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水型农业(共12篇)
高效节水型农业 篇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因此要全面推进农业节水快速发展的关键是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现行农业经济体制条件下发展农业节水的保障体系。现针对目前制约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一探讨。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 人均水资源匮乏, 地域性供需矛盾加剧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 200 m3, 是世界水平的1/4, 居世界第119位, 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据有关的预测显示,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特别是2030年之后, 我国人口达16亿人, 水资源缺口为400亿~500亿m3。随着我国近年来对工业化投入及国家城镇化的发展, 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 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 因而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等困难出现[1]。
1.2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极度不合理
目前, 有很多城市因为对水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利用, 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和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 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水资源丰富的流域, 用水浪费严重, 水利用率低;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经常断流, 水库干涸, 无水可用, 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同时, 由于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和水利设施渗漏补给地下水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更是一大困难。农业大开发初期, 人们对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机理认识不深, 重视不够, 盲目开荒灌溉, 不仅占用大量生态水源, 而且造成土壤严重次生盐碱化[1]。
1.3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南方比较充沛, 年均降雨量超过1 000 mm, 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 年均少于400 mm。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 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水量仅占19%, 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2]。
1.4 污染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 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 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 有近50个河段水域污染严重, 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头污染而不断减少[3]。同时, 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导致天然湖泊、湿地面积减少, 沙尘暴增多, 气候劣变的现象越来越多。目前, 在我国有些缺水区, 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 对地下水开采过度, 导致地下水位降低, 海水倒灌, 地面开始下沉[3]。
2 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经济意义
2.1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4]。近年来, 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虽已呈下降趋势, 但仍是用水大户, 特别是农业大省, 农业用水比重占60%以上。从农业灌溉发展来看, 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发展效益农业的同时必须朝节水型效益农业方向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 高效农业必须是节水农业[4]。
2.2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 从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 更强调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等, 就对灌溉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5]。如灌水的位置、时间、数量、营养成分等, 还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和科学管理。如果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 对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 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 还可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洒药, 使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发生重大变革, 推进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 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转变[5]。
2.3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 尽量做到少种或不种耗水量大的作物, 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扩大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建立一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水高效农产品基地。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满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市场调活、民调富”的要求, 更要满足“面积调小、耗调低”和削减用水高峰的要求[6]。
3 我国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存在的问题
3.1 对高效节水型农业的认识有偏差
虽然目前对节水农业、效益农业的理论研究探讨很多, 但对节水型效益农业的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 各地已经对节水农业或效益农业比较关注, 但尚未对节水型效益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7]。
3.2 高效节水与农民利益结合不够紧密
只谈节水, 大多数农民很难看到实惠, 这样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很困难, 各项节水措施也就很难实行;再加上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 很难理解节水给农业带来的好处和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
3.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技术未普及
高效节水型农业不仅要有良好的设施, 还要有相应的节水灌溉措施, 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目前看来, 在节水的工程措施与农艺、生物措施结合不够紧密, 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很多措施的应用还必须考虑土壤、耕作制度、作物品种等因素, 否则不仅无法节水, 反而会降低产量和提高成本[8]。
3.4 高效节水农业管理体制不完善
要实现节水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节水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和农村法制建设, 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合理的管理措施管理农业的节水问题, 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8]。
3.5 节水新技术促进机制不健全
在农业节水方面要建立节水新技术的促进机制, 创造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普及的环境, 就要加大农业节水技术研究开发投入力度,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加快新技术成果转化。通过水利现代化和节水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 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调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 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 确保流域内各行业的用水, 合理配置水资源, 同时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 避免由于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 造成抢占水资源、滥采地下水, 导致水资源浪费、发展受制约、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6]。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 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 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 既要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也要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4.2 大力推广田间节水新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后, 节水措施越来越多样化, 在田间工程方面, 推广小畦灌、沟灌、膜下灌等灌水技术, 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 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保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
4.3 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 优化配置水资源
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紧缺状况,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地理和社会原因, 我国很多地区在保证本流域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很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因此, 实施调水工程, 可优化配置水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9]。
4.4 优化污水处理, 实现工业和生活污水再利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农村的用水量逐步增加。由于农业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与生活的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紧缺、改善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污水的处理, 使其达到灌溉水标准, 不仅满足农民的农业灌溉, 也解决了污水污染环境的问题, 这样就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因此, 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 应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把污水处理及其回用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中[9]。
4.5 推行供水到户, 加强生产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主要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推行供水到户, 建立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灌水管理体系与措施。一般供水到户分为3个层次, 干、支或干、支、斗3级渠道由灌区管理处负责, 并逐级定额量水、配水、计费。斗、农、毛渠或农、毛渠由以村为单位的农民灌水协会负责量水、配水、计费。毛渠入田由农民计量浇水, 并在毛渠末端核算水量水费[9]。而科学严密的用水管理体系就可以避免管理上的用水浪费, 让人们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4.6 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投入, 提高节水意识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技术进步离不开长期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 而这些投入无法完全从农业收入中解决。随着我国加入WTO, 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将受到约束, 要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 必须将农产品出口补贴变为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1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 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 稳定投资来源和比例[11]。要合理调整水价, 促进节约用水意识的养成。调整水价是调节水的利用向经济效益更优化的产业转变, 合理的水价政策出台可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意识。在很多地区的家庭, 由于水费的支出只占了的整个家庭支出很小一部分, 这样就无形地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应加强节水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为了使每一个人都能认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认识节约用水的必要性, 除了统一管理之外, 加强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全社会树立起节水意识, 变节水为全民自觉行动, 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2,13]。
高效节水型农业 篇2
纵横交错的滴管,排排长势喜人的蔬菜、忙的不亦乐乎的农民在馒头营的田间地头构成了一副欣欣向荣的的画卷,记者了解到,农业节水技术在该乡高效节水农业中已经不断得以推广并取得了可喜成果,2011年全乡种植蔬菜2.5万亩,产值预计可达9000万元。全乡每年节水180万吨,增加农民收入1000万元。
“在节水中发展、在发展中节水、节水和发展共赢”的发展思路,使馒头营乡实现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业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愿望,目前该乡拥有水浇地3.5万亩,实施节水改造的就有2.75万亩,为了推广高效节水农业,该乡不仅成立了水利技术服务站,还建立了“定额用水、以电折价、阶梯计费”等各项制度和农田节水灌溉智能监测总控室,使农民的观念由 “要我节水”转变到“我要节水”。
在一片生菜种植地旁,记者看到一位村民正利用电子卡刷卡浇地,原来农田机井上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这样一来,乡镇实现了用水、用电、动水位等基本数据的智能监测,不仅达到高效用水的目的,也使乡镇更好的了解农户的用水情况。
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对策探究 篇3
【关键词】高效节水农业;经济意义;对策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内陆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特点。新疆是农业大省, 农业年均产值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3 强, 农业用水缺口日益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来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水灌溉工程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适应农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
1.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经济意义
1.1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虽已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农业大省,农业用水比重占60%以上。从农业灌溉发展来看,农业灌溉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水质性缺水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发展效益农业的同时必须朝节水型效益农业方向发展。从发展趋势上看,高效农业必须是节水农业。
1.2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从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两高一优”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不仅注重提高产量,更强调农产品的品种、质量、外观和上市时间等,就对灌溉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如灌水的位置、时间、数量、营养成分等,还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情况进行自动监控和科学管理。如果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型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还可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洒药,使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发生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转变。
1.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尽量做到少种或不种耗水量大的作物,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节水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建立一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水高效农产品基地。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满足“品质调优、效益调高、市场调活、民调富”的要求,更要满足“面积调小、耗调低”和削减用水高峰的要求。
1.4改善生态环境
从生态效益来说,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10~150立方米, 节水率30%~40%,如果将节省的水用于生态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大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8.2kg,较地面灌的63.Ikg减少了25.Ikg,农药用量也明显降低, 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盐碱化得到有效改善 "。
1.5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搭建了平台
从社会效益来说,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台, 打破了农村“一家一户一方田”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开拓 了农村市场,按每年建设30万亩滴灌计算,年需PVC管材5万吨, PE管 5万米, 毛管220万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节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广,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
2.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2.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
20世纪90年代以后,节水措施越来越多样化,在田间工程方面,推广小畦灌、沟灌、膜下灌等灌水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2.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
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瞄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2.4重视管理
突出水资源的统—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
统—管理、统—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抑制和降低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2.5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个长远的统筹规划
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属基本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而不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变动而改变,—要有长远统筹规划。二要有五年计划。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试验选型。按照近期计划所确定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群众又能接受的技术,—般每项技术最少要经过两年的试验。第五步要付诸实施。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确定适宜推广的技术,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2.6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调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确保流域内各行业的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避免由于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抢占水资源、滥采地下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发展受制约、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既要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要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7加强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提高节水意识
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将受到约束,要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必须将农产品出口补贴变为对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的水利设施改造、建设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稳定投资来源和比例。要合理调整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意识的养成。调整水价是调节水的利用向经济效益更优化的产业转变,合理的水价政策出台可有效地促进节约用水意识。
3.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应用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推广普及,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今后,我们将坚持一要发展、二要规范、三要可持续的工作思路,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使高效节水灌溉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安伟,徐澜,樊智翔,等.高效节水型农业技术及发展前景[J].山西农业科学,2006.
高效节水型农业 篇4
1.1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开发利用不合理
虽然我国的水资源丰富, 但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缺水的13个国家地区之一。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用水及城市用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将会更加明显, 影响我国经济形势及城市化进程的整体发展。当前,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 由于当地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发, 导致了水资源的分配利用十分不合理, 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用水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而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 经常出现没有生产生活用水的情况发生, 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就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中的重要问题。此外, 由于我国不正确的农业灌溉方式以及水利设备的渗漏等情况给我国的地下水造成的次生盐碱化更是增加我国水资源保护的难度。
1.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严重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
我国幅员辽阔, 降水分布不均匀, 南方地区的降水相对较多, 而北方较少, 我国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面积比例相对较少, 但占据全国水资源的80%, 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面积比例相对较大, 但水资源匮乏, 只有全国的90%, 缺水问题十分严重。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农业的不断发展, 污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 对于河流湖泊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由于大量河流、湖泊的水资源遭到污水的污染不能够进行生活、生产用水的采集, 造成了我国大面积的水质性缺水。
2 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的意义
2.1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要求
近年来,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对于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几年, 尽管我国的农业用水量已经开始逐渐下降, 但是在某些地区, 尤其是在农业大省内, 农业用水量仍然占据着60%的巨大比重。在水质性缺水日益严重的问题下, 农业灌溉的发展前景必须在保证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向节水型高效农业发展, 这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必然要求。
2.2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传统农业的灌溉是非常不科学的, 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也只能起到一定的灌溉效果。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发展高效节水型农业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现代农业对于灌溉劳动的需求, 已经从传统的人工作业转变为机械化的自动操作, 而且现在农业更加注重对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外观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对于农业灌溉提出了更加细腻化的要求。采用各种先进的灌溉技术进行农业灌溉, 抛弃传统的不科学的灌溉方式, 提高农业灌溉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灌溉效率,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重大跨越。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类型的选择, 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保证农业生产的较高效率, 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 减少农业用水量。
3 我国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
为切实建立起高效节水型的现代农业, 我国的水利部门需要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 各地水利部门要科学高效对当地的地下水、地表水、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等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 建立起统一的地下水管理体系, 确保各个行业用水的合理配置, 促进各个行业的节水建设及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避免管理体系内部的水资源不合理分配问题, 切实加强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力度, 保障在我国的有限水资源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3.2 推广田间节水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已经相对完善, 各种各样的节水措施层出不穷, 如喷灌、沟灌和膜下灌溉等技术。在田间进行灌溉时, 根据田间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为合适的灌溉技术进行灌溉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 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对于保障农业的快速发展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 建设调水工程
为了更好地改善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弥补我国水资源南北的巨大差异, 建立跨流域调水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水工程的建设不但实现了对于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 对于改善当地环境, 实现水资源的长期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4 进行污水处理, 实现生活、工业污水的二次利用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现代工业建设不断增加的基础上, 城市的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的排放量大大增加, 实现对于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既是解决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 也是发展我国高效节水型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生活、工业污水的处理, 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 也可以缓解我国水质性缺水的窘迫现状。
3.5 加强农业水利设施投入, 提高节水意识
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农业基础水利设施的投入建设, 农业水利设施的建立健全可以帮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良好的水利设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好地节约水资源, 减少水资源浪费。此外, 还要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让每一位居民都认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态, 认识到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结语
当前,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障农业的高效发展, 不仅需要国家部门的宏观调控, 还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本文就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一系列的高效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对策, 希望能够为农业发和水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当今世界, 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焦点问题, 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 在我国经济技术快速发展及水资源大力开发利用的背景下, 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压力也逐渐增加。为了应对当今时代不出现的不利于水资源保护的各种问题, 就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进行阐述, 并提出了建立高效节能型农业的发展口号, 对建立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高效节水型农业,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艳杰.科学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5) :222.
[2]季琨, 胡瑞法, 张林秀, 等.中国农业科技投资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3]刘廷娥.泽州县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6 (9) :63-64.
高效节水型农业 篇5
齐头并进
————山西旱农发展现状、措施及愿景
200920442282
王盼盼
2010-5-2
3目录
引言„„„„„„„„„„„„„„„„3 现状„„„„„„„„„„„„„„„„3 技术„„„„„„„„„„„„„„„„4 意识„„„„„„„„„„„„„„„„6 愿景„„„„„„„„„„„„„„„„6
—2—
【引言】
旱农是半干旱地区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进行农作物生产的一种旱地农业。旱作农业是指主要依靠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即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降水利用率。
年降水量在 400 mm 以下的为干旱地区 , 400~800 mm的为半干旱地区 , 800~1 200 mm 的为半湿润地区。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全省现有的 400 万 hm2耕地中, 旱地占70%以上, 旱作农业所占比例较大。从历史来看,旱作农业几乎也是黄土高原农业千百年来的常态。旱作农业建设过程中,干旱灾害仍然是山西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威胁。故“节水”应当是山西旱作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现状】
自然降水是山西重要的旱地水源。山西省在农业用水即自然降水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降水量偏低, 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均降水量 450mm左右, 70%的降水集中在 7、8、9 三个月。春旱频繁发生, 伏旱、秋旱时有发生。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全省 80%的旱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 蒸发量大, 水 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全省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 35%左右, 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为 0.2~0.5kg/mm,对自然降水资源的浪费大,—3—
利用率低。三是旱作农业干旱成灾严重。统计资料表明, 全省受旱面积和成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着山西旱作农业的发展。(部分参考山西农业科学报)
【技术】
在这样的现状下,发展旱作农业,就得发展节水农业,就必须走传统生产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推广适用技术。闻喜县是旱作农业的典型县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纳水”和“蓄水”旱作技术,使得全县旱地小麦单产平均提高20公斤,七八十年代,东官庄村一班人又创造了伏雨春用经验,进入90年代后,闻喜县坑东村农民技师王仪春适时创造出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全县因此技术推广,小麦总产从1995年到1998年增长了8.5%。另外还涌现出了小麦地膜覆盖闻喜县的 “坑东模式” 和玉米秸杆、地膜二元覆盖陵川县的 “陵川模式”、麦田高茬旋耕复播覆盖永济市的 “屯里模式” 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典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基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应用, 山西省初步形成了具有本省特色, 适宜不同旱作区域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覆盖保墒培肥技 术模式、集雨补灌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和生物节水技术模式。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
—4—
等自然要素的相似性、节水农业存在问题和采取技术措施与节水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以及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山西省节水农业区域可划分为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四个旱作区域。具体操作中,需要分地区因地制宜采取节水技术。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包括吕梁山西坡北起兴县南至乡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本旱作区域宜实施以坡改梯生土熟化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充灌溉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应用玉米、谷子、小杂粮抗旱良种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包括太岳山与太行山南段、五台山一带的丘陵、盆地和土石山区。本区适宜实施以玉米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模式, 丰产沟、起垄耕作技术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集雨窖、利用小泉小水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 应用玉米、谷子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包括忻定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 盆地及周围广大的边山丘陵、垣地、洪积扇,是四个区域中农业条 件最好, 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个区域。综合本区域特点, 适宜实施
—5—
以小麦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模式,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应用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包括恒山、芦芽山以北的盆地、丘陵、山地。存在主要问题是:土壤贫瘠, 风沙较重,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生产能力低。适宜实施以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技术模式,少耕、免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应用小杂粮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意识】
旱作农业要将节水进行到底,光有技术还不够。只有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美好的愿景才能实现。节水意识的培养可采取如下措施: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通过媒体、讲座宣传,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同时,政府补助改进灌溉设施,使节水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贴近人心。
【愿景】
在山西省一项旱农工程建设设想中,如果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一年将节水4.4亿立方米,节约投资2.2亿元。这势必为本地区旱农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总之,运用节水技术、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山西省旱作农业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明天!
高效节水型农业 篇6
关键词:节水农业;持续发展;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22-1
1 基本情况
金乡县属黄泛平原,地形地貌受黄河决口泛滥影响,地貌起伏,岗、坡、洼相间。地面高程在40.00-34.50m之间,地面坡降1/6000-1/8000左右,全县灌溉面积80万亩,按其灌溉形式分为排灌站灌区、井管区、井站结合区三大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8℃,据多年降雨统计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698.5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920.7mm(E601)。
2 水资源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全县有大、中、小河道24条,境内总长度307.6km,河网密度0.35km/km2,其中深水河道总长203.2km,总设计河道蓄水量为2381万m3。由于这些河道大都是1980年以前治理的,经过三四年的运行,河道淤积严重,大大降低了防洪蓄水能力。2008年底河道蓄水总量为1740万m3,占设计蓄水量的73%。由于近几年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连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储量减少。我县地下水中层为咸水,无开采价值,深层淡水开采,补给困难,故计算浅层地下淡水储存量,采用地下水多年平均埋深至计算深度含水层内的水,经计算,全县浅层地下水的总储量为7.24亿m3,其中咸水0.32亿m3。地下水总储量不等于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来自降雨入渗补给、灌溉回归和侧边补给三部分。经计算,全县现状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65亿m3。地表水资源年可利用量为2.26亿m3,地下水资源年可利用量为1.21亿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47亿m3。全县国民经济各部门蓄水量为4.43亿m3,其中农业灌溉蓄水量为4.15亿m3,可见农业用水是个大户。全县缺水0.96亿m3。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可供水量为3.05亿m3,农业用水年缺水量1.1亿m3,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近几年工业发展较快,加大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用水量也来越大,矛盾更加突出。就水利而言,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是供水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我县的供水工程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兴建的,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工程设计标准低、设施质量差,原利用效率低,加上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老化、退化,工程效率更低。如排灌站灌区,干支渠均系不标准,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平均0.5;井管区也多是土渠输水灌溉,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为0.55.加上灌水中实行大水漫灌,造成深层渗漏,地面蒸发,水资源浪费严重。今后农业发展,必须发展节水农业。
3 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新技术
3.1 站灌区
应一方面发展机井建设,一方面加快渠道的硬化,减少输水损失,使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并可节省土地。站灌区还应解决大水漫灌造成的深层渗漏等问题。可以推广“间歇灌”(又称波涌或涌灌)节水新技术,即控制水流向两组沟(畦)交替供水的灌水技术。它可分为间歇沟灌、间歇畦灌、隔沟间歇灌、分段间歇灌等。由于周期性循环供水,间歇灌具有灌水推进速度快、省水、灌水均匀等优点。间歇灌可改善土壤入渗条件,间歇供水使土壤入渗层出现周期性吸湿和脱湿过程,改进了常规连续灌水时土壤入渗的连续过湿现象,减少深层渗漏,避免土壤含水量过大,从而节约了灌溉用水量,为高产节水提供了条件。同时做好排水系统的建设,做到井站双配套,旱涝保丰收。
3.2 井灌区
一是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号称田间自来水)与短畦相结合的灌水技术。经过多年应用实践证明,不仅节水、节能、省工、少占土地,而且解决了责任户的浇水修渠矛盾。2000年以来,利用该技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我们对该项灌水技术进行测试,在沙壤土区畦长40-50m为宜,比120m畦长提高畦有效利用系数35-41%,亩次节水47.3-51.3m3。管道输水与土渠输水相比较,提高有效利用系数40%以上,降低灌溉成本1.95元/亩;管道输水与短畦相结合灌溉,以畦长50m对比原土渠畦长100m灌溉,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44%,降低灌溉成本3.09元/亩。可见节水效益比较明显,如井灌区的41.8万亩灌溉面积的60%采用这种灌水技术,年可节水6277万m3。
二是在高效经济作物上发展一些科技含量高的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微喷、渗灌等微灌节水技术。微灌节水技术的优点概括起来有:能广泛适应各种不同地形,不产生深层渗漏,不产生水、肥、土流失,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环境,改善供水条件,节水、节能、节地、节劳力,可促进水利化、机械化、自动化,促进农作物产量、质量的提高,促进副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民致富。与地面灌溉相比较,喷灌可节水30-50%,滴灌可节水70-80%,增产10-30%,节地7-13%,省工50%以上。全县蔬菜、果园面积达十几万亩,如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年可节水6300万立方米。
通过实践证明,发展节水农业,是缓解水资源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90%以上的农业大县,由于过量超采地下水,浅层淡水缺乏,提水机具更新造成浪费,所以发展节水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效节水型农业 篇7
关键词:滴灌技术,应用发展,存在问题,体制机制,对策建议,甘肃农垦
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农业节水技术, 很适合甘肃省河西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1]。与农垦企业不同, 很多农村群众对滴灌技术持怀疑态度、畏惧心理, 不愿采用, 尽管当地水利部门做了很多示范推广工作, 但到目前, 全省应用滴灌技术灌溉的耕地面积所占比重依然不大。
1 应用发展情况
1.1 概况
甘肃农垦农业企业绝大部分地处河西走廊, 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农业经济相对较为发达, 是甘肃河西走廊商品粮和林果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河西走廊属资源型缺水地区, 且各农业企业地处河西三大内陆河流域的下游或沙漠边缘, 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发展节水灌溉势在必行。甘肃农垦应用滴灌技术始于1997年, 分别在下河清和条山农场成功的将滴灌技术应用在啤酒花、马铃薯、棉花、玉米制种、果树 (苹果、梨、杏) 及蔬菜等作物灌溉上,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2001年与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合作, 引进技术, 共同投资兴办甘肃瑞盛·亚美特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 向甘肃农垦区和国内外市场提供滴灌设备及技术服务。多年来, 农垦企业发展滴灌面积达1.33万km2左右, 占甘肃垦区耕地面积的29.4%, 约占河西地区及沿黄灌区滴灌面积的29%, 灌溉作物由少数几个品种发展到了包括马铃薯、啤酒花、蕃茄、特种药材、葡萄、棉花、辣椒、果树、玉米等在内的21个作物品种, 涵盖了农垦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经济作物种类, 已形成甘肃最大的现代高效农业节水示范区, 为甘肃传统灌溉农业向现代灌溉农业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1.2 主要类型和特点
在现有灌溉技术中, 滴灌技术对水质的要求最为严格, 水源不同是导致滴灌系统首部枢纽差异的关键所在。河水处于地表流动, 水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井水则稳定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空间里, 水质相对稳定。农垦企业大部分耕地灌溉以井水为主, 少部分耕地灌溉利用河水或井河混灌, 故滴灌可分为井水和河水滴灌两种类型。井灌代表类型如下河清农场啤酒花滴灌, 莫高实业公司酿酒葡萄滴灌等, 河灌代表类型如条山农场果树滴灌等。按照滴灌带 (管) 的敷设方式, 滴灌可分为膜下 (地面) 滴灌和地下滴灌二种类型。膜下滴灌用于马铃薯、棉花、玉米、特种药材、大麦等, 地下滴灌用于葡萄、梨、苹果等。条山农场滴灌系统由水源 (蓄水池、水泵动力机组、测控仪表一级过滤器、压力控制阀、输水主管) 、田间首部 (二级过滤器、测量仪表和肥液注入装置) 、田间输配水管道和滴管等四部分组成;灌溉采用泵站加压初级过滤, 输水管道进行水量分配并在田间首部二次过滤, 以适应不同作物灌溉要求;其水泵机组流量在288~578m3/h, 蓄水池兼沉淀池容量分6~10万m3, 灌溉面积0.2万km2以上, 主要作物为果树 (苹果、梨、杏等) 及其他高效经济作物;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控制规模大、投资高、技术复杂、运行管理协调难度大。下河清农场滴灌系统由单井首部枢纽 (井泵、测控仪表、组合过滤器、施肥罐) 、田间输配水管道、滴灌管线等部分组成, 其首部枢纽集中布置在管理房内;灌溉由首部枢纽加压过滤, 管道输配水, 管线滴头滴水灌溉作物;灌溉由41眼机井供水, 单井出水量80~90m3/h, 总面积0.12万km2, 平均控制面积约30.7hm2, 作物有啤酒花、蕃茄、辣椒等;特点是单井控制规模小、应用灵活、技术简单和管理简便。
2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 工程造价较高, 制约了滴灌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农垦企业滴灌因水源、作物种类及农艺的不同工程造价差别很大。一是由于水源不同导致滴灌首部枢纽的水泵机组、过滤设施设备等系统的差异造成;二是依据作物种类及栽培农艺要求, 滴灌带 (管) 类别不同, 铺设数量亦相差很多。综合农垦企业的应用情况, 井水滴灌亩均投资在1300~1500元/亩, 河水滴灌在2000~2300元/亩, 较传统灌溉技术, 滴灌工程造价较高, 而企业筹资能力不足, 制约了滴灌技术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近几年, 随着农垦事务纳入地方规划, 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 滴灌技术的应用进入高速发展期。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部分大田滴灌比较效益不突出
农垦企业分布在河西走廊5地市,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很不均衡, 且农作物生产和产品销售易受气候、市场等因素影响, 不同年份及作物间的综合效益差别亦很大, 比较效益不突出。对垦区主要经济作物多年的效益监测结果显示, 啤酒花新增综合效益为200~490元/亩、商品薯500~720元/亩、玉米制种260~500元/亩、棉花290~370元/亩、酿酒葡萄200~280元/亩。但实践证明, 滴灌技术在增产、节水、节肥、节地、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劳动效率等综合效益[2]方面是传统灌溉方式不可比拟的。
2.3 滴灌技术与农艺的矛盾依然没有彻底解决
滴灌系统一旦建成, 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线是基本固定的, 但作物需要根据市场、农艺等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同作物需水要求不同, 需对滴灌管线及时调整以适应作物的需水规律, 就会导致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线的工作状态发生改变, 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协调的难度大。滴灌对于宽行栽培作物沿作物行敷设即可, 但对于密植型作物, 其栽培方式将影响滴灌管线的布设方式、数量和工程造价, 而管线的布设方式也与耕地土壤的质地密切相关, 如何协调好管线、作物、土壤三者之间的关系, 需要农艺、工程等部门的相互配合, 才能使滴灌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再有土壤盐碱与灌溉制度的矛盾等问题还待有效解决, 这些问题的存在, 影响了滴灌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与推广。
2.4 与设计相关的问题突出
农垦企业最先的工程设计由国外的滴灌工程技术公司完成, 其经验较为丰富, 设计标准较高, 问题相对较少。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 许多工程由设备供应商或制造商设计, 导致灌溉系统运行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工程由于投资限额控制, 设计标准低, 运行隐患多;部分设计人员没有与滴灌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水土工程背景, 对项目区的土壤、作物、气象等灌溉基本数据与滴灌技术应用的逻辑关系理解不透彻, 致使设计不符合水土、农艺规律等;利用群井开采地下水, 对供水能力论证不充分, 缺乏对地下水储量、动静水位等准确评价, 灌溉系统运行使地下水水位下降过快, 出现吊泵、泥砂含量增大等情况, 不得不更换或增加设备, 无形中又增加了部分额外的投资, 也给工程运行带来较大风险。
3 对甘肃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节水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推进滴灌技术的应用
从甘肃农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节水的经验来看,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滴灌技术应用的综合效益, 也决定着农户对滴灌技术的接受程度。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为核心, 由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技改造、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现代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我省马铃薯、玉米制种、瓜菜制种、中药材、棉花、酿酒葡萄、啤酒花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作物栽培面积已达2700万亩[3]以上, 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为滴灌技术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同时滴灌技术也为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灌溉技术上的保障。
3.2 摆脱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 加快滴灌技术的应用
农垦企业相对于地方具有较高社会化组织程度, 耕地集中连片, 经营统一, 有一定的筹资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机制优势。地方农村土地由一家一户经营, 存在着经营分散、地块小、组织化程度低、承受风险能力弱等劣势, 已成为滴灌技术在广大农村土地上应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目前, 省内具有较高组织化特点的有农垦企业、涉农大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采用农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 摆脱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 开展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势必是一条快速推动滴灌技术应用的成熟之路。
3.3 深化水权制度改革, 促进滴灌技术应用
目前, 甘肃省提出实施66.7万hm2的高效农业节水目标, 其中2014年发展膜下滴灌力争新增8万hm2, 累计达到13.3万hm2[4], 将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但在推进过程中, 很多农户不愿意实施, 阻力很大。究其原因:一是对滴灌技术的认识不到位, 认为滴灌是高科技, 运行管理复杂, 技术水平要求高, 用漫灌也能种庄稼, 何必费尽心思, 劳心伤神, 弄的不好有个差错, 如何了得, 实在“不划算”;二是对节水事业的认识不透彻, 没有水危机意识, 认为节水是别人的事, 自己就几亩地, 对节水事业起不了多大作用, 观望情绪浓;三是用水的水权制度改革不到位, 节水义务与利益关系不明确, 没有将水权与农户生产经营挂钩, 缺乏必要的节水价格杠杆。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根本、核心的是水权制度问题, 只有将水权与农户利益紧密的联系起来, 使其认识到为什么节水, 节水为什么重要, 从而转变对节水的认知和态度, 使节水成为群众自觉的行动, 促进滴灌技术的应用。
3.4 做好管理与技术指导, 服务滴灌技术应用
节水灌溉工程与其它农田水利工程一样, 管理是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和效益发挥的关键, 但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依然突出。滴灌相对于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是一项新技术, 对工程运行管理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但农民群众技术水平有限, 加上基层服务体系不完善, 缺乏水利技术人员, 节水工程运行管理无相应的技术保障。农垦企业自工程施工始, 就由相应管理机构的水利技术人员参与到施工过程中, 熟悉管线、设备情况以及与滴灌技术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在施工和设计人员的指导下, 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际操作应用, 总结出滴灌使用管理制度细则、系统操作规程、田间管理注意事项、滴灌系统维护保养等十多项规章制度, 确保了滴灌技术的正确应用和效益的发挥。“三分建、七分管”才是滴灌技术在农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 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保障体系, 并与工程运行管理要求相配套, 培养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以适应滴灌技术的普及推广;同时由设计和施工单位做好工程运行期间跟踪指导培训工作, 使农户能够独立解决工程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滴灌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4 结语
滴灌技术是一项现代高效农业节水技术, 也是一种资源型缺水地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先进灌溉方式, 更是一项支撑甘肃省河西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技术措施。甘肃农垦已建成全省最大的现代高效农业节水示范区, 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存在的问题亦需重视。农垦企业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与地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 才是推进其高效农业节水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给全省发展高效农业节水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新思路, 即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摆脱体制、机制的束缚、深化水权改革、做好管理和技术服务, 才能更好的快速推进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范仲林.甘肃河西地区应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8, 44 (4) :263-264.
[2]赵元忠, 梁仲锷.甘肃省滴灌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对策[A].见:第八届全国微灌大全论文汇编[C].甘肃酒泉: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微灌工作组, 2009:43-50.
[3]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EB/OL].http://www.gsny.gov.cn/ztlm/gsssewnyfzgh/2011/09/20/1316482323047.html.2011-9-20.
甘肃大中型灌区农业高效节水探讨 篇8
关键词:灌区,农业,节水
甘肃是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农业省份, 农业生产基本依赖于灌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全省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以上, 属用水大户。大型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30%。大型灌区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重要支撑作用。节水灌溉在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方面效果突显, 然而在甘肃省不少灌区对推行节水灌溉, 这一灌区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对甘肃省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严峻现状认识不到位, 致使灌水定额偏大, 灌溉运行中水量浪费, 导致灌溉水利用率水平低下。近年来, 中央对大中型节水改造项目极为重视, 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为改善灌区面貌、发挥工程效益、节水增效,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受当地经济条件限制, 群众自筹田间配套资金仍有一定困难, 使田间配套工程远远落后于骨干工程改造, 加之受传统灌溉观念影响, 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整体效益离既定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为此, 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 在以下几方面充分挖掘节水潜力, 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为灌区农业节水高产服务。
一、加大田间配套工程力度, 提高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整体效益水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和综合生产能力, 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 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是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互为关联的整体, 其中任何一部分搞不好都会影响节水改造项目的整体效益, 这从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就可以看出, 它是由渠系水和田间水利用系数相乘而来。从近年甘肃省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看, 灌区工程现状除骨干工程老化失修、输水损失现象严重外, 由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体制与机制问题, 灌溉系统、特别是田间工程长期不配套和严重缺损现象普遍, 灌溉系统老化损坏, 有些灌区相当一部分田间地块平整度较差, 畦块过大, 田间灌水技术落后, 灌溉方式粗放, 灌溉定额过大, 灌溉质量偏低。个别灌区 (尤其是河西灌区) 仍在实施大水漫灌、串灌, 使灌溉水产生深层渗漏, 有近半水渗漏、蒸发, 造成无效灌溉、由于灌溉水的严重浪费, 更加剧了灌区水资源的紧张趋势。以上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灌区灌溉水的利用率, 并直接影响到灌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节水灌溉是从水源到田间、从土壤到作物的综合节水技术的应用, 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因此在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 对骨干工程进行改造的同时, 必须加大对田间配套工程的投入力度, 对田间灌溉系统进行彻底改造, 使骨干工程与田间配套工程改造同步进行, 彻底改善灌溉设施条件, 才能使灌溉系统正常工作, 实现灌区工程的有效控制与运行, 达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目标。在田间灌水方法上要根据各地水源、气候、地形、土壤及作物种植结构等情况, 重点选择适宜的地面灌溉方法, 如小畦灌、沟灌、膜上灌等。有条件的灌区要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 因地制宜地推广高新节水灌溉技术, 如喷灌、微灌等, 使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在各个层面同步展开, 提高节水改造工程整体水平和整体效益, 真正实现农业高效节约用水。
二、加强灌溉试验研究, 科学指导农业灌溉
灌溉试验研究是科技兴水的源泉和保证, 是大力开展农业高效节水的基础。灌溉试验的目的是为制定灌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 并结合灌区节水改造, 为灌溉系统的合理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甘肃省几年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情况看, 各灌区制定的灌溉制度不尽合理, 灌水定额普遍较大, 灌水期过于集中。据调查, 目前各大灌区均没有设立灌溉试验站, 设计的灌溉制度是根据当地群众的灌水经验和多年来习惯制定的, 缺乏科学依据。即便县上建有试验站, 由于县域广阔 (尤其是河西地区) 有些试验数据也不能完全代表改造灌区的实际情况。另外由于资金等原因, 试验工作不能全面、正常开展, 致使灌区不能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随着甘肃省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水资源日益紧缺, 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须走高效节水的道路, 这个问题已被各级政府提到一个关系到当地经济能否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因此各灌区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灌溉试验研究工作, 各级政府要拨出专款首先在大型灌区建立灌溉试验站, 针对灌区生产实际, 开展一系列主要作物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水定额及作物需水规律的测定、试验与研究。进行灌溉效益对比试验, 即各种灌水方法 (沟、畦、膜上灌) 及各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管、喷、微喷灌) 的研究, 为节约用水、提供充足、详尽的基础数据, 使所制定的最优灌溉制度和所采用的最优田间灌水技术建立在大量的、严谨的科学试验基础上, 从而实现科技兴水。
三、推广农业非充分灌溉技术, 开拓高效节水新途径
根据甘肃省灌溉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 尤其河西地区, 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当前水资源已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 农业非充分灌溉正是基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下提出来的。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提供的信息显示:传统的充分灌溉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内潜在蒸发蒸腾对水的需求, 以获取作物最高产量为目标, 即“丰水高产”。非充分灌溉, 国外也有叫有限水量灌溉或蒸发蒸腾量亏损的灌溉, 是作物实际蒸发蒸腾量小于潜在蒸发蒸腾量的灌溉。它不以获取单位产量最高为目标, 而以单方水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其理论基础是作物自身具有一系列对水分亏损的适应机制和有限缺水效应。这种有限缺水效应将引起同化物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分配的增加, 即作物在遭遇水分胁迫时具有自我保护作用。非充分灌溉理论利用作物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性, 在作物所允许的受旱范围内, 给作物加以适量的水分亏缺, 达到节水或其他目的。
也就是说非充分灌溉与传统的充分灌溉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不追求作物单株的最大产量, 而是在供水量有限的情况下, 通过节约用水和相应的其他技术措施,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生产效率, 最优的总体经济效益和产量。它一般是通过减少灌水次数或灌水定额来实现的。在大型灌区可逐步推广应用农业非充分灌溉制度, 待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推广,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以达到农业高效节 (用) 水的目的。
四、大力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促进节水增效
多年来灌区受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 片面追求粮食产量, 主要以种植小麦等耗水作物为主, 而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也正是灌区春旱缺水时期, 此时灌区需水与供水矛盾十分突出。据调查, 灌区改造前粮经比一般为7∶3, 而其中小麦又占到70%~80%, 形成一个结构性高耗水局面, 而粮食的收购价长期偏低, 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经多年改造、逐步调整, 目前粮经比约为5∶5, 距优化作物种植结构、节水增效仍有一定距离。
高效节水型农业 篇9
目前来看, 我国的农业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的农业水源的调度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我国的相关部门在节水方面还存在可以提高和发展的空间。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水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应该及时的改进和解决。
1.1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 水源的使用是相对比较粗放的, 也就是说通过大量的水资源的灌溉和使用, 来实现对农田的灌溉, 这样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同时, 还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的浪费, 也就是说传统的粗放式的水管理办法, 并没有针对各个部分的实际用水情况进行统计和设计, 而是对农田进行大面积的统一的灌溉, 这样就导致了水的利用程度不高, 因此也就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分配。
1.2 水资源开发和管理不统一。
由于我国的农村范围比较广, 所以在水资源的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地区的不同的水源特点和地质特点, 这样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的水源利用十分不合理, 不仅导致了江湖的水源枯竭, 还造成了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困难, 所以在对农业用水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周围水源的治理和管理, 对于一些受到严重的污染的水源, 应该在治理合格后再进行使用, 避免由此导致的水源农业污染。
对于一个地区内的或者一个区域内的水系系统, 应该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避免由于局部用水不合理导致的区域用水问题的产生, 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整个水源结构的分析。
1.3 水资源需求量过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在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 必然导致相关的能源的使用量的增加, 也就是说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我国的农业用水也逐渐的上升, 这种情况下, 现有的水源供给已经无法满足用水需要, 导致了我国的农业用水受到限制, 无法满足生产要求, 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严重的还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 导致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的原因
2.1 投资金额不组以及制度不配套。
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农业项目的发展和建设都需要有关部门的合作和支持, 对于农业用水来说也是一样,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节水, 就应该促进和推动相关部门的农业节水和水源高效实用的项目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的有关部门的资金不足是制约其开展的最主要的因素, 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使得水源的高效节水问题遇到了阻碍。此外, 由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节水问题在我国的推广还比较落后, 所以有关部门的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也是导致其受到制约的重要的原因。
因此, 有关部门应该从资金和制度两个方面入手来实现对我国的农业高效节水的有关问题的分析, 加强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实现对水源的有效利用的组织, 还可以加强监督和管理。另外, 对我国的一些单位和地区的高效节水项目的开展, 有关部门也应该重视对资金的投入和管理。
2.2 技术水平和设备落后。
目前来看, 从技术手段来讲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的节水效果也是比较差的, 另外, 设备的制约也是影响农业高效节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只有实现了技术的升级和设备的更换和改进, 才能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高效节水的效果。
2.3 农业节水意识不正确。
农业节水还受到参与人员的意识的影响, 也就是说目前很多农村的居民以及相关的工程参与人员对于农业实施过程中的高效节水的重要性还没有一个充分和全面的认识, 因此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中就表现为对工程的不积极和不支持。很多人对节水农业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他们错将农业工程上的节水当成了节水农业。过去普遍认为, 只要在运输及灌溉过程中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就可称之为农业节水, 因此滴灌、喷灌以及渠道衬砌等技术就成了仅有的几种节水措施。其实不然, 只要能够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 使水资源的浪费降至最低, 减少无效损失, 就可称之为节水。节水农业不只是单一的节水灌溉技术, 它是一项综合的节水技术, 包括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两方面的技术措施。
3 高效节水的重点技术措施
3.1 工程节水。
所谓工程节水, 就是指从输水到灌水过程中的节水技术, 目前的工程节水有以下措施: (1) 建设水利工程, 改造灌区里原有的工程设备, 实行技术改造, 发展配套设施。农业节水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 就是在高效节水的基础上, 实现传统大中小灌区的工程改造更新。 (2) 加强渠道衬砌、防漏防渗。这是当前推广较为普及的主要节水措施一直, 不仅成本低, 而且极易获得成效, 是当前农业节水灌溉改造的关键内容。 (3) 输水采用低压管道。管道输水是最受好评的节水灌溉措施, 其高效的节水效率、低廉的资金投入及便利的管理方式被人交口称赞。 (4) 对地面灌溉技术进行改进。平整土地, 并改造田间工程, 两者并行可以较大程度提高灌溉效率。 (5) 更多的采用微灌、滴灌以及喷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 效果明显。
3.2 农业节水。
农业节水技术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上, 如灌溉制度, 化学制剂, 种肥, 耕作栽培等。不同的地域实际情况各不相同, 因地制宜, 采用合理有效的节水方式, 能有效提高节水效率。常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有如下几种:耕作保墒技术、地面覆盖技术、水肥耦合技术、化学节水、设施农业技术。这些都需要合理使用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3.3 管理节水。
有了好的节水技术和措施, 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良好的管理运行体制。首先, 要加强节水农业的宣传, 树立广大农民群众根深蒂固的节水意识。对水资源要加强统一管理, 以一个流域为基础。科学利用水资源, 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要加强科学管理。在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的同时, 也要调整好过程中的利益分配, 创新节水农业的体制管理。
3.4 合理开发, 科学利用。
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水资源, 科学挖掘水资源的潜力, 才能真正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其中,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点开发部分, 应该科学合理开发, 不能无节制的乱开发。过分开采地下水或者地表水都会为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 要联合开发多个水源, 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资源,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 现代农业不仅要实现技术上的提高和升级, 还应该实现资源的有效结约和合理利用, 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高效节水的管理和运行, 不断的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节水能力, 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设施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探讨[J].内蒙古水利, 2012 (4) .
[2]高航, 宋浩.浅析新形势下农业高效节水的技术及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1 (8) .
高效节水型农业 篇10
1 水资源状况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现状
高台县水资源利用以地表水为主, 地下水补充为辅。由于受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 黑河来水时空分布不均, 年供给量不能满足需水量的要求。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随着海拔的降低逐渐减少, 山区为187.9mm, 川区为104.4mm, 年蒸发量为1765mm, 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7倍。现状总用水量4.92亿m3, 多年平均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07亿m3,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1.3228亿m3/a。2011年, 全县实际水资源利用量5.1027亿m3/a, 其中:农、林、草灌溉用水量4.9509亿m3/a (生态用水0.2670亿m3/a) , 占总用水量的97.0%;工业用水量0.069亿m3/a, 占总用水量的1.4%, 城乡生活用水量0.0828亿m3/a, 占总水量的1.6%。在水资源利用中, 引地表水 (河水、泉水) 3.5321亿m3/a, 占总用水量的69.2%, 开采地下水1.5706亿m3/a, 占总用水量的30.8% (地下水超采了0.25亿m3) 。特别是降水量遇偏枯或特枯年份,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干旱缺水十分严重。
针对地表水资源严重短缺, 地下水过量开采,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 全县从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入手, 狠抓开源节流,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合理调整粮经草种植比例, 使粮经草比例从以往的32∶57∶11调整到30∶67∶3;大力发展高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 完善种植技术和栽培模式;结合优势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 大力推广以管灌、喷灌和微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技术。至2011年, 建成喷灌66.7hm2, 滴灌0.13万hm2, 管灌0.79万hm2, 推广垄作沟灌74.13万hm2次, 小畦灌溉6.5万hm2次, 推广灌溉试验成果6.8万hm2次。依托西部大开发、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扩大内需等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建设项目, 大规模开展以渠道衬砌、田间配套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全县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个, 建成中小型水库19座, 总库容5064万m3, 完成除险加固水库13座;建成干渠43条546.044km, 已衬砌35条352.994km, 衬砌率64%;支渠68条206.802km, 已衬砌66条186.762km, 衬砌率90.3%;斗渠1265条1100.835km, 已衬砌891条817.5257km, 衬砌率74.3%, 农渠3789条1981.477km, 已衬砌1069条528.524km, 衬砌率26.7%;配套机电井1878眼。全县节水工程灌溉面积率达到86.3%, 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 大大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率, 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同时创新用水机制, 完善管理体制, 使全县水资源矛盾初步得到了有效缓解。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严重短缺, 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
高台县降水稀少, 蒸发量大, 除山水自流灌区外, 其他灌区主要利用黑河过境水资源。按照水利部批准的《黑河水量分配方案》, 在保证正义峡下泄水量的前提下, 允许高台县利用的地表水资源总量只有2.52亿m3。由于黑河干流来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再加上黑河调水力度逐年加大, 缺乏骨干调蓄工程, 致使灌区配水计划无法落实, “水票制”供水制度不能顺利实施, 存在农民需用水时无水可供的窘境。除此之外, 按照黑河调水方案要求, 黑河干流每年要给下游地区调水9.5亿m3, 中游地区使用黑河水资源只有6.3亿m3, 加剧了中游县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致使节水与用水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有些村社经常因用水量不足而产生用水纠纷。同时县域内的防护林带, 也面临着干旱威胁, 有些防护林带已出现枯萎现象。
2.2 建设资金短缺, 节水设施不足
高台县地处黑河中下游, 由于历史的原因, 为了抢洪灌溉, 引水口门多为无坝引水。随着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 农业基础设施虽有了较大改善, 但有很大一部分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全配套, 水库带病运行, 渠系闸坝等各种节水设施渗漏严重, 水的利用率不高。农田节水新技术引进滞后, 缺乏发展的后劲, 特别是计量控制设施还比较缺乏, 农田节水措施、生物节水措施及管理节水措施也没有得到有效应用。节水新技术和机械化程度也不高, 制约着高效节水农业措施的有效实施。
2.3 地表水、地下水利用不够合理
高台县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黑河沿岸储量大, 向南部山区逐步减少, 特别是骆驼城地下水严重超采, 地表水又补给不足。而黑河沿岸由于机井权属不清, 加之没有全面开征农业灌溉地下水资源费, 黑河调水频繁, 河源来水量与作物需水时段不相吻合, 致使部分用水户大量开采地下水, 致使地下水过量开采。同时, 农田节水发展策略的宏观区划和规划滞后, 缺乏统一的可操作性的节水农业标准和地下水定量开采标准。
2.4 农民的节水意识有待提高
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全县干部群众虽对水危机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农民群众在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但受经济利益的趋使, 农民只考虑经济效益, 不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思想仍然存在。在农作物种植上不能按照以水定产, 不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这些将严重制约着高效节水农业的顺利实施。
3 对策
3.1 优化配置水资源, 缓解供需水矛盾
在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过程中, 必须牢固树立和强化全社会水资源的商品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忧患意识。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自觉推行“政府引导、公共参与、社会筹资, 共担风险”的机制, 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的原则,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经济的高效增长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要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 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重点发展产业,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应把林地灌溉渠道纳入水利配套设施计划内, 尤其是公益林, 具有很强的生态保护功能, 是发展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生态屏障, 应当高度重视, 做到农、林节水并驾齐驱, 不要顾此失彼。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高台作为传统的农业县, 农业用水一直是主体, 占据了年用水总量的97.3%。因此, 开源节流, 是解决高台县水资源短缺的惟一出路。要以创新体制为目标,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 以完善机制为重点, 以城市节水为突破, 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合理规划, 积极兴建骨干调蓄工程, 增强调蓄能力;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寻求高效与节水的最佳结合点。继续开展节水型农业生产技术及节水型新品种的推广和普及,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治理河道, 衬砌干、支、斗渠, 配套田间工程;改造配套机电井, 提高渠系水的利用效率, 提高单方水效益、挖掘田间节水潜力, 大力发展以农田节水为突破口的节水农业。
3.3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在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强水资源管理。当前, 应当尽快制定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办法, 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配置、水权界定、节约保护等, 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管理, 要制定具体的管理规定, 依法加大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要加快现行水价改革, 实行用水计量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充分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要坚持依法行政, 确保各项制度全面落实, 切实提高对水资源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3.4 提倡科学节水, 做到有保有节
把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灌水统筹考虑, 做到农、林、牧结合, 渠、路、林统筹, 相互配套处理好节水与发展生态的关系。注重农田林网建设, 适度发展人工造林, 增加对已有生态林的保护, 把高效节水农业与保护生态安全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节水的有效性。教育和引导农民牢固树立节水意识,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栽培模式, 探索科学合理的种植业结构。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 逐步压缩高耗水作物, 消除高耗水种植方式, 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 以加快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步伐, 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目标。
摘要:农业是高台县的用水大户, 水资源短缺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从高台县地理环境和实际供水补给情况出发, 分析了水资源供需状况、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合理利用以及节水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现状问题, 提出了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农业节水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农业节水模式等方面的对策, 对高台县推行高效节水农业、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住农业节水命脉 篇11
近年来,我国农业用水在水资源所占比例极大,而且浪费情况严重,随着“水十条”的出台以及国家近日对于农业用水价改的试点,可以预见,未来农业用水将迎来一系列的变革。
农业用水改革不能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很多领域作出改革部署,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其中一项。据了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稀缺,而这项改革的推进成为“当务之急”。接下来,改革将尽快开展80个县的试点工作,并形成改革总体方案上报国务院。试点方面,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区要求“先行一步”,改革进度快的地区可以得到中央水利建设投资的倾斜。
据了解,这项改革的目标是在保证农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建立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的机制。既不在总体上增加农民负担,又促进节约用水。具体措施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25条中有所提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广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的成功经验,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用水计量,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
“总的来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特别是长江以北,整个北方地区拥有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水资源的1/5多一点,但是由于面积宽广,现在主要农产品的增产越来越依靠北方。所以怎么样既能科学地节约用水,又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的增收,政府是通盘考虑的。
实行水价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水权的问题。陈锡文表示,中国北方很多省份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都来自黄河。但黄河每年的径流量是有限的,如果上游用多了,下游就没得用了。因此,国家从黄河源头开始,对每个省份可以从黄河流域用多少水有分配和定额,这就是所谓的水权,而在配额中用于农业的部分,就是农业的水权。农业水权再进一步到了农民灌溉,就会精确到一亩地一年的用水量,如果超了,就要从以后的配额中扣除,但是节约了就会有奖励。如果要据此形成一个固定机制,就需要价格来做杠杆,因此要实行水价制度改革。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林水部处长黄声铿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必然会提高用水价格,而就是因为现在的水价便宜,管理松散,才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未来要在行政手段的基础上再加入市场要素,未来北方农业用水成本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至于如何消化这些成本,从而保证农民的基本用水需求,就要靠精准补贴了。
明晰农业水权,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我们要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在日前举行的“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新闻通气会上,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意味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今年水利改革重头戏。
上面已经提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势在必行,而目前来讲,在用水方式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如何去实现呢?的确,而就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来说,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很多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反映,当地“只是象征性收取,远达不到供水成本”。这势必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农民的用水行为很难被约束,节水意识不易被调动激发。
通过总结经验,国都证券农业类分析师赵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会优先选择灌排设施比较好、用水计量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具体操作上,赵博表示:“首先要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我国目前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有80%以上的县明确了用水总量,下一步要把农业用水总量进一步分配到灌区和农户。同时,对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灌溉都要采取用水定额管理。在保证农民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同时,赵博还告诉笔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水价既要反映农业供水成本,同时也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同类型的作物来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把水节下来,但又不能过多地增加农户的灌溉成本,这需要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他说:“这些年,各地在试点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河北等地探索的‘一提一补机制。‘提就是将水价提高,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补就是将水价提高的部分和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节水调节基金,按面积等补贴给农民。通过灵活的机制,实现水价虽提但负担不增、用水减少但效益增加,调动农民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
“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地方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差距较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陈雷介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并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近些年来,我国在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72亿亩,粮食总产量增加了5000多亿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提高到0.51,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79立方米下降到367立方米,减少了23.4%。
据相关官员透露,下一步将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以东北、西北、华北等为重点,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组织实施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大力研发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的综合集成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高效节水型农业 篇12
甘州区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地区, 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是用水大户, 2011年全区实际用水总量为83204万m3, 其中, 利用地表水63424万m3, 地下水19780万m3, 所用水量中农业用水量79485.93万m3, 占用水量的95.5%, 过高的农业用水, 加剧了用水矛盾, 特别是黑河分水以来, 每年向下游分水约9.5亿m3, 用水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可见, 甘州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十分必要的。
2 农业节水灌溉现状
2.1 农业节水灌溉概况
甘州区是一个传统农业灌溉区, 多年来, 通过灌区改造、节水工程建设, 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规划指导、效益引导、投资带动、管理促动的节水灌溉体系。建成万亩以上灌区6处, 干支斗农四级渠道衬砌率分别达到66%、73%、48.6%、15.2%, 形成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体系。全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8.97亿m3, 其中, 地表水6.74亿m3, 地下水2.23亿m3,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1800m3, 亩均占有水资源量824m3, 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46%。黑河综合治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日协贷款等项目的实施, 因地制宜推广渠灌、管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工作取得了成效。截至2011年底,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113.72万亩, 累计发展高效节水面积28.53万亩,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5%, 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04。
2.2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
2.2.1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动力不足
甘州区农业用水水费价格远低于供水成本价格, 大水漫灌, 农民缺乏节水积极性, 节水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农户的投资和管理费用, 灌溉管理单位经费不足, 节水效益下降。
2.2.2 投入严重不足
高效节水工程亩均投资2000多元, 一次性投入大, 运行费用高, 中央补助不足, 农民收入低, 自筹能力差, 区政府和大部分农民在资金筹措上都存在困难。
2.2.3 农业布局与高效节水的规模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甘州区高效节水农业用水户主要有国有或集体农场、农村个体种植户、农村分散用户三种类型, 农场和个体种植户集中, 适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大量分散经营的种植户, 由于现状农业种植结构繁杂, 对灌水方式、时间、数量要求不一, 使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规模化发展受到影响。
2.2.4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备
已实施的部分高效节水工程, 重建轻管, 输配水设施老化、丢失、损坏严重, 系统运行不规范, 建后维修服务不配套。
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3.1 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需要
甘州区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 完全依赖于黑河水和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 由于黑河河流来水时空不均, 干流上游无骨干调蓄工程设施, 加之近几年为下游额济纳旗调水, 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 可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已成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甘州区2011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04, 通过实施高效节水可提高到0.8~0.95, 与传统方式相比可节约水量40%~60%。以甘州区计划实施的《甘肃省河西走廊及沿黄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为例, 该项目计划从2012年到2015年发展高效节水面积40万亩, 其中发展大田高效管灌25万亩, 滴灌14万亩, 喷灌1万亩。项目实施后将原渠灌面积40万亩 (包括地表、地下水渠灌面积) 建成为高效节水面积, 由于灌溉方式的改变, 其灌溉净定额由原渠灌、管灌的397.5m3/亩下降到220~300m3/亩, 农业总需水量由88029.8万m3减少为74610.5万m3, 节余水量为13419.3万m3, 将节余水量40%用于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60%用于发展生态面积, 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3.2 是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增产的需要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中心工作, 促进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推行节水灌溉的过程, 就是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增产的过程。节水灌溉工程将管灌、喷灌、微灌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到田间, 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 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管网输配水的信息化、智能化, 推动了精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调整了产业结构。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及产业化农业的同时, 实施土地流转, 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整体转变, 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的产出, 促进农业增产。
3.3 是调整农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不仅使特色优势农产品向高档、精细、无污染、反季节发展, 而且使种植业生产从以粮食为主兼顾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 逐步发展为适应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粮经草”三元结构, 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2001年的67∶33调整为44∶56。近年来, 设施蔬菜、葡萄、大田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4 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理利用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甘州区现有水资源只能用于农田灌溉, 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诸多措施, 因缺水举步维艰。通过发展高效节水节约的水量, 一部分用于提高保灌面积, 一部分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5 有利于“乡风文明”和乡村“管理民主”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有助于“生活宽裕”;实行水田路林综合治理, 改善农村水土环境, 有利于村容整洁;通过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群众组织建设, 可以避免水事纠纷, 有利于“乡风文明”和乡村“管理民主”。
4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对策
4.1 大力宣传节水灌溉意义,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 大力宣传甘州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形势, 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和科技知识逐步形成“浪费水可耻, 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 以全省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为平台, 开展节水技术培训活动, 提高全民的水资源保护和节水意识。
4.2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比传统农业需要更多的投入, 建议采取以国家投资为主体, 结合地方政府、社会融资等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 加大资金投入, 拓宽资金来源。一是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项目资金;二是按照《甘州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意见》, 积极整合各部门的项目资金;三是充分利用村民“一事一议”, 支持农民以投工投劳的形式完成自筹资金;四是广泛吸纳社会投资。
4.3 建立健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制定鼓励管理机构发展节水灌溉的政策, 如事业费与管理水平挂钩, 节水给予奖励, 超额用水给以经济处罚;形成灌溉管理单位+用水协会+用水户三位一体的灌溉管理模式, 提高村级末端涉水事务管理水平, 逐步形成高效节水农业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4.4 理顺农业水费价格, 建立节水激励机制
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节水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 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 对超定额用水采用累进加价, 对节约用水实现累进减价制度, 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 逐步完善定价、调控、监管相协调的水价管理机制, 力争做到按供水成本加合理利润核定并收取水费。设立农业节水管理奖金, 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 促进节约用水。
5结束语
甘州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区, 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农业用水量大,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只有坚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能够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和卫.浅析盐池县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建设的必要性[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2, 18 (6) :74-75.
[2]徐靖.灌区高效节水建设管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40 (8) :26-27.
【高效节水型农业】推荐阅读:
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发展09-21
区域高效节水07-25
节水高效灌溉10-06
高效节水工程12-20
高效节水喷灌技术05-30
高效浓缩节水技术06-06
高效节水栽培技术06-26
高效节水灌溉施工方案10-09
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利09-17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汇报材料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