画图、补图时的分析方法,学生易记易懂,能应用。在讲圆弧连接时,对圆弧连接步骤总结口诀为:“一心,两点,三连接。”让学生在进行圆弧连接练习时,首先要定出连接圆弧的圆心,其次再去确定连接圆弧的两个连接点,最后再在两个连接点间画连接圆弧。通俗化的语言,简单明了的口诀,更易让学生去记去应用,让课堂教学产生明显效果。
四、发挥分数杠杆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的作业、试卷和学习态度进行正确的评价,适当地批评和表扬是对其学习活动的否定或肯定。教师除用口头表扬、作业批语外,还可用分数作为杠杆,对学生的每次作业评定成绩,并允许学生重做、补做作业,教师重新批阅,重新记分。分数的起落是对学习进步的肯定或退步的鞭策,从而维持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为了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教师对提问回答不正确的学生要侧面进行鼓励,不要当面批评,以免挫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学生对制图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
五、增设情趣比赛,提升动手能力
制图教学必须着重动手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技能。让学生做动作类练习,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便于有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师可定期举行切割或叠加模型制图竞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多个三视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材料分为橡皮泥、粘土、萝卜、土豆、苹果等。学生根据下发视图,在规定时间自行切制或叠加材料模型。比赛结束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完成形状与时间来决定学生的比赛成绩。组织这种情趣类制图竞赛,可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动手实践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总之,打破传统制图教学方法,利用现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创新制图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是我们制图教师永远要做的研究课题。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应改革传统制图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5分钟教学要效率。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曹晓艳.《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中学新闻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0
阅读新闻的能力看似简单, 也就是认读最常用的文字, 了解新闻的内容。其实不然, 只有能判断新闻的价值, 能识别新闻的真伪, 这才是真正具有阅读新闻的能力。目前, 中学的新闻教学, 远远不足以培养现代社会阅读新闻所需要的能力。因此, 亟须对新闻阅读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新闻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浏览新课程的相关教材和一线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设计, 会看到目前新闻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一) 新闻阅读教学内容偏少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教材为例, 整个中学阶段, 只有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高中必修一第四单元有新闻的教学内容, 一共6 篇课文。即使加上有的高中可能开设的选修课模块 《新闻阅读与实践》, 这样的分量也不足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阅读新闻的能力。况且, 很多高中并没有开设有关新闻教学内容的选修模块。
(二) 阅读新闻的时效感缺失
中学的新闻教学不侧重于教学生阅读现时的新闻, 而是把重点放在阅读过去的新闻, 缺失了阅读新闻的时效感。由于教材内容的编选要求必须具有典范性, 因此, 入选教材的新闻往往都是经过时间淘汰而积淀下来的经典新闻, 它们更适宜于研究, 而不一定适宜于训练阅读新闻的能力。现实生活中, 人们一般都是阅读现时的新闻, 只有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的人才会去研读历史积累下来的典范新闻。需要注意的是, 日常生活中阅读新闻的能力, 和研究新闻而阅读新闻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 只要具有日常阅读新闻的能力即可。
(三) 新闻阅读教学内容存在偏差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语文教材 (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 的课后设置了三个练习, 分别是“新闻的叙事要素”“新闻的结构”“新闻语言的品析”, 因此, 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点展开的。再来看看高中的新闻教学, 《别了, 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激发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 珍惜和平, 抵制暴力与罪恶”等;《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 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关心国家航天事业,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等。从这些教学目标可以看出, 新闻阅读教学的偏差主要是: (1) 初高中教学内容简单重复, 都着重教新闻的结构、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特点等知识内容, 没有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 (2) 缺乏真正的阅读新闻能力的培养, 教学往往很快游离阅读的训练而转移到新闻写作教学上去; (3) 教了不属于真实新闻阅读中所需要的东西, 例如, 真实的新闻阅读, 基本上是不需要“品味语言”的。可见, 就是这些少量的新闻教学内容, 其教学定位主要是教新闻知识和新闻写作, 而没有真正在培养阅读新闻能力上着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 不少教师认为, 新闻简单易懂, 不用教学, 学生也会阅读。其实, 这是对“会阅读新闻”的肤浅理解。如前所述, 真正会读新闻, 并非是指能认读新闻的文字, 而是在于能判断新闻的价值和真伪。这是需要经过反复教学, 循序渐进, 不断深化, 才有可能养成的能力。
二、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的建构
要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必须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新闻阅读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即围绕培养新闻阅读能力来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新闻教学目标系列, 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那么, 中学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系列应该怎样建构呢?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学习和梳理语文课程标准, 并根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新闻的实际情况, 给出初步的答案。
目标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我们知道, 阅读需要建构图式, 图式就是储存在大脑中的过去获得的知识结构, 或者说是认识构架, 以便人们认识新信息时有可资利用的参照物。学生了解了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也就可以形成新闻读写的图式, 从而有利于阅读新闻时快速地把握新闻所传递的信息。传统的新闻新闻教学把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是有其合理之处的, 但不能把它当作所有新闻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目标2: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高中标准》) 在“评价建议”中指出:“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关心国内外大事, 是否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1]24。我们可以把这一目标提前到初中进行培养。因为, 能力的形成要从培养兴趣和习惯开始。在新闻教学的开始阶段就注意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 初步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传播具有正能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自觉抵制庸俗信息的风气。
目标3: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的主要内容, 收集有用的信息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新闻, 往往采取浏览、跳读等阅读方法, 快速搜索有用的信息。因此, 教学生采用精读的方法去揣摩新闻语言、反复阅读新闻是不符合真实的阅读情景的。这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以下简称《义教标准》) 所说的“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 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获取主要信息”[2]15这一教学目标, 相比较而言, 《高中标准》对这一项教学目标就表达得更为准确了:“指导学生阅读新闻、通讯作品, 学会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1]31
目标4:初步形成读图能力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但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报纸等大众媒体已越来越多地利用图片来传递各种信息, 因此, 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读图能力, 否则将会失去对某些信息的把握。西方的语言课程标准一般都把读图能力作为一种阅读能力加以培养。
目标5:能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 并能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教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判断。”[2]15这虽然是针对阅读议论文而言的, 但是同样适用于阅读新闻。在这一目标上, 《高中标准》表达得更为清楚:“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 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1]16
目标6:能辨析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
新闻报道其实就是一种宣传手段, 作为手段, 有可能是起积极的作用, 也有可能是起消极的作用。《高中标准》提出阅读新闻要“辨析其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1]21, 应该是指要引导学生辨析哪些宣传方式起到积极的表达效果, 哪些宣传方式起到消极的表达效果, 尤其注意哪些是为了误导读者所运用的宣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目标7:能辨别新闻的价值和真伪
这是新闻阅读教学的最高目标, 也是最难达成的目标, 其实质既是教给学生读新闻的能力, 也是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知道, 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 现实生活中没有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现实的新闻。任何新闻报道都经过了记者对客观现实的取舍, 选择陈述什么现实、不陈述什么现实, 有的新闻报道甚至为了传递某种观念、达到某些目的而不惜伪造事实。这就需要读者具备相应的判断能力, 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各种新闻报道, 避免受到误导。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去理解《高中标准》的有关教学建议:阅读新闻“能综合其他相关知识, 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 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 作出自己的评判”[1]31。
以上所列的七点, 可以说是新闻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 当然, 还有一些教学目标没有包含在内, 主要是考虑到整个中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时间的有限性, 不可能都一一罗列并进行教学。这些基本的教学目标系列具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安排。我们可以在中学的新闻阅读教学中, 统筹兼顾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等不同课程模块中涉及的新闻教学内容, 逐一落实这些教学目标, 这样才有可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三、达成新闻阅读教学目标的途径创新
有了教学目标, 还需要有达成目标的相应有效途径。世上达到目标的途径不是唯一的, 但存在着一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供选择。需要注意的是, 途径要和目标相适应才有可能见效。目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不论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都采取基本相同的途径。例如, 在现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流程:整体感知—重点品读—拓展探究—模仿运用。这样的流程, 可能对达成某些教学目标是有效的, 但却对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可能是南辕北辙。下面, 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途径, 以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 达成目标1 的途径
“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 这主要是属于知识维度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和掌握难度不大, 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反复的教学。教学内容可以选用经典新闻,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可以参照宁鸿彬老师的教学[3]进行设计。
(1) 快速默读新闻。这是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也是人们最常用的阅读新闻的方法。
(2) 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标题, 往往包含人物和事件等。
(3) 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导语, 一般包含人物、地点、时间、事件等。
(4) 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是理解新闻的主体, 是新闻事件的具体展开, 也就是课文中有关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
以上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缩写、分析、比较, 来理解典型新闻的结构特点, 即大多数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材料, 由标题、导语、主体、次要事件或背景资料, 对新闻内容逐层展开。
(5) 标题中的“横渡长江”能否改为“胜利渡江”? (不行, 因为还没胜利) 这是理解新闻的真实性特点。
(6) 能否等待渡江战役胜利之后再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为题来发表? (不行, 重大新闻要即时播报) 这是理解新闻的及时性特点。
(7) 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快速默读一篇新闻, 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并在班上汇报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所包含的要素。这是要求学生运用学会的有关新闻结构特点来阅读和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
以上教学活动,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起新闻阅读和写作的认知图式, 为以后阅读新闻快速把握信息奠定基础。这些教学活动, 也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会学生怎样根据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
(二) 达成目标2 的途径
“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这是属于情感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 学生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运用才可能获得。教学内容可选择阅读当下的新闻。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课前准备。每个学生收集值得推荐给同学的国内外当天新闻一则, 并思考收集途径和推荐理由。
(2)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内交流各自推荐的新闻内容, 并说明收集的途径和推荐的理由;选出组内最有价值的两则新闻, 并说明其价值所在。
(3) 全班展示。小组代表上台解说所推荐的新闻, 并说明选这两则新闻的理由。
(4) 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推荐新闻的理由, 从中概括出有价值的新闻的特征, 如重要性、显著性、独特性、客观性、趣味性等。
(5) 课后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开展推荐有价值的新闻的活动, 要求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新闻, 每天利用课前5 分钟时间, 按学号轮流介绍一则新闻, 并对其进行评论。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逐渐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 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新闻的内容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 让学生认识到, 阅读新闻也要不断提高阅读的品味, 从阅读有趣的新闻, 发展为阅读有用的新闻, 再发展为传播最有价值的新闻。同时还要认识到作为负责任的社会一员, 要自觉地拒绝庸俗新闻, 反对炒作的新闻。
(三) 达成目标3 的途径
“迅速、准确地把握新闻的有用信息”, 这主要是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可能获得。教学内容可以选用当下的新闻,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一定数量的报纸, 并收集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学生分组。把全班学生随机分小组, 或按照兴趣分组, 告诉学生本次小组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 如小组分工、小组合作、小组评价的方法等。
(2) 发放资料。每组学生发给一个星期 (甚至一个月) 的某种报纸。
(3) 分工合作。要求小组学生分工快速浏览报纸, 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收集某一专题的相关信息;然后在小组内汇总收集到的该专题的信息。专题可以由教师预先选定, 也就是假设读者角色去捕捉关键信息。例如, 作为学生收集与学习有关的资讯、作为求职者收集与就业有关的信息、作为旅游者收集与旅游有关的信息、作为创业者收集与创业有关的信息、作为领导干部收集有关社会动态的信息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当前主要兴趣来确定收集信息的专题, 这是从自我需要出发去捕捉关键信息。
(4) 展示预评价。各小组在班级上介绍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其他小组派代表评价所介绍的信息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报纸, 通过阅读报纸收集对学习、工作或生活有用的信息, 并学会快速阅读报纸, 改掉阅读报纸的不良习惯, 避免因阅读报纸而浪费大量的时间。
(四) 达成目标4 的途径
“初步形成读图能力”, 这主要是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新闻图片, 因为经典的新闻图片基本都是摄影者通过捕捉瞬间镜头来再现重要的历史时刻, 表达深远的意义。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仔细观察新闻图片, 说说画面中心的人物或景物是什么。
(2) 再仔细观察新闻图片, 说说图片的背景和细节有什么 (如周围环境, 人物的神情、动作、衣着等) 。
(3) 思考并说明图片中心和背景的关系, 探讨记者用该图片来表达什么含义。
(4) 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该图片的内容。
(5) 反思与总结观看图片的基本方法, 例如:观看图片的中心, 了解图片的背景, 注意图片的细节, 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思考记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等等。
(5) 运用学会观看新闻图片的方法, 连续去观赏一些新闻图片, 注意系统地观察和思考, 例如提示学生:你在这幅新闻图片上首先注意到的是什么?再仔细观察还看到什么?图片里会有什么故事?图片试图表达了什么?看到这幅画后你会联想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6) 给图片拟标题, 或写一段解说词。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经典新闻图片的观看、分析、联想、表达, 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读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仔细观看画面上, 切忌在学生粗略地扫描图片后就要学生谈论观看图片有什么感想、心情如何等, 因为这样会造成学生浮光掠影地看图片, 想当然地自说一通,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五) 达成目标5 的途径
“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 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 同样需要进行多次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此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取当下的不同内容类型的新闻。这里所讲的“不同内容类型的新闻”主要是指新闻内容对所表达的事实和观点的方式。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我看新闻的事实 (或记者陈述的事实) 。
(2) 我看新闻的观点 (或记者的评论) 。
(3) 我看新闻的新闻事实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深刻认识到:好的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 但是, 阅读新闻时切忌只关注事实而忽略了记者陈述事实的真实意图。阅读新闻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既要弄清事实是什么, 也要弄懂记者的观点 (或倾向性) 是什么。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教学, 才能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 达成目标6 的途径
“辨别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属于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写作新闻往往就是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的目的, 这本无可厚非, 但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新闻为了达到宣传目的而不顾事实地采取一些不恰当的宣传手段来诱导读者。所以, 在教学中, 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 在阅读中识别一些不恰当的宣传手段。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经典的新闻来指导学生理解积极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 选择当下的夸大其词、追求嘘头的新闻来指导学生识别消极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教学设计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活动:
(1) 阅读一组经典的优秀新闻。
(2) 分析其宣传方式和效果。
(3) 阅读一组追求噱头的新闻。
(4) 分析其宣传方式和效果。
(5)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图表, 如从宣传方式 (纪实法、自叙法、植入法、图文法、数据法、修辞法……) 的角度, 比较分析积极与消极效果的宣传方式的差异, 加深认识。
(6) 对某些境外居心不良的新闻的宣传手段保持警觉。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新闻的分析和评判能力, 避免受居心不良的新闻所误导。
(七) 达成目标7 的途径
“辨析新闻的价值和真伪”是阅读新闻的最高能力, 这要求读者能综合其他相关知识, 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 对新闻的价值和真实性作出自己的评判。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假新闻进行比较分析。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活动:
(1) 出示一组已经证实为虚假的新闻, 讨论分析其虚假之处, 并说明理由。
(2) 总结虚假新闻的一些特点, 例如:违背常理 (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反复出现 (内容基本相同的耸人听闻的新闻, 在不同的时间内反复出现) ;纯属猜测 (内容以猜测为主, 不经多方考证) ;虚张声势 (夸大其词, 过度渲染) ;互相矛盾 (报道同一事件的新闻出现互相矛盾的说法) ;等等。
(3) 总结判断新闻真伪的策略, 例如:独立思考, 不偏信盲从;注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查找报道同一事件的多篇新闻比较分析, 如有可能亲自核实;等等。
通过对假新闻的分析判断,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 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 有着积极的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试图建构的新闻阅读教学目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途径, 仅仅是在进行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尚需要一线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探索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摘要:新闻阅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亟须建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系列——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和构成要素、养成阅读新闻的兴趣和习惯、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的主要内容、初步形成读图能力、能区分新闻的事实与观点、能辨析新闻的宣传方式和表达效果、能辨别新闻的价值和真伪, 并创设达成这些目标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新闻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改革;创新途径
音乐是人们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带有普遍性和强有力感染性的艺术,人们通过想象和情感表现做到了交流必不可少的音响结构,它是我们人类精神世界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在我们中学音乐的授课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的欣赏成为提高学生审美观的重要途径,因为音乐欣赏是审美教育价值直接和具体的体现。新课标中此门课所规定的课程性质目的相对于课改前音乐课,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是音乐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内容。
一、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
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包含在音乐的素养之中,具体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对音乐的表现、对音乐的审美等各方面能力。其中,初中音乐教学重点是音乐发展的感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学习音乐的有关文化等,同时通过培养音乐教学来提升学生音乐的修养。所以,我认为音乐赏析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审美音乐、钻研音乐的文化素质等。因此,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1.引导学生用心灵和耳朵感知音乐
让学生能在音乐中体会到声音甜美、形式流畅、意韵奥妙等是我们鉴赏音乐的重要目的,这都需要教师授教中带领学生深入倾听音乐的本质,对学生听觉感知力进行培养,形成好的聆听习惯,让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同时体会到美。
2.用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美妙实施教学
想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蕴含的美,就要创设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情境。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创造有助于学生体会音乐魅力的情景,培养学生音乐的感受力。如,授教“音乐与时代”时,目的在于感知古代音乐的审美兴趣,体会古代音乐中蕴含的特点,想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在不同时代的特征,我们可以引入古代杰出的音乐文化,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国古代音乐所有的意蕴美,把学生带到感受、探讨古代音乐的情景中。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
1.教师应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审美包含在教学内容中,这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审美欲望,例如,在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鉴赏时,让学生体会到古典音乐所具有的风格特色并加深对其的审美体验,同时欣赏浪漫主义音乐,感知其时期所抒发出来的感情特征及其各种艺术内在基础的音乐体现风格,更深刻地体验到当时的音乐美妙。
2.教师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
教师要让学生从音乐的表达形式上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喜好,使其能在激发的情感中对音乐进行审美,从而学生的心灵之门敞开了,情操也得到了培养。
三、丰富艺术的审美
音乐所具有的文化知识对个体欣赏音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音乐文化知识在进行审美和被激发出来的审美观点的想象不是必备的,因此,音乐欣赏中音乐的素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色和包含其中的文化知识的认知,都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带领学生进行音乐的审美。例如,我们在欣赏少数民族的民歌中,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不同文化,探究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加深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和体会。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特点和规律深入了解到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音乐成为主体,调动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品评、感知等。
总之,音乐的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表现形式,我们要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欣赏,钻研其作品所包含的内在和蕴含在其中的知识,使音乐鉴赏力逐步提高,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想要更好地去求知,提升音乐的鉴赏力,可以向课外延伸,提倡学生多听音乐、扩大音乐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用实际提升学生积极欣赏音乐,给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这样学生才能使想象的翅膀飞翔,让创造的思维打开,去研究、去实践,去创作,这样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张久美.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抚顺市新抚区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2
关键词:数据新闻,教学理念,新闻价值
“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时代最热的新闻形态, 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①在国外, 一些高校新闻学院已经开设了相关的数据新闻课程, 以组建数据新闻团队, 培养具备数据新闻素养的学生。中国传媒大学在2015年也开始增设数据新闻报道方向, 主要培养数据新闻报道、挖掘、分析的高级人才。在此背景下, 如何将“数据新闻”融入新闻专业教学, 引发思考。
“新闻理论”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因其内容乏味, 文科教学模式单一, 对于实际操作的指导作用不大, 而遭到质疑。但是“新闻理论”,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与精神支撑, 它对于新闻业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大数据时代, 该如何应对“数据新闻”的实践对“新闻理论”理论教学的挑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据新闻:“学”与“术”的融合教学理念
“数据新闻”是西方媒体的实践的产物, 《纽约时报》《卫报》都是最早的实践者, 并且生产过许多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说:“通过信息图等手段对已经拥有的数据进行更好的呈现与解读, 是通往数据新闻方向的必由之路。”②数据新闻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新闻报道方式, 通过数据驱动新闻故事, 在这一层面上讲, 数据新闻源于实践, 即新闻业务。
然而, 数据新闻的主体依然是新闻, 在新闻理论中对于新闻本体的研究在数据新闻中依旧存在其重大的价值。在“数据新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遭到了许多质疑, 如数据的真实性、是否侵犯隐私、如何数据挖掘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关于新闻本质的探讨。因此, 新闻理论对数据新闻的健康传播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此层面上看, 数据新闻离不开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 大致是‘学’与‘术’的关系”, 丁柏栓教授论证二者关系时强调:“新闻之‘学’在逐步的形成过程中, 得益于新闻之‘术’所提供的基础和养料。反过来, 新闻理论又对新闻之‘术’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为新闻之术的掌握和使用提供新闻思想和睿智灼见。”③由此可见, 二者关系之密切。笔者认为, 在新闻理论教学中, 需要致力于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并利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做到“学”与“术”的相互延伸。大数据时代下兴起的数据新闻刚好是二者相互延伸发展的桥梁, 即“数据新闻”的形成既需要数据与可视化工具的业务操作, 相反也需要新闻理论给予思想与精神的支撑。
二、数据新闻:“学”与“术”教学实践的连接点
在新闻理论与业务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两类课程都需要关注的重点, 如新闻真实性、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等。笔者认为, 数据新闻可以作为两类课程的连接点, 通过数据新闻的案例教学, 能够体现了新闻理论课程的“学”与“术”的融合理念。
(一) 数据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 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存在的前提。”新闻真实性不仅是重要的理论命题, 也是任何新闻实践活动过程中都不能忽视重要环节。在新闻理论课程中, 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讲解重在原理的分析, 例如新闻真实性的概念、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因以及真实性原则等。而在新闻业务的课程中, 强调在技术操作上怎样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而数据新闻作为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连接点, 也要把数据新闻的真实性放在首位, 强调数据的真实, 以及其展现方式的真实。
但是, 数据新闻的真实性存在风险, “就数据本身而言, 其仍然是对事实某方面属性的反应, 而不是全部, 因此单凭数据并不能形成对事实的全面反应。而对社会现象规律的总结, 离开人的思考和思辨是无法实现的”。①在新闻理论的课程中, 结合数据新闻案例来分析, 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在操作层面上掌握数据真实性 (如通过公共平台、媒体资料库、受众的个性化数据等专业数据库获取高品质数据②) , 还能够通过理论层面为数据提供思考与解读 (如数据的可读性与故事性、可视化呈现方式的标准化与个性化) 。
(二) 数据新闻价值
新闻理论课程中对于新闻价值的探讨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理论讲解中包括新闻价值的内涵、新闻价值要素。而新闻业务课程中, 强调在事实的选择过程中, 如何发现、发觉以及表现。而数据新闻, 既包含在数据挖掘上的技术含量, 又包含丰富的理论内容, 是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又一重要连接点。喻国明教授数据新闻的价值探讨中提到:“新闻内容的价值来自对于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关联性分析。大数据新闻关键不在于本身, 而在于用数据讲故事的能力, 能否基于读者的不同地域和兴趣图谱, 来进行个性化推荐和新闻定制, 以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性报道报道三个方面。”③
数据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数据与事实的紧密关联性。在2015年6月1日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后, 各大媒体竞相报道事件进展, 如:新华社通过3D模拟演示现场、通过使用船舶定位技术, 宝船网提供了对“东方之星”实时追踪定位图、微信公共号“新据点”通过可视化方式, 整理世界各国沉船事件发生地点、死亡人数与原因等。 (2)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叙事与交互呈现。其实数据新闻本身属于新闻产品创新, 一改往日新闻的文字叙述, 在阅读体验上疲乏无味, 可视化新闻从受众角度出发, 满足受众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的双重需求。 (3) 数据新闻的受众本位驱动性。数据新闻能从受众的地域以及兴趣为出发点, 为受众推送个性化新闻阅读, 并能进行相关预测与分析。
(三) 数据新闻规律
新闻理论对于研究和揭示新闻规律的贡献巨大, 它同时对新闻业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反新闻业务的实践也为新闻理论的革新提供例证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 数据新闻规律遵循了许多传统新闻理论总结出的规律, 但也不得不否认这其中也存在变化。传统新闻强调新闻是“跑”出来的, 且遵循“所见即所得”的新闻规律, 记者需要进入现场, 运用自身的新闻敏感, 发现细节, 解读并挖掘新闻, 这是传统新闻规律在强调“用事实说话”。但是, 在互联网时代, 数据新闻有时候面对的是“无事实的新闻现场”与“无现场的新闻事实”④, 例如:2014年3月8日“马航失联”事件中, 呈现出的无事实的新闻现场, 以及面对2015年6月韩国MERS病毒侵袭, 出现的“无现场的新闻事实”, 记者该如何做好类似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如何为受众提供现场要素以及事件因果的事实?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改变传统观念, 不局限于“所见即所得”的新闻规律, 积极拓宽自然与人文知识, 充分数据的重要作用, 提升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并将其转化为新闻报道。
三、结语
传统新闻专业教育以文科课程为主, 而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新闻的快速发展驱动新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但是, 在新闻专业课程改革的浪潮下, 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理论课程的重要贡献, 要充分认识到数据新闻作为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相结合的产物的基本特性, 在掌握数据新闻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发展“学”与“术”的融合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Gregor Aisch等.数据新闻手册 (中文) [M/OL].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chinese/.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3]汤南.在新闻实践中反思新闻教育——一个新闻专业学生的从业心声[J].新闻记者2008 (5) .
[4]董天策.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J].新闻记者, 2005 (9) .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推荐阅读:
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11-29
化学实验的教学与创新08-31
色彩教学的创新与改革10-05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12-03
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08-29
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09-03
《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09-02
教学改革反思与创新07-12
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10-26
光和影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