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2024-09-2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精选12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1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高校教学中最为基础的科目之一, 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有着促进学生增强体质, 释放学生不良情绪的优点的作用。同时体育教学的良好看展也为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 是促进高校学生成为拥有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目前来看, 现如今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体质相对落后, 体育新教学的模式相对单一, 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性。这些因素无不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增强我国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使高校学生们能以一身良好的身体状态来面对未来的学习以及生活, 并通过相应的体育锻炼调节学生的内心情绪, 从而释放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压力, 避免学生们因为心里因素而影响发展。随着我国不断对教育进行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所以, 我们有必要更新教育理念, 运用合理的手段, 把握好体育教学的未来改革之路, 促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完整顺利的进行。

一、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历程

1. 教学方法历程

以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参考前苏联的教学模式, 重视体育教学的理论层面, 过度重视体育个方面的细节, 忽略高校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多以示范性讲解为主, 辅以学生练习动作纠错方式。虽然此种体育教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严谨, 但是缺少活力, 不能促进学生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一定程度来说打消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自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高校也开始了新的尝试, 其中尤以高校学生可自主选取运动项目进行体育课为主。也曾推行循环练习法, 学习发达国家的发现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并没有得到我国高校以及体育教师的认可而被淘汰。高校体育课训练项目的多样性使得对学生的技术要求也具有复杂性, 因此, 我们不应当随便否定某个教学方法, 也不能随便赞扬某个方法, 只有学会如何科学的将各种方法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 才是关键所在。

2. 教学模式历程

我国该校体育教学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学习其他高校, 总结出一些教学模式, 例如并列型、俱乐部型。高校学生们对这些体育教学类型比较喜欢, 但是它们对体育场地有着较高的要求,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说, 很多高校达不到要求, 同时这些教学类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以及配合也较高, 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配置上来看, 还无法满足。

3. 教学评价历程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经历了见过初期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方式, 以后开始使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以及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互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诊断性评价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们在体育课程之前的准备状况, 以便教师确定对学生们的教学起点以及所使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在体育教学中, 发现学生们表现出的不足以及问题, 通过各种信息的及时反馈从而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改进。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从中总结出体育教学信息, 为下阶段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1. 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内容充满重复性, 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重复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在对体育项目的联系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重复性也使得学生们缺少必要的新鲜感, 学生们失去学习积极性, 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例如,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篮球项目, 通常高校对篮球的教学局限在篮球相关知识以及投篮的动作和运球的姿势上。这些内容在初中的体育课程中就有涉及, 在高中时也会进行相关讲解和练习, 而到了高校学生们还是要重复以前学过的内容。如此很容易使学生们产生厌烦心理, 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得不到良好效果。

2. 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们参与度的提升, 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来说, 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为体育教师对相关体育项目的动作进行讲解以及示范, 学生们进行学习以及练习, 在反复的联系中巩固, 最后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关测验, 通过测验的方式来检验体育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失去了其作用。学生在体育课中很难感受到新鲜感以及刺激感, 从而使祥学习气氛不浓, 影响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 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的接受教育, 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体育教学的效果。

3. 教学师资方面

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上来看, 我国高校体育师资力量也存在一些问题以及不足之处。首先, 由于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许多高校在教学中, 体育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体育教师只是懂得最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 能按照以往的模式进行教学, 但无法把体育教学的内容做到多样化, 无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我国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师缺少学习意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无法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 对新兴的体育项目也没有足够的了解, 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同时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增多, 规模不断扩大, 以及学生数量的增对, 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运动场地的不足, 经费投入不够, 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1. 体育教学内容以及体系的改革

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 高校应当针对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计划的筛选和丰富, 进一步重视高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根据高校自身情况由针对性的提高教学目的, 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另一方面,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为主要目标, 使学生们能够喜爱体育, 并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哀嚎以及兴趣选取相应的体育项目,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高校更应当对学生们进行运动潜能的开发, 让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生活中自主的进行体育锻炼, 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还需要对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改革, 首要任务就是对体育课堂进行深化, 使高校体育教学朝着多样化以及可持续化发展。在增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把体育教育工作互相结合, 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2.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很大的单一性, 老师扶着传输知识、动作的演示, 学生被动的学习和掌握,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国高校必须要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高校应当加强对新型教育方法的引进和使用。例如:互动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向进行开展, 进一步提高体育课堂中学生们的参与度, 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3.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以及体育设施的建设

古人云“教不严, 师之惰”, 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想要去的良好效果, 强化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在体育课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应当做好优秀体育教师的引进工作, 提升高校整个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同时高校应当定期为体育教师举行技能培训工作, 可通过学校内部优秀教师讲解, 也可通过聘请其他优秀运动员等方式。只有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 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的良好开展。同时高校和政府部门应当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 提高对体育设施的投入, 改善高校体育教学设施, 优化体育设施的配置, 保证高校体育教学稳定顺利的发展。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们身体素质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环节学生们面临的学习以及生活压力。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不断改革,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国高校有必要从个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以便充分发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仕丰.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5) .

[2]王玉扩, 陈庆合, 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07) .

[3]李会增.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 1999 (02) .

[4]刘兆厚, 张传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 (03) .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2

体育专业被教育部列为高校正式专业,随着健康体育计划的推行和完善,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迅速。但是高校体育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多方挑战,师资力量的匮乏,体育馆设施的缺失,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文化基础较低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我国体育建设的发展,因此,相关单位需要联合各大高校以及教师队伍,研究未来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

2高校体育专业的定位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校体育专业的定位

准确的专业定位能够促进专业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其中专业定位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类型,建设专业的重点和难点,科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专业领域的范围等等。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服务领域以及发展的类型呈现出多样性和相似性的特点。

2.2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部分高校在体育专业的定位和发展上,没有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大多院校的优势也无法体现;其次,高校体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以及服务的内容领域存在相似性,不利于形成专业方向互补的局势;最后,大多高校招生和服务的范围面向全国统招,地方的院校却只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发展要求,不符合办学的思想和规划。

3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存在下列问题,首先,课程中缺乏与社会体育相联系的课程,例如体育社交的礼仪、体育高强度下紧急的.救护方法、终身体育的发展以及残疾人体育等等,学生缺乏上述的体育基本技能,对自身的发展以及就业方向,都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其次,体育选修课的设置较少,我国大力推行降低必修课的比例,提高选修课的比例,但是大多学校提供的体育选修类型较少,不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观念。最后,学生入学时,整体的运动水平不足,体育技术指导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技术指导能力,不利于学生在体育研究领域的就业发展[1]。

3.2师资情况的问题

师资力量是教育中重要的人力建设资源,其中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高校体育发展方向中,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对整个体育专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当前,高校体育专业中师资数量不足,其中主要缺乏具有专业理论技能的教师,师资力量难以满足院校对于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对数院校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鼓励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的学位荣誉,但是在数量上还是难以满足体育专业的发展。同时,教师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也与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体育工作结构和经验,因此难以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框架,严重影响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发展。

3.3场馆设施问题

为了促进体育专业的长足发展,全国各大高校需要建立配套的体育设施场馆,以此来满足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场馆,使用的是体育教育专业和公共体育设施等,缺乏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台球、羽毛球以及其他体育活动场馆。当然,这些场馆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资金的缺乏是制约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3.4社会实践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时代;方向

传统体育教学过分追求体育动作的规范性,注重体育达标结果,忽略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个性化追求。面对新的社会需求,高校应将体育教学重心从“增强体质”向“健身”方向转变,从而实现健康教育与身体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无法适应学生发展

如今高校体育的教学计划基本放在大学一年级开展,主要内容为田径项目,辅以各种球类与武术;大学二年级会继续开展体育项目,但内容基本和大学一年级没有差别。乏味、陈旧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与轻视感,从而认为大学体育教学只是高中体育教学的延伸,这种想法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体育在高校中的作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喜欢求新的心理,无法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最终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提升。

2.以教师为中心,忽略挖掘学生潜能

在高校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学生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被动进行动作练习。这种过分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行为,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从而造成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单一、生硬、死板,教学形式强制化、程式化,最终使学生对体育丧失兴趣,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3.教学方法单一,缺少良好学习氛围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师主要对有关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学生主要是学习并掌握,再练习与巩固,最终教师按照学生课上表现与动作掌握情况给予学生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反映学生学习水平。这种教学方法让体育失去了基本作用,学生学习时很难感受到刺激与兴趣,缺少良好学习氛围,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理论知识。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首先,应根据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提高体育教学观念,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应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实施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体育生活中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以便增强自身体魄。另外,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加强对教学体系的改革,注重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建设教师队伍,加强设施建设

为了使高效的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开展,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校应多引进一些优秀人才,从整体上提高师资力量。同时,学校应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帮助体育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素质。为了使体育教学更加多样化,学校还要加强建设教学设施,提高资金投入,优化教学器材与教学场地,以便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3.注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这很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升。另外,以往的体育教学存在很大的单一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太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想,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应加强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互动教学法、游戏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这样不仅能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帮助学生形成现代体育观念,这样不仅能立足于现实,又能着眼于未来,使学生健康发展,为我国今后的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萌,谢中.浅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J].文学教育(中) ,2011,13(2):145—146.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4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 无法适应学生发展

如今高校体育的教学计划基本放在大学一年级开展, 主要内容为田径项目, 辅以各种球类与武术; 大学二年级会继续开展体育项目, 但内容基本和大学一年级没有差别。乏味、陈旧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与轻视感, 从而认为大学体育教学只是高中体育教学的延伸, 这种想法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体育在高校中的作用。陈旧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喜欢求新的心理, 无法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最终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提升。

2. 以教师为中心, 忽略挖掘学生潜能

在高校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往往以教师为教学中心, 学生是在教师的指挥下被动进行动作练习。这种过分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行为, 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从而造成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单一、生硬、死板, 教学形式强制化、程式化, 最终使学生对体育丧失兴趣, 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3. 教学方法单一, 缺少良好学习氛围

目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 教师主要对有关动作进行示范和讲解, 学生主要是学习并掌握, 再练习与巩固, 最终教师按照学生课上表现与动作掌握情况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通过评价结果反映学生学习水平。这种教学方法让体育失去了基本作用, 学生学习时很难感受到刺激与兴趣, 缺少良好学习氛围, 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理论知识。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 改革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体系

首先, 应根据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提高体育教学观念, 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其次, 教学内容应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为目标, 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与兴趣实施体育教学,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锻炼, 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体育生活中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以便增强自身体魄。另外, 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加强对教学体系的改革, 注重深化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 建设教师队伍, 加强设施建设

为了使高效的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开展,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体育教学中, 学校应多引进一些优秀人才, 从整体上提高师资力量。同时, 学校应定期开展培训工作, 帮助体育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素质。为了使体育教学更加多样化, 学校还要加强建设教学设施, 提高资金投入, 优化教学器材与教学场地, 以便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3. 注重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传统, 这很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升。另外, 以往的体育教学存在很大的单一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重视, 教师的主导性太强,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想, 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 应加强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例如: 通过互动教学法、游戏法, 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 这样不仅能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 “终身体育”的理念, 帮助学生形成现代体育观念, 这样不仅能立足于现实, 又能着眼于未来, 使学生健康发展, 为我国今后的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萌, 谢中.浅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J].文学教育 (中) , 2011, 13 (2) :145—146.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5

从辽宁中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谈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深化体育教育改革对提高中小学体育师资水平和教学改革的成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科学性、合理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核心.本文以辽宁省14所城市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现状,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对策,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合格师资提供参考依据,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作 者:王春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421关键词:体育教育 课程设置 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6

【关键词】终身体育理论 中职体育 教学改革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21-01

法国当代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惦记着朗格朗曾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如果把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以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这为我们明确指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有着更深刻的体育功能认识,并重视体育发展终身体育。本文就浅谈终身体育理论下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从其积极影响谈起,看如何改变现今中职体育面临的困境,让体育教学更具影响力。

一、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与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与体育机会的实践过程。

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中职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关键阶段。终身教育意识培养,能帮助学生在体能上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现今是接受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最佳阶段,好的生长周期与有效的体育锻炼互相促进:其次,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面临的工作岗位很多都是处于一线的操作岗位,劳动时间常、强度大,工作条件相对来讲很考验人的身体素质。因此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基础极其重要,能帮助学生对工作负责,更好激励学生。

二、现今中职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与职业特点分离,教学缺少专业发展

中职教育是与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却鲜少和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或是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哪些体育锻炼更能为其适应工作岗位有更好的身体素质的支持,哪些项目学习对未来工作有益,这些都没有被考虑其中。

(二)无就业与升学压力,课程意义被小觑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体育课程这类公共教育在一些学校容易受到忽视,没有实现他们所具有的课程目标及意义。很多学生也会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完成情况,认为体育教学只是兴趣爱好。像一些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教研活动,但体育课程却基本上处理放养状态。

(三)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程

很多学生很喜欢体育课,觉得是较为放松的时间,喜欢自由活动,但是一旦老师布置要学习一些体育项目时,做一些课程要求,就会下意识的不喜欢参加,拒绝,找出各种理由不参加,使得体育课堂的教学纪律不强。体育课程的进度也被影响,而一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不够,学生思想工作不到位。

三、如何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在学校教学改革中承担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否认识到改革的内涵与意义,将改革真正落实,作为这一过程的执行者,他们的教学理念的提升就显得更为重要。无论是班主任教师还是体育老师,都要明确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才能形成较好的基础素质。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终身体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较强的心理准备,那么就要对教学内容和相应体育活动设计做好创新,让学生始终对体育学习有着高度的兴趣,才能吸引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我们要通过教学设计上的突破,在体育学习与实践中给学生更多更好的体验,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中职学生们对体育知识及体育锻炼的热情。学生时期是难得的接受系统教育的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关注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从而为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做好铺垫。

(三)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评级机制

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在一些学校,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专业课程重要,体育锻炼同样有其重要意义,以功利性的角度认为体育对就业没有帮助就不重视是十分错误的观念,因此一定要重视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的完善与健全。这样的改革才能全方位的对学生的发展情况作出科学的评价,也能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参与的主动性。体育学习也会更加有成效。学校也要多发挥其宣导功能,促使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新认识。关注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四)要关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要关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才能及时回馈到体育教学中。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邀请一些有名的体育领域的名人做一些体育知识的讲座、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直播的比赛,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学校内、学校间的体育项目的邀请赛,从而扩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空间,增长他们的见识,积累他们的运动实力,并对体育锻炼保持高度的热情。

(五)多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贯穿一些课外活动中常见运动技能的讲解与训练。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渗透学生新的体育理念或是体育项目,让学生多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功用。还要多观察学生在完成教学要求内容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完成情况,如是否有懈怠、偷懒,动作完成控制能力怎么样,自我评价结果,总之要为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做好的引导。

综上所述。学生的健康水平,体育能力指数关系着他们的一生,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将学校体育教育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中职学校的培养方向也决定了我们要走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等诸多内容。在学校与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认识,从而对其未来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因为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变革,更是关系着每一个学生体育方式、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杨国国.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2(29):88

[2]赖玉华.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革路径的选择[J].才智.2012(03):208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7

纵观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 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对体育的热情越来越高, 每到一个新的阶段, 学校体育就会适时的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新的调整和改革,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对体育的需求。高校学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 认清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找出今后高校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势在必行。

2. 学校体育改革历程回顾

1979年5月召开的“扬州会议”, 是我国学校体育的第一次改革。本次会议产生的两个《暂行规定》, 使学校体育形成了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主、以普及体育锻炼为主、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为主的指导思想。为后来兴办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保障。

学校体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 出现在80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期《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之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如同宪法的作用一样, 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总章程、最高法规, 也是开展体育工作的基本依据, 从此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形式转变为了选修制。

学校体育改革的第三次浪潮是在199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 健身的浪潮便在全国掀起来了。随后在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终身体育的教育模式开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广为流传。

学校体育的第四次改革于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颁发施行之后, 本纲要在课程指导思想上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原来旧纲要中的体质教学思想、技能教学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课程指导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健康第一”思想。

2004年8月29日, 教育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 在该会议上提出了要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教学形式, 也可以算得上是学校体育的第五次改革。

3. 高校学校体育改革现状

3.1 体育教学目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学校体育改革的历程表明,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不再是以往单一的形式, 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有专家认为:“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仍然以增强全体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在促进学生发展身体, 掌握特色体育的技术、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和习惯, 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 陶冶情操, 发展个性, 提高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

3.2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

目前, 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分组可轮换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及俱乐部组织形式, 搭配式、分级式等组织形式。它们的共性在于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而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更趋于学生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更重视师生的互动作用。

3.3 体育教学评价的双向性

这里谈到的双向性是指:教学评价应从学生的身体和心里两个方面进行。高校课堂里, 学生对这门课的基础不同, 因此, 不能只凭借结果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换句话说要结合学生身体和心里的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4. 高校学校体育改革方向展望

4.1 确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思想

随着人们对学校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教学思想中的“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确立。体育的核心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和拥有健康的体魄, 而思想则是引领学生达到体育的教育目的的灵魂和航向灯。学校体育今后的发展改革中要更重视对体育教学思想的确立。

4.2 设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培养目标

在高校教学实践中, 往往对培养目标的设立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 设立的目标过于单一;第二, 设立的目标不切合实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 在制定和设立培养目标时, 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目标应按照学生的成长趋势来制定, 制定出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具备一定特色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真正通过课程能学有所得。

4.3 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课程结构

学科课程主要侧重于传授体育文化, 即体育学科的系统知识、技术原理, 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性课程主要使学生在活动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课程内容主要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体育特色和个性社会生活为基础而设计的内容。隐性课程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 独立从事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4.4 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形成良好学风

就体育教学环境而言, 可着手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方面, 在硬环境方面, 重在将封闭式教学转化为开放式的教学, 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学时间,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更灵活;在软环境方面, 重在形成一种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氛围, 注重隐性课程的潜在影响, 建立、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兴趣小组,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有系统的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健身竞赛活动。

摘要:学校体育是组成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高校学校体育在高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回顾高校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历程, 分析高校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高校学校体育今后的发展和改革的方向, 希望能对高校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学校体育,现状,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曲艳玲.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其改革理论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0, 4 (23) :15-16.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8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程

教学方法方面。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照搬前苏联的教学理论, 强调知识的传授, 过分注重技术的细节, 忽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教法以讲解示范为基础, 辅以错误动作纠正方法, 显得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 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改革开放后, 各高校进行了很多尝试, 其中打破自然班由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选项课占了很大的比重, 曾一度推行循环练习法, 之后是学习西方的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成功体育教学法、快乐体育等, 但都因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而逐渐销声匿迹, 高校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 技术动作具有复杂性, 所以轻易否定一种教学方法或过分地赞成一种教学方法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关键是如何科学地运用。[1]

教学模式方面。各地高校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并列型、三段型、分层次型、俱乐部型等教学模式, 其中一些教学模式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 但对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要求较高, 目前, 像分层次型和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场馆设施较为完善的重点高校才能实现。

在教学评价方面。建国初期, 高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往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为主, 以后逐渐采用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 以及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诊断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某一教材前的准备状态, 以确定教学起点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 获取反馈信息, 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终结性评价指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综合全面的评价, 以确定教学的最终水平, 已作为下一阶段诊断性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 我国的教学的改革正在从一个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走过了不少的弯路, 从开始的模仿、引进国外的理念到逐渐根据我国的国情, 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改革之路。当然, 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培养目标的定位发生偏差, 体育教材的创编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 教学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诸方面的问题。

2 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努力方向

2.1 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生接受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制, 增进健康, 而不是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手段、方法达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的格局,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基本目标, 树立相对适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当然, 并非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 关键是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技能, 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来教学, 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 是否由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2.2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技能, 并且学生毫无准备的来到课堂, 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很容易让学生厌恶和反感, 也就达不到体育锻的效果, 因此,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 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训练, 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注重教材体系改革和创新, 优化教学方法

在高校课程的安排上应相应的减少必修课的比例, 增大选修课比例, 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实施, 建立以健身内容为主的新体系, 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及水平, 重要的是要掌握健身运动的科学方法;为增进自身的健康服务, 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休闲项目, 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激发锻炼的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教学体系, 注意引导和启发, 做到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继续提高。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 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4 健全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应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目标, 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来评学生。应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 考试内容应加大体育锻炼的过程性评价, 重视身体素质达标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 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 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来确定目标和评价方法,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应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试的形式也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的单一化, 应采取如技术测试, 体能测试, 体质测试、比赛的实践测试, 技战术理论测试;在评价中, 也可采用学生自评, 同学互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接合的评价, 依此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5 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理论知识, 技术水平及教学能力的培养合提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 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如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适当的纠正学生学 (下转31页) (上接178页) 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掌握必要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 更新他们的专业方面、心理方面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从单一技术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 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 保证师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梁, 谭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J】.体育学刊, 2005, (1) :81-83.

【2】黄炜皓.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与实现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2) :100-102.

浅谈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方向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改革,教育实践

1、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民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民通过体育教育锻炼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体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精神,最终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现代的体育教育却面临着诸多问题,教育机制、体质需要改革,传统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的发展。

1.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水平的高低。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体育教师在高校中并没有明确的分工专业性不强,大学的体育教师经常身兼数门课程,于是各学科就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体育教师学历较高的尚属少数。“据统计我国体育教师本科学历的不到10%,硕士学历的体育教师仅占2.8%,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教师的学历偏低。”这就直接限制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从而制约了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全面高效的展开。

到现在为止体育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体育教育实践基地落后设施陈旧教学观念僵化。体育专业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内容仍然是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指导,在教材的编排上忽略了体育教育的实用性和时代特征。体育教学实践基地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体育教学理论的文献以大学学报为主缺少专业的学术研究。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合理,过多的强调教学的统一性,忽略了学生的多样性。

1.2、硬件设施不完善

随着高校学生的不断增加,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就显得负担沉重,在加上学校领导在体育教育设施方面重视不够资金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本该修建的实施迟迟未能落实,高校往往在学生不是十分喜欢的体育设施方面投入资金,最终导致这些实施荒废而许多受到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却缺乏活动场馆比如篮球场。篮球场多为室外水泥地面,而不是塑胶场地并且篮板有松动现象,羽毛球场馆在大学被认为是一种奢侈品就更别提室内网球馆了。羽毛球课是在室外进行的,当遇到恶略的天气时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的热情。更为严重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更是愈来愈多,这就使得数量本就有限的体育运动场地显得捉襟见肘。为此严重制约着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2.1、体育教学应该朝向多元化发展

科技在当代人们生后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体育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以科技带动体育事业朝向多元化发展。现代体育不仅仅关心身体的健康而且将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育培养的重要方面。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依赖于大胆的创新精神。教学改革首先应先转变思想观念,将不利于现代化教学发展的传统观念和陈旧的思想彻底摒弃,新的体育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当代人类文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全面的体育素质教育”。新课标改革下的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授体育运动技巧,而是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和对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对于不同的角色给与不同的培训方法,体育教师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先针对性的练习,再结合所学进行小组对抗演习,每个人都感受到学习愿望的激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课程的组织者是教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引导者而不是决策者,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体育教师应摆正心态甘愿做一名学习上的辅助者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氛围。利用幽默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是缓解师生紧张氛围的最好办法,还能够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且提高学习兴趣。

2.3、完善评价体系

体育科技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例如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配置、管理体育场馆。合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学校可以和某些社会场馆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上课的同时增加学生和社会人士交流的机会,开阔学生的眼界。

参考文献

[1]陈晓荣,朱保成.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27).

[2]黄恩洪,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新视角探究,体育博览[M].高教出版社,2011,(19).

[3]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4]郭海玲.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3.20.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健康,休闲,发展方向

高校是塑造我国身体健康、心态积极、综合素质优秀人才的基地,是培养学生未来适应社会能力的最后一站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点。高校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塑造身心健康、适应能力较强等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高校教育要始终结合时代化发展特征,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特征和需求,应当将休闲运动逐步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通过大力开展休闲体育,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和良好运动习惯奠定基础。

1 运动、健康与休闲教育的必要性

1 . 1 运动休闲体育是贯彻终身体育意识的必然途径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终身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教育的过程,而学校是开展终身体育的基础,同时学校也为人们的系统体育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和正确的体育认识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为终身体育开展提供基本的硬件与软件保障。大学生在离开高校之后面临着就业等问题,在受到工作环境的限制后很难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很有可能将体育专业知识体系抛之脑后。但是针对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需要人们开展一定量的体育活动来平衡工作中的压力和紧张情绪,需要借助体育活动的运动功能来调节自信的工作状态,但又不能开展过于激烈的运动使自身体力透支。而运动休闲项目既可以满足现代人们的健身与娱乐需求,还有利于人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休闲运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鼓励学生自主根据体育运动中的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到休闲体育创造和锻炼中,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阶段仍能保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直到进入老年阶段,也可以凭借自身较强的体育能力,坚持开展各年龄阶段的体育项目,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1 . 2 运动休闲教育与社会发展潮流相适应

运动休闲的出现与发展正是顺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运动休闲的娱乐与缓慢节奏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中的快节奏、高效率、激烈竞争等紧张气氛,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运动休闲来保持健康、愉悦、积极的心态,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运动价值。大学生的高校生活对未来进入社会之后的生活方式影响极大,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大学生活中充裕的余暇时间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同时,学校应积极举办和鼓励学生参加到社会体育活动中,并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时代的发展脚步和特征,大胆预测和引领时代运动潮流,通过对休闲体育的开展路径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休闲手段、利用休闲等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 . 3 运动休闲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我国的经济腾飞阶段,他们逐渐形成了“张扬个性、思想独立、身心早熟”等特点,这些身心特点兼具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大多会形成叛逆心理,多数学生希望具有不被人干预和约束的生活方式,如上网、逛街等。这标志着我国当代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偏激行为,不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运动休闲运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余暇时间,同时还可以弥补高校中的休闲体育教育,学生通过休闲体育可以增强自身的人际交流、自我调节、团结互助等能力,满足了大学生对新兴事物和多变事物的渴望心理。由此可见,高校运动休闲运动是一项集健身性、教育性、娱乐性、休闲性于一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很大的提高效果,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相适应,符合新时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1 . 4 运动体闲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们的综合素质,并使其各项能力都得到协调发展,实现人们本质上的完善。体育教育是构成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部分,而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过分注重对学生技术与体能的短期教学效果,忽视了对学生文明素质和体育意识培养的长远教学效应,导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轨道相背离,影响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休闲体育,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休闲体育对现代生活的改善与调节功能,掌握正确运用休闲体育来丰富自己的闲暇时间,使学生通过文明的运动休闲来意识到休闲体育带给人们的健身与娱乐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能够在一定的时间、环境下自主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文明、娱乐的运动方式,为休闲活动的开展和创编奠定基础。休闲运动在不同的课余时间、不同的空间地点、不同的运动形式为素质教育提供保障,为素质教育营造了拓展性的发展环境,对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体育的联系紧密性。

1 . 5 运动体闲教育满足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

人们工作之余的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工作与生命健康的水平,而闲暇时间开展休闲体育,不仅可以强健身体、提高健康水平、调节人们情绪、愉悦身心,还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增强人们之间的了解,拉近彼此的关系,这促进了我国和谐、轻松、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养成,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为了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和谐社会,高校体育应顺应其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休闲体育,在提高学生休闲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运动休闲理念和训练态度,使学生意识到健康文明的余暇生活对生命质量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充裕课余时间的指导与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与运动,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力量,满足和谐社会构建的需求。

2 运动休闲促进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

2 . 1 运动体闲是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最佳选择

大学生在自我约束力等方面的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因素造成的消极影响,如在余暇时间常有:睡懒觉、上网、游戏等一系列放任自流的不良生活习惯。运动休闲的运动特点对学生的表现欲、浮躁心理等缺点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运动休闲不同于竞技性质较强的项目,也不过分追求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既没有固定的比赛规则和制度,也不含有超负荷的训练,而是注重对身体的放松与舒展,是由非正式、自由组织和创编的体育活动。运动体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竞赛制运动,帮助学生克服追求成绩的心理障碍,满足学生的健身与表现心理。运动休闲有利于学生确立自我价值、挖掘潜能、提高身心素质、增强社会群体认同感等,同时在无形中使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终身体育与生活习惯。

2 . 2 运动休闲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外界的交流机会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范围和圈子逐渐与自然与社会疏远,当大学生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由于工作和生活的不稳定性,没有充足的精力去开展体育运动。在高校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运动休闲观念和训练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意识到休闲生活和体育的重要性,从生命高度上提高生活品质。运动休闲活动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充分享受阳光、空气与水,在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身心娱乐和放松。高校运动休闲同时也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拉近与社会、自然的亲密关系,为其社会适应能力奠定了基础。

2 . 3 运动休闲利于学生对体育内涵的再审视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11

摘 要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中学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而中学体育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项重要基础教育内容。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所以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及如何对过去陈旧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改革,是当前每一个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 改革与创新

一、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表现在传统的体育教学通常是以增强体质为名,而事实上只是进行了简单运动技术与技能的传授,根本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体育教学。其次就是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基本上是非常单一的,并且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这一教学的真正主体。传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一味强调教给学生什么,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根本不去考虑学生需要做什么,不注意科学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性。最后,传统中学体育教学内容非常庞杂,基本是什么都讲,什么都讲不细,主题异常分散。所以,在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目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和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中学体育教学可以看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活动能有效地开发和强健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从而有效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通过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培养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的精神。所以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当前在中学体育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问题,同时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适应目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对现有体育课程进行分化和综合,从而制定出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体育教学实际需要

当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该按学校体育项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化和综合,并适时增删新的内容,从而使体育课程更加遵循体育教育客观规律,不但更加重视增强健康,而且更能适应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另外,从全国来说,中学体育课程是有统一的纲要要求的,但是因为学生个体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中学体育课程也应该是多样的,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不同学生的各自体育兴趣和特长。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不违背全国统一规定的同时,尽量要根据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特点和学生个体体质差异,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

(二)应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并使体育理论知识自成体系

在目前的中学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简单的把一些单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及体育竞赛规则作为体育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很难形成体育课自身独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更谈不上自觉运用课堂内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课外体育锻炼。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具体实践中,体育教师必须系统地制定每节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并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这种较为系统的理论传授和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改革创新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构建起动态多样的评价方式

素质教育强调要建立起内容多元,方式动态多样,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并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评价应逐步取消只重视结果的单一终结性评价模式,逐步把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考虑进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力求多元化,注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在承认学生身体条件基础差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成长过程,给学生以多次评价机会,逐步构建起促进学生转变与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方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

(四)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质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核心内容就是打破单一的陈旧教学模式。现代中学体育教学倡导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另外教师要根据体育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人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有效地安排体育课堂结构,切实抛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练的陈旧模式,并在体育教学具体实践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质,以逐步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中学体育课程要在改革创新中才能发展,那么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加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不断认真总结与反思。只有这样,中学体育教师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切实把握住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邵更生,任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2).

[2] 鞠志伟.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深化中学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学研究.2001(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篇12

体育教学从广泛意义上讲就是指通过课堂的教学, 使学生们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学生们通过这种方法锻炼身体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当今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直沿用着旧式的教条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机械的灌输体育知识, 不能掌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样就造成了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不全面, 从而导致了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造成了不必要的身体损伤, 减小的体育运动所造成的良好的影响, 旧式的体育教学采用死板的方式, 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是否愿意接受, 接受的程度是否达到了自我进行锻炼的标准, 这些后果很严重, 只有接受了正确的指导, 才能体现出体育运动的价值和良好的影响。在本人对“大连财经学院”的运动前准备活动一项调查过程中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的同学中, 直接进行活动不做准备活动的同学达到了96%, 简单活动下 (这里指准备活动时间不超过2分钟) 的同学达到了3.7%, 而完全做好准备活动的同学紧紧有0.3%, 这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准备活动, 也就是说在课堂上, 教师教条式的授课内容, 让学生们根本不懂每一个步骤的意义, 如果换个角度来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说明准备活动的主要原因, 列举出具体的事例, 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准备活动的意义, 也就能积极的去做好准备活动, 从而减少伤病的发生。

二、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1) 体育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革才能在将来使体育改革的方向不会重新走回过去的旧路, 体育教学的根本在什么位置呢, 教师,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使体育知识传播到学生当中去,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研究集体练习和自我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近些年, 一些年轻的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加入到教师的行列中, 给教师队伍带来的新的理念和生机, 但是, 不可避免的弊端也逐步体现出来, 年轻教师没有工作经验, 对因材施教做的不够准确, 对学生的不够了解导致了体育教学容易走入误区, 但是新的理念有带来的老教师所不具备的良好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把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年轻教师的新的理念结合到一起, 从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来适应现如今体育活动的发展。定期的组织新老教师的交流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定期的进行各大学校之间的交流会让教师能更清楚的认识到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基本状况,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锁定一个正确的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深化教学及课程结构和内容, 利用各种因素、手段, 为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这就是说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 结合教学改革精神,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从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出发, 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 学生成长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新大纲也对此有了要求。

2) 进一步确立体育教学的目的,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光是灌输体育知识, 是指导学生能够掌握并实际应用体育知识, 现如今的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该加入自己的创新模式, 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师, 应该有一套自己的实践理论, 怎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能把所要教学的知识融于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 这样才能印象深刻, 在将来自己独立锻炼活动的时候能够好好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设备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不光是内在的一些原因, 外在同样重要, 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各大高校可以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力提高体育教学的环境, 只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齐备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靠体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体育教师要发挥最大能量, 注意人力、设施资源的开发。我们可以动员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学生、校医、及当地校外的体育名人为教学改革服务, 起到督促、帮助、榜样的作用。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增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体育教师要与领导多沟通, 结合实际, 有计划, 有步骤配齐体育器材, 发挥作用。

3) 理论知识的教学, 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比外在的一些因素要重要, 只有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了, 学生才能对所要参加的体育活动有足够的了解, 只有深层次上的理解才能正确的发挥此项体育运动的作用, 例如:一个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可以进行篮球对抗比赛, 但是对深层次理解不够透彻, 这样只能是学生们能够完成一场比赛, 但是如果此校同学能够理解篮球的内涵, 也就是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的配合, 那么这个学校的篮球比赛就会上升到一个高度, 和其他学校进行友谊比赛的结果肯定也大不相同。所以一项体育运动不光是能让同学进行运动, 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进而使学生们学会相互的配合, 相互的鼓励帮助,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而这个素质不单单指的是身体素质, 还包括心理素质的提高。

4) 一专多能的教学方式, 现在各大高校进行了选课的教学方法, 这是教学改革上的一大突破, 但是这种上课的方式也有其弊端, 比如:一个同学喜欢足球, 这样就早就了他一直选足球课, 而当他结束了体育课后可能还不知道羽毛球、网球是怎么回事, 这个弊端的存在是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一个特点, 要解决这个弊端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 第二课堂, 普及班等等, 各大高校针对这个弊端的解决方法不同, 但是效果都是一样的良好,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制定好解决的方法利用哪一个, 然后培养教师对其他项目的知识掌握程度, 从基本上对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其他的领域也有了解,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多能”, 而学生本身喜欢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的本身水平和自身素质逐步增加教学内容, 达到“一专”。

三、总结

当今社会是知识急剧膨胀的社会, 不改革就会被时代的车轮丢弃, 不改革就跟不上时代的形式, 所以只有不断的改革提高自身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使全民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 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重在体育教育改革, 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不能改变。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周登蒿.学校体育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上一篇:中国油画的现代性进程下一篇:休闲体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