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2024-07-15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通用8篇)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1

论文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舒缓音乐与太极拳运动之间内在的相似相通性出发,以人认识事物的规律为研究依据,探讨配乐在高校会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及其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引言

20xx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的基本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当前,高校的体育课应在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和世界体育运动项目之间作一合理的安排。太极拳本身的健身性和安全性足以证明其作为终身运动项目具有相当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所以,太极拳是值得在高校中推广的一项民族运动项目。为使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实现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教学目标.本文重在探析高校公共体育课在太极拳教学中配乐运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太极拳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2关于太极拳、太极拳配乐

一般来说,运动竞技项目的配乐强调演奏的节奏和速度,突出艺术性,提高可观赏性,太极拳的配乐形式则注重于技术动作在与配乐之间的情感要求和精神因素,这是由太极拳自身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所决定的。

2.1太极拳运动概说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映像”,承载着诸多的文化内涵。作为一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是以古代“阴阳”、“太极”等哲学思想为理论支撑.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推手为主要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是很好的终身体育项目,并且是很好的保健和康复手段,极易普及推广。其运动特点是:动作缓慢柔和、心平气和;各种动作大都是弧线、圆形或者螺旋形运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用陈鑫的话说,就是:“太极拳千变万化,无往非动,势非不俘,而劲归一。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以一贯之者,其斯之谓钦!”;呼吸自然深长,最好配合动作进行呼吸,达到气定神舒,气人丹田;精神集中,用意不用力。从这些层次上来讲.太极拳教学在配乐的选择上应趋向于又寸中国民乐的选择。

2.2太极拳配乐分析

《晋书·乐志》就探讨并记载了音乐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

在太极拳运动中使用的音乐,都是舒缓的音乐,没有固定的配乐,但一般说来舒缓的、清新的、悠扬的乐曲都可以作为太极拳的配乐,由于太极拳本身形式的特殊性,大部分采用的配乐都是传统的古筝曲、琵琶曲等.比如《春江花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月光下的凤尾竹》。较之于西方体育内在原则的单一而精确,太极拳的内在原则是多元而模糊的;区别于西方文化通过分析和还原本质,以实验分解使认识对象纯粹化和普通化,中国文化是通过人与自然的温和来达到心灵的调试和升华。基于此,太极拳的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通过动作的展现表达技击、哲学和美学等价值的艺术,每一个动作除了它所具有的积极含义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展现它的美感,这便是运动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美。音乐是艺术,音乐的灵感取材于现实生活并通过艺术加工重现现实生活,把生活艺术化,给人以充分想象空间,把音乐的旋律、节奏与太极的“韵”相结合,以音乐丰满太极内容,更好地表现太极内容。

3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应用配乐的技巧

根据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和太极拳本身的特点,把太极拳的教学过程科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太极拳技术动作粗略掌握阶段、太极拳技术动作、巩固与熟练运用阶段、“太极韵味”追求阶段。在各个教学阶段中,由于学生对太极拳技术动作的掌握、运动特点、文化底蕴等方面的了解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教学阶段中对配乐的选用也有所区别。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2

1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继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是发展特色高校公共体育的亮点。然而,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设较少,以江苏省普通高校为例,江苏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主,课程主要分布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然而以太极拳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普通高校开展并不乐观,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结构特点,大部分学生对这种柔和缓慢的中国太极“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只要考试结束根本不会再去练习太极拳。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太极拳习练水平也参差不齐,业务水平整体较低,太极拳教学在普通高校中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导致太极拳教学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显得只有外在的“形”,而没有实质性内涵,更谈不上“形神兼备”。从目前太极拳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看,开设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教学效果会更好。

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设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2.1 太极柔力球运动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最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主要是以球类项目为主,特别是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类项目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爱。由于球类项目吸引力大,学生感兴趣。而太极柔力球正符合球类项目的特点,也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如果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会成为学生们的新宠。另外,太极柔力球运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优美动听的音乐里融入太极技术动作,达到形神一致地表现出各种动与静的动作效果,塑造出美妙的意境,可以培养学生们“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经常习练太极柔力球有助于调节情感,改善大脑皮层状态,忘却疲劳,使兴奋与抑制达到新的平衡,使身心获得积极性休息。所以太极柔力球运动能消除精神紧张,调节情操,改善状态,符合学生学习生活需求。

2.2 普通高校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以及场地、器材等都能满足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有较强的体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他们大多毕业于体育院校,其中武术教师有太极拳功底,通过对武术教师的培训,很快就能掌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技能,教学方法也非常容易变通。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院校培养太极柔力球师资力量。因此,太极柔力球的师资力量在普通高校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另外,太极柔力球的学习对场地器材要求都不高,普通高校能够解决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设备所需经费。因此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具备条件。

3 太极柔力球对大学生的运动价值

3.1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的生理作用

太极柔力球运动刚柔相济,具有柔和性、技巧性,这些运动特点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身心疲劳,对于发展大学生神经系统的协调,以及神经、肌肉两系统之间的配合、协同能力都有着其他项目不能代替的作用。[2]在太极柔力球运动中习练者在掌握太极柔力球基本技术的前提下,机动灵活、随机组合变化动作,运用动作技能实现战术意图。从而出现许多创造性和意想不到的趣味性动作,以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和柔韧等素质与协调和控制机体的运动能力,达到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效果。[3]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对于经常参加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学生,其形态指标和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如体重、肺活量、脉搏、握力、台阶指数、立定跳远等。这说明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良好的影响。

3.2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太极柔力球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太极柔力球是一项内外兼修的运动,它追求的是一种人与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太极柔力球主张动作灵活舒展,顺随自然,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连绵不断,浑然于一体。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现代气息。对提高大学生的多项和反向思维有着很好的作用。学生通过太极柔力球练习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消除烦恼和不良的心理因素,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功效。学生们用太极思想中的平和、柔婉、退忍、智巧的心态应对比赛,看待输赢。其化刚为柔的接球方法,潜移默化间使学生体会到用圆融、婉转、含蓄和沉稳的方法来化解矛盾,不再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从而减少了许多烦恼。大家通过太极柔力球运动,达到交流技艺、以球传情达意、陶冶情操、取长补短、愉悦身心。[4]太极柔力球运动营造的心情舒畅、自然祥和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愉悦地锻炼身体,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能启发思维,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学生享受体育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 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对策

4.1 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大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普及与宣传工作

高校是推体育运动发展的最佳场所,在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不仅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方法,也是促进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的良好途径。依托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尤其宣传资源来加强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推广与传播,比如可以通过普通高校的网站、宣传栏等来加大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到太极柔力球的特点、功能和练习方法,激起学生们兴趣。另外,在高校体育节上请一些太极柔力球的“行家”来表演,使学生与太极柔力球零距离接触,来吸引学生们参与,并可以由一些学生骨干成立协会或俱乐部来扩大太极柔力球的影响。

4.2 以武术教师为主要培养对象,加强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的师资培训

太极柔力球的运动技术较为简单易学,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师一定能学会、学好,可以对高校武术教师前期进行培训,然后再由武术教师向其他专项体育教师推广。建议由省高校体育协会成立太极柔力球分会、论坛、俱乐部等,加强各校间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活动,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形成完整的学术团队来探讨和完善太极柔力球教学模式和课程的设置等。

4.3 开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提升太极柔力球运动价值

让太极柔力球运动走进学校,在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对球类的喜好,精选太极柔力球教学内容,降低技术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太极柔力球套路部分和竞技部分进行教学。对于太极柔力球套路部分的教学内容尽量选取一些趣味性较强、技巧性稍高的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来引导教学。在教学中尽量选择节奏性强、适合学生的音乐进行辅助练习。从而让广大学生掌握太极柔力球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健身活动中认识与了解太极柔力球运动所蕴含的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不但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随着学生逐渐走入社会,这对太极柔力球运动在社会的普及与推广也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5 结语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共体育理应多体现“中国元素”。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以太极拳教学为主,因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学生普遍不喜欢成为制约太极拳在高校开展的主要瓶颈,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太极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太极柔力球运动由于趣味性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又具鲜明的民族性,作为太极拳的“升级版”在普通高校开展前景可期。

参考文献

[1]全远芳.太极柔力球的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李恩荆.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7).

[3]王红光,揣佳凡,等.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6(10).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学;成功教育;实施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其实,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有更多的了解,通过体育学习,既掌握了一门技术,也加强了与同学们之间的交往,容易产生一种成就感。所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提倡成功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是近年来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老师在体育教学时,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空间,从而树立信心,体验到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过去的体育教学基本上是一刀切,无论你是能力强还是弱都是一个评价标准,这样,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成功体育教学的思想就是让学生都能产生成功的愿望和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取得成功,通过体育学习,既有情感体验,也有爱好体育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成功体育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体育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快乐。学生是学习的对象,他们在课堂上有自己的发言权,特别是高校学生,他们都是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能力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老师也给他们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让体育课活起来,从而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属于自己的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虽然会有一点不顺利,但是,当他们的自主设计的课呈现在老师的面前时,他们也由衷的产生一种自豪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所以,在体育教学,教师如果善于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就是给学生提供了自信、进取和意志的机会。从而在学习中就会顺利的产生良好的素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讲清概念,把实践的机会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导自演,他成为了课堂的组织者与学习者,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2.使学生的运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形成自信。体育学习需要学生的身体参与,也有心理的参与。既要有一定的生理负荷,只有生理负荷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坚持练习,才能达到身体素质提高的机会。体育学习也要心理的锻炼,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心理健康这个教学目标,由于学生的参与,他们的意志品质、心理品质等都得到提高。身心能力的提高为发挥他们的潜能打了坚实的基础,形成自信的好品质。

3.发展学生意志品质、情感、认识等非智力因素,形成成功动力。成功体育是让学生在以前体育基础上的提高,并在提高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喜悦等体验,从而不断进步的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让学生把体育学习成为一种自觉,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欲望。不但注重自己的教法,还要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们交往,学会解决问题,使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是一个成功者,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愿望,对他们进行指导,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意志、情感、认识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成功体育教学的落实

成功体育教学的落实是关键,通过教师创新性的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性的教学,努力为学生的成功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体验,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逐步形成一种习惯。

1.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能,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如果我们认为是一种简单的放松活动,那么,学生的潜能是无法发挥出来的,所以,要注重体育课,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高校公共体育课上可以引入符合学生年龄的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能力,也可以采用竞赛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看到自己的能力,才会有信心进步,这样,他们有了学习的热情,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样,他们就会有了进步的动力。

2.注意个体差异,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成功。学生的身体、认识、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以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不同的层次上学到不同层次的内容。如果我们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统一标准的教学,就会让他们有的吃不饱,有的很饿,他们无法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对学生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尊重他们的个性选择,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让他们有着自由发挥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的品格、智慧充分自由地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学习的动力,把外在的动力转化成他们内在的动力,让他们自觉的学习。在体育活动中,采用分层的教学法,可以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学习,他们的失败感就会减少,也给了他们成功的体验,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分层次教学,实质上是因材施教,从不同的出发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让他们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自己的进步,尽管他们进步的幅度不同,都能体验到成功带给他们的快乐。

3.适当降低教学难度。获得成功的体育学习,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经历,但是,在一些体育项目中,其技术有一定的难度,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公共学生,他们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很多项目他们可能没有接触过,也有的项目上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他们在上体育课时,老师按专业体育学生的要求来要求他们,那么,他们就可能在体育学习中受到很大的挫折,因为他们的基础差,不可能完成难度较大的动作,所以,我们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把难度大的项目降低难度,让他们从不是专业的角度上都能达到学习目标。比如,篮球教学,我们可以让他们原地投篮,可以双手投篮,也可以在比赛中允许他们放慢速度的运球突破。这样,他们在学习中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进步,再一步一步的提高学习难度。在评价时,老师也给他们降低难度,让他们只在平时认真学习,都能达到理想的成绩。这样,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宽松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发挥,学习自己想学的技术。

4.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传统的教学只是老师在教,学生被动的接受,他们的学习都是根据老师示范讲解下完成的,老师也只是注重教,而没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体验学生的学,老师教了学生就会学吗?所以,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是老师以学生的身份来体验自己的教。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比如,在学习跳高时,有的学生喜欢用背越式,有的学习能力差的喜欢跨越式,所以,对不同方法的同学进行不同的指导,让他们知道这种方法应该如何去跳。当他们发生错误时,找出适合于他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就找到了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以后的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成功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尊重大学生的意愿,让他们在体育课上取得成功,就要不断的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大胆学习,勇于创新,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金保.体育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988(03)

[2]杨柏林,王辉,郑洪才.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效果的探讨[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4(S1)

[3]冯悦民,江翠萍.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7(01)

[4]涂娅菲,易志凯.成功体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改革[J]. 云梦学刊. 2007(03)

[5]古玖新,李新晖.将快乐融入体育教学中——浅谈快乐体育教学思想与实践[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02)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4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了面向新世纪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并就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改革 对策。

一、研究目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公共课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主要课程,倍受学生的欢迎高校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期间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及其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生都有很大影响。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近几年来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培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利用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

二、大

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五、结论

课程改革是国际性的趋势,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目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目前所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和效果。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方法只有面对,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化解。依据我国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高校应从长远目标做起,认真研究体育师资各方面的条件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六、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基本理论教学改革-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钟静 体育学刊 2001年 卷 002期

[2].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健康第一” 张华 王明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 卷 002期

[3].陈水生主编.高校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5

摘要:在现阶段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上,对健康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教育中学生健康意识的缺失。本文在分析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缺失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就其改进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促进“健康第一”教学理念更好贯彻与执行。关键词:体育教育;公共体育课;健康教育;改进措施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多年实施,在全社会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健身氛围,但是我国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现状却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中出现的“过劳死”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弱化和缺失。而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主要培养阵地,其公共体育课是培养知识分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投入。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缺失上的现状

(一)正确健康理念的缺失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以及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也常常不够全面和深入。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生理健康方面,容易将体育、健康、体质等概念混为一谈,而对于体育意识、健身观念、健身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认识常常容易忽视,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

(二)健康教育内容的缺失

在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上,各项教育活动主要是以运动技术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育技能为导向的,虽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理论课堂上会涉及到体育健康、科学健身方法、运动损伤处理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显然不够全面,在大学生的体育课堂上,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的指导还是相对欠缺。此外,在课外实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快乐体育、休闲体育等项目则是相对缺失,很难满足学生在健康教育方面的个性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健康体育的良好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健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容易造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亚于疾病的危害,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反而有助于疾病的减少或恢复。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多是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家庭和社会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上的弱化,随着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的进一步上升,在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悲剧。

(四)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的缺失

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旨在以恰当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教学的成果进行考核和确定,是公共体育课程得以实施和教学质量得以改进的主要途径,而当前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多是局部性的评价、静态的评价或结果性的评价,但,主要是考核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和达标程度,忽略了健康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首先要实现教学中心从竞技体育向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变,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将竞技体育课程同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充分认识到生理上的健康并没代表着真正的健康,只有实现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整体上的健康,才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构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是强化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自体育健康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颁布以来,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变的更加多元化、科学化。高校体育教师在优化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当坚持以健康育人为重点,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和健康水平的课程内容新体系,个人觉得至少应当包括健康理论、体育理论、体育锻炼卫生、体育锻炼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以及医疗医院等方面的内容。

(三)明确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基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明确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健康意识、掌握终身体育方法、完善个人意志品格、修身塑形等多元化的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体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建立以发展个性、强身育人、增强健身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体育健康教育新模式。

(四)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中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或存在的缺陷,公共体育教学要强调“知、信、行”的统一,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改变,重点在提高学生卫生知识及提高个人健康技能。因此,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等表面成绩进行考核,还必须对学生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求更加科学的检验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探索出能够真正适应我国高校体育健康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6

1 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

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 各大学根据自身地域条件和教学条件, 结合本区域独特的体育项目开展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和体育活动[1]。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一部分。

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是近几年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 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2], 即以年级为单位在同一堂选修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教学俱乐部,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 既不受班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 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3、4]。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的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局限和弊端,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它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运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 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 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符合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 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 由于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是当今高校一种较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

2 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

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是以“层次教学”法和“合作互助教学”两个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建立而来的, 又有学者称之为“分组互助”。这种方法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 依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并根据目标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主体活动, 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该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层次教学、合作学习、竞争[5]。

体育教学中的分组合作互助教学就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为了共同的目标, 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 以运动练习为学习方式, 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共同奋斗, 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交流, 学会生存的基本生活技能, 促进学生体育合作与竞争意识和能力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模式。研究表明, 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具有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效果等。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邮电大学2012、2013级4个武术俱乐部计17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从中选择2个教学班作为实验班, 其中男生36名, 女生50名, 共计86名;另2个教学班作为对照班, 男生35名, 女生49名, 共计84名。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研究需求, 查阅相关领域著作、教材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论文文献, 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3.2.2 调查问卷法

根据本研究内容和目的的需要, 查阅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性相关资料, 并参考香港课程发展会议《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设计问卷初稿, 通过向专家请教, 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反复修改后形成本研究调查问卷。经专家效度、重测信度检验, 本研究调查问卷有较高的信效度。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70份, 回收问卷170份, 有效问卷170份。

3.2.3 访谈法

本研究的实验过程、问卷设计、教学模式等有关问题咨询及访问相关教师及专家;在课堂教学之余对学生进行教学反馈访谈。

3.2.4 实验法

本研究实验班采用合作互助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 在教学内容、时数、进度、场地、教师、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等均相同, 考试采用考教分离, 由另一个武术专业教师在不知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情况下进行考核。

3.2.5 数理统计法

问卷及实验中所得的数据利用Excel及SPSS16.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 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4 教学实验设计

4.1 教学控制

为保证学生不受实验的影响, 在学习和练习时投入的精力一致, 不向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讲解两种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然地认为在相同教学环境下学习及练习。通过调查及访问实验班及对照班学生的武术基础水平基本相似。教学实验中在教学内容、时数、进度、场地、教师、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等均相同。

4.2 教学模式

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并非完全两个异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步骤上存在相同环节, 而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 更注重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与竞争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如图1所示,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集体授课 (教师讲解) -示范-模仿练习-集中纠错-自己组合单人或多人练习-个别指导。而实验班采用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 教学步骤:集体授课 (教师讲解) -示范-模仿练习-分组练习-教师分组指导-组内互助-组间比赛。

5 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认知情况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在实验前、后, 对学生武术认知情况进行测试。由表2可知, 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测试结果中显示组间无差异 (Pab>0.05) , 这与实验班及及对照班学生的武术基础水平基本相似有关, 对对照班、实验班进行T检验后结果显示各组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见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武术认知情况有显著性影响, 武术教学过程中, 武术教师均会对学生进行武术基本知识、武德等知识进行讲解, 学生在学习技能时也都会得到认知方面知识的学习, 故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武术认知情况均有变化;而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后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ab<0.05) , 可见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对学生武术认知情况的影响力度更强于传统教学模式, 这与学生对武术认知情况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有关, 传统教学模式下, 多以教师讲, 学生学, 类似与“填鸭式”的形式传授课堂知识, 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主要通过老师讲解, 自己进一步查阅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较少, 而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下, 小组之间存在讨论、学习、竞争, 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外, 还会通过小组之间或自己主动查阅学习等方式进一步获取相关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方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更丰富, 学习态度更加积极, 接收到的知识面较传统班更加广阔, 可见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情况的发展。

5.2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试验后学生技能考评的比较分析

由有表3可知, 对照班与实验班在试验后技能考评结果为83.9±6.75对85.7±6.29, Pab>0.05,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可见对同基础学生进行武术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与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对学生技能影响结果差别不大, 这与武术项目自身的特点有关。武术项目对身体素质各方面及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未有武术基础的学生通过武术俱乐部短期学习中, 对武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多为初步学习、基本掌握, 故对照班与实验班之间技能水平差异不大。但根据五等级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技能考评标准细化考核结果发现对照班与实验班在不同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布情况有所不用, 由表4可知, 实验班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 (19.05%对27.91%) , 而不及格率 (0%对2.38%) 明显低于对照班, 且实验班优良总人数高于实验班 (72人对63人) , 由此可见, 同样基础学生 (无武术基础) 的在同样教学环境下通过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技能考核整体上无显著性差异, 但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这与在该模式, 学生对武术技能学习的方法、途径、态度有直接关系。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改变了被动的“权威-服从”为特征的单向知识传授方式, 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结成了“学习交流-探讨-互帮互助-共同参与”的愉悦平等的新型交往关系, 弥补了传统教学交往结构上的欠缺[6], 各小组内以合作为主, 组间以竞争为主。互帮、互助、互惠、互动是分组合作互助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 也是构建学习化的课堂, 现全体学生成绩提高[7], 更有利于学生武术技能的掌握。

5.3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情意的比较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 体育教学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现代体育教学除应达到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最基本的要求之外, 还应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审美趣味、竞争意识和个体社会化的要求[8]。由表5可知,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在自信心、人际交流、合作精神、环境适应指标方面两组间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ab>0.05) , 而在试验后, 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在自信心、人际交流、合作精神、环境适应指标方面两组之间的组间显著性有所不同, 其中自信心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15.23±1.8对15.66±1.7, Pcd>0.05) , 而人际交流 (13.37±1.8对16.26±1.3, Pcd<0.05) 、合作精神 (13.11±2.0对15.87±1.6, Pcd<0.05) 、环境适应 (13.29±1.9对15.14±1.8, Pcd<0.05)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传统教学模式与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不同有关, 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上不同的是更加侧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 各小组学生在教师讲解后彼此之间看看、练练、想想、问问、议议是互助式教学的一大特色, 学生观察同伴、阅读同伴、思考同伴、帮助同伴、聆听同伴的技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有利于课堂的多边互动, 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交往技能、合作精神、环境适应能力。

针对于自信心测试指标, 在实验前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变化, 为探究武术教学是否对学生自信心不存在正向性影响, 故作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情意情况比较分析, 如表6显示, 实验前后对照班 (12.42±2.3对15.23±1.8, Pab<0.05) 与实验班 (12.57±1.9对15.66±1.7, Pcd<0.05) 学生在自信心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上述分析中, 对照班和实验班不存在组间显著性, 这可能与武术项目练习形式有关。高校武术俱乐部武术项目练习多以单人完成项目, 故在练习、展示中多以单人形式进行演练, 这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着正向发展作用, 故在传统教学模式和分组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下, 学生演练模式变化不大, 对两种模式教学下对学生武术自信心的影响的组间差异性较小。

6 结语

目前, 我国很多高校以公共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 俱乐部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兴趣, 锻炼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而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本身的特点及功效与俱乐部教学特点相互呼应。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武术项目教学中, 合理运用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武术技能的掌握, 有利于学生对武术项目情意的发展。这对于公共课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参与、终身体育的培养具有正向推进作用, 对于高校武术的弘扬和继承也具有重大作用。

分组合作互助教学中学生分小组学习或练习的状态下 (以学生为主体) 并非完全脱离老师作用, 仍是一种师生相互协作的互动过程。武术教师在运用分组合作互助教学模式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 分组练习时要关注学生的练习情况、人际交往状态、小组风气等, 适时进行团队意识、合作与竞争精神作用及重要性讲解。有目的的组织比赛活动, 借助于比赛, 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 快乐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亚慧.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武术俱乐部教学的建设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2.9 (1) :49-50.

[2]周威, 周爱光等.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报.2003.23. (1) :81-84.

[3]刘建坤, 王桂欣.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J]北京体育学.2005.2. (2) :232-233.

[4]孙华勇.上海市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与发展模式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4.

[5]谭华.华北科技学院体育舞蹈选项课运用“分组互助”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8.10.

[6]石平.论高职合作互助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144-145.

[7]孙晔.“互助式”学习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7.2 (87) :68-71.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92-01

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好是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增强国家实力。随着高校对体育教学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如果开展教学的创新工作也成为了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为了有效实现教学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目标,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始终处于积极、自觉的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一)体育教学的研究理论多于实践。

体育教学的相关论文逐年增多,一方面是体育老师需要评职称;另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简单过实践动。这种现状造成教师们都乐于写论文,而不愿意把论文中的理论用于实际教学当中,造成了理论多于实践的现象。

(二)轻视教学研究,体育教学缺乏规范。

体育课是体育老师用于实践的最佳时间也是体育老师大部分用于实践的时间。然而目前的许多体育老师,很少珍惜体育课的时间,去研究体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往往让学生自由练习,没有运用自己所学的体育教学理论来上好一节课,更不用说利用每一节体育课,来研究自己所学到的体育教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这对我国体育理论的实践运用的发展很不利,如果每一位体育老师把多一点心思用在研究和实践体育教学当中,便会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合理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对教学效果的达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教学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基础上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多的是朋友。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进行充分考虑,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年级差异与性别差异。使学生在体育中获取快乐学生是否能够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互动的设计。比如说,大一的学生由于刚刚入学,无论是体育运动意识还是时间的合理分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大二的学生则是学习任务少,时间比较充足,但运动激情却稍有减退。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考虑如何设计才能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 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其次,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且复杂的活动,如果想要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快乐,首要前提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然而就传统体育教学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命令和服从,根本谈不上快乐。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感受外界的影响,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切实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喜欢上体育运动,逐渐将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

(二)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

当前,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大多都是反反复复地对动作进行练习,对关键动作进行解析等,这些都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喜爱慢慢消失。但如果教师能够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将枯燥的教材内容情景化、游戏化,使学生能够沉浸在快乐之中,那么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成功的一半。随着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使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也成 为了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每节课都为学生准备一些新鲜的东西,使学生不断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最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创新,在对内容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以原本的教材内容为基础,内容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还要注重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实现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 “用心上课,用情上课”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其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把体育课上的生动、活泼、 有吸引力。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想要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首先应该让学生喜欢自己,只有对教师产生好感,才会喜欢上教师所上的课。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素质教育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它的创新研究是体育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实践的关联基础,提高其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雅丽.基于快乐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探讨[J].运动,2012(21).

[2]熊涛,黄靖钧.高校体育中快乐体育教学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毛振明,吴键,马铮等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

[4]席连正,冯莉萍,珠海大学园区“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2)

[5]张凤玲,张兴泉,王亚乒等,“开放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教探索,2012,(2)

高校公共体育课太极拳教学中配乐的应用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管理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生活等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改革的需求,必须在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内容上进行重大的改革,建立和健全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学管理体制,探索一套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和科学化管理模式。

一、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高校体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完成高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为依据,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在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过去,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体育课。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高等教育已确立了淡化专业,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新的办学思想。同时,就业市场要求我们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的,身心健康的高质量人才为教育目标。而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后奥运时代的到来,都为高校体育注入了新的内涵,高校体育教学已不只是停留在体育课这件单一的形式上,而应发展成一种多层次、多因素、多形式的有机系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系统的功能,就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思想和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离开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就无法进行。因此具有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是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关键和保证。

目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规章制度多而严,缺人本关怀,对于教学规定过于严格,限制了体育教师的教学自由和学生的体育学习自由。教学管理人员对师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服务性,体育教学激励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关注不够,我们必须尽早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为完成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周期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过程,实施的主体是各高校的体育教研部或体育学院,教学管理者要按照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对教与学双边交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使其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根本依据,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也体现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质量的要求。学校依据对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等进行全面安排,并具体规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各种活动,是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检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要符合教学本身的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不断适应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不同时期的要求,适时进行修改和调整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学习和研究学校教学计划的有关文件,制订和调整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计划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要有利于各教研室,各门选项课统筹安排教学工作,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

(二)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教学的条件,状态、效果,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管理。使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体育教学工作是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是衡量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体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依赖于完善、高效、科学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三)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体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主要是检查教案的编写是否按教学计划执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及布局是否合理等;课中管理,要求教师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新教法,勇于改革创新,以学生为本,保证体育课堂安全;课后的管理,主要是清理现场,归还器材,听取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或意见等。

(四)教学档案管理。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图表、课件等都要进行存档。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高校档案的主体、核心和重点。档案管理是一种教学信息管理。它能反映体育教学工作的全貌。它为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依据,总结经验,是进行体育教学科研的基本材料,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体育教学管理,构建新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解放教学管理观念,以师生为本。

教学管理的思想、理论、观念是对教学管理实践的抽象规定,是作用于教学管理实践的中介。观念开放是教学管理改革的先导,是教学管理体制更新的动力。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探索更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为了适应新形势高等学校改革和学校体育的社会化、终身化、个性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趋势,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有关方针,政策与法规。建立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在管理工作中要切实保障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由,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要切实保障体育教师的权力和权益,才能激发教师工作的能力和创造力,调动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提高服务意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既要强调规范意识又要体现教学自由的理念。一方面,制度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以保证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制度要体现教学自由的理念,能够激励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激励学生积极“学”。换言之,体育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坚持以服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控制与学习自由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既要注意增加教学管理制度的弹性,提高“柔性”管理水平,从制度上保障学习具有选择性、个性、弹性和开放性。完善现有的体育选项课制度,在使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个性化与多样化,保障学生的个性。必须设置理论课,保证学生的体育理论学习时间。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制度。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科学化管理。

要实现高水平的体育教学管理,就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这就需要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依靠现代科技,采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手段,达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逐步实现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所以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具有获取现代知识技术的能力;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诚心诚意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发挥管理主动性,尽可能地为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四)建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

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实施评价与考核是学校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报酬激励的主要依据。评价主体的选择要全面,多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评价手段、方法的选择要多样化,坚持量化与质化相结合。构建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要具体、丰富,区分度比较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评价的结果应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水平,能够保证体育教师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教师作为一种人力资源,要求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管理者要注重教师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要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经常开展课题研讨,通过专家引导,教师论坛等各种形式,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对取得成绩,有责任感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将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更加令人关注。探索一条适合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新模式,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是广大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俞林.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6,1.

[3]陈筠.试论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J].贵州体育科技,2006,2.

[4]解黎明.绉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J].首都师范学院学报,2003,1.

上一篇:新年记趣优秀作文下一篇:我理想中的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