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共8篇)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 篇1
1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
近些年,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指导下,诸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有的还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所开设的篮、排、足、羽毛球、乒乓球等大小球类运动以及游泳、太极拳、健身健美操等课程,几乎囊括了所有适合大众运动的体育项目,而且体育场馆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但是,在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1体育课程时间短,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连续性和终身体育的发展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体育课只限大一、大二开设,三、四年级根本不开或只开选修课。而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到了三、四年级实际上就不再参加体育活动了,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活动的连续性,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以及身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与终身体育的发展。
1.2体育课教学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体质的发展与提高
在体育课的教学形式上,各高校基本上是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即使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也只是应付校级或市级等的体育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无计划、无组织和具有一定盲目性的状态,导致了体育教学的课内外分割。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范围相对狭窄,体育运动潜力、运动兴趣得不到发掘,学习的内容得不到巩固和提高,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受到压抑。
1.3选课制度缺乏灵活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普通高校体育课的选课制度应遵循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的原则。这是改革成功的一面,但也出现了学生选课时每学期只能选一个项目、不同学期重复选项的现象,造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体育需求的局面。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个性教育,也就是创造性的教育,大学体育课更应如此,如果连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能满足,何谈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通过对课内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测试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期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2东莞理工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
2.1课内教学改革,建立“2-3-2-1”的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所谓“2”,是指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为基础课,每周2学时。课程内容以体育基础知识为主,侧重理论学习。这其中既包括运动项目技术的基础理论,也包括诸如运动人体科学和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目的是通过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以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丰富其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所谓“3-2-1”,是指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体育课程设置为活动课,课程学时做出重大调整:即以年级为单位,二年级每周开设3次课、三年级每周2次课、四年级(排除外出实习的学生)每周1次课,每次课时间为单元1小时,而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及任课教师则由学生在学期开始前自主选择。改革的目的是,旨在通过压缩课程节奏、增加课程频度、拉长课程维度,并贯之以学生“三自主”(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教师、自主选上课时间)的原则,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延伸学生的体育经历,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一种体育锻炼的习惯,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理念。活动课的课程开设时间,多集中在下午4点以后,即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目的是将课内外时间有效整合,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生活化与经常化。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发以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运动技能的追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从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实际出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密切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欲望,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方法,使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得到全面提高。
2.2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进行统筹安排
所谓课内外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当前体育课程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分离的格局,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学进行统筹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性的体育活动空间和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使学生既能学习到相关的体育知识技能,又能丰富其课余生活,陶冶品德情操,提高实践能力。在课外体育活动改革中,我们将课外活动纳入体育教学,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中学、练,能够在课外通过积极参加学生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全院性的体育文化活动,获得额外的课程考评加分,并且对于在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中表现积极、技能突出的同学,推荐其参加校运会和其它市一级的单项比赛,根据比赛成绩可以获得期末体育课程免试的资格和相应的考评加分奖励。这种将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与课堂教学考评相挂钩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兴趣与项目的结合、基础与提高的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发展特长,并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后,能有1-2项体育爱好或特长,并掌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方法,从而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重要的基础。
2.3学生体质测试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阳光体育是以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以及相关的素质练习方法与课堂教学内容、课外活动和教学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活动进一步得到延伸。对于体质测试未能达标的同学,在下一学期不能参加选项教学,而是必须参加针对性开设的身体素质提高课,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小班教学与指导。对于体质测试达到良好以上的同学,则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加下学期的体育课程学习,但必须参加每学期末的体质测试评定,并以此作为考核学期免修的基本条件。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形成鼓励学生自主自觉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激励机制。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学生达标的状况与进步的幅度也计入到学生的体育成绩中,使之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评优、评三好、评奖学金等相结合,作为学生评定或获取各种荣誉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促使学生能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将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从传统的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掌握,拓展到还包括课外体育锻炼、《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学生进步幅度等多项内容,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让评价贯穿于整个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过程之中,使考核真正成为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
3结束语
我们通过在东莞理工学院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切不可沾沾自喜,甚至固步自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不断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阳光体育”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力争确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体育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从而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美好愿望。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 篇2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 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主要由两种方式组成, 分别是教室教学和操场教学。体育教学要实现动静结合,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身体。体育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 让学生了解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 有利于满足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心理欲望或精神需要, 还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人的思想以及塑造人的性格。所以,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在教学理念、方法上进行转变。如在教室教学中, 通过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播放体育电影、电视等视频, 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另外, 由于目前的高校学生群体主要是以“90后”为主, 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 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比较广泛, 且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特点。其对于体育赛事的接触比较多, 对于各种体育项目也非常熟悉, 因此, 改革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体育影视与教学内在精神的统一
以往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采用的“讲授、听课、记笔记”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的体育教学, 因此, 对于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90后”来说, 将电视、电影等媒体引入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 可将体育精神充分体现出来。
1. 体育精神教育的价值体现
体育精神, 指的是体育所反映的整体面貌, 具有公开性、公正性、特色性的特点以及所具有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等, 作为展现体育的信念、情操、理想、体育道德、体育知识和体育审美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体育的灵魂所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坚定学生的信念、激起学生的创新力、培养学生的情操以及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等。
2. 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的目的
体育是人类进行活动的一种形式, 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目的, 以永不放弃、永不低头、永不气馁为精神追求, 以实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最终目标。体育影视作品恰好反映了这一点, 通过对历年各国的体育电影主题进行分析, 表达的主题均以梦想、励志、激情为主。体育电影, 指的是以反映和体育活动、社会生活有关的内容, 在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等方面都和体育事业或者体育竞赛有所联系, 导演与摄影艺术着重于关注节奏感与动作性, 选择演员时, 选择专业技术水平高的运动员, 例如在电影《沙鸥》中, 主角沙鸥的顽强拼搏精神对于青少年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虽然其自身瘫痪, 但一直在努力奋斗,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另外, 也可以对体育纪录片进行引入, 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拼搏精神, 培养学生努力奋斗的精神。
无论是体育电影还是纪录片, 其所传达的体育精神都是统一的。因此,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中, 要对体育影视作品加以灵活的运用, 将教学内容与影视相结合, 运用集画面、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综合全面性影视形式, 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感受, 开发学生的思维, 最终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3. 在教学中运用体育影视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进行教学时, 所选择的体育影视作品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和现实生活、国内外重大事件有关的体育影视作品; (2) 和课堂教学密切联系; (3) 以学生的兴趣为主,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影视作品种类; (4) 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多变性; (5) 掌握学生的体育动作难点和重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信心。
三结束语
总之, 目前的高校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质、锻炼身体方面, 而且还要注重将体育自身具备的精神、价值融入到教学中。因此, 在高校公共体育中运用教学结合体育影视的教学模式,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终还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中, 主要以教室教学和操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室教学以“静”为主, 体育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让学生能对体育精神有所了解;操场教学则是以“动”为主, 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练习掌握能力和运动技能水平, 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体质。因此, 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 可以实现体育电影中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互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体育影视,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永龙.高校公共体育引入体育影视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9) :131~133
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改进的措施 篇3
关键词:高校;足球;教学现状;对策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偏差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只重视阶段教育而忽视终身教育,脱离了学校体育的国家目标。而且缺乏明确的文字说明,对教学结果没有明确的说明,使师生双方不了解完成教学后,学生什么样的表现才算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缺乏指标性描述,没有制定完成教学任务的判断标准。这样就使教学目标失去了指导教学进程的作用。以足球理论教学为例,高校都把掌握足球基本理论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足球竞赛规则等作为教学目标提了出来。但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后是什么情况却说不清楚,这样就使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教师往往是用一两次课的时间将足球知识、竞赛规则、体育锻炼常识一讲,就结束了足球选项课的理论教学。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则因缺乏判断依据,教师对此亦无能为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不配套。
高校足球教学内容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各项足球技术。目的是通过使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足球各项技术,达到让学生投入到足球活动中,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然而将这种繁杂的足球技术直接拿来当作教学内容,不利于大学生对足球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另外,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积极性不高。目前多数高校足球课教学内容专业性、竞技性较强,健身实效性不突出,教学内容的游戏性不够。足球课教学内容大都集中于基本技术,对于足球竞赛规则裁判法,足球游戏等内容涉及不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体系;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相脱离;知识陈旧,静止化,新知识难以诞生并进入课堂;迷信技能,没有创新,难以吸收新理念下的课程内容,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方法方面
长期以来在高校足球公共课中大多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采取“一锅粥”的方法,让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缺乏创新动机,现行的教学监督与管理机制,又缺乏帮助教师产生动机的有效措施。当教师尝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时,则又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便利的辅助配套服务。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教学法的丰富与丰满。教师为教学的方便,往往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需要,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一视同仁”,缺乏针对性,结果往往是基础差的得不到提高,基础好的原地止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校足球选修课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改进现有的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制定出一种崭新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完善足球教学方法
高校足球教学中,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提高其理性思考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传授某一技术动作时,首先向学生简明扼要传授动作要领,让学生对此动作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印象,接着教师再来示范,然后由学生边复述动作要领边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己学习踢球的方法。或布置某一技术动作,由学生来当教师示范讲解给同学听。另一方面还要多安排各种活动性游戏和接近比赛条件的练习,提高学生在对抗中运用技术的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战中去,迅速提高其实战能力。在练习手段的运用上,也要尽量结合射门、对抗和比赛,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增强纠错的能力。另外,每次课都应安排一定时间的比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认识自身的足球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比赛形式,除了七人制比赛外,还可以多安排五对五的小场比赛、以及四门比赛等,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二)正确选择教学内容
針对足球公共课教学对象的特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需综合下列因素:首先,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其动作结构和方法要相对简单,使学生易于掌握、运用、具是有实用价值。其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能为今后的学习、提高素质、技术、技能打下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因此,需将球性练习、脚内侧踢球、脚内侧停球、脚底停球、脚背正面停球、原地顶球、运球技术、运过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综合练习作为足球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加以对待,它们是学生掌握复杂技术的基础,也是运用频率最高的技术动作。要求基本掌握踢球、停球、运球、头顶球的技术;以抢截球和假动作为辅,删除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如铲球、倒勾、守门员技术等。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加以筛选的教学内容,有轻有重,轻重结合,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各层次的学生今后在足球运动、身体锻炼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除此以外,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介绍足球竞赛规则、裁判法、比赛的组织、足球简史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等内容。
(三)合理确定考核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足球教学采用的评价方式一般为,选择一两项足球技术作为考试内容,依据学生在考试时运用这两项技术的情况,给学生相应的分数。再加上教师以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形式给的印象分,两者相加就成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方法过于简单,没有把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正确的评价方法应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随堂提问等。教学大纲要求的客观评价:包括大纲规定的技术考核,理论考核和裁判法考核及运用;主观评价:以足球比赛为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兴趣。这样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多地出现在足球场上,真正为兴趣和健康锻炼,而不仅仅是为考核过关锻炼。
三、结语
高校公共足球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自由选择的发展空间,根据同学们的自身条件,确立学习与提高的目标,并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与相互评价中产生提高技巧的欲望,在主动锻炼中掌握健身方法,培养其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德,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与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通过足球这一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快乐,获得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 篇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12-0193-01
高校体育的开展,不但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成为一个在学识和身体素质方面均比较突出的社会需要型人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篮球课程,是高校中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在趣味性、运动性以及给学生带来欢乐等方面均具有一定意义。虽然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在现实的高校体育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但也难掩其在当今社会大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在高校公共篮球教学中的多年经验,同国内各个高校篮球教师共同探讨一下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篮球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为我国篮球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一、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时间方面的改革
当前我国高校为了便于课时量统计工作的开展,大部分都以大课时这一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从某种角度上讲确实有利于部分学科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对于教学时间的需求,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但另一程度上,由于一次课时间过程长,都在90分钟左右,也使得一些学科教学出现一定困难,体育学科便是其中之一。在现实的高校篮球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时间较长,无形中使得学生的练习强度和练习次数出现增加这一情况。众所周知,体育属于身体活动,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练习者会消耗自身体力,而持续较长时间的身体练习,则更容易使练习者出现身体透支等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现实的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篮球课开始时学生均非常兴奋,表现出欢呼雀跃的状态,学生练习得也非常认真努力,但这样的现象持续到60分钟之后,学生的学习状态便大不如前了,很多学生由于练习次数过多出现了身体疲劳等状况,不得不原地休息,这种状况的出现使得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受到很大影响,不利于学生篮球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长。未来高校课程改革时,需要思考篮球教学时间的问题,以更好地促使学生篮球的学习。
二、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篮球授课过程中所选择的学生练习内容。教学内容选择得越科学,越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练习兴趣,越会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越轻松。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则很难激发出学生进行体育练习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很多学生便会表现出不悦,不配合教师的行为。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需要教师选择好现实的教学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过程中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运球、投篮、传球、以及运球上篮等教学内容为主体,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多教师认为无可厚非,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那是因为高校所要面对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其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的体育教学篮球学习过程中,很多内容均已学过,并非第一次出现在篮球教学课堂上。陈旧的教学内容,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进行练习,也使得现实的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出现教学困难,学生不喜欢教师所选择的授课内容等情况。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对现实的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减少传统的授课内容,转而在授课过程中多增加平衡、协调等内容,让学生在平衡球上练习运球,让学生在平衡球上练习传球,这样变化一下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有利于学生练习的开展。
三、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需要打破旧的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模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体育教学方式,对于现实的教学过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过于强调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榨了学生的发展空间,着重于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在学生的体育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例如,个体差异、先天条件、兴趣爱好等,且容易造成差生的心理波动:抑郁、自卑、害怕、沮丧,甚至使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影响到同学间的交往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羽.生命教育视阈下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 篇5
1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提出
1.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出的重要依据.
1.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目标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观念.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法,以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特长的教学模式为母板,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实行“多班分组男女分项”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积极性,使学生每次课都有新鲜感,由原来的“让我学,让我练”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在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同时,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爱好的项目上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情况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通化师范学院三年级10个班的各专业本科生,共计462人,以及担任体育俱乐部选项部分的任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有关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论文、资料,并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运用调查问卷法对所抽取的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62份,收回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l%.对参加选项部分教学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为100%.
2.2体育俱乐部开设的内容形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休闲为主.俱乐部开设项目有排球、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武术等.运动训练课针对体育特长生及校运动队员,开设各专项训练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是针对身体特征和病、弱、残等特殊群体开设,以指导健康、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比以往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自我教育和健康性.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情趣性,更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模式.
2.3课余时间训练采用会员制度
课余时间体育俱乐部教学采用会员制度的形式,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俱乐部中来.俱乐部会员可以凭会员证参加体育俱乐部举办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或参加培训,尽管在体育俱乐部的花费不是很大,但这种“花钱买健康”的理念让诸多的大学生加倍珍惜体育活动时间,能够最大限度的学习并掌握一项体育运动,为将来工作以后仍能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对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
调查显示,9%的同学在老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是从来不听的;有17%学生偶尔不听,有74%的学生回答是喜欢这种新型教学方法.根据了解:学生只有在上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课时,才有最好的表现,能够积极主动的练习,遇到难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有85%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俱乐部开设的项目比较全面,能够较好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也能得到保证.参加实验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生动、活泼、自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第一”及“素质教育”为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是以“终身体育”为主题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上优化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推行男女合班上体育课,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合理且好处较多,最大的一方面表现就是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有异性在旁关注,表现欲的程度自然加大,这一缘由势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
3.2对大学生体育教育健康意识的影响
创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型体育教学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主性的特点,是以娱乐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健身的意识,并化被动为主动,形成“我要锻炼”的自觉行为;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的最佳时机,而且能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健身的愉快体验.当回顾这些经历时,觉得体育是愉快的,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及失败带来的教训,从而养成坚持长期锻炼的习惯. 3.3高校开设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
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是可行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学生的体育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及特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俱乐部是可行的.因为俱乐部以学生为主体,且组织方式生动活泼,所以它更多的是带给学生娱乐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带来的快乐,也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随机抽取在校生462人的调查中94%设赞同票,约2%投反对票,4%弃权,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说明我院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是可行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也是可行的.俱乐部组织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教师和参加的次数,使学生在学习上具有灵活的选择.“俱乐部制”的教学采用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多层次、多样化和娱乐性的情况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3.4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俱乐部教学不能分层次教学.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安排没有体现出层次变化和个体的针对性,不能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二是开设项目与学生选项的制约.在部分热门项目中,学生过于集中,只能临时调整,有些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因场地限制而无法开设,因此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自由选项.三是师资素质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体育项目,这就使得教师专业知识显得滞后或老化,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四是俱乐部的管理应规范化.学生在俱乐部学习的考勤、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学生在各俱乐部之间自由转会制度也不完善,其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4结论和建议
4.1建议
(1)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体育是高校的必修课,无论哪种形式都需要体育场馆设施,在推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后,学生选择室内课程较多,由于俱乐部教学不再受教学班和课程内容统一的限制,这样大大增加了体育课的单元时间.一般情况下,除上午1、2节不安排体育课外,其它时间都可以安排课程.这样,场馆设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2)对体育师资队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俱乐部课程相对于普及教学而言,对教师的专项水平和组织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通过进修培训、师资引进等方式调整队伍结构,主动适应教学要求.
(3)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为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志愿,应编制选课小册子,让每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地点、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根据学生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门课程的计划人数.要实行计算机选课管理,必须淡化原有的行政班级,打破系、班的界限.如学校开设此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和主管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针对有利条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问和场馆进行活动.
(4)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要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向整体体育文化素质的转化;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条件和爱好自由选择;教师依据每个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一定的层次.
(5)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理论进行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建体育场地,添充体育器材,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4.2结论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 篇6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评价对象直接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目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普遍重视,但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仅有的少部分研究成果跟不上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变,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具有超前性,要引导体育教学去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1、国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的有关学者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20世纪6O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卢布姆始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标志是国外的现代教育评价理最初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泰勒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质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o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理论界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方法论、形式、体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泰勒从效果着眼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克龙巴赫着眼于信息,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态势、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美国斯坦福评价协作组着眼于方法,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当时方案中发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结局的系统考查。”得雷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地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桥本重治着眼于价值,认为评价概念的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论,国外研究者的主要成果有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二战以后,教育评价领域在维持泰勒模式基本思想的同时,又从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学两个方面对评价手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强调科学实证的方法;二是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在系统分析评价模式中,客观性和数量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化评价方法论的代表有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义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应答评价模式等。这些评价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只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考虑到所有评价参与人的需要,强调个体的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2、国内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是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IEA组织以后,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开始起步。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足围绕着翻译学习国外的评价理论和介绍研究外国的评价实例展开的。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才真正进入了理论创新研究阶段,并且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984年3月《中国教育报》开了第一炮——首先在教育报上开展“如何评价教师的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评价的问题。1986年3月《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1990年l0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标准和基本形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国家还有一些文件也对教育评价工作做出规定。例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师资格条例》等等。近几年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活动开展的也比较多,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1994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会成立。目前,全国教育评价刊物的创办,如:《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这些专业杂志我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提供了阵地,无疑对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情况,只是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发展的列举,而不是其成果的全部。但应看到,教育评价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就其研究对象范围而言,有宏观与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之分。宏观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体育活动中所有于教学活动有关的评价问题;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微观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评价其含义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对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价,它既包括对体育课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计划等的评价。狭义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一般是对体育课的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技术与方法
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调查、了解内在因素、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万向发展。如:孙庆祝、韩冬等人的“高师体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多元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张灵莹等人的“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翟忠和的“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评估的研究等。都注重对评价对象的观察调查,并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回归、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等)解决体育教学评价问题。但是这些评价技术和方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2、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我们知道,先进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如果评价结果的处理和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评价工作就会失去评价的目的和作用。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众多的管理计划、组织和控制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开发出来。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评价与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智能评价系统的问世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对体育教学、评价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人们把各种教学评价技术高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成为现实。目前从我国的教学评价管理来看,我们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项目评价、诊断与管理软件,借助这些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把人、财、物、日寸间等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迅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及时反馈信息,以完成复杂的监测评价。评价系统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转换及运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的手段,也是辅助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纵观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借助计算机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刚刚起步,如:段先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汪眷的“多层次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专家系统、陈世权的“模糊排序专家系统及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等。应用以上这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日寸收集专家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近几年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十年中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质量也有提高,采用的方法也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并且也逐渐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从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章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质量问题,评价方法的选用也不太合理。
(2)研究中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评价的居多,并有重复研究现象,但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其它要素设计较少。
(3)评价方法的选用上,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居多,但缺少对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
(4)理论性研究较多,可操作性研究较少。
(5)注重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各部分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 篇7
关键词:体育思想,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有效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蒸蒸日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效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事业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新时期下,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型,不断地创新教育体制,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之达到国际化水平。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响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号召,遵循新教育体制的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以满足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建立成为教育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内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的发展要求,为此必须以现代体育思想为基础,来完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以保障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代体育思想的相关内容
体育思想表现出的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和认识,从体育运动的本质内容、特点和功能价值等来研究体育运动的发展,发现体育运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传统的体育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必须树立现代化的体育思想,与整体社会环境相符合。现代体育思想要求教师们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进行,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状态,以突出体育运动的精神。
2 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思想与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思想是现阶段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方向和思路,而现代体育思想的内涵则为其指明了方向,能够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其符合现代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现代体育思想是当下社会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是其对体育教学的一种要求,正是如此在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应当将现代体育思想的要求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并且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以形成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另外,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是现代体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其能够实现高效公共教学的多元化,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出现代体育思想的内容。新时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应当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第一,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此来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稳定发展,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处理好现代体育思想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丰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形式,使其变得多样化,能够予以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各大高校应当根据自己学校本身的特点,基于现代体育思想,建立更为完善而科学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首先,现如今所实行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过于落后,不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要求,而且其所坚持的体育思想理念,并不适应于新时期下社会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如此一来,导致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其次,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师没有将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未能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以至于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被动,不具备主动性,并未明确开展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最后,当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缺乏与之相应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致使学生的体育水平得不到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4 在现代体育思想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4.1 以保障学生的健康为主要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为目标
在现代体育思想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将健康放在第一位。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走可持续发展观,要能够实现高校公共体育的和谐发展。要根据每个地区不同的状况和高校的发展理念,来实施相应的教学模式,平衡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教师应当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体育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体育学习面,从而建立能够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为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从而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4.2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体系
在现代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也有所改变。充分引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建立公共体育学习平台,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除此之外,在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当建立健全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新时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发展模式。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的评价,还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公共体育评价的客观性,从各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其能够树立体育意识,明确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4.3 实行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
在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下,我校开始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获得了不小的成效。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指的是通过对俱乐部的形式来实施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和所喜欢的教师。而且在这种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转变学生过去在体育学习中的被动状态。
在我校,根据体育运动项目和类别来分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报相关专业,比如说武术、健美操、篮球、足球、户外运动等等。以俱乐部形式开展的公共体育教学十分新颖,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进行辅导,让学生能够自己练习和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以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能够真正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巧,使学生的运动水准得到提高。
5 结语
体育教育其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许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在现代体育思想的基础下实施全新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公共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思想与建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清楚认识到现阶段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形成正确教育思想及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评价体系、积极引入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等方面入手,重新构建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东锋,杨宋华,陶漪.现代体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J].体育科技,2013(2):122-124.
[2]王步.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运动队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共同发展模式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 3(4):102-105.
[3]谢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94-99.
[4]江文奇,李勋,刘广路.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解释力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88-92,96.
[5]杨洪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思想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3-124.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 篇8
摘 要 教学改革近年来不断被提及的一个话题,体育教学改革做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他关系到广大在校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本文就此展开了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改革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建立完善一套社会主义国家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宏伟蓝图,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从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多年,有着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此课题展开相关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二)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围绕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其具体现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师生比问题。随着近十年来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已屡创新高。就普通高校而言,动则两三万,更有甚者达到了四万多。然而,在高校盲目的扩张过程中,老师队伍的建设并没有得到增强,表现出师资不足的现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体育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课程,自然而然,体育师资就显得更为不足了。同时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它对师生比的要求相对更加严格,一般说来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规律,一个体育老师一次课所教学生以20个左右为宜,最多不能超过30个。然而,在现实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远远不止这个数,“超载”现象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一些普通高校中,一个体育老师一次课带五六十个学生是常有的事,试问这样又如何保证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学内容陈旧。许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大纲几十年如一日未曾改革过,如,公共体育中的武术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个三路长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然后就是一些基本的初级刀术、剑术和棍术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些东西早已失去了其旧日的功能与价值,使课程单调枯燥。这些都使得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越来越多的受到指责,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日益高涨。
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就必需加大力量加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力度改善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学识,过硬专业水准,丰富教学经验的年轻优秀体育教师人才。同时建立完善的教师岗位培训制度,定期将学校体育教师送出去进修学习,以不断的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不定期的举办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交流比赛,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不断的完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制,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其次,改革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组织形式。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管理组织形式是将公共体育大一时期放入必修课中大二时放入选修课中,实行学分管理制度。这种组织管理方式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其管理组织中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学生制的管理把原本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参与体育课和形式变成了被动的学习,为了获利学分而学习,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在很多时间经常有由师资原因只能开仅有的几个项目,这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在一些已经列入等候的项目中,有的经常因学生选课人数不够而不得不取消。而并入其它的教学项目之中。而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出现就委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以项目为出发点,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需要,并为之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培养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些都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新教育实验已经开始启动的今天,特别是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实施体育教学生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投身课堂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其次,体育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落实。最后,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有助于转变现今公共体育教学理念,提升高校整体体育教学质量。
五、小结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高校教学不仅要传播学生以渊博的学识,磨练学生过硬的本领,陶冶学生高雅的道德情操,还应给学生一个健康的体魄。而健康体魄的获得真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一个艰巨而光荣的使命。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意识也会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的深化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苟定邦,董林,聂东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2]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推荐阅读:
高校特色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论文07-08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12-10
高校公共田径体育12-10
中美高校公共体育研究09-15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考核10-3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06-30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11-16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10-14
高校教育公共艺术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