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4-10-13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11篇)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1

文章标题: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省属我国北方缺水省份,全省水资源总量398.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4.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23.60亿立方米,重复量68.9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9.57亿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2/3,世

界的1/5。从我省现实情况看,水资源状况堪忧,污染严重,用水浪费,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解决好缺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省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这既是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国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相继制定印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省行业用水定额》和《**省节约用水奖评审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城市用水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一些工业项目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不能开工建设。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顺应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以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来调整用水结构,满足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玉米、大豆等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多年来,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我省农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大部分集中在各大、中、小型灌区,这些灌区多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经过多年的运行,加之年久失修,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浪费水现象十分严重。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资源支撑,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抓住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推进全社会节水进程,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要着力抓好长春、**、四平、辽源和图们5个省、部级节水型城市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进。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到2010年形成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初步框架,到2020年,建成节水型社会基本框架。

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要宣传国家关于节水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宣传节水的成功经验。新闻媒体要开展水与生命、水与环境、水与发展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全社会都能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宝贵,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引导群众更多地关心和参与节水工作,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节水的关系,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是处理发展与节水关系的理论向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把建设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2

一、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特别是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 完

善农业机械化投入格局,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中央连续七个“一号文件”阐述的都是“三农”问题, 把“三农”工作作为党的重中之重。因此, 要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 加大政策法规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协调其他农业投入用于农机化发展, 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农机投入格局的形成。同时, 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安全质量、维修质量、农机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试验鉴定、更新报废等农机标准体系, 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拓宽服务领域, 促进农民增收,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以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来促进农民增收。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建立以基层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主体, 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服务体系,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服务为手段, 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的农机服务机制, 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 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 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 增加农民收入。

其次是发挥农机装备优势, 以农机挖掘农业潜力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发挥农机作用,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劳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 让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的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在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赚钱致富。让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制造、服务等其他行业, 既增加农民收入, 又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农业。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各地优势 (特色) 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关键环节, 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 积极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 有效推动各地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再次是提高农机性能, 以挖掘农机自身潜力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机, 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推进农机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业。不断发展节能农机, 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益, 引导农民购买能耗小、效率高、效益好的农机具, 推广多功能高效复式作业机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节本增效技术与管理。

三、农机结合农艺, 构建和谐农业,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广阔空间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并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1]。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目的是用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口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那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社会经济如何才能与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针对这样一系列问题做出如下探讨。

1.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2]。

2.加快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必要性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这些因素使我国城市的生存环境无时无刻不进行着改变,然而这些改变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大气、水体污染,温室效应,大量的城市垃圾,交通拥堵,失业贫困,住房紧张等诸多城市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以传统的发展模式为主,这种通过高消耗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促使“城市病”蔓延的发展模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永续发展的脚步,在正视这一问题后,传统的发展模式便被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所取代,生态城市的建设便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一步,由于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所以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成为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说过,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节能环保水平、从而实现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3]。

要实现中国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就要弄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个城市的发展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却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此虽快,却走入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尴尬境地,这种短暂的发展策略又何谈未来呢?发展的好与快本身并不矛盾,快应以好为基础,只有发展的好,才能快的起来,只有与环境和谐地相处,顺应生态的经济规律,城市才能永续发展,经济才能持续腾飞。

弄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首先要弄清二者之间的依存关系,生态环境供给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料与场所,社会经济依存于生态环境,它唯有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才能得以长远地发展。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其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做好生态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的规划是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质量,因此它代表了一个城市发展好坏的先决因素,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置于规划的各个环节的首位来考虑,它应按照生态学原理,将人看做为生态系统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规划,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结合本城市的地理环境,城市特色进行整体的系统规划,优化城市发展区位和空间,使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生态系统的结构进行科学地布局[4]。城市的科学规划是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其次,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城市的绿化程度是衡量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打造绿色城市是向生态城市转变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城市的高强度开发挤占农业和绿化用地,为了满足工业开发的需要,城市绿地面积愈来愈少,城市工业化发展释放大量的热能,但又缺少植被的覆盖,造成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植物是最天然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经济的“空气清新器”。因此,杜绝高强度开发,大规模发展城市绿化之举势在必行,城市绿化应是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生态效益高、人工养护少的特点[5]。另外,构筑城市公园体系,公路居民区绿化带体系,城市绿化隔离带体系,城内和城郊的自然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城市森林框架系统的建设与规划不仅可以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空气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可以兼顾社会的生态效益和诸如林业,景观园林產业,旅游业等社会的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最终达到城市中的人与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的良性互动。

再次,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产业要发展生态型产业及高级组装工业,高级电子器械,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行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工业与资源节约技术,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将造纸、化肥、水泥、医药、化工等产业移入园区,构建企业间,园区间的废料的再利用、再循环的网络、链条、乃至闭环循环链条;以最大程度减轻工业对城市污染的程度,努力使污染“变废为宝”,让工业也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样的生态结构,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效益的稳步提升。

第四,调整与规划城市人口结构。这着重以调整和规划城市人口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

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的城市人口的分布出现了大城市人口数量持续膨胀,而小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的趋势,由于城市发展的水平与层次不均,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城市吸引了大批寻求机遇与发展的青年人,从而引起人口激增;人口密度增大导致竞争激烈,住房紧张,生活环境难以治理等一系列问题,而那些小城市由于缺少了那些充满活力,出外寻求发展的青年人,使本来经济就相对薄弱的城市更加缺乏朝气,缺乏竞争力,城市运行机制缓慢老化,人口的老龄化严重。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吸引人才的流入,注重发展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是调整城市人口数量的有效途径。

在人口质量方面。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需要有有素质的人口条件作为支撑,有道德素养,善待自然、爱护生态,易于教育的人才能自觉地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6]。城市人口结构相对复杂,所以若想使生态城市得以良好地建设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教育,营造保护环境的生活氛围,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道德修养,尽最大努力将环境科学知识进行宣传与推广,将环境保护列入各行业各阶层的学习范围之内。将学习生态环境知识推向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等地位。培养既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又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城市公民。■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2).

[2]生态城市[EB/OL]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4698.htm.

[3]十七大专题报道[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104019/104098/6378436.html.

[4]兰世惠,杨绍安.论生态城市建设[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6).

[5]胡新民.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J/OL].社会科学论坛,1998(3).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4

宜宾县交通局副局长 吴绍满

农村公路是指主要用于农民群众出行、农副产品运输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十一五”以来,宜宾县抢抓中央实施“千亿元工程”和“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向前发展。近三年,全县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139公里,实现了70%的乡镇通达油路(水泥路);新建通村公路680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公路;新建农村客运站12个,实现了100%的乡镇和80%的村通达客运。农村公路建设的强力推进,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为确保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成立农村公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公路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处,组建项目法人实施通乡公路建设,指导乡镇和协助村民委员会实施通村公路建设,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成立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和组建交通工程试验检测室,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检测,从严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县政府分别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签订了《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结合实际,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要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向前发展,搞好科学规划是前提。为此,我们在全面掌握农村公路现状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科学编制了“十一五”全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特别是积极配合全省农村公路基本情况专项调查,有效地将宜宾县农村公路发展项目纳入了全省“十一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为“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村公路发展提供了项目支持。同时,围绕发展规划,扎实开展项目可研、设计、环评等前期工作,并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计划,保证了各项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为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形成合力

围绕“十一五”农村公路发展目标,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岩报、专栏、告示牌以及通过召开各种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全力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发倡议书、记入县志、立功德碑、授予公路冠名权等多种办法引导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捐款捐物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全县已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拓宽渠道,多元投入,破解“瓶颈”

为了破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瓶颈”,宜宾县建立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自愿投劳、社会各界主动捐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体制。近三年里,一是认真做好县级与国家、省、市的项目对接,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近两亿元;二是通过财政预算和整合农业、水利、农机、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打捆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近3000万元;三是实行财政贴息贷款解决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调度,近三年累计贷款4000万元;四是按照“村民自愿、村民自治”和“民事、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引导群众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积累计近5000万元;五是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为农村公路建设捐款近1000万元。

(五)突出重点,严格监管,确保质量

一是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和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标准实施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二是认真落实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公示制度,对每个项目的建设里程、投资、技术标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项目业主、项目管理责任人、举报监督电话等情况,全部向社会进行明白公告,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抽调交通工程技术骨干和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质量监督巡查组,按照工程质量技术规范,对每个施工路段至少每月开展两次以上的工程质量检查,及时通报存在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四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等为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特邀监督员,组建质量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监督整改。

(六)增添措施,精心组织,强力推进

一是分项目按月倒排工期,保证各项工程建设有序实施;二是实行建设工程情况日报、周报和月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工程建设进展;三是实行定期会议制度,即每月1日定期召开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交帐会,每月15日定期召开工程项目工地例会,总结工作,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督促整改;四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项目乡(镇)分管领导、交管人员和项目村干部集中进行农村公路建设的业务培训,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和现场观摩学习,为农村公路建设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五是建立质量、进度及资金管理制度,健全激励约束工作机制,加强考核,逗硬奖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七)明确职责,规范施工,确保安全

一是建立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及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单位、到班组、到人头,努力做到安全工作不留死角;二是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切实增强农村公路建设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和安全施工的能力;三是认真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日常安全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对工程有关的电源、机具、车辆等设备设施的维护,搞好在建道路的养护,确保道路畅通;四是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安全工作检查,督促施工单位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全力保证施工安全。

(八)加强监督,严肃纪律,强化效能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党风党纪教育,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把廉政教育作为每月交帐会、工地例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实行层层廉政承诺,即交通部门主要领导向县级分管领导作出廉政承诺,副职领导向主要领导作出廉政承诺,中层干部向分管领导作出廉政承诺,办事人员向中层干部作出廉政承诺;三是由局纪委(监察)、交通工程质监站组成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督查责任组,切实加强监督,强化督查,定期、不定期(每月至少一次)地对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情况,包括工程质量、进度、施工安全以及工作报告等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督查,对项目管理不到位、工程质量不保证、建设进度滞后的工程项目进行严肃督办。对违反有关规定,经查实确认的,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相关责任人员实行效能监察,进行严肃问责,责成相关责任人写出书面检查,认真落实整改,涉及违纪违法行为的,依法依纪严厉查处。

二、存在问题

(一)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

按照“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宜宾县将对全县21条通乡公路309.2公里,397个村的1194公里村道进行新改扩建,需建设资金近6亿元。除按政策上级补助资金2.43亿元(通乡通畅每公里40万元,通村每公里10万元)外,尚差3亿多元资金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和自筹。巨大的建设资金缺口严重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建材价格持续上涨,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消费指数的不断攀升,特别是由于该县仅有的砂石资源已通过拍卖形成垄断经营,致使农村公路建设所需砂石、钢材、水泥等价格不断上扬,公路建设成本不断增大,进一步凸现了严重的资金缺口。目前,宜宾县通乡公路四级水泥路单车道平均造价达到60-70万元/公里,双车道平均造价超过100万元/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平均造价也在30万元/公里以上。

(三)前期工作深度不够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前期工作周期短,有的工程设计粗糙,深度不够,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建设项目不能按设计施工、施工中变更数量大,投资难以控制,项目超概算现象普遍,工程推进乏力。

(四)建设规划不尽合理

“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在2006年省厅公路局组织的专项调查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专项调查数据未与实际状况对接上的问题,导致有的规划线路不合理、里程不够、建设性质不符,致使有的路段有规划无法组织实施,而部分符合建设条件的路段却没有列入建设规划。此外,农村公路的配套桥梁也未列入建设规划,遇有桥梁建设项目的路段,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工程推进十分困难。

(五)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点多、面广、战线长,工作条件艰苦,报酬低,加之国省干道和高速公路建设对人才的吸引,农村公路建设很难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技术力量的缺泛,很难快速高效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再者,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监管乏力,尽管中标施工单位都是具有规定的相应资质等级,但由于农村公路建设市场鱼龙混杂,有的施工企业根本没有相应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和速度。

三、几点建议

(一)配齐配强农村公路发展队伍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发展的班子建设,特别是各乡镇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公路发展领导机构,完善乡镇交管站的建设,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和工作“五落实”;二是调整政策,吸引人才,充实工程技术力量,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选优配强农村公路建设督查督办机构,进一步强化督查督办职能,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乡镇重点工作督办、考核,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进度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排位通报,把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成效与干部奖惩、项目安排、资金拨付等挂钩,确保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筹集渠道

一是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彻底消除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发展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客运线路经营权拍卖、公路沿线开发(广告收入)等项目,进一步拓宽渠道,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四是县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要统筹安排,整合涉农资金,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等方式,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五是地税、国土、林业、公安等部门要依据相关政策,减化办事程序,优惠相关税费,促进农村公路建设降低成本,加快发展。

(三)切实加强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

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是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先导。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全县“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对立项不够甚至没有立项但又急需修建的农村公路应积极向上争取纳入规划并立项建设,使农村公路建设尽可能方便群众出行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要合理设计,优化设计,尽力避免设计缺陷;要尽量利用老路、降低投资成本、控制工程总造价;要保证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发挥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大效益。

(四)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

要坚持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实行全社会监督,以对人民、对组织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工程质量的每个环节;要落实质量责任主体,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充分发挥交通行业管理职能和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切实调动群众参与质量监督的积极性;要严格工程招投标管理,严格实行压证施工和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合理价中标或实行高倍差额履约保证金制度,保证中标单位具有必备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要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要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坚决不能留下工程质量隐患。

(五)坚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5

----区政协督办水务局承办的重点提案

7月19日,区政协主席**带队,对区水务局办理的《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提案进行了现场督办。区政协副主席、提案委员、部分农林界委员、区政协办公室、学提委负责人参加了现场督办活动。

督办活动中,相关督办人员视察了文殊沙河罗家大庄段河道治理工程、洪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情况、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在现场了解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和节水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副主席主持召开了督办协商座谈会。水务局负责同志汇报了我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节水工程实施情况以及提案办理情况,面对面与提案者进行了座谈沟通。提案者对办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并对做好项目前期规划,加大高效节水农业宣传,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抓点示范,整体推进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讲话中指出:政协主席副主席督办重点提案实行了好多年,实践证明取得的效果明显,此次现场督办工作穿插了视察、参观活动,使得提案办理工作有了创新和发展。今后要继续探索创新提案督办形式,推动提案办复落实工作。**主席对我区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水务部门重视政协提案办理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水务部门在提案办理中有以下突出特点:一是高度重视、认识到位,提案办理富有成效;二是谋划超前、规划到位,基础工作扎实;三是抓主抓重、抓点示范,节水工程建设

措施得力;四是创造条件、主动出击,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大;五是全局谋划、统筹协调,综合配套效果明显。并针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加强提案办理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是围绕提案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牵头办理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办的办案机制;二是承办单位要加强与提案者的联系沟通,多听取提案者意见建议,确保办理工作取得实效;三是整体联动、整合资源、整合项目资金,深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整体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四是谋划在先、规划超前,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作;五是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汛的意识,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6

人类生存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可概括为:人类基本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两部分.首先,人类基本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是指人类自身日常生活所需的水量,如城市的生活用水、市政用水和农村人口用水等需消耗的`水量,这部分水量与生活水平和生活习俗有直接关系.其次,国民经济对水资源的需求是指,人类为维持生存进行的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包括工业、农业、畜牧、生态环境等对水资源的需求,这部分需水量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资源供需紧张程度、节水措施的开展情况、水价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作 者:刘萍 张超英 王晓春  作者单位:刘萍(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张超英(济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王晓春(山东省水利厅)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7

1 建设成效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省市各级农机化扶持政策的实施, 东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长足发展, 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 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在优惠政策不断扶持带动下, 东阳市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已初具规模。现有农机户34 869个, 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农机大户213个, 农机专业合作社24个, 农机服务站、队240个, 专业农机作业服务公司1个, 农机维修点104个, 授权农机经销企业3家, 农机驾驶培训机构1家。在编农机科技专业人员58人, 农机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30 152人。全市建有温室育秧中心6个, 季育秧服务能力1 133.3 hm2, 2013年完成温室集中育秧作业服务2 224.2 hm2。建有粮食烘干中心19个, 装备粮食烘干机67台, 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869 t。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总收入4.26亿元, 实现总利润1.26亿元。服务领域由粮食生产作业服务向茶叶、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作业服务拓展。

2 主要措施

近年来, 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 积极培育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主要在农机惠农强农政策实施、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示范、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实施及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有序健康发展。

2.1 加大政策实施扶持力度, 提高服务组织农机装备能力

2004年以来,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东阳市一直实施的强农惠农政策之一, 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过程中始终把农机服务组织作为申请购置补贴的优先对象;同时, 农机服务组织也是新型农机具购置的重要力量。经过近10年的实施, 农机服务组织的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也带动了全市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高, 到2012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78 963.6 k W, 比2003年末增长31.3%。拥有新型大中型拖拉机383台, 水稻插秧机122台, 植保机械1 970台, 收获机械524台, 烘干机械36台, 设施农业温室251.3万m2。目前全市已具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条件, 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牢固基础。

2.2 加大农机技术培训扶持力度, 提高服务组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在市、乡镇农机管理站和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机培训机制, 举办各类农机技术业务培训。在春耕、夏收、秋种等关键农时季节通过现场会方式, 开展技能培训, 为服务组织解决技术问题, 推介新型农机产品, 受到了广大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欢迎。2012年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训人次达3 259人。2013年上半年, 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召开水稻机插秧培训现场会6次, 总结交流早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应用的经验, 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 讲授了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规格化育秧的技术要领, 解读了2013年农机化扶持政策, 培训258人次;举办其他技能教育培训5次, 培训253人次。另外, 每年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参加浙江省农机局举办的培训班, 提高服务组织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多年来农机化知识的学习培训, 服务组织从业人员对各类农机使用、维护保养及农机惠民政策认识不断加深,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机化进程。

2.3 加大农机推广示范扶持力度, 提高服务组织新机具新技术应用水平

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根据全市粮食生产主体构成, 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粮食机械烘干技术推广应用始终优先面向农机服务组织, 进一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

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实行水稻生产栽植机械化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农机化水平的重点举措。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以推进水稻温室育秧中心建设为抓手, 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 以温室育秧中心、农机合作社、水稻机插大户为重点, 开展市级农机技术人员“三联系” (连乡镇、连基地、连大户) 工作, 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全市有6个温室育秧中心开展早稻温室育秧作业服务, 有40个粮食生产主体开展早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服务;投入作业的水稻插秧机100余台, 育秧播种机组30余套, 育秧硬盘20余万只。2013年以育秧中心为载体积极开展集中育供秧作业, 充分发挥服务组织的作用。全市完成水稻集中智能温室育供秧2 224.2 hm2, 有力地带动了水稻机插面积增长。2013年全市完成水稻机插面积2 948.4 hm2, 比2012年同期增长32.6%。

大力推广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有效规避了传统烘干技术对环境气候的依赖性, 不仅节省了场地, 同时大大提高了烘干效率, 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机服务组织是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力军。2012年末东阳市共有粮食烘干机36台, 批次烘干能力达404t。2013年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 宣传烘干机推广扶持政策, 筛选建设主体, 以组织落实东阳市粮食产业化扶持政策为契机, 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应用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强粮食生产增产增收的综合能力。通过调查摸底, 确定了6个2013年的推广重点对象, 为推广对象积极申报东阳市农业产业化烘干中心基础设施补贴项目。同时, 产业科技术人员深入推广对象帮助做好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的前期准备, 指导推广对象选购先进适用的烘干机型号, 当好参谋。2013年推广安装粮食烘干机31台, 新增粮食烘干批处理能力465 t。粮食烘干机的应用推广, 大幅提高了全市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 有效地降低了粮食干燥成本, 保障粮食生产丰产增收, 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 加大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实施扶持力度, 提高服务组织规模化经营能力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亟须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走正规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目前东阳市着力开展农业“两区”建设, 始终把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及农业“两区”提升项目实施优先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 着力提高服务组织规模化经营能力。

在“两区”建设优惠扶持政策方面, 东阳市2006年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提出了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十大扶持政策, 内容包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现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用地用电扶持、提供信贷支持、改善工商登记和注册认定服务、鼓励和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支持申报自营进出口经营权、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开拓市场、实施重点培训、鼓励农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优先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放宽农机购置数量限制, 优先安排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制定奖励措施, 对完成水稻机插、油菜机收作业面积66.7 hm2以上农机合作社进行奖励。近年来东阳市农机管理部门筛选农机服务组织实施了多个省部级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 涉及粮食、水果、蔬菜、茶叶机械化生产及畜牧机械化养殖, 极大地提高了农机服务组织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能力。2013年经过与浙江省农机局、农业部农机化司多次商讨, 根据东阳市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农业部“水稻生产农机作业区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省级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茶园培管机械化与茶叶智能化加工示范”的实施工作, 按照实施方案的计划, 指导实施主体购置各类茶园生产管理、智能化加工的机具, 组织编印“茶园培管机械化与茶叶智能化加工示范”项目的技术培训资料, 开展相关的生产、加工试验。

2.5 加强农机信息服务, 提升服务组织信息化水平

不断拓宽服务信息渠道, 农机合作社在完成自有承包土地农机作业的基础上, 扩大农机服务领域。东阳市农业主管部门建立了农机服务信息平台, 收集供需情况, 通过短信、农民信箱方式把服务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目前东阳市农业局“每日一助”短信平台把每日的农业供求信息发到农户手机里, 让农户及时了解农机服务供需情况。同时引导农机服务主体加入浙江省跨区作业直通车系统, 从中获取农机跨区作业的有效信息。

3 存在问题

3.1 合作社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经营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东阳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主要是农民, 文化程度较低, 经营管理知识缺乏, 政策法规意识淡薄;另外合作社成员年龄普遍较大, 接受新观念、新技术的能力较低, 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在制度、管理、财务、市场运作等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特别是生产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还不够科学完善, 假合作真单体、假民主真独断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农机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驾驭市场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强, 缺少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领头人。

3.2 用地问题突出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用地配置目前无章可依, 申批临时用地十分困难。当前政府在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和粮食机械化烘干技术, 而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有配套的机房、库房、作业用房等基础设施, 否则, 大量农机具将露天存放, 许多新技术不能正常推广应用, 严重影响农机化发展进程。

3.3 农机服务信息渠道不够通畅

东阳市目前农机服务信息渠道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机合作社利用自身积累资源, 就近为农户服务;二是通过农机管理部门提供的短信平台获取信息。两种渠道相对单一, 农机服务信息的传播不够通畅、及时, 缺乏农机服务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的有效机制。

4 推进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建议

4.1 有序开展规范化示范性合作社建设, 提高农机合作社的整体质量

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 (规范) 社建设是提高农机合作社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 示范 (规范) 社建设要按照《浙江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 (规范) 社认定标准 (试行) 》要求, 实现省、市、县三级示范 (规范) 社认定同步推进, 指导合作社建好财务账、农业机械台账、农业机械作业台账, 完善经营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管理制度、民主决策制度, 鼓励引导合作社参加信用评级活动, 进一步健全农机合作社发展机制, 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提升整体质量。

4.2 加大农机合作社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 破解农机合作社发展难题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以《意见》出台为契机, 加强农机化服务装备建设。加快推进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区域性农机维修保养中心、农产品初加工及农机库房等建设。土地、资金问题是农机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两大亟待破解的难题, 农机部门应当好政府参谋, 争取政府支持, 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税务、工商、科技、金融等部门沟通、配合, 拓宽农机合作社融资渠道, 加大对合作社的信贷扶持力度, 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机专业合作社, 建立起国家扶持、银行贷款、群众自筹、集体入股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营造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解决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实际问题, 合力推进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3 实施农机人才培养行动, 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

开展农机培训大行动是提升农机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 要进一步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重视农机专业大学生的培养, 加快引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要拓宽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 由原来农机技术知识培训向生产管理、企业经营、市场运行、品牌培育、团队合作等领域拓展, 培训方式要实现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交流相结合, 重点组织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的培训, 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 加快造就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合作组织带头人。广泛开展合作社社员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 培养一批有技术、懂安全、能合作的新型社员, 提高合作组织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4.4 建立农机服务信息共享平台, 拓宽农机服务信息渠道

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机服务主体信息收集、共享查询及发布平台, 加强信息交流, 实现信息共享;探索建立县级农机服务信息网站, 开辟本地区农机服务供需信息, 新机具、新技术推广, 技术资料下载, 农机户交流论坛等内容, 加强网站的宣传;充分利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免费短信功能, 让更多农机服务信息、农机资料及时、快速地传递到农机户手中。引导鼓励农机合作组织参加信用评定, 加强信用跟踪管理, 建立守信失信定期发布机制, 将信用等级作为农机促进项目扶持、示范社评定的依据, 引导农机服务组织诚信经营。

4.5 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 发挥农机合作社的引领作用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8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入问题,保护合法权益,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逐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要结合本地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建立并逐步增加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专项转移支付规模,重点支持这些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提高、对从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农牧民生活补偿。切实解决好生态补偿标准、具体补偿方式、补偿资金来源、补偿额度、补偿的公平性等关键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入生态补偿的积极性。

3.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好森林博物馆、标本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业科技馆、城市园林等森林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风景林、古树名森和纪念林。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弘扬生态文明,普及生态和林业知识。为加快生态林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4.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战略目标转移

我国现有的16亿多亩天然林,大部分处于大江大河源头,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生态价值无可估量,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这些宝贵的天然林资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木材供给随之减少,而需求还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矛盾相当尖锐。必须正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及其他依托森林的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重视产品生产。要保护我国的天然林资源,就必须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其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他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5.依托科技进步,服务生态林业建设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重大林业工程科技含量,进一步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其主要发展思路为:一是优良树种、品种推广。推广生长快、抗性强、材质好的三倍体毛白杨,经济价值高的薄皮核桃,果大无刺、产量高、品质好的大果沙棘,抗寒强的紫果云杉和耐旱、耐寒、生长快的小叶杨造林。二是育苗技术推广。推广容器育苗、祁连圆柏扦插育苗、地膜覆盖育苗等技术。三是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GGR处理各类造林苗木,配套推广杨树伐根嫁接技术、固体水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汇集径流整地造林技术等。

6.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预防,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以森林保健为中心,以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为主体框架,通过完善和配备先进的预防体系设备,运用高新的预防技术和手段,形成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的体系,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全方位监测、有效防御和及时处置。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蔓延的趋势,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其建设思路为:以无公害防治为主,并逐年加大生物防治比例,在控制原发生面积的基础上控制成灾率。

7.多渠道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支持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和实施好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外资(贷款和赠款)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国家预算内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的使用,要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管好用好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调动广大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8.森林火灾预防,做到未雨绸缪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9

市政协委员 沈 勇

各位领导、委员: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我市“四大发展”,加快“两宜”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当然涉及到很多因素,今天,我主要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层面上谈几点看法。

一、着眼长远,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园区规划不能急功近利,要谋长远、看后劲。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后发效应更长,发展空间更大。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园区发展。园区规划要以城镇规划、交通规划相结合,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本地工业远景规划相结合,形成一批特色园区、精品园区、效益园区。要以超前的思路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构筑园区龙头地位,凸显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在项目的建设中,要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不能因为资金制约而降低建设标准,杜绝“雷声大,雨点小”的平庸行为。要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让有内在联系的大中小企业成为左邻右舍,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现实看,目前

安全生产水平;加快大型洗选设施建设,努力做到应洗尽洗,提高煤炭产业洁净化水平。同时,要加快煤炭加工转化、产业延伸步伐,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煤电联营、煤电热联营和煤电铝联营,积极发展煤化工、煤建材等多种产业。通过转型发展,促进循环发展,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应对金融危机能力。

从我们自身来说,山西金海洋能源集团能够在短短几年迅速发展壮大,并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其主要原因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扶持下,紧紧抓住循环经济这条主线,超前谋划,率先行动,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对新型产业规模发展,大力推进关联产业链条延伸,有力促进了集团园区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现已形成集煤炭生产、皮带输送、洗选加工、发运销售、矸石发电、冶金化工、新型建材以及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型、循环型大型股份制企业。在新型产业中,特别是全长31华里、年输送1500万吨的超远程输煤专线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它的诞生,实现了煤炭运输的现代化、自动化、集约化和环保化,填补了我省现代化运煤的空白。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10

《宏观经济观察》2008年第1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沭阳县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发展新思路,瞄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定位,深入实施以项目推进为主体、以全员招商和全民创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实施大项目推进方略,全面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现代化中等城市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沭阳县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不断探索发展新思路,瞄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定位,深入实施以项目推进为主体、以全员招商和全民创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不失时机实施大项目推进方略,全面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全县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12亿元、财政收入8.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01亿元。2007年,预计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财政收入1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5亿元。

一、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互相促进,将县域发展活力增强到最大化 不间断的思想解放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沭阳县既通过解放思想来推动改革创新,更利用改革创新成果来推动解放思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的良性互动。针对现有行政管理框架下“有人不干事、有事没人干”现象,在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财政支出前提下,抽调县乡机关人员组成会计核算、产权交易等“六大中心”和多个重点工作指挥部,完善县乡党政领导干部不交叉分工机制,提高了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继在全国首创干部任前公示制后,率先实行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问责评议制度,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实行人事代理、办理养老医疗保险、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外部监管等一系列措施,纵深推进教育卫生改革。目前,全县已拥有民办学校225所,在校生11.57万人,分别占全县学校及在校生总数的49.7%、45.8%;民办医疗机构53家,包括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在内的全县所有公办医院全部完成民营化改造。同时,社会力量办学办医实现跨省越市发展,在县外办学办医56所,形成教育卫生领域令人瞩目的“沭阳现象”。

二、全力抢抓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将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生产要素集聚到最大化

在新形势下,只有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推出招商新举措,才能使客商引得来、项目留得住、企业做得大。沭阳县始终把主攻大项目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着力点来抓,全力以赴实施大项目推进方略。树立“招商”就是“商招”理念,推行项目帮办制度,为客商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保姆式服务。针对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外溢更加凸现趋势,集中力量突破浙江、上海和苏南等重点区域招商。围绕已有一定基础的轻纺服装、木制品加工、电子能源等支柱产业开展招商,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经济板块。2006年以来,全县不到3天便引进一个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与此同时,集全县之力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面积已扩大到24.5平方公里,承载各类项目412个、投产259个,其中亿元以上56个、10亿元以上5个、上市公司投资11个,吸纳从业人员4.88万人,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工业基地已经形成。

三、全面促进民间资本由“休眠态”转变为“市场态”,将县域内生增长动力激活到最大化

对于拥有177万的人口大县来说,培植充满活力的内生机制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沭阳县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创业积极性,千方百计将民间资本由“休眠态”激活为“市场态”,促进储蓄变投资、资金变资本、“死钱”变“活钱”。全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累计分别已达21019户、4663家,民营经济直接税收约占国地税收入的80%。大力优化创业环境,成立县诚信服务监督局,推行“超时默认和缺席默许”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行经济

110、公安

110、新闻

110、安监110联动运行。坚持把民营企业家当做自己的干部来培养,力促骨干民营企业档次不断提升,“创业明星”示范效应不断放大。加大对城乡居民创业能力培训和“内转外输”力度,年培训劳动力6万多人,“内转外输”劳动力累计已达51万人,花木、板材、食用菌、印刷、图书、苗猪等特色产业经纪人突破6万。

四、瞄准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将县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针对沭阳地域广、人口多、生产要素少且非常分散的特点,坚持走“集聚”和“辐射”齐头并进之路,始终把县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和枢纽,瞄准建设江北最大、最美县城,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步伐,城区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扩大到51平方公里,人口达39万。强化政府投资的“诱导”功能和 “酵母”作用,以基础性项目和功能性项目为支点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目前正在建设的商住小区达40多个、总建筑面积450多万平方米,城区到处呈现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不断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严肃性,坚持精心精细精品“三精”理念,致力建“不拆迁的房子”,促进城市在长大、长高中彰显现代气息,目前已建成39栋12层以上楼房,新开工的105栋正在快速推进。对新城区新上项目一律实行“四不”,即不拉围墙、不建传达室、不搞附属设施、不安装防盗窗。坚持给大型三产项目以二产待遇,给大型服务业项目以制造业待遇,一大批商贸龙头相继涌现,总投资40多亿元、总建筑面积350多万平方米的商贸物流设施加快建设,城区人气、商气同步加速提升。

五、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群众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将社会的和谐程度提升到最大化

大开发、大建设的过程,往往也是矛盾和问题容易集中发生的过程。在加快发展中,沭阳县千方百计化解老问题,千方百计避免新矛盾,努力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新格局。坚持“和谐拆迁”、“和谐安置”,2003年以来完成拆迁318.89万平方米,未发生一起因拆迁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先后建成政府安置小区90万平方米,安置房均价为800元/平方米,既解决了困难拆迁户安置问题,而且有效平抑了房价,使沭阳的房价始终处于全省最低行列;既为群众提供廉价的居住“床位”,又为群众走上就业“岗位”创造了条件;既改善了民生,又留住了沭阳持久发展能力。在宿迁市率先建立困难企业职工大额医疗费用统筹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100%、98%和9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在苏北处于领先位次。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最大的发展优势,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县”。推行“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基层、抓基础、抓主要对象、主要领导抓”的“七抓”维稳工作机制,赴省进京上访连续3年保持“零登记”,到市以上信访量在宿迁市

最低;在全县万人警力比仅为3.26处于全省最低情况下,全县万人发案率低于全省3个百分点,群众治安满意率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

六、致力通过完善工作机制锤炼干部作风,将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到最大化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篇11

1.制定科学规划,切实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镇赉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强化了“两个结合”,即远近结合和点面结合。在远近结合上,对于近期建设,突出抓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村村通建设、泥草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卫生整治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长远规划,着眼大局,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力求达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做表面文章;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产业。规划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经村民代表会或镇人民代表会通过,方可组织实施。在点面结合上,坚持因地制宜,求同存异。在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人口相对集中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所在地,作为推进村,逐步引导农民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压减建设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在面的推进上,充分考虑东西部发展差异,不搞“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对于经济基础好的东部乡镇先行推进,率先实现新农村建设。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中西部乡镇,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有重点的稳步推进。

2.突出产业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要求,突出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调优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争取国家项目资金16.8亿元,计划开发整理土地12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10.1万亩(其中,水田57.6万亩,水浇地52.5万亩),新增耕地68.2万亩,目前,一期工程主体基本结束,二期工程2010年启动实施。依托农发资金,启动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总投资9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项目建成后,镇赉县水田面积将达到15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水田第一大县,粮食产量可达到30亿斤,纯增18亿斤,有10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在西部旱田区重点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避灾农业,积极推广高效玉米、烤烟、辣椒、杂粮杂豆和瓜菜等作物种植,并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和庭院经济,提高耕地产出效益,目前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48万亩;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组织实施了“小动物、大经济”发展战略,依托飞鹤乳业和雨润集团,以契约为纽带,以银行信贷为保障,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建立“龙头企业+银行+政府+专业合作社+农民”五位一体的牧业养殖新模式,计划三年时间建设1个3万头大型牧场和2个1万头中型牧场,组建专业合作社45个,带动农户9000户;建设鸭鹅养殖园区3个(鸭舍300栋),发展专业合作社30个,带动农户6000户。目前,镇赉县的3万头奶牛大型牧场于2009年9月份启动,2010年年底可建成,计划引进澳大利亚优质奶牛4600头,其他牧场和养殖园区也已完成选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在抓好产业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截止目前,全县共投入公共事业和基础建设资金3.5亿元,修建“村村通”公路541.3公里,路两侧彩砖铺装30公里。新建、修建村部24个、文化室13个、农民夜校19个、体育健身场所20个、村卫生所19个、建设垃圾处理场所10个,改造农村饮水154处,解决7.0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生态卫生厕所2400个、农村户用沼气1400座,完成村屯绿化184个,美化、绿化村屯乡道180公里,建设新农村信息站9个,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2%以上。加大了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县乡镇和村屯共配备垃圾箱50个,并通过设立公益岗位,组建了农村保洁队伍。特别是在涉及新农村建设整体形象、惠及千家万户的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镇赉县更是加大力度,加大投入,通过采取多条走路的办法,有效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采取招引企业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搞集中建设;二是采取企业担保,农民利用贷款资金改造建设;三是科学利用政策,将省里补贴专项泥草房改造资金用活用好,用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的效果,搞好改造建设;四是制定各项扶持政策,鼓励群众自行改造建设。专门制定了《全县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推进实施方案》,从工程验收、资金补助、土地使用、税收减免、林木保障、建设规划、行政事业收费、交通运输、贷款担保、社会捐助、集体经济补偿、物价控制、领导包保和部门帮扶等方面落实了13条扶持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2007年、2008年、2009年共改造完成泥草房24295户,占农村泥草房总户数的46%,累计投入改造资金12.2亿元。

4.积极推进民主进程,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村“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重要岗位人员聘用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民主决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代理服务和“勤廉双述”民主评议三项制度。对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必须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议案公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结果公布的“六步工作法”操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都通过“三资”监管程序进行微机化管理,统一标准,规范建档,防止了暗箱操作。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对村班子和村干部的民主评价制度,年初,村干部要向群众做出廉政承诺;年末,乡镇党委组织召开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等参加的测评大会,村干部在会上述职述廉,并接受代表质询。最后,对村班子及村干部进行划票测评,并把测评结果作为村干部评先选优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真正把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置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真正做到“民主定事、制度理财、群众评官”,推进农村基层管理制度转变,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进程。镇赉县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并在全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5.强化组织保障,增强乡村干部的执行力

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包保任务的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场和包保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泥草房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和项目资金6个具体工作推进组,每个推进组都由1名副县级领导任组长。制定了发展农村经济,乡(镇)场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包保责任制、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部门责任分工意见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奖励方案等,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指标纳入到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各乡(镇)以及县直部门的年度重点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在强化组织保证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整合力度,对各项目资金,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实行项目统一规划、分别立项,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主要用于社會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此外,镇赉县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广泛动员社会各界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有偿开发参与整体推进工作,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通过广泛动员和宣传发动,极大了调动了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以上是镇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2010年,按照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要求,镇赉县启动了“重点村示范、整体提升”工程,确定示范村17个,将通过示范村带动,加快推进镇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个人远程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未成年保护法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