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节水(精选6篇)
绿地节水 篇1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国属于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世界排名第四位,人均占有量却仅有2 200 m3,是世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1/4[1]。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和经济等方面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对各种资源、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尤其是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更是不断提高。现如今,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不但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品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然而在各城市园林绿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园林绿地的灌溉量大大增加,其灌溉过程中产生的诸多水资源浪费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因此,如何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合理利用水资源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1 发达国家园林绿地节水技术的研究
水资源短缺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之间的矛盾,许多发达国家开始了对节水型园林的研究和探索。例如,美国在景观节水方面的研究,他们在全国推行耐旱风景的建设,这种耐旱风景是一种以耐旱植物为景观基础的园林景观,通过初期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土壤性状的改良,以及管护过程中灌溉技术的应用等来实现节约水源的目的。此外,美国当地还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来增强市民节水的意识,并积极宣传各种先进的节水技术[2]。
德国是欧洲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通过广泛收集道路、庭院和屋面等各种径流面雨水,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处理从而达到用水标准后用于绿化灌溉或者冲洗厕所等。其中部分城市要求建筑和硬质地面的降雨可供吸收、收集和排放。
日本是中水回用最典型的代表,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展了污水回用,在城市中普遍建设节水型建筑,利用污水净化装置收集建筑内中水,然后将处理得到的中水用于小区生活杂用水或是灌溉绿地,平均节水率在36%左右[2]。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展了对绿地节水技术的研究,而我国尚处在起步阶段。
2 我国园林绿地节水现状
2.1 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不合理
设计者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没有把节水观念融入到设计中,只是一味的追求景观效应,甚至在有些水资源缺乏的城市不惜大代价开河、造人工湖,这些人造水景水源大多来自于自来水,水景资源的去向处理不当,加之水景的维护,都造成非常严重的资源浪费。
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或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时,没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是单纯追求园林设计的形式主义,导致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斑块破碎化严重或者缺乏一定的景观连通性和群落的多样性,这些问题也会在不同侧面造成园林绿地水资源的浪费。
2.2 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盲目追求绿色景观,忽视植物配置原则的重要性
2.2.1 植物配置方面
园林用水主要集中在园林植物灌溉和水景营造两方面,而园林植物配置是影响园林植物灌溉用水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园林植物配置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不够重视生态效益而片面追求景观效应,从近些年出现的“草坪热”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大面积铺种草坪使得城市绿地中草坪比重上升,直接导致了养护灌溉草坪的水源浪费,加之盲目的异地引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护开支。还有些城市为了净化水景水质,应用水生植物,但是在应用设计的同时盲目追求景观效应,忽略了合理的配置形式,从而导致水质恶化,也缩短了水体更新循环周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在植物配置上还缺乏合理性,乡土植物应用不足,原有植物遭到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植物蒸腾量和灌溉量产生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2 植物需水量研究方面
近年来,我国有些专家学者开始对植物需水量进行研究,例如利用彭曼公式对农田作物需水量的估算,以及利用园林系数法和参考作物腾发量来估算园林绿化植物灌溉需水量等,但这些研究大都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的少之又少,有也仅局限于草坪草等少数植物的需水量实践应用,而多数城市绿化灌溉用水量就完全依靠管理人员的主观经验确定,那么即使应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减少的也只是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损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节水灌溉。
2.3 园林绿化用水体系不够完善,水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园林绿化用水水源主要以自来水和地下水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再生水和雨水资源。有些规划设计没有考虑雨水利用,将道路、绿地和屋面的雨水径流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造成资源浪费。而有些设计虽已考虑雨水资源利用系统,但在管网铺设时,前期投入较大和后期监管不严,再生水和雨水的利用率仍然较低。此外,喷泉、人工湖等园林水景每年消耗大量自来水资源,更新养护水景的水体资源也是直接排入下水道。
2.4 园林绿化灌溉方式粗放,技术落后,管理人员节水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园林绿地灌溉缺乏配套的节水系统,多以地面漫灌、水车灌溉或人工洒水车浇灌为主,缺乏滴灌、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的应用。此外,园林绿化施工方法和管护手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大水喷灌、反季节种植等做法,都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及资源的浪费。加之管理人员的节水意识薄弱,在灌溉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各种水资源浪费问题。
该文针对这些问题,依据我国当前的国情,寻找园林绿地节水措施,并提出5点建议,希望为我国节水型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3 园林绿地节水途径
3.1 重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3S技术开始在各个应用领域崭露头角,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总体规划阶段,可以应用3S技术对城市进行遥感影像提取及解译,确定地物类型,再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其斑块-基质-廊道进行分析,合理布局城市各类绿地,遵循城市绿地规划原则和生态化,并将节水的理念贯穿始终。在图纸设计阶段进行多次审查、修改,避免建成后改动。因地制宜的塑造地形地势,合理布局水体景观,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灌溉设施应用其中,构建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3.2 建设节水绿地,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优化植物配置
3.2.1 推广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经过一段较长时期演变后形成的一类地域性植物,以其较强的抗逆性、经济性和适应性为特点,在抵抗病虫害、保护环境等方面较引入的外来树种有一定优势。此外,乡土树种也有一定的观赏性,因为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最能充分的展示其观赏性能,也可以充分展示当地的地域特色景观。因此,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不应盲目引入外来树种,给管理养护工作带来困难,而是应该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注重乡土树种的推广应用。
3.2.2 注重耐旱植物品种的研究和应用
耐旱植物是指在干旱时,植物体内丧失水分却不死亡的一类植物,包括中生、旱生以及经过人工培育而成的耐旱植物种类。耐旱植物在干旱少雨的地区不需要大量浇灌,能节约大量水源。耐旱、耐贫瘠的植物可以节约灌溉水源,以哈尔滨为例,可选用的耐旱植物有:钻天杨、银中杨、樟子松、旱柳、山杏、垂枝榆、金叶榆、砂地柏、蒙古栎、枸杞、景天等植物种类。还可以选择一些耐旱的野生植物品种,这样也可以增添市区内景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此外,加强耐旱植物品种筛选研究和应用,例如高抗旱植物的繁殖技术、栽植密度、栽植方法和绿化施工等研究,必然会成为园林植物研究的热点,同时对于气候干燥、雨量较少的北方地区,有重要的意义。
3.2.3 采用复层群落形式,优化植物配置
首先,在进行植物种植规划时,要尽量保留原有的树种,尤其是古树和高大乔木,这样不但节省了大树移植和栽种的成本,而且能更快地形成绿化景观。其次,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适当降低灌木和草坪的种植密度,试验证明,乔木和灌木的耗水量远在草坪之下,而绿化生态效益却远在草坪之上。此外,要注重物种的多样性和景观的丰富程度,即选择以乔木为主,搭配种植灌木、花卉和草坪,形成多层次的复层群落,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达到节约灌溉用水的目的。
3.2.4 估算园林绿化植物需水量
利用彭曼—蒙特斯作物腾发量公式以及园林作物系数法对植物需水量进行估算,指导绿化灌溉工作,避免因管理人员凭借主观意识灌溉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1)利用彭曼公式计算的植物需水量即为参考作物的腾发量:ET0=ETrad+ETaero[3]
式中,ET0为参考作物腾发量(mm·d-1);ETrad为参照腾发量中辐射项(mm·d-1);ETaero为空气动力学项(mm·d-1)。
(2)园林植物实际需水量(ET)用园林系数法(Kc)求得:ET= Kc×ET0[4]
根据绿地内园林植物腾发量不同于农作物的特点,在彭曼公式基础上,采用园林系数法(Kc)对ET0进行调整以确定园林植物需水量,该系数综合反映绿地内各因素对园林植物需水量的影响。园林系数计算公式:Kc=KsKdKmc
式中植物种类因子Ks、密度因子Kd和园林小气候因子Kmc3个因素共同影响园林系数的取值,其中3个影响因素的取值依据具体环境而定。
3.3 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在灌溉系统中应用3S技术和气象水文等监测系统是未来绿地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节水灌溉是在保证植物正常需水量的前提下,适时适量浇灌,提高水的利用率,将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损耗降到最低。与传统的人工浇灌方式相比,喷灌、微灌和地下滴灌等都不失为较好的节水灌溉方式。
3.3.1 喷灌
喷灌是利用成套的动力设备、水泵给水加压,或利用水的自然落差,经管道系统输送将水通过架空喷头进行喷洒。主要适用于草坪绿地灌溉,并不适用于乔、灌木。试验结果表明,喷灌较之地面灌溉可节约30%~45%的水量,而且可以节省人力。
3.3.2 微灌
包括滴灌、滴箭和涌泉灌等技术。其中滴灌技术较为普遍,主要应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微灌技术具有与喷灌技术相同的优点,比喷灌技术节水约40%;滴箭技术则主要应用于花坛、假山植物、坡体和墙体绿化等领域;涌泉灌技术则应用于树木灌溉,其优点是能准确、均匀地将水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土壤中,是园林微灌新技术之一[5]。
3.3.3 地下滴灌
是在灌溉过程中,通过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将水缓缓渗入附近土壤,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的一种灌溉方式。该技术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保持作物根部土壤通透,降低水分蒸发带来的损失,是绿地灌溉中极具潜力的一种灌溉技术。
3.4 非常规水源的开发与利用
非常规水资源是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地下水、地表水源,它主要包括海水、微咸水、处理回用的污水和雨洪水等[6]。非常规水的利用是园林绿地节水的一个重要手段。
3.4.1 污水处理回用
城市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产和生活的废水。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等。污水水量较大,水质相对稳定,通过简单的处理,达到各种用水水质的要求,可以作为水体补给、灌溉田地或是重复使用。它的处理方法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化学处理法。按处理程度可分为一、二、三个等级处理,污水处理回用是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不足、节省水源和水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
3.4.2 雨水(洪水)资源化利用
在城市中,雨水(洪水)的水量大,水质也较好,收集也比较简单,可以作为绿地灌溉的替代水源。而雨水的收集利用形式分为雨水的蓄集利用、渗透利用和综合利用不3种[7]。雨水的蓄集利用系统包括雨水的收集、传输储存和利用;雨水的渗透利用系统即是通过各种渗透设施强化雨水下渗,回补地下水源;而雨水的综合利用是结合工程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原理,通过雨水蓄集利用和渗透利用等形式与园林绿地景观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设计。
在雨水蓄集利用中,雨水收集包括屋面、道路广场和绿地雨水收集等方式。建筑屋面是最常用的雨水收集面,可通过雨水斗和雨水管将雨水汇流,并汇流至存储设施集中存储;道路、广场雨水可将坡度设计成1%~3%,利用坡度汇集雨水径流,汇集的雨水可通过雨水管、雨水明渠及暗渠等形式传输;绿地既是雨水汇集面,又可以作为雨水的收集和截污措施,绿地雨水收集可采用植被浅沟和雨水管渠等方式对绿地雨水径流进行收集。
雨水传输则可通过前期铺设雨水管道,对汇集的径流雨水进行传输,传输到贮存装置,即蓄水池,在进入蓄水池之前可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利用当地暴雨强度公式计算出雨水径流量,进而计算出弃流池和蓄水池的尺寸,然后经过简单的凝絮沉淀过滤对蓄水池内的雨水进行净化。
雨水的利用则可通过水泵等动力系统提水进行绿地浇灌或景观用水,或是设计灌溉管线系统,直接将贮存雨水提供绿地灌溉等。图1是某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示意图。
在雨水渗透利用系统中,根据雨水渗透方式不同,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类。集中式则分为干式深井回灌和湿式深井回灌两类;分散式渗透设施有:渗透管、渗透沟渠、渗透检查井和透水性铺装等。不同的渗透设施对渗透条件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土壤渗透能力、场地条件以及与建筑物的距离等。在规划设计时,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条件、高程及地下管线等的布局,充分考虑各种渗透设施的适用条件,进行不同的设计,以求达到最好的雨水渗透效果。
3.4.3 微咸水、海水的淡化和利用
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致力于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并将微咸水和海水淡化加以利用,投入到工业、生活用水的使用中。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虽已达到国际水平,但由于水价体系不够完善,所以,海水淡化技术没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一些土地盐碱化的城市,更应重视对微咸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同时应致力于微咸水灌溉对园林植物及其土壤环境的影响的研究。
3.5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3.5.1 改良土壤,提高蓄水能力
通过深翻、中耕等耕种方式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和松散土壤,或者通过客土技术改良过黏土壤,设置排渠系和排水洗盐等能改良盐碱土。还可通过秸秆、杂草或木屑等材料覆盖土壤,防止水分蒸发和流失。
3.5.2 利用保水制剂
保水剂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将保水剂施入土壤后,保水剂利用其自身的吸水性将水分快速吸纳至土壤中,并保持在耕层。另外,保水剂可将保持的水分缓慢供给作物利用,减少无效蒸发和水土流失,可将其应用于新建绿地或大树移植等环节,既能节约水量,还能提高植物成活率[8]。
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在当今水资源匮乏的时代,如何在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利用水资源,已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绿肺,更应建立在节约水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生态效应。在城市园林绿地节水途径中,既要做到“开源”即充分利用其它非常规水资源,又要做到“节流”即节约利用水资源,从设计和技术方面出发,实现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齐方圆.杭州园林节水技术研究[D].浙江:浙江农林大学,2010:22-45.
[2]赵岩.园林绿地节水措施探究[J].管理观察,2009(7):21-23.
[3]刘钰,Pereira L S.对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的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5):26-30.
[4]邱振存,管健.园林绿化植物灌溉需水量估算[J].节水灌溉,2011(4):48-54.
[5]陈为峰,付延军.节水园林的内涵及其技术体系分析[J].节水灌溉,2009(2):29-31.
[6]朴永吉,刘敏,查玉国,等.关于节水型园林绿地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园林景观论坛,2007(2):28-32.
[7]张文杰,张立磊.从园林绿化的角度探讨节约用水[J].北方园艺,2011(16):133-135.
[8]沈淑红,倪琪.节水型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J].中国园林,2003(12):54-57.
园林绿地节水灌溉实现的几个途径 篇2
【关键词】园林绿地;节水灌溉;途径
1、低耗水植物选择
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的耗水能力差异显著,这是由植物的遗传持性决定的。植物蒸腾耗水只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如提高空气湿度、减缓热岛效应、增加负离子含量等,但必须在晴朗风小的天气人体才能感觉得到,因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用如此高的水资源消耗去换取些许生态效果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城市来说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但在城市的某些重点部位,如游人高度集中的公园,适当栽植一写蒸腾耗水能力强的植物,以提高空气舒适度,是—个可以选择的方案。在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材料的选择特别是乔木树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人们不可能频繁地更换树种。过去在选择园林植物时,人们主要考虑适应性和观赏性等因素,几乎从未考虑过水资源的消耗问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现在起就高瞻远瞩地选择低耗水植物并逐渐淘汰部分已栽的高耗水植物,从而达到减少水量支出的目的。
2、节水型绿地植物配置
绿地在一定时间内的总耗水量不仅决定于组成绿地的植物个体的耗水量,而且与绿地的结构关系很大。处于不同配置结构中的同一种植物,囤积水分消托量是不同的。例如,单位面积疏林户的草坪的耗水量均纯草坪相比低30%左右,因为在复层结构的绿地内,空气湿度较大、温度较低、风速较小、光照较弱,林冠下的植物实际上处在半光照或伞遮荫状况,绿地中环境有利于减弱植物的蒸腾速率,从而减少水分消耗。在绿地的自体生态效益方面,经验证明,复层结构绿地要大大优于等层绿地。由于园林绿地具有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多样的特点。因此通过优化绿地结构配置实现绿地群体节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同植物间不仅耗水能力差异巨大,而且耗水的季节变化也不同。这种差异体现了植物年周期生长进程和对环境水分利用策略的不同。根据混交林培育理论,当两树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要求存在差异时.种间关系表现为互利为主,当两树种对同一个因子的要求都高时,种间关系以竞争为主。因此,在绿地植物配置时,如果将属于不同季节耗水型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在缺水季节可以缓和不问植物对土壤水分的竞争,从而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
3、按时灌溉
所谓按时灌溉就是确保在植物需水的时候进行灌溉。如果在植物不需水的时间灌溉势必造成水资源浪费,如果在植物需水时没有及时灌溉则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景观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耗水性研究掌握植物在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外貌变化特征,在水对植物生长和景观造成长期水利影响的的提下,根据不同的绿地养护等级确定土壤水势的下很,在生产实践中,只需对土壤水势(含水量)进行监测,当水势(含水量)达到选定养护等级的下限时开始进行灌溉。在传统的绿地水分管理中,灌溉时间往往根据大气、植物外观特征或管理者的经验确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虽然植物外观能够反映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只有当植物受到严重的缺水伤害时才从外貌上表现出某些干旱特征,如果每次都以此确定灌溉的起始时间,干旱伤害的积累势必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影响生态、景观等多种有益功能的发挥。
4、按量灌溉
所谓按量灌溉就是按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确定灌溉量,即确保每次灌溉的水量刚好使土壤水势从所选养护等级的下限提高到上限。因为,如果选择的是特级养护,浇得太多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变成了无效水,不仅浪费水资源,导致地表径流的发生或造成地面积水.而巴也不利于植物的生长,降低植物的抗性;如果选择的养护等级较低(一级或二级),说明该处绿地所处位置的重要性较低,对绿地的午念、景观等方面的要求不高或植物比较耐旱,因而也不必浇得太多。灌溉景计算的另一个问题是,为厂确保灌溉效果,标次灌溉都应保证植物主妥根系的分加法土壤湿润,不向植物种类的主要根系分布层不同。灌溉量的具体计算很简单.根据已知的土壤特征参数可以算出将日标土层的水势从选定养护等级的水势下限提高到水势上限所需的水量。
5、绿地水分分级管理
任何植物都具有抗旱性,所谓抗旱性是指植物在一定的干旱条件下,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维持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代谢水平以及维持基本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为了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抗旱性,有必要分析下土壤水分的有效性状况:当灌溉或降水使土壤水分饱和然后计多余的水分随重力流失后的土联合水量叫田间持水量,半土壤含水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引起植物萎蔫且不能恢复,此时的含水量为永久凋萎含水量,在这两者之间的水分含量被称为土壤的有效水,但在土壤含水量下降至永久凋萎含水量的过程中,各阶段的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是不同的。
通常用水势来衡量土壤中水的有效性,水的运动总是从高水势的地点转移到低水势的地点,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也可以认为是水从高水势的土壤向低水势的植物根系转移的过程。
对于湿润的土壤,水势接近于零,当土壤变得干燥时水势就会下降。这是因为当土壤逐渐干燥时,水会附着入土壤颗粒的表面形成一薄层水层,由于土壤颗粒表面凹凸不平,水层的表面也是凹凸不平的,这种凹凸不平的表面会由于水的表固张力而产生很大的负压。
当植物遭受干旱胁迫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蒸腾作用减弱,干物质积累减少,但只要干旱胁迫不超过一定程度,植物的发芽、展叶、计花结果等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外表土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土壤含水量继续降低时,植物出现明显的干旱症状,如叶片变小、变黄、落MI、萎蔫直至永久凋萎。可见,在土壤含水量从囚问含水量降至凋英含水量的过程少,有两个含水量的临界值需要把握。一是土壤水分有效性降低.植物开始遭受干旱胁迫时的土壤含水量,rV称为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临界值”,高于此值,植物享受充分的水分供应,低于此值,植物开始经JA十旱胁边;二是土壤水分下降至影响植物小常生长、降低植物观赏性时的土壤含量,可称为土壤含水量的“早害临界值”,相应的土壤水势可叫“旱害临界水势”。
对绿地水分实现分级管理不仅具有充分的生理、生态学依据,而且也符合绿地集约管理的需要。城市中各个不同位置的绿地,在功能和作用上是与它所处地段的地位相联系的,而城市各个部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城市功能协调等方面对城市总体的影响是不同的,据此可将城市绿地分为重点地段绿地、次重点地段绿地和一般地段绿地,相应采用特级养护、一级养护和二级养护,至于地段的缘地应采取哪一级别的养护,应由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和绿地所有各根据绿地的功能作用、当地水资源供需状况等确定,对绿地进行分级养护无疑能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朴永吉,刘敏,查玉国,刘仁英.关于节水型园林绿地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02).
节水型园林绿地雨水利用探析 篇3
自从国家确立了城市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后, 全国各级城市都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速度, 绿地面积快速增长, 与之相伴而来的是园林绿地用水量急剧增加。然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国家, 全国660多个城市中, 有400多个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 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 夏多冬少, 这就造成了一些城市园林绿地无水可用的局面。因此,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 如何有效地利用雨水这“天赐之水”, 减少城市水源的消耗, 把雨水利用与景观营建结合起来, 将“耗水型”园林变为“节水型”园林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2 园林绿地雨水利用的基本途径
2.1 加大雨水就地入渗量
城市绿地是最好的渗透设施, 雨水回灌绿地能减小路面径流量, 有效地补充地下水, 越多的绿地面积, 就能获得越大的雨水利用量。但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由于使用的需要, 有些地方必须采用硬地铺装, 如广场、园林建筑、道路、停车场等, 针对这些场所人流活动和功能的不同, 利用渗水性生态地面或人工渗水设施, 也能取得较好的雨水渗透效果。
园林绿地中的硬质铺装应改变过去常用的迅速疏导路面积水的做法, 用透水性生态铺装使雨水回灌地下。透水性生态铺装有嵌草路面和草皮砖、各种疏松粒料、多孔沥青与多孔混凝土等。嵌草路面和草皮砖是在路面中留出一定的间隙填充草皮或地被植物, 孔隙率可达20%~50%, 能较好地与植被相结合, 在公园次干道、游步道中可广泛运用。各种疏松粒料如卵石、碎石、木屑等, 透水性好, 可以作为装饰材料来填充树池或公园游步道边, 但附着性差, 管理不易, 适宜公园小范围使用。在公园主路、停车场可采用多孔沥青与多孔混凝土, 同样能达到较好的渗水效果。
当一次降雨的降雨量超过土壤的渗透能力时, 会在地表形成径流, 此时可采用人工修建渗透设施的方法增加雨水的渗水量。人工雨水渗透设施包括渗井、渗管、渗透沟槽、渗水水池等。
2.2 建设漏水型园林水体
园林无水则不活。水体是城市园林绿地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园林绿地中一般都有诸如溪流、河道、人工湖等水景, 充分利用这些水体, 能很好的储存雨水。目前的园林水池设计出于水源或管理上的考虑将水池池底和池壁固化, 形成密封的不透水水池, 这种水池切断了水体与外界的自然交换和渗透, 这样园林用水除了在雨季能有充足的水源, 其他时间段都需要用自来水进行水源的补充, 极大地浪费了水资源。
较好的做法应该是在进行园林设计时, 结合场地地形的变化,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低洼地, 让雨水自然流到低地中, 形成园林水面。水底和水岸应保持或部分保持渗水的功能, 建造生态河岸或人工湿地, 提高水体自净等生态功能, 这种方法将雨水储存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兼备。
2.3 建设下凹式园林绿地
在现行的城市园林绿地中, 绿地的标高大多高于路面或者与路面等高, 雨水很快从绿地流向硬地, 雨水冲刷带来的泥砂污染了硬地, 淤塞了下水道和河床。而且园林道路由于幅宽较小、线路较长, 埋设管道收集雨水的投资比较大, 在汇水面积较小时经济性差, 既浪费灌溉用水, 又不利于汇集路面径流。针对这一情况, 可以设计建设下凹式绿地。
叶水根等 (2001年) 对在设计暴雨条件下下凹式绿地的蓄渗、减洪效果的计算结果表明, 在1倍汇水面积的情况下, 对于10年、50年和100年一遇的暴雨, 下凹式绿地的降雨拦蓄、减峰效果较为明显。可见, 合理降低绿地高程能够取得调蓄径流的效果。另有研究表明, 下凹式绿地的蓄水能力随下凹深度的增加而增强, 当下凹深为150 mm, 集水区面积/绿地面积=5时, 最长蓄水时间为21 h, 小于绿地一般植物耐淹时间, 不影响绿地植物的生长。
典型的下凹式绿地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路面高程, 雨水口设在绿地内, 雨水口低于路面高程的绿地并高于绿地高程, 或将道路铺装呈倒“V”状。下凹式绿地汇集周围道路、建筑物等区域产生的雨水径流, 雨水径流先流入绿地, 部分雨水渗入地下, 绿地蓄满水后再流入雨水口。也可借鉴“绿色街道”的做法, 在降低绿地标高的同时, 在道路与绿地之间开挖一定宽度和深度的浅沟, 使沟中的雨水最后注入种有一系列植被的洼地, 并在这里经植物净化渗入到土壤中。
3 杭州某绿地雨水利用案例分析
以杭州市下沙某公园为例。该公园位于浙江理工大学下沙校区以北,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南。西邻文泽路, 东接文渊路。该绿地用地规整, 地势平坦, 占地面积约187 000 m2, 是周边四所高校师生和众多居民休憩、交流、观赏的空间。
3.1 水体处理
本公园设计水体之初就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进行了考虑, 场地原本地形起伏不大, 所以通过地形改造, 将局部地形进行抬高, 营造一个较大面积的人工洼地, 形成公园主水体。 湖底下部铺设碎石等形成蓄水层, 为水景的存在和运行保持了部分可利用的雨水。湖岸边种植耐水湿植物, 形成具有野趣的小型湿地, 实现在丰水和枯水季节均有良好的景观。
3.2地形处理
在公园中以树木为主的大片绿地, 根据不同林木根系分布规律, 设计集水地形, 形成集水坑塘, 使得周围硬地表面的雨水流入绿地中并下渗。为了避免道路雨水直接汇集于绿地可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危害, 在绿地根系周围铺设透水率较小的渗水管, 这样既不会造成道路两边绿地积水, 又节约了大量灌溉用水, 植物生长茂盛, 也使地下水位得以提高。公园多处的花坛、花池也设置于地面以下20 cm左右的坑洼地中, 利用雨水灌溉。
3.3植物设计
植物选择和配置上, 多运用杭州当地乡土树种, 增加植被层次, 形成以乔、灌、草组成的植物群落, 减少人工草坪面积, 全园仅在主入口处设置了一些草坪。在公园的水体加强湿地植物的种植, 推行生态河岸的设计, 更好地发挥了生物净化功能, 提升了公园景观效果。
3.4道路铺装
因景观和功能的要求, 园内次干道和游步道采用了陶瓷烧结透水砖和草皮砖, 树池利用卵石和碎石进行填充, 在公园西面的广场上采用了多孔沥青的铺面, 实现了道路铺装的透水设计。
4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本是创造环境效益的公益性事业, 不应在水资源利用问题上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压力。我们应当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公园等大型绿地的优势, 合理利用雨水, 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 实现水体良性循环, 减少绿地的养护成本, 营造优美的水景观, 建立节水和景观双收益的生态节约型园林。
参考文献
[1]潘俊国, 李莉, 吕爱民.城市水景建设对地区水环境影响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 13 (3) :188-189.
[2]叶水根, 刘红, 孟光辉.设计暴雨条件下下凹式绿地的雨水蓄渗效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 6 (6) :53-58.
[3]程江, 徐启新, 杨凯, 等.下凹式绿地雨水渗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给水排水, 2007 (15) :45-49.
[4]任树梅.利用下凹式绿地增加雨水蓄渗效果的分析与计算[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 :50-54.
[5]董爱香, 丛日晨, 王月宾.北京集水型公园绿地建设探讨[J].中国园林, 2007 (2) :57-61.
[6]唐真, 丁绍刚.基于雨水资源利用的集水型公园绿地建设[J].中国城市林业, 2009, 7 (2) :50-53.
[7]王沛永.北京地区园林绿地的雨水利用探析[J].中国园林, 2004 (11) :71-74.
[8]王沛永, 张媛.城市绿地中雨水资源利用的途径与方法[J].中国园林, 2006 (2) :75-81.
[9]谢小苹, 李文驹.结合雨水利用的小区景观生态设计初探——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 2003 (5) :94-99.
当前城市节水型园林绿地的思考 篇4
1 园林绿地灌溉的特点
⑴灌溉系统要与现有景观相互协调配合, 既要满足绿化苗木、花卉、草坪等植物生长的正常水分供给需要, 同时又需注意良好的景观效果。
⑵园林绿地通常呈现不规则形状, 并有各种灌木、假山、奇石或亭台楼榭, 地形常有变化。给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相对大田灌溉来说, 其设计技术和精度要求较高。
⑶就灌溉技术而言, 城市园林绿地的主要种植物如草坪、花卉等多为浅根性植物, 一般都均匀密植, 这就要求为它们提供次多量少和均匀的灌溉, 因此浅浇勤灌成为其突出特点;另一方面, 园林绿地尤其是公园, 自然景观区等地形起伏不平, 若采用传统地面灌水方式, 极易造成地表迳流, 引起积水和草坪倒伏等现象。因此, 采用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是理想的选择[1]。
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灌溉方法落后, 普遍存在用水浪费现象, 以往建成的城市绿化工程, 较少考虑与园林植物相配套的灌溉系统。根据对北京、石家庄、深圳、广州、大连等城市的调查, 喷灌、微灌 (包括微喷灌和滴灌) 等节水型灌溉技术, 除在少数公园, 广场绿地的草坪中有使用外, 绝大部分仍采用地面漫灌、人工洒水或水车浇灌。灌溉效果差, 草坪、苗木等常因浇水不及时、不均、灌水不足或过量灌水而发生枯死现象, 既影响了绿化美化效果, 也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很不适应。
⑵缺乏专业的园林灌溉规划设计、施工队伍, 近年来, 喷灌、微灌等先进的灌溉方法以其节水、节能、省工和灌水质量高等优点, 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 在国人应用的历史还很短, 发展规模也很小, 远未达到推广普及阶段。另据调查, 当前很多城市中, 专业的园林灌溉规划设计、施工队伍还很少, 在已经铺设灌溉设施的园林绿地中, 由于缺乏严格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不规范、普遍水平较低, 不仅设备使用寿命短, 而且也达不到园林灌溉的标准, 同时影响了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效果。具体表现在[2、3]:
(1) 绿地灌溉采用微灌技术时, 对过滤系统重视不够, 导致喷头堵塞, 甚至灌溉系统瘫痪;
(2) 对绿化工程现场勘察不够, 灌溉系统应用中出现过喷、漏喷现象;
(3) 管材、管件类型选用、配置不当, 不但增加了工程费用, 更增加了施工难度;
(4) 有关灌溉技术参数, 如灌水均匀度, 喷灌强度等, 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
此外, 灌水器 (喷头等) 不使用园林灌溉专业设备、忽略安全保护装置等, 也是造成一些已建工程达不到理想的灌溉效果, 甚至工程失效的重要原因。
⑶对灌溉系统自动化控制缺乏认识, 园林绿地应用自动化灌溉技术, 最主要是要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目前园林绿地灌溉, 从地面漫灌、水车洒水、人工拖管灌到手动控制灌溉管网, 随意性大, 灌水量和灌水时间无法准确控制, 导致大量灌溉水, 由于深层渗漏升无效蒸发而损失掉, 造成用水浪费。
⑷灌溉管理环节薄弱, 园林绿地灌溉用水管理薄弱, 是造成当前城市绿地用水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树木有“三分栽七分管”之说, 事实上, 园林绿地的灌溉管理也非常重要。目前, 城市建成的绿化工程的管理养护工作, 通常由园林城建部门来做, 缺乏水利专业人员, 造成用水管理不到位, 达不到节水、养护的目的。
3 建议
⑴调整植物种植结构, 发展节水、抗旱型绿地, 园林绿地植物品种多样, 用水量差异较大。从植物种类来讲, 乔灌木类用水量低于草坪地被类植物, 因此, 在园林绿地种植中, 必须坚持以树木为主体。乔灌木不仅是城市园林景观的主要载体, 而且对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显著。据有关文献, 乔木 (含落叶与常绿乔木) 虽在株数上不占优势, 但其绿量却占园林植物总量的84%, 释氧固氮、蒸腾吸热等生态效益最量化值占园林植物总量的85%~87%。近年来出现的“草坪热”, 以草代木、砍树种草, 造成城市园林景观单调和雷同, 既不适应城市需求, 又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4]。尤其是北方城市大量应用冷季型草, 耗掉了大量的城市水资源, 对于本来就缺水的北方地区来讲, 实为一种高消费。因此, 应提倡发展节水型草坪, 切实根据城市水资源现状和长远发展情况建设草坪, 遵循“不可不建, 亦不可滥建”的原则。
⑵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改善和提高灌溉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 在今后的园林绿地建设中, 应坚持将灌溉系统规划纳入园林绿地规划中, 保证工程配套设施。逐步采用高标准的现代园林灌溉设施,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用喷灌、微喷灌、滴灌等灌水新技术, 开展园林用水、节水技术改革。结合城市改造, 在新建大型园林绿地中, 尝试应用智能化、精准化自动控制灌溉技术。一方面, 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能显著降低人工管理的费用;另一方面, 不同植物群落的需水特性不同, 需要不同的灌水方式和不同灌水量, 在同一灌溉系统中, 靠人为控制难于实现, 需要自动控制才能实现适时、适量灌溉;再者, 用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进行精量灌水, 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料表明, 自动控制灌溉系统与手动灌溉系统相比, 节水可达20%以上[5]。一个精心设计的自动灌溉系统, 加上省人工、节水等因素, 其综合效益远高于普通的手动灌溉系统。
⑶严格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 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及良好的施工, 是保证灌溉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 也是巩固现有绿化工程成果、推动节水型园林绿地灌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园林绿地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工作, 应由专业设计人员和施工队伍, 严格按照有关国家规范操作。将灌溉系统基本要求与园林绿化、美化工程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选用的灌溉方式, 与专用园林灌溉设备配套, 满足规定的灌溉指标参数要求 (如喷头间距、灌水均匀度、喷灌强度等) , 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注重施工安装, 确保灌溉系统建成后, 发挥出应用的效用。
⑷加强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园林绿化用水, 除植物灌溉外, 人工湖泊、喷泉等也要大量用水。大部分公园用水, 都来自城市地下水和自来水。在创造景观的同时, 了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为此, 广场喷泉用水, 要从设计上把住关, 使水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可考虑与公园湖河相连, 喷泉余水用于补湖或灌溉,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降低损耗。此外, 城市环境地表水和经过处理达标, 可以回收利用的城市污废水, 可考虑用于沿线公园、游园、绿化带的灌溉。
⑸收集利用汛期降雨、灌溉城市绿地。我国各地区降水量, 年内分布不均, 通常降水多集中在汛期6~9月。近年来,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 因此每年汛期都有大量的降雨迳流流失, 若能加以挡蓄, 会有较大的利用潜力[6]。基于上述情况, 建议人行路面等可采用多种多样的透水、透空砖, 绿地草坪建设可低于路面相应高度, 以有效收集降雨、减少地面迳流, 从而补充土壤和地下水。此外, 建议开展拦蓄、利用汛期降雨迳流, 加强城市绿地灌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研究内容包括:
(1) 与新建市政工程或危旧房屋改造工程相结合, 修建有一定规模的地下蓄水池, 拦蓄、贮存汛期降雨产生的迳流, 不需净化处理即可用于绿地灌溉。这样既解决了绿地灌溉用水问题, 也可对城市防洪和供水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一举三得。
(2)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城市绿地灌溉设施和方法进行调研和总结, 研制或引进适合国情且经济、实用的绿地灌溉设备, 以改进和完善现有绿地灌溉条件, 巩固已有的绿化成果, 建设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苏德荣.未来城市园林绿地灌溉发展趋势——节水与保水[J].中国花卉园艺, 2002 (12) :9-11
[2]陈为峰, 等.草坪喷灌系统规划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J].节水灌溉, 1999, (2) :1-3
[3]郑绍清, 等.苗圃固定喷灌管道的设计与施工[J].辽宁林业科技, 2001, (4) :14-16
[4]田利颖.石家庄节水型园林的发展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 2001, (4) :380-383
[5]周荣.智能化、精准化灌溉——我国城市大规模绿化发展之出路[EB/OL]
居住区绿地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篇5
1 居住区绿地灌溉中存在问题
1.1植物配置不合理
居住区绿地多为楼间绿地及小广场绿地, 有些设计者忽视植物群落生态学特性, 盲目使用大草坪、大色块、大起伏地形的设计理念, 大面积单一种植带来了水源严重浪费。有些小区选用外来树种, 增加了养护管理的费用, 也消耗了大量的灌溉用水。
1.2灌溉方式落后
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没有在居住区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所以目前大多以传统的人工拉管式或移动喷头式灌溉为主, 效率低, 水流失严重, 不仅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还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1.3中水及雨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我国城市淡水资源相当匮乏的现状下, 居住区绿化用水依然是以自来水为主。由于中水处理设备及雨水收集系统的技术尚不成熟、前期管网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和后期运营成本高等原因, 居住区绿地对再生水、雨水的利用率依旧不高。
2 居住区绿地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在居住区有限的绿地空间内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最优化, 就要从减少园林植物的水分耗用量, 统筹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等方面入手, 综合运用植物学及工程技术原理, 把节约用水、减少市政自来水的灌溉用量作为最终目标, 贯穿于整个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造及绿地养护管理的过程中。
2.1重视前期规划设计, 合理选择配置植物
“3 分种, 7 分管”, 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在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时, 不能只重视新颖的园林艺术形式, 还要了解常用园林植物观赏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从实际出发, 并充分考虑实际建成后的养护效果和成本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科学合理地选择选用植物和配置方式, 这是节约水资源、降低养护成本、提高园林绿地观赏价值的关键。
在植物选择时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立地环境选择抗旱性强的植物种类以及耐旱园艺品种。例如, 减少需水量大的冷季型草坪的种植面积, 选用麦冬、白三叶、常夏石竹、苜蓿等耐旱性强的地被植物。优先选用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 苗木种植后, 根系生长块, 缓苗期短, 缓苗后可以形成抗旱、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自然生物群落, 在全生命周期内需水量相对较少,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灌溉用水的耗用量。
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 坚持以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为主体。实验表明, 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 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 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因此, 努力提倡发展节水型复层结构的群落组合, 达到节水和取得最大生态效益的目的。
2.2选用先进灌溉设施, 重视多种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由于技术相对复杂、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高等原因, 已经在新建大型园林绿地中使用的喷灌、滴灌、微喷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 在居住区绿地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但随着城市淡水资源的日趋紧张和人力成本的增加, 采用节水、节能的灌溉方法必将成为居住区绿地灌溉方式发展的总趋势, 推广节水灌溉也将成为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的必然选择。
中水的利用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历史, 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 在国内许多新建的住宅小区中已经配套上了中水处理系统。将居民的生活污水处理成可用于绿地灌溉的中水, 并将中水系统与绿化灌溉系统相连, 便于利用中水进行绿化灌溉, 可以有效提高中水利用效率, 是降低绿地灌溉自来水用水量的有效途径。在中水处理设备使用中要做好水质的检测, 确保处理后的中水符合绿化灌溉标准和要求, 做好土壤盐分与重金属的监测, 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重金属的积累。
雨、洪水资源化是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又一重要途径。居住区绿地建设时, 在地形竖向设计、建立雨水集蓄系统和建立水景用水与绿化用水结合的灌溉系统3个方面来实现绿化用水利用率的最优化。不仅要考虑景观效果, 更要结合雨水的蓄纳, 让雨水充分下渗或收集, 在停车场、广场、人行道等处可采用渗透型地面材料以增加渗透量, 减少水分蒸发, 减少地面径流, 有效收集降雨, 用于绿地灌溉并补充地下水。在居住区内设置雨水回灌系统, 将雨水径流导入雨水回灌系统的管网中, 再经过格栅、沉淀、过滤等过程后汇入雨水蓄积池, 灌溉时再将蓄积的雨水用于绿地浇灌。
巧妙利用居住区内水景、喷泉用水, 从设计入手, 利用水景水池蓄积功能, 将水景管网与绿地灌溉管网进行有机结合, 使水景水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 提高水源重复利用率, 降低水耗。
2.3掌握灌溉规律, 巧妙使用各种措施节水
注重日常养护中灌溉作业管理, 从精细管理入手。转变以往仅通过观察苗情判断是否需要灌溉的工作方式, 这种灌溉方式随意性较大, 灌溉量往往超过植物的实际需水量, 浪费现象严重, 且频繁的灌水易引起植物发病, 抑制根系的生长。推广应用简单易行的土层检测法判断最佳灌溉时机, 即用小刀或土钻取土, 例如, 当冷季型草坪土壤干至10cm深时, 开始浇水较为适宜。
随时掌握墒情, 做到不旱不浇。合理的灌水量应根据灌水后浸润深度来确定。例如冷季型草坪, 一般浸润深度在10~15cm ( 以根系深度) 为适宜。在居住区内绿地养护中经常使用的可移动式喷头的出水量大约在0.6~1t/h, 覆盖面直径在10~15m, 4h既可达到水下渗10cm的灌溉效果。因此, 每次浇水要适中, 1 次喷灌的时长应控制不超过半个工作日, 除麦收期干热季节外, 每周喷灌1~2 次即可。需要过冬的园林植物, 应在入冬前浇足封冻水;来年春季萌发前, 浇透返青水。这两次浇水都要充足。每次灌溉前, 要注意当地天气预报, 看是否将要下雨, 当降雨密集、雨量充沛时, 可延迟灌溉或适当减少灌溉量。
日常养护中, 尽量选择在晚上或清晨灌溉, 该时段湿度高、温度低, 可以有效地减少蒸发损失, 保证水分最有效的吸收和利用。
在生长季, 修剪植物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修剪可以控制和调节植物中的水分, 以保持吸收养分充足, 通过剪去过密枝、半枯枝, 可以平衡树势, 减少树木不必要的水分蒸腾, 降低树木的需水量。在草坪修剪时可以通过升高草坪机的刀片, 提高留茬高度, 使草坪草的叶片能够遮蔽土壤表面, 减少土壤蒸发。炎热干旱的季节应减少剪草次数, 剪割后的伤口处水分损失显著。剪草次数越多, 伤口出现的次数就越多。应保持剪草机刀片锋利。钝刀片剪草, 伤口粗糙, 愈合时间较长。
合理的施肥也可以减少植物的需水量。在干旱时期应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高比率的氮肥使植物生长快, 需水较多, 叶片葱绿、多汁, 更易萎蔫。增施富含钾的肥料, 能增加植物的耐旱性。
2.4树立节约意识, 明确职责, 做好日常管理
做好节水节能的宣传工作, 树立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节约意识, 本着节约用水的原则, 适时、适量地进行浇水, 以满足各类植物的需水要求, 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状态。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科学有效的节约型日常管护方案, 由专人负责监督。灌溉作业时, 禁止将水喷洒至绿地以外的区域,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自动喷灌设施开启时, 应有专人负责监管, 避免喷头失控, 造成跑水事故。做好日常巡视, 尤其在灌溉作业时段, 对在灌溉作业时将水喷洒在绿地以外的浪费现象及时纠正解决, 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维护好灌溉设施, 确保各种管路、开关、喷头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无跑、冒、滴、漏现象。密切关注天气预报, 开始明显降雨时应及时关闭灌溉设施, 停止灌溉作业。
居住区绿地灌溉水一般与居民用水共用水源, 往往灌溉作业用水量大时, 会造成居住区供水系统内压力不足, 影响居民用水。为削减绿地灌溉对居民用水的影响, 应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及区域, 实行错峰、分散浇水制度, 分区域、分地块有计划的依次进行灌溉。灌溉作业时间避开居民用水高峰时段, 同时开放的灌溉设施不应集中在同一区域, 持续开放时间不得过长, 禁止大范围、长时间、无人管理的灌溉作业。
3 结语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低碳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 节约用水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在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使居住区绿地充分发挥其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 节水型居住区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这就对居住区的园林绿地建设和养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切实做好适合居住区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推广的工作, 是解决城市供水紧张、城市水资源利用率不佳问题的有效途径, 节水灌溉技术才能在居住区绿地管理中更好地得到应用和发展, 以此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7 (2) :93-97.
[2]万燕妮, 杨泗光.城市园林景观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J].农林科技, 2012 (7) :234.
[3]罗金耀.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北京市节水型绿地的植物配置策略 篇6
1 节水型绿地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植被是绿地最为重要的部分, 节水型绿地的关键在于节水, 而植物的需水量又是绿地总耗水量的直接决定因素, 合理的植物配置是恰当的绿地节水模式的基础, 优化植物配置对于节水绿地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市的绿地总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相关报道:截止2014年年底, 城市新增绿化面积1100hm2, 绿化覆盖率达46.8%,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5.7m2[1]。而北京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干旱少雨, 年降水量不均衡, 绿地水资源供需矛盾很严重。因此在节水型绿地建设中, 耐旱植物的选用及配置就非常重要。耐旱植物的吸水性及储水性都较为出色, 即使在干旱的环境中仍能保持较为正常的生长, 且生长过程中的需水量也要显著少于其它植物。
在节水型绿地建设中,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减少植被的总需水量, 有利于从源头上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此外, 不同类型的植物互相搭配也有利提升城市绿地的景观效果。
2 节水型绿地植物的选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需水量较少的植物以及少量的中间型树种。针对目前城市绿地中较常见的复层结构绿化模式, 对于节水植物的介绍分上层植物、中层植物、下层植物3个方面。
2.1 上层植物的选用
上木即在复层绿化结构中处于上层的植物, 在城市绿地中人们首先会看到上层植物, 为了提高绿地的可观赏性, 上层植物一般要求树形优美, 树冠饱满。由于北京市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 且干旱情况较为常见, 因而植物需要具备较强的抗寒性以及抗旱性。同时, 上木需要为中、下木提供一定的生长空间, 以达到景观上高低错落的景致。因此, 上层植物一般选用多年生的高大乔木。常绿乔木以松柏类为主, 例如油松、雪松、侧柏、圆柏等。落叶乔木为尽量避免大量的蒸腾作用, 宜选用叶片面积较小的植物, 如国槐、旱柳、栾树等。
2.2 中层植物的选用
中木需要在上木之下进行生长, 因而首先植物的耐阴性就成为选择的关键。适应北京气候特点, 且耐阴性、抗旱性、景观效果均较好的植物有金银木、红瑞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等。其次, 出于节水的考虑, 中木不宜过高, 且叶片不宜过大, 可以选择耐旱能力较强较为美观且管理较为简单的灌木, 如太平花、金叶接骨木、天目琼花等。此外, 丁香、海棠等的需水量也较小, 且在疏林空间种植效果较好, 也可选用此类植物应用于节水型绿地。
2.3 下层植物的选用
在节水型绿地的建设中, 下层植物的耐阴性要极强, 并且需耐旱性、观赏性俱佳。下木有生长空间的限制, 多选用低矮灌木或者草本类植物, 如丰花月季、绣线菊、沙地柏、马蔺、八宝景天、鸢尾、石竹、高羊茅、早熟禾等。
3 节水型绿地建设中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植物配置已经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但是在植物的选择、组合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 (1) 过分注重绿地的景观效果, 植物配置中忽略了节水理念, 设计种植了较多需水量较大的植物, 使得绿地需水量大幅增加。 (2) 不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 喜欢引用外来品种, 以求新意, 使得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 部分城乡结合地带, 只求绿地覆盖率, 不注重绿地质量, 导致绿地生态和景观效果都不好。因此, 如何通过植物配置提升节水型绿地的景观及生态效果, 成为当前业界研究的重点。
4 节水型绿地的植物配置策略
4.1 科学配置节水型乔、灌、草生态群落
园林绿地种植, 应坚持以乔木为种植主体和乔灌草复层植物群落为主导。乔木虽在株数上不占优势, 但其绿量却占园林植物总量的80%[2]。因此, 在进行节水型绿地的建设中, 应尽量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结构, 且多选用耐旱植物, 使节水型绿地成为城市中极具观赏性的存在。已经有相关学者对绿地节水植物的配置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据研究, 城市公园绿地三层植物乔灌草的比例应保持在12︰6︰17,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以2︰3为宜[3]。如400m2的节水型公园绿地, 上木落叶乔木可选用合欢、银杏、国槐等, 种植面积约100m2, 常绿乔木可选用白皮松、雪松、侧柏等, 约60m2。中木选用耐荫灌木, 如绣线菊、月季等, 约100m2。其余耐荫常绿灌木, 如沙地柏、大叶黄杨, 约75m2。地被花卉, 可选用早熟禾、八宝景天、石竹等, 种植面积为230m2左右, 该方案的观赏性较强, 也能达到绿地节水的目的。
4.2 结合地形进行植物配置
在城市绿地的建设中, 经常会利用微地形的构建来凸显景观效果。因此, 在设计之初, 可将微地形处理与植物栽植位置相结合, 以达到园林绿地节水的目的。即在满足园林景观需求的情况下, 将耐旱性强的乔木栽植于微地形顶部或上腰部, 中等耐旱型灌木栽植于坡地腰部或下腰部, 而将耐旱性不强的植物栽植于坡地下方的平坦或下凹处。这种配置模式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将多余雨水蓄积于微地形的下凹处, 满足了微地形不同栽植部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4.3 选用乡土耐旱植物
乡土植物经过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的长期考验, 已经能够完全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相比外来植物, 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如景观效果好、成本低, 且有利于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在北京市的节水绿地建设中应当多选用耐旱性强的乡土植物。如雪松、油松、白皮松、侧柏、圆柏、桧柏、国槐、龙爪槐、香椿、玉兰、西府海棠、榆叶梅、棣棠、丁香、迎春、金银木、月季、菊花、萱草、景天等。
4.4 注重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
城市节水型绿地建设除了要注重节水等生态性能,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 还要充分掌握各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色彩搭配, 兼顾四季景观。如可选择白玉兰、迎春等装点春色, 银杏渲染秋天的成熟, 雪松、油松等使得绿色成为四季不变的基调;此外, 还可用腊梅、碧桃、紫叶李、金叶女贞等进行装点, 使得花色与绿叶的搭配更令人心旷神怡;下层地被可采用石竹、景天等植物品种。
5 结束语
建设节水型绿地对于缓解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节水型园林绿地建设的重点并非是忽视绿地的景观效果, 而是要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更好地发挥绿地的景观和生态效益。在建设当中, 应本着乔灌草复合结构和尽可能选用乡土耐旱植物的原则, 使绿地的植物配置尽量科学合理, 在以最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情况下, 实现绿化效益的最大化。在建设节约型绿地的整体形势下, 园林工作者应当提高绿地节水生态效益的理念, 从设计之初着手, 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合理的配置, 努力推进城市节水型绿地的建设, 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着眼于北京市水资源短缺, 但绿地养护需要消耗大量水源的热点问题, 就北京市节水型绿地植物的选用、植物的配置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在以最小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下, 实现绿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充分发挥绿地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北京,节水型绿地,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杨君.北京节水型绿地植物配置模式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马履一.生态垫及保水剂对废弃砂石坑造林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植物生长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05)