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关系研究(共12篇)
高校公共关系研究 篇1
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成为各级各类组织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也不例外。随着近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竞争时代,这里面既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又有高校形象的竞争。特别是高校形象竞争,已经成为依托高校教育产品质量的高校“品牌之争”。又因为高等教育产品的特殊性,所以时刻吸引着大众和媒体的眼球。与此同时,媒体生态发生剧烈变化,以各种“微”媒介诞生为标志的新媒体横空出世,对高等院校新闻宣传工作影响深远。
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的办学环境也发生了巨变,诸多潜在风险存在较大爆发概率,很多高校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很多突发舆情事件是无法避免的,这也让部分高等院校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显得有点捉襟见肘。比如在规范办学方面、学术研究方面等负面危机不断,各种负面新闻通过新媒体扩大了事件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涉事高校的公众形象。实际上,此类事件的瞬间大范围传播,与裂变式传播的各类新媒体密不可分。故而,不少高校对新媒体危机事件愈加重视,希冀在萌芽阶段就能将危机消除,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高校公关关系为主要内容,以新媒体视角为突破口,希望有所裨益于相关专业人士。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一、新媒体趋势研究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系统,那么高校就是其中一个开放型的子系统。因此,需要根据高校子系统和社会大系统的关系和作用,以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措施,促进高等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对校内外环境的适应。在这种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媒介管理和新闻宣传面临严峻的挑战,势必要对新媒介生态的演变做出反应和应对。
广义上,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新媒体:时间、技术、社会。时间上更近的可以被称为“新”的媒体,相对电视网络是新媒体,相对报纸电视是新媒体;从技术角度说,具有价格更低、传播更广、应用更强等特性的都可以被认为是新媒体;从社会的角度说,新媒体之所以新,最重要的是社会作用的革新。但必须指出的是,新媒体作为一项技术,本身并不具有改变社会的能力,反而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新媒体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原因。作为一个口号,比如“新媒体改变一切”,将新媒体作为主语,是不正确的,改变一切的是使用新媒体的人们,是移动互联网上广大的网友。
(一)新媒体的类型
“互联网终端的移动化,网络技术获得更深入的发展,各媒体之间在网络上融合得更加紧密,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使得人们更方便地随时获取信息”[1],本文根据新媒体的互动性、虚拟性、社交性等特征,对新媒体类型进行了梳理归类。
(二)新媒体的特征
“我们研究传播,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2]。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传播有四大特征:一是互动性。传统媒体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新媒体却能形成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传播方式因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二是即时性。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快”,相对于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新媒体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布,甚至是第一时间发起直播。三是广泛性。新媒体形式多样,每个参与者都能通过平台自由交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四是多元性。新媒体日新月异,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也日渐多元。
(三)新媒体的趋势
新媒体时代的诞生,使每个人都可能创造奇迹。新媒体时代,亦是赋权给消费者的时代,从未来看,它有以下四种趋势:第一是碎片化。碎片化是移动互联网的特征,特点是专业、精细、特色加个性。第二是全媒体时代。广播没有颠覆报纸,电视也没有颠覆广播。所有的媒体未来只有一种形态,就是社会化媒体。第三是垂直细分受众。比如从消费、心理、行为这几个角度去细分受众,发现真正的受众特征,从而形成与消费者的“亲密接触”。第四是价值扩张。媒体会出现拟人化,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会输出价值观和影响力,有这种个性化的标签,新媒体才能走得更远。
二、高校新媒体公关研究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新媒体的日新月异,让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变化多端”,给高校公共关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媒体的“变化多端”,使信息源和传播手段都无法事先确认,其运行规律较难把握,那么如何才能科学面对和引导新媒体舆论?这一切都成为高校新媒体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高校新媒体公关也随之兴起。
(一)新媒体公关的定义
在目前,新媒体公关的定义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指在新媒体的表达渠道里进行形象塑造,为高校公关提供媒介传播的策划思路。第二,新媒体公关就是利用新媒体处理“公共关系”。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越来越成为一个凸显的概念。如何找到与高校有关的社群,找准自己的新媒体定位,确立自己的新媒体策略,从而与目标社群,或者说目标受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增强高校社会影响力,就是新媒体公关的应有之义。第三,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公关是传统公关的延伸,也是传统公关方式的一种有益补充,它以移动互联网为传播手段,从而开展相关公关活动,进而提升高校社会形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高校新媒体公关的对象
从本文给出的相关定义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新媒体公关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高等院校自身,二是各种新媒体,三是社会公众。在这个关系链中,公关主体自然是高等院校,公关客体是社会公众,公关中介是新媒体。
新媒体公关的客体,也称为公关对象,是指与新媒体有接触可能,并能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与其他个体或组织发生各种关系的对象。本文讨论的公关客体主要是指为高等院校提供宣传传播渠道的新媒体形式。目前,这类新媒体主要有微博、微信、微视频、论坛、社交网站等。因为新媒体形态仍在进化,这就使得新媒体公关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也都有其自身的方式和特点。
(三)高校新媒体公关的特征
由本文论述可以得知,新媒体拥有诸多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特征,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危机公关也注定会出现许多“新”变化,新媒体核状散发式的传播模式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以及意见的形成。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如不能及时发声,新闻主体的声音极易被淹没,造成信息冗余和信息浪费。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越是著名,越有可能被关注、被评论、被批评。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之下,信息能够横向转移、自由流通。由此,新媒体已然成为公众和媒体获知敏感或危机事件的第一渠道,甚至成为舆论危机爆发的主要源头。
(四)高校新媒体公关的趋势
新媒体已然成为高校舆论危机的主要来源。当下,互联网已非单纯的媒介工具,而是自成生态,进而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平台,每时每刻都不可或缺。目前,国内各高校都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高等院校任何可能出现的危机都会遭遇无限放大,导致连锁反应,直至引发大范围的恶性传播。在国内,网络技术和网络数量一直在飞速发展,网民数量也在飞速增加,新媒体舆情对真实世界的影响力正在扩大,许多此前屡被忽视的微小问题,在过去的媒介形态下,可能根本无法形成热点。新媒体时代彻底颠覆了这一传播规律,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变异,每个传播者又是信息加工者。于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真相与谣言齐飞”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成为正常的社会现象。新媒体的特点是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快,某些事件一旦成为热点,马上就会占领各大门户网站的首页,再加之其他媒体的接力传播,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席卷全国的舆论风暴。
三、高校新媒体策略研究
对于高校管理而言,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的发展和演进,高校对自身发展也要做相应调整。社会环境是常变常新的,也必然会对身处其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产生深远影响。有鉴于此,高等院校在当今时代已不能以“象牙塔”自居,而应该主动地去拥抱社会变革以及媒体生态的变化。面对新媒体,高校的新闻宣传也需要相应发生变化,形成自己的舆论引导风格,建立健全新媒体组织,从而突破局限,抛弃思维惯性,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一)新媒体正面舆情引导
正面网络舆情引导的五大策略。一是顺势而为、二是善于借力、三是客观真诚、四是快速反应、五是多方造势。新媒体传播,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传播的“人格化表达”。首先,要找准一个定位,要打造出一个以人为本的传播风格;其次,要整合资源,建立高校自身的信息产品生产车间,知道自己的受众、短板和优势,知道自身内容的源泉在哪里;再次,要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在互动上要注重参与感,在表达上注重人格化传播,在语言上要适度变新,跟得上社会流行词汇;最后,要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传播形象,要做到用心沟通,以服务取胜,要做到各方链接,以新鲜议题设置取胜等。微博和微信都是以社会化媒体的形态出现的,传播方式则是独特的“裂变式”,媒介影响力更以“指数级”的速度扩张。在这种背景下,高等院校应该全力拥抱新媒体,比如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将其打造成为高校向外界传递信息、与外界互动的综合资讯平台。
(二)危机公关与新媒体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既有信息传递的快捷多元,也有舆论内容的真伪混杂”[4]。新媒体,既是正面舆论信息传播的阵地,也是负面信息传播产生的温床。新媒体,或者说自媒体的一大特征就是人人都可以发言,这种发言不像传统媒体存在审核等流程,更可能的是传播者本人的再次加工和“添油加醋”,网民容易“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5]。此外,微博、微信等的出现让新闻传递进入“秒”时代,也为流言传播营造了机会,不实信息可以在瞬间到达每一个人的手持终端,甚至以弹窗新闻的形式跳出来,使人防不胜防。另外,面对新闻竞争加剧、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局面,在策划、炒作之风的影响下,一些新媒体操作者缺乏社会责任感,或是被某些利益所驱使,或是为了博取更多网民的关注和点击,不但乐于搞标题党,还喜欢耸人听闻、捕风捉影、移花接木、追求轰动效应,甚至没有猛料就自己造“猛料”,早就把新闻真实性的底线抛到九霄云外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危机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瞬间爆发性,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三)新媒体危机公关应对策略
“危机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考验,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社会责任是检验企业声誉的试金石”[6]。目前常见的危机公关策略有:利用搜索引擎遏制负面信息传播;利用公关资源消除敏感信息;根据事件性质制定针对性解决策略,进而利用公关彻底平息事件;媒体监测,及时快速处理相关问题,消除敏感信息产生的温床。这些手段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治标不治本,甚至有时候会酝酿成更大的危机。因此,媒体公关成为重中之重,任何信息屏蔽技术都是饮鸩止渴,以纸包火。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比较适用的公关原则有以下几个:勇于承担责任原则;第一时间真诚沟通原则;速度第一原则;系统运行原则;权威证实原则。
四、高校新媒体应用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和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对于高校的新媒体公关而言,新媒体团队建设显得迫在眉睫与刻不容缓,同时也是公共关系处理专业化的必然需求。
(一)新媒体团队类型
一是师生团队。这个团队由学校新闻传播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可以对学校传播的正面信息进行评论、转发和点赞。这个团队有以下特色,一是人员数量多,二是身份多元,三是语言风格多样,四是可以形成有效的引导,五是彼此信任,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优势互补。
二是专家型团队。在这方面有些高等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其本身就有新闻传播系或新闻传播学院。可以抽调部分专家学者组成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委员会,对相关宣传的定位、方向、策略等进行充分讨论并制订详细方案。同时,高等院校还可以将学校的明星教师、明星学员等打造成“大V”或“网红”,使其成为高校传播的形象代言人,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网络公关公司。公关公司就是所谓的公共关系公司,由职业公共关系专家专门为客户提供公共关系维护的智力服务。这种团队的主要作用是新闻策划、新闻发布、事件策划、事件执行、论坛营销等。公关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他们非常熟悉传播运作的手段,洞悉社会舆论的好恶,同时也有较为广泛的人脉。此类公关的特点是效果快,花费资金较少。可以通过新媒体定时定量发布学校的正面新闻、软文、口碑营销等信息,保持高校在网络平台上的信息更新频率。
(二)建立一体化团队整合模型
一要提前策划。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一定要围绕自身重要工作进行,简单地说就是要满足高校教书育人的需要。即通过舆论引导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核心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要制订年度方案等中长期宣传规划,在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传播活动。二要增强团队协同效应。要在高校各部门之间建立横向链接的工作团队,使内容更加贴近学校发展核心,更好地凸显宣传价值。三要理顺传播层次,注重立体传播效果。因为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互联网的地域发展也因之显得非常不平衡。在当前的背景下,立体传播应该成为高校新媒体传播重心。比如,把在学校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新闻同时也在其他媒介上进行传播,这样就能形成传播的立体化,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新媒体团队一体化建设
要进行新媒体团队的一体化建设,必须有清晰的工作目标。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要切实履责,牵头成立横向新媒体宣传团队,并指定一名主要负责人。其工作目标就是要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积极宣传高校正面信息,同时注重对网络负面舆情的监测、判断和应对,并随时保持与目标受众的互动,构建高校内外良好的舆论环境。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新媒体一体化团队,主要是团队成员的选择。要整合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网络红人、职业评论家等,利用他们的知名度与话语权,使其成为团队公信力的根本。有条件的高校,要依托高校自身新闻宣传力量,组建自有专家团队。与此同时,要建立良好的新媒体沟通机制。在对外发布信息时,一定要做到同一个话筒,一定要避免团队成员表达不一,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情况出现。
新媒体团队有以下几种沟通方式:一是校内办公平台,可以在此平台建立信息分享专栏,及时共享学校信息;二是新媒体工具,比如微信群、QQ群等,及时地通报舆论发布和应对情况,以便准确应对;三是自有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整合学校各院系、各部门的最新信息,要统一口径、统一发布和监测。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新媒体以风起云涌之势,迅速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让整个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纵深和多元。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存在也让整个舆论场变得更加多元,人们可以听到更多来自事件亲历者、观察者的声音,新媒体之间,也通过自发的传播特质,建立起高度协同的互动式传播。
然而如前文所述,新媒体传播也带来了很多传播问题,新媒体在让舆论场变得多元的同时,也让舆论场变得“浑浊”。在此情况下,高校新媒体要在理念上树立一体化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形成舆论空间意识;在内容上,要力求分众互动,细分受众,贴近受众,与受众互动;在技术上,要实现运用融合,增强新闻宣传和新闻产品生产的新优势,利用微博微信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在资源上,要强化拓展延伸,打造新闻宣传和新产品的新优势;在生产上,要追求专业创新,形成新闻宣传和新闻产品生产的新影响,做到保持专业权威,快捷精简传播,多媒体化呈现,从而在新媒体时代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为高校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形态多变,正极大作用于高校的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利用新媒体创新开展高校公共关系维护工作,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高校公关危机
参考文献
[1]秦小建.全媒体时代下关于广播新闻编辑模式的分析[J].新闻传播,2012(8).
[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9.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3.
[4]陈淑文.浅析新媒体时代是孕育流行文化的温床[J].新闻研究导刊,2015(6).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0.
[6]宋鲁禹.E时代的危机公关[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21.
高校公共关系研究 篇2
论文摘要:文章提出了面向新世纪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并就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改革 对策。
一、研究目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公共课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体育的主要课程,倍受学生的欢迎高校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期间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及其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生都有很大影响。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网络,书籍查阅近几年来体育教学学生个性培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和利用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
二、大
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五、结论
课程改革是国际性的趋势,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目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目前所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和效果。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方法只有面对,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化解。依据我国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高校应从长远目标做起,认真研究体育师资各方面的条件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六、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基本理论教学改革-自主化、指标化、计划化教学模式的设计 钟静 体育学刊 2001年 卷 002期
[2].高校公共体育课与“健康第一” 张华 王明献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 卷 002期
[3].陈水生主编.高校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篇3
摘要:高校宿舍人际关系是决定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索影响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就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就现有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几方面。文章对每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总结出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为今后的研究出一些意见。
关键词:高校学生宿舍 人际关系 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编号为:JXSDKYXGKTYB-201502和2016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为:16YB039阶段性成果。
G641
从2004年云南马加爵事件、2009年吉林郭力维事件、2013年复旦投毒事件、到2016年川大砍头事件,类似的高校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一次次进入人们视野,各大媒体对高校宿舍人际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高校宿舍人际关系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人际关系中最重要且最敏感的一种关系,如何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宿舍人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概况
我国对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不多,几乎没有专门针对开展高校宿舍人际关系教育方面的专著。在中国知网中选择期刊检索主题“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论文有 382 篇;检索主题“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现状”的论文有 137篇,检索主题“宿舍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论文有171 篇,分别占总论文书数的35.86%和44.76,其中共有82位学者就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做了相应论述,本研究所收集的382篇论文发表年份、数量及所占比重具体情况如下:
以上数据显示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特点:第一,从文献数量上看,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第一篇关于“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论文发表于1994年,时至2002年仅发表3篇,而从2005年到2016年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达到了379篇,可见高校宿舍恶性事件频发,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第二,从研究方法上看,以往研究多为就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存在现象、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进行定性研究,而采用实证研究的相对较少。
二、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内容
(一)宿舍人际关系现状的研究
在对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宿舍人际关系持肯定的态度。有研究表明,54.7%的人对当前的宿舍人际关系感到满意,27.8%的人感到非常满意,但也有少部学生选择“不满意”“无所谓”。38.7%的人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重要,61.4%的人认为重要。①而引起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研究显示:51%的人认为是“生活习惯”,35%的人选择“个性差异”,6%的人选择“宗教信仰”,5%的人选择“人际竞争”,3%的人选择“经济差异”。②此外,宿舍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学校上也存在差异,毛小玲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特点》中表明,男生的矛盾冲突面高于女生,亲和面低于女生。从人际和谐性、人际亲融性、人际扰他性三因子上看,人际关系的好坏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③整体上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文科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好于理科生。④
(二)影响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
近年来,由宿舍矛盾引起的暴力犯罪事件屡屡发生,事后不仅让双方后悔不已,更是让几个家庭陷入痛苦之中。研究表明,暴力事件在男生宿舍里更容易發生,且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室友间相处时间长短也有关系。影响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相对交复杂,但主要可以归为以下几个部分:
1.学生自身因素
丁瓒教授指出: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失调而来的。黄和等人的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症状两个维度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大学之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两个维度上面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导致人际交往也存在不同问题。⑤生活习惯的差异,比如个人卫生、作息时间、处事态度、行为差异引起的矛盾堆积起来会令人难以忍受,承受能力弱的一方常会先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性格上的差异也是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同种性格的人之间更容易沟通,而不同性格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沟通导致矛盾出现后难以及时解决。此外,个人观念、理想追求不同也会对宿舍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王亚娟调查发现,除生活习惯要保持一致以外,40.74%的学生更喜欢与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同学成为室友。⑥
2.家庭因素
部分父母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健康人格培养,使孩子带着一身诟病进入大学。杨云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父亲的过分干涉与母亲偏爱被试也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⑦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不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养成慵懒的生活习惯,待人冷淡、缺乏热情、缺少良好素质、与他人交往也会收到影响。家庭环境对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不完整的家庭中的父母常常会给孩子带来压迫感和易紧张的情绪,导致他们的自主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不够大胆自然、语言粗俗等问题,这大大降低了交流对象对他的第一印象,对今后双方的深入了解没有丝毫帮助。此外,生活条件差异也影响着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建立。整体而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显著的经济状况差异,非贫困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好于贫困生。⑧
3.学校因素
校园这个象牙塔中的竞争虽不及社会竞争的激烈,但在宿舍里也会存在与室友竞争的情况,如班干竞选,奖助学金的评选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竞选等。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同学间存在的竞争问题,为了胜出而对自己的竞争对手产生仇视心理,不仅给自己带来压力,更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部分高校缺少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的相关指导课程,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和畅通的途径解决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三)解决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紧张的建议
1.学校方面
目前,国内学着针对缓解高校宿舍人际关系提出了多方面的见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良好的校风,引导学生培养规范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把以礼待人当成一种习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同学间的摩擦。校规校纪具有一定的凝聚力,让不同的人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以同一条做人准则来约束学生,逐步实现同学之间友好沟通的良好局面,从而改善宿舍的人际关系。其次,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学校可定期开设相关讲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尊重、关心他人。同时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心理疏导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理认知、情绪和行为,达到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帮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压力,处理问题,适应生活。最后,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主成成分,是高校宿舍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宿舍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⑨制定一系列的宿舍管理制度意在规范学生的卫生习惯,宿管人员对宿舍不定期做卫生检查和评估,硬性要求生活习惯不好的同学努力达到学校宿舍卫生标准,改正生活中的不良卫生习惯,营造一个良好的宿舍环境。
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家风。家风决定教养,孩子的做人准则,待人处事,情感交流,心理素质都受父母影响,更和家风密不可分,优秀品格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要“正其身”做好榜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言语,做到及时纠正,现场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二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仅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给他人的生活带来方便。家庭是孩子形成特定生活方式的学习场所,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父母在一旁指导、监督。要想真正做到做事有目标、处事有方法,自理能力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必须养成。三是家人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俗话说的好: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一个与父母保持良好沟通的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大都表现出自信、乐观、尊重他人的一面,不易与他人产生隔阂,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也可以巧妙化解。
3.自身方面
对于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出论述。第一,学会尊重、包容、诚信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只有双方都感觉处于一种平等的交流状态,才能使对话持续愉快进行。“草木有情皆可养,乾坤无地不包容”,包容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宽广胸襟,还可以提升亲和力,让人容易接受。对他人说真话,做实事,讲诚信是立人之本。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人与人之间持久友谊的保障。第二,处事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可以有效的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换位思考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注,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发展。第三,学会欣赏、赞美他人,人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赞美的声音可以给人自信和鼓励。在他人表现出色时,不吝啬的表达赞美,让他人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成就感,加深在他人心中的美好印象,能让人际交际过程中更加和谐。第四,掌握与人沟通技巧,每个人都会偏好于对自己尊重、礼貌的人,在与人交流时除了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外,也要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仔细听别人的话,并及时作出回应。第四,学会用正确方法释放消极情绪,不要让消极情绪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更不要随意向他人发泄,理性對待自己的情绪,学会在运动、向他人倾诉的过程中释放情绪,掌控情绪。第五,正确看待大学中的竞争问题,学生间的竞争看重的不是取得的荣誉,而是为了在追逐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朝着一个更优秀的方向前进。
三、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受研究资源和实践的限制,我国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时间短,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文献多是从现状分析、存在问题、解决方法三方面来表述,研究缺少创新和完整的数据依据。2.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的是理论探讨,而实证研究、个案分析较少,缺乏实验对比性研究。3.研究缺乏经费支持。研究工作尤其是实证研究所需资金投入大,研究持续时间长,资金不足很难做到学术独立,使得很多研究多为纸上谈兵,无法在现实中检验理论。
鉴于我国高校宿舍人际关系研究的不足,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引入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视角,如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多角度开展研究。2.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研究贵在精而深,深入的研究能得出更加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3.重视数据化管理在高校宿舍人际关系中的运用,数字信息时代,让数字成为基础性资源,清晰快捷掌握学生在校动态。
参考文献:
[1]刘洁洁.安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问题及对策。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阿不力克木·艾则孜, 孙兰英, 阿拉法特·克依木. 高校宿舍人际关系及宿舍管理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9):92-96.
[3]毛小玲.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特点[A].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
[4]李芹燕. 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D]. 西南大学, 2008.
[5]黄和, 蒋阳, 郭江森.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调查报告[J]. 现代交际, 2015(5):123-124.
[6]王亚娟. 高校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11):89-92.
[7]杨云, 谢腾. 高校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J]. 现代交际, 2015(11):122-122.
[8]李芹燕. 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D]. 西南大学, 2008.
基于高校财务公共关系的研究 篇4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公共关系
关系愈益复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高校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财务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应用, 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高校扩招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社会化的体制改革, 高校的资金来源、资金投放的多元化, 使得作为整个高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财务面临的内外部财务关系愈益复杂, 使得理财环境趋于复杂化。并随着教育基金制的推行, 高校的筹资渠道和财务管理的内容、范围进一步拓宽。这就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灵活运用财务公共关系处理和协调好有关各
一、高校的财务公共关系的内涵
高校财务公共关系是指高校财务部门为了维护高校财务管理活动, 与高校内外部公众以经济为目标进行双向来往所发生的, 以建立和达到相互了解、信任和支持的合作关系。高校财务公共关系包括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公共关系是财务部门内部职工之间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工作形成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外部公共关系主要包括:第一, 财务部门与高校外部政府有关部门、兄弟院校、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公众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 有利于争取学校外部环境的支持。高校要利用信贷资金进行发展, 必须处理好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公众关系。第二, 财务部门与学校内部其他部门的公众关系。这是财务部服务本校师生员工、职能部门正常教学活动产生的公众关系。高校财务部门日常的运行管理中, 遵循公共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宗旨, 妥善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 保障行政服务系统的运行, 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 对于推进高校整体工作有着不可或缺的独特职能和价值。
二、高校建立良好财务公共关系的重要意义
财务部门的公众关系状况, 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及效果, 影响到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质量。
(一) 树立财务管理部门形象的需要
高校已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定局。高校形象是高校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 是体现高校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财务处作为学校财务管理部门, 代表学校管理全校的财务工作, 需要实现自己财务管理的目标。在高校内部, 财务处外部公众就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和各院系及职能部门。财务管理的过程也是财务服务的过程,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为全校师生员工和各院系及职能部门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体现财务处的形象, 使这些外部公众对财务管理工作理解、认同、支持, 并很好地配合, 促进财务处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提升高校形象, 离不开良好的财务公共关系, 因为财务公共关系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影响公众的经济活动, 与公众建立和发展融洽、和谐的关系。通过公共关系手段可以增加高校在社会的感知和认同, 起到提升大学形象的作用。
(二)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益的需要
面对经费使用的各个部门, 需要搞好双向沟通关系, 及时掌握各单位经费需求和使用情况, 对经费使用进行有效指导监督, 使使用部门能够认可、理解和接受, 达到“形式约束”转变为“实质管理”的效果。取得全校师生员工和各院系职能部门的支持, 争取公众对组织的配合和支持, 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高级目标。全面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与财务管理活动, 让大家都来了解和参与财务管理,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使同量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让师生员工和各院系, 职能部门理解和支持财务处的工作, 会使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得更好、更顺利。
(三) 高校发展创造良好外部财务环境的需要
任何组织开展有效的管理活动并富有成效, 都离不开良好的公众关系。高校财务部门从事的组织和管理财务活动必须符合内外公共利益。高校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分子, 不可能离开高校外部环境而生存。在国家对公共财政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高等教育不断推进的社会形势下, 高校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特别是及时掌握各类政策信息。高校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转, 离不开与其直接发生财务关系较多而影响又较大的部门, 如教育主管部门及财政、物价、税务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因此,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积极主动加强与高校外部公众联系, 进行双向沟通, 争取政府职能部门等高校外部公众的支持, 帮助和监督, 能为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财务公共关系的运用
(一) 处理好财务处内部的公共关系
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 要想实现自己的财务管理的目标, 获得各界公众的信任, 支持与合作, 特别需要取得组织内部即财务处内部员工的真诚理解与鼎力支持。一是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 增强内部凝聚力。组织内部的员工, 是内部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处理好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 才能实现内部公共关系的团结协作。二是满足职工合理的利益要求。组织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合理利益要求, 使两者利益相一致, 这样一来, 才能让员工对组织有认同和归属感, 增强凝聚力。三是营造组织内部良好的工作环境。情感需求的满足必然促使广大员工形成强大的工作动力和为事业献身的奋斗精神, 从而把组织造就成为一个坚强团结的集体, 以可喜的成绩去赢得各界公众的信任和大力支持。
(二) 处理好与校外各社会公众的公共关系
从国家提倡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 推行高校教育成本适当分担机制, 高校财务管理便从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财政拨款过渡到现在的高校收费、社会筹资、所得纳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费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时代。高校教育系统的开放性也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与高校外部公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争取社会公众的支持, 才能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一是加强与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一方面, 高校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 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主管、财政、物价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变化, 把握住政策变化给本校带来的有利时机和不良影响;另一方面, 通过良好的沟通关系, 把学校的实际财务状况和学校发展中的存在困难如实汇报, 主动提出合理有利的方案, 争取政策性的优惠和支持。在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的过程中, 还必须熟悉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分工、职责范围、办事层次和运作程序, 并与各主管部门不同层次具体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关系, 以减少“公文旅行”现象, 从而提高效率。二是搞好与金融业的关系, 创造良好金融环境。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基本上都是负债运行。有效利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 高校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间接受益者, 在兼顾银行利益和运行模式的前提下要与金融机构密切配合。高校必须认识到搞好与金融机构的公共关系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在同金融业开展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中, 只有建立良好的多边财务合作关系, 取得金融机构多方位的支持与帮助, 才能增强高校在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提高财务公关素养, 增强财务公关意识
财务公共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必须有很深的公关素养和能力, 才能在认清当前高校财务环境的情况下, 审时度势, 处理好变化无穷的财务关系。同时也必须看到, 开展财务公共关系绝不是搞搞权钱交易等低级庸俗的一套, 必须树立良好的公关风格, 坚持“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公共关系原则。目前, 我国高校办学体制就是建立规范有效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搞好与经费来源渠道相关各个组织的公共关系, 构建社会各界良好的财务公共关系。必须走出学校, 积极争取企业资助、校友捐赠, 促使成果转化, 积极争取贷款, 加强联合办学。努力挖掘潜在社会资源, 与其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从而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 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 国家财政对高校办学经费实现部门预算的改革, 高校财务管理不再仅仅是记账, 算账的过程, 而是要不断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过程。这就更需要取得财务部门内外部公众的理解, 信任和支持。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进一步开源节流, 理好财、当好家, 提高效率, 防范风险, 确保高等教育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关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钟晴.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公共关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1) .
[2]、李云峰.科研院所财务公共关系初探[J].商业时代, 2010 (9) .
[3]、黄麟.略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公共关系[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4) .
高校公共关系研究 篇5
高校办公室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之研究
工作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一直是管理学探讨的主题之一,如何控制好压力的大小对高校办公室实际工作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受到众多高校教育管理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从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出发,对压力的概念、来源、及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阐述.
作 者:陈红梅 作者单位: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12刊 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年,卷(期):“”(2)分类号:C931.4关键词:高校办公室 工作压力 工作缋效
高校行政权力的公共性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行政权力 公共性 高校权力主体及客体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和学术机构,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发展学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随着高校的发展而日益扩大的高校内部行政服务组织逐渐异化为高校内部的行政衙门,使高校学术权力让位于行政权力,高校官本位盛行,使其公共性丧失。 中国高校行政权力公共性的缺失阻碍了高校管理的有效实施,影响了大学的发展,因此高校内部行政组织要树立服务理念,充分实现其公共性,发挥其公共价值,这是解决中国高校内部管理问题的关键。
一、高校行政权力的概念界定
通常,人们把高校内部教学和科研系统(其成员是师生和研究人员)所拥有的教学和学术活动权力称为学术权力,而把保障教学和学术活动的非教学和科研系统(成员是各级各类机构的行政人员)所拥有的行政活动权力称为行政权力。也有人认为,学术权力即指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对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及学术关系施加影响和干预的力量。学术权力的主体指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客体指学术事务、学术活动及学术关系。大学组织学术性的特质,使得它应是一个"底部沉重"的结构,自下而上是学术权力的运行方式。高校行政权力是高校作为一个组织为实现发展目标而赋予大学科层制结构中各管理层次的,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对高校中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能力或力量[1],过去一些被"公认"的私人产品逐渐进入公共产品的清单,比如越来越多的教育活动已经被纳入公共服务内容。国家和政府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承担者,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私人机构和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时(例如"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在全球致力于提高健康、医疗和教育水平方面的卓越贡献),当对于高校行政权力的理论阐释和认识已然存在不少问题的情况下,寻找新的认识角度和理论支撑成为必然的选择,公共性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二、公共性的源起及其理论运用
"公共性"的概念出现了很长时间,但对于该概念的使用也并未统一,阿伦特认为,公共性一词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公共性意味着公开性,即公共世界是一个所有人共同的聚会场所,每个出场的人在里面有不同的位置,每个人都是从不同角度来看和听的。这就是公共生活的意义[2]。再次,公共性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的。公共性意味着在一个敞开的公共领域因他者的存在而获得自我在场的真实体验。公共性是以凸现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公平正义为基础,是为了消解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对立。自主性、多元性和共同体是现代公共性的核心概念。在公共经济学中, 公共性却被作为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均衡的手段[3],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性是一个非常宽泛并且具有多个层次的概念和理论,哲学领域的公共性概念无疑最具有抽象性和广泛性,而在其他领域公共性主要被作为一种理性的态度和价值的观念来加以运用。
三、高校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分析
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主体、供给目标、供给客体和供给内容构成了高校行政权力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供给主体、供给目标、供给客体和供给内容的探讨有助于把握高校行政权力概念。因此在对高校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进行分析时,我们认为公共性是高校行政权力的根本属性,是贯穿高校行政权力的一条主线,它既是高校行政权力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在理解高校行政权力时必须始终以公共性作为基础,而在高校行政权力的实践中也必须以公共性作为指导。
1、 供给主体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作为其理念指引
政府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高校是参与主体、高校领导是重要主体。公共组织(政府和行政部门、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从根本上也是一种公共组织[4])从根本上来说是公益性的组织,其组织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利益,因此其对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公共组织的公共性特别是政府的公共性,在这种公共性理念的指引下,现代政府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它能够满足社会公民的个体需求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的总体发展。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主体主要是负责在公共性的指引下安排公共行政权力的生产任务,而高校行政权力生产者则主要负责完成行政权力的生产任务。
2、供给目标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作为其价值标准
高校行政权力需求的公共性价值标准,首先是来自于行政权力机构行政权力需要的共同倾向。正是这种共同的权力需要倾向构成了高校行政权力需求的公共性价值基础[5]。其次,高校行政权力需求的公共性价值标准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高校行政机构对于权力的需求,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决定了行政权力主体的供给能力,行政权力需求与行政权力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也不能太大,脱离行政权力供给水平的行政权力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3、 供给客体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作为其实现基础
高校行政权力作为一项基本的权力是每个高校均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而要实现行政权力从应然权力向实然权力的过渡就需要一定的制度设计。法律和政府是现代社会使应然行政权力向实然行政权力转化最重要的制度[6],法律依靠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为后盾对行政权力的内容进行规定使行政权力取得强大的权威和效力,政府则依靠国家权力通过调配资源以保证行政权力的真正实现。
4、供给内容的公共性---以公共性作为其约束条件
目前对于高校行政权力"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公共产品理论,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技手段已经使公共产品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实现成本大为降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為公共产品天然属性的认识需要进行修正[7]。所以高校行政权力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正在发生变化,出现了行政权力泛化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混淆等问题。
四、高校行政权力公共性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高校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视角突破了政府职能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的视域局限,对于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主体、供给目标、供给客体和供给内容的公共性分析,使我们能够更为准确的理解高校行政权力。以公共性作为理念指导的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虽然公共组织的运行者在某些时候并不完全能够完全恪守公共性,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目标是使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行政权力,实现其提高行政效率,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明确划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高校的行政权力需求偏好相适应。高校行政权力的供给内容应当以公共性作为其约束条件并为其带来公共收益。
参考文献:
[1]刘尧.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演变[J]。现代教育科学,2006,(2):1-5。
[2]〔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P538
[3]曹鹏飞. 公共性理论研究[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 37,38。
[4]沈建华.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J]. 体育科研,2008,29(2):37- 41。
[5]高培勇. 公共经济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0。
[6]唐立慧,郇昌店,肖林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化改革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3):7- 11.
[7]范冬云.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6- 12
高校公共机房管理研究 篇7
由于学生教学用机使用频繁,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软硬件故障。维护好计算机,保障教学用机需求,是机房管理维护工作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当需要大批量更新操作系统平台或者大批量安装拷贝某个应用软件时,要能及时地、大批量地、简单化地操作就能完成。二是当单机发生硬件故障后,要能尽快地排除,减少故障计算机的待修时间,早日投入使用。三是在单机情况下,对于软件故障,要具有快速恢复硬盘上数据的能力,使计算机能及时地投入使用。对于管理维护计算机而言,有很多看似是计算机硬件故障的现象,最后却确定是由软件的问题所引起的,所以,软件维护的工作量是远远大于硬件维护的工作量,而作为管理维护计算机的工作人员,却是既要懂得计算机硬件的工作原理,又要知晓每个软件的工作流程。对教学机房而言,机房内安装的各种教学软件在运行时要能保证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所谓教学软件运行时的一致性,有三层含义:一是每台计算机上所安装的软件及其版本相同;二是每个软件安装时设置的参数相同;三是每台计算机上调用同一软件的方法相同。
高校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的管理,历来就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作,它涉及面广、事务性工作杂、技术性较强、工作相对单调、工作量很大、系统性不强。
高校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的建设过程,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只能是随着不同时期的教学需求逐步建立起来。不同时期、不同批次的计算机,在规格型号上是有差异的。这种硬件上的差异,带来了软件上兼容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的兼容性上。对于各个专业之间,使用的教学软件不尽相同,特别是各个专业的专业软件,品种繁多、专业性极强,除了计算机基础类和语言类教学软件大致相同以外,不同专业之间根本无法通用。而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上所有专业的全部通用和专用软件,并且能正常运行,简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大学生是一个勇于探索的群体,其求知欲望强烈,其中有些学生是很少考虑后果的。而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又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状态的大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损坏计算机系统,造成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有些人视公共机房的计算机为自己个人的专用机,随意更改计算机系统的配置文件,造成计算机一时的瘫痪。也有携带含有计算机病毒的存储介质进入机房使用,使计算机染上病毒。
高校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除了承担正常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上机外,还要承担各个专业的有关专业课程的上机实习任务,以及各种各样的培训考试、其它临时性的用机等需求。对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经常是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要完成转换工作,对时间性要求较强。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维护工作量相当大,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教学用机,工作人员必须随时维护被损坏的计算机。
在建设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时,机房内每间房间一定要将局域网络联通到每一个计算机的机位上,并且要保证每一间房间,其内部的网络要畅通;与机房外部网络的联接,可以由管理人员控制。在计算机的采购选型时期,要求计算机的各项性能等指标不能过低,其配置要在主流机型的中档水平以上;配置的计算机数量,要有一定的冗余度;对于同一个房间内的计算机系统,要求其所有的硬件配置必须完全一样,以减少后期管理、维护的工作量;对于每台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还需要另外增加配置硬盘保护系统。不论是配置独立的硬盘保护卡,还是集成在主板上的硬盘保护系统,都要具有自动登陆的、一对多的网络拷贝功能,并且能方便的进行更新、升级换代。具备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所要求的基本条件,是做好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基础,其后期的计算机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到保障教学实习的需要。
在机房宏观管理方面,首先,要将相同硬件配置的计算机布置在同一个房间内,并且每一个房间内局域网络的IP地址要配给一个独立的网段,不能交叉,为机房后期的网络拷贝、管理维护等工作打下基础。其次,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将机房内所有的计算机房间作适当的分工,有些房间以通用性机房为主,有些房间以专业性机房为主,有些房间兼做专用与通用机房。由于专业软件的特殊性,必然要有专用的房间用于各个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开设,而专用机房的设置,也是计算机应用得到普及的一个标志。由于计算机数量上的限制,不可能做到专用机房与通用机房完全分离,有时,专用机房还是要作为通用机房来使用,反之亦然。对于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好奇心大,而造成损坏计算机系统的学生,要以教育引导为主。计算机系统被损坏,只能说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措施不到位,防范还有漏洞,它能促使机房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在管理维护计算机系统工作方面,对于硬件故障现象,要及时地修复,减少待修时间;而做好计算机机房的日常清洁保养工作,也是降低硬件故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软件故障现象,则主要是从防范角度保护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目前,主要是采用硬件保护的方式,为每台计算机加装一块硬盘保护卡;由于硬盘保护卡是直接插入到计算机的主板上,计算机系统在启动时,就会将其视为计算机的硬件板卡之一,从而达到了有效保护数据的目的。
在机房微观管理方面,作为公共教学计算机,不论何种配置的计算机,都可以看作是在计算机上运行某些教学应用软件,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运行不同的程序而已。对于各种计算机故障,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对于硬件故障,只要有充足的备件作保障,就能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及时修复。而对于软件故障,排除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加装硬盘保护卡,这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还有就是选用嵌入了硬盘保护系统功能的计算机主板,这是主流发展方向,只是当硬盘保护系统的功能需要升级时,操作比较繁琐一些。在计算机硬盘保护系统功能失败时,可以采取更换硬盘的方法,来及时地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计算机公共教学机房的管理维护水平,更好地方便学生用机,本院机房普遍加装了硬盘保护卡或选用嵌入了硬盘保护系统功能的计算机主板,在享受到硬盘保护系统能有效保护计算机上各种数据的同时,还享受到了硬盘保护系统含有的网络拷贝带来的便利。在机房环境的管理上,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对机房每一间房间内的所有计算机机位,全部固定了一个唯一的编号,并且将这个编号与计算机的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进行有机的关联。这也解决了某些计算机上机考试时对机房环境比较特殊的要求,如要求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的取名要一致,相邻计算机的IP地址要有规则地顺序排列等。
计算机机房每学期都要多次承担各种计算机的上机考试,各种上机考试环境与教学环境的要求又是互不相同,利用硬盘保护卡上含有的一对多的网络拷贝功能,只要准备好一台计算机作为样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整个机房的快速拷贝复制,完成上机考试环境与教学环境切换的工作。或者说,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即可实现整个房间全部计算机硬盘上数据的更新或安装。样机上将要发送的数据,可以是整块硬盘,也可以是硬盘上的一个或多个逻辑分区上的数据,也可以只发送计算机CMOS参数或硬盘保护系统参数等。而所有计算机上的IP地址和计算机名称可以选择自动分配修改或者保持原有不变等选项。
针对计算机硬盘原因引起的各种软硬件故障现象,在时间要求紧迫时,首先采取更换硬盘的方法来解决。首先,按照机房内在用计算机硬盘上的数据,事先复制好,作为备用硬盘。其次,更换上备用的硬盘,修改IP地址、计算机名、网关等一些参数,即可快速投入使用。毕竟更换硬盘比复制硬盘在时间上要快得多。再次,对更换下来的硬盘进行检测,或返修,或重新复制数据作为备用硬盘。
利用硬盘保护卡上能有效保护CMOS参数这一功能,将计算机上的系统参数采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由进入,察看各项参数的设置情况,并且可以修改。而利用硬盘保护卡能有效还原指定逻辑分区盘上数据的功能,允许学生查看、修改硬盘上所有的文件数据,对文件的属性,允许更改,也允许学生随意删除一些文件,甚至允许学生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平台,使学生在更改中学习到知识。
利用硬盘保护卡对各个逻辑分区可以设置不同的还原方式的功能,将硬盘上的逻辑C盘设为启动盘的系统区,设为开机还原,有多个操作系统时,再加上其它逻辑分区;逻辑D盘设为系统文件和应用程序的备份区,设为开机还原;逻辑E盘设为公共数据区,其共享方式设为只读,设为半天或每次还原。实践中,E盘如果设置为敞开,不保护还原,则到第二天,E盘上的计算机病毒就会影响到整个机房内计算机的使用,严重的时候,还会使机房的计算机全部瘫痪,无法使用,影响到教学秩序的正常。
在教学上机过程中, 有时辅导教师需要查看某个学生上机作业完成的情况, 如果房间内计算机的IP地址是有规则排列的,则利用网络查看就相当简单,只要输入对应的IP地址即可查看。针对上机辅导教师有临时性的课件或作业等文件要下传给上机学生的时候,全体用机的学生可以共享机房中指定的某台计算机上逻辑盘中的数据;或是在课前,利用硬盘保护系统的网络拷贝功能,将文件网络拷贝到指定房间内所有计算机的逻辑E盘中,这个发送过程只需要很短的时间。
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维护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的管理水平。而机房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不断探索尝试的综合管理过程,其工作量大,技术难度大,牵涉到的知识面广,使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不断应用,对机房管理维护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要按照一切为了教学需要的原则,灵活应用,就能做好管理维护工作,同时,机房管理人员也应当主动地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新技术和新理论应用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维护工作中。
摘要:高校计算机公共机房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用机任务, 围绕计算机公共机房管理的问题, 以公共教学机房为例, 就提高公共教学机房的计算机利用率这一主题, 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机房,机房管理,硬盘保护卡
参考文献
[1]《神州》2009.11《浅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马经杰、齐欣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篇8
1 研究对象
以呼伦贝尔学院公共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 就当前公共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阅读大学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书籍, 浏览中国知网上关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 总结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现状。
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教师、专家,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2.3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呼伦贝尔学院在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500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496份, 有效率99.2%。
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公共体育教学态度调查分析
从表1对学生公共体育学习态度调查的结果来看, 当前学生的体育课学习兴趣不高, 仅有15.3%的学生特别喜欢公共体育课, 有24.8%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有37.7%的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有22.2%的学生特别不喜欢上体育课。分析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从初高中时期就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教师、学生、学校都看重升学率, 重学习、轻体育的思想严重, 学校、家长、学生看重的是升学率,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步入大学后这种轻视体育教学的思想仍旧没有改变,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如何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是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2 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的开展公共体育教学, 对学生进行了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调查, 从表2的结果来看有11.7%学生喜欢瑜伽, 有23%的学生喜欢健美操, 有15.3%的学生喜欢网球, 有13.1%的学生喜欢游泳, 有14.5%的学生喜欢拓展训练, 有13.9%的学生喜欢跆拳道, 从数据的结果来看, 学生还是喜欢一些社会上流行的项目, 一些传统的足、篮、排项目并不是特别受欢迎, 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公共体育课教学, 是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3.3 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因素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影响公共体育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表, 从表3的结果来看影响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 有19.8%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态度影响了体育教学, 有22.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单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有17.5%的学生认为体育设施缺乏是主要的因素, 有15.1%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是主要的原因, 有13.3%的学生认为教学学时少是主要因素。对这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安排上变化较少, 没能与时俱进, 没有体现出高校体育的内涵, 只是强制的让学生学习, 这必然会导致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降低, 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体育教学设施缺乏, 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不理想, 学生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体育课学习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 强调课堂纪律, 约束学生的行为, 强调对运动技能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心理和健身价值观的引导, 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一般高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公共体育教学, 一周2学时, 学时非常有限, 遇到天气不理想, 还经常停课, 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时间非常有限, 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公共体育教学中实际遇到的, 需要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共同去努力解决的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1) 通过调查研究, 当前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 体育的健身观念没有形成。
(2) 学生喜欢的项目多是类似于瑜伽、健美操、网球、游泳、拓展训练、跆拳道这些社会上比较流行的项目, 当前学校开设的体育教学项目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需要。
(3) 影响公共体育教学的因素比较复杂, 学生的学习态度、体育教学内容的单调、体育设施的缺乏、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教学学时的不足等都是影响教学的原因, 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4)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将体育教学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使学生摆脱基础教育时期形成的错误观念, 真正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5) 加强对公共体育的教学改革, 将不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项目取消, 引入社会上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 这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加强学校对体育经费的投入, 兴建现代化的体育场馆, 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7)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不断改变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做好学生体育学习的引路人。
(8) 加强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 完善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使学生在体育课后可以很好的进行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花玲云, 杨湑.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 (12) .
[2]黄鹿, 熊巍.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1 (12) .
[3]胡永红, 王桂忠, 张向群, 等.扩招背景下公共体育课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 2011 (2) .
[4]李养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
[5]李振斌, 李养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及对策研究[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07 (3) .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看法研究 篇9
(一)师生关系淡漠。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术氛围十分浓厚,大多数的教师均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教师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使得学生们很少在课后见到自己的老师,而学生的思想观念则更加多样化,教师对大学生的掌控、了解变得越来越困难。渐渐地,师生间的联系仅限于课堂,此外,任课教师平均一周上一两次课,上课即来下课即去,与学生的交往联系自然很少;且大学开设的课程多,很多教师上一个学期的课就不再有联系,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一直在换教师。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这一学习活动兴趣下降,很多学生旷课、迟到、上课玩手机或看自己喜欢的书,教师虽然不想这样,但又无法强行管制,教师双方的积极性都受到重挫。
(二)师生关系功利化。现代金钱利益使师生关系“商业化”,一些大学生不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只求任课教师给及格,甚至打电话请求;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奖学金、考研、出国等原因,接近老师,给老师送礼,以此作为增进师生关系的砝码,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师生交流的场所。大学的许多班级没有固定教室,大多数教师没有办公室,师生只有在上课时才能见到面,下课后又都离开了。一般情况下,学生和教师联系时也就只能使用邮件和电话的科技方式,而学校没有双方可以长时间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询问、交流的场所,有时甚至开一个班会都有可能开到一半需要换教室,而被迫去一些公共场所。
(二)大学的管理体制弊端。由于现代高校专职辅导员的设置,使大学生认为其日常生活、纪律、学习等方面的管理均由班导负责。[1]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十分少,交流的内容也局限于学业上,任课教师也认为这些都是班导的任务,这种班导制管理的弊端是造成师生之间接触少的客观原因。此外,学校在教师的地位、选聘等方面单纯注重教师的科研专业水平,导致许多教师把精力放在科研活动上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三)网络文化的急速扩张。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手机、电脑既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电子产品凭借其快捷的极大优势,使人们不用见面就可以进行交流,网络中的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力越来越小,虽然数据可以传达我们的信息,但传达不了双方的情感,它们永远比不上面对面的亲近所带来的情感效应,师生关系更是如此。除此之外,网易公开课、慕课等网络公开课的开展,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名校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凭借着学校的名气、优秀的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等,受到了许多大学生的青睐。因此,不少同学宁愿在宿舍里听“视频里的先生”讲课,也不愿到真实的课堂中去,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
(四)不良的社会风气。大学生进入大学就距离社会更近了一步,现代的大学更加开放,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同化逐渐加快,最明显的就是高校师生交往的经济现象日益增加,一些班级、个人为了某些利益,而贿赂教师,师生间自然增添了人情消费,染上了功利色彩。[2]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正在逐渐被推倒,这样,社会上的精华与糟粕都会进来,而对师生关系来说是非常严重的。
三、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
(一)教师方面。发挥师爱作用,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充分利用课间时间相互交流,多参加学生举办的活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快捷资源与学生交流。尊重、理解学生的观点,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吸引学生来上课[3],并在课上对学生的价值观给予正确的引导,关心爱护学生,增加沟通的渠道。另一方面,教师要平衡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二)学生方面。我国自过以来就有着尊师的传统,现代更应如此。高校有许多知识渊博的老教授,作为大学生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上好一堂课不是教师个人来实现的,而是双方合作的结果,只有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才会做到上课不迟到、不玩手机等。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缺乏很多社会经验,“象牙塔”中的安逸生活也令很多学生担忧,大学生应尽可能地打开心扉,主动与老师交流,老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定会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即使教师存在缺陷和不足,也不能诋毁老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教师,学会采用温和、委婉的方式与教师沟通。
(三)学校方面。大学应转变教师管理模式,促进高校师生交流制度化,为高校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广阔的平台,为高校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制度化保障。一方面,大学的各个学院可提供一些师生交流的固定场所,让师生可坐下来直接面对面地交谈,为师生交流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努力转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和科研负担中解放出来,[4]完善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将教师的课外活动参与、课外指导等作为教师晋职、评优的考核指标,促进高校师生交流的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风气、交流机制。
参考文献
[1]邓显波.浅谈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2]邓显波.浅谈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3]李清环.师爱在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作用分析[J].新课程研究,2009,6(12).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研究 篇10
近年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地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特别是近几年民办高校达到了顶峰。伴随而来的则是师生关系问题的产生。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和谐与否、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因此就需要把形成良好的大学分为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师生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1.1 师生关系的含义
(1)交往与关系。什么是交往?综合上述,我们认为,哲学上所指的交往范畴就是指人与人或与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改变生存环境,通过媒体中介开展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社会关系。(2)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观点是基于社会关系来讲的。他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但是交往只是从一种视角揭示教育活动,并不能完全揭示教育的本质特征。而教育本质就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3)师生关系。何谓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以实现教育为目的的活动,通过独特的身份和地位形成的关系体系。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1.2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有着很复杂的情感关系,它不同于其他学段的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自身的特点:第一,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除了因为考试、录取制度建立起来的特定关系以外,更多的是理性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很好的维系着校园人际关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第二,民办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因此形成的师生之间的长幼关系,使两者更好的成为紧密的朋友。第三,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主导学生,虽然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要保持一致,但是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发展不一定形成合力。因为教师和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所以在思想观念和知识层次等都有着差别,这就构成差异性。第四,民办高校师生之间具有互动性。因为双方在情感上都具有一定的成熟程度,两者之间的情感是相互影响的。而角色的期待在民办高校中表现尤为明显,两者互动能够尽快实现期待目标。
2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1)依附关系。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权威依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学方面还是以传授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师生关系只是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存在了。这样权威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并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也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兴趣。(2)疏散关系。没有网络时代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的位置。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来源,因为在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已经弱化。比如,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主动,师生之间缺少了感情交流和沟通,开始变得淡漠。因此,在网络为王的时代,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深深地被打上了“疏离性、专制性、对象性”的烙印。(3)传播关系。为了避免教师只围绕知识传递师生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避免教育关系减去弱化,从而保证教育成果能够积极向上。
2.2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生心理距离扩大。师生交往包括课堂交往和课外交往两方面,是实现师生有效交流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就造成师生之间情感关系淡漠。目前在民办高校师生之间表现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学生也只是在学业上有问题时,去请教老师,其他事情是不会向老师求助等。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就很难真正意义上了解学生的想法。虽然大学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但是与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有着本质的区别。(2)师生之间误解加深。通过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还是希望和老师成为朋友的,这样才能够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他们希望在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学生往往情绪低落,没有学习的热情。
3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对师生关系培养不够重视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对师生关系作过精彩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是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两者才能保持互动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得大学生保持自身该有的个性。(2)教师考核制度不科学,导致教师不去处理师生关系。由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就兴起针对教师的量化考核模式。把教师所有的劳动都与收入挂钩,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就照本宣读,对教育教学没有热情,只在乎最后学生整体分数的局面。(3)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信息化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形成不同特色的师生关系。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多样化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为了避免与多元化发生碰撞,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改进的对策
(1)民办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观念指导行动只要是从观念上入手,来构建新式师生关系的坚实基础。要构建民办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就要做到重视师生关系,加强师生关系的制度建设,从领导到教师,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构建新式师生关系奠定思想基础。(2)改革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民办调查为了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就要明确评价目标,把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还要正确对待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职教。(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了构建民办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就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架起师生交流合作的桥梁,建立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通过了解双方才能够真正了解自身的不足,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保持稳定、持久的师生关系。
5 结束语
师生关系是教育界永恒的、敏感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新兴的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也不断在进行转变。虽然还存在不足,但是却摒弃传统的不足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为如何实现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些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谈和谐教育[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杨元业.试论现代师生关系和谐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3]徐洁.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当代高校大学生室友关系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某大学投毒案;大学生室友关系;思考与对策
高校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大学四年求学期间滞留时间最长的空间,是学生生活、交流、情感传递的重要场所。和谐的室友关系对于同学之间感情的促进、身心的健康有重要意义,恶劣的室友关系不仅会伤害同窗之谊,而且可能会酿成恶性事件。大学生室友关系是大学生最重要、最直接的人际关系,它的健康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高校大学生室友关系研究基础
2013年四月初,某大学的研究生林某因为平日在宿舍里与黄某的小矛盾,将剧毒的二甲基亚硝胺注入宿舍的饮水机内致黄某中毒身亡,自己也被送上了审判席。调查显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大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和谐的室友关系。健康的室友关系可以有效地避免恶性事件的爆发,最终促进和谐校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高校大学生室友关系的现状
大学生室友关系总体是比较单纯的,大体上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小矛盾及时解决。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总体上层次比较高。相对于物质方面的交往,大学生之间精神方面的交往较多,在交往中都比较理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并尊重彼此,很少因为一点小事而闹矛盾,即使偶尔有小矛盾,也能快速地解决掉。二是室友是知心朋友可能来源。作为年轻人的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思想相对简单,且由于一直生活在比较纯粹的校园之中,人格较为纯真,因而,室友之间很自然地形成一种淳朴的感情,甚至有一些会成为知心的朋友。三是近距离的交往空间利弊兼有。有一大部分学生鉴于大学时光的短暂,毕业以后也各自天涯,不太会重视人际交往,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活。调研的结果显示,总体来看,虽然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室友关系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但这并不影响以良好室友关系为主的现状。
三、大学生室友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大学生室友关系存在的问题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很多同学之间的交流流于形式,很少有情感、思想等方面深层次的交流,都在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谐。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行为习惯、思想方面难免有差异,那些想法相近的人很容易关系亲密,慢慢形成自己的小团体。一旦“小团体”形成,宿舍内其他的同学就面临着加入还是独立的抉择,加入其中,则会加剧宿舍的分散。多元化的生长环境、生活习性在丰富了大学生活的同时也增加室友交往的难度。目前的大学生多是90后,很多在长辈的溺爱下成长,难免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包容心,一些同学身上会难免会有“公主病”,一旦进入宿舍,就会行为骄纵,超级自恋。
2.不良室友关系的原因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常会有认知障碍,处于青年时期的他们自我意识增强,有主动交往欲望,但由于心里的不成熟,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身边同学尤其是室友的关系,人际交往常常过于理想化。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有时难免会因为荣誉、奖学金、班干部等存在竞争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教育和“有求必应”的成长环境容易养成自私、骄纵的性格,室友之间一旦不够包容,矛盾、冲突和误解就产生了。
四、解决大学生室友关系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室友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会给学生的人生打上烙印,所以家长对于是室友关系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和做人方面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另一方面,父母应与学校密切联系,经常与老师沟通,一旦发现孩子在交往、情感方面遇到了困难,立即与他们沟通,提供有效的帮助。
2.学校方面
高校应全面贯彻“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首先,在大学生刚进大学时,就重视和谐室友关系的构建。辅导员在学生大一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宿舍成员之间要互帮互助,互相爱护。其次,学校应经常组织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次,学校应提高大学生公寓的管理水平。学校应开展多样的宿舍成员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让宿舍成为舒适、温馨的家园,其中的室友关系自然也就健康了。
3.学生方面
作为室友关系的主体,大学生在室友关系改善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一,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大学生之间应坦诚相待、平等相处。第二,大学生与室友之间应经常及时地沟通。只要及时地沟通,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是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第三,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修养。建立良好室友关系的建立,要从自身入手,完善自己的人格,能包容、接纳他人,才能适应公共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如平时说话要注意言语,注意交往的行为,适当地暴露自己,让室友更好地了解自己。
五、小结
室友间的感情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情谊,和谐的室友关系会成为大学生未来人生中美好的回忆,现代这种开放的社会,和谐健康的室友关系尤为重要。只有家庭、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齐心协力,室友关系才能健康发展,大学宿舍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青年乐园。
参考文献:
[1]申艳婷.大学生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01).
[2]欧嘉烟.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防御与干预方法新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3]梅超智.探索影响高职院校宿舍室友关系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3).
作者简介:
韩同莲(1993.02~),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3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从复旦高才生毒杀室友说起——浅析大学生的宿舍关系”(项目编号:13C213)研究成果。
高校公共关系研究 篇12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沈阳师范大学公共体育2014 级、2015 级8个轮滑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为了研究当前公共体育轮滑教学质量的现状,对中国知网上关于滑轮教学质量研究的论文进行浏览,对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2.2 专家访谈法
对辽宁省内轮滑教学的教师进行访谈,针对轮滑教学质量的提高与专家进行讨论。
2.3 问卷调查法
一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7 份,有效率99% 。
2.4 数据统计法
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 . 1 学生对轮滑课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轮滑课学习兴趣的调查,从表1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轮滑课学习兴趣较高,其中有45.1%的学生非常喜欢轮滑课,有40.7% 的学生喜欢,有8.4%的学生不喜欢,有5.7% 的学生非常不喜欢。分析这组数据,由于轮滑运动趣味性较高,学生喜欢这种有刺激性的运动,学生能主动的投入到轮滑课学习当中,另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担心轮滑课会出现危险,对滑轮运动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柔韧性也不自信,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轮滑运动广泛的开展是需要教师重点进行考虑的问题。
3 . 2 学生对轮滑课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关于轮滑课教学质量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轮滑课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其中有41.4%的学生对当前的教学质量非常满意,有36.4%的学生满意,另外有15.2%的学生对轮滑课教学质量不满意,有7.1% 的学生非常不满意。
学生对轮滑课学习的兴趣较高,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轮滑课学习当中,学生对轮滑课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另外也应当注意到有超过20% 的学生对教学的质量感到不满意,轮滑课教学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给与充分的重视,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找出造成学生满意度较低的原因。
3 . 3 轮滑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
对学生进行了轮滑课教学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从表3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影响轮滑课教学质量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25.6%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落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1.9%的学生认为教学设计不合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4.6%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3.2%的学生认为场地设施不完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轮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学生学习、教师纠错、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没能因材施教, 区别对待。教学设计对轮滑课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学难易程度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都会影响轮滑课的教学质量。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差,柔韧性不好,也会影响轮滑课学习的效果。场地设施是轮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普遍都没有专用的轮滑教学场地,教学都是安排在篮球场地、广场进行教学,这些场地容易造成一些意外伤害,场地设施的缺乏也是困扰高校轮滑课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轮滑课的教学质量。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滑轮课学习兴趣较高,学生对轮滑运动非常的喜爱,能投入极高的热情到滑轮课学习中。
学生对当前轮滑课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较高,但是根据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看,轮滑课教学中仍旧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因素,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其中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计不合理、学生身体素质差、场地设施不完善被认为是主要的因素。
要对轮滑课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更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模式,在教学中多采用任务式教学、探索教学、差异式教学,丰富轮滑课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要改革教学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在轮滑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与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且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计划,细分至每一节课,使教学设计趋于合理化,避免了传统体育教学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课堂质量低的问题。
提高轮滑教师的综合素质,随着轮滑运动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着较强的责任心,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轮滑教学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了解轮滑运动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轮滑课的教学质量。
成立轮滑俱乐部,加强学生的课外练习,俱乐部教学是课外体育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为了满足学生的轮滑学习需要,可以在学校建立滑轮俱乐部,使其成为正常教学的辅助形式,引导学生在俱乐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快速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最终实现课堂内外一体化的目标。
【高校公共关系研究】推荐阅读:
中美高校公共体育研究09-15
普通高校公共篮球教学研究的论文12-14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拉丁舞教学方法研究论文11-16
高校公共关系08-16
高校公共外语09-17
高校公共数学10-29
高校公共机房管理07-05
高校公共机房维护09-14
高校公共英语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