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精选11篇)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篇1
为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 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认为要确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编写适合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求的体育教材, 提高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本质是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习惯, 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有效过程。高校体育是培养现代合格创新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培养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完整的个性、机敏的应变能力, 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在终身体育教育中, 高校体育是最后一个环节, 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高校体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质, 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及归纳演绎等方法, 对近年新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进行总结, 提出相关措施, 以期为新疆高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推动实践进程提供参考。
一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观念与方法落后
多年以来,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用着前苏联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重技术轻理论, 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偏重于竞技体育, 而忽视了体育文化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影响以及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沿袭“填鸭式”的讲授方法, 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没有选择权和自主权。教师按同一教学模式去衡量和评价个体存在差异的学生, 过分地强调统一性和规律性, 忽视了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因而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 甚至逃避体育课, 久而久之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 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不合理
高校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 是按照旧《纲要》要求来设置的, 主要由普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大一是普修课, 主要以提高身体素质、普及运动技术为主, 多以教学班为单位分派教师上课。二年级以选修课为主, 可以按照个人意愿选课。三、四年级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选修课, 大部分学校不开设体育课。就内容设置来看, 大学阶段还是沿用了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有一定的弊端, 结果是体育内在性质没有很好地挖掘, 至今也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体育学科知识, 忽视了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体育需求, 造成了一种怪现象的出现, 就是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3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教学的目标即教学的目的、宗旨和趋向。其主要突出的是教学的育人目标。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大多是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 遵循常规体育教学的思路, 有序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尽管教学考虑到个体的兴趣, 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学形式的变换, 而在于教学的目标不确定, 让学生掌握和提高现有的运动技巧和技能的同时, 还要求学生掌握新的运动技术, 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 教学的中心环节与现实脱离, 忽视最基本的运动目标, 忽略了健身能力的培养, 这正是教学目标不明, 思路不清晰的表现。
4教师缺乏对先进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
教师是一切改革措施和方案的执行者和落实者,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体育教学的认知水平,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改革的成败。高校的体育教学应与时俱进, 学校应根据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经常性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的教研活动, 让教师学习相关法规、文件, 共同讨论和交流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学术观点, 以便做到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确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 只注重阶段效益, 经历了从体质教育、技能教育、全面教育、能力教育、竞技教育、快乐教育之后, 直到本世纪九十年代, 终身体育思想才逐渐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因为起步较晚, 又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2002年8月, 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这一纲要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给各级各类学校留出了较大的研究和讨论空间, 同时也为在全国各类学校实施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终身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高校体育随着社会的变化正确地定位, 主要方向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宗旨。在高校终身体育理念做指导的定位, 进一步确立了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措施、方向和发展思路。终身体育理念对体育的地位、角色及功能作用的确认, 对高校体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高校体育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充实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教育部1990年制订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并于2002年7月4日,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制订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 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依据以上要求, 教师在选用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识规律, 注重知识性、趣味性, 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合理确定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处理好全面与重点、健康性与知识性、继承性与时代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目的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力求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体系。体育课程建设应以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者结合体为重点, 广泛开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课程内容。体育课程设置上必须体现其整体性、连贯性, 从长远角度考虑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内在联系, 使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运动方法训练相结合。体育课程必须强调其实用性, 使得高校培养出的学生走出校门仍具有运动意识, 积极参与健身运动。
3 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
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为培养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 还必须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 并获得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 即体现“多功能”的特点。让每一位大学生能找到自己参与运动的位置,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自己的运动项目, 这是使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最好前提。提倡“人人参与、人人争优”, 正面引导学生, 使得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贴近教学目标, 取得最佳效果。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体育运动负荷, 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掌握健身的技能方法, 以及使学生学会“自主、自练、自评”的方法, 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的理念出发, 加强体育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出发, 对体育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了新的要求。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中, 描述性的、弹性的居多, 硬性指标较少, 这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4 加大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待教学改革持不同的态度, 同时在接受的程度和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该重视体育教师的全员培训和进修学习, 要把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使体育教师这个群体能在较短时间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在现有条件下, 要尽可能多地投入经费, 改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教师必须克服自身缺点, 积极主动去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 积极优化教学理念和师生关系。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研讨活动, 可有力地促进教师重学习、重反思、重实践、重研讨的教研风气的形成, 还可以让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和新教师进行辅导, 教学“一帮一”, 互相观摩, 共同研讨教学。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观摩课和说课比赛交流经验等活动, 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 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以“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教学改革正在新疆高校全面开展, 体育教学目标除应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以及锻炼方法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外, 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要重视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执行力度, 利用高校现有体育设施, 丰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适当增加符合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 扩展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领域, 并适当开设一些适合运动水平偏低学生的项目, 以多样化的内容与组织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 使每一位在校大学生掌握2到3项运动技术。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开发、引进人才资源, 自学、培训一起抓, 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使教师熟悉教学业务, 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注重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 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坚.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曲宗湖, 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 1998, 18 (2) :6.
[3]赵升, 范凯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评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6 (3) :61.
[4]张红坚, 等.浅析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9 (3) :65.
[5]罗建国, 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2) .
[6]赫冀成.教学科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0) .
[7]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8]李飞.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理论导刊, 2005 (1) .
[9]刘新贵.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的才智为本[J].人力资源, 2004 (2) .
[10]顾文兴.创新与创新体系[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9.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篇2
【关键词】 统计学 教学模式改革 自学能力
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2002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确立了九门课程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就包括统计学。统计学应用性很强,其不仅仅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等学科,现阶段在教育、工程、体育、心里、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且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对课程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本文针对统计学本身的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的缺点,改进现有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使非统计专业的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工具,增强调查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应用。
一、统计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概念多、公式多。有许多概念往往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容易分辨,正因为如此,很多针对概念的公式也有着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计算中很容易混淆。二是内容抽象性。统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抽象,如果不和实践相联系,往往很难理解,如置信区间等。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因此,强调以理解和实践为核心进行统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顺应很多非统计学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困难,制约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理解记忆很有限,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二是课程学习静态,制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讲,接受静态的理论知识,很少接触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就将背过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无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待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更谈不上能结合统计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了。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统计学课程学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一般认为前两个阶段所占比重较小,真正的难点在第三阶段,其实不然,这三个阶段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许多行业都涉及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许多国家都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因此这两个部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对其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意义。而且在学习统计分析前,也必须弄清相关基础概念。统计分析的过程在实际中往往能够用软件实现,但是由于统计分析放的多样性,实践中涉及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因此对于统计分析的基础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本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1、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特点与实际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科书基本是采用先介绍理论,即概念、意义、作用、特点、公式等,再举实例对理论进行解释。对于统计学的实际教学,如果全部按照这个顺序来讲解,有一些章节学生会出现看完例子才明白前面讲的概念和公式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先举例,后理论”的方法。利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尽可能多的包含本次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理解例子的同时,对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进而引出理论部分。使同学进一步明确统计学学习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学生要死记硬背概念的苦恼,而且使得学生感觉到统计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方向经常用到的调查问卷,即统计学中的调查表时,里面有关于调查问卷问题的格式较多,特别是限定式问题,其包括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等,同学记忆很麻烦。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在同学普遍使用较多的网上购物为例进行举例讲解。例如利用某网站的购物过程及其评价机制来简单讲解什么是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简单易懂,也方便记忆,如图1。
结合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一些事物进行统计学教学,能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和记忆水到渠成。这种“先举例,后理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余学习压力,并且能让同学们觉得统计学的内容和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作用。
2、适时采用形象式教学方式
统计学原理课程具有连贯性,而且课程内容涉及概念较多,有些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那么相应的对于涉及这些概念的计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后面的内容就很难深入的学习下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本文利用了形象教学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涉及的计算,利用学生在高中就很熟知的线段来形象描诉,计算公式也更加好理解,如图2。
3、积极运用图表进行教学归纳
利用图表和表格将各个知识点进新区分成体系或系统化,具有形象具体一目了然的特点。特别是在章节开始时,利用图标的形式对章节的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纳,并在章节教学中对开始的图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细化,章节结束后,得到详细表格,使得同学能对比较生硬的章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便于系统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缩短认知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用自己的方法记忆。不但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授统计指数这个章节时,可以根据教材小节的安排,将整章内容按小节进行了图形的归纳,并在章节内容结束后,对归纳的图形进行完善,填入各类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很直观的整章内容总结,如图3。该图便于学生学习及记忆各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各类指数的类别层次有清楚的界定,不易混淆。在此基础上,授课过程中提议让学生自建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自己对各个章节的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小结与展望
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期望达到“宽知识、厚基础、实践型与创新型”要求,本研究通过实例教学,期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结合实际的能力。而且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仅局限于本门课程的学习认知,学生走向社会后有许多知识需要他们自己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现今教师的主要职责,本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融入了教学过程。本研究针对统计学教学在非统计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还有较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今后将围绕教学案例的选取、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将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3] 邬丽萍: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 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
[5] 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 陈文捷、杨永德、林轶: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7] 莫维冰: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08(4).
[8] 李立清、张珺:管理类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研究[J].统计教育,2006(6).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 篇3
1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学习兴趣低
众所周知,武术教学在高校成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必须有着一定的教材。现阶段,各大高校武术教学使用的教材仍然是旧的教材,教材更新慢,缺少自主教学的创新,相对来讲,教材比较陈旧,缺乏新颖性。另外,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男子通常学习初级三路长拳、太极拳、棍术等,女子通常学习剑术、防身术以及太极拳等。由于高校武术教学教材陈旧和教学内容单一,导致高校武术教学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通常是以学生模仿为主,老师示范。这样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教学成果和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并不能发挥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
1.2 武术教学内容陈旧
当前的武术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竞技武术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导致以下方面的后果。首先,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继承与发展中国武术。竞技武术只是武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其文化趋向与传统武术并不相同,并不能代表优秀传统文化。举例来讲:一方面武术没有散打实用;另一方面,竞技武术对西方竞技体育所崇尚的更快、更高、更远的价值取向体现得并不全面。其次,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导致当前武术教学内容单一,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初级棍、初级剑等。举例来讲:长拳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素质以及武术基本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学起来困难重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1.3 高校武术教学师资薄弱
师资队伍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各种要素数量构成比例以及相互组合的关系。它主要是指由教师学历、年龄以及职称构成的一个整体动态结构,是衡量师资力量的综合性指标。据目前统计得知,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通常存在一些问题,师资力量不强,专业技能不强,文化素养也有待提高。另外,高校武术教师数量较少,学历普遍较低,从而导致武术教学能力不足。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武术教学效率不高,武术教学成果不突出,从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样武术教学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形式,武术传达的真正教育功能被扼杀,严重损害了武术教育的形象和地位。
1.4 缺乏武术精神的弘扬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武术基本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武德的教育。习武先修德,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精神是武术可以源远流长的核心力量。武术精神的弘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道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武术精神的学习还可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更好的为校园文明的建设起到推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武术精神的弘扬放到重要的位置。
2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了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说明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高校武术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不同程度的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鉴于此,创新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完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力量,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十分关键。
2.1 改革武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毫无创新新颖之意,是高校学生缺乏武术学习激情,教学成果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重点。鉴于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武术课程开设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改革和创新编制与高校学生学习相互适应的武术教材内容,借鉴大家普遍熟悉的初级甲组、乙组套路,套路创编难度也可与初级套路相接近,主要目的是缩短套路长度,由两段来组成一个套路。从而减少没有相关的动作,增加一些相对简单的组合动作、漂亮的动作起式、定势以及收势等,从而完善和创新高效武术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
2.2 武术教学中恰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习武术的同时还能够感受中国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还包括很多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武术文化的魅力,还能领略到与武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目前,高校武术学习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学习武术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和防身技能,同时还能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恰当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与武术相关的文化,武术拳法以及拳理无处不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这样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武术教学中去,能够极大的增强学生对武术学习的乐趣,从而丰富武术教学知识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3 规范武术动作技术
武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武术动作技术,因此规范的武术动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武术的美好形象。目前高校在武术动作技术上存在很大问题,武术动作技术不规范。举例来讲:24式太极拳,高校在授课时,并没有突出杨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发力顺序、动作起止点以及意识运用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武术动作技术不规范的传播方式不利于太极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鉴于此,规范武术动作技术,对每一个武术动作都表现到位和充分,简化基础武术动作,充分掌握武术动作技术,十分必要。
2.4 改善高校武术教学师资
武术师资力量是高校武术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武术教学教师队伍,对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性作用。因此,改革高校武术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武术教师综合素质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首先,高校要完善武术教师结构,高薪聘请或招聘一些资质深,高学历上的武术教师,他们对武术教学技能掌握的比较娴熟,专业水平较高,在教学中自然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其次,高校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实施定期考核,全面巩固和加强高校武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3 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篇4
摘 要:引言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在中国的高校中,几乎都会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而在近几年看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艺术设计类作为高校中最常见的专业,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艺术设计论文
引言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在中国的高校中,几乎都会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而在近几年看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艺术设计类作为高校中最常见的专业,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笔者个人认为,高校要想在人才培养上有更大的突破,必须从教学改革方面入手,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引进国外的相关先进教学经验,对现今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改革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二是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改革内容,也应该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近几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为国家的重点教育,高校不断地扩招,高校设置的专业也越来越多,在人们不断关注高校教学专业的同时,对于高校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美术功底较弱,对于色彩、速写、素描、以及构成的认识程度也不高,因此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应该注重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一传统经过千年的发展延续至今,仍然成为当前我国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也因此造成了我国应试教学的现状,应试教育的弊病就是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学生在学校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能力则严重缺乏,一旦进入社会就会无所适从,难以适应发生的变化。
(2)基础教学有待加强要想学好艺术类专业的课程,首先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基础,比如色彩、素描或者美术功底,但是我国学生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学习阶段,由于家长以及老师把学生的时间都安排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课程成绩,都会严格限制学生学习美术等艺术课程,这就造成了学生普遍存在美术功底薄弱等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美术功底,要想学好艺术设计的其他高级课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目前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并不重视,直接安排学生学习高级课程,造成学生上课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也难以学好艺术设计的知识。
(3)学科之间的关联度较低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学科性比较强的课程,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在学好基本的艺术设计课程后,还要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如广告设计专业需要学习广告学、营销学、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知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只注重对学生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授,对于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教育则严重缺乏,学生只懂得艺术,却不会应用艺术创造生活。
3.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意见
(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教育不应该只需要学生掌握高级的理论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创造生活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促进学生多了解和总结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亲自动手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教育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应该有初级教学、中级教学以及高级教学,同时要加强对初级教学的重视,因为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能力薄弱的问题,要使学生基本了解了艺术设计、有了一定的美术功底之后在进行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学生学的扎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专业基础课程上加强学生们的教学,为学生打下夯实的基础。
(3)加强学生综合知识的教学因为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只掌握了基础的艺术知识是不够的,为了培养出实用型的综合性人才,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知识的教育,比如平面广告学不仅要学习基础的艺术知识,还要学习广告文案写作、计算机软件使用、市场营销学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能力的专业性的广告人才,因此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支持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结语
高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篇5
关键词:高校 食品专业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4-0000-00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各个高校在食品专业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使得我国在食品工程方面始终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了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高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方式,高校的所有领导和相关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食品专业实验这一课程的特点,并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加以完善。食品专业实验教学是食品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高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1目前高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我国应试制度的影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落后,他们始终认为文化知识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认为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验作为一门选修课,实际的教学学分很少,主要关注的还是专业课,从而导致我国大部分食品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弱。另外,由于许多高校的实验设备不完善,教师在讲解有关实验的知识时,不能提供实验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而仅仅是教师在讲台上为学生进行演示,长期以来,使得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食品专业实验的兴趣,这也是导致我国在食品方面缺乏大量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2.1更新教学理念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在改革和创新高校教学方式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是由于受我国应试制度的影响,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古板,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高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方式交流活动,聘请部分相关专家参加活动,从而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2.2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是提高我国高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各个高校必须要结合食品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比如增设实验课的体制,增加实验课的课程安排。例如,学校可以增加食品专业实验教学的课程,并且聘请食品专业实验知识较为丰富的教师,定期举行食品专业实验竞赛,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对于获胜者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另外,学校还可以实施实验考核制度,并且制定一个考核标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食品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还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认真进行实验研究分析得出结果,在试验中获得成效。
2.3建设双师型教师
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的素质越来越高,但是他们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时间动手能力仍然比较低,这也是导致我国高校食品专业实验教学效率提高较慢的原因之一,因此,各个高校必须要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定期送食品专业教师到食品生产和检测等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指导能力。学校也应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考核,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另外,在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其的理论培训。
2.4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
虽然我国目前的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的教学,但是大部分学校的实验设备仍然不够完善,教师仍然沿袭旧的教学模式,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运用实验进行操作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了我国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需求不断完善实验设备,及时淘汰旧的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基地。另外,学校可以与其他学校进行联合,不断引进其他学校的先进设备。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还可以与我国先进的科研部门进行强联合,了解并且学习他们先进的科研检测技术,运用科学来说话,不断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
2.5实施考核制度
由于食品专业实验不是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不注重实验的学习,导致许多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弱。为了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于食品专业实验的认识,学校可以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制定一个较高的考核标准严禁作弊、杜绝不正之风,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的重视程度。考完试,老师要对成绩单的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的处理等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于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考试完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例如,扣除他们的学分或者进行补考等。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
3食品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食品专业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食品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它还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食品专业方面的相关技术。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还可以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
4结语
实验教学是食品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必须要提高对于食品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为我国食品生产和检测方面培养大量的人才。学校也应该在食品专业实验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经济和精力,不断完善学校设备。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食品专业实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换霞,张泽炎,张海生.食品专业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2(12).140–142.
[2]邱芳萍,赵伟,卢晓霆.对食品科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探讨[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2(04).47–48.
收稿日期:2014-12-15
作者简介:谭念(1985—),女,湖北武汉人,初级实验师,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油脂与植物蛋白。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 篇6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管理观念落后。目前许多高校管理人员观念陈旧, 只依照制度, 不能与时俱进。管理机械化, 将管理变成了检查。对于管理只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 使老师疲于应付。业务不精, 也不愿意进一步学习, 这就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对学生的管理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而忽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的培养, 认为只要学生接受老师安排, 能学习知识, 就是成功的教学管理。重科研轻教育是目前许多高校的通病。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只有科研水平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水平, 而教学被认为只是简单的传授, 没有技术含量。这种错误和导向和评判标准导致一些优秀教师通过努力探索的创新教育方法得不到具体实施, 即使实施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也得不到认可。
(二) 管理队伍素质不佳。师和学生之上, 扮演支配者的角色, 只管理, 不服务。而且许多教学管理人员是刚毕业的学生, 在学生时代没有接受教育、心理、教学管理等相关知识的涉入。进入高校从事管理工作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 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十分了解, 只凭基本经验和管理制度来进行机械化的管理。另外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并不十分稳定。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高校管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 这就导致教学管理人员付出比收获多, 工作效率也比较低。还有一些高校因人员紧张, 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 抽调教师作为兼职管理人员, 这就使这些兼职的教师既做不好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 也做不好教学管理工作。还有许多管理人员是特殊原因进入学校管理层, 而部分高校领导只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对教学管理人员重视不够, 导致教学管理人员无法参加提高自己素质的培训, 所以管理水平滞后。
(三) 考核制度不利于调动老师积极性。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看中的是学术成果, 对于教师的教学是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种制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走了样, 失去了公平性。敢管敢教的教师往往在学生评价中得不到认可, 这就大消弱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索
(一) 以学生为中心。时代在发展, 学校也在进步。对于高校管理者, 其观念也应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管理观念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管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只有正确认识学生、了解学生, 才能唤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新性。要加强并完善学生组织的建设, 给学生锻炼的空间,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动力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实践过程中注重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高校教学管理具有系统性且纷繁复杂的特点, 教学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应加强对教学管理层面的投入, 吸收具有创新意识和和管理能力的人才, 同时组织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使教学管理人员吸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 灌输新的管理理念, 即素质好、能力高、服务意识强。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提高了, 才能适应新时代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要, 做好教管理工作。由于高校面对的是一群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学生生, 他们也要求管理者更加优秀, 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否则学生对管理者的戒备和逆反情绪会加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真心去关心学生、鼓励学生, 尽量让学生加入到班级的决策中来, 让学生从内心中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 学习是一种享受, 进而深化管理工作。
(三) 质量监督体系创新。要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 对于老师的考核不仅仅局限于科研层面, 更要注重老师的教学创新及教学成果, 要把教学学术纳入到教师的考核中来, 并提高其比重, 使教师感受到学校对教学学术和重视, 从而渴望进行教学学术的研究与探索, 推动老师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的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管理者要丰富考评的指标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方法, 做到公正客观。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益与利益相结合, 多劳多得, 给教学管理人员更多学习机会及晋升机会, 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创新性。
(四) 加强学生管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加强自主观念, 加入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去。教学管理工作应与学生相结合,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 及时沟通, 确保每位学生都健康发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来, 改变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被动地位, 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总之,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导致高等教育也呈快速发展趋势。在迅速发展过程中, 难免会有各种问题发生。因此只有建立完善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 并严格规范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同时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 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优秀人才。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 才能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有保障。重视和加强教学管理, 是高校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英.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20) .
[2]许丽英.对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4 (4) .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篇7
1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日益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招聘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日渐提高,加强实验教学是大势所趋。作为高校,主要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科研和创新型人才。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办学空间等方面无法及时跟上现实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实验场所缺乏,仪器设备损耗程度增加,以前的实验教学条件、模式及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求。同时由于现阶段农业院校开设的物理实验课程项目较少,导致验证性项目和综合性实验比例失调[1]。
1.2 实验教学不受学生重视
由于我国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深受初高中物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影响,学生没能认识到高校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轻视物理实验课。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这种单调的实验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由于受考研和就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实验可有可无,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对待课程内容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互相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
1.3 教学方法有待改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但在各大高校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实验教师在试验前制定实验步骤,对仪器设备进行组装、准备等,然后由实验老师花很长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如何测量、如何操作及如何获取实验数据,并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以获得一些数据[2]。学生在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下获得的收获是微乎其微的。另外,实验课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或一部分学生在同一时间共同完成的,又是用同样的方法,因此就会导致有些学生模仿他人做实验,甚至有些同学不动手,直接把别人得到的实验结果抄袭过来。
1.4 实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科学在不断进步,而学院对实验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培养和再教育,使得实验教师对新仪器、新技术、新标准和新的管理信息掌握的较慢。并且由于不断的扩招造成教师资源的匮乏,教学任务繁重,而教师收入又相对较低,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3]。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仪器的使用频率增大,损坏程度加大,科研经费的短缺,使得仪器设备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也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 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2.1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具备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且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改变教师队伍的结构成分。同时要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和深造,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经验。另外,还要积极聘请客座教授、海外留学人员来学校讲学和举办讲座。从各个方面为教师提供提高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和质量的机会。
2.2 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
实验教材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的关键条件之一。高校可以以旧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教师编写适合本校或本专业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同时引进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满足当今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2.3 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教育思想的精髓。物理实验教学也应以此为指导思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因此,应当改变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形式,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成立实验兴趣小组,注重实验课前的预习。在实验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教案,查阅相关资料,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写出实验预习报告。然后通过实验课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共同讨论,进一步验证实验预习报告是否可行,并共同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完成实验项目。这样不仅杜绝了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同时启发性的教学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个实验,同时,学生通过主动地学习,不仅复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推广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所以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以教材、黑板、粉笔、仪器等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使得仪器演示更加详细、有条理,更加生动、形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把更多的高科技信息带入课堂以增加教学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完善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4]。
2.5 增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及理论知识设计出一些实验课题,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出实验方案,并由实验小组独立的完成实验项目。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通过许多单一实验解决综合实验的能力,使得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结束语
高校物理实验是高校生走入高校校门后接触到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因此,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如何将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内容由基本的物理实验转变到以综合性、设计性为主的实验,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关系。所以,应当提高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素质教育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推动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保证实验教学高质量,是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的根本保证。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闫雷兵,田丰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1):886-993.
[2]马敬峰,鲁保富,陆开宏.基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研究,2008(11):92-93.
[3]张玲玲,王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26):135-136.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篇8
1 研究对象
以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 就当前公共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大学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书籍, 浏览中国知网上关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 总结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
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师、专家,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2.3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呼伦贝尔学院在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500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496份, 有效率99.2%。
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公共体育教学态度调查分析
从表1对学生公共体育学习态度调查的结果来看, 当前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不高, 仅有15.3%的学生特别喜欢公共体育课, 有24.8%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有37.7%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有22.2%的学生特别不喜欢上体育课。分析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从初高中时期就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教师、学生、学校都看重升学率, 重学习、轻体育的思想严重, 学校、家长、学生看重的是升学率,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步入大学后这种轻视体育教学的思想仍旧没有改变,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如何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2 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的开展公共体育教学, 对学生进行了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 从表2的结果来看有11.7%学生喜欢瑜伽, 有23%的学生喜欢健美操, 有15.3%的学生喜欢网球, 有13.1%的学生喜欢游泳, 有14.5%的学生喜欢拓展训练, 有13.9%的学生喜欢跆拳道, 从数据的结果来看, 学生还是喜欢一些社会上流行的项目, 一些传统的足、篮、排项目并不是特别受欢迎, 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公共体育课教学, 是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3.3 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因素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表, 从表3的结果来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 有19.8%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态度影响了体育教学, 有22.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有17.5%的学生认为体育设施缺乏是主要的因素, 有15.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是主要的原因, 有13.3%的学生认为教学学时少是主要因素。对这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安排上变化较少, 没能与时俱进, 没有体现出高校体育的内涵, 只是强制的让学生学习, 这必然会导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降低, 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体育教学设施缺乏, 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 学生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课学习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 强调课堂纪律, 约束学生的行为, 强调对运动技能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心理和健身价值观的引导, 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一般高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公共体育教学, 一周2学时, 学时非常有限, 遇到天气不理想, 还经常停课, 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 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公共体育教学中实际遇到的, 需要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共同去努力解决的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1) 通过调查研究, 当前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 体育的健身观念没有形成。
(2) 学生喜欢的项目多是类似于瑜伽、健美操、网球、游泳、拓展训练、跆拳道这些社会上比较流行的项目, 当前学校开设的体育教学项目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
(3) 影响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比较复杂, 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育教学内容的单调、体育设施的缺乏、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教学学时的不足等都是影响教学的原因, 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4)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将体育教学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使学生摆脱基础教育时期形成的错误观念, 真正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5) 加强对公共体育的教学改革, 将不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项目取消, 引入社会上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 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加强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 兴建现代化的体育场馆, 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7)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不断改变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做好学生体育学习的引路人。
(8) 加强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 完善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使学生在体育课后可以很好的进行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花玲云, 杨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12) .
[2]黄鹿, 熊巍.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 (12) .
[3]胡永红, 王桂忠, 张向群, 等.扩招背景下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 2011 (2) .
[4]李养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
[5]李振斌, 李养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及对策研究[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7 (3) .
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篇9
1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和健康的不断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体育教育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育更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当今形势下,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当代经济、社会、体育、 教育等事业高速发展形势下的大势所趋,不仅优化了高校体育教学,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使体育和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1]。
2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理念、新方法不断被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反应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遇到的难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缺乏先进的理念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步较晚,缺乏先进的理念,至今尚未形成科学而完善的改革体系,这不仅极大地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也对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由于先进理念的缺乏,一些高校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无视教育的发展规律,仍然将之前老套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旧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有的高校则矫枉过正,过分提倡开放式教学,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2],以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处于过分松散的状态,并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一些高校对于国外的体育教学改革思想实行“拿来主义”, 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改革中来,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改革的需要,缺乏科学理念的支撑和创新性。
2.2缺乏正确的导向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缺乏正确的导向,没有树立新一代的体育理念, 这不仅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地进行,而且也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形中违背了改革的初衷。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健康观念的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应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观念,使新时代的体育理念与健康观念统一协调发展,共同为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然而,纵观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新时代体育理念并没有得到普及,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仍是局限在对学生体育技能和技巧的传授与训练上,忽略了对学生体育观念的培养,以致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便完全脱离了体育活动,不再重视体育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2.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协调
体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强健体魄,提高其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其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这便要求高校体育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协调发展,不可顾此失彼。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却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极为不协调的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由于体育学科的性质,实战的技能多于理论性的灌输,以致一些高校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只注重学生实战技巧的训练,对于理论教学则是一片空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而且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以致学生在体育理论指导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2.4教学内容、手段单一,教师素质不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手段单一和教师素质不高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又一严重问题,不仅不利于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上,由于仍旧沿用过去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老教材,因而在内容上较为单一,且缺乏趣味性,较少涉及当代体育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理论的指导。此外,由于是竞技体育为主,因而缺乏必要的实用性,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
其次,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手段上,由于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和缺乏创新性,高校体育教学的手段单一,远远落后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以致学生对高校体育课失去了热情和积极性,对体育教学的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
最后,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不高也是影响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其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而且也对高校体育的改革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存在理论知识与实战技能发展不平衡,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以致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裹足不前,进程也较为缓慢。
3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尤为重要,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改革理念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而且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 。
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首先,要转变以往陈旧老套的观念,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地解放自己的思想,积极接受国外先进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并结合我国国情和改革的实际需求,创造性地对其加以改造和运用,使得先进的改革理念能够真正为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服务。其次,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坚持全面育人的原则,以现代先进的体育体制改革为核心,不断完善高校体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最后,在建立健全先进的改革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及时转变评价观念,建立完善的考评系统,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考评更科学 、合理[3]。
3.2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丰富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差异为立足点,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要突破传统思维,与时俱进,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相结合,努力丰富现代体育的教学手段 。
3.3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教师的素质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这一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尤为重要[4]。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而且也是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提高其体育专业水平和学科素养,更要加强其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认识,使其真正掌握体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并将其自觉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来。同时,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仅要注重其专业学科和教学技能的培训,还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提升,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稳步发展。
4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体育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不仅是改内容、改方法,更重要的是改理念、改思想,从根本上转变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认识,同时还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充分考虑各种校内外因素的影响,也只有如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才能稳步前进,收到良好的效果 。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与健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对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对大学生实施体育教育的任务,而且也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改革便成了迫切需求。针对此问题,该文主要从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措施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关键词:地方理工高校 校企合作 专业细化 双师型教师
一.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随之而来的是席卷全国的外语热潮,从此以后,外语成为国人首选的热门专业。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培养的大量外语人才由于专业缺失,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而面临失业的威胁,因而外语专业在短短的三十年里从一个明星行业变成了没落行业。很多地方理工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不断转向其它“应用型”、“好就业”的专业,英语专业招生人数年年递减,有的地方理工高校的英语专业面临被取缔的威胁。英语专业要走出困境必须吸取过去三十年里外语教育只重视“语言知识”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失败教训,针对外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对症下药,研究解决方案。
二.地方性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省外语教育现状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第一,外语专业失业率较高,从2006年以后,英语专业连续8年为麦克斯就业报告中的红牌专业,面临被取缔的威胁。第二,由于专业缺失,外语专业人才主要从事外语教育工作,还有一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着与英语毫不相关的工作。第三,由于缺少思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外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差,薪资较低,职场成就低。事实说明我们的外语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专业技能欠缺
调研走访那些从英语专业转到会计、法律、市场营销等专业的调察问卷报告令我门专业英语老师深感英语语专业未来发展将面临重大危机。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学生的所列的理由令人深思:“21世纪需要复合型人才,理工科的学生即懂英语,又会计算机,还有自己的专业,而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会英语还是会英语,若不转专业学一技之长就要被社会淘汰。”我们的学生已经深知英语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技能改革是地方性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处于信息时代的90后非常睿智的知道他们上大学是为什么?他们想学什么?无奈的是英语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没有其发展优势,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就业压力增大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的统计,全省目前已有普通高等学校76所(其中本科院校37所,高职高专院校39所),成人高校21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26所,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开有英语专业,直接导致英语人才过剩。高校扩招之后就业压力增大,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尤其是外语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外语系、外语部或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在所有专业中名列前茅。十几年前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初期,英语还是最好就业的热门专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十几年之后,英语专业已经成为了没落产业。十年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最差也能在中学谋到一份英语教师的职业,而现在各个中学的英语教师都已趋于饱和,无缝插针,本科高校培养的英语人才竟然流入了一些社会上的民办英语培训机构。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难找,使得一些学生持一种消极观念,感觉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因此在迷茫徘徊之后决定转专业。从以上英语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发展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面临困境。
3.英语专业优势淡化
地方理工高校的外语专家都已认识到:英语本身是非技术类专业,它只是一种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工具,而不是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本身处于理工院校,他们深知其他理工学院的学生即懂英语又有自己可以谋生的专业技术,不免迷茫彷徨之后就选择转专业。现阶段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意味着英语专业学生的对手逐渐强大,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习力度加大之后,人人都会英语,自然造成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危机,使得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比如,同样一篇有关机械学的文章需要翻译,英语专业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孤立的词或词组,查资料、细思索,费上一阵周折,最终翻译完了,但很可能出力不讨好,因为正如古人所说的,隔行如隔山,对于机械学和力学原理知之甚少的人,岂能准确无误的翻译出原文的原汁原味,而对于机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即懂自己的专业又懂英语,翻译不但更得心应手,而且译文质量往往会比英语专业学生的更高,原因是虽然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比较专业,但他们确是机械原理的门外汉,专业发展的细化、精深已经使得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其它领域的英语文献望尘莫及,可见英语专业在当今这个高速运转、竞争激烈的时代中早已不占优势。
三.解决方案
麦克斯报告指出:英语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缺失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职场需要,一方面是企业苦于招聘不到“招进来就能胜任”的外语人才;另一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失业人数高居本科热门专业失业榜第三位。英语专业毕业生“无专业特色,无技能特点,无岗位特质”的专业失缺性才是造成高失业率的主要原因[1]。针对这一原因,地方理工高校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问题、应对危机。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教学平台基础上,扩展企业平台的培养功能,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翻译资料、技术参考等,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起到强化实践应用能力的作用。同时,依托企业平台,进一步进行实践教学技术手段的组合建设和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整合建设。外语专业也应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免费为企业提供翻译服务,外事服务,国际贸易商务谈判服务等。一方面,企业可分享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和智力支持, 为企业免费培训外语人才,节省培训资金。另一方面,学生可利用此平台开展专业技术知识研学,提高自己的在某一领域里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达到校企双赢。
2.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多高校鼓励广大教师到其他高校及科研机构学习取经,或者派送一部分教师走出去进修深造,目的在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动态就业导向型教学的成功保障,高等教育要求专业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较高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本学科相关行业、相关岗位的实际情况、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实践经验,了解和掌握本区域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合作,申报和承担横向科研课题;另一方面可聘请合作企业、科研单位具备实践技能高的双师型专业技术人才承担兼职教师,甚至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为专职教师,缩短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多渠道地建设地方性理工类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3.专业细化
根据职场变化、市场需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在大一、大二打好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基础,大三、大四就应该把语言知识和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注重“专业知识+外语技能+文化素养”一体化培养。例如,外贸英语方向对应开设外贸函电、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等课程;法律英语方向对应开设法庭英语、国际法、法律文书翻译等课程,旅游英语方向应开设导游英语、外宾接待礼仪、酒店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拥有自己真正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而不是除了英语什么都不懂的。在这方面,北上广各高校的体制比较健全,但地方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构建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四.结语
当前,整个高等教育由规模的迅速扩张,逐渐走向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专业特色发展为内涵的发展阶段,地方性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应充分考虑地方行业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素质为培养主线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3]。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136-137.
[2]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76-78.
[3]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8-123.
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篇11
1 高校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力量是高校中足球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担负着足球教学工作, 掌握着足球教学的整个学习进程。目前, 在大多数高校中, 足球教师的数量及素质相对有所欠缺, 足球教师教学课程繁重, 又因为好多足球教师是已经退役, 理论深度不够, 因此是高校足球教学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足球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在教学上, 教学方式单一, 缺乏创新, 导致学生缺乏对足球课程的兴趣,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硬件设施不完备
足球场地、设备和器材是足球教学资源中必备的硬件资源, 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随着高校的扩招, 物质资源和学生需求产生矛盾是足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足球场地数量不足, 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足球场地, 或者场地非常简陋, 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学生会害怕受伤耽误学习, 而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足球中。这样的矛盾, 影响学生进行足球运动的热情, 也影响校园足球的深化发展。
1.3 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重复严重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足球在教学内容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出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内容选择, 虽然学生在成长中都接受过足球教学课程, 但是学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 不论哪个年龄段所学的内容都为运球、传球、打点、射门等简单内容, 教学难度较浅, 内容也是较为单一, 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 重复的学习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学习足球的兴趣, 开始有抵触足球教学的心理。
2 高校足球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当前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足球也一直以来是高校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针对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一理念, 应该适当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科学制订教学活动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 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 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要因材施教, 对于活泼爱动的学生可以让其多加练习, 自己摸索门道, 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对于不喜欢运动的学生, 可以以教授知识理论类为主。
2.2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提高高等院校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 在进行足球教学改革过程中, 首要进行的变革, 便是在教学方法方面, 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提高足球课堂教学效率, 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关于足球的技巧和战略战术, 扩充学生有限的足球知识。为了使现实的足球教学方法有个良好的改变, 可以尝试分组教学, 让学生平均的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有个特定的组长来指导监督小组成员的学习和练习, 在进行过一定的练习后可以实行小组间的足球比赛, 获胜方可以或得奖励。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高校学生都能充分的融入集体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改变观念, 推崇出新, 以合作法、探究法的教学方法为主, 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参与足球的教学课程中感受到足球的魅力。
2.3 重视足球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通过足球教学实践的发现, 足球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重要作用。因此足球教师在制定课程的内容、计划、目标时也要考虑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不仅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体魄, 而且要让学生保持一个好的心理状态。高校的足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竞争精神, 让学生养成坚持不解、勇敢不气馁的良好品质, 教育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通过参加足球运动, 获得自由、畅快的情感体验, 释放压力、解放天性, 收获精神上的愉悦。在高校学习阶段培养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也有利于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 经常踢踢足球可以释放压力, 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受益无穷。
2.4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现在普遍学校足球考核是进球为标准的, 我们可以通过理论考核和实际进球考核统一联系起来, 分值各占一半的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公平合理的考核,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不为考试所累只为兴趣拼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考核, 避免出现即使学生努力也不可能通过考核, 只好找人替考的情况, 增加学生考核的诚信指数, 增加高校学生在学习足球的兴趣, 让学生爱上足球, 爱上体育。
3 结束语
科学家统计过, 当前高校的男性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足球学习当中, 女学生则极少喜欢踢足球;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当中大多数学生对足球课的满意度不高, 高校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 学生对足球教学都有一定自己的想法与意见。所以足球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与否, 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现在中国足球踢的差强人意, 我们更应该注重高校学生足球的教学, 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兴趣, 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振兴我国的足球, 争取踢出一个世界杯。
参考文献
[1]宁南锋.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9.
[2]邓伍刚.目标设置对足球普修课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9.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推荐阅读: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11-05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01-19
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研究07-31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12-03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研究10-23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01-12
地方高校应用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11-30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07-03
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研究08-28
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