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节水型社会措施

2024-10-04

构建节水型社会措施(共3篇)

构建节水型社会措施 篇1

0前言

水、阳光、空气是人类生命三大必备要素, 人类不可须臾离开水。当今年的旱灾灾情严重到每人每天只能用四两水时, 我们不能不反思平时浪费水时的潇洒。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类无节制的开采水资源, 水环境不断恶化, 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西昌市虽然地处西南丰水地区, 但全市除安宁河谷部分地区外, 大部分属高原山地, 地表起伏大, 用水量受季节变化非明显, 加之长期以来, 西昌市民节水观念和节水意识淡薄, 西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面临挑战。随着西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去冬今春持续近200天的旱灾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水资源承载能力低, 己成为影响和制约西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西昌已刻不容缓。

1节水型社会的特点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包括节水工程建设,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大规模的制度建设, 同时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 最终实现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三者的统一。节水型社会是一种在农业、工业、生活等用水方面均能高效并节约用水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社会形态里, 人们的意识及行为高度自觉, 不浪费, 不污染水资源, 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节水型社会并非就“节水”谈“节水”, 而是指通过开源、节流、防污等多种措施, 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西昌市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西昌虽然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但是, 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节分明, 西昌缺水问题依然突出, 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等问题并存。降水空间分布极为不平衡, 干旱和洪涝灾害时有发生。丰水期降雨量占全年的85%以上, 枯水期降雨量不到全年的15%, 降雨 (约70%) 主要分布在7、8、9三个月, 而降雨在这个时期又容易形成洪水, 造成危害, 开发利用程度差异大。11月至次年4月降雨量仅占全年的7%, 加之年蒸发量大于年均降雨量437 mm, 几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

我们以被誉为西昌母亲河的安宁河为例, 来分析西昌市水资源的特点。安宁河流域的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 其它有少量融雪及地下水补给。径流的年内变化与降雨量基本相应, 径流在年内表现出枯水段时段较长, 水量较小, 汛期较短且水量集中的特点。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498 mm, 年径流量13.21亿m3。对于河源山区、坡陡, 汇流时间快, 洪水陡涨陡落, 多呈单峰。安宁河灌区灌面达50万亩, 现有大部分工程设施兴建于20世纪5、60年代, 渠首均为无坝引水, 供水保证率低, 灌区工程原设计标准低, 其配套设施不完善, 渠道衬砌率低, 渗漏损失水量大, 管理手段落后, 经过多年运行, 灌区工程老化, 部分骨干工程安全隐患较多, 塘库淤积严重, 效益锐减。

3西昌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的现状

西昌市水务局 (原水利局) 管地表水、地下水及农村供水和节水;市建委管城市供水、节水和排水、城市地下水;地矿局管矿泉水、地热水、地下水;州市环保局管污水、废水, 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市邛海管理局管理邛海水务;市卫生防疫站、州环境监测站、省属西昌水文局三家都在开展江河、湖泊的水质检测。根据以上现状管水情况表明, 西昌市管水部门多达7家, 其管理体制属“多龙管水”模式。

3.2 节水方面主要存在问题

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不高, 目前有效利用系数只能达到0.4左右, 而发达国家为0.7~0.8, 农业长期粗放型灌溉, 水的利用率为40~45%, 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30~40%, 发达国家已达85%, 不仅增大了用水量, 还增加了废水排放量。

在城镇生活用水方面, 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已高达35%上, 国家现状平均12%, 发达国家为6%以下。

自备水源是自建供水设施进行取水的一种供水方式, 就西昌市而言, 主要以取地下水为主的自备井水。近几年来, 西昌自备水井数量不但没有得到控制, 而且是有增无减。据不完全统计, 在城市建设区内机关、企事业、部队、农村及城市居民共有 (新旧) 水井100多口, 日取水总量约1.8万t。据有关资料显示, 对地下井水开采过度会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

4西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4.1 体制保障措施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 前提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目前, 西昌市水资源及节水工作尚没有实现统一管理, 西昌市建设局和水利局各自设立了节水办公室, 目前节水工作的业务仍未走入正轨, 业务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不能适应和满足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建议由西昌市水务局负责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全面实行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等, 形成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降水和再生水、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统一管理、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与保护基本格局。

4.2 机制保障措施

4.2.1 建立健全科学的水价制度

目前, 西昌市不同水源条件、不同用途的水价比价关系不合理, 没有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用水户的承受能力。因此, 科学的水价制度应充分体现西昌的水资源紧缺状况, 建立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4.2.2 建立以水权交易为核心的市场机制

在对全市水资源进行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计划用水管理经验, 统筹供给与需求关系, 对可供水量在水资源基本需求 (生活) 、生态和环境需求、经济需求间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基本用水需求由政府保障, 通过行政措施解决。生态和环境用水需求是维持生态系统和水环境必需的水资源量, 难以进入市场, 由政府负责提供。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经济用水, 具有竞争性、排他性等私有物品特征, 可以通过初始水权 (使用权) 配置、市场转让等形式合理配置各类用水。

4.3 文化保障措施

4.3.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

节水涉及到千家万户, 牵动各行各业, 必须唤起全民对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把节水实践变成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实际行动。通过普及节水知识, 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水是一种稀缺资源, 具有商品属性, 逐步树立起商品水的观念, 让人们认识到用水要付费, 并逐步提高对水价调整的心理承受能力。

4.3.2 培育节水文化, 形成节水的社会风尚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等多种手段, 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增加公众的节水知识, 使全社会转变用水和节水观念, 树立节水型社会的新型价值观, 普遍接受、理解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坚持节水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 将节约用水纳入基础教育, 从小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使全体公民树立起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坚持依法管水与以德节水相结合, 建设特色的节水文化, 形成“节水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 树立自觉节水的社会风尚, 提倡节约用水的文明消费方式, 在全社会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社会行为规范。

5结束语

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将愈来愈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管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有的放矢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 从西昌水资源的具体特点出发, 尽快建立起适合西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资源管理科学体系, 为西昌城市发展二次跨越做出积极的贡献。 [ID:6123]

摘要:本文根据丰水区水资源的特点, 提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不仅在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地区需要思考, 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样需要探索的观点。

关键词:丰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4年03月22日 (第六版) .

[2]汪恕诚.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3]李赞堂.节水型社会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4]洪娟.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后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7.

构建节水型社会措施 篇2

1.1澳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性

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 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澳门境内没有河流, 且土地资源有限, 无法兴建大型水库, 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澳门的淡水资源98%要靠毗邻的珠海市供应。特别是近几年枯水期, 由于受到珠江河口咸潮上溯的影响, 咸潮已严重影响至澳门、珠海乃至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 为了缓解咸潮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 水利部从2005年开始, 连续几年实施调水压咸战略, 从西江上游骨干水库调水, 压咸补淡。从目前看珠、澳地区的供水安全风险主要来自枯水期。但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 两极冰川的融化, 在未来的50年内, 全球海平面将可能上升30~50 cm。与此同时, 珠江水系西江上游经济开发也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用水量的增加预示着上游径流下泄量的递减。这二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今后的珠江河口咸潮入侵问题可能会呈现加剧的趋势, 不仅仅是枯水期遭受到咸潮入侵, 丰水期也有可能遭受到咸潮入侵, 今后的调水压咸将会是一个常态化的作业 (homework) 。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从需求侧管理角度考虑, 澳门需要构建节水型社会, 从制度与政策上调整用水结构的变化, 提高全民的节约用水意识, 从水量上遏制需水的过快增长, 建设节水型社会, 不断提高澳门社会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从而保证澳门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 澳门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与规划是一项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战略, 是澳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澳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即使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 也经常会出现供水不足引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供水不足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此外,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及水体污染, 特别是人为造成的水污染, 更加剧了本已十分紧缺的水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 节水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澳门是一个淡水紧缺的地区之一, 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决定澳门必须构建节水型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节水型社会对于澳门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1,2]。

(1) 可以减少当前和未来的用水量, 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内外节水的成功实践例子已充分表明, 通过节约用水, 对缓解当地供水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节约当前给水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费用, 减少水厂的建设数量或降低水厂建设的投资。以北京市为例, 自1981年采取节水措施后, 城市累计节水已超过11亿m3, 相当于一座日供水30万m3/d的水厂10年的供水量。

(3) 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或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扩建。节水可以使现有排水系统接纳更多用户的污水, 从而减少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节约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

(4) 增强对干旱的预防能力, 短期节水措施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长期节水措施则会因大大降低水资源的消耗量而能够提高正常时期的干旱防备能力。

(5) 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通过需水量控制和用水审计及其他措施, 可以调整地区间的用水差异, 避免用水不公及其他与用水相关的社会问题。

(6) 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节水减污”主要突出地体现在减少污水排放及减轻水环境方面的压力。

2澳门水资源现状利用分析

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主要有三大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修建水库, 通过水库的兴利调节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第二个途径是修建调水工程, 通过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第三个途径是节水, 通过采取节水的措施, 减少用水量, 缓解水资源短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单纯依靠工程措施即前两种途径来缓解水资源短缺已经不能满足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因此既要积极“开源”, 包括传统水源与非传统水源, 但同时也要注重“节流”, 即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 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来调控和约束需水量, 使有效的水资源有可能支撑无限的社会经济发展。从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水平角度分析, 澳门的水资源现状利用有以下特点。

2.1淡水供应链单一

澳门境内没有河流, 无法兴建大型水库, 淡水资源严重短缺, 澳门的淡水资源98%要靠毗邻的珠海市供应。近些年随着澳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 澳门的用水需求逐年增长, 2004年澳门用水总量为5 884.9万m3, 到2007年澳门用水增长到7 442.8 m3, 年平均增长率为8.18%。

2.2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低

澳门的淡水供应链单一, 淡水基本上靠珠海, 但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却很低, 几乎没有启动。对澳门来说, 非传统水源主要包括再生水和雨水。由于海水净化技术与成本因素, 现阶段大规模利用海水的条件不具备。再生水的利用不仅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也利于减少污水排放量, 减轻对澳门周边海域的直接污染, 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澳门地区属亚热带地区, 降雨量丰沛, 据估算, 多年平均下澳门雨水可利用量为41万m3, 这些水量可以用于市政工业用水, 甚至于生活用水, 替代部分淡水的直接消耗。

2.3水价结构不合理

澳门的产业链比较单一, 用水方面是以家庭和商业用水为主导, 具体来说可分为4类:家庭、商业、工业和市政。生活用水和商业用水是澳门的主要用水行业, 占总用水量的大部分比例, 2007年分别约占46.9%及36.7%, 且用水量逐年攀升。工业用水与公共用水所占比例较小, 2007年分别仅占总用水量的9.8%及6.6%。但是从水费征收情况看, 澳门长期采用单一计量水价的模式, 即所有用户按统一的水价的征收水费, 也就是现行自来水价格4.39澳门元/m3。这种单一的水价结构带来的问题是这种水价模式不能有效地反映出用水主体之间的公平性。因为水对于各行业的用水主体而言, 水是从必需品到正常品、再到奢侈品的过程。所以, 对于不同的用水阶段, 其机会成本是不同的。

2.4节水器具推广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澳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酒店低用水量马桶普及率为31%, 节水龙头普及率为45%;公共市政部门低用水量马桶普及率为23%, 节水龙头普及率为50%, 参照国内外城市标准, 澳门节水器具的推广普及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根据广东省深圳市节水器具推广的研究成果, 如果节水器具和设备在深圳全市普及, 可节水10~30%, 每日可节水10万m3左右。由此可见节水器具推广应用对推动节水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节水潜力非常可观。

2.5海水资源化还没形成规模

与澳门同属于珠江口的香港, 海水资源化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香港已充分利用自身环海的优势, 挖掘海水冲厕等水资源利用方式, 以提高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但澳门本地海水资源化还没形成规模, 这主要是澳门附近海域受珠江口影响大, 含沙量高, 水质较差, 海水资源化成本较高, 现阶段不利于形成产业规模。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 需要加快相关技术的研究, 促进海水资源化的进一步发展。

2.6公众节水意识有待加强

澳门乃至珠三角地区, 地处我国水资源最发达的华南地区, 公众节水意识相对淡薄, 同时由于澳门地区水费较低, 水费支出占个人收入的比例不到0.5%, 因此用水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需要政府应加强节水意识的宣传, 使节水深入人心, 增加水资源危机意识, 未雨绸缪。

3澳门构建节水型社会的对策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核心是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3]。节水意识和观念的全面树立、节水投入的大幅增加、节水技术的大规模普及, 只有在一个有效的制度框架下才可能发生。对于澳门城市来说, 在尊重现有的制度体系下, 设计合理有效地激励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的政策框架体系, 才能真正构建澳门节水型社会, 实现澳门社会的历史性变革。根据国际国内节水实践, 价格、成本、需求和供给是决定澳门节水环节运行机制能否顺利进行的4个最为关键的要素。为使澳门节水环节运行顺畅, 使这4个环节在市场和法制健全的社会中有效地实现运转, 需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 达到这4个要素和谐有机地统一。因此须建立以下3个方面的政策框架体系作保障:资金保障体系建立、用水观念转变及监管制度建立和节水技术及效益。

3.1资金保障体系建立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 除了制度层面的建设外, 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 包括管网配套措施改造、再生水利工程扩建、雨水利用工程、节水器具推广等等, 这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资金保障体系的建立, 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投融资政策。资金保障体系的建立是节水环节正常运行的基础。用水观念转变及监管制度建立是节水环节顺利运行的前提。如何吸引足够的资金投入节水型社会建设当中, 这取决于节水投资风险和收益特征。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和雨水再利用工程等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特征, 投资规模大、期限长、回收慢。因此在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期, 应当采取政府扶持性的投融资政策, 具体包括如下。

3.1.1政府直接投入

政府的资金注入可降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风险, 起到启动、示范和鼓励节水利用发展的作用。在重大水资源管理项目中, 政府的作用是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比如国家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1 240亿元静态投资中, 政府预算内拨款达到372亿元, 占总投资额的30%。再比如北京市组织的“绿色行动”计划和“节水龙头进家门”的活动中, 政府启动专项基金支持节水器具的改造, 向居民发放水龙头约200万个。

3.1.2建立优惠政策, 倡导多渠道融资

澳门特区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贴息贷款等形式对节水利用项目提供优惠。同时特区政府应鼓励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的投融资形式, 如公共财政拨款、外国援助、多边机构借款、商业银行贷款、市场债券、私人资本、公私合作等, 也可建立节水发展或节水技术改造等专项基金。如日本政府采服发放低息贷款、税收优惠和放宽占地率等措施来促进再生水的利用。再如我国的南水北调的总投资中, 国家开发银行和八家商业银行组建的银团为其提供了约488亿元贷款, 占项目总投资的40%左右。

3.1.3政府或企业对消费者购买节水器具返款的政策

由于节水器具的成本是理性消费者选择节水器具的重要指标, 通过返款的政策, 可降低消费者的投资风险、刺激节水器具的使用[4]。例如美国对节水洗衣机每台返款75~100美元, 澳大利亚政府对节水淋浴喷头每个返款10美元, 对节水洗衣机每台返款150美元。返款的金额应遵从经济学原理, 根据节水器具带来的城市基础建设延迟或建设减少所节省的成本来确定。

3.2用水观念转变及监管制度建立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成功的关键还在于用水观念的转变。用水观念转变及监管制度建立是节水环节顺利运行的前提。目前的障碍主要在于消费者的信息缺乏、认识不足有关。为使市民的用水观念朝着有利于节水方向转变, 需要采取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政策进行刺激, 如直接对消费者进行节水宣传教育, 增强其环境意识;间接通过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的质量监管, 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消除消费者的顾虑。

3.2.1继续加强节水宣传教育

通过近几年咸潮入侵, 澳门在节水宣传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 市民的节水意识有所增强, 但仍需继续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只有市民的节水意识变被动为主动, 节水型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来, 各项节水措施才能有效地加以落实。德国和荷兰等国的实践证明,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改善居民家庭环境意识, 使消费者改变用水行为和节水器具的购买政策, 促进消费模式的可持续性。

宣传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宏观上, 应宣传城市水问题的严重性, 使人们认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整体上促进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第二层次是从微观上, 宣传必要的再生水利用、节水器具的技术、经济特征, 使更多消费者了解节水器具和城市再生水利用的发展趋势, 促使非理性消费者逐变为理性消费者[5]。

3.2.2加强节水器具的市场准入制度

针对市场上不同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进行强制性评价。例如欧盟于1995年建立、1998年开始实施的能源标签洗衣机制度, 建立A-G共7个质量等级, 规定产品用电、水量都必须达到最节能的A级产品可进入欧洲市场。通过市场准入的有效管制, 促进节水器具的普及程度。

3.2.3建立再生水质的标准和监察体系, 保证其安全性

前面分析, 目前大量的污水基本上是处理后直接排入大海, 既不利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也增加对周边海域的环境影响。今后的规划中应扩大再生水利用率。但再生水的安全性是限制消费者采用再生水的重要因素, 再生水安全性是人们产生健康忧虑的重要原因。因此, 制定合理的再生水处用指南和水质标准, 规定用于不同用途的再生水质、最低的处理技术和监测频率要求, 建立相应的技术监管队伍等, 对于保证再生水的安全, 提高消费者对再生水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3.3节水技术及效率

节水技术及效率是节水环节顺利运转的根本。节水技术及效率表现为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的成本、价格和技术效率。为了有效降低节水成本, 提高节水技术效率, 需要加强研究与开发力度、促进竞争、修订标准和提高价格4个方面。

3.3.1加强高效低成本的节水器具和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的研发

对生活用水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的提高, 投资成本也明显高于其他非节水产品, 较高的成本是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消费者不愿采用节水器具的关键因素, 因此, 依靠科技创新, 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新型节水器具和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是促进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经济技术潜力发挥的重要手段。特区政府对于新的产品和新型技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为技术潜力向经济潜力转化提供外在有利环境[6]。

3.3.2引入再生水供给方的竞争

引入供给厂商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能够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例如, 当前国际上在原有的城市公共给排水基础设施领域中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改善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来促进成本的降低, 类似的, 在再生水利用领域中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竞争也有利于成本的改善。

3.3.3进一步修正节水器具标准

随着城市节水问题的加剧和节水技术的进步, 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用水效率标准也日趋严格, 对现有的用水器具效率标准进行合理的修正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增大节水的技术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3.3.4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

水价作为水资源需求管理的重要手段, 日益得到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 研究表明, 合理的水价政策所实现的节水效应可以解决未来5年、10年的供水短缺问题[7], 另一方面, 不合理的水价政策也被认为是当前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8], 一些国家 (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 已经意识到除非采取有效的价格政策。否则将面临严重的缺水危机, 因此, 在这种认识和背景下, 水价的上涨可以说是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的主旋律, 如匈牙利、法国和丹麦的实际水价上涨率分别达18.7%、7.0%和6.3%。

澳门水价长期以来水平较低, 占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到0.5%, 明显低于国际上3%~4%的水平, 水价的这种福利政策助长了用水浪费, 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不利于节水器具推广、再生水利用缺乏市场条件, 不利于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建立合理的水价是促进澳门构建节水型社会城市最重的环节。从需求方看, 自来水、污水处理费和再生水价是影响城市居民家庭节水器具的选择, 加速更换和再生水利用的重要因素, 即自来水和污水处理费越高, 节水器具更易消费者采用, 再生水价越低, 公众使用再生水的经济优势越明显, 越有利于污水再生利用的应用。同样, 水价也是城市公共行业节水器具替换、实施污水再生水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从供给方看, 自来水价格体现了节水和再生水利用的机会成本, 它与节水和再生水利用项目成本的差距体现了项目的总效率。根据以上所述, 价格改革的方向须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 居民的承受能力。

对于居民水费承受力的合理范围, 不同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泛美洲健康组织设立的基准线为5%, 世界银行设定的最大比重为3.3%, 对于我国而言, 建设部的研究认为2.5%~4%较合适, 达到5%也在承受范围内;水利部建议比例应在2.5%~3%;国内有研究者认为该比重应小于或等于3%。不同地区的水价政策应有所侧重。澳门还要考虑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居民消费意识习惯问题。

第二, 阶梯水价推广。

阶梯水价推广的前提是用水定额制度的建立。根据澳门各行业的用水水平和需水预测, 确定合理用水定额。通过实施阶梯水价, 对不同量级用水量按不同水价收取水费, 从而减少用户水资源浪费, 也有助于在消费者中间推广节水器具[9]。

第三, 实行季节性水价。

由于澳门受咸潮的影响, 咸期供水紧张, 可以考虑在不同季节实行季节水价。当枯水期咸潮来临后, 临时浮动价格, 实行季节水价, 枯水期咸潮过后, 恢复原来的水价, 通过不同季节价格浮动的办法, 鼓励用户节水。

第四, 实行不同行业用水水价制度。

目前澳门不分行业, 无论是居民用水, 还是商用、公用, 按统一水价模式收取水费, 这种水费结构显然不利于限制高耗水行业节水, 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和布局, 不利于澳门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借鉴内地城市经验, 实行分行业不同水价制度。

第五, 不同供水类别水价制度。

随着澳门节水型社会的推进, 自来水、再生水、雨水, 甚至海水都将是澳门用户可供选择的水源。为了鼓励再生水等其他水源的利用, 可实行优惠价格等措施, 鼓励用户使用再生水利用, 减少消耗淡水, 从而从经济手段方面促进了节水型社会内在循环。

4结语

水资源短缺和咸潮上溯问题引发的水质型缺水已是澳门社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水问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澳门需要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与规划, 从制度与政策上调整用水结构的变化, 提高全民的节约用水意识, 从水量上遏制需水的过快增长, 不断提高澳门社会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从而保证澳门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澳门水资源现状利用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澳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并提出若干政策性的建议和思考。研究表明, 澳门构建节水型社会, 资金保障体系的建立是节水环节正常运行的基础;用水观念转变及监管制度建立是节水环节顺利运行的前提;节水技术及效率是节水环节顺利运转的根本。

总之, 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与规划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重大战略,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咸潮问题引发了澳门社会对水危机问题的思考, 解决水危机除了广泛“开源”之外, 更需要澳门市民从自身做起“节流”, 倡导节约水资源, 减少用水浪费, 从制度与机制上遏制需水的快速增长, 确保澳门实现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这就是澳门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本质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魏群.城市节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

[2]张岳.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1998, (5) :3-6.

[3]王亚华.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框架、途径和机制[J].中国水利, 2003- (10) A刊.

[4]吴国昌, 林春水.日本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1.

[5]褚俊英.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1) :11-15.

[6]北京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生活用水器具与节约用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7]Billions R B, Day W M.Demand management factors in residen-tial water use:the sourthem Arizona experience[J].JAWWA, 1989, 81 (3) :58-64.

[8]邵益生.21世纪国际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与展览会:水价改革与公众参与[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构建节水型社会措施 篇3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水资源保护,水权,水银行,水文化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受到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的长期实践表明,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建设节水型社会,进一步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的保障。

1我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综观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丰富的(2.8万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严重不均匀,水土资源的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水质恶化和地下水的超采严重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的各种浪费现象依然十分严重[1]。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仍是当前相当突出水资源问题。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经济的快速开发的双重影响,我国水资源情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北少南多的水资源格局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状况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如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致使100t苯等有机污染物流入松花江,使数百万的沿江老百姓停水4d,使哈尔滨市内的工业企业日减少产值近亿元,渔民日减少收入18万元。2007年4月暴发的“太湖蓝藻事件”,太湖湖面漂浮大量蓝藻,蓝藻腐烂导致太湖水缺氧性恶臭,致使太湖水质污染,无锡市水厂水源恶臭、水质发黑,引发了供水危机,此次污染事件造成经济损失大约50亿元。2008年云南“阳宗海砷污染”,阳宗海水体出现砷浓度超标,使周边2.6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污染造成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而且治理污染仍需巨大投入。

目前,严峻的水情形势和粗放的用水现状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短缺与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开发潜力有限与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与用水效率低,部分区域水污染严重与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2]。要解决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恶化和用水浪费等问题,其根本措施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真正落实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的方针,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其中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2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既互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传统的节水,偏重于发展节水生产力,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而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节水型社会是在节约用水的基础上,高效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全社会的水资源,并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根据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通过引入多种节水技术与措施、采用有效的节水器具与设备,降低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水资源的需求量,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3]。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如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环境失衡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水,不仅节约资源,而且保护环境;节水,是水资源自身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节水,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都将有着重大的意义。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包含3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要做到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要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要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4]。同时还要求降低单位实物产出的水资源消耗量,提高单位水资源消耗的价值量,并且实现发展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实现以上目标,就必须从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入手,做到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从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切入,控制用水总量,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从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做起,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就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始,使每一个公民逐步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5]。

3节约保护水资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节约水资源就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强化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协调和相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要求[6]。

水资源管理从内容上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管理。在当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下,水资源管理的重心应该放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上[7]。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水资源的管理思路要进行调整,要从开发利用优先向节约保护优先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做到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需求,又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生态的需要,通过节约保护水资源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在新时期的节约保护水资源工作中,就是要积极推动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有效抑制用水需求的不合理增长,从而构建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经济社会自律式发展模式[9]。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治本之策,因此,要重视控制污染,并大力加强宣传,树立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意识,争取得到社会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4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议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10]。全国各地的实践证明,水权理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制度框架,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制定了具体可操作途径。黑河张掖和浙江省义乌等地的实践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一个流域或地区要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a. 明晰水权,建立两套指标体系。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是指导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思路。水权管理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①确立总量和定额两套指标。一套是宏观的总量指标,把用水指标逐级分解,把水资源的使用权量化到每个流域、每个地区、每个城市、每个单位,层层有控制指标;另一套是微观定额指标,结合总量指标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两套指标同时实施,实行总量和定额双控制,把水权落实到每一个用水单元。②运用多种手段保障水权的实施。两套指标确立后,就要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使控制指标成为每一个用水单元的权利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特别强调经济手段的运用,实行基本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③允许水权流转形成水市场。用水户和用水单元节约的水量可以有偿转让,这样就形成了水权市场。水权市场可以发生在用水的各个层面,如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单位之间、用户之间。

b. 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以水定发展就是要在新的水资源条件下重新审视发展战略。建议根据经济学的分工原理,各个地区应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选择发展优势产业,通过产业分工和互相交易实现本地区的共同繁荣。

c. 建立水银行。目前全国各地在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涌现出大量创新。如“水票制”就是其中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农民根据水权证标明的水量购买水票,用水是先交水票后放水,如超额用水,需通过市场交易从水票节余者手中购买;农民节余的水票则可在同一渠系内转让。一张小小的水票不仅连接了政府、市场和农户,同时还承载了水权、水价和水市场,大大降低了水权管理的成本和水权交易的成本。另外还有一些地区将农户年终节余的水票以125%的价格回购;对企业节余的水量在下一个年度以50%价格返还,这些其实就是水银行的雏形,为此,建议尽快试行建立水银行,以便使更大范围的水权流转成为可能,进一步完善水市场的交易手段和内容。

d. 尽快加强用水户协会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都在推广建立用水户协会的工作,就微观上的水权管理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水权管理的正常进行。如根据定额管理的思路明确用水户水权、用水户协会职责、水票制运作规则、用水冲突调节规则、水权交易规则等。这些制度安排是实施水权管理软件的基础设施,其作用在于降低制度的变革成本和新制度的运行成本。为此,建议尽快加强用水户协会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水市场、降低水权的交易成本、使水市场在实践中获得可操作性。

e. 加强计量和监控设施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但同时也需要建设相应的工程设施作为基础。在各地的试点,计量设施的匮乏已经成为推行水权制度的“瓶颈”,建议各地区在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体系的同时,必须重视计量、检测和调度设施的建设。

f. 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工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流域水量分配控制工程等节水型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与前期工作、制度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软件方面的财政支持,鼓励国外资本和国内名间资本投入节水型社会建设。

g. 加强节水文化体系建设。节水文化体系的建设要从改变观念入手,将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牢固树立起节水就是治污的意识,倡导文明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增强全社会用水、节水自律意识,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转变用水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h. 将节水措施落实到用水户,特别要关注重点领域。①工业用水要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发展”的思路,实行定额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监控体系,在加快污水资源化步伐,促进污水、废水处理回用,多渠道开辟工业新水源上取得突破。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积极鼓励污水回用、循环用水和一水多用,以及污水零排放和废水资源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利用。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活动,建立工业节水激励机制,在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上取得突破。通过开展节水型企业活动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节水管理和节水技术交流,改造高耗水低效益、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使企业尽快实现技术升级和设备的更新换代。②农业用水要着力改进传统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运用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6],把节水与合理利用水资源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结合农艺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同时通过用水户协会,吸收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农业节水活动,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③城市节水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强化城镇生活用水管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活动,倡导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全民节水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对浪费水资源、破坏节水设施的不良行为公开曝光。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和分段计价模式鼓励节约用水。④提倡利用多种水源,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开发利用海水、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增加可供水量,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

参考文献

[1]徐泽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节水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337-338.

[2]陈明,齐兵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解读[J].中国水利,2007(17):15-17.

[3]汪恕诚.谈中国走节水型社会之路[EB/OL].[2006-05-16].http://www.Chinaednuet.com/news/sznews/conten-48493-4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26-28.

[5]王东坡.建立节水型社会之刍议[J].辽宁师专学报,2008(6):56-57.

[6]黄莉新.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N].新华日报,2009-03-22(4).

[7]陈雷.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EB/OL].[2009-02-14].http://www.mwr.gov.cn/ztpd/2009ztbd/2009nqgszygzhyj/2009021400263b19a1b.aspx.

[8]陈祖军,阮仁良,周建国,等.上海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及未来[J].上海水务,2008(6):12-13.

[9]汪恕诚.怎样解决中国4大水问题[J].水利经济,2005,23(2):1-2.

上一篇:政治视域下一篇:行道树的选择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