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节水农业

2024-10-05

发展节水农业(精选12篇)

发展节水农业 篇1

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盐池县地处宁夏东部, 南靠黄土高原, 北依毛乌素沙漠。境内气候干旱, 降雨稀少, 水资源贫乏。干旱缺水是盐池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缓解供需水矛盾, 多年来, 我们坚持“三水” (即天上水、地下水、黄河水) 综合开发利用,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 面对水资源仍然十分短缺的严酷现实和严峻形势, 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缓解当地供需水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一条根本途径。

一、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及水资源概况

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总土地面积为8661.3平方公里, 总人口16.09万人, 现有农耕地90万亩, 其中水浇地25万亩, 草原面积689万亩, 羊畜80万只。

盐池县乃半农半牧区, 是有名的“滩羊之乡”。农业和畜牧业是盐池县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9881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149元, 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

㈡水资源概况

盐池县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 时空分布不均。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296毫米, 且7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年平均蒸发量为2180毫米。境内无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总量为1800万立方米/年, 全县人均不到120立方米/年, 是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全国人均的1/80, 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10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扬黄水是盐池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黄河可用水分配方案, 盐池扬黄年用水量约在8000万立方米左右。

㈢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盐池县干旱少雨, 水资源贫乏。农牧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靠天养畜。时至今日仍无法全面摆脱被制约的被动局面, 经济发展缓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 各方面的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发展与生态用水之间、黄河水量分配指标、渠道断面输水能力与县域经济发展用水之间都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旱, 降水量减少, 人畜饮水困难, 草原生态退化, 旱情加剧, 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盐池县资源型缺水是长期的,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瓶颈”。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缺水, 水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又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扬黄灌区水利设施老化, 排水设施不完善, 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8左右, 灌溉效益不高。井灌区随意开发, 土渠灌溉, 大水漫灌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田灌溉方式落后, 节水意识淡漠, 经营管理粗放, 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下、效益不高是灌区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传统的用水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盐池县工业基础薄弱, 城市化水平低, 全县可用水量绝大部分用于农田灌溉, 区域用水结构单一, 且内部比例也不合理, 用水效益不够显著。而一些用水效益突出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用水问题没有解决, 缺少相应的水资源支撑。传统的用水结构、经济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在农业节水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996年, 盐池县已被列为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 在农业节水方面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和理解, 强化了人们的水危机意识, 增强了全社会节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推动了农业节水全面开展。二是过去曾对农业灌溉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 并积极开展探索, 摸索总结出了扬黄灌区、井灌区、窖灌区以及不同的地形条件、不同的作物种植类型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措施, 为节水农业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建立了较系统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通过项目的带动, 实施了中北部井灌区低压管灌、西部扬黄灌区砼农渠配套加三分以下小畦田、南部山区打窖蓄水, 发展点、穴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施配套体系。2011年全县已累计完成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四是经过十几年的农业节水社会实践, 我们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的节水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了自己的农业节水科技服务队伍。

三、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节水涉及面很广, 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农业节水搞好了, 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有基础。就当前而言, 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还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一是民众的节水意识不强, 自觉性不够, 节水需要全社会广泛积极参与。二是水资源利用开发的随意性还很大, 利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用水结构单一, 不合理, 限制了一些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行业的用水及发展。四是农业节水的投入跟不上。农民是农业节水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 又是投入的主体。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 其资金筹措能力十分有限。由于国家投入相对较少,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节水工程体系的配套建设。

四、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盐池县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 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农业节水运行机制、工程体系、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转变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㈡基本原则

一是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新的治水理念, 通过制度建设,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从过度依靠工程建设扩大供给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建设激励节水,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 把制度建设和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配置,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使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制定一系列保障农业节水的政策、法规和规则, 使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套。

㈢统筹兼顾与协调一致的原则

坚持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 以水定发展方向,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把农业节水与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㈣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农业节水涉及千家万户, 且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在扬黄灌区和井灌区取得突破, 建立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五、农业节水的目标和措施

㈠总的目标

经过5年~10年的努力, 在全社会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农业灌溉节水运行机制以及科学用水监督保障和农业节水的工程、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在灌区乃至全社会形成关心水、节约水的社会风尚, 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自觉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良好风气。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到2015年, 扬黄灌区全部配砼农渠, 实现三分以下小畦田灌溉, 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0, 综合灌溉定额下降到360立方米;井灌区全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0以上, 综合灌水定额降到300立方米以下。

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还要调整用水结构, 在满足农田灌溉节约用水、保证人畜饮用的同时, 供水尽可能向工业、生态、城市化以及效益高的区域和行业倾斜, 为附加值高的领域提供水资源支撑,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使盐池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㈡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制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价值规律、市场供水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 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实行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 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以及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制度, 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年、季节、地区、用水量、水质、行业差别收费政策。农业灌溉用水推行“一票到户”、“终端水价”制度, 要依靠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节水教育基地, 普及节水知识, 强化依法取水, 依法管水, 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责任感、紧迫感, 转变用水观念, 提高节水意识。三是拓宽筹融资渠道, 确保节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 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集、市场运作的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确保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资金投入支持。四是加快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制定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 为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加快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的建设。通过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 提高灌溉水的整体利用率效益,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五是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建设的正常程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 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为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总之, 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面广, 任务重,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带头, 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成立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安排建设资金, 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对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加以正确领导和宏观调控。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干旱缺水的盐池县来说,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节水农业,节水型社会,盐池县

发展节水农业 篇2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2:04 作者:山仑

发展节水农业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而我国水资源不仅总量短缺,地区分布也很不均衡,如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65%,水资源却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因此,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发展节水农业是一种必然选择。

我国不同区域节水农业的发展趋向

节水农业适宜于在所有从事农业的地区推行,但主要是指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在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农业。

1.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8%,集中分布在西北,以新疆面积最大。新疆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农业用水占到全疆用水总量的90%;亩均灌溉定额约800立方米,高出华北地区1倍。另外,为保证绿洲内防护林建设及绿洲——荒漠过渡带的防护功能,也需要消耗大量用水。有资料表明,全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占到地表水资源量的55%,开发程度已不低,但净利用水量只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8%,说明潜力有待挖掘。通过总结新疆各地在推行节水灌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近期内将平均灌溉定额从每亩800立方米降到600立方米是可以做到的。新疆发展节水农业一开始就应当努力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如大量采用管道输水,发展微灌、喷灌等局部灌水技术,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实施精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建立统一的节水管理、调度与监测体系等等。但这些措施需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和有力的科技支撑才能顺利实施。

2.半干旱地区:以西北黄土高原为中心的我国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5。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同时发生,加之生产力水平低下易造成滥垦滥伐的现实,致使半干旱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该地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均较低,多数地方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20%。尽管该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灌溉农业用水相对合理,但发展农业节水仍有较大潜力。据计算,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总量为3000亿立方米,约为地表水资源量的5倍,故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大力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将对该地区今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主要依赖于自然降水,农田生产在继续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旱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小型灌溉。经长期实验与示范证明,在近中期内应用好现有技术使该地区旱作平均粮食亩产达到200千克左右是可以做到的。为此,当前应加强研究并广泛推行两项实用技术,一是覆盖技术,二是雨水集流补灌技术。

3.半湿润地区:黄河、淮河、海河半湿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同时又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以山东省为例,该省平均降水量为676.5毫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立方米,亩均307立方米,降水量较适中而水资源紧缺是其重要特点。建国以来,山东灌溉面积增加约7倍,有效灌溉面积已达耕地面积的72.7%,灌溉水利用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灌溉事业发展较为迅速。一般说来,正常年份半湿润地区可以实现旱作粮食高产(如莱阳农学院经多年研究与实践后认为,小麦亩产达到500千克的旱作技术是成熟的)。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认为黄、淮、海半湿润地区存在较大节水潜力,建议今后本着“水旱并重,以丰补歉”的原则推动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水旱并重”主要强调水地、旱地都要以充分利用降水为基础,切实加强旱作高产农田建设,并做好部分水地改为旱地或半旱地的技术储备;“以丰补歉”系指为适应剧烈的年际间气候变化,主动采取以丰收年补歉收年以及区域调节的应对策略,适当加长粮食生产计划周期,充分挖掘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

加速发展节水农业的若干措施

农业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为此,科学制定节水农业发展规划,有效实施综合节水措施,积极开发各类节水技术,对于成功实施农业节水、实现大量节约灌溉用水的目标是必须的。

1.科学制定农业节水综合发展规划

为适应水资源日趋紧缺的现实,制定农业节水规划首先要更新观念,即农业用水原则必须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据此研究确定不同区域水资源的承载力,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规模与速度,以实现农业水资源供需的基本平衡。其次,应建立广义的水资源概念,不但要重视可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还要重视整个天然降水。在制定农业节水规划时统筹考虑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在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状况时应全面看待各种水资源。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农业结构——节水型农业结构,是一个被忽视的难点问题,为了实现大量节约农业用水的目标,对此也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2.实施常规灌溉水替代策略

为减缓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一些专家提出常规灌溉水替代的概念与设想。应当说,最大的替代并可进一步挖掘的水源是降水,其次是污水和废水。将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再生水)在农业灌溉中加以利用,是继管道输水、采用先进的局部灌水方法之后灌区节水下一个发展阶段的主体技术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再生水的灌溉面积已占到全部灌溉面积的30%。因此,建议结合防污体系的建立,将利用再生水进行农业灌溉作为解决我国未来水资源紧缺的一项重大措施,切实加强研究与示范,逐步扩大推行。

3.建立有限灌溉制度

推行有限灌溉,采取旱作技术与补充供水相结合的种植制度,是缺水区面向未来的一项必然选择。有限灌溉的理论依据已基本清楚,即水分亏缺并不总是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在许多作物和果木的一定生长阶段,适度干旱对于节水与增产都有利。这一认识已在大量实验中得到证实。当前的关键是要解决大田生产条件下的可行性问题。在大田条件下,建立有限灌溉制度最终要走精确的按需灌溉之路。精确灌溉是以作物实际需水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农田进行“非充分”的供水。为有效实施精确灌溉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掌握可靠详细的作物需水规律资料;(2)运用信息化技术;(3)提供使两者相衔接的技术参数,特别是作物水分亏缺程度的指标;(4)应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以上条件必须通过多学科协作才能实现。

4.重视生物节水技术,培育节水耐旱新品种

目前,严格意义上的生物节水技术尚处于次要地位,但可以预见,当水的流失、渗漏、蒸发得到有效控制,水的时空调节得到充分利用之后,生物性节水——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耐旱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可视为实现进一步大量节约农业用水的关键环节和最终潜力所在。为实现植物自身的高效用水,选育出抗旱节水新品种、新类型被认为是一个核心目标。实验已经证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是一个可遗传性状,作物种间和品种间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但是,以耐旱和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的育种工作进展迟缓,其原因可能是在常规育种条件下耐旱节水性状与丰产性状往往难以结合。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进行基因重组以创造耐旱、节水新类型的研究十分活跃,成为生物学界和农业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要获得生产上能广泛应用的节水耐旱转基因植物虽具有良好前景,但短期内还不会很快实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挖掘抗旱节水种质资源;重视不同层次上节水耐旱育种的相互关系,将常规育种与基因工程育种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将获得耐旱节水转基因植物研究的重点放在林草植物上更为可行;加强生物节水基础研究,明确不同节水耐旱机制所起作用大小,以寻求起关键作用的节水耐旱主效基因。鉴于生物节水研究对未来农业节水可能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建议将其纳入国家科技规划,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浅谈节水农业的发展策略 篇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71-02

摘要:

节水农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新农村建设进程,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策。要注重探索节水农业的新路子,完善实施节水农业的综合措施;形成建设节水农业的强大合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水农业; 发展策略; 公益工程

当前我国发展节水农业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具体表现在有些地方不顾客观规律、不考虑本身条件,而是按主观愿望办事,在那些水源極为贫乏,开采难度很大而适合发展雨养农业的地方,却不顾一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或不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和农民接受能力,一味追求高新技术,造成盲目投入或重复投入等不良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指导节水农业发展的宏观区划和规划。各种节水农业措施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而定。因此,极有必要从宏观上在全国范围内研究节水农业发展的规模、类型、标准、潜力、效益和政策等问题,为决策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1发展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和三灌,推进工程节水

工程节水是其他节水措施的基础。要以工程节水为重点,多元投资,规范建设,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渠道防渗化、管理现代化。管道灌溉工程具有投资少、效率高、使用方便的特点,深受农民欢迎,目前,河口区管灌面积已达1.5万亩。渠道是全区农业灌溉的重要设施,近几年通过实施灌区节水改造、末级渠系改造、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等工程,对各级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完善各级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共投资8600万元,衬砌渠道352km。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高效节水工程,在蔬菜、果品和经济作物种植区推广微滴灌0.5万亩,喷灌面积0.8万亩。提高了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2调整优化作物布局,推进结构节水

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是节水农业的决定性因素。从河口区的实际情况看,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比重偏大,与全区严重缺水的区情不适应,依靠调整种植结构促进节水农业的潜力巨大。调整种植结构要统筹考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节水农业等诸多因素,既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认真分析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各区域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积极扩大抗旱、耐旱、省水作物面积,加快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节水型农业结构。就作物而言,小麦耗水量比较多,大体上生产1kg小麦需要消耗1m3水。小麦用水主要集中在春季,而春季恰是河口区干旱少雨季节,河口区适当调减小麦种植面积,发展耐旱棉花等经济作物,实现节水不减收。蔬菜是高耗水作物,河口区注重推动蔬菜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精品高效型转变,压缩大路菜、露地菜,发展精细菜、特色菜、设施菜、反季菜,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就种植制度而言,河口区通过调整作物播种期和实行间套作等方式,扩大雨热同季作物种植,全区降雨量的70%—80%集中在汛期,重点发展雨热同季的夏玉米、棉花、杂粮、谷子、薯类、牧草等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降雨。同时,在旱作区大力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旱作技术,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

3探索体制与机制创新,推进管理节水

3.1修订完善农业用水定额。实行定额管理是农业用水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的前提,是实施节奖超罚、超限额征收水资源费的主要依据。河口区根据新《水法》,利用以供定需新形势下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采用非充分灌溉技术,在应用农业用水定额、征收超限额农业水资源费、转让农业水权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3.2积极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健全用水制度,完善用水管理的组织保障。河口区认真贯彻水利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按照互助合作、民主管理、加强引导、规范发展的要求,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8个,鼓励和引导用水户对工程管理、用水秩序、水费收缴进行自主管理,实现了工程良性运行。

3.3抓好农业用水计量。农业用水计量是实现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的基础。河口区结合末级渠系改造,逐步完善田间工程计量设施,为以量计征、推行终端水价奠定基础,树立“计量才能节水,计量设施就是节水工程”的意识,增加财政投入,加大普及力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推广普及不同形式的计量设施,国家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区、省级节水农业综合示范区,也要求作为计量设施推广普及的试验田。

3.4深化水价改革。水价过低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在深入研究水权水市场理论的基础上,理顺水价体系,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逐步提高农业供水价格,研究符合实际的水价形成机制。结合渠灌区逐步实行终端水价制度,加强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末级渠系水价形成机制。将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纳入政府价格管理范围,逐步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最终实现“配水到户、定价到户、计量到户、收费到户”,以减轻农民水费负担。

4完善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 

为了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的发展节水农业保障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来完善发展节水农业的保障体系。 

4.1完善和落实水利基础产业政策。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束缚水利发展的旧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经营管理,搞活水利经济;依法治水,科教兴水;发展壮大水利基础产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

4.2改善投资结构,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调整水利投资结构,建立各级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制度,争取提高利用优惠贷款的比重,进一步推广水利建设资金有偿使用的比例和范围,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和提高利用外资的比重,开辟水利工程更新改造资金的渠道,坚持和完善劳动积累工制度。 

4.3统一规划、行业管理、充分发挥整体投资效益。建立适应投资渠道多元化的调控体系和国有水利固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于社会公益型、有偿服务型、生产经营型等三类不同性质的水利产业,应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和经营管理措施。 

4.4改革水价,提高用水效率和水平。加快水价政策,调整水价,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价格体系。新建水利工程,要实行新水新价,并严格执行按计划定量供水,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和两部制水费。 

4.5加强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以乡镇水利(水保)站为主体,多种服务并存的基层水利服务网络。通过开展供水、供电、水保、物资供应以及综合经营等各种经济业务和有偿服务,逐步实现自我维持和自我发展的水平。 

4.6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健全水利执法体系。要增强依法治水、以法管水意识,大力宣传的普及《水法》等法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水和水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做到立法与执法并重,执法与监督并举。

总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论发展节水性农业 篇4

关键词:节水,农业,改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可靠的农产品供应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毕竟现在的世界并不太平, 农产品的供应不可能完全依赖国际供应。国际大粮商也在不停的觊觎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在这种内、外环境下, 有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 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极不均匀。并且农业是收益比较慢的行业, 只有不断的投入才能在以后有稳定的产出, 但我国的水、热资源空间、时间分布很不均;此外, 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基本上多在北方, 在北方的作物生长的需水期基本上降水相对少的阶段, 而南方的粮食的主产区基本上是降水相对较大的时期, 这就对我国的农产品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家采取了“南水北调”等系统工程。但, 随着这些年我国的工业的迅速发展, 水资源的紧张局面逐渐凸显出来, 发展节水型农业成为首选项。发展节水性农业措施是时势所需。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 改变不合理的种植结构

这些年我国的主要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东北为例, 以前的大豆、玉米、高粱等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现在基本上以水稻、玉米等为主要的作物来种植, 这些年在总的产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隐忧却很大。水稻的种植需水量远大于其他的作物, 同样它的产量确实是比大豆等高出很多, 在吉林、黑龙江很多的地方是靠开采地下水来种植水稻的, 很多地方地下水位已经明显的下降很多, 大家知道地下水位每上升一米, 在自然状态下的需要的一百年的涵养时间。所以笔者认为, 区域的种植结构应当合理化, 在水资源贫瘠的地区尽量不要种植那些需水量特别大的作物, 以适应当地的水资源状态。这样我们的农业生产才有可持续性的基本条件。

2 改变用水的习惯

很长时间里, 我国的用水基本上用水漫灌, 这样的用水的效率也是非常的低, 很多的水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效力就白白的浪费了。如果水充裕这也没什么, 但在我国, 特别是缺水的地区, 这样作品是极不合理的。在我国的西部, 这方面的问题特别的突出, 最近几年我国也在推广一些的节水的措施, 应该强化这些措施和方法。特别是推广微灌、滴管等节水的灌溉措施。此外, 应该加大冬季降水的收集与利用, 不论是怎么的采取节水的措施, 你的需求是不断的增长的, 你的水的来源却有限, 在我国的西部应当加强冬季降水的收集工作。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分布很不均的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 合理作物的种植时间分布

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 合理地布局种植机构和时间分布, 这样可以很好的合理的利用水、热资源, 这在南方地区有适用的空间, 而在北方适用的空降有限。但这种方式是合理的利用水、热的合理方式。

4 合理的改变农艺习惯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一般都传统的春季开始耕、整地作业, 秋季开始收获。然后是一个漫长的冬季修正时间。地块一冬天的降水在干燥的春季, 很容易就把水分蒸干掉。这些年有些地方推广的浅耕深翻就是很好的探讨, 在冬季降水相对丰富一些应当加大力气推广, 这样基本可以缓解春季用水突出的弊端, 也为将来的丰产提供很好的前提条件。在比较干旱的地区, 应当加大少耕和免耕法的普及的力度和强度, 在蒸发量特别大的地区这种方法有很大的推广空间, 这样在减少水的损失的同时也就起到了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的效果。另外推广“间作”的种植机构也是一个很好的探讨, 但是在大面积普及方面还很有困难。

其次, 最近几年,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 我们的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总量在不断的提高, 虽然我们采取了很多的引水措施, 但我们的农业用水总量并没有增加多少。随着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应的用水的需求就会呈上升的趋势, 除了用水方式的改变和节水措施的采用已经没有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与此同时, 我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也在丰富和提高, 这样我们有效的解决方案就是走节水农业这一条路。毕竟这是关系国家民心稳定的战略性行业, 不可松懈。

再次, 我国处在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 我们要发展工业, 但我们的水资源却有限。这样在发展中就出现了很难调和的矛盾, 只用合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才能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留下相对好一些的用水空间, 毕竟国家的富强根本上是取决于有没有强大的现代工业, 这是关系我们国家强大与否的大问题。这样也是我国必须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发展节水农业 篇5

一、灌区水价的沿革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费经历了多个历程,灌区的水价也随之发生变化。1965年之前,供水不收费。1965年,水利电力部制定了《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在全国执行。由于长期采取无偿供水或低价供水政策,导致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同时不利于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为此,前水利部1982年2月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核定水费制度的报告》,报告指出,制定水价应以供水成本和利润为依据。1984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纪要提出“要修订水费标准,拟定全国征收水费的原则,对提高水费以后发生困难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补贴,宁可将水费补贴在明处。”1984年冬水利电力部拟定了《重新核订水利工程收费制度的暂行规定》上报国务院,1985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并以国发[1985]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转发全国遵照执行,此后许多省市都对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拟定了水费改革方案,自此,灌区的水价收费有规可循,并逐渐步入正轨。

二、现行水价政策对灌区的影响

现行的水价政策的核心和基本依据是国发[1985]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规范管理水利工程有偿供水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该办法推动了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工作的全面展开。使水利工程由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对水利工程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它是计划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目前市场经济难以接轨,加之其制定过程中本身存在多种缺陷,其对灌区产生了极端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水价太低,节水意识低下,导致珍贵的水资源巨大浪费。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农业水价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水价政策定价原则极不合理,水费标准背离市场价值,主要表现在农业按供水成本收费,其成本不包括农民投劳折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使得现行水费标准不到供水成本的一半,造成水费偏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水资源本身的价值被抛弃。水资源本身具有价值,此价值的产生是有水资源所有全所确定的,在水价确定时,完全没有考虑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所有权的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例如,现在引黄灌溉的水价从0.006元/立方米到O.056元/立方米,平均不足成本的25%,引黄1000立方米的水费只值一瓶饮料的钱,难以调动用户节水的积极性,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O.4―0.6,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

2、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甚至放纵浪费水资源。

发展节水农业 篇6

干旱是我省农业面临的一种气候状态。尤其近年来经常春旱连着夏旱、伏旱,秋旱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长期以来,農业生产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单一、生产设施陈旧的局面,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机械化,改变耕作模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加快农机具更新,鼓励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设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艺措施和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经

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抗旱避灾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在靠近机井水源条件较好地块,充分发挥机井灌溉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质玉米和水稻,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在耕地质量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性耕作、根茬还田、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在水利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块,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打瓜、小杂粮、饲草、饲料等耐旱作物,扩大耐旱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4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浅谈节水农业发展方向 篇7

一、由于水资源短缺, 节水农业的发展具有其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2250立方米,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而农业用水, 消耗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而为来的中国将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 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又要从农业入手, 加大农业生产力度, 这无疑将加大水资源的用量, 而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 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很难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

近年来, 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在旱季灌溉农田, 已经大量使用喷灌, 以及滴灌技术, 在同等用水的条件下, 灌溉了更多面积的农田, 提高农业产量,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仍然有许多农田, 尚未采取节水措施, 而使大量的水资源, 白白的浪费, 有些地区提高节水意识上, 尚且力度不够, 对水资源紧缺的认识不够, 才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只有上下一心, 同抓共管, 我们的农业节水在未来才能实现用水量零增长的目标。

三、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业节水技术普及不够

全球的水资源危机, 与我国的水资源短缺, 已经使全世界的人类都关注水资源的利用率, 而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还很低,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模式, 降低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从而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使之形成恶性循环, 只有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在于新型农业节水设备的普及和应用, 这需要政府加大力度, 对农业节水增加资金投入, 及政府扶持, 从而使农业节水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 使农业节水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 我国农业节水在理论认识还存在某些偏差

目前, 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 首先是不管黑莓白猫抓到耗子才算好猫, 不管是什么节水办法, 真正节水就是好办法, 就值得推广应用。其次在工程节水的基础上, 注重农艺的节水功效, 只要节水的好办法, 好点子, 都要予以肯定。第三、节水灌溉农业与旱作节水农业分离, 这两项技术的发展, 都应该是节水农业的典范, 和发展方向, 而不是相互制约, 从而影响了农业节水的进展。

3. 我国的节水农业整体上创新水平不高

我国为了实现农业节水, 引进了国外一些先进的节水技术, 但是自己研发的确很少, 而且产业化程度低, 整体的配套性差, 如滴灌设备, 节水型农机具等等, 很难满足现代的农业需求, 从而导致节水农业发展受限。

4. 我国的农业节水标准的不够完善

农业节水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 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虽然我国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 但对其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制定一套完善的度量体系, 以统一的国家标准来衡量农业节水已经势在必行。

5. 对节水农业技术只注重某一单项技术, 而忽视了综合技术的效能。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 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 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 从而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 有时有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

四、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个方向

1. 必须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 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我国目前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 应该对其进行战略性地调整, 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 节水的重点是田间。国家应鼓励通过农艺等多种技术措施, 减少无效蒸发, 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2. 国家建立起一整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建立计量体系, 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 我国许多灌区都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 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 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

3. 国家应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只有建立长效的节水机制, 才能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 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也应是节水机制的建立。为此, 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建立科学的农业用水的水价体制, 在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前提下, 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 对节水农业给予适当的扶持, 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一定政府补贴, 以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 建立健全奖励和惩罚制度, 以规范其行为。

4. 国家应将节水农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加以实施。

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本身的过程, 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国家应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节水农业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 国家应该加大对其的投资力度, 采取各种优惠措施, 吸引各项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 使其具备发展的动力, 同时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领导, 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 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是节水农业步入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五、结束语

发展节水农业路在何方? 篇8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以有限的水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农业节水迫在眉睫

我国水资源总量仅占世界的6%, 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加大农业节水力度,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措施, 既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又能提高化肥、土地等利用效率并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既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需要, 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农业抗旱减灾能力的战略性措施。

农业灌溉是“第一用水大户”, 也一直是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但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笔者走访了解到, 因为持续干旱和农民粗放式浇水等原因,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以至于造成水库一个个干涸, 河水一条条断流。用一位当地农民的话说, 只有看到铁路桥与公路桥时, 才知道那下面原来曾是一条河, 可是河里早已没有了水。农业节水水平, 是经济实力、发展方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劳动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目前, 我国9 亿多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仅占45%, 微灌、喷灌面积仅占8%, 且区域发展不平衡, 存在着工程设施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 部分生产经营主体节水动力不足,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近10 年来, 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4 亿亩左右, 是上世纪50 年代的两倍以上, 平均每年成灾面积2 亿多亩, 因旱损失粮食600 亿斤以上。因此, 必须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 探索一条合理用水、高效节水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同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节水灌溉发展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作, 多年来发展节水灌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产业和专业人才基础。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加速, 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也为发展节水灌溉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关系条件。

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据测算, 我国目前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不足1.2 kg/m3。体积1m3的水, 质量为1 000 kg。简单换算后可知, 我国生产1 kg粮食耗水量高达800 kg。而世界先进水平单位用水的粮食产量为2 kg/m3左右, 生产1kg粮食耗水量约为500 kg。巨大的差距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 我国农业节水大有潜力可挖。

相关资料显示, 目前, 在全国9.05亿亩灌溉面积中, 工程设施节水面积仅占44.3%;在23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中, 农艺节水面积仅占17.4%。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据有关专家测算, 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在灌区小麦和水稻生产上具有节水360亿立方米的潜力, 相当于新增灌溉面积8 200万亩, 按每亩增产150 kg粮食计算, 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3亿公斤。在旱作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 具有260亿立方米的潜力。同时, 通过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将灌溉水的粮食生产效率提高0.1 kg/m3, 旱作区每毫米降水的粮食生产每亩提高0.1 kg, 可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 000亿斤以上, 相当于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量目标。

这些年,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立下了大功。然而, 我们依然要正视其“欠账”多、基础弱的现实, 特别是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卡脖子”的问题十分突出。

山西省长治县韩店村杨玉庭家田边的灌溉渠道去年砌护好了, 整齐的防渗渠道替代了弯弯曲曲的土渠。“土渠漏水太严重, 水还没淌给庄稼, 就浪费掉了大半。”杨玉庭说。渠道的不健全、不完善, 导致水从干渠、支渠下来, 未到田里就已经在末级渠系里损失、渗漏、蒸发。

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目前仅为0.51, 这一数字是指水灌到田间作物利用量与出水口引水总量之比, 世界先进水平约为0.7 到0.8。农田水利基础的薄弱, 导致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除此以外, 我国目前的农业用水方式全球节能环保网还比较粗放, 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不高。一方面, 大水漫灌的做法依然在一些地方存在。另一方面, 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还相对滞后。据统计, 我国9.05 亿亩的有效灌溉面积中, 节水灌溉面积只有4.3 亿亩, 还不到一半的比例。

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被认为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式。前不久, 一农场副场长张某给笔者粗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 如果用漫灌的方式, 年用水量大概在200 m3左右, 而采用膜下滴灌只需要30 m3。膜下滴灌让水通过细小的管道直接浸润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区, 用水少, 产量却能大幅提高。然而在我国, 这样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还不到2 亿亩。

减少灌溉用水的浪费, 提高每滴水的利用效率, 我国农业节水的潜力需要在“精打细算”中挖掘。

节水农业缘何推广难

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 另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过低。据山西省壶关县环保及水利部门的调查显示, 截至目前, 全县几乎所有的农田灌溉仍然采用传统大水漫灌的方法来进行灌溉, 有时甚至因为渠道年久失修、土地坑洼不平, 跑水积水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水资源浪费。

按理说, 农业节水技术理应受到相关部门与农民的普遍重视, 可为什么却备受冷落呢?究其原因:

一是水利工程重建轻管, 质量差。在农村不少地方许多古老的灌溉工程得不到及时维护, 长期带“病”运行;不少工程与机电设备设计标准不配套, 许多土法上马和群众运动搞起来的项目占据相当份额, 工程质量达不到原有设计要求, 一些灌区工程自竣工之日起就是“病号”。由于过去我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源轻节流、重骨干轻田间等倾向, 工程基本建设资金容易到位, 而正常的工程配套、维修、管理等资金难以落实, 小缺陷渐渐变成了大隐患。

二是节水技术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农民的重视。对农业节水而言, 技术节水成效明显, 且前景光明。但长期以来, 财政资金投入主要以农田水利为主, 田间农艺节水技术推广投资却很少,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再就是引入节水技术的费用与现行水价反差太大, 农民难以接受。现在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普遍较低, 1 t水大都在0.03 元到0.1 元之间, 而采用节水灌溉技术1 公顷农田的灌溉费用在1 万元至1.5 万元之间, 如此高的费用, 农民当然不愿意接受。

三是缺乏市场机制影响了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如今, 农业科技市场在我国得到巨大发展, 但其中却极少涉及节水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节水技术中没有引入市场机制, 致使农业节水问题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发展。

另外, 缺乏激励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农村地区, 每年都要评选劳模、先进, 但基本上都是以经济指标为标准, 人均收入为主要内容, 很少听说哪个地方因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技术而被评为劳模、先进的。

农业节水潜力如何挖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形势, 我国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到2015 年, 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350 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到2020 年, 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 700 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以上。这些“硬杠杠”对农业节水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么, 在不断增长的粮食产量与农业用水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当下, 怎样才能加快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 更好地实现农业节水?

节水灌溉是节水农业的中心, 抓住农田节水就抓住了节水农业的根本。为此, 必须根据水资源状况、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等, 制定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按照耕地土壤类型、气候特点、作物需水规律等, 加强分类指导和科学管理。必须抓住农田水利建设有利时机, 改善农田水源保障条件, 配套田间节水基础设施, 加强田间节水微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 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等相结合, 全面提升农田抗灾减灾和耕地持续增产能力。各级政府在发展节水农业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牢固树立“节水增产、节水增效”的理念,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统筹多项资源, 发挥项目资金综合效应。鼓励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示范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建立和完善基层节水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节水农业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工作体系, 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水分生产效率。

今年, 我省已出台了农业用水定额, 对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 农民用IC卡先购水后浇地, 在分配水权范围内所购的水量, 节约归自己, 并可在同业间自由转让。

未来, 我国将逐步建立健全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加强量水设施的建设, 同时改进水费计收手段, 以先进的管理模式, 适当使用经济杠杆, 充分调动农民节水的主动性。

推广节水灌溉发展高效农业 篇9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 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10位,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农业用水约占我国每年总用水量的80%。我国的灌溉面积居世界首位,但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25%~40%,利用率低成为耗水量大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加快科技创新,开拓农业未来,紧跟国际、国内农业科技发展主流趋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走节水农业之路。建立节水农业机制势在必行。发展农业不只是为了扩大灌溉面积,同时也是建设高效农业本身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用水,提高农田产量,降低农业成本。

从我国的现实看,单纯依靠开源的路子似乎已经走不下去了。人工降雨、海水淡化在实际操作中目前困难很大。多少年来,我们还是用老祖宗留下来的办法,缺水就打井,现在已从十几米打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抽水机泵由离心泵换到第四代的潜水泵,耗油量大增,机井出水量锐减,一些地区已出现地面下沉现象,后果越来越严重。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井也要越打越深。可每打一批深层新井,就要报废一批浅层旧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后我们只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是解决我国农业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1 推广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是吉林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连续干旱造成粮食减产,对农作物玉米和水稻应进行节水灌溉。从我县现状看,节水的潜力很大。在农业方面,我县农业灌溉用水长期沿用旧的灌溉方式,用水浪费严重,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而改变大水漫灌为小畦或长畦分段灌溉,仅此一项措施就可节省水量的20%~25%。

从国内外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来看我们能借鉴许多先进经验,美国的耕地面积比我国大一倍,但我国农业灌溉面积和农业用水量要比美国大一倍,粮食产量仅略高于美国。这说明生产同样数量的粮食,我国要比美国多用一倍的水。换句话说,如果我国达到美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就可以节约一半的灌溉用水。

以色列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也是举世公认的用水效率最高的国家。如拿以色列与面积相近的北京市相比,更容易看出我们在农业用水方面的巨大差距。以色列和北京的耕地面积基本相等,北京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是以色列的2.04倍,年降水量以及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均远较以色列优越,农业生产总值反低于以色列,农业万元产值的用水量是以色列的2.16倍。如果北京达到以色列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样的农业生产总产值只需10亿m3水,大致相当于目前用水量的1/3,可节水18亿m3。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我国农业节水的潜力相当大,促进农业增产,在近期主要不是依靠扩大灌溉用水或等待远距离调水,而是依造科技进步,建立高效节水农业,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才是正确途径。

2 如何使节水农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在于推广农业节水的各种措施,首先是改进现有引水渠道的防渗与防蒸发措施,对所有引水渠道的渠底与侧壁均应进行防渗处理,蒸发量大的干旱地区,还应进行防蒸发措施。如明渠改暗渠,或明渠加盖板。其次改革灌溉方式,改变以往的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或微灌的节水灌溉方式。因为大水漫灌不但浪费水量,同时大水冲走肥料,还易加速土壤板结,并能促进地下水位升高,加速土壤盐碱化的产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所以必须改变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据专家介绍,节水农业的范围很广,修建防渗渠道,推广低压管道灌溉,甚至通过改造农田把长畦变短畦都是有效的节水形式。随着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以“三灌”(大田喷灌、果园微灌、大棚滴灌)为代表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逐步得到推广,据专家测算,“三灌”模式每投入约1200元,不仅可节水70%,还能增产10%~30%。

我县是农业县,主要的农作物就是玉米和水稻,由于近两年干旱,粮食减产,发展节水灌溉势在必行。镇赉县建平乡长发马场的农民马占元,大力推广玉米节水种植技术,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在长发马场,他发现这里的玉米田采用大面积井水漫灌,他心里不是滋味,心想这辈子有地下水用就不管子孙后代,第二年他在自己承包的10 hm2地里,进行了玉米保护性耕作及节水灌溉示范田。秋后结算对比,产量7000多公斤,比其他普通耕作及漫灌的地块只多不少,玉米品质也好,而且化肥费降低近一半,柴油省了,用水更省,用水量仅为不漏水地块的20%。

1962年以色列农业偶然发现,在管道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当地技术员一起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同一点上将水渗入土壤,是减少蒸发及控制水肥和农药最有效的灌溉办法。滴灌的原理非常简单,然而如何让水均衡滴渗到大田的每棵植株,实际应用非常复杂。经几代更新滴灌技术根本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耘观念,使水肥利用率高达80%,全封闭的输水系统大大减少了水的渗漏、蒸发、损耗,减少了沟渠占地,可节约一半农用水,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增产达30%以上。

我国已摸索总结出以渗灌为主的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收到实效。有关专家认为这项节水技术是中国旱作农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项“渗灌技术”的要点是:按照农作物的需水要求,在地下30~40 cm处埋入一种约手指粗的塑料细管,细管中间隔一定距离钻直径1 mm的出水孔,通过出水孔直接将水送到农作物根部的土壤中,供作物吸收。

实践证明,该技术使大水漫灌时一亩地用70 m3下降到现在的15 m3,被水利专家称为目前节水效果最好的一项技术。试想我们镇赉县旱作占75%,大约有120万亩,其中有12万亩实行喷灌,如果实行渗灌技术,一年就可节水660万m3,可多灌溉44万亩耕地,也就是说原来一年用的水,改进技术后可用四年,由此可见,现在一代人用的水,改进技术后可供四代人享用。这值得我们深思啊!

3 结论

我们应当推广节水灌溉,发展我市高效农业。农业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善和发展仍然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田间输水和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的发展和投资,应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水资源利益调控,采取补偿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共同扶持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直接投资搞好干、支渠及其分水、配水建筑物的维护,完善和防渗建设,田间输水管道和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投资也不应由农民全部负担,因为农民对节水意识还不是很强,让他们投入一定资金似乎有些不情愿。

农业灌溉节水器具及设备的研制和开发是实现农业灌溉节水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对农业节水器具及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很大,进口这类器具设备价格贵,农民还买不起,这对发展节水农业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国应对此类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实行政策上倾斜,加速实现农业节水灌溉,发展高效农业,造就一个具有光明前景的新兴产业。

摘要: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国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政策不完善、技术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重建轻管等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规划约束、加强组织协调、增加建设投入、完善政策保障,促进高效节水灌溉的健康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篇10

1 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

1.1 发展渠道衬砌与管道输水技术。

输水配水渠道的渗漏损失是农田灌溉水量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未衬砌的渠道输水损失达40%~50%, 开展渠道防渗是农田灌溉节水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灌溉输水的利用率,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渠系衬砌、管道化工程。

1.2 改进传统地面灌溉技术。

传统灌溉方式由于灌水历时长、用水量大、灌水不均匀等影响作物产量。所以, 长期以来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对传统地面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改进, 并创造了许多全新的方法。其中波涌灌 (间歇灌) 和激光控制平地畦田灌就是2种影响较大、效果较好的方法。

1.3 推广喷灌、微灌技术。

喷灌、微灌技术可在传统的沟、畦灌等地面灌溉基础上节水30%~50%, 节省劳力20%~90%。在节水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概念, 能够把含有肥料的水一滴滴地输入作物根层的土壤中, 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保持协调关系, 达到作物高产目的。

1.4 充分利用咸水、废水灌溉农田。

目前采用的方法能够在空间和时间上预报出灌溉后的土壤溶液成分和土壤基质, 据此判定土壤状态, 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 参照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耕作方式通常采用轮作制, 即耐盐和不耐盐作物轮作, 咸水、废水与淡水轮灌, 以避免土壤过度积盐。

2 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新技术

2.1 选育耐旱作物和节水品种。

选育耐旱作物品种, 是充分利用生物适应环境, 以生物机能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耐旱作物一般在生长关键期能避开干旱季节, 抗逆性强, 生长期能和当地的雨季相吻合, 在雨季快速生长, 以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

2.2 改进耕作方法与栽培技术。

因地制宜, 由多耕趋向于少耕、免耕;由浅耕趋向于深耕;由耕翻趋向于深松;由单一作物连作趋向于粮草轮作或适度休闲;重视水土保持, 纳雨蓄墒, 合理施肥, 以肥调水。

2.3 推广地面覆盖技术。

地面覆盖具有抑制土壤蒸发、蓄存降水、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温的优点, 分为有机物覆盖、地膜覆盖和化学覆盖。有机物覆盖就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糠皮等材料进行地面覆盖, 有明显的保墒节水效能;地膜覆盖是一种用薄膜覆盖的农田技术, 能够提高地温, 抑制蒸发;此外, 保水剂、抗蒸腾剂等化学覆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4 采用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是根据灌溉对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生产的实际需要, 有目的地不充分供给水分, 使作物经受水分胁迫, 限制其某方面或某时期的生长发育, 达到既节水又增产的效果。

3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3.1 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

膜下滴灌是将覆膜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两者互相结合的新型灌溉技术。通过生产实践, 膜下滴灌技术比常规灌溉节水30%以上, 土地利用率提高5%~7%, 单产提高20%左右, 大幅度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于这种先进生产方式的实施, 带来了农业体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出现了一大批家庭农场, 不仅有效节约了农业用水, 促进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还为低成本高产出的农牧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至2006年, 全国推广微灌总面积66.67万公顷以上。

3.2 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滴灌自动化技术把节水灌溉推上了一个新的局面, 实现了高层次决策控制, 是膜下滴灌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 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

4.1 灌溉工程节水技术发展方向。

输水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为解决混凝土衬砌延伸性差、易开裂等缺点, 试验用钢丝网等加筋混凝土替代常规混凝土衬砌。另外,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和机械化施工技术的日益进步, 膜料衬砌在渠系衬砌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渠系衬砌材料发展的主方向。喷、微灌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喷、微灌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发扬喷灌射程远、效率高等优点, 克服喷灌能耗大、喷头易堵塞等缺点;开发和研制新型灌溉设备, 提高灌溉均匀度, 克服滴灌系统易堵塞的缺点, 并向低压、节能型方向发展, 减少传动装置能耗;灌溉设备标准化、系列化。

4.2 科学管理与精准灌溉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实行灌溉管理自动化, 成为农业节水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地理信息技术可实现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地、植保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 能够对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改善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 通过系统的诊断和决策, 制定实施计划, 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数字化建设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并逐渐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

摘要:阐述了农业节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与技术, 介绍了节水技术的应用的状况, 分析了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 指出新型灌溉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管理与精准灌溉相结合必将促进节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蕴壁.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2.

发展节水农业 篇11

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05-1

1 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现状分析

1.1 取得的成效

1.1.1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 宁夏政府十分重视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在“十一五”期间,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组织,对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有效的建设,依托于这一工程,提高旱作农业的建设水平,促使旱作农业取得了新的发展,焕发新的生机。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融入,促使宁夏旱作农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1.2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明显 近年来,宁夏的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突出表现在中南部地区的旱情逐年加重,而在这种情况之下,雨养旱作区因遭受春旱难以进行正常的播种,宁夏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采用了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使得在这一艰难的环境之下,覆膜保雨补灌旱农作呈现出增产增收,发挥了很大作用。据统计与测算数据,通过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和全膜覆盖等技术进行有效的使用,使得产量在原先的基础之上增加了10~30个百分点,同时,有效节水120~150m3/hm2,成本降低750~1200元/hm2,收入增加2250~4500元/hm2,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1.1.3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 宁夏政府具有长远眼光,善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几年前就开展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试点试验,经过几年的发展与推广,目前状况下已经形成了一套针对性较强且具有系统性的以地膜覆盖、有限补灌、压砂补灌、集水补灌、设施节水、特色种植为主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效的探索出了旱作节水技术与旱作节水模式,它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创新,使旱作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加有成效的促进旱作区的农业生产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化。

1.1.4 積极构建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 宁夏政府积极组织,并有效的开展了百万亩覆膜集雨补灌旱作农业工程,促使了宁夏中南部的旱作区农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主要是从原先的种植传统小麦等夏粮作物向抗旱高秋产粮作物进行种植转变。此外,马铃薯、玉米、西甜瓜、向日葵等特色优势

作物面积逐年扩大。通过对这些特色优势作物进行有效的种植与推广,促使旱作区农业结构发生了积极调整,有效的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宁夏农业产业的全面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增效。

1.2 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实际问题

宁夏旱作节水工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程度上的进步并取得积极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仍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农民投资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就目前来看,旱作区的农民收入仍然较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难以进行有效的生产投入,经常会出现投了地膜就没钱投入化肥的状况,这样一来,覆膜后普遍存在脱肥现象,并没有真正达到有效的增产效果。

②覆膜农业机械缺少,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尤其是在覆膜播种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

③伴随着覆膜面积的逐年增大,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针对白色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在几年前推广了生物降解地膜技术、旧地膜回收补助和废旧地膜无害化焚烧技术等,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使得这一工作难以真正贯彻落实,且进展缓慢。

2 推动宁夏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方法与对策

2.1 积极领导,抓住重点

对于宁夏地区来说,旱作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它能够对中南部旱作区的生产发展以及群众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有效的保证,除了对覆膜保墒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推广,还应当对水源条件进行充分而又有效的利用,水源条件主要包括自然降水、地下水以及扬黄水。通过对目前状况下已经具备的蓄水窖、蓄水池和集雨场等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的利用,在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关键时期,采取各种节水高效补灌措施进行补灌,确保作物正常生长,减轻春夏连旱造成的损失,实现抗旱增产。

2.2 整合资金,注重结合

对于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来说,它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作为建设的经济基础,因此,为了对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有效的保证,并实现“四个结合”,即与自治区财政支农项目进行有效结合,促进秋覆膜比例、全膜覆盖比例、中部干旱带比例以及补贴资金比例的提高;与扬黄高效补灌工程进行有效结合;与生态移民项目结合,并对移民的收入进行有效的增加;与旱作项目相结合,争取资金投入。

2.3 增大示范规模,提高实践水平

在旱作农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之中,以农民为主体,各种技术措施的落实也需要依靠农民进行有效的实现,因此,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性地位与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引导,做好示范工作,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组装配套,集成创新旱作农业技术;积极开展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宁夏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策略思考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从取得的效果与仍然存在的问题对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现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阐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上从积极领导,抓住重点;注重结合,整合资金;加强示范,提高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宁夏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方法与对策。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给读者提供参考并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辽宁省节水农业发展探析 篇12

关键词:节水农业,发展概况,现状,目标,对策,辽宁省

在21世纪,对于淡水资源日益严重的严峻形势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使节水农业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2,3,4,5,6]。目前,国际上对节水农业的定义已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即节水农业就是一项农、水技术紧密结合,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开发的系统工程,即在改进灌溉技术和灌溉管理制度及区域水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获得最佳的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包括农学范畴的节水、灌溉范畴的节水和农业管理节水,是以节约农业用水为中心的农业。简而言之,凡是采用包括工程、农业、生物、管理等技术措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使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的农业即是节水农业。

节水农业的根本目标就是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提高应用于农业的单方水的经济产出[7,8]。目前提出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就是集节水、高效农业及农作制度3个概念于一体的交集概念,也是指通过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与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包含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合理利用和农业高效的农作制度。

1 国内外节水农业发展概况

在21世纪,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和灌溉农业的扩张是引起水需求增加的3个主要因素。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占世界淡水消耗量的70%以上,如果能够有效控制水文循环,提高节水灌溉,将会极大地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目前,国内外在节水农业方面均积极参与,并取得了一些成效[9,10,11,12,13,14]。

1.1 国外节水农业发展概况

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有许多方法值得借鉴。如干旱少雨的以色列,1/2以上的面积年降雨量在200 mm以下,可耕地面积小,沙漠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很大。但以色列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创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农业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扬长避短,发展旱作农业,建设沙漠绿洲。以科学用水为基本国策,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推广微灌方法,带来施肥技术的巨变——水肥灌溉兴起。依靠滴灌系统进行施肥,直接接触植物的根部,可以避免浪费。同时,加强节水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

再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是一个国土资源丰富、有其独特地理环境条件的国家。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自然条件不是很好,缺乏淡水资源,年降水量在500 mm左右,全国具备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余全部为旱作农业区,灌溉农业区也面临和存在着土地盐碱化问题。但是澳大利亚的农业研究、农牧产品生产技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基于几方面原因:一是农业科研和技术的开发,结合本国农牧业环境条件,针对农牧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开发对土地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意义的适用技术。如建立可持续灌溉农业,研究开发了水文数据设计计算机模型,用于水资源合理开发、土地盐碱化的监测等,研究开发适应干旱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精密农业工程技术。二是注重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三是政府对农业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扶持。四是完善的机械化是保持农场稳定生产经营的主要手段。

1.2 国内节水农业现状

国内的节水农业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增加了投入力度。迄今为止,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 000万元。根据有关方面的资料,今后还将在此基础上,增加投入2.5亿元。二是发展初显轮廓。目前,节水农业的发展,已从小面积试点转向较大面积的集中连片;从田间节水开始转向全面节水。潜力相当巨大。三是节水技术及产品开发初显成效。数十年的发展,雨水集蓄利用已成为我国干旱缺水地区人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另外还有覆盖集水抑蒸保墒、耕作保墒、立体种植及化学抗旱、以肥调水节水种植、耕作改制、节水栽培、土地整理、节水灌溉、抗旱保水剂应用技术等,同时积极推广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

然而,始终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世界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而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仍然是刚刚起步,基础依然薄弱。目前,全国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0%左右。农业用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大水漫灌,粗放低效。农业用水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远远低于先进国家80%的水平。此外,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还因管理体制问题、投入成本较高、发展主体的节水意识不强、发展方式上的形式主义、工程和设备的质量问题,而受到重重制约。因此,加快节水农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2 辽宁省节水农业的现状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全省地势由北向南,自东、西向中部倾斜,东西两侧山地丘陵起伏,中部平原坦荡,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辽宁省是典型的农业资源约束型地区,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愈加重要。然而经过调查,该省的节水农业形势非常严峻。辽河流域水资源逐年减少,农户节水意识不强,在灌溉中使用方式不当,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种植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灌溉水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灌溉操作比较原始,自动化的水平还非常低,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其实辽宁省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全省有大小河流360多条,全长16万km2,流域面积100万km2。共有蓄、引、提、井等类水利工程11万处以上。合计供水能力208亿m3。除自然条件优势以外,辽宁省在水利工程及灌溉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hm2,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5.33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67万hm2,改善易涝耕地29.67万hm2。到2010年底,全省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比200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现状值0.51,提高0.04,比水利部安排该省到2010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预期指标值0.545,提高0.005。因此,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提高率的潜力很大,制定科学投入和管理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将成为解决辽宁省水资源短缺及农业大省的重大战略途径。

3 辽宁省节水农业发展目标

目前,辽宁省的田间灌溉,仍以地面灌溉为主,因此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方向还是节水工程和节水管理。发展节水农业要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应当有计划、分步骤、按照力所能及、主次有序地开展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出阶段性目标计划: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合理规划农业种植结构;强化市场管理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广开水源,改善水资源短缺状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辽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多方筹资,加大水利设施建设。

4 辽宁省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4.1 推广节水技术的应用

发展节水农业要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重点要推广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工程技术、农艺生物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不同类型的高效节水农业模式。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特点,改革农艺、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改进灌溉方式,抓好科学用水,建立不同类型高效节水模式。二是深化生物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品种的抗旱节水性能有极大差异。三是建立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应用。四是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体系,搞好旱地农业综合开发。五是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向现代农业管理体系的进程。近年来,以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DDS(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为主要内容的精准农业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稳步发展。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不断的增强,计算机也渐渐地深入到了农业行业中,使用计算机灌溉能把单位用水量的产量提高到最大限度,其经济效益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六是加强管理层面的工作。围绕强制性节水、效益性节水、政府引导支持机制的建立,全面推进节水农业管理。

4.2 因地置宜采取节水措施

辽宁省依据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生产特点,东部多山,山区特产较多,盛产人参、鹿茸、中药材,柞蚕业发达,产量占全国的3/4;西部为半干旱丘陵区,农牧结合,同时发展果业和水产业;南部以水稻、水产、水果为主,带动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中部、北部属辽河平原地带,是该省的主要粮食产区,以水稻、玉米、大豆、高粱、小麦为主。正因为如此,更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节水措施,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辽宁“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全省气候资源、水土资源分布差异显著。自然资源分布上的差异也影响和制约着全省各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针对各地区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其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及采取的对策与措施也有一定的差别。

辽南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因此对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还较低。针对这些地区水资源量和节水意识薄弱的特点,发展节水农业,需要进一步对现有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灌溉用水管理,改革用水制度,按方收费,积极推广膜上节水灌溉技术和先进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产量。

辽北、辽中地区属辽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丰富,矿化度小,土质肥沃,是粮食的主产区,因此应大力给与资金及技术上的支持。由于这些地区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日益增多,工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目前在该区节水农业的发展应首先考虑灌区的工程配套,衬砌各级渠道,适当发展低压管道灌溉,推广膜上灌水技术,节水扩灌,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要搞好水资源保护,避免水质的严重污染,以利该区水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

辽西地区处于半干旱丘陵区,农牧结合,风沙大,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植结构不合理。该地区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远不及蔬菜,因此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应该调整其种植结构,将水浇地中部分粮食作物的比例适度转移到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上,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另外,应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扩大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地面直接与机井相连接的软管灌溉面积;同时,要把营造防风固沙林与节水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

辽东地区多山少地,特产丰富。灌区凌乱分散,永久性建筑物少,工程配套不全。因此,节水农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加固改造原有蓄水工程,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强化降水入渗,对灌区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加强田间工程配套,改进田间灌溉技术,改善种植结构布局,发挥地区特产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5 结语

上一篇:电磁脉冲效应下一篇:更正及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