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

2024-07-10

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共10篇)

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 篇1

一、新乡市概况

新乡市地处华北平原, 中原腹地, 北依太行, 南临黄河, 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流域, 辖四区二市六县, 总面积8249km2, 总人口566万人, 耕地面积619.48万亩。2011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1488.43亿元, 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 2.63万元/人。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 第一产业 (农业) 186.70亿元, 占12.54%, 第二产业880.67亿元, 占59.17%, 第三产业421.06亿元, 占28.29%。

新乡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 时空分布不均, 年际年内变化大, 区域差异明显,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3立方米,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新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212×108m3, 产水模数17.8×104m3/km2。2011年, 全市总用水量19.26亿立方米, 水资源开发总量已远远超过水资源总量, 超出的5亿立方米, 是农田灌溉的引黄水量。据有关专家预测, 到2030年左右, 新乡市人口增长将达到最高值, 用水也将达到最高点, 接近可合理利用水量的极限。由于地下水超采, 近年来, 新乡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由2005年的5.7米下降到2011年的7.4米, 形成了辉县市峪河—凤泉区—七里营—小冀和汲、延、封、长等地下水漏斗区, 漏斗区总面积达1263m2。

当前, 新乡市一方面水资源短缺, 另一方面还浪费大、污染严重。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高, 生活用水单耗大, 节水器具的使用率偏低, 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水污染严重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 造成可用水资源进一步减少。近年来, 由于人类自身活动的复杂性, 造成各种灾害性气候频发, 这些问题都对新乡的经济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

当前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大降低, 水资源承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新乡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新乡市当前面临的水问题, 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 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 在全社会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所讲的经济, 有多方面的含义, 从字面上讲, 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大的方面, 是国民经济, 社会经济, 小的方面, 是指经济效益。具体也可以理解成市场经济、经济措施、经济手段或经济方式。

三、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绩

从2002年起, 新乡市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对全市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 市节约用水办公室整体划归市水行政主管部门。2005年起, 新乡市开始步入节水型社会创建初期, 摸索探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从创建节水型单位 (企业) 、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等活动载体入手, 加强用水定额管理, 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调整产业结构, 健全节水体制, 以经济手段为中心, 有力推动了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 单位GDP用水量由2005年281.97m3降低到2011年的177m3,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72.99m3降低到2011年的49.32m3,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15提高到2011年的0.553, 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由2005年124.30升/人·天上升到127.2/人·天, 管网漏失率由2005年35.2%下降到2011年的18.58%, 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2%以上, 建设污水设施处理厂10个, 每天处理污水39.95万m3。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起步较晚, 和先进地市相比, 除了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浪费严重的问题外, 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水资源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目前, 新乡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治污等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 管理交叉, 部门纷争不断, 体制不顺, 用水定额管理和阶梯水价制度执行颇费周折, 无法最大程度的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保护。

(二) 节水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完善。地表水、供水企业等未上缴水资源费, 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 节水和水资源管理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节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水权、水市场体系不健全, 再生水回用缺乏制度保障, 节水产业发展缓慢, 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效益分析

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新乡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及未来发展要求, 编制完成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简称《规划》) , 规划中明确制订了新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制度建设和重点工程布局等。按照《规划》的时间安排, 今年已进入第四年。河南省水利厅于上半年专门组织专家对新乡市的节水型建设工作进行了考核, 对新乡市节水工作中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予充分肯定。下面就依据《规划》中提到的2015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 从三个方面分析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产生的目标节水效益。

(一) 经济效益

1. 农业节水。

农业用水量是全市总用水量中比重最大, 占总用水量的2/3。2011年新乡市农业灌溉利用系数为0.553, 综合灌溉定额263.2m3, 和先进地市相比, 还有较大的节水发展空间。根据现在开展的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工程进度, 2015年节水灌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 农田灌溉系数可提高到0.575, 综合灌溉定额降至245.7m3/亩, 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4万亩, 由此可实现农业节水量0.7242亿m3, 可直接节约电费、水费0.4344亿元。

2. 工业节水。

新乡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改进设备工艺, 应用节水新技术, 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 加大用水定额管理力度,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增强企业节水技改的积极性, 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可降到40m3,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 可实现工业节水量0.5938亿m3, 可直接节约成本2.12亿以上。。

3. 生活节水。

发挥好经济杠杆的作用, 落实好阶梯水价, 普及节水器具, 强化管网维修检查, 降低漏失, 强化宣传, 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通过以上方式, 可将生活用水控制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改善相当的范畴。预计到2015年, 管网漏失率降低到17.8%以内, 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可实现节水量0.091亿m3, 可直接节约水费0.27亿元。

4. 生态节水。

通过加强城市污水回用建设, 强化水功能区管理, 2015年各水功能区达标率从15.6%上升到50%, 城市污水处理从86.7%上升到90%以上, 污水处理回用从率达到3.13%。由此产生的效益也不可估量。

(二) 社会效益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能有效缓解新乡市水资源的短缺矛盾, 能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促进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 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生态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 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减少地下水超采, 营造人水和谐的局面, 实现水生态文明, 可以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用制度作保障

以现有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基础,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防洪、河道管理、城市供水、排水、节水、污水治理、中水回用等管理职能, 全部划归在一起, 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健全地方行政法规, 强化考核, 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 建立节水机制, 完善节水市场调节机制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限制高耗水产业,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工业。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制度, 实行差别水价, 超定额累进加价。推行农业用水计量收费, 健全水权交易市场, 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

(三) 多渠道投入资金, 强化节水技改

由于体制原因, 用水单位节水资金融资是一大难度。要多渠道多层次加强节水资金的投入, 以节水养节水。新乡市某企业研制的XSD电脑控制器主要适用于沟槽式水冲厕所。该企业在推广时使用的方法是:先安装, 然后用节约下来的水费抵产品费。这样, 就用节水获取的效益作为节水的投入, 形成了一种节水投资的良性循环。

新乡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 已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节水管理模式, 在以后的实践中, 通过查找不足, 向先进地市学习, 节水型社会建设必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推动新乡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 篇2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全国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节水要作为一项战略方针长期坚持,要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全过程,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相继制定印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省地表水功能区划》、《**省行业用水定额》和《**省节约用水奖评审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城市用水量呈大幅度增长趋势。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一些工业项目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不能开工建设。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加快地区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我们要顺应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以水资源的科学配置来调整用水结构,满足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玉米、大豆等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多年来,我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及玉米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我省农业也是用水大户,每年农业用水大约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大部分集中在各大、中、小型灌区,这些灌区多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建成,经过多年的运行,加之年久失修,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浪费水现象十分严重。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存。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使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用水得到保障,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资源支撑,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范文网

二、抓住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

第一,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型社会的认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努力提高全民的水危机意识与节水意识,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要宣传国家关于节水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宣传节水的成功经验。新闻媒体要开展水与生命、水与环境、水与发展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全社会都能从我省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水资源的宝贵,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用水观念,引导群众更多地关心和参与节水工作,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节水的关系,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科学发展观是处理发展与节水关系的理论向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总结好“十五”节约用水工作的经验教训,处理好经济协调发展和节约用水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确定节约用水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切实可行的思想。

第三,加强协作,实现节水社会化。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牵动着社会各个环节,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又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细化分解,明确责任,形成政府推动、部门主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水利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各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配合;发展改革部门要认真研究,安排好节水项目;建设部门要在逐步推广节水器具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制定新措施,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经贸部门要认真研究建立工业节水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不断降低企业用水成本,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农口各部门要深入研究加快推动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渠道防渗进程,积极推广高科技节水技术和先进的灌溉模式、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推动节水工作的合力。要大力开展建设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乡村、节水型灌区活动,积极推广和宣传节水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尽快树立一批好典型。

第四,科学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用水,用最少的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最大的效益。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节水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地区水资源状况,客观地分析地区农业、工业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水资源,实现水的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省水利厅要全面抓好我省筹划和建设中的六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这六大水利枢纽工程投资额约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水利总投资的50%。六项重点工程的建成和完善,将实现我省治水思路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跨越。各级政府也要加快影响水利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

推进全省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五,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综合决策体系建设。完善政府负责、部门分工、密切合作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节水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审议建设计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提高综合决策水平;加强法制体系建设。要加快《**省节约用水条例》、《**省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制定步伐,尽快出台水价管理、农业用水水权交易、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等管理办法,以及高耗水生产设备和工艺强制淘汰办法,为依法用水、治水和节水提供法律保障;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征收水资源费、管理水量水质。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强水务管理机构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水务管理现代化、监测标准化、监理规范化、宣传普及化、信息网络化,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廉洁务实的水务管理队伍;加强运行机制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民主决策程序,提高政策制订过程中的透明度,鼓励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组建各类用水户协会,逐步建立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水价听证会、信息公布等制度,使用水者充分享有知情权和发言权。

第六,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各级人民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管理为主的转变,促进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型或清洁型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用水工艺,使我省重点行业及产品的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缺水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发展,运用行政、经济等措施引导高耗水行业逐步向水资源丰富地区转移。造纸、石油、化工、医药、粮食深加工等高污染行业要通过工艺挖潜与技术改造,降低和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危害;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各地要根据本地水资源条件进行农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加强农作物品种选育工作,积极培育耐旱的优质高效作物品种或发展雨热同期作物,发展旱稻种植面积,采取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等相结合的综合节水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重大建设项目要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凡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建设项目都必须事先进行水资源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对城市发展规模加以限制。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应与当地水资源具体条件相适应,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应控制建设耗水量大的工矿企业。严禁盲目扩大用于景观、娱乐的水域面积,限制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节水型服务业。

第七,加强相关机制建设。要按照《水法》的规定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以水资源费为基础、水资源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用水总量控制、取水许可、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制度,加大水费征收力度,适时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水资源费要计入供水企业成本,实行价内征收。运用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引导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户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合理核定基本水价。非农业用水价格要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深化农业水费制度和供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供水成本约束机制,规范供水经营管理行为,切实减轻农民水费负担。城市供水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促进管理”的原则,按照居民用水保本微利、公用水适当利润、高消费用水合理利润的尺度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建立多层次供水价格体系,加快推进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节水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一步

拓宽节水治污投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和公众加大节水治污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节水治污产业开发;要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提高全社会的水商品意识,培育和发展水市场。逐步建立符合省情的水权交易制度与交易规则,规范交易行为。

第八,加强节水工程建设。要建设水资源监测和取(用)水计量设施系统。“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要组织完成市级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处理和预报。在重点大中型灌区建设输水自动监控网络,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城市供水企业的取水实行远程实时监控。加快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示范工程、集雨节灌工程;加快火电、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纺织、建材、医药、粮食深加工等高耗水、高污染工业企业的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工艺,提高循环用水能力。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集中资金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3—4个省内大中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渗、漏、损,提高输配水效率和供水效益;建设污水回用工程。大力开展污水的综合利用,推进中水利用工程建设,建立包括企业和城市在内的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管网系统,促进污水资源化;各地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时,要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作为缓解城市缺水的重要措施。加快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保证水域使用功能。“十五”期间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必须保证充分发挥作用;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全面实施泡湖湿地与地下水保护行动,限制开采地下水,倡导合理利用雨洪资源,采取人工回灌、建设替代水源等工程措施,综合治理湿地缺水、污水与地下水超采区,恢复生态湿地及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进湿地、城市河道等环境整治,改善湿地、城市水域功能。

三、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组织领导

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 篇3

【关键词】合理水价;节水型社会;可持续开发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water price mechanism to promote water - 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Meng Qing-li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Zhangweinan Canal, Handan River BureauHandanHebei056001)

【Abstract】The current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use of waste,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rice of water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solve this phenomen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water pricing policy,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a reasonable water price policy and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and use the relevant economic theory to study the current water pricing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based society.

【Key words】Reasonable water price;Water-saving soci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尖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水资源的核心问题,并将是全球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的水资源短缺是资源性的短缺与使用上的的浪费并存,而合理水价应是节水的关键,有利于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本文运用相关的经济的理论来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的水价制定问题,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建议。

2. 水价的基本概念

2.1水价的内涵。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之一。积极推进水价制度改革与完善,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全面保护、高效利用,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水价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水价的形成既要反映价格形成的一般性,又要体现水价形成的特殊性,体现水资源价值,遵循价值规律和供需规律的要求,已价值为基础,体现水资源供需状况的变化,实行不同的价格。

2.2节水型社会的本质。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行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3. 城市水价组成分析

水价可分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组成部分。

3.1资源水价。

资源水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产权、有用性和稀缺性,并且资源水价应按"同质同价"的原则来确定,即不论水资源的赋存形式如何,只要具有相同的质量,则其资源水价应相同,否则,不利于水权的建立与保护以及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资源水价是体现水资源价值的价格,包括对水资源耗费的补偿;对生态影响的补偿;为加强对短缺水资源的保护,促进技术开发。

3.2工程水价。

水利工程向用水户供应生产(工厂、农田)、生活、绿化用水而收取的供水费用,水利工程的水源可能是水库、泵站等。工程水价就是通过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3环境水价。

环境水价即用户排除污染物污染了公共水环境,为有效治理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具体表象为污水处理费。

4. 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水的供需关系,即水资源实际供应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水资源拥有量有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供需平衡是水资源规划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水资源的可供量受某特定范围内水资源的数量、时空分布以及供水工程能力的制约。实际需水量则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和水的利用效率有关。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求量是可变的。在理论上,供需关系有三种情况:供大于需、供需平衡和供小于需。而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供小于需,即供水紧张问题。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在水资源调查、评价阶段应开展用水现状调查,对供水系统结构和需水系统结构的不适应情况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出现供水缺口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工程设备能力不足;二是水源短缺。前者可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加以解决,后者应采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此外,为保证未来的需水要求,还需参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的目标,对水资源供需关系作出推断预测,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

5. 建立节水型社会

5.1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坚持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还很不相称,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积极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1)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第二,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准确把握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3)第三,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特别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通过制定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

(4)第四,无论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都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应该得到合理、高效使用,浪费水资源不仅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加剧,也增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本,包括取水耗水成本和水污染处理成本等。要积极探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5.2建立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

(1)第一、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是节水型社会在体制上的本质特点。有利于推进节水技术开发,吸引节水投资,推广节水产品,促进自觉节水的机制。

(2)第二、促进水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是节水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内在的节水机制的运行,可以实现水资源宏观优化配置和微观的高效率、高效益利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全面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需求。

(3)第三、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是节水型社会的基本目标。节水型社会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的用水需求,从而能够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4)第四、节水型社会是全民资源价值观念普遍确立,节水活动普遍参与的社会。节水是全民的事,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次社会观念的革命,只有社会的普遍参与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吴季松 中国可以不缺水--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的十二年研究与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5.

[2]王雪 以合理水价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5.

[3]何雪梅 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节水型社会建设经济学 篇4

关键词:农业水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张掖市

1 引言

农业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农业水资日趋短缺的态势正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尤其是随着工农业“争水”现象愈演愈烈,农业用水增长空间受限,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协调好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关系,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甘肃省张掖市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地处我国第二大内陆河( 黑河) 的中游地区,水资源消耗较多。为保障下游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平衡黑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对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作为张掖市的内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针对这三个区域研究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涉及的有关农业水资源利用、环境、经济各子系统的指标和数据来自1999—2010 年《甘州区统计年鉴》、《高台县统计年鉴》和《临泽县统计年鉴》。甘州区2010 年由于数据缺失,因此采用该区2009 年和2011 年数据总和的平均值。此外,农业耗水量由大田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与农业种植面积计算所得,计量标准参照鹿强、周和平研究北方灌区灌水取得的研究结果[1]。

2. 2 研究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包含多项指标,而且指标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这难免增加了分析问题的难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可把多指标重新组合为一组有代表性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并在新的综合指标基础上对各子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以确定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指标体系中包含多项指标,各指标所反映的信息不同,具有不同的量纲,为消除不同量纲带来的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

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相关系数为:

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相应的特征向量: 令| R - λ | = 0,求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 λ1,λ2,…,λp) 和相应的特征向量ai= ( ai1,ai2,…,aip) ; i = 1,2,…,p。

根据贡献率选择重要的主成分:主成分分析可获得p个主成分,但由于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量是递减的,所以实际分析时一般不是选取p个主成分,而是根据各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大小来选取前k(k<p)个主成分,此处的贡献率=

协调发展度模型: 协调发展度是定量描述区域范围内各要素或系统间发展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指标,用来度量一个城市或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协调情况[2]。

设Fi是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函数:

式中,αi为指标权重系数,x*ip为子系统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

权重的确定: 权重是指各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避免指标赋权过程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标准差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计算各指标的标准差系数:

求出各指标的权重:

两系统间的协调度为: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三系统间的协调度为:

0≤C≤l,协调度C越大,系统间发展越协调; 反之,协调度C越小,系统间发展越不协调。

协调发展度的构建: 协调度仅能反映出系统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很难动态地反映出系统间的整体功能或综合效益的大小。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需构建协调发展度。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度为:

式中,α、β 为待定系数,取值1 /2,则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三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度为:

式中,α、β、δ 为待定系数。通常认为,资源、环境与经济指标同等重要,因此待定系数 α、β、δ 均取值1 /3;协调发展程度D取值范围为0—1,D的值越接近1,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度就越高( 表1) 。

3 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为了科学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需要借助统计数据,构建一套设计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

3.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主要包括: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客观准确地反映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2)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覆盖面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全面反映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3)动态性原则。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使指标体系能反映发展的现状和趋势。(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需要根据数据采集的可能性与可靠性,尽量选取易获取和易量化的指标[3]。

3. 2 指标体系内容: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目前可获取的时间序列数据,设计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指标体系。主要是: (1)农业水资源利用子系统指标体系。用于分析农业水资源供给及利用情况。主要指标包括黑河年径流量、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作物耗水量、经济作物耗水量、其他作物耗水量。(2)环境子系统指标体系。用来分析环境污染及保护情况,主要指标包括化肥施用量、机井数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其他作物播种面积。(3)经济子系统指标体系。用于分析农业相关经济情况,主要指标包括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作物总产量、经济作物总产量、其他农作物总产量。

4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度测算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农业水资源利用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由于计算出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含有负值,不利于对协调发展度的计算,因此利用“改进的功效系数”做变换后再计算[4]。

式中,F'i为改进后的综合发展水平,Fi为原综合水平。

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首先计算出相关权重,再计算各系统的综合效益值、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本文分别按区域测算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并分析其协调发展关系。甘州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变化情况显示( 表2) ,从勉强协调阶段发展到初级协调阶段,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环境、经济的关系逐渐改善。1999—2010 年三者的协调度虽有所波动,但都在0. 9 以上,协调发展度由0. 5858 逐年增长到0.6867 ,除2000 年为环境滞后状态外,其余年份均是经济滞后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趋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环境发展趋势不一致造成的。甘州区地处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这些都成为制约甘州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甘州区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尚属粗放型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资源,经济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增长,反而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高台县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变化情况显示( 表3) ,徘徊于濒临失调阶段与勉强协调阶段,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关系没有明显改善。1999—2010 年三者的协调度波动幅度较大,最小为2007 年的0. 1610,最大为2000 年的0. 6461,协调发展度在0. 4 与0. 6 之间波动,且经济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趋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环境发展趋势不一致造成的。高台县地处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相对有限,水资源短缺,这些都成为制约高台县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高台县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水资源,但没有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临泽县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变化情况显示( 表4) ,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到初级协调阶段,农业水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关系逐渐得到改善。1999—2010 年三者的协调度变化较为明显,其中2003年达到最小值为0. 7430,2006 年达到最大值0. 9878,协调发展度虽然有波动,但是不影响其逐渐增长到0. 6651,2010 年稍下降到0. 6623,2001 年资源处于滞后状态,2002—2005 年经济处于滞后状态,其他年份均处于环境滞后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环境发展趋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趋势不一致造成的。另外,临泽县地处欠发达区域,农业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相对有限,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这直接影响到了临泽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农业水资源利用和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度( 图1) 可见,甘州区的协调发展水平较高; 临泽县虽然在2001 年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但通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高台县的协调发展水平波动明显,协调发展度不稳定,由于高台县位于甘州区和临泽县的下游,协调发展度明显低于甘州区和临泽县。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三个系统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离不开资源的支持,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注重环境保护,加大对环保资金的投入。而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片面注重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在提高经济增速的同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农业水资源的浪费,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价值,加大环境资本的投入,提升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1999—2010 年张掖市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间的协调发展状况,发现: 由于甘州区地处黑河中游靠上位置,地理区位相对优越,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协调程度比高台县、临泽县好,由勉强协调阶段逐渐转变为初级协调阶段,但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说明农业水资源的大量耗费并没有换来相应的经济发展; 临泽县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由勉强协调阶段过渡到初级协调阶段,但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近几年区域环境质量退化; 高台县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在濒临失调阶段与勉强协调阶段之间徘徊,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同时地处甘州区、临泽县下游地区,用水受到一定限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总体上看,虽然张掖市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程度在逐年改善,但三者的协调发展度都不高,均在0. 7 以下,特别是位于甘州区和临泽县下游地区的高台县,其协调程度相对较弱。可见,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干旱区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处理好水资源利用这个核心问题,探索既能节约水资源,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未来目标。

在上述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为了促进研究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利用农业高新技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变传统种植方法,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在稳定粮食作物种植的前提下,鼓励种植低耗水的经济作物[5],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2)鼓励采取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现代农业灌溉方式,摒弃大水漫灌的做法,推广成本低且节水效果好的灌溉设施。(3)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限制新打机井数量,明晰水权、规范水权转让,全面落实农业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拓展投资渠道,加强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减少土渠输配水过程中的水资源损失,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5)生态经济是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研究区今后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鼓励发展耗水量小、经济效益明显的种植业,探索节约水资源、减少水质污染的生态经济模式,带动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的协

参考文献

[1]鹿强,周和平.干旱区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研究[J].中国水利,2011,(21)∶45-46.

[2]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广州环境科学,1996,(1)∶12-16.

[3]张永凯.金昌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3-87.

[4]毛磊.包头市资源有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节水型社会建设论文 篇5

班级 :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年 10月23号星期日201

1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一些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工程,制度,政府,它们对节水型

社会建设起着重要而又不同得作用,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我国在水资源治理、开发、利用方面有悠久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修建水库8.5万座,建万亩以上灌区5611处,使中国以占世界8.6%的耕

地、6.5%的水资源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础工程建设

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仅仅是基础工程建设是远远能满足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的。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而政府

在其中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础工程建设

根据地区经济用水主导行业状况,以及自然资源、地形、地貌等情况,可

分为工业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农业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生态退

化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旅游服务型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我国在基

础工程建设上投入了大规模的人力物力,南水北调工程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得益

彰,相互促进,南水北调工程要想发挥预期效应,避免“大调水,大污染,大

浪费”,关键在于北方能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工业建设措施:(1)限制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扩展;大力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用水水平。

(2)积极采用先进节水生产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耗水量。

(3)逐步改革生产工艺,通过改变生产原料、工艺和设备或用水方式,实现少

用水或不用水。

节水型社区建设措施:1)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

(2)加强节水器具推广普及。

农业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包括节水灌溉措施和农艺节水措施。

节水灌溉包括: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膜上灌溉、节水灌溉制度和科学管

理方法。

农艺节水措施包括:耐旱品种、有机肥料、薄膜覆盖、抗旱保水剂等。

服务业节水措施:(1)全面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对公共场所采取限期强

制更换措施。

节水器具:节水型水龙头、节水型便器、节水型淋浴设施

(2)对饮食业、洗浴业、洗车业、游泳馆、建筑施工等高耗水服务业,按定额

进行用水和排污监管。

(3)加强文明消费、文明用水的宣传。

(4)注重经济手段节水,制定水价政策促进节水。

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基础硬件措施和建立用水协会等试

试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是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

实施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用水者协会、水票制、冲突调节规则、水权

交易规则等。其作用是降低制度的变革成本和新制度的运行成本。

制度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大规模的制度建设。本质是从浪费水的旧体制转向高效用水的新体制,需要经历大规模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

(1)全民参与机制:建立用水者协会、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用水协会

参与灌区管理;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3)改革农业水费计收制度;

(4)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

(5)政府扶持机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

(2)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

(3)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力和义务

(4)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

(5)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实施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

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 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可利用水资源,根据

水资源承载能力,首先分配和确保生态用水,其余水量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对

于生产和生活用水要实行强制性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

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 实现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根据地区的资源情况选择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产业调整,通过产业分工

和相互交易实现共同繁荣。

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将区域内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总量指标,根据区域内人口、耕地、牲畜以及其它产

业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定额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水权细化分配,将用水指标逐级

分配给各县(区)、乡(镇)、村、企业和用水户,明确各级水权,公民和单位用

水只能在分配到的水权范围内用水。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的作用:水权管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框架,其实施效果取决于制度环境的有效性,也就是能否提供成本节约的制度运行机

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实施水权管理的前提,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要解决好中国的水问题,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和工程措施问题,管理体制和

非工程措施也非常重要。

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与保护,不仅会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调整,更会涉及人们经济利

益关系的调整。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一

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

政府职能对

政府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主导作用:

(1)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经济社会规划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

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2)制定水资源规划,编制区域内水资源配置方案,明晰各级水权,确定各行

业单位用水控制指标,完善定额管理体系;

(3)贯彻国家水管理政策法规,建立区域水管理的政策规章体系;

(4)建立水价听证会制度,形成水价管理的公共决策机制。

(5)建立地方之间分水和用水的民主协商制度,水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制度。

(6)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和全面向全社会发布各种用水信

息。

节水型社会对政府转型的要求: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政府的转型,要求政府运作方式经历“四个转变”。

(1)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从对水量、水质分割管理以及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部门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

(2)从工程建管转向宏观调控。水公共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从主要兴建、管

理工程转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3)从排斥市场转向市场友好。要在经营性领域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市场,建

立利用市场促进用水效率提高和社会资金投入的新机制。

(4)从封闭决策转向参与透明。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贯彻公开透明、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的原则。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共参与,是节水型社会前期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措施和必

不可少的环节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几个星期的节水型社会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提高节水

浅议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6

1 秦皇岛市水资源现状

秦皇岛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37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35 m3,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9%。由于连年干旱少雨,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43%, 比多年平均减少了25.4%。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较上世纪90年代初减少了13.4%, 目前日供水能力只有20万t, 而暑期日用水量却高达40万t, 加上市供水管网东高西低不能互通, 更加剧了暑期城市供水困难, 水资源短缺正在成为制约秦皇岛发展的突出问题。

根据《秦皇岛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 通过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全市2015年和2020年缺水率分别为8.6%和13.3%。2015年抚宁县和昌黎县存在需水缺口, 2020年各县 (区) 均出现缺水现象。根据《秦皇岛市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及骨干工程建设方案》, 随着城市区快速发展, 需水量将急剧上升, 2020年即使充分考虑再生水利用, 城市需水量仍比现状增加约1.38亿m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发展就必须节水, 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节水。节水是解决秦皇岛市水资源危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2 当前秦皇岛市水利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利投入机制不健全

秦皇岛市水利建设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主要靠争取上级资金, 地方投入较少。“十一五”期间, 市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30.15亿元, “十二五”期间, 按照中央、省市水利改革发展总体部署, 准备实施总投资161亿元的197项工程。由于国家在供水方面没有资金, 所以, 基本上全部需市里自筹。“十二五”期间, 水利建设需市投入和配套资金预计45亿元。由于市水利建设尚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加之没有建立水利投融资平台, 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得到保证和落实。

2.2 水资源管理体制未理顺

水资源管理尚未按照中央、省有关要求, 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 目前水务局只负责原水 (水源地) 管理, 不具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等管理职能, “多龙治水, 职责交叉”导致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的管理调控能力较弱, 造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浪费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是水资源浪费严重, 自来水企业自身损耗惊人, 超过国家规定2倍。根据国家规定, 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而据秦皇岛首创水务公司提供的数据, 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达36%以上, 即城市供水中只有不到64%的水量真正为我们所用, 每年大约有4 000万m3的自来水在入户之前就已经漏失, 接近于每年漏失掉石河水库的年供水量。二是节水目标很难实现, 节水与供水由两个部门管理, 供水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节水政策和管理措施难以实施。三是中水利用程度较低, 致使大部分中水资源最终白白浪费。

2.3 水源地保护任务艰巨

石河水库、洋河水库和桃林口水库三大水源地目前水质较好, 但按照“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的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要求还相差较远, 水源地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水源地保护任务艰巨。一是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据遥感调查显示, 秦皇岛市水土流失面积近2 300 km2, 年水土流失约345万t, 特别是桃林口、洋河、石河三大水源地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影响着水源地水质安全。二是水源地上游面源污染较重, 特别是桃林口、洋河水库上游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乱排乱放, 采矿、养殖企业污染河道, 直接威胁着水源地水质安全。三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受河流污染等因素影响, 氨、氮、铁等参数超标。四是沿海平原地下水超采, 在山海关的娘娘庄至王家庄之间、北戴河区、抚宁的枣园至刘义庄之间3个区域出现了海水入侵现象, 并呈蔓延趋势, 危及饮用水源安全。

2.4 水文和防汛基础设施薄弱

在全省十一个地市中, 目前唯独秦皇岛市没有设置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加之原有水文站点老化、布局不合理、地下水监测站点不足, 严重影响了秦皇岛市水利改革发展。

3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2002年的《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 大力推进节水措施, 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2011年国务院1号文件, 7月8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 都提出了把节水优先、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战略性和根本性措施。

4 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 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 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比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 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 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 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 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全社会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

5 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1) 因地制宜, 制定科学完整的节水规划。要在科学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 合理提出节水目标, 严格制定保障措施, 指导和推动节水管理工作的开展。

2) 搞好水权分配。将用水指标逐级分配给每一个用水户, 明晰初始水权。

3) 加强计量和监控等硬件设施建设, 建立水权管理制度、节水激励制度和用水户协会组织。让用水户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 调动用水户自主节水的积极性。

4) 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 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 “超用加价, 节约有奖, 转让有偿”, 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摘要:分析了秦皇岛市水资源现状, 阐述当前水利改革存在的问题, 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措施, 强调抓好节水管理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具有极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 篇7

盐池县地处宁夏东部, 南靠黄土高原, 北依毛乌素沙漠。境内气候干旱, 降雨稀少, 水资源贫乏。干旱缺水是盐池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缓解供需水矛盾, 多年来, 我们坚持“三水” (即天上水、地下水、黄河水) 综合开发利用,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 面对水资源仍然十分短缺的严酷现实和严峻形势, 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缓解当地供需水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一条根本途径。

一、盐池县社会经济状况及水资源概况

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盐池县地处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的过渡地带, 总土地面积为8661.3平方公里, 总人口16.09万人, 现有农耕地90万亩, 其中水浇地25万亩, 草原面积689万亩, 羊畜80万只。

盐池县乃半农半牧区, 是有名的“滩羊之乡”。农业和畜牧业是盐池县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2011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9881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149元, 经济发展相对较落后,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

㈡水资源概况

盐池县当地水资源量少质差, 时空分布不均。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296毫米, 且7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年平均蒸发量为2180毫米。境内无地表水。地下水可利用总量为1800万立方米/年, 全县人均不到120立方米/年, 是我国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全国人均的1/80, 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10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扬黄水是盐池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黄河可用水分配方案, 盐池扬黄年用水量约在8000万立方米左右。

㈢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盐池县干旱少雨, 水资源贫乏。农牧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靠天养畜。时至今日仍无法全面摆脱被制约的被动局面, 经济发展缓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进步, 各方面的用水量在不断增加。水资源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之间、生产发展与生态用水之间、黄河水量分配指标、渠道断面输水能力与县域经济发展用水之间都存在着极其尖锐的矛盾。特别是近几年, 我国西北地区持续干旱, 降水量减少, 人畜饮水困难, 草原生态退化, 旱情加剧, 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盐池县资源型缺水是长期的,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瓶颈”。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一方面缺水, 水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 又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扬黄灌区水利设施老化, 排水设施不完善, 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8左右, 灌溉效益不高。井灌区随意开发, 土渠灌溉, 大水漫灌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农田灌溉方式落后, 节水意识淡漠, 经营管理粗放, 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下、效益不高是灌区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传统的用水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盐池县工业基础薄弱, 城市化水平低, 全县可用水量绝大部分用于农田灌溉, 区域用水结构单一, 且内部比例也不合理, 用水效益不够显著。而一些用水效益突出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用水问题没有解决, 缺少相应的水资源支撑。传统的用水结构、经济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在农业节水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996年, 盐池县已被列为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 在农业节水方面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一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对节水的认识和理解, 强化了人们的水危机意识, 增强了全社会节水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推动了农业节水全面开展。二是过去曾对农业灌溉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研究, 并积极开展探索, 摸索总结出了扬黄灌区、井灌区、窖灌区以及不同的地形条件、不同的作物种植类型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配套措施, 为节水农业的大面积推广和普及建立了较系统的科技支撑体系。三是通过项目的带动, 实施了中北部井灌区低压管灌、西部扬黄灌区砼农渠配套加三分以下小畦田、南部山区打窖蓄水, 发展点、穴灌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设施配套体系。2011年全县已累计完成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四是经过十几年的农业节水社会实践, 我们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的节水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建立了自己的农业节水科技服务队伍。

三、农业节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节水涉及面很广, 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 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农业节水搞好了, 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有基础。就当前而言, 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还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一是民众的节水意识不强, 自觉性不够, 节水需要全社会广泛积极参与。二是水资源利用开发的随意性还很大, 利用效率和效益都不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三是用水结构单一, 不合理, 限制了一些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行业的用水及发展。四是农业节水的投入跟不上。农民是农业节水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 又是投入的主体。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 其资金筹措能力十分有限。由于国家投入相对较少,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节水工程体系的配套建设。

四、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盐池县农业节水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 以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农业节水运行机制、工程体系、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 切实转变全社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㈡基本原则

一是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树立新的治水理念, 通过制度建设, 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从过度依靠工程建设扩大供给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建设激励节水,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 把制度建设和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二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引导水资源向节水、高效领域配置,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使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套。重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制定一系列保障农业节水的政策、法规和规则, 使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配套。

㈢统筹兼顾与协调一致的原则

坚持以水定产业结构与布局, 以水定发展方向, 合理配置水资源, 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 把农业节水与建设节水型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㈣重点建设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农业节水涉及千家万户, 且又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必须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要在扬黄灌区和井灌区取得突破, 建立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

五、农业节水的目标和措施

㈠总的目标

经过5年~10年的努力, 在全社会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农业灌溉节水运行机制以及科学用水监督保障和农业节水的工程、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在灌区乃至全社会形成关心水、节约水的社会风尚, 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自觉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良好风气。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到2015年, 扬黄灌区全部配砼农渠, 实现三分以下小畦田灌溉, 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0, 综合灌溉定额下降到360立方米;井灌区全部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90以上, 综合灌水定额降到300立方米以下。

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还要调整用水结构, 在满足农田灌溉节约用水、保证人畜饮用的同时, 供水尽可能向工业、生态、城市化以及效益高的区域和行业倾斜, 为附加值高的领域提供水资源支撑,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使盐池县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㈡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许可制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同时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价值规律、市场供水关系、产业调整方向、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和供水成本, 合理核定基本水价。实行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 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以及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制度, 逐步建立不同水平年、季节、地区、用水量、水质、行业差别收费政策。农业灌溉用水推行“一票到户”、“终端水价”制度, 要依靠价格杠杆调整用水结构。二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节水教育基地, 普及节水知识, 强化依法取水, 依法管水, 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责任感、紧迫感, 转变用水观念, 提高节水意识。三是拓宽筹融资渠道, 确保节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 加大地方配套资金筹集、市场运作的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确保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各项资金投入支持。四是加快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制定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 为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加快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的建设。通过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方面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 提高灌溉水的整体利用率效益,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五是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保护建设的正常程序。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 强化监督, 依法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为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总之, 农业节水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涉及面广, 任务重, 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要领导带头, 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成立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安排建设资金, 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对农业节水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加以正确领导和宏观调控。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干旱缺水的盐池县来说,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建设节水型社会, 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行水价改革以建设节水型社会 篇8

1 建设节水型社会, 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 人均占有量更少, 只有大约2 2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3[2]。在时空分布上不均, 基本上是南方相对丰富, 北方贫乏;年内降雨量变化大, 夏秋多, 冬春少, 冬春旱发生的概率比较高。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的2/5,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 127 m3;耕地占全国的3/5, 平均水资源量只有9 465 m3/hm2。

我国缺水问题十分严重。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 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m3。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 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有110座。在32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 有30座长期受缺水困扰。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45亿hm2左右, 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逾2 800万t。2000年以来,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持续干旱, 北京、天津等许多城市供水频频告急, 南方许多地区也因干旱遭受缺水困扰。缺水造成许多地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 荒漠化、沙化面积在不断扩大, 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量, 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受到严重制约。与此同时, 我国用水量持续增长, 除农业用水保持基本稳定外, 工业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1980—2000年, 我国用水总量增加了1 225亿m3, 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增长745亿m3和242亿m3,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和7.2%。预计到2030年, 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 估计用水总量将达到7 000亿~8 000亿m3, 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上限。

我国用水效率低下, 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 m3,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 而发达国家高达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 m3, 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 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 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我国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和雨水利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 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开源, 一个是节流。就开源而言,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 虽然还有一定的潜力, 但是随着水资源开发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开源的成本将越来越大。相对于开源来讲, 节流的潜力更大, 其成本更低, 成效更显著。因此, 要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建设节水型社会, 必须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变革和建设, 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体现了节约保护资源的观点。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 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1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核心是制度建设

近年来, 国家水利部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 把它作为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一是制定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规划, 明细初始用水权。这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工作基础。二是确定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 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通过控制用水的指标方式, 以提高水的效率, 达到节水的目的。三是综合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和科技措施, 以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建设节水型社会, 要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 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要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 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利用, 最重要的是制订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 实行“超用加价、转让有偿”的制度。四是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定, 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 实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通过用水权的市场交易, 将水资源利用引向节约、高效的方向。

通过各项措施, 应该着力改善用水管理, 在全国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强化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 大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针对农业灌溉用水大户,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2.2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充分利用价格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需要充分利用水价机制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抑制用水需求的不合理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水利工程供水历经了公益性无偿供水、政策性有偿供水、水价改革起步和发展4个阶段。经过多年努力, 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水价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水价水平逐步提高, 2003年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平均达到0.035元/m3, 比1991年提高了2.4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陆续开征水资源费, 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出台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已开征水资源费。随着水利工程水价和水资源费改革的逐步深入, 初步扭转了水资源无偿取用、无序取水的局面, 为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创造了经济条件, 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当前, 水利工程水价总体偏低、水费实收率不高、计价方式不科学、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秩序混乱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社会管理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水利工程旧有的供水、收费体制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表现为水费计收难的问题愈加严重, 用水农户产生了免收水费的心理预期。我国水资源费也存在标准低、结构不合理、征收范围窄、征收率不高的问题。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 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水价改革, 准确把握水价改革的要点, 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3 树立科学发展观, 协调推进水价改革, 建设节水型社会

推进水价改革, 促进节约用水,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的重大决策。水价改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 事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水价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好改革与稳定、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统筹协调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的关系。按照“水管单位延伸供水服务, 群管组织创新管理体制”的思路, 推进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弥补末级渠系管理组织的缺位, 强化末级渠系的民主管理, 消除影响水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要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 社会各阶层和用水户等相关利益者共同投入的多层面、多渠道的新型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逐步改善灌区水利工程特别是末级渠系工程老化失修, 计量设施不完善的状况, 为推进水价改革创造物质基础。

(2) 调整供水结构和工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 建立价格补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农业节水的途径, 积极开拓城市工业用水市场, 推进供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提高非农业用水的水价, 调整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 实现非农业用水对农业用水的经济补偿, 减轻农民的用水负担。

(3) 抓好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环节, 促进节约用水, 维护各方利益。改革水价的目标是促进节约用水, 维护各方利益。改革的重点是抓好供水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这3个重要环节。要科学区分管理权限, 严格落实水价管理。统筹兼顾水管单位水价管理与供水下一环节水价管理的关系, 协调水利工程水价调整与其他水价改革的步伐, 提高水利工程水价制定的透明度。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将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 供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进一步理顺水价与城市工业供水终端水价的比价关系, 理顺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要强化成本监审, 建立成本约束机制。水利工程供水成本在不同供水对象之间要合理归集、科学分摊, 进一步明确成本费用构成项目的核算方法与具体标准, 建立定期监审与调价监审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建立起成本约束机制。要改革水费计收方式, 完善水费计收使用管理。把明确计量点作为水费计收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对非农业用水要实行精确计量, 对农业用水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计量收费。供水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 延伸供水服务范围, 签订供用水合同, 明确供用水双方的权、责、利。继续推行水价、水量、水费的公示制, 尽可能地使用水户知道自己的用水量, 并按用水量交费, 有条件的地方推行2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等科学的水价制度。

(4) 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规范农业供水行为。要积极研究、认真解决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推进农业“终端水价制”, 实现水价调整和减轻农民负担双赢的目标[4]。大量的调研表明, 农业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是水价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作;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5) 以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为核心, 完善内部管理, 全面推行水费公示制。供水单位必须尽快转变观念, 加强责任意识, 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变革, 实现由管理者向经营者的身份转变, 提供良好的供水服务。同时, 要加强与用水户的沟通。供水单位及末级渠系管理者要将水量、水价及水费向所有用水户公示, 并及时将水费使用情况公示。

(6) 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与管理, 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对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充民, 吴恬.以色列高效水资源利用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启示[J].西南给排水, 2010, 32 (2) :25-28.

[2]徐泽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节水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337.

[3]李华.水价改革政策及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J].中国水利, 2010 (2) :61-64.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研究 篇9

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水利部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试点建设,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十五”期间,水利部开展了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确定12个地区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这些试点地区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有效地促进了水资源的管理与节约。“十一五”期间,在中央财政“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全国各省市(区)布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到2010年,全国试点达到100个,几乎覆盖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所有类型区。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作为未来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定为硬约束,指出: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一定阶段后,全面回顾试点的建设过程、考察建设内容、评估建设效果、总结建设经验,对照试点建设规划,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推进试点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化,并为其他地区节水型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2节水型社会建设后评价方法简述

由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工程、制度、体制和机制等多项内容,近年来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综合评价其建设成效。综合评价是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进行系统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评价。黄乾等[1]选取了节水型社会中关于“综合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环境”、“水管理”的23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理论相结合,应用于节水型社会评价中,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评价模型。乔维德[2]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模型,综合了AHP的客观性和BP神经网络的适应能力。何俊仕等[3]利用物元分析方法评价辽宁省2006年节水型社会建设所属阶段。李达等[4]采用专家评价法对各目标权重进行分析及量化,评价了无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状况,并提出了后续建设的对策。卢真建等[5]从公平性角度考虑,构建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支持向量机耦合评价模型,对东江流域节水型社会进行综合评价。张华等[6]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相关系数”及“相似系数”赋权方法,从下到上反求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该方法既保留了层次分析法分类清楚的特点,又具有客观赋权法人为因素少的优点。徐建新等[7]基于集对分析原理,构建了典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评价模型。由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所带来的城市居民、企业和农户等社会群体节水意识和行为水平的变化程度是其建设效果的重要体现,是国际上评估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褚俊英等[8]选取西部欠发达的城市张掖和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连作为典型代表,通过社会调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对人们节水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并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措施的影响程度及发挥的效果进行评估。

上述研究重点从评估方法、评估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了综合反映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建设效果,规范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2005年水利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办资源[2005]179号)(以下简称《评价指标法》),提出了包括综合性指标、节水管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指标等5大类32个指标,指标中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既有反映综合情况的,又有反映单项情况的。同时提出:“评价单位可以从中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指标,也可视情况增补其他评价指标”。

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从规划、建设到最终成果的产出,需要经过目标的确定、过程的监管和指标考核等过程,包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及工程、技术、管理、观念和节水效果等产出,因此,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评价过程中,除了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最终成果外,也应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建设目标、指标、投入、产出的完成情况、逻辑联系以及后续的可持续性条件。

而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简称LFA)正是基于对项目目标层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由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在1970 年代研发,基于有什么原因就会产生什么结果的逻辑推理方式评估项目的前期研究、过程建设和最终成果[9]。

逻辑框架分析法的模式是一个5×5的矩阵,它包括两种逻辑关系,即垂直逻辑和水平逻辑。矩阵的竖行代表垂直逻辑,反映项目目标层次,描述目标内容和实现条件的逻辑联系。“投入”指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所投入的资源;“产出”指项目建成后形成的有形或无形产品,即产出物;“宏观目标”指高层次的目标,即项目对整个国家、本地区或本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直接目标”指项目直接发挥的作用和(或)产生的效益,通常考虑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由于进行了项目“投入”,并具备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会得到相关的“产出”;由于项目“产出”,并具备项目发展的条件,因此能达到项目的“目的”;由于项目已达到目的,并具备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就能达到项目的“宏观目标”。

矩阵的横行代表项目原定目标、实际结果、原因分析和可持续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原定目标”是指规划目标,即项目前期工作的预期目标,与项目服务的社会经济宏观战略相适应的、由预测的条件所决定的。“实际结果”是项目实施的效果、完成指标,由项目实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条件所决定。“原因分析”要解释说明“原定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差异的原因,包括项目内外部条件、主客观原因,应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简练的语言予以说明。可能是在前期工作中预测方法的问题,可能是客观条件不可控制的变化,也可能是项目内部的管理、措施落实等。“可持续性条件”是指实现项目目标可以持续实现的内外部条件或建议的措施,是项目后评估的重要结论和成果。

笔者结合湖北省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重点探讨逻辑框架法和评价指标法的应用。

3实例研究

襄樊市位于丹江口水库下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人均水资源量1 300 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年均降水量约900 mm,年均蒸发量约1 000 mm。随着人口增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襄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5年2月,襄樊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也是全国确定的10个节水型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06年7月,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实施,2008年9月,完成试点期验收,2010年10月水利部水资源司组织对试点期建设的后评估。

2年的试点期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①节水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节水机构,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水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全过程和全面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协同合作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饮水安全保障制度。结合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产业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广工业节水技术。②进行节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模式的节水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设施配套。实施城乡特别是山区居民生活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饮水难和饮用高氟水、污染水、浑浊水等问题,保障饮水安全。③节水非工程措施建设。将节水型社会宣传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将节水纳入基础教育,培育非政府组织,建立节水激励基金,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节水宣传。

试点期间,全市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总投资达4.65亿元。基本实现了规划确定的用水总量控制、排污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管理能力增强、公众节水意识提升的目标。

3.1逻辑框架法

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符合典型的逻辑框架分析法的模式5×5 的矩阵结构,根据对规划目标和实施情况的分析,得出逻辑框架法分析表格,见表1。

可以看出,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由于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参与,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和指标。但投入没有完全到位,管理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后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2指标评价法

在对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估时,根据《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南水北调东中线规划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总体方案》中所规划的各类考核指标,考虑到《规划》制定的时间早于《评价指标法》颁布的时间,根据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参照《评价指标法》的确定原则和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特点以及掌握资料的情况,共选择了包括综合性指标、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水生态与环境指标共5大类17项指标作为此次评估指标,具体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至建设期末(2008年),规划设定的大部分指标完成,但城市管网漏损率、节水灌溉面积比率等,由于资金未能完全到位尚未完成;城镇公共用水指标和农村生活用水表指标,本应随着社会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设期会有所增加,但规划对此估计不足。

注:表中[1]指“火电用水”,[2]指“一般工业用水”。

3.3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2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可得出:襄樊市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以来,总用水量不断下降,至2008年,用水量下降至规划目标的68%;万元GDP用水量为274 m3,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试点建设期间,排污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排污总量不断下降,至2008年,下降到规划总量的64%,超目标完成任务。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指标中的大部分均已实现规划目标,少数指标没能实现,主要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加之资金未能落实。襄樊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针对南水北调可能给襄樊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节水与防污并重,强化水资源管理,重视制度建设,扩大公众参与。通过3年多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公众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襄樊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预期目标。

从2种方法的具体内容来看,逻辑框架法注重项目目标、指标、投入、产出之间的逻辑联系,在项目评价时,既注重规划和完成情况的对比和原因分析,也分析后续的持续运行的可能性和保障措施,注重逻辑的关联和因果对应关系,逻辑思维和分析思路清晰。指标评价法则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具体内容,从综合指标、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的单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考核项目的建设效果。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既要考核建设的成效,要为本地的持续运行探索思路,也要为其他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评估的有效途径。

4结 语

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是我国为应对水资源危机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试点建设后评价担负着总结经验、提出建议,既为巩固和推进试点地区的建设成果,也为其他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借鉴。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前期工作的内容、目标、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全面评估。逻辑框架法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内容和实现条件的逻辑联系,原定目标、实际结果、原因分析和可持续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分析,对节水型社会的前期、实施和后期工作进行评价,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的优点,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对项目前期工作评估和后期工作的决策具有较好效果。指标评估法以具体的指标描述项目不同的目标层次,以项目的初始值、目标值和实际完成值的对比,定量地反映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效果,并分析目标值和实际完成值差异的原因,为后期工作决策提供依据。2种方法有机结合,可全面反映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情况。

从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地方政府重视和配合、居民节水意识不断增强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前提;管理体制改革、水权水市场的建立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难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用水和生活用水会不断增加,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强调节水的同时,必须正视不同领域内用水增长的趋势。

摘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对于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方法,以湖北省襄樊市为例,分别利用逻辑框架法和指标评价法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进行了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通过2年多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公众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襄樊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预期目标。但资金投入没有完全到位,管理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后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逻辑框架,指标评价

参考文献

[1]黄乾,张保祥,黄继文,等.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节水型社会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7(10):413-416.

[2]乔维德.基于AHP和ANN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2):1-4.

[3]何俊仕,马丽.物元分析在辽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9(11):45-47.

[4]李达,邢智慧,李进,等.水质型缺水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09(4):161-163.

[5]卢真建,陈晓宏,王兆礼.基于公平性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5):31-35.

[6]张华,王东明,王晶日,等,建设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5):65-68.

[7]徐建新,赵鹏,陆建红,等.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评价的集对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1-4.

[8]褚俊英,秦大庸,杨柄.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调查分析[J].节水灌溉,2008(7):27-30.

节水型社会建设有了评价标准 篇10

据介绍, 该项标准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明确了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得分, 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格和不合格4类。这项标准包括范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4个方面内容和5个资料性附录。

该项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评价指标体系。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综合性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工业用水指标、生活用水指标、水生态与环境指标、节水管理6个方面共计21个指标, 以及由人均用水量、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地下水超采程度和地下水水质达标率5个指标构成的参考指标。

另外一个核心内容是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几乎每一项指标都对应一个数学公式, 每个公式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若干文字说明。如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比例的计算公式中, 代表投入使用的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的符号, 标准的解释是“等于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滴灌、微灌和其他节水工程控制面积之和 (同一灌溉面积不能重复计算) , 按水利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统计, 单位为千公顷”。标准对指标内涵的阐述十分重要, 如对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比例的阐述就是:评价年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百分比;节水灌溉工程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滴灌、微灌和其他节水工程。

上一篇: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下一篇:速写教学中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