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4-10-26

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通用12篇)

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1

摘要:和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交际教学法更加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性以及教材的真实性,以听说读写为内容,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为目标。交际法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弊端,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并且交际英语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提供英语交际应用场景。基于交际法英语教学思想和传统教学思想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教育方法,从而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英语交际能力人才。

关键词:交际法,英语教学,改革,创新

交际法应用在教学中,就是以语言功能为对象,培养语言能力,让不同的人能够灵活自如地进行语言交流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基于交际法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同等重要,双管齐下,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应用的流畅性要先于准确性,不能奢求学习者最初就能在交际过程中说出如课本文本一样准确无误的句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给学生们创造交际法英语教学的良好环境。

一、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英语教育人口第一大国。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形成一整套高效的英语教育体系。这和我国教育工作者闭门造车的思想观念有紧密联系。现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流地位,带来事倍功半的弊端,让学生苦不堪言。坦白讲,我国英语教学现状以应试为目的,忽视英语教学过程中理应有得自我发展教育模式。学生,从而与素质教育模式渐行渐远。语法翻译在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的学生成为英文教师,对于推行交际法英语教学产生很大阻力。

我们不会否认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也为我国的英语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很多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交际应用能力却很差,成为不折不扣的“哑巴英语”患者。这和英语作为一种交流语言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现在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成功考取托福考试的考生。托福考试也只是侧重于词汇量、阅读和语法方面的考察,并不能推动学生提高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这也解释了很多人在出国之后才发现自己无法顺利用英文交流的怪现状。究其原因就是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不注重学生听说的能力, 过分倚重语法练习,造成“哑巴英语”的出现。这对于英语学习而言,显然是悲哀的现实。

二、基于交际法的英文教学改革措施

1.为教育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基于交际法英语教学和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不以传道授业的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教育实践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英语实践学习氛围很重要。在推动英文实践方面,明确学分管理制度。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英语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对于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对于不同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英语学习计划,并且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让一般的学生走向优秀。根据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实践结果进行评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参与热情,积极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形式,并予以提供加分策略。在加分方面,对于承包活动组织的班级进行评定,给予名次,不同名词给予不同的加分,比如说第一名给3分,第二名给2分,第三名给1分。对于每个学生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应该是每个学生最关注的问题, 也是评定交际法英语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在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实际情况,对于每个学生进行成绩评定。一般来讲,采用60分及格制。对于不满60分的同学则需要补修课程。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补修过层中,同学需要和低于自己一年级的同学一起参与课堂活动,直到补满分数为主。

2.实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管理知识交际法英语教学的手段,绝对不是目的。其中,英语专业教学课程中专门设置实践课程,给予一定的学分。这个学分的特殊之处在于需要学生在课外比如假期工作或者社会实习工程中,由用人单位进行认证,交给学校后,学校给予相应学分。当然,这样处理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即使没有参加实习,也会想方设法拿到单位盖章。也有的学生参加社会实习,但是实习单位并没有提供良好的语言锻炼环境。也有的学生做家教,充当小学生的英语补习老师,传授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日常用语,等等。现实之轻难以承受学分之重, 为学分落实造成困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转变思路,将实践课程作为独立课程,作为上下学期的任务。如果说学分采用5分制,上学期就是3个学分,下学期是2个学分。这些学分故那里有专门的教师全权负责。

3.加强教学改革,丰富第二课堂。传统英语教学思想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讲课学生听。学生听课的重要目标就是考个好成绩。这种教学思想的最大弊端就在于讲一种语言学习课程转变为一种应试手段。英语应用能力不如应试能力重要,退为其次。基于交际法英语教学改革,不仅要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加强教学改革应该端正态度,对课堂上单纯训练单项技能的教学方法说不,注重目标多元化发展,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能力。英语教学和一般课程不同,它是第二种语言,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环境。传统课堂是英语学习的第一课堂,对此优化之后,也需要打造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常见的第二课堂形式就有英语角、校园英语广播电台、英语辩论赛等都是推动英语应用的有效手段。

4.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听说读写能力一把抓。对于交际法英语教学,很多人都误以为只说不练,不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交际法英语教学注重口语练习是事实,这是重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决定的,让学生明白英语口语交际才是学习英语的重中之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交际法英语教学忽略其他如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安排讨论主题,进行口语交流、书面写作。这种形式既兼顾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 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基于交际法英语教学改革,不仅要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也要注重语言交际功能的培养。基于交际法英语教学改革,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身份的转变让一些教师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深入理解交际法英语教学思想,加强学习,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英语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对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特性都有较深研究,同时也相当了解学生心理,具有交际技能的培养方法和手段。“磨刀不费砍柴工”,想要做好交际法英语教学工作,首先从教师做起,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 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5.博采众长,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交际法英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对于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有效补充。它对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为了让英语教学更好,而并不是以取代传统教学方法为目的。换而言之,只要是能够推动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都值得应用,英雄不问出处。现在学术界就有很多人认为基于交际法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应该坚守冰雪,与传统教学法结合。事实上,间交际法英语教学照搬进课堂,容易水土不服,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则有利于博采众长,扬长避短,缩小拔苗助长的可能性,有利于教师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另外,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以语法翻译为主,在交际教学法中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语法翻译法。对于英语教学而言,系统完整的语法学习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由于语言交际能力有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组成,想要学好英语,三者一个都不能少。但是,避免抽象的语法学习也非常重要,应该注重语法的功能应用,让学生在学习语法之后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运用英语交流的大环境。从本质上讲,交际教学法本身就是语法在英语交际中的应用。对于如何处理语法教学, 则需要注意尺度。在语法学习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理应给予一定的课堂时间。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传统教学语法学习方法,应该转变为学生是语法法则的发现者,让学生在语法学习中从被动者向主动者转变。

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观念出现很大改变,创新成为中学作文写作教学革新的重中之重,要想提高初中生作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必须要积极开展初中作文教学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强调创新精神,尝试各种创新性作文写作训练方法,提高初中作文写作效率以及质量。

一、根据学生兴趣,科学选择写作训练题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实现初中作文写作的有效革新,教师必须要针对初中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培养,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们可以寻找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话题,与之进行热烈讨论,交流彼此之间的看法,综合分析学生的具体个人特点,引导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写作题材,开展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创造一个良好的作文写作氛围。举个例子,在进行《如果灾难来临》这一作文写作训练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文中阐述如果地震来了应首先给予母亲适当保护,部分学生选择马上通知其他人,部分学生则认为应首先做好人员疏散工作,学生们的思维多种多样,但是也都能够突出写作的中心。可见具体分析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题材选择,实施作文写作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拓展其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尝试自由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促进阅读训练以及写作培训的有效结合,达到提高初中作文写作能力的目的,同时改善语文教学

效果。

作文写作属于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挥和体现,具备个性特征,富有人文色彩。因此,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打破传统写作模式,勇于进行写作创新。首先,我们可以在作文创新训练中采用“引申法”,引申指的是针对写作题材进行引用并延伸,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具体训练中,应该选择一个特定的题材,对其实施全面分析,由浅入深进行挖掘研究。举个例子,某报刊中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叫《人最喜欢过年》,针对该题目,大部分人会以小孩子作为主要写作对象,针对过年期间小朋友的兴奋表现等进行描述,而该文章的作者却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选择“局长”作为写作对象,将其期待过年、喜欢过年的心情交代清楚,并描述其借过年之机收人钱财,不断“收礼”的过程,形象地表现出局长贪婪的心态。作者所采用的就是一种引申写作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个贪官的腐败行为。

其次,自由写作训练也是作文写作训练创新的一种方法。所谓自由,也就是要挣脱限制以及约束,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主进行命题,按照自己的思路自行选择题材,并自由地对整个文章写作进行构思,该写作方法主张学生写自己的内心所想,希望达到让学生畅所欲言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明确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互结合点。老师可以综合分析课文自由创造的具体做法,让学生适当进行借鉴。举个例子,安徒生作品《皇帝的新装》属于童话性质的文章,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小令范畴,韩非子《郑人买履》则通常被归为寓言故事体裁,课本中包含的写作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尝试各种不同体裁,针对课本中的文章实施改写,或者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体裁完成改写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实现对内容表达的创新,部分学生选择将《皇帝的新装》以话剧形式进行呈现,部分学生则对《天净沙?秋思》进行全面改编,形成一篇新的抒情散文,赋予该文本一种凄苦愁怨的色彩。这种自由的写作练习方法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三、深入社会生活,重视个人体验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环境,教师们忽视了学生对社会性问题的关注及了解,学生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其作文内容空洞和陈旧,不具备应有的深度。大部分初中生过的是三点一线式的学习生活,生活空间很窄,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备考工作中,对于外界事物的关心很少,好奇心渐渐削弱,因此,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一些新的社会话题,导致写作的文章缺乏社会性,体验不够深入,含义比较肤浅。比如很多学生描写环卫工时只会将其塑造成勤劳的形象,表达手法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各种实践手段和方法,拓宽信息获取途径,丰富学生的阅历和体现,为学生的作文写作不断注入动力和活力。举个例子,教师必须要有规律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等地进行参观,带领学生到敬老院与老年人交谈,为老年人服务,或者选择合适的天气到户外植树,让学生与时俱进,全面了解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热门话题,积累丰富的写作题材,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方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自由挥洒。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社会生活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投入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能够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其作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又如,在选择七年级的作文写景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想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发现美丽的景色,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全方位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景色,建议挑选一些景点,逐一进行观察,或者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景点,重点进行全面性的观察。针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春》,主要呈现的是春天各种美丽景物,表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进行欣赏和感受,并让他们明白美丽存在于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他们必须要深入生活实际,仔细进行观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接触社会,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写作。

四、全面分析教材,明确读写结合点

初中语文课本内所有文章都是精挑细选之后才确定的,这些文章不但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基础性的教材,同时还可以作为初中生写作训练的范文。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明确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相互结合点。

首先,站在词汇的角度上,主动引导学生采用精读方法,仔细琢磨和研究文章中某个词语使用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假如以其他词汇替代该词语,是否能够发挥同样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此类比较当中感受到行文用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用词的语文学习观念,为其写作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词汇保障。其次,站在标点符号的角度上对小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因为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的范畴,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该教学阶段占据重要比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研究其在情绪表达上所发挥的功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打下良好基础。最后,站在文章结构视角上,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文章的具体结构,明确不同结构文章存在的差异,为写作训练中的写作布局提供参考。

总而言之,在初中作文写作革新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对初中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训练时,必须要加强其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其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教师们应该不断尝试各种创新性的作文写作练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为其作文写作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效率和质量。

《能源审计》教学创新与改革 篇3

关键词:能源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F239.6-4

1 能源审计的概念和作用

能源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节能法规政策 、技术标准、消耗定额等,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价,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结论;是评价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确定节能潜力的全过程。目前我国的能源审计可分为企业能源审计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两种。

企业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弄清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体系,查找企业能源利用存在问题和节能潜力;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

2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我国从80年代由国外引进能源审计,1997年国家才发布了《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对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編写等做了规定。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1月26日才正式发布。因此,在我国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起步晚、基础差,虽然对从事能源审计的机构有一定的资质要求,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却比较低,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且数量少。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重视和能源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市场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就必须承担起培养高水平能源审计人

才的责任。但就目前各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看,明显存在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2.2 授课老师缺少从事能源审计的实际经验

由于大多数授课老师没有从事过能源审计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对能源审计工作的范围、程序、内容、方法、作用、重点、难点等不明确,大多是照本宣科,所以容易出现老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课堂气氛枯燥、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等情况,教学效果差,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师生互动

能源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也需要结合审计案例分析,更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和讨论。但是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课没有激情,且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差。

2.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与大多数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不同,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为此,本文作者采取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取消了期末闭卷考试环节,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外实践活动与期末结课论文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就可以轻装上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建议

3.1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缺口大、业务水平低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建议对任课教师进行在职业务培训或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让中青年教师到能源审计单位参加能源审计现场诊断、数据收集、能效测试、审计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真切体会能源审计的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发现难点和重点,总结和提高能源审计的技巧;通过亲自编制审计报告,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经过归纳和整理,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教好能源审计课程积累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建议聘请专业审计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讲课,以他们的实践经历和体会,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对学生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3.2 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能源审计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不仅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能够结合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历,归纳和总结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教材中选取比较适用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避免学与用的脱节。同时,对于关键知识点,还可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应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应以能源审计案例等来系统地展现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编写全过程,使能源审计理论更贴近实践,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能源审计的真谛,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要做好能源审计工作,其重点是要准确统计被审计单位的能耗数据、弄清楚用能单位的生产工艺及能源流向、正确计算能耗指标体系、分析诊断用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查找节能潜力;难点包括:能耗数据的收集与统计报表及凭证的核实、核对、主要工艺或工序能耗指标计算、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网络图及配备率统计表、能耗实物量平衡表、节能整改建议的提出和节能潜力分析、主要能耗指标的对标分析等。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上好能源审计这门课程的关键和灵魂。

3.3 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本,因此,教、学的方法更多地体现了直观性、启发性和实践性。首先设计了各章节的学习目标、案例分析等项目;其次,设计了新颖的能源审计知识与技能的练习环节,取代传统的习题模式;此外,对于比较重要且枯燥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换角色,提前布置课程内容,由学生先分组讨论,选出代表来讲,明显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快乐中体会能源审计知识的真谛和乐趣,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4 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

能源审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专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课外实践环节,与多个能源审计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了多个从事能源审计的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交谈中了解能源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其次,还引导学生在短假和长假期间到这些专业审计单位直接参与能源审计过程,通过参加现场节能诊断、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效测试、能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审计报告的撰写、现场专家评审会的讲解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核办法仍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很低,考试内容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易误导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偏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种考核方法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学生考完后也就基本上忘记了所学内容,达不到教学目的。

本人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对该课程的a考试方式采取了大胆创新和改革,彻底抛弃了学生唯考试而学的做法,把所学知识的应用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再把期末考试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而是根据平时上课期间的师生互动情况、学生讲课准备情况及效果、课外阅读情况、自觉参加实践活动情况,以及期末的结课论文水平等,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学生就没有了期末闭卷考试的压力,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工作后的实际需要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论

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等不适用该课程的学校要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思路,从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及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等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尹洪超.企业能源審计与节能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孟昭利.企业能源审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谷学良.建筑工程造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马洪亭,等.能源审计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J].节能,2013,1:4-6.

[5] 于淼,等.浅析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J].广西财经学报,2006,19:135-137.

[6] 杜德权,等.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27):80-83.

[7] 袁敬,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5(上旬刊):40,64.

[8] 孙海燕,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5:167-168.

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4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创新

舞蹈是一门肢体的艺术, 是表演者以肢体为语言来表现人体运动的艺术, 其不仅是一种审美形式, 更是育人的方法, 故而, 高校舞蹈教学应积极进行改革与创新, 真正地担负起这双重重任。

一、改革课程体系

当前, 我们的舞蹈课程体系比较陈旧, 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比较多, 分类比较细, 让学生难以选择, 通常会限于“广而不深”的困境。所以要想改革舞蹈教学, 就要从课程体系入手, 将舞蹈选修课科学分类, 减少花哨的门类, 延长课时, 让学生学得更深一些, 更精一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 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 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 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 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 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

此外, 当前我们的课程体系过于重视舞蹈实践的学习, 忽视了一些必要的舞蹈理论, 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如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等等, 以及一些艺术哲学等相关的学科, 从内到外给学生学习、修养的机会。

二、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

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 艺术修养不同, 舞蹈基础不同, 个性特点也不同, 如果一味地按照固有的教材进行统一教学, 让不同基础、悟性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 就容易使学生同一化、去个性化, 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其所学的内容也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 我们教师在选择教材、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有所改变, 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夺, 尝试着编写各种校本教材, 对非专业的学生、专业的学生、学校舞蹈队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材内容, 形成学校的校本舞蹈教材体系。在拓宽教材的内容基础上, 要进一步拓宽教材的呈现形式, 舞蹈教材可以是课本、讲义, 也可以是有利于学生自学的光盘、软件等, 所有能够适用于学生舞蹈学习的都是良好的教材。

其实, 舞蹈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形式, 整齐划一和千篇一律的舞蹈毫无任何美感。所以,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以及其对艺术内涵的理解来适当的改变教学策略,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我们要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去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将学生分为有一定基础和基础较为薄弱两种类型。针对基础薄弱学生重点抓基本功和基础舞蹈知识;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韵律的美, 激发他们的艺术想像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舞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选择不同的舞蹈教师与舞蹈类型, 进行分支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

多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进行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就要从这门新科技入手,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保证,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促进教学。具体而言, 我们一方面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各种优秀的舞蹈作品, 作为案例来供学生观摩;或者播放舞蹈教学视频, 通过功能键来反复呈现特定的舞蹈动作来辅助教学, 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体力、精力负担, 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一些舞蹈的文化场景离我们的课堂比较遥远, 或者有一些舞蹈形式已经失传, 我们很难通过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以可以采取多媒体设备来还原, 并多次播放强化学生记忆, 使他们更好地品味那些舞蹈, 理解那些舞蹈的内涵。

此外, 我们在舞蹈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摄像技术, 将学生的舞蹈表演摄制成视频, 反播放给学生自己看, 观摩自己的舞蹈动作, 找出可以提升的地方, 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反思与自省, 从而使之有效地提升舞蹈表现力。

四、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

艺术是相通的, 舞蹈教学并非只是肢体的运动, 也是艺术化的表达, 是情感的渗透, 是一种综合文化素养。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很多, 但真正的舞者却寥寥无几, 学生的舞蹈可以展现优美的身形, 却难以传递一种审美的力量和文化的积淀。其实舞蹈是涵盖了很多内容的学科, 所以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技能, 还要具有很多方面的艺术素养,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比如, 在《扇舞丹青》的舞蹈表演中, 如果学生对于中国的扇文化、书法艺术 (尤其是草书) 、绘画艺术没有深入了解的话, 在学生的舞蹈表演中, 就很难能够彰显出这种舞蹈的风格, 学生也很难跳出神韵来。反之, 学生对于这些文化接触不多, 在舞蹈中就会比较生硬, 缺乏一定的意蕴。

所以, 我们在设置课程时, 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艺术综合课程, 多组织学生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 或者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多涉猎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等领域, 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 以便舞蹈表演中可以有更好的表现力。

五、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

我们传统的舞蹈教学都是课内教学, 是舞蹈实践和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其实, 课外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舞蹈教学的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锻炼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比如, 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舞会, 舞蹈比赛, 组织学生成立舞蹈社团, 组织学生下基层去进行舞蹈义演等等, 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的舞蹈积极性, 可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课外活动中逐渐增强心理素质, 加强临场应变能力, 巩固舞蹈技能, 学会即兴发挥等等, 这些效果是课内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以上, 我们从改革课程体系、因材施教, 编写校本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利用艺术的关联性, 加强其他艺术学科的学习、组织课外活动, 激发学生舞蹈的积极性五个方面对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具体教学中, 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针对舞蹈教学的新动态来不断作出调整, 时刻更新舞蹈教学的方式方法, 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时代和教育形势, 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爽.高校舞蹈教育革新之我见[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08 (12) .

[2]郭莉.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文教资料, 2006 (17) .

[3]姚佩.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与多媒体应用[J].艺术教育, 2010 (12) .

[4]王海燕.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5) .

[5]曾晓翔.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科教文汇 (上旬刊) .2010 (01) .

[6]欧阳晓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04) .

音乐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5

一、围绕音乐教学各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

1.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使学生掌握有某种文化价值的内容。即“教什么”。那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看他们需要什么和喜欢什么。旧教材中很多内容离学生生活太远,他们不感兴趣,更无法作用于他们的感情世界。那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呢?当拿到新教材时,我激动不已。新教材能从孩子的生活出发,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音乐创作和个性发展,注意弘扬民族音乐和发展多元文化。在没有统一的大纲、统“教学过程和方法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教师独立驾御教材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达成不同结果的各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论相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发挥学4M作角,伯而对教李st产生本利影*。比如:我上三年级第六册歌曲《劳动最光荣》,上课时,虽然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但是不知不觉又以“我”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转变教学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认识和反复实践的过程。

二、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五个特征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比如:上《丰富多彩的动画人物》一课,首先是师生交流,我会唱动画片《葫芦姓主题歌》(教师唱),你们会唱什么动事片歌曲呀?(学生唱)其次是生生交流,他们分小组、分角色排演动画片《白雪公主》,还有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同样是一课,由多个教师上,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发现优点和缺点。

2.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

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比如:上《在动物园里》一课,学生学会歌曲后,让他们创作歌词,每个班创作的内容不同,每个学生创造的内容也不一样,学生发挥了学习的潜能,学生的个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比如:在上《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学生掌握了二分音符、四份音符而且还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对国旗的无限喜爱之情,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还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所以这一课达成的目标是多种目标的有机统一。

三、优化教学设计

梅里尔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对教学设计所做的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1.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学各个要素与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

①教学目标的整合性,把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在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比如: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能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从各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②教学内容的整合性,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③教学方法整合钱,要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在一定教学策略指导下,以一种方法为主,把多种方法融合起来。比如:在欣赏《三只小猪》时,我采用故事的发生、发展顺序来让学生欣赏歌曲《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来唱歌曲和表现歌曲,但在欣赏和表演时。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等方法,学生自己说出表演台词和表现三只小猪的形象。课堂效果较好。

2.教学设计的构建性:“为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而如’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论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构建,是县指针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3.教学设计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积极主动地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教学情境。比如:在上《音乐探宝》一课,我首先创设了找宝情境,让学生根据找宝的内容来演唱、演奏、模仿、敲击节奏等活动,并有奖品鼓励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力很强,课堂气氛活跃。

4.教学设计情感性:情感性是指澡堂教学设计要注意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学设计的情感性要求:一要师生互爱;二要以情激情;三要相互尊重;四要教学民主。

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6

学无止境,教无完美。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就是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处理教材,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真心和学生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喜欢优秀学生是教师的本能,喜欢每一位学生才是教师神圣的职责和对学生的真爱”。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学生推心置腹的交流和沟通是师生感情融洽的前提、互相尊敬的基础,更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具体的教育体验,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以及成功时的快乐分享、失败时的痛苦分担。老师只有真正从内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才能互相信任,心灵相通。老师要学会多听学生的倾诉,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愿望。对学生正确的观点给予肯定认可,错误的观点给予引导指正。教育学生是一门艺术,“树怕剥皮,人怕伤心”,要做一个值得学生尊敬的人,首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你对学生尊重、理解,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德国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的潜能被调动起来后,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二、提升教育理念,提倡“大课堂”教学观

教师是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导”是关键;实践活动是知识、能力的载体,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以致用、创新发明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的阵地不再是三尺讲台,学生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学校和整个社会是老师和学生的“大课堂”,学生要学会“听、看、思、悟、记、用”。学会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质疑、领悟、运用、创新。师生应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实验、教学相长,把乏味的灌输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体验。实现愉快教育、幽默教学、快乐学习,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使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自然、宽松、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让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如泉水般流进学生的心田,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大课堂”教学观。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和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比如讲到石灰石,我县富含石灰石矿,学生若能实际调查或了解石灰石的开采、转化、性质、用途,积累了生活体验后,学习效果会更好。关于氧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前提,正确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当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能想、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间的争论,可使学生从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受到启迪,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建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质的飞跃过程。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合理处理教材,培养学生探究学习

对教材加工处理,不要完全拘泥于大纲,要求变、要延伸、要拓展。教学中要力求把握重点,分化难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下面仅举几例,谈谈我对教材的一些处理思路:

绪言课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介绍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强调实验时仔细观察,学会记忆方法,可做实验:往Na OH溶液中加入酚酞,变为红色,再滴加稀盐酸,变为无色。虽然同学们还不知为什么,但这种好奇会使学生的兴趣一下就高涨起来。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我认为改进使用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更好些,方法是:先在试管中演示NaOH溶液和CuS04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让学生判断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可能情况(三种,学生争论很热烈),再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分别装入滴瓶的瓶中和滴管中,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调节天平平衡后,挤压滴瓶上滴管,两种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再看天平平衡情况,结果是平衡。实验改进后,好处不仅仅是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滴瓶是一个封闭体系,反应前后体系内外没有发生物质交换,对探究、分析、解释质量守恒很有帮助。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合理处理教材,就是要在教学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巧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比如,分子的性质知识既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分子的间隔”对于不少同学无法想象,我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孩子们回家用一个杯子(能装一斤米左右),量取一杯黄豆、一杯大米,混匀后再用这个杯子量混合后的体积,结论是:总体积小于两杯。

有了这样的生活实践体验,何愁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好呢?在师生互动,学生交流时,有学生“装怪”地发言说:老师,我用的是花生和米做的实验,结论是:“一杯花生加一杯米,小于两杯花生米”,引起哄堂大笑,他继续补充说:“这是由于宏观的物质花生、米之间有间隔,微观的分子间也有间隔……”。你会批评这位同学吗?不会,这才是真正的“做中学、乐中学”啊。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最具魅力,可以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放手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和社会实践,是老师的传授无法代替的生活体验。实验以其具有的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能看见的东西用视觉,有气味的东西用嗅觉,能感触到的东西用触觉”。关于探究氨分子的运动扩散实验。可以这样改进: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管口放上有氨水的棉花,塞上试管塞,观察现象并解释。还可以这样改进:将两个小烧杯改为两只小试管,将大烧杯改为大试管。改进后的实验效果很好,让学生从酚酞依次变红的宏观现象中,得出分子不断运动的结论。魔术“烧不坏的布”更让课堂气氛极度活跃,老师巧妙创设的问题情景,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分子运动的知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扎根。(在棉布中包裹紧樟脑块,用打火机点燃,但棉布烧不坏,这实际上是樟脑分子从棉布的空隙中运动出来被点燃,而不是棉布被点燃。

关于探究白磷在水下燃烧的实验,烧杯中做的实验,由于白磷在烧杯底部运动不受控制,燃烧的实验效果并不好,如果改在试管中做,将氧气收集在储气瓶中,实验操作简便,现象非常明显。成功的改进实验,会触动学生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优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千百年来教学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的精髓。“授人以鱼可供一顿之需, 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当学生学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探究、验证、感悟,再归纳总结、演绎推理、发现、创新时,才会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谈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7

一、培养体育创新的态度

1. 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态度, 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 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神。

2. 创新要以人为本。

教师要创设学生还未想到, 但必会喜爱的活动, 要从学生喜爱的活动中找突破口, 不因循守旧, 主动突破教材定势与习惯性框框, 在教学内容上要由以单纯地执行和完成《大纲》向以《大纲》为基础, 补充具有当地特色、学校特点或时尚活动的灵活丰富的教学内容转变。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 安排排球教学;播放《灌篮高手》时, 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全国甲A足球联赛期间, 安排足球教学并结合“四对四”足球比赛规则, 等等。只有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 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学生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态度的升华。

3. 创新必须大胆探索、求新。

体育创新要常常突破传统方法, 打破平衡格局。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 难免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在活动中, 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争吵等联系。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 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不给予这类机会, 轻易代替、否定, 剥夺学生探索的乐趣, 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 会使学生变得懒于动脑, 疏于尝试。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 正确对待“良性争吵”, 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 使学生大胆求真、求新。

二、培养体育创新的技能

创新是一种学习过程, 需要技术知识的积累。因此创新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时间序列的、不可逆转的和路径依赖的过程。创新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识与其说是一种大家都可获得的公共知识, 还不如说是一种特有的和带有地方、学生色彩的知识, 学生的技能创新有其本身自然的路径。尽管某项技术技能的创新发生在某一时刻, 但是这个实现技能创新的学生一定已经有了较长过程的该项技能知识的积累过程和学习过程, 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过程、没有任何渊源关系, 学生要根据公共知识, 实现某一活动的突然的技术创新, 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生技能形成规律的定性和量化研究。例如, 影响学生动作技能的因素包括哪些 (如学生形态、身体素质、课堂教学结构、教法研究、学法指导、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 ?哪些是主要因素?课堂教法主要有主题式、学导式、分层递进式、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 其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较快地形成动作技能的巩固的动力定型。没有体育技能, 就很难有体育活动的创造力, 在创造性的活动中, 技能越高, 就越会产生新设想、新活动。

三、培养体育创新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 经过确定的过程, 得出确定的结论, 就会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妨碍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尽量少讲, 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 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掌握创新的方法。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种创新活动来, 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从更大范围来讲, 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引发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动作要领, 产生更高的学习欲望, 是尝试创新的好机会。如《五步拳》教学, 教师教会步法: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掌投《五步拳》动作:并步抱拳—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抱拳, 然名要求分组自编一套《新五步拳》。

以戏球为例, 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合作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 (投踢抛传等) 、静态 (小范围) 创想 (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 ;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 等等。学生的创新不论怎样描述它, 不论在多大程度上把它看成是一种内生、常规的活动结果, 它总是带有不确定的属性。不同学生的创新过程是不同的、异质的、多样性的。

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8

知识经济呼唤着素质教育, 呼唤着创新教育。当今世界以有没有创造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在学生中表现有创新能力的常常是少数, 多数人习惯于单纯地吸收、记忆、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操作实验, 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科学知识以及技能, 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素养。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实验教学仍然是中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实验教学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 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的实验教学的改革。下面是本人对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看法。

一、加大实验教育改革的力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改进部分课堂演示实验, 增强实验效果

新课标除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外, 特别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 加强了化学实验, 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因此, 我们要对加强实验教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如在碱的性质的教学中, 为了使实验原理更科学, 现象更明显, 我们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进行了改进: (1) 选用同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来做对比实验, 由于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有限, 而氢氧化钠又易溶于水形成高浓度溶液从而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所以在试管插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后, 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必然要高很多; (2) 往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氯化钙溶液和稀盐酸, 分别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和气泡产生。这两种方法均可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通过改进后的实验, 学生真正知道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 同时也明白了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

2.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侧重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 设置了几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证明, 家庭小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一定的作用。

二、多开展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传统模式的验证性实验教学由于只注重实验结果, 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 而探究性实验则从化学实验的特点出发, 注重实验过程, 尊重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例如, 在讲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制备时, 结合农村中学实际情况, 教师提供药品、纯碱、水、石灰石和试管、橡皮塞、导气管等仪器, 让学生分组完成氢氧化钠的制备。通过探究性实验, 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整个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出制备思路, 整堂课上得生动活泼,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生间也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所以说,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要不断地给他们鼓励, 他们才会有创新的意识, 才能勇于探究, 他们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分析 篇9

1 大学体育的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单一

大学体育课程的单一主要表现在:第一, 在教学内容上还与高中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相似点, 主要是田径, 球类或是武术等方面, 绝大数学校对游泳及体操等教学内容并没有考虑在教学中, 可见大学的教学内容与高中是一致的。第二, 大学采取的教学手段与高中的也是大致一样的, 主要是老师对这门课程进行稍加讲解, 在让大家进行训练, 这样的课程一方面大家很难真正学到东西吧, 还是掌握了其中的皮毛;另一方面大家的身体还得不到锻炼。第三, 上课的结构与高中大致一样首先是准备部分, 然后就是大家自由练习, 最后结束, 并且一般都是很多人一起上课, 这样的上课效率是很低, 并且在场地或是老师及器材方面也对大学的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1.2 理论教学相对滞后

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是理论方面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上的课时数很少, 并且体育老师对高校体育教学不是很重视, 此外还有教学设施及手段比落后, 并且体育教学的内容也是不完善的, 一般体育课程的安排比较随意, 并且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混乱, 即使在教学中有理论方面的教学但是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且实用性比较差, 这样使得大家在体育课堂上对体育的理论知识了解比较欠缺, 并且由于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只是重视体育的锻炼很少对体育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大学的体育老师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大家对体育课的看法, 这样的结果使得大家感到体育课枯燥和乏味, 这样使得教学效果大大减弱。老师应该考虑到大家的体育乐趣, 并且老师没有增强学生对体育方面的认识, 这样使得大家的体育锻炼意识相对薄弱, 只有很好的掌握体育知识才能培养大家的体育意识, 进而很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2 大学体育的地位与作用

2.1 大学体育的作用总括

学生可以从体育锻炼中可以学到很多内容, 如可以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及学生身体协调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发展, 并且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目前我国很多青少年已经出现了轻微的驼背或是肥胖等现象可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势在必行。

2.2 有助于心理健康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大家的意志力及坚强的品质等优秀的品质, 并且大学生同过体育锻炼还能够学到团结协作的能力及竞争意识的培养, 可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2.3 接受体育知识

大学生可以从体育课程中学到相关的体育知识进行健身及学到新的体育健康方式, 并且学生可以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知识的本质, 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对体育进行了解, 同时也为同学的体育理论知识的积累有了很好地帮助。

2.4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能力

大学生们同过体育锻炼可以掌握相关的技能、技术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家的体制, 提高大家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大家的团结意识及竞争意识, 并且通过体育锻炼大家还可以有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

3 大学体育中改革的思考

3.1 确定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随着教育的改革, 对大学的体育课程也有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其中规定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指通过对体育中相关项目的学习, 进而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 并对体育中各项的锻炼方法及健身的一些手段进行一定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确定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表现在下面的一些方面:第一, 解决“快乐体育”所带来的问题快乐体育主要是指以快乐为体育锻炼的最终目标, 这样使得大学的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方面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 这样使得大家很难学到相关的体育知识, 并且忽略了体育课中的三个基本要求和健康第一的要求。第二, 大学中的“终身体育”及“创新体育”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就是健康第一的想法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中的一个阶段, 在大学中考虑终身体育主要是指让大家放眼未来, 进而进行体育锻炼,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其中的创新体育主要是指在体育中使用先进的健身设备, 通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体育技术及设施对大家的创新能力及活动的能力进行培养, 但是在很多大学中对此认识还很欠缺, 因此应该认清大学体育的目标。

3.2 合理确定大学教学内容

大学的体育教育目标将会直接影响着体育内容方面的选择, 改革后的大学体育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规定, 主要表现在: (1) 理论部分。此部分主要是包括体育的人文理论及体育的卫生方面及相应的保健知识, 此外还包括各种运动项目的相关简介及体育文化及体育的素养等这些方面的内容; (2) 裁判部分。此部分主要包含了对体育运动的相关竞赛的规则及对裁判的相关规定, 这样可以锻炼的大家的裁判能力, 并且可以培养各种活动的裁判人员; (3) 体育欣赏部分。此部分主要是包含。对一些世界级别的大赛进行观看及对一些体育健将的专访等, 通过对这些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学到一些体育方面的相关技能, 另一方面还可以学到这些体育运动员的一些品质, 并且可以提高大家的体育审美意识; (4) 这部分主要是通过体育中的一些游戏, 这样可以使得大家在比较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体育的内涵, 并且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5) 技术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大学的体育课程需要对大家在各项运动项目上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这样可以为大学生运动会储备人才; (6) 竞技部分。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大家高强度的训练, 锻炼大家的竞技能力, 并且可以为大学生运动会做准备工作; (7) 身体素质这要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一定的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家健康的发展, 并且有健康的心理。以上就是新的大学体育改革后的体育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几条原则, 并且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内容, 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

3.3 正确的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

这部分主要是从下面的四个部分对大学体育进行优化的: (1) 教学组织的优化。主要是指在遵循大纲的前提下, 在课堂上采取比较创新的教学手段,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而调动大家的运动积极性; (2) 教学手段的优化。主要是将先进的一些科学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领域, 这样将会使得大家对体育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益处, 并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 (3) 教学方法的优化。主要是指采取一定的情景或是讨论的形式等进行教学,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创造出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这样才更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4) 课堂气氛的优化在进行体育的教学中需要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大家放松心情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的相关学习。

4 结语

为了使得大学的体育教学更好的进行, 还需要加大在体育方面的投入, 并且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的体育教学更高效的进行。

摘要:体育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整个国民体质的基础,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的重点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大学体育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学校的体育中心内容是体育教学, 还有良好的体育教学学生们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学校应该将育人及塑体同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对大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育方法,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萍.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邓超.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30) .

[3]朱继华, 程梅玲.南京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成果分析[J].体育学刊, 2002 (5) .

浅析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篇10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施教

刚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具体的直观感觉做支持。一般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学习情绪不够稳定。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意识直接建立在兴趣上。例如,他们对手机游戏中的动画、图形兴趣蛊然,一些新奇的图形情景能使他们过目不忘,而对物体三视图的学习却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就要利用他们学习心理的特点,克服消极、不利因素,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探究性,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为让学生对机械图样有直观与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去企业机械加工车间参观见习。通过工厂见习,一方面可增加学生对机械产品图样的形象储备与感性认识,了解图样所示零件的加工过程及图样在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可了解由于制图、识图错误造成的废品或伤亡的案例,使学生对机械制图学习自觉地引起高度重视,产生责任感。采用这种活动课堂的教学方法迎合了青少年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

二、运用榜样启示分层教学

制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具体情况,对掌握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与表扬。在教学中向所有学生展示部分优秀学生的制图作业,让其他学生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作业评优,使他们自己发现学习的目标,以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学中可增加趣味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三视图的图样去制造模型与实物。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展示,对绘图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发现闪光点就给予表扬,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堂上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谈学习感受,让学生自己谈如何学,如何理解。教师对学生所讲给予点评与表扬,通过理解较快学生的示范与讲解,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来带动全体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当然教学中,根据需要,可三四人一组,实施分层教学,以学生来帮助学生,以优生来带动学困生,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整体得到提高。

三、归纳记忆口诀,使学生易懂易记

制图课教学时,重难点内容语言要通俗易懂易记。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出寓意完整、文句凝练、读来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背诵的口诀,激发学生的大脑记忆中心,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视图“三等”关系记忆口诀:“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高度概括了三视图的投影关系与画图、补图时的分析方法,学生易记易懂,能应用。在讲圆弧连接时,对圆弧连接步骤总结口诀为:“一心,两点,三连接。”让学生在进行圆弧连接练习时,首先要定出连接圆弧的圆心,其次再去确定连接圆弧的两个连接点,最后再在两个连接点间画连接圆弧。通俗化的语言,简单明了的口诀,更易让学生去记去应用,让课堂教学产生明显效果。

四、发挥分数杠杆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的作业、试卷和学习态度进行正确的评价,适当地批评和表扬是对其学习活动的否定或肯定。教师除用口头表扬、作业批语外,还可用分数作为杠杆,对学生的每次作业评定成绩,并允许学生重做、补做作业,教师重新批阅,重新记分。分数的起落是对学习进步的肯定或退步的鞭策,从而维持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为了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教师对提问回答不正确的学生要侧面进行鼓励,不要当面批评,以免挫伤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使学生对制图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

五、增设情趣比赛,提升动手能力

制图教学必须着重动手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技能。让学生做动作类练习,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便于有些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师可定期举行切割或叠加模型制图竞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多个三视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材料分为橡皮泥、粘土、萝卜、土豆、苹果等。学生根据下发视图,在规定时间自行切制或叠加材料模型。比赛结束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完成形状与时间来决定学生的比赛成绩。组织这种情趣类制图竞赛,可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动手实践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总之,打破传统制图教学方法,利用现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创新制图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是我们制图教师永远要做的研究课题。

摘要: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应改革传统制图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5分钟教学要效率。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曹晓艳.《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 中职校 《电机与拖动》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一、电机拖动的课程特点

《电机与拖动》是中职相关专业集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于一体,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很强的实践性的一门课程,是电气工程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重要的技术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一般安排在基础课程之后。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电机与拖动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而且可以培养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学会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安装、调试与检修,了解基本电路在机床等常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能力,挖掘创造潜能,为毕业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该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开展。然而该课程既有理论基础课的性质又有技术专业课的特点,所讲解的内容较复杂。

二、中职校课程的教学对象的现状

因为近年来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讲,大多数学生是初中毕业生,而且入学考试成绩较低,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就连最基本的电工基础知识和电磁方面的一些基本原理都不容易理解,加上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电机与拖动这样的专业课兴趣不浓厚,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授课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再者,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好,部分学生会有些自卑的情绪,对学习的摘 要: 《电机与拖动》教学改革是本着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探索适合职业院校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包含抽象的理论和应用技术,又涉及实际的电机拖动与控制问题,我们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一直在进行探索和改革,目的是为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在课程的讲授方面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融会贯通。

关键词: 中职校 《电机与拖动》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兴趣感不足。另外,由于本课程的理论性、抽象性较高,这又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如果说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非常强的课程的话,就会比较困难,极容易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解,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有时一些实习课时,老师演示、学生观看,老师给学生一个模板,结果是学生的实习报告都是基本相同,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尤其是电机与拖动的课程,老师是整个课堂的演说家,成为“一言堂”,学生无思维扩展的空间。如果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极大地削弱,所以我们要及时地改变这种教学方式。

四、加强教学改革,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1.做好本课程“开头”工作。

有一个好的开端,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教师之所以要十分重视绪论课的教学,是因为绪论是对教材的学习起到引领、提示、导向的作用,第一次课教师必须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兴趣。如播放视频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电机与拖动技术的重要应用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在社会上就很难有立足之地。在开展绪论的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对学习这门课的看法,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对后续的学习达到积极的效果。

2.教材讲解时注意避重就轻,时间搭配得当。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有重有轻,在重点讲解内容的选择上以必要和够用为度,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如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和运行特性,这部分是掌握电动机的应用及维修所必须熟悉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应着重讲解,便于学生感知和认识。然而其中涉及的大量繁琐的理论推导及计算过程与实际应用联系并不多,教师应进行归纳、总结,适当减少讲解课时。这样教学内容的安排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生便于接收,同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3.采用新颖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强化。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常选择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六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配合小组学习等形式组织教学,有时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三段”教学法。因为该课程是一门技术专业课程,在讲解过程中单纯从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通过空间想象理解知识点比较困难,若教师在讲解时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即在介绍理论知识前,先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讲解,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任务的理解,引入实训项任务,通过引导问题带动学生思路,让学生在掌握完成任务所需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学习课程标准所包含的全部理论知识,这样既便于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又能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电机与拖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摸索,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继强,仲伟堂.“电机与拖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机教育,2009(09).

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改革创新 篇12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1)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初中三个年级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信息技术》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Office办公处理软件,Flash动画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2)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安源区第一中学近几年来在省举办的江西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多次获奖。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在此我也想过,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可以办理上机票证能解决此问题,但现在我校还没有做到。因为如果每天中午或其他时间能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能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操作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这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与正确的引导。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创新也势在必行。

1、正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毫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2)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3)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4)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重视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部分老师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 XP、Microsoft Office2003(wps2008)、IE7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大部分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利用好计算机来辅助教学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在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

5、加强学生信息化意识培养教育,有效使用网络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网络。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意识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网络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意识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网络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学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学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

6、利用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探索内容先进、形式新颖、致力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柳明、袁真,创新教育与实践全书[M].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2]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严耕,陆俊.网络伦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8.

[4]李翠泉.网络时代德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徐州: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2):99.

[5]曹劲松.网络道德建设初探.天津:道德与文明,2002(2):63.

[6]王晓霞.“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试.天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88.

上一篇:故障设计下一篇:循环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