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社会建设

2024-10-07

节水型社会建设(精选12篇)

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1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市场经济更是日新月异, 很多城市出现水资源的浪费现象, 而且有些城市的行业水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 如果大量的浪费水资源就会严重影响到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所逼笔者呼吁要节约水资源, 从建设城市节水型社会开始, 笔者在此做简要探讨, 希望能达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关键词: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探讨

城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确实需要一定的制度来约束限制, 但是在执行制度的前后我们一定要做好必要的大范围为的宣传工作, 宣传工作要多渠道、多方面等, 在整个城市营造一种节水的整体氛围, 提高全城市所有人的节水忧患意识, 建设必要的统一的节水文化, 一定要紧扣城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 并且要努力调动和指导城市中每一位民众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的宣传活动, 主动热情的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在进行各个不同区域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首先要把所在城市的水资源情况做好简要介绍, 尤其是水资源现在濒临短缺的情况, 从而大力宣传节水对广大市民的巨大作用, 以及未来城市的发展和各行各业经济的进步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城市有限的区域内一定要加大宣传节水知识的, 嘉庆不同行业的节水技术培训。

尽快提升广大市民对节约水资源的自主思想, 提高广大市民对努力开发水资源的深刻的认识, 使城市中所有的民众提高节约水资源的认识, 改变传统守旧的观念, 坚信只要大家努力节水, 人人节水一定会有美好的城市、美好的家园、美好的生活, 否则一无所有。城市中负责的各级部门和各级领导要主动带头, 分析制定计划, 把节水工作列入领导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 及时安排、随时监督、按时宣传, 力求使节水宣传工作的宣传教育多姿多彩, 易于接受, 坚持不变。具体途径如下。

1 举办节水宣传活动

国际上规定“世界水日”为3月22日至3月28日, 同时又是“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为5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 在这一段时间内一定要搞好节水宣传活动, 以节水为主题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另外在平时也要重视宣传, 要通过当地的数字电视、各大媒体、报纸、书刊读物、网络、标语、公益广告等不同的宣传方法进行长期的持久的宣传;可以组织各个单位、各个社区、各个企业等统一组织节水知识培训活动, 在定期或者是分期分批培训之后对学员进行考核竞赛, 加大对节水知识的普及工作, 人民一位公民都能了解当地城市的水资源情况, 进而激发公民的责任意识, 更新节约用水的观念, 尽快有效的增强公民的节水自主性和积极性, 树立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危机的意识。在怀柔区的节水宣传活动中, 一方面要印发足够的节水宣传材料和宣传品, 普及节水知识;另一方面, 继续在怀柔新闻前播报节水公益广告, 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使节水意识深入人心。每年至少组织大型节水宣传活动2次, 全年印发节水宣传材料和宣传品不少于3万份。

2 节水教育进学校、小区

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城市节水宣传周”期间, 深入到各乡镇、村、企业单位、小区、学校以及广一场等开展节水宣传, 在繁华街道悬挂宣传横幅,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各种节水展览, 通过加强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提高中小学生和居民的节水意识。编制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知识读本。在中小学进行节水科普教育, 将水资源节约的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 使节水观念在学生中扎根, 从小培养节水的良好行为习惯, 树立节约用水光荣的风尚, 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试点期内对全部在岗教师完成节水教育培训。

3 加强水源保护意识宣传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那么水资源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于世。所以不论哪一个城市一定要加强水源保护意识的宣传, 使城市居民深刻认识到保护水源就是在保护自己的生命, 严禁对市区水源的一切破坏和污染活动, 如果发现有污染水源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坚决查处, 绝不姑息养奸。在市区之内按时组织对水源保护的一系列宣传活动, 在做宣传活动时, 要明确污染水源的一些不当行为, 使市民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污染行为, 哪些行为是保护行为, 进而增强全体市民的防范意识, 争取人人做监督、区区做保护, 全面调动市民的积极保护意识, 树立爱水源就是爱家乡、爱水源就是爱生命、爱水源就是爱自己的生命意识, 面对不良行为予以制止或者是及时举报者要予以奖励。

4 开展农业节水培训

如何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水平亦成为节水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节水宣传下乡、举办培训班等活动, 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效益、农艺节水措施的应用水平、再生水的利用效益等, 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试点期内, 结合每年开展的8万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开展1次节水培训。

总之, 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一定要进行宣传, 让千家万户都知道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从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使民众自觉节水、自觉抵制浪费水资源的不良风气, 进而使城市逐步走向节水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陶, 吴传清.节水型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 .

[2]贾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24) .

[3]我国加快制定9大类节水标准[J].西南给排水, 2005 (2) .

[4]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四川统一战线, 2005 (9) .

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2

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效益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严峻,进行德州节水型社会建设,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 者:任传英 秦琳 郑绪刚 刘瑞霆 作者单位:德州市水利局设计院,山东,德州,253014期 刊:城市建设 Journal: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8)分类号:X3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 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3

【关键词】合理水价;节水型社会;可持续开发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water price mechanism to promote water - 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Meng Qing-li

(Wat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Zhangweinan Canal, Handan River BureauHandanHebei056001)

【Abstract】The current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e use of waste, 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rice of water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solve this phenomen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water pricing policy,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a reasonable water price policy and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saving society, and use the relevant economic theory to study the current water pricing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based society.

【Key words】Reasonable water price;Water-saving soci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趋尖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水资源的核心问题,并将是全球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的水资源短缺是资源性的短缺与使用上的的浪费并存,而合理水价应是节水的关键,有利于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本文运用相关的经济的理论来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的水价制定问题,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建议。

2. 水价的基本概念

2.1水价的内涵。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之一。积极推进水价制度改革与完善,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全面保护、高效利用,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水价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水价的形成既要反映价格形成的一般性,又要体现水价形成的特殊性,体现水资源价值,遵循价值规律和供需规律的要求,已价值为基础,体现水资源供需状况的变化,实行不同的价格。

2.2节水型社会的本质。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行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节水型社会的节水,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3. 城市水价组成分析

水价可分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三个组成部分。

3.1资源水价。

资源水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产权、有用性和稀缺性,并且资源水价应按"同质同价"的原则来确定,即不论水资源的赋存形式如何,只要具有相同的质量,则其资源水价应相同,否则,不利于水权的建立与保护以及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资源水价是体现水资源价值的价格,包括对水资源耗费的补偿;对生态影响的补偿;为加强对短缺水资源的保护,促进技术开发。

3.2工程水价。

水利工程向用水户供应生产(工厂、农田)、生活、绿化用水而收取的供水费用,水利工程的水源可能是水库、泵站等。工程水价就是通过把资源水变成产品水,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3环境水价。

环境水价即用户排除污染物污染了公共水环境,为有效治理水环境保护所需要的代价,具体表象为污水处理费。

4. 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水的供需关系,即水资源实际供应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水资源拥有量有保证的前提下,实现供需平衡是水资源规划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水资源的可供量受某特定范围内水资源的数量、时空分布以及供水工程能力的制约。实际需水量则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和水的利用效率有关。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与实际需求量是可变的。在理论上,供需关系有三种情况:供大于需、供需平衡和供小于需。而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供小于需,即供水紧张问题。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在水资源调查、评价阶段应开展用水现状调查,对供水系统结构和需水系统结构的不适应情况进行分析,查明原因。出现供水缺口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是工程设备能力不足;二是水源短缺。前者可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加以解决,后者应采用开源节流的办法。此外,为保证未来的需水要求,还需参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的目标,对水资源供需关系作出推断预测,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

5. 建立节水型社会

5.1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坚持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是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还很不相称,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积极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1)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第二,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准确把握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3)第三,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特别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通过制定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引导水资源实现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优化配置。

(4)第四,无论是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都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应该得到合理、高效使用,浪费水资源不仅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加剧,也增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本,包括取水耗水成本和水污染处理成本等。要积极探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5.2建立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

(1)第一、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是节水型社会在体制上的本质特点。有利于推进节水技术开发,吸引节水投资,推广节水产品,促进自觉节水的机制。

(2)第二、促进水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是节水型社会的内在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内在的节水机制的运行,可以实现水资源宏观优化配置和微观的高效率、高效益利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全面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需求。

(3)第三、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是节水型社会的基本目标。节水型社会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生态的用水需求,从而能够实现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4)第四、节水型社会是全民资源价值观念普遍确立,节水活动普遍参与的社会。节水是全民的事,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次社会观念的革命,只有社会的普遍参与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吴季松 中国可以不缺水--资源系统工程管理学的十二年研究与实践[M].北京出版社,2005.

[2]王雪 以合理水价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5.

[3]何雪梅 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价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浅议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4

1 秦皇岛市水资源现状

秦皇岛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5.37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35 m3,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9%。由于连年干旱少雨,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43%, 比多年平均减少了25.4%。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较上世纪90年代初减少了13.4%, 目前日供水能力只有20万t, 而暑期日用水量却高达40万t, 加上市供水管网东高西低不能互通, 更加剧了暑期城市供水困难, 水资源短缺正在成为制约秦皇岛发展的突出问题。

根据《秦皇岛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 通过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全市2015年和2020年缺水率分别为8.6%和13.3%。2015年抚宁县和昌黎县存在需水缺口, 2020年各县 (区) 均出现缺水现象。根据《秦皇岛市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及骨干工程建设方案》, 随着城市区快速发展, 需水量将急剧上升, 2020年即使充分考虑再生水利用, 城市需水量仍比现状增加约1.38亿m3, 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要发展就必须节水, 要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节水。节水是解决秦皇岛市水资源危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2 当前秦皇岛市水利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利投入机制不健全

秦皇岛市水利建设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主要靠争取上级资金, 地方投入较少。“十一五”期间, 市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30.15亿元, “十二五”期间, 按照中央、省市水利改革发展总体部署, 准备实施总投资161亿元的197项工程。由于国家在供水方面没有资金, 所以, 基本上全部需市里自筹。“十二五”期间, 水利建设需市投入和配套资金预计45亿元。由于市水利建设尚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 加之没有建立水利投融资平台, 水利建设资金难以得到保证和落实。

2.2 水资源管理体制未理顺

水资源管理尚未按照中央、省有关要求, 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 目前水务局只负责原水 (水源地) 管理, 不具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等管理职能, “多龙治水, 职责交叉”导致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的管理调控能力较弱, 造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浪费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一是水资源浪费严重, 自来水企业自身损耗惊人, 超过国家规定2倍。根据国家规定, 城市供水企业管网基本漏损率不应大于12%。而据秦皇岛首创水务公司提供的数据, 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达36%以上, 即城市供水中只有不到64%的水量真正为我们所用, 每年大约有4 000万m3的自来水在入户之前就已经漏失, 接近于每年漏失掉石河水库的年供水量。二是节水目标很难实现, 节水与供水由两个部门管理, 供水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节水政策和管理措施难以实施。三是中水利用程度较低, 致使大部分中水资源最终白白浪费。

2.3 水源地保护任务艰巨

石河水库、洋河水库和桃林口水库三大水源地目前水质较好, 但按照“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的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要求还相差较远, 水源地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水源地保护任务艰巨。一是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据遥感调查显示, 秦皇岛市水土流失面积近2 300 km2, 年水土流失约345万t, 特别是桃林口、洋河、石河三大水源地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较大, 影响着水源地水质安全。二是水源地上游面源污染较重, 特别是桃林口、洋河水库上游农村生活污水、垃圾乱排乱放, 采矿、养殖企业污染河道, 直接威胁着水源地水质安全。三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受河流污染等因素影响, 氨、氮、铁等参数超标。四是沿海平原地下水超采, 在山海关的娘娘庄至王家庄之间、北戴河区、抚宁的枣园至刘义庄之间3个区域出现了海水入侵现象, 并呈蔓延趋势, 危及饮用水源安全。

2.4 水文和防汛基础设施薄弱

在全省十一个地市中, 目前唯独秦皇岛市没有设置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加之原有水文站点老化、布局不合理、地下水监测站点不足, 严重影响了秦皇岛市水利改革发展。

3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2002年的《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 大力推进节水措施, 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2011年国务院1号文件, 7月8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 都提出了把节水优先、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解决中国水问题的战略性和根本性措施。

4 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 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 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 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比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 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 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 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 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全社会合理用水和高效益用水。

5 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1) 因地制宜, 制定科学完整的节水规划。要在科学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 合理提出节水目标, 严格制定保障措施, 指导和推动节水管理工作的开展。

2) 搞好水权分配。将用水指标逐级分配给每一个用水户, 明晰初始水权。

3) 加强计量和监控等硬件设施建设, 建立水权管理制度、节水激励制度和用水户协会组织。让用水户参与水权、水量的分配、管理、监督和水价的制定, 调动用水户自主节水的积极性。

4) 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 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要特别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最重要的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 “超用加价, 节约有奖, 转让有偿”, 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摘要:分析了秦皇岛市水资源现状, 阐述当前水利改革存在的问题, 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措施, 强调抓好节水管理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具有极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 篇5

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

一、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社会意义绝不亚于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作 者:汪恕诚 作者单位:水利部部长刊 名:山西水利英文刊名:SHANXI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5)分类号:F4关键词:

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6

摘 要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根本在于制度建设,而水权制度便是其重中之重,因此,提出如何从被动节水到主动节水,从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向以制度建设为中心转变的方法。通过阐述我国节水型社会视野下的水权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困境,引出对此方面的构想,并分角度地阐述了农业水权的具体制度构建。

关键词 节水型社会;农业;水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3;D922.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使我国必须寻求应对方案,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个理念由此诞生。水权制度的构建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农业水权制度建设方面进行分析与拓展。

1 节水型社会建设活动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大型综合性项目,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开展: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座谈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展开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加快节水型社会体制机制建设;加强节水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培训管理人员,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节水组织和管理水平;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知识竞赛,普及节水知识。

2 我国农业水权制度构建的现状及原因

《宪法》及旧《水法》对水权制度建设并未涉及,而2002年出台的新《水法》虽然在此方面做出补充,对取水许可制度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关于农业水权制度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计划经济的要求,而真正与市场经济有密切联系的相对较少,对水资源交易制度的规定也并未体现出来,而且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该法确立了水权交易的合法性,但其交易需遵守严格繁琐的行政程序[1]。

笔者认为,这是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系造成的。该体制具有较强的制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第一,行政运行成本过高。我国水资源所有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水资源的调配、维护与管理都由政府决定。政府担负着巨大的职责,其运行成本也居高不下。第二,高度集中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无法适应节水型社会的需求。产权者能够通过水权交易获得一定的预期收益,这便是人们节水的动力所在。然而人们的主动节水意识因公共水权制下的水权无法流转而有所衰退,交易水权制度应成为现代节水型社会视野下的水权制度新模式。

3 节水型社会视野下的农业水权制度构建

3.1 把握农业水权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水权是指包括农业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及使用权等一切关于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总和。新《水法》的规定明确指出,农业水资源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可以分离,其中使用权在本质上就是优先使用权,仅次于生态需求与基本需求用水的优先权。

农业水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共享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共享从流域分配到的水权与公共水库、堰池及水塘等的使用权。竞争性:农业内部各用水户、各单位及农作物之间存在竞争用水的现象,供需矛盾尖锐时该特性尤为突出。季节性:农业生产区均具有季节性灌溉问题与季节性排水问题。让渡性:农业用户可将自己的水资源使用权让渡给他人并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收益关联性:水权的使用情况与农户最终获得的效益具有密切的联系。排他性:各用户的水资源使用量有自己决定并支配,其他人无权干涉[2]。

3.2 把握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农业水权制度是水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水法根据国家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基本法律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或水库中的水由该组织使用;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属于国家全体公民;任何人蓄水、饮水和排水等行为以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或公共利益为基础。

农业水权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适度优先原则;时域优先和承认现状原则;公众参与决策与公平享用原则;合理利用与鼓励节约的原则;高效利用、讲究效益的原则[3]。

3.3 做好农业水权管理

根据农业水权管理的广泛性与特殊性,在农业水权管理方面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应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建立农村水权法律制度,水权管理需有一定的法律保障;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水权管理体系;第三,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应以水权管理体系为基础。

为有效进行农村水权管理,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通过立法来保障水资源的合理流转,明确水资源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其次,建立并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逐步扩大地方的权限,提高经营者的参与度;再次,制定一系列水权监控、计量等制度来规范水权交易与流转;其后积极引导民营水发展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最后,总结并吸取各地农业水权管理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农村水权制度。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问答实录[J].中国水利,2012(9):1-14.

[2]刘七军,李锋瑞.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J].冰川冻土,2010,32(6):1202 - 1210.

[3]王福波.论我国节水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及构建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2):133-135.

推行水价改革以建设节水型社会 篇7

1 建设节水型社会, 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足, 人均占有量更少, 只有大约2 2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l/3[2]。在时空分布上不均, 基本上是南方相对丰富, 北方贫乏;年内降雨量变化大, 夏秋多, 冬春少, 冬春旱发生的概率比较高。水资源与人口、耕地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的2/5,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 127 m3;耕地占全国的3/5, 平均水资源量只有9 465 m3/hm2。

我国缺水问题十分严重。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 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m3。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 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有110座。在32座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 有30座长期受缺水困扰。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45亿hm2左右, 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逾2 800万t。2000年以来, 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持续干旱, 北京、天津等许多城市供水频频告急, 南方许多地区也因干旱遭受缺水困扰。缺水造成许多地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和环境用水, 荒漠化、沙化面积在不断扩大, 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量, 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受到严重制约。与此同时, 我国用水量持续增长, 除农业用水保持基本稳定外, 工业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1980—2000年, 我国用水总量增加了1 225亿m3, 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增长745亿m3和242亿m3,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和7.2%。预计到2030年, 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 估计用水总量将达到7 000亿~8 000亿m3, 接近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上限。

我国用水效率低下, 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 m3,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 而发达国家高达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 m3, 是发达国家的5~10倍, 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 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 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我国在污水处理回用、海水和雨水利用等方面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 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开源, 一个是节流。就开源而言,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较高, 虽然还有一定的潜力, 但是随着水资源开发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开源的成本将越来越大。相对于开源来讲, 节流的潜力更大, 其成本更低, 成效更显著。因此, 要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建设节水型社会, 必须加快社会管理制度变革和建设, 充分发挥水权、水价、水市场对水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体现了节约保护资源的观点。与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不同,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 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 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水需求调节和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 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1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核心是制度建设

近年来, 国家水利部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 把它作为贯彻节约保护资源基本国策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一是制定区域和流域的水资源规划, 明细初始用水权。这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工作基础。二是确定水资源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 用来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单位、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用来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通过控制用水的指标方式, 以提高水的效率, 达到节水的目的。三是综合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和科技措施, 以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建设节水型社会, 要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 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要建设水资源配置和节水工程, 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利用, 最重要的是制订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 实行“超用加价、转让有偿”的制度。四是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定, 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 实行用水权的有偿转让。通过用水权的市场交易, 将水资源利用引向节约、高效的方向。

通过各项措施, 应该着力改善用水管理, 在全国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强化对建设项目取水、用水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 大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针对农业灌溉用水大户,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

2.2 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充分利用价格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需要充分利用水价机制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抑制用水需求的不合理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水利工程供水历经了公益性无偿供水、政策性有偿供水、水价改革起步和发展4个阶段。经过多年努力, 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水价政策体系初步建立, 水价水平逐步提高, 2003年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平均达到0.035元/m3, 比1991年提高了2.4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陆续开征水资源费, 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出台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30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已开征水资源费。随着水利工程水价和水资源费改革的逐步深入, 初步扭转了水资源无偿取用、无序取水的局面, 为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创造了经济条件, 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当前, 水利工程水价总体偏低、水费实收率不高、计价方式不科学、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秩序混乱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社会管理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水利工程旧有的供水、收费体制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表现为水费计收难的问题愈加严重, 用水农户产生了免收水费的心理预期。我国水资源费也存在标准低、结构不合理、征收范围窄、征收率不高的问题。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 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水价改革, 准确把握水价改革的要点, 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3 树立科学发展观, 协调推进水价改革, 建设节水型社会

推进水价改革, 促进节约用水,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的重大决策。水价改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 事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水价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 协调好改革与稳定、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 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统筹协调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的关系。按照“水管单位延伸供水服务, 群管组织创新管理体制”的思路, 推进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弥补末级渠系管理组织的缺位, 强化末级渠系的民主管理, 消除影响水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要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 社会各阶层和用水户等相关利益者共同投入的多层面、多渠道的新型农田水利投资体制, 逐步改善灌区水利工程特别是末级渠系工程老化失修, 计量设施不完善的状况, 为推进水价改革创造物质基础。

(2) 调整供水结构和工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 建立价格补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农业节水的途径, 积极开拓城市工业用水市场, 推进供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提高非农业用水的水价, 调整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 实现非农业用水对农业用水的经济补偿, 减轻农民的用水负担。

(3) 抓好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环节, 促进节约用水, 维护各方利益。改革水价的目标是促进节约用水, 维护各方利益。改革的重点是抓好供水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这3个重要环节。要科学区分管理权限, 严格落实水价管理。统筹兼顾水管单位水价管理与供水下一环节水价管理的关系, 协调水利工程水价调整与其他水价改革的步伐, 提高水利工程水价制定的透明度。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将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 供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进一步理顺水价与城市工业供水终端水价的比价关系, 理顺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要强化成本监审, 建立成本约束机制。水利工程供水成本在不同供水对象之间要合理归集、科学分摊, 进一步明确成本费用构成项目的核算方法与具体标准, 建立定期监审与调价监审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建立起成本约束机制。要改革水费计收方式, 完善水费计收使用管理。把明确计量点作为水费计收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对非农业用水要实行精确计量, 对农业用水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计量收费。供水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 延伸供水服务范围, 签订供用水合同, 明确供用水双方的权、责、利。继续推行水价、水量、水费的公示制, 尽可能地使用水户知道自己的用水量, 并按用水量交费, 有条件的地方推行2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等科学的水价制度。

(4) 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 规范农业供水行为。要积极研究、认真解决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推进农业“终端水价制”, 实现水价调整和减轻农民负担双赢的目标[4]。大量的调研表明, 农业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是水价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作;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5) 以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为核心, 完善内部管理, 全面推行水费公示制。供水单位必须尽快转变观念, 加强责任意识, 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变革, 实现由管理者向经营者的身份转变, 提供良好的供水服务。同时, 要加强与用水户的沟通。供水单位及末级渠系管理者要将水量、水价及水费向所有用水户公示, 并及时将水费使用情况公示。

(6) 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与管理, 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对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充民, 吴恬.以色列高效水资源利用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启示[J].西南给排水, 2010, 32 (2) :25-28.

[2]徐泽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节水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6) :337.

[3]李华.水价改革政策及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J].中国水利, 2010 (2) :61-64.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研究 篇8

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水利部在《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试点建设,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十五”期间,水利部开展了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确定12个地区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这些试点地区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有效地促进了水资源的管理与节约。“十一五”期间,在中央财政“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全国各省市(区)布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到2010年,全国试点达到100个,几乎覆盖不同水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所有类型区。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作为未来10年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定为硬约束,指出:要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3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大力倡导、全面强化节约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是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一定阶段后,全面回顾试点的建设过程、考察建设内容、评估建设效果、总结建设经验,对照试点建设规划,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推进试点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化,并为其他地区节水型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2节水型社会建设后评价方法简述

由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工程、制度、体制和机制等多项内容,近年来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综合评价其建设成效。综合评价是对多属性体系结构描述的对象进行系统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评价。黄乾等[1]选取了节水型社会中关于“综合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环境”、“水管理”的23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理论相结合,应用于节水型社会评价中,建立了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评价模型。乔维德[2]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模型,综合了AHP的客观性和BP神经网络的适应能力。何俊仕等[3]利用物元分析方法评价辽宁省2006年节水型社会建设所属阶段。李达等[4]采用专家评价法对各目标权重进行分析及量化,评价了无锡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状况,并提出了后续建设的对策。卢真建等[5]从公平性角度考虑,构建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支持向量机耦合评价模型,对东江流域节水型社会进行综合评价。张华等[6]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相关系数”及“相似系数”赋权方法,从下到上反求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该方法既保留了层次分析法分类清楚的特点,又具有客观赋权法人为因素少的优点。徐建新等[7]基于集对分析原理,构建了典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评价模型。由于节水型社会建设所带来的城市居民、企业和农户等社会群体节水意识和行为水平的变化程度是其建设效果的重要体现,是国际上评估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褚俊英等[8]选取西部欠发达的城市张掖和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连作为典型代表,通过社会调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对人们节水意识和行为的影响,并对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措施的影响程度及发挥的效果进行评估。

上述研究重点从评估方法、评估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为了综合反映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建设效果,规范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2005年水利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办资源[2005]179号)(以下简称《评价指标法》),提出了包括综合性指标、节水管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指标等5大类32个指标,指标中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既有反映综合情况的,又有反映单项情况的。同时提出:“评价单位可以从中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指标,也可视情况增补其他评价指标”。

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从规划、建设到最终成果的产出,需要经过目标的确定、过程的监管和指标考核等过程,包括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及工程、技术、管理、观念和节水效果等产出,因此,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评价过程中,除了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最终成果外,也应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建设目标、指标、投入、产出的完成情况、逻辑联系以及后续的可持续性条件。

而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简称LFA)正是基于对项目目标层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由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在1970 年代研发,基于有什么原因就会产生什么结果的逻辑推理方式评估项目的前期研究、过程建设和最终成果[9]。

逻辑框架分析法的模式是一个5×5的矩阵,它包括两种逻辑关系,即垂直逻辑和水平逻辑。矩阵的竖行代表垂直逻辑,反映项目目标层次,描述目标内容和实现条件的逻辑联系。“投入”指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所投入的资源;“产出”指项目建成后形成的有形或无形产品,即产出物;“宏观目标”指高层次的目标,即项目对整个国家、本地区或本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直接目标”指项目直接发挥的作用和(或)产生的效益,通常考虑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由于进行了项目“投入”,并具备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会得到相关的“产出”;由于项目“产出”,并具备项目发展的条件,因此能达到项目的“目的”;由于项目已达到目的,并具备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就能达到项目的“宏观目标”。

矩阵的横行代表项目原定目标、实际结果、原因分析和可持续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原定目标”是指规划目标,即项目前期工作的预期目标,与项目服务的社会经济宏观战略相适应的、由预测的条件所决定的。“实际结果”是项目实施的效果、完成指标,由项目实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条件所决定。“原因分析”要解释说明“原定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差异的原因,包括项目内外部条件、主客观原因,应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简练的语言予以说明。可能是在前期工作中预测方法的问题,可能是客观条件不可控制的变化,也可能是项目内部的管理、措施落实等。“可持续性条件”是指实现项目目标可以持续实现的内外部条件或建议的措施,是项目后评估的重要结论和成果。

笔者结合湖北省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重点探讨逻辑框架法和评价指标法的应用。

3实例研究

襄樊市位于丹江口水库下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人均水资源量1 300 m3,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年均降水量约900 mm,年均蒸发量约1 000 mm。随着人口增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制约襄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5年2月,襄樊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受水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也是全国确定的10个节水型建设试点城市之一。2006年7月,全面启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实施,2008年9月,完成试点期验收,2010年10月水利部水资源司组织对试点期建设的后评估。

2年的试点期建设,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①节水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建设。健全节水机构,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水价制度,建立和完善全过程和全面的用水管理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协同合作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饮水安全保障制度。结合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产业布局。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广工业节水技术。②进行节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模式的节水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设施配套。实施城乡特别是山区居民生活饮水工程建设,彻底解决饮水难和饮用高氟水、污染水、浑浊水等问题,保障饮水安全。③节水非工程措施建设。将节水型社会宣传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将节水纳入基础教育,培育非政府组织,建立节水激励基金,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节水宣传。

试点期间,全市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总投资达4.65亿元。基本实现了规划确定的用水总量控制、排污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高、管理能力增强、公众节水意识提升的目标。

3.1逻辑框架法

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符合典型的逻辑框架分析法的模式5×5 的矩阵结构,根据对规划目标和实施情况的分析,得出逻辑框架法分析表格,见表1。

可以看出,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由于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参与,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和指标。但投入没有完全到位,管理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后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2指标评价法

在对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估时,根据《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南水北调东中线规划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总体方案》中所规划的各类考核指标,考虑到《规划》制定的时间早于《评价指标法》颁布的时间,根据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参照《评价指标法》的确定原则和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特点以及掌握资料的情况,共选择了包括综合性指标、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水生态与环境指标共5大类17项指标作为此次评估指标,具体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至建设期末(2008年),规划设定的大部分指标完成,但城市管网漏损率、节水灌溉面积比率等,由于资金未能完全到位尚未完成;城镇公共用水指标和农村生活用水表指标,本应随着社会公共服务的提升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设期会有所增加,但规划对此估计不足。

注:表中[1]指“火电用水”,[2]指“一般工业用水”。

3.3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2种评价方法相结合,可得出:襄樊市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以来,总用水量不断下降,至2008年,用水量下降至规划目标的68%;万元GDP用水量为274 m3,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试点建设期间,排污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排污总量不断下降,至2008年,下降到规划总量的64%,超目标完成任务。襄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指标中的大部分均已实现规划目标,少数指标没能实现,主要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加之资金未能落实。襄樊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针对南水北调可能给襄樊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到节水与防污并重,强化水资源管理,重视制度建设,扩大公众参与。通过3年多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公众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襄樊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预期目标。

从2种方法的具体内容来看,逻辑框架法注重项目目标、指标、投入、产出之间的逻辑联系,在项目评价时,既注重规划和完成情况的对比和原因分析,也分析后续的持续运行的可能性和保障措施,注重逻辑的关联和因果对应关系,逻辑思维和分析思路清晰。指标评价法则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具体内容,从综合指标、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的单项指标进行全面评估,重点考核项目的建设效果。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既要考核建设的成效,要为本地的持续运行探索思路,也要为其他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评估的有效途径。

4结 语

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是我国为应对水资源危机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试点建设后评价担负着总结经验、提出建议,既为巩固和推进试点地区的建设成果,也为其他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借鉴。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前期工作的内容、目标、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全面评估。逻辑框架法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内容和实现条件的逻辑联系,原定目标、实际结果、原因分析和可持续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行分析,对节水型社会的前期、实施和后期工作进行评价,揭示相互之间的关系,具有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的优点,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对项目前期工作评估和后期工作的决策具有较好效果。指标评估法以具体的指标描述项目不同的目标层次,以项目的初始值、目标值和实际完成值的对比,定量地反映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效果,并分析目标值和实际完成值差异的原因,为后期工作决策提供依据。2种方法有机结合,可全面反映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情况。

从襄樊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地方政府重视和配合、居民节水意识不断增强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前提;管理体制改革、水权水市场的建立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难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用水和生活用水会不断增加,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强调节水的同时,必须正视不同领域内用水增长的趋势。

摘要: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对于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后评价方法,以湖北省襄樊市为例,分别利用逻辑框架法和指标评价法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进行了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通过2年多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公众节水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襄樊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预期目标。但资金投入没有完全到位,管理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后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逻辑框架,指标评价

参考文献

[1]黄乾,张保祥,黄继文,等.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节水型社会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7(10):413-416.

[2]乔维德.基于AHP和ANN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2):1-4.

[3]何俊仕,马丽.物元分析在辽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9(11):45-47.

[4]李达,邢智慧,李进,等.水质型缺水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09(4):161-163.

[5]卢真建,陈晓宏,王兆礼.基于公平性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5):31-35.

[6]张华,王东明,王晶日,等,建设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5):65-68.

[7]徐建新,赵鹏,陆建红,等.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评价的集对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3):1-4.

[8]褚俊英,秦大庸,杨柄.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调查分析[J].节水灌溉,2008(7):27-30.

节水型社会建设有了评价标准 篇9

据介绍, 该项标准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明确了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得分, 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格和不合格4类。这项标准包括范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4个方面内容和5个资料性附录。

该项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评价指标体系。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综合性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工业用水指标、生活用水指标、水生态与环境指标、节水管理6个方面共计21个指标, 以及由人均用水量、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地下水超采程度和地下水水质达标率5个指标构成的参考指标。

另外一个核心内容是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几乎每一项指标都对应一个数学公式, 每个公式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若干文字说明。如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比例的计算公式中, 代表投入使用的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的符号, 标准的解释是“等于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滴灌、微灌和其他节水工程控制面积之和 (同一灌溉面积不能重复计算) , 按水利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统计, 单位为千公顷”。标准对指标内涵的阐述十分重要, 如对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比例的阐述就是:评价年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百分比;节水灌溉工程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灌、喷滴灌、微灌和其他节水工程。

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研究 篇10

1 江苏省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不仅是反映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的基本依据,也是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实施的重要参考,可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提供技术保障。确立节水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 系统性原则。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包括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在内的大系统,所以指标体系应能体现其系统性特点。

b. 完备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完整地描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全貌。既要反映节水型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又要对各个方面作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c. 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节水型社会的含义和实现程度,具有现实意义,并立足于一定阶段、一定区域的实际情况,科学、客观地反映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资源条件下的节水水平。

d. 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易于理解和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分析。指标的数据采集应在原有统计的基础上,以尽量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

e. 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够引导节水型社会的有序发展,使评价工作能够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管理水平。

1.2 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方案,在对有关国内外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文献及国家、省市各有关政策和标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实际水资源状况和节水现状,制定了一套“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详见表1。

指标体系分目标层、系统层、领域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①目标层是节水型社会要实现的总体目标,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区域内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②系统层将节水型社会目标系统、建设系统和保障系统三个领域层子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③领域层中,目标系统的综合指标主要从宏观层次上反映系统发展特性和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建设系统分别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的具体层面评价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节水程度,反映节水型城市、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等不同载体的建设程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状况;保障系统主要反映政府节水保障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情况,包括节水宣传、制度建设、节水投入等;④指标层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出发,在微观层面综合评价社会用水、节水情况。

2 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模型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作节水评价。AHP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多目标、多层次决策及综合评价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它可以统一处理评价中的定性与定量问题,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2.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采用专家调查法获取专家意见,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确定权重,并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所得结果能够逐层反映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具有合理性。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a.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过专家调查法,针对某一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ui(i=1,2,…,n)做两两比较,依据9标度法对其重要性程度赋值,得到对应于该准则支配下的所有指标元素构成的一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而对于多位专家的意见,采用算术平均法处理。

A=[a11a1nan1ann][w1/w1w1/wnwn/w1wn/wn](1)

b. 计算权重向量的值[1]。采用特征根法对单一准则下的元素(指标)ui(i=1,2,…,n)计算相对权重向量wi(i=1,2,…,n)。求出A的最大特征根λmax,解方程组Aw=λmaxw,得到w,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当一致性比例(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与同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之比)大于或等于0.1时,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c. 计算各层元素对总体目标层的合成权重[1]。假定第k-1层上nk-1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向量w(k-1)=(w1(k-1),w2(k-1),…,wnk-1(k-1))T,第k层上nk个元素对第k-1层上第j个元素为准则的权重向量为hi(k)=(h1j(k),h2j(k),…,hnkj(k))T,其中不受j支配的元素权重为0。令矩阵h(k)=(h(k)1,h2(k),…,hnk-1(k)),表示k层上元素对k-1层上各元素的排序,则第k层上元素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向量w(k)由式(2)给出:

w(k)=(w1(k),w2(k),,wnk(k))Τ=h(k)w(k-1)(2)

这样,自上而下可以算出各层元素相对于总目标层的合成权重。

2.2 数据采集和标准化处理

在采集完评价年指标值数据后,根据无量纲化标准函数,需要将所有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处理后的指标值均处于[0,1]范围之内。方法如下[2]:

对于正项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可用式(3)计算:

vj={dj/Djdj<Dj1djDj(3)

对于逆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可用式(4)计算:

vj={Dj/djdj>Dj1djDj(4)

式中:vj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vj≤1;dj为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Dj为第j项指标的目标值。

2.3 综合评价模型

算出各指标值相对于总体目标的合成权重以及归一化数值,采用加权函数,计算综合评估值Y为:

Y=wjvj(5)

式中:wj为第j项指标相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向量;vj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注:①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4 7]。

3 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评价

2000年,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正式启动。江苏省也相继组织开展了各种国家级或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评价的可参考性,选取2000年和2005年为评价年,对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进行综合评价。

3.1 评价参数确定

采用专家调查法,制定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意见调查表,以匿名的方式征询专家意见,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对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计算,得出各层指标权重值见表2。

根据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实际情况,参考江苏省中长期水资源利用规划、国内外有关法规及国内外先进节水指标情况来确定指标目标值。定量指标目标值的确定主要参考《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江苏省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江苏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国内外节水先进指标、国内外节水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等。定性指标目标值的确定采用专家打分法,由专家根据给定的评分方法,依据江苏省实际建设情况和经验给出各项指标评分及扣分原因,得出定性指标的值,每项指标的总分值即为目标值。然后对指标值进行归一化处理,结果见表2。

3.2 综合评价结果

计算各指标的合成权重,并由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2000年及2005年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53和0.71。

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如果将节水型社会的发展划分为起步、初步实现、基本实现和建成四个阶段[3],分别代表节水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则可建立阶段评分区间,由综合得分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阶段,评价结果见表3。

根据表3,江苏省在“十五”计划期间,通过5年时间的建设和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总体基本走完了初步实现阶段,开始步入基本实现阶段。在下一阶段,要进行高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合理确定工农业各部门、各用水户的用水指标和用水定额,在水市场的调节作用下,全面提高社会节水意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

4 结 论

“十五”以来,江苏省在节水建设、节水管理、节水目标实现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2000年相比,2005年万元GDP用水量减少了46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了16.3 %,农田灌溉单位面积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均有减少,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等有所提高;地下水超采程度下降;在节水管理方面,水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颁布了《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江苏省节水型社会规划纲要》、《江苏省节水型城市目标导则》等中长期目标规划和各种制度法规;在节水宣传和节水投入保障方面做了更多的努力,水权制度和水市场的建立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对照各项指标的目标值来看,江苏省节水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节水潜力可观。到2005年,万元GDP用水量虽下降显著,但距“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国内外先进水平还相差很多;城市供水管网漏失严重,节水普及率过低;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多,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率与法国1995年的水平相比还相去甚远;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偏低;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表水水质需要改善;节水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并加强节水宣传工作,尽快建立有效的水市场机制,加快节水投入保障体系的建设。

摘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构建了“资源社会经济生态”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十五期间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评价,江苏

参考文献

[1]徐南荣,仲俊伟.现代决策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185-195.

[2]王丽娜.天津市建设节水型城市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2006.

[3]陈莹,刘昌明,赵勇.节水及节水型社会的分析和对比评价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16(1):82-87.

[4]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6]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水资源公报:2005[EB/OL].[2007-09-25].http://www.jswater.gov.cn/zwgk/slgb.aspx.

内蒙古:制度建设驱动节水发展 篇11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黄河边,记者看到复工的水权转换工程现场,工人们在紧张地忙碌着,一块块预制板平整整地铺展,一条条渠道光溜溜地延伸。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92%和西部地区水资源量的3.5%左右。从总量上讲,内蒙古属水资源严重紧缺省区。从分布上讲,东西不均、年季不均,导致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与全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相比,用水浪费问题非常严重,节水水平与水资源形势不相适应,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生产型、结构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这种形势下,管好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是基于内蒙古区情、水情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各级人民政府出台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公众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机制正在形成。建立和完善节水经济调节机制,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带动全区节水型社會的全面开展。“十一五”以来,自治区用水总量保持了平均17%的高增长率,而部分地区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区灌溉面积达到566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4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493万亩;全区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6%。全区农业亩均毛用水量从2005年的376立方米/亩减少到2010年的362立方米/亩。2010年,全区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已达45%。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44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为156立方米左右,圆满实现自治区“十一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目标。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节水工作取得新进展

内蒙古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一是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节水工作取得新进展。完善节水政策法规。2001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节水灌溉条例》,明确节水灌溉资金按照受益者合理承担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筹集的原则,并使自治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农业节水灌溉方面法规的省区。2004年5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将节约用水单列一章,详细规定了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具体措施。2007年5月,自治区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为“十一五”期间全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了方向。

二是加强对节水工作的领导。2001年,自治区政府成立了自治区节水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主席为组长,水利厅厅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建设、经委、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水利厅。为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战略部署,2006年,自治区政府在原自治区节水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调整组建了自治区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各盟市、旗县也相应成立了节水领导小组,健全节水管理机构。

三是以水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目标,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工作。重点是高耗水工业项目,引导企业增加节水改造资金投入,促进废污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推动企业节水取得新进展。为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型工业的有效途径,2008年、2010年,自治区经委与水利厅分别两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节水型工业示范园区和企业创建工作,并对30家节水突出单位进行了奖励。

四是将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内蒙古农牧业灌溉用水占全区总用量的80%左右,灌区的节水改造是节水的主战场。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自治区加快推进节水高效型农牧业建设,通过加大喷灌、管灌、渠道衬砌等实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大力实施了“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

五是以确保城市供水安全为目标,努力推动城市节水。严格限制城市自来水可供区域内的各种自备水源,对自备水源井进行有计划的封停,对所有自备水源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用经济和行政手段逐步递减许可取水量直至完全取消。

初步形成了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

积极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经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供需平衡、水资源配置几个阶段后,目前,《水资源综合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这为全区范围内的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奠定了基础。为实现自治区工业化发展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治区发改委与水利厅联合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实现了水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同时,自治区还完成了黄河干流初始水权量分配,配合松辽委开展了大凌河、霍林河初始水权分配试点工作。依据《水法》规定,2003年,内蒙古制定颁布了《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根据新的形势要求,2010年,内蒙古重新修订了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为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水功能区管理,自治区水利厅与环保厅已审查完成了自治区水功能区划的修订报告,下一步将上报政府批复实施。建立入河排污口登记制度和审批制度,对重要水功能区和重要排污口进行实时监控,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节水型社会规划》已编制完成,待政府批复后实施。

试点引路,典型推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按照水利部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的统一部署,通过积极争取,2005年,水利部正式批准包头市为全国节水型试点城市。按照水利厅组织审定的《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及水利部批准的《包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包头市的工业节水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节水稳步推进,居民生活用水节水意识普遍增强。城市污水利用率逐步提高。2008年,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成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2010年,二连浩特市成为全国第四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城市。自此,内蒙古4个盟市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呼和浩特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和《鄂尔多斯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已通过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二连浩特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已通过水利部的审查。

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教育得到广泛开展

近年来,全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以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节水宣传周”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深入地开展水法规和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并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使全区人民的水法制观念和节水意识显著增强,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管理,开展节水执法监督检查

按照自治区人大常委会2009年监督工作安排,为推动《水法》和《自治区实施〈水法〉办法》的贯彻实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执法检查。为响应水利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推动各项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的决定,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6个月的水资源管理专项检查工作,内蒙古已完成了自查工作。通过执法检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型社会建设,全民节水意识逐渐增强,水资源保护工作得到有效推进,水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强化,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纳入统一配置

非传统水源已经成为内蒙古工业发展的重要水源,所以,将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项目发展用水,而且有利于减少排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近年来,内蒙古在矿井水管理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矿井疏干水利用量到2008年已达到1.2亿立方米,不仅有效缓解了内蒙古水资源供需矛盾,还从源头上控制了入河污染物,维持了河湖的环境健康。2009年以来,自治区水利厅继续加大非传统水源的配置工作,全年共审查批复各类建设项目需水量为2.64亿立方米。其中,非传统水源用水配置量占批复总量的22%。

自治区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王宝林介绍说:“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自治区大力推进水权转换工作,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灌区在一期水权转换1.3亿立方米水量已完成的基础上,通过高效节水、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再转换水量1.0亿立方米,用于新增工业项目用水。二期水权转换工程规划总投资14.22亿元,年节约水量1.36亿立方米,年可转换水量1.0亿立方米。按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工程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12

1.1 根据总降水来确定供水总量

总降水量指的是在一年的时间内, 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在一定区域内的总水量。从水循环角度来分析, 降水是陆地淡水资源的最主要的补充手段。因此, 在进行水资源的利用时, 必须根据总降水中的可以用的总水量, 来进行开发利用。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才能提高供水效率。具体来说, 就是根据本区域的总降水和地表径流水的总补充量以及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来制定水资源配合方案, 并限制本地区的人口总量。

1.2 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

土壤水指的是以结合水形式蕴藏在土壤中的水资源。这部分水资源总储量比较大, 且能够储存大部分的地表降水。因此, 充分利用土壤水, 是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水资源利用方式。而一般的普遍做法是种植庄稼或者其他经济作物, 将土壤水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价值。而且, 还可以采取合理密植的方法来提高土壤水的利用效率, 减少蒸发。

1.3 做好水资源供求平衡的分析

水资源供需分析是在流域或地区水资源评价及对各种需水量作出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做好线管的分析工作, 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还可以改善水资源的循环。也就是说, 若以降水总量为控制, 重视非传统水资源, 并加以经济、合理利用, 就可以实现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基本要求。

2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节水措施

2.1 建立中水和雨水回用系统

中水回用技术应用中的中水指的并不是所有的中水, 而是一些回收价值较高的中水。在日常生活中, 符合这种条件的中水随处可见, 如洗澡后产生的大量热水、煮过东西后产生的废弃热水以及其他类似中水等。如果将这部分中水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去, 不仅会造成热污染, 还会造成极大的水源浪费。因此, 很有必要对这部分水进行回收利用, 即应用中水回用技术, 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中水进行集中, 并进行杂物过滤和消毒, 使其具备再使用的价值, 如可以作为供暖用水等。具体做法是:室内排水系统采用污废合流, 地下层污水及消防电梯井内排水集水坑, 再由潜污泵抛升至室外污水管网, 每一个集水坑设两台潜污泵, 互为泵用。地上部分的污水经管道收集后, 排至室外污水管网, 地上一二层单独排出。将这些污染不严重的中水进行初步简单的处理, 就可以再次利用了, 如冲厕、浇灌草坪等。同样, 对于降水量比较丰富的地区, 也可以建立起雨水回用系统。如在小区建设一些雨水收集设施, 将降落在小区中和屋檐流下的雨水集中起来, 进行简单处理利用。总而言之, 中水和雨水的有效利用, 可以节约非常可观的水资源, 对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2 给排水系统中节水型管道、阀门的应用

管材和阀门是生活、工业和工业给排水结构中的主要部分, 要想实现给排水的节约性, 首先就必须要对给排水管道施工的材料进行严格筛选。传统的管材与阀门一般所应用的材质是钢铁或者铝等金属, 其抗腐蚀性差、传热系数高, 既不利于防渗漏, 也不利于保温。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 这类普通管材很有可能被低温冻裂, 从而出现较大规模的渗漏现象, 非常不易于节约用水。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目前已经有一些比较新型的复合材料管材与阀门被开发出来, 这类新管材普遍运用了先进的材料技术, 如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PP-R管、PE管、PV C-U管等。这些新型管道不仅质量轻、保密性好, 渗漏系数也很低, 非常有利于节水。此外, 无论应用何种材料的管材, 阀门处一直是渗漏问题的高发区。因此, 水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管道检修制度, 定期对供水排水设备进行巡查检修 (重点针对阀门部分) , 从而保证整个供水系统节水性能的发挥。

2.3 科学布置生活用水系统

生活给水系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给水系统, 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 科学地布置生活用水系统, 能够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一般来说, 生活供水系统主要由储水装置、管道网络和加压装置等3部分组成, 在各设备的运作过程中, 需要依照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的原则。首先, 泵房和水库的设计建造。由于小区内的空间限制, 不能建设容积过大的水储存库, 因此采用流动型的设计方案, 即“边供水边补充”的方式。其次, 泵房应建立在水储存库的旁边。为了节约空间, 可以建设在地下车库中。为了能够产生足够的水压, 应采用泵组串联的布置方式。为了有效应对突发情况或者便于检修, 应设置两组泵。最后, 整个小区的给水管道均采用港塑复合管, 管道井设在楼梯间内, 水表后的管道埋地敷设在垫层内, 管道为PP-R管, 采用分区给水方式, 整个小区给水竖向分为4个区, 地下2层~地下1层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 1~8层为低区, 9~17层为中区, 18~26层为高区。由于每1个分区正常供水所需要的水压不同, 因此可以考虑分压供水法, 即调整泵的功率来调节供水压力。从实际情况看, 这种布置方式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节水效果, 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

3 结语

节水技术在给排水中仍然没能实现普遍性应用。因此, 除了加大对给排水中节水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外, 还要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积极倡导在各个领域应用节水技术, 使节约用水理念深入人心, 从而利于节水型社会的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牛文全, 高建恩, 冯浩, 等.雨水利用的全过程把握[N].中国水利报, 2005-06-11 (03) .

上一篇:TG公司下一篇:核心问题下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